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中国能源利用效率综合评价与分析研究

中国能源利用效率综合评价与分析研究

中国能源利用效率综合评价与分析研究
中国能源利用效率综合评价与分析研究

中国能源利用效率综合评价与分析研究

[编者按] 传统意义上的能源效率研究只是就能源论能源,忽视了能源-经济-环境之间的内在联系。为此,中国科协发展研究中心能源利用效率研究课题组,构建了一个包括能源、经济和环境3个子系统、6个一级指标、12个二级指标的能源利用效率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相对于单一的能源利用效率评价体系,这个评价指标体系的特色是将经济和环境作为能源利用效率评价中至关重要的子系统和因素。此外,课题组利用该评价指标体系对我国1985-2007年间的能源利用效率进行综合评价与分析,并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能源利用效率评价

一、能源-经济-环境系统的能源利用效率评价指标体系

能源-经济-环境系统是一个非线性的复杂系统,该系统下的能源利用效率涵盖的范围较广。因此,对其进行评价时仅仅依靠单个指标是不够的,需要采用多指标综合评价分析,即由多个具有内在联系的指标按一定的结构层次组合在一起构成评价指标体系。

1、指标体系

本报告构建了能源-经济-环境系统的能源利用效率评价指标体系,包含3个子系统、6个一级指标和12个二级指标,如表1所示。

表1 能源-经济-环境系统的能源利用效率评价指标体系

在能源系统中,以能耗结构指标和能源技术效率指标来反映能源资源的利用效率,主要评价能耗结构的合理性和节能与管理技术的先进性,反映能源资源本身的有效利用程度。其中能耗结构指标分别用三种主要能源所占比重表示,即煤炭消耗量、天然气消耗量和电力消耗量占能源消费量的比重;能源技术效率指标用能源产品加工转换率来反映。

在经济系统中,以能耗减量化指标和产业结构指标来反映能源利用效率,主要评价产业内部的能耗水平和产业结构的优化程度,反映与经济结构相关的能源配置效率。其中能耗减量化指标用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和第三产业单位增加值能耗来反映;产业结构指标用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来反映。

在环境系统中,用污染物减量化指标和废弃物再利用指标来反映能源的环境影响,主要评价由于能源利用而对环境造成影响的程度,反映能源在满足经济和社会需求的同时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其中污染物减量化指标用单位工业增加值废气排放量、工业二氧化硫去除率和工业烟尘去除率来反映;废弃物再利用指标用能源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来反映。

2、指标体系的特点

一是服务性和引导性。该指标体系是在国家能源发展战略和国家长远发展目标的指导下构建的,以服务于节约型社会建设为目的,特别是为国家五年规划目标的制定和实现提供决策参考。该指标体系可用于指导相关部门、地区以及用能单位设定节能目标,制定相关规划、计划、实施方案和措施,以实现能耗结构和产业结构优化,因此具备了很好的引导性。

二是全面性和系统性。可以看出,指标体系涵盖了能源系统、经济系统和环境系统。而在具体指标体系的设置上,有反映能源资源利用效率的指标,也有反映能源配置效率的指标,还有反映能源对环境影响的指标,且这些指标都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代表性,可以支撑其设定的评价目标,因此是全面和系统的。同时指标体系具有层次性,3个子系统、6个一级指标和12个二级指标被合理地分配在了相应的位置。

三是实用性和可操作性。考虑到目前我国能源统计基础工作的实际情况,在进行指标的筛选时,各指标的基本资料在《中国统计年鉴》、《中国能源统计年鉴》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网站上都可直接或通过计算间接获取,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便于为各级政府制定能源政策提供参考。

二、中国能源利用效率综合评价与分析

在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我们对中国1985、1990及1995-2007年的能源-经济-环境系统的能源利用效率进行综合评价1。运用因子分析法,首先分别对能源系统、经济系统和环境系统的能源利用效率水平进行评价,然后再对能源-经济-环境系统的能源利用效率水平进行综合评价。 (一)能源系统的能源利用效率评价

1、能源系统指标值的计算及标准化

由于各指标值量纲不同,无法直接进行综合比较,因此,需要对数据进行同度量处理。本报告采用相对化处理方法,用每个指标的实际值

i

D 与相应的比较标准值 m D 进行比较,对“正向指标”, 采用公

式 i m D D 进行处理;对“逆向指标”采用公式m i D D 来处理;采用中国各年的最大值进行正向指标的标准化,采用中国各年的最小值进行逆向指标的标准化。用i D 表示各指标值的实际值,i D '

表示各指标

值的标准化值。

(1)

能耗结构指标中各指标含义

煤炭消耗量占能源消费量的比重(D 1):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一次能源消费中煤炭消费量所占比重。计算公式为

1100%

D =

?煤炭消费量能源消费总量

天然气消耗量占能源消费量的比重(D 2):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一次能源消费中天然气消费量所占比重。计算公式为

2100%

D =

?天然气消费量能源消费总量

电力消耗量占能源消费量的比重(D 3):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一次能源消费中电力消费量所占比重。计算公式为

3100%

D =

?电力消费量能源消费总量

(2)

能源技术效率指标中各指标含义

1

若无特别说明,本部分数据主要来自于1986、1991及1996-2008历年《中国统计年鉴》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网站的统计数据。统计软件为SPSS 统计分析软件。

反映能源技术效率的是能源产品加工转换率(D 4),它是指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能源经过加工、转换后,产出的各种能源产品的数量与同期内该国家或地区投入加工转换的各种能源数量的比率。计算公式为

4100%

D =

?能源加工转换产出量能源加工转换投入量

根据以上计算公式,得能源系统指标值和其标准化值,如表2所示。

表2 能源系统指标值及其标准化值

2、能源系统的能源利用效率指数的计算和分析

我们采用因子分析法对能源系统综合指标进行分析。首先,判断是否适用因子分析法。表3显示,相关矩阵表明能源系统各指标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可以做因子分析。

表3 原始变量的相关矩阵

第二,求出各公因子、因子载荷以及各因子所对应的特征值。

表4 总方差分解

注:提取方法为主成分分析法

表5 旋转后因子载荷阵

注:提取方法为主成分分析法;旋转方法为正交转轴法

通过表5旋转后因子载荷阵可以看到,第一公因子(F 能1)主要反映能耗结构,第二公因子(F 能2)主要反映能源产品加工转换率。从表4总方差分解中可以看到,前两个因子的方差贡献率分别为63.612%、23.238%,相关矩阵的两个最大特征值(2.544,0.930)共同解释了方差的86.850%(超过80%),所以我们取前两个主成份作为第一和第二主成份。

第三,求出因子得分。

表6 因子得分系数

根据因子得分系数(表6)得各个因子表达式为

123410.4650.2640.4040.159F D D D D ''''

=++-能

123420.2590.2020.0110.942F D D D D ''''

=-+-+能

对前两个因子的方差贡献率(63.612%、23.238%)进行归一化处理,分别为73.24%和26.76%,再以每个因子的方差贡献率为权重,得到能源系统指数B 1为

1173.24%26.76%B F F =?+?能能2

从而得各因子得分及能源系统指数,如表7所示。

表7 能源系统的各因子得分及系统指数

结合表2及表7中能源系统指数,得能源系统各指标的标准化值及能源系统指数折线图,如图1所示。

图1 能源系统各指标的标准化值及能源系统指数折线图

可以看出,我国能源系统的能源利用效率总体上呈上升趋势,但是也存在一定的波动,1996、1999和2003年的能源利用效率指数相比前一年都有所下降,且近年来,能源系统指数上升速度有所减缓。这与我国当前的能耗结构和能源加工转换效率有一定的关系。从图1可以看出,天然气和电力的比重出现了平稳较快的上升趋势,而煤炭比重依然较高,且呈现一定的上升趋势,能源资源条件决定了我国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在短期内难以转变。因此,需要进一步调整和优化能耗结构,加大天然气和电力等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力度。另外,能源产品加工转换效率的变动不大,需要进一步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加快技术改造和设备的更新,推动节能降耗技术与管理模式的应用步伐,从而有效提高能源产品加工转换效率。

(二)经济系统的能源利用效率评价

1、经济系统指标含义

(1)能耗减量化指标中各指标含义

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D 5)指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每生产一个单位的工业增加值所消耗的能源。计算公式为

5100%

D =

?工业能源消费量工业增加值

第三产业单位增加值能耗(D 6)指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每生产一个单位的第三产业增加值所消耗的能源。计算公式为

6100%

D =

?第三产业能源消费量第三产业增加值

(2)产业结构指标中各指标含义

第二产业占GDP 比重(D 7)指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第二产业增加值与同期内该国家或地区生产总值的比率。计算公式为

7100%

D =

?第二产业增加值

生产总值

第三产业占GDP 比重(D 8)指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第三产业增加值与同期内该国家或地区生产总值的比率。计算公式为

8100%

D =

?第三产业增加值

生产总值

2、经济系统的能源利用效率指数分析

经济系统因子得分及经济系统能源利用效率指数(计算过程与上类似),如表8所示。

表8 经济系统各因子得分及经济系统指数

经济系统各指标的标准化值及经济系统指数折线图,如图2所示。

图2 经济系统各指标的标准化值及经济系统指数折线图

可以看出,基于经济系统的能源利用效率总体上呈上升趋势,但也存在一定的波动,且近年来经济系统指数上升速度缓慢。这主要是受产业结构和产业能耗强度的影响。

从图2可以看出,在产业结构方面,上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第二产业的比重基本上保持一个平稳状态,同时第三产业的比重也有所上升,第三产业实现了较快的发展。但是,从近几年来看,在第二产业比重上升的同时,第三产业却出现了微幅的下调,其增长速度有所减缓。

在产业能耗方面,上世纪90年代以来,第二产业能耗强度和第三产业能耗强度都呈现了快速的下降趋势,这是由于中国在这一阶段加快经济建设的步伐和加大改革开放力度,经济实现了快速的发展,经济总量加快增长,同时采取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等措施,使中国二、三产业的单位增加值能耗降低。但是,从近几年来看,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和第三产业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幅度不大,甚至在2003和2004两年出现了反弹,从而导致整个经济系统指数在这两年都出现了下降。可见,我国当前的产业结构调整和节能减排形势依然严峻。

(三)环境系统的能源利用效率评价

1、环境系统指标含义

(1)污染物减量化指标中各指标含义

单位工业增加值废气排放量(D 9)指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每生产一单位的工业增加值所排放的工业废气。计算公式为

9100%

D =

?工业废气排放量工业增加值

工业二氧化硫去除率(D 10)指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工业二氧化硫去除量与同期内该国家或地区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和去除量的和的比率。计算公式为

10100%

D =

?+工业二氧化硫去除量

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工业二氧化硫去除量

工业烟尘去除率(D 11)指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工业烟尘去除量与同期内该国家或地区工业烟尘排放量和去除量的和的比率。计算公式为

11100%

D =

?+工业烟尘去除量

工业烟尘排放量工业烟尘去除量

(2)废弃物再利用指标中各指标含义

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D 12)指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量与同期内该国家或地区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的比率。计算公式为

12100%

D =

?能源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量能源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

2、环境系统的能源利用效率指数分析

环境系统因子得分和环境系统能源利用效率指数如表9所示。

表9 环境系统的因子得分及环境系统能源利用效率指数

环境系统各指标的标准化值及环境系统指数折线图,如图3所示。

图3 环境系统各指标的标准化值及环系统指数折线图

可以看出,基于环境系统的能源利用效率指数总体上呈较快上升趋势,显示了中国在能源利用时对环境保护和污染物减量化及废弃物再利用等方面所做的努力和贡献。同时,工业二氧化硫和工业烟尘的去除量比例、能源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比例等也呈现上升趋势。但也应该看到,受能耗结构的影响,近年来单位工业增加值废气排放量却呈现了上升的趋势。因此,需要加大对煤炭加工、煤炭高效燃烧及先进发电、煤炭燃烧污染控制等技术的研发,减少废弃物的排放。

(四)能源-经济-环境系统的中国能源利用效率综合评价

能源利用效率综合评价指数由3个二级指标来评价,分别是能源系统指数(B

1)、经济系统指数(B

2

和环境系统指数(B

3

)。各因子得分和能源利用效率综合评价指数得分如表10所示。

表10 能源-经济-环境系统的因子得分及能源利用效率综合指数

各系统指数及综合系统指数折线图,如图4所示。

年份

图4 能源、经济、环境各系统指数及综合指数折线图

可以看出,能源-经济-环境系统的能源利用效率综合指数总体上呈上升趋势,同时也呈现出一定的波动。2003和2004两年的能源利用效率综合指数相比前一年有所下降,而近两年又呈现上升态势。具体来看,能源系统的能源利用效率保持了与综合能源利用效率较为一致的水平,经济系统的能源利用效率低于综合效率,而环境系统的能源利用效率高于综合效率。

在整个系统中,能源系统的能源利用效率起着基础性和决定性的作用。只有能源结构得到优化,能源的加工转化率得到提高,能源资源本身才能真正得到有效利用。这与图4中能源系统的效率水平与总体效率水平相接近是一致的。

但是如果仅局限于此,就是单纯地就能源论能源,忽视了能源在整个社会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也忽视了能源利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因此,我们还需要考虑经济系统和环境系统的能源利用效率。

经济系统的能源利用效率反映了能源作为一种生产要素,参与经济活动过程中的配置效率。这种配置效率不仅与各个产业的特征相关,即不同产业的增加值能耗不尽相同,而且还与产业结构相关,即不同的产业结构组合得到的总体能源利用效率也不尽相同。该系统跳出了能源单纯作为物理要素的范围,反映的

是整个经济发展过程中能源的整体利用程度,与社会生产活动密切相关,进一步扩大了能源利用效率的评价范围。图4显示,我国经济系统能源效率指数相对较低,说明我国的单位产值能耗有待降低,产业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

能源的利用一方面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也造成了对环境的影响。因此环境系统的能源效率从能源的环境效应角度出发考察了能源利用的结果,从而更加突出了能源-经济-环境系统的整体性。图4显示,环境系统的效率指数较高,说明我国当前社会经济活动对环境的负面影响程度可能在减弱,或对与能源利用相关的环境治理力度在不断加大。

通过相关性分析,我们发现三个子系统的能源利用效率指数之间的相关性系数都在0.8以上,同时,三个子系统指数分别与总体能源利用效率指数的相关性系数也都达到了0.9以上,说明透过一个子系统的变化可以较为准确地反映另外两个子系统的变化,也可以反映总体的变化。

可见,要想提高我国综合能源利用效率,就必须从能源、经济和环境等方面综合考虑,在重视优化能耗结构和创新能源利用技术的同时,还要十分重视产业结构的调整,重视经济结构对能源利用的影响,同时节能减排,减少能源利用对环境的负面影响,真正实现能源、经济、环境整体的可持续发展。

三、评价结果的可靠性分析

1、评价指标体系的科学性

本报告的能源利用效率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既充分考虑了能源、经济和环境三个子系统的各自特性,又深入考察了能源-经济-环境系统的内在联系。在指标的筛选过程中,一方面吸收了前人研究成果中的优良指标,同时,结合本报告基于能源-经济-环境系统的特点,运用科学方法多次对指标进行调整和替换。可见,报告所构建的指标体系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重要的实践价值。

2、数据来源的可靠性和权威性

评价工作所需的各指标值数据均来源于我国权威部门发行的数据,包括历年的《中国统计年鉴》,以及国家统计局网站,因此其数据来源具有可靠性和权威性。

3、评价方法的适用性

如何综合各指标的信息来得出科学、易懂的结论是评价的重要方面。本报告采用的因子分析法通过分析各指标的内在关系,抓住主要矛盾,找出主要因素,使多变量的复杂问题变得易于研究和分析。因此,本报告采用因子分析法是适宜的,其分析结果具有可靠性。

4、综合评价结果和单要素评价结果的比较分析

我们依照传统采用单位GDP能耗来对能源利用效率进行评价。根据1986、1991和1996-2008年《中国统计年鉴》,可以得到单位GDP能耗及其标准化值,并与本报告的综合系统指数A进行对比,如图5所示。

图5 中国能源利用效率综合评价结果和单要素评价结果比较

可以看出,中国能源利用效率综合评价结果和单要素评价结果呈现出较好的一致性,这也从一定程度上佐证了本报告采用指标体系进行综合评价的科学性。

但是,这两种评价又具有一定的差异性。不难看出,单位GDP能耗是一个经济总量能耗指标,其不能准确地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在能源利用时对环境的冲击和所带来的生态包袱。而能源-经济-环境系统的中国能源利用效率综合评价全面地评价了能源的经济和环境效率,能较好地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能源利用的综合效率,以及能源利用对环境的冲击和所带来的生态包袱,可以引导我们从多种角度来考虑能源利用效率提高的途径。因此,和经济总量能耗指标——单位GDP能耗的评价结果相比,基于能源-经济-环境系统的能源利用效率综合评价更为全面。

四、结论及对策建议

1、结论

(1)能源-经济-环境系统的能源利用效率水平是由能源系统、经济系统和环境系统共同决定的;任一系统的能源利用效率水平的高与低、涨与跌都会影响到整体的能源利用效率水平。同时,各个系统的能源利用效率水平也不是由某单一指标决定的,而是由各系统所有指标共同决定的,任一指标的变化都会影响到各系统的能源利用效率水平,进一步影响整体能源利用效率水平。

(2)我国能源利用效率水平总体上呈较快上升趋势。同时各个子系统的能源利用效率水平也呈现上升趋势,尤其是环境系统,其能源利用效率水平上升较快,显示了我国在能源利用过程中节能减排和保护环境所作出的努力和贡献。能源系统的能源利用效率水平与总体水平较为接近,而经济系统的能源利用效率

水平却低于总体水平和其他两个子系统水平,说明我国通过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潜力是十分巨大的。

2、对策建议

(1)推动产业耦合优化,促进生态网络形成

针对能源利用而言,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不仅要注重各自产业内部结构的优化,更重要的是要实现能源利用的产业耦合优化,促进产业生态网络的形成。

能源利用的产业耦合是紧紧围绕能源的开发利用而展开的。包括对能源的减量使用、充分利用和循环再生利用。企业相互联结成产业网链,是基于能源利用上的关系,节点上的每一个企业,都是某一种(类)能源综合循环利用上的一环,而某一环节(企业)的废弃物,很可能成为下一个环节(企业)生产需要的资源,企业结网就是想把能源的利用率发挥到极至。从而,实现节能减排、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多赢局面。

这种新型的产业耦合往往会在一定区域内形成相应的产业集聚。在市场力量驱动的基础上,政府应通过创造适宜的法律、政策、制度和意识环境加以促进。如建设生态工业园区,形成企业间或产业间的生态工业网络,把不同的企业联结起来,形成共享资源和互换副产品的产业共生组合及互利共生的循环经济网络,实现物质能量流的闭合循环系统,达到园区资源的最佳配置和利用,将环境污染减少到最低水平,同时大大提高园区企业的经济效益和能源利用效率。

(2)优化工业工艺路线,减少能源损耗

目前,工业仍是我国的主导产业,通过优化工业工艺路线来推动节能减排,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还有较大的空间。为此,要在生产过程中简化工艺系统组成、节省原辅材料消耗的工艺技术;在设计方面,通过减少零件数量、减轻零件重量、采用优化设计等方法使原材料的利用率达到最高;在工艺方面,可通过各种优化技术减小材料消耗。积极研究开发应用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积极实施技术改造,促使装置规模大型化、节约化,大幅度降低终端能源的消耗水平。科学有效地实施工业废弃物的循环利用,切实推进节能精细化规范管理。坚持节能与发展并驾齐驱,在加快淘汰落后工艺、技术和设备步伐的同时,推动循环经济发展。

(3)调整能源结构,促进能源产品多元化

在优化产业结构的同时,要加大能源结构的调整力度,促进煤炭的节约、清洁生产,增加天然气、电力等高效清洁能源的消费比重,积极推进节能减排。

煤炭工业需要切实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促进煤炭工业节约、清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要通过技术进步优化石油生产结构,降低对石油进口的依赖,积极发展能源替代产品的生产;大力开发电力,

特别是水电、核电及风力发电,提高电力消费的比重,积极发展核能、太阳能等新能源,增强发展可再生能源意识,实现能源结构多元、全面发展的战略。同时,要采取必要措施,减少能源消耗而产生的废弃物排放,努力减少和控制煤炭直接燃烧的总规模,使之大量地转化成电力、热力和煤气等二次和多次能源,把发展经济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结合起来。

(4)推动技术创新,实现能源利用清洁化、集约化

要鼓励采用新技术,改变传统能源的使用模式。发展洁净煤技术,可有效减少原料煤的含灰和含硫量,在燃烧前实现脱硫降灰,可有效减少粉尘和二氧化硫污染,保护环境。同时,发展洁净煤技术有利于保障能源安全,可在相当程度上有效缓解我国石油、天然气供应不足的问题。通过技术创新,推动石油等其他能源的勘探、开发、运输、存储和使用技术,从而增加能源的储量和产量,提高其使用效率。同时,通过加大燃煤排放的二氧化碳捕获与埋存等能源减排技术的研发力度与国际合作,以此来减少煤炭消费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中国科协发展研究中心

能源利用效率研究课题组

全要素能源效率问题研究的文献综述

全要素能源效率问题研究的文献综述 【摘要】本文梳理了国内外学者对中国的能源效率问题所做的研究,他们从全要素效率角度对能源效率进行评价,研究方法不同,结论也有所差异,但研究基本表明我国能源效率在提高。在能源效率的提高政策建议方面,我国应该建立健全能源政策,合理的配置能源,重视可再生资源发展,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加大能源研发投入,提升技术水平,加强与国际合作,进一步提升我国的能源利用效率。 【关键词】全要素能源效率;可再生资源;提升技术水平 一、引言 长期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能源消费规模日益增长,供求矛盾凸显。外延粗放的发展方式使我国目前的能源利用效率低下,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环境污染问题日趋恶化,我国的环境及资源压力不断增加。英国石油公司公布的《世界能源统计年鉴2014》显示,2013年我国能源消费占全世界的能源消费总量的22.4%,是最大的能源消费国。为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缓解我国日益严重的能源需求与节能减排的压力,在“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我国明确提出2015年的能源消耗强度比2010年分别下降16%;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下降17%。

从国内地域分布来看,三大区域间能源效率出现了较大的差异,而且国内省区市能源利用效率也参差不齐。我国正处于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的关键时期,面对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能源需求和环境污染双重压力,提高能源效率、改变消费结构与推进低碳发展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要提高能源效率,首先要对我国的全要素能源效率现状进行科学测度,全社会的产出决定了全要素能源效率是由多种不同的投入要素组合共同作用的结果,揭示影响全要素能源效率的主要因素,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合理有效的能源政策。 二、文献综述 能源效率是减少提供同等能源服务的能源投入。研究终端使用部门不同时期的能源强度变化能够更好地了解能源效率的变化。各种能源强度测度方法得到了发展,并不断地改进测度方法,将经济体系的整体能源强度准确分解为部门内实际能源强度变化效应与结构变化效应。能源效率的指标最先是由Patterson提出,由于仅考虑了能源投入与产出的简单关系,被成为单要素能源效率指标。Patterson最早提出了物理热力学、经济热力学、热力学和纯经济四种能源效率测度指标;史丹提出了经济能源效率指标和物理能源效率指标。王庆一(2001)则将能源效率分为经济能源效率和物理能源效率两类。单要素能源效率指标早期曾得到广泛的应用,但是上述指标忽略了能源与资本、劳动等其它投入要素

中国能源利用效率分析论文、

中国能源利用效率和保护 学生:张赢学号:201437140220 学院:设计艺术学院 中国能源的特点是总量比较丰富,人均拥有量较低,分布不均衡,开发难度大。随着经济的发展,这些问题已经日益突出。我国的能源供求缺口较大,对能源的进口依赖程度很高,且这种趋势越来越明显,从1991年的小量出口到2007年进口需求量的11.35%。其中能源的进口以石油为主。中国的能源消费基本形成以煤为基础、多元发展的能源消费结构。由于资源禀赋条件,煤炭依然在中国能源消费存量中占据绝对主导地位。在各种能源消费量的相对变化上,煤炭资源占总能源消费量的比重呈现出缓慢下降趋势,天然气的消费比重小幅上升。 第二方面则是能源效率对能源消费和经济增长的影响的研究。Wei(2007)利用柯布一道格拉斯形式的生产函数分析了能源效率对能源消费和经济增长的影响。杨宏林(2004)又通过应用了“干中学”理论的内生经济增长模型分析了维持经济可持续增长的条件。于渤等价以拓)在R&D内生增长模型中包括了能源资源耗蝎和环境治理成本因素,讨论了模型的平衡增长路径和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 必要条件。 基于前人的研究成果,能源效率对能源消费和经济增长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所以我们应更加关注中国的能源效率。 与中国相比,欧盟能源利用效率远远高于中国,1993-2004年中国能源消费强度的均值为2.41万吨当量煤/亿元,同期欧盟的能源消费强度均值为0.31万吨当量煤/亿元,二者相比中国是欧盟的7.77倍,这就是说获得同样单位的GDP,中国的能耗是欧盟的7.77倍。就能源消费弹性而言,1996-2004年欧盟的均值为0.36,而中国的为0.57,中国为欧盟的1.58倍,这就是说,中国的GDP

能源效率和节能(一)

能源效率和节能(一) 【摘要】能源是中国崛起的动力。我国正处在工业化过程中,经济社会发展对能源的依赖比发达国家大得多。2001年,全国终端用户支出的能源费用达1.25万亿元,占GDP的13%,而美国仅占7%。一、结论(一)厉行节能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至关重要。 能源是中国崛起的动力。我国正处在工业化过程中,经济社会发展对能源的依赖比发达国家大得多。2001年,全国终端用户支出的能源费用达1.25万亿元,占GDP的13%,而美国仅占7%。 首先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经济的发展进入重化工业阶段,重工业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从1990年的50.6%上升到2003年的64.3%.重工业单位产值能耗约为轻工业的4倍。本项目对未来能源需求的情景分析表明,到2020年,高耗能工业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将大致保持在2000年的水平上。其次,城市化步伐加快会使人均能源需求大幅增加,因为城镇人均能耗为农村的3.5倍(包括薪柴和秸秆)。再次,消费结构升级拉动能源需求增加,特别是私人汽车迅猛增加使未来石油需求大大超过先前的预计。因此,未来能源需求的大幅增长是不可避免的。预测表明,如果按目前趋势发展,到2020年,_次能源需求将达35亿吨标准煤(其中水电、核电和新能源发电按火力发电煤耗计算,按热功当量计算的一次能源为33亿吨标准煤)。其中煤炭需求高达29亿吨,石油6.1亿吨。如此巨大的需求,在煤炭供应、石油安全和环境等方面都会带来极其严重的问题。(1)煤炭需求将超过国内供应能力的极限(27亿吨);(2)石油进口依存度将达70%,使能源安全面临巨大的风险;(3)使用化石燃料排放的二氧化碳可能在21世纪20年代初超过美国居世界首位。如果强化节能,2020年一次能源需求可减到26亿吨标准煤,其中煤炭减至21亿吨,石油减至4.8亿吨。这样,上述问题都将大大缓解,从而保证经济社会发展目标顺利实现。 2000-2020年,强化节能可减少能源需求9亿吨标准煤,其中产业部门占65%,民用和商业占20%,交通运输占15%。这对保障经济增长,减少对进口石油的依赖、改善环境质量、增强高耗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将起重要作用。节约和少用9亿吨标准煤的能源,价值8510亿元,相当于减排二氧化硫1630万吨,二氧化碳5.4亿吨碳;节能可以创造大量就业机会,单位节能投资创造的就业岗位至少比油气开采和发电多1倍;节能有助于形成高品质小康生活的人居环境和节俭的社会公德。 (二)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费国,人均能耗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2002年,我国一次能源产量为13.87亿吨标准煤。其中煤炭产量13.8亿吨,原油1.67亿吨,分别居世界第1位和第5位;发电量达16540亿千瓦时,居世界第2位。 2002年,全国一次商品能源消费量为14.8亿吨标准煤,居世界第2位。其中煤炭占66.1%,石油占23.4%,天然气占2.7%,水电占7.1%,核电占0.7%。另外,全国农村消耗的秸秆和薪柴达2.8亿吨标准煤。 2000年,我国一次商品能源人均消费量为1050公斤标准煤,相当于美国的9%,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平均值的16%,世界平均值的50%,全国城乡居民生活人均年用电量为132千瓦时,仅为美国的3.1%。 (三)节能成效显著。 1.保障经济快速增长。1980-200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7%,而一次能源平均增长仅4.6%。 2.单位产值能耗大幅下降。1980-2000年,单位产值能耗下降64%,年均节能率达4.6%,同期内经合组织国家单位产值能耗平均下降20%,全世界平均下降19%。 3.节能取得巨大经济效益。1981-2000年,累计节约和少用能源11.45亿吨标准煤,价值10825亿元(1997年能源价格)。按平均年节能量和新增能源供应的综合投资计算,节省能源供应系统投资3270亿元。

中国能源发展分析

中国能源发展分析 我国能源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能源资源是能源发展的基础。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不断加大能源资源勘查力度,组织开展了多次资源评价。目前我国能源发展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能源资源品种丰富,人均占有量较少。中国拥有较为丰富的化石能源资源。其中,煤炭占主导地位。2006年,煤炭保有资源量10345亿吨,剩余探明可采储量约占世界的13%,列世界第三位。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折合年发电量为6.19万亿千瓦时,经济可开发年发电量约1.76万亿千瓦时,相当于世界水力资源量的12%,列世界首位。已探明的石油、天然气资源储量相对不足,油页岩、煤层气等非常规化石能源储量潜力较大。但是中国人口众多,人均能源资源拥有量在世界上处于较低水平。煤炭和水力资源人均拥有量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50%,石油、天然气人均资源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15左右。耕地资源不足世界人均水平的30%,制约了生物质能源的开发。 能源建设不断加强,能源效率仍然较低。中国能源利用效率相对较低,能源生产和使用仍然粗放。 能源消费以煤为主,能源结构需要优化。我国的能源消费中煤炭的生产和消费比重偏高,处于基础性地位。近五年来煤炭年产量占能源总产量的比重呈逐年递增趋势,这一比重上升至76.7%;石油的生产量低,消费量高,供需缺口需依赖进口石油满足。与煤炭资源相反,石油在能源总产量的比重逐年递减,而其消费量的比重五年来均超过20%;水能资源占能源总产量的比重呈逐年递增趋势;新能源利用率低,发展潜力大。目前对新能源的利用率不足10%,而我国地域辽阔,太阳能,风能,生物质等能源蕴藏丰富,开发潜力巨大。 能源生产迅速增长,生态环境压力明显。在需求快速增长的驱动下,中国能源生产增长很快,煤炭增长尤为迅速。此外,SO2、烟尘、粉尘、nox以及CO2排放量也有所攀升,给生态环境治理带来了难度。 资源赋存分布不均,地域性分布明显。中国能源资源分布广泛但不均衡。煤炭资源主要赋存在华北、西北地区,水力资源主要分布在西南地区,石油、天然气资源主要赋存在东、中、西部地区和海域。中国主要的能源消费地区集中在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资源赋存与能源消费地域存在明显差别。大规模、长距离的北煤南运、北油南运、西气东输、西电东送,是中国能源流向的显着特征和能源运输的基本格局。 资源开发难度较大,经济成本消费过大。与世界相比,中国煤炭资源地质开采条件较差,大部分储量需要井工开采,极少量可供露天开采。石油天然气资源地质条件复杂,埋藏深,勘探开发技术要求较高。未开发的水力资源多集中在西南部的高山深谷,远离负荷中心,开发难度和成本较大。非常规能源资源勘探程度低,经济性较差,缺乏竞争力。 能源需求继续增加,可持续发展面临挑战。随着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换代,能源需求不断增长,能源尤其是油气供求矛盾将进一步显现。 大力发展新能源,解决能源危机问题 为解决上述能源问题,必须改变现有能源格局,大力发展新能源。新能源是指与煤、石油、天然气等常规能源相比而言,以新技术为基础,尚未大规模系统开发利用的能源,主要包括太阳能、海洋能、风能、地热能、生物能、氢能、核聚变能等。新能源是传统能源的有效替代,可以大大缓解目前能源供应紧张的局面,并改善环境。新能源具有储量大、可再生性强、清洁环保等特点。新能源产业是指与开发利用新能源相关的各类产品和生产服务部门,是具有良好发展潜力的新兴产业之一。

论中国能源的开发利用

论中国能源的利用与发展 摘要:中国目前的能源资源利用率低,损失浪费严重。然而,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的发展,能源的消耗持续增长,能源支柱已不堪重负,日益疲软了。在不久的将来将会面临能源短缺的危机。因此,开发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实现可持续发展刻不容缓。 关键词:新能源、可再生能源、节能减排 一、中国能源的现状 能源资源是能源发展的基础。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能源资源有以下特点: 1、能源资源总量比较丰富。中国拥有较为丰富的化石能源资源。其中,煤炭占主导地位。2006年,煤炭保有资源量10345亿吨,剩余探明可采储量约占世界的13%,列世界第三位。已探明的石油、天然气资源储量相对不足,油页岩、煤层气等非常规化石能源储量潜力较大。中国拥有较为丰富的可再生能源资源。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折合年发电量为6.19万亿千瓦时,经济可开发年发电量约1.76万亿千瓦时,相当于世界水力资源量的12%,列世界首位。 2、人均能源资源拥有量较低。中国人口众多,人均能源资源拥有量在世界上处于较低水平。煤炭和水力资源人均拥有量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50%,石油、天然气人均资源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15左右。耕地资源不足世界人均水平的30%,制约了生物质能源的开发。 3、能源资源赋存分布不均衡。中国能源资源分布广泛但不均衡。煤炭资源主要赋存在华北、西北地区,水力资源主要分布在西南地区,石油、天然气资源主要赋存在东、中、西部地区和海域。中国主要的能源消费地区集中在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资源赋存与能源消费地域存在明显差别。大规模、长距离的北煤南运、北油南运、西气东输、西电东送,是中国能源流向的显著特征和能源运输的基本格局。 4、能源资源开发难度较大。与世界相比,中国煤炭资源地质开采条件较差,大部分储量需要井工开采,极少量可供露天开采。石油天然气资源地质条件复杂,埋藏深,勘探开发技术要求较高。未开发的水力资源多集中在西南部的高山深谷,远离负荷中心,开发难度和成本较大。非常规能源资源勘探程度低,经济性较差,缺乏竞争力。 二、中国新能源的开发现状

《重点用能单位能源利用状况报告制度实施方案》

重点用能单位能源利用状况报告制度 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关于重点用能单位应当每年向管理节能工作的部门报送上年度“能源利用状况报告”的规定,了解掌握重点用能单位能源利用状况,加强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充分认识实施重点用能单位能源利用状况报告制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重点用能单位能源利用状况报告制度,是重点用能单位依法定期向管理节能工作的部门报送能源消费情况、能源利用效率、节能目标完成情况、节能效益分析、节能措施等内容的制度。实施重点用能单位能源利用状况报告制度,对加强和改善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监管、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实现“十一五”节能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实施重点用能单位能源利用状况报告制度,是国家对重点用能单位能源利用状况进行跟踪、监督、管理、考核的重要方式,也是编制重点用能单位能源利用状况公报、安排重点节能项目和节能示范项目、进行节能表彰的重要依据。定期报送能源利用状况报告是重点用能单位的法定义务,各级管理节能工作的部门、各重点用能单位要充分认识开展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切实加强领导,确保报告制度落到实处。 二、重点用能单位“能源利用状况报告”的主要内容和填报要求 (一)填报单位 1、年综合能源消费量一万吨标准煤以上的用能单位; 2、国务院有关部门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管理节能工作的部门指定的年综合能源消费总量5000吨以上不满一万吨标准煤的用能单位。 (二)填报内容

内容包括: 表1:基本情况表。填报单位基本信息、能源管理人员资料、经济及能源消费指标、以及主要产品单位能耗情况等。 表2:能源消费结构表。填报统计年度内重点用能单位各类能源购进量、能源消费量和能源库存量等。 表2-1:能源消费结构附表。主要填报统计年度内重点用能单位能源加工转换环节的能源投入量、加工转换产出量以及回收利用能源量等。 表3:能源实物平衡表。填报能源在重点用能单位内部各个生产环节的能源统计数据,并计算能源损耗情况。是对重点用能单位内部能源利用分配情况的综合反映,同时对用能单位能耗数据真实性进行校对。 表4:单位产品综合能耗指标情况表。填报单位产品综合能耗以及与上年期比较的变化情况。 表5:影响单位产品(产值)能耗变化因素的说明。是对表4能耗指标变化原因进行分析和简短说明。 表6:节能目标完成情况。用能单位“十一五”期间节能目标逐年完成情况。 表7:节能目标责任评价考核表。根据《国务院批转节能减排统计监测及考核实施方案和办法的通知》(国发[2007]36号)要求,重点用能单位对节能目标完成情况进行自评。 表 8:主要耗能设备状况表。对主要耗能设备(通用设备、专用设备)概况、运行情况、淘汰更新情况等进行说明。 表 9:合理用能国家标准执行情况表。根据合理用热、合理用电国家标准对用能情况进行自评。 表10:规划期节能技术改造项目列表。包括项目类别、名称、改造措施、投资金额、时间安排以及预期节能效果等。 表 11:与上年相比节能项目变更情况表。与上一年相比,节能项目的变更

制造业能源效率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制造业能源效率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一、引言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国民经济逐步表现出对能源的高消费和强依赖的特点,能源巨额消耗对可持续发展施加越来越大的压力。作为应对措施,2005年,我国政府提出了“十一五”期间节能减排的约束性指标,即在五年间单位GDP能耗减排要比“十五”降低20%。2006~2008年单位GDP能耗累计共下降10.1%,五年即将过去,节能结果并不令人满意。原因在于现有的节能降耗指标是以行政区域为分解对象按单位GDP能耗为约束目标的,这是典型的区域治理方式,它的局限性在于分解对象没有直接针对能源消耗的行业或企业。为加大节能减排力度,我国在“十二五”期间有必要以行业或企业为约束对象并分解节能指标。有鉴于此,我们首先必须弄清楚各行业的能源效率状况、节能潜力以及影响因素,然后再在此基础上采取对策措施,以确保国家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 为了弄清我国行业能源效率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众多学者主要以工业为对象展开研究。唐玲、杨正林(2009)利用DEA方法测算了1998~2007年中国工业行业能源效率,并利用Tobit模型探索工业经济转型对能源效率提升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中国工业能源效率的总体水平较低。开放程度高、竞争性强的行业能源效率较高,而开放程度低、垄断程度高的行业能源效率水平低;工业能源效率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呈倒“U”形特征;李世祥、成金华(2008)采用DEA方法,应用不同目标的能源效率评价模型,评价了1990-2006年间中国的能源效率状况,并用“两步法”估计其影响因素。认为工业部门能源效率不高是由能源密集型的工业结构以及生产技术结构所决定的;王少平、杨继生(2006)研究了12个工业行业的能源消费与行业增长的综列协整关系,得出了我国工业各主要行业的能源消费与行业增长和能源效率之间存在长期均衡,且长期均衡具有显著短期调整效应的结论;庞瑞芝,王卢羡等(2009)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法对经济转型期间工业部门全要素能源效率进行分析,指出中国工业部门增长以能源低效为特征,工业部门全要素能源效率和技术效率都偏低,工业增长模式依旧粗放,重化工业化发展水平较低;孙海、王元地等(2009)将能源消耗强度分解为结构份额和效率份额两个因素,分析了制造业产业结构调整和能源效率提高对能源消耗强度的影

氢能源综述

氢能源的最新研究成果综述---制备、储存以及利用 在法国小说《神秋·岛》中有句话:“我相信,总有一天氢气和氧气会造产生光和热的无尽源泉”。地球上的物质66%是由氢组成的,当石化燃料危机以及由此带来的环境危机越来越成为关系国计民生和人类未来的重要问题的时候,一个全新的“氢能经济”的蓝图正在逐步形成。氢能是一种完全清洁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它是利用石化燃料、核能和可再生能源等来产生氢气,也可通过燃料电池化学反应直接转换成电能,用于发电及交通运输等,还可用作各种能源的中间载体。氢可作为一种储备的能源,如果利用丰富的过剩电能实现电解水制氢,可以建独立的氢供应站,不必区域联网。因此,氢与可再生一次能源相结合可以满足未来能源的所有需求。 1、氢能源的优越性 氢作为能源有许多优越性。水通过光分解可制得氢,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原料,又十分低廉,地球的表面有是水,储量很大。氢燃料燃烧后又生成水,是一种燃烧无害、十分清洁的能源。氢在储存、输送上比电力损失小,而且氢燃烧热值高,1kg氢燃烧产生的热量相当于3kg汽油或4.5 kg焦炭的发热量。但是在实际的应用中氢的存储与运输,以及利用太阳能分解水制取氢,一直是制约氢能发展的问题。 2、氢能源的制备与贮存 氢能源的制备 “纯天然的氢能源”目前自然界是没有的。氢能源是一种二次能源。它更像是一种能量的载体,通过某种途径制得,然后再用于另一种途径。氢能源的热值非常高,又不会产生污染(氢气的燃烧产物即为水),因而是理想的二次能源。目前氢能源的制备方法非常多,从传统的电解水制氢,到微生物制氢。课本中已经详细介绍了电解水制氢的方法,因此这里着重介绍生物制氢的方法,以及最近美国科学家最新开发出的用糖来制取氢气的方法。 人们就已经认识到细菌和藻类具有产生分子氢的特性。在生物制氢研究领域,人们以碳水化合物为供氢体,利用纯的光合细菌或厌氧细菌制备氢气,并先后用一些微生物载体或包埋剂,细菌固定化的一系列反应器系统进行了研究。到 20 世纪90年后期,人们直接以厌氧活性污泥作为天然产气微生物,以碳水化合物为供氢体,通过厌氧发酵成功制备出生物氢气,因而使生物制取成本大大降低,并使生物制氢技术在走向实用化方面有了实质性的进展。任南琪等以厌氧活性污泥为菌种来源,以废糖蜜为原料,采用两相厌氧反应器制备出氢气,开创了利用非固定化菌种进行生物制氢的新途径,由于此技术采用的是混合菌种,在运行中方便操作和管理,大大提高了生物制氢技术工业化的可行性,也成为国际上近来生物制氢技术研究的热点。樊耀亭等以牛粪堆肥作为天然混合产氢菌来源,以蔗糖和淀粉为底物,通过厌氧发酵制备了生物氢气。迄今为止,已研究报道的产氢生物类群包括了光合生物(厌氧光合细菌、蓝细菌和绿藻X非光合生物(严格厌氧细菌、兼性厌氧细菌和好氧细菌)和古细菌类群。 最近,科学家利用合成生物学的方法,使用由13种酶组成的混合物,将碳水化合物和水转变成二氧化碳和氢气。实验显示,这一反应在约30℃和1个大气压的条件下即可发生。将二氧化碳抽除后,氢气进入燃料电池产生电力,副产物水可以循环利用。在反应中,氢是主要产物,效率比自然界里厌氧菌分解生物物质产生氢的效率高3倍,每磅氢的成本可能低于1美元。

中国能源现状分析

中国能源现状分析 1、能源消费需求不断增加 能源就是经济与社会发展得动力,人们对更高生活水平得追求导致能源消费需求得增加。2005~2009年,中国得GDP年增长率都在10%上下,与此想对应得就是,能源需求平均增速为7、45%,远高于同期世界能源消费得平均增速为1、65%(见图1)。 图1 世界与中国能源消费增加速度 资料来源:BP世界能源统计、中国能源统计年鉴 2、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

在能源消费需求不断增加得同时,我国得能源消费结构相对不合理,主要体现为:新能源比例低,常规能源“多煤、缺油、少气”。 2005~2009年,我国得能源消费结构中,新能源比例低于3、1%,而世界得平均水平为12%;常规能源中,煤炭得比例占74%以上,而世界能源消费结构中,以石油为主,煤炭比重略高于天然气(见图2、3)。 图2 2005~2009年世界能源消费结构

图3 2005~2009年中国能源消费结构 资料来源:BP世界能源统计、中国能源统计年鉴 3、能源危机与环境危机 能源消费需求得快速增加,使常规能源面临枯竭得危机。如果以2009年得能源探明储量、生产量、消费量为基础,中国已探明储量得常规能源仅能开采、消费不足35年,而这一数字得全世界平均值也仅不足80年。在无重大能源发现或能源消费结构无重大变化得情况下,全世界常规能源在未来100年内消耗殆尽,而石油可能就是最先枯竭得能源(见图4、5)。

图4 2009年中国、世界能源储产比 图5 2009年中国、世界能源储消比储产比=2009年已探明储量/2009年得生产量;

储消比=2009年已探明储量/2009年得消费量。 资料来源:BP世界能源统计2010年6月 常规能源得消费带来一系列得环境问题,如气候变化、酸雨。 常规能源得消费产生正在使全世界得温室气体浓度快速上升。根据世界气象组织WMO发布得《温室气体公报》,全球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得平均浓度比工业革命前(1750年前)分别增加了38%、158%与19%。温室气体增加带来得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贫乏等诸多环境灾难。 2010年中国监测得443个城市中,189个城市出现酸雨,8个城市(区)酸雨频率为100%,也就就是说逢雨必酸。 4、新能源繁荣与困境 能源危机、环境危机已经引起世界各国得高度重视,发展新能源无疑就是不二选择,而目前技术最成熟得水电、核电、风电、太阳能发电与热利用成为各国最佳选择。 1)新能源得繁荣 今年年初得能源工作会议上提出,十二五能源发展得主要目标就是: 一次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40亿吨标煤,2009年这一数字为29、2亿吨标煤,即2010~2015年得年均增速低于7、4%(前文提到,2005~2009这一数字为7、45%)。就目前瞧来,这一目标基本可以实现。 非化石能源在一次能源消费中比重达十二五末达11、4%,十三五末达15%。即到2015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折合标煤约4、6亿吨标煤(2009年这一数字为0、9

中国能源现状

中国能源现状及发展前景分析 学号;作者: [ 摘要] 能源是人类社会生活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一直为世界各国所重视。本文从中国能源现状的分析入手,对石油、天然气、煤炭、电力四大主要能源现状作了初步考察,充分认识到我国能源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同时对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征途中对能源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和对策分析。 [ 关键词] 能源;现状;挑战;发展前景;中国 一直以来, 能源问题都被世界各个国家所重视, 因为能源是人类社会生活和发展进步的物质基础。在过去的20 世纪中, 人类使用的能源主要有四种, 就是原油、天然气、煤炭和电力。而根据国际能源机构的统计, 假使按目前的势头发展下去, 不加节制, 那么,地球上原油、天然气、煤炭三种能源供人类开采的年限, 分别只有40 年、60 年和220 年了。进入21 世纪, 能源问题的重要性更是越来越突出, 确切地说, 能源问题已经不仅仅是某一个国家的问题,而是整个世界, 整个人类社会所要面对和所要解决的问题。 一、我国能源的现状 我国既是能源的消费大国, 也是能源的生产大国。虽然1990年以来能源生产总量已名列前茅, 但人均占有能源消费量只有发达国家的5%-10%; 但在另一方面, 每万美元国民生产总值能耗方面则为世界各国之首, 为印度的2.2 倍, 为发达国家的4-6 倍; 使用能源的设备效率偏低, 又造成能源的浪费, 能源利用效率不高。[1]再者, 我国能源生产与消费以煤及石油为主, 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 (一)煤炭资源 中国是世界最大煤炭生产国和消费国。我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难以改变。然而, 煤炭利用严重污染环境, 据统计, 每燃烧1 吨标准煤排放二氧化碳约26 公斤, 排放二氧化硫约24 公斤、排放氮氧化物约7 公斤。[2] 这不仅影响和危害人类的身体健康, 还直接影响人类赖以生存的条件。 (二)石油资源 我国石油资源相对短缺。中国目前有待发现和探明的石油资源比较丰富, 但勘查难度比较大。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我国的石油需求量将会越来越大。据有关部门预测, 到2020 年, 我国石油消费量最少也要4.5 亿t, 届时石油的对外依赖度将有可能接近60%。国际能源署公布的数据甚至称, 到2030 年中国进口石油占石油总需求的百分比将激增至80%以上。[3] (三)天然气资源 天然气是一种清洁和使用方便的能源, 我国是开发利用天然气最早的国家, 天然气资源储藏量达380000 亿立方米, 目前已探明储量仅占5%, 天然气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仅占2.1%, 为世界平均水平的十分之一。目前, 国家已开始全国天然气管网的大规模建设,特别是启动了西部大开发序幕性工程的"西气东输"工程, 为天然气的合理利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电力资源 过去十多年, 中国电力工业高速发展, 2003 年发电量为1990年的3 倍。2003 年, 发电装机容量391 40GW。到2004 年5 月, 发电装机容量达400GW。2004 年9 月, 水电装机容量达100GW, 居世界首位。全国1GW以上电站共有107 个, 最大水电站是三峡水电站, 已装机5 9GW; 最大火电站是山东德州电站, 2 4GW; 最大核电站是广东岭澳核电站, 1 98GW。[4] 但是, 中国20 世纪60 年代中期出现大范围缺电。造成严重缺电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但主要是体制问题, 包括: 高耗电产业过度发展, 电力预测和规划失误, 以及电力改革尚未从根本上改变垄断经营格局等。

能源效率回弹效应研究文献综述

能源效率回弹效应研究文献综述 作为世界能耗的大国,长期以来,节能减排一直是我国的工作重点。从国际能源利用效率看,当前中国能源利用效率整体偏低,目前的能源利用率只相当于欧盟和日本的1/4,美国的1/3。因此,提高能源效率被认为是实现降低能耗、节约能源和减少污染的有效途径。然而,随着我国的能源效率不断提高,能耗总量也在增长,应证了能耗回弹效应(rebound effect)的存在。鉴于国内对能耗回弹效应的实证研究相比国外仍存在明显不足的情况,回顾和分析了能源效率回弹效应的研究成果,希望对进一步认识能耗回弹效应的作用并借此对如何制定能源效率政策提供帮助。 标签:能源效率;回弹效应;综述 1 引言 近些年,中国能源要素日益趋紧、环境保护压力不断加大,消耗了七成能源的工业却贡献了不到一半的产出,能源效率堪忧。我国的能源发展面临着既要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又要减轻环境污染的双重压力。 相关数据显示,我国的能源消费总量连续多年都位居世界前列。每年一次性能源的消费比重均在90%以上。显然,中国目前仍未完全摆脱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需要大量的能源消耗作为经济支撑,而受资源约束力的作用,能源产量增幅明显后劲不足。而长期以来,国内学者们较多关注中国工业化进程中降低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控制能源消费总量问题,而忽视了能源在开发、加工、转换、利用等各个过程中的效率问题,即能源效率问题。因此,在我国大力治理雾霾,倡导低碳理念的大背景下,提高能源利用率已刻不容缓。 从国内来看,能源利用效率整体有所提升,但行业和地区间的能源效率差距较大,高耗能行业和高能源消耗地区的能源效率相对较低。并且,随着能源效率的不断提高,我国的能耗总量却依旧处于上升趋势。2014年我国的能耗强度下降4.8%,是近年来最大降幅。全年能源消费总量42.6亿吨标准煤,仍比上年增长2.2%。究其原因,能源效率回弹效应的存在使得我国的节能减排工作更加艰难。 能源效率的回弹效应是指技术进步可以提高能源效率,进而节约能源消费量。但技术进步在提升能源效率的同时,可能会通过替代效应、收入效应和产出效应等机制产生新的能源需求,刺激更多的能源使用,部分地抵消了所节约的能源。其原始思想可以追溯到1865年Jevons在其著作《煤炭问题》中提出的“杰文斯悖论”。对回弹效应的具体理论研究主要基于微观的生产理论和消费理论以及新古典主义的经济增长理论。 目前已有学者通过实证研究,运用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多元回归计量模型等方法证明了我国能源消耗上回弹效应的存在,如王志华(2014);李强等(2014);

我国能源利用率

我国能源利用率比发达国家低约10% 2009-03-06 10:50:02 (已经被浏览739次) 国家能源局能源节约和科技装备司巡视员陈世海26日介绍说,目前我国的总体能源利用效率为33%左右,比发达国家低约10个百分点。 陈世海在参加“2009能效机制建设国际论坛”时说,当前我国节能工作面临较大压力。一方面,随着人口增加、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特别是重化工业和交通运输的快速发展,汽车和家用电器大量进入家庭,能源需求将继续保持稳步上升的势头。另一方面,在当前经济增速明显放缓的背景下,进一步降低单位GDP能耗更加困难。同时,在拉动内需过程中,对钢铁、水泥等基础原材料需求的增长,使得高耗能产业仍将保持一定的增长刚性。 陈世海表示,在看到进一步提高能效面临诸多严峻形势的同时,也应看到当前我国总体节能降耗仍然具有较大潜力。目前,电力、钢铁、有色、石化、建材、化工、轻工、纺织8个行业主要产品单位能耗平均比国际先进水平高40%;机动车油耗水平比欧洲高25%,比日本高20%;单位建筑面积采暖能耗相当于气候条件相近发达国家的2倍-3倍。我国可以做到不牺牲经济增长速度而通过调整结构、技术进步、加强管理、深化改革等措施实现大幅度能效提升。 据陈世海介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能源利用效率明显提高。从能源消费来看,按1990年不变价格计算,每万元GDP能耗从1990年的2.68吨标准煤下降到2007年的1.06吨标准煤,降幅超过60%。从

能源生产来看,2007年我国平均每千瓦时发电煤耗为357克,较之“十五”期间下降了20克左右。 “2009能效机制建设国际论坛”由国家能源局、国家发展改革委培训中心和美国自然资源保护委员会(NRDC)以及中美能效联盟共同主办,论坛为期两天。中美两国中央和地方政府机构代表、能源领域的专家学者、环保组织以及200多名企业界人士参加论坛。

能源效率概念、分类及影响因素研究综述

能源效率概念、分类及影响因素研究综述 文章梳理了我国能源经济学界数十年来对能源效率的概念、分类及影响因素等问题的研究成果,具体阐述了能源效率既有能源经济效率与能源环境效率之分,又有能源物理效率与能源经济指标之别,更有单要素能源效率与全要素能源效率之不同,而全要素能源效率则为学者们所青睐;同时指出,影响能源效率的因素既有技术进步、外商投资、对外开放度等短期因素,又有产业结构与能源消费结构等长期因素。 标签:能源效率;概念;分类;影响因素 一、能源效率概念 所谓能源,通常是指可供人类获取各种形式的能量的自然资源。能源可具体它分为一次能源和二次能源两大种类:前者是指没有经过人类加工的大自然中与生俱来的自然资源,主要包括直接来自太阳的福射能和间接来自太阳的煤炭、石油、天然气以及风能、海洋能等新能源;后者则是指依托一次能源的进一步加工和转化从而获取的能源,如通过风力发电获取的电能,加工石油制造的汽油等。 所谓能源效率(Energy Efficiency),是指能源开发、加工、转换、利用等各个过程的效率,是能源投入产出的比例关系,即在增加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的前提下所需要消耗的能源量。能源效率生产率往往被用来代表一个国家或者特定地区的综合能源利用效率。能源效率的提高,是指在相同產出下尽量减少能源的使用,或者使用等量的能源创造尽可能多的产出,它对于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非常有效。 近年来,有不少学者开始各个角度关注能源效率问题。现有的研究成果将能源效率分为能源经济效率和能源环境效率两种情况:前者是指能源投入和经济产出的比例关系,后者则考虑到产出中对环境有影响的非期望产出,即能源投入与包括经济和非期望污染的产出之间的比例关系。也有学者提出,如果依据评估对象的范围来划分,则可将能源效率分为能源物理效率和能源经济指标两种:前者是指能源通过加工后转变为一种新能源的投入与产出之比,其指标包括单位产品(或服务能耗)和物理能源效率(热效率);后者主要反映在社会财富创造和建设过程中通过使用能源能够带来多少经济效益的问题。 二、能源效率分类 在现行研究体系下,能源效率按照评价指标体系中投入要素的成分不同,可将其划分为单要素能源效率和全要素能源效率两大类。单要素能源效率中的投入要素只有能源一种投入,而全要素能源效率中的投入要素不仅包含能源要素,还包括资本和劳动力投入两个要素。 1、单要素能源效率

中国能源问题现状与展望—能源利用效率分析

80年代以来建立了较完善的节 ,将节能工作 60多种工 1981~2000年,我国以较低 GDP年均增长速度达到9.7%, 4.6%,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平均为0.47,经 20年累 10亿吨标准煤,年均节能率达5.1%。

中国政府在指导全国节能工作的要紧做法是: 1.编制规划将节能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进展中长期规划和年度打算中,对地区和部门的节能工作进行宏观指导。 2.制定节能政策和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以下简称《节能法》)从1998年1月1日起施行,节能工作已逐步纳入法制化轨道。依据《节能法》颁布了《重点用能单位节能治理方法》、《节能产品认证治理方法》、《节约用电治理方法》等一系列配套法规;在我国实施了中国节能产品认证制度,逐步引导和规范节能产品市场。 3.推广节能新技术和节能产品 循环流化床锅炉、水煤浆等洁净煤技术以及交流电机调速技术、高效电光源、干法熄焦、高炉炉顶压差发电等一批重大节能技术的开发利用取得明显经济成效。重点研究推广了风机、水泵、变压器、电炉钢、铁合金、合成氨以及资源综合利用、煤代油、生活用能和建筑物用能的节能新技术。到1998年底,已公布了18批1068项节能机电产品名目和17批610项剔除机电产品名目,有力地促进了节能新产品、新技术的推广应用。 4.加大节能宣传教育和信息服务 要紧是加大了信息交流和节能培训工作,每年举办全国节能宣传周活动,通过节能宣传,进一步提升企业和公众的节能意识。1998年1月,国家经贸委成立了节能信息传播中心,该中心作为一种基于市场机制的节能信息传播体系,选择那些因信息渠道不畅或信息的不完整而导致没有得到充分广泛推广的领域,致力于向工业企业、投资机构等各界提供经济信息。 5.实施节能技术项目 据统计,1981~1998年国家用于节能基建和节能技改项目共投资371亿元,引导地点政府和企业投资438亿元,形成年节能量9042万吨标准煤。节能基建项目建成热电机组950万千瓦,采暖集中供热2亿平方米,改造小水泥628万吨,改造小化肥130万吨,进展都市燃气和回收放散可燃气1 393万立方米/日,增加民用型煤1780万吨,增加煤炭洗选、配煤能力596 9万吨,风机、水泵改造年节电4亿kWh;节能技改项目建成余热、余压

能效研究方法和中国各地区能源效率的比较

[收稿日期] 2007-12-20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我国能源利用效率及其影响因素分析”(50556002) [作者简介] 杨红亮(1974— ),男,河南周口人,亚洲开发银行东亚局能源处职员,经济学博士;史 丹(1961— ),女,天津市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管理学博士,博士生导师; 感谢匿名评审人提出的意见,笔者已作了相应的修改,本文文责自负。 能效研究方法和中国各地区 能源效率的比较 杨红亮1,史 丹2 (11亚洲开发银行东亚局能源处,菲律宾马尼拉; 21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能源经济研究中心,北京 100836) [摘 要] 如何科学地评价各地区能源效率(E E )的现状是中国实现“十一五”节能降耗 战略目标的重要的科学前提和保证。使用一种单要素方法和三种全要素方法对以2005年数据为 基础的中国各地区的能源效率的比较研究表明:(1)全要素方法在揭示一个地区要素禀赋结构对其能效的影响方面有着传统的单要素方法替代不了的优势。(2)即使以国内的先进能效水平做参照,中国的总体能效水平也还很低。如果各地区可以达到上海等先进地区的能效水平,中国大约可以节约30%左右的能源消耗。(3)东西部之间巨大的能效差距表明了在现阶段实现地区间节能合作、推动先进生产技术在东西部之间扩散的现实必要性。 [关键词] 能效分析方法;单要素能源效率;全要素能源效率;地区差异[中图分类号]F407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96X (2008)03—0012—09 能源效率(以下简称能效)问题在很多国家的 公共政策的制定中都占据着重要位置。中国提出“十一五”期间GDP 能耗降低20%的目标,科学地评价能效变得格外重要。本文评价分析了相关的研究和各种能效的分析方法。然后运用多种方法对我国各地能效进行了分析比较,最后对结果进行讨 论并提出政策建议。 [1] 一、有关的能效研究 目前国内国外关于能效的研究有很多。根据不同的产出和投入的度量方法,能效有不同的变种形 式。[2]为了避免混淆,本文中根据能效指标考察的生产要素的多寡把它粗分为单要素能源效率和全要素能源效率(或称多要素能源效率)。 2 1

我国能源效率的影响因素_文献综述

第28卷 总第121期科学 经济 社会 Vo.l 28,Su m No .121 2010年 第4期 SCI ENCE ECONOMY SOCI ETY No .4,2010 收稿日期:2010-06-28 基金项目:辽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L09CJ L033),辽宁省教育厅高校科研基金(2009B038),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文科基地项目 (DUT10RW 103),引进人才科研专题资助(852004)。 作者简介:袁鹏(1981 ),男,四川荣县人,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产业发展与环境治理。 我国能源效率的影响因素:文献综述 袁 鹏,程 施 (大连理工大学经济学院,辽宁大连 116024) 摘 要:论文综述了我国能源效率影响因素的国内研究文献。现有文献主要集中于研究产业结构、能源消费结构、技术进步、对外开放对能源效率的影响。关于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方向和程度还存在争论;在能源消费结构的影响方面,多数研究发现煤炭相对比重的下降有利于提高能源效率;对于技术进步和对外开放的影响,基本上也是持肯定的观点。此外,还有少数文献研究了市场经济体制、能源价格、所有制结构等因素对能源效率的影响。关键词:能源效率;产业结构;能源消费结构;技术进步;对外开放 中图分类号:F 0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815(2010)04-0051-04 A Do m estic L iterat ure Revie w about I m pacti ng Factors of Energy Efficiency YUAN P eng ,C HENG Sh i (School of Econo m ics ,D alian University of T echno logy,D ali an 116024,China ) Abstrac t :Th is paper rev ie w s the do m esti c research papers about the i m pacti ng facto rs on t he energy e ffi c iency .The papers m a i nly concen trate on the i m pacti ng facto rs o f energy effi c iency i nc l udi ng i ndustr i a l struct ure ,ene rgy consu m pti on struc t ure ,techno l og ica l progress and open i ng up .W ith regard to the i m pacti ng d irec tion and deg ree of i ndustr ial structure on the energy e fficiency ,t here is still a certa i n controversy ;fo r the i m pact o f energy cons umption structure ,the ma jority of stud i es found a decli ne i n the re l ative share of coal i s conduc i ve t o i m prov i ng energy e ffi c iency ;fo r the i m pact o f techno log i ca l pro g ress and openi ng up ,mo st stud i es also ho ld po siti ve v i ew .In add iti on ,a s ma ll nu m ber o f papers have researched the i m pact o fm arket econom y ,energy pr i ces ,o w nersh i p structure and o ther factors on energy effic i ency . K ey word s :Energy E ffi c iency ;Industr ial Structure ;Energy Consu m pti on Structure ;T echno log i ca l P rogress ;O pen i ng up 一、引言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能源消费的规模不断扩大,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能源消费国。可以预期的是,随着经济规模的扩大,能源消费总量还将不断上升,对我国能源安全以及节能减排的压力越来越大。相对世界其他国家而言,我国能源效率还很低,单位GDP 能耗不仅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也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能源效率的低下 反映了我国能源利用还存在大量浪费的现状,也启示我们提高能源效率对于节能减排,维护能源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整理近年来国内有关能源效率的研究文献的基础上,针对影响能源效率的若干因素进行综述,期望于为后续研究提供借鉴,也为改进能源效率指出一些努力方向。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相关文献对能源效率的度量使用了单一和综合两类指标。单一指标包括能源利用效率和能源消费强度或能源密度。前者反映的是单位能源消费所带来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