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失地农民就业现状及对策分析资料

失地农民就业现状及对策分析资料

失地农民就业现状及对策分析资料
失地农民就业现状及对策分析资料

目录

一、引言 (2)

二、失地农民就业现状 (3)

(一)失地农民结构性失业严重,隐性失业现象极为普遍 (4)

(二)就业转失业比例过高 (4)

三、影响失地农民就业现状的因素 (4)

(一)当前社会就业形势严峻,就业竞争激烈 (4)

(二)失地农民文化素质低,缺乏就业培训 (5)

(三)失地农民思想落后,观念保守,缺乏就业和创业意识 (5)

(四)现行征地安置方式单一 (5)

(五)政府政策因素的制约 (6)

(六)征地过多过急 (6)

四、解决失地农民就业难的对策分析 (6)

(一)建立就业保障基金 (6)

(二)构建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7)

(三)加强农民技能培训 (7)

(四)强化农民就业观念 (7)

(五)多种安置方式相结合,拓宽就业门路 (7)

(六)消除就业障碍,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 (8)

五、小结 (9)

参考文献 (9)

失地农民就业现状及对策分析

摘要: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工业用地和城市建设用地需求扩张,农村越来越多的土地被征用,因此产生了大量的失地农民。由于社会就业形势、城乡二元结构等因素的制约,加上失地农民本身素质不高、知识水平有限,使得失地农民陷入就业困境。就业状况不容乐观,问题主要表现为就业率低下、就业质量不高、结构性失业严重、再失业现象普遍等。失地农民为我国城镇化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保障其生存权利责无旁贷。而保障失地农民生存权利的当务之急就是要解决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这也是要义根本所在。本文对失地农民就业现状进行研究分析,寻找成因症结所在,并针对成因症结提出对策建议以化解失地农民的就业困境,保障其基本生存权利。

关键词:失地农民;城市化;结构性失业;社会保障;就业现状;和谐社会

一、引言

土地问题是“三农”问题的核心,中国农村的耕地不仅具有生产功能,而且还具有保障农民基本生存权利的功能。但是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城乡结合部的大量土地被征用,由此失地农民的数量激增。失地农民是被动城市化的主要类型,从人口数量来看,这种进城方式的最大特点不是所占的比例最大,而是其被动化的特征。无论从现实情况还是从心理上,失地农民都还没有做好城市化的准备,由于土地被征用,他们的身份被迫的从农民强行过渡到了非农或者是城市居民。按照现在的经济发展速度和城市化进程,据预测2000年至2020年的30年间占用耕地将达到5450万亩以上,到2020年我国失地农民的总和将达到一亿以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乌云其木格在一次会议上指出,全国约有4000多万徘徊在城市边缘的“失地大军”。

失地农民增多是工业化、城市化的客观要求和必然趋势,他们失去了祖祖辈辈赖以生存的土地以推进城镇化建设,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诚然和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一样,农业用地转为建设用地是工业化的必然结果,是经济发展的大趋势,但是无论是为了工业化还是经济发展都不应该以牺牲农民利益为代价。温家宝总理曾在《求是》中强调:目前不少征地项目不给农民合理的补偿, 不妥善解决农民的生计, 造成农民失地失业, 危及农村社会的稳定。不少地方乱占滥征耕地, 随意圈地, 有的地方征地规模过大。这些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中国社科院研究员樊平认为: 我国失地农民问题严重,社会反映强烈,成为影响当前农村社会稳定的首要问题。中国社科院研究员于建嵘指出:“我国农民失地失业问题不仅仅是一个农村经济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更是一个严重的社会政治问题。”

作为一个与“农民”“市民”并存的身份类别,“失地农民”与“农民工”在当前的中国社会中是由制度和文化共同建构的第三、四种身份。失地农民在失去土地后处于农民与市民之间的尴尬地位,由于现存的城乡二元结构等政策因素的制约,以及受到目前社会就业形势严峻的影响,失地农民因为本身素质较低,知识技能水平不足,观念落后等因素陷入了就业困境。前路迷茫障碍重重,返农无地后路已断,失地农民成了“耕种无地,就业无岗,社保无份”的三无人群。正如陈锡文所言:“农民失去土地后,他当不成农民了,而领到的那点补偿金,也当不成市民,既不是农民们,也不是市民,只能是社区游民,社会流民。”①在当前的情况下,失地农民想要实现可持续生计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而实现其可持续生计的要义所在即化解就业困境,保障其基本生存权利。本文选择以失地农民的就业现状进行研究,通过分析影响失地农民就业的因素,旨在解决失地农民的失业问题,提出对策建议,切实保障失地农民的可持续生计。

二、失地农民就业现状

对于农民来说,失去了土地就相当于失业,失业就没有收入,生活也就失去了保障,他们将无法生存,因此失地农民就就业问题是最基本的问题,是踏进城市的第一步。不可否认有部分失地农民在农转工的潮流中受益颇多,但是大多数的失地农民就业现状仍然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一)失地农民就业难,质量不高

图表1

图表1显示,在561个有效样本中,已经就业的为361人,约占调查对象的额64%,无业者为173,①陈锡文.试析新阶段的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J].宏观经济研究,2011(11):12-20

约占31%,学生、退休等为25人,约占5%①。可见目前失地农民的就业率不是很高,还有三分之一的失地农民处于失业状态。

图表 2

图表2表明,就具体职业而言,失地农民主要从事服务业,如保安、绿化工、理发师、维修员等约占41%左右;个体经营者,如开杂货店、卖早点、摆摊等约占30%左右;打临时工的也不在少数,约占10%以上②;极少数的从事文员教师等职业。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失地农民的就业质量不高,多为一些比较简单的工作。

(二)失地农民结构性失业严重,隐性失业现象极为普遍

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后,由于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企业对劳动力的要求日趋严格。同时由于产业结构的调整,传统产业已经逐渐被高新技术产业所取代,传统的劳动力要素已经不能符合当前的要求。尽管劳动市场有职位空缺,但失地农民因为没有所需的技能,经验、知识结构与可供的职位空缺不相适应,使得失地农民结果继续失业。在失地农民的获得就业安置的不多,很多都是自谋出路,而且即使已经就业的,也存在着就业不充分的现象,隐形失业十分普遍。

(三)就业转失业比例过高

市场竞争激励,为了缩减成本,企业定然精简机构缩减人员,同时由于机械化生产不断普及,企业对劳动者技能要求日趋提高,原本在岗的失地农民所具备的素养由于不能满足企业家不断增长的要求,不得不下岗或者提前退休。由于失地农民从事的都是一些简单的体力劳动,在上岗过程中所学到的技能并不是那么重要或者有用,这样一来就业后再失业的失地农民也依然存在着上述问题。

三、影响失地农民就业现状的因素

(一)当前社会就业形势严峻,就业竞争激烈

失地农民就业率不高跟目前的就业形势有着不可脱离的关系。一方面,目前由于宏观经济不景气,企业为了避免在市场洗牌中被淘汰,就要缩减运行成本。而缩减成本的重要途径便是精简人员,造成的结果就是市场对劳动力的需求减少了,同时,许多企业正向集约型经营转变,技术含量越来越高,对低素质的劳动力的吸纳能力越来越小。另一方面,由于国家对招生实行扩张政策,每年毕业的大学

①严新明.失地农民的就业和社会保障研究[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8:264

②严新明.失地农民的就业和社会保障研究[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8:264

生急剧增加,加上大量农民工涌进城市,据统计在2020年之前,平均每年大约有1000万人需要从农村中转移出来,劳动市场供给大大过剩。而失地农民文化水平低下,(文化水平在初中以下的88.8%的农村劳动力,只能从事流动性大的、简单的、笨重的劳动,而不能从事附加值高的生产活动①),就业信息不充分,在众多的大学生面前更是没有竞争力可言。

(二)失地农民文化素质低,缺乏就业培训

在当前的就业机制中,劳动力要找到工作,其决定因素是个体所具有的人力资本。从这点来看,失地农民的文化素质总体偏低、就业技能缺乏,在竞争上岗时明显处于劣势地位。农民急需教育培训服务是不争的事实,但是由于城乡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分布,导致农村教育培训与城里比较十分落后,不能满足市场需求。据胡家荣在北京对100名失地农民的随机调查显示,从未接受过正规教育的占9%,小学文化程度的占17%,初中文化程度的占48%,高中、之高级中专文化的占20%,大专及大学文化占6%。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74%,明显低于北京市民的受教育程度。②失地农民由“日出而更,日落而息”的生活状态被迫转变到今天进入竞争的劳动力市场,由于他们长期从事农业劳作,在当前新的环境和条件下,就业方式、求职能力和上岗技能都需要有一个适应期,只有通过职业培训才能使失地农民缩短这个适应期。但是目前的就业培训服务体系还不健全,不能很好的为失地农民提供上岗培训,不能及时传达就业信息有效的促进企业与失地农民的互动,这也是导致失地农民就业难的重要原因。

(三)失地农民思想落后,观念保守,缺乏就业和创业意识

失地农民在失去土地之前,常年以地为生,日出而耕,日落而息,农耕文化在他们的心中根深蒂固。大多数的农民观念落后,思想保守,缺乏竞争意识。在失去土地后,身份职能发生了重大的转变,他们要面对的是激烈的社会竞争,大多数人对于这样的变化无所适从。农民本身是“自卑”的,除了种地以外,他们找不到自己的社会价值,。在许多情况下,农民是按照传统、程序、经验办事的,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宁愿少挣一点,也不愿冒风险。③农民思想上没有做好就业的准备,不愿意从事一些“脏、累、苦”的工作,特别是一些城乡结合部的失地农民,在失地之前,他们的收入可观,生活条件优越,在失地之后,生活水准大不如前,但是又不屑于从事打临工之类的简单劳动,即使有工作岗位,也不屑一顾。同时农民常年处于自给自足的生活状态中,比较缺乏奋斗的激情,创业意识淡薄,通过创业解决就业的失地农民寥寥无几。

(四)现行征地安置方式单一

目前征地赔偿采取的一次性货币安置方式。即在征地后将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和青苗补偿费以货币的形式一次性支付给被征地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之后让失地农民自主择业,自行解决养老、医疗、教育等一系列保障问题。④一次性货币安置方式是一种高效率的安置方式,优点在于操作简便,而且农民心里容易获得满足感,对土地的赔偿额有较为直观的认识。但是一次性货币安置只能解决农民的短期生活,没有将失地农民的长远生计考虑在内。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一次性货币付清就将

①文尚卿,陈文兴.目前我国就业形势严峻的原因分析及解决途径[J].江西社会科学,2003(12)

②胡加荣.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就业实证研究.北京农学院学报,2007,22(3):57~60

③颜玉怀.当代中国农民利益研究[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士论文,2005

④李蕊.失地农民权益保障[M].第1版.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413

失地农民永久的推向了劳动市场,在劳动力供给过剩的情况下,失地农民很难靠自己找到工作,这给失地农民留下了失业的隐患。而且部分失地农民会将所得赔偿金用于维护日常的生活开支,很少有人将其用于创业或者投入教育以解决后顾之忧。

(五)政府政策因素的制约

政府对失地农民的就业安置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在征用土地是更多的考虑到的是由此而产生的经济效益,在对失地农民进行补偿时,只关注他们的眼前生计而没有为其长远生计做全盘打算。虽然有些地区为失地农民制定了若干政策,但是这些政策没有考虑到失地农民的特殊性,没有针对性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往往流于形式,可操作性不大,实际意义更是微乎其微。政府的宏观调控目标,如城镇新增就业、城镇登记失业率等,也尚未充分考虑农民的就业和失业状况。除上述原因之外,我国特色的城乡二元结构也让失地农民在就业是遇到了种种歧视和不公正待遇。如上海劳动部门将劳动力分为本地劳动力和外地劳动力,并且制定了两个悬殊极大的工伤保险待遇标准,即《关于本市企业职工工伤保险待遇等若干问题规定的通知》和《上海市外地劳动力工伤待遇的规定》。此外还有很多城市都出台了限制农民就业的政策,使得失地农民就业难上加难。据不完全统计,城市限制农民工从事的岗位最高可以达到60多种,一般的中等城市也有40多种。而允许从事的岗位多为一些与工地、制造业有关的体力劳动,不少还要处于有毒、高温的工作环境之中。

除政策的不公正之外,政府对失地农民的就业缺乏正确的引导,宣传力度不到位。失地农民数量庞大,本身处于无组织、游散的状态之中,对就业信息的获取方式非常单一,如何就业是困扰广大失地农民的一个大问题。因此要依靠政府的力量为失地农民指引方向,向农民宣传就业形势的严峻,各个岗位的用人需求,从事各类岗位所具备的知识技能等。然而目前政府这方面的工作做的还不是十分到位,就业服务体系还未建立健全,相关优惠政策的扶持力度不够,政府与失地农民、企业的桥梁还有待加固。

(六)征地过多过急

城市化的加快必然需要征用更多的土地来完成配套基础设施,盲目而大范围的征地产生了大量的失地农民。然而,不少地区征地过多过急,存在着征而不用、荒废闲置的现象。在征地前没有有效的做好规划,征地后没有按计划开展农用地向建设用地的转换工作,这样的征地是低效率的,这样的城镇化是低水平的,城市不能吸收由于征地而产生的大量失地农民,对失地农民的就业率的贡献不大,这也是造成失地农民就业难的原因之一。

四、解决失地农民就业难的对策分析

(一)建立就业保障基金

政府应该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利用财政支出转移支付的功能为失地农民建立就业保障金。就业保障基金的来源可以是多元化的,如可以从由征地而产生的经济效益中列出一部分,政府补贴、社会各界的捐助等都可以纳入失地农民就业保障金。就业保障金应该用于失地农民的岗位补贴、上岗培训、技能教育、就业服务等方面,对于自主创业的失地农民,应该在就业保障金中设专门项目,对创业资金进行一定的支持,以更好的促进农民创业。

(二)构建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失地农民市区土地就等于失去了一种低成本的生活方式,一次性的货币安置只能暂时维持眼前生计,长远生计存在隐患。因此要尽快将失地农民纳入社会保障体系中,维持他们的最低生计,解决后顾之忧。当前应抓住重点,先着重建立失地农民的最低生活保障、养老保险、医疗保障和失业保障。对失地农民养老保障金的发放年龄为男性60周岁、女性50周岁以上,因此在确定失业保险缴纳人员时,也只需要考虑男性16-60周岁,女性16-50周岁这部分人员。对失地农民保险可以根据其实际从事农业劳动的时间,按每2年这折算为1年缴费时间的标准为其缴纳失业保险①。

(三)加强农民技能培训

农民失去土地后,就要从农业部门向其他行业流动。由于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企业对人力资源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而农民的低文化、低技能会阻碍其就业上岗,因此加强农民技能培训迫在眉睫,加快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和有专长、有技能的各类专门人才是解决农民就业问题的重点工作。首先应该为失地农民子女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取消各种限制农民子女进城学习的不公正政策,让失地农民的子女与城市中的子女享受同等的九年制义务制教育,不能区别对待。其次要对失地农民进行技能培训。对失地农民进行就业技能的培训是促进失地农民就业的有效手段之一,也是政府公关服务的重要内容之一。建立有效的培训激励政策,让失地农民主动地参加职业培训,让用人单位主动发起培训,鼓励各类培训机构主动开展各类职业教育。充分发挥各类各级学校,特别是职业技术学校对失地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同时注重各种社会教育、社会培训机构的作用,形成一个政府主导,以市场为导向的、各类培训机构和用人单位合作的失地农民培训的网络。如陕西省一些地方为失地农民进行免费的职业培训,并且为他们提供法律咨询服务以及城市生产、生活方式的培训,帮助失地农民实现转岗就业,为失地农民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

(四)强化农民就业观念

前面提到农民由于常年受农耕文化的影响,思想观念都比较落后,缺乏竞争意识和就业意识,因此都怠于找工作,对就业采取“坐、等、靠”的态度。从这里可以看出,农民就业难在很大程度上是他们不想就业,不知道如何就业,因此转变农民的观念,强化就业宣传,对农民进行“市民化”教育是促进其就业的必要手段。政府应该通过座谈会、广播、媒体等途径对失地农民宣传就业的重要性,只有通过就业才能够提高生活水平,只有通过就业才能实现他们的社会价值,才能在城市中找到属于他们的归属地。要培养农民的竞争意识,树立新的就业观。对失地农民进行市民化教育,是指让他们了解养老保险、失业保险中等一系列社会保障,学习法律知识、城市生活知识,培养农民遵守法律法规和用法律进行维权的意识。培养失地农民自行就业自主创业的意识,弱化对政府安排工作的依赖,积极应聘上岗。只有在思想上从农民向市民转变后,行动上才能迈开第一步。

(五)多种安置方式相结合,拓宽就业门路

失地农民数量众多,城市中原有的就业岗位吸收不了一下子增多的求职者,就业岗位不足,即使失地农民有心就业,也只能望洋兴叹。因此要采取多种安置方式,将货币安置、就业安置、住房安置、划地安置、社保安置等安置方式有机的结合起来,在尽可能的保障失地农民对地生活水平的时候拓宽

①严红霞,张宏.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安置模式研究[J].南京社会科学,2007(5):103~107

就业门路。增加失地农民就业门路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如手:

1.大力兴办乡镇企业

要大力兴办乡镇企业,特别是加工业和服务业。乡镇企业多为劳动密集型企业,简单劳作岗位比较多,能够吸收较多的失地农民,而且有利于失地农民的就地转移,减少了失业风险和转移成本。乡镇企业的兴盛还能够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提高就业容量,有助于解决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

2.要鼓励失地农民自主创业

失地农民数量众多,光靠企业吸收不能完全解决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这个时候鼓励失地农民自主创业就显得尤为重要。要及时提供相关的创业信息,让失地农民对创业有所知。制定创业激励机制,鼓励农民积极创业。政府要对失地农民的创业大力扶持,营造有利于农民创业的政策和制度环境,给予失地农民税收信贷方面的优惠。如对农业生产方面有特长的农民,要发挥他们的种植、养殖技能,为他们积极创造条件到农业园区或者基地继续从事农业生产。

3.发挥征地单位的就业促进作用

失地农民可与征用单位签订就业安置协议,以消化一部分的剩余劳动力。对于吸收失地农民较多的企业,应该享受安排城镇下岗人员的有关税费优惠政策,鼓励征地单位和其他工商企业尽量消化失地农民。土地被征用后,新城建设必然会产生很多就业岗位,此时要优先考虑被征用土地的农民的就业上岗。城市化过程中,需要完善基础配套设施,对简单劳动的需求就比较大,城市绿化、道路清洁、施工等所空缺的岗位要优先提供给失地农民。新形成的社区服务业的岗位更是要倾向于解决失地农民的就业,社区服务容量大,需求广,用工灵活、就业便利、吸纳力强,就业潜力大,成为失地农民就业的有一大出路。

4.劳务输出

本地的岗位如果不能满足对失地农民的安置,政府可以鼓励劳务输出,将一部分失地农民转移到别的城市以消化剩余劳动力。劳务输出的好处是既缓解了当地的就业压力,又保障了失地农民的就业,同时在外的劳动力能够为本地创造财政收入。但是在组织劳务输出的时候,要避盲目流动,政府应出面牵线搭桥,降低失地农民外出就业的成本。

(六)消除就业障碍,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

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的限制,失地农民在就业、教育等方面受到了很多不公正的待遇。因此消除就业障碍第一步就要将失地农民纳入城镇就业体系,纳入城镇社区管理和就业服务的范围,让失地农民享受与城镇下岗工人一样的待遇和生活保障,能够及时获得就业信息和免费职业培训的机会。目前的就业服务体系主要面向城镇居民,失地农民并没有享受到它提供的服务,权益也没有得到应有的保障,因此政府应该建立城乡统一的就业服务体系,制定统一的就业政策,充分考虑到失地农民的就业和失业现状,让失地农民享受与居民同等的就业服务。同时要打破城乡二元体制,取消户籍对于失地农民就业的限制,不得将失地农民与城镇居民区别对待,取消对农民的行业限制。建立和完善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市场体系,实现城乡统筹就业。完善相关的劳动法律法规,保障失地农民的权益,让失地农民在自我维权是有法可依有据可循,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虽然目前已经有一些保护农民权益的法律,但是针对性不强,覆盖不够全面,有关部门应该尽快制定促进就业的法律法规,如《就业促进法》,同时要完善《劳动保障法》中对失地农民这一特殊劳动者的保障条约,尽可能的为失地农民营造一个

良好的能保障其权利的就业环境。

五、小结

通过对失地农民就业现状的研究分析,可以看出造成失地农民就业难、就业率低、就业质量不高的原因是多重的。首先是宏观的经济就业形势的影响,当前就业形势严峻加剧了失地农民就业难的现状。其次是失地农民本身的因素造成的。知识技能缺乏、观念落后等原因都制约着失地农民的就业。同时一些政策因素,如城乡二元体制等是失地农民在就业中遭受不公正待遇,是其就业路上的一大障碍。正对这些成因症结,我们可以提出对策,要加强对失地农民的培训,培养他们的竞争上岗意识;要拓宽就业的门路,让失地农民就业有岗;要建立就业保障金,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解决失地农民的后顾之后,支持失地农民的就业;要消除就业中的障碍,为他们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只有充分重视失地农民的就业现状和生存状态,多措并举,才能合理安置失地农民,保障他们的生计,维护社会的稳定。

参考文献

[1]郭媛媛.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分析[J]. 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 2011(07)

[2]杜曦.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就业问题:困境与出路[J].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学).2011(02)

[3]陈锡文.试析新阶段的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J].宏观经济研究,2011(11):12-20

[4]牛文光.美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6~10

[5]潘光辉.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和就业问题研究[M].第1版. 暨南大学出版社,2009:219

[6]卢海元.建立健全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的理论思考和政策建议[J].经济学动态,2004,(10)

[7]李蕊.失地农民权益保障[M].第1版.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413

[8]任莹,索志林.失地农民就业影响因素分析[J]. 中国集体经济. 2011(10)

[9]廖小军.中国失地农民研究[M].第1版.人民出版社,2005:373

[10]姜玉芹.浅论关于要善处理我同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就业问题[J]. 科技致富向导. 2010(36)

[11]张汝立.农转工—失地农民的劳动与生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321

[12]严新明.失地农民的就业和社会保障研究[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8:264

[13]浙江省人民政府研究室课题组.农民市民化的“六难” [J].浙江经济,2003(9)

[14]严红霞,张宏.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安置模式研究[J].南京社会科学,2007(5):103~107

[15]文尚卿,陈文兴.目前我国就业形势严峻的原因分析及解决途径[J].江西社会科学,2003(12)

[16]胡加荣.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就业实证研究.北京农学院学报,2007,22(3):57~60

关于目前我国研究生就业现状的分析

每一个研究生经过了考研、读研一系列过程之后,就面临了毕业就业的问题。很多研究生找工作的时候发现,自己的就业面比较窄,能提供的选择不多,远远不如本科毕业生,因为大多数企业单位要求的学历都是本科。这算是一个研究生学历的劣势吗?不。 我们分析一下研究生就业的主导方向,主要有三种:机关事业单位,高校和科研院所,外企或大型国有企业。 不得不说,机关、事业单位往往是毕业研究生的首选。一方面由于这些单位对高学历毕业生的需求量相对较大,另外一方面则跟研究生们找工作时求安稳的心态有关。机关事业单位虽然薪水不算太高,但有较完善的福利待遇,且工作稳定。很多单位(特别是外省市)都有评定职称、住房补贴等方面的优厚待遇。 近两年来,高校成为更多研究生的就业选择。其中,博士毕业生进高校可直接任教,而硕士研究生则主要担任行政工作或辅导员等。科研院所同样是研究生毕业时比较心仪的去向,主要原因是科研岗位与研究生们的专业对口度较高,工作也比较有挑战性,且常有经费资助。 事实上,理科研究生与文科研究生相比,到企业工作的可能性更大,一般主要在一些大型国企或知名外企的研发、高级分析研究性等岗位,这些岗位能发挥研究生的专业特长,同时也有较好的福利待遇。而文科毕业生到媒体、出版社等文化单位则相对较多。 专家称:就业路越来越窄,这并不是研究生就业的一个劣势,相反,说明因为他们的层次决定了相对明确的就业方向。拿博士来说,如进入企事业单位,2年后就能达到副高职称,进机关2年后也可达到副处级别。甚至有些外省市为了揽才,更是打出了诱人的条件:博士工作1年就可转为“正处”级别。从这一层面看,研究生择业起点比本科生高出了一大截。 研究生找工作的时候,不必羡慕本科生就业范围广。本科生看似就业面广,其实未“定型”,到了招聘市场就会乱了方寸。而研究生则表现出更多的冷静和专注。在读研考博时,他们已经明确了自己的研究方向和专业领域,求职目标非常清晰,找工作也直截了当,避免了很多“无用功”,大大节约了求职成本。 与大专生本科生相比,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在知识的深度广度和技能的熟练程度等方面优势明显,特别是博士毕业生。而且,大多数研究生都有跟导师一起做课题的经验,理科研究生还有参与实际项目的经验,这些经验是弥足珍贵的,对求职有很大的帮助。很多大公司的技术研发岗位之所以青睐研究生,就是看中了这一份的经验。 许多人认为,搞研究、做学问是理科的专长,因此,读个理科的硕士、博士更好。而文科生恐怕会“越读越僵”,难找工作。我们比较一下不同的学校就业情况,发现上海交大通信、机电、管理等专业的毕业生走俏;同济大学建筑、土木工程、环境科学、电子信息、机械、交通运输、汽车工程等专业的毕业生“抢手”;华东师范大学计算机专业今年毕业的研究生不到3月就已经是一抢而空。这些现象似乎都证明了理科研究生就业上的优势。然而,这并不是绝对。 术业有专攻。文理专业有差异,就业方向自然不同。理科研究生,要么留校执教,要么到重点科研单位搞学术研究,有的还可选择出国深造。文科学生由于留校名额不多,因此大多赴机关工作走上仕途。从薪酬上看,文理的确有差距,但薪酬并不能作为衡量职业生涯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尺,兴趣志向不同,决定了就业道路不可能相同。 统招研究生和在职研究生的就业问题,几乎是没有区别的。在职研究生虽然只有学位证书,但是并不存在什么不良影响,在评职称,出国,加薪,考公务员等这些方面都是没有任何问题的,而且在职研究生的学位证书和统招研究生是一样的,没有区别。 对于统招研究生而言,在职研究生最大的特点就是可以边工作,边学习,课程一般都会安排在周末,避免了与在职人员上班时间冲突,课程安排相对较轻松;同时,课程中所学到的专业知识可以立即在工作中去实践和运用,使学习变得简单快乐实用,学习目标明确,并且也更加有学习的动力;自主命题,自主考试,自主划线,自主录取,这样的话就会大大提高考试通过率,使考生考试更加容易。 目前看来,很多研究生就业时明显偏重地域性,绝大多数学生还是把眼光放在本地市区,不愿到外地就业。正因为如此,很多外地的就业信息处于被忽略状态,大量资源白白浪费。可是你并不知道,也许外地的某个工作更适合你将来的发展,比本地的一些工作要好很多。

新闻专业就业现状分析

新闻专业就业现状分析 近年来,传统媒体经营遭遇低谷,从业人员一度饱和,新闻专业毕业生在广阔的媒体领域就业无门;另一方面,新媒体发展日新月异,不论是技术性人才还是运营或者管理方面,都存在庞大的人才缺口,面对庞大的毕业队伍,用人单位竟然痛呼天下无才! 如此,在传统媒体遭遇新媒体的时代变革中,新闻专业的毕业生碰到了两头不讨好的尴尬境遇!当初拳拳赤诚的新闻理想,在经过了四年的悬梁刺股后,却在毕业的关口碰得一头灰!那么,当今新闻专业的学子,到底是遇上了最好的年代,还是遇上了最坏的年代?或许,曾经的“无冕之王”,也需要在激烈的竞争中重新书写“成者为王败者寇”的定义! 一.新闻专业不再“专业” “以前新闻专业的学生,有中文系的文笔,有哲学系的思想,还有美术系的艺术,几乎无所不能。而今新闻专业的学生,论文笔不如中文,论思辨不如哲学,论排版远远不如美术!尤其是在经济、政治、法律等专门领域,新闻专业的学生往往在报道中捉襟见肘,难以胜任!”一些关于新闻专业学生就业问题的文章如是写道。 先不论这种观点是不是以偏概全、有失偏颇,且看近几年新闻专业学生的就业问题,不得不承认,新闻专业的毕业生,他们身上的光环正在逐渐消退,当年“皇帝女儿不愁嫁”的“无冕之王”已经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就业压力。 几乎所有的广播电视以及报刊杂志或者互联网媒体的招聘启示中,专业都写着一条“专业不限”的亲民告示。而在实际的录取中,新闻专业的靴子也正在逐渐失宠,广州电视台曾在2004年招聘的43个人中,只有14人毕业于新闻专业。而在实际的工作中,新闻专业的学子也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很多非新闻专业的毕业生正逐渐受到更多青睐,尤其是经济、法律、政治等专业的毕业生,往往由于其精深的专业知识而在工作中大放异彩。不少媒体单位在招聘中均表示,新闻专业的学生与其他专业的学生相比,专业知识积累严重欠缺,虽然采写编排技术稍胜一筹,但这种技术优势往往都是暂时性的,所以,在长远的竞争中,新闻专业的学生不但不占优,反而深陷劣势。 这样的观点,实际上表面,在传媒领域的竞争中,新闻专业的学生正在逐渐丧失其专业优势,以致其只有技术,而无专业! 与此同时,当新闻专业的许多学生在难以进行专业对口就业时,纷纷被迫转向其他领域寻找工作机会。由于大学期间过于理论化的课程设置,新闻专业的学生往往在求职过程中缺乏过硬的专业技术,更没有十分突出的实践经验,所以很大一部分人的就业范围仍然局限于文秘、行政助理等操作性工作,不得不在一个几乎没有门槛的领域,接受所有人的竞争! 坦白地说,新闻专业的学生,不仅大片丧失了自己的生存领地,而且在公共的生存领地中,也沦落为十分边缘的危机地步! 二.扩招与滞后的双重危机 新闻专业学生的就业危机,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首要原因在于高校新闻人才的培养与市场需求发生严重脱轨。 高校新闻学专业招生规模近年来不断扩大,新闻学毕业生供大于求。不少普通高等学校认为设置新闻专业是“投资小、见效快”,相继增设新闻传播专业,一些新办的民营高校、独立学院,也纷纷设立,导致新闻专业毕业生供大于求。而与此同时,新闻行业正在进行深刻的变革。新闻媒体走向市场化运作,不少单位为了降低成本,提高效益,控制新闻采编人员的数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也提出了“控制规模,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增进效益”的方针,为了

失地农民的就业和社会保障

失地农民的就业和社会保障 失地农民的就业和社会保障2007-02-06 12:27:13失地农民正被社保边缘化 据估计,目前我国完全失去土地或部分失去土地的农民可能高达万至万人。国家强制性大量征地造成的农民生活水平下降、就业无着落等问题日益严重,因征地问题引发的社会矛盾不断加剧。 失地农民的就业和生活状况 (一)失地农民的总量和分布 除了大中型基础设施建设,中国非农建设占用耕地,主要集中在城郊和人多地少的经济发达地区,这些地区一般人均耕地不足亩。目前,中国非农建设占用耕地每年约万至万亩,如果按人均亩地推算,那就意味着每年大约有万到

万农民失去土地,变成失地农民。年至年,全国非农建设占用耕地共万亩,多数研究者估计,至少万农民因此完全失去土地或部分失去土地。 这里讲的非农建设使用土地数量,是指依法使用的耕地,不包括违法占用的耕地。许多专家估计,如果考虑违法占用耕地,目前失地或部分失地农民的数量可能高达万万人。年至年的非农建设占用耕地计划指标是万亩,年至年计划占用耕地将超过万亩。如果计划用地指标突破,违规用地得不到控制,失地农民还要大大增加。 失地农民主要集中在大中城市的郊区,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失地农民人数较多。目前上海市失地农民的总数已超过百万。年以来北京市失地农民累计达万。江苏无锡市在年至××年的年中共有万亩农田被征用,造成万农户的万农民失地。浙江省绍兴县被征地农民累计达万人,占农村人口的%。 (二)已安置征地劳动力相当一部

分实际处于失业状态 世纪年代中期以来,企业为减少冗员而实行下岗分流,由于失地农民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偏低,使获得就业安置的征地农民首先受到冲击。目前,上海市已安置进各单位的征地劳动力中,有近的人实际处于离岗状态。截至年底,北京近郊因土地被征用而造成的“农转非”人员共计万人,其中劳动年龄人口万人,获得就业安置的为万人,占。北京丰台区卢沟桥乡太平桥村,年土地被征用时,实行招工安置的有余人,目前除少数安排在环卫、公交和房管部门外,其他获得就业安置人员以上都已下岗、失业。 (三)一次性获取支付补偿金自谋出路的失地农民,就业方面明显处于劣势地位,很容易陷入失地又失业的困境 因沿用多年的“谁征地、谁安置”的原则事实上已经难以执行,各地开始普遍采用货币补偿的安置模式,即征地时一次性地支付补偿金,让被征地农民

失地农民和就业社会保障的调查与思考工作报告完整版

编号:TQC/K308 失地农民和就业社会保障的调查与思考工作报告完 Daily description of the work content, achievements, and shortcomings, and finally put forward reasonable suggestions or new direction of efforts, so that the overall process does not deviate from the direction, continue to move towards the established goal. 【适用信息传递/研究经验/相互监督/自我提升等场景】 编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部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失地农民和就业社会保障的调查与思考工作报告完整版 下载说明:本报告资料适合用于日常描述工作内容,取得的成绩,以及不足,最后提出合理化的建议或者新的努力方向,使整体流程的进度信息实现快速共享,并使整体过程不偏离方向,继续朝既定的目标前行。可直接应用日常文档制作,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对其进行修改。 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农民只有循序从土地剥离出来,才能提高生活质量,才能加快现代化的步伐。党的xx大提出,解决“三农”问题必须统筹城乡社会经济发展。“城乡统筹”就是要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提高农业的竞争力,为农村经济发展开拓新的空间,为农民增收开辟新的途径。要做到这些,就必须创造条件,让更多的农民离开土地,从而在工业化、城市化的牵引下完成人口与

研究生就业情况调查报告

关于2009届研究生毕业生就业情况的调查报告 一. 调查目的 为了全面、深入地了解毕业生的求职意向和需求,帮助同学们正确地认识自我,看清当前形势,在求职过程中合理定位,适时就业,并为下一届毕业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借鉴。我院于2009年5月采用自制的调查问卷,在09届研究生毕业生(包括博士和硕士)中集中开展了一次毕业生就业状况的书面调查活动。为了能够更全面的反映问题,让竟可能多的毕业生加入到调查中来,我们采用分班级发放问卷的形式,力求把工作做得细致,客观如实地把具体情况反映出来,形成一套完备的信息反馈和分析系统,以更好地做好我院09届毕业生的就业工作。 二. 调查概况 此次共计发放问卷90份,实际回收61份,调查范围囊括我院研究生各个专业。由于实际调查中可能存在以下问题:1.学生没有认真如实的填写问卷;2.问卷设计上有潜在的缺陷;3.后续统计工作的纰误,造成调查结果有一定程度的不准确性,但无论如何,都能够客观的反映一定问题。 三. 调查结果分析 1.进入就业单位的方式 通过校园现场招聘会是大多数毕业生进入就业单位的主要方式,约占调查人数的55.7%,通过网络信息和亲友介绍找到工作的同学各占18%,采取上门推销方式的同学占7%,调查中我们并没有发现以学校推荐或者公务员考试的方式进入工作单位的情况,而通过社会人才市场招聘获得工作的同学仅有一名。 大多数同学(约占64.9%)认为校园现场招聘会是毕业生择业的最佳方式,也有一部分同学认为直接留在实习基地和依靠网络信息也是不错的选择,各占16.4%和14.7%。 2.签约单位的性质 基于我们材料学院自身的特点和性质,毕业生即将从事的工作岗位性质以科研技术开发为主,其中研发性质占36.1%,技术支持占25.9%,此外从事教育事业的占14.8%,销售性质的仅占3.3%,其他性质的约占10%。 关于签约单位的性质,约33.0%的同学选择了事业单位,39.3%的同学选择了国企,14.8%的同学选择了私企,而进入外企工作的同学仅有3人,约占4.9%。 3.简历和面试 在找工作的过程中,55.7%的毕业生总共投递了20到50份的简历,21.3%的毕业生总共投递了50到100份的简历,还有14.7%的毕业生投递了100到200份,可以看出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我院毕业生求职的心理总体上是积极的。但从收到简历的数量看,大多数同学(约占77.1%)收到的简历在20份以内,参加面试的次数和最终拿到offer的情形也与此一致,这从另外一个侧面反映出用人单位择聘人才的严格性,就业形势严峻不容忽视。 一些毕业生关于简历制作和投递的建议: A.突出重点,要针对不同应聘单位准备简历。 B.突出自己的优点,简明扼要

新闻传播学考研及新闻传播就业形势分析

新闻传播学考研及就业形势分析 传媒考研网

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模式和就业前景的观察与思考 一、中国新闻传播学教育发展历史与现状 从1923年中国人最早创办的大学新闻系平民大学报学系(北京)算起,中国新闻教育已走过了近80年的历程。有新闻教育学家将我国新闻教育发展的历史划分为五个不同的历史阶段:第一阶段是20世纪20年代初到40年代末,是我国大学新闻教育起步和迅速发展的时期。上海、北京、厦门等地一些大学都开办了新闻学(报学)系科。在办学模式上,主要是仿照美国,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新闻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教育训练为教学重点。第二阶段是50年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对新闻系科进行了调整,1952年起学习苏联的经验,制订新的教学计划,重新确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有巩固基础与发展前途的新闻文字工作者”。1954年,更加具体化为“培养新闻工作干部,即从事报纸、通讯社与广播电台的文字工作人才”。第三阶段是60年代初期和中期。初期,国民经济进行调整,大环境较为宽松,学习气氛日趋活跃,在新闻教育培养目标中加入了“新闻教学与研究人员”。然而从1963年下半年起,师生下乡下厂,课堂教学难以以正常运行。第四阶段是“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原来的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被否定,虽然招收工农兵学员,但课程设置不成体系。第五阶段是粉碎“四人帮”后至今。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打开了人们的思路,80年代开始的改革开放,90年代初开始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中国的整个社会发生巨变,新闻教育也进入了空前的繁荣时期。研究者认为,从70多年的历程看,除了“文化大革命”期间混乱以外,其他各个阶段新闻教育的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都是明确的、行之有效的,基本上适应了当时的社会需求。毕业生经过实践检验,大多数能胜任新闻工作。 目前,我国新闻传播教育正处于一个高速发展时期,据2001年在杭州召开的全国传媒院校会议透露,全国已经有232所高校开办了与传媒有关的专业,其中123个是1998年至2001年这五年中新增加的,新增的专业点已经占到总数的53%。2002年11月在深圳召开的第五届中国新闻教育学会第二次年会上公布的最新统计结果是,在最近的一年中,新闻传播学的专业点总数已经达到323个,其中新闻学专业点96个,广播电视新闻专业点72个,广告学专业点124个,编辑出版专业点27个,传播学专业点4个。增长速度极其迅速。 我国的研究生新闻教育则是在1978至1983年间迅速发展起来的。1983年以后,中国大陆新闻学研究生教育基本上进入了持续平稳的发展时期。继1981年国务院批准第一批博士、硕士授予单位及专业学科点以后,1984年以来,国务院又先后审批了七批新增博士、硕士授予单位及专业学科点。据新闻学科第一届教学教导委员会的调查统计,目前我国共有新闻学博士点7个、博士后流动站1个、硕士点35个。教师总数1203人,其中教授231人、副教授432人,两者共占教师总数的50%以上。在校生总人数为19113人。

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研究

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研究

内容摘要 随着国家经济建设的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大量农民失去了他们赖以生存的土地,失地农民面临失地又失业的困境。解决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点问题,也是关系全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大问题。如果不及时妥善解决,将严重影响城市化进程,进而阻碍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步伐。本文就失地农民就业面临的问题进行了分析,认为主要存在如下问题:政策对农民的保护不足、政府有关部门认识不到位、失地农民自身综合素质欠缺,不能提供有效劳动供给、社会就业环境不利于失地农民再就业等。在此基础上,提出改革完善现行的有关征地补偿和安置办法、完善就业服务措施、加大对失地农民的就业培训力度、积极拓展劳务输出等对策,就解决我国失地农民就业及生活出路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城市化失地农民征地补偿就业

目录 一、失地农民就业情况 (1) 二、失地农民就业面临的问题及其分析 (1) (一)政策对农民的保护不足 (1) (二)政府有关部门认识不到位 (2) (三)失地农民自身综合素质欠缺,不能提供有效劳动供给 (2) (四)社会就业环境不利于失地农民再就业 (2) 三、解决我国失地农民就业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2) (一)必须改革完善现行的有关征地补偿和安置办法 (2) (二)完善就业服务措施,创造有利于失地农民就业的机制和环境 (3) (三)加大对失地农民的就业培训力度 (3) (四)刺激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带动就业增加 (3) (五)积极拓展劳务输出 (4) 参考文献 (5)

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研究 失地农民是现代化城市的产物,是现代化进程中必然产生的社会现象。像我国这样的人口大国和农业大国,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失地农民问题,而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又是重中之重,这个问题如果没有处理好,城市化就很难成功。如果城市化不能顺利进行,就势必影响我国现代化的进程。因此,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是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能否尽快实现的问题,关系到我国能否实践科学的发展观的问题。 一、失地农民就业情况 自从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全国各地兴起大办开发区的热潮,最高峰时达8000多个,使我国的耕地每年以近千万亩的速度“失血”,失地农民大幅增加。专家通过测算估计目前全国各地失地农民的数量约在4000万人。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1990年到2000年的10年里,我国城市化率提高9.86个百分点,农村失地人口约4300万,一般每征用1亩地,就伴随着1.5个农民失业。造成这多的农民失地又失业,给社会稳定留下了隐患。2004年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总队在全国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开展了调查。调查主要以人均耕地面积在0.3亩以下的农户为主要对象,总共调查了2942户。调查的一些情况如下:43%的调查户完全丧失了耕地。在这2942户中,共有家庭人口12170人,其中劳动力7187人,平均每户4.14人,劳动力2.44人;原有耕地13740.15亩,平均每户4.67亩,平均每人1.13亩。2000年以来,这些农户的耕地共被占用9400.15亩,占原有耕地的68.4%。平均每户被占有3.2亩。尚余耕地4340亩,平均每户1.48亩,平均每人0.36亩。其中,人均耕地在0.3亩以上的有442户,占调查总数的15%;人均耕地不足0.3亩的有1237户,占42%;完全丧失耕地的有1263户,约占43%。调查显示,失地农民最担心的就是就业问题,大多数的失地农民对自己的就业没有信心,对就业形势也不看好,在7187名劳动力中,征地时安置就业197人,约占劳动力总数的2.7%;外出务工1784人,约占24.8%;经营二三产业1965人,约占27.3%;从事农业1807人,约占25.2%;赋闲在家失业的1434人,约占20%。其中河北农民耕地减少甚至完全失去土地后,就业非常困难,生活出现危机,河北迁安、高碑店市的失地农民有80%以上就业很困难;河南漯河市源汇区和孟津县的失地农民赋闲失业在家的劳动力所占比重分别高达43.5%和47.8%;在经济发达的广东省失地农民劳动力找不到工作赋闲在家的也有10%;陕西省的失地农村劳动力只有38%找到工作。① 从上面的数字我们可以看出,在失地农民中,他们的就业率很低,而且他们很多人对自己的就业失去信心,在就业的结构中在第三产业中的比例要大一点。而且很多人认为失去土地后自己的生活来源失去保障,当务之急就是要实现就业找到工作,政府为他们的生活提供保障,为他们就业服务。 二、失地农民就业面临的问题及其分析 (一)政策对农民的保护不足 首先,土地征用制度不尽合理,现有法律限制了农村土地所有者,使其无法通过土地流转获得相应收益,侵害 了农民权益。农村集体所有的土地,如果要进入市场或通过转变用途获得增值,只能先将集体土地征用为国有土地,此后其使用权才可以有偿出让。恰恰在土地征用的过程中,国家、地方政府和农民 之间的分配被滞后的法律法规扭曲,不但农民的土地财产权益受到侵害,而且失地农民再就业 问题目前也尚属政策上的“盲区”。其次,土地征用补偿标准过低,不利于失地农民生存和创业。按照《土地征管理法》规定,承包地被用后,农民“有权依法获得相应的补偿”,而补偿费过低, ①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4)》,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年。

研究生就业情况调查报告

研究生就业情况调查报告 2009 . 为了全面、深入地了解毕业生的求职意向和需求,帮助同学们正确地认识自我,看清当 前形势,在求职过程中合理定位,适时就业,并为下一届毕业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借鉴。我院 于2009年5月采用自制的调查问卷,在09届研究生毕业生(包括博士和硕士)中集中开展 了一次毕业生就业状况的书面调查活动。为了能够更全面的反映问题,让竟可能多的毕业生 加入到调查中来,我们采用分班级发放问卷的形式,力求把工作做得细致,客观如实地把具 体情况反映出来,形成一套完备的信息反馈和分析系统,以更好地做好我院09届毕业生的就业工作。 . 此次共计发放问卷90份,实际回收61份,调查范围囊括我院研究生各个专业。由于实 际调查中可能存在以下问题:1.学生没有认真如实的填写问卷;2.问卷设计上有潜在的缺陷;3.后续统计工作的纰误,造成调查结果有一定程度的不准确性,但无论如何,都能够 客观的反映一定问题。 .

1.进入就业单位的方式 通过校园现场招聘会是大多数毕业生进入就业单位的主要方式,约占调查人数的55.7%,通过网络信息和亲友介绍找到工作的同学各占18%,采取上门推销方式的同学占7%,调查中我们并没有发现以学校推荐或者公务员考试的方式进入工作单位的情况,而通过社会人才 市场招聘获得工作的同学仅有一名。 大多数同学(约占64.9%)认为校园现场招聘会是毕业生择业的最佳方式,也有一部分 同学认为直接留在实习基地和依靠网络信息也是不错的选择,各占16.4%和14.7%。 2.签约单位的性质 基于我们材料学院自身的特点和性质,毕业生即将从事的工作岗位性质以科研技术开发 为主,其中研发性质占36.1%,技术支持占25.9%,此外从事教育事业的占14.8%,销售性质的仅占3.3%,其他性质的约占10%。 关于签约单位的性质,约33.0%的同学选择了事业单位,39.3%的同学选择了国企,14.8%的同学选择了私企,而进入外企工作的同学仅有3人,约占4.9%。 3.简历和面试 在找工作的过程中,55.7%的毕业生总共投递了20到50份的简历,21.3%的毕业生总共投递了50到100份的简历,还有14.7%的毕业生投递了100到200份,可以看出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我院毕业生求职的心理总体上是积极的。但从收到简历的数量看,大多数 同学(约占77.1%)收到的简历在20份以内,参加面试的次数和最终拿到offer的情形也与此一致,这从另外一个侧面反映出用人单位择聘人才的严格性,就业形势严峻不容忽视。一些毕业生关于简历制作和投递的建议:

新闻传播学类毕业生就业意向调查分析

新闻传播学类毕业生就业意向调查分析 【摘要】在2012届毕业生就业工作启动之初,通过调查问卷了解新闻传播类毕业生就业考研的情况,从问卷中了解到学生关于就业、考研的具体情况,以及存在的一些问题,为做好毕业生工作,提供了参考和依据。 【关键词】新闻传播学类;毕业生;就业意向 为了解新闻传播学类2012届毕业生就业意向和择业状况,进一步有针对性地做好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我们制作了《新闻传播学院2012届本科毕业生考研、就业意向调查表》,在12届毕业生中进行发放,回收合格表格203份,现将调查结果统计分析如下。 一、调查表设计及统计结果 1.您的毕业打算: a.就业57人(28.1%) b.报考研究生144人(70.9%) c.出国深造2人(1%) 2.研究生报考院校: a.安徽大学57人(40%) b.其他学校87人(60%) 3.研究生报考专业: a.新闻传播类103人(71.53%) b.相关专业12人(8.33%) c.跨专业6人(4.17%) 4.考研未通过未来打算: a.继续专职考研12人(8.33%) b.找工作58人(40.28%) c.边工作边考研25人(17.36%) d.到时再说28人(19.45%) 5.就业单位意向为(可多选): a.国家机关82人(40.39%) b.事业单位103人(50.74%) c.国有企业72人(35.47%) d.民营企业83人(40.89%) e.中外合资企业87人(42.86%) f.学校59人(29.07%) g.其他34人(16.75%) 6.认为当前的就业形势是: a.形势好,没有压力0人 b.形势较好,压力不大28人(13.79%) c.形势严峻,比较困难147人(72.41%) d.形势严峻,很困难32人(15.76%) 7.对自己的就业前景感到: a.乐观,很有信心13人(6.4%) b.比较乐观,有信心87人(42.86%) c.感到迷茫,没有信心42人(20.69%) d.没想过,没信心7人(3.45%) e.心灰意冷,毫无信心0人 8.对自己所学的专业感到: a.很满意72人(35.47%) b.一般68人(33.49%) c.无所谓13人(6.41%) d.不满意9人(4.43%) 9.希望获得的职位和专业对口: a.是的43人(21.18%) b.视情况而定92人(45.32%) c.无所谓21人(10.34%) 10.专业不对口能接受吗: a.可以143人(70.44%) b.不可以9人(4.43%) c.无所谓14人(6.89%) 11.择业首要因素(可多选): a.工作地点32人(15.76%) b.经济收入与福利69人(33.99%) c.个人发展机会123人(60.59%) d.专业对口17人(8.37%) e.工作单位性质24人(11.82%) f.工作环境32人(15.76%) g.其他7人(3.45%) 12.期望月薪: a.800元以下0人 b.800-1200元0人 c.1200-2000元34人(16.75%) d.2000元以上103人(50.74%) 13.了解单位信息: a.资金和规模34人(16.75%) b.主要业务和发展前景102人(50.25%) c.用人标准和聘用条件81人(39.91%) d.薪酬和福利73人(35.96%) e.人才培训情况35人(17.24%) f.职位信息31人(15.27%) g.单位文化和管理体制47人(23.15%)

失地农民就业现状及对策分析资料

目录 一、引言 (2) 二、失地农民就业现状 (3) (一)失地农民结构性失业严重,隐性失业现象极为普遍 (4) (二)就业转失业比例过高 (4) 三、影响失地农民就业现状的因素 (4) (一)当前社会就业形势严峻,就业竞争激烈 (4) (二)失地农民文化素质低,缺乏就业培训 (5) (三)失地农民思想落后,观念保守,缺乏就业和创业意识 (5) (四)现行征地安置方式单一 (5) (五)政府政策因素的制约 (6) (六)征地过多过急 (6) 四、解决失地农民就业难的对策分析 (6) (一)建立就业保障基金 (6) (二)构建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7) (三)加强农民技能培训 (7) (四)强化农民就业观念 (7) (五)多种安置方式相结合,拓宽就业门路 (7) (六)消除就业障碍,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 (8) 五、小结 (9) 参考文献 (9)

失地农民就业现状及对策分析 摘要: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工业用地和城市建设用地需求扩张,农村越来越多的土地被征用,因此产生了大量的失地农民。由于社会就业形势、城乡二元结构等因素的制约,加上失地农民本身素质不高、知识水平有限,使得失地农民陷入就业困境。就业状况不容乐观,问题主要表现为就业率低下、就业质量不高、结构性失业严重、再失业现象普遍等。失地农民为我国城镇化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保障其生存权利责无旁贷。而保障失地农民生存权利的当务之急就是要解决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这也是要义根本所在。本文对失地农民就业现状进行研究分析,寻找成因症结所在,并针对成因症结提出对策建议以化解失地农民的就业困境,保障其基本生存权利。 关键词:失地农民;城市化;结构性失业;社会保障;就业现状;和谐社会 一、引言 土地问题是“三农”问题的核心,中国农村的耕地不仅具有生产功能,而且还具有保障农民基本生存权利的功能。但是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城乡结合部的大量土地被征用,由此失地农民的数量激增。失地农民是被动城市化的主要类型,从人口数量来看,这种进城方式的最大特点不是所占的比例最大,而是其被动化的特征。无论从现实情况还是从心理上,失地农民都还没有做好城市化的准备,由于土地被征用,他们的身份被迫的从农民强行过渡到了非农或者是城市居民。按照现在的经济发展速度和城市化进程,据预测2000年至2020年的30年间占用耕地将达到5450万亩以上,到2020年我国失地农民的总和将达到一亿以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乌云其木格在一次会议上指出,全国约有4000多万徘徊在城市边缘的“失地大军”。

心理学硕士的就业情况分析

心理学在中国是一门新兴学科,人们对这个专业了解得不多,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就业范围。不过,目前由于就读人数相对较少,其就业前景还是比较乐观的。目前心理学硕士就业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普通高校,这是心理学研究生毕业以后的主要去向。近年来高校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重视,纷纷开设心理学的公共课,心理学硕士担任起高校心理公共课的老师。这无疑扩大了心理学研究生的就业面。对于心理学硕士来说最好的就业方向之一是进入心理学系和教育系成为一名心理学老师。但是,随着博士毕业生的增多和硕士研究生的不断扩招,从事这一职业将越来越困难。高校中的心理咨询中心也为心理学硕士提供了就业机会。不过,这一般需要在校期间具有心理咨询的实践,并且一般情况下是女生优先考虑。心理学研究生在竞聘辅导员一职上比其他专业的学生有竞争力,但是一般情况下,入党是先决条件。高校工作的薪酬随具体职位和地区而异。 第二,公务员。招心理学研究生作公务员的一般是公安系统:公安局、劳教所、监狱、边检站等都是可能的去处。部分单位对于受聘人员的身体要求比较严格,有的还需要进行体能测试。 第三,企业。心理学研究生去企业主要从事猎头(人才中介)、企业咨询和人力资源管理。心理学研究生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生不同,心理学学生倡导人性化的管理,与人力资源管理的学生有所互补。但是由于人们对心理学这个专业还不是很了解,心理系的学生不如人力资源管理的学生具有竞争力。心理系的研究生还可以从事市场调研的工作,但是人数比较少,一般是本科生稍多。 第四,中小学。一般招的是本科生,其心理咨询部门主要是作为“花瓶”来应付教育部门的检查,所以前途不被看好,加上收入较低,一般研究生是看不上的,除非找不到工作,一般是不予考虑。 第五,心理咨询工作者。国内这个行业从目前我国的现状来看,单纯从事心理咨询工作未必能够维持一定的生活水准,要想有外国同行的薪水有待去开拓。 第六,医院和诊所。学习临床心理学和医学心理学的学生,可以去医院或心理诊所从事心理咨询和治疗的工作,但是以中国现今对心理医生的需求,再加上去医院需要有行医执照难度比较大。

关于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

关于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 2010-12-29 河南城建学院李海洋 摘要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民失去了他们赖以生存的土地,他们的生存、发展和就业的权利受到了严重的威胁,而目前的安置模式普遍存在补偿数额低,风险不确定等因素不能很好的解决失地农民面临的问题,只有通过"土地换保障"的思路才能妥善的安置失地农民,让他们分享工业化、城镇化带来的一系列成果。 关键词失地农民、土地换保障、社会保障 随着国家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如何妥善解决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显得日益紧迫。失地农民由于失去土地,在生活上如果得不到合理的保障,不仅会造成社会隐患也会阻碍城乡一体化的进程。 一、失地农民的现状 随着我国城市化、工业化的进一步发展,城市空间迅速扩大,为保证城市经济发展对土地的需求,大量的土地被征用。目前,我国已有被征地农民4 000多万(章安友,2004)。按照《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从2001年到2010年,全国还需要安排非农建设占用耕地1 850万亩,其中90%以上为集体土地需要征用。按照目前全国人均耕地水平和现阶段每征用1亩耕地大约造成1.4个农民失去土地进行测算,非农建设占用耕地1 850万亩,将有近2 600多万被征地农民需要陆续安置,年均需要安置失地农民260万人左右。 农民失去土地后就失去他们赖以生存的基础,随之也流失了与土地相关联的一系列权利。因为土地被征用之前,农民主要靠土地来养活自己,土地是他们的立命之本,失去土地就相当于失去了生活的基本来源;而且农民一直是以土地为劳动对象,失去土地也就失去了工作;再者,土地本身就是一笔财富,如果农民利用的好是可以为他们带来增值的,这就意味着农民失去土地后也就失去了一项经济价值极高的财产权利;最后,农民失去土地后,就失去了参与村民自治的积极性,这会间接导致村级干部的寻租行为。可见,土地的丧失会对农民带来不利的影响,如果不及时有效地安置好这些失地农民将会阻碍国家工业化的进一步发展,甚至会引起社会的动荡不安。 二、建立失地农民保障制度的必要性;

硕士博士研究生毕业生论文-研究生就业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摘要】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硕士研究生就业压力也不断加大。文章从调查中分析了河北省研究生就业情况,并提出解决河北省硕士研究生就业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硕士研究生;就业现状;就业压力;对策 随着我国本科生扩招之后,在高等教育扩招的大背景下,研究生扩招也迅速跟进。据笔者统计,从1999年开始,我国连年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与上一年相比,1999-2004年的增长率分别为:25.7%,43.0%,28.7%,23.4%,34.0%,24.0%,研究生的招生规模以平均每年26.9%的速度增长,而2005年仅硕士研究生招生就达31.6万多人,2006年硕士研究生招生更达34.4万人,初步统计2007年多达36.4万人。河北省研究生的招生数量也在不断的增长中,2005年达7721人,2006年达8937人,2007年更是突破1万人。研究生扩招虽缓解了本科生就业压力,也导致研究生就业竞争加剧。由于前几年来硕士研究生总体上供不应求的态势,人们对硕士研究生就业中存在的问题没有引起应有的重视。我国加入WTO 当前背景后,国外的资本,技术介入将加大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将有利于硕士研究生就业。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加入WTO后国内各企业将面临更大的挑战,对硕士研究生的素质,能力以及培养单位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有效地解决硕士研究生就业问题也就成为了社会、培养单位及研究生个人的关心的共同课题。 一、调查 (一)研究对象 为研究河北省研究生就业情况,在长期的资料收集和大规模的各案访谈基础上,于2006年对河北省高校有研究生院处的单位已签约的和正在找工作的研究生做了关于研究生就业问题的调查问卷。在大量准备工作的基础上,正式调查于2007年上半年进行,基本上采用随机抽样选取样本。具体要求为:各学校以院系名单为抽样框,随机抽取系院; 以抽中的各班为抽样框,再随机抽取硕士研究生毕业生。这样,共抽取2007年已找到或正在找工作的研究生200名构成了本次调查的样本。实际发放问卷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96份,有效回收率为98%;统计分析用excel版软件包。 根据问卷统计,在196名被调查者中,男生为96人,占48.9%,女生为100人,占51.02%;研究生一年级学生92人,占46.9%,研究生二年级学生65人,占33.2%,研究生三年级学生39人,占19.9%;文科生109人,占55.6%,理科生71人,占36.2%,工科生16人,占8.2%;应届生136人,占69.4%,往届生60人,占30.6%,其中已婚的29人,占14.8%,未婚的占85.2%。(二)研究生群体特征 在分析调查结果之前,笔者认为有必要先概述一下研究生的群体特征。 在各类学生中,研究生在知识层次、社会化程度、培养规格等方面都有其与众不同的群体特点。本文主要针对河北省内的全日制在校研究生。事实上其群体特征对其就业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1.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学业以研究为主,注重创新性、在学习中研究、在研究中学习。 2.群体构成较复杂,社会阅历差距较大年龄跨度大。 3.思想较为成熟,自立意识较强。 (三)结果分析

新闻专业岗位分析报告

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岗位分析报告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进步,社会对于信息的需求也越来越大,作为能够提供大量权威性信息的新闻业从业人员,其社会地位也在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从上述几点我们可以看出作为新闻专业的综合水平和就业方向也在得到不断的增长。 一、新闻采编在我国的具体发展状况 进入90年代以来,现代传播技术在世界迅速发展,除传统媒体的报刊、广播、电视媒体之外,因特网作为一种新兴的重要传播媒体,普遍得到各国的广泛关注。许多国家都把信息网络建设作为未来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进入21世纪,手机,3G网络的飞速发展,使得新闻采编行业的覆盖面积有了新的发展,对新闻采编人员的需求也进一步增加。 二、我国目前的新闻采编人才状况及市场需求状况 2012年4月17日,复旦大学教授李良荣在教育部高等学校新闻学学科第三届教学指导委员会第七次全体委员会议上表示,新闻学学科是我国近年来增长速度最快的学科之一,专业存在供大于求的情况,但新闻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发展前景仍然比较乐观。 李良荣说,我国现有800多家高校开设新闻学专业,在校本科生超过17万,硕士研究生超过4万,而目前编辑记者的岗位要求仅为25万人左右,新闻学专业毕业生存在供大于求的情况。 而造成这一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自2000年以来,除教育部部属高校能适当控制招生人数外,地方院校、民办高校及独立学院都进行了较大规模扩招,导致新闻学学科毕业生急速增长。另一方面,随着受众要求提高,媒体大量吸纳金融、经济、法律、社会学、外语等具有专业知识背景的毕业生从事新闻的综合、分析、解读等工作,这也对新闻学专业学生的就业造成一定冲击。 但是,对于新闻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前景,李良荣仍然表示乐观。他指出,随着社会发展,报社、杂志社、电视台等不再是新闻学专业学生的唯一出路。面对日益复杂的对内对外关系,许多大型企业、公务员单位和事业单位都需要新闻学专业人才来负责公共关系处理和对内对外宣传。此外,新闻学专业毕业生一般都具有较强的写作、行政和沟通能力,良好的综合素质也提高了毕业生在就业中的竞争能力。 同时,其他从事新闻行业的非专业人士,由于未经过严谨系统的培训,在处理应急事件、进行专业新闻报道时,和新闻专业的毕业生无法相比,也因此新闻专业毕业生仍然是当前新闻采编人才市场上的紧俏人才。 三、新闻采编学生应具备的基本能力和自我定位方向 新闻学在校学生能全面提升自己采、写、编、评的能力,并夯实学科基础,培养新闻敏感度,以适应全媒体时代对新闻人才的需求。 同时,为了能更好地适应多方面多角度的就业,新闻采编专业的学生应具备以下相关能力: 1、准确丰富的文字表达能力; 2、摄影摄像能力;

我国失地农民就业问题

我国失地农民就业问题浅析 毛柳元刘玉侠杨娟 (温州大学法政学院浙江温州325035) 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很多失地农民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地,失业现象也随即出现,如何解决好失地农民的再就业问题,不仅关系到和谐新农村建设,更关系到社会稳定。新时期,我国失地农民面临生活成本、职业技能成本双重压力,探索失地农民就业问题的现状以及产生原因,并提出政策建议势在必行。 关键词:城市化新时期失地农民就业问题 随着改革的推进,使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城市的扩充使大量的农民失去土地,失去土地就意味着失业,失去了最基本的生活保障,失地农民就业形势日益严峻。这就需要我们分析现状及其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一、失地农民的就业及生存状况 1.失地农民的就业现状 (1)我国失地农民失业率高,再就业困难 由于农民进城,受到行业限制、限期清理造成失地农民进城就业极其困难,主要影响因素包括两点: 第一,伴随着城市化进城的加快,以及加入WTO后,市场对劳动力需求的质量不断提升,产业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调整,实现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的转变。失地农民整体文化水平的普遍较低,已经成为严重阻碍就业的因素之一。 第二,从失地农民的主观意愿看,并不想进城。一方面,是农民的乡土情结影响着他们,不想远离农村这块土地。另一方面,是在城市生活的工作压力大,他们深知自身的文化不够;还有就是目前城市在教育、医疗等方面对他们保障不够,他们一旦失业就基本上得不到社会救济;在发生劳动纠纷时,很难通过正确的法律途径维护自身的正当权益;他们始终处于城市的边缘地带。 (2)我国失地农民缺乏社会需求的职业技能 当前,我国经济增长方式是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这种增长方式不仅需要物质资本要素及劳动要素数量增加,而且需要素质量提高及两种要素的合理配置[1]。失地农民缺乏符合社会需求的职业技能主要是以下两种情况:一是劳动者技能水平不够,当今社会,知识开始渗透进社会生活、工作的各个层面,这必然使那些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低的人面临着失业。二是失地农民大多从事服装业、餐饮业、批发和零售业,侧重于一些轻工业或者是劳动技能要求低的行业;但随着改革进程的推进,社会对劳动力的要求不断提升,现目前劳动力格局已经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 (3)我国失地农民进城务工的生活成本高 在城乡二元体制下,城市教育费用高,失地农民与市民在居住、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方面享受的待遇不同。在教育方面,城市的教育水平以及教育费用普遍高于农村地区,;而且有些城市的教育资源和户籍挂钩,很少对失地农民子女开放。在社会保障方面,在维护失地农民权益方面的制度还很不健全,大量的失地农民不能参加社会保险。在公共服务方面,由于失地农民在生活习惯、思想观念、等方面与城市居民有差异,导致他们很难真正融入城市。此外,失地农民的权利得不到保护始终处于政治体制的边缘,无法寻求到诉求渠道。 2、失地农民生存状态 (1)经济富裕型。这部分失地农民主要通过经商获得收入,大部分失地农民是在未失地之前就已经从事商业活动,这部分的失地农民家庭经济比较富裕,但在总比重中占的比重很低不足10%; 这部分失地农民因为原先的经济基础比较好,失地对他们的影响不是很大。 (2)经济一般型。这部分失地农民主要靠务工和从事小买卖获得收益,失去土地后部分有知识有技术的,有闯劲的年轻人走上了务工之路,部分则在当地私营企业务工,一些年龄稍大的在附近的城镇从事水果买卖、开办小作坊等。他们的收入水平都比较低,只能基本确保家庭的生活所需,加之家庭有孩子上学或生病治疗,经济负担比较沉重,这部分人占失地农民总数的40%。这部分失地农民占的比重较大,失去土地对他们的生活产生很大影响。 (3)经济困难型。这部分人员一方面学历低,而且年龄都偏大。 由于再就业比较困难,一部分在家从事剩余农田的耕种,收入来源不稳定而且又低,甚至还有些根本没有收入来源。这部分人占失地农民总数的50%;这部分人失去土地对他们的生存构成巨大威胁。 二、新时期失地农民就业困境的原因分析 1.失地农民受教育程度低,职业技能缺乏 由于我国长期以来的城乡二元经济体制,所以形成了“农村教育”和“城市教育”两种不同的教育体系;其表现主要在:对教育的投入有差别,从而限制了农民的受教育权;在教育的投入的差别上,主要是在城乡教育投入的差别、重点学校与非重点学校的投入 [2]。众所周知,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只有农民受教育权利得到 保护农民才能寻求到合法的渠道去捍卫自己的权益不受侵犯。从而不断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不断提高自主创业的能力。 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所需要的是知识型、技术型人才,而失地农民所从事的是与农业生产相关的,文化程度、综合素质普遍较低。在我国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体制下,国家财政在城乡教育方面投入的比例有很大差别,导致了城乡教育资源分配上的差别[3]。 2.政府补偿标准低,使失地农民缺乏创业积极性 我国目前的《土地管理法》规定;“征收耕地的土地补偿费为该耕地被征收前3年平均年产值的6~10倍,“土地赔偿款和安置补助费的总和不得超过土地被征收前3年平均年产值的30倍。”可以看出国家是根据农村土地原用途的产出而给予的土地补偿款,而没有考虑到土地的实际市场价值,我国土地的征收制度仅仅从单一的以土地所生产的农产品数量和农业经营的产值作为标准,按照原用途原产值进行补偿,而没有考虑到按照土地的最佳用途进行补偿[4]。目前《土地管理法》没有土地的实际市场价值,没有考虑到土地征收后地价上涨,以及消费品价格上涨等因素。在政治经济学原理中我们知道,极差地租分别由土地的肥沃程度、劳动生产 社会 和谐社会 121 --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