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创新科普教育的实践与思考

创新科普教育的实践与思考

创新科普教育的实践与思考
创新科普教育的实践与思考

创新科普教育的实践与思考

青少年社会实践活动对于延伸学校教育、衔接社会教育、实践素质教育有着重要的作用,是基础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具体实践。我们贯彻“让学生经历一次体验、感受一次成功、尝试一次创新”的理念,依托独特的江南文化和长江自然资源,自主开发了“走进水乡、走进生活、走向科学、走向社会”四大系列近百个实践活动项目。其中,“走向科学”系列活动离不开科技教育、科普教育,而建立有效的、形式多样的科普教育的教学新模式又是有效开展科技教育的前提和保证。

一、创新资源建设三种方式,打造科普教育新亮点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综合性、开放性很强的课程,它重视体现个人、自然、社会的内在整合,重视考虑孩子的差异、地区的差异、环境的差异。综合实践活动这门课程对课程资源有很强的依赖性,要搞好科普教育,首先要开拓课程资源。

1.共建资源共享共赢。为充分整合社会教育资源,搭建基地大教育的平台,营造全社会共同关心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我们采用多家共建的运作模式。共建就是在上级领导的关心指导下,由政府出面协调相关部门构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主阵地。其主要做法是在基地建设主题教育

场馆,依托场馆资源研发主题教育课程。这种共建模式,既为一些本就需要承担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机关事业单

位提供了教育平台,又增加了基地的课程资源;既整合了社会资源,发挥了资源效应的最大化,又专业化地引领了基地主题教育活动的开展;既实现了中小学生教育的经费保障、专业支持、服务合作,又形成了关注未成年人发展、提高学生素质的社会综合力量。

2.外联拓展合作互动。基地在引进资源的同时,积极对外拓展,实现资源的合作开发利用。《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指出,“要充分开发与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包括校内资源、社区资源和学生家庭中的教育资源)落实课程计划的要求;要积极创造条件开发与利用信息化课程资源,拓展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空间”。对照这些要求,在实际工作中,我们主动对外衔接,拓展学生活动空间;积极引进周边的优质教育资源,不断扩充实践活动内容;形成合作互动的机制,实现资源使用的最大化;与合作方一起研发活动课程,并把相关课程列为常态性课程。

3.构建体系形成特色。基地发展,课程是核心。我们建立以立德树人为核心、以实践育人为重点、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宗旨的课程体系。围绕“学生与自然、学生与社会、学生与自我”三个维度,综合考虑学生的期许和愿望,设计与学生学习和生活密切相关的、与社会紧密相连的实践活动

课程,并加以系统化。同时,努力挖掘整合地方资源,建构具有浓郁地方地域特色的课程体系。

二、实施教师培养三种模式,提高科教队伍新能力

要搞好科普教育,相关的教师队伍是关键。我们通过走出去、请进来、教师间相互培训这三种模式加大教师培养力度,加速科技教师的培养工作,从而推动全市科技教师乃至全省基地教师队伍的建设与发展。

1.请进来,定期邀请专家具体指导。基地教师的发展决

定了基地的发展,教师素养的提高决定了基地的可持续发展的后劲。目前,纵观全国各地的青少年社会实践活动基地,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严重欠缺,教学能力尤其是科技教学水平亟待提高。为此,我们借助大学及科研院所的力量,开设专题辅导课;借助共建单位的专业人士加强对基地教师的培训。我们的“气象观测”和“长江鱼类资源调查活动”获评中科协科技教育培育项目,还是中科协“科技馆活动进校园”试点项目,得到了省、市气象局、环保局、农业局技术人员的悉心指导。请专家进基地,请专家带课题进基地,多形式多手段地加快了基地教师的专业能力提升。

2.走出去,有计划地送教师外出培训。让教师走进其他

基地,学习如何开展活动;走进科技场馆,学习观摩;走进科研院所,接受专项指导;走访专业人士,合作研发课程。我们多次送教师到气象部门、科艺中心培训。正是有了请进

来和走出去,教师们的科学思维得到了强化,科技活动项目研发更有科技含量,对学生的科技指导有了高度。

3.常态化,组织科技教师全员轮训。教师培训工作是长期的工作,需要常态化地开展。基地活动内容是动态变化的,科技活动作为基地学生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资源的丰富而变化。所以,教师的培训需要定期、定时、定目标、定任务,只有这样,培训才能卓有成效,教师才能更好地服务学生。多年来,我们分别开展了备课组内的指导辅导与研讨,开展了通识培训与交流,开展了车模等专题系列培训,通过多层次多形式的培训,有效推动了基地科技活动的开展。

三、落实科普活动三个要求,提升科普教育新特色

科普教育要满足素质教育“以学生为主体,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在此前提下,我们还在以下三个方面努力。

1.落实科普活动常态化要求。综合实践活动是由国家设置、地方指导和学校根据实际开发与实施的一门课程。在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过程中,学校不能仅仅把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当作一个执行的过程,更要结合学生特点、学校实际和社区背景,创造性地进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确保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有效实施。青少年社会实践活动基地作为中小学生的活动中心,要充分利用自身

特有的、丰富的校外教育资源,面向参加实践活动的小学、初中、高中(含中职)学段学生开展主题突出、特色鲜明、富有成效的常规性科普活动。要把这些活动排进课表,以常态化的形式覆盖参训学生,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2.体现科普教育精品化要求。我们除组织常态的科普教

育系列课程外,还拟定了“气象观测”“长江鱼类现状考察

及特色水产养殖”“秸秆的综合利用”三个重点项目,与部

分特色学校进行长期的定时定点的科学探究,逐渐形成了活动基地的精品项目。这些项目的设置与活动的开展,为部分有此方面兴趣爱好的学生提供了更多的体验机会和更开阔

的探究视野,为特色学校开辟了新的活动天地。

3.形成专题活动系列化要求。好的活动形式多样、内容

丰富、妙趣横生,善于唤起中小学生的思想共鸣,受到他们的欢迎;但有的活动形式呆板、脱离实际、缺乏新意,会导致中小学生对科普失去兴趣。如果仅仅使中小学生被动地接受非参与性的科普学习和活动,已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那些能体现思维互动的参与性方式则越来越受到学生的欢迎。因此,科普知识的传播技巧和活动的形式多样是科普活动能否取得预期效果的重要保障。几年来,我们开展了消防教育、防震减灾、人防教育、科学实验探究、环保教育等系列科学体验活动。这些科普活动涉及面广,参与的学校和学生多,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学精神。(作者单位:江

苏省张家港市青少年社会实践基地)

素质教育创新实践经验总结

素质教育创新实践经验总结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提高学生创新能力,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当前我国基础教育的重点,也是新课程理念的主要内容。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其实质就是一个强调创新的时代,“创新”是这个时代的灵魂。对于我们从事基础教育的教师而言,就应该努力去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以适应时代要求。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开展,许多教师非常重视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也取得了很大的突破和发展。然而,目前还有很多教师在传统观念的束缚和升学考试的重压下,存在诸多问题。我作为一名从教多年的教师,也经历过不同时期,多次教改,发现现在有很多教师的教育教学,脱离实践,或者措施不力,缺乏创新意识,学生的创新能力得不到提高。那么这些问题具体表现在那些方面呢?教师为什么要重视学生的实践?又怎样去指导学生的实践呢? (一)目前一些教师存在的问题。 1.思想保守。 很多教师传统观念根深蒂固,思想非常保守,他们唯恐学生不会学,学不会,对学生不放心,放不下,怕耽误学生学习时间,把学生困在课堂中,校园内。很多知识、道德、情感都全部在课堂灌输,老师缺乏创新意识。尤其是毕业班老师,在升学率的指挥棒下,更是“不敢越雷池一步“。面对高速发展的网络时代,面对日新月异的开放时代,仅仅把学生看作是知识的容器,仅仅把知识传授,看作是教学的

全部,这种思想已经远远落后于时代发展的需要,不利于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与素质教育格格不入。 2.教学目标单一。 长期以来,许多教师重视认知目标,而时代发展所要求的三维目标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和落实,时代发展所要求的创新意识、探究能力,以及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也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他们非常重视书本知识的教学与训练,极端的强调认知性学习,忽视实践这一重要的方式。这种单一的教育教学方式,使学生探索精神萎缩,剥夺了学生提高创新能力的机会,极大地阻碍了学生创新素质的发展。 3.远离生活、脱离实践。 在新课改形势下,教育教学应在不断地回归生活,回归社会。而一些教师的教育教学远离生活,脱离实践。重间接知识的学习,轻直接经验的获得。把学校看作鸟笼子,学生的成长经历被局限在学校的围墙之内,只是在课堂中进行应试教育。这种强烈的书本化倾向,远离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际,导致学生缺乏创新意识,缺乏动手操作能力。目前的高分低能,低分更低能,甚至一些大学生毕业即失业的现象,就是更好的说明。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早已启动,其目标体系就是以促进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开展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为学生创新素质的发展提供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 (二)培养创新素质贵在实践。 1.实践能丰富学生经验。 参加社会实践,引导学生主动的接触自然、了解社会、反思自我,

[数学,小学]小学数学创新教育的实践与思考

小学数学创新教育的实践与思考 【摘要】小学数学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双边共同活动的统一体,只有充分发挥教与学两个方面的积极性,才能有效地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数学教育,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课堂练习等教学过程的各个方面都在不断更新、完善。“教改”的新理念也已经向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渗透、深入。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启发质疑开放 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也要从“工匠型”教师转变为“专家型”教师。设计教学内容时,教师在充分挖掘教材内容的前提下,还要使数学充满童真童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学生发展的差异也要求我们安排教学内容时要有“弹性”,应在过去的已有模式和经验的基础上精心设计、灵活运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新课程中重点突出的一部分。所以,教学方式的选择应该在确定学生能学到知识的基础上,更重视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引导启发式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遵循他们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和身心发展特点,通过创设情境,给学生提供探索的机会,通过观察、操作、讨论、交流、分析、归纳和整理等方式,让学生去探索知识、发现知识,培养其探索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其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引导启发式教学方式一旦成为学校教学的主导方式,在学科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将不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 好动是儿童的天性,好奇是儿童获取知识的内在动力。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思考,就要想方设法引导学生对所学数学知识产生兴趣。低年级学生生性好动、有意注意的时间持续很短,对于他们来说,动手既是一种乐趣,也是一种心理需求。要启发他们多动手,让他们能够控制自己的思维,使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去培养和锻炼学习数学的兴趣。在数学教学中,从讲授一个概念、一个公式、一个法则到解决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都要从启发开始。运用启发引导,启发要自然亲切,引导要及时准确。如果让学生主动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例如观察、操作、实验、推理等活动,让学生自己发现对象的某些特或与其他对象的区别和联系,这时实施引导启发式教学,能使过程目标中的探索目标得以强化。教师应为学生提供探索与思考的余地,提供合作交流的课堂氛围。 处于主导地位的教师通过确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过程、组织教学活动、检查教学效果为学生获取知识创设良好教学情境,启发、指导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相应解决问题的能力;处于主体地位的学生,在教师的正确启发引导下,通过积极主动的掌握知识,为教师判定教学目标、验证教学过程、鉴定教学效果提供科学依据,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运用启发引导进行小学数学教学,便于教师较好地处理教学的原则与方法的灵活性的关系,使教学成为一种综合性的活动。在启发引导教学过程中,还必须考虑下面几个数学教学的原则:严谨性与量力性相结合、具体性与抽象性相结合、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巩固性

素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

素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 余雪莲2015.5.20 一、“素质”及“素质教育”的含义 素质的含义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素质”概念是生理学和心理学意义上的素质概念,即“遗传素质”,是指有机体与生俱来的生理解剖特点,主要指脑、神经系统、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等方面的生理解剖特点,它是人的能力发展的自然前提和基础。广义的“素质”指的是教育学意义上的“素质”概念,它不只局限于先天的自然性方面,还包括社会性方面的内容,即包括人在社会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系列心理品质、知识技能、行为习惯和文化涵养等内容。也就是说,广义的“素质”是指人在先天生理的基础上受后天环境和教育的影响,通过个体自身的认识和实践,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身心特征及其基本品质结构。“素质”乃人身心发展的自然性和社会性的辩证统一体。同时,素质水平又是一种综合效应,它是个体身心各方面的整体发展(不只是某方面的替代)和个性特点的充分发展的统一,是整体性与个性化的辩证统一。关于人完整的素质结构,现在比较共识的是包含以下四个部分:思想品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和身心素质。其中,思想品德素质是人的灵魂与方向,是做人的根本;文化素质是人的发展基础,体现了人对自然和社会的了解;业务素质是人的立业本领,其不仅包括知识技能结构,还包括工作能力;身心素质则是前三项素质的物质与精神的基础,反映了人对自然与社会的承受力。——素质教育中的素质,指的是广义素质。 素质与素质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人的素质的提高离不开教育。你希望有什么样的素质,就应有与之相对应的素质教育。从国家、社会的角度出发,新的时代期待合格公民应该具备的素质有: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审美素质和劳动技能素质等,与此相对应,则有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教育、身体素质教育、心理素质教育、审美素质教育和劳动技能素质教育等。素质具有整体性。人的诸方面素质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互相制约、相互依存的整体。素质教育必须遵循人的素质整体结构的规律,从人的整体素质结构出发,使素质教育与人的素质结构相适应,养成人的整体素质。也就是说“素质教育”是全面提高人的整体素质的一种教育活动。现代素质教育不仅深入到素质的生理与心理层面,而且扩展到社会文化层面。素质是个体性、群体性和民族性的统一。这就要求既重视个体的各种素质的教育,又重视群体素质的完善,还要致力于全民族整体的提高。对于人生的不同阶段,素质教育的任务也不尽相同。正因为人的素质与人的知识、能力一样,是可以通过后天的学习与实践得以培养、改造和提高,所以人的素质教育就如同人的知识学习、能力培养一样,也是非常具体而又实在的,且有着其必然规律可循。 在我国,“素质教育”是针对应试教育导致人的素质片面化发展的弊端而提出的一个相对概念,其实质是要求教育面向全体、全面发展、主动的、生动活泼的发展。 二、素质教育提出的背景、发展阶段(政策回顾) 素质教育经历的发展过程,是一个开放的、发展的、不断丰富的过程。归根结底它还必然是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服务的,是围绕党的教育方针而提出的基本教育理念、一种教改精神、一个发展方向。 最早提出这个概念而见诸文字的是在1987年4月义务教育教材大纲编写的汇报会上。时任国家教委主任的柳斌当时就基础教育为升学还是为就业做准备这个问题时,认为基础教育的性质应该是为培养社会主义公民的素质打基础的教育,也就是说,基础教育不光是为升学做准备的,也不光是专门为就业打基础,这两方面固然很重要,但最重要的是为一个人素质打基础,为他的思想、知识、身体等基本素质和终身发展打基础。一个人即使暂时不就业,也要为素质打基础,但他还要自我发展,要为他自我发展打基础,这是更加关键的方面。应

教育实践与创新

I 教育实践与创新 第八期 2008. 5 目 录 班主任工作 在“ 2008年班主任工作经验交流与点评”会议上的讲话 ........................ 蒋思彬 倾听?陪伴?引导 .................................................. 陈 璐 做一个推手我很开心 ................................................ 汪劲松 爱是无声的语言,也是最有效的催化剂 ................................ 白真玲 开好班会课,提高班级的凝聚力 ...................................... 林 遥 班主任工作的五点感受 .............................................. 王东杰 文理科班级管理的思考 .............................................. 梁 宏 教育理论 “有效性”一一物理教学的价值回归 ................................. 杨学切 搭建问题平台 激活主体意识 .............................................. 李 杰 新课程背景下化学学习思维有效性的培养 .............................. 梁弘文 教学研究 对高考作文个性化的探讨 陈毓秋 感悟高中政治课教学中的自主学习 李杰 高三政治教学的点滴体会 高三语文教学心得 高三教学中的点滴体会 06-07 年高三英语备课组小结 经验交流 林其明 邱秀华 吴享平 英语备课组

开题报告--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探索与思考

一.问题的提出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任务。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课堂教学是主渠道。教师要在各科教学中精心设计,重视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小学数学作为义务教育一门重要的基础性学科,除了应传授给学生一些初步的数学知识以外,还担负着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历史重任。但由于受传统教育模式的束缚,数学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忽视知识的发生过程、忽视情意教学目标、忽视学生主体地位的现象,从而造成了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学习负担过重,探索精神与创新意识的匮乏,极大妨碍了全体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得到质疑。如何探索一条适合学生生动发展,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合作品质培养的教学路子,成为新时期教育工作者不得不面对的新课题。无论是创新还是动手操作都是现有教育中忽视了的或者说不太重视的两个方面。教育在“三个面向”,要培养学生做“四有”新人,使之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成为个性鲜明,各具特色的人才,小学数学教学担负着重要的责任,创新离不开动手操作,另一方面动手操作中也会滋生出创新的成份。数学课堂应成为学生主动探求的过程,学生创造性活动的过程。通过教学过程,使每一位学生的创造潜能、个性品质,得以全面展现,以促进人格的发展。我们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是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创新思维能力培养走向系统化、规范化和科学化,探索其规律为同类研究实践与理论依据。其意义是为学生的未来学习提供必要条件,同时促进教师自身创新能力,增强教育科研意识与能力,提高教学质量。 二.理论依据和课题的界定 江泽民总书记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全党和全社会都要高度重视知识创新、人才开发对知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大作用,使科教兴国真正成为全民族的广泛共识和实际行动。”培养和造就创新人才的基本途径是教育,只有确立新的教育质量观才会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给予高度重视;才会深刻地认识到,没有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人就是没有培养出能够适应21世纪要求的人才,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学会生存》中指出的:“人们对讨当今世界性问题和挑战的能力,归根到底取决于人们能够激发和调动的创造力的潜力。”创造力的核心就是创造思维的培养。

学校科技创新教育工作总结

湖东路四小科技创新大赛活动开展简介 在这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只有从小对学生就进行科技创新教育,将来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据主动位置。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我校把科技创新工作放在突出的地位,进一步提高了对在少年儿童中开展科技活动的重要性的认识。尤其是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逐步深入,我校不断加大科技教育领导力度,提高资金投入,强化科技教师队伍建设,锐意改革,努力创新,认真总结研究开展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的途径和方法,不断提高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的质量和水平,为推进素质教育,形成科技教育特色作出了新的贡献,科技教育成果显着,受到了教育局和市、区科协领导、学生家长的称赞和社会各界的认可。现将我校在参与过程中的一些做法简介如下: 一、加强组织领导: 我校一直重视对学生进行科技创新教育,学校每年开学都成立科技创新领导小组,教导处主任任组长,美术教师、科技教师具体负责日常活动开展情况。 二、认真组织科技创新兴趣小组活动: 我校以学校少年宫为载体,成立了科技创新制作小组(小牛顿实验室)和科技创新绘画小组(格列佛画室),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辅导工作。同学参与意识很强,活动效果很好,得到了校和家长的一致好评。同学们也表示通过参与小组活动,增强了大家的动手能力,思维也活了,学习成绩也有进步。

三、积极开展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 学校每学期都制定相关活动计划,每学期开展科普周活动,组织学生科技创新绘画比赛。选出优秀作品加工辅导,为科技创新大赛做准备。 四、认真组织参与上级举行的科技创新比赛。 我校从2010年开始,每年都积极参与市、区教育局、科协组织的科技创新大赛,至今我校共有7幅科幻画作品在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上获奖,多名同学获省市级奖项。2014年开始,我校开始组织学生向科技创新大赛新领域进军。多名同学参加了科技创新大赛创意项目的比赛并取的好成绩,一人获全国二等奖,两人获省级奖项。3名同学被马鞍山市政府授予青少年科技创新奖,高先玉老师连续被马鞍山市政府授予第4、5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园丁奖。 今年我校有幸成为马鞍山市太空种子种植实验活动基地及全国青少年科学体验活动示范学校。这为我校科技创新实践活动的开展打开了新局面。展望未来,我校的科普教育工作任重道远,今后一段时期,我校科技教育将加大普及力度,提高活动质量,面向每一个学生,把科学精神、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知识的教育贯穿于科普教育的全过程,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少年儿童科普教育工作,已得到社会各界和各层面的共同关心和支持,我们将站在时代的高度,全面规划科技教育的新思路,以学生发展为本,努力提高少年儿童的科学素质,造就新时代的创新人才,全面开创我校科技教育的新局面。

素质教育理论

编者按: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党中央和国务院为加快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做出的又一重大决策,根据我市实际情况,为创造性的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我们特编辑整理有关素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方面的资料供大家学习借鉴。 一、素质教育的立论基础 近几年来,围绕素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广大教育工作者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促进了素质教育的实施。然而,我国素质教育的兴起之初并不是“至上而下”进行的。这既是说,素质教育实践的起因来自我国教育体制改革不断向纵深发展,使教育现代化内含着基础教育素质化的本质要求的结果。因此,应该从理论上对素质教育问题作深入探讨,并首先找到其站住脚、深入下去并使之走向科学化,以作为素质教育实践的指导。一般认为素质教育立论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理论基础。 1、哲学基础:素质教育的科学指导思想。首先,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认识决定了素质教育的本质。其次,马克 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研究现代社会与人的发展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系统科学基础:素质教育目标设计与功能的整体优化。 3、心理学基础:素质教育实施的心理保证。 4、人才学基础:素质教育目标的具体化。首先,人才学中关于合格人才、专门人才、杰出人才三类人才的划分以及人 才的成才规律的揭示,给素质教育的实施以启示。其次,人才学中关于人尽其才的研究表明,所谓人尽其才,并不是仅仅尽其现有之才,还必须不断提高其潜在的才能。 5、未来学基础:素质教育的发展方向。第一,素质教育的立足点是面向21世纪,因此应让学生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应有传统教育相现代教育转化,既有注重经验的传统教育,向注重信息知识的未来化教育转变。第二,素质教育必须改变过去那种培养内向型、书斋型人才的局面,转向培养既关心现实,又关心未来,有深谋远虑,为未来铺路,为后人造福的外向型开拓性人才,培养勇于进取、善于创造、具有极强应变能力的人才。第三,素质教育必须开放,面向世界、面向社会、面向一切有关教育的方面发展。 6、教育学基础:素质教育实施的根本依据。 7、社会学基础:素质教育理论的现实要求。首先,素质教育是现代教育,我国的国情是其实施的广阔背景。其次,无 论是当代教育还是未来教育都应是一种全面提高人类自身素质的活动。第三,素质教育应是一个网络化的教育体系,它不仅仅指学校教育本身,而应包含在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之中。惟其如此,素质教育的目标才能更快、更好地得以实现 二、素质教育的概念 1、什么是素质? 《现代汉语词典》解释,素质有事物本来的性质,人的先天特点的含义;还有后天的素养,及平日的修养。修养则是一种养成,表明发展的状态、水平。可见,素质概念既可以从生理又可以从心理方面去解释;既可以说是人的“原始的状态”、“本来的性质”,即先天的素质,其中如遗传素质,又可以说是人在后天形成和发展的状态、水平,即通过环境、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素养,如现有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文化素质等等。 2、什么是素质教育? 简言之,它是全面发展或提高受教育者素质所进行的教育。 三、素质教育的特点 1、素质教育的全体性。 长期以来,我国的基础教育由于受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中小学教育紧紧围绕升学有望的少数学生来进行,大多数学生处于被冷落的“陪读”地位。这种教育实质上是一种“选拔”和“淘汰”教育。美国当代著名教育家布鲁姆曾经指出,教 育者的基本态度应是选择适合儿童的教育,而不是选择适合教育的儿童。他批评只为少数可能达到最高层次教育的学生准备阶梯的教育是最大的浪费。 素质教育作为一种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的教育,是与应试教育的“选择性”和“淘汰性”相对立的。素质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具有作为新一代合格公民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这就从教育对象上规定了素质教育的基本性质。 素质教育的全体性要求:一方面必须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应有的发展;另一方面必须使每个学生在社会所要求的基本素质方面,达到规定的合格标准。

(完整版)开题报告--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探索与思考

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探索与思考开题报告一.问题的提出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任务。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课堂教学是主渠道。教师要在各科教学中精心设计,重视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小学数学作为义务教育一门重要的基础性学科,除了应传授给学生一些初步的数学知识以外,还担负着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历史重任。但由于受传统教育模式的束缚,数学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忽视知识的发生过程、忽视情意教学目标、忽视学生主体地位的现象,从而造成了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学习负担过重,探索精神与创新意识的匮乏,极大妨碍了全体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得到质疑。如何探索一条适合学生生动发展,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合作品质培养的教学路子,成为新时期教育工作者不得不面对的新课题。无论是创新还是动手操作都是现有教育中忽视了的或者说不太重视的两个方面。教育在“三个面向”,要培养学生做“四有”新人,使之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成为个性鲜明,各具特色的人才,小学数学教学担负着重要的责任,创新离不开动手操作,另一方面动手操作中也会滋生出创新的成份。数学课堂应成为学生主动探求的过程,学生创造性活动的过程。通过教学过程,使每一位学生的创造潜能、个性品质,得以全面展现,以促进人格的发展。我们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是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创新思维能力培养走向系统化、规范化和科学化,探索其规律为同类研究实践与理论依据。其意义是为学生的未来学习提供必要条件,同时促进教师自身创新能力,增强教育科研意识与能力,提高教学质量。 二.理论依据和课题的界定 江泽民总书记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全党和全社会都要高度重视知识创新、人才开发对知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大作用,使科教兴国真正成为全民族的广泛共识和实际行动。”培养和造就创新人才的基本途径是教育,只有确立新的教育质量观才会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给予高度重视;才会深刻地认识到,没有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人就是没有培养出能够适应21世纪要求的人才,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学会生存》中指出的:“人们对讨当今世界性问题和挑战的能力,归根到底取决于人们能够激发和调动的创造力的潜力。”创造力的核心就是创造思维的培养。 德国心理学家思斯特·卡尔西在《人论》一书中论证了这样一个命题:“人性本不是一种实体性的东西,而是人自我塑造的一种过程,真正的人性无非就是无限的创造性活动。”我们所有的人都具有惊人的创造力,所以,我们的教育就不仅要让学生掌握人类已经形成的知识,

对小学生进行科技创新教育的一点思考

对小学生进行科技创新教育的一点思考 众所周知,小学时期是最具想象力和创新思维的时期。我们不能把孩子捆得太紧,我们不能在孩子发展的路上设置太多的障碍。可是我们却又在不知不觉中用应试教育的方式捆住了孩子的思想。一方面,我们迫切希望实施“素质教育”,希望学生学会观察、提问、探究,希望培养有独立钻研能力的学生。另一方面,我们却在孩子创新能力和科技素质培养的路上设置了各种各样的障碍。 一、家庭陈旧教育观念束缚学生科技创新意识的觉醒 有的家长从小就给孩子灌输读书为生活、读书为当官、读书为了出人头地等成旧的观念;过于关注学生的试卷成绩,只要成绩好,什么都可以不做。舍不得让学生学会独立面对生活,勇于创新和自主克服困难。由于长期这样的观念灌输,使得孩子从小就缺乏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所以就出现多种让人惋惜的事情。 二、学校过于重视文化课程的教育而忽视了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 新课程改革倡导学生探究,所以研究性学习应运而生。可是学生研究什么呢?很多情况是走走过场,写的报告粗制滥造,要么就是老师代笔。这样的探究是探究吗?当学生把几乎所有的时间都用来应付考试的时候,考试也就成为了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茧”。我们的科技创新教育和素质教育将无从谈起。只能走形式,无法得到实质的进步和提高。学校原本是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主阵地,如今却在很多方面阻碍了学生科技能力的培养。表现在课程安排太满,学生

负担过重。缺乏科技教育培养的师资。过分追逐各类成绩而忽视脚踏实地的去培养学生。因此培养出来的学生大多缺乏探索精神,缺少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师的引导偏离方向,使得科技创新教育举步维艰 学生进入学校后,教师是他们接触最多,所受影响最大的人。可以说教师的引导将很大程度决定学生将来的发展。如果教师能在课程教学中穿插科技创新培养的素材,引导学生学会创新、学会探究,我们必将迎来科技创新教育的春天。但让人惋惜的是,很多学校教师并没有真正把此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看作学生发展的核心。相反,很多教师的教学还是文化知识的传承,很多教师由于自身的原因,如知识体系、背景等的制约闭谈科技创新,或者很肤浅的为创新而创新。无法引导学生真正深入的了解科学、探究科学。因此这种引导成为了制约科技创新教育发展的“茧”。 四、社会环境的驱利化给学生的科技培养造成障碍 如今的社会,人们对物质利益的不断追逐,急功近利的思想不断侵蚀学生的思想。学生盲目的追星、盲目的追逐名牌、盲目的仿效一些不健康、消极的东西。对科学技术的探究的兴趣不断被冲淡。为科学献身的精神也没有被真正弘扬。许多媒体电视被韩剧、动漫充斥。这样的氛围下,科学创新教育的种子缺少了应有养分,迟迟不能发芽。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国家或民族要跻身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不仅要在科学技术发展中拥有优势,

如何在教育教学中实践创新精神

如何在教育教学中实践创新精神21世纪就是一个高度国际化、科技化、多元化的知识经济时代。世界范围的经济竞争、综合国力的竞争,已由农业社会与工业社会的资源、资本竞争演变成当今科学技术与民族素质的竞争,而这些竞争聚焦于一点就就是教育的竞争。 纵观新中国教育的发展,直至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以后,整个教育事业才步入正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出现了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并愈演愈烈。过重的课业负担使学生们不再有一个美好的童年,压抑了学生们创造的热情与创造的能力。我国的现行课程结构存在着很多缺陷。第一,它忽视了知识的整体性,把科学、艺术与道德割裂开来。第二,她过于注重知识与技能的训练,忽视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第三,她以整齐划一的方式出现,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第四,她过多依赖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忽视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第五,她过于封闭、陈旧,忽视了人的社会经验的获得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发展人的创造潜能,培养人的创造力,就是教育的当务之急。 1999年6月,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在《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规定“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改变课程脱离社会发展与学生实际的状况,加强课程的综合性与实践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与创新的意识,收集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分析与解决问题、实际操作的能力,热爱劳动的习惯以及必须的生活技能等等”,标志着我国的素质教育进入了全面推进的历史阶段。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理念就是,坚持学生的自主选择与主动参与,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面向学生完整的生活领域,推进学生对自我、社会与自然之间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与经验,谋求自我与社会、自然的与谐发展;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与积极实践,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既顺应了世界课程改革的整体走势,又体现了我国课程改革的现实要求,有着伟大的现实意义。 如何在教育教学中实践创新精神,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营造民主气氛,激发创新灵感 爱因斯坦说过:“人就是靠大脑解决一切问题的。”人脑中的创新思考活动

中学物理创新教育的思考与实践

中学物理创新教育的思考与实践 摘要:21世纪是创新教育的世纪。美国在“国家处在危险中”的忧患中敦促国家教育部门强化实行全国创新教育改革;韩国则把创新教育作为迎接世纪大变革的“国家生存战略”。直面世界各国科技的激烈竞争,民族的创新能力已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兴衰存亡。江泽民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的不竭动力。”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教育观念和指导思想,是我国人才培养的新目标、新模式,创新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当前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作为学校教育改革的主要目标,大力开展以创新精神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在我国已显得至关重要。 关键词:创新教育、创新意识、创新思维能力 21世纪是创新教育的世纪。美国在“国家处在危险中”的忧患中敦促国家教育部门强化实行全国创新教育改革;韩国则把创新教育作为迎接世纪大变革的“国家生存战略”。直面世界各国科技的激烈竞争,民族的创新能力已关系到中华

民族的兴衰存亡。江泽民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的不竭动力。”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教育观念和指导思想,是我国人才培养的新目标、新模式,创新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在新的《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的课程性质中指出,高中物理课程有助于学生增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发展探索自然、理解自然的兴趣与热情。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作为学校教育改革的主要目标,大力开展以创新精神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在我国已显得至关重要开展物理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是既关系到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又关系到以什么样的教育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问题。那么怎样开展物理创新教育呢? 一、唤醒学生的创新意识 传统的教学是一种应试教学,它以社会为出发点,一味追求分数,把人当作社会生活的客体来塑造。它注重的是知识的移植和灌输,且考什么教什么,跟考试无关的知识很少沾边。方法上一般是先讲概念、定律,再依照定律讲解实例,忽视了知识的产生过程。为了分数,大搞题海战术和考试,使学生疲于应付,丧失了自由发展的空间。在这一种教学状

最新-科技创新教育工作总结 精品

科技创新教育工作总结 扬起思维翅膀,飞跃创造空间一中创办于1904年,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经过历代一中人的不懈努力,现已发展成为占地156亩,在校学生3200多人的省级示范性普通高级中学。 近几年来,我校以“创建规范加特色的学校,培养合阿格加特长的学生”为宗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在推行素质教育的同时,把科技创新教育作为学校的特色工作来抓,积极探索科技创新教育的新途径。 经过几年来的努力,我校的科技创新教育工作逐步走上了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发展的快车道。 一、抓管理,科技创新教育机制健全我校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起着手建立创新教育教学体系,投资数十万元组建“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示范基地”,藉以探索素质教育新途径,进入二十一世纪后,我们更加重视对科技创新教育的探索,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创新教育的内涵,“与时俱进,以人为本,不懈追求,开拓创新”成为我校创新教育的行动指南。 2019年,学校成立了由校长牵头,书记监督,主管教学工作副校长专抓,教务副主任具体管理的科技创新领导小组,设立青少年科技创新办公室,由各科、室骨干教师担任科技辅导员,组成了一支坚强有力、涵盖面广的科技辅导员队伍。 在这支队伍的带领下,我校每期都制订了科技教育教学计划,对于开展的各项科技活动,做到有计划、有辅导方案、有总结报告。 其次,科技创新领导小组,还深入课堂,深入教研组,了解课堂教学中科技教育的渗透情况,并出台评价机制,把教师参加科技教育工作情况作为职称评聘的条件之一,作为优质课的评价指标之一,鼓励教师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科技创新大赛、电脑作品设计制作、学科竞赛等科技活动。 正因为学校领导对创新教育有着清晰充分的认识,各学科教师积极参与其中,在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中加大创新教育的力度,从而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创新兴趣,营造出上下齐心、师生互动、生动活泼的创新氛围。 二、抓载体,科技创新教育内容丰富1、组建兴趣小组。 为了扩大科技教育面积,我校成立了五个课题小组:①研究性学习小组;②校本课程的设计与开发小组;③小论文、小制作、小发明辅导小组;④学科竞赛

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融合发展的思考

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融合发展的思考 发表时间:2020-01-08T14:10:36.043Z 来源:《科技新时代》2019年11期作者:姚剑波[导读] 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的有效融合,可以促进全民科学素质的提高,这有利于我国在诸多科学技术高精尖领域持续取得重大突破和推动科技成果实现快速转化。 姚剑波 天津科学技术馆天津 300200 摘要: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的有效融合,可以促进全民科学素质的提高,这有利于我国在诸多科学技术高精尖领域持续取得重大突破和推动科技成果实现快速转化。因此,加强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的融合发展成为一个意义重大的课题。 关键词:科技创新科学普及融合 一、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的关系 (一)科技创新对科学普及的推动作用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在改变人类生产生活方式和推动人类社会发展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科技创新应用范围的拓展和实用化速度的加快,它已不自觉的成为科学普及的巨大动力。知识的生产、传播和应用是科技创新的关键。5G网络、区块链已成为网络热词,普及了人们对科学知识的了解。而科学普及本身,是在人类科技创新上的延展。科学普及的本质是大众科学,在生活中涉及的广度和深度越大,科学普及越深入人心,成效越显著。传统的科学技术有它的经典性和不可替代性。但当前,我们生活在信息时代中,墨守成规的思想无法推动社会前进。因此,我们必须紧紧抓住科技创新的时代特点,实现科学普及效果的全面提升。 (二)科学普及对科技创新的推动作用 科学普及的主要任务是将科学社会化、大众化。当大众掌握了科学技术之后,科学发展就会呈现出更广阔的空间、体现出更强的生命活力。科学普及和科技创新好比鸟的两翼,它们共同作用推动科学进步和社会发展。我们不难发现,科学普及对科技创新同样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现代生活中各类大大小小的改变都源于科学技术的普及能够渗透到各个领域,从而推动科技创新。每一次大规模的科学普及都是对科技创新领域的激发。 二、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融合的态势 (一)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融合的优点 科学普及的过程使人们对科学技术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同时也会对科学技术提出更多和更高的要求,这些要求可以促使科技创新向广度和深度发展。除此之外,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的融合还能够全面提升公民的科学素养。一个国家公民的科学素养会对社会发展水平产生长远而深刻的影响。曾经风靡全国的打鸡血疗法是一个典型的可笑至极的例子。现在,我们肯定都已知道这是一个骗局,但是在科学精神缺乏、科学素质较为低下的特定历史时期,这么简单的骗局,大众却都信以为真。诸如此类还有几年前,一则关于日本核危机的新闻竟然引起中国的抢盐风潮。一篇不实的新闻报导,可以随意引导舆论,大众竟然深信不疑。以上一系列事件都是我国公民尚缺乏科学素质的具体体现。因此,加强科学普及工作是一项非常紧迫的任务,这项任务的成功与否对于我国公民科学素养的提高、科技创新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有着很大的影响。 (二)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融合存在的问题 当前的一些科普作品,虽然涉及一些科学知识,但没有准确的科学依据。这种不具有科学的准确性和严肃性特点的作品,是缺乏科学内涵的。甚至,个别科普作品内容混乱,为吸引大众的眼球,引入一些不严谨、不科学的内容,这些内容大多似是而非,哗众取宠。在当前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信息传播速度飞快,很多新的知识层出不穷,理论和方法创新浩如烟渺,许多伪科学的东西也趁机夹杂其中。应当指出,伪科学传播将会造成十分严重的社会问题,同时对科学技术的进步也会造成相当大的负面影响。此外,当科技创新达到很高的速度和水平时,信息的篡改泄漏风险上升呈指数化趋势发展,社会信息系统和个人的隐私将遭到严重威胁。 三、加强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融合的建议 在加强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融合工作中,首先要坚持认真贯彻和执行相关法律及政策。其中,提高全民科学素质的工作机制应该逐步完善。可建立科学普及推广小组,实行工作责任制,将目标分配到各个部门,使他们之间相互建立合作关系和检查监督关系。对于这类基础性、长期性的任务,任务效果的产生,不会立刻出现成效,而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因此,要做好长期的准备,根据平时制度的实施情况阶段性开展总结评比,对于成绩突出的组织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对存在的不足进行改正。此外,还可以广泛开展科学普及主题宣传活动和丰富多彩的群众性科普活动。例如,出版科普推广读物;发放科普知识宣传手册;请专业人员为大众普及各类科学知识,举办科普主题讲座;在各类公益性场馆场所,如科技馆、图书馆、文化馆等建设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交流平台。 四、结束语 当前,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对于创新型社会建设十分重要。全面提高我国公民的科学素养不容忽视。我们要从基础做起,不断壮大科普人才团队力量,充分利用各种传播媒介和渠道,使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工作充分融合、相互促进、共同发挥作用,推动科学普及工作水平逐步提高,最终实现使科学精神深入人心的宏伟目标。 参考文献: [1]重视科技普及要等同科技创新,王庭大,《科技与生活》2012 [2]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宋北辰,杨红梅 [3]让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比翼高飞,刘嘉麒,《科学教育与博物馆》2018 [4]浅析推动科技创新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思考,张义,《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8

创新教育研究与实践

初中文艺晚会主持稿_创新教育研究与实践 女:各位领导、专家男:各位来宾、同行 少女:爷爷、奶奶、 少男:叔叔、阿姨 合:晚--上--好! 女合:今天,我们来到了大别山中 男合:今晚,我们相聚在毕升故里 女:好大的大别山呀! 看见你,我就感慨万千 少 女:好深的情和意呀! 想起你,我就惊叹不已 男:此时此刻 是不是撩起了您对大别山爱慕的情怀 少男:对,此时此刻 我们对大别山充满了无限的敬意 女:“大别山”是今晚演出的话题 少女:《创新之歌》是今晚汇报的旨意 女:当年刘邓大军离开这里时 一声声呼喊:再见了大别山! 男:今日我们再次来到这里

一句句感叹:好大的大别山! 少女:来吧,让我们共同抒发 大别山情怀! 少男:唱一曲大别山人的《创新之歌》吧 汇报演出---- 合:现-在-开-始 女:让我们共同迎来第一个节目:《开门红》 男:脑海中忘不了刘邓大军离别时的一声声呼唤,耳朵里常响起刘邓大军离别时的一声声再见, 请看歌伴舞《再见了大别山》 少女:创新是一个国家的灵魂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生命 请看由长冲中学创作的雕塑剧《创新之歌》 少男:这是心的呼唤 这是爱的奉献 当聋哑儿童用无声的肢体语言 表达出这种特殊的情感 你会产生怎样的感叹? 请看由特教学校师生倾情捧出的歌伴舞《爱的奉献》女:民族舞优美温馨 拉丁舞充满激情 实验中学的拉丁舞肯定会让你耳目一新 男:蕲春的药材,陶河的天麻

黄梅的戏曲,英山的绿茶 请看由温泉镇小学改版的黄梅戏《对茶花》 少女:创新教育就是好! 创新教育实在妙! 请看红山中学表演的群口快板《创新教育乐陶陶》少男:大别山是英雄的山 大别山是神奇的山 请看女声独唱---好大的大别山 女:扭一曲秧歌舞,表达山里人的情怀 扇一缕山里风,传达教师的关爱 请看幼儿园教师表演的《健身秧歌》 男:创新教育带来了教育的希望 创新教育寄托着师生的理想 请看实验中学的综合素质表演 少女:神州十三亿,人人爱祖国 洞庭八百里,处处展风光 八百里洞庭美如画 八百里洞庭是我家 请看长冲中学表演的歌伴舞 《八百里洞庭我的家》 女: 少男:56个民族56支花 56个兄弟姐妹是一家

创新科普教育的实践与思考

创新科普教育的实践与思考 青少年社会实践活动对于延伸学校教育、衔接社会教育、实践素质教育有着重要的作用,是基础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具体实践。我们贯彻“让学生经历一次体验、感受一次成功、尝试一次创新”的理念,依托独特的江南文化和长江自然资源,自主开发了“走进水乡、走进生活、走向科学、走向社会”四大系列近百个实践活动项目。其中,“走向科学”系列活动离不开科技教育、科普教育,而建立有效的、形式多样的科普教育的教学新模式又是有效开展科技教育的前提和保证。 一、创新资源建设三种方式,打造科普教育新亮点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综合性、开放性很强的课程,它重视体现个人、自然、社会的内在整合,重视考虑孩子的差异、地区的差异、环境的差异。综合实践活动这门课程对课程资源有很强的依赖性,要搞好科普教育,首先要开拓课程资源。 1.共建资源共享共赢。为充分整合社会教育资源,搭建基地大教育的平台,营造全社会共同关心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我们采用多家共建的运作模式。共建就是在上级领导的关心指导下,由政府出面协调相关部门构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主阵地。其主要做法是在基地建设主题教育

场馆,依托场馆资源研发主题教育课程。这种共建模式,既为一些本就需要承担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机关事业单 位提供了教育平台,又增加了基地的课程资源;既整合了社会资源,发挥了资源效应的最大化,又专业化地引领了基地主题教育活动的开展;既实现了中小学生教育的经费保障、专业支持、服务合作,又形成了关注未成年人发展、提高学生素质的社会综合力量。 2.外联拓展合作互动。基地在引进资源的同时,积极对外拓展,实现资源的合作开发利用。《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指出,“要充分开发与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包括校内资源、社区资源和学生家庭中的教育资源)落实课程计划的要求;要积极创造条件开发与利用信息化课程资源,拓展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空间”。对照这些要求,在实际工作中,我们主动对外衔接,拓展学生活动空间;积极引进周边的优质教育资源,不断扩充实践活动内容;形成合作互动的机制,实现资源使用的最大化;与合作方一起研发活动课程,并把相关课程列为常态性课程。 3.构建体系形成特色。基地发展,课程是核心。我们建立以立德树人为核心、以实践育人为重点、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宗旨的课程体系。围绕“学生与自然、学生与社会、学生与自我”三个维度,综合考虑学生的期许和愿望,设计与学生学习和生活密切相关的、与社会紧密相连的实践活动

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活动方案

XX学校 2017年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方案 为进一步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宣传科学思想,全面提升我县青少年学生的科学综合素质和科技实践创新能力。为此结合我县的实际情况,立足我县的资源优势,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不断深入探索我现科普工作的新方法、新途径,努力营造良好的科普氛围,促使我县师生感知科学、爱好科学、学习科学、运用科学。根据我校实际主要开展以下三个方面的科普教育教学活动: 1.科普教育综合实践活动; 2.开展青少年科技创新竞赛活动; 具体实施过程如下: 一、科普综合实践活动 分阶段开展科普教育综合实践活动,组织全校学生学生参观我县各类科普基地—参观宝箴塞文化景区、欣赏龙女湖美景、感受美丽自然风光-白坪飞龙旅游度假区、接受红色教育、品尝武胜美食等,让学校全体学生参与到科普教育实践活动中来,活动结束后将自己的收获和感想以图画、作文、手抄报、科普作品等方式展示。 1. 科普综合实践活动开展流程 科普教育综合实践活动每学期一次,分为春季和秋季科普教育综合实践活动,全校统一组织安排,以班级为单位设立主题,要求每个班全员参与。 科普综合实践活动开展流程:各班主任确立科技教育综合实践活动主题—设计活动方案(制定安全预案)—报学校科技辅导员审核—报校长审批—开展科普教育综合实践活动—班主任对本次科普教育综合实践活动进行总结—汇总所有资料形成一个完整的科普教育综合实践活动报告。 2. 科普综合实践活动目的 全校学生参与科普活动要学习相关的科普知识,在活动过程中感知到现代科技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学生可以亲身体验科技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各种便利,学生通过观察,可以开阔视野,提升适应社会的综合能力,让学生把自己一天学到的内容通过多种形式展示出来,从而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学习科学、爱上科学并在以后的生活中从事科学创作。 华生园蛋糕梦幻城堡科普综合实践活动 由中央工厂、中央广场、游客中心、欧洲小镇、博物馆、旗舰店、梦幻生态园、购物休闲中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