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新能源高等技术研究院运行和组建方案

新能源高等技术研究院运行和组建方案

新能源高等技术研究院运行和组建方案

为深入贯彻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支持高层次人才更好地开展科技创新,探索建立新型科研组织模式,在XX省新能源与器件重点实验室基础上,围绕新能源材料学科方向,创新机制体制,培育打造创新高地和创新特区,筹建XX大学新能源高等技术研究院。

一.建设目标和定位

面向国家以及行业重大需求,以新能源前沿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研发与应用为核心,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协同推进技术创新,最终将研究院打造成集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为一体、创新资源凝聚、组织运行开放、治理结构多元的国内领先、国际一流、具有示范带动效用的新能源材料与技术创新科技平台。

二.研究院组织结构

“新能源高等技术研究院”在XX省新能源与器件重点实验室和XX大学新能源材料研究所的基础上筹建,相对独立,没有行政级别,学科归属在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由“千人计划”特聘教授刘生忠任院长,实行院长负责制;研究院设立一名常务副院长,负责日常管理工作;同时设立一名办公室主任,协助做好日常管理工作,以上人员不单独设编制,不与行政级别挂钩。同时研究院与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共建XX省能源新技术工程实验室。

三.研究院人才队伍建设

1.人员总体规模

在目前团队编制的基础上,建成一支规模25人,结构合理、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在国际和国内学术界有重要影响力的创新团队,由研究院独立进行考核和引进。新进人员的聘用方式和人员待遇按照学校和刘生忠教授签订第二期续聘合同执行。

2.高水平人才引进

尽快引进和聘用高影响力人才,“以才促建,以建引才”,建立院士工作站,杰青-长江工作站和高层次人才工作室,协助培养年轻教师、博士后和研究生。

(1)院士工作站

引进双聘院士或兼职院士2-4名,展开实质性的合作研究,协助开拓交叉学科和研究方向。

(2)杰青-长江工作站

引进杰青、长江、千人计划学者5名,每人每年到校工作至少2个月。

(3)高水平人才工作室

灵活引进高水平研究人才若干名,每人每年到校工作至少2个月。

四.人才聘用及考核机制

1.人才聘用机制

研究院组织至少三名学术委员会委员集体对申请人进行申请考核,考核合格后,直接推荐给人事处(高层次人才办公室)以Tenure track 机制聘用。

新聘用的研究人员采用Tenure track 机制:第一聘期3年,3年结束后由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和人事处组织考核,合格者按照人事处相关规定进行,不合格者解除合约。

具体考核基本要求:三年内获得国家基金1项;发表3篇影响因子>10的SCI论文。

2.考核要求

为促使标志性成果产出,建立与研究院工作性质相适应的考核机制,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对Tenure track引进的人员进行考核,其他人员(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由研究院按照合同约定由研究院考核,他们不参与学院年终分配。

3.2017年6月30 日前,在刘生忠教授团队的成员属于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参与学院的管理和考核。2017年6月30 日后,以Tenure track引进的人员由研究院考核,聘期合格要进入相关学院,需通过相关学院的聘用考核程序。

五.研究院人才培养

1.研究院按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需求,可承担研究生教学任务,开设“太阳能电池”、“半导体物理”、“电子电工学”、“固体物理”、“材料物理性能”、“半导体光电子器件”等课程。

2.研究院的研究生培养和管理纳入学院统一管理。刘生忠教授的招生指标以学校与刘生忠教授签订的协议为准,不占用学院的研究生招生指标。

3.研究院招生名额应有总额限制,符合学校上岗要求的新进人员研究生招生指标和高端人才招生指标由人事处、研

究生院协商后,由研究生院单独下达至研究院,最终招生名额以研究院绩效为导向下达。

六.科技平台

研究院的科技平台以XX省新能源与器件重点实验室为主,负责建设和评估;同时与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共建XX 省能源新技术工程实验室。

七.重点工作

1.通过先行先试,探索实践,将研究院建设成体制机制创新、研究水平高、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科技创新平台。

2.积极在校外争取资源,凝练团队承担重大纵向、横向科研项目,产出标志性研究成果,实施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为科技创新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3.以国家重大需求为导向,明确发展目标,整合优势科研资源,进一步凝练学科方向,突出优势和特色,积极筹划申报国家级实验室。

企业研究院建设方案

企业研究院建设方案 企业研究院建设方案 为了贯彻落实市委六届五次全会的精神,深化创新驱动发展生态体系“四个一”建设,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传统优势产业的发展,构建“以企业为创新主体、由企业主导”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切实增强龙头骨干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加快推进主导产业转型升级,特制订了XX市重点企业研究院建设方案。 一、总体目标、主要任务和主攻方向 一)总体目标 围绕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和主导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瞄准国内外先进技术,以提升产业科技创新能力为导向。在现代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传统优势产业和现代农业等领域,主动设计、组织实施一批关键技术攻关重大专项,重点突破一批关键技术瓶颈,研发一批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高新技术产品,再造市场竞争新优势。

依托已有的企业研发(技术)中心,培育一批市重点企业研究院,充分发挥其集聚整合创新要素、组织开展科技创新、支撑企业持续发展、引领行业技术进步的作用,着力构建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结合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 二)主要任务 1.加强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 由企业为主导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进一步强化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在现代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传统优势产业和现代农业等领域,重点支持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及龙头骨干企业,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加强科研条件和创新团队建设,创新体制机制,深化产学研用合作,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与核心竞争力,建设一批省内领先、业内知名的市重点企业研究院,为企业的技术升级、产品升级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2.组织实施重大科技项目攻关。在现代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传统优势产业的转

新能源高等技术研究院运行和组建方案

新能源高等技术研究院运行和组建方案 为深入贯彻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支持高层次人才更好地开展科技创新,探索建立新型科研组织模式,在XX省新能源与器件重点实验室基础上,围绕新能源材料学科方向,创新机制体制,培育打造创新高地和创新特区,筹建XX大学新能源高等技术研究院。 一.建设目标和定位 面向国家以及行业重大需求,以新能源前沿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研发与应用为核心,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协同推进技术创新,最终将研究院打造成集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为一体、创新资源凝聚、组织运行开放、治理结构多元的国内领先、国际一流、具有示范带动效用的新能源材料与技术创新科技平台。 二.研究院组织结构 “新能源高等技术研究院”在XX省新能源与器件重点实验室和XX大学新能源材料研究所的基础上筹建,相对独立,没有行政级别,学科归属在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由“千人计划”特聘教授刘生忠任院长,实行院长负责制;研究院设立一名常务副院长,负责日常管理工作;同时设立一名办公室主任,协助做好日常管理工作,以上人员不单独设编制,不与行政级别挂钩。同时研究院与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共建XX省能源新技术工程实验室。 三.研究院人才队伍建设

1.人员总体规模 在目前团队编制的基础上,建成一支规模25人,结构合理、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在国际和国内学术界有重要影响力的创新团队,由研究院独立进行考核和引进。新进人员的聘用方式和人员待遇按照学校和刘生忠教授签订第二期续聘合同执行。 2.高水平人才引进 尽快引进和聘用高影响力人才,“以才促建,以建引才”,建立院士工作站,杰青-长江工作站和高层次人才工作室,协助培养年轻教师、博士后和研究生。 (1)院士工作站 引进双聘院士或兼职院士2-4名,展开实质性的合作研究,协助开拓交叉学科和研究方向。 (2)杰青-长江工作站 引进杰青、长江、千人计划学者5名,每人每年到校工作至少2个月。 (3)高水平人才工作室 灵活引进高水平研究人才若干名,每人每年到校工作至少2个月。 四.人才聘用及考核机制 1.人才聘用机制 研究院组织至少三名学术委员会委员集体对申请人进行申请考核,考核合格后,直接推荐给人事处(高层次人才办公室)以Tenure track 机制聘用。

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组建实施方案

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组建实施方案 篇一: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组建实施方案编写提纲 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组建实施方案编写提纲 根据《湖南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管理办法》规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组建实施方案》是立项和验收的主要依据,实施方案务必强调明确性和可操作性。 一、组建概要 简述组建单位在行业中的地位和影响;对行业技术、社会经济发展作用与意义;组建单位主要技术成果、技术工程化基础条件、人才队伍、财务等状况。 二、工程中心组建目标 工程中心未来二年和五年在技术攻关、新产品开发、成果转化、人才队伍建设、对外开放等方面的建设目标(目标要明确、可测)。

三、工程中心组建任务 根据《湖南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管理办法》第五条,从技术攻关和新产品开发及产业化、公共平台建设、技术辐射、人才队伍建设、对外开放与交流等五大方面详细阐述工程中心组建期间将要完成的任务。要求分年度详细阐述,指标具体、明确、可测。 四、工程中心运行机制 工程中心的组建方式、组织结构、制度建设、管理模式、运行机制。 包括中心各部门组成和职能、工程中心领导小组、管理委员会、专家指导委员会、工程中心部门负责人等的详细名单。 五、工程中心经费预算 依托单位上年度财务状况,总收入、支出、利润、上缴税金等 中心建设计划总投资、分项投资支出预算明晰表,资金详细筹措计划。 六、预期成果效益 中心组建预期获得的成果与社会效

益、经济效益。 篇二: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组建项目计划任务书 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组建项目 计划任务书 中心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依托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主管部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任务下达部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填报时间:_____________年________月________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编制 二0 0一年一月 编写说明 1.《计划任务书》是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组建项目正式立项并实施的基本依据,具有行政约束力。 2.《计划任务书》由项目执行单位

天津市产业技术研究院的搭建方案

天津市产业技术研究院的搭建方案天津市产业技术研究院搭建方案 1. 背景介绍 为了加强天津市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提高产业技术水平,天津市决定建立产业技术研究院。本方案旨在 提供详细的建设步骤、组织架构、研究方向及发展规划,以确保研 究院的高效运行和可持续发展。 2. 研究院定位与目标 2.1 定位 天津市产业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研究院”)定位于成为一个 集研发、转化、孵化、人才培养等功能于一体的高新技术创新平台,为天津市乃至全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和智力支撑。 2.2 目标

- 成为国内外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基地。 - 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产业升级。 - 培养高素质的科技人才。 -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提升国际竞争力。 3. 组织架构 3.1 管理架构 研究院设置理事会、执行层、研究所、实验室等层级。理事会负责决策和监督,执行层负责日常运营,研究所和实验室负责具体科研任务。 3.2 研究方向 根据天津市产业发展需求,研究院将聚焦以下几个研究方向: - 新材料 - 生物医药

- 信息技术 - 节能环保 - 先进制造 4. 人才队伍建设 4.1 人才引进 通过提供有竞争力的薪酬待遇、良好的科研环境及职业发展机会,吸引国内外高层次人才。 4.2 人才培养与培训 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与高校、企业合作,培养科研人才,定期举办技术培训及研讨会。 4.3 人才激励机制 设立科研奖励、成果转化收益分享等激励机制,充分调动科研 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5. 研发与成果转化 5.1 研发平台建设 构建高水平的科研设施平台,为研究人员提供先进的实验条件。 5.2 成果转化 建立成果转化机制,与企业和市场对接,推动研究成果的转化 和产业化。 6. 国际交流与合作 6.1 国际合作 积极参与国际科研项目,与海外高校、研究机构建立合作关系。 6.2 国际化人才培养

高校研究院运营与管理方案

高校研究院运营与管理方案 一、引言 高校研究院是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承和创新科学文化的重要平台,对于高校的发展至关重要。因此,高校研究院的运营与管理至关重要。本文将提供一份关于高校研究院运营与管理方案的综合性建议。 二、高校研究院的定位与规划 1. 定位:高校研究院是学校研究与创新的主要平台,旨在培养和支持学校的科学家和学者进行前沿科研工作,推动学校的科学发展。 2. 规划:高校研究院应该根据学校的学科优势和科研发展方向,制定长期的研究规划,并且结合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和产业需求,确定具体的研究领域和重点项目。 三、高校研究院的机构设置与人员配置 1. 机构设置:根据高校研究院的规模和功能定位,应该设立合理的机构设置,包括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管理服务中心等,确保运营和管理的顺利进行。 2. 人员配置:研究院应该招聘一批有经验、有能力的科研骨干,同时积极引进国内外优秀的科研人才,构建有竞争力的科研团队。 四、高校研究院的科研项目申报与管理 1. 申报管理:高校研究院应该建立科研项目申报与管理的规范流程,保障项目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并且根据不同的项目性质和规模,设立相应的评审机构来进行评估。 2. 经费管理:研究院应该建立严格的经费管理制度,确保经费的合理使用和监督,并且针对重大项目,应该建立专门的资金管理机构来进行管理。 五、高校研究院的科研成果转化与产业合作 1. 科研成果转化:高校研究院应该积极开展科研成果的推广与转化工作,建立专门的科技成果转化机构,与企业合作,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为国家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2. 产业合作:研究院应该主动与各种产业合作,针对一些重大和关键的科研项目,与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共同攻克技术难关,推动产业的发展。 六、高校研究院的学术交流与国际合作 1. 学术交流:高校研究院应该加强与国内外其他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学术交流与合作,组织学术讲座、学术会议等,促进学术思想的交流与碰撞。

产业技术研究院(新型研发机构)筹建方案

产业技术研究院(新型研发机构) 筹建方案

目录 前言 (3) 一、建设背景 (3) 二、依托单位、共建单位情况 (3) 三、研究院组建流程和组建方构成 (3) (一)组建流程 (3) (二)组建方构成 (4) 四、研究院任务、发展规划 (4) (一)任务 (4) (二)发展规划 (4) 五、研究院建设内容 (5) 六、技术团队及技术带头人 (5) (一)技术团队 (5) (二)技术带头人、学术带头人 (5) 七、运行体制机制 (5) (一)研究院组织架构 (5) (二)运行机制 (6) 八、资金投入 (6) (一)资金来源 (6) (二)资金使用计划 (6) (三)预期效益分析 (6) 九、保障措施 (6) (一)组织保障 (6) (二)资金、土地、用房保障及政策支持 (6) (三)推进计划 (7)

前言 一、建设背景 (立足所在区域和产业行业的实际需求,通过对国内外相关背景分析,阐述研究院建设的必要性) 二、依托单位、共建单位情况 1.依托单位情况。 例如(以企业为例):产业基础;行业地位;发展理念:战略目标、市场定位、企业文化等;企业规模:组织架构、主营业务及产品、市场占有率、近三年销售额、利润等;知识产权:专利名称、数量、类型、专利权人、法律状态等(可列表说明);研发情况:研发场所、研发团队、资金和设备,与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合作、承担省级或国家级科研项目、科技成果;研发机构情况:如工程研究中心、技术创新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众创空间、科技企业孵化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企业技术中心等(可列表说明);其他情况。 2.共建单位情况 (主要描述高校、科研院所、合作企业研发团队、科技成果、项目等情况) 三、研究院组建流程和组建方构成(一)组建流程 (二)组建方构成 XXX产业技术研究院以XX政府、XX公司、XXX大学、XXX 研究所为发起单位,XX公司为研究院法人依托单位,组建具有独

浙江省科学技术厅关于印发《浙江省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工作指引(试行)》的通知-浙科发高〔2022〕5号

浙江省科学技术厅关于印发《浙江省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工作指引(试行)》 的通知 正文: ---------------------------------------------------------------------------------------------------------------------------------------------------- 浙江省科学技术厅关于印发《浙江省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工作指引(试行)》的通知 浙科发高〔2022〕5号 各市、县(市、区)科技局,各有关高校、科研院所,省级有关单位: 为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加快推进省技术创新中心建设,依据《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技术创新中心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浙政办发〔2021〕12号),我厅研究制定了《浙江省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工作指引(试行)》,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贯彻执行。 浙江省科学技术厅 2022年1月14日 浙江省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工作指引(试行) 为高质量推进省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建立健全由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省技术创新中心和省级企业研发机构组成的技术创新中心体系,依据《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技术创新中心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制定本工作指引。 一、总体要求

(一)功能定位。省技术创新中心(亦称为省产业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创新中心)是技术创新中心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定位于实现从科学到技术的转化,促进重大基础研究成果产业化,是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的后备力量。创新中心既要靠近创新源头,充分依托高校、科研院所的优势学科和科研资源,加强科技成果辐射供给和源头支撑;又要靠近市场需求,紧密对接企业和产业,提供全方位、多元化的技术创新服务和系统化解决方案,切实解决企业和产业的实际技术难题。 (二)主要任务 1.组织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将研发作为产业、将技术作为产品,组织开展重大共性关键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等战略研究和技术攻关,攻克“卡脖子”技术,抢占前沿技术制高点,为区域和产业发展提供源头技术供给。 2.转化应用重大创新成果。推动重大技术创新成果示范应用与工程化产业化,制定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省级地方标准,加快实现关键材料、关键零部件和关键产品的国产化。 3.协同优势创新力量。强化与国内外优势高校与科研院所协同,加强与实验室、制造业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的分工协作,加强与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新型研发机构等协同联动,打造高效协同的创新生态圈。 4.提供技术创新服务。通过与企业建立联合技术创新机构、开展合同研发等方式,为企业提供按需定制的技术创新服务和整体解决方案。各类创新资源按规定面向企业开放共享,孵化和培育壮大一批科技型中小企业。 5.开展国内外高层次科技合作。参与实施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在国际创新人才密集区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布局国际科技合作节点,采取并购、收购或直接投资等方式建立海外研发机构。加强国内特别是长三角创新资源整合。 6.引育高层次创新人才。大力引进国内外高端创新人才,着力培育优秀青年人才。开展探索人才引进、使用、激励和管理等创新政策试点,全方位激发人才创新活力,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7.支撑创新型产业集群培育发展。依托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科创走廊、国家和省级高新区、“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强化创新链产业链精准对接融合,发挥对区域创新的辐射带动作用,支撑创新型产业集群培育建设和高质量发展。 (三)发展目标。到2025年,聚焦“互联网+”、生命健康、新材料三大科创高地和抢占碳达峰碳中和技术制高点,面向关系我省长远发展、影响产业安全、参与国内外竞争的关键技术领域,布局建设10—15家综合性或专业化的省技术创新中心,开展跨区域高水平的协同创新。突破一批“卡脖子”技术,抢占一批前沿技术制高点,为建设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强大技术支撑。 二、建设条件与要求

新能源产业园规划与建设方案

新能源产业园规划与建设方案 随着全球能源危机的日益严重以及环境污染问题的加剧,新能源产业作为未来 能源发展的重要方向,逐渐成为各国政府重点支持和发展的产业。新能源产业园规划与建设方案的制定,对于促进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规划背景 1.1 新能源产业的重要性 新能源产业是指利用可再生资源或者非传统能源资源,以替代传统能源,满足 人们生产和生活需要的产业。新能源产业具有可再生性和环保性的特点,对于解决能源供应紧张和环境污染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新能源产业也是经济发展的新动能,能够推动相关产业链的发展,创造就业机会,提升国家竞争力。 1.2 新能源产业园的作用 新能源产业园是指为新能源产业提供生产、研发、销售等一系列服务的综合性 园区。新能源产业园的建设能够集聚相关企业资源,促进产业链的形成和协同发展。同时,新能源产业园还能提供专业的配套服务和基础设施,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二、规划目标 2.1 建设示范性新能源产业园 通过规划与建设,打造一座具有示范性的新能源产业园,吸引国内外优秀企业 入驻,推动新能源产业的快速发展。 2.2 促进新能源技术的创新与应用

建立创新研发中心,鼓励企业加大科研投入,推动新能源技术的突破与应用, 提升我国在新能源领域的核心竞争力。 2.3 建立完善的新能源产业链 通过引进和培育相关企业,打造完整的新能源产业链,实现从资源开发、技术 研发到产品制造的全过程产业链布局。 2.4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 优化能源利用结构,推广高效节能技术和设备,减少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实 现可持续发展。 三、规划内容 3.1 产业布局 根据新能源产业的特点和市场需求,合理规划新能源产业园的产业布局。可以 根据产业链的不同环节,将园区分为研发中心、生产制造区、物流配送区等不同功能区域,以满足不同企业的需求。 3.2 基础设施建设 新能源产业园的基础设施建设是保障园区正常运营的关键。包括道路交通、供 水供电、通信网络等基础设施的规划与建设,以及绿化景观、公共设施等配套设施的建设。 3.3 创新研发中心建设 建立创新研发中心,吸引国内外优秀科研机构和高校入驻,加强与企业的合作,推动新能源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同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提高技术创新的转化效率。 3.4 企业引进与培育

XX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与运行管理办法

XX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与运行 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建立健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充分发挥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促进工程化技术研发、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等方面的作用,参照《XX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管理办法》(X 高[2017)X号),结合XX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是全市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后备力量和有益补充,是聚集和培养优秀科技人才、组织高水平工程应用研究、实施重大科技成果应用转化的重要载体。 第二章职责 第三条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依托市内有较强科研实力的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及较强创新能力的企业建设。依托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建设的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要任务是针对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需求,开展工程化应用技术研究;依托企业建设的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要任务是面向企业、社会和行业发展需求,组织实施科技成果工程化应用、转化和产业化。

第四条XX市科学技术局(以下简称市科技局)是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宏观管理部门。主要职责是:研究制定和修订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管理办法;批准或撤销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指导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建设和运行;组织实施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评估等。 第五条市直有关部门、县(区)科技主管部门及其他有关主管单位是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行政主管部门(以下简称:主管部门),主要职责是: (一)贯彻落实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发展方针和政策,支持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建设和发展。 (二)指导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运行和管理,组织与督促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 (三)协调解决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与运行管理中存在的重大问题。 第六条依托单位是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和运行管理的具体负责单位,主要职责是: (一)制定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计划,提供相应的人员、经费、设施、政策等建设保障,解决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与运行管理中的困难和问题。 (二)研究提出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名称、研究方向、 发展目标、组织结构等方面的重大调整意见,并报主管部门和市科技局。 (S)配合市科技局对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进行评估。

新能源 实施方案(共6篇)

新能源实施方案(共6篇) 新能源实施方案(共6篇) 第1篇: 新能源安全活动实施方案中电投新能源发电有限公司年"安全生产年"活动实施方案为认真贯彻落实全国、全省和中电投集团公司安全生产工作会议精神,深入开展公司"安全生产年"各项工作,根据华中电监局关于转发的通知(华中电监安全77号)文件要求,结合本公司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安全 第 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坚持近期与长远、治标与治本、预防与查处相结合,紧紧围绕公司安全生产工作目标,围绕解决重点难点问题,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政策措施和各项工作部署,全面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积极预防和控制安全生产事故,为促进新能源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安全保障。 二、工作目标深化"三项行动",加强"三项建设",进一步加强风电场基础工作,有效解决重点难点问题,积极预防和控制安全生产事故,全面完成年安全生产目标任务,1进一步促进安全生产与新能源事业同步协调发展。

三、主要任务及工作重点围绕圆满完成年安全生产工作任务,突出抓好六项重点工作:(一)深化安全生产责任制建设,全面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进一步完善安全生产目标责任制,坚持单位"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负责、其他领导"一岗双责"的责任体系,层层签订安全生产目标管理责任书,将安全生产责任落实到公司的每个岗位、每位员工。加强责任落实的全程监控,搞好跟踪督导,加大考评力度,促进公司安全生产工作的落实;积极探索风电场安全生产工作的特点和规律,更新改造设备,强化安全管理,努力形成安全生产管理的长效机制;加强与其他风电场的信息沟通,努力解决安全生产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进一步完善安全生产工作的制度和措施,促进安全生产与新能源事业同步协调发展;充分发挥安全生产委员会的综合协调作用,建立定期会议制度,分析安全形势,研究解决重大问题。以班组安全管理为切入点,狠抓基层安全责任的落实,创建本质安全企业。 2(二)深入排查治理事故隐患,有效防范安全生产事故。 以工程建设、风电场安全运行等为重点,全面排查治理事故隐患,坚决制止带病运行和冒险作业,防止发生各类安全事故;建立健全重大危险源分级管理和监控台帐,落实监控责任,强化监控措施,切实做好申报登记、分类建档、定期检测和监控管理等工作;健全规章制度,规范操作规程,全面提高安全生产管理

新能源研发中心建设方案

新能源研发中心建设方案 随着全球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和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新能源的研发和应用已成为各国关注的焦点。为了推动我国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环境污染,建设一个新能源研发中心势在必行。 一、建设目标 新能源研发中心的建设旨在集聚各类新能源技术和专业人才,推动我国新能源产业的创新发展。具体目标包括: 1. 提高新能源技术水平:通过开展前沿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推动新能源技术的突破和进步,提高我国新能源技术的核心竞争力。 2. 培养新能源人才:通过建设一流的研究平台和培养机制,吸引和培养一批高水平的新能源专业人才,为我国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持。 3. 推动新能源产业化进程:通过研发和应用新能源技术,推动新能源产业的规模化发展,提高新能源在我国能源结构中的比重,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 二、建设内容 新能源研发中心的建设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实验室建设:建设一批国际一流的实验室,配备先进的实验设备和仪器,提供良好的研究环境和条件。 2. 研发团队建设:聚集国内外顶尖的研究人才,建立高效的研发团队,开展前沿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 3. 技术开发与转化: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将研究成果快速转化为实际应用,推动新能源技术的产业化进程。 4. 人才培养与交流: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和交流机制,培养一批高水平的新能源专业人才,并与国内外相关机构进行学术交流。 三、建设步骤 新能源研发中心的建设需要经过以下几个步骤: 1. 规划设计:根据新能源研发中心的功能需求和发展目标,制定详细的规划设计方案,确定建设规模和布局。 2. 建设设施:按照规划设计方案,进行实验室、办公楼、会议室等设施的建设,同时配备先进的实验设备和仪器。 3. 引进人才:通过国内外人才引进计划,吸引优秀的研究人才加入新能源研发中心,组建高效的研发团队。 4. 开展研究:研发团队根据中心的研究方向和目标,开展前沿科学

江西省新能源产业链现代化建设行动方案20232026年

江西省新能源产业链现代化建设行动方案(2023-2026年) 为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竞争力和安全水平,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推动全省新能源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特制定本行动方案。 一、总体要求 (-)工作思路。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聚焦"作示范、勇争先〃目标要求,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系统观念,统筹发展和安全,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建设现代化产业链为目标,以锂电、光伏行业为重点,跟踪培育未来新能源行业,持续延链补链强链,优化产业结构,创新绿色低碳发展模式,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增强全省新能源产业核心竞争力,为推动工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二)主要目标。 大力实施新能源产业链链长制,进一步补链延链强链,巩固夯实产业基础,加快推进产业链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迈进,培育壮大上饶、宜春、新余等先进制造业集群作为支撑,擦亮江西产业崛起新名片,打造全国领先、全球有重要影响力的新能源产业发展高地。 产业规模持续壮大。到2026年,全省新能源产业链营业收入力争达到7000亿元,其中,锂电产业链营业收入超过3500亿元、力争达到4500亿元;光伏产业链营业收入达到2000亿元、力争达到2500亿元。氢能、钠离子电池、其他新型储能产业化发展初具规模。 产业链条不断完善。锂等关键资源供给保障更加安全有效。制造环节,长板优势更

加巩固、短板弱项趋于减少、协同发展取得实效,形成优势突出、相对均衡、关联合作的发展格局。应用规模、范围和领域大幅拓展。产业集群发展成效明显,集聚效应大幅提升。 创新能力大幅提升。锂资源采选、锂电池关键材料、锂资源及锂电池综合回收利用、晶硅太阳能电池及组件等领域创新研发能力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力争在固态电池、亲I 弋高效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钠离子电池等前沿技术研发产业化上取得突破,加快建立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研发创新体系。 制造能力显著增强。动力和储能锂电池、高效光伏电池组件等先进产能扩大释放,推动一批产业基础再造、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和新兴产业倍增项目实施;建成一批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智慧园区;建设一批绿色工厂、绿色园区,开发绿色产品。 龙头引领有效发挥。促进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向优势企业集聚,3年内新增5家产值超百亿的行业领军企业,10家左右超50亿元的骨干型企业。重点龙头骨干企业整合资源、技术创新、行业引领、产业协同等能力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增强。 二、主攻方向和发展路径 (-)锂电产业链。 引导各地合理有序布局锂电产业,促进产业链协同配套,防止内部恶性竞争、低水平重复建设。在区域布局上,重点打造宜春、新余赣西锂电产业发展核心区,创建全国领先的锂电制造业先进集群;支持赣州、南昌、上饶、抚州、九江、萍乡等地依托基础禀赋,培育发展各具特色优势的锂电产业集群,加快形成全省"核心引领,四面开花”的发展格局。在产业环节上,重点提升锂资源开发和锂电池生产制造能力,巩固提升锂盐、负极材料、电解液、隔膜、铜箔等材料及电池回收领域优势,补齐正极材料、锂电设备、

新能源光储一体化控制技术研究项目技术方案

新能源光储一体化控制技术研究项目技术方案 新能源光储一体化控制技术研究项目技术方案 一、引言 随着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问题的日益突出,新能源技术逐渐成为解决能源问题的重要途径。光储一体化技术作为新能源技术的一种重要形式,将光伏发电和储能系统集成在一起,有望实现可持续、高效的能源供应。本文旨在探讨新能源光储一体化控制技术的研究方案。 二、技术背景 新能源光储一体化技术是将光伏发电系统和储能系统进行有机结合,通过光伏发电系统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并将其储存起来,以供后续使用。该技术的主要优势在于可以克服光伏发电系统的间歇性发电和储能系统的不稳定性,实现能源的平稳供应。 三、技术方案 1. 光伏发电系统设计 光伏发电系统是新能源光储一体化技术的核心组成部分。通过选择合适的光伏电池技术和设计合理的光伏电池阵列布局,可以实现光伏发电系统的高效发电。同时,光伏发电系统还需要配备逆变器等设备,以将直流电转化为交流电供电使用。 2. 储能系统设计

储能系统是新能源光储一体化技术的关键环节。通过选择合适的储能设备,如锂离子电池、钠硫电池等,可以实现储能系统的高效储存。储能系统还需要配备管理控制系统,以实现对储能过程的监控和管理。 3. 控制技术设计 控制技术是新能源光储一体化技术的核心。通过采用先进的控制算法和智能控制器,可以实现光伏发电系统和储能系统之间的协调运行。控制技术可以根据实时的能源需求和储能系统的状态,智能调节光伏发电系统和储能系统的工作模式,以实现能源的最优利用。4. 传感器与数据采集 为了实现对新能源光储一体化系统的实时监测和控制,需要安装传感器和数据采集设备。通过传感器可以实时获取光伏发电系统和储能系统的各项参数,如太阳辐射强度、光伏电池输出电压、储能电池电量等。数据采集设备将传感器采集到的数据传输给控制系统,以实现对系统的实时监测和控制。 5. 通信与远程监控 为了实现对新能源光储一体化系统的远程监控和管理,需要配置通信设备和远程监控系统。通信设备可以实现系统与上位机的数据传输,远程监控系统可以对系统进行实时监测和管理,包括故障诊断、优化控制等。

新能源设计院

新能源设计院 新能源设计院新建设,是为了推动我国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提高我国在新能源领域的技术水平和产业竞争力。该设计院将主要致力于研究和开发新能源相关的技术以及应用方案,培养和培训新能源领域的专业人才,推动新能源技术的推广和应用。 新能源设计院将通过多种方式来开展新能源技术的研究和开发。首先,设计院将建立一支高水平的科研团队,组成专业领域的研发小组,开展新能源相关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工作。其次,与国内外的科研机构和高校展开合作,共同研究和开发新能源技术。同时,积极引进国内外的专业人才,通过人才引进计划,吸引国内外新能源领域的专家学者加盟。 新能源设计院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太阳能、风能、生物能等各类新能源技术。在太阳能方面,设计院将研究高效的太阳能发电技术,提高太阳能电池的转换效率,研发太阳能发电设备的新型材料和结构。在风能方面,设计院将研究提高风能发电效率的技术,研发新型的风力发电装备,提出风力发电的优化方案。在生物能方面,设计院将开展生物能源的研究和开发工作,推动生物质能的利用和开发。 除了研究和开发新能源技术,新能源设计院还将加强新能源技术的应用和推广。设计院将与企业合作,进行新能源技术的转化和产业化工作,推动新能源技术在不同领域的应用。设计院将为企业提供技术咨询和技术支持,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推动新能源技术的市场化。此外,设计院还将开展新能源相关的培训和培育工作,为新能源领域的专业人才提供培训和培育

机会,提高新能源人才队伍的素质。 新能源设计院的建设对我国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新能源是未来能源发展的趋势,是解决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问题的重要途径。新能源设计院将通过研究和开发新能源技术,推动我国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提高我国在新能源领域的技术水平和产业竞争力。 新能源设计院的建设还将促进我国新能源技术的应用和推广,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和咨询服务,推动新能源技术的市场化。同时,新能源设计院还将培养和培训新能源领域的专业人才,提高我国新能源人才队伍的素质。通过这些努力,新能源设计院将为我国新能源产业的发展贡献力量,推动我国在新能源领域的领先地位。

汽车产业学院建设规划

汽车产业学院建设规划 一、建设目标 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使命,坚持职业教育类型特点,深度推进产教融合,围绕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创新链的核心需求和关键技术,联合行业领军企业,强化汽车产业学院的建设,发挥合作企业的产业优势和学院的教育优势,共同参与课程设计、教材开发、实训教学、师资建设、技术研发等,共创“四共”模式的产教融合,即:以师资工作站为载体实现“师资共用”、以校企教学中心为载体实现“人才共育”、以校企实训中心为载体实现“产学共融”、以技术研究院为载体实现“技术共研”,深入推进依托特色产业学院的双重主体协同育人,开发"1+X”证书,开展现代学徒制。建设期内,以出成果、见实效为导向设定建设目标,建立“技术共研、人才同育、师资合用、学训一体“新型合作伙伴关系,融合了校企双方的生产与教学、研究与应用等环节,探索出一条“产学研用融而贯通”的新模式,将汽车产业学院建设成为集人才培养、应用研发、创新孵化、标准研制、社会服务于一体的特色产业学院。 二、建设思路 根据当前新能源汽车技术发展的趋势,汽车产业学院拟在“汽车新能源及电子技术”、“汽车智能驾驶前沿技术”两大领域践行“师资共用、人才共育、产学共融、技术共研”的建设思路。合作的内容涵盖人才培养、科研合作、课证融通、教材编制等。 (1)师资共用 学校每年投入5()万元,建立“师资工作站”,吸纳1()余名符合《高层次人才引进与培养管理办法(试行)》和《高层次技能型兼职教师管理办法》中相应标准的员工,由学院聘为兼职教师(教授),在经过“教师发展中心”的教学能力培训后,校企双方共同协商安排进驻企业“双师型师资工作站”人员的生产和教学任务,合理承担相关课程的教学任务。同时, 企业每年接纳学院教师若干名脱产半年至一年顶岗担任技术骨干,锻炼教师同时作为教师和工程师的“双师”能力。 (2)人才共育 为适应一流汽车企业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的需要,引入国际先进的课程体系,消化吸收德国双元制模式,打造特色技能人才培养的标准体系,为企业不断的发展提供充足的技能人才保障。按照企'业人才培养需求,输送不同年级的学生到企业的各类岗位,配合探索建立和完善企业的人才培养体系。 双方共同实施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计划。硬件方面,以合作企业的开发者生态、自动驾驶平台为学生创新创造的技术平台;人力资源方面,企业工程师入驻产业学院指导学生进行创新设计,指导学生参加各种技能大赛。学生参加大赛以企业冠名,团队文化渗透企业元素。 (3)产学共融 基于“新能源汽车技术”、“智能网联汽车技术”等领域的工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为目标,

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运行管理办法

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运行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贯彻落实《关于促进新型研发机构发展的指导意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发展规划(2020-2025)》,进一步加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运行和管理,充分发挥工程中心在促进技术创新、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示范带动作用,为我省加快建成国家创新驱动发展先行省、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更好服务于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结合四川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工程中心是全省科技创新体系和科技创新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的后备力量和有益补充,是面向全省现代产业开展共性技术研发与工程化等科技服务、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集聚培养优秀科研人才的重要载体。 第三条工程中心依托具有较强科研实力的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新型研发机构等建设,根据功能定位分为企业类和公益类两种类型。 (一)企业类工程中心依托研发投入较大、创新能力较强、研发条件完善的创新型企业建设,重点开展行业和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和科研成果工程化及产业化研究,聚集打造产业技术创新资源,为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推动行业科技进步

提供有力支撑。 (二)公益类工程中心依托科研条件完善、创新人才聚集、开放创新程度高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新型研发机构等建设,重点开展产业前瞻性技术研究和面向产业发展需求的产学研协同创新,培养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为行业和产业发展提供源头创新支撑。 第四条工程中心建设坚持“围绕产业、择优布局、分类管理、定期评估、动态调整”的原则。鼓励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共建工程中心,实现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创新资源与产业需求的有效对接,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 第五条科学技术厅(以下简称“科技厅”)是工程中心建设的宏观管理部门,主要负责工程中心的规划布局、建设指导、认定组建、调整撤销、验收评估等工作。各市(州)科技局、省级有关部门和中央驻川单位作为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地区和本部门工程中心的申报推荐、协调指导、政策落实、日常管理等工作,配合科技厅做好工程中心绩效评估等工作。依托单位是工程中心建设和运行管理的具体责任主体,负责工程中心建设运行、安全环保和日常管理,落实相关政策、解决重大问题和提供人财物保障等。 第二章申请与认定 第六条科技厅根据全省创新布局和构建现代产业体系需求

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陕西省“13115”科技创新工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管理办法》的通知

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陕西省“13115”科技创新工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管理办法》的通知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陕西省人民政府 •【公布日期】2007.03.23 •【字号】陕政办发[2007]32号 •【施行日期】2007.04.22 •【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机关工作 正文 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陕西省“13115”科技创新工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管理办法》的通知 (陕政办发[2007]32号) 各市、县、区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工作部门、各直属机构: 《陕西省"13115"科技创新工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管理办法》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七年三月二十三日陕西省"13115"科技创新工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贯彻落实《中共陕西省委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经济竞争力的决定》(陕发〔2006〕16号)精神,根据《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13115”科技创新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陕政发〔2006〕52号),结合《陕西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管理暂行办法》(陕政办发〔2003〕76号),制

订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下简称工程中心)是指符合“13115”科技创新工程实施方案的要求,以我省有比较优势的行业骨干企业、科研院所或高等院校为依托,以提升骨干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推进科技成果的工程化、产业化为宗旨,产学研相结合,面向社会提供开放服务的公共科技服务平台。 第三条工程中心建设的基本思路是:按照面向行业、加强集成、突出特色、择优支持的原则,“十一五”期间,在装备制造、能源化工、新材料、电子信息、航空航天、现代农业、生物技术、现代医药、水资源和环境保护、城镇化与城市发展等10大领域,支持建设100个产学研相结合的工程中心。 第四条省政府对100个产学研相结合的工程中心建设给予经费资助,资金从“13115”科技创新工程专项资金中列支。 第二章建设原则 第五条建设工程中心的原则: (一)满足我省产业发展和企业新技术及新产品开发需求,集成企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等各类科技资源,解决行业共性问题,推进科技成果的产品化、科技项目的工程化和产业化。 (二)组建的工程中心,必须是以企业、科研院所或高等院校为依托单位组成的产学研结合的研发共同体。 (三)工程中心的主要研究方向要与企业产品和技术进步发展方向一致,科研

河北省省级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与运行管理办法

河北省省级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与运行管理办法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河北省科学技术厅 •【公布日期】2019.12.30 •【字号】 •【施行日期】2019.12.30 •【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科研机构与科技人员,基础研究与科研基地 正文 河北省省级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与运行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推动产业技术进步和经济高质量发展,规范河北省省级产业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研究院)的建设、运行和管理,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研究院是面向产业发展,以增强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为目标,整合相关的科技创新资源,围绕全产业链进行技术创新,开展产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与集成、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产业技术服务、人才引进培养、产业发展战略研究等科技创新活动的产业公共技术研发服务平台。 第三条研究院建设发展工作的宗旨是:围绕我省战略新兴产业、传统优势产业和区域特色产业发展需求,依托优势骨干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和发展产业公共技术研发服务平台,聚集产业技术创新资源,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引领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战略新兴产业发展、提升区域特色产业自主创新能力。 第四条研究院建设坚持政府引导、多元化投入、市场化运作、政产学研联合共建,实行理事会决策、专家指导委员会指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和人财物相对独立

的管理体制,探索建立“联合开发、优势互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运行机制。 第五条研究院的主要任务是:组织开展产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突破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加强技术集成,开发成套工艺技术、重大技术装备和产品,提升产业竞争力;开展科技成果“二次开发”,组织科技成果中试熟化,加快先进技术的转化应用和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建立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技术开发、技术咨询、分析检测、技术培训等服务;开展产业发展战略研究,编制产业技术进步路线图和产业发展规划,为产业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提供咨询建议。 第六条研究院建设发展贯彻“统筹布局、分工协作、权责统一、择优支持”的工作原则,按属地申报建设项目,统一由各市(含定州、辛集市)(以下简称各市)进行归口管理。 第七条研究院的建设与运行管理、考核评估与后补助奖励等过程,坚持公开、公平、公正。 第八条河北省科学技术厅(以下简称省科技厅)按照基地、项目、人才一体化发展的要求,统筹推动研究院建设发展工作。 第二章职责分工 第九条省科技厅是研究院规划布局和宏观管理部门,主要职责是: 1.制定研究院建设运行管理办法和相关规则。 2.研究制定支持研究院建设发展的政策和措施。 3.编制研究院建设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指导研究院建设工作开展。 4.审核确定研究院的建设、调整和撤销。 5.组织研究院建设任务验收、建设与运行绩效评估(以下简称绩效评估),实施对研究院的动态管理和绩效后补助。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