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第4课 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

第4课 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

第4课 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
第4课 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

第4课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2014.9.24 编写班级:姓名:学号审核:高一历史组

失败的尽头是成功,努力的终点是辉煌! 3

参考答案:

1 -5 ACDCB 6-10 BCADA 11-14 BCAC

合作探究:

(1)秦朝:三公九卿;隋唐:三省六部;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

(2)相权日益削弱并最终废除;皇权日益加强。

(3)以三公九卿为主的中央政府各级官员,互相配合、互相牵制。任何人都无法独揽朝政,军国大权最终操纵在皇帝一人手中。

(4)职能:跪奏笔录,迅速将笔录的皇帝旨意传给中央各部门和地方大臣去执行;

作用:使皇权得到进一步加强;

反映:明清时期封建制度的渐趋衰落

失败的尽头是成功,努力的终点是辉煌! 5

【教学设计】《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岳麓版)

《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 汉初“七国之乱”爆发的由来与解决过程;唐藩镇割据的形成与危害;赵匡胤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其影响;明朝废除丞相,内阁、军机处的设立及作用、意义。 【知识与能力目标】 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

响。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培养学生从已有的知识中提取有效信息,并充分利用信息对有关问题进行分析论证的能力。 通过课堂小组讨论的方法,概括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培养学生分析概括的能力和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领悟高度集中的专制集权实际蕴涵看中国封建制度衰败的因素 【教学重点】 汉武帝、宋太祖的集权措施;内阁和军机处的设立与作用。 【教学难点】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的特点,专制皇权不断加强的趋势。 本节课运用图片、幻灯、课件、录像、计算机、白板等多媒体教学设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多媒体的演示和示范。 导入新课 电视剧《宰相刘罗锅》中,刘墉与和珅斗智斗勇的场景不断出现:刘墉为民请命,虽然吃尽苦头却能始终恪守心灵净土;和珅用尽心计,却只为讨好皇帝,贪大不贪小,贪权胜贪钱,最终完成了揭示一代巨贪异化的全部心路历程。 “一样当官两条路,忠奸两立,泾渭分明。”著名艺术家的精彩表演既让我们有看戏的快乐,也为我们留下了警世的思考……不过,这里我们要思考的是中国古代的丞相制度!无论是忠是奸,“百官之首”的丞相,从设立开始就同高高在上的皇帝处于一种矛盾的对立统一之中…… 新课讲授 一、汉唐时期的地方割据与集权措施

1.汉武帝的集权措施 (1)背景:刘邦建立汉朝后,分封同姓诸侯王引发了王国问题。公元前154年,汉景帝采纳晁错的建议着手削藩,引发“七国之乱”,三个月后平定叛乱。 (2)措施:实行“推恩令”,强干弱枝,监察地方。 (3)作用: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 2.唐末割据与宋太祖集权 (1)背景 ①唐朝后期,形成藩镇林立的局面;唐朝灭亡后,出现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②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建立宋朝,并实现了相对统一。 (2)措施 ①收精兵。统兵之权归“三衙”,发兵之权归枢密院,实现了统兵权和发兵权的分离,有利于皇帝控制军权。 ②削实权。废除节度使管辖驻地以外州郡的制度,规定州郡直属中央,文臣掌地方行政,设通判监察。 ③制钱谷。规定州郡的财赋,除自留一小部分外,其余由中央控制掌握。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的物质基础,维护了国家统一与社会的安定。 (3)影响 ①积极方面: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 ②消极方面:造成了“冗官、“冗兵”、“冗费”的国家政治和财政危机。 二、明清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 1.丞相制度的废除 (1)原因:吸取元朝中后期宰相权势过重的教训。 (2)过程:明朝建国之初,对中书省和丞相权力严加控制。1380年,明太祖下令裁撤中书省,废除丞相,由皇帝掌管六部,直接管理国家政事。 (3)影响:在中国历史上实行了1600多年的丞相制度被废除,专制皇权发展到了新的高度。 2.明朝的内阁 (1)明太祖:废除丞相后,设立殿阁大学士,仅备顾问兼协理奏章,并不参与决策。 (2)明成祖:设立内阁,地位逐渐上升,逐渐取得了“票拟”权。最后再由皇帝用朱笔批示、裁定,称为“批红”。

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 教案

[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教案] 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第四课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 一、课题: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要求学生掌握以皇权为核心的专制主义的出现,以及自隋唐至清朝统治者加强皇权的措施,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教案。培养学生阅读和运用材料的能力,通过学习中枢权力机构的变化掌握专制皇权不断加强的趋势,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二)方法与过程:引导学生对本课的内容逐步探析,运用相关资料、图表、以及材料,使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中国古代中枢权力机构的变化掌握专制皇权不断加强的趋势,理解这种变化对社会的影响,进一步了解中国国情,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珍惜民主权利,增强历史责任感。 三、重点难点 重点:隋唐的三省六部制,明朝废丞相和设内阁,清朝的军机处。 难点:中枢权力机构的变化是如何体现皇权的不断加强的。 四、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自宋代以后中央在与地方分权的斗争中已经处于绝对上风,此时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另一对矛盾――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变得突出起来。有这样一种现象,隋唐时候,官员上朝均有座,宋代官员上朝必须站着奏事,而到了明清时期,官员奏事则必须站着,从这种礼仪上的变化,我们可以看出皇帝的权威不断加强,而官僚的地位逐渐下降。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皇帝的这种专制权威是怎样加强的,中枢权力机构是如何变化的,这种变化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三)讲授新课 1、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及演变 (1)秦朝的三公九卿制 自秦始皇建立了以皇权为核心的专制主义政治制度以来,统治者在与地方分权进行斗争的同时,也在进行着控制中枢权力机构,加强皇权的斗争。 提问:回顾第二课的内容,想一想秦始皇在中央实行了一种什么制度来加强皇权?(学生回答) 总结:秦始皇在中央实行了三公九卿制,三公九卿之间相互配合相互牵制,军国大权始终操纵在皇帝一人手中,三公中的丞相是百官之首,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可以说是位高权重。(2)汉朝的内外朝制度

第4课 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

第4课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本节要求学生掌握唐代的三省六部制、明代废丞相设内阁、清代军机处的设立等知识。通过引导学生对各个朝代下中枢权力机构的设置的学习,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让学生搜集的材料或者筛选材料,引导学生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培养学生搜集材料运用材料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依据史实比较分析明清皇权与以往皇权的不同特征,培养学生运用比较思维能力。通过引导学生讨论君主专制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了解中央中枢权力体系里,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从而揭示皇权不断加强这一特点,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用具体事例让学生了解各制度的运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生自主讨论分析君主专制制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让学生深刻了解民主政治的建立和完善是经过了一个漫长而艰难的历程,培养学生为社会主义民主的完善而努力。通过分析讨论君主专制加强对中国社会的消极影响,使学生更加珍惜自己的民主权利,正确对待当今中国在民主方面取得的改变。 【教学重点】 识记我国古代中枢权力体系的发展变化概括。 【教学难点】 理解这些中枢权力体系变化的原因、解耦股、特点及作用和影响。 【教学过程】 导入: (出示皇帝服)请问有哪位同学想当皇帝?想做一个权力多大的皇帝? 生:。 师:刚才有同学说相当一个权力很大的皇帝,那么皇帝的权力最大可到怎样的极限,这样的极限又是如何达到的,这就是本课学习的内容。 师:自秦以来,中国就出现了以皇权为核心的政治体制,建立起较完备的中枢权力体系。请同学们首先结合之前所学和本课内容,绘制一幅秦至清前期中枢权力机构演变的简图。生:秦-三公九卿制;汉武帝-中朝;东汉-尚书台;魏晋南北朝-三省体制;隋唐-三省六部制;宋-二府三司制;明-废丞相、设内阁;清-军机处。 师:今天我们学习的重点是隋唐、明和清时期。 请同学们看例子,回答问题。 贞观年间,某地发生严重旱灾,上奏朝廷。大臣甲提交书面处理方案:A.举行大型祭天求雨仪式,B.削减灾区赋税,C.修筑引水灌溉渠道,D派钦差大臣去某地视察。大臣乙认为甲的前三种处理方案可行,但认为无需排出钦差大臣,并将结果上呈至皇帝,皇帝赞许,吩咐大臣丙负责执行。大臣丙将任务依次分配到属下三个部门。请问:大臣甲、乙、丙所在的机构分别是?具体职能是什么?大臣丙的下属三个部门是什么? 生1:甲是中书省,起草诏令,乙是门下省,封驳审议诏令,丙是尚书省,执行诏令。 生2:这三个部门可能是吏部、户部和工部。 师:隋朝杨素就曾担任尚书省仆射,唐房玄龄曾任中书令。 请问这种制度有什么影响? 生:提高了办事效率,分割相权,利于加强皇权。

第4课 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 说课稿

第4课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说课稿 各位评委,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第4课《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我主要从一教材分析(包括教材地位、课标要求、教学目标、重难点分析)二学情分析、三教学方法、四教具准备、五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介绍了汉唐时期的地方割据与集权的措施、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以及明清时期,皇权的不断加强,它上承第3课三省六部制的确立,三省六部制的内容与本课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的内容,同属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中重要内容,学习本课不但有助于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过程及规律,而且还有利于认识这一制度对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国体与政体、官僚政治与行政管理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从而使学生了解国情、关注民生,激发他们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另外,通过学习明清时期专制皇权达到顶峰的史实,认识我们今天的民主生活的来之不易,要更加珍惜民主。因此,学习本课还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二)、教学目标 本节课的课标是: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根据课标要求、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确立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方面: (1)基础知识:西汉的王国问题和汉武帝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唐后期的“节度使”制度、藩镇割据及五代十国分裂局面的形成,宋太祖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各项措施。丞相制度的废除明朝的内阁清朝的军机处 (2)培养能力:促进学生形成依据史实评价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的能力和形成归纳、分析能力。 2、过程与方法方面: (1)通过设问、指导学生阅读课本,促使学生思考分析历史问题,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2)通过提问和组织课堂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引导学生把握本课知识结构形成学科能力。 3、情感与价值观方面: (1)促进学生认识地方割据与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初步理解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地方分权和分裂割据的辩证关系,从而明白统一局面的来之不易,明白维护国家统一认识,反对分裂势力,仍是我们现在的民族大义。 (2)通过学习本课,认识汉武帝的集权措施和宋初中央集权强化,以及明清时期专制皇权达到顶峰的史实,引导学生了解古代政治的多样性,认识到中国古代经历了漫长的专制社会,进一步了解中国国情,增强对民族、国家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也认识我们今天的民主生活的来之不易,要更加珍惜。 (三)、重难点分析 重点:汉武帝、宋太祖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措施及其评价。明清时期加强皇权的措施及影响。 难点:中枢权力机构的变化是如何体现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的? 二、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在初中已学过本课的一部分内容,尤其是对“七国治乱”、“安史之乱”、“陈桥兵变”等历史事件感兴趣,也看过少明清时期的历史剧,对明清史也有一些了解。但认识比较肤浅片面,侧重对历史现象的感性认识,对知识的掌握缺乏系统条理,对历史现象的分析缺乏广度和深度。所以,上课时,

高一历史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

第4课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 【走进多彩课堂】 秦的统一,标志着中国进入“大一统”政治时代。在确立“皇帝”之称的同时,秦始皇还规定了许多尊君、维护皇帝最高权力的制度和办法,创立了皇帝制度。皇帝制度的基本内涵主要由三点组成,即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皇帝”名号的确立,是秦完成统一大业的产物,显示了皇帝独尊的权势和地位。以“皇帝”之称代替“王”之号也反映了神化君权的新统治观念的出现。皇帝是封建国家权力的最高主宰。这种至高无上的皇权专制不仅是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而且也是维护“家天下”的重要保障。它为以后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专制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伴随着中央集权的加强,皇帝的专制权力也呈现出强化的趋向。其中,贯穿的一条主线就是在中枢权力机构中,宰相权力的不断弱化直至废除丞相制,皇权的不断加强,到明清时期达到顶峰。 【名师细说教材】 一、从秦朝到元朝以皇权为核心的中枢权力体系的演变 1.特点:以皇权为核心的政治体制:皇帝位于权力金字塔的顶端,任命各级官员处理全国政务的中枢权力体系。秦代以后随着皇权的不断加强,中枢权力体系也不断发生变化。 ★要点点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政治制度。该制度经过秦汉、隋唐、宋元等阶段的不断发展,至明清时期达到顶峰。明代罢中书省、废丞相,内阁制为中央辅政机构;清代以内阁及军机处为中央辅政机构,协助皇帝处理军政要务。明清两代,以六部为中央政务部门,分理国政,直属皇帝。皇权兼并了相权,使皇权发展到顶端。 2.形成雏形: ①秦朝在中央设三公九卿,丞相作为中枢机构中的最高行政长官,位高权重。 ★问题探究“宰”的本义为“主宰”,“相”的本义是“辅佐”。这两个字将宰相的特点进行了高度概括:辅佐皇帝,统领百官。结合这两个特点和以前所学知识,讨论在封建社会宰相的存在有何作用? 要点提示:积极作用:辅佐皇帝,参与决策,分掌行政。消极作用:相权过大,威胁君权,造成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加大政局动荡。 ②汉代:汉武帝时选用一些级别较低的官员(特别是少府官员尚书)作为皇帝身边的办事人员,直接对皇帝负责。东汉时期形成了尚书台,取代了三公的权力。 ★要点点拨“汉承秦制”。两汉时期中央政治制度基本上沿袭秦朝,但又有所变化。皇帝制度,是承秦制继续实行,但又在秦朝基础上,构成了比较完整的皇帝名号、礼仪、皇位世袭等制度。中央行政设三公,秦时即有,汉朝亦设,但到汉武帝时又形成了“中朝”决策机构,尚书令的权力日显重要。以丞相为首由三公九卿组成的机构,演化为执行机构,被称为“外朝”。东汉光武帝时进一步剥夺三公权限,扩大尚书台的权力,“虽臵三公,事归台阁”,这些又是与秦时不同的。 ★问题探究汉武帝为什么要把职掌朝政的实权,由外朝的宰相转移给内朝的尚书呢? 要点提示:主要因为:(一)内朝官地位很低,可以减少对他们盗权窃柄的顾虑;(二)内朝官多是皇帝宠幸的近臣,能很好地贯彻皇帝的旨意,不致受到外朝大臣的牵制;(三)内朝官多由外戚、宦官充任,这些人本是卑微之徒,皇帝可以随意更换,这样既能保持外朝相府传统地位的稳定性,又可以加强皇权对相权的制约力量。

第4课_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皇权和相权矛盾斗争过程)

第4课 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皇权和相权矛盾斗争过程) 澄海东里中学 秋鸿 秦:三公九卿制,宰相位高权重 西汉:设中朝 东汉:设尚书台取代三公 魏晋南北朝:三省雏形(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但未构成中枢权力机构 隋朝:三省六部制的创立 三省:皇帝以下设三省,即中书省(起草诏令),门下(封驳审 内容 议),尚书省(执行);三省长官都是宰相 唐朝:三省六部制的完善 六部:尚书省下设六部(吏、户、礼、兵、刑、工); 六部长官都是尚书 作用:①三省相互牵制相互补充,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 ②分割相权,加强皇权 ③它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对后世影响重大 二府:①“中书门下”,又称政事堂,长官称为宰相 (行政权) 宋朝:二府三司制 ②枢密院(调兵权)(统兵权归三衙:侍卫马军司、殿前司、侍卫步军司) 三司:度支、盐铁和户部,三司长官称为“计相”(财政权) 元朝:一省制(中书省制) 原因:元朝疆域广大,需提高行政效率 内容:皇帝以下设中书省,中书省下设六部(吏、户、礼、兵、刑、工) 中书省长官为左、右丞相和平章政事,即宰相;六部长官为尚书 建国初:沿袭元制,设中书省,有左、右丞相,位高权重 原因:①吸取元朝中后期以来宰相权势过重,引起政局动荡,威胁皇权的 教训(根本) 废除丞相制度 ②“胡惟庸案”(直接) 过程:明太祖下令裁撤中书省,废除丞相,并规定以后各代不得立丞相 明朝 影响:中国实行了1600年的丞相制度被废除,专制皇权发展到新高度 设内阁 原因:丞相废除,皇帝事务繁忙,急需找一些人帮忙处理政务 内阁的形成:殿阁大学士(明太祖设,不参与决策) 内阁(明成祖时正式设立,开始参与商讨军国大事,明宣宗以后出 现“票拟”,“批红”) 皇帝直接掌管六部、内阁和厂卫机构 承袭明制,皇帝以下设内阁,六部归入内阁,负责处理日常事务 原因:为了有效处理西北军务 清朝 过程:议政王大臣会议(清初设立,乾隆废除,处理重要军国大事) 设军机处 南书房 (康熙设立,处理重要军国大事) 军机处 (雍正设立,开始只参与处理军务,后来参与处理内政外交、 军政大计、审理重大案件,跪受笔录,听命于皇帝) 作用:提高行政效率,使专制皇权发展到顶峰 ▲ 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积极:①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 ②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 消极:①过度专制易造成腐化和夜阑自大,导致政治制度的落后 ②制约了中国早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③思想专制,扼杀人才发展,造成文化的落后 专 制 皇 权 的 不 断 加 强 ▲ ▲ ▲ ▲

第4课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

第4课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 【课标要求】 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知识结构】背景: 西汉汉景帝 措施:① 汉武帝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② 背景: 兵 北宋措施权 钱 影响: 专制集权的 1、秦元 废丞相 不断加强 2 明: 设内阁 皇权与相权:背景 3、清:目的 特点 作用 4、君主专制制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课前回顾】1、古代政治制度成熟的表现? 2、三省六部制的职责,特点,作用? 【自主学习,知识梳理】——课前案 【自主学习要求】 1、结合学案的内容,自主学习课文基础知识部分,并自主构建本课知识体系。 2、小组内相互检查基础知识,找出错误并改正。 一、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 1、西汉的中央集权:目的: (1)背景:西汉初年的政治体制:郡国并行制 影响:出现王国问题 (2)措施: ①汉景帝:“削藩”,平定“七国之乱” ②汉武帝:a颁布,解决王国问题 b实行 2、北宋的中央集权: (1)背景:藩镇割据与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2)措施:

①收精兵:组建禁军,由三衙统领,但 a、所有州郡直属中央; ②削实权: b、州郡长官之下,监察地方; c、废除,派文臣任知州; ③制钱谷:设转运使掌管地方财政 (3)影响:①进步性:加强了中央集权,改变了的分裂局面 ②局限性:另一方面也造成了冗官、冗兵、冗费和积贫积弱的后患(三冗两积) 二、皇权与相权 1、秦到元中央行政体制的演变(见上节) 2、明代:废丞相,设内阁 (1)废除丞相制度: ①背景:明太祖吸取元朝的教训,对中书省和丞相权力都严加控制。 ②废除: 1380年,下令裁撤废除 ③意义:废除了自秦建立延续1600多年的丞相制度,专制皇权发展到了高峰。 (2)设内阁: ①背景:丞相制被废除以后,由皇帝亲自处理重要政务,事务繁多。 ②设立:a.明太祖设立殿阁大学士——仅备顾问,不参与决策 b.明成祖正式在文渊阁设立内阁。——开始参与军国大事讨论 c.发展:票拟和批红 3、清代:设立军机处 ①背景:清朝初年,承袭明朝内阁制度,处理日常事务;军国大事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处理。 直接目的:雍正时, ②目的 根本目的:加强皇权 ③设立:雍正在里隆宗门内,设立军机处 ④特点:a、职权:最初只参与 b、品级:品级不高, c、直接听命于皇帝,其最基本的职责是跪奏笔录 ⑤作用和影响:a ,提高行政效率; b军机处的设立,专制皇权达到了顶峰 ⑥军机处的设置反映的时代特征:封建制度的渐趋衰落 4、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1)积极: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有利于社会安定,有利于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为康乾盛世的出现提供政治保障。 (2)消极:①政治:导致暴政、腐败,统治阶级争权夺利,对人民压迫严重 ②经济:极大的妨碍了社会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③思想:钳制思想,摧残文化,阻碍科技进步。 三、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①在中央政权中,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进趋势 ②在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中,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③地方官吏必须服从上级,地方服从中央,最后听命于君主(以皇权为核心)。

2019-2020年高中历史 第4课 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教案 岳麓版必修1

2019-2020年高中历史第4课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教案岳麓版必修1教学目标 一、基本知识 以皇权为核心的政治体制的出现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及演变丞相制度的废除明朝的内阁清朝的军机处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本课,引导学生了解古代政治的多样性,认识到中国古代经历了漫长的专制社会,进一步了解中国国情,增强对民族、国家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明朝废除丞相制度与设立内阁、清明设立处。 难点:中枢权力机构的变化是如何体现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的? 教学方式 学生课前自主学习一扩充知识发现问题---自主或小组合作探究问题---教师引导、解决问题题—延伸问题—课下探究、研讨。 教学过程 (一)课前探究 1.通过多渠道找寻与中国古代专制皇权有关的资料,以及教材所提到的文字资料、图片资料,以扩充知识。 2.以历史学习小组为单位,整理搜集到知识,择优以墙报的形式(如在教室内开辟一个“史海撷英”栏目)展示出来。 3.预习本课,以学习小组为单位,针对教材涉及的知识提出疑点,并公布在“史海撷英”栏目。 4.引导学生编写历史剧《早朝》,从而体现皇帝万人之上的权威。 (二)导入新课 演出历史剧《早朝》,体会皇帝的无上权威。教师设问:“中国古代皇帝的这种权威是怎样一步一步确立的?”引入新课。设计意图:通过自编、自导、自演,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中国古代皇帝至高无上的权威,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同时吸引全班学生的注意力。 (三)教学结构

一、秦:三公九卿制 二、隋唐:三省部制 三、宋:二府三司制 四、元:一省制 五、明:废丞相、设内阁 六、清: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军机处 (四)师生互动 课堂设问一:请归纳本课大字部分涉及到哪些朝代。 提示:秦、隋唐、宋、元、明、清 课堂设问二:这几个朝代的中枢权力体系分别是怎样设置的? 提示:秦:三公九卿制。隋唐:三省六部制。宋:二府三司制。元:一省制。明:废丞相,皇帝亲管六部;设立内阁。清: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军机处。设计意图:通过这两个问题,促使学生结合预习所得和课堂速读,对全课的知识结构和主体内容有整体的了解。 1.秦:三公九卿制 情境营造:展示右图。 课堂设问:结合第二课的内容,思考:秦代的三公九卿制是如何体现皇权的至高无上的? 提示:学生分析,言之有理即可。教师可总说:三公九卿对皇帝负责;三公中,太尉一职在秦代虚有其位而无实人,军权掌握在皇帝手中;三公的职权划分互不相属,互相牵制,等。 2.隋唐:三省六部制 情境营造:展示右图 课堂提问:隋唐的三省六部制是如何体现专制皇权的逐步加强的? 提示:尚书省负责执行,中书省负责起草诏令,门下省负封驳审议,三省之间互相牵制,又互为补充,完整的相权被分割,避免了权臣独揽大权,有利于加强皇权。 3.宋:二府三司制 情境营造:展示并共同完成右图 课堂提问:二府三司制是如何体现专制皇权的逐步加强的? 提示:宋朝的二府三司制实质是相权的再分割,财权划归度支、盐铁、户部三司掌管,军政归枢密院管辖,行政归于中书门下,三省形同虚设。相权的再分割实质上体现专制皇权的加强。

第4课《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教案

第4课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汉初的郡国并行制与“七国之乱”;唐朝中叶的“安史之乱”与藩镇割据;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赵匡胤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明朝废除丞相,内阁、军机处的设立及作用;“七国之乱”爆发的必然性;“安史之乱”的影响;宋初强化中央集权措施的积极意义和消极后果;君权与相权的矛盾与斗争的发展历程。 过程与方法: 问题导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究精神;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究,调动其积极性;通过认识君权不断强化的史实,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使学生领悟高度集中的专制皇权实际蕴涵看中国封建制度衰败的因素;通过学习,使学生明了当前我国不断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更大限度地发挥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教学重点:汉武帝、宋太祖的集权措施;内阁和军机处的设立与作用。 教学难点:中国古代中央集权的特点,专制皇权不断加强的趋势。 导入新课: 自从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国家以来,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斗争,君权与相权的斗争长期延续,成为中国政治史上的重要的一幕,各朝各代的中枢权力体系也不断变化。地方势力有时导致中央机构的瘫痪甚至废弃,酿成全国的动乱局面,给人民带来无穷的灾难。西汉的“七国之乱”,东汉末年的政局长期动荡不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更是战火连天,几百年来人民苦于战乱,虽经隋唐统一全国,并出现了唐朝的贞观之治,开元盛世,但是“安史之乱”之后中国又进入小国林立的局面,大一统的局面不复存在。那么古代中国为什么会经常出现如此的局面?中央政府怎样才能有效地克服地方分权并加强集权,从而维护大一统的局面?如何看待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和地方分权问题,这将是我们这一节课所要研究的内容。 讲授新课: 秦朝被农民起义的暴风雨埋葬之后,汉朝建立,定都长安,历史上称为西汉。西汉的开国皇帝刘邦为巩固刘氏王朝能时代延续,在推行郡县制的同时,又分封同姓诸侯王。因此,汉初的政治制度被称为郡国并行制。那么,刘邦推行郡国并行制以后,其统治效果到底怎么样呢? (学生答)诸侯国逐渐不服从中央,后来发生了“七国之乱”。 刘邦大封同姓王,以为依仗刘氏“天下一家”的格局,就能巩固皇权,稳定天下。刘邦认为秦朝迅速灭亡的重要原因是没有分封子弟作为王侯来拱卫中央,所以陈胜、吴广农民大起义一爆发,秦王朝就覆灭了。所以他分封同姓诸侯王的土地面积甚至超过中央直接管辖的土地面积。结果在他死后不到18年,诸侯王就发动了叛乱。 面对诸侯国的尾大不掉的隐患,西汉的有识之士提出了怎样的建议? (学生答)晁错等人主张削减封国实力,强干弱枝。 于是汉景帝决定“削藩”,结果引发了“七国之乱”。 面对地方叛乱的威胁,惊恐万状的汉景帝怎样收拾残局呢? (学生答)诛杀晁错,命周亚夫、窦婴等平定叛乱。 平定叛乱之后,汉景帝下令废除诸侯王的政治权力。这样中央集权得到加强,地方势力一定程度上被削弱。到汉武帝时,中央采取了更为有效的措施,削弱地方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到汉武帝时,他采取了怎样的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的呢? (学生答)实行“推恩令”。 过渡: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成功,应该得益于汉景帝“削藩”和自身的雄韬伟略。地方势力对中央的服从,也是建立在中央政府的权威和有力统治之上的。唐朝是中国封建王朝的鼎盛时期,然而当唐玄宗晚年沉迷于享乐、对地方统治疏于监管和监管无效的时候,地方对中央政权的威胁和冲击又一次卷土重来,出现了安史之乱。盛唐时期出现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的原因之一是唐玄宗统治后期政治败坏,只图享乐,任由奸相当权。另外还应该有很多原因,这里我们要研究的是他没有处理好中央与地方上的关系,或者说他疏于对地方的监督,造成地方势力过于膨胀,地方威胁中央所致。 “安史之乱”对社会造成了那些严重的影响?(根据唐代后期藩镇割据图进行分析) (学生答)造成唐朝后期藩镇割据的局面,最终导致唐朝的灭亡。 尽管唐大将郭子仪、李光弼最后平定了叛乱,但藩镇割据的局面已经形成。在唐朝后期的140多年里,河北三镇的57各节度使中,真正由朝廷任命的只有4人。唐朝内地许多节度使也效法三镇,各占一方,唐朝的统一局

第4课 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

第4课 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 课标要求:(1)、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2)、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中央集权和君主制不断加强的历史过程。了解汉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了解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和影响。了解明清时期中枢权力机构的变化。 能力目标: 1、培养利用历史资料分析、处理的能力,通过讨论与思考,初步培养学生用历史眼光和历史意识来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产生发展和影响。 2、 通过事实的学习学生掌握从西汉到宋中国的政治制度屡经变化,其中中央官制变化的趋势及反映出来的本质问题,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认识君主专制制度对古代中国社会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是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轨迹。这一特点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但也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形成了阻碍。 2、使学生认识到我国从西汉到宋朝1千多年,每个朝代都采取了维护中央集权的制度,从而对中国的政治制度的演变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有许多优良的部分是值得我们传承和发扬的。 3、经济发展不等于国家富强,发展经济的同时也要革新政治。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从西汉到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的过程中,经历了中央与地方权力的争夺,皇权与相权的争夺,理清各朝为加强中央集权的主要措施。 2、教学难点: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及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三、过程与方法: 1、 第1课时让同学们阅读课本第3、4节,理清朝代线索,明了从西汉到清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体制不断加强的过程中,存在着中央与地方、君权与相权的斗争,涉及着中央官制和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在阅

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 说课稿

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和作用 本课选自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的第4课,主要介绍了汉唐时期的地方割据与集权的措施及皇权的加强,它上承了第3课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学习本课不但有助于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过程及规律,而且还有利于认识这一制度对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国体与政体、官僚政治与行政管理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从而使学生了解国情、关注民生,激发他们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二)课标标准: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王朝加强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西汉的王国问题和汉武帝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唐后期的“节度使”制度、藩镇割据及五代十国分裂局面的形成,宋太祖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各项措施。丞相制度的废除,明朝的内阁,清朝的军机处。 (2)能力目标:通过学生间交流搜索到的资料,培养学生团结、协作、交流精神和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能力。通过阅读课文所提供的历史材料、图片,立足教材,充分利用教材丰富资源,提高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材料中获得有效信息的能力。 (3)情感价值目标:通过学习本课,认识汉武帝的集权措施和宋初中央集权强化,以及明清时期专制皇权达到顶峰的史实,引导学生了解古代政治的多样性,认识到中国古代经历了漫长的专制社会,进一步了解中国国情,增强对民族、国家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也认识我们今天的民主生活的来之不易,要更加珍惜。 (四)教学重点:汉武帝、宋太祖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措施及其评价。明清时期加强皇权的措施及影响。 教学难点:中枢权力机构的变化是如何体现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的? 二、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在初中已学过本课的一部分内容,尤其是对“七国治乱”、“安史之乱”、“陈桥兵变”等历史事件感兴趣,也看过少明清时期的历史剧,对明清史也有一些了解。但认识比较肤浅片面,侧重对历史现象的感性认识,对知识的掌握缺乏系统条理,对历史现象的分析缺乏广度和深度。所以,上课时,把教学内容制成教学课件,通过在课堂上展示历史图片,补充材料等方式,使之更生动形象,以增加学生学历史的兴趣,帮助他们系统深入地学习。 三、说教法、学法 在教法上,以学生为主,根据教材内容和高中学生学习能力、情感、心理等方面的认知特点,遵循启发式教学原则,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集文字、图片、音像于一体,采用材料分析法和讨论法,结合课前预习,通过课堂师生互动逐一解决,由浅入深,层层递进。 四、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

新课标高中历史必修(1)第一单元第四课说课教案 第四课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 一:课前部分 1.教情分析: (1)课标要求 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 发展的影响.。 (2)教材内容的地位与作用 本课与第三课探究的是同一个问题,即古代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强化的问题。 第三课侧重从中央与地方斗争的角度讲述,而本课则侧重从皇权与相权斗争的角度讲述。通过本课的学习,可以对我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有比较完整的认识,也为在以后学习第二单元,进行中外政治制度的对比提供了可能。 (3)教学重点 隋唐的三省六部制、明朝废除丞相与设立内阁、清朝设立军机处。(4)教学难点 中枢权力机构的变化是如何体现专制皇权不断加强的。 2.学情分析: 高一新生刚入学不久,学习兴趣浓厚、学习热情高涨,再加上初中就学过相关内容,有一定的基础,因此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以产生更好的效果。 3.、教学目标: 了解唐代的三省六部制、北宋的二府三司制、元代的一省制.明代废丞相设内 阁, 清代军机处的设立等知识. 通过引导学生对各个朝代中枢权力机构设置的学习,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通过亲自动手画图、上台讲演等方式培养 学生综合运用历史的能力。 4. 教学工具和方法 制做课件,运用多媒体教学,通过图示法、讨论法、诱导法、情景教学法等方式进行教学。 二、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打出秦始皇、明太祖和雍正皇帝的图片,引出专制皇权不断加强的问题。 【讲授新课】 一: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演变 内容分析:该目讲述了我国古代中枢权力机构的形成及演变情况,主要包括两个大方面,一是隋唐的三省六部制,此为本节重点,主要讲述了三省六部的含义,职责、彼此关系、作用等方面。二是三省六部制度的沿革,主要包括宋代的二府三司制和元代的一省制。透过中枢权力机构的变化,可以看出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衰弱的史实。 教法设计:鉴于该处为本节重点,故采取发挥学生自主性,反复学习,层层突破的方式,具体设计流程如下:(1)初步学习:看书,动手画出唐宋元三代

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斗争与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

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斗争与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 (第3课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斗争第4课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 一、知识与能力: 基础知识: 1、重点:从西汉到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的过程中,经历了中央与地方权力的争夺, 皇权与相权的争夺,理清各朝为加强中央集权的主要措施。 2、难点: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及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能力培养: 1、培养利用历史资料分析、处理的能力,通过讨论与思考,初步培养学生用历史眼光和历 史意识来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产生发展和影响。 2、通过事实的学习学生掌握从西汉到宋中国的政治制度屡经变化,其中中央官制变化的趋 势及反映出来的本质问题,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认识君主专制制度对古代中国社会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2课时) 1、第1课时让同学们阅读课本第3、4节,理清朝代线索,明了从西汉到清朝专制主 义中央集权政治体制不断加强的过程中,存在着中央与地方、君权与相权的斗争, 涉及着中央官制和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让同学们自己制作 这一演变和发展的简表。在制作简表的基础上采用讨论法解决一些基本问题。 2、第2课时根据第1课时的认识,集中串讲,并解决上一节课提出的问题,总结中 央集权制发展的趋势和本质。培养学生的总结历史规律,把握历史脉络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是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轨迹。这一特点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 了深远的影响,它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但也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形成了阻碍。2、使学生认识到我国从西汉到宋朝1千多年,每个朝代都采取了维护中央集权的制度,从而对中国的政治制度的演变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从而使学生认识到我国古代曾经有的政治文明,了解我国先人的政治上之精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有许多优良的部分是值得我们传承和发扬的。学生了解现在的政治措施有一个基本基础,增强学习历史的兴趣。 3、经济发展不等于国家富强,发展经济的同时也要革新政治。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大政治反作用于经济,在增强经济、科技实力的同时,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