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西方家庭社会工作发展史

西方家庭社会工作发展史

19世纪末:慈善和慈善机构的兴起

在19世纪末,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城市中出现了大量贫困和社会问题。慈善组织兴起,通过提供基本的物质援助来应对贫困。

早期社会工作:

20世纪初,社会工作开始作为一个专业领域崭露头角。社会工作者开始以专业的方式介入,帮助个人和家庭解决社会问题。

20世纪初至中期:社会工作的职业化

社会工作逐渐职业化,出现了专业的社会工作者。社会工作者在儿童福利、妇女权益、医疗服务等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

大萧条和新政:

1930年代的大萧条导致了社会工作的进一步发展。美国的新政政策通过一系列社会保障和福利措施,推动了社会工作在服务弱势群体方面的作用。

战后时期:社会工作的多元化

战后时期,社会工作领域进一步多元化。在家庭社会工作方面,社会工作者开始关注家庭关系、儿童福利和家庭治疗等问题。

20世纪后期至21世纪初:扩展服务范围

社会工作领域逐渐扩展到更广泛的服务范围,包括老年人服务、精神健康服务、残疾人服务等。同时,社会工作者的角色也逐渐从直接服务转变为倡导者和政策制定者。

多元文化社会工作:

随着社会多元化和全球化的趋势,社会工作者开始关注不同文化和族群之间的差异,提倡多元文化主义,致力于提供更为包容和文化敏感的服务。

数字化时代:

在21世纪,数字技术的迅速发展对社会工作产生了深远影响。社会工作者利用技术工具进行沟通、跟踪服务和获取信息。

西方家庭社会工作的发展历程反映了社会的演变和对不同群体的需求的变化。社会工作继续在促进社会公正、增进社会福祉以及支持个人和家庭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中西方社会工作专业发展机制比较研究

中西方社会工作专业发展机制比较研究 内容摘要:本文从中西比较的视角出发,对社会工作专业在我国大陆的发展机制进行了深入分析。文章从三个角度入手进行分析。首先对社会工作专业产生和发展的思想文化根源进行阐述;其次对社会工作专业产生的发生方式进行分析;最后分析了社会工作专业的组织基础。本文通过反映社会工作这一外来专业在中国所面临的独特背景,以期为学界深入思考社会工作本土化发展道路提供一个思考的维度。 关键词:中西比较社会工作发展机制本土化 社会工作专业产生和发展的思想文化根源 (一)以基督教文化为代表的西方宗教文化 众所周知,作为社会工作雏形的西方早期慈善事业的发展就是建立在宗教实践的基础上的。19世纪工业革命以来,慈善事业逐渐成为一种有组织的助人活动,而最早从事社会工作专业的“友善访问员”本身就是虔诚的基督教教徒,他们具有强烈的宗教使命感,认为帮助穷人和有困难人士是服膺上帝的一种荣耀。与此同时,在西方的社会福利领域,有很多非政府机构都是有宗教背景的,宗教信仰不仅影响了这些机构组织的构成和管理,也影响了在机构内部从事社会工作专业的工作人员的价值理念(王思斌,2004)。纵观西方社会工作发展的整个历史,基督教文化在每一阶段都发挥着不可缺少的重要作用,以基督教文化为代表的西方宗教文化可以说是社会工作专业产生和发展的文化根源和思想基础。 (二)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传统文化 显然,基督教文化作为舶来品在我国本土是没有成长土壤的,因此,以之为基础的社会工作专业要想在我国生根发芽、成长壮大,顺利完成社会工作专业的本土化过程,就必须寻找能够支撑这个专业成长和发展的本土文化和思想基础。需要指出的是,笔者认为,虽然19世纪中期的外国基督教传教士,以及民国时期出现的一批民间救助机构所进行的工作,填补了新中国成立之前社会工作在国内发展的历史,但是这些零散的、民间性的工作并不足以支撑当代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 社会工作专业的本质是助人自助,因此,要想在我国文化中为社会工作专业寻根,那么从根本上说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助人思想就理所当然成为社会工作专业在我国发展的思想基础。因此,只有充分领会我国传统文化中助人思想区别于西方基督教文化的本质特色才能使社会工作的本土化有其牢固的思想文化根基。

社会工作的发展历程

社会工作的发展历程 社会工作是指关注社会问题的解决和改善社会福利的一种专业职业。它起源于19世纪的欧洲,经历了近两个世纪的发展, 不断成熟和壮大。 社会工作的发展可以追溯到19世纪的慈善机构和救济活动。 当时,由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社会问题开始不断浮现,如贫困、失业、孤儿、残疾人等。许多慈善人士积极投身于救济工作,但由于缺乏专业知识和组织,效果不佳。 到了20世纪初,社会工作逐渐成为一种专业化的职业。在英 国和美国,一些社会改革者开始提倡成立专业的社会工作组织,并制定了社会工作的职业标准和伦理准则。他们认为,社会工作应该以科学的方法来分析社会问题,并提供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由于世界大战和经济危机的影响,社会 问题更加严重,社会工作也得到了更多的重视和发展。许多国家纷纷成立了社会福利机构和社会工作机构,培养和聘用了大量的社会工作者,开始实施各种社会福利政策和计划,如社会保险、失业救济、养老金等,以改善社会问题。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社会工作进一步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 理论和方法。例如,系统论、社区工作、社会行动等。社会工作的研究和实践也开始关注社会公正、人权、性别平等等更为广阔的领域。

在21世纪,社会工作面临着更加复杂和多样化的社会问题。 全球化、城市化、人口老龄化等趋势,使社会工作的任务变得更加艰巨。社会工作在保障老人、儿童、残疾人等弱势群体权益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社会工作也开始关注心理健康、家庭关系等问题,从而帮助个体实现全面的发展。 从过去的慈善救济到现在的专业化服务,社会工作已经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和职业。越来越多的大学和研究机构设立了社会工作专业,并提供相关的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同时,社会工作的规范和监管也不断完善,以保证社会工作者的专业素养和职业道德。 总之,社会工作的发展历程可以看作社会问题的发展历程。随着社会问题的复杂化和多样化,社会工作也在不断地演变和创新。作为一种关注弱势群体、推动社会公正和改善福利的职业,社会工作将继续发挥重要的作用,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西方青少年社会工作的历史沿革研究

西方青少年社会工作的历史沿革研究 王玉香 2012-7-9 18:14:51 来源:《中国青年研究》(京)2012年2期 英文标题:A Study on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s of the Social Work for the Youth in the West 作者简介:王玉香,山东青年政治学院政治与社会发展学院教授,山东省青少年研究基地青少年工作研究方向负责人 内容提要:青少年社会工作产生于近代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在西方经历了萌芽阶段、产生与初始发展阶段与专业化发展三个大的历史阶段。西方青少年社会工作从最初的涵盖在济贫助困的社会工作之中到成为独立的工作领域的转变,经历了由初始的应对青少年社会问题到后来的主动促进青少年发展的根本性转变。 关键词:西方/青少年社会工作/历史 青少年社会工作产生于近代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是伴随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而带来的一系列青少年社会问题的出现,作为应对青少年社会问题的青少年社会工作才从社会工作中得以分离,成为社会工作的重要领域。研究西方青少年社会工作的历史沿革,对于我们了解青少年社会工作发展的历史进程,有效地比较青少年社会工作在东西方发展的区别,建立符合本土化特色的青少年社会工作理论体系与方法系统具有重要意义。追溯历史,笔者将西方青少年社会工作发展的历史划分为三个大的阶段,具体表现如下: 一、青少年社会工作的萌芽阶段(17世纪初至19世纪中叶)

16世纪,近代西方出现了历史上著名的圈地运动。十七八世纪,随着圈地运动的深入,近代的工业文明取得了飞速的发展,不仅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也带来了西方社会的巨大变迁。贫穷问题成为当时突出的社会问题,济贫助困成为解决贫穷问题的一项有效的手段。青少年社会工作涵盖在济贫助困的社会工作之中。 1. 对“青少年”这一特殊群体的关注 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已经认识到儿童期和成年期中间的过渡阶段很长,在《爱弥尔》一书中就认为,这一时期对人的情感和精神产生的影响之大不亚于一次重生,其症状表现为脾气改变、易怒、总是心血来潮。在书中就描写道:就像海啸的浪潮预示着暴风雨的来临,不断上涨的热情同样预示着什么。压抑已久的兴奋警告我们危险即将来临。卢梭提议要对处于这样一个时期的年轻人予以指导,他虚构的教育对象爱弥尔就在他的指导下顺利渡过了这一危险期。德国著名文学家歌德在狂飙运动中的经典之作《少年维特之烦恼》中,形象地再现了年轻人的这种特殊时期及特征。维特的自杀让人们了解了处在特殊时期年轻人的情感纠葛、情绪特征及处理问题的极端表现。这一时期并没有出现“青少年”、“青春期”的概念,但是年轻人处于这样一个特殊的时期已经开始被人们广泛关注。 2. “青少年”成为政府救济的对象之一 圈地运动的发展,造成了大量的失地农民,他们流离失所,贫困交加,开始出现了教会和私人对贫民救济捐助的慈善事业,后来发展到由政府来接办救助,尤其以1601年英国伊丽莎白女皇颁布的《济贫法》为标志,有关政府的社会保障政策有效地推动了现实社会工作的开展。《济贫法》规定,为不能工作者及儿童准备粮食,“教区设有贫民习艺所供男女儿童习艺,教区亦义务介绍工作,或配给原料及工具,促使生产”[1]。英国《济贫法》颁布后,社会救济工作相继

第二讲讲义小组社会工作的历史演进

第二讲:小组社会工作的历史演进 讲座一:小组社会工作的发展 小组社会工作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中间经历了一段相对来说漫长的社会工作和小组工作之间的拒绝与接受,不同小组模式之间的相互斗争与融合的过程。 一、小组社会工作的酝酿时期 1、小组社会工作的发展与近代社会变迁中机构的发展紧密相连。 19世纪末的欧洲和北美洲,农民涌入城市,带来财富,也带来许多严重的社会问题,如居住、公共卫生、贫困、失业、疾病、犯罪等。但当时没有相应的社会政策和社会服务来解决这诸多问题。而民众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感到生活的苍白无力,越来越多的人觉得需要给他们以帮助。当时热衷社会服务的主要是基督徒,他们献身公益慈善事业,成立了许多社团和机构,回应人类相互支持的需要。 其中睦邻组织是最有影响力也是最早建立起来的小组。1884年,撒母耳-巴涅特在英国伦敦东区建立了汤恩比馆,这是第一个睦邻组织。 巴涅特出身于Bristol钢铁业富豪,毕业于牛津大学Wadham学院,获得历史与法律学位。1873年,他与新婚妻子罗兰(Henrietta Rowland)一同前往Whitechapel地区的St. Jude’s 教会(这个教会正好位于东伦敦区最贫穷的区域)牧会,同时他也利用St. Jude’s教会开设文学课程及讨论会,举办儿童营会、艺术展览,也因此与小区内的贫民建立起良好的友谊。1875年,巴涅特夫妇获母校牛津大学的邀请回校访问八周,并将其在St. Jude’s教会所观察到的贫穷问题以及贫民生活景况与学生们分享,并与学生们讨论希望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能够住进其牧会的小区与当地贫民共同生活,以改善、提升贫民的生活环境这样的理念。之后他也实际邀请及安排有志从事这项服务的学生亲至Whitechapel地区体会贫民的生活实况,并投入贫民服务的工作,而汤恩比(Arnold Toynbee, 1852-1883)就是其中之一。汤恩比出身于医生世家,父亲是耳鼻科的权威医师。他于1873年进入牛津Balliol学院就读,1875年受巴涅特夫妇感召住进东伦敦区Whitechapel的COS办公室附近,和贫民共同生活,并协助进行当地贫民的家庭访问,同时也协助巴涅特夫妇举办各项小区活动,教育贫民、为贫民服务,与当地居民建立了亲密的关系与情感。毕业后的汤恩比除了留校任教外,亦实际投入社会改革工作,以改善当时英国因经济问题所带来的严重社会不平等。1883年汤恩比病逝,年仅31岁,但他的行谊为英国的大学睦邻运动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汤恩比病逝第二年,巴涅特夫妇在牛津设立一个委员会,为“东伦敦地区大学睦邻运动”(University Settlement in East London)募款,并号召大学知识分子投入睦邻组织运动,剑桥大学马上跟进支持,于是“大学睦邻运动”正式成形。同年,即1884年,该委员会于东伦敦区的Commercial Street正式成立睦邻组织服务中心,并取名为「汤恩比馆」(Toynbee Hall)来纪念汤因比,而东伦敦地区的大学睦邻运动便以汤恩比馆为据点,提供成人教育,

西方社会工作理论流派与归类

西方社会工作理论流派与归类 (一)心理分析理论 这是以弗洛伊德及其追随者们的著作、学说为基础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社会工作理论,是迄今为止历史最悠久、影响最广泛的一种社会工作理论。它认为人的行为是由本能所驱使、由人格结构中的“自我”与超我所控制的。不良行为的产生源于由各种本能集合而成的“本我”同“自我”、“超我”之间关系的失衡(本我受到过度压抑或自我、超我发育不全等)社会工作的主要任务就是对服务对象的变态人格进行治疗,帮助服务对象恢复“本我”、“自我”和“超我”之间的平衡,并应用心理分析的基本伦理方法来完成这一任务。 (二)认知理论 这是以认知心理学为基础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社会工作理论。与心理分析学不同,它认为人的行为主要受制与理性思考,而不是潜意识的本能。不良行为主要产生于认知上的错误或理性思维能力的缺乏,社会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啊不能关注服务对象获得对世界的正确认知或完善理性思维能力,从而使服务对象的行为能得到正确的、理性的指引。 (三)行为主义理论 这是以行为心理学为基础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社会工作理论。与心理分析学派和认知理论相似,它也认为社会工作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对服务的不适当的行为进行治疗或矫正,但它不是应用心理分析或认知心理学而是行为心理学的理论(如条件反射、条件运算、学习理论)与方法(如实验等)来完成这一任务。它认为心理分析及认知理论将关注的焦点放在难以观察、验证的内心世界上是一种不智之举,我们真正能观察到因而也能关心的只是个体的外显行为而已。它认为行为时个体对当前环境所作的反应,不适当的行为是个体对当前环境所作的不恰当的反应,社会工作就是要帮助服务对象学习和掌握恰当的反应模式。

西方家庭社会工作发展史

西方家庭社会工作发展史 家庭社会工作是一个涉及心理、情感和社会关系的领域,旨在支持和改善个人和家庭的生活品质。西方国家的家庭社会工作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从最初的慈善嘉许,到现代的专业化和制度化。本文将探讨西方家庭社会工作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变化,并分析其在社会变革中发挥的作用。 1. 19世纪至20世纪初:慈善和慈善嘉许时期 在19世纪至20世纪初,西方社会家庭社会工作的发展主要依赖于慈善机构和慈善嘉许。这一时期,家庭社会工作是由教会、慈善组织和个人志愿者负责,他们帮助弱势家庭解决基本的生活需求,如食物、住房和医疗。 2. 20世纪30年代至60年代:社会改革和福利国家的崛起 20世纪30年代至60年代,西方国家经历了社会改革和福利国家的崛起。家庭社会工作逐渐得到政府的关注和支持,社会工作者开始在医疗、教育、福利和社区服务领域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这一时期,西方国家逐步建立了全国性的社会福利体系,包括社会保险、失业救济、公共住房等,家庭社会工作正式成为一个由专业社会工作者负责的领域。 3. 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多元化和全球化 在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西方家庭社会工作面临着多元化和全球化的挑战。社会工作者开始意识到跨文化和跨国家间的家庭关系问题,如移民、离婚、家庭暴力等。这一时期,家庭社会工作不再仅限于单一民族的问题,而是需要关注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家庭及个人的需求。 4. 21世纪至今:科技和创新 进入21世纪,家庭社会工作面临着科技和创新的挑战和机遇。随着科技的发展,家庭社会工作者通过互联网、社交媒体等新媒体,更加有效地进行服务和资源的分享。西方国家也越来越注重家庭社会工作者的专业化和技能培训,致力于提升服务质量和效果。 西方家庭社会工作发展经历了从慈善嘉许到福利国家的崛起,再到多元化和全球化的演变,最终走向了科技和创新。无论在何种历史时期,家庭社会工作一直以支持和改善个人和家庭生活品质为宗旨,成为保障社会公平和正义的重要力量。随着社会变革的不断发展,家庭社会工作将继续适应新的挑战和需求,为社会带来积极影响。

社会工作的起源

社会工作起源于贫民救济或慈善事业。社会工作是伴随工业化引发的社会问题而产生的,工业化先行国家解决社会问题的理念和方法为社会工作的产生奠定了实践基础。这种多半由教会或私人举办的、无组织的个人施舍或慈善,成了此后有组织的社会救济和社会服务乃至全国性社会保障制度的基础。 1.英国伊丽莎白济贫法(1601) 英国女王伊丽莎白 由于工业化及城市化的影响,英国当时的城市贫困问题较为严重。为了解决贫困问题,最先由教会开办济贫事业,后来政府逐渐接手上述工作。伊丽莎白执政以来,颁布了一些济贫法案,其中以1601年的济贫法最著名。济贫法规定: (1)每教区应向地主征收济贫税 (2)贫民救济应由地方分区主办,每教区设立监察员若干人,中央政府设立监督人员。 (3)有工作能力的贫民须参加工作,以工作换取救济。教区设有贫民习艺所供男女儿童习艺,教区也义务代为介绍工作,或配给原料与工具,强制生产。 (4)禁止无家可归者及无业游民行乞游荡,设救贫所收容救济,强迫其在所工作。有家者人予家庭补助,使其仍在家居住。 (5)人民有救济其贫穷家人或亲属的义务,贫民不能由家人或亲戚处获得抚养时才由教区救助;且救助对象也限于在该区出生者或最近在该区住满三年者。 (6)把贫民分为三类:体力健全者须强迫入“感化所”或“习艺所”工作;不能工作者包括患病者、老年人、残废者、精神病患者及需抚育幼

小子女的母亲们,令其入“救济院”或施以“院外救济”;失依儿童包括孤儿、弃婴等则设法领养或寄养。 济贫法表明了政府对无力自供者的救济义务,奠定了政府主持社会救济的方式,成为各国社会救助的依据。由政府参与、专人负责、院外救济等也隐含了社会工作的观念与方法。 2.德国汉堡制与爱尔伯福制 (1)德国汉堡制:该制度由布希教授起草,规定该市设一中央办事处,综合管理全市救济业务,全市分若干区,每区设监察员一个和赈济员若干人。救济方法为助人自助;向失业者介绍工作;将贫苦儿童送往职业学校习艺;将患病者送往医院诊治;不准对沿街乞食者施舍,以取缔无业游民并使贫民改掉依赖习惯。 (2)爱尔伯福制:该制度将全市分成564段,每段居民约300人,其中贫民不得超过4人。每段设赈济员1人,综合管理济贫工作。求助者必须与赈济员接洽,赈济员要先到求助者家中进行家境调查,查明确有需要才给予补助。补助后仍需每两个星期前往调查一次。发给赈济款必须是法定的最低标准,不许养成贫民的依赖心理。赈济员还负责办理段内有关贫穷的预防工作。赈济员为荣誉职务,由政府委派地方热心人士担任。全市每14段为一赈济区,每区设监察员一人,领导区内各段赈济员。区内14段联合且成一个赈济委员会,每两个星期开一次会,由区监察员任会议主席,讨论有关全区赈济工作并制成报告或提案,提交给由全市各赈济区联合组成的中央委员会。中央委员会为全市最高救济机关,总体支配管理全市济贫所、医院及院外救济事项,每两个星期开一次会。 汉堡制和爱尔伯福制都遵循着助人自助,不使贫民养成信赖心理等原则,并都有相应的组织管理架构和程序。这些精神与做法对后来的社会工作制度与方法产生了深远影响。 3.英美之慈善组织会社 为克服各个慈善组织缺乏协调、相互冲突和重复浪费等现象,经索里牧师建议,第一个慈善组织会社于1869年在伦敦成立。其具体做法如下:(1)成立中央的管理与联系机构,并将伦敦划分为若干区,每区成立一个分支机构,每区设有志愿委员会,主持救济分配工作。 (2)各区办理区内所有救济机构受理申请救助案件的总登记,另特设询问部,供济贫法监护人、各慈善组织及个别慈善家搜集有关申请救助者的资料,使同时向多个机构求助的职业乞丐暴露真相。 (3)各区派员对所有申请案件进行个别详细调查。 (4)提高救济款物配额,使其能满足申请人的生活需要。 慈善组织会社对社会工作的产生有很大贡献。一方面,他们派友善访问申请者,以了解其社会背景和确定应采取的措施。它强调调查后按个别

社会工作的历史与发展

社会工作的历史与发展 社会工作是一门专注于提供社会服务和帮助弱势群体的专业,其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社会工作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和人权为目标,致力于解决个人、群体和社区面临的各种社会问题。本文将探讨社会工作的历史背景以及其在不同时期的发展。 一、古代社会工作的起源 社会工作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社会的古代时期。在古代社会中,社区成员之间常常互相帮助,参与共同目标的实现。例如,古代部落中的长者会为弱势群体提供庇护和保护,部落成员会共同照顾孤儿和弱者。这种互助和社区凝聚力的体现,可以看作是古代社会工作的雏形。 随着古代社会的发展,宗教和道德教育的出现为社会工作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例如,古代的宗教机构经常提供救济和福利服务,帮助弱势群体。在希腊罗马时期,例如,一些神殿充当了社会服务中心的角色,为贫困人口和旅行者提供食物、住宿和医疗服务。这一时期的社会工作活动已经初步体现出了公益性质。 二、近代社会工作的兴起 社会工作在近代开始真正成为组织化的活动,与现代社会的兴起密切相关。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城市化进程加速,社会问题也逐渐增多,如贫困、失业、家庭破裂等,这引发了对社会工作的需求。

19世纪末,社会工作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正式出现。在这一时期,慈 善机构、教会和社工组织兴起,为弱势群体提供援助和支持。社会工 作者开始接受专业培训,学习如何提供有效的社会服务。同时,社会 工作开始借鉴其他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如心理学、社会学和法律等, 以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 20世纪初,社会工作在美国、英国和其他欧洲国家得到进一步发展。随着社会福利制度的建立,政府开始参与社会工作,并提供相应的资 金支持。社会工作的范围逐渐扩大,从单纯的救济活动发展为包括心 理咨询、社区发展、社会政策制定等多个领域。 三、现代社会工作的特点与挑战 随着社会问题的不断增加和社会变革的不断发展,社会工作也面临 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首先,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推进,社会工作需要关注国际间的社会问 题和人权保障。例如,难民问题、贫困、性别不平等等都需要社会工 作者跨越国界提供帮助和支持。 其次,社会工作也需要关注新兴的社会问题,如网络欺凌、心理健 康问题等。社会工作者需要不断学习和更新知识,以应对快速变化的 社会需求。 此外,社会工作也面临着资源不足的困境。社会工作往往依赖于政 府的资金支持,然而,随着财政压力的增加,资金的分配也成为一个

西方家庭社会工作发展史

西方家庭社会工作发展史 家庭社会工作是一门致力于解决家庭问题和促进家庭幸福的专业领域。其发展历史可以追溯至西方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的家庭治理和社会关怀实践。在尼科马科斯的《伦理学》中,即提及了家庭治理中的伦理原则。而罗马帝国时期,一些慈善机构和宗教组织开始关注社会需求,实施了一些早期的家庭社会工作实践。 在中世纪的基督教社会中,家庭社会工作有了更为系统化和机构化的发展。由于长期战争、天灾和经济贫困,家庭成员在生病、失业、丧偶等方面面临巨大挑战。基督教会开始提供救济、临时安置和心理辅导等服务,成为了当时最重要的家庭社会工作提供者。 随着现代化社会的出现,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西方国家开始建立了许多改善家庭生活状况的制度和机构。包括社会救济法、儿童福利法、老年人福利法等一系列法规的出台,逐步确立了家庭社会工作的正式地位。社会工作者在家庭中发挥了更为积极的作用,积极协助家庭成员解决各种问题,提升家庭的整体幸福指数。 20世纪中期,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速发展,西方社会面临新的问题和挑战,家庭社会工作也进入了更为复杂的阶段。在战后的美国,社会工作者开始关注婚姻家庭问题、青少年问题、家庭暴力问题等,大量的家庭社会工作实践案例被积累和总结,从而促进了该领域理论和方法的不断完善。 进入21世纪,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结构的多元化,家庭社会工作的形式和内容也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传统的家庭价值观念被重新审视,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家庭关系呈现出复杂性和多样性。社会工作者需要针对不同类型的家庭,制定相应的干预计划和服务方案,以促进家庭成员的健康发展和社会融合。 在当今时代,家庭社会工作已经成为了西方社会福利制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各国政府和非政府组织纷纷投入大量资源,建立和完善家庭社会工作体系,为家庭提供各种形式的支持和服务。家庭社会工作者也得到了更多的社会认可和重视,其职业地位和社会影响力不断提升。 西方家庭社会工作发展史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从农耕社会到工业化社会,再到当代信息社会,家庭社会工作的意义和作用日益凸显。相信在未来,随着社会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社会问题的不断变化,家庭社会工作领域将继续迎来新的挑战和机遇,发展出更加丰富和多样的服务模式,为家庭幸福和社会和谐作出更大的贡献。

社会工作发展简史

社会工作发展简史 社会工作发展简史 所谓社会工作,即是一种帮助人和解决社会问题的工作。它帮助社会上的贫困者、老弱者、身心残障者和其他不幸者;预防和解决部分经济困难或生活方式不良而造成的社会问题;开展社区服务,完善社会功能,提高社会福利水平和社会生活素质,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和谐一致,促进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在我国社会工作不仅包括社会福利、社会保险和社会服务,还包括移风易俗等社会改造方面的工作。 社会工作有什么职能呢,(一)提供专业资料。社会工作者的作用首先是向社会公众、社会团体、有关政府部门及其他专业提供社会工作专业的资料。(二)给案主提供支持与指导。社会工作者的重要职能是给处于困境中的案主提供支持与指导。在现实社会中,许多人都会遇到凭自己个人的力量无法解决的问题。(三)进行社会救助。社会工作者主要的作用在于对弱势群体给予经常性的照顾,承担着向其直接发放救济物资或其他救助工作。(四)建立资源网络。社会工作者通过社会服务机构与制度,对社会资源与机会进行有效的分配,建立资源网络。(五)化解社会纷争。社会工作者可以以最具建设性的方法和途径去化解社会纷争,帮助处于冲突中的系统达成共识。(六)提供信息与机会。社会工作者提供信息与机会,使社会成员更有效地发挥自身的社会角色并预防问题和困难生活情景的发生。(七)给予意见和建议。社会工作者通过给予意见或建议,防止和纠正人们的越轨行为。(八)参与政策的制定与调整。社会工作者可以直接服务于政策制定部门,参与相关政策的制定与调整。(九)提供政策依据。社会工作者研究发展社会工作专业的知识和理论,提高专业服务水准,并为社会政策的制定提供研究依据。 社会工作有哪些特征呢,它是一门科学,具有客观性, 工作方法的科学性,工作过程的逻辑性。它是一门艺术,过程是对社会工作方法和技术的灵活运用;工作

社区工作的发展历程

第三章社区工作的发展历程 一、西方社区工作的发展历程 二、香港社区工作的发展历程 三、中国本土社区工作的发展历程与现状 一、西方社区工作的发展历程 一、社区工作的孕育和早期发展 (一)英国的济贫法 1、历史背景 16世纪末17世纪初,英国的工业化进程导致大量贫民产生,城市贫困问题加剧,慈善机构和教会的财力入不敷出。 2、主要内容 (1)每个教区向地主征收济贫税,由政府办理社会救济事业。 (2)贫民救济应由地方教区主办,每个教区设立监察员若干人,中央政府设立监察人员。(3)凡有劳动能力的贫民必须参加工作,以工作换取救济。 (4)禁止无家可归者及无业游民行乞游荡,设济贫所收容救济,强迫其在济贫所里工作。(5)人民有救济其家人和亲属的义务。 (6)将贫民分为三类:一是体力健全的贫民;二是缺乏工作能力的贫民;三是失去依靠的儿童。 3、意义 (1)政府负担起了社会救济的责任,并直接参与了社会救济活动的组织工作; (2)以教区为单位推行济贫事务; (3)从立法的角度确立了助人自助的救助原则; (4)确定由专门人员从事济贫救助活动; (5)济贫法实施的院外救济也是社会工作提供服务的一种基本形式。 (二)德国汉堡制(1788~1801) 1、性质:以社区为单位管理济贫事务的制度。 2、背景:工作化所导致的社会贫困。 市政府 中央办事机构 分区监察员分区 监察员 分区 监察员 对贫民进行调查和救济对贫民进行 调查和救济 对贫民进行 调查和救济

(1)为失业者介绍工作; (2)将贫苦儿童送往工艺学校学习; (3)将患病者送往医院救治; (4)对沿街乞讨者不予救济,避免养成依赖。 (三)爱尔伯福制(1852~1980年代) 1、性质:以社区为单位管理济贫事务的制度。 2、内容: 3、意义 (1)建立了有效的三级工作组织,济贫工作信息畅通,灵活高效; (2)由地方热心人士担当赈济员,提倡志愿服务精神; (3)赈济员分段管理,贫民人数不多,保证了工作实效; (4)不仅注重消极的救助,而且积极扶助贫民自助; (5)对受助者实施救助前后,赈济员需做家庭访问调查。 (四)慈善组织会社(1869年~1917年) 1、背景 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速,社会贫困加剧,社会问题严峻,慈善组织和救济机构缺乏协调,导致社会福利资源的浪费。 2、内容 市政府 中央委员会 赈济区 监察员 赈济区 监察员 赈济区 监察员 段 赈济员 段 赈济员 段 赈济员 市政府 理事会 分区 志愿委员会 分区 志愿委员会 分区 志愿委员会 咨询部 咨询部 咨询部

社会工作的产生与发展

社会工作的产生与发展 现代意义上的社会工作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解社会工作的发展历史对于加深对社会工作发展规律的认识、发展我国的社会工作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以下将介绍西方发达国家社会工作的发展过程及其特点,并对我国的社会工作进行简要分析。 1、西方社会工作产生的历史背景 (1)资产阶级工业革命及其引发的社会问题。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不仅是资本主义发展的鼎盛时期,而且也是它的矛盾明显暴露的时期。这个时期始于英国(18世纪60年代)、相继于法国、德国等西欧主要国家(19世纪30年代)的工业革命,一方面促进了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另一方面,日益加速的工业化、城市化也引发了大量社会问题,并对这些国家的社会结构带来了巨大冲击。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指出的:资产阶级在它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创造出巨大的生产力,但同时,资产阶级工业革命也对这些国家的社会关系、社会结构产生了深刻的破坏性的影响。这表现在:第一,整个社会被划分为两大阶级即资本家阶级和工人阶级。阶级的两极分化也是财富和贫困、特权和无权向两极的积累,这使资本家阶级和工人阶级日益尖锐地对立起来。第二,资本主义经济的高速发展打破了封建时代的封闭的农村经济,也迫使农业劳动力转化为工业生产劳动力的出卖者。他们走出农村进入城市,大规模的社会流动破坏了农村的社会结构和家庭结构。第三,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及追求个人利益价值的蔓延冲击着以往的社会关系,它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为赤裸裸的利害关系,利己主义得到充分扩张。第四,社会问题大量出现,在资本主义发展中,自由竞争使得竞争中的失败者沦为贫困、无助的一群。贫穷、饥饿、失业、堕落等充斥着社会。这些不期而遇的社会问题引起了许多思想家、政治家及社会人士的关注,并致力于解决这些问题,以使社会摆脱病态,弱者免于痛苦。社会工作就是众多尝试中的一种。 (2)宗教改革与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张扬。欧洲历史上的中世纪抬高神而贬低人,狂热的宗教意识使人的尊严受到损害,使人的发展受到压抑。以文艺复兴为先导的资产阶级思想革命,冲破了中世纪神学的黑暗统治,主张恢复古代世俗的思想文化,主张以人为中心。由此引发的欧洲宗教改革也恢复了人的尊严与价值。法国资产阶级革命进一步张扬了人道主义,主张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博爱。资产阶级人道主义作为西方社会的一种意识形态与新的宗教伦理一起为后来兴起的慈善活动和广泛的助人活动奠定了思想基础。 (3)长期助人实践经验的积累。作为一种助人的活动,特别是针对社会弱势人群的帮扶,其实在世界各国自古有之。应该说,在社会变迁过程中产生诸多社会问题,人们总是采用在一定历史时期和特定条件下适用的方法去应对这些问题,然后人们不断探究更加有效、合理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从中总结出一些经验。可以说,现代社会工作是长期以来助人经验积累的结果。无论社会工作的价值观念还是社会工作的方法都是在实践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 总之,专业意义上的现代社会工作就是在迫切的社会现实需求、社会思潮的强烈影响和长期助人活动经验积累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2、西方社会工作的实践 从欧美社会工作的发展来看,英国伊丽莎白济贫法(1601)、德国汉堡制(1788)与爱尔伯福制(1852)、慈善组织会社(1869)、睦邻组织运动(1884)等都是早期为社会工作的产生提供了直接前提的重要实践。之后,西方各国又逐步建立起社会保障制度,并产

社会工作概论王思斌

第一章社会工作的领域和内涵 社会工作的产生和发展 一、西方社会工作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 现代意义的社会工作是一种以科学的方法助人的专业活动,它首先发端于西方社会,资产阶级思想家强调天赋人权,认为所有的人在人格上都是平等的,都有追求幸福和自我发展的权利。 工作革命不但使这些国家的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而且也对社会关系、社会结构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第一:整个社会日益划分为两大阶级,即资本家阶级和工人阶级 第二:资本主义经济的告诉发展打破了封建时代的封闭的农村经济,也迫使农业劳动力转化为大工业生产劳动力的出卖力 第三: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及其价值的蔓延冲击着以往的社会关系,它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成赤裸裸的利害关系,利己主义得到充分的扩张 第四:社会问题大量的出现(饥饿、贫穷、失业、堕落) 综上述,在资本主义的发展中,这些不期而遇的社会问题,引起了许多思想家政治家、及社会人士的关注,并致力于解决这些问题,以使社会摆脱病态,弱者免于痛苦,社会工作就是众多尝试中的一种。 二、西方社会工作的产生 对于由资本主义的经济繁荣带来的众多复杂的社会问题,在试图消灭资本主义带来的弊端的途径方面,基本上分为改良和革命两种思路。改良主义者认为,可以采用补救和协调的方法,可以通过修改社会政策来调整各阶层之间的利益关系,减少社会问题,其具体措施包括实施社会救济、提倡人道主义和博爱互助等等。总之,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要在资本主义制度范围内去解决自身的问题。革命主义者(马克思主义)从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社会运行规律出发,论证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已不能容纳生产力的发展,对之进行革命的改造。这不但是对资本主义制度的理论批判,而且是要进行无产阶级革命,打碎旧的人剥削人的制度,建立一种公平的、没有阶级压迫的、每个人都能自由发展的社会。 活动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宗教对处于困境者和弱者的帮助对于西方社会工作的促进作用是明显的,其次论及对现代社会工作的贡献,普遍指出是17世纪以来的社会救助制度。1601年英国女王颁布“救济法”规定:以社区为单位,对无亲属照顾的贫民实行有条件的救济,从而初步建立了社会救济制度,并形成一套救济工作方法,这对以后世界各国的社会救济法规的建立产生了重要影响。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一个要求有系统的服务体系,服务人员需有一定的方法和技巧、追求服务效果的现代社会工作逐步形成了。

第二章--社会工作的历史起源、产生与发展

第二章--社会工作的历史起源、产生与发展 LT

出了“无为”思想,反对上“多为”,主张下“有为”(《庄子》),并以“甘其食,美其服,安其民,乐其俗”(《老子》)为理想社会的内容。 在西方,古希腊宣扬的是“幸福论”,认为幸福是与别人共享而得来的,富人要幸福,要控制穷人,就要为穷人提供财富,使穷人有机会获得幸福。而古罗马提倡的是宗教责任观,他们认为富人为穷人解除痛苦,是教义中所包含的一种责任,要使受救济的穷人不因受到救济而丧失尊严,而富人则因为救济穷人才更加显得尊贵。希伯莱人则认为,人们公平地享有社会物质财富是一种正义的观念。公正就是个人按其功劳获得应有的财富,每个人都应公平地享有社会财富。 以上这些在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条件下所不可能实现的愿望以及各家各派对理想社会憧憬的思想之中,包含和蕴涵着不同动机的慈善事业以及社会工作的思想萌芽。 (二)思想基础 现代意义上的社会工作发端于西方社会。从思想上看,这与基督教的广泛传播以及它所提倡的博爱思想,另外还有资产阶级所宣扬的人道主义的价值观直接相关。在前面我们也已经说过,

资产阶级的人道主义作为西方社会的一种意识形态与宗教伦理一起为后来兴起的慈善活动和广泛的助人活动奠定了思想基础。 人道主义作为一种思潮和理论发端于14-16世纪欧洲文艺复兴时代,并在启蒙运动中得到新的发展。资产阶级的人道主义价值观主要有六个方面的内容: (1)反对神学,提倡人学【神学→人学】(2)反对神权,提倡人权【神权→人权】 (3)反对神性,提倡人性【神性→人性】(4)反对愚昧,提倡理性【愚昧→理性】 (5)反对迷信,提倡科学【迷信→科学】(6)反对神道,提倡人道【神道→人道】 从这六个方面的内容我们可以看出,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价值观主张的是以人为中心,一切为了人的利益。资产阶级的思想家强调的是天赋人权,他们认为一切享有天然能力的人在人格上都是平等的,都有追求幸福和自我发展的权力。 资产阶级这种人道主义的价值观主要由四大部分组成:一是哲学上的人本主义,它主要确定的是以人为本位,而不是以神或别的什么为本位;二是经济上的自由主义,因为人道主义是自由经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