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教育信息化标准——网络课程评价规范

教育信息化标准——网络课程评价规范

教育信息化标准——网络课程评价规范
教育信息化标准——网络课程评价规范

教育信息化技术标准

CELTS-22.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网络课程评价规范

Specifications for Evaluating Web-Based Courses

(标准草案征求意见稿)

(本稿完成日期:2002年6月7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技术标准委员会 发布

目次

1 概述 (3)

1.1范围 (3)

1.2目的 (3)

2. 规范性参考文件 (4)

3.定义 (4)

4. 规范体系 (6)

4.1 总体框架 (6)

4.2 界定方式 (6)

5.评价规范正文 (7)

网络课程评价规范

网络课程是决定网络教育质量的一个关键要素,随着网络教育的发展,网络课程的数量也在迅速增长。但我国还没有关于网络课程评价的基本标准,因此难以对网络课程的质量进行有效的监控和管理,这导致了很多低水平的重复开发工作,不利于保证网络教育的质量。

本规范旨在解决这一问题。它通过定义网络课程评价的基本框架和指标体系,来规范和指导网络课程的质量评价,同时对于网络课程的设计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1 概述

1.1范围

本规范针对高等教育、职业培训以及基础教育领域中的网络课程,提出了网络课程评价的一般性规范,包括框架结构和指标体系。本规范定义了课程内容、教学设计、界面设计和技术等四个维度的特性,每个维度下包含有具体的评价指标,以最小的重迭描述了网络课程的质量特性。

本规范所针对的评价对象是作为最终产品或阶段性产品的网络课程,以网络课程产品用于教学或培训的潜在价值为着眼点,评价网络课程资源的内容和功能特性。但本规范不具体规定网络课程产品进入到实际教学和培训活动之中后的应用方式或效果,一门合格的网络课程的实际教学效果还取决于对它的具体应用方式以及相关制约环节(如教学安排、学习支持服务、辅助资源等)。

本规范所针对的网络课程是基于Web的、以超媒体形式表现的、以异步学习为主的课程,它是基于Web传输的为完成某学科或领域的教学目标而设计、组织起来的相对完整的学习经验体系,它包括围绕特定学习目标而设计组织的学习内容、为实施课程而设计的交互性学习活动、以及为评价课程效果而进行的测评等,是学习内容与学习活动的复合体。

本规范针对的是网络课程,它也可以部分地适用于网络课件的评价。网络课件通常是结合某课程中的具体知识点或学习单元而设计的用于训练或教学的网络软件。本规范中的大部分内容适用于网络课件的评价,但单个网络课件一般无法涵盖本规范所规定的网络课程的全部质量特性。

本规范针对的是基于Web的课程(Web-Based Courses),是以Web作为主要传输途径而实现的网络课程,而不是以课堂教学或其它途径为主、以Web作为辅助工具实现的网络增强性课程(Web-Enhanced Courses)。对于后者也可以部分地参考本规范进行评价,但一般无法涵盖本规范所规定的网络课程的全部质量特性。

本规范不具体评价网络课程的开发过程成熟度,不具体规范网络课程资源的开发工具和制作方式。

1.2目的

本规范的目的是通过定义网络课程质量特性的框架和评价指标体系来指导和规范网络课程的评价,它适用于在网络课程生存期中对其质量的评价,包括在设计、开发、传输、使用等不同阶段上对网络课程资源进行阶段性评价和最终评价。另外,本规范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指导网络课程的设计开发,包括定义网络课程的质量需求、评价网络课程规格说明在开发期间是否满足了质量需求以及描述已实现的网络课程的特征和属性(例如用户手册)等。

本规范可供获取(acquisition)、开发(development)、使用(use)、支持(support)、维

护(maintenance)或评审(audit)网络课程资源的人使用,具体包括:

z网络课程资源的设计者和开发者:网络课程资源的设计者和开发者需要依据本规范,定义网络课程资源的质量需求,并同时考虑所要满足的特殊需求,设计和开发

出能很好地满足教育需求的网络课程。

z学习管理系统(LMS)和学习资源著作工具(Authoring Tool)的开发者:学习管理系统和学习资源著作工具的开发者应熟练掌握本规范,并在产品中支持和体现网络课

程的质量规范,从而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z教育机构:教育机构应了解本规范,以便更好地选择、购买网络教育资源,更好地保证教育的质量和效果,也更好地保证投资的合理性。

z教师和学习者:教师和学习者可以参照本规范,结合自己的具体需要,对网络课程资源进行有效的选择和使用。

z管理与评审机构:与网络教育有关的管理机构和评审机构可以依据本规范,结合所面对的特定需求,对有关的网络课程资源产品进行测试、评级、评估和鉴定。

2. 规范性参考文件

本规范在制定过程中参考了下列规范中的条文。

z GB/T16260—1996 idt ISO/IEC9126:1991:信息技术软件产品评价质量特性及其使用指南

z Academic ADL (Advanced Distributed Learning Co-Laboratory)— Guidelines for Design and Evaluation of Web-Based Instruction

z The ASTD(American Society for Training and Development)E-learning Courseware Certification(ECC)Standards

3.定义

以下定义是和CELTS-2——“术语”规范相一致的。

课程(Course)

为一个或多个学习者使用而设计的一个完整的教学单元,为它们形成在某一学科的学力或某一套相关任务的能力而提供必要的知识或技能。它可能包含若干课、测验和相关的学习目标,也可能是某课程体系的一部分。

课程内容(Course content)

一个课程构成单元及其学习目标;向学习者授递的学科内容。

课程前需(Course prerequisite)

学习者在开始学习一课程之前必须满足的条件。

课程结构(Course structure)

描述课程的所有要素、它们的相互关系、前需条件和完成要求。

课件(Courseware)

主要用于训练或教学的软件。

课程(体系)(Curriculum)

按照一个或多个教育专门方向组合而成的课程集合,或由较小的学习单元组合而成的集合。

学习难度(Educational difficulty)

学习对象对学习者而言的难易程度。

教育交互水平(Educational interactivity level)

学习者与教育资源互动的程度。

典型学习时间(Educational typical learning time)

一般学习者所需花费的时间。

教学目标(Instructional objective)

教学的目的。

交互(Interaction)

学习者与系统之间的信息交流。

学习内容(Learning content)

在学习过程中涉及的信息,往往以多媒体形式提供。

学习环境(Learning environment)

学习的周边条件。

学习管理系统(Learning management system (LMS))

对学习加以调控的有机整体。

学习目标(Learning objective)

学习的目的与要求。

课(Lesson)

包括学习内容和相关学习对象的教学单元,其中可能还包含学生考核部分,需要通过不断的努力才能掌握。

平台(Platform )

是指使用某对象的软硬件的环境。

软件质量特性(Software quality characteristics)

用以描述和评价软件产品质量的一组属性。一个软件质量特性可被细地成多级子特性。

4. 规范体系

4.1 总体框架

教育软件的评价有四种基本方法:总体分析法、指标体系法、观察法和实验法。本规范基本采用指标体系法,通过一套特定的指标体系从多个维度评价网络课程的质量属性。

本规范从以下四个基本维度来评价网络课程的质量特性:(1)课程内容:指课程内容本身的学术质量和组织结构,这是决定网络课程质量的核心要素;(2)教学设计:指对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及教学测评方法的合理设计,这是决定网络课程质量的关键,是网络课程区别于一般网络软件的特色性维度;(3)界面设计:指对学习者与网络课程系统之间的信息交流方式的设计,简便易用的人性化的界面设计是决定网络课程质量的另一个重要因素;(4)技术:可靠、适当的技术是网络课程质量的前提和基本保障。每个维度下包含有具体的评价指标。课程内容维度有7条指标,用以评价了课程内容本身的质量及组织结构。教学设计维度有14条指标,衡量了网络课程的教学目标设计、教学过程策略设计和测评方法设计。界面设计维度有9条指标,评价了影响网络课程的易用性的要素。技术维度有6条指标,评价了所采用技术的可靠性和适当性。整个规范共包括了36条评价指标。

图1 网络课程评价规范的基本框架

4.2 界定方式

本规范从以下5个方面来界定评价规范的每个指标:

z名称:每条评价指标的名称;

z约束性:对各个指标的约束性的描述,包括“必需”指标和“建议”指标。必需指标对于有效的网络课程而言具有无法替代的作用,如果一门网络课程在该指标上不合格,则可以认定整个课程不合格。建议指标在网络课程中有重要作用,但不是无法替代的;

z描述:对每个指标的简要解释;

z具体说明:说明了各个指标的含义的具体要点,也就是每条指标所针对的测评点;

z备注:对于各指标的关键内容进行举例或补充说明。

5.评价规范正文

维度1:课程内容。课程内容符合课程目标的要求,科学严谨,课程结构的组织和编排合理,并具有开放性和可拓展性。

编号名称Name 约

描述具体说明备注

1.1 课程说明Course

Description M说明整个课程的目标,说明课

程所属领域范围、所针对的学

习者群体、典型学习时间以及

有关的教学建议等。

z提供课程目标说明;

z课程目标能很好地反映整个培养计

划(课程体系)对该课程的基本要求;

z课程目标适合学习者的发展水平和

特点,深度、难度适当;

z说明课程所针对的学习者群体、课程

所属领域范围、典型学习时间以及有

关的教学建议等。

判断课程的目标是否符合学习者

的发展水平及特点主要考虑:

z学习者的年龄范围;

z学习者的认知特点和个性特

点;

z学习者的知识背景,包括课程

前需知识的具备情况;

z学习者的需求;

z成人学习者的职业背景,等

等。

1.2 内容目标

一致性Content-Objective

Consistency

M课程内容与课程的学习目标相

一致。

z课程内容能涵盖课程的各项学习目

标;

z课程内容的深度与课程的学习目标

相适应;

z课程的重点突出,主次详略得当。

1.3 科学性Academic Quality M课程内容科学严谨,且能够适

当反映、渗透该领域的最新进

展。

z内容科学严谨,没有思想性、学术性、

表述性错误;

z资料来源可靠;

z能适当渗透该领域的最新进展。

内容不严谨、不可靠可以表现为:

z对概念、原理等的解释不准

确,有科学性错误;

z对重要观点的介绍存在偏见,

或者断章取义;

z对来自他人的观点或成果没

有注明作者及出处;

7

z表述混乱不清,或存在较多的语法错误、文字错误,等等。

1.4 内容分块Defining Content

Object M按主题把内容逐级划分为合适

的学习单元或模块,每个页面

主题明确,每个段落意思集中。

z学习单元或模块的划分具有逻辑上

的合理性;

z学习单元或模块大小适当;

z每个页面主题集中,长度上不超过3

次翻屏就可以看到最底部的信息;

z各个段落意思集中,不把多层意思堆

积在一个很长的段落中。

1.5 内容编排Content

Sequencing O针对学习者的心理特征,按照

各主题之间的逻辑关系合理地

组织编排课程内容。

z课程中各大部分的顺序编排合理;

z各部分内的小单元编排顺序合理;

z内容编排能够清晰地反映该学科或

领域的基本结构;

z编排顺序有利于学习者对内容的理

解和学习。

z为了体现课程内容的整体组

织结构,可以采用目录表、结

构示意图、概念图、标题列表

等策略。

z为了便于学习者对各项课程

内容的学习,可以在各个单元

中说明学习该内容所需要的

基础性知识或前提性知识。

1.6 内容链接Hyperlinks O针对共同涉及到的核心知识点

建立页面间的链接;互相链接

的资源在意义上密切相关。z在各单元之内针对共同涉及到的重

要知识点建立链接;

z针对共同涉及到的重要知识点建立

跨单元的链接;

z所建立的链接应该是有意义的,能促

进学习者的理解。

提供跳转链接的方式包括但不限

于:

z直接将核心概念术语做成超

链接;

z在页面下方或侧方注明与该

内容密切相关的主题或单元,

提供相应的超链接。

1.7 资源扩展Resources

Extension O提供与课程内容相关的、有学

习价值的外部资源链接。

z提供充分的相关外部资源链接和参

考资料;

z所提供的资源出处准确无误;

z所提供的资源有很高的学习价值。

资源扩展包括在线资源和离线资

源,在线资源主要包括但不限于:

z相关网络课程;

z专业学科网站;

z相关网上图书与杂志;

8

z著名研究者或研究机构的主

页;

z相关的政府网站,等等。注:“约束性”栏内M表示“必需”指标,O表示“可选”指标。

维度2:教学设计。课程的教学设计良好,教学功能完整,在学习目标、教学过程与策略以及学习测评等方面均设计合理,能促成有效的学习。

编号名称Name 约

描述具体说明备注

2.1学习目标Learning

Objectives M各学习单元都有明确具体的

学习目标。

z各学习单元有学习目标说明。

z对学习目标的描述准确、具体。

这里的“学习单元”是指课程中的

模块、篇章、课、或者SCORM组

块等,不包括课程中的辅助性成分,

如前言、术语表、附录等。

2.2目标层次Levels of

Learning

Objectives O 各主要单元的学习目标中包

含有应用、分析、综合、评价

等高层次的要求。

z各主要单元的学习目标中包含高

层次的目标。

z高层次的目标要求学习者灵活应

用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或进行分

析、综合、评价等思维活动。

高层次的目标常常要求学习者:

z应用新知识解决与工作、生活

密切相关的实际问题,完成真

实任务;

z对知识进行明辨分析;

z对知识加以综合、整合;

z对观点或方案进行评价,等等。

2.3学习者控

制Learner Control M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能按照

自己的需要对学习环境进行

个性化定制,控制学习进程,

选择和组织学习内容。

z学习者能按照自己的需要对学习

环境进行个性化定制;

z学习者能控制学习的步调和进程;

z学习者能对学习内容进行选择和

组织。

学习者控制包括但不限于:

z内容控制(Content control):学

习者可以选择学习内容,决定

内容的顺序。

z步调控制(Pace control):学习

者控制从一屏到另一屏或从一

页到另一页的运动,或者控制

9

学习的时间。

z显示控制(Display control):学习者可以选择某些显示内容,

选择反馈方式。

z环境控制(Context control):学习者可以选择背景及其它环境

要素。

2.4内容交互

性Learner-Content

Interactivity

M课程提供了充分的交互机会,

引发学习者对学习内容的积

极投入、操纵和思考。

z学习过程中包含有充分的交互活

动机会;

z这些交互机会能够引发学习者对

学习内容的积极投入、操纵和思

考。

促进内容交互性的方式包括但不限

于:

z经常提出问题,促使学习者深

入加工信息;

z提供及时、具体、有启发意义

的反馈;

z提供模拟、交互性实验或教育

性游戏等活动;

z提供笔记工具,以便可以学习

者对学习内容做标注。

z时常要求学习者做出某些操

作,而不只是翻屏或翻页。

2.5交流与协

作Communication

and

Collaboration

O 结合主要课程内容设计需要

学生讨论或协作解决的问题

及相应的要求,讨论交流可以

借助教学平台所提供的交流

功能而实现。

z在主要的课程内容上设计让学习

者讨论或协作解决的问题;

z问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具有讨论

价值;

z对于讨论交流的方式、过程有明确

的要求和安排。

z教学平台所提供的交流功能包

括:BBS、聊天室、FAQ、留言

板、列表服务等。

z开放性的问题包括但不限于:

较复杂的实际问题,有争议的

问题,观点多元、没有明确标

准答案的问题,等等。

2.6动机兴趣Maintain

Motivation and

Attention O 采用适当策略吸引学习者的

注意力,激发和维持学习者对

课程的学习动机和兴趣。

z采用适当的策略来吸引学习者的

注意力;

z所采用的策略要与课程内容紧密

配合;

吸引注意力、激发兴趣的策略包括

但不限于:

z小故事、案例、小幽默、动画

z游戏、模拟

10

z所采用的策略能有效地吸引学习者的注意力,激发和保持学习的兴

趣。z问题、真实性任务

z矛盾、冲突

z挑战性、趣味性的活动

z说明所学内容对学习者的意义和重要性

z恰当控制学习的难度,不太难,也不过于简单

2.7知识引入Elicit Relevant

Knowledge O 采用适当的策略激活学习者

原有的相关知识经验,在此基

础上引出新知识。

z采用各种策略来激活学习者的相

关知识;

z或者补充相关知识;

z这些策略应适合对所针对的学习

过程和学习者,能够有效地促进对

知识的理解。

激活相关知识的策略包括但不限

于:

z提问题

z故事,阅读材料,熟悉的场景

z类比、比喻

z练习、预备性测试

z概念图

z同伴讨论

2.8媒体选用Use Media M适当运用文本、图表、图像、

音频、视频、动画等媒体形式

来表现课程内容。z课程中综合利用了不同的媒体形

式;

z而且所采用的媒体能最佳地表现

课程内容,能够促进学习者的学

习。

各种媒体有各自的优势,比如:

z利用视频媒体可以压缩或放慢

某过程的时间,表现某种运动,

增加趣味性,演示复杂的程序

或过程,表现真实事件,传达

感情等;

z利用动画可以表现某种运动,

让学习者集中注意某个过程或

程序中的某些关键侧面,表现

抽象的变化过程或者难以用视

频表现的事件;

z利用直观可视的媒体来使抽象

概念、原理、过程具体化。

2.9实例与演

示Show Examples

and

M针对主要课程内容提供有关

的实例和演示,在需要时提供

z课程应通过充分的实例和演示等

来说明、解释主要的课程内容;

z在需要学习者深刻理解和灵活

应用的知识点上,应该尽可能

11

Demonstrations 多种变式,以促进学生对知识

的理解。z实例和演示应是恰当的,能有效地

促进学习者的理解。

地提供多种不同的实例或演

示,通过变式反映知识在不同

情境中的变化。

z对于较复杂的实例和演示,应

该提供必要的指导,通过不断

提问、任务分解等策略来帮助

学习者理解问题的各个侧面。

2.10学习帮助Learning Helps O 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习者能

获得适应性的学习指导和帮

助。z针对课程的重点、难点内容提供学

习指导和帮助;

z这种指导和帮助应有作用、有价

值;

z学习指导和帮助应是适应性的,针

对具体学习内容、具体情况而提供

相应的指导帮助。

学习指导帮助包括但不限于:

z建议、提示、小技巧

z指导、训练

z专家意见

z不同观点的比较

z FAQ

z讨论

z教师信箱

z网上答疑

2.11练习Provide

Application

Practice M课程提供了不同层次的练习,

让学习者应用新习得的知识

技能。

z结合课程内容提供相关的练习;

z练习中包含有高层次的远迁移练

习和综合性练习。

z远迁移练习要求学习者对知识

加以灵活变通,以解决新的问

题或完成真实任务。

z综合练习要求学习者对不同课

程模块的知识和技能加以综合

应用。

2.12练习反馈Provide

Feedback M学习者在练习中能得到有意

义的反馈。

z练习有反馈信息;

z而且所提供的反馈有助于学习者

改正错误和增进理解。

提供反馈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

z在学习者回答后提供关于回答

正确或错误的判断信息

z无法判断对错时,提供可供选

择的答案或解法

z提供答案列表,让学习者自己

判断

z提供典型的答案或解决方案

12

z针对学习者的错误操作,显示这种错误将导致的后果

z提供帮助性的解释、提示、建议

z提供再练习的机会

z与专家意见进行比较

z辅导教师通过同步或异步交互来提供反馈意见

2.13追踪评价Tracing O

追踪记录学习过程,包括各单

元的学习情况和掌握程度,形

成学习者可以随时查看的报

表。z能记录学习者对各个单元内容的

学习进度;

z能根据各单元的练习或测验结果

记录学习者对各单元的掌握情况;

z提供可以随时查看的报表,用来分

析和评价学习过程。

关于学习过程的信息包括但不限

于:

z是否曾访问过各个单元;

z对各个单元内容的访问次数、

学习进度;

z是否曾进行过单元测试或练

习;

z各单元的测试成绩及掌握程度

分析;

z总体学习次数及时间,等等。

(追踪评价功能可以借助于教学平

台而实现)

2.14结果评价Assessment M给学习者提供关于各单元和

整门课程的测验,测验具有较

高信度和效度。z提供各单元的测验;

z提供整门课程的测验;

z测验质量高,能体现学习目标的要求;

z客观测验题能够自动评分。

注:“约束性”栏内M表示“必需”指标,O表示“可选”指标。

维度3:界面设计。指界面风格统一,协调美观,易于使用和操作,具有完备的功能。

13

编号名称Name 约

描述具体说明备注

3.1 风格统一Style

Consistency O 课程在格式、风格、语言上具

有内在一致性,避免给学习者

造成不必要的分心或认知负

担。

z风格统一包括页面格式、风格以及语

言风格等;

z整个课程在风格上应具有内在一致

性;

z各个单元、模块应具有内部一致性;

z不会因风格的杂乱而给学习者造成不

必要的分心或认知负担。

影响风格的内在一致性的因素主要

包括但不限于:

z屏幕功能分区(如页面标题区、

基本功能按钮区、页面信息区

等);

z按钮、图标、热键的风格;

z背景以及各类文字、插图等可

视元素的色彩;

z各类文字(如各级标题、正文、

重点内容、插入性文字、反馈

或等)的大小、格式;

z整体的语言风格。

3.2 屏幕布局Layout O

屏幕设计简洁美观,文本、图

形等可视元素搭配协调得当。z整个课程的页面简洁美观;

z页面上的文本、图形等可视元素搭配协调得当,具有视觉上的吸引力。

3.3 易识别性Legibility M课程中的文字、图形等对象的

大小合适,颜色对比适当,在

800×600分辨率下清晰易

辨。z文字、图形等均大小合适;

z颜色对比适当;

z在800×600分辨率下均清晰易辨。

3.4 导航与定

向Navigation and

Orientation

M学习者无需特殊帮助就可轻

松地操作导航路径,自如地访

问课程的各个模块,并能确认

自己当前的位置。

z课程的导航系统直观明确,简便易用;

z学习者可以方便地访问课程的各模

块;

z有明确的定位标记,标明学习者在整

个课程中的位置。

导航装置包括但不限于:

z课程地图(Course map):通过

图形方式直观地说明课程的各

个部分,学习者点击自己想访

问的位置就可以直接进入该内

容。

z导航框架(Navigation frame):

显示课程的各个模块,指引学

14

习者穿行于各模块之间,进行

访问和浏览。

z内容框架(Content frame):指引学习者访问课程的各部分内

容。

z为了帮助学习者更方便地访问课程的各个部分:

z应尽可能提供一种以上的导航方式,以便于转换视角;

z无论当前在什么位置,学习者都应可以很方便地回到刚才访

问的位置,回到课程的首页,

或者退出课程。

3.5 链接标识Links Labels O 链接明显易辨,有明确的标

签,学习者在打开链接以前能

知道所指向的主题内容。z链接明显易辨;

z链接有明确的标签,在打开链接以前

能很容易地知道链接所指向的主题内

容。

z当链接所指向的是本课程以外

的网址、或者需要出国的网址

时,应该给予明确说明。

3.6 电子书签Electronic

Bookmarks O 能标记学习者学习到的位置,

当学习者再次登录时能自动

定位到上次结束时的位置,并

允许学习者对特定内容做标

记。

z有电子书签功能,能标记学习者学习

到的位置;

z在学习者再次登录时自动定位到上次

结束时的位置;

z并且允许学习者对特定内容做标记。

3.7 内容检索Content Search O 能通过关键词检索到以各种

媒体形式表现的有关内容。z有检索功能;

z能准确地检索出课程中以各种媒体形式表现有关内容;

z而且点击检索到的结果即可直接进入相应的内容。

3.8 操作响应Responsiveness O 对学习者的操作做出反馈,利

用视觉效果变化或听觉提示

等表明操作已经生效。当连接z利用视觉效果变化或听觉提示等表明学习者的操作已经生效;

z当连接或下载需要较长时间时,在屏

15

或下载需要较长时间时,在屏幕上提示用户需要等待的时间或所下载文件的大小。幕上提示用户需要等待的时间或所下载文件的大小。

3.9 操作帮助Operational

Helps M针对课程的操作使用方法提

供明确完整的指导说明。

z针对课程的操作使用方法提供帮助说

明;

z帮助说明应该明确、完整、有效。

针对较复杂的功能可以提供专门的

交互性培训程序。

注:“约束性”栏内M表示“必需”指标,O表示“可选”指标。

维度4:技术。所采用的硬件、软件技术能支持网络课程的可靠安装、运行和卸载,适合网络传输。

编号名称Name

描述具体说明备注

4.1 运行环境

说明

Technical

Requirements

M向用户完整、具体地说明课程

运行所需的基本硬件要求、网

络配置及软件名称和版本。

z在网站上或产品说明书中有完整的

运行环境说明;

z向用户详细、具体地说明课程运行所

需的基本硬件要求、网络配置及软件

名称和版本;

z并在需要时提供下载所需软件的网

址。

说明运行环境要求的方式包括:

z在网络课程中有专门的页面说

明运行环境要求;

z在产品使用手册或说明书上列

出所有要求;

z在产品(离线版)包装上列出

所有要求。

4.2 安装Install M课程无需安装,或能自动安

装,或者学习者可以按照提示

顺利安装,无须专门技术帮

助。z课程无需安装;或能自动安装;或者学习者可以按照屏幕上的提示顺利

完成安装过程;

z在课程安装上无须专门技术帮助;z安装后能够顺利启动课程。

4.3 可靠运行Reliability M课程能正常、可靠运行:能可

靠地启动和退出,各功能按钮

能正常工作,没有链接中断或

错误,没有明显的技术故障。课程能正常、可靠地运行,包括:z能可靠地启动和退出;

z各功能按钮能正常工作;

z没有链接中断或错误;

z没有其它明显的技术故障。

16

4.4 卸载Uninstall O

学习者可以按照屏幕提示或

使用标准操作系统的控制面

板中的“添加/删除程序”来

卸载课程,无须专门技术帮

助。z学习者可以按照屏幕提示顺利卸载

课程;

z或者可以使用标准操作系统的控制

面板中的“添加/删除程序”顺利卸

载课程。

此标准主要针对离线运行的课程而

言。

4.5 多媒体技

术Multimedia

Technology

M课程中所采用的媒体格式符

合有关技术标准,适合网络传

输要求。

z课程中使用的多媒体素材都符合相

关标准;

z媒体格式适合网络传输,在规定的运

行环境中能顺利传输。

这里的相关标准主要包括:

CELTS-17平台与媒体标准引用标

准规范以及CELTS-31教育资源建

设技术规范。

4.6 兼容性Compatibility M课程能够适应不同的学习管

理系统(LMS),符合关于网

络课程的互操作性的规范。z课程能够在不同的学习管理系统中

顺利运行;

z符合关于网络课程的互操作性的规

范。

这里的相关标准主要指:

CELTS----

注:“约束性”栏内M表示“必需”指标,O表示“可选”指标。

17

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

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 一、对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理解 经过10余年的实践与总结,中国政府提出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这一推进教育信息化的核心理念。 教育信息化的根本目的是促进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要实现这一根本目的,仅仅拥有先进的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和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使用一些信息技术手段是不够的。当今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对教育的影响不仅表现在新的技术和手段的运用上,而且对教育的发展带来更新的理念和动力,使教育内容、方法和模式发生深刻变革。因此,教育信息化的关键在于要将信息技术融入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运用信息技术逐步改变原有的教育教学过程与模式,实现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方式向以能力素质培养为主的教学方式的转变,并根据社会发展和学习者的需求,在全国乃至世界的范围内选择最优质的教育资源,进一步突破传统教学活动的时空限制,提升教育教学的效率与质量。这一变革的过程就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的过程,只有融合才能体现出信息技术对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作用,这才是教育信息化的本质。 “融合”不是一般的技术应用,而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相互促进。一方面,信息技术要进入教育教学过程,改变教育教学模式,形成新的教学方法和模式,发挥信息技术对教育教学改革的推动作

用;另一方面,要实践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模式,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信息技术提供支撑,同时也为信息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 何克抗教授提出:以前“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是只从改变“教与学环境”或改变“教与学方式”的角度(最多也只是同时从改变“教与学环境”和“教与学方式”的角度)去强调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只是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改进教学手段、方法这类“渐进式的修修补补”上,还没有触及到教育的结构性变革。他认为要让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能自觉地认识到:不能只是停留在运用技术去改善“教与学环境”或“教与学方式”的较低层面上,而必须在运用技术改善“教与学环境”和“教与学方式”的基础上,进一步去实现教育的结构性变革—也就是要“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构建出新型的‘主导一主体相结合’课堂教学结构”。这正是《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之所以提出、并倡导“信息技术要与教育深度融合”这一全新观念与做法的基本出发点,也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本质与确切内涵所在。 二、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基本思路 在总结过去的经验时发现,推动教育信息化不能简单地搞硬件驱动,而忽视课堂教学应用,这种方式做起来相对容易,但难以持久,并且效果也是会大打折扣的。我国教育部公开表示的基本思路就是采取应用驱动,一是要着眼于解决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问题,在教与学的主战场中开展应用。这种应用应该是师生广泛参与的日常教与学的活动,应该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始终,应该是对即有教学方法的改造与

关于复习课的评价标准

关于复习课的评价标准 复习课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段教学之后,教师引领学生巩固知识,提高能力的关键课型。复习课要和新课有本质的区别,既不是单纯的知识回忆课,也不是以做题为主的知识训练课,复习课教学的基本原则应是“温故知新、提高能力”。温故重在查缺补漏,凡是学生自学能够掌握的知识不再补,补的是那些学生容易遗忘和易于出错的知识。知新重在将旧知识进行归纳、概括,纳入新的知识框架,构建新的知识网络,同时在此基础上将知识升华为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提炼解决问题新方法。 复习课教学是一个师生再学习、再提高的过程,要突出知识的整合和应用,因此 一、复习课的主要任务应该包括以下几点: (一)再现旧知: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和熟练课程标准规定的要掌握的知识技能与方法;(二)构建网络: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形成网络,使知识系统化、结构化,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 (三)提升能力:帮助学生揭示解题规律,总结解题方法,进一步提高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新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复习课一般由以下结构组成: (一)教师点明本节复习课的主要内容与要求; (二)师生系统回顾基础知识、弥补知识缺漏,使之形成网络与结构; (三)教师选择典型例题讲解或组织学生讨论,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应用; (四)学生独立练习,教师有目的地巡视辅导; (五)师生共同小结与讲评,并归纳、总结解题方法与规律,提高能力; (六)布置课后作业。 三、复习课的遵循原则 (一)基础性原则:在知识与技能上下足功夫。有意识地让学生多练习一些能直接运用基础知识来解的题目。 (二)主体性原则:把学生看成是学习的主体,凡是学生看得懂、讲得来、做得出的内容与题目,都要让学生去独立完成,教师不要都包办代替,不要满堂灌。 (三)系统性原则:通过复习要把平时所学的局部的、分散的、零碎的知识纵横联系,使之系统化、结构化。 (四)精选性原则:精心考虑例题的选择和习题的配备,帮助学生从中找出解题规律与方法。开阔学生思路,使学生通过复习有新的收获、新的体会。 (五)激励性原则:确定适当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在学生“最近发展区”上做文章,使学生始终处在一个兴奋的、投入的学习状态中。

网络课程教学方案计划中心方案

网络课程教学中心 构建方案 中教育星(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2013年3月

目录 一、网络课程教学中心构建方案 (4) 1. 建设思路 (4) 2. 建设目标 (5) 3. 总体结构 (6) 二、网络课程教学平台功能介绍 (10) 1. 平台流程概述 (10) 2. 基础教育知识体系 (14) 3. 网络课程制作和管理 (15) 4. 课程活动、作业和考试 (17) 5. 课程中的互动交流 (18) 6. 课程页面和模块的自定义和调整 (19) 7. 学生毕业和历史 (19) 8. 课程打包并离线使用 (19) 9. 网络课程教学中心门户 (20) 10. 后台管理功能简介 (20) 11. 系统特点 (21)

一、网络课程教学中心构建方案 课程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基础,教育信息化的核心是课程信息化,而教师是教学实施的关键因素。因此,教育信息化只有深入到课程、深入到教师专业发展,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 1.建设思路 构建面向学生和教师发展的教育信息化环境,不仅是让信息化进入教师备课、课堂教学、系统复习、教师业务学习、师生素养培养等各个教学环节,全面优化教学活动;更为重要的是强调将人的网络(教师、学生、家长、教育管理者等)、物质环境的网络以及实践的网络(教学实践活动、师生交流活动、教科研活动等)有机融合在一起,形成以人的发展为核心价值的教育信息生态系统。 (1)构成信息生态系统的“细胞”—师生业务空间 ●开放可重组教学工具:提供教师教学管理、教育教学的各类信息化工具; ●素材与网络课程平台:提供教师制作、发表网络课程、教学素材包工具平台; ●教学论文、日志工具:提供教师发表、展示教学思想理念的平台; ●网络教学、答疑空间:提供教师日常教学、答疑的实时、非实时教学空间; ●提供教研活动协作组空间:提供教师参与各种教学、教研活动的协作交流环境。(2)构建地区、学校以网络课程为中心的教学信息生态环境---网络课程教学中心 ●从“基本素材→素材包→课件→网络课程→区域系统课程体系”的建设机制; ●为教师提供网上教学、网上辅导的环境; ●为学生提供网上互动、个性化学习的理想环境; ●实现网络课程管理并对学习过程做出评价;

网络课程整体评价-学生评价问卷

网络课程整体评价-学生评价问卷 本问卷主要调查您对网络核心课程的整体评价,请您根据真实体验如实填写,感谢您的配合! 1.页面布局合理,导航清晰,学习路径明确,我可以很容易找到我需要学习的知识和完成的 作业。(5分) ○不赞同 ○不太赞 同 ○一 般 ○基本赞 同 ○很赞 同 2.导学内容简洁、清晰,学习后我能清楚地介绍了课程目标、要求、教学安排等。(5分) ○不赞同 ○不太赞 同 ○一 般 ○基本赞 同 ○很赞 同 3.导学对课程各功能模块、学习资源、学习活动、考核评价、学习方法等有详细的说明。学习导学后,我能清楚地知道如何使用该课程,并完成该课程的学习和考核。(5分) ○不赞同 ○不太赞 同 ○一 般 ○基本赞 同 ○很赞 同 4.章节学习目标明确、清晰,易于理解。(5分) ○不赞同 ○不太赞 同 ○一 般 ○基本赞 同 ○很赞 同 5.课程学习目标能有效地指导我学习。(5分) ○不赞同 ○不太赞 同 ○一 般 ○基本赞 同 ○很赞 同 6.学习内容实用,与我的工作实际和社会需求联系紧密。(5分) ○不赞同 ○不太赞 同 ○一 般 ○基本赞 同 ○很赞 同 7.学习内容难度适中,符合我的认知水平,大部分内容通过学习后我能理解和掌握。(5分) ○不赞同 ○不太赞 同 ○一 般 ○基本赞 同 ○很赞 同

8.章节知识和资源紧密贴合考试内容。(5分) ○不赞同 ○不太赞 同 ○一 般 ○基本赞 同 ○很赞 同 9.学习活动适量。(5分) ○不赞同 ○不太赞 同 ○一 般 ○基本赞 同 ○很赞 同 10.学习活动有相关的指导和说明,帮助我顺利完成学习活动。(5分) ○不赞同 ○不太赞 同 ○一 般 ○基本赞 同 ○很赞 同 11.实践教学贴合实际,并提供了相应的实践教学条件。(说明:这里的实践教学泛指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比如理科类的实验实践教学,文科类的案例分析等,均属此类)(5分) ○不赞同 ○不太赞 同 ○一 般 ○基本赞 同 ○很赞 同 12.有详细的实践教学指导和帮助说明,我能在其指导和帮助下顺利地完成实践操作。(5分) ○不赞同 ○不太赞 同 ○一 般 ○基本赞 同 ○很赞 同 13.我能及时收到课程信息。(5分) ○不赞同 ○不太赞 同 ○一 般 ○基本赞 同 ○很赞 同 14.教师能在48小时内回答我提出的问题,并对我提出的建议给予积极响应。(5分) ○不赞同 ○不太赞 同 ○一 般 ○基本赞 同 ○很赞 同 15. 学习过程中,教师能够激发、鼓励我参与课程学习,并经常给予督促和提醒。(5分) ○不赞同 ○不太赞 同 ○一 般 ○基本赞 同 ○很赞 同 16.教师48小时内整理和发布辅导答疑活动的过程记录,总结学生遇到的学习问题。(5分)

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

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征求意见稿) 1. 概述 教育技术学是一门应用型交叉学科,肩负着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重要使命。教育技术的广泛应用,对促进素质教育,推动教育公平与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教学创新,开发与共享优质教育信息资源,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构建现代远程教育与终身学习体系,促进实现教育现代化和学习型社会建设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国教育技术学的前身是电化教育,是在系统科学方法论指导下,主要运用现代教育理论、现代信息科学与技术,通过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教育信息技术环境、教育信息资源与教育教学过程,促进学习、提高绩效的理论与实践。教育技术学专业既关注技术在教育教学应用中的理论与方法问题(如教育技术学科的理论基础、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学习与认知规律、课程开发的理论与技术、教学系统设计的理论与方法等),又关注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实践与应用问题(如远程开放教育、教育信息化及其支撑技术、媒体技术及其教育应用、信息技术教育及企业培训等),致力于培养为教育信息化服务的理论与实践能力兼备的复合、应用型人才。 2. 适用专业范围 2.1 专业代码 040104 2.2 本标准适用的专业 教育技术学 3. 培养目标 3.1 专业培养目标 本专业主要培养具备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和人文科学素养、开阔的国际视野、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系统掌握教育技术学基本理论、方法和技术,能对数字化学习环境和数字化学习资源进行设计与开发、对信息化教学过程进行设计与实施,及能引领和推动教育信息化创新发展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3.2 学校制订相应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 各高校在制定相应专业培养目标的过程中,应从学科自身的发展规律出发,结合国家需求和社会发展趋势、区域和行业特点,在现有办学基础与特色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国家、区域、学校各种资源优化配置的整体优势,因地制宜地制定各专业的培养目标。

网络课程的功能结构及教学模式初探

网络课程的功能结构及教学模式初探 【摘要】进入90年代以来,网络技术日新月异,互联网逐渐应用于教育领域。网络课程的开设已成为一个全球化的趋势。本文在调查网络课程现状的基础上,归纳了网络课程的基本功能结构,说明网络课程的一般形式;通过对课程内容、师生关系、资源以及教学活动组织等方面的分析,列举了目前网络课程的6种模式,最后对网络课程的前景作了展望。 【关键字】 Web WWW 网络课程教学模式 一、对目前网络课程实践的调查 进入90年代以来,网络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开设网络课程已成为一个全球化的大趋势。国内外一些大学甚至一些信息技术公司纷纷设计网络课程来进行教学或培训,它们开发出各种网络课程数据库来管理教学,开发出各种工具来组织教学活动。 目前已开发的网络课程种类繁多,涉及各个学科领域,从网络课程的应用来看,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基于课堂的教学,网络课程只是作为课堂教学的一种补充方式;另一种是网络课程作为整个教学过程的主要形式。

但是,从当前实践来看:当前网络课程的开展,许多活动的展开还没有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许多学校都正在积极地开设网上课程,但是还没有形成一个浓厚的远程学习的气候;从教学模式上来看,网络课程是相对于教室课堂教学而提出的,远程教学和基于校园的课程在教学法上以及对学生与教师的要求等方面是不同的,当前的远程教学和课堂教学基本上是一种混合的模式,随着网络技术和通讯技术的不断应用和发展,远程教学和基于校园的课堂教学之间的界限也就越来越模糊了;从网络技术的应用来看,目前网络技术的应用还只是停留在课程内容的发布上,网络只是一种信息传递的媒体,而没有当作一种通讯平台来使用,尽管某些课程充分考虑了网络更高层次的应用,但基本上处于尝试阶段。 二、网络课程的基本功能结构 众所周知,网络课程的设计应依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思想,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设计,网络课程的教学设计应当对教学活动和学习环境作重点设计,二者缺一不可。由于网络课程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学生的自主学习,所以网络课程的基本功能结构也应按学生自主学习的要素来设计。作者认为,网络课程的基本结构如图所示: 网上课程基本功能结构模块

论文:网络课程学习效果的监督与评价研究(1).

论文:网络课程学习效果的监督与评价 研究(1) 】随着网络课程在我国的蓬勃发展,如何开发高质量的网络课程,并加强对网络课程学习过程的监督,提高学习效果,是目前网络课程研究中一个重而迫切的课题。该文结合我国网络课程目前应用的现状,对如何有效实现网络课程学习过程的监督,建立完善的效果评价体系,进行了一定的调查研究,有针对性地给出了一些建议,并提出了一些网络课程设计开发相关的意见。 【关键词】网络课程;学习效果监督;学习效果评价;课程开发 一引言 网络课程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实践活动,一种基于网络的教学探索,促进了教学资源的有效共享,也促进了从传统教学模式向现代教学模式的转变,并在学生的个别化教学方面进行了有效的尝试,为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增添了新的动力。随着网络课程在我国的蓬勃发展,教与学活动实现了时空上的分离,教师不再是直接的教育者,教育教学目标可以通过网络课程来实现,教学活动可以围绕着网络课程开展,而开发高质量的网络课程就成了目前一个重而迫切的课题。但是应该看到,目前许多网络课程只是传统课程的“网上搬家”,是一种低水平操作化的倾向。这主体现在网络课程学习过程的不可控性以及对学习效果评价的不完善性上,因而,如何有效实现网络课程学习过程的监督,建立完善的学习效果评价体系,就显得尤为重。 二网络课程 网络课程,顾名思义就是用于网络教育的课程。首先本质上它是课程,其次它必须有网络的特点,以网络作为载体。从教育技术学的角度来看,课程是为促进学习者的学习而制定的关于某一学科或多个学科的总体教学计划。美国新教育百科词典对课程的定义是:“所谓课程是指在学校的教师指导下出现的学习者学习活动的总体,其中包含了教育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乃至评价方法在内的广泛的概念”。这是课程。而网络课程还充分体现网络的特点,利用大量的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构建接近真实的自主、协作学习环境,发挥网络的资源开放优势。总而言之,网络课程就是在先进的的教学思想,教学理论与学习理论指导下,通过网络表现的某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总和。它包括按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和网络教学支撑环境,其中网络教学支撑环境还应该包含有效的学习过程监督和评价体系。 三网络课程的应用现状 2000年5月,为了落实《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加快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资源建设步伐,教育部启动了“新世纪网络课程建设工程”,很多成果已经通过验收。应该说这个工程的验收成果代表了我国整体的网络课程设计与开发水平,简单讲有以下特点: 1 几乎所有的网络课程都很重视教学内容的讲解和演示环节,尽可能将课

中小学校长信息化领导力标准(试行)

中小学校长信息化领导力标准(试行) 为全面提升中小学校长信息化领导力,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加快基础教育信息化步伐,特制订《中小学校长信息化领导力标准(试行)》(以下简称《领导力标准》)。 一、基本理念 (一)引领发展 校长是学校信息化工作的带头人。要认识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的重要意义,理解国家教育信息化的方针政策与战略部署,把握信息技术带来的历史性机遇,引领教育理念变革,促进教学模式创新,推进管理方式转变,不断加快学校教育现代化步伐。 (二)协同创新 校长是学校信息化工作的组织者。要深入了解信息化工作的系统性、复杂性,努力调动多方面积极因素,整合多方面资源,推进学校信息化发展。要加强与学校广大师生员工的沟通,达成加快信息化步伐的共识。要积极与科研机构、高等学校、高新企业等合作,寻求多方面资源支持,推进学校信息化快速、可持续发展。 (三)提升素养 校长是学校信息化工作的践行者。要遵守国家相关信息

技术应用的法律法规,规范信息技术应用行为;具备基本的信息素养,能利用互联网实现自主学习、终身学习;关注信息技术发展趋势,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基本要求

三、实施建议 《领导力标准》是中小学校长信息化时代履行工作职责的准则,是各地开展中小学校长信息化领导力培养、培训和测评等工作的重要依据。幼儿园园长、中等职业学校校长可参照执行。 (一)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将《领导力标准》作为中小学校长队伍建设和学校信息化发展的重要依据。要充分发挥标准的引领和导向作用,建立中小学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的培养培训质量保障体系,为实现中小学信息化发展提供制度保障。鉴于地区差异,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可以依据该标准制定符合本地实际情况的实施意见。 (二)有关高等学校和校长培养培训机构要将《领导力标准》作为中小学校长信息化领导力培养培训的重要依据。

教育信息化2.0讲课教案

教育信息化2.0

教育信息化2.0将会是什么模样? 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领域的教学、管理、科研等方面深入应用现代信息传播技术从而促进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过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在进入新时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及其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展开了教育发展的新图景,是破解新时代教育矛盾,办成人民满意教育的重要途径。教育部副部长杜占元近日指出,把办好网络教育写入党的十九大报告,意味着我国教育信息化开始了一个新时代。我国教育信息化即将进入2.0时代。 前40年中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特征总的来说可以归结为“基础建设+设备配套+应用探索”,这个阶段称为教育信息化1.0时代。从1.0时代走向2.0时代绝非仅仅是一个提法上的改变,而是面对新时代教育发展的新要求,教育信息化在发展理念、建设方式上的一次跃升。 新时代的教育发展必将出现以下四大趋势:一是,教育范式亟待从经验走向科学;二是,教育目标亟待从知识走向能力;三是,教育机制亟待从管理走向治理;四是,教育过程亟待从阶段走向终生。面对上述趋势,改革是唯一的出路。很显然,如果没有新理念、新方式支撑下的教育信息化的参与,针对上述趋势的改革将难以奏效。而这种“新理念、新方式支撑下的教育信息化”就是教育信息化2.0。 教育信息化2.0将呈现以下五大特征: 第一,教育信息化2.0将更以“体验”为依归。“体验”是“人”的体验,以往的教育信息化建设更为注重的是业务、行为和流程,注重的是物与

事,但教育的基础和根本是“人”,教育信息化只有以人为本、从人出发、归结于人才能真正发挥出效能。 第二,教育信息化2.0将更以“数据”为基础。不同于以信息技术(InformationTechnology)为基础的教育信息化1.0,教育信息化2.0将以数据技术(DataTechnology)为基础,将一切参与主体、教育元素、教育行为数据化将是教育信息化2.0的基本特征。 第三,教育信息化2.0将更以“联接”为要义。教育信息化1.0更加注重的是教育单位与教育体系内部的联接,但为了更好地因应社会对教育的要求,新时代的教育信息化将从教育内部“小联接”走向教育与其他各领域的“大联接”,可以想见,教育信息化2.0下的教育边界将更为模糊。 第四,教育信息化2.0将更以“开放”为策略。事实证明“开放”与“共享”是信息时代促进各项事业发展的有效策略,教育信息化2.0将在充分保障信息安全的基础上,充分开放各类数据,实现教育大数据的全社会的共同挖掘、共同获益。 第五,教育信息化2.0将更以“智能”为目标。破解当前各项教育难题的根本还是在于能不能将优质教育资源经济地、有针对性地投向学习者。建设更加智能、更加自动的教育信息化既是破解这一难题的根本途径,也是教育信息化2.0的一大建设目标。 教育信息化从1.0到2.0既是目标,也是要求,更是挑战。 随着科技发展的提速以及各级政府对教育重视和投入程度的提升,在教育信息化从1.0向2.0的升级中硬件和设备将不再是主要障碍,相反思想观念、体制机制、人力资源上的问题将更加凸显:

网上课程线上教学现状分析现状(1)

网上课程线上教学现状分析 庚子鼠年春季开学,广大师生没有像以往那样如期相约校园,而是因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开始接受一种新的教学方式——走进“空中课堂”,感受“在线教学”。 疫情当前,线上学习是非常时期的非常之举,我县在教育行政部门的积极响应下,也积极搭建空中课堂,开展了线上教学。各校分工协作,遴选优质师资,培训授课技术;教师学习软件应用,精心备课录课,操练播课技术,一时间录屏、钉钉等各种软件备受青睐,在多方筹备下我县广大教师的空中直播如期进行。 我校承担了全县五年级教学直播任务。我们从一开始的手忙脚乱、无所适从,到逐渐适应、渐入佳境,教师为线上教学做了大量的努力。家长也成为线上教学的监督者和服务者,为学生充分保障听课环境,手机、ipad、电脑全部上阵。我们家校,师生共同努力,做到了延期开学但没停学,做到了离校不离师,隔屏不隔爱。 根据上级要求及线上教学实际科学制定了以下措施: 1、以年级组为单位制定课程表,以学科组为单位制定教学进度计划,教学进度计划和课程表必须报教导处审核,通过后由年级组负责向班主任、任课教师、学生和家长公布。同时准备好本学期使用的电子课本。 2、各任课教师要积极探索、掌握线上教育教学平台,教学活动开始前,要提前指导家长为学生安装调试好软件,

并对家长、学生进行平台使用培训,做好网上学习准备,保障线上教学活动顺利开展。 3、各班主任积极与家长取得沟通,让家长督促学生按时起床、按时进行学习,与家长共同监督学生按作息时间进行学习,保障学习质量;督促、带领学生开展课间体育锻练,促进孩子身心健康。 4、各班主任就学生是否具备线上学习条件要提前进行摸底。对无法开展在线学习的学生,为了不让一个学生掉队我校采取以下措施:为贫困生配备智能手机,并专门送到李家户一村,教会孩子和家长使用钉钉软件。 5、班主任通过钉钉统计数据,掌握各科学生听直播课情况的数据。 6、任课老师提前一天及时将次日老师要讲的内容概要推送至群中,并将电子课本按进度截图发送到学习群中,解决个别学生手中没有课本的困顿。让孩子们预习新知识,找出不懂不会的地方,利于直播课时认真听讲,紧跟老师思路。 7、没有直播课任务的老师每天随堂线上听课,课下回复解决各位同学提出的问题,各班级另开直播再次强调课程重点,突破难点,做到每节课无问题遗留,达成学习目标。 8、根据每日学习进度,各班老师商议家庭作业,及时在钉钉家校本上发布,并要求在线提交作业,教师及时进行批改,表扬优秀作业,打回需要订正的作业,并再次批改,直至完全正确。 9、课后老师们及时关注微信群消息和钉钉群消息,随

计算机网络课程标准

《计算机网络》课程(项目)标准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计算机网络》课程是软件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该课程是为了普及学生的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更好的理解计算机网络课程与软件技术专业其他课程的联系,为其他相关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掌握计算机网络领域的相关技术,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满足未来职业的需要。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将要达到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知识,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掌握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基本实践操作技能。为软件技术专业的学生在网站建设和网站管理的相关课程的学习中打下基础。 (二)课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掌握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的基本概念; (2)掌握OSI七层模型的基本概念以及各层的基本功能及协议; (3)掌握TCP/IP协议模型的基本概念以及各层的基本功能及协议; (4)了解数据通信的理论基础与网络模型; (5)掌握局域网的基本概念;掌握以太网的组网技术以及网络设备的基本功能及应用; (6)掌握虚拟局域网技术(VLAN),以及VLAN的基本配置方法; (7)掌握静态路由和动态路由的基本概念,掌握路由器的基本配置方法; (8)掌握Windows 2003 Server网络操作系统的安装与配置; (9)了解网络服务器的配置与管理

(10)了解实现广域网的连接方法 (11)了解网路安全的基本知识。 2.能力目标 (1)具备网络规划设计基本能力; (2)具备融合网络管理与维护能力; (3)具备网站建设与管理能力; (4)具备网络产品技术支持服务能力 (5)具备网络产品营销的能力 (6)具有英语读写、会话和阅读英语科技资料的能力; (7)具有自学意识和自主获取新知识、新技能的能力。 3.素质目标 (1)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及团队协作精神;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劳动组织能力; (4)培养学生勇于创新、敬业乐业的工作作风; (5)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和强烈的社会责任心和正义感; (6)培养学生初步的管理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 (三)参考学时 本课程每周4学时,授课时间为第四学年第七学期,14个教学周共56学时。

网课学习教学工作总结

网络学习教学工作总结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在这春光明媚的好时节,本是师生同聚校园,共同学习成长的时间,而一场疫情却把我们困在了家中。身为一名毕业班的班主任,我深感自身责任的重大,既忧心孩子们的健康安全,又担心他们的学习是否会落下?在家是否会自觉?当疫情的新闻铺天盖地而来之时,家长们和孩子们的内心一定是恐慌的吧!为了让家长们和孩子们对疫情有更全面的认识,也提高家长们对此次疫情的认知和重视程度,在疫情开始的第一时间我向学生及学生家长宣传疫情知识,每天定时询问学生的身体状况、生活动态,每天在引导他们自觉遵守相关规定,不给国家和社会添乱。自1月27日接到上级通知以来,每天坚持督促学生如实填写体温表,健康打卡,每天调查学生是否与疫区返程人员接触,近期是否接触过从武汉或经武汉返程人员,是否接触过武汉发热或咳嗽患者。通过班级微信群宣传有关疫情防控方面的相关知识和注意示项,教育学生“宅家”坚决做到“三不”,即不串门,不聚餐,不集会。利用美篇宣传,指导家长在防疫期间做好学生的心理防护,强调非常时期家长要做好孩子的情绪管理,同时还指导家长如何帮孩子养成良好习惯等,以此来化解孩子们和家长的焦虑和不安,增强学生平稳度过这段“非常时期”的信心。对于班上的学困生,随时电话联系家长,了解学生在家的身体和学习情况。教育班上的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影响,全国上下,大中小学学生延迟开学。在确保人群不聚集,师生不见面,最大程度降低疫情对中小学教学的影响的情况下。为确保实效,根据上级统一安排,延迟开学期间,针对学生学习需求,我在网上查找、向同行老师们咨询、与平行班级的老师商量,选取适合孩子们的网络教学资源,基于线上课堂平台为学生提供在线授课互动答疑,咨询辅导测试等各项在线服务。在抗击疫情最严峻的时刻,虽不能像医务工作者那样奔赴一线,但我也想在自己的本职岗位上尽自己最大的力量,培育好祖国未来的花朵,督促学生充分利用假期做好复课工作,让他们在学习上毫不松懈。 我所任教的六一班是一个团结、上进的班集体,共有学生40人。自六年级接手以来,孩子们的基础不是非常好,学习积极性不高,不爱举手发言。针对孩子们的学习现状,从寒假开始,我实行了分层布置作业的方法,基础稍差的孩子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标准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标准为提高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水平,促进教师专业能力发展,全面推进我区教育信息化进程。为科学考量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水平,为教师信息技能培训与考核提供依据,参照教育部《关于实施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计划的指导意见》相关要求,特制定《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标准》,请参照执行。 第一部分:信息技术基本素养基本要求:正确理解有关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形成基本的操作技能;对信息技术形成积极的态度;形成相关的自学能力,能持续更新自己的知识技能。 具体内容: 一、能使用各种常见的信息技术资源 1.能成功地连接、安装和使用常见输入设备(如鼠标、键盘、麦克等)和输出设备(如显示器、打印机、音箱等);2.能熟练使用常见的多媒体设备(实物投影仪、扫描仪、数码相机等);3.熟悉Windows 等操作系统的用户界面和基本操作方式;4.能熟练地进行磁盘、目录、文件的管理,包括剪切、复制、粘贴、删除等;5.能够安装、启动应用软件(如从光盘或软盘上安装软件);6.能在同一应用程序内和不同应用程序之间进行数据的剪切、复制和粘贴;7.能借助软件的“帮助”或用户手册来学习使用某种软件,解

决软件使用中遇到的问题;8.能进行基本的故障检测,解决教室中常规性的软硬件问题。 二、能够使用常用的应用软件 1.熟练地使用文字处理软件及汉字录入方法;2.能够使用电子表格软件的基本功能;3.能熟练使用演示文稿软件;4.能利用多媒体工具软件制作基本的教学课件。 三、了解网络的基本知识,能进行基本的网络应用操作 1.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础性知识;2.能熟练地使用浏览器软件上网,检索、浏览、保存、下载信息;3.能使用BBS 和网上聊天室;4.能熟练地发送、接收、管理电子邮件;5.能利用网页制作工具制作和发布简单的网页。 四、理解信息的特性 1.信息存储与压缩。信息必须保存在某一地方,信息会占用存储空间,必要时能够进行文件压缩;2.信息加工。能够处理、呈现静态信息和动态信息;3.信息评价。能够根据信息的准确性、有效性、可信度、合理性、倾向性等对信息进行评价;4.动态链接。信息可以在不同的应用软件之间建立动态链接;5.信息共享。可以和其他人远程共享应用程序和信息。 第二部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的能力基本要求:明确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优势和局限;能有效地设计教学活动,以便发挥技术的优势;能实施教学设

网络课程评价标准文献综述

网络课程评价标准的文献综述 1?引言 现今社会,无论是高校的正规教育还是继续教育机构的成人教育,抑或是企业在职人员 的培训,网上教学已经成为重要的教学传递模式之一,网上教学成效也日益凸显。然而,纵使网上教学的实践发展迅速,关于网上教学的研究也日益增加,网上教学的质量保证仍是最受关注,最为担忧的主题。如何对网络课程进行比较全面评价从而保证其质量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对网络课程的各个部分进行深入研究进而建立科学的网络课程评价体系,保证网络课程能够更加有效地服务于现代教育教学工作。网上学习有别于传统的 课堂学习模式,因而传统的课程评价标准不能直接用于其中。近几年,国内外的学者在网络课程的评价方面做出了很多的研究,笔者通过查阅相关网络课程评价的文章,对网络课程评 价的标准做出以下总结。 2?国外网络课程评价标准 目前,国外对网络课程评价标准已经十分重视,对网络课程的评价标准也做了比较深入 的研究。其中比较有价值的评价标准有三个。 1.《E-Learning Certificaten Standards 》(在线学习的认证标准) 《E-Learning Certification Standards》是是当前国内外比较集中推广和内容相对完 备的评价标准,是由以Lyn ette Gillis 博士为主创者的著名教学设计与适用专业委员会建 立的,由美国南伊利诺斯大学的测量专家使用Angoff方法协助开发的评分标准,2001年7月底通过测试并定稿[1]。我国目前的研究中,很多学者这一标准草案从三个方面对在线学习进行了评价,分别为:可用性、技术性和教学性。可用性共包括8个子项,主要针对用 户在网上学习时操作的方便性,如导航、界面、帮助、提示信息和素材内容在视觉和听觉方面的质量。技术性包括6个子项,这部分内容提出了网络课件安装和运行时的技术指标。教学性在这一标准中所占比重最大,它从教学设计的角度,对目标、内容、策略、媒体、评价、 等各个方面提出了18个子项。 2.《A Framework for Pedagogical Evaluati on of Virtual Lear ning En viro nments 》

网络课程教学设计与开发

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试卷 专业年级课程课程设计姓名学号 学员必读: 1、本学期7月9日下午在语音室,对本资料进行集中辅导。 2、辅导资料完成后请于2011年7月之前交到教务处,其中出勤成绩,平时测 验成绩包含在辅导资料成绩中。(满分35分) 3、作业需单独完成从课后做题,作业本写满位置,作业必须独立完成,复印无 效,另算成绩。(满分15分) 4、本学期考试时间为2011年7月(以准考证为准),请各位学员7月15日来 校领准考证。 5、考试和交作业,不再另行通知,如果不参加考试或不交作业,没有成绩,后 果自负!切记! 6、考试题从复习资料中抽取。 7、联系电话:校长室:3216556 教务处:3258890 财务处:3038890 一、填空。(每空2分,共19空) 1、课程概念应该包括以下4个基本要素:、课程内容、、。 2、教学系统赢包括的4各要素分别是:教师、、教材和。 3、一般的网络课程设计应包括课程设计和两个阶段。 4、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开发应分为、课程设计、教学设计、和课程实施5个实施阶段。

5、课程设计阶段的主要工作包括、、确定内容的组织结构、计划网络课程中教与学的活动。 6、媒体在教学过程中能起到各种各样的作用,最常见的5中使用目的是,、创设情境、、、探究发现。 7、生成性目标导向下的问题情境设计包括两个阶段:和。 8、表现性任务可以归为三大类:简短评价任务、以及。 9、补充学习材料是对教学内容的拓展和丰富,可以使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讲解性材料和等。 10、网络教师在教学中扮演着多种角色,包括、组织者、、指导者、辅导者,是至关重要的人力资源。 11、“生成性目标—问题中心”的网络课程是以为中心组织网络课程各要素的,其教学策略主要包括:、、、随机进入策略等。 12、“表现性目标—活动中心”的网络课程是以为中心组织网络课程各要素的,其教学策略主要包括:、抛锚策略、、和教练策略。 13、网络课程中反馈系统主要体现在学习过程状态信息反馈,,教师和学习者的反馈信息。 14、课程中的导航系统按照导航功能分为导航、导航、导航。

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

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为提高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水平,促进教师专业能力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和《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有关精神,特制定《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本标准适用于中小学教学人员、中小学管理人员、中小学技术支持人员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与考核。 第一部分教学人员教育技术能力标准 一、意识与态度 (一)重要性的认识 1.能够认识到教育技术的有效应用对于推进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改革和实施国家课程标准的重要作用。 2.能够认识到教育技术能力是教师专业素质的必要组成部分。 3.能够认识到教育技术的有效应用对于优化教学过程、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作用。 (二)应用意识 1.具有在教学中应用教育技术的意识。 2.具有在教学中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进行教学改革研究的意识。 3.具有运用教育技术不断丰富学习资源的意识。 4.具有关注新技术发展并尝试将新技术应用于教学的意识。 (三)评价与反思 1.具有对教学资源的利用进行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2.具有对教学过程进行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3.具有对教学效果与效率进行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四)终身学习 1.具有不断学习新知识和新技术以完善自身素质结构的意识与态度。 2.具有利用教育技术进行终身学习以实现专业发展与个人发展的意识与态度。 二、知识与技能 (一)基本知识 1.了解教育技术基本概念。 2.理解教育技术的主要理论基础。 3.掌握教育技术理论的基本内容。

4.了解基本的教育技术研究方法。 (二)基本技能 1.掌握信息检索、加工与利用的方法。 2.掌握常见教学媒体选择与开发的方法。 3.掌握教学系统设计的一般方法。 4.掌握教学资源管理、教学过程管理和项目管理的方法。 5.掌握教学媒体、教学资源、教学过程与教学效果的评价方法。 三、应用与创新 (一)教学设计与实施 1.能够正确地描述教学目标、分析教学内容,并能根据学生特点和教学条件设计有效的教学活动。 2.积极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探索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有效途径。 3.能为学生提供各种运用技术进行实践的机会,并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4.能应用技术开展对学生的评价和对教学过程的评价。 (二)教学支持与管理 1.能够收集、甄别、整合、应用与学科相关的教学资源以优化教学环境。 2.能在教学中对教学资源进行有效管理。 3.能在教学中对学习活动进行有效管理。 4.能在教学中对教学过程进行有效管理。 (三)科研与发展 1.能结合学科教学进行教育技术应用的研究。 2.能针对学科教学中教育技术应用的效果进行研究。 3.能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学习业务知识,发展自身的业务能力。 (四)合作与交流 1.能利用技术与学生就学习进行交流。 2.能利用技术与家长就学生情况进行交流。 3.能利用技术与同事在教学和科研方面广泛开展合作与交流。 4.能利用技术与教育管理人员就教育管理工作进行沟通。 5.能利用技术与技术人员在教学资源的设计、选择与开发等方面进行合作与交流。 6.能利用技术与学科专家、教育技术专家就教育技术的应用进行交流与合作。

教育信息化2.0

教育信息化2.0将会是什么模样? 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领域的教学、管理、科研等方面深入应用现代信息传播技术从而促进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过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在进入新时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及其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展开了教育发展的新图景,是破解新时代教育矛盾,办成人民满意教育的重要途径。教育部副部长杜占元近日指出,把办好网络教育写入党的十九大报告,意味着我国教育信息化开始了一个新时代。我国教育信息化即将进入2.0时代。 前40年中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特征总的来说可以归结为“基础建设+设备配套+应用探索”,这个阶段称为教育信息化1.0时代。从1.0时代走向2.0时代绝非仅仅是一个提法上的改变,而是面对新时代教育发展的新要求,教育信息化在发展理念、建设方式上的一次跃升。 新时代的教育发展必将出现以下四大趋势:一是,教育范式亟待从经验走向科学;二是,教育目标亟待从知识走向能力;三是,教育机制亟待从管理走向治理;四是,教育过程亟待从阶段走向终生。面对上述趋势,改革是唯一的出路。很显然,如果没有新理念、新方式支撑下的教育信息化的参与,针对上述趋势的改革将难以奏效。而这种“新理念、新方式支撑下的教育信息化”就是教育信息化2.0。 教育信息化2.0将呈现以下五大特征: 第一,教育信息化2.0将更以“体验”为依归。“体验”是“人”的体验,以往的教育信息化建设更为注重的是业务、行为和流程,注重的是物与事,但教育的基础和根本是“人”,教育信息化只有以人为本、从人出发、归结于人才能真正发挥出效能。

第二,教育信息化2.0将更以“数据”为基础。不同于以信息技术(InformationTechnology)为基础的教育信息化1.0,教育信息化2.0将以数据技术(DataTechnology)为基础,将一切参与主体、教育元素、教育行为数据化将是教育信息化2.0的基本特征。 第三,教育信息化2.0将更以“联接”为要义。教育信息化1.0更加注重的是教育单位与教育体系内部的联接,但为了更好地因应社会对教育的要求,新时代的教育信息化将从教育内部“小联接”走向教育与其他各领域的“大联接”,可以想见,教育信息化2.0下的教育边界将更为模糊。 第四,教育信息化2.0将更以“开放”为策略。事实证明“开放”与“共享”是信息时代促进各项事业发展的有效策略,教育信息化2.0将在充分保障信息安全的基础上,充分开放各类数据,实现教育大数据的全社会的共同挖掘、共同获益。 第五,教育信息化2.0将更以“智能”为目标。破解当前各项教育难题的根本还是在于能不能将优质教育资源经济地、有针对性地投向学习者。建设更加智能、更加自动的教育信息化既是破解这一难题的根本途径,也是教育信息化2.0的一大建设目标。 教育信息化从1.0到2.0既是目标,也是要求,更是挑战。 随着科技发展的提速以及各级政府对教育重视和投入程度的提升,在教育信息化从1.0向2.0的升级中硬件和设备将不再是主要障碍,相反思想观念、体制机制、人力资源上的问题将更加凸显: 在思想观念方面,尽管教育领域内部就信息技术对教育有着革命性影响已有

教育信息化的6要素

教育信息化建设6大要素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教育云,数字校园 作为一个行业的信息化,教育信息化同样包含信息资源、信息网络、信息技术应用、信息技术和产业、信息化人才以及信息化政策、法规和标准等六个要素。该六个要素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构成符合中国国情的、完整的教育信息化体系。该体系中,信息网络是基础,信息资源是核心,信息资源的利用与信息技术的应用是目的,而信息化人才、信息技术产业、信息化政策、法规和标准是保障。具体来说,各要素的含义及内容包括: 1.信息网络 信息网络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的物质基础和先决条件。目前我国已经建成并启用的中国教育与科研网(CERNET)、中国卫星宽带远程教育网络,正在实施的中小学“校校通”工程、高校“数字校园”建设工程、中小学远程教育建设工程,以及应用于学校教学的普通电教室、多媒体综合电教室、计算机室、微型电教室、CAI教室、网络教室、语言实验室、电子阅览室、闭路电视系统等都是教育信息化中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内容。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既为我国的教育信息化奠定了基础,也为信息化教育的实施创造了条件。 2.信息资源 教育信息资源是用于教育和教学过程的各种信息资源。它的开发和利用是教育信息化的核心,也是关系到教育信息化建设成败的关

键。教育信息资源可分为以教育信息载体为核心的教育软件资源和以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数据为核心的教育管理信息资源两大类。 其中教育软件资源主要包括以多媒体素材、各类CAI课件、网络课程等为主的多媒体教育信息资源,以文献资料查阅和检索服务为主的图书情报信息资源,以教育信息资源的生成、分析、处理、传递和利用为主的各种工具类资源以及浩如烟海的Inter—net资源等;教育管理信息资源主要是指为实施现代教育管理而建立的以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对象、教育资源及其支持服务体系为主要内容的各类数据库资源等。 3.信息技术应用 信息技术的教育应用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直接目的。有了信息网络和信息资源这些基础条件之后,信息技术的教育应用便成为教育信息化的主角,可以说,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效益主要体现在应用这一环节。 在信息技术应用方面主要应做好四件事:一是做好与思想理论、方法密切相关的潜件建设,它决定着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的方向,直接关系到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的质量和效果;二是建立与当地教育信息化建设环境、教育对象以及教育内容相适应的信息化教育模式;三是必须提高人们应用信息技术的兴趣和基本技能;四是在不同层次上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并将其作为学校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的主要任务。 4.信息技术和产业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