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高中生物必修三__第一章__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__考点

高中生物必修三__第一章__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__考点

高中生物必修三__第一章__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__考点
高中生物必修三__第一章__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__考点

必修三__第一章__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__考点

●基础知识自主疏理

1.细胞生活的环境

(1)细胞外液(内环境):由○1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内环境;由○2、○3、淋巴等组成。

(2)细胞外液成分的比较

①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4;最主要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5,而组织液和淋巴中○6含量很少。

(3)细胞外液理化环境

渗透压:大小主要与○7、○8的含量有关;酸碱度:正常人血浆近中性,pH为○9;温度:一般维持在○10。

(4)内环境与外界环境的关系: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11物质交换的媒介。

2.内环境稳态

(1)稳态:正常机体通过○12调节作用,使各个○13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14相对稳定状态;

(2)特点:内环境○15成分和○16理化性质处于动态平衡中。

3.对稳态调节机制的认识

(1)经典解释:在○17和○18的共同作用下,通过机体各种器官,系统分工合作,协调统一而实现的;

(2)主要调节机制:○19调节网络;

(3)稳态失调:人体维持稳态的○20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当外界环境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出现障碍时,均会遭到○21。

(4)重要意义: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校对:○1细胞外液○2血浆○3组织液○4相近○5蛋白质○6蛋白质○7无机盐○8蛋白质○97.35~7.45 ○1037℃○11物质交换○12调节○13器官、系统○14相对稳定○15成分○16理化性质○17神经调节○18体液调节○19神经—体液—免疫○20调节能力○21破坏○22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

●自主检测过关

1.下列能够在人体内环境中进行的生理过程是( )

A .淀粉水解成麦芽糖

B .氨基酸的缩合反应

C .抗毒素中和外毒素

D .丙酮酸+水→CO 2+氢+能量

2.( 2007·湖南大联考)下图表示正常人体内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物质交换的示意图,其中①②③④分别表示人体内的体液成分,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免疫系统分泌的抗体可以进入②,然后进入④,再进入①,经①循环送至发炎部位

B .体液①中含有胰岛素和血红蛋白

C .胰岛素能促进肝细胞中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

D .图中①②③④构成了人体细胞的直接内环境

3.血液、组织液、淋巴三者关系示意图如下,指出图中哪个箭头表示是错误的( )

A .①葡萄糖

B .②组织液

C .③水

D .④红细胞

4.内环境稳态的维持要依靠机体的调节,但外界环境也会影响稳态,除那项外,下列事实都支持这一观点( )

A .夏天长期呆在空调房间容易引起“空调病”

B .有人到青藏高原后会头疼乏力、血压升高

C .人屏息一段时间后,呼吸运动会明显加强

D .长期处于高温环境可能会引起“中暑”

淋巴 血浆 组织液

5.根据下面人体体液分布及物质交换示意图回答问题:

(1)水由消化道进入A,即过

程b是以方式进行的。b过程不包括对

大部分的吸收。

(2)人体细胞赖以生存的内环境包括图中的(只写字母)。其中A中的水以方式进入消化道。

(3)A中的代谢废物的排出途径除图中表示的外还应有,A和B的交换是通过结构进行的。

(4)过程e和f的渗透方向的不同处在于:前者______ 。

(5)过程e和d依次表示______ 作用。

(6)E和A相比,E中不含的成分是______ 。

1.C。解析:A发生于消化道,不属于内环境,B发生于细胞内核糖体,C项中抗毒素属于抗体,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发生于组织液,D发生于线粒体基质中。

2.A.解析:考查了内环境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理解

3.D 。解析:正常情况下红细胞是无法通过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液中的。

4.C.解析:C项是CO2对呼吸运动的调节,不属于外界环境的影响。

5.答案:(1)渗透(或自由扩散)脂肪成分(2)A、B、D 消化液(3)皮肤毛细血管壁(4)e可逆后者f单向(5)扩散作用和重吸收作用(6)大分子蛋白质

●考点详解及类型讲解

一、细胞外液与外界环境的关系

组织细胞通过内环境实现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而内环境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需要各个器官系统的参与。组织细胞既依赖于内环境,又参与了内环境的形成和维持。具体物质交换过程如图所示:

1.体内细胞只有经过内环境才能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因此内环境是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直接与内环境的物质交换有关的系统有四个,包括循环、泌尿、呼吸和消化系统;不同的组织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不同。

3.人的呼吸道、消化道、膀胱、子宫等由孔道与外界相连,储存的液体也直接与外界接触,所以这些液体不属于体液。

问题探究:

1.外界空气中的02进入组织细胞被利用需穿过多少层膜结构?

11层

2.单细胞生物有内环境吗?

没有,内环境是对多细胞生物而言的,单细胞生物生活在水中,可以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

二、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及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1.渗透压

(l)定义: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

(2)

(3)血浆渗透压的决定因素:主要由无机盐和蛋白质含量决定,其中细胞外液的渗透压90%以上是由Na+和Cl_决定的。

(4)与人体的健康:

①当患肠胃炎时,我们常常感到四肢无力,其原因是体内丢失了大量的无机盐,使无机盐平衡遭到破坏,因此需要输液来补充。

②血浆蛋白质含量降低的可能原因是:营养不良使合成量减少;肾小球炎,血浆蛋白随尿液排出体外,患者出现水肿现象。

③当代谢废物含量上升时,说明肾功能衰竭,会患尿毒症。

2.酸碱度

(l)正常人的血浆pH接近中性,约在7. 35~7. 45之间。

(2)维持因素:与含有HCO3_ , HPO42–等离子有关。

(3)维持酸碱平衡的体系:主要由Na+、K+和HCO3_、HPO42–、有机酸和蛋白质构成,它们均具有

一定的缓冲能力,可以维持体液的酸碱平衡。

3.温度

(1)人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所以人体内酶的最适宜温度也是37℃左右。

(2)体温:幼年>成年>老年;女性>男性。

(3)与人体健康:

当我们感冒发烧时,食欲低下、精神不佳,这是由于体温升高,影响了消化酶等各类酶的催化功能,导致消化不良和其他生理活动紊乱的缘故。

问题探究:

3.长期营养不良的病人,血浆蛋白的含量降低,会出现组织水肿,为什么?

3.血浆的渗透压变小,吸水能力减弱,组织液中水分子回渗的速率降低

4.肾炎病人为什么会出现全身水肿?

4.肾炎病人由于肾小球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大分子蛋自质渗出毛细血管壁,进入原尿随尿流失,致使血浆蛋白的含量降低、组织液中水分子回渗率下降,造成全身水肿

三、内环境稳态及稳态与消化、呼吸、循环、排泄系统的功能联系

1.内环境稳态

2.细胞外液间的物质交换

(1)由于毛细血管分布于组织间隙,而且毛细血管有一定的通透性,正常情况下除血细胞和大部分血浆蛋白外,其他物质(如水、无机盐、小分子有机物)都可以通过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问隙,因此组织液和血浆之间可进行双向物质交换。

(2)毛细淋巴管的功能是回收组织液(包括细胞代谢产物在内的各种物质),这些物质一旦进入毛细淋巴管就成为淋巴,经过淋巴循环汇入血浆,因此,淋巴与组织液之间的物质交换是单向的,淋巴和血浆之间的物质交换也是单向的。

3.与消化、呼吸、循环、排泄系统的功能联系

(1)在气体交换中的联系

①氧气从外界进入组织细胞需要多种器官、系统的参与。首先氧气借助呼吸系统进入肺泡,然后扩散进入肺泡周围的毛细血管,借助血液循环到达组织细胞处,接着从组织细胞周围的毛细血管扩散出来,经组织液进入组织细胞,参与物质的氧化分解。

②二氧化碳的排出过程与氧气的进入过程刚好相反。

(2)在物质交换中的联系

①各种营养物质必须经消化系统的消化、吸收才能进入循环系统,然后经循环系统的运输才能到达组织细胞周围的组织液,接着被吸收进入组织细胞。

②组织细胞代谢产生的废物,也必须先进入组织液,才能通过循环系统的运输后,借助呼吸系统或泌尿系统、皮肤排出体外。

问题探究:

5.内环境的调节方式是什么?主要参与的系统有哪些?

为负反馈调节,参与调节的系统有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

6.什么叫反馈和负反馈?

①反馈信息与原输入信息起相同作用,使输出进一步增强的调节是正反馈。

②反馈信息与原输入信息起相反作用,使输出减弱的调节是负反馈。

四、血桨中的缓冲物质对血浆pH的反馈调节

血浆中存在着缓冲物质:主要有NaHCO3/H2CO3、(其比值为20:1)、Na2HPO4/NaH2PO4等。它们对维持血浆pH的稳态起了重要作用,其反馈调节过程总结如下:

(1)剧烈运动使大量乳酸进入血液时,会发生以下变化:

C2H4OHCOOH+NaHCO3→C2H4OHCOONa(乳酸钠)十H2CO3

H2CO3→H2O十CO2↑

CO2可由肺排出体外,缓冲了体内产生的过多的酸。

(2)碱性物质(如Na2CO3)进入血液时,会发生以下变化:

Na2CO3十H2CO3→2NaHCO3

过多的NaHC03可由肾脏排出,从而缓冲了体内的碱性变化。

类型一内环境的概念

规律总结:

1.混淆细胞内液与细胞外液,如把细胞内的血红蛋白也作为内环境的组分,血浆蛋白一般位于血浆内,血红蛋白则位于红细胞内。

2.把外环境理解成内环境,消化道、呼吸道及泌尿系统管道跟外界直接相通连,都不属于内环境。

3.混淆递质小泡和神经递质概念,后者可在内环境中。

4

5.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理解内环境环境概念

类型二内环境的稳态及与人体健康

规律总结:

组织水肿原因可能有:

①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全身性水肿);

②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

③淋巴回流受阻;

④过敏性物质引起——过敏性水肿;

⑤营养不良引起时血浆蛋白合成量减少,血浆渗透压降低,使水分进入组织液,引起组织水肿。

类型三血浆中的缓冲物质对血浆pH的反馈调节

例3.(2008·临沂模拟)人体剧烈运动,当肌肉细胞缺氧时,pH是降低还是升高?pH的这种变化是由哪种物质引起的?需何种缓冲物质进行调节()

A.降低、CO2、NaHCO3 B.升高、CO2、H2CO3

C.降低、乳酸、NaHCO3 D.升高、乳酸、NaHCO3

解析:本题考查了人体内维持pH相对稳定的机制,当肌肉进行无氧呼吸时会产生乳酸,从而使pH下降,而NaHCO3可以与乳酸反应产生乳酸钠和碳酸,碳酸分解生成CO2,通过呼吸系统排出体外,从而维持内环境中pH的相对稳定。

答案:C

变式1.关于稳态的实现,下列叙述有误的是()

A.血液中的缓冲物质可以调节血浆pH

B.肾脏不时地排出内环境中多余的尿素、无机盐等

C.细胞不断地进行有氧呼吸

D.肝脏储存的肝糖原在血糖浓度下降时分解并且不断地释放入血液

解析:正常机体通过神经一体液一免疫调节,通过各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来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叫做稳态。A、B、D三项均是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调节过程;C项只能使内环境中的CO2含量增加。

答案:C

规律总结:

调节血浆pH除了NaHCO3/ H2CO3外,还有磷酸二氢钠/磷酸氢二钠等缓冲物质。

类型四实验探究

血液中的红细胞源源不断地为人体组织细胞输送氧气。血浆中无机盐含量的相对稳定对于维持红细胞正常的结构与功能至关重要,为患者输液治疗时必须考虑生理盐水的浓度。请完善下列相关实验。

(1)探究目的:。

(2)实验材料:略

(3)方法步骤:

①取7支洁净试管,分别编号为1~7号,并分别加入2 mL浓度依次为O.5%、0.7%、0.9%、

1.1%、1.3%、l.5%的及蒸馏水,并各加入2滴抗凝剂(或柠檬酸钠)。

②将左手无名指消毒,用消毒的采血针刺破皮肤,用小滴管吸血。

③向1~7号试管中分别滴入1滴血,摇匀,放置5 min,

④分别取7支试管中混合液各一滴,置于7个洁净的已编号的载玻片上做成临时装片,在显微镜下镜检,观察。

(4)预期结果及分析:

①如果红细胞在0. 9%NaCL溶液中,则生理盐水的浓度应该大于0.9%。

②如果红细胞在0.9%NaCL溶液中,则生理盐水的浓度应该等于0. 9%。

③如果红细胞在0.9%NaCL溶液中,则生理盐水的浓度应该小于0.9%。

(5)讨论:

①某学生配制生理盐水时,由于操作不规范致使溶液浓度偏低,他的探究结果会。

②为了使实验结果更精确,可采取怎样的实验措施?

③生理盐水与体液为等渗溶液,过多注射是否会影响细胞的正常功能?为什么?

解析:本题考查实验的分析能力。0. 9%NaCL溶液是人体细胞的等渗溶液,细胞在等渗溶液中形态没有发生变化。

答案:(l)确定适合于人的生理盐水的浓度

(3)①NaCL溶液④红细胞形态有何变化(4)①吸水涨破②形态没有明显变化

③失水皱缩(5)①偏高②分组更精细一些。③会影响。生理盐水的过多注入会打破无机盐离子的稳态,进而影响细胞的正常功能。

●高考真题

真题1.(08广东生物)根据下图判断,正确的描述是()

①对于组织细胞的正常生理活动,过程a较过程b和c更为重要

②组织液中的CO2有害无益

③组织液中的物质是有变化的

④过程b或c受阻可导致组织水肿

A.①③B.①②C.②④D.③④

解析:过程a、b、c共同调节内环境的稳定,b或c受阻,使组织液回流受阻,导致组织水肿;组织液中的CO2能调节人体的呼吸速率。

答案:D。

真题2.(08全国II)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及其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A.葡萄糖以自由扩散方式从消化道腔中进入内环境

B.H2CO3/NaHCO3对血浆pH相对稳定有重要作用

C.内环境的温度随气温的变化而变化

D.人体的内环境即指体液

解析:葡萄糖从消化道腔中进入内环境的吸收方式为主动运输;内环境的温度是相对稳定的,不随外界的变化而变化;内环境指细胞外液,不包括细胞内液。

答案:B.

真题3.(08宁夏卷)长时间运动引起机体缺氧时,血液pH的变化趋势、引起pH变化的物质、能起缓冲作用的物质分别是()

A.降低、CO2、Na2CO3

B.降低、乳酸、NaHCO3

C.升高、CO2、H2CO3

D.升高、乳酸、NaHCO3

解析:缺氧时人体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乳酸,使血液pH下降,乳酸与NaHCO3结合成乳酸钠,从而稳定内环境的pH。

答案:B。

真题4.(07年广东生物)当人们参加强体力劳动大量出汗时,为了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机体必须进行多项调节,其中包括()

①胰岛A细胞的分泌活动增强②胰岛B细胞的分泌活动增强

③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④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真题5. (07年全国理综II)人体内的细胞外液构成了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在这个环境中可发生许多生化反应,其中有()

A.蛋白质消化分解成氨其酸

B.神经递质和激素的合成

C.丙酮酸氧化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

D.乳酸与碳酸氢钠作用生成乳酸钠和碳酸

解析:本题直接考查内环境中生理过程,同时考查蛋白质消化场所、神经递质和激素合成的场所、有氧呼吸第二阶段场所等相关知识。血浆中有许多缓冲物质HCO3-、HPO42-,能够保持稳态。

答案:D.

●基础巩固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6.人血液中不可能出现的是()

A.纤维蛋白原 B.激素 C.纤维素 D.淋巴细胞

6.C.解析:内环境指的是人体内细胞赖以生存的体内环境,即细胞外液.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从题目看,人体是不能消化纤维素,因此内环境中不可能有纤维素。

7.下列过程发生在人体内环境中的是()

A.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

B.葡萄糖脱氢分解产生丙酮酸

C.食物中的蛋白质经消化被分解成氨基酸

D.胰岛细胞合成胰岛素

7.A.解析:B项发生于细胞质基质,C项发生于体外的环境消化道中,D项发生于细胞内核糖体中。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可以理解发生于突触间隙。

8.下图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Ⅰ、Ⅱ、Ⅲ、Ⅳ表示能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四种器官,①②是有关的生理过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内环境与Ⅰ交换气体必须通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

B.Ⅱ内的葡萄糖通过①进入血液和淋巴

C.②表示重吸收作用

D.Ⅳ表示的器官是皮肤

8.B.解析:构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内环境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

9.下列各组化合物中全是内环境分的是()

A.O2、CO2、血红蛋白、H+ B.过氧化氢酶、抗体、激素、H2O

C.纤维蛋白原、Ca2+、载体 D.Na+、HPO42-、葡萄糖、氨基酸

9.D解析:考查内环境组成成分,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内,过氧化氢酶也存在于细胞内,载体位于细胞膜上。

10.(07年北京东城一模)下图为哺乳动物某组织示意图,其中①是毛细血管壁,②是成熟红细

胞,③是血浆,④是细胞内液,⑤是组织液.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②经过体外细胞培养即可形成细胞株

B.组织胺能使①通透性增大,从而导致⑤中液体减少

C.过敏反应产生的抗体主要分布在③中,③和⑤的成分有区别

D.②中的氧气到达④至少需要经过4层生物膜,②处氧气浓度高于④

10.D解析:毛细血管壁是由单层细胞组成,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没有细胞核,体外细胞培养不能形成细胞株,抗体主要分布在血清(血浆去掉纤维蛋白原),其次分布在组织液和外分泌液中,而过敏反应产生的抗体吸附在组织细胞的表面,而不会分布在血浆和组织液中,细胞膜是单层膜,气体进出细胞属于自由扩散,顺浓度梯度。

二、多项选择题

11.(08汕头一模)人体内的细胞外液构成了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称为内环境,在这个环境中可发生许多生化反应。下列过程发生在人体内环境的是()

A.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

B.食物中的蛋白质在消化道内被分解为氨基酸

C.葡萄糖氧化分解释放出能量

D.乳酸和碳酸氢钠作用生成乳酸钠和碳酸

11.AD。解析:消化道属于外界环境;氧化分解在细胞内进行。

12.(2007·惠州调研)正常情况下,人体内环境各组成部分之间物质的主要移动方向包括()A.血浆→组织液 B.组织液→血浆

C.淋巴→组织液 D.淋巴→血浆

12.ABD。解析: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动脉中的血浆沿动脉流入毛细血管的动脉端,其中许多物质会透过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液。组织液是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少部分组织液被毛细淋巴管吸收,成为淋巴液。

13.下列不属于哺乳动物和人体“内环境”的是()

A.肺泡腔内的气体 B.小肠腔内的消化液

C.心室腔内的血浆 D.膀胱腔内的尿液

13.ABD解析:考查了内环境概念的理解。把外环境理解成内环境,消化道、呼吸道及泌尿系统管道跟外界直接相通连,都不属于内环境。

●能力提高训练

14.(08深圳一模)血浆渗透压大小与下列哪一项无关()

A.血浆中白蛋白的浓度 B.血浆中Cl-浓度

C.血浆蛋白的相对分子质量 D.血浆中Na+浓度

14.C.解析:血浆蛋白的相对分子质量只是指蛋白质的大小,与血浆渗透压无关。

15. (08广州调研) 肌肉注射时,药液进入人体后经过的一般途径是()

A.血浆→组织液→淋巴→血浆→靶细胞

B.淋巴→血浆→组织液→血浆→靶细胞

血浆→组织液→靶细胞

C.组织液

淋巴

D.组织液→血浆→组织液→靶细胞

15.C.解析:肌肉注射时,药液先进入组织液,而组织液可形成血浆或淋巴。

16. (08雷州二模) 下图为人体细胞及其内环境之间物质交换的示意图,①②③④分别表示

人体内不同部位的液体。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人体的内环境是由①②③组成的

B.体液①中含激素、血红蛋白、尿素、CO2等物质

C.浆细胞分泌的抗体先进入②,再进入①④,经循环运输到发炎部位

D.细胞无氧呼吸产生的乳酸进入①中,①中的NaHCO3与之发生作用,使pH基本稳定

16.D.解析:①②③④分别表示人体内的血浆、组织液、组织细胞、淋巴。

17.(08佛山一模)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稳态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摄入食物过咸时,抗利尿激素的分泌量减少

B.内环境的稳态是指内环境的温度、渗透压、酸碱度及各种化学成分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C.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是体内细胞直接生存的液体环境,构成了人体的内环境

D.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17.A.解析:摄入食物过咸,使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

18.(08揭阳一模)右图为人体体液物质交换示意图,其中正确的叙述是

()

A.A、B、C依次为组织液、血浆、淋巴

B.A、B、C依次为血浆、淋巴、细胞液

C.B、C、D依次为组织液、淋巴、血浆

D.B、C、D依次为组织液、、细胞内液、淋巴

18.D.解析:单箭头的是淋巴。

19.(08茂名一模)由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教授王晓梅和英国Buck研究院老年研究

中心副教授Kunlin等合作研究表明,脑梗死病人脑中有新生神经存在。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成年人脑中神经元不能分裂增殖。王晓梅认为,虽然,现在还不能确定新生神经元是原地产生还是迁移而来,但已经为治疗包括脑梗死在内的脑猝死提供了新的可能。

(1)脑部神经元的直接生活环境是,血管阻塞使相关部位的内环境中化学组

成和等理化性质发生改变,从而导致神经元,细胞坏死。

(2)神经元的增殖方式为,人们通常认为成年人脑神经元不能分裂增殖,是因为这些神经元已经。

(3)脑梗塞病人如果出现运动性失语,则大脑皮层受损的可能是语言中枢的区。

(4)上述材料指出,研究人员发现在脑梗死病人脑中有新生神经存在,这为治疗脑猝死提供了新的可能。这种治疗的思路是。

20.下图是胰腺组织局部结构模式图,据图回答:

(1)A液为_______,B液为_______,C液为_______,三者共同构成了胰腺组织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这个液体环境称为_______。

(2)CO2不从毛细血管进入胰腺组织细胞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胰腺组织细胞可分泌胰酶和胰岛素,其中_______________可进入血液,参与物质代谢的调节,如果该物质分泌不足,可使血液中________________浓度升高,导致__________________病的发生。

19.答案:(1)组织液,酸碱度(或渗透压),代谢紊乱(2)有丝分裂,高度分化(3)S (4)通过分裂产生新的细胞代替死亡细胞

20.解析:细胞外液是指存在于细胞外的体液,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气体进出生物膜通过自由扩散,靠气压大小。胰岛素是降低血糖的唯一激素。

答案:(1)组织液、血浆、淋巴,内环境(2)毛细血管内CO2浓度低于胰腺组织细胞中CO2的浓度(3)胰岛素,葡萄糖,糖尿

考点3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基础知识自主疏理

1.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

(1)结构基础—反射弧:○1→传入神经→○2→传出神经→○3。

(2)基本方式:反射

2.兴奋的传导

(1)兴奋:是指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如神经组织)或细胞○4后,由相对○5变为显著○6的过程。

(2)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①静息电位:神经纤维未受刺激时,细胞膜内外电位是○7;

②兴奋的产生:当神经纤维某一部位受到刺激时,细胞膜内外电位是○8;

(3)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①突触的结构:突触前膜、突触间隙、○9;

②特点:○10。

3.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各级神经中枢功能不同,彼此之间相互联系、相互调控。

●自主检测过关

1.(08北京西城模拟)反射和反射弧的关系是()

A.完成反射活动所用的时间决定于反射弧的长度

B.反射活动的完成不需通过反射弧来完成

C.只要反射弧完整,必然出现反射活

D.反射弧是完成反射的神经冲动传导路径

2.(08盐城抽样) "小儿麻痹症"是由于病毒侵染了位于脊髓的传出神经元的细胞体,而传入神经元

及神经中枢未受到侵染,所以严重的小儿麻痹症患者会表现出下肢()

A.能运动,对刺激有感觉 B.运动障碍,对刺激有感觉

C.能运动,对刺激无感觉 D.运动障碍,对刺激无感觉

3.(08江苏淮安模拟)下图示意一个反射弧的结构。就此图分析下面的说法不.正确的()

A.直接刺激肌肉可以引起其兴奋收缩,但不能在g、f、e处检测到膜电位变化

B.刺激皮肤引起肌肉收缩时,可在e、f、g处检测到膜电位变化

C.若g以下处受损,针刺皮肤能够在f处检测到膜电位变化

D.若f处受损,针刺皮肤能在肌肉处检测到膜电位变化

4.(08南通一调)下列关于兴奋传导的叙述,正确的是()

A.神经纤维内部局部电流的方向与兴奋传导的方向相反

B.突触小体可完成“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

C.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的方向与突触小泡移动的方向相同

D.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只能使突触后膜产生兴奋

5.(08淮安模拟)下图表示三个神经元及其联系。其中“—○—<”表示从树突到胞体,再到轴

突及末梢(即一个完整的神经元模式),为了研究兴奋在一个神经元上的传导方向和在神经元间的传

递方向,进行了相关实验。联系图解回答下列问题:

(1)若①代表小腿上的感受器,⑤代表神经支配的小腿肌肉,则③称为_________,能代表反

射弧的结构为(用图中序号表示)_______。

(2)刺激图中b点,则b点发生的膜电位变化是________,图中________点可发生兴奋。

(3)若刺激d点,图中_____________点可发生兴奋;

(4)由图中可看出一个神经元的突触小体与下一个神经元的____相接触而形成突触,图中共有

突触_____个。

(5)由此说明:兴奋在一个神经元上的传导是__ ___。兴奋在两个神经元间的传递是_ _,其原因是______ _。

1.D.解析:反射弧是完成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

2.B.解析:传入神经元及神经中枢未受到侵染,刺激能传到中枢处理,对刺激有感觉;传出神经元受损,效应器(肌肉)没有应答,运动障碍。

3.D.解析:f处受损,反射弧结构不完整,针刺皮肤,刺激不能传到肌肉。

4.C.解析:神经纤维内部局部电流的方向与兴奋传导的方向相同,突触完成信号的传递过程,神经递质可使突触后膜产生兴奋或抑制。

5.答案:(1)神经中枢;①②③④⑤(2)由外正内负变成外负内正;abedc

(3)edc (4)轴突或细胞体;3 (5)双向的;单向的;神经递质只能由上一个神经元突触小体的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考点详解及类型讲解

一、神经元、反射和反射弧

2.反射弧:

⑴组成及功能

⑵反射弧只有保持完整,才能完成反射活动。组成反射弧的任何部分受到损伤,反射活动都不能完成。

二、兴奋的传导和传递

1.神经元的基本结构

(1)组成

(2)概念区别—神经元、神经纤维和神经:

神经元即神经细胞,由突起和细胞体两部分组成,突起分树突和轴突两种。

神经纤维是指神经元的轴突包括套在轴突外面的髓鞘或感觉神经元的长树突。

许多神经由神经纤维集结成束,外面包裹着结缔组织膜,就成为一条神经。

2.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电传导

(1)过程

通透性增加,未兴奋部位:内负外正;

内流,内正外负;兴奋与未兴奋部位形成电位差,产

生局部电流

(2)特点

①生理完整性:神经传导要求神经纤维在结构上和生理功能上都是完整的。如果神经纤维被切断,破坏了结构的完整性,不可能通过断口进行传导。

②双向传导:刺激神经纤维上的任何一点,所产生的冲动均可沿着神经纤维向两侧同时传导,在同一神经元上的传导也是双向的。

③绝缘性:一条神经包含着许多神经纤维,各条纤维上传导的兴奋基本上互不干扰,被称为传导的绝缘性。

3.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突触传递

(l)突触:一般情况下每一神经元的轴突末梢与其他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形成接点,由此可分为两类:

①轴突—细胞体型:

②轴突—树突型:

(2)过程:

①突触小泡释放的递质:乙酰胆碱、单胺类物质、氨基酸类物质等。

②递质移动方向:突触小泡→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

③信号转换: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3)特点:

①单向传递,只能由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到另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或细胞体,导致下一个神经元的兴奋或抑制。

②传导延搁:递质的产生、释放和作用需要一定时间。

③易受组织液中物质的影响:突触间隙的液体为组织液,组织液中的物质能影响兴奋的传导。

三、高级神经中枢的调节

1.高级神经中枢:大脑皮层

2.功能区:

(1)中央前回(躯体运动中枢):管理对侧躯体的运动。

顶部:调节下肢运动

中间:调节上肢运动

底部:调节头面部肌肉运动

(2)中央后回(躯体感觉中枢):管理对侧躯体的感觉。

(3)言语区(人类特有)

(4)内脏活动中枢

①位置:皮层内侧面。

②功能:调节血压、呼吸和胃肠运动等。

类型一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

例1.(06重庆)在用脊蛙(去除脑保留脊髓的蛙)进行反射弧分析的实验中,破坏缩腿反射弧在

A.感受器 B.感受器和传入神经

C.传入神经和效应器 D.效应器

答案:C

变式1.下图为反射弧结构示意图,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由A、B、C、D、E组成了一个完整的反射弧

B.当①受刺激时,该处的细胞膜内外的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

C.③的结构决定了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只能是单向的

D.若从①处剪断神经纤维,刺激②处效应器仍能产生反应

答案:B

类型二兴奋的传导过程和特点

例2.如图为突触结构模式图,对其说法不正确的是()

A.在a中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信息传递需要能量

B.1中内容物释放至2中主要借助于突触前膜的选择透过性

C.2处的液体为组织液,含有能被3特异性识别的物质

D.1中内容物使b兴奋时,兴奋处外表面分布着负电荷

答案:B

变式1.将电位计的两个微型电极a、d分别置于神经纤维膜外(ab=bd),同时在b处给予一个强刺激,电位计的指针会()

A.不会发生偏转

B.发生一次偏转

C.发生两次方向相同的偏转

D.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答案:D

变式2.(2007·全国卷Ⅰ)如图表示一段离体神经纤维的S点受到刺激而兴奋时,局部电流和神经兴奋的传导方向(弯箭头表示膜内、外局部电流的流动方向,直箭头表示兴奋传导方向)。其中正确的是()

答案:C。

变式3.已知突触前神经元释放的某种递质可使突触后神经元兴奋,当完成一次兴奋传递后,该种递质立即被分解。某种药物可以阻止该种递质的分解,这种药物的即时效应是A.突触前神经元持续性兴奋 B.突触后神经元持续性兴奋

C.突触前神经元持续性抑制 D.突触后神经元持续性抑制

答案:B

规律总结:

1.当兴奋传到突触小体时,突触小泡向突触前膜运动然后通过突触前膜的外排作用递质进入突

触间隙,需要消耗能量。

2.判断兴奋的传导方向:

(1)突触的结构:只能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从上一个轴突到下一个树突或细胞体;

(2)反射弧结构:脊髓后角→脊髓前角;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3)在同一个神经元中是双向传导的,在不同神经元间是单向传导的。

类型三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例3.下列有关条件反射的说法错误的是( D )

A.条件反射是人和动物适应环境的一种重要活动方式

B.条件反射是建立在非条件反射基础上的,是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C.条件反射使人和高等动物的行为活动具有预见性。

D.条件反射一旦建立,反射弧是不变的。

变式1.下列有关人体的各项活动中不属于反射的是( B )

A.气温升高人出汗 B.白细胞吞噬细菌

C.看见红灯时刹车 D.吃食物时流唾液

规律总结:

非条件反射是先天具有的,条件反射在后天形成,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都需要反射弧来完成的。

类型四高级神经调节

例4.(07广东)当你专心作答试题时,参与的高级中枢主要有( D )

①下丘脑②大脑皮层H区(听觉性语言中枢)③大脑皮层S区(运动性语言中枢)④大脑皮层V区(视觉性语言中枢)⑤大脑皮层W区(书写性语言中枢)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④⑤

变式1.下列关于神经调节的错误叙述是()

A.大脑皮层的“S”区受损将出现运动性失语症

B.当神经纤维的某一部分受到刺激产生兴奋时,膜内为正电位,膜外为负电位

C.兴奋只能以局部电流的形式在多个神经元之间单向传递

D.传出神经元的轴突上某一点受到刺激,兴奋会向轴突两端进行传导

解析:兴奋在神经元间通过突触结构,实现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换。

答案:C

变式2.(07广东)参与"植物人"生命活动调节的神经结构主要有( B )

①大脑皮层②小脑③下丘脑④脑干⑤垂体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①④⑤规律总结:

“植物人”虽然大脑受损,但脑干和脊髓等仍正常。所以还有内脏器官的活动,包括呼吸、消化、心跳等,但没有感觉和运动能力。

类型五实验探究

阅读资料结合图示回答有关问题:

乙酰胆碱酯酶能催化神经递质一一乙酰胆碱的水解,使神经递质在完成神经兴奋的传递任务之后,尽快消失。有机磷杀虫剂能专门抑制动物乙酰胆碱酯酶的活性,使乙酰胆碱不能很快消失,肌肉细胞处于持续兴奋之中,表现为震颤不已,直到死亡。

(1)图乙①中的物质释放到③中的方式是。

(2)由图乙看出,突触后膜的面积相对较大,其意义是。

(3)请将下列实验步骤及结果补充完整。

实验目的:验证有机磷杀虫剂对乙酰胆碱酯酶的活性具有抑制作用。

材料用具:两个相同的图甲装置、适宜的放电装置、有机磷杀虫剂、生理盐水、培养皿等。

实验步骤

第一步:将两个装置编号1、2,并分别将装置中青蛙的“神经一腓肠肌”标本放入盛有等量生理盐水的两个培养皿中。

第二步:同时用电极分别刺激两个“神经一腓肠肌”标本的神经,指针都向左偏转,然后恢复。

第三步:。

第四步:。

实验结果:。

答案:(1)胞吐(2)有利于接受神经递质 (3)第三步:在装置1的培养皿中滴加一定量的有机磷杀虫剂,在装置2的培养皿中滴加等量的生理盐水。

第四步:一段时间后,同时用电极刺激两个“神经一腓肠肌”标本中的神经,观察现象。

实验结果:装置I的指针持续向左偏转,装置Ⅱ的指针向左偏转后恢复。

●高考真题

真题1.(08山东卷)2008年1月12日我国科考队员登上了南极“冰盖之颠”。他们生理上出现的适应性变化是( D )

①体温下降②机体耗氧量降低③皮肤血管收缩

④体温调节中枢兴奋性增强⑤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增加

A.①③④ B.①④⑤ C.②③⑤ D.③④⑤

真题2.(08重庆理综)下列关于神经系统及其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C )

A.切除下丘脑的动物丧失血糖调节能力

B.调节人体生理活动的高级神经中枢是下丘脑

C.机体对刺激作出迅速反应的调节属于神经调节

D.先天性行为与神经系统的调节作用无直接联系

真题3.(08全国理综II)人体受到某种抗原的刺激会产生记忆细胞,当其受到同种抗原第二次刺激时( A )

A.记忆细胞的细胞周期持续时间变短,机体抗体浓度增加

B.记忆细胞的细胞周期持续时间变长,机体抗体浓度增加

C.记忆细胞的细胞周期持续时间变短,机体抗体浓度减少

D.记忆细胞的细胞周期持续时间不变,机体抗体浓度减少

真题4.(08北京卷)人被犬咬伤后,为防止狂犬病发生,需要注射由灭活狂犬病毒制成的疫苗。疫苗在人体内可引起的免疫反应是( D )

A.刺激效应T细胞分化成为记忆细胞

B.刺激吞噬细胞产生抗狂犬病毒抗体

C.可促进效应B细胞释放淋巴因子

D.产生与狂犬病毒特异性结合的抗体

真题5.(08广东文基)有关人体体温调节的描述,正确的是( B )

A.当体温低于正常值时机体产热加强,散热停止

B.机体是以反馈调控方式维持体温稳定的

C.低温环境中激素参与体温调节,神经不参与

D.高温环境中神经参与体温调节,激素不参与

真题6.(08广东生物)以下关于艾滋病(AIDS)的叙述,错误的是(C )

①AIDS患者出现病症的直接原因是其它病原体感染

②HIV攻击人体免疫系统,特别是B淋巴细胞

③HIV侵入人体后存在潜伏期,原因是潜伏期HIV复制能力较弱

④感染HIV的人称为AIDS患者,应尽快治疗

⑤目前还没有根治AIDS的特效药

A.②③⑤B.①④⑤C.②③④D.①②③

真题7.(08广东生物)某同学正在跑步,参与调节这一过程的神经结构有(D )

①大脑皮层②小脑③下丘脑④脑干⑤脊髓

A.①②③④B.①③④⑤C.①②④⑤D.①②③④⑤

真题8.(08广东生物)在神经和激素的调控下人体能够适应内外环境的变化。下图是甲状腺激素分泌调控模式图,主要包括①至⑤五个过程,其中。TRH及TSH分别表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请回答下列问题:

(1)寒冷刺激后,图中过程的活动较其它过程更早增强,过程产生的激素可作用于肝细胞,使其代谢产热量增加。

(2)当受到寒冷刺激时,正常人体会立刻感觉到冷,请根据反射弧有关知识写出冷的感觉是如何产生的?

(3)人体长期缺碘将会导致甲状腺增生(俗称大脖子病),这是图中哪些过程分别发生什么变化的结果?

必修3稳态与环境记忆

生物必修3记忆 内环境和稳态 (1)内环境 ①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内液含量占2/3。细胞外液主要包括组织液、血浆、淋巴,叫人体的内环境。三者关系? 血浆与组织液、淋巴在成分上的区别主要是血浆含有较多的蛋白质。 血浆中的水来自:消化道、组织液、淋巴。 不属于人体内环境成分的有:细胞内的物质如血红蛋白、呼吸酶、细胞、分泌到消化道中的物质如淀粉酶、植物细胞中的物质。(理解) 细胞外液理化性质的三个主要方面: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是内环境。 ②正常人的血液pH范围是7.35~7.45,缓冲物质是H2CO3/NaHCO3、NaH2PO4/Na2HPO4 ③稳态的概念和生理意义 A.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神经、体液、免疫调节),使各个器官、系统 .......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的状态。 内环境稳态的实质:内环境的各种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 内环境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与人体新陈代谢有直接关系的系统:消化、呼吸、循环、泌尿系统。 B.稳态的生理意义: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如内环境的稳态遭到破坏, 就会引起代谢紊乱 ....,并可导致疾病。 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 ①反射的神经结构--反射弧:参与反射活动的神经结构称为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效应器是指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等。 反射活动需要完整的反射弧来实现。一个完整的反射弧至少有2个神经元。 神经元在形态上与其它动物细胞的不同处:有突起。 2.兴奋的传导 (1)神经纤维上:神经纤维膜内外电位未兴奋时是外正内负 .........,兴奋时为外负内正。 兴奋以电信号(或神经冲动)的形式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 特点:是双向传导 (2)神经元之间:突触的传递 特点:单向传递(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到下一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 传递过程:轴突→突触小体→突触小泡→递质→突触前膜(轴突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树突膜或胞体膜)(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 单向传递的原因:由于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内,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 .............................. 膜.上,使后一个神经元发生兴奋或抑制 ..... 号的转变。 3、体温调节中枢是下丘脑;水平衡调节中枢是下丘脑。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是

高中生物必修三人体的稳态易错点精选

一、判断 1、内环境主要包括血浆、淋巴和组织液,是机体代谢的主要场所。 2、当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时,垂体产生的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尿量减少。 3、通过神经—体液调节,可以维持内环境中多种成分的相对稳定。 4、正常情况下组织液生成与回流中氧气的含量相等。 5、神经元细胞中持有的基因决定了突触小泡的运输方式。 6、突触前膜的特定蛋白质决定了神经递质的释放位置。 7、突触小泡中运输物的释放受到神经冲动的影响。 8、神经元受到刺激时,储存于突触小泡内的神经递质就会释放出来。 9、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通过体液定向运送到甲状腺。 10、激素调节过程中激素只运输给靶器官、靶细胞。 11、当细胞外液渗透压发生变化时,细胞内液的渗透压会发生变化。 12、抗体是由B细胞产生的免疫活性物质。 二、选择题 1、下列哪项不是人体内环境成分发生明显变化而引起的病症 A、镰刀型细胞贫血症 B、手足抽搐 C、组织水肿 D、尿毒症 2、参与“植物人”生命调节的神经结构有 ①大脑皮层②小脑③下丘脑④脑干⑤垂体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①④⑤ 3、人在拔牙时,往往需要在相应部位注射局部麻醉药,使其感觉不到疼痛,这是因为麻醉药 A、阻断了传入神经的兴奋传导 B、抑制神经中枢的兴奋 C、阻断了传出神经的兴奋传导 D、抑制效应器的活动 4、当你专心作答试题时,参与的高级中枢主要有 ①下丘脑②大脑皮层H区③大脑皮层S区④大脑皮层V区⑤大脑皮层W区 A ①③B、②③C、②④D、④⑤ 5、关于动物激素的书法,正确的是 A、胰岛素一般是从新鲜的动物胰腺研磨液中获得的 B、下丘脑对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属于激素的分级调节 C、成年人甲状腺分泌不足,耗氧量会增加 D、发现促胰液素的实验证明了胰液的分泌与体液调节有关,而与神经调节无关 6、关于免疫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 A、淋巴细胞包括B细胞、T细胞和吞噬细胞 B、血液和淋巴液中都含有T细胞和B细胞 C、吞噬细胞和B细胞都属于免疫细胞 D、浆细胞通过胞吐作用分泌抗体 7、以下过程一定存在反馈调节的是 ①胰岛素分泌量对血糖浓度的影响 ②运动强度对汗腺分泌的影响 ③降雨量对土壤动物存活率的影响 ④害虫数量对其天敌鸟类数量的影响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①④ 8、下列与生态和进化有关的叙述中,不正确 ...的是

高中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知识点总结

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 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一、内环境:(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 细胞内液(细胞质基质、细胞液) (存在于细胞内,约占2/3) 1.体液血浆 细胞外液=内环境(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组织液 (存在于细胞外,约占1/3)淋巴等 2.内环境的组成及相互关系 细胞内液组织液血浆 淋巴(淋巴循环) 3、细胞外液的成分 a.水,无机盐(Na+, Cl- ),蛋白质(血浆蛋白) b.血液运送的物质营养物质:葡萄糖甘油脂肪酸胆固醇氨基酸等 废物:尿素尿酸乳酸等 气体:O2、CO2等 激素,抗体,神经递质维生素 c.组织液,淋巴,血浆成分相近,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很多的蛋白质, 细胞外液是盐溶液,反映了生命起源于海洋, d.血浆各化学成分的种类及含量保持动态的稳定,所以分析血浆化学成分可在 一定程度上反映体内物质代谢情况,可以分析也一个人的身体健康状况 细胞外液又称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血细胞的内环境是血浆 淋巴细胞的内环境是淋巴 毛细血管壁的内环境是血浆、组织液 毛细淋巴管的内环境是淋巴、组织液 4、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a.渗透压:一般来说,溶质微粒越多,溶液浓度越高,对水的吸引力越大,渗 透压越高,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人的血浆渗透压约为770kpa,相当于细胞内液的渗透压。 功能:是维持细胞结构和功能的重要因素。

典型事例:(高温工作的人要补充盐水;严重腹泻的人要注入生理盐水,海里的鱼在河里不能生存;吃多了咸瓜子,唇口会起皱;水中毒;生理盐水浓度一定要是0.9%;红细胞放在清水中会胀破;吃冰棋淋会口渴;白开水是最好的饮料;) b.酸碱度正常人血浆近中性,7.35--7.45 缓冲对:一种弱酸和一种强碱盐H2CO3/NaHCO3 NaH2PO4/Na2HPO4 CO2+H2O H2CO3H+ + HCO3- c.温度:有三种测量方法(直肠,腋下,口腔),恒温动物(不随外界温度变 化而变化)与变温动物(随外界温度变化而变化)不同.温度主要影响酶。 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处于动态平衡中. 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直接参与物质交换的系统:消化,呼吸,循环,泌尿系统 间接参与的系统(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内分沁系统)-免疫 人体稳态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同时调节也是相对的。 5、组织水肿形成原因: 1)代谢废物运输困难:如淋巴管堵塞 2)渗透问题;血浆中蛋白质含量低 ①过敏,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强,蛋白质进入组织液 ②营养不良 ③肾炎,蛋白尿,使血浆中的蛋白质含量低。 6、尿液的形成过程 尿的形成过程:血液流经肾小球时,血液中的尿酸、尿素、水、无机盐和葡萄 糖等物质通过肾小球的过滤作用,过滤到肾小囊中,形成原尿。当尿液流经肾 小管时,原尿中对人体有用的全部葡萄糖、大部分水和部分无机盐,被肾小管 重新吸收,回到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的血液里。原尿经过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剩下的水和无机盐、尿素和尿酸等就形成了尿液。 二、稳态 (1)概念: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 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叫做稳态。 (2)意义:维持内环境在一定范围内的稳态是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 必要条件。 (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1、单细胞(如草履虫)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2、多细胞动物通过内环境作媒介进行物质交换 3、组织液、淋巴的成分与含量与血浆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最全)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汇编 第一章 一、细胞的生活的环境: 1、单细胞(如草履虫)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2、多细胞动物通过内环境作媒介进行物质交换 养料 O2养料 O2 外界环境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 代谢废物、CO2淋巴代谢废物、CO2 内环境 细胞外液又称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其中血细胞的内环境是血浆 淋巴细胞的内环境是淋巴 毛细血管壁的内环境是血浆、组织液 毛细淋巴管的内环境是淋巴、组织液 3、组织液、淋巴的成分与含量与血浆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 白质,而组织液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 4、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①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含量有关;无机盐中Na+、cl-占优势 细胞外液渗透压约为770kpa 相当于细胞内液渗透压; ②正常人的血浆近中性,PH为7.35-7.45与HCO3-、HPO42-等离子有关; ③人的体温维持在370C 左右(一般不超过10C )。 二、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1、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内环境成分相对稳定 内环境稳态温度 内环境理化性质的相对稳定酸碱度(PH值) 渗透压 ①稳态的基础是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 ②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 ③稳态相关的系统:消化、呼吸、循环、排泄系统(及皮肤) ④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限的,若外界环境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调节能力出现障碍时 1

3、组织液、淋巴的成分与含量与血浆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 的蛋白质,而组织液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 4、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①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含量有关;无机盐中Na+、cl-占优势 细胞外液渗透压约为770kpa 相当于细胞内液渗透压; ②正常人的血浆近中性,PH为7.35-7.45与HCO3-、HPO42-等离子有关; ③人的体温维持在370C 左右(一般不超过10C )。 ④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限的,若外界环境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调节能力出现障碍时 内环境稳态会遭到破坏 2、内环境稳态的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第二章 三、神经调节: 1、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神经系统 细胞体 神经系统的结构功能单位:神经元树突 突起神经纤维 神经元在静息时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 功能:传递神经冲动 2、神经调节基本方式:反射 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知识点

第一章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一、内环境:(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 体液:体内都含有大量以水分为基础的液体, 这些液体统称为体 液。 f 细胞内液{细胞质基质、细胞液)* (存在于细胞内*约占23)J 】一休液 J 「血浆* 细胞外疲=内环境(细胞直接生活创环境)扌卿液" &存在于 细胞外.约占山) L 淋巴等* 2. 内环境的组成及相互关系 内环境:为了区别于个体生活的外界环境, 人们把这个由细胞外 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 介 3、细胞外液的成分 a 水,无机盐(Na+, Cl-),蛋白质(血浆蛋白) b 血液运送的物质营养物质:葡萄糖甘油脂肪酸胆固醇 氨基酸等 废物: 尿素尿酸乳酸等 气体:02、C02等 细胞内液;~~ 潞巴(淋巴循环)

激素,抗体,神经递质,XX c组织液,淋巴,血浆成分相近,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很 多的蛋白质,细胞外液是盐溶液,反映了生命起源XX, (1)内环境属于多细胞动物的一个概念,单细胞动物(原生动物)以及植物没有所谓的内环境。 (2)人的消化道、呼吸道、尿道等属于人体与外界相通的环境,故汗液、尿液、消化液、泪液等不属于内环境,而是外界液体。 (3)血浆蛋白工血红蛋白,血浆蛋白是血浆中蛋白质的总称,属于内环境的成分;而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内,不是内环境的成分。 (4)血液中的物质不一定是内环境成分,血液包括血浆和血细胞,血浆属于内环境成分,但血液中的血细胞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5)不同体细胞所处内环境 4、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1)渗透压:分为离子渗透压和胶体渗透压一般来说,溶质微粒越

高中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知识点总结

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知识点总结 第一部分稳态 知识点总结 细胞内液(细胞质基质细胞液) (存在于细胞内,约占2/3)、 1.体液血浆 细胞外液=内环境(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组织液 (存在于细胞外,约占1/3)淋巴等 2.内环境的组成及相互关系 细胞内液组织液血浆 淋巴(淋巴循环) 考点: 呼吸道,肺泡腔,消化道内的液体不属于人体内环境,则汗液,尿液,消化液,泪液等不属于体液,也不属于细胞外液. 细胞外液的成分 水,无机盐(Na+, Cl- ),蛋白质(血浆蛋白) 血液运送的物质营养物质:葡萄糖甘油脂肪酸胆固醇氨基酸等 废物:尿素尿酸乳酸等 气体:O2,CO2等 激素,抗体,神经递质维生素 组织液,淋巴,血浆成分相近,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很多的蛋白质,细胞外液是盐溶液,反映了生命起源于海洋, 血浆各化学成分的种类及含量保持动态的稳定,所以分析血浆化学成分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体内物质代谢情况,可以分析也一个人的身体健康状况. 考点: 血红蛋白,消化酶不在内环境中存在. 蛋白质主要机能是维持血浆渗透压,在调节血浆与组织液之间的水平衡中起重要作用.无机盐在维持血浆渗透压,酸碱平衡以及神经肌肉的正常兴奋性等方面起重要作用. 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渗透压一般来说,溶质微粒越多,溶液浓度越高,对水的吸引力越大,渗透压越高,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人的血浆渗透压约为770kpa,相当于细胞内液的渗透压。 功能:是维持细胞结构和功能的重要因素。

典型事例: (高温工作的人要补充盐水; 严重腹泻的人要注入生理盐水, 海里的鱼在河里不能生存; 吃多了咸瓜子,唇口会起皱; 水中毒; 生理盐水浓度一定要是0.9%; 红细胞放在清水中会胀破; 吃冰棋淋会口渴; 白开水是最好的饮料;) 酸碱度 正常人血浆近中性,7.35--7.45 缓冲对:一种弱酸和一种强碱盐 H2CO3/NaHCO3 NaH2PO4/Na2HPO4 CO2+H2O H2CO3 H+ + HCO3- 温度 :有三种测量方法(直肠,腋下,口腔) ,恒温动物(不随外界温度变化而变化)与变温 动物(随外界温度变化而变化)不同.温度主要影响酶。 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处于动态平衡中. 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直接参与物质交换的系统:消化,呼吸,循环,泌尿系统 间接参与的系统(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内分沁系统)-免疫 人体稳态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同时调节也是相对的。 组织水肿形成原因: 1代谢废物运输困难:如淋巴管堵塞 2渗透问题;血浆中蛋白质含量低(1,过敏,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强,蛋白质进入组织液) (2,营养不良 ) ( 3,肾炎,蛋白尿,使血浆中的蛋白质含量低。) 尿液的形成过程 尿的形成过程:血液流经肾小球时,血液中的尿酸、尿素、水、无机 盐和葡萄糖等物质通过肾小球的过滤作用,过滤到肾小囊中,形成原 尿。 当尿液流经肾小管时,原尿中对人体有用的全部葡萄糖、大部分 水和部分无机盐,被肾小管重新吸收,回到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的血 液里。原尿经过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剩下的水和无机盐、尿素和尿 酸等就形成了尿液。 实验一,生物体维持PH值稳定的机制 本实验采用对对比实验的方法,通过,自来水,缓冲液,生物材料中 加入酸和碱溶液引起的PH不同变化,定性说明人体内液体环境与缓冲液相似而不同于自来水,从而说明生物体PH相对稳定的机制 7 7 7 总结: 以上三条曲线变化规律可知,生物材料的性质类似于缓冲物质而不同于自来水,说明生物材

人教高中生物必修三4.3《群落的结构》知识点总结

1 / 7 第4章 第3节《群落的结构》 一、群落的概念 1.概念:一定区域内,所有的种群(或所有的生物)(准确记忆) 2.正确理解群落的概念:(理解) ①“同一时间”:随时间迁移,群落内种群的种类和数量会发生改变 ②“一定区域”:群落有一定的分布范围 ③“各种生物”:包括这个区域内的各种植物、动物和微生物 ④“集合”:群落不是生物的简单聚集,而是通过生物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而形成的有机整体 3.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个体??→ ?全部种群???→?所有种群 群落 4.种群和群落的比较

二、群落的物种组成 1.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2.丰富度 ①概念: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②地位:丰富度是群落的首要特征 ③不同群落的物种丰富度不同,一般来说,环境条件越优越,群落发育时间越长,物种越多,群 落结构也越复杂 三、种间关系 2 / 7

相互依存, 减少,呈现“ 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 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 数量上呈现出 ①两种生物生存能力不同,最终 败,如图 ②两种生物生存能力相近, 随环境等外界因素发生周期性变化,如图 对寄生种群有利,对寄主种群有害。 【规律总结】 1.几种种间关系曲线的判断 (1)同步性变化(同生共死)——互利共生 (2)不同步变化(此消彼长)——捕食 (3)看起点,有共同的空间或食物;最终结果,一种数量增加,另一种下降甚至为0——竞争2. 关于捕食坐标曲线中捕食者与被捕食者的判定 a.从最高点判断,捕食者数量少,被捕食者数量多; b.从变化趋势看,先到波峰的为被捕食者,后达到波峰的为捕食者,即被捕食者变化在先,捕食者变化在后. 3 / 7

高中生物必修三 内环境与稳态 知识点总结

一、内环境的组成和稳态 1、体液和内环境的关系 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内环境2、内环境间各组成成分的关系 血浆组织液淋巴 存在部位血管内组织细胞间隙淋巴管内 生活的细胞各种血细胞体内绝大多数细胞巨噬细胞 成分来源①从消化道吸收而来 ②从组织液中回渗而来 ③由淋巴在左右锁骨下静脉 汇入 ①血浆透过毛细血管壁形 成 ②由组织细胞渗出 ①由组织液渗入毛细淋巴管形 成 ②由消化道吸收而来 化学成分相近,含有水、无机盐、蛋白质以及血液运输的各种营养物质、代谢废物、气体、激素等蛋白质含量较高(血浆蛋白)较低

(1)并不是所有细胞的内环境都是组织液,如淋巴细胞的内环境是血浆和淋巴,毛细血管壁的内环境是组织液和血浆,毛细淋巴管壁的内环境是组织液和淋巴 (2)内环境中存在的物质的利用和产生过程并非一定只能发生在内环境中。如葡萄糖,O2是内环境成分,但作用只能发生在细胞内。乳酸和CO2是内环境成分,但乳酸产生于细胞质基质,CO2产生于线粒体内 3、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0.9%的氯化钠溶液等渗状态 4、内环境的稳态与维持

甲乙丙 丁 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1、细胞内特有的物质:血红蛋白、酶 2、细胞膜上的成分:载体、受体 3、与外界环境相通的成分:消化液、汗液、泪液等 4、是不是能被人体吸收的物质:纤维素、麦芽糖 判断反应是否发生在内环境中 项目生理过程举例 发生在内环境中血浆中缓冲物质的中和反应,如乳酸与碳酸氢钠反应生成乳酸钠和碳酸神经递质与受体的结合,抗体与相应抗原的特异性结合 不发生在内环境中的过程细胞内的代谢;细胞呼吸过程、酶和激素等物质合成的过程 消化道等外部环境中所发生的的淀粉、脂质和蛋白质的水解过程

必修3稳态与环境—教材填空

必修3稳态与环境——教材填空 1、在外界环境发生剧烈变化的情况下,人体仍能通过作用,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 2、细胞与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着的交换。 3、单细胞生物(如草履虫),可以直接从水里获取生存所必需的,并把直接排入水中。 4、组成动物体的绝大多数细胞没有直接与外界环境接触,不能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 5、细胞内液约占体液的,细胞外液占三分之一。 6、血液并不全是体液,血液既有液体部分,也有大量的血细胞。 7、组织液是存在于组织细胞间隙的液体,又叫,组织液是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的环境。 8、血浆沿动脉流入毛细血管的动脉端,其中的许多物质会透过进入组织液。组织液中包括细胞代谢产物在内的各种物质,大部分能够被毛细血管的重新吸收,进入血浆;小部分被吸收,成为淋巴。毛细淋巴管内的淋巴汇集到淋巴管中,经过淋巴循环由汇入血浆中,进入心脏,参与全身的血液循环。 9、手和脚有时会磨出“水泡”。“水泡”中的液体主要是。 10、血浆中约90%为水:其余10%分别是:蛋白质(7%-9%),无机盐(约1%),以及血液运送的各种(如葡萄糖)、各种等。非蛋白氮是非蛋白质类含氮化合物的总称,是代谢的产物,包括尿素、肌酸、肌酐、氨基酸、多肽、胆红素和氨等。 11、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很少。 12、渗透压是指溶液中对水的吸引力。溶液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溶质微粒越多,即越高,对水的吸引力越大,溶液渗透压越高。 13、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的含量有关。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l-。37℃时人的血浆渗透压约为770KPa,相当于的渗透压。 14、血浆的pH之所以能够保持稳定,与它含有等离子有关。 15、溶液酸碱度(pH)是指溶液中自由浓度的负对数,即pH=-lg[H+]。 16、细胞和内环境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细胞不仅依赖于内环境也参与了的形成和维持。 17、健康人的内环境的每一种成分和都处于中。 18、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机体的调节系统主要由三个,即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三者具有共同的“语言”-信息分子。 19、当外界环境的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的出现障碍时,内环境的就会遭到破坏。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整理及重点题型梳理]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精品文档用心整理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 知识点梳理 重点题型( 常考知识点 )巩固练习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学习目标】 1、阐述内环境的概念、组成及各液体之间的相互关系。 2、理解内环境稳态的概念,能举例说明。 3、简述稳态的调节机制 4、重点:内环境的概念、组成及各液体之间的相互关系 【要点梳理】 要点一、细胞生活的环境 1.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 (1)体液的概念:人体内含有的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 (2)体液的组成及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要点诠释】 (1)血浆是血液的一部分,所以血液并不全是细胞外液。血浆(液体成分)包括水、无机盐、葡萄糖、氨基酸、血浆蛋白等。血细胞(有形成分)包括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 (2)血浆中的物质除大分子蛋白质外,都可以透过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细胞间隙形成组织液。绝大部分的组织液还可以重新通过毛细血管壁渗透回血浆中,少部分(约10%)则进入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淋巴经淋巴循环又进入血管成为血浆。细胞外液与细胞内液通过细胞膜进行物质交换。 (3)内环境【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07:53~15:17 ①概念: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是机体内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 ②血浆、组织液、淋巴及细胞之间的关系 血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是:血浆 毛细血管壁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是:血浆和组织液 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是:淋巴和组织液 淋巴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是:淋巴 体内绝大多数组织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是:组织液 【要点诠释】 (1)内环境是体内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其中的“内”与“外”是相对的,从人体的角度来看,人体的外环

境是我们生活的外界环境,人体的内环境是血浆、组织液、淋巴所组成的液体环境。 (2)从细胞的角度来看,细胞的外环境是细胞外液,即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也就是人体的内环境,细胞的 内环境是细胞内液。因此内环境是相对人体外界环境而言的,相对于细胞来说是外环境。但人的呼吸道、肺泡腔、 消化道、泪腺、输卵管、输尿管等有孔道与外界相通的结构中的气体或液体都应视为外部环境。也就是说体内的 一些液体,如尿液、泪液、消化液等不是内环境(细胞外液)中的液体。 (3)细胞外液即内环境,二者外延和内涵相同,只是名字不同而已。内环境属于多细胞动物的一个概念,单 细胞生物没有所谓的内环境。 2.细胞外液的成分 (1)水,血浆中约 90%为水。 (2)气体,其中以氧气和二氧化碳最为重要。 (3)各种无机离子,其中 Na +、Cl -、K +、Ca 2+、HCO 3-和 HPO42-的量较多。 (4)有机化合物,如脂质、氨基酸、葡萄糖、核苷酸、维生素等。 (5)调节生命活动的各种激素。 (6)细胞代谢的废物,如氨、尿素等。 故细胞外液本质上是一种盐溶液,类似于海水。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生命起源于海洋。 3.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 (1)渗透压:溶液浓度越高,对水的吸引力越大,溶液渗透压越高。在 37℃时,人的血浆渗透压约为 770 kPa , 相当于生理盐水(0.9%的 NaCl 溶液)的渗透压。 (2)酸碱度:正常人血浆的 pH 为 7.35~7.45。血浆中有多对对酸碱度起缓冲作用的物质——缓冲对,如: H 2CO 3/NaHCO 3、NaH 2PO 4/Na 2HPO 4 等。 (3)温度:主要通过影响酶活性来实现的。人体细胞外液温度一般是 37℃,由于炎症引起体温过高,超 过酶的最适温度,导致体内代谢反应速度减慢,从而出现不思饮食症状。 4.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要点二、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1.内环境的稳态是一种动态平衡 (1)内环境的各种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是不断变化的,其原因是由于外界环境因素的变化和体内细胞代谢 活动的进行。 (2)内环境的各种变化都是有一定范围的,而不是某一恒定值。如正常情况下,人的体温变化范围为 36.5℃~37.5℃;血液的 pH 变化范围为 7.35~7.45;血浆渗透压一般为 770 kPa (37℃时);血糖正常水平为 80 mg /dL ~120 mg /dL 等。 (3)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叫做稳态。 2.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 (1)各个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基础。 直接相关的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和泌尿系统 起调节作用的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 (2)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3)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是反馈调节。 反馈就是一个系统本身工作产生的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进入这一系统,指导这一系统的工作。例如,夏日 炎炎,体内产生的热引起发汗而使体温不至于上升;各种酶促反应的产物积累到一定数量时,反应就会达到平衡, 如果把产物取走,反应又可进行。这两例都是反应的产物反过来抑制反应的进行,是“负反馈” 另一类是反应

高中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知识点总结.doc

高中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知识点总结高中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知识点(一) 1.内环境:由细胞外液(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构成的液体环境。 2.高等的多细胞动物,它们的体细胞只有通过内环境,才能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3.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主要是: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4.稳态: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内环境稳定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5.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主要调节机制。 6. (多细胞)动物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它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组成。 7.兴奋:指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如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 8.静息电位:外正内负;兴奋部位的电位:外负内正。 9.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 10.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上,因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 高中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知识点(二) 1.调节人和高等动物生理活动的高级中枢是大脑皮层。

2.激素调节: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进行调节。 3.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工作的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的工作,这种调节方式叫作反馈调节。分为正反馈调节和负反馈调节。 4.激素调节的特点:微量和高效;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相关激素间具有协同作用或拮抗作用。 5.体液调节:激素等化学物质(除激素以外,还有其他调节因子,如CO2等),通过体液传送的方式对生命活动进行调节。激素调节是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 6.单细胞动物和一些多细胞低等动物只有体液调节。 7.动物体的各项生命活动常常同时受神经和体液的调节,但神经调节仍处于主导地位。 8.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吞噬细胞和淋巴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等)。 9.免疫系统的功能:防卫、监控和清除。 10.向光性实验发现:感受光刺激的部位在胚芽鞘尖端,而向光弯曲的部位在尖端下面的一段,向光的一侧生长素分布少,生长的慢,背光的一侧生长素分布多,生长的快。 高中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知识点(三) 1.植物激素: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 2.极性运输:生长素只能从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而不能反过来运输。 3.生长素的作用表现出两重性: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疏果。一般说,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第4节《群落的演替》导学案-精选教育文档

第五节群落演替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阐明群落的演替过程。 2、能力目标:调查身边群落的演替情况,说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注我国实行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退牧还草的政策。 二、教学重点:群落的演替过程。 三、教学难点:群落的演替过程;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四、教学过程: (一)群落演替的概念 学生阅读教材P78印度尼西亚喀拉喀托火山爆发的资料后思考: 思考1、生物是如何一步步地定居在新土地上的?(这就是本节要讲述的内容) 思考2、这一地区有可能恢复到原来群落的结构吗? 1、群落是一个动态系统,它是________________的。如果________________受到干 扰或破坏,一些生物的种群消失了,就会有其他一些生物的种群来________, 再过一段时间,又会有另一些生物的种群__________,最后,群落会达到一个 __________的阶段。 2、像这样随着__________,一个______被______________代替的过程,就叫做演替。(二)演替的类型 1、初生演替: (1)初生演替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初生演替大致要经过以下几个阶段:裸岩阶段、______阶段、苔藓阶段、____植物阶段、灌木阶段、________阶段。 思考3、光裸的岩地上首先定居的生物为什么不是苔藓和草本植物,而是地衣? 思考4、地衣阶段为苔藓的生长提供了怎样的基础?为什么苔藓能够取代地衣? 思考5、在森林阶段,还能否找到地衣、苔藓、草本、灌木吗? (3)除了裸岩上的演替外,水生演替也发生属于初生演替。 水生演替常开始于水域和陆地环境交界处,即沿淡水湖或池塘的边缘。由于水生植物的占据和动物带的有机物使池底逐渐变浅,然后变成陆地。 2、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的植被虽已不存在,但______________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 了__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__(如能发芽的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上进行的演替。 次生演替的过程:弃耕农田一年生杂草多年生杂草小灌木(灌木丛) 乔木森林。

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知识点总结

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知识点总结 内环境稳态 细胞内液(细胞质基质细胞液) (存在于细胞内,约占2/3)、 1.体液 细胞外液=内环境(是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存在于细胞外,约占1/3) 2.内环境的组成及相互关系 细胞内液组织液血浆 淋巴 3、细胞外液的成分 水,无机盐(Na+, Cl- ),蛋白质(血浆蛋白) 血液运送的物质营养物质:葡萄糖甘油脂肪酸胆固醇氨基酸等 废物:尿素尿酸乳酸等 气体:O2,CO2等 激素,抗体,神经递质,维生素 4、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渗透压一般来说,溶质微粒越多,溶液浓度越高,对水的吸引力越大,渗透压越高, 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细胞外液中的渗透压主要由钠离子和氯离子维持。人的血浆渗透压与细胞内液的渗透压相等。 酸碱度正常人血浆近中性,7.35--7.45 血浆是一个缓冲体系,存在缓冲对:一种弱酸和一种强碱盐H2CO3/NaHCO3 NaH2PO4/Na2HPO4 比如:血浆中乳酸过多可以与NaHCO3反应生成乳酸钠和碳酸从而中和掉乳酸,维持酸碱平衡。 温度:37度左右 5、组织水肿形成原因: 1、淋巴管堵塞,组织液进入淋巴管困难,组织液增多 2、局部代谢过于旺盛:组织液代谢废物增多,导致组织液渗透压增大,组织液增多 3、过敏,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强,蛋白质进入组织液 4、营养不良,血浆蛋白降低 5、肾炎,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强,蛋白尿,使血浆中的蛋白质含量低 重点知识:1、内环境成分问题:血红蛋白在红细胞中不属于内环境成分,血浆蛋白在血浆中是内环境成分。呼吸酶是细胞内的酶不属于内环境成分。脂肪酶是胰腺的外分泌腺细胞分泌到肠道中分解脂肪的酶,不属于内环境。。神经递质需要经过突触间隙(组织液)所以是内环境成分;抗体是体液免疫中的浆细胞产生的分泌蛋白是内环境成分,各种激素通过体液运输发挥作用是内环境成分。载体是物质跨膜运输时的载体蛋白在细胞膜上不属于内环境成分,无机盐离子如H+ Ca2+ 等是内环境成分。纤维蛋白原在血浆中,是内环境成分。

第一章 高中生物必修三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1.下列关于血浆、组织液、淋巴三者关系的叙述,错误的是() A.血浆中某些物质能透过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液 B.组织液与血浆之间可以相互扩散与渗透 C.一些组织液可渗入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 D.淋巴与组织液可以相互扩散与渗透 2.毛细血管壁细胞和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生活的内环境分别是() ①血液和组织液②血浆和组织液③淋巴和血浆④淋巴和组织液 。 A.①④ B.②③ C.②④ D.①③ 3.下列关于内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 A.人体代谢过程中的生化反应主要发生在细胞内 B.肝脏细胞和肾脏细胞都生活在组织液中 C.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生活在组织液和淋巴中 D.小肠绒毛上皮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组织液和消化液 4.一次性过量饮水会造成人体细胞肿胀,功能受损,可用静脉滴注高浓度盐水(质量分数为%的NaCl溶液)对患者进行治疗,其原理是() A.提高细胞外液的离子浓度 B.抑制尿液的形成 C.降低细胞内液的离子浓度 ~ D.减少细胞外液液体总量、 5.右上图是人运动后血液中乳酸浓度的变化曲线,BC段变化的原因是()

A.乳酸与NaH2PO4反应生成H3PO4 B.乳酸与血液中的O2发生氧化反应 C.乳酸与碳酸钠反应被消耗掉了 D.乳酸与NaHCO3反应生成CO2 6.下列关于细胞外液理化特性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细胞外液的理化特性包括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三个主要方面 B.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 & C.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与无机盐、蛋白质含量有关 D.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Na+和K+ 7.下图为高等动物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①③都必须通过消化系统才能完成 B.人体的体液包括内环境和细胞外液 / C.细胞与内环境交换的④为养料和O2

高中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前三章知识点汇总

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第一单元知识点 一、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1、植物的向性运动 概念:植物体受到单一方向的外界刺激而引起的定向运动。如向光性、向重力性。 原因:与植物体内生长素的调节作用有关 §2、植物生长的向光性 植物的向光性是由于生长素分布不均匀造成的:单侧光照射后,胚芽鞘背光一侧生长素量多于向光一侧,因此背光一侧的细胞伸长生长得快,表现为向光弯曲生长。 ★光不是产生生长素的因素,有光和无光都能产生生长素,光只是影响了生长素的分布。(生长素化学本质:吲哚乙酸)。 §3、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 产生部位:主要合成部位是嫩叶、叶原基和发育中的种子 分布部位:分布广泛,大多集中在生长旺盛的部位,如胚芽鞘、芽和根顶端的分生组织、形成层、发育中的种子和果实等处。 运输运输方式:主动运输 运输方向横向运输:发生在顶端分生组织 极性运输:只能由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 §4、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及应用 1、生长素的二重性 表现:一般来说,低浓度的生长素促进植物生长,高浓度生长素抑制植物生长,甚至 杀死植物。 不同器官对生长素敏感度不同:根最适浓度是10-10mol/L,芽的最适浓度是10-8mol/L, 茎的最适浓度是10-4mol/L。 体现两重性的现象根的向重力性 顶端优势:植物顶芽优先生长,侧芽生长受抑制的现象,因为顶 芽产生生长素向下运输,大量积累在侧芽,使侧芽生 长受抑制。打顶或摘心使侧芽生长素降低,打破顶端 优势 2、生长素的功能应用 ①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用一定浓度生长素类似物浸泡枝条下端,不久长出大量的根。 ②促进果实发育:用一定浓度生长素类似物涂抹未受粉的花蕾,可长出无籽果实。 ③防止落花落果: ④作为除草剂:如一定浓度的2,4—D可除去单子叶农作物中的双子叶杂草。 §5、其他植物激素 1、植物激素 指由植物体内产生,从产生部位运输到作用部位,并且对植物体的生命活动产生显著作用的微量有机物。 2、种类及作用

人教版必修3稳态与环境习题

必修3稳态与环境习题 一、选择题(下列各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 1.下列有关稳态的叙述中,错误 ..的是() A.人体剧烈运动时,内环境稳态会遭到破坏 B.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C.当稳态遭到破坏时,可导致疾病发生 D.稳态有利于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 2.在某动物的一个以肌肉为效应器的反射弧中,如果传出神经受到损伤,而其他部位正常,感受器受到刺激后,该动物将表现为( ) A.有感觉,肌肉有收缩反应 B.失去感觉,肌肉无收缩反应 C.有感觉,肌肉无收缩反应 D.失去感觉,肌肉有收缩反应 3.下列有关动物激素调节特点的叙述中,错误 ..的是( ) A.微量和高效 B.通过体液运输 C.作用于靶器官或靶细胞 D.通过导管运输 4.下列有关突触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联系 B.一个神经元只有一个突触 C.突触由突触前膜和突触后膜构成 D.神经递质能透过突触后膜 5.下列与免疫功能无.关的疾病是() A.过敏性鼻炎 B.血友病 C.艾滋病 D.系统性红斑狼疮 6.下列关于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 A.吞噬细胞吞噬外来细菌,必须有抗体参与 B.B细胞和T细胞所含基因不同,功能也不同 C.先天性胸腺发育不全患者的细胞免疫有缺陷 D.体液免疫仅依靠B细胞就可以完成 7.下列关于植物激素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植物激素是一类有机物 B.植物激素在植物体内含量很少 C.植物激素不直接参与细胞内的代谢活动 D.植物激素促进植物生长 8.疟原虫入侵红细胞引起人患疟疾,同时人体也能够产生抵抗疟原虫感染的免疫力。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疟原虫入侵人体后会引起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B.确定疟原虫的抗原结构有助于疫苗的研制 C.人抵抗疟疾不需要非特异性免疫 D.淋巴因子能够增强抵抗疟原虫的免疫功能 9. 下列关于人体水和无机盐平衡的说法正确的是() A.血钠含量下降时,垂体后叶释放的抗利尿激素会增加 B.激素调节和神经调节在水和无机盐的平衡中都起作用 C.大量出汗或严重腹泻致使体液丢失,都会引起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 D.通常体内物质代谢产生的水量与体表排出的水量相等 10.对某地段中的蒲公英进行调查,得到下列一组数据。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此地段中蒲公英的种群密度约为6.5株/m B.该组数据采集的方法为样方法 C.另一小组再次调查,所得的数据完全相同 D.该调查必须是随机选取的样方

必修3·稳态与环境

《必修3·稳态与环境 期末综合测试题 4》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图1的A 、B 、C 、D 、E 中,燕麦胚芽鞘直立生长的是( ) 光光光 光 锡纸云母片A B C D E 图1 解析:A 图尖端部位被锡纸遮住,不能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胚芽鞘直立生长;B 图遮住的是胚芽鞘下部,生长素背光一侧浓度高,胚芽鞘向光弯曲生长;C 图云母片未能将尖端部位左右完全隔开,生长素分布不均,胚芽鞘向光弯曲生长;D 图虽将上下隔开,但生长素在云母片以上部位已发生不均匀分布,胚芽鞘向光弯曲生长;E 图无单侧光照射,但云母片阻碍了一侧生长素运输,使得对侧生长素分布多,出现弯曲生长。 答案:A 说明:通过该题能进一步理解生长素的发现过程,落实生长素的产生、运输作用场所等有关知识。 2.温室栽培的茄果类蔬菜,因花粉发育不良,影响传粉受精,如果要保证产量,可采用的补救方法是( ) A.喷洒N 肥 B.提高二氧化碳的浓度 C.喷洒P 肥 D.喷洒生长素类似物 解析:温室内栽培茄果类蔬菜,其花粉发育不良而影响传粉受精,会降低产量。若要保证产量,可以喷洒生长素类似物,这是因为一定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具有促进果实发育的作用。 答案:D 说明:在室内栽培植物的生产实践中,要想提高产量,除了喷洒生长素类似物外,常用的方法还有人工辅助授粉,特别是栽培的植物需通过昆虫传粉的植物。 3.如图2所示,用不透水的云母片以不同的方式分别插入三株燕麦幼苗的胚芽鞘尖端部分,并分别从不同的方向给以光照的示意图,培养一段时间后,胚芽鞘的生长情况是( ) 云母片 云 母 片云母片光光甲乙丙 图2 A.甲向右弯,乙不弯曲,丙不弯曲 B.甲向左弯,乙向右弯,丙不弯曲 C.甲不弯曲,乙不弯曲,丙向右弯 D.甲向左弯,乙不弯曲,丙向左弯 解析:胚芽鞘的尖端能产生生长素,并从尖端输送到下部,促进下部生长。单侧光照可以引起向下输送的生长素分布不均。向光的一侧生长素分布得少,细胞生长慢;背光的一侧生长素分布得多,细胞生长快,结果胚芽鞘向生长慢的一侧弯曲,表现出向光性。要对本题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