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第二十一章免疫缺陷病

第二十一章免疫缺陷病

第二十一章免疫缺陷病
第二十一章免疫缺陷病

第二十一章 免 疫 缺 陷 病

免疫缺陷病(immunodeficiency disease , IDD)是免疫系统先天发育不

全或后天损害而使免疫细胞的发育、分化、增殖和代谢异常,并导致免疫功能障

碍所出现的临床综合征(图21-1)。

IDD按病因不同分为原发性免疫缺陷病(primary immunodeficiency disease, PIDD)和获得性免疫缺陷病(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disease, AIDD)两大类;根据主要累及的免疫系统成分不同,可分为体液免疫缺陷、细胞免疫缺陷、联合免疫缺陷、吞噬细胞缺陷和补体缺陷等。

IDD的主要临床特点是:

1. 感染 患者对各种病原体的易感性增加,易发生反复感染且难以控制,往往是造成死亡的主要原因。感染的性质主要取决于免疫缺陷的类型,如体液免疫缺陷、吞噬细胞和补体缺陷导致的感染,主要由化脓性细菌如葡萄球菌、链球菌和肺炎双球菌等引起,临床表现为气管炎、肺炎、中耳炎等等。细胞免疫缺陷导致的感染主要由病毒、真菌、胞内寄生菌和原虫引起。

2. 肿瘤 PIDD患者尤其是T细胞免疫缺陷者,恶性肿瘤的发病率比同龄正常人群高100~300倍,以白血病和淋巴系统肿瘤等居多。

3.自身免疫病 PIDD有高度伴发自身免疫病的倾向,正常人群自身免疫病的发病率约0.001%~0.01%,而免疫缺陷者可高达14%,以SLE、类风湿性关节炎和恶性贫血等多见。

4. 遗传倾向 多数PIDD有遗传倾向性,约1/3为常染色体遗传,1/5为性染色体隐性遗传。15岁以下PIDD患者多为男性。

第一节 原发性免疫缺陷病

PIDD又称为先天性免疫缺陷病(congenital immunodeficiency disease,

CIDD), 是由于免疫系统遗传基因异常或先天性免疫系统发育障碍而致免疫功能不全引起的疾病。根据所累及的免疫细胞或免疫分子,分为特异性免疫缺陷(如B细胞或T细胞缺陷、联合免疫缺陷)和非特异性免疫缺陷(如补体缺陷和吞噬细胞缺陷)。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目前已对某些原发性免疫缺陷病的基因突变或缺失进行了定位(表21-1),从而为阐明其发病机制及临床诊断和治疗奠定了基础。

表21-1 原发性免疫缺陷病及基因缺失

病 名 发病机制 免疫缺陷 遗传方式 缺陷基因位点 对感染的易感性

B细胞缺陷病

X-性连锁无丙种球蛋白血症 Btk缺陷 无成熟B细胞 XL Xq21 X-性连锁高IgM综合征 CD40L缺陷 无Ig类别转换 XL Xq26 选择性IgA缺乏综合征 未确定 低或无IgA AR或AD 未明

T细胞缺陷病

DiGeorge 综合征 胸腺发育不全 T、B细胞发育障碍 AD 22q11 T细胞信号转导缺陷 CD3ε或γ链基因缺陷 TCR-CD3表达或功能受损 未明

联合免疫缺陷病

严重联合免疫缺陷 RAG-1/RAG-2缺陷 无TCR和Ig基因重排 AR 11p13(SCID) ADA缺陷 T、B细胞代谢障碍 AR 20q13 PNP缺陷 T、B细胞代谢障碍 AR 14q13 JAK-3缺陷 IL-2,4,7,9,15信号缺陷 AR 19p13 MHC Ⅱ类基因

启动子缺陷 无MHC Ⅱ类分子 AR 16p13 (裸淋巴细胞综合征)

XSCID γc链缺失 无T细胞

Wiskott-Aldrich综合征 WASP基因缺陷 对多糖的抗体应答缺陷 XL Xp11

T细胞和血小板受损

IFN-γ受体缺陷病 IFN-γ受体缺陷 抗分枝杆菌免疫受损 AR 6q23 毛细血管共济失调 同源PI-3激酶缺陷 T细胞减少 AR 11q22

吞噬细胞缺陷病

慢性肉芽肿 cyt p91phox缺陷 无杀菌性呼吸爆发 XL Xp21

cyt p67phox 缺陷 无杀菌性呼吸爆发 AR 1q25

cyt p22phox缺陷 无杀菌性呼吸爆发 AR 16q24 Chediak-Higashi综合征 细胞间转运蛋白缺陷 溶菌作用缺乏 AR 1q42 白细胞黏附缺陷病 整合素β2缺陷 白细胞外渗 AR 21q22

补体缺陷病 胞外菌、病毒胞外菌

呼吸道感染 普遍

普遍

胞内菌、病毒呼吸道感染

胞外菌、真菌胞外菌

补体固有成分缺陷 补体固有成分缺陷 免疫复合物病和反复感染 AR

阵发性夜间血红蛋白尿 pig-α基因缺陷 红细胞膜缺乏DAF和MIRL

遗传性血管神经性水肿 C1INH缺陷 C2a产生过多 AD

AR: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AD: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XL:X-性连锁 ADA:腺苷脱氨酶 PNP:嘌呤核苷磷酸化酶

一、 原发性B细胞缺陷

原发性B细胞缺陷是B细胞先天性发育不全,或由于B细胞不能接受T细胞传递的信号,而导致抗体产生减少的一类疾病。该病以体内Ig水平降低或缺失

为特征,患者外周血B细胞减少或缺失,T细胞数目正常,临床表现为反复化脓

性细菌感染及对某些病毒(如脊髓灰白质炎病毒)的易感性增加。

(一)X性联无丙种球蛋白血症

X性连锁无丙种球蛋白血症(X-linked agammaglobulinaemia , XLA )是最常见的原发性B细胞缺陷病,又称Bruton病,为X性连锁隐性遗传,多见于

男性婴幼儿。该病的发病机制为B细胞的信号转导分子酪氨酸激酶(Bruton’s tyrosine kinase, Btk)基因缺陷。在B细胞分化成熟的早期,胞浆中Btk被磷

酸化后,与G蛋白、Src家族成员结合,参与细胞内活化信号转导。若该基因突

变或缺失,则酪氨酸激酶合成障碍,B细胞发育停滞于前B细胞状态,导致成熟

B细胞数目减少,甚至缺失。

该病特点是血循环和淋巴组织中B细胞数目减少或缺失,血清中各类Ig水平明显降低或缺失(IgG<2g/L),而T细胞数量及功能正常。患儿出生6~9个月

后发病,临床上以反复化脓性细菌感染为特征,某些患儿还伴有自身免疫病。

(二)选择性IgA缺陷

选择性IgA缺陷(selective IgA deficiency)是一种最常见的选择性Ig 缺陷,为常染色体显性或隐性遗传。该病主要特点是:血清IgA<50mg/L,SIgA

含量极低,IgM和IgG水平正常或略高;患者细胞免疫功能正常,多无明显症状,或仅表现为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反复感染,少数可出现严重感染;患者

常伴有自身免疫病和超敏反应性疾病。

(三) X-性联高IgM综合征

X-性联高IgM综合征(x-linked hyperimmunoglobulin M syndrome, XHM)是一种罕见的免疫球蛋白缺陷病,为X性联隐性遗传。该病发病机制是X染色体上CD40L基因突变,使T细胞表达CD40L缺陷,T细胞与B细胞相互作用受阻,导致B细胞不能增殖和不能进行Ig类别转换。

患者IgG、IgA、IgE缺乏,但IgM增高,有时高达10mg/ml(正常为1.5mg/ml);外周血和淋巴组织中有大量分泌IgM的浆细胞;血清中含大量抗中性粒细胞、血小板和红细胞的自身抗体。患儿易反复感染,尤其是呼吸道感染,比低水平免疫球蛋白缺陷病表现更为严重。

二、 原发性T细胞缺陷

原发性T细胞缺陷是涉及T细胞发育、分化和功能障碍的遗传性缺陷病。T 细胞缺陷不仅缺乏效应T细胞,也间接致单核/巨噬细胞和B细胞功能障碍,故常伴有体液免疫缺陷。以T细胞缺陷为主的疾病包括DiGeorge综合征和T细胞信号转导缺陷等。

(一)DiGeorge综合征

DiGeorge综合征(DiGeorge syndrome)又称先天性胸腺发育不全(congenital thymic hypoplasia,CTH),是因22号染色体某区域缺失,胚胎早期第Ⅲ、Ⅳ对咽囊发育不全所致。患儿胸腺、甲状旁腺、主动脉弓、唇和耳等发育不良,具有鱼状唇、眼间距宽和耳朵位置偏低等面部特征。患者T细胞数目降低,缺乏T细胞应答;B细胞数目正常,但用特异性TD抗原刺激后不产生相应抗体。胸腺移植可有效治疗T细胞缺陷。

DiGeorge综合征临床表现为:易反复感染病毒、真菌、原虫及胞内寄生菌;接种卡介苗、牛痘、麻疹等减毒活疫苗可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甚至导致死亡。

(二)T细胞活化和功能缺陷

T细胞膜分子表达异常或缺失可导致T细胞活化和功能缺陷。如CD3ε或γ链基因变异引起TCR-CD3复合物表达或功能受损;ZAP-70基因变异,不能产生ZAP-70蛋白,导致TCR信号向下游转导障碍,T细胞不能增殖及不能分化为效应细胞。

三、 原发性联合免疫缺陷

联合免疫缺陷病(combined immunodeficiency disease,CID)是一类因T、B细胞均出现发育障碍或缺乏细胞间相互作用所致的疾病,多见于新生儿和婴幼儿。

(一)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病

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病(severe combined immunodeficiency disease,SCID)是源自骨髓干细胞的T、B细胞发育异常所致的疾病,包括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和X-性联隐性遗传两种类型。

1.X-性连锁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病(X-linked SCID, XSCID)是SCID中最为常见者,约占SCID的50%,为X性联遗传缺陷。该病发病机制是IL-2Rγ链基因突变。IL-2Rγ链参与IL-2、IL-4、IL-7等等多种细胞因子的信号转导,并调控T细胞、B细胞分化发育和成熟。γc基因突变使T细胞发育停滞于pro-T阶段,从而发生SCID。患者T细胞和NK细胞缺乏或显著减少;B细胞数量正常但功能障碍。

2.常染色体隐性遗传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病

(1)腺苷脱氨酶(adenosine deaminase,ADA)和嘌呤核苷磷酸化酶(purine nucleotide phosphorylase, PNP)缺陷引起的SCID:属常染色体遗传性SCID,由ADA基因缺陷或PNP基因缺陷所致。ADA或 PNP基因缺陷导致两种相应酶缺乏,使对淋巴细胞有毒性作用的核苷酸代谢产物dATP或dGTP积聚,它们抑制DNA 合成所必需的核糖核苷还原酶,影响淋巴细胞的生长和发育。该病主要表现为T 及B细胞受损,患者反复出现病毒、细菌和真菌的感染。

(2)MHC Ⅰ类分子或MHC Ⅱ类分子缺陷引起的SCID

1)MHC Ⅰ类分子缺陷: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由于TAP基因突变,内源性抗原不能经TAP转运至内质网中。未结合抗原肽的MHC Ⅰ类分子难以表达于淋巴细胞表面,使CD8+T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缺乏,患者常表现为慢性呼吸道病毒感染。

2)MHC Ⅱ类分子缺陷:又称裸淋巴细胞综合征(bare lymphocyte syndrome,BLS),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该病发病机制是:Ⅱ类反式活化子(class Ⅱ transactivator , CⅡTA)基因缺陷导致MHC Ⅱ类分子表达障碍,或因RFX5和RFXAP基因突变,不能合成与MHC Ⅱ类分子5'启动子相结合的蛋白质。患者B

细胞、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均低表达或不表达MHC Ⅱ类分子,使抗原提呈过程受阻。胸腺基质上皮细胞MHC Ⅱ类分子表达异常,导致T细胞阳性选择障碍,影响CD4+ T细胞分化。患者表现为迟发型超敏反应及对TD抗原的抗体应答缺陷,对病毒易感性增加。

(二)其他SCID

1. 伴湿疹血小板减少的免疫缺陷病(Wiskott-Aldrich syndrome, WAS) 为X性联免疫缺陷病,发病机制是X染色体短臂编码WAS蛋白的基因缺陷。WAS蛋白表达于胸腺、脾脏淋巴细胞和血小板表面,能调节细胞骨架的组成。在抗体生成过程中,T、B细胞相互作用时,T细胞的细胞骨架重新定向,或向B细胞处集中。患者因WAS蛋白基因缺陷,细胞骨架不能发生移动,使免疫细胞间相互作用受阻。T细胞数目减少及功能障碍,对多糖抗原的抗体应答能力降低。临床表现以反复细菌感染、血小板减少症(血小板数目减少,寿命缩短)和皮肤湿疹为特征,可伴发自身免疫病和恶性肿瘤。

2. 毛细血管扩张性共济失调综合征(ataxia telangiectasia syndrome, ATS) 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发病机制可能为TCR和Ig重链基因断裂、DNA修复障碍及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 kinase)基因缺陷。患者血清IgA、IgG2 和IgG4减少或缺失,T细胞数量和功能下降,临床表现以进行性小脑共济失调、眼结膜和面部毛细血管扩张、反复呼吸道感染为特征。

四、补体系统缺陷

补体缺陷病多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少数为显性遗传),属最少见的原发性免疫缺陷病。在补体系统中,参与补体激活的固有成分、补体调节蛋白或补体受体中任一成分缺陷均可导致此类疾病。补体固有成分缺陷患者主要表现为单纯抗感染能力低下,易发生化脓性细菌感染。补体调节蛋白或补体受体缺陷者,除抗感染能力有不同程度降低外,还表现某些特有的症状和体征,如C1INH缺陷所致的遗传性血管神经性水肿及DAF(CD55)、膜反应性溶解抑制物(MIRL,CD59)缺陷引起的阵发性夜间血红蛋白尿。

(一)遗传性血管神经性水肿

遗传性血管神经性水肿为常见的补体缺陷病,由C1INH基因缺陷所致。这种

补体调节蛋白缺乏可引起C2裂解失控,C2a产生过多,导致血管通透性增高。患者表现为反复发作的皮肤黏膜水肿,若水肿发生于喉头可导致窒息死亡。

(二)阵发性夜间血红蛋白尿

阵发性夜间血红蛋白尿的发病机制是编码糖基磷酯酰肌醇(glycosyl phosphatidylinositol,GPI)的pig-α基因(phosphatidylinositol glycan complementation calss A gene)翻译后修饰缺陷。补体调节成分衰变加速因子(decay accelerating factor, DAF)和MAC抑制因子(membrane inhibitor of reactive lysis , MIRL)是补体溶细胞效应的抑制因子,它们通过GPI锚定在细胞膜上。由于GPI合成障碍,患者红细胞膜因缺乏DAF和MIRL而发生补体介导的溶血。临床表现为慢性溶血性贫血、全血细胞减少和静脉血栓形成,晨尿中出现血红蛋白。

五、吞噬细胞缺陷

吞噬细胞缺陷包括吞噬细胞数量减少和功能异常,临床表现为化脓性细菌或真菌反复感染,轻者仅累及皮肤,重者则感染重要器官而危及生命。

(一)中性粒细胞数量减少

按中性粒细胞数量减少的程度,临床上可分为粒细胞减少症(granulocytopenia)和粒细胞缺乏症(agranulocytosis),前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数低于1500/mm3,后者几乎无此类细胞。遗传因素导致的髓样干细胞分化发育障碍是引起此病的主要原因。患者常出现严重咽炎,重症者可死于败血症或脑膜炎。

(二)吞噬细胞功能缺陷

吞噬细胞趋化作用、黏附能力和杀菌活性等发生障碍,均可导致吞噬细胞功能缺陷。代表性疾病分别为白细胞懒惰综合征(lazy-leukocyte syndrome)、整合素β2亚单位(CD18)基因突变引起的白细胞黏附缺陷(leukocyte adhesion deficiency,LAD)、慢性肉芽肿病(chronic granulomatous disease,CGD)和Chediak-Higashi综合征。除约三分之二的CGD为性连锁遗传外,其他均系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CGD是常见的吞噬细胞功能缺陷性疾病,为编码NADPH氧化酶系统的基因缺

陷所致。NADPH氧化酶存在于胞浆膜内,当吞噬细胞吞入病原微生物时,NADPH 经一系列代谢活动(呼吸爆发)产生活性氧而直接杀伤微生物。CGD患者吞噬细胞缺乏NADPH氧化酶,杀菌过程受阻,被吞噬的细菌能在细胞内继续存活和繁殖,并随吞噬细胞游走播散至其他组织器官。持续的慢性感染可引起吞噬细胞在局部聚集,并持续刺激CD4+T细胞形成肉芽肿。患者表现为反复化脓性感染,在淋巴结、肺、脾、肝、骨髓等多个器官中形成化脓性肉芽肿。

第二节 获得性免疫缺陷病

获得性免疫缺陷病(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disease, AIDD)是后天因素造成的、继发于某些疾病或使用药物后产生的免疫缺陷性疾病。

一、诱发获得性免疫缺陷病的因素

1.非感染性因素

(1)恶性肿瘤 何杰金病(Hodgkin’s disease, HD)、骨髓瘤等免疫系统肿瘤,常可进行性损伤患者免疫系统,导致免疫功能障碍。

(2)营养不良 是引起获得性免疫缺陷病最常见的因素。

(3)医源性免疫缺陷 免疫抑制药物和放射性损伤等均可引起免疫缺陷。

2.感染 某些病毒、细菌和寄生虫感染,均可不同程度地影响机体免疫系统,导致获得性免疫缺陷。导致免疫缺陷的常见病原微生物有: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麻疹病毒、风疹病毒、巨细胞病毒、EB病毒以及结核杆菌、麻风杆菌等,其中对人类危害最大的是感染HIV后诱发的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 AIDS)。

二、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AIDS是因HIV侵入机体,引起细胞免疫严重缺陷,导致以机会性感染、恶性肿瘤和神经系统病变为特征的临床综合征。

自1981年发现首例艾滋病病例以来,AIDS在全世界广泛蔓延,截止2003年底,全球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已达4000万,每年新增感染人数约500万,艾滋

病已成为人类第四大死亡原因。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道,我国自1985年发现第一例艾滋病以来,截止2003年底,感染人数已超过84万。

AIDS的传染源主要是HIV携带者和AIDS患者。HIV存在于血液、精液、阴道分泌物、乳汁、唾液和脑脊液中,主要有三条传播途径:①性接触传播:包括同性恋、双性恋或异性恋;②血液传播:输入HIV污染的血液或血制品,静脉毒瘾者共用HIV污染的注射器和针头;③母婴垂直传播:HIV可经胎盘或产程中母血或阴道分泌物传播,产后可通过乳汁传播。

(一)HIV的分子生物学特征

HIV属逆转录病毒,分为HIV-1和HIV-2两型。目前世界上流行的AIDS主要由HIV-1所致,约占95%。

HIV基因组全长约9.7kb, 两端是长末端重复序列(long terminal repeat, LTR )。从5'末端的LTR后,依次是gag、pol、env三个结构基因及tat、rev 两个调节基因和vif、nef、vpr、vpμ等附属基因(图21-1)。gag基因编码核心蛋白p17、p24、p9和p7;pol基因编码蛋白酶(protease, PR)、逆转录酶(reverse transcriptase, RT)和整合酶(integrase, IN)。env基因编码包膜糖蛋白gp120和gp41。在gp120肽链上,某些区段(V1-V5)的氨基酸序列呈高度易变性,某些区段的氨基酸序列(C1-C4)则较为恒定。

(二)AIDS的发病机制

1.HIV侵入免疫细胞的机制 HIV主要侵犯宿主的CD4+T细胞以及表达CD4分子的单核/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和神经胶质细胞等。HIV通过其外膜的gp120与靶细胞膜表面CD4分子结合,同时与表达于靶细胞膜表面的趋化性细胞因子受体CXCR4或CCR5结合,形成CD4-gp120-CCR/CXCR三分子复合物,导致gp120构象改变,暴露出被其掩盖的gp41。gp41的N末端由一段高度保守的疏水序列组成,该序列起着“桥”的作用,可直接与细胞膜相互作用,将HIV与靶细胞膜连接起来,故称为HIV-融合肽。当融合肽插入宿主细胞膜后,N端螺旋和C端螺旋在亮氨酸/异亮氨酸拉链结构的作用下,形成暂时的超螺旋发夹前体,将病毒

包膜和细胞膜拉近,利用膜自身的疏水作用介导病毒包膜与细胞膜融合,使病毒核心进入靶细胞(图21-3)。

2.HIV损伤免疫细胞的机制 HIV在靶细胞内复制,可通过直接或间接途径损伤多种免疫细胞。

(1)CD4+T细胞:CD4+T细胞是HIV在体内感染的主要靶细胞。AIDS患者体内CD4+T细胞不仅数量减少,且功能发生改变,表现为:IL-2分泌能力下降;IL-2受体表达降低;对各种抗原刺激的应答能力减弱,等等。HIV感染损伤CD4+T细胞的机制为:

1)HIV直接杀伤靶细胞:①病毒包膜糖蛋白插入细胞膜或病毒颗粒以出芽方式从细胞释放,引起细胞膜损伤;②抑制细胞膜磷脂合成,影响细胞膜功能;

③感染HIV的CD4+T细胞表面表达gp120分子,与周围未感染细胞的CD4分子结合,导致细胞融合或形成多核巨细胞,加速细胞死亡;④病毒增殖时产生大量未整合的病毒RNA及核心蛋白分子在胞质内大量积聚,干扰细胞正常代谢,影响细胞生理功能;⑤HIV感染骨髓CD34+ 前体细胞,在造成细胞损伤的同时,还削弱其生成增殖性骨髓细胞克隆的能力。同时,由于骨髓基质细胞被感染,使骨髓微环境发生改变,导致造血细胞生成障碍。

2)HIV间接杀伤靶细胞:①HIV诱导感染细胞产生细胞毒性细胞因子,并抑制正常细胞生长因子的作用;②HIV诱生特异性CTL或抗体,通过特异性细胞毒作用或ADCC效应而杀伤表达病毒抗原的CD4+ T细胞;③HIV编码的超抗原引起携带某些型别TCRVβ链的CD4+T细胞死亡。

3)HIV诱导细胞凋亡:①可溶性gp120、HIV感染DC表面的gp120可与T 细胞表面CD4分子交联,通过激活钙通道而使胞内Ca2+浓度升高,导致细胞凋亡;

②gp120与CD4分子交联,促使靶细胞表达Fas分子,通过Fas途径诱导凋亡;

③HIV附属基因编码的tat蛋白可增强CD4+T细胞对Fas/FasL效应的敏感性,从而促进其凋亡。

(2)B细胞:gp41的羧基末端肽段能诱导多克隆B细胞激活,导致高丙种

球蛋白血症并产生多种自身抗体。由于B细胞功能紊乱及Th细胞对B细胞的辅助能力降低,患者抗体应答能力下降。

(3)巨噬细胞:HIV感染单核/巨噬细胞,可损伤其趋化、黏附和杀菌功能,同时减少细胞表面MHC II类分子表达,使其抗原提呈能力下降。由于Mφ能被HIV感染但不易将HIV杀死,使其成为HIV的庇护所。HIV可随Mφ游走至全身许多组织细胞,造成多脏器损害。

(4)树突状细胞:滤泡树突状细胞(FDC)是HIV感染的重要靶细胞和病毒的庇护所。淋巴结和脾脏中的滤泡树突状细胞通过Fc受体结合病毒-抗体复合物,其表面成为HIV的贮存库,不断感染淋巴结和脾脏内的Mφ和CD4+ T细胞,致使外周免疫器官发生结构和功能损坏。HIV感染后,组织和外周血中树突状细胞数目大幅减少,功能下降。

(5) NK细胞:HIV感染后, NK细胞数目并不减少,但其分泌IL-2、IL-12等细胞因子的能力下降,使其细胞毒活性下降。正常人体内,约90%的NK细胞表型为CD16+CD56+,但HIV患者体内CD16弱阳性CD56-NK细胞数目增多,后者的ADCC活性及IFN-γ、TNF-α分泌能力下降。

3.HIV逃逸免疫攻击的机制 HIV感染机体后,可通过不同机制逃避免疫系统识别和攻击,以利于病毒在体内长期存活并不断复制。

(1)表位序列变异与免疫逃逸:HIV抗原表位可频繁发生变异,从而影响CTL识别,产生免疫逃逸的病毒株。另外,HIV抗原表位改变(甚至仅有一个氨基酸的差别)使其能逃避中和抗体的作用。

(2)滤泡树突状细胞与免疫逃逸:滤泡树突状细胞表面的DC-SIGN (dentritic cell specific intra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 -grabbing nonintegrin,DC-SIGN)为HIV受体,能特异性、高亲和力地与gp120结合,使树突状细胞能完整地包裹病毒颗粒,使之免于失活和被吞噬。在适当条件下,DC 可直接或间接将病毒颗粒传递给CD4+T细胞等靶细胞,从而提高病毒感染率并有效保持病毒的传染性。

(3)潜伏感染与免疫逃逸:HIV感染细胞后,既可不断复制,也可进入潜伏状态。被病毒潜伏感染的细胞表面并不表达HIV蛋白,从而有利于HIV逃避机体免疫系统识别和攻击。另外,HIV的Nef蛋白可使细胞表面CD4和MHC分子表

达下降,从而影响CTL识别受感染细胞。

(三) HIV诱导的免疫应答

HIV感染机体后,进行性破坏机体免疫系统(尤其是细胞免疫),但在病程不同阶段,机体免疫系统可通过不同应答机制以阻止病毒复制。

1.体液免疫应答 HIV感染后,机体可产生不同的抗病毒抗体。

(1)中和抗体:HIV的中和抗体一般针对病毒包膜蛋白(如V1-V3片段、CD4结合部位等)。中和抗体对HIV有抑制作用, 可阻断病毒向淋巴器官播散。由于能诱发中和抗体的抗原表位常被遮蔽,故体内中和抗体的效价一般较低。低效价抗体使HIV有时间使其抗原表位逐渐变异。另外,多数抗包膜抗体不能识别完整病毒,且中和抗体一般为毒株特异性,即不具有广泛交叉反应性,一旦发生抗原表位突变,即丧失中和作用。

(2)抗P24壳蛋白抗体:抗P24抗体消失通常与CD4+T细胞下降及出现艾滋病症状相关联,但尚不清楚该抗体是否对机体具有保护作用。

(3)抗gp120和抗gp41抗体:此类抗体主要为IgG,可通过ADCC而损伤靶细胞。

2.细胞免疫应答 机体主要通过细胞免疫应答阻遏HIV感染。

(1)CD8+T细胞应答:HIV感染后,特异性激活CD8+T细胞,杀伤HIV感染的靶细胞。CTL可针对HIV编码的所有蛋白质,包括gag、pol、Env、调节蛋白和附属蛋白等。HIV感染者体内几乎均存在包膜蛋白特异性CTL。体外细胞培养中,CD8+CTL能明显抑制HIV在CD4+T细胞中复制。

CTL细胞毒效应和血浆中病毒水平直接与病程及预后有关:在急性期,机体不断产生特异性抗体和CTL,使HIV复制被抑制;在疾病晚期,CD4+T细胞数目不断下降,HIV特异性CTL也开始下降,对病毒复制的抑制作用减弱,病毒数目大幅增加。

(2)CD4+T细胞应答:HIV刺激的CD4+ T细胞可分泌各种细胞因子,辅助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在无症状期,AIDS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以分泌IL-2、IFN-γ为主;出现临床症状后,PBL以分泌IL-4、IL-10为主,提示Th1为主的细胞免疫对宿主有保护性作用。

(四)预防和治疗

1.预防 主要的预防措施为:宣传教育;控制并切断传播途径,如禁毒、控制性行为传播、对血液及血制品进行严格检验和管理;防止医院交叉感染。

控制AIDS流行的最有效措施是加强个人防护和接种疫苗。迄今尚未研制成非常有效的HIV疫苗,主要是因对HIV的免疫原种类及三维机构的研究还不透彻,且HIV病毒株的多样性和高度变异性,使得特定疫苗的效果难以持久。探寻能覆盖多种病毒株且能产生长时间免疫力的免疫原相当困难,以前主要用GP120重组蛋白疫苗,效果不明显,现在发展诱导CTL应答的疫苗,正在临床试验中。

2.治疗 临床上目前常用的抗HIV药物主要为:

(1)核苷类和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此类药物的作用机制是干扰HIV 的DNA合成。

(2)蛋白酶抑制剂:其作用机制是抑制HIV蛋白酶水解,使病毒的大分子聚合蛋白不被裂解而影响病毒成熟与装配。

临床上采用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法(highly active anti-retroviral therapy ,HAART)取得一定效果,其原理是选择一种蛋白酶抑制剂与两种逆转录酶抑制剂联合用药(三合一鸡尾酒疗法),增强抑制病毒复制效果,对清除病毒血症、延长病人生命起显著作用,但因不能清除在FDC等细胞潜伏的病毒,一旦停药,AIDS即复发。

(五)AIDS的免疫学诊断

HIV感染的免疫学诊断方法主要包括检测病毒抗原、抗病毒抗体、免疫细胞数目和功能等。

1.HIV抗原检测 常用ELISA法检测HIV的核心抗原P24。该抗原出现于急性感染期和AIDS晚期,可作为早期或晚期病毒量的间接指标。在潜伏期,该抗原检测常为阴性。

2.抗HIV抗体检测 此为艾滋病的常规检测指标。一般借助ELISA法对抗HIV抗体进行初筛。由于HIV的全病毒抗原与其它逆转录病毒抗原存在交叉反应,故对初筛阳性者须借助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 WB)检测抗不同结构蛋白的抗体,以进行确认。按我国制定的标准,符合以下结果一项者,即可判断为HIV阳性:①至少出现两条Env带;②至少同时出现一条Env带和一条p24带(详见第二十四章,第一节)。

3.CD4+T细胞计数 HIV感染对免疫系统的损害主要表现为CD4+ T细胞数量减少以及CD4+ T细胞和CD8+ T细胞比例失调。因此,CD4+ T细胞计数是反映HIV 感染患者免疫系统损害状况的最明确指标。美国疾病控制中心将CD4+ T细胞计数作为艾滋病临床分期和判断预后的重要依据。当CD4+ T细胞低于500μl-1,则易机会性感染;低于200μl-1,则发生AIDS。

第三节 免疫缺陷病治疗原则

免疫缺陷病基本治疗原则为:尽可能减少感染并及时控制感染;通过过继免疫细胞或移植免疫器官以替代受损或缺失的免疫系统组分。

1.抗感染 应用抗生素治疗反复发作的细菌感染,并应用抗真菌、抗原虫、抗支原体、抗病毒药物,以控制感染,缓解病情。

2.免疫重建 借助造血干细胞移植以补充免疫细胞,重建机体免疫功能,目前已用于治疗SCID、WAS、DiGeorge综合征和CGD等。

3.基因治疗 某些原发性免疫缺陷病(如ADA或PNP缺乏导致的联合免疫缺陷、白细胞黏附缺陷病等)是单基因缺陷所致,通过基因治疗可获得良好疗效。例如,分离患者CD34+细胞,转染正常ADA基因后再回输患者体内,可成功治疗ADA缺乏导致的SCID。同样,IL-2Rγ链、JAK-3、ZAP-70等基因缺陷也可通过此方法治疗。

4.免疫制剂 即补充各种免疫分子(免疫球蛋白、细胞因子)以增强机体免疫功能。例如:用混合γ球蛋白治疗抗体缺乏的免疫缺陷病,以维持免疫球蛋白缺乏症患者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有助于防止普通细菌感染;应用基因工程抗体预防特异病原体感染;应用重组IFN-γ治疗CGD;应用重组IL-2增强AIDS 患者免疫功能;应用重组ADA治疗ADA缺乏所致SCID等。

小 结

IDD是免疫系统先天发育不全或后天损害所致的疾病,分为PIDD和AIDD两大类。IDD的临床特点是:反复感染;高发恶性肿瘤和自身免疫病;有一定遗传倾向。重要的IDD有:XLA是最常见的先天性B细胞缺陷病,由Btk基因突变导

致B细胞发育障碍所致;CD40L基因缺陷导致XHM;胸腺发育不全导致DiGeorge 综合征;T细胞信号转导缺陷导致以T细胞缺陷为主的PIDD;MHC Ⅱ类分子表达缺陷、γc链缺陷、ADA或PNP缺陷等可引起SCID。

AIDS是一种最常见的AIDD。HIV主要侵犯宿主CD4+T细胞以及表达CD4分子的单核/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和神经胶质细胞等。HIV感染后,CD4+T细胞数目不断减少,淋巴组织结构逐渐破坏,最终导致严重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缺陷。

思 考 题

1.一名7月龄男婴,因发热和呼吸急促就诊。此前,患儿身体健康并按常规进行预防接种,未出现并发症。无家族史,患儿姐姐(3岁)健康状况良好。

胸片诊断为间质性肺炎,痰标本革兰染色有正常菌群,但银盐染色卡氏肺孢菌阳性。实验室检查结果为:Hb和白细胞计数正常;不能检出血清IgA和IgE,血清IgM 4.0mg/ml、IgG 0.22mg/ml,;抗破伤风抗体阴性;血型为A型,抗B效价为1:256。根据上述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测情况,可初步诊断为哪种PIDD?为确诊还需进行哪些检测?该病预后如何?

2.常见联合免疫缺陷病有哪些?试分析其可能的发病机制。

3.试分析导致AIDS患者CD4+T细胞数目减少的可能原因。

4.哪些免疫学指标可用于监测HIV感染过程?

参 考 文 献

1.Richard AG, et al. Immunology.5th ed. New York:W.H.Freeman and Company, 2003

2.Abul KA. and Andrew HL. Cellular and molecular immunology 5th ed. Philadelphia :SAUNDER, 2003

3.Geijtenbeedk TB, et al. DC-SIGN: a novel HIV receptor on DCs that mediates HIV-1transmission. Curr Top Microbiol

Immunol.2003;276:31-54

4.Servet C,et al, Dendritic cells in innate immune responses against HIV,Curr Mol Med, 2002 , 2(8):739-56

5.周光炎主译.免疫学.第六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的发现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的发现 ——200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思考 谢亚南(3100000304) 摘要 200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给了弗朗索瓦丝·巴尔‐西诺西、吕克·蒙塔尼等3人,其中弗朗索瓦丝·巴尔‐西诺西、吕克·蒙塔尼的获奖原因是发现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本文介绍了他们的获奖成果及其意义,并重点介绍了笔者对该项成果的思考。 关键词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艾滋病防治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是一种感染人类免疫系统细胞的慢病毒,属反转录病毒的一种。普遍认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的感染导致艾滋病,艾滋病是后天性细胞免疫功能出现缺陷而导致严重随机感染及/或继发肿瘤并致命的一种疾病。艾滋病自1981年在美国被识别并发展为全球大流行至2003年底,已累计导致两千余万人死亡,死亡率几乎达到100%,2008年感染人数已达3340万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的发现对艾滋病传播的防控以及治疗有着重大的意义。弗朗索瓦丝·巴尔‐西诺西和吕克·蒙塔尼因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的发现获得了200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的发现 1981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和纽约市先后报道了一种新的医学综合症[1],这种新的医学综合症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艾滋病。但其早期的病人都是男同性恋者,因此艾滋病曾一度被认为仅仅是一种性传播疾病,并被称作“同性恋病(gay disease)”,没有得到当时里根保守政府的足够重视[2]。 后来发现血友病人通过输血竟也能够感染这种疾病,立刻引起了科学界的极大重视。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立即成立了一个特别工作组对该疾病进行调查与研究,确定了这是一种新的疾病,并根据其特征首先将其命名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简称为艾滋病(AIDS)。 这种疾病传播很快,在美国首次被发现后很快在欧洲也有发现。很多科学家都开始研究这种疾病的病因。1983年,法国巴斯德研究所肿瘤疾病研究室主任蒙塔尼

第二十六章免疫缺陷病及检测

第二十六章免疫缺陷病及其检验 Immunodeficiency diseases and immunoassay 第一部分目的要求和教学内容 一、目的要求:掌握免疫缺陷病的概念及发病机制,熟悉免疫缺陷病的分类、临床表现及实验室诊断,熟悉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的病原学、发病机制及实验室诊断。 二、教学内容 1.免疫缺陷病的概念及发病机理:免疫缺陷的发生阶段及原因。 2.免疫缺陷病的分类和临床表现:原发性免疫缺陷病(B细胞缺陷、T细胞缺陷、T、B细胞联合免疫缺陷、吞噬细胞缺陷、补体缺陷)、继发性免疫缺陷病(AIDS)。 3.免疫缺陷病的检测方法:血细胞分类计数、组织活检、T细胞免疫缺陷病的检查、B细胞 免疫缺陷病的检查、吞噬细胞免疫缺陷病的检查,补体系统免疫缺陷病的检查及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的检查。 第二部分测试题 一、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A型题) 1.淋巴细胞系先天发育障碍不可导致:() A. Bruton型丙种球蛋白缺乏症 B. Diegorge综合症 C. 慢性肉芽肿 D. 联合免疫缺陷 E.共济失调性毛细血管扩张症 2.慢性肉芽肿属于:() A. T细胞缺陷病 B. B细胞缺陷病 C. 联合免疫缺陷病 D. 粒细胞缺陷病 E. 类囊组织发育障碍 3.原发性B细胞缺陷病的代表性疾病是:() A.慢性肉芽肿 B.Diegorge综合症 C.Bruton型丙种球蛋白缺乏症 D.共济失调性毛细血管扩张症 E.AIDS 4.原发性T细胞缺陷病的代表性疾病是:() A.慢性肉芽肿 B.Diegorge综合症 C.AIDS

D.Bruton型丙种球蛋白缺乏症 E.共济失调性毛细血管扩张症 5.Bruton综合症患者骨髓中缺乏:() A.造血干细胞 B. 成熟T细胞 C. 成熟B细胞 D.浆细胞 E.中性粒细胞 6.Diegorge综合症属于:() A. T细胞缺陷病 B. B细胞缺陷病 C. 联合免疫缺陷病 D. 粒细胞缺陷病 E. 类囊组织发育障碍 7.原发性体液免疫缺陷病是何种细胞分化或功能障碍导致的免疫缺陷病:()A.T细胞 B. 单核细胞 C. B细胞 D. 中性粒细胞 E. 嗜碱性粒细胞 8.怀疑为先天性胸腺发育不全的患者,需作下列哪项检查:() A.EAC花环试验 B.PFC试验 C. T细胞亚群 D. 血清Ig测定 E. 淋巴细胞转化实验 9.评价机体B细胞功能,需作下列哪项检查:() A.E花环试验 B.淋巴细胞转化试验 C. T细胞亚群 D. 血清Ig测定 E.OT试验 10.最常见的选择性B细胞缺陷症为:() A. 选择性IgA缺乏症 B. 选择性IgM缺乏症 C. 选择性IgG1缺乏症 D. 选择性IgG2缺乏症 E. 选择性IgG3缺乏症 11.男性某患儿,1岁,反复感染4个月,E花环试验Et值70%,可初步排除:() A. Bruton型丙种球蛋白缺乏症 B. Diegorge综合症 C. 慢性肉芽肿 D. G-6-PD缺乏症 E. 选择性IgA缺乏症

原发性免疫缺陷病

原发性免疫缺陷病 本病为一组先天性免疫功能障碍疾病,大多与遗传因素有关。临床主要表现为生后反复感染。一般分为三大类。 1.抗体免疫缺陷。由于B淋巴细胞发育障碍、减少或缺乏,引起抗体(免疫球蛋白)缺乏或减低,临床较常见的有下列数种: (1)先天性无丙种球蛋白血症。本病为伴性隐性遗传病,由母亲遗传,男孩发病。患儿淋巴结、扁桃体往往很小或缺如,胸腺正常,生后半年起反复发生呼吸道感染、化脓性皮肤感染、脑膜炎、败血症等。由于反复感染,影响小儿生长发育。患儿血清丙种免疫球蛋白(IgG)含量低于200毫克/分升。 (2)常见变异型免疫缺陷。起病年龄不定,多见于青壮年期,男、女均可发病。临床表现为反复感染,自身免疫病(如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等)发病率高,血清免疫球蛋白总量低于300毫克/分升,IgG低于250毫克/分升。 (3)婴儿暂时性低丙种球蛋白血症。婴儿开始合成有效量免疫球蛋白的时间推迟至生后16-30月龄,正常婴儿生后3月龄起可合成有效量丙种球蛋白,待患儿16-30月龄,血清免疫球蛋白达正常同龄人水平后,症状自然痊愈。患儿临床表现为生后2-3岁内反复感染,血清IgG低于250毫克/分升。 (4)选择性IgA缺乏症。IgA为免疫球蛋白中一个类型,IgA缺乏为选择性免疫球蛋白缺乏中最常见的类型。患者有反复呼吸道、胃肠道或泌尿道感染,部分患者可无临床表现。自身免疫病及气喘、过敏性鼻炎发生率高。血清IgA低于5毫克/分升,其他免疫球蛋白(lgG、IgM、IgE、IgD)含量正常或增高,患者一般均可存活至壮年或老年。 2.细胞免疫缺陷。以胸腺发育不全较常见。由于妊娠12周左右,第3-4对咽囊发育障碍所致。多数患儿因伴甲状旁腺功能低下,生后常发生不易纠正的低钙抽搐。患儿多呈特殊面容,眼距宽,人中短,双耳位置低。可伴有先天性心脏病,食道闭锁。X线检查无胸腺影。淋巴细胞总数低,胸腺(T淋巴)细胞数减低<10%。患儿有反复霉菌、病毒等各种低毒病原体的感染,接种减毒活疫苗(如卡介苗、天花疫苗等)可以引起致命感染。输正常新鲜血、血浆或同种异体骨髓移植后,易有移植物抗宿主反应。患儿消瘦,生长发育落后,常在儿童期夭亡。 3.联合免疫缺陷。细胞与抗体免疫功能均有缺陷。 (1)严重联合免疫缺陷。患儿生后6月起,反复病毒、细菌和原虫感染,胸腺、扁桃体、淋巴结小而发育不良。病情严重,常于婴儿期死亡。淋巴细胞总数、T淋巴细胞、免疫球蛋白均可减低。 (2)伴有血小板减少和湿疹的联合免疫缺陷。感染与出血往往为主要死因。典型患者常在10岁内死亡。 (3)伴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的联合免疫缺陷。患者2岁内即表现共济失调,如肢体协调动作差,动作不稳,眼球震颤,语言不清等;皮肤、睑结膜毛细血管扩张,反复呼吸道感染等。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检验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检验 发表时间:2009-08-03T11:16:23.70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09年第19期供稿作者:陈虹 (黑河市人民医院黑龙江黑河 164300) [导读]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检验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Y)又称艾滋病毒,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即艾滋病(acp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的病原体,属逆转录病毒科(retroviridae)的慢病毒(lentivinrs)亚科,形态为典型的D病毒,主要通过性传播途径、血液传播途径和母婴传播途径传播。HIV有HIV-1和HIV-2两种类型,目前在世界广泛流行的是HIV-1型。HIV基因有高度的变异性,目前在全球流行的HIV-1毒株已出现3个组,即M组、O组和N组,其中M组又分为A到J十个基因型。HIV-2是逆转录病毒中的另 一个病毒,也可引起人患上艾滋病,但症状多较HIV-1引起的为轻,HIV-2主要在西非国家流行,其与HIV-1在血清学上有一定的交叉反应。 艾滋病是以机会感染及局部肿瘤为特点的致死性传染病。截止2000年底,我国累计报告HIV/AIDS22517例(AIDS880例),死亡496例,估计实际感染人数远超过已发现的感染者人数,加强艾滋病的预防与控制是我国以及全世界面临的一个紧迫的问题。 1 样本采集 1.1血清(浆)样本 1.1.1抗原、抗体检测静脉采血,血液样品应在l2h内做到:①送到初筛实验室;②分离出血清;③装入一干净试管内,盖上试管盖; ④按标准编号贴上标签。 分离出的血清应立即进行筛查实验。若因故不能立即检测,应将血清放置-20℃低温保存;无条件时亦可放置4℃,但不得超过3d。检测后的血清应于-20℃或更低温保存,以用于确认实验。 1.1.2核酸检测使用EDTA抗凝血浆标本,抗凝后6h内分离血浆;如使用血清标本,则需在2h内分离血清,标本的保存应在-70℃下,并避免反复冻融。 1.2全血标本 全血标本主要用于提取基因组核酸和病毒核酸,静脉取血后可于4℃下短期保存,如用于提取病毒RNA,则应在取血后尽快提取。 1.3淋巴细胞 淋巴细胞主要用于提取核酸,可从抗凝全血制备,主要有两种方法:一是使用淋巴细胞分离液分离制备;二是使用红细胞裂解液,裂解全血中的红细胞,经生理盐水数次洗涤,即可得到淋巴细胞。淋巴细胞如暂不提取核酸,可保存于-70℃下。 1.4样品采集的注意事项 1.4.1用于ELISA法检测的血浆或血清样本勿用叠氮化钠防腐。 1.4.2本应无微生物污染,避免溶血。 1.4.3核酸检测用的血液标本严禁使用肝素抗凝,因其对PCR扩增有抑制,且无法在核酸提取过程中去除。 2 检验方法 HIV感染最直接的检查方法是从受检者的血液中分离培养HIV或检测HIV特异性抗原、HiV核酸。但HIV分离培养操作繁琐,费用较高,技术难度大,实验场地要求严格(P3实验室);HIV抗原检测的敏感性不如抗体检测;核酸检测需要较高的实验操作水平和实验室条件。因而,目前最常用的HIV检测技术是抗体检测。 HIV感染后的检测存在“窗口期”,“窗口期”是指从HIV感染后到用现有方法能检出HIV抗原、抗体和核酸前的一段时间。个体差异、检测方法的种类和试剂的敏感性是影响“窗口期”长短的主要因素。每种检测都要等到“窗口期”之后再进行,否则会得到假阴性结果。 2.1 HIV分离培养 用脐血或已建立的T淋巴细胞,经PHA刺激后培养,3~5d后接种标本,每周加强PHA刺激。如有病毒生长可观察到细胞病变,用电镜观察病毒颗粒,也可用ELISA或免疫荧光法检查病毒抗原,或测定细胞培养上清液中逆转录酶的活性来判断标本中是否存在感染性HIV。病毒分离培养检测HIV的“窗口期”约为7d左右,对于HIV感染的早期诊断有重要意义。 2.2 HIV抗原检测 P24抗原是人体感染HIV后最早出现于血液中的病毒成分,通常在感染后2周即开始出现,因此,P24抗原检测可以在感染者血清抗体阳转前即作出早期报告,大约可以使“窗口期”缩短一周。P24抗原检测在新生儿感染的早期诊断和AIDS病程进展的监测上有重要作用。但应该注意到,P24抗原作为HIV-1的感染指标的作用是有限的,因为在HIV感染者血液中检测到P24抗原的比例不高,因而,P24抗原检测目前只是HIV辅助诊断手段。 2.3 HIV抗体检测 HIV抗体检测是卫生部认可的HIV感染诊断方法,由于HIV检测中任何漏诊、误诊都可能导致极为严重的后果和法律纠纷,为了防止检测工作可能出现的问题,卫生部专门制定了《全国艾滋病检测工作规范》,对开展HIV抗体检测的单位、人员、场地和检测试剂等制定了严格的标准。 HIV抗体检测分为初筛试验和确认试验两个阶段,初筛试验阳性的血清一定要进行确认试验,确认试验为阳性的才能肯定为被HIV感染。HIV初筛试验要求敏感性接近100%,不能出现假阴性,对特异性要求不太严格。初筛试验由取得资格的HIV抗体初筛实验室或确认实验室进行,初筛呈阳性反应的标本不得向受检者公布其结果。

第十八章 免疫缺陷病

第十八章免疫缺陷病 第一部分:学习习题 一、填空题 1.免疫缺陷病是免疫系统中任何一个成分的缺失或功能不全而导致免疫功能障碍所引起的疾病,其涉及______、________或________。 2.免疫缺陷病根据累及的免疫成分不同,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 3.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是由________感染引起的。 4.AIDS的传染源是_______和________。 5.AIDS的主要传播方式是有三种: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 6.引起继发性免疫缺陷最常见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 7.AIDS的临床特点有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 多选题 [A型题] 1.选择性免疫球蛋白缺陷不包括: A.选择性IgA缺陷 B.选择性IgM缺陷 C.选择性IgE缺陷 D.选择性IgG亚类缺陷 E.IgM升高的IgG和IgA缺陷 2.属于T细胞缺陷性疾病的是: A.共济失调- 毛细血管扩张症 B.慢性肉芽肿病 C.DiGeoge综合症 D.性联低丙种球蛋白血症 E.白细胞粘附缺陷

3.DiGeoge综合征的病因是: A.先天性补体缺陷 B.先天性白细胞缺陷 C.先天性吞噬细胞缺陷 D.先天性胸腺发育不良 E.先天性骨髓发育不良 4.与性联低丙球蛋白血症不符的是 只在男性患儿发病 B.患儿血清Ig水平很低,甚至测不出C.患儿T细胞数目较低 D.患儿反复发生化脓性感染 E.又称Bruton低丙种球蛋白症 5.属于吞噬细胞缺陷的免疫缺陷性疾病为: A.Wiskott-Aldrich综合征 B.慢性肉芽肿病 C.先天性胸腺发育不良 D.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症 E.性联低丙种球蛋白血症 6.慢性肉芽肿病病因是: A.原发性T细胞缺陷 B.原发性B细胞缺陷 C.原发性补体缺陷 D.原发性吞噬细胞缺陷 E.继发性T细胞缺陷 7.DiGeorge综合症是指: A.先天胸腺发育不全 B.C3缺乏 C.C1INH缺乏 D.慢性肉牙肿 E.选择性IgA缺乏症 8.采用胚胎胸腺移植治疗有效的是: A.性联低丙种球蛋白血症 B.DiGeorge综合征 C.选择性IgA缺乏症 D.Bruton病 E.慢性肉芽肿病

第16章免疫缺陷病

第十六章免疫缺陷病一、选择题 【A型题】 1.按发病原因免疫缺陷病可分为: A.补体缺陷病、吞噬细胞缺陷病 B.抗体缺陷病、T淋巴细胞缺陷病 C.原发性免疫缺陷病、继发性免疫缺陷病 D.T和B淋巴细胞联合免疫缺陷病、吞噬细胞缺陷病 E.T淋巴细胞缺陷病、B淋巴细胞缺陷病 2.为了解机体的细胞免疫状态,用于评价T淋巴细胞功能的试验是:A.E花环试验 B.淋巴细胞转化试验 C.血清免疫球蛋白检测 D.膜表面Ig测定 E.溶血空斑试验 3.原发性免疫缺陷病中最常见的是: A.联合免疫缺陷 B.吞噬细胞缺陷 C.B淋巴细胞缺陷 D.T淋巴细胞缺陷 E.补体缺陷 4.一婴儿接种BCG后,出现致病性、弥散性感染,这种接种反应可能是由于: A.B淋巴细胞缺陷 B.对佐剂的反应 C.补体缺陷 D.吞噬细胞缺陷 E.联合免疫缺陷 5.关于选择性IgA缺陷的叙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为最常见的原发性免疫缺陷病 B.血清IgA降低 C.大多数病人可无临床症状 D.注射丙种球蛋白治疗有效 E.预后较好 6.HIV的受体是 A.CD28分子 B.CD3分子 C.CD4分子 D.CD19分子 E.CD8分子 7.临床反复发生化脓性细菌感染的6—9月龄患儿很可能患有或发生 A.选择性IgA缺陷 B.性联无丙种球蛋白血症

C.补体调节分子缺陷 D.吞噬细胞缺陷E.补体系统缺陷8.AIDS的主要传播途径包括 A.性接触、注射途径、消化道传播 B.性接触、呼吸道传播、注射途径 C.性接触、垂直传播、消化道传播 D.性接触、呼吸道传播、垂直传播 E.性接触、血液传播、垂直传播 【B型题】 A.基因治疗 B.骨髓移植 C.胸腺移植 D.注射丙种球蛋白 E.放射治疗 1.治疗腺苷脱氨酶缺陷 2.治疗SCID 【C型题】 A.体液免疫缺陷 B.细胞免疫缺陷 C.两者均有 D.两者均无 1.Bruton综合征 2.DiGeorge综合征 3.SCID A.化脓性细菌感染 B.病毒、真菌、胞内菌感染 C.两者均有 D.两者均无 4.体液免疫缺陷易发生 5.细胞免疫缺陷易发生 【X型题】 1.免疫缺陷症的一般特性包括 A.易发恶性肿瘤 B.补体水平增高 C.伴发自身免疫性疾病 D.出现反复、持续、严重的感染 E.长累及多系统多脏器,并出现相应的功能障碍 2.AIDS A.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B.易发机会感染 C.常伴发Kaposi肉瘤 D.HIV主要侵犯CD4+T细胞 E.疫苗预防有效 3.AIDS的传播方式包括

第二十一章免疫缺陷病

第二十一章免疫缺陷病 一、单项选择题 1.为了解机体的细胞免疫状态,用于评价T淋巴细胞功能的试验是: A. E花环试验 B. 淋巴细胞转化试验 C. 血清免疫球蛋白检测 D. 膜表面Ig测定 E. 溶血空斑试验 2.伴湿疹血小板减少的免疫缺陷病的发病机制是:★ A. γc链基因缺陷 B. Btk基因缺陷 C. ADA基因缺陷 D.WASP基因缺陷 E. PNP基因缺陷 3.艾滋病人会出现哪项反映免疫缺陷的特征指标? A. CD4+T细胞↓、CD8+T细胞不变、CD4+/CD8+比值↓ B. CD4+T细胞↑、CD8+T细胞不变、CD4+/CD8+比值↑ C. CD8+T细胞↓CD4+T细胞不变、CD4+/CD8+比值↑ D. CD8+T细胞↑、CD4+T细胞不变、CD4+/CD8+比值↓ E. CD4+T细胞↑CD8+T细胞↓CD4+/CD8+比值↑ 4.Chediak-Higashi综合征属于:★★ A. B淋巴细胞缺陷病 B. T淋巴细胞缺陷病 C. 吞噬细胞缺陷病 D. 补体缺陷病 E. 联合免疫缺陷病 5.慢性肉芽肿病(CGD)属于哪类免疫缺陷病? ★★ A. T淋巴细胞缺陷病 B. B淋巴细胞缺陷病 C. 联合免疫缺陷病 D. 补体缺陷病 E. 吞噬细胞缺陷病 6.CD4+/CD8+T细胞比值可作为检测机体免疫状态的一项指标,其正常比值为: A. <0.5 B. 0.8~1 C. 1~1.5 D. 1.5~2 E. 2~2.5 7.诊断体液免疫缺陷的试验宜用:★ A. 血清Ig定量测定 B. OT试验 C. 白色念珠菌素试验 D. E花环试验 E. EAC花环试验 8.AIDS属于哪种免疫缺陷病? A. 原发性免疫缺陷病 B. 体液免疫缺陷病 C. 联合免疫缺陷病 D. 获得性免疫缺陷病 E. 以上都不是 9.最常见的选择性Ig缺陷是:★★ A. 选择性IgM缺陷 B.选择性IgA缺陷 C. 选择性IgG缺陷 D.IgM升高和IgG、IgA缺陷 E. 选择性IgE的缺陷 10.AIDS的主要传播途径是: A. 性接触、注射途径、消化道传播 B. 性接触、呼吸道传播、注射途径 C. 性接触、垂直传播、消化道传播 D. 性接触、呼吸道传播、垂直传播 E. 性接触、注射途径、垂直传播

免疫缺陷病

免疫缺陷病(immunodeficiency diseases)IDD是一组由于免疫系统发育不全或遭受损害所致的免疫功能缺陷引起的疾病。 有二种类型: ①原发性免疫缺陷病,又称先天性免疫缺陷病,与遗传有关,多发生在婴幼儿。 ②继发性免疫缺陷病,又称获得性免疫缺陷病,可发生在任何年龄,多因严重感染,尤其是直接侵犯免疫系统的感染、恶性肿瘤、应用免疫抑制剂、放射治疗和化疗等原因引起。 (一)概念:由于免疫器官、组织或细胞发育缺陷,或免疫功能失常或缺陷,引起的病理过程。 (二)特点:对各种感染的易感性增加,患者出现反复的严重的感染,临床表现为气管炎、肺炎、中耳炎、细菌和真菌的胞内感染及恶性肿瘤等。 1)感染,反复感染是免疫缺陷病最重要和常见的临床表现,严重者可死于不可控制的感染。(2)肿瘤,先天性免疫缺陷患者恶性肿瘤的发病率比常人高出100~300倍;由于肾移植时使用免疫抑制剂治疗而导致继发性免疫缺陷病的患者,恶性肿瘤的发病率比常人高出100倍。 (3)变态反应,由于免疫功能失调,免疫缺陷病患者中变态反应性疾病的发病率也比正常人高。 (4)自身免疫病,由于免疫功能障碍、失调,常同时导致自身免疫病的发生。从临床情况观察,继发性免疫缺陷多发生在老年人,均为暂时性的,消除原始病因后,大多数能逐渐恢复。但严重者,如电离辐射和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有时可造成不可恢复的免疫缺陷。(一)原发性免疫缺陷 1、B细胞缺陷 2、T细胞缺陷 3、补体蛋白缺损 4、吞噬细胞的缺损 (二)继发性免疫缺陷 1、传染性因子引起的免疫缺陷 (1)引起免疫器官的萎缩 (2)引起抗体反应下降:鸡早期IBD (3)引起全身抵抗力下降:鸡贫血因子病 2、由药物引起的免疫缺陷 3、由霉菌中毒引起的免疫缺陷 4、营养缺陷与免疫应答 5、AIDS 其最典型的临床症状表现为反复感染或严重感染。由于遗传因素或先天因素,使免疫系统在个体发育过程中的不同环节、不同部位受损所致的免疫缺陷病,称先天性免疫缺陷病,或称原发性免疫缺陷病。其中大多数与血细胞分化和发育有关,多发病于婴幼儿期,严重者导致死亡。先天性免疫缺陷病种类很多,常分为抗体缺陷、补体缺陷、吞噬功能缺陷、联合缺陷、T细胞缺陷等。因其他疾病和因素引起的免疫功能障碍称继发性免疫缺陷病。在临床上较为多见。如感染、肿瘤、肝、肾功能不全、内分泌紊乱、免疫增生或其他慢性消耗性疾病都可引起不同程度的免疫缺陷。在肿瘤及器官移植时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亦可导致继发性免疫缺陷。免疫缺陷病患者不能发挥正常的免疫应答和防御功能。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

湖南省职业病防治院 作业指导书 标题: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酶联免疫法) 修改记录

湖南省职业病防治院作业指导书文件编号: 标题: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酶联免疫法)版号:第 1 版页码1/2 1、目的 用于临床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的辅助诊断。 2、范围 适用于献血员筛查与临床病例。 3、职责 检测人员按照本规程进行检测操作。 4、原理 采用纯化基因工程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型和“2”型(HIV-1/HIV-2)抗原包被的微孔板和酶标记的HIV-1/HIV-2抗原及其他试剂组成,应用双抗原夹心法原理检测人血清或血浆中的HIV-1和HIV-2抗体。 5、样本要求 仅限于检测人体血清或血浆。 常规方法采集。 血清:采血后,室温放置1-2小时,待血液凝固,再于3000转/分钟离心15分钟。 血浆:采血后,样品与抗凝剂反复轻摇混匀,再3000转/分钟离心15分钟。 如果样品没有在8小时内测定,应将其保存于2℃-8℃。如果样品不能在7天内测定,应将血清或血浆与血细胞分离, -20℃保存,避免反复冻融。 6.分析系统 分析仪器:Thermo Mk3型酶标仪,检测波长450nm,参考波长630nm。 37℃恒温箱。 振荡器用于样品、试剂的混匀。 微量加样枪。 试剂准备: 试剂盒于冰箱保存,使用前应取出置37℃。 取试剂盒内洗涤液用蒸馏水作25倍稀释,置洗瓶中备用。 质控试剂:-20℃保存,溶解后随试剂一起冷藏,每天随样品一起检测并保存质控结果,每月一次质控小结,失控要有记录及纠正的结果。 7、分析步骤 样品编号:从6号开始编号。

设阴性对照3孔,Anti-HIV-1阳性对照1孔,Anti-HIV-2阳性对照1孔,分别加入阴、阳对照各50微升。 每个标本待测孔加入标本血清50微升,充分混匀,封板,置37℃孵育60分钟。 手工洗板:弃去孔内液体,用洗涤液注满各孔,静置30~60秒,甩干,重复6次后拍干。 每孔加酶标工作液50微升,充分混匀,封板,置37℃孵育30分钟。 手工洗板:弃去孔内液体,用洗涤液注满各孔,静置30~60秒,甩干,重复6次后拍干。 每孔加显色剂A液,显色剂B液各50微升,充分混匀,封板,置37℃孵育10分钟。 每孔加入终止液50微升,混匀。 选取相应的程序号,用酶标仪双波长比色。 8、计算 Cutoff值=阴性对照平均A值+。 9、参照区间 阴性对照A值应≤ Anti-HIV-1阳性对照A值应≥ Anti-HIV-2阳性对照A值应≥ 10.临床意义 样品A值≥临界值为HIV抗体阳性 样品A值<临界值为HIV抗体阴性 11.注意事项 从冷藏环境中取出试剂盒应置37℃平衡30分钟后方可使用,余者应按前述方法保存和使用。在平衡试剂的同时,待测样品需置室温平衡30分钟后再行测试。 使用前试剂应摇匀。 须确保样品加样量准确,如果加样量不准确,可能会导致错误的结果,建议使用微量移液器加所有组份;用滴瓶滴加时,应先弃去1~2滴,垂直匀速地滴加。避免在加样过程中,将液体接触到或溅到微孔边缘上。 封片不能重复使用。 结果判断须在反应终止后10分钟内完成。 不同批号的试剂不可混用。 本试剂盒应视为有传染物质,请按传染病实验室检查规程处理。 12.支持性文件 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3版)

免疫缺陷病

一、概述 (一)概念 免疫缺陷病(immunodificiency disease, IDD)是免疫系统中任何一个成分的缺失或功能不全而导致免疫功能障碍所引起的疾病。涉及到免疫细胞、免疫分子或信号转导的缺陷。 (二)IDD的分类 1. 按发病原因分为:原发性免疫缺陷病(primary immunodeficiency disease, PIDD) 继发性免疫缺陷病(secondary immunodeficiency disease, SIDD) 2. 根据累及免疫细胞和成分不同可分为:体液免疫缺陷、细胞免疫缺陷、联合免疫缺陷、吞噬细胞缺陷和补体缺陷。 (三)IDD的一般特征 1. 感染对各种感染的易感性增加是免疫缺陷最主要、最常见、最严重的表现和后果,也是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体液免疫缺陷者感染常由化脓性细菌引起。细胞免疫缺陷者感染则以病毒、真菌、胞内寄生菌及原虫多见。而且免疫缺陷者常发生条件致病菌的感染。 2. 恶性肿瘤原发性免疫缺陷尤以T细胞免疫缺陷者恶性肿瘤的发病率比正常人群高100~300倍。 3. 伴发自身免疫病免疫缺陷者自身免疫病的发病率高达14%,尤以原发性免疫缺陷者显著,以系统性全身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和恶性贫血为多见。 4. 多系统受累和症状多变性。 5. 遗传倾向性多数原发性免疫缺陷病有遗传倾向性,约1/3为常染色体遗传,1/5为性染色体遗传。15岁以下原发性免疫缺陷病患者80%以上为男性。 6. 发病年龄50%以上原发性免疫缺陷病从婴幼儿开始发病,年龄越小病情越重,治疗难度越大。 二、原发性免疫缺陷病 PIDD是由于先天性(多为遗传性)发育缺陷而导致的免疫功能不全。

第二十一章免疫缺陷病

第二十一章 免 疫 缺 陷 病 免疫缺陷病(immunodeficiency disease , IDD)是免疫系统先天发育不 全或后天损害而使免疫细胞的发育、分化、增殖和代谢异常,并导致免疫功能障 碍所出现的临床综合征(图21-1)。 IDD按病因不同分为原发性免疫缺陷病(primary immunodeficiency disease, PIDD)和获得性免疫缺陷病(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disease, AIDD)两大类;根据主要累及的免疫系统成分不同,可分为体液免疫缺陷、细胞免疫缺陷、联合免疫缺陷、吞噬细胞缺陷和补体缺陷等。 IDD的主要临床特点是: 1. 感染 患者对各种病原体的易感性增加,易发生反复感染且难以控制,往往是造成死亡的主要原因。感染的性质主要取决于免疫缺陷的类型,如体液免疫缺陷、吞噬细胞和补体缺陷导致的感染,主要由化脓性细菌如葡萄球菌、链球菌和肺炎双球菌等引起,临床表现为气管炎、肺炎、中耳炎等等。细胞免疫缺陷导致的感染主要由病毒、真菌、胞内寄生菌和原虫引起。 2. 肿瘤 PIDD患者尤其是T细胞免疫缺陷者,恶性肿瘤的发病率比同龄正常人群高100~300倍,以白血病和淋巴系统肿瘤等居多。 3.自身免疫病 PIDD有高度伴发自身免疫病的倾向,正常人群自身免疫病的发病率约0.001%~0.01%,而免疫缺陷者可高达14%,以SLE、类风湿性关节炎和恶性贫血等多见。 4. 遗传倾向 多数PIDD有遗传倾向性,约1/3为常染色体遗传,1/5为性染色体隐性遗传。15岁以下PIDD患者多为男性。 第一节 原发性免疫缺陷病 PIDD又称为先天性免疫缺陷病(congenital immunodeficiency disease,

第八章 免疫缺陷

第八章免疫缺陷 (Immunodeficiency) 免疫系统中任何一种成分的缺失或功能不全所导致的免疫功能障碍,均称为免疫缺陷(immunodeficiency),涉及免疫细胞、免疫分子或信号传导等的缺陷。 由免疫缺陷引发的临床症状称为免疫缺陷病(immunodeficiency disease,IDD)。 一、免疫缺陷的分类 按起病原因,免疫缺陷可分为原发性免疫缺陷(primary immunodeficiency disease,PIDD)和继发性免疫缺陷(secondary immunedeficiency disease,SIDD)。原发性免疫缺陷又称先天性或遗传性免疫缺陷,是由于先天性免疫系统发育不全而引起的免疫障碍;继发性免疫缺陷又称后天性或获得性免疫缺陷,是因其他疾病或因素而引起的免疫功能障碍。免疫缺陷按免疫系统中缺陷的环节又可分为特异性免疫缺陷和非特异性免疫缺陷;前者又可再区分为体液免疫缺陷、细胞免疫缺陷和联合免疫缺陷;后者又可再区分为吞噬细胞缺陷和补体缺陷等。 在动物原发性免疫缺陷病中,属特异性免疫缺陷的有:由B细胞异常和/或T细胞功能亢进所致的体液免疫缺陷,如马的原发性无丙球蛋白血症、鸡的腔上囊成熟缺陷、马的选择性IgA缺乏症、牛的选择性IgG2缺乏症、犬的选择性IgA缺乏症、马和小鼠的选择性IgM 缺乏症等;由T细胞数目减少或功能降低所致的细胞免疫缺陷,如牛的遗传性胸腺发育不全,犬和小鼠的免疫缺陷性侏儒等;由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均发生异常所致的联合性免疫缺陷,如阿拉伯马的瑞士型严重联合性免疫缺陷。属非特异性免疫缺陷的有:屏障功能缺陷,如犬的纤毛无活动性综合征;吞噬功能缺陷,如犬的周期性粒细胞生成症,牛和犬的粒细胞病综合征,牛、狐、猫和貂的色素缺乏易感性增高综合征;补体功能缺陷,包括犬、豚鼠及小鼠遗传性C3、C2、C4、C5和C6缺乏症等。 继发性免疫缺陷与遗传因素无关,继发或伴发于其他病态或疾病,其原发病态或疾病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未能从母体获得被动免疫,见于新生马驹、犊牛、仔猪和羔羊等不能从胎盘途径获得母源抗体的动物,一旦吸吮或吸收初乳不足,而发生新生畜低丙球蛋白血症; ②感染性疾病,许多微生物感染和某些寄生虫感染,可导致机体的免疫功能下降,而造成继发性免疫缺陷,常见牛副结核肠炎、牛病毒性腹泻、新生驹Ⅰ型疱疹病毒感染、犬瘟热病毒感染、鸡法氏囊病、貂阿留申病毒感染以及锥虫、旋毛虫、蠕形螨等重度侵袭,此外,还有多种动物慢病毒和白血病病毒感染。引起获得性免疫缺陷,如动物的艾滋病病毒感染;③恶性肿瘤,大量临床和实验资料表明,恶性肿瘤与免疫缺陷互为因果,免疫功能低下是发生恶性肿瘤的一个主要原因,而恶性肿瘤尤其是淋巴网状组织肿瘤患畜常继发免疫缺陷;④蛋白质合成不足或消耗过度,包括免疫球蛋白在内的蛋白质异化作用增强或消耗过度,常导致体液免疫缺陷,常见于甲状腺机能亢进、蛋白丢失性肠病、大面积重度烧伤、肾病综合征和糖尿病等;⑤免疫抑制处置,见于超量接受射线辐射,抗淋巴细胞血清使用不当,超量或长期使用化学免疫抑制剂等。 上述关于原发性免疫缺陷的分类方法比较笼统、机械,1979年WHO对原发性免疫缺陷重新进行了分类,将其分为17种: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

综述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 学校:____福建农林大学__ 学院:____管理学院______ 专业:____旅游管理______ 学号:____3136317026____ 姓名:____卜碧婷________

摘要: 本文主要介绍了艾滋病以及其病程、常用药物、易感人群、传播途径、艾滋病预防途径等几个方面。 关键词艾滋病;预防;危害症状 一、什么是艾滋病 艾滋病,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英文名称是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ADIS。人类因为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 ficiency ,HIV)后,导致免疫缺陷,并发一系列机会性感染及肿瘤,严重者可导致死亡综合症。1983年,人类首次发现HIV。目前,艾滋病已经从一种致死性疾病变为一种可控的慢性病。 二、艾滋病的病程 我国将HIV感染分为急性期、无症状期和艾滋病期。 (一)急性期:通常发生在初次感染HIV后2-4周左右。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咽痛、盗汗、恶心、呕吐、腹泻、皮疹、关节痛、淋巴结肿大及神经系统症状。多数患者临床症状轻微,持续1-3周后缓解。此期在血液中可检出HIV-RNA和P24抗原,而HIV抗体则在感染后数周才出现。 (二)无症状期 可从急性期进入此期,或无明显的急性期症状而直接进入此期。此期持续时间一般为6-8年。但也有快速进展和长期不进展者。此期的长短与感染病毒的数量、型别,感染途径,机体免疫状况等多种因素有关。 (三)艾滋病期 为感染HIV后的最终阶段。病人CD4+ T淋巴细胞计数明显下降,多 <200/mm3,HIV血浆病毒载量明显升高。此期主要临床表现为HIV相关症状、各种机会性感染及肿瘤。 HIV相关症状:主要表现为持续一个月以上的发热、盗汗、腹泻;体重减轻10%以上。部分病人表现为神经精神症状,如记忆力减退、精神淡漠、性格改变、头痛、癫痫及痴呆等。 另外还可出现持续性全身性淋巴结肿大,其特点为①.除腹股沟以外有两个或两个以上部位的淋巴结肿大;②.淋巴结直径≥1cm,无压痛,无粘连;③持续时间3个月以上需要注意的是仅仅出现症状,如发热、恶心等,不能以此判断自

第三十一章 免疫缺陷病及检验

第三十一章免疫缺陷病及检验 Chapter 31 Immunodeficiency Disease and Immunoassay 第一部分教学内容和要求 一、目的要求 ·掌握:免疫缺陷病的概念、分类、临床基本特征,各类免疫缺陷病的主要免疫学检测方法的选择;熟悉:原发性免疫缺陷病的代表性疾病,AIDS的发病机制及免疫学异常;了解:原发性免疫缺陷病的发病机制。 二、教学内容 1.免疫缺陷病的分类,免疫缺陷病的特征 2.原发性免疫缺陷病:原发性B细胞缺陷病,原发性T细胞缺陷病,原发性联合免疫缺陷病,原发性吞噬细胞缺陷病,原发性补体系统缺陷病。 3.继发性免疫缺陷病的常见原因,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4.免疫缺陷病检验:B细胞缺陷病的检测,T细胞缺陷病的检测,吞噬细胞缺陷病的检测,补体系统缺陷病的检测,基因诊断,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的检测。 第二部分测试题 一、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A型题) 1.以下何种免疫缺陷发生率最高 A.T细胞免疫缺陷B.B细胞免疫缺陷C.联合免疫缺陷 D.补体缺陷E.吞噬细胞缺陷 2.DiGeorge综合征是 A.先天性骨髓发育不良B.先天性胸腺发育不良C.性联低丙球蛋白血症 D.选择性IgA缺乏E.先天性补体缺陷 3.遗传性血管神经性水肿为何种缺陷 A.C1q B.C2 C.C3 D.C1抑制剂E.C4 4.血清中免疫球蛋白含量缺乏,一般应考虑何种病 A.轻链病B.重链病C.免疫缺陷病D.免疫增殖病E.自身免疫病5.评价B细胞功能的试验是 A.淋巴细胞转化B.血清中免疫球蛋白检测C.迟发型皮肤过敏试验 D.CD3检测E.移动抑制试验 6.哪种方法可检测细胞免疫缺陷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 A.溶血空斑形成试验B.免疫球蛋白检测C.淋巴细胞对PHA的应答 D.NBT还原试验E.速发性皮肤过敏试验 7.某人体检发现血清HIV抗体阳性,说明其患有 A.艾滋病B.HIV感染C.需做确诊试验 D.免疫缺陷E.需做CD4测定 8.下列关于选择性IgA缺乏症的叙述,哪项是错误的 A.是最常见的体液免疫缺陷病之一B.血清IgA和sIgA均减少 C.常伴有消化道和呼吸道感染D.少数伴有自身免疫病和超敏反应病 E.应用丙种球蛋白替代治疗有较好疗效 9.下列哪种病不属于原发性B细胞免疫缺陷 A.Bruton综合征B.选择性IgA缺乏症C.性联高IgM综合征 D.DiGeorge综合征 E.普通变异型免疫缺陷病 10.Bruton综合征患者反复持久的细菌感染常发生在 A.新生儿期B.出生半年内C.半岁-2岁D.学龄期E.青少年期11.HIV的确认试验为 A.ELISA测HIV抗体B.免疫印迹法测HIV抗体C.血凝试验测HIV抗体 D.胶体金免疫层析法测HIV抗体E.放射免疫法测HIV抗体 12.慢性肉芽肿是哪类疾病 A.T细胞免疫缺陷病B.B细胞免疫缺陷病C.联合免疫缺陷病 D.吞噬细胞缺陷病E.补体功能缺陷 13.检测白细胞内杀伤功能的方法是 A.四唑氮蓝还原试验B.溶血空斑试验C.淋巴细胞转化试验 D.趋化试验E.黏附抑制试验 14.下列哪一种原发性免疫缺陷病发生率最高 A.Digeorge B.选择性IgA缺乏症C.重症联合免疫缺陷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检测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检测(ELISA) 1. 原理 在微孔条上预包被纯化基因工程人类免疫缺陷病毒I型和II型(HIV-1/HIV-2)抗原(合成肽或基因重组蛋白),采用双抗原夹心法检测血清或血浆中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样品加入包被抗原反应孔,在随后的温育过程中,若样品中含特异抗体,则该抗体与包被抗原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被吸附到固相,再加入酶标记的HIV-1/HIV-2抗原,最终形成抗原-抗体-酶标抗原复合物,洗涤除去未结合的游离酶,加入显色剂后显色。 2. 标本采集 2.1 采集前病人准备:受检者应空腹 2.2 标本种类:血清或血浆 2.3 标本要求:采集病人静脉血2ml(可用EDTA抗凝),室温放置不超过4小时,分离血清备用。 3. 标本储存:2-8°C保存不应超过48小时,-20°C不应超过3个月,-70°C 长期保存,应避免反复冻融。 4. 标本运输:密封,室温运输。 5. 标本拒收标准:污染、标本量不足、严重溶血或脂血标本不宜作此项检测。 6. 试剂 6.1 试剂名称: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诊断试剂盒 6.2 试剂生产厂家:北京万泰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6.3 包装规格:96Test/Kit 6.4 试剂盒组成:包被反应板,HIV酶标记物,阳性对照血清,阴性对照血清,浓缩洗涤液,底物A,底物B,终止液,封口膜,密封袋。 6.5 试剂储存条件及有效期:2-8°C避光保存,有效期6个月。 7. 仪器设备 7.1 仪器名称:自动酶标仪 7.2 仪器厂家:Rayto 7.3 仪器型号:RT-6100 8. 操作步骤 8.1 平衡:将试剂盒各组分取出,平衡至室温(18-25°C),微孔板开封后,余者及时以自封袋封存。 8.2 配液:浓缩洗涤液配制前充分摇匀(如有晶体应充分溶解),浓缩洗涤液和蒸馏水或去离子水按1:19稀释后使用。 8.3 编号:将微孔条固定于支架,按序编号。 8.4 加样:用加样器在微孔反应条板孔中加入样品100l;空白孔不加任何液体;阴性对照孔和阳性对照孔,每孔分别加入阴阳对照各100l,标好位置。对照应在所有标本加完以后再加,以保证阈值准确性。 8.5 温育(一):充分混匀,加上封板膜,置37℃温育60分钟。 8.6 洗涤(一):用洗涤液充分洗涤5次,洗涤完扣干(每次应保持30-60秒的浸泡时间)。 8.7 加酶:分别在每孔中加入酶标记物100l,轻拍混匀。 8.8 温育(二):充分混匀,加上封板膜,置37℃温育30分钟。 8.9 洗涤(二):用洗涤液充分洗涤5次,洗涤完扣干(每次应保持30-60秒的浸泡时间)。 8.10 显色:每孔加入底物A、B各50l,轻拍混匀,置37℃暗处30分钟。

免疫缺陷病及检验

免疫缺陷病及检验 一、原发性免疫缺陷病 B细胞缺陷 1.性联丙种球蛋白缺乏症月(性联隐性) 2.婴儿暂时性丙种球蛋白缺乏症3.选择性lgA缺乏症4.选择性IgM缺乏症5.选择性IgG亚类缺乏症 检验项目 1。Ig定量2.同种血细胞凝集素(lgM)效价3.伤寒菌苗或白喉类毒素免疫原试验4.mIg免疫荧光检查5.淋巴结或扁桃体活检 T细彎舔10 T细胞细胞缺乏 1.先天性胸腺发育不全2.先天性磷酸化酶缺乏症 T.B细胞联合缺乏 1.腺苷脱氨酶(ADA)缺乏2.Wiskott-Aldrich综合征(性联隐性) 检验项目 1.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2.CD3+、CD4+、CD8+细胞计数3.混合淋巴细胞培养4.IL-2 测定 5.淋巴细胞转化试验的gP24、gP120抗体检测 吞噬细胞缺陷 1.慢性肉芽肿病(性联隐性)2.Chediak-Hiqashi综合征 检验项目 1.中性粒细胞计数2.趋化试验3..吞噬试验4.NBT还原试验 补体成分缺陷 1.C1缺乏2.C3缺乏3.备解素缺乏(性联隐性) 检验项目 1.CH50; 、C1i、C4 测定 二、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艾滋病) AIDS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一种综合征,其主要临床特点是持续性的体重减轻、间歇热、慢性腹泻、全身淋巴结肿大以及进行性脑病。多多数病人以肺、胃肠和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或者发生恶性肿瘤等。最常见的并发症为卡氏肺囊虫性肺炎(50%以上),其次是Koposi肉瘤30%。 主要免疫特征是:①CD4+数量减少,CD4+/CD8+比例倒置以下),以及CD4+功能障碍;②巨噬细胞抗原处理和递呈能力下降;③B细胞异常活化,表现为多克隆激活,引起血清Ig 水平增高。 强直性脊柱炎,病人中90%以上为HLA-B27型。 二、抗核抗体的检测与应用 抗核抗体(ANA)是一组将自身真核细胞的各种细胞核成分作为靶抗原的自身抗体的总称。其无器官和种属特异性,故该类抗体可与所有动物的细胞核发生反应。ANA主要存在于血清中,也可存在于胸腔积液、关节滑膜液和尿液中。 (一)检测方法目前最常用间接免疫荧光法(IIF)作为总的ANA筛选试验。 常见的ANA 荧光图形及临床意义 (1)均质型(H):多由抗DNP抗体引起,也可由核小体抗体和抗双链DNA抗体引起。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