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鱼类微生物病常用药

鱼类微生物病常用药

鱼类微生物病常用药
鱼类微生物病常用药

鱼类微生物病常用药

鱼类与陆生动物有许多不同的生物习性,在使用鱼药时要考虑鱼类的特性及其特殊的生活环境,同时还应掌握各种药物的性质、功用、用法和剂量,避免因使用不当而无效,甚至出现严重事故。

(一)漂白粉

漂白粉又称含氯石灰,是将氯气通入石灰水中制成,主要成分是次氯酸钙,为灰白色粉末,有氯臭,含有效氯25-30%。漂白粉稳定性差,极易受潮分解失效,遇光、热、潮湿分解更快。一般保存条件下,每月损失有效氯1-3%,因此在使用前应估算补足用量,最好是能测定有效氯的含量,市售有"水生"漂白粉有效氯测定器,经常使用漂白粉的养殖场可以考虑购买。

1.作用与用途 漂白粉加入水中产生次氯酸,而次氯酸又可放出活性氯和初生态氧,呈现杀菌作用。能杀灭细菌、芽孢、病毒及真菌。其杀菌作用强,但不持久。

2.用法与用量 ①鱼池清塘消毒为20ppm;②浸洗鱼种为10ppm;③全池泼洒为1ppm;④食场挂篓,每只袋内装100-150克,通常挂3-6只。

3.注意事项 应保存在阴凉、干燥处,不可与易燃物品放在一起,对金属有腐蚀作用,盛装时用陶器或木器。用时现配,久贮易失效。 附:漂白粉精 是从漂白粉中提取的较纯的次氯酸钙,含有效氯56%左右。其作用与注意事项与漂白粉相同,全池泼洒时0.1-0.2ppm。

(二)优氯净与防消散

优氯净为二氯异氰脲酸钠的制品,防消散为二氯异氰脲酸的制品,前者含有效氯56%,后者含有效氯60%。均为白色粉末,作用同漂白粉,但作用较强而持久,且稳定性好。是目前广为应用的有机氯消毒剂。

1.用法用量 ①以0.3ppm浓度全池遍洒;②按每100公斤鱼用1.5-3克的用量拌入饲料喂,3天为一个疗程,对细菌性肠炎病疗效好;③食场挂篓,每篓内装50-100克,一般挂3-6个篓。

2.注意事项 同漂白粉。

(三)鱼安

鱼安是三氯异氰脲酸的国内商品名,国际商品名为TCCA。为白色粉末、微氯臭,稳定性好,能长期贮存,有效氯在80%以上。本品在水中分解成次氯酸和异氰脲酸,次氯酸有强烈的杀菌作用,异氰尿酸能阻止次氯酸的进一步分解,维持较长时间的药效。本品最终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不留残毒,常用于防治细菌性烂鳃病、肠炎病、赤皮病等。

1.用法与用量 ①鱼池清塘消毒用10ppm;②鱼池泼洒为0.3 ppm。

2.注意事项 同漂白粉。

(四)磺胺类

1.磺胺药特点 磺胺类药物具有抗菌谱广、性质稳定、便于长期保存、价格便宜等优点,但也有结晶尿、血尿、过敏反应等缺点。此外单独使用,微生物易产生耐药性。

2.磺胺药分类 磺胺类药可分为全身感染用磺胺、肠道磺胺和外用磺胺三类。全身感染用磺胺在水产上应用较多的有磺胺嘧啶、磺胺二甲嘧啶等,此类药物口服后吸收较好。肠道磺胺口服后吸收甚少,在肠道中浓度较高,起制菌作用,水产上常用的为磺胺脒。外用磺胺如磺胺醋酰钠、甲磺灭脓等,主要用于治疗鱼类体表的皮肤病。

3.抑菌机制 磺胺类药物主要是抑制细菌的繁殖,一般认为细菌在生长时,需要利用一种"生长物质"即对氨基苯甲酸(PABA),磺胺药的基本化学结构与PABA很相似,可与PABA竞争二氢叶酸合成酶,妨碍二氢叶酸的形成,最终影响核蛋白合成,抑制细菌的生长与繁殖。如果磺胺药与三甲氧苄氨嘧啶(TMP)等抗菌增效剂联合应用,能显著增强磺胺药的疗效,并可扩大治疗范围。

4,在使用磺胺药时应注意以下原则:

1)对氨基苯甲酸对二氢叶酸合成酶的亲和力较磺胺类大5000-15000倍,故使用磺胺类必须有足够的剂量和疗程,首剂常用加倍量,使血中磺胺药迅速达到有效抑菌浓度。

2)在内服时,除磺胺脒等少数不易吸收的外,应给予等量的碳酸氢钠,使尿液呈碱性,避免在肾脏内出现磺胺结晶引起肾结石的发生。

5.常用于鱼病防治的磺胺药有:

1)磺胺嘧啶(SD) 为白色或微黄色粉末,遇光颜色易渐变深,应盛于遮光的容器内密闭保存。吸收快而排泄慢,有效浓度可维持较长时间,融作用和毒性小,可用于治疗全身性感染,鱼病防治上用以治疗赤皮病、肠炎病,鳗鱼弧菌病等。

用法用量:内服。5-10克/100公斤鱼体重,第一天用10克,第2-6天厨5克,配制成药饵或直接拌入饲料中投喂。

2)磺胺甲基异噁唑(SMZ) 本品又叫新诺明或新明磺,为白色结晶性粉末。抗菌作用较SD强,如与抗菌增效剂TMP合用,抗菌作用可增强数倍至数十倍,疗效近似氯霉素、四环素和氨苄青霉素,应用范围也相应扩大。鱼病防治上常用于治疗赤皮病、肠炎病、嗜水气单胞菌性败血症等,效果明显,用法用量同SD。

3)磺胺脒(SG) 为白色针状结晶性粉末,口服后不易被吸收,存留于肠道,因而肠内浓度较高。主要用于治疗细菌性肠炎病,用法用量同SD。

4)磺胺噻唑(ST) 为白色或淡黄色结晶性粉末,口服后易被肠道吸收,血液中有效浓度为1-7毫克/100毫升,副作用小,常用于治疗赤皮病,疖疮病和艾美虫病。口服用法用量同SD,也可作注射用。

(五)呋喃类

呋喃类药物为硝基呋喃的衍生物,能抑制一般的革兰氏阳性菌和阴性菌,抗菌谱较宽,能干扰细菌糖代谢,抑菌力强,有的呋喃类药尚具有抗原虫作用,一般认为细菌对本类药物较少产生耐药性,鱼病防治上常用的有:

1.呋喃唑酮 又名痢特灵,为黄色结晶性粉末,几乎不溶于水,遇碱分解,在强光下色变深,应遮光,密封保存。本品对细菌性鱼病,特别是肠炎病疗效甚好,且有抗原虫作用。具有高效低毒、价格便宜,较少产生耐药性,既可内服又可外用等优点,是目前水产上应用较多的药物之一。常用剂量如下:

1)内服 每100公斤鱼,每天5-10克,或以0.1-0.2%的比例拌入饵料中制成药饵投喂,3~5天为一个疗程,用于防治肠炎、烂鳃、赤皮等细菌性鱼病。

2)全池遍洒 用0.1-0.2ppm浓度全池遍洒,每隔3天一次,连用3次,可用于治疗白头白嘴病、烂鳃病、打印病、嗜水气单胞菌病等。若内服和全池遍洒相结合,则疗效更好。

2.呋喃西林 本品为鲜黄色结晶性粉末,难溶于水,能耐热,对光敏感,容易分解,应遮光,密封保存。内服毒性较大,因此主要是外用,治疗细菌性皮肤病。

3.呋喃那斯 为黄色或暗黄色结晶性粉末,抗菌作用强,对鱼类病原菌如弧菌和产气单胞菌的抗菌作用比呋喃唑酮或四环素强10-30倍,是一种很值得推广的鱼药,目前在日本已广泛用于治疗细菌性鱼病,我国一些单位正在研制、开发。其用法为:

1)口服 每100公斤鱼每天用药2-4克混于饵料中投喂,连喂3-5日;

2)药浴 1-2ppm浓度,浸洗鱼体5-10分钟;

3)全池泼洒 浓度为0.05-0.1 ppm。

(六)抗生素类

抗生素是指由细菌、霉菌或其他微生物在生活过程中所产生的具有抗病原体或其他活性物质的一类药物。抗生素能选择性地抑制或杀灭细菌等病原微生物,能防治多种感染性疾病。抗生素的种类很多,目前用于鱼病防治的有:

1.青霉素 是青霉菌属的某些菌种产生的抗菌素。可分成两大类:一类是从青霉菌培养液中提取的天然青霉素。另一类是用天然青霉素的基本结构通过化学方法加上不同的化学基因而得到的半合成青霉素,如氨苄青霉素。青霉素主要是对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球菌有作用,能干扰细菌细胞壁的生物合成,从而呈现抗菌作用。

青霉素常用于产后亲鱼预防感染,一般每尾亲鱼约用10~20万国际单位。亦常用于鱼类长途运输时与链霉素联用防止水质恶化,提高运输成活率,使用剂量为8-20国际单位/毫升。

2.链霉素 主要对抗酸杆菌和多种革兰氏阴性杆菌有效,链霉素的抗菌机制在于干扰菌体蛋白质的合成。使用方法同青霉素,常以相同剂量与青霉素联用于鱼类长途运输,以及加强防止水质恶化的作用。

3.氯霉素 是广谱抗菌素,对革兰氏阳性和阴性细菌有拮抗作用,对革兰氏阴性杆菌的作用较强。主要为抑菌作用,是很强的蛋白质合成抑制剂。以5毫克/公斤鱼的剂量注射鱼体可治疗竖鳞病、打印病和预防亲鱼感染。对患痘疮病的鱼每尾肌注25毫克,并与0.225ppm浸洗相结合的方法治疗有一定的疗效。以每公斤每天3-5克内服可防治肠炎病、赤皮病烂鳃病及嗜水气单胞菌性鱼病,效果甚好。

4.四环素 是一类广谱抗生素,主要有四环素、土霉素、金霉素和四环素族的半合成衍生物,如强力霉素、甲烯土霉素、二甲胺四环素等。对大多数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螺旋体、放线菌、霉形体、衣原体、立克次体和某些原虫都有抑制作用,主要抑制细菌的蛋白质和核酸的生物合成。土霉素常以每100公斤鱼重5-10克的量拌入饵料内投喂。可防治肠炎病、烂鳃病、竖鳞病和白皮病等。四环素和金霉素常以5毫克/公斤鱼重的剂量注射可治疗打印病等。四环素类还可以12.5-25ppm的浓度浸洗鱼体治疗烂鳃病和白皮病等。

5.红霉素 属于大环内酯类,也是广谱抗菌素,但对革兰氏阳性菌的作用比阴性菌强,特别适用于对青霉素敏感而又有抗药性的病原微生物。常以0.3克/公斤鱼重红霉素拌入饵料投喂或以0.3ppm全池遍洒防治烂鳃病及白头白嘴病。本品在碱性溶液中抗菌效能加强,在酸性溶液中易破坏,如同服小苏打可增效。

(七)氟哌酸

又名诺氟沙星,属第三代喹诺酮类药物。为类白色至淡黄色结晶性粉末,无臭,味微苦,在空气中能吸收水分,遇光则色渐变深。本品具有抗菌谱广,作用强的特点,尤其对革兰氏阴性菌有强的杀菌作用,其最低抑菌浓度远较常用的抗革兰氏阴性菌药物为低,与许多抗菌药物间无交叉耐药性,是目前比较理想的抗感染药。水产上可以3-5克/100公斤鱼重混入饵料中投喂治疗肠炎病、赤皮病、烂鳃病、白头白嘴病、嗜水气单胞菌病等。也可以0.5-1.5ppm的浓度浸洗鱼体,或以0.05-0.1ppm的浓度全池遍洒防治细菌性鱼病,效果甚佳。

(八)孔雀石绿

为一种生物染色剂,是绿色有闪光的结晶,是药用染料中激力强大的一类。本品在化工染料上称为碱性绿,易溶于水。因其能与微生物生化系统中的必要物质,如谷氨酸等产生竞争对抗而呈现疗效。在鱼病防治上常用以治疗水霉病,也有用于治疗某些原虫病,如小瓜虫病和鱼波豆虫病。其用法和用量如下:

1.以0.1~0.2ppm浓度全池泼洒,防治水霉病。

2.以7ppm浓度浸洗鱼卵10-15分钟,以10ppm浓度浸洗病鱼15-30分钟,肪治水霉病。

3.以0.2-0.4ppm孔雀石绿浸洗病鱼2小时,或0.05~0.1 ppm孔雀石绿与15~25ppm福尔马林合用全池遍洒,隔天一次,共2-3次,治疗小瓜虫病。

注意事项:①不可用镀锌的铁桶盛装孔雀石绿,因它可以溶解锌,造成鱼的急性锌中毒。②在使用孔雀石绿时,应避免阳光直射。③孔雀石绿有一定的副作用,影响鱼的食欲和生长,故不可常用,此外据报道孔雀石绿有致癌作用,因此有人建议避免使用。

和孔雀石绿一样具有治疗鱼病作用的染料还有吖啶黄、亚甲蓝等。

(九)食盐

即氯化钠,味咸,易溶于水,具有强烈的渗透和脱水作用,不但杀灭细菌和寄生虫的效果较好,而且安全。因为高浓度的盐可改变寄生物的渗透压,致使寄

生物被抑制或杀灭。食盐在水产上应用很广泛,用法多样,既可外用又可内服,而且价格低廉,是一种可以常用的鱼药。其用法用量如下:

1.浸洗法 用3-5%浓度浸洗病鱼10-20分钟,可防治鱼类水霉病,1%浓度浸洗鱼卵10-20分钟,可预防鱼卵水霉病,3-4%浓度浸洗鱼种5-15分钟可防治竖鳞病、赤皮病、烂鳃病、嗜子宫线虫病,鞭毛虫及纤毛虫病等。

2.内服法 常与大蒜合用,每100公斤鱼用食盐、大蒜各500克做成药饵,连喂7天为一个疗程,可防治肠炎病、烂鳃病等。

3.泼洒法 以1ppm浓度全池泼洒,每天一次,连用2-3天,可防治气泡病;每亩水深1米,用食盐2.5-5公斤溶水泼洒抢救鱼类浮头;用4%的食盐和0.04%的小苏打合剂全池泼洒,可防治竖鳞病、水霉病;每亩水深1米,用食盐10-15公斤,可治疗白头白嘴病和车轮虫病。

(十)生石灰

生石灰即氧化钙,为白色块状,长期以来,生石灰就被用于水产上防治鱼病,因其来源广、价格低廉,使用方便、效果良好而被许多养殖场至今仍作为常备和常用的药物。生石灰遇水发生强烈反应,生成强碱性的氢氧化钙(熟石灰),迅速提高池水pH值,改良水质,并放出大量的热,对病原体有强的杀灭作用,常用于清塘消毒及治疗各种生物因素引起的鱼病。生石灰的用法用量为:

1.清塘 ①干塘清塘,每亩用生石灰50-75公斤;②带水清塘,每亩水深1米用120-150公斤,溶化后全池泼洒。

2.防治鱼病 在鱼病流行季节,每亩水深1米用15-20公斤生石灰兑水溶化后全池泼洒。预防时,每半月泼洒一次,治疗则隔天一次,连续2次,对传染性鱼病有较好的效果。

注意事项:生石灰必须是块状的,存放时间不宜过长,否则吸收空气中的水分和二氧化碳,转化成碳酸钙而失效,宜现配现用。

丛林制作

2005-10-1

鱼类消化道微生物的组成和分布

鱼类生活的环境和鱼类消化道中存在着大量的微生物,在鱼类生长发育过程中,鱼类消化道逐渐形成了一个由好氧菌、兼性厌氧菌和绝对厌氧菌组成的动态正常菌群。正常情况下,鱼类消化道的各种微生物生长良好,占主导优势的有益微生物菌群能使消化道处于健康环境中,从而保证鱼类消化道的正常消化和吸收。同时,有益微生物菌群定植于肠内壁黏膜,形成非特异性的生物保护屏障,抑制病原菌对肠壁的定植,维持肠道正常的微生态平衡。但当出现饵料或环境变更等应激状态时,这种理想的微生物区系平衡会受到冲击,宿主的正常防御系统被破坏,某些条件致病菌会转移、定植并侵袭鱼体的其它组织器官,导致细菌性疾病的暴发[1]。因此,如何利用益生素、化学益生素等调控鱼类消化道微生物的组成,保持鱼类消化道微生物区系平衡,维持动物健康正成为国际上的研究热点。 1鱼类消化道微生物的组成和分布 鱼卵孵化前表面附着有大量的细菌,但刚孵化鱼的胃肠道通常是无菌的。孵化后的仔鱼在卵黄囊消耗以前就会开始饮水,水中的细菌得以进入仔鱼的消化道。稍大一点的仔鱼还会摄食附着有大量细菌的悬浮颗粒和卵黄碎片。因此,养殖水体、悬浮颗粒和卵黄碎片的细菌成为仔鱼消化道微生物区系的最初来源。但是,鱼类胃肠道环境不同于水体环境,仅那些能适应鱼类胃肠道环境和宿主的免疫系统的微生物能够定植于胃肠道。研究表明,仔鱼期形成了最初的不稳定的微生物区系,随后此微生物区系逐渐成熟,幼鱼期形成比较稳定的微生物区系。例如,罗非鱼(Tilapia mossambica)在孵化后20~60 d内建立起比较成熟的微生物区系[2]。仔稚鱼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成,它们更多的是依赖非特异性防御机制,其中,胃肠道粘膜上附着的正常菌群可能是仔稚鱼对抗致病菌入侵的第一道屏障。然而,由于传统方法的严重制约,特别是消化道微生物区系复杂多样且需厌氧环境,目前有关仔稚鱼消化道微生物的研究较少,仔稚鱼胃肠道粘膜上附着的菌群种类、功能和变化尚不清楚。令人欣喜的是,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日益发展,DGGE、TGGE等DNA指纹技术有望用于鱼类消化道微生物区系的研究,从而加深人们对鱼类消化道微生物菌群分布和功能的了解[3]。 有关幼鱼和成鱼消化道微生物区系组成研究较多,报道结果也不尽相同。但通常情况下,淡水鱼消化道中常见的微生物主要有气单胞菌(Aeromonas)、假单胞菌(Pseudomonas)、邻单胞菌(Plesiomonas)、肠杆菌(Enterobacter)等,而海水鱼消化道中最常见的是弧菌(Vibrio)、假单胞菌、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等[3]。成鱼的消化系统已经发育完成,消化道微生物区系变得相对稳定。但是,当出现病原菌侵袭、饵料或环境变更等应激状态时,这种理想的微生物区系平衡会受到冲击,宿主的正常防御系统被破坏。Lodemel等[4]报道,正常情况下北极嘉鱼(Salvelinus alpinus L.)肠道微绒毛上附着有大量的细菌,而人工感染杀鲑气单胞菌(Aeromonas salmonicida ssp. Salmonicida)后,附着于肠道的细菌数量下降了100倍,提示感染致病菌后北极嘉鱼肠道正常菌群数量急剧下降。随后,Ringo等[5]研究了杀鲑气单胞菌攻毒对北极嘉鱼肠道微生物的影响。结果表明,攻毒后北极嘉鱼肠道微生物区系发生了一些变化,而肉杆菌(Carnobacterium) 则持续存在于后肠,且能阻止致病菌在肠道的定植,作者由此推断肉杆菌是北极嘉鱼肠道的固有菌群,是北极嘉鱼对抗致病菌定植的天然菌群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Olsen等[6]研究了急性应激(养殖水面下降到5-10cm,用长杆追逐鱼15min)和饥饿应激对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消化道微生物

鱼类寄生虫病的防治措施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sj.com/doc/6b12946961.html, 鱼类寄生虫病的防治措施 作者:王玉军 来源:《农村实用科技信息》2011年第06期 近年来,随着集约化水产养殖的发展,养殖密度越来越大,鱼病的发生率和危害性不断提高,已成为制约国内水产养殖业发展的重要因素,而寄生虫病也占据了一定的比例。通常情况下,大多数寄生虫对鱼类不会产生明显的危害,在稳定的水生态系统中,宿主和寄生虫种群之间常处于平衡状态;然而当环境与生态急剧改变时,寄生虫就有可能大量侵入宿主,从而导致寄生虫病暴发,给渔业生产造成很大损失。 1 危害 寄生虫对鱼类的影响显著时可引起宿主生长发育缓慢,反抗力下降,甚至造成死亡。寄生虫病的危害性主要表现在以下4个方面:一是破坏鱼体组织如体表、鳃、肠道等,引起细菌感染;二是吸收鱼体营养,影响鱼体生长;三是破坏鳃丝,影响鱼类呼吸功能,造成死亡;四是影响商品价值。总之,鱼体寄生虫病不仅影响鱼类生长、导致鱼体消瘦、免疫力下降、抗病力差,而且鱼品质也极差,影响商品价格,严重的直接造成死亡(特别是鱼苗死亡率高)。因此,对鱼体寄生虫不可忽视,应根据寄生虫繁殖周期(生活史)定期杀灭防治。 2 预防 2.1 强化饲养管理 2.1.1 饲料清洁病原体往往粘附在饲料中进入池塘,因此投喂的饲料必须清洁、新鲜,最好经过消毒、杀虫(特别是投喂草及农、副产品的渔塘)。最好投喂颗粒饲料。 2.1.2 食场药物杀灭残渣剩饵往往成为病原体的繁殖场所,因此要经常对食场进行药物杀灭寄生虫。 2.2 改善水体环境 越冬期间,由于池塘较少换水,各类水生生物的代谢废物蓄积在水中,春季水温升高后,这些代谢废物分解较快,消耗水中大量的溶解氧。氧量不足时会产生大量的有毒中间产物,使鱼类的抵抗力大大下降,感染包括寄生虫在内的各类疾病的机率增加。因此,在进入春季后,除了要适当换水外,一定要保持水体的高溶氧与良好的水质环境,可定期使用水质改良剂与消毒剂,改善鱼类生存的水体环境。 2.3 切断传播途径

鱼类粘膜免疫机制

水产动物免疫学—鱼类粘膜免疫 1 粘膜免疫系统的非特异性免疫 鱼类的非特异性免疫,如通过一些非特异性的溶菌酶、蛋白酶及呼吸暴发产生的活性氧自由基等来杀灭入侵微生物,是鱼类相当重要的防御机制之一.研究表明,粘膜免疫系统也存在这些非特异性的免疫机制.通过对鱼的皮肤和粘液抽提物进行研究,发现其中具有一些非特异性的抗细菌、真菌的物质[15] ,这些物质对病原的作用具有广谱性.对皮肤粘液与寄生虫感染的关系研究发现,虹鳟鳍条和皮肤 粘液细胞密度与三代虫感染强度呈负相关,并认为粘液中的溶菌酶、蛋白酶、免疫球蛋白及C3补体对寄生虫的感染都有影响.鱼类鳃和肠道的吞噬细胞都存在活性氧自由基(O·-2 )鳃上的吞噬细胞具有吞噬活性,但是从其O·-2活性看,其呼吸暴发( respiratory burst ) 强度不如头肾白细胞.而对肠道巨嗜细胞的呼吸暴发进行研究, 结果表明虹鳟后肠巨嗜细胞对PMA 刺激后的化学发光反应(chemiluminescence response) 强度明显比前肠细胞强,这种差别并不是因为 巨嗜细胞在前、后肠中数量上的明显差别,而是两个部位的巨嗜细胞细胞反应强度不相同.此外,大剂量的维生素E 可以增强鱼类肠道白细胞的吞噬活性,这可能与维生素E 能增强吞噬细胞膜的流动性有关.鱼类的嗜曙红粒细胞 (eosinophilic granule cells ,EGCs)在非特异性免疫中也有相当重要的作用。Flano等发现虹鳟鱼体外培养的鳃在受到细菌刺激时,EGCs数量增加,并推测EGCs 是由局部的前体细胞分化而来.Holland等[16]的结果也证实了这一点,在体外培养的鳃受到LPS 和人重组TNFα刺激时,EGCs的数量有显著的增加,并且还发现鱼体受急性应激(acute stress )和慢性应激(chronicstress)时,EGCs 的数量也会 增加,这些现象类似于哺乳动物肥大细胞应激时的反应机制.另外鱼类皮肤、鳃 及肠道的EGCs与哺乳动物肥大细胞有类似的细胞酶活性(如磷酸酶,非特异性脂 酶等) ,并在P物质(substance P,SP)、辣椒素等物质的刺激下发生去颗粒化,因而一般认为鱼类的EGCs 细胞与哺乳动物肥大细胞是同源的. 2 粘膜免疫系统的特异性免疫 在哺乳动物中,当抗原接触粘膜时, 可以引起局部的免疫应答,并分泌特异性的IgA 抗体.成特异性免疫应答.最初, 研究表明口服和肠道灌注的方法进行免疫 都可以引起体液和细胞免疫应答,而且口服疫苗可以使鱼体产生不依赖于血清抗体的粘膜抗体.近十年来,围绕这一问题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越来越多的学

鱼病及常用药物的防治

鱼病及常用药物的防治 鱼病 细菌性腐败病 病鱼体表局部或大部发炎充血;脱鳞;鳍基充血,鳍端烂蚀,鳍条间组织破坏;鳍盖和上下颌常出现红斑,鳍盖表皮有时烂掉,露出鳍盖骨.本病春末夏初流行,病鱼游动缓慢;常独处水面,不久死去.可选用呋喃西林,漂白粉、抗生素等治疗。 烂鳍病 鱼鳍破损变色无光泽,烂处有异物,或透明的鳍叶发白,白色逐渐扩大;严重时鱼鳍残缺或者不能舒展.本病多流行于夏季。热带鱼鳍薄,易碰伤折断而患此病.可选用食盐;抗生素等治疗。 鳃病 一种是被细菌侵蚀鳃丝,病鱼行动迟缓,食欲不振,体色暗淡无光泽,头部发乌,鳃丝发白,最后出现腐烂脱落;鳍盖骨表皮充血发炎,严重时也发生腐烂,露出透明的鳃盖骨。另有一种是被寄生虫寄生引起的鳃病,有细菌侵蚀鳃丝类似症状,如游动缓慢,鱼体消瘦,体色暗淡;呼吸困难,

常浮于水面,鳃丝发白、破坏,粘液增多,鳍盖半张等。寄生虫有车轮虫,指环虫、口丝虫,斜管虫、三代虫等。细菌性烂鳃病用呋喃西林治疗。寄生虫鳃病用高锰酸钾、福尔马林;食盐等治疗。 棉口病 又名烂嘴病。病鱼口周围吻部长着白色棉花状菌丝如绒,也称白嘴病。常用嘴触舐箱壁摄食藻类鱼易患此病,容易传染。病鱼难以摄食,游动缓慢无力,以致死亡。要及时治疗处理。用青霉素或金霉素溶液,也可用10ppm土霉素溶液浸浴病鱼。水族箱、捞鱼网、工具等用0.1%甲醛溶液浸洗消毒。 鳞立病 本病又称竖鳞病、松鳞病病鱼鳞片张开似松果,鳞片基部水肿充血,严重时鳍基充满半透明液体,后期鱼腹膨大,失去平衡。不久死亡,一般流行于水温低的季节或短时间内水温多变时,老龄鱼、虎皮鱼易患此病、选用食盐,呋喃西林、抗生素等治疗、患处涂抹皮炎平有较好效果。 水霉病 本病又称白毛病;水霉菌从鱼体的伤口侵入,开始寄生于表皮,逐渐深入肌肉,吸取鱼体营养,大量繁殖,向外生出灰白或青白色菌丝(肉眼可见棉丝状)。寄生部位伤口发炎充血、坏死、溃烂;病鱼常利用缸壁、石砾或水草摩擦患

几种常见的鱼类寄生虫疾病140417

几种常见的鱼类寄生虫疾病 王丽坤、高俊峰 (黑龙江省兽医科学研究所,齐齐哈尔161006) 摘要:随着我国水产集约养殖的发展,鱼类寄生虫疾病频繁暴发,对水产业造成了较大的经济损失。许多学者对鱼类寄生虫疾病进行了系统的调查研究,摸清了许多鱼类寄生虫的种类、分布及防治措施,对我国鱼类寄生虫疾病的防治提供了科学的依据。本文将对目前已研究的鱼类寄生虫疾病进行综述,以期本文可为我国鱼类寄生虫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关键词:水产业;鱼;寄生虫疾病 我国养殖业的迅速发展,特别是水产业增加迅猛,养殖鱼类的业户越来越多。鱼病的发病机率和危害性也逐渐增大,成为我国水产养殖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其中寄生虫疾病占据了很大的比例。寄生虫病7-10月为流行高峰,发生水域广,流行时间长,危害严重。寄生虫可以引起鱼营养不良、生长缓慢、抵抗力下降,严重时挤压器官、萎缩变形、坏死和生理机能丧失,甚至造成死亡。为了减少渔业寄生虫疾病的发生,做到更好的预防治疗,提高水产养殖业的经济效益,开展鱼类寄生虫病的研究是很重要的。现就几种常见的鱼类寄生虫疾病进行相关阐述,希望为增进鱼类寄生虫基础知识的了解和预防治疗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促进和保障我国渔业的繁荣发展,并有利于提高水产养殖业的经济效益。 鱼类寄生虫按其寄生的部位可以分为体内寄生虫和体外寄生虫两大类。体内寄生虫是指寄生在水生动物体内部器官、血液、肠道和其他组织中,如各种绦虫、线虫、艾美虫、血吸虫等;体外寄生虫是指寄生在水生动物的体表、鳃、鳍等处,如指环虫、锚头鲺等,这类寄生虫容易蔓延,传染性较快。下面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鱼类寄生虫疾病的病原和症状以及防治措施。 一、鱼类常见寄生虫疾病 1. 绦虫病 1.1 病原:主要有鲤蠢绦虫属、舌形绦虫、头槽绦虫属和双线绦虫属等。绦虫白色,在鱼上寄生的绦虫一般长3-10厘米,宽约半毫米,呈夹带状,能看出环形节片。虫体一般为带状、背腹扁平,极少数为圆筒状,可分为头节、颈和体节三部分。鱼类属于绦虫的第二中间宿主。 1.2 病症: 1.2.1 鲤蠢绦虫属寄生在鲤鱼、鲫鱼肠道内,造成鱼肠道阻塞、发炎,甚至贫血死亡。 1.2.2 舌形绦虫为舌状绦虫和双线绦虫的裂头蚴。虫体肥厚,无头节和体节的区分。它的第一中间宿主是细镖水溞,第二中间宿主是鱼类,终末宿主是鸥鸟。主要危害一龄鲫鱼和夏片。发生此病的水域上空多是鸥鸟比较密集。舌形绦虫的病鱼体瘦而腹部膨大,严重时,游动无力,鱼体失去平衡能力,侧游或负面朝上,浮于水面。剖开病鱼腹部,可见体腔内充塞虫体,虫体数目较少时,虫体肥厚,虫数多时,虫体细长。鱼内脏遭到虫体挤压萎缩,严重时,肝、肾等内脏破损,病鱼死亡。 1.2.3 头槽绦虫为扁带状,有许多节片组成,头节略呈心脏形,顶端有顶盘,两侧有两个深沟槽,无明显颈部。头槽绦虫引起淡水鱼的肠道寄生虫疾病。病鱼口常张开,但食欲下降,严重的腹部膨大,失去平衡能力,腹部朝上或者侧游,剖检可见体腔中充满带状的虫体,其内脏受到虫体挤压而变形萎

养牛_疾病防控 牛卡他性败血症

牛出血性败血症 牛的出血性败血症可表现为败血型、水肿型、肺炎型3种类型。败血型常见于犊牛,体温 升高,精神沉郁,食欲废绝,反刍停止,肌肉震颤,腹痛下痢,粪中带血,死亡前体温下降,主要病变为浆膜、鼓膜及内脏器官、肌肉、皮下组织有广泛出血点;水肿型常见于牦牛,除了上述症状外,在咽喉部、颈部、胸前发生炎性水肿;肺炎型比较多见,主要发生 纤维素性胸膜肺炎,病畜呈痛性于咳,后变为湿性,呼吸困难,流脓性鼻液。 【处方1】抗出血性败血病血清,大牛60-100ml,小牛20-40ml,皮xia注射或静脉 注射。注射后12-24小时内病情未见好转,可重复应用1 次。 【处方2】(1)青霉素,200 万-300 万IU,肌内注射,每日4 次。(2)硫酸链霉素, 200 万IU,肌内注射,每日2 次。直至体温下降、全身症状好转后,继续用药2日。本方与方1 合用效果更好。 【处方3】10%磺胺嘧啶(或磺胺噻唑)钠注射液200-300ml,静脉注射,1 日2次。直至体温下降、全身症状好转后,再继续用药2日。犊牛剂量减半;15岁以上老牛剂量酌减,与方1合并用药效果更好。 【处方4】盐酸土霉素,5-10ml/kg 体重,肌内注射或溶于5%葡萄糖注射液中静脉 注射,1日2次,首次量加倍,连用3-5日。 【处方5】新生霉素钠,2-5mg/kg体重,注射用水溶解后肌内注射,或加入生理盐水静脉注射,1 日2次。 【处方6】新胂凡纳明,2-3g(极量4g),5%葡萄糖注射液500-1000ml,静脉注射。本方用于肺炎型病例,必要时隔3-5日重复应用1次。 【处方7】10-20%磺胺二甲基嘧啶钠注射液,100-150ml,肌内或静脉注射。 【处方8】氯霉素,成年牛每次2.5-3g,2-3岁小牛6-8mg。每日2-3次,肌内注 射。 【处方9】四环素,10mg/kg 体重,葡萄糖生理盐水每kg体重50ml,静脉注射,每 日2次,连用2日。 【处方10)】加减普济消毒饮:大黄、薄荷、玄参、柴胡、桔梗、连翘、荆芥、板蓝 根各60g,酒黄芩、甘草、马勃、牛蒡子、青黛、陈皮各30g,滑石120g,酒黄连25g,升麻20g。水煎候温灌服。 【处方11】玄参、大青叶、鸡血藤、鱼腥草、麦冬各100-200g。水煎灌服。 【处方12】鱼腥草250g,射干、灯心草、小杨柳、车前草各60g,威灵仙30g。共 捣烂加水 灌服。 【处方13】山豆根45g,射干45g,玄参30g,桔梗25g,薄荷、牛蒡子、黄岑、荆芥、大黄、芒硝、甘草各30g。共研细末,开水调服。 【处方14】牛蒡子45g,玄参35g,桔梗30g,白矾20g。水煎灌服。

牛出血性败血病的诊断与防治措施

牛出血性败血病的诊断与防治措施牛出血性败血病又称牛巴氏杆菌病,是由多杀性巴氏杆菌特定血清型引起牛和水牛的一种高度致死性传染病。其特征为发病突然、高热、肺炎、急性胃肠炎和内脏广泛性出血。本病多见于犊牛。 一、病原 病原为多杀性巴氏杆菌。本菌为球状小杆菌,独立或偶尔成对存在,在人工培养基上呈多形性。革兰氏染色阴性,呈两极着色。不形成芽孢,无鞭毛,不运动。在急性败血症的病例中,细菌有荚膜,可产生内、外毒素。溶血性巴氏杆菌细胞壁来源的内毒素可协助致活补休和凝血过程。多杀性巴氏杆菌的抵抗力不强,60℃经10分钟即死亡;在干燥、直射阳光下迅速死亡;1%石炭酸、1%漂白粉、5%石灰乳的杀菌效果良好。 二、流行病学 病牛排泄物、分泌物和带菌(包括健康带菌和病愈后带菌牛)为传染源。一般散发或呈地方流行,同种动物能相互传染,一般不同动物种间不易互相传染。发病无明显季节性,但以冷热交替、气候剧变、闷热、潮湿、多雨的时期多发。巴氏杆菌可存在于健康牛的上呼吸道和消化道中,饲养管理不良、气候聚变、营养缺乏、寄生虫等可诱发牛出血性

败血病。 多杀性巴氏杆菌为牛(成年牛和犊牛)上呼吸道的常在菌,牛扁桃体带菌率为45%,一般不呈致病作用。溶血性巴氏杆菌不易从正常牛的上呼吸道分离出来,有时以非致病性的血清Ⅱ型存在于上呼吸道。在应激因素(如牛舍通风不良、运输、拥挤等)导致呼吸道防御功能受损、机体抵抗力下降时,多杀性巴氏杆菌和非致病性的溶血性巴氏杆菌血清Ⅱ型有机会在下呼吸大量繁殖或由血清Ⅱ型转变为具有较强毒力的血清Ⅰ型。多杀性巴氏杆菌常可与昏睡嗜血杆菌、支原体和呼吸道病毒混合感染。 一旦发病,病牛会不断排出强毒菌感染健康牛,造成牛场、或整个地区的牛出血性败血病流行。 三、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 1、急性败血型 临诊表现为体温突然升高到41-42℃,精神浓郁,食欲废绝,呼吸困难,黏膜发绀,鼻流带血泡沫,腹泻,粪便带血。一般于24小时因虚脱而死亡,甚至突然死亡。剖检时往往没有特征性病变,只见黏膜和内脏表面有广泛的点状出血。 2、肺炎型 此型最常见。病牛呼吸困难,有痛性干咳,鼻流无色或带血泡沫。叩诊胸部,一侧或两侧有浊音区;听诊有支气

鱼类微生物病常用药

鱼类微生物病常用药 鱼类与陆生动物有许多不同的生物习性,在使用鱼药时要考虑鱼类的特性及其特殊的生活环境,同时还应掌握各种药物的性质、功用、用法和剂量,避免因使用不当而无效,甚至出现严重事故。 (一)漂白粉 漂白粉又称含氯石灰,是将氯气通入石灰水中制成,主要成分是次氯酸钙,为灰白色粉末,有氯臭,含有效氯25-30%。漂白粉稳定性差,极易受潮分解失效,遇光、热、潮湿分解更快。一般保存条件下,每月损失有效氯1-3%,因此在使用前应估算补足用量,最好是能测定有效氯的含量,市售有"水生"漂白粉有效氯测定器,经常使用漂白粉的养殖场可以考虑购买。 1.作用与用途 漂白粉加入水中产生次氯酸,而次氯酸又可放出活性氯和初生态氧,呈现杀菌作用。能杀灭细菌、芽孢、病毒及真菌。其杀菌作用强,但不持久。 2.用法与用量 ①鱼池清塘消毒为20ppm;②浸洗鱼种为10ppm;③全池泼洒为1ppm;④食场挂篓,每只袋内装100-150克,通常挂3-6只。 3.注意事项 应保存在阴凉、干燥处,不可与易燃物品放在一起,对金属有腐蚀作用,盛装时用陶器或木器。用时现配,久贮易失效。 附:漂白粉精 是从漂白粉中提取的较纯的次氯酸钙,含有效氯56%左右。其作用与注意事项与漂白粉相同,全池泼洒时0.1-0.2ppm。 (二)优氯净与防消散 优氯净为二氯异氰脲酸钠的制品,防消散为二氯异氰脲酸的制品,前者含有效氯56%,后者含有效氯60%。均为白色粉末,作用同漂白粉,但作用较强而持久,且稳定性好。是目前广为应用的有机氯消毒剂。 1.用法用量 ①以0.3ppm浓度全池遍洒;②按每100公斤鱼用1.5-3克的用量拌入饲料喂,3天为一个疗程,对细菌性肠炎病疗效好;③食场挂篓,每篓内装50-100克,一般挂3-6个篓。 2.注意事项 同漂白粉。 (三)鱼安

鱼类寄生虫病常用药

鱼类寄生虫病常用药 2008-07-18 15:53 (一)高锰酸钾 俗称灰锰氧,为紫色细长结晶,无臭,易溶于水,为强有力的氧化剂,与有机物相遇即释放氧,而将有机物氧化,其本身则还原为二氧化锰。本品杀菌力强,能破坏机体组织而杀死微生物和一些寄生虫,但其作用亦极易受有机物所减弱。鱼病防治上多用药浴法。 以10ppm浓度浸洗病鱼1-1.5小时,可杀死锚头鳋和鱼体表的几种孢子虫;以20ppm浓度浸洗病鱼15-30分钟,可治疗鱼类指环虫病和三代虫病。 注意事项:①本品的水溶液极易分解而失效,因此应现配现用;②应放置在有色瓶中密闭保存,本品在阳光下易氧化失效。 (二)硫酸铜 又名蓝矾、胆矾。为蓝色结晶或粉末,易溶于水,水溶液呈弱酸性。对病原体有较强的杀伤力和收敛伤口的作用。其铜离子能与蛋白质结合而生成蛋白盐,使蛋白质变性沉淀,并使寄生虫的酶失去活性,从而达到杀死寄生虫的作用,特别是对原虫有较强的杀伤力。 1.常用方法 1)全池泼洒常用浓度为0.7ppm,可防治车轮虫、斜管虫、口丝虫等原生动物病,也可杀死青泥苔、水网藻、蓝绿藻等。如与硫酸亚铁以5:2比例配合,可提高渗透压,以0.7ppm的浓度(硫酸铜0.5ppm+硫酸亚铁0.2ppm)可杀死复口吸虫、甲壳类等。 2)鱼体浸洗单独使用为8ppm,作用同上。8ppm硫酸铜和10ppm的漂白粉混合液,在水温15℃左右,浸洗20-30分钟,可以防治烂鳃病、赤皮病和原虫类等病。 3)挂袋可单用也可与硫酸亚铁以5:2的比例合用在食场挂袋,但当天的总剂量不能超过0.7ppm。

2.注意事项 1)硫酸铜的安全浓度范围较小,故测量池水体积和计算用药量时,务必准确;同时溶解药物的水温不要超过60℃,否则易失效。 2)同一池塘反复使用硫酸铜,会使池底铜离子的积累增加,从而抑制饵料生物的生长,同时还对鱼体肝、肾、肠道有一定毒害,影响鱼体摄食和生长,故不能经常使用。 (三)硫酸亚铁 硫酸亚铁又名绿矾、青矾,为淡绿色结晶,易溶于水,水溶液呈中性。在潮湿空气中,或水溶液放置过久都易被氧化分解,生成黄褐色不溶性碱或盐,使溶液呈酸性,不能再供药用。本品不具毒杀作用,因此一般不单独使用,多与硫酸铜、敌百虫合用,以提高药物渗透能力而增强药效。 (四)敌自由 是一种高效、低毒、低残留的有机磷毒杀剂,纯品为白色结晶粉末,工业品为白色块状固体,含有效成分90%左右,能溶于水,对虫体具有强烈的胃毒作用和一定的触杀作用,并表现有一定的渗透活性。其杀虫活性归因于它的代谢转化产物敌敌畏,即敌百虫在虫体内转化成为毒力更大的敌敌畏。敌敌畏是胆碱酯抑制剂,使胆碱酯酶的活性受抑,失去水解乙酰胆碱的能力,从而致使虫体神经末梢部分释放出来的乙酰胆碱不能迅速被水解,产生蓄积,引起组织功能改变,出现神经失常、中毒而死亡。目前敌百虫的剂型有多种,水产上用的较多的是90%晶体敌百虫。 1.用法用量 1)全池泼洒90%晶体敌百虫单独使用,0.2-0.5ppm的浓度,可杀死单殖吸虫,甲壳类和水蜈蚣、蚌虾和鱼鲺等。敌百虫可与硫酸亚铁和面碱合用加强其药效。与硫酸亚铁合用以4:1的比例配合,剂量为 0.2-0.3ppm,与面碱合用(1:0.6)剂量为0.2ppm浓度,作用同前。 2)浸洗以5-10ppm浓度浸洗鱼体,作用同全池泼洒。 3)内服法以1~3%的浓度拌入饵料投喂,可驱除绦虫、线虫等肠道寄生虫。 4)敌百虫、漂白粉、食盐合用可治疗孢子虫病、据陈锦富(1992)介绍:三种药物的比例为,敌百虫3克,

肠道微生物与人类

肠道微生物与人类健康 很多人认为,显微镜下才能看到的微生物和人们的生活关系不大,即便有关也不是我们需要了解的。但事实上,微生物和人类健康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我们身体的表面和内部,尤其是在肠道里,不为人知地“居住”着许多微生物。在人体内,渺小的微生物最有“发言权”。 我们体内有2公斤重的细菌,但是其中只有大约20%可以被培养和研究。绝大多数的“人体房客”至今还不为人所知,它们对人体的健康也还不被理解。 1、基本概念及综述 1.1 肠道微生物的定义:是一类生长在动物肠道中的微生物,它们构成了一个独特、多变的生态系统。这是在已发现的生态系统中细胞密度最高的系统之一。该系统中积聚着大量的微生物,同时细菌与宿主细胞之间紧密地接触在一起。 人类肠道微生物:即生长在人体内的肠道微生物。 1.2 肠道微生物的类别:分为两种,第一种称为正常菌群,第二种称为过路菌群,又称为外籍菌群。 正常菌群:数量是巨大的,约为1014左右,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通过个体的适应和自然选择,正常菌群中不同种类之间,正常菌群与宿主之间,正常菌群、宿主与环境之间,始终处于动态平衡状态中,形成一个互相依存,相互制约的系统,因此,人体在正常情况下,正常菌群对宿主表现不致病。 过路菌群:是由非致病性或潜在致病性细菌所组成,来自周围环境或宿主其它生境,在宿主身体存留数小时,数天或数周,如果正常菌群发生紊乱,过路菌群可在短时间内大量繁殖,引起疾病。 1.3 肠道微生物的分布:在人类胃肠道内的细菌可构成一个巨大而复杂的生态系统,一个人结肠内就有400个以上的菌种。从口腔进入胃的细菌绝大多数被胃酸杀灭,剩下的主要是革兰氏阳性需氧菌。小肠微生物的构成介于胃和结肠的微生物结构之间。近端小肠的菌丛与胃内相近,但常能分离出大肠杆菌和厌氧菌。远段回肠,厌氧菌的数量开始超过需氧菌,其中大肠杆菌恒定存在,厌氧菌如类杆菌属、双歧杆菌属、梭状芽孢杆菌属,都有相当数量。在回盲瓣的远侧,细菌浓度急剧上升,结肠细菌浓度高达1011~1012 CFU/mL(CFU即colony forming unit,菌落形成单位),细菌总量几乎占粪便干重的1/3。其中厌氧菌达需氧菌的103~

淡水鱼类寄生虫病的危害和防治措施(一)

淡水鱼类寄生虫病的危害和防治措施(一) 论文关键词淡水鱼类;寄生虫病;危害;防治措施论文摘要总结了淡水鱼类寄生虫病对鱼类的危害,以及单细胞原生动物寄生虫病和多细胞后生大型寄生虫病两大类淡水鱼类寄生虫病的发病规律;同时提出了寄生虫病的综合防治措施。 随着我国淡水渔业技术的不断发展,养殖密度越来越大,鱼病发生机率和危害性也不断提高,已逐渐成为制约国内水产养殖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而寄生虫病也占据了一定的比例。通常情况下,大多数寄生虫对鱼类不会产生明显的危害,在稳定的水生态系统中,宿主和寄生虫种群之间常处于平衡状态;然而当环境与生态急剧改变时,寄生虫就有可能大量侵入宿主,从而导致寄生虫病暴发,给渔业生产造成很大损失。 1寄生虫病对鱼类的危害 寄生虫对鱼类的影响显著时可引起宿主生长发育缓慢,抵抗力下降,甚至造成死亡。寄生虫病的危害性主要表现在以下4个方面:一是机械性刺激及损伤。机械性刺激及造成组织损伤是寄生虫病共有的一种特征,可直接造成鱼类死亡或者由此引起其他的病变,带来不良的后果。二是压挤与阻塞。一些寄生于鱼类体内的寄生虫往往能造成对宿主组织器官的压挤,引起萎缩、坏死和生理机能丧失。三是掠夺宿主的营养。寄生虫的营养取自宿主,其结果必然是或多或少地对宿主产生某种危害,轻者表现为营养不良,生长发育受影响,重者可至死亡。四是毒素的作用。寄生虫在寄生过程中,其代谢产物排泄于宿主体内。有些寄生虫还能分泌特有的有毒物质,对宿主产生一定的影响。 2淡水鱼类寄生虫病的发病规律 淡水鱼类寄生虫病一般可分为两大类,一是单细胞原生动物寄生虫;二是多细胞后生大型寄生虫。 2.1单细胞原生动物寄生虫病 (1)隐鞭虫病。隐鞭虫寄生于淡水鱼的鳃和皮肤。鳃隐鞭虫主要破坏鳃小片上皮并产生凝血酶,使其血管阻塞,黏液增多,严重时鱼类呼吸困难,不摄食,离群独游或靠岸边聚集于水面,体色暗黑,体形消瘦。主要流行于5~10月,7~9月发病较多,往往表现为急性型。(2)粘孢子虫病。其中碘泡虫病危害较广,碘泡虫形成的胞囊,大的肉眼可见。鲢碘泡虫主要为害白鲢的中枢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体表、鳃、心脏、血液等,致使病鱼狂游乱窜,打圈,狂跳出水面,鱼体极度消瘦,尾上翘,肝、脾萎缩,腹腔积水,肠内无食物等症状。饼形碘泡虫主要寄生于草鱼种的肠道,严重时前肠粗大,肠壁呈白色糜烂状,鱼体发黑,腹部膨大,不摄食,消瘦而死。野鲤碘泡虫主要侵袭鱼的体表、鳍和鳃等,能引起鱼种死亡。主要流行于5~7月,表现为急性型。 (3)斜管虫病。斜管虫主要寄生于鱼的鳃、体表,刺激寄主分泌大量黏液,皮肤表面有苍白色或淡蓝色的黏液层,破坏组织,影响鱼的呼吸,病鱼食欲减退,鱼体消瘦发黑,漂游水面或侧卧,靠近岸边,不久死亡。主要危害鱼苗和鱼种,初冬和春季为其流行季节。 (4)小瓜虫病。又称“白点病”,严重时鱼体覆盖1层白色薄膜,病鱼行动迟钝,漂浮水面,不断与其他物体磨擦或跳出水面,能造成成批死亡。主要流行于初冬和春末,尤其是密集放养的越冬池易感染此病。 (5)车轮虫病。是鱼类很普通的原虫病,严重时鱼体分泌大量黏液,车轮虫较密集的部位,如鳍、头、体表等出现1层白翳,素有白头白嘴病之称,尤其危害下塘10d左右的鱼苗,使其口腔充塞黏液,嘴闭合困难,不摄食,呈“跑马”现象,鱼体消瘦。此病一年四季均有发现,4~7月较流行。 2.2多细胞后生大型寄生虫病 (1)指环虫病。在我国饲养鱼类中致病的有鳃片指环虫、鳙指环虫、鲢指环虫和坏鳃指环虫。主要寄生于锶部,严重时,病鱼鳃丝黏液增多,全部或部分呈苍白色,呼吸困难,鳃部

常见牛病症状及防治措施

常见牛病症状及防治措施 一、口蹄疫 这是由病毒引起的急性、发热性人畜共患传染病,主要通过消化道和呼吸道传染。 (一)症状:口腔粘膜(即内壁)、蹄部发生水泡、烂斑,严重时蹄壳脱落。病牛体温升高时泡未破裂,而水泡破裂后体温便降至常温。 (二)防治:每南是此病的常发地区,为此应用口蹄疫病毒灭活菌进行免疫注射,免疫期半年。发现病牛时,应即采取隔离及其栏圈消毒措施。对病死牛尸体要进行深埋处理。对病牛要加强护理,喂给易消化的粥料和嫩的牧草,多饮水。并用0.1%高锰酸钾或1%-5%硼酸部洗口及蹄壳。 二、炭疽病 这是由炭疽杆菌引起的人畜共患的一种急性、热性、败血性传染病,该病多发生在夏季。 (一)症状:发病初期,病牛体温升高到42度,食欲和反刍停止,呼吸极度困难,粘膜发紫,有出血点。初期便秘,后期腹泻带血,有的发病数小时即死亡。亚急性型的病情缓和,症状在体表各部,如喉部、颈部、胸前、腹下、肩甲等部皮肤,以及直肠、口腔粘等处出现肿胀、甚至坏死。死后瘤胃胀气,口、鼻、耳、眼、肛门等孔窍有色泡沫流出,粘膜、皮下有出血点。 (二)防治:每年要给牛注射一次无毒炭疽芽孢苗或二号炭疽芽孢苗进行预防。对于病牛,早期用抗菌素以及磺胺类有效。成年牛每次可肌肉注射青霉素100-300万单位,每日4次,后期治疗效果不大。 三、新生犊牛病毒性腹泻 这种病是由多种病毒引起的新生牛犊急性腹泻综合症。它常感染一周左右的初生

牛犊。它可通过病牛的粪便及呼吸道传播。本病一旦流行,常成群暴发,发病率高,病死率低。初乳不足、气候寒冷、卫生不良等因素可诱了该病,并增高病死率,此病多发生于冬季。 ((一)症状:病犊牛精神不振,体温正常或略有升高,厌食。排黄色或淡黄色液状稀粪,有时带有粘液或血液,严重时,呈喷射状排出水样粪便,有轻度腹泻。 腹泻时间长了,会造成严重脱水和酸中毒而导致死亡。 1、治疗:内服高锰酸钾水即可收到较好的效果,每次4-8克,配成0.5%的水溶液灌服,每天2-3次,或者内服磺胺咪(每次10-20克,每天2-3次)、痢特灵95-10毫克/公斤体重,分2-3次内服)等药物。下痢不止时,应内服次硝酸铋(5-10克)或活性物。(10-20克),以保护肠粘膜,减少毒素吸收。有条件的,最好同时进行静脉内补液、强心等对症治疗。 2、预防:于母牛临产前喂足优质的饲料,让犊牛吃足初乳,同时可内服促苗生或乳康生,并加强环境卫生消毒和保暖防寒。 四、牛出血性败血病 牛出血性败血病(简称牛出败),亦称牛巴氏杆菌病,是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特点是突然发病,发生高热和肺炎、咽喉高度水肿,有时出现急性胃肠炎和内脏广泛性性出血。病原是多杀性巴氏杆菌。本病是海南省主要的牛传染病之一。流行环节:健牛带菌是本病的特点。在气候突变、长途运输,过度劳役等紧迫因素影响下,机体抵抗力降低,机体内常在菌毒力增强,并侵入血流,迅速繁殖,生产毒素,使牛发病,形成内源性感染。此外,病牛机体组分泌物和排泄物都存在病原菌。此处理不当,便造成环境污染,促使本病传播蔓延。临床特点:本病常表现为急性败血型、肺炎型、水肿型。 1、急性败血型:体温高达40度左右,呼吸急迫,不食,反刍停止,下痢,粪便有时混有

第七章微生物的感染与致病

第七章微生物的感染与致病 [内容提要]细菌是否有致病性,经典的依据是柯赫法则,近年来提出的分子水平的柯赫法则对此标准作了补充和完善。就某种病原菌而言,其致病性一般通过测定LD50来定量。细菌的致病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毒力因子,包括侵袭力与毒素,以及毒力因子的分泌系统。侵袭力导致病原菌在机体内定殖、突破机体的防御屏障、内化作用、繁殖与扩散。毒素有外毒素与内毒素之分,外毒素是具有特异性毒性作用的蛋白质,典型结构为A-B亚单位的聚体。内毒素为LPS的类脂A,耐热,具致热作用等。细菌致病性的现代观点是将病原菌、宿主及二者的相互的作用综合考虑,纠正了只调节细菌本身的片面性,是认识的深化。细菌的毒力可用人工的方法增强或减弱,并受到温度、离子浓度等多种环境因子的调节。 感染(infection)是指病原微生物在宿主体内持续存在或增殖。发病(disease)表示病原微生物感染之后,对宿主造成明显的损害。病原菌(pathogenic bacteria)是指那些导致机体发病的细菌。是一群高度特化了的微生物,为了自身的生存,已适应而且必须在宿主生物体内持续存在或增殖,有时可造成宿主发病。 从进化关系来看,病原菌是由非病原菌演变而来,它们之间没有绝对的界限。就病原菌的生活方式而言,绝大多数病原菌是寄生性的,又可分为专性寄生和兼性寄生两大类。另有一些是寄居性的,在正常情况下对寄主不呈现致病作用,如动物肠道的大肠杆菌、皮肤上的化脓性链球菌等,当动物机体抵抗力降低时可致病,称为条件性病原菌或机会性病原菌。还有少数是腐生性的,是在死物上生长繁殖产生毒素,毒素以食物等为媒介进入人和动物体而致病,如肉毒中毒等毒素性食物中毒等,称其为腐生性病原菌。 微生物学研究侧重于感染。因为感染的范围更广,发病仅仅是感染可能出现的后果之一。感染不一定都导致发病,而发病则离不开感染。如将防治传染病的重点转移到预防感染,则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第一节细菌的致病性和毒力 病原菌能否引起宿主疾病取决于它们的致病性和毒力。 一定种类的病原菌,在一定的条件下能在特殊的宿主体内引起特定疾病的能力称为致病性(pathogenicity)。细菌的致病性是针对宿主而言,有的仅对人致病,有的则仅对某些动物

鱼类肠道正常菌群研究进展_宋增福

第26卷第8期2007年8月 水产科学 F I S H E R I E S S C I E N C E V o l .26N o .8 A u g .2007 鱼类肠道正常菌群研究进展 宋增福1 ,吴天星 2 (1.上海水产大学生命学院,上海 200090;2.浙江大学化学系,浙江 杭州 310027) 关键词:鱼;肠道;正常菌群中图分类号:S 917.1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3-1111(2007)08-0471-04 收稿日期:2006-10-19; 修回日期:2006-11-29. 作者简介:宋增福(1971-),男,博士,研究方向:水产微生态与疾病防治;E-m a i l :z f s o n g @s h f u .e d u .c n .通讯作者:吴天星(1963-), 男,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动物营养学与饲料科学;E-m a i l :w u t x @t i a n b a n g .c o m 鱼类肠道正常菌群是肠道的正常组成部分;是肠道微生物与宿主以及所处的水生环境形成的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微生态系;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免疫反应以及器官的发育等方面具有其他因素不可替代的作用,并且影响到鱼类的生长、发育、生理和病理。笔者拟就鱼类肠道菌群的形成、结构与数量、生理功能以及影响菌群结构的因素、与益生菌的关系等方面加以综述。 1 鱼肠道正常菌群的形成 研究表明细菌最初的定植过程在幼鱼发育阶段是非常复杂的,通常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但主要是决定于鱼卵表面、活的饵料和幼鱼饲养水体中的细菌[1-2]。处于孵化阶段的幼鱼具有一个发育不完全的消化道,其内是无菌的。处于孵化过程中的幼鱼主要依靠卵黄来供给营养物质,当其从卵中孵化出来,一旦接触到周围的水生环境和活饵料,多种细菌就开始在肠道上皮定植[3-7]。M r o g a 等[6]研究发现肠道菌群的主要来源是所摄取的活饲料而不是养殖水体。另有结果表明,最先定植的细菌能调节上皮细胞的基因表达,从而使最先定植的细菌与宿主肠道环境相适应,并且可以阻止在这个生态系统中后来的细菌的定植。因此,最初的细菌定植与成年最终稳定的肠道菌群组成结构具有高度相关性。然而,也有的试验结果表明肠道的菌群与鱼的饲料和水体环境中的细菌并不相同[8]。 2 鱼类肠道菌群的特性、组成及数量 鱼类肠道菌群细菌种类繁多,数量极大。有研究报道指出,淡水鱼肠内细菌的数量基本为105~108[9],而海水鱼肠内细菌的数量为106~108[10]。肠道的优势细菌为革兰氏阴性菌,同时也存在革兰氏阳性菌[11]。 由于鱼类的生存生长环境与陆生动物不同,因此,在肠道微生态系中其细菌的某些生理生化特征也表现出特异性。S m i t h 对鱼的肠道的大肠杆菌进行研究时就发现,鱼肠道的大肠杆菌可以液化明胶,不产生吲哚,而这些特性是从陆生动物肠道分离的大肠杆菌所不具备的。 不同种类的鱼之间,由于所处的水体环境、食性等因素,其肠道细菌组成和结构也不尽相同的。研究表明淡水鱼类肠道内专性厌氧菌以A 、B 型拟杆菌科等为主 [11-12] ,好 氧和兼性厌氧细菌则以气单胞菌属、肠杆菌科等为主[9]。乳酸菌在陆生动物是常驻菌,而在鱼类也是肠道菌群的组成部分。R i n g 等[13-19]曾对乳酸菌进行了系统研究。王红宁[20]对淡水养殖池中的鲤鱼肠道的菌群结构研究发现,在鲤鱼肠道中的需氧和兼行性厌氧菌的数量依次为:气单胞菌、酵母菌、大肠杆菌、假单胞菌、葡萄球菌、需氧芽孢杆菌。气单胞菌和酵母菌的数量更多。可以认为是肠道里的优势需氧、兼性厌氧菌。厌氧菌的数量依次是:拟杆菌、乳酸杆菌、梭状芽孢杆菌,其中拟杆菌数量最多,可以认为是肠道中的优势厌氧菌。尹军霞等[21]对淡水养殖池中的4种不同食性鱼—乌鳢、鲢、鳊、鲫的肠道壁菌群进行了定性、定量分析,发现不论是好氧菌还是厌氧菌,同种鱼前肠壁分布一般比中肠壁和后肠壁少;同一肠段相比,都是厌氧菌总数远大于好氧菌总数,一般相差2~3个数量级;不同鱼种之间,肠壁的好氧菌总数差别比厌氧菌总数差别大得多;厌氧菌中的乳酸球菌和双歧杆菌具有一定的正相关性。4种鱼肠道壁中的厌氧菌总数和双歧杆菌分布的规律是:肉食性的乌鳢>杂食性和广食性的鲫>食浮游植物为主的鲢>草食性的鳊,即鱼类肠道壁中的厌氧菌总数和双歧杆菌随着从草食性向肉食性发展而逐渐增加。R a c h e l 等[22]从淡水扁鲨和O s c a r s 以及南方比目鱼中分离到梭菌、革兰氏阴性菌属的梭菌、拟杆菌等细菌。因此,鱼类肠道的菌群组成结构随着鱼种类、食性、生长的环境的不同而呈现出差异。 3 鱼类肠道正常菌群的生理功能 肠道正常菌群在鱼类的生长发育过程中担当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既要参与营养物质的消化和吸收,同时又要担当机体的防御功能,维护机体的健康。3.1 营养功能 根据微生态的三流运转理论,微生态系统中存在能源 流动、物质交换和基因传递。动物、人类及植物的组织细胞与正常微生物之间以及正常微生物与正常微生物之间都存在着能源的交换。电镜观察发现肠上皮细胞表面的微绒毛与菌体细胞壁上的菌毛极为贴近,并有物质交换的迹象。 在鱼类肠道微生态环境中,正常菌群的建立通常被认为是对动物发育不完全肠道酶系的有益补充,尤其是在幼鱼发育阶段。它能合成分泌一些天然食物中不含有而宿主 DOI :10.16378/j .cn ki .1003-1111.2007.08.012

鱼类常用药的用量

鱼病常用药物 敌百虫 本品为白色晶体,稍有臭味,易溶于水,是一种高效、低毒的有机磷杀虫剂。在规定范围内使用,对鱼非常安全。90%的敌百虫晶体,溶于水后,对锚头蚤、鱼虱、三代虫、指环虫等寄生虫有较强的杀伤力。该药虽高效、低毒,但是不能连续多次使用,以防止鱼儿神经系统的毒害。常用浓度:浸泡每升水20~50毫克,泼洒每100升水20~40毫克。该药在酸性环境中稳定,遇碱分解成毒性较强的敌敌畏,继续分解后失效。本品药性温和,对人畜、鱼体毒性都较低,是一种常用的杀虫药品。 孔雀石绿 为绿色结晶体,药性温和,毒性较小,能溶于水。本品对因真菌引起的肤霉病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对小瓜虫、车轮虫、斜管虫亦有一定的杀灭作用。孔雀石绿是一种致癌物质,使用的时候严防入口,也不要接触皮肤。不要连续多次使用,以防对鱼鳃丝的伤害。常用浓度:浸泡每升水5毫克,泼洒每100升水0.1克。 对水霉病,水温在20度以上,用2/100万~3/100万的水溶液药浴1小时,也可以用1%的水溶液涂抹患处;对小瓜虫病,水温20~26度,用0.3/100万~0.4/100万的水溶液,药浴2小时。 高锰酸钾 又称过锰酸钾、灰锰氧,深紫色晶体,溶于水,是优良的杀菌消毒剂,广泛用于伤口、皮肤、器皿的消毒,对锚头蚤、三代虫、指环虫也有一定的杀灭作用。常用浓度:浸泡每升水20毫克,泼洒每100升水200毫克。 对指环虫病用20/100万的水溶液药浴,水温在10~20度时药浴20~30分钟,水温在20~25度时,药浴15~20分钟;对斜管虫病、口丝虫病,用20/100万的水溶液,药浴10~30分钟。痢特灵 又名呋喃唑酮,色黄味苦,有片状的粉状两种。易溶于水,是一种杀菌药,是治疗肠炎的良药。在鱼药中广泛用于皮肤溃疡、烂腮病和肠炎的治疗,效果优于呋喃西林。常用浓度:浸泡每升水10毫克,泼洒每100升200毫克。 福尔马林 甲醛溶液,医用防腐消毒剂,有浓烈的刺激性气味,致癌物质。对各种微生物有强烈的杀灭作用。使用浓度:浸泡每升水用0.4毫升,泼洒每100升水用2毫升。 对车轮虫病,用200/100万~250/100万的水溶液药浴1小时,对小瓜虫病,与孔雀石绿合用效果很好(见孔雀石绿使用方法),水溶液中含福尔马林200/100万~250/100万,药浴1小时。 硝酸亚汞 此药为白色晶体,潮解后为淡黄色,对小瓜虫感染具有特效,一般用药1次即可奏效。该药的毒性大,配制浓度一定要绝对准确,如浓度稍高,即可腐蚀鱼的皮肤和鳍部,甚至中毒死亡。一般不连续使用。使用浓度:浸泡每5升水用20毫克,泼洒小于每100升水,用10毫克。 对小瓜虫病,用2/100万的水溶液药浴,水温15度以下时,药浴2小时,水温在15度以上时,药浴1~1.5小时。病鱼多,全池泼洒时,池水含药0.1/100万~0.2/100万;对口丝虫病,也可以同样的浓度在全池泼洒。 红汞 又名红药水,红色,滴入水中呈翠蓝色。是一种外伤消毒液,对治疗小瓜虫的白点病效果特佳。也可用于创面的消毒处理。药性温和,对皮肤刺激性较小。一般浓度:浸泡每2.5升水,0.5毫升,泼洒每100升水,0.5毫升。对由于白点病、肤霉病引起的并发症有效,因此经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