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对温州金融风暴分析与对策

对温州金融风暴分析与对策

对温州金融风暴分析与对策

对温州金融风暴分析与对策

老板跑路跟“温州模式”本身没有任何关系!国家经济政策是主因,温州人性格风气是次因(本人以下分析可能略显浅薄,限于温大民办专科毕业的水平,经济学水平有限,敬请谅解。)

跑路风波从温州集中爆发,到蔓延到全国各地开始陆续出现老板跑路、企业倒闭的新闻。还没从2008年的经济危机完全恢复过来,又一轮经济危机让人惊恐。国家做出快速反应,温总理亲自来温调研,各大媒体轮番轰炸式分析。本人潜伏很久,今天把几点一说为快。

由于长期炒房让温州人在外名声不好,墙倒众人推,开始支持声音少,冷嘲热讽话多。很多工薪市民阶层认为是某些温州老板长期不务实经营所致,不用救市。温州老板们的确一定程度上推高全国房价的房价(高房价本质是政策,温州人只是抓住机会而已),但是资本本身就是追逐利润,问题是出在国家政策。更有甚者所谓财经记者、资深媒体瞎扯到所谓“温州模式”失败云云,真是让人鄙视这些人的学问扎实性

做总结,用三个地区来命名三种模式。

进入90年代中后期,事实证明“苏南模式”是行不通,集体经济的产权不清,导致种种弊端,苏南企业不得不进行二次产权体制改革,集体经济改制成私有经济,书记变成董事长,但“苏南模式”失败不代表苏南企业失败,苏南的企业却不断做大做强,沙钢集团变身民营企业,产值高达1500亿。苏州GDP远高于温州数倍,可以说2000年后,苏南模式已死,国内经济模式只有温州模式。无论苏南还是苏北,无论上海还是浙江、广东,还是全国。方向已经明确,集体经济走不通,都在大力发展民营个体经济。可以说,现在温州模式已经没了,也可以说全国都是温州模式。注:GDP数据:苏州市 9168.00亿元,温州市 2925.57亿元

2:如果是“温州模式”出问题,那全世界经济模式都出问题。各位记者、会长,如此解释“温州模式”,你还认为所谓这次金融危机是“温州模式”出问题吗?如果“温州模式”出问题,那全国经济模式都有问题,全世界的经

济模式都出问题,因为现在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是私有经济作为发展主体。

二、危机的主因: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和经济环境恶化

这次金融危机暴露了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问题,温州作为私营经济最前沿、最彻底的地区,加上温州人比较大胆的性格,导致危机先在温州爆发。如同30年代世界经济危机一样,首先是在最发达的美国、德国、日本等资本主义国家爆发,而不会先在自足自给的殖民地地区爆发一样。我个人分析以下五点国家政策及经济环境的原因,导致温州中小企业濒临破产倒闭。

原因1:人民币对外升值,对内贬值!汇率问题是最沉重的打击!

温州乃至长三角,在国内长期的内需不足的情况下,90年代起,主要从事是对外制造业、加工经济等出口型经济,但是近几年来,外贸环境不断恶化,人民币对外升值,以美金作为结算,销售价已经降低。更要命的是,人民币还对内贬

值,劳动力原材料价格上升,对外出口的行业的利润空间受到极大挤压,一些从事低附加值的出口型企业生存困难。汇率问题就是企业倒闭的最大问题。

原因2:制造业转型升级缺乏动力和资金,房地产业抽调制造业的资金!在汇率问题的打击下,中国的实体经济要通过行业转型升级,提高产品附加值以及转入新兴行业,来提高中国制造业的竞争力,但是很遗憾,中国房地产的丰厚利润,让实体经济的老板把应该作为转型升级的资金,挪到房地产中去了。

1:2000年后,中国房地产进入狂热期,温州市区房价从四五千涨到四五万,商品房制度改革、地方财政依靠土地买卖、官员以GDP衡量业绩三环相扣,让中国房地产高烧不退。而大量制造业企业却在生存线上挣扎,资本追逐利润,最终老板们的选择将实体经济的资本抽调到房地产行业,实体经济被抽调了资金后,缺乏行业升级的资金,实得企业仍停留在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的行业,企业运营情况进一步恶化

2:房地产热另外一个恶果,奇高的住宅用

地价格最终也带动工业用地价格快速上涨,短短的十几年里,从十几万一亩上涨到几百万一亩,土地成本日益成为新型企业最大资金支出,而本应该作为首要开支的制造设备、科研投入、品牌建设的投入被极大压缩。这二个方面,导致让中国特别是温州很多中小企业根本无力进行行业转型升级。

原因3:投资环境不断恶化,让制造业老板苦不堪言!

1:近几年来,国家政策上上演“民退国进”,只有利润高的行业被国营企业把持,或者就是开始收回经营权。当年山西煤矿让温州商人黯然退场,长三角公路建设也民退国进,国家政策稳定性形同儿戏,投资根本没有保障,让温州商人投资实业情何以堪?剩下来都是国企看不上的传统制造业,又是利润稀薄,最终把温州商人逼入炒楼、炒股、炒金、炒钱(高利贷)中。

2:而在税收、劳动法,特别是税收方面,虽然税率并没有大幅度提高,不断严格的税务执法,让原先有空子可钻的私营业主的税收成本不断上升。主要的税种17%增值税,25%企业所得税,20%股东个人所得税,还不包含名目众多的其他

税种和杂费。相比炒楼那点税费,传统制造业的税费比炒楼的税费高出几十倍,不把制造业老板逼向炒楼、炒股、炒金、炒钱才怪。

3:节能减排、拉闸限电,温州市区我不知道,至少我知道某个县有这样干。你说办个破厂容易吗?其他压力已经够大了,你还拉闸,还要不要人活啊!

原因4:温州伪城市化与高房价,造就了比其他城市更为严重劳工荒、劳工贵、人才荒。

户籍制度、高昂房价,阻止农村人口定居于城市以及城镇,阻止了中西部地区农民工定居于东部地区。这就是世界独一无二的中国伪城市化,辛辛苦苦为城市化建设做出卓越贡献的农民工们,无权住在城市,年复一年的春运,没有归属感的农民工,年复一年的寻找更高工资的工作,中国工人成为最不稳定的一族,因为他们在任何一个工作的地方都不可能定居,永远不能稳定,他们对工作地实际上没有感情,只为赚钱。这个问题在温州特别严重,温州房价让企业副总级以下的外来员工基本没有买房的可能性。而长三角其他地区的房价,至少还有这种可能性存

在。温州只能提高工资待遇来留住员工。

当长三角、中西部经济开始崛起的时候,温州的就业环境显然不能留住内地民工继续前赴后继赶往圣地温州,温州最终造成了特别严重民工荒、民工贵。

原因5:量化宽松快速转向从紧的货币政策,成为压倒骆驼的最后一个根稻草。

1:2008年世界性的金融危机,导致国家拿出了4万亿救市资金,国内市场货币充足,贷款也很容易下来,正当温州老板们认为形势大好,甚至很多贷款都花的差不多,货币政策突然转入从紧的货币政策,很多贷款到期后无法续贷。资金链断裂公司倒闭。而有些投入资金炒楼的企业,对政府前几年的房产调控政策,一直认为是纸老虎,没想到这次来真的,顿时傻眼了,资金链也陷入断裂。

2:2011年5月份,已经有传出中小企业倒闭,理性的经济学家认为6月份不能再调整存款准备金,如果再回收货币数量的话,由于贷款优先提供给大型企业,会导致中小企业部分的贷款被减少,导致中小企业倒闭潮,应该是用利率这另一

货币杠杆来压制通胀。但央行显然被大企业集团利益阶层说服,不断有所谓的官员解释倒闭潮只是个别,最后出台了进一步提高存款准备率。(事实证明是错误的),成为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在这种银根紧缩的大背景,温州银行界没有对中小企业进行救援,反而某些银行家与高利贷勾结,进一步压榨中小企业,让中小企业变成更为弱势和困难。

三、温州老板自身一些原因也不可忽视!

国家政策大环境必定导致中小企业倒闭潮。但是是否跟温州老板自身完全没有关系吗?不!温州老板一些独特于其他地区老板的经营方式注定让温州首当其冲!率先爆发危机

1:温州人胆子大,喜欢负债投资,借钱投资。(以前优点这时候变缺点)从王均瑶起,温州人被冠以胆大包天。胆子大到甚至不按牌理出牌,长期“抬会”的风俗,民间借贷风气尤为严重,我身边的温州生意人甚至说“哪有用自己本钱做生意,本钱肯定是借的!”的豪言。在经济快速增长的时候,创业成功率高,谁的胆子大,

谁就能成功。

但是进入经济转型期,经济增速放缓,甚至进入滞涨状态下,企业进入精细化经营,需要的是理性的分析和投资,需要长期管理改进来节约成本、提高技术含量。那种靠拍脑袋、靠大量借贷,没有任何风险评估机制下的赌徒式的投资必定遭遇重创。

2;温州人丢掉专心做事的优点,对新兴技术不感兴趣,浮躁不堪,喜赚快钱。(温州80年代温州人,长期兢兢业业对自己的领域进行专研开发,能潜下心来,在相对有技术含量的机械行业、电器行业、阀门行业都能获得比较高的成果。对技术对事业热爱超过赚钱的狂热。

现在的温州人早就丢掉了八九十年代的专研心态,已经浮躁不堪,很多现在创业主体70后,80后温州人,都希望快速赚钱,快速发财,还要赚大钱,根本没有心情沉下心研究什么技术,从90年年代电脑电子、00年代互联网软件,刚刚兴起的物联网行业均未涉足。而新技术、新材料、太阳能、LED等行业,也只有少数温州企业坚持在专业的领域慢慢发展。更多人希望在传统行业、投机行业、奢侈品行业捞得第一桶金。

3:攀比风严重,把心思花在个人奢侈享受,赌徒心态重。(这个算是老传统了)

私有经济发达,老板数量众多,导致了温州攀比风盛行,一个相当规模很小的工厂,老板没有把钱投入公司再生产和技术开发,反而买多辆豪华轿车,买豪宅,奢侈消费,这种现象相当普遍。

攀比风跟赌徒心态是一对孪生兄弟,一个地方奢侈浪费盛行,赌博之分肯定盛行,赌博从另一方面是攀比的升级。因为真正不把钱当钱,就去赌博吧。温州人是否喜欢赌博,不用我说吧。因为赌博造成公司资金困难,甚至卖掉公司的也不在少数,而赌博赢来的钱,也不会珍惜,都贡献给宝马奔驰保时捷的车行了。所以赌博是双输,无论赢和输,社会财富会迅速扔掉奢侈品消费中去,受益的只有国外的奢侈品厂家。

四、温州经济未来,政府和社会应该做哪些努力

无论是分析国家层面,还是温州社会风气层面,目前已经造成这次经济危机,骂政府无能,骂老板奢侈浪费,都于事无补。我个人提的一些应对方法,也许明知政府不会采纳,不会实施下去,

但是还是想说说,这些方法也许能带温州走向光明的未来。

1:支持企业转型升级!增加企业授信额度,应对汇率问题。&

人民币继续升值将在接下来成为趋势,解决汇率问题,目前只有转型升级一条路。低附加值行业肯定会向中国内地,越南等新兴市场国家转移,政府只能支持企业转型升级,只有生产的高附加值的产品,才能应对通胀、应对人民币升值等诸多问题。这个没有办法。

2:对房地产调控不能放松,房地产绑架国家经济的恶果已经显现,不能再犯这种错误。

不断攀升的房价,房地产的虚假繁荣。我在之前环境已经分析,房地产在资金、用工、情感等多头打击实体经济,让实体经济破产,如果要救实体经济,房地产调控一定不能放松。只有在房地产上赚不到钱,而国家又出手救制造业,资金才能慢慢回归实体经济。 /

3:监管贷款资金流向,严防贷款流入房地产、股市、期货等投机行业

不能把钱贷给资不抵债的公司上演新一轮资金唐式骗局,那是饮血止渴!必定导致更大一

轮经济危机,而是要把钱贷给真正需要钱的实体经济。并严格控制贷款资金流向,严防贷款资金重新流入房地产、股市、期货等投机行业。把振兴实体经济作为温州未来最重要的工作来抓。并严厉打击银行系统人员与高利贷勾结,压榨中小企业行为发生。

4:建设大型农民工廉租房社区,解决住房、医疗、子女就学问题,让劳工资源在温州稳定下来。

从温州层面上,温州跟长三角、跟珠三角、跟内地争夺熟练的农民工,现在我们根本没有任何优势,工资相差无几,但是我们生活条件差、劳动法执行差、落户买房毫无希望。政府要明白不是争取今年农民工来温州工作,而且争取大量农民工移民到温州,定居下来。成为温州企业稳定的劳动力来源。9

新型的工业区建设,应该配套大量农民工廉住房小区,目前工厂配宿舍的模式,根本不能给农民工家的感觉,圈子小,污染重,设施不完整,而且工作流动导致没有了住处。建成的农民工社区,并配套公办幼儿园、小学、中学,解决农民工子女的教育、医疗问题,把农民工社区建成新

型镇,大型社区。这样的农民工才会真正变成城市工人,稳定下来,这样就算是外地开出更好的工资,也不会轻易离开

5:积极扶植中小微企业发展壮大,特别是科技型小微企业。

事实证明,任何一个大型企业都是从小微企业成长起来,小微企业是经济发展原始动力!从2000年后,在温州已经很少看到小微企业快速发展了,但是在北、上、广、苏、深等地却看到很多微小企业快速的茁壮成长,这个跟温州政府长期重视规模企业,忽视小微企业发展有很大关系。目前连温州下级县企业冠温州名需要100万注册资金,而台州早就废除了这一条款,而湖北更是废除了冠省名的资金门槛。从这点细节,也反映出市政府对微小企业的忽略。建议政府对微小企业在税收、政策上更大的支持,不要忽视他们的存在。:

我是很支持陈书记的拆违工作,但是拆违的同时,我们小微企业怎么办?温州动辄几百万上千万一亩厂房,小微企业根本无力消费,就算有能力,也是极大打击企业实力。我认为应该学北、上、广、苏、深,由政府或村组织建设大量标准

厂房,廉价出租给中小微企业使用。建设科技园区,廉价出租给中小微科技型企业使用。而目前很多温州科技园是挂羊头卖狗肉,完全只是企业行为,只看重眼前的租金收入,甚至只是借建科技园,把变工业用途为商业用地的,这点要彻底改变。

6:放开一部分民间借贷,严格打击超高利息的高利贷

对于民间借贷,不能简单的打击了事,我赞同谨慎的开放疏导。任何事物有两面性,这几天报道,好像政府开放一些民间借贷的机构,但是也限制高利贷的过高的利息。我觉的这点很可喜,至少政府明白不是简单打击,要把民间资金引导到合适的地方。

7:引导社会风气,抵制奢侈攀比消费从官员做起,限制高负债企业奢侈浪费。( 温州的社会风气不是一天变成的,现在很多政府部门停车场豪车不断。温州奢侈攀比之风已经影响温州经济的健康发展。公务员的消费是社会的风向标作用,应该对于公务员奢侈攀比之风给予限制。建立企业信用评级制度和企业法人资金

监管体系,对于不把贷款投入公司运营,而投入投机、奢侈、赌博浪费的企业老板,降低信用评级,减少贷款发放。对于已经高贷款高负债的企业,应该限制其购买豪车、豪宅的个人奢侈品。

温州金融体制改革对深化我国金融改革的启示论文

温州金融体制改革对深化我国金融改革的启示张安国指导教师:梁红梅 内容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金融体制从无到有,逐步完善,实现了跨越式发展,金融体系逐步完善,资本的配置更加合理,使用效率稳步提高。但是,我国金融业在发展中也面临着很多困难和新的挑战,金融体制改革迫在眉睫。温州是我国金融改革的前沿阵地,其凭借着敢为人先的温州人精神,已发展成为了我国金融生态最好的城市之一,走出了一条以改革促发展,以创新求突破的发展之路。本文通过对温州最近一次金融改革内容的分析和相关学者研究成果的学习,进而探讨了这次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和隐患,并且提出一些建议和看法,最后,得出温州金融改革对我国金融改革的启示。 关键字:温州金融改革、存在的问题、建议方案、启示 一、温州金融体制改革的现状 (一)金融体制的概念 1、制度、体制、机制的区别 制度,通常是指社会制度,是指建立在一定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基础之上,反映该社会的价值取向,由国家或国家机关所建立,调整交往活动主体之间以及社会关系且具有正式形式和强制性的规范体系,如政治、经济、文化制度等。体制,是指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在领导隶属关系、管理权限划分等方面的体系、制度、方法、形式等的总称,是制度的具体表现和实施形式,如国家领导体制、经济体制、教育体制、金融体制等。机制,原指机器的构造和运作原理,借指事物的内在工作方式,包括有关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以及各种变化的相互联系。制度决定体制并由体制表现出来,体制的形成和发展要受制度的制约,机制是从属于制度的,机制通过制度系统内部组成要素按照一定方式的相互作用实现其特定的功能。机制的运行规则是人为设定的,具有强烈的社会性,如竞争机制、市场机制、激励机制等。 2、金融体制

温州市加工贸易的目前状况和发展策略论文

温州市加工贸易的目前状况和发展策略论文 导读:本论文是一篇关于温州市加工贸易的目前状况和发展策略的优秀论文范文,对正在写有关于温州市论文的写作者有一定的参考和指导作用,论文片段:见表2)。出现这一现象主要是由于温州的地理位置所致,从温州市行政地区图上可以明显地看到以上几个地区都与东海相连,温州湾为其加工贸易提供了便利的运输,进出口较为方便。但各区域间的产业关联度较低,互补性较弱,无法形成有较强整体优势的产业集群。 2.3 温州市加工贸易产业层次较低,利润空间狭窄温州市的加工贸 [摘要]金融危机冲击全球经济,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温州市加工贸易的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有其自身的特点并存在着一些理由,本文试图探索并找出温州市加工贸易存在理由的根本理由,并提出积极应对的策略,为浙江省加工贸易的进一步发展和壮大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加工贸易;金融危机;自主品牌附加值 []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0)14-0048-03 面对需求持续减弱,境外订单逐渐减少、融资难度大、贸易摩擦形势严峻、国外客户的资金链出现理由、客户付款和赎单不积极、企业出口成本增加和不可预见性等一系列不利因素,温州市加工贸易企业仍以环境和资源为代价以及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的发展模式已经受到了严重挑战,且不利于浙江经济长远和可持续发展。本文通过介绍温州市加工贸易的发展目前状况和存在的理由,结合最新的数据并加以分析,最后提出参考性倡议。 1 温州市加工贸易的发展目前状况 温州市地处长三角,是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是中国市场经济起步最早、发展迅速的城市之一。从2003年到2008年的6年时间里,温州市外贸进出口总额由2003年的44.75亿美元增长到2008年的139.92亿美元。这样的成绩是令人可喜的,但是同样发现温州市的外贸发展有其自己的特点,其中加工贸易额的增幅不大,从2003年的2.38亿美元发展到2008年的6.69亿美元,仅增加两倍不到,而一般贸易额的增加近四倍(见表1)。在2003年,加工贸易额的增长率为-5.8%,但2004年同比增长率突破零点增至22.3%,2005增加15个百分点,然而到了2006年同比增长率回落到4.8%,2007年和2008年均大幅增长,呈大起大落趋势。温州市2003年到2008年期间,加工贸易额呈现波浪式的增长,近几年加工贸易额占出口额的比重一直在4%~7%(见右图)。 2 温州市加工贸易存在的理由 2.1 温州市加工贸易总量增加,但占出口总额的比重不高 受原材料涨价、出口退税政策调整、各种成本提高、汇率调整以及金融危机等因素影响,温州市的外贸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但温州市2008年外贸总额仍然创下历史新高,实现全年累计外贸总额139.92亿美元,一般贸易进出口额为112.31亿美元,增长16.2%,占温州市年进出口总值的80.3%;加工贸易进出口额

危机与转机-金融风暴、经济危机下中国_第八章 安全过冬——金融危机下的大众生活

地球已经变成了一个村落,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村民。村里的大事小情,都会深深影响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金融危机这么严重的问题,自然也对我们的生活有很深刻的影响。会不会减薪,会不会失业,生活水平会不会降低,危机中该如何进行投资,这些问题都是普通百姓最为关注的。 第一节企业困难,失业增多 金融是经济的血液,血液出了问题,波及全身是早晚的事。所以,千万不要以为金融危机只是国家的事,甚至只是美国的事,华尔街的事,实际上,金融危机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面前,绝不仅仅是金融业及其相关从业者受到影响。破产消息接连不断,股市动荡不安,政府的救市计划规模庞大,这些都将深深地影响普通美国人的生活。而其他国家的人也是同样,物价开始上涨,失业现象不断增多,恐慌和不安的气氛在人群当中蔓延。 作为企业,面对经济形势的冬天,采取收缩战略是必然的选择。如果形势继续恶化下去,大规模的裁员必定会出现。在我国,很多出口导向型的中小企业已经受到严重的冲击,支持不住,纷纷倒闭。温州就有将近20%的中小企业倒闭。倒闭的比例如此之大,失业人数肯定也会大幅度增加,人们丧失了生活来源,必定带来不安情绪,危及社会稳定。 可是对企业来说,这又是无奈的选择。订单越来越少,原料越来越贵,众多厂商只能忍痛割爱,关闭工厂,避免更大的损失。在温州,除了服装、鞋业、电子等一些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出现倒闭风潮之外,一些原本是温州特色的轻工业企业也开始出现倒闭的情况,这给普通人的生活带来了更大的危机。 例如,温州的打火机产业极具特色,温州制造的金属外壳打火机在全球市场份额中占到了80%到90%。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兴旺发达的产业,在金融危机的打击下急剧萎缩。温州的打火机生产企业原本有600多家,危机爆发后遭遇重创,如今只剩下30到50家。打火机产业的现状就是整个温州制造业现状的缩影,这场危机正在各个领域中迅速蔓延。不管是什么行业,企业都面临极为困难的情况,倒闭成风,即使是没有倒闭的企业,也大多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 中小企业是温州经济中最具活力的部分,所谓“温州制造”,就是靠中小企业支撑起来的。温州很多著名的大企业都是从中小企业甚至是小作坊企业一步走过来的。可是现在,温州的中小企业却遭遇了如此困境。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原因首先就是原材料价格的不断上涨。 还以打火机产业为例,制造打火机的主要原料是锌、铜、白金、镍等有色金属,而有色金属的价格在几年之内突飞猛进。最近两年内,铜的价格是原来的三倍多,从两万多元一吨涨到六七万一吨;锌则从八九千元一吨涨到两三万甚至三四万。在这样的情况下,生产打火机的企业成本大幅度提高。 原料价格虽然上涨,但是最终的产品价格却稳坐钓鱼台。因为温州模式的中小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能够生存并且占据较大的市场份额,靠的就是低成本、低价格,薄利多销的战略,如果率先提高产品价格,势必失去市场份额,企业的业务会被别人瓜分殆尽,那样就更无法生存了。所以现在的温州中小企业,大多面临着“不涨价等死,涨价快死”的尴尬局面,进退两

媒体称温州企业倒闭潮比预想严重 亏损面超14

媒体称温州企业倒闭潮比预想严重亏损面超1/4 2011-10-08 07:45 央视网我要参与(791) 从全国民营经济发展致富的典型到民间资本借贷问题的爆发地,温州被看成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前奏。也正是因为民间资本借贷的问题在温州集中地暴露出来,使得中央各部门都在积极地探寻解决之路,以防止问题扩展到全国。 日前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包括央行行长周小川、财政部长谢旭人在内的一众财经高官南下温州来处理这一场“温州危机”。他们就与当地的中小企业家来座谈,指示当地政府想尽一切办法,稳定经济形势,稳定金融形势。有专家分析说,当局可能会推出让银行暂缓追债以及防止老板外逃等等措施。 妥善处理民间借贷引发的问题 据悉,目前温州中小企业倒闭现象比预想的要严重,今年以来,温州眼镜、打火机、锁具等40多家出口导向型企业利润同比下降约30%,亏损面超过1/4。大批中小型企业倒闭,许多企业老板“跑路”,其中包括浙江江南皮革有限公司、波特曼咖啡、乐清三旗集团等名企。 据媒体之前报道,央行温州中心支行上半年进行的一次调查显示,温州民间借贷市场规模达到1100亿元,有89%的家庭或个人、59.67%的企业参与。而来自温州官方的文件也首次证实,当地民间借贷规模占民间资本总量1/6左右,且相当于温州全市银行贷款的1/5。其资金来源主要是民营企业和普通家庭的闲置资金。这些钱当中,用于一般生产经营的仅占35%,用于房地产的占20%,停留在民间借贷市场上的资金规模高达40%(440亿元)。 10月3日至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浙江绍兴和温州调研经济运 行情况,并在企业主持召开三次座谈会。 总理强调,要切实防范金融风险。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要遵循市场原则,减少行政干预,降低市场风险和道德风险。要加强对民间借贷的监管,引导其阳光化、规范化发展,发挥其积极作用。大力整顿金融秩序,采取有效措施遏制高利贷化倾向,依法打击非法集资,妥善处理企业之间担保、企业资金链断裂问题,努力做到早发现、早处置,防止风险扩散蔓延,防范区域性风险。对已经发生的风险事件,要妥善处置,保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增强市场信心。 谨防借贷的“多米诺效应” 虽然美银美林发表的报告称,温州的“灰色借贷”对于整个中国来说或者只是“茶杯中的风暴”,对于温州和中国沿海的制造中心地区来说,真正的挑战是愈来愈高的人工成本和对于

温州金融改革之舟“试水”经济大潮2012-9

编者按:温州作为中国市场经济的典型代表,对市场力量有更深切的感受。在改革开放初期,政府给予老百姓创造财富的制度空间,促进了温州经济的发展。温州在这个时期积累起来的发展经验被称作“温州模式”。但是最近“温州模式”遭遇重大挫折,“温州金融风波”欲演变为“金融风暴”,从而催生温州金融改革试水的“破冰之旅”。今年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设立“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在这场被普遍认为“危机催生改革”的金融体制改革中,温州成为解决经济金融领域突出问题的试验基地,它是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的示范平台,也是体现全国金融改革方向的重要窗口,温州再次成为了全国引人注目的焦点。 温州金融改革之舟“试水”经济大潮 温州以高度发达的民营经济闻名于世,但自去年以来,陆续发生了当地老板因资金链断裂而纷纷跑路的现象。企业老板的跑路不仅使温州的实体经济遭受重创,也让成千上万参与民间借贷的家庭血本无归,并由此引发社会震荡,形成“温州金融风波”,并有演变为“温州金融风暴”之趋势。国务院及时召开常务会议,开始调整思路。会议批准实施《浙江省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总体方案》,并确定了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的十二项主要任务。决定设立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以温州金融改革“试水”风云变幻的经济大潮。 民营经济再整合。一般认为,“温州模式”的最重要特征是政府放手发展民营经济,民营经济在温州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达到85%左右。去年四月以来温州的局部金融危机就是由于部分民营企业老板因资金链断裂不得已跑路所引发的。在温州,一直存在着“民间资本多但投资难、小微企业多但融资难”的悖论,导致了温州经济的局部梗塞。如何疏通经济通道,破解经济难题成为温州经济发展的当务之急。国家赋予温州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的重任,希望规范和促进民间金融的良性发展,并且促使金融回归实体经济。国务院要求试验区推出创新发展面向小微企业和“三农”的金融产品与服务,探索建立多层次金融服务体系。鼓励温州辖区内各银行机构加大对小微企业的信贷支持。建立小微企业融资综合服务中心。在这些任务目标的引领下,温州的民营经济有望破解发展中的两难境地,以金融改革为契机,实现自我超越。温州金融改革实际上就是对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再一次实践,对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重要组成部分地位的充分肯定,从而发挥微小企业在方面人民生活、促进经济发展以及增加就业等方面不可替代的作用。 企业精神重塑造。诚信是企业之魂。企业经营成功除了需要通过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加强自主创新,确立自已的竞争优势外,还需要树立良好的形象和声誉。过去几年,温州民间资本最主要的投资渠道之一便是炒住宅,“温州炒房团”全国有名。在高额的预期利润下,不少做实体经济的温州企业主,经不起诱惑,精神衰退,呈现出“赚快钱”的浮躁心态。他们把从实业平台取得的融资,转而流向“炒楼”等非实体经济领域,温州爆发民间借贷风波后,一些企业主,把赚来、借来的巨资,一股脑儿投资到房地产、酒店开发等陌生的领域,结果最终血本无归。一旦资金链断裂,又不能勇于担当,“跑跑”成群,诚信何在?从这个教训来看,企业不仅是要做“实”实体经济,而不是做“虚”实体经济。企业还应树立踏踏实实的创业精神,要着眼于未来长远的发展,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打造企业家精神,努力成为“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的“两富”企业人。只有那些专注于主体业务,不断开创新,稳步前行的企业,才能在危机来袭时,安然无恙。可见,企业精神的重塑造,就是重建诚信,也就是对温州精神的诠释。 投资途径多元化。资本收入是按生产要素分配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发挥资本等社会财富的积极作用,这也是创造财富的源泉之一。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的,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对于实现公平的收入分配具有积极的作用,有利于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对于民间资本来说,此次金融改革预设了不少投资途径,允许不同

金融风险成因分析及对策建议

金融风险成因分析及对策建议 近年来,受宏观政策调控、要素成本上升等多重因素影响,部分区域经济增长动能不足,企业效益普遍下滑,偿债能力出现下降,实体经济发展压力越来越多地传导至银行业金融机构,引发了信贷质量劣变,对区域经济稳定和高质量发展造成极大威胁,亟待关注。 一、基本情况 以全国工业大市——N市为例,部分以制造业、批发零售为主导的县域企业在产业转型过程中,“去杠杆”、“担保链”、“债务链”与民间借贷问题交织,造成企业拖欠银行债务及利息的问题日益严重,导致银行不良贷款迅速攀升,极大地影响县域金融体系的正常运转,其中高杠杆、高信用和“两非”活动引发的金融风险则表现得尤为明显。 截至2018年9月末,N市银行业机构各项贷款余额2327.99亿元,其中不良贷款余额140.90亿元,不良贷款率达6.05%,较年初上升2.42个百分点,超出监管标准1.05个百分点。拖欠银行利息30天以上的企业有1489家,贷款金额为218.42亿元,欠息额为13.45亿元,银行业机构不良贷款反弹呈现“范围扩大、程度加剧”的特点。 二、地方金融风险主要表现形式 (一)“僵尸企业”存量信贷风险逐渐凸显 早前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政府注入流动性,启动了大量项目,阻止了企业破产、工人失业以及银行不良贷款急剧上升。但大规模刺激副作用滞后显现,不少获得银行贷款的企业没能及时对产品进行升级改造,投资项目多选择了产能过剩行业。而这些行业少有盈利,使 1

企业背负了大量银行债务。随着还本付息潮的到来,加之去杠杆去产能的大势,这些企业原先借新债还旧债的“游戏”玩不转了,形成事实上的“僵尸企业”,增大了银行业的存量包袱,形成潜在金融风险。例如,已停产半停产的淅川县高耗能电解铝企业淅铝集团,至2018年9月末银行贷款及关联债务达14.08亿元,除2.25亿元为从淅川县城乡建设投资有限公司融资外,其余11.83亿元银行贷款,涉及N 市辖区中原银行、中信银行、广发银行、中国银行、民生银行、工商银行、华夏银行、淅川县农联社等14家金融机构。从借贷规模和涉及范围看,淅铝集团贷款余额占N市制造业贷款的8.45%,涉及银行家数占N市银行业金融机构的65%。据人行征信系统显示,N市辖中信银行、中原银行、广发银行等多家银行已将放贷该集团超11.83亿元的贷款划入不良,已导致N市辖区银行业不良贷款大幅增加,区域资产质量出现明显恶化。 (二)互联互保的融资断裂风险向纵深扩散 受原料价格上涨、废品油价格暴跌、国家取消燃料乙醇补贴政策等多种因素影响,2014年以来,河南天冠企业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天冠集团”)主打产品燃料乙醇价格从最高7035元/吨降至4800元/吨,导致其经营连年亏损、现金流紧张,贷款多次出现逾期,偿债风险继续上升。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8年9月末天冠集团负债79.29亿元,其中银行借款64.89亿元,融资租赁公司借款14.4亿元,涉及辖内外金融机构22家,其中N辖区12家,金额总计36.45亿元。而围绕该集团银行贷款的担保圈多达数重,涉及200余家企业,担保链条错综复杂。目前,该集团已拖欠工人工资10个月,在辖区12家银行的贷款36.45亿元全部进入不良,使担保链面临即将断裂风险。 2

对温州金融风暴分析与对策

对温州金融风暴分析与对策

对温州金融风暴分析与对策 老板跑路跟“温州模式”本身没有任何关系!国家经济政策是主因,温州人性格风气是次因(本人以下分析可能略显浅薄,限于温大民办专科毕业的水平,经济学水平有限,敬请谅解。) 跑路风波从温州集中爆发,到蔓延到全国各地开始陆续出现老板跑路、企业倒闭的新闻。还没从2008年的经济危机完全恢复过来,又一轮经济危机让人惊恐。国家做出快速反应,温总理亲自来温调研,各大媒体轮番轰炸式分析。本人潜伏很久,今天把几点一说为快。 由于长期炒房让温州人在外名声不好,墙倒众人推,开始支持声音少,冷嘲热讽话多。很多工薪市民阶层认为是某些温州老板长期不务实经营所致,不用救市。温州老板们的确一定程度上推高全国房价的房价(高房价本质是政策,温州人只是抓住机会而已),但是资本本身就是追逐利润,问题是出在国家政策。更有甚者所谓财经记者、资深媒体瞎扯到所谓“温州模式”失败云云,真是让人鄙视这些人的学问扎实性

做总结,用三个地区来命名三种模式。 进入90年代中后期,事实证明“苏南模式”是行不通,集体经济的产权不清,导致种种弊端,苏南企业不得不进行二次产权体制改革,集体经济改制成私有经济,书记变成董事长,但“苏南模式”失败不代表苏南企业失败,苏南的企业却不断做大做强,沙钢集团变身民营企业,产值高达1500亿。苏州GDP远高于温州数倍,可以说2000年后,苏南模式已死,国内经济模式只有温州模式。无论苏南还是苏北,无论上海还是浙江、广东,还是全国。方向已经明确,集体经济走不通,都在大力发展民营个体经济。可以说,现在温州模式已经没了,也可以说全国都是温州模式。注:GDP数据:苏州市 9168.00亿元,温州市 2925.57亿元 2:如果是“温州模式”出问题,那全世界经济模式都出问题。各位记者、会长,如此解释“温州模式”,你还认为所谓这次金融危机是“温州模式”出问题吗?如果“温州模式”出问题,那全国经济模式都有问题,全世界的经

温州民间借贷风暴读后感

《温州民间借贷风暴》 -读后感 《温州民间借贷风暴》这本书读起来很有趣,它的语言很幽默,通过温州企业的事实案例解释温州借贷各方面的问题,让我加深了对温州这场金融风暴背后问题的了解。印象最深的是老板跑路这一章。温州老板“跑路”是因为借了贷款,无力偿还,这个贷款必定不是小数目,因为我们知道温州商人被称为是世界上唯一可以和犹太商人比肩的群体、财富积累速度最快、最能创业赚钱、是世界上最敢冒险把苦难当财富的群体,有“中国犹太人”之称,他们也是比较讲信用的,如果就欠几百,几千万块钱,他们不一定跑,但又都是中小企业,资金缺口一定是在一两亿左右。 温州模式是以小商品为主,中小企业居多,那为什么会普遍出现如此大的资金缺口呢?主要是由于民间借贷的高利率,温州银行已经基本停止了对中小企业的放贷,其只能转向高利贷。今年民间借贷利率普遍比往年高,根据我国民法通则规定,利息高出银行同期贷款利率4倍就属于高利贷,高出的部分将不受法律保护。按照我国现行的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利率标准,6个月以内的短期贷款基准利率为年5.85%,其4倍为年利率23.4%。目前民间借贷利率远高于法律规定的4倍标准。借款时,在合同上利率仍在基准贷款利率的4倍以内,额外利息则附加到了各种名目繁多的费用中去。中小企业一年的利润只有3%到5%,却要支付高达100%的利息,资金链断裂,老板这才不堪重负,纷纷逃跑。

那又为什么中小企业向银行贷款如此困难呢?银行又为何如此苛刻?这就要追溯到我国银根收紧的货币政策,2011年一月到五月银行存款准备金率以每月0.5%的幅度上调,6.14大型金融机构已达21.5%,中小型金融机构达18%。每一次加息,银行存款准备金率的上调,都给这个边远的小城一股阵痛。连续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减少流动资金,提高了资金成本,据统计,70%的中小企业无法从银行贷款,出现融资困境,众多企业和个人都纷纷寻求民间借贷,引发民间借贷利率的飙升。一般而言,民间借贷主要用于短期周转。由于很多民营企业不具有银行授信资格,同时项目波动性强,因此只能寻求民间融资方式。 企业高息负债无可避免地加重了企业负担。有时企业虽然解了燃眉之急,但受高息负债带来的有限效益制约,可能得不偿失。借贷资金在退出生产经营过程后,增值有限,企业难以支付到期债务,往往通过吸收新的高息本金来偿还到期的高息负债,拆东墙补西墙,并形成恶性循环,严重影响企业今后的健康发展。 再来看民间借贷产生的影响,根据汇总,大概有30家左右的企业受累于此,出现跑路,虽然这与7万多家中小企业来说,量不大,但产生的影响确实不能忽视的:第一个,“城内失火、殃及鱼池”,某些企业倒闭了,员工、亲戚、朋友等经济利益相关体势必要受到损失。第二个,“多米诺骨牌效应”,某些企业倒下了,贷借方、担保方受损,关联企业、行业受损,直接袭击了温州经济,导致它受损。第三个,“蝴蝶效应”,鉴于温州模式经济特殊性,温州风暴可能波及全国经

(金融保险)金融风暴引发变革温州40多家民企排队上市

金融风暴引发变革温州40多家民企排队上市 摘自:每日商报 他们曾经离市场最近,离资本市场最远 几乎一夜间却从民间借贷飞跃到上市融资 准备上市的包括森马、红蜻蜓、康奈等著名品牌 40多家民企排队温州喷发上市激情 上市仅五个交易日,南存辉的正泰电器已经较挂牌首日最高的30元下跌了近20%。昨日盘中,股价一度跌至24.1元,距离23.98 元的发行价仅一步之遥。 但这似乎并不影响温州企业如火如荼的上市热情。据商报记者昨日了解,在正泰电器和金龙机电上市后,温州仍有两批共42家企业正在积极准备上市,其中包括森马、红蜻蜓、康奈等著名品牌。同时,温州金融办也正在酝酿推出十多家企业组成的“第三梯队”。 自从2008年起,温商对于上市的态度来了个180度的大转弯。这是金融危机的压力?是产业升级的需求?是财富榜样的示范?还是如南存辉所说的那样,融资已经不是主要目的,“我发现,中国改革开放30年间不少民营企业成长起来了,大多数的想做强做大的基本上都选择了上市,可见上市比较好。假如我们始终只是一个家族企业,很难说最后能走多远。” “不差钱”的传统 若以经济发达程度考量,以往的温州大概算得上是“上市公司的沙漠”。 自1997年10月21日,温州市第一家上市公司浙江东日在上交所挂牌以来,直到2007年8月报喜鸟登陆中小板,温州总共只有5家境内上市公司,即便算上“出走”的美邦服饰,数量仍旧少得可怜。 用浙江证监局调研处副处长王继翔的话说,“温州企业离市场最近,却离资本市场最远”。

温州拥有国家规定的46个工业企业大类中的33个行业,企业总数超过8万家,全市电器制造等十大行业产值均超100亿元,民间则有“炒楼团”、“炒矿团”在全国甚至全世界投资热点地区出没。根据温州市统计局26日发布的数据,2009年温州全市GDP为2527.88亿元,位居浙江省第三,仅排在杭州、宁波之后。 然而,温商好像一直缺乏进军资本市场的热情。截至2009年底,浙江主要城市中,杭州有46家上市公司,宁波27家,绍兴22家,台州15家,而温州算上去年12月25日才登陆创业板的金龙机电,也只有6家,低于浙江省各地市上市公司的平均数。 “不差钱”,或许是导致温商在传统上不倾向于上市的主要原因之一。 报喜鸟集团董事长吴志泽曾回忆说,在2004年,中国证监会派出的调研团队在温州约见了他,“我当时说,温州民间资本如同企业的温床,上市干啥?” 这也是多数温州企业当年的态度。 温州市金融办主任张震宇告诉记者,保守估计2009年温州市流动性民间资本超过3000亿元,如果加上2500多亿元的储蓄存款,民间资本数量超过5500亿元,并将以每年大约14%的速度递增。“这些钱大部分以民间借贷等形式被用于企业生产投资和流通,缓解了中小企业的资金饥渴。”张震宇说,这种“不差钱”的状态就是过去温州企业不上市的最大理由。此外,企业改制上市中涉及的完税问题、土地问题、产权问题,以及为达到“三分开、五独立”基本要求而必须在企业管理架构和经营管理习惯上的调整也令温州企业不太适应,但这与资金链的充裕相比,并不是主要原因。 另一个原因则是传统。 “温州的企业和温州人似乎是证券市场天然的绝缘体。”曾经有媒体如此评价温州经济。的确,不管全国多少人在如何疯狂地炒股,1993年到2003年的10年间,有着民间资本数千亿、人口700万之众的温州,股民数却一直在五六万徘徊。 “温州企业多是从家庭工厂发展起来的,一直做的是实业,所以温州人对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不感兴趣。”一位曾负责引导温州企业上市的退休官员日前感慨,“几年前,我们政府成立上市办,请了很多知名专家、学者来开大会,响应者寥寥无几。” 但这幅图景很快被改变。 2007年8月,温州市成立了金融办,专门负责动员帮助企业上市。 “报喜鸟上市,就是我们金融办还没成立的时候,领导亲自去走访动员起来的。”温州金融办上市工作处一位工作人员昨日在电话中对记者说,据他们统计,目前还有两批共42

民间金融与中小企业发展对温州的实证分析

民间金融与中小企业发展对温州的实证分析 一、本文概述 本文旨在对温州地区的民间金融与中小企业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深 入的实证分析。温州,作为中国民营经济的发源地之一,其独特的民间金融体系和中小企业集群发展现象,一直是国内外学者关注的焦点。本文将从温州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相关数据与案例,探讨民间金融在促进中小企业发展中的作用,以及中小企业如何通过民间金融渠道实现融资增长,进而推动温州地区经济的持续发展。 文章首先将对民间金融和中小企业的相关概念进行界定,明确研究范围与对象。接着,通过对温州地区民间金融的发展历程和现状进行梳理,揭示其独特的金融生态和运行机制。在此基础上,文章将运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分析民间金融对中小企业发展的影响机制,包括融资便利性、风险控制、创新激励等方面。 文章还将关注中小企业在民间金融体系中的融资行为,探讨其融资需求、融资结构以及融资效率等问题。通过实证分析,揭示中小企业如何利用民间金融资源实现快速成长,并分析民间金融在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中所面临的挑战与问题。

文章将提出促进温州地区民间金融与中小企业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以期为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提供决策参考。本文的研究也为其他地区民间金融与中小企业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二、民间金融与中小企业的概念界定 在讨论民间金融与中小企业发展之间的关系前,我们首先需要明确“民间金融”和“中小企业”这两个概念的具体含义和范围。 民间金融通常指的是非正规金融渠道,包括个人之间的借贷、家庭或亲友间的互助资金、地下钱庄、合会(如标会、摇会等)以及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提供的金融服务。这些金融活动往往游离于正规金融体系之外,其运作方式灵活,手续简便,但也可能存在较高的风险。在温州,民间金融历史悠久,形式多样,是当地经济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中小企业则是指规模相对较小,通常在员工数量、营业额或资产总额等方面达不到大型企业标准的企业。这些企业往往具有灵活性高、创新性强、对市场变化反应迅速等特点,是推动经济增长和就业的重要力量。在温州,中小企业占据了企业总数的绝大多数,是温州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金融运行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金融运行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金融运行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金融运行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一、当前区域金融运行面临的主要问题 据人民银行某中心支行对辖区20xx年金融运行情况的调查分析发现,当前区域金融运行中面临的主要问题突出表现为:(一)中长期贷款投放过多与银行负债期限结构不匹配。20xx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154.43亿元,其中中长期贷款余额66.2亿元,占全部贷款余额的42.9,比年初上升了7.5。同期,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268.4亿元,其中定期存款余额126.7亿元,占全部存款余额的47.2,比年初降低了3.3。这表明,金融机构资金来源短期化而资产运用长期化的问题较为明显,金融机构资产负债期限结构不匹配的问题比较突出,资金的流动性风险较大。从增量看,资产负债期限结构不匹配的问题更为突出,全年金融机构新增中长期贷款余额18.8亿元,占新增贷款的比重的83.8,在全省分别位居第二和第三位;而同期新增定期存款余额仅11.9亿元,占新增存款比重5.1;与前二者相比,分别相差10.8和78.7。再进一步看,金融机构全年新增中长期贷款和新增定期存款的绝对额分别为18.8和5.9亿元,两者之比为3.2:1。虽然中长期贷款的信贷风险短期内无法显现,但由于新增的中长期贷款主要集中于城市基础设施和房地产业,不仅使银行的资产流动性降低,同时也极易导致新的不良贷款。 (二)银行生产性信贷投入与非生产性信贷投入结构不匹配。20xx年,某市新增基本建设贷款9.4亿元,同比多增8.6亿元,所占份额比上年提高了5个百分点。全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来源中,地方贷款占资金来源的比重达到了12.5,较上年提高3.4个百分点。在贷款总量一定的情况下,必然导致工业、农业等生产领域的信贷投放相对而言减少。20xx年,全市工业流动资金贷款减少2.2亿元,技术改造贷款也减少0.3亿元,农业贷款尽管从总量上看新增4.7亿元,但在全市新增贷款总额中所占的比重却由上年的27.9下降到20.9,同比下降7个百分点。在贷款总量快速增长的同时,工业、农业等实体经济领域贷款投放反而相对减少,尤其是工业贷款增长的减少,不利于全市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和经济发展后劲的增强。 (三)银行资金流入低水平重复建设领域与经济结构优化要求不匹配。近年来,某市在推进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三化”建设过程中,大力组织开展招高引资工作,接纳了一大批外资和民营企业来投资办厂。与此同时,全市金融部门也配合加大对这些企业的信贷投入。据初步统计,仅20xx年全市银行部门累计投入招高引资项目信贷配套资金约10亿元。但是由于在地方政府实施招商引资过程中,过多地注重“引进”,而忽视对引进项目的整体规划和严格筛选,导致低层次重复建设现象较为普遍,银行投入的信贷资金有的已形成不良贷款。这不但影响了银行信贷资产质量,而且极不利于区域经济结构的优化调整。 (四)金融资源配置格局与城乡统筹发展要求不匹配。一是农村金融机构日趋缩减,农村金融服务缺失。20xx年,各金融机构共撤并县域及农村地区营业网点57个,其中国有商业银行撤并48个,信用社撤并9个。而现有的金融机构又由于其信贷嬗变,降低了金融支农效用。近几年,随着农发行农业综合开发、扶贫和粮棉加工企业等农业信贷职能的剥离和农业银行经营战略的调整转移,使

国际金融危机对温州制造业的影响与对策

国际金融危机对温州制造业的影响与对策 【摘要】经济周期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话题。数百年来,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总是出现扩张与紧缩的交替更迭,如此循环往复。尽管人们一直在不断努力探索经济周期的原因,试图克服周期的一再重演,但时至今日,它似乎仍然是个无法根治的痼疾。铜山西崩,洛钟东应。全球经济之间的联系愈加紧密。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峻形势,中国实体经济已经受到明显的外部冲击,并且出现了适当调整。温州民营企业特别是制造业处于此次国际金融危机的风口浪尖,温州制造业必须要看趋势、谋对策,分析“危”在哪里,“机”在哪里,“着力点”在哪里,积极谋划应对危机的对策措施,把金融危机带来的压力转化为推动温州制造业发展的动力。本文结合温州实际,阐述了国际金融危机对温州制造业的影响,并提出发展高端制造业的应对措施。 【关键词】金融危机温州制造业影响对策 一、引言 作为国民经济的中坚力量,温州制造业在困境中持续加速产品结构调整,试图努力在短期内实现产业升级。在这个关键性的历史转型阶段,众多的制造企业除了依靠产品本身的价值获得利润外,更加期待着由产品延伸出的增值服务所能带来的巨大价值空间,让企业的“蓝海战略”得以实现。温州传统制造业转型的路径各有不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这就是在传统制造业的基础上发展高端制造业。简言之,温州经济结构的调整,就是要大力发展研发、设计、

营销、售后服务、金融、物流等生产型服务业,给温州制造“装上大脑”、“安上心脏”、“插上腾飞的翅膀”,逐步走向全球价值链的高端。本文就国际金融危机以后温州如何发展高端制造业谈一点看法。 二、加快发展制造业是温州工业化进程中的必然选择 改革开放以来温州经济高速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外向型制造业的快速增长。然而,经过30多年的发展,温州制造业正遭遇“国际金融危机”、“回迁”、“争夺”的三重压力,温州需要对制造业作出必然的选择。 首先,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压力,温州要不失时机地选择发展制造业。 “百年一遇”的全球金融风暴已经席卷全球,导致了世界性的经济衰退。2012年,世界经济复苏明显减速,国际市场需求持续低迷,我国经济也面临较大下行压力。在金融危机阴影的笼罩下,温州受其影响也较为严重。如何消除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负面影响,变危为机,对温州制造业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因此,过去依赖于低层次优势,技术含量低的加工产业的传统思路已经难以继续,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产业升级已经是决定温州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维护温州经济安全的必然抉择。 其次,发达国家制造业的“回迁”打压,温州要采取果断措施选择制造业。 虽然产业转移给我国带来好处,然而,还要看到的另一方面是,

现代金融经济的风险问题及对策分析

现代金融经济的风险问题及对策分析 现代金融经济的快速发展对经济全球化和国际化提供了有力支撑,但也带来了种种风险。本文将从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以及系统性风险等方面来探讨 现代金融经济的风险问题及对策分析。 一、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是指债务人无法按照债务协议的约定履行债务,给债权人造成经济损失的风险。在金融市场中,信用风险存在于各种信用交易中,如银行贷款、债券投资、信用衍生 品等。 对于信用风险,金融机构可以通过加强内部风险管理制度,建立完善的内部风险控制 体系,确保在风险控制方面更为严格的监管,从而使得信用风险能够得到更好的管理和控制。 二、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是指由于市场变化而引发的风险。市场风险主要源于股票、固定收益以及汇 率和商品价格波动等多个方面。在市场风险方面,金融机构需要加强市场监管和监测,定 期评估市场风险,从而降低市场风险的风险警报等级。 三、操作风险 操作风险是指由于内部管理不当、人为失误或不当行为而引起的风险。在金融机构中,操作风险被认为是最难以控制的风险之一。对于操作风险,金融机构需要加强内部控制、 风险管理体系,通过加强员工培训和知识普及,从而降低操作风险的发生概率。 四、流动性风险 流动性风险是指由于资产无法在合理期限内被转换成现金,从而给金融机构带来的损失。在市场风险的高峰期,流动性风险的压力明显变大,因此金融机构需要加强资产负债 管理、建立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从而降低流动性风险的风险实际程度。 五、系统性风险 系统性风险是指由于某些环境或人为因素导致整个金融体系发生风险,从而引发的风险。系统性风险具有“传染性”和“积累性”特点,容易引起整个金融体系的崩溃和经济 危机的爆发。对于系统性风险,金融机构需要加强市场监管和审慎评估,从根本上控制和 管理系统性风险。

金融风暴对企业并购行为的影响分析

金融风暴对企业并购行为的影响分析引言: 金融风暴是指金融体系中的一系列紧急情况,如金融市场的剧烈波动、信贷紧缩和金融机构的破产等。这种金融危机往往会对全球经济产生深远影响,对企业的并购行为也不例外。本文将分析金融风暴对企业并购行为的影响,并讨论其中的挑战和机遇。 一、并购决策的考虑因素 企业并购行为通常基于多种因素,包括市场扩张、技术优势、资源整合、竞争优势等。但在金融风暴期间,企业在决策并购时需要考虑以下因素: 1.市场不确定性:金融风暴常常导致金融市场的不稳定和波动,使得市场的不确定性增加。这意味着企业在并购决策中需要更加谨慎,务必考虑到金融市场的动态变化和潜在风险。 2.资金供给:金融风暴期间,资金供给可能出现紧张或者昂贵,企业在并购时需要考虑到融资成本的上升和融资渠道的局限性。这将对企业融资能力和资金的筹集方式提出额外的要求。 3.估值压力:金融风暴可能导致企业估值的下降,从而增加企业进行并购的成本和风险。企业在此期间进行并购时需要思考如何准确评估目标企业的价值,并且在交易谈判中争取最佳利益。 二、金融风暴对企业并购行为的影响

1.并购市场的活跃度下降:金融风暴期间,由于市场不确定性和资金紧张,企业愿意进行并购的意愿会下降,导致并购市场的活跃度减弱。大量企业可能会选择观望,推迟或取消原本计划中的并购项目,使得并购市场的整体交易量减少。 2.并购风险增加:金融风暴带来的市场不确定性和估值压力增加了企业进行并购的风险。企业需要面对更多的市场风险,包括目标企业的估值下滑、市场竞争的加剧、融资渠道的限制以及金融市场波动对交易的影响等。 3.并购机会的出现:尽管金融风暴对并购行为带来了挑战,但也可能创造了一些机会。在金融危机中,一些企业可能因为资金压力而寻求并购或出售股权。这为有资金实力的企业提供了一些潜在的低估值并购目标。此外,金融风暴期间,企业相对较容易找到合适的并购对象,因为市场上并购意愿较低,竞争相对较少。 三、应对金融风暴的并购策略 金融风暴给企业并购行为带来了一系列挑战,但也为企业提供了一些机遇,因此,在面对金融风暴时,企业可以采取以下策略来应对: 1.谨慎决策并审慎评估目标企业的价值:在金融风暴期间,企业在进行并购决策时需要更加谨慎,充分考虑市场风险和目标企业的经营状况。并购双方应共同评估目标企业的价值,以确保交易的合理性。

温州金融危机 金融学分析

温州金融风暴对我们的启示 温州正处于风暴中。信泰集团董事长胡福林的“逃离”成为温州民间金融风暴的标志性事件。疯狂的民间借贷导致了当地中小企业陷入资金链的可能断裂的巨大危机之中。。在温州民间借贷中,中介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中介是指担保公司和小额贷款公司。这些公司想赚取更大的利润违规操作,由于违规操作多在公司账外,很难监控。中介非法集资,违规放贷是本次危机的直接诱因,更使重灾区。 回顾2011上半年,在宏观政策对流动性收缩的同时,向银行贷款无门的中小企业,不得不转向民间借贷,盛极之时,堪称全民放贷。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温州中心支行的二季度调查,民间借贷首次超越房地产、股票、基金等投资方式,成为温州人眼中“最合算的投资方式”。更富有“温州特色”的是,由于当地公务员拥有特殊的信用等级,单凭信用就可以借50万元,加上向银行抵押屋子贷款100万,每个公务员平均都能不费力凑200万,加入放贷大军。不仅如此,实际上,每个银行或多或少、变相涉及民间借贷。最明显的就是,官方利率和民间利率的巨大差异,导致很多贷款流向民间贷款。截至调查时,温州已有89%的家庭个人、59.67%的企业参与民间借贷,民间借贷规模高达1100亿元。占温州全市银行贷款额的20%,民间借贷利率也处于阶段性高位,年综合利率水平为24.4%。 温州民间借贷由来已久,大部分温州民营企业都是依靠民间借贷的支持发展壮大的。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78年,30年间各种非国有经济被强制取消,一切收为国有,在金融领域,更有中国国有独资银行占绝对统治地位,由于一切按计划,生产靠指令,并没有资金短缺的担心,也没有自筹资金的必要。对私人企业而言,由于国家强令禁止,所以也不存在资金需求,供需结构在计划经济的严格限制下达到了均衡。 自1978年改革开放开始,我国逐渐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随着管制的放松,一批非国有经济经济力量的蓬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