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李家大院

李家大院

李家大院
李家大院

2009年8月15日下午,“永州作家看祁阳”一行参观浯溪公园后,驱车赶往祁阳县潘市镇龙溪村的李家大院,这里距衡昆高速公路出口只有1500米,有便捷的旅游交通,让市内外的游客进得来,出得去。近年来这座规模宏大、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建筑群村落,吸引了众多的游客前来寻幽访古。副省长贺同新、省文物局陈远平实地考察后赞道:“北有张谷英,南有李家院”,是湖南省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我们到达李家大院,下车伊始,经过一个高大的牌坊,上面写着“李家大院”四个大字,最先笑迎我们的是道路两边成片的荷塘,层层叠叠绿绿油油地荷叶,首先给游客一种强烈的绿色冲击波,旅途的疲倦在绿色荷叶前顿感消失。这些荷花是近年来为了开发李家大院旅游,村民从遥远的湘潭引进来的,听一个村民说,明年还要扩大栽种面积,我六月份去零陵周家大院时,荷花还含苞欲放,而今八月这里的荷花盛开期已过(七月份为荷花的盛开期),只好看花不成偷摘果,新鲜的莲子现摘现吃,嘴感就是不一样,这里的莲子又翠又甜,怎一个爽字了得。

举目望去,李家大院背山面水而筑,后面是高大的牙象山青翠层迭、树木密集、鸟语花香,构成绿色的汪洋,风景清幽宁静,山风吹来,让人感到一阵阵清凉。前面是一大片荷花水塘,好一幅建筑与山水和谐相处的湘南居民风景画!

座落在李家大院正前方的李家祠堂。坐西朝东,三进三厅,前为门厅,后为正殿。祠堂前置各设有旗杆石,表明族人得过功名。功名牌高挂在门厅外的门斗之上,象是李家的光荣榜,有“五品军功”、“进士”、“武异都尉”等文官武将,这是李氏家族值得炫耀的家族光荣。门厅大门上高悬“李氏宗祠”四个大字,两边写有一幅对联:“汁弹保柳,花萃青莲”。正祠堂门口,有一对巧小的石狮,伏在一面石鼓之上,雕刻精美,材质一流,可以说是镇院之宝,传说曾经有人出过百万元的高价索购,李家后人都不肯卖。进了门厅,一排木制栏杆,设三条门,中间为大门,两边各设一小门,两边有游廊相连,看来这中轴龙道不是人人都有资格走的。两边天井内栽了花草,天井中轴龙道用方块石铺设。二厅正中横梁上金字匾高挂,上书“价重登隆”。最后为祠堂正厅,堂上高挂金字匾堂号“序伦堂”,八张古老的太师椅分两排摆在大堂两边,象今天主席台上的座位,只有族中德高望重的人才能落坐,这样雕琢精细的太师椅,如今是难得一见了,游客们纷纷坐上去,体验一下当年李氏家族手握族中大权的感觉,历史在这古老的椅上暂时被我们抚摸一二。正中高大的神龛里摆着李家列祖列宗的像,供李家后代供奉和祭祀。屋内地面皆用青砖铺设,屋顶两侧是高大的马头墙(亦称叠落山墙),梁柱用材粗犷,柱础多为石质,木柱多为古树所制。听村民说李家大院内这样的古木大柱共有48根,传说会出48个大官。高大的厅堂、精致的雕饰、上等的用材,成为这个家族光宗耀祖的一种象征。从祠堂建筑的位置来看,李氏家族很看重祠堂的作用,可以说是把它做为李家大院的重点工程来对待的,可能是想通过它来凝聚宗族里的人心。我惊讶于深藏乡村的李家大院有这么大的一个祠堂,祠堂是族人祭祀祖先或先贤的场所。除此之外,它还可以作为家族的社交场所,族人平时有办理婚、丧、寿、喜等事时,可利用宽广的祠堂作为活动之用。另外,这里也是商议族内的重要事务时的会聚场所。它亦是族长行使族权的地方,凡族人违反族规,则在这里被教育和受到处罚,直至驱逐出宗祠,所以这里也是是家族道德的法庭。旧时族规甚严,别说是外姓,就是族内妇女或未成年儿童,平时也不许擅自入内,否则要受重罚。文革时期,祠堂遭到红卫兵小将的破坏,原有匾牌都被砸毁,木雕石雕也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坏,近年来村民自已集资二十多万元,对祠堂进行了维修,可惜有些没有按照古文物修旧如旧的原则进行。例如,祠堂两侧照墙上的白色砖图,过于鲜艳,给人一看就是新画的感觉,与原来的墙色不能成为一体。笔者认为古建筑最重要的维修原则,应该是维修之后亦能给人古色古香的感觉,这一点是必须要坚持的基本原则。祠堂的窗花木雕和大门的石狮就修补的比较成功,如果不是知情的村民告诉我修补的那一部分,我还真的没有看出来修补的痕迹。

祠堂左边前墙上刻有李家大院的简介:龙溪李家大院始建于元末明初,现存院落为李姓先祖李文敬创建。李文敬之先祖李思立从江西迁祁后,至李文敬始定居于此,生应聪、应伦二子,聪、伦分别生四、五子,共九房,现存院落即为李文敬为二子九孙创建之家业,李家素以做木材生意为业,因生意兴隆,家运亨通而建此大院,现保存完好的房屋有36栋,游亭18座,大厅36间,建筑面积7100平方米,总占地面积约50亩。房屋为砖木结构,翘角飞檐,雕梁画栋,古色古香,院内天井既通风采光,又起排污泻洪作用,房屋布局纵横有序。讲究通风透气,正、横屋之间有阶巷四达,院后有象牙山,林荫蔽日、鸟语嘤嘤、流水潺潺、风景幽清,具有典型的湘南民居特色,电视剧《陶铸》及电影《故园秋色》曾在此选景拍摄。

住屋的最佳朝向,当选择坐北朝南,但李家大院的民居,却大多是大门朝北。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李家是做生意的人,居住习惯有所禁忌。因为汉代就流行着“商家门不宜南向,征家门不宜北向”的说法。据五行说法:“商属金,南方属火,火克金,不吉利”。就是我们晚上去用餐的那家开小酒店的农家后修的红砖房子,亦是大门朝北。不知道是因地形原因巧合,还是有此意思。

我们跟着导游从祠堂左边的侧门进入李家大院。只见一大厅的墙上写着阿拉伯数字,听说这里以前就是村里的电影院。我记得小时候在乡下看电影都是在村外的坪旷上看的,没有想到李家大院还有室内电影院。

我们跟着导游走进迷宫般的李家大院,户户相连,井然有序,整个上下院是一个相互相联系的整体,有四通八达的游亭、巷道或阶檐相通。我们穿行于院中感到十分便捷,即使是下雨天,也能不用打伞,走遍大院的每一处角落。南北走向的堂屋家家相通,构成了一条长长的游道,当地的居民就在这宽敞的游道上,摆开三五张桌子,打起麻将来,有点象走进城里麻将馆的感觉,村民过着悠然自得的生活,这里的乡村生活还算热闹。房屋与房屋之间都设有防火墙,即便不慎一屋失火,也不致于殃及邻宅。防火墙上还设有防火窗,防火窗一得通风,二得防火,防火窗看似是水泥制成一样,剥开外层,里面实是木窗,这种防火材料也不知道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房与房之间设有天井,天井也可以起到防火的作用,主要还有采光和排洪作用,天井坪铺了青石,留有流水口,地下设有阴沟,排往村北边的龙溪排洪渠内。由于李家大院紧靠山脚,大院的防洪排水和防潮湿都要处理完美,家家有排水阴沟,院外有排洪渠,所有地面都铺设了方形青砖用以防潮,设备齐全。象这样紧靠大山边而筑的砖木结构的古屋,保存这么多年依然不倒塌,说明它的防火防水防潮设置的非常完美到位。

导游把我们带到一面青石墙边,介绍说,这面墙是一栋能报天气预报的。每当天要下雨的时候,墙面上就会渗出水雾来。这面墙是用纯青料石干砌而成,缝隙之间的空隙只有几毫米,没有用一点象泥土之类的粘接物。就象小孩子堆积木一般堆成的,经过岁月的考验,这面墙却丝毫没有移动,我不得不佩服于古代的能工巧匠们的精湛工艺。

中国古民居最大的共同处莫过于砖、木、石“三雕”了。这在李家大院内,也是随处可见。有精致的1200多个花窗,150个柱礅。李家大院最有特色的是它的木雕梅花错(又称冰凌梅花格)、石雕摇钱树,听说其形制之美、保存之完整在国内尤为罕见。我特别喜欢李家大院的石雕,几乎所有支撑木柱的青石墩上,八面都雕刻了各式各样的花鸟虫鱼之类的图案,没有重复的,虽然图面小,但工艺精致。从这些精致的石雕可以看出,当年的李家祖先那是相当的有钱。我曾去过零陵的周家大院,那也算是一豪宅了,族中周希圣官至户部尚书,周崇傅官至二品资政大夫,可谓有钱有势之人,但他们家的柱墩上石雕还没有这么精致,天井、大厅、屋内也没有全部铺砖,有的地方只是铺了河卵石而已。相比之下,给我的感觉,李家祖先是个了不得的富商。

连接上下院的一条长长的南北走向的古巷道,约两米见宽,下铺两排约一米见宽的青石板,两边是高高的山墙,清一色的清水眠墙(而不是节省砖料的空斗墙,从这墙上也可A,好象自已正在穿越时间的隧道,回到五百年的从前,虽然这种感觉是暂时的,但却会永远留

在你的记忆之中,这恐怕就是所谓的古代文明,不着一字,尽显风流。可以想象,如果在一个雨天,一个姑娘打着油布伞从这古巷漫步走过,那情那景,只能用悠然的诗句去描绘了。

从北边走出李家大院,是一条从李家大院背后象牙山流下来的小溪,约二米多宽,它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龙溪。现在可能是干枯季节,溪中流水很小,但两边一米多高的石彻挡墙有几处被水冲跨,说明每年发山洪的时候,山上冲下来的水还是非常汹猛的。我与永州作家网的版主潇湘一剑、枫林、剑客、不一立一行五人,我们自称是狼牙山五战士,沿着弯弯曲曲地小溪向山上无名高地攀越,到处是凌乱的岩石。我们向着深山更深处寻路,想看看这条溪的源头在哪里。从溪边有从上面冲来的衣服等生活用品,可以推测此山上还住有人家。就这样在小溪中走了约一里多水路,听到有人说话,原来旁边有一条通往山上的水泥马路。夕阳西下,天色已晚,我们沿途返回,个个出了一身臭汗,不过我们深入到了象牙山的腹部,近距离的欣赏了山里的美景,这一身汗出的绝对值得。

晚餐在李家大院一农家用餐,喝的是正宗的本村米酒,主人家是一位邮电局的退休职工,听他说这酒喝不醉的。据他说李家大院现有五百多人,随着游客量的增加,打算在山上建一些房屋供游客住宿。这里晚上非常凉快,夏天晚上家家到要盖棉被,晚上八点以后就没有蚊子了,因为那时气温就慢慢冷下来了,蚊子怕冷,就不出来咬人了。与我聊天的李家后代们,对李家大院这方风水宝地赞不绝口,言语之中充满了自豪感,村民心中已有了强烈的保护意识,但愿李家大院的明天会更美好!

关于李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

关于李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我们班有好几个同学姓李。他们常开玩笑说:“我们五百年前是一家。”有一次听老师说,姓氏是一种文化,很值得研究。于是,我们几个姓李的同学对李姓的历史和现状作了一次调查。 二、调查方法 1.查阅有关中华姓氏的书籍,阅读报刊,上网浏览,了解李姓的来源和李姓历史名人。 2.走访有关部门,了解李姓人口和分布情况。 3.通过多种途径,收集李姓的名人故事。 三、调查情况与资料整理 信息渠道涉及的方面具体内容 书籍、报刊李姓的来源传说李姓的直接来源是商朝官名——大理。外族的改姓也是来源之一。李姓在唐朝发展为中国第一大姓。 书籍、报刊、教科书历史上的李姓名人李耳、李冰、李世民、李白、李清照、李时珍、李自成、李大钊…… 上网李姓人口数量据统计,目前李姓人口总数已超过一亿。 爷爷的讲述李姓族谱在福建连城县蓬峰镇的文川,保存着一本90卷之长的李姓族谱。 ………………

四、结论 1.我国的李姓源远流长,传说东夷组首领皋陶曾任尧帝的大理官[掌管刑法的官],其子孙以官名为姓,即理氏。商朝末年,理氏改为李氏。唐朝时,“李”为国姓,从资料中发现,唐朝开国元勋中,有诸将徐氏、安氏、杜氏、郭氏、麻氏、鲜于氏等,因立功被皇帝赐予李姓。我们认为,大量别的姓氏改为李姓,是李姓在唐朝成为第一大姓的主要原因,这也为后来李姓人口的快速增长奠定了基础。 2.在历史长河中李姓人才辈出。有春秋末期思想家李耳,战国时期水利专家李冰,唐太宗李世民,大诗人李白,宋代女词人李清照,明朝药物学家李时珍,明末农民军领袖李自成,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李大钊……我们为李姓祖先创造的辉煌感到自豪。 3.李姓是当代中国人口最多的姓氏,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姓氏。据统计,李姓人口总数超过一亿。

河北省邢台市邢台县皇寺镇李梅花村

河北省邢台市邢台县皇寺镇李梅花村 1 村庄概况 1.1交通区位 李梅花村坐落在邢台市西北25公里处的丘陵地,属潜山区。村西依太行山,西北方向是有名的凌霄山(黄巾起义指挥部)北东二面环山丘,南临白马河,白马河支流——东河在村东自北向南流入白马河,是一个三面环山,一面临水北高南低的半盆地,村落南侧是肥沃的天地,土层较厚的原野。 1.2自然条件 村处阳坡洼地,北高南低,东面临河,冬季采暖,夏季临风,排水容易,东西两面树木成荫,适宜居住。李梅花村坐落在邢台市西北25公里处的丘陵地,属潜山区,水源丰富,土地肥沃、矿藏丰富。李梅花村三面靠山,一面临河,北高南低,中间较平

坦,村落依山而建,邢昔公路沿河而过,交通便利,水源丰富,土地肥沃、矿藏丰富,村东的东河(白马河支流)自北向南环村而过,流入白马河,排水容易,无水灾之患。自然形成了依山傍水,山绕水环的风水宝地。 2 历史文化特色 1.1特色古民居“李家大院”——“大夫第” 古民居“李家大院”已有160年的历史,虽饱经风霜雨雪,却仍不失庄重古朴的气质。这座古民居是典型的北方建筑,布局大开大阖,集木雕、石雕、砖雕等多种传统工艺之大成,极富历史文化价值。 坐落于该村的李家大院是由曾任广西平南知府的李文庄在 清朝咸丰年间(1850-1856)修建的,原有房屋124间,车棚、马棚、羊圈50间,至今现存房屋111间,占地约2万平米。现

保存较好的3座院落,坐北朝南,三进式院落。这座古民居是典型的北方建筑,布局大开大阖,集木雕、石雕、砖雕等多种传统工艺之大成,极富历史文化价值。大院大门楼高8米左右,宽4米,中为圆圈门洞,基座为精细青条石垒砌,墙体为大青砖建成,中为圆圈门洞,门洞上方有四块砖雕,分别为猴子摘果、柿子、金瓜和青松雄鹰图,砖雕边框上有狮子和蝙蝠的图案,砖雕上方是一高0.5米、宽1.5米的巨型青石,阴刻“大夫第”三个颜体大字,门楼为双向斜坡垂檐结构,顶脊扣8个瓦口,檐上盖15个狮头石当,两侧砖垛上各蹲坐一个朝天吼。大门楼内还有二门楼和第三重门楼,以三重门楼中间的南北通道为轴线,数十座四合院落错有致地聚集在一起,每个院落都是三进或二进套院由过厅,主房建在五——七级台阶上,三明两暗,九檁十椽,每个院落都存有石门墩,影壁、木雕甚极具有艺术性和观赏性的古物。李梅花村除“李家大院”还有很多的北方民居四合院,这些院落以地势而建,前低后高三明两暗,既有里外套院也有四合院。建筑豪华气派功能齐全,用材考究,尊卑分明,集石刻,砖雕、木雕,工艺精细,配置合理,墙体为青色条石为基石,青砖建成,古色古香,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民俗研究价值和建筑艺术价值,是北方众多古民居之缩影。

李家大院

2009年8月15日下午,“永州作家看祁阳”一行参观浯溪公园后,驱车赶往祁阳县潘市镇龙溪村的李家大院,这里距衡昆高速公路出口只有1500米,有便捷的旅游交通,让市内外的游客进得来,出得去。近年来这座规模宏大、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建筑群村落,吸引了众多的游客前来寻幽访古。副省长贺同新、省文物局陈远平实地考察后赞道:“北有张谷英,南有李家院”,是湖南省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我们到达李家大院,下车伊始,经过一个高大的牌坊,上面写着“李家大院”四个大字,最先笑迎我们的是道路两边成片的荷塘,层层叠叠绿绿油油地荷叶,首先给游客一种强烈的绿色冲击波,旅途的疲倦在绿色荷叶前顿感消失。这些荷花是近年来为了开发李家大院旅游,村民从遥远的湘潭引进来的,听一个村民说,明年还要扩大栽种面积,我六月份去零陵周家大院时,荷花还含苞欲放,而今八月这里的荷花盛开期已过(七月份为荷花的盛开期),只好看花不成偷摘果,新鲜的莲子现摘现吃,嘴感就是不一样,这里的莲子又翠又甜,怎一个爽字了得。 举目望去,李家大院背山面水而筑,后面是高大的牙象山青翠层迭、树木密集、鸟语花香,构成绿色的汪洋,风景清幽宁静,山风吹来,让人感到一阵阵清凉。前面是一大片荷花水塘,好一幅建筑与山水和谐相处的湘南居民风景画! 座落在李家大院正前方的李家祠堂。坐西朝东,三进三厅,前为门厅,后为正殿。祠堂前置各设有旗杆石,表明族人得过功名。功名牌高挂在门厅外的门斗之上,象是李家的光荣榜,有“五品军功”、“进士”、“武异都尉”等文官武将,这是李氏家族值得炫耀的家族光荣。门厅大门上高悬“李氏宗祠”四个大字,两边写有一幅对联:“汁弹保柳,花萃青莲”。正祠堂门口,有一对巧小的石狮,伏在一面石鼓之上,雕刻精美,材质一流,可以说是镇院之宝,传说曾经有人出过百万元的高价索购,李家后人都不肯卖。进了门厅,一排木制栏杆,设三条门,中间为大门,两边各设一小门,两边有游廊相连,看来这中轴龙道不是人人都有资格走的。两边天井内栽了花草,天井中轴龙道用方块石铺设。二厅正中横梁上金字匾高挂,上书“价重登隆”。最后为祠堂正厅,堂上高挂金字匾堂号“序伦堂”,八张古老的太师椅分两排摆在大堂两边,象今天主席台上的座位,只有族中德高望重的人才能落坐,这样雕琢精细的太师椅,如今是难得一见了,游客们纷纷坐上去,体验一下当年李氏家族手握族中大权的感觉,历史在这古老的椅上暂时被我们抚摸一二。正中高大的神龛里摆着李家列祖列宗的像,供李家后代供奉和祭祀。屋内地面皆用青砖铺设,屋顶两侧是高大的马头墙(亦称叠落山墙),梁柱用材粗犷,柱础多为石质,木柱多为古树所制。听村民说李家大院内这样的古木大柱共有48根,传说会出48个大官。高大的厅堂、精致的雕饰、上等的用材,成为这个家族光宗耀祖的一种象征。从祠堂建筑的位置来看,李氏家族很看重祠堂的作用,可以说是把它做为李家大院的重点工程来对待的,可能是想通过它来凝聚宗族里的人心。我惊讶于深藏乡村的李家大院有这么大的一个祠堂,祠堂是族人祭祀祖先或先贤的场所。除此之外,它还可以作为家族的社交场所,族人平时有办理婚、丧、寿、喜等事时,可利用宽广的祠堂作为活动之用。另外,这里也是商议族内的重要事务时的会聚场所。它亦是族长行使族权的地方,凡族人违反族规,则在这里被教育和受到处罚,直至驱逐出宗祠,所以这里也是是家族道德的法庭。旧时族规甚严,别说是外姓,就是族内妇女或未成年儿童,平时也不许擅自入内,否则要受重罚。文革时期,祠堂遭到红卫兵小将的破坏,原有匾牌都被砸毁,木雕石雕也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坏,近年来村民自已集资二十多万元,对祠堂进行了维修,可惜有些没有按照古文物修旧如旧的原则进行。例如,祠堂两侧照墙上的白色砖图,过于鲜艳,给人一看就是新画的感觉,与原来的墙色不能成为一体。笔者认为古建筑最重要的维修原则,应该是维修之后亦能给人古色古香的感觉,这一点是必须要坚持的基本原则。祠堂的窗花木雕和大门的石狮就修补的比较成功,如果不是知情的村民告诉我修补的那一部分,我还真的没有看出来修补的痕迹。

关于李姓的调查报告

关于李姓的调查报告 一、来源有三 1、出自嬴姓,为颛顼帝高阳氏之后裔。尧时,皋陶曾担任大理(掌管刑狱的官)的职务,其子伯益被赐为嬴姓,后子孙历三代世袭大理的职务,其子孙按照当时的习惯,以官为氏,称理氏。理氏改为李氏的说法有两种。一种说法是:商纣时,皋陶后裔理徵,在朝为官,因直谏得罪了商纣王,而被处死,其妻契和氏带着儿子利贞逃难时,因食李子充饥,才得以活命,故不敢称理,便改姓李氏。另一种说法是:据《姓氏考略》记载,周之前未见有李氏,自从有老子姓李,名耳,为利贞的后裔,因祖上世代为理官,理、李两字古音相通,便也以李为氏。显然,李氏是始于李耳称姓的。 2、出自他族改姓。三国时,诸葛亮平哀牢夷后,赐当地少数民族赵、张、杨、李等姓。鲜卑氏有复姓叱李氏,汉化后,改为汉字单姓李氏。是为洛阳李氏。 3、出自他姓改李氏。据有关资料所载,唐开国元勋有诸将徐(徐氏、安氏、杜氏、郭氏、麻氏、鲜于氏等16氏,因立功从唐国姓,赐予李氏。 二、迁徙分布 李氏自商末至东周的二百年间一直居住在豫东。西汉时,李氏有一支迁往今山东境,大约自东汉开始,有李氏族人陆续徙居西南,分布于川、滇一带,其中有的融入白、苗、壮、

彝、满、回、土家、纳西等民族中。魏晋南北朝时,李氏已是全国的大姓,中原的崔、卢、李、郑并称四大名门望族,但在唐以前主要是在北方发展。唐朝是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李氏作为国姓,最为显贵。唐代李氏南迁主要有三次:一次是在唐朝初期,李氏部分人南迁,其中河南的李氏有的于唐高宗时随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开辟漳州。第二次是"安史之乱"时,有不少李氏子孙迁往南方。第三次是五代时,因动乱,李氏有迁往福建、莆田、晋江等地定居的。从明末开始,闽、粤李氏陆续有人移居台湾。李氏迁徙至海外,始于明朝初年,去琉球国的都是福建人,琉球国派往明、清的通事有许多人姓李,皆系自福建移居琉球的华人。在历史上,李姓称帝称王者多达60余人,先后建立有大成、西凉、凉、吴、魏、唐、楚、后唐、南唐、大蜀、西夏和大顺等政权。 三、郡望堂号 所谓郡望,即郡中之望族,也即郡中的显贵姓氏。姓氏郡望,不仅是该姓发祥地的标记,也是氏族人口、经济实力、政治地位与文化影响力等综合族力强盛与否的反映。据《广韵》记载,李氏共有十二个郡望。 1、郡望陇西郡:战国时置郡。相当于今天甘肃省东乡以东至临洮县一带陇西地区。此支李氏,其开基始祖为秦司徒李昙长子李崇。堂号"陇西堂",因为李氏望出陇西郡故名。 2. 赵郡:邯郸一带,汉时置郡。此支李氏,其开基始

运城旅游攻略

运城旅游攻略 游--关公故里 听--西厢故事 登--鹳雀名楼 看--黄河铁牛 赏--永乐壁画 漂--中国死海 A线:“拜关公、漂死海、游西厢、登鹳雀”魅力运城二日游 D1. 运城接团,游览中国现存规模最大、有武庙之祖之称的【解州关帝庙】,拜祭武财神关公,了解关公忠、义、仁、勇的精神。(游览时间约1.5小时),中餐后可自费体验中国死海---【黑泥养生城】梦幻四绝:(浴资、死海漂浮、黑泥洗浴、医用矿泉水疗、赠送盐疗)“享受奇迹,收获健康”! 住宿:运城 D2. 早餐后赴永济,参观爱情圣地、《西厢记》故事发生地---【普救寺】,寻觅张生和崔莺莺的爱情故事。中餐后游览唐朝才子王之涣笔下“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描述中的中国四大历史文化名楼之一的【鹳雀楼】,中餐后结束愉快的运城之旅! B线:“赏大院、看笑话、漂死海”开心运城二日游 D1、运城接团,赴万荣县闫景村参观晋商巨宅豪院---【李家大院】,整个建筑为井式聚财四合院,同时又具有西洋建筑风格,李家大院在晋南一带尚属首富,乐善好施,赈灾济贫,代代相继,之后可自费游览【笑话博览园】。(游览时间约3.5小时) 住宿:运城 D2、早餐后赴中国死海---体验【运城盐湖黑泥养生城】梦幻四绝(游览约2.5小时):浴资、死海漂浮、黑泥洗浴、医用矿泉水疗、赠送盐疗“享受奇迹,收获健康”!中餐之后结束愉快的运城之旅! C线:“上山、下海、拜关公”休闲运城二日游 D1、早集合,乘车赴运城永济,游览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级森林公园---【五老峰】(游览时间约3.5小时),可自费参观全国武庙之祖---【解州关帝庙】,感受关公一生的忠、义、仁、勇精神。 住宿:运城 D2、早餐后赴中国死海---【黑泥养生城】体验梦幻四绝(游览约2.5小时):浴资、死海漂浮、黑泥洗浴、医用矿泉水疗、赠送盐疗“享受奇迹,收获健康”!中餐之后结束愉快的运城之旅!

介绍山西李家大院的导游词

介绍山西李家大院的导游词 李家大院是清至民国时期晋南首富李子用的家宅。始建于清道光 年间,坐落在万荣县闫景村,与乔家大院、王家大院并称为“晋商三 蒂莲”,素有“乔家看名,王家看院,李家看善”之说。下面是小编 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介绍山西李家大院的导游词,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学习! 李家大院的导游词范文(一) 中国国粹之一的传统书法,在李家大院体现的更是淋漓尽致,匾额、对联,内容丰富,字体工整,洋洋大观,是书法爱好者的学习宝库,近年来受新体书风的影响,真正静下心来写字的人越来越少,写 工整字的人更是如此,传统文化的丢失已经很严重了,年轻人大多数 都不会写汉字,不用说繁体字,简化字都不会写了,完全依赖电脑。 李家大院私塾有如下一副对联:“知道诗人赋绸缪,止丘黄鸟叶 绵蛮”。这是一幅与教育有关的联,上联“知道诗人”是指通晓大道 的诗人,这当然是指学识博深的老师,下联的“止丘黄鸟”指幼小学生,“绸缪”二字《词典》是“紧密缠缚貌”,指老师在身传严教,“绵蛮”二字《词典》是“小鸟貌”,指学生朗朗书声。 以上解释可以讲的通,但是作者的原意并不只如此,因为“绸缪”和“绵蛮”两词出自《诗经》、《唐风》和《小雅》作者引用了两篇 的篇名,“绸缪”篇写的是有情男女在夜间相遇,男主人十分兴奋, 遇到了容貌漂亮的心上人,在思索着如何对待这么美丽的佳人。这里 私塾联的上联指老师对自己可爱的学生感到满意,特别喜欢,在想如 何善待自己的学生。“绵蛮”写一个行役的年轻人,疲劳不堪,路上 遇到一位贵族,这位贵族给他饮食,教导他并让他乘上自己的车,全 诗以唱的形式写出,这里的贵族当然指老师。老师在赞美自己的学子,学生也在爱戴自己的老师,老师“赋”意吟诵诗篇,学生“叶”意即 读唱。师生之间和睦相处,穆雍相待,互动交融和李家大院的和谐气 氛很合拍,是师生之间的一首赞歌。如果没读过《诗经》的人就不会 体会到如此深层次的内含,此联挂在李家大院私塾,美哉、妙哉。 李家大院的书法是传统的汉字,很见功力,是我们学习传统书法

关于李姓的调查报告范文

关于李姓的调查报告范文 一、来源有三 1、出自嬴姓,为颛顼帝高阳氏之后裔。尧时,皋陶曾担任大理(掌管刑狱的官)的职务,其子伯益被赐为嬴姓,后子孙历三代世袭大理的职务,其子孙按照当时的习惯,以官为氏,称理氏。理氏改为李氏的说法有两种。一种说法是:商纣时,皋陶后裔理徵,在朝为官,因直谏得罪了商纣王,而被处死,其妻契和氏带着儿子利贞逃难时,因食李子充饥,才得以活命,故不敢称理,便改姓李氏。另一种说法是:据《姓氏考略》记载,周之前未见有李氏,自从有老子姓李,名耳,为利贞的后裔,因祖上世代为理官,理、李两字古音相通,便也以李为氏。显然,李氏是始于李耳称姓的。 2、出自他族改姓。三国时,诸葛亮平哀牢夷后,赐当地少数民族赵、张、杨、李等姓。鲜卑氏有复姓叱李氏,汉化后,改为汉字单姓李氏。是为洛阳李氏。 3、出自他姓改李氏。据有关资料所载,唐开国元勋有诸将徐(徐氏、安氏、杜氏、郭氏、麻氏、鲜于氏等16氏,因立功从唐国姓,赐予李氏。 二、迁徙分布 李氏自商末至东周的二百年间一直居住在豫东。西汉时,李氏有一支迁往今山东境,大约自东汉开始,有李氏族人陆续徙居西南,分布于川、滇一带,其中有的融入白、苗、壮、彝、满、回、土家、纳

西等民族中。魏晋南北朝时,李氏已是全国的大姓,中原的崔、卢、李、郑并称四大名门望族,但在唐以前主要是在北方发展。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李氏作为国姓,最为显贵。唐代李氏南迁主要有三次:一次是在唐朝初期,李氏部分人南迁,其中河南的李氏有的于唐高宗时随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开辟漳州。第二次是安史之乱时,有不少李氏子孙迁往南方。第三次是五代时,因动乱,李氏有迁往福建、莆田、晋江等地定居的。从明末开始,闽、粤李氏陆续有人移居台湾。李氏迁徙至海外,始于明朝初年,去琉球国的都是福建人,琉球国派往明、清的通事有许多人姓李,皆系自福建移居琉球的华人。在中国历史上,李姓称帝称王者多达60余人,先后建立有大成、西凉、凉、吴、魏、唐、楚、后唐、南唐、大蜀、西夏和大顺等政权。 三、郡望堂号 所谓郡望,即郡中之望族,也即郡中的显贵姓氏。姓氏郡望,不仅是该姓发祥地的标记,也是氏族人口、经济实力、政治地位与文化影响力等综合族力强盛与否的反映。据《广韵》记载,李氏共有十二个郡望。 1、郡望陇西郡:战国时置郡。相当于今天甘肃省东乡以东至临洮县一带陇西地区。此支李氏,其开基始祖为秦司徒李昙长子李崇。堂号陇西堂,因为李氏望出陇西郡故名。 2. 赵郡:邯郸一带,汉时置郡。此支李氏,其开基始祖为秦太傅李玑次子李牧。 3. 顿丘郡:西晋时置郡。晋武帝置。在今天河南省浚县一带。

【四年级作文】春节游记

【四年级作文】春节游记 今年春节我过得非常开心,因为我去了山西的李家大院游玩。 正月初四那天早上,我早早地起了床,迫不及待地和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一起启 程去往李家大院。大约经过了一个多小时的路程,我们终于到了期待已久的李家大院。李 家大院的简介上说,李家的人以善为本,多次赈灾放粮,拯救灾民,得到了当地百姓的拥 护和尊敬。一进到李家大院,我就看见高高的院墙和错落有致的房屋,因为是过年期间院 子里到处张灯结彩,充满了过年的喜庆气氛,随着熙熙攘攘的人群,我们参观了很多院落,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院落就是李家第十三代传人李子用为他所娶的英国夫人所建造的房子,那所房子是中西结合的风格,还带着一个小花园和凉亭,这也是李家大院中唯一的一 所二层楼。 中午时分,我们一行人来到了李家大院儿的一个小广场,在那里看了社火表演和舞狮 表演。社火表演的是扭秧歌、划旱船、器乐演奏,大家表演的即喜庆又滑稽,观众中不时 发出哈哈的笑声。最精彩的要数舞狮表演了,伴着激昂的音乐声,舞狮表演开始了,首先 出场的是一只威风凛凛的红狮子,随后出场的是一只滑稽、可爱的黄狮子,它们都有着活 灵活现的大眼睛和不停扇动的一双小耳朵,还有一条不怎么摇摆的小尾巴,表演得最精彩 的就要属那只黄狮子了,它时而匍匐,时而腾空,时而跳上柱子,时而跃下地面,既精彩 又惊险,我生怕他们一个不小心就会摔下来,看得心惊胆战,真替他们捏着一把汗,人群 中不时发出阵阵的欢呼声和鼓掌声! 感谢您的阅读,希望文章能帮助到您。 最后,我们在返程的路上,来到了一个十二面影墙前,看到围观的人很多,都在拿手 机拍照留念,我不禁也停下脚步欣赏这独特的影墙,它整个是由砖砌而成,每一面都刻着 漂亮的花卉、景致和栩栩如生的人物,其中最大的一面是福、禄、寿三个神仙像,雕刻得 惟妙惟肖、巧夺天工,真是精美极了。 古人常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这次游玩期间我不但开阔了眼界,更学到了 很多知识,我爱这里的民俗风情!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最新山西李家大院导游词

最新山西李家大院导游词 山西李家大院导游词篇一 李家大院位于山西省万荣县阎景村,是晋南富商李子用的私人宅院。它创建于清道光年间,原有院落20组,现存院落11组,另有祠堂、花园等。 整个建筑为竖井式聚财型四合院,同时又吸纳了徽式建筑风格。其建筑的砖雕、石雕、木雕及铁艺等饰品,形象生动地体现了晋南的民俗和文化特点,又因李子用留学英国,娶英国女子麦克蒂伦为妻,部分院落为欧洲"哥特式"建筑风格,从而又呈现出中西文化交流融合的艺术特点,是全国众多富有地方特色民居中的一朵奇葩。与乔家大院、王家大院并称为"晋商三蒂莲",素有"乔家看名,王家看院,李家看善"之说。 李家以土布起家,以义制利,利义相济。世代富而不骄,富而不奢,富而行仁,其善行善举使顽贪之人思廉,懦弱之人思立,困顿之人思变,乖戾之人思善。李家的经商史及其数代人遵古"忠恕"的家规家风至今还有参照的意义,他们历世乐善好施的义举更让人肃然起敬。

李家先祖在明朝永乐年间因灾荒从陕西省韩城县(今韩城市)逃荒至山西省万泉县(今万荣县),辛勤劳作,耕读传家,后由农入商,创办企业,成为当地巨富。李氏家族以农为本,以商贾兴,以诚信立,以慈善而名扬天下,演绎了一个白手起家、诚信经商、富甲一方、善行天下的传奇。李氏家族的发展史是中国近代经济史的一个缩影,其以传统农业聚集资本,进而转入商业领域。又由封建商人积极进取,成功进入近代工业领域,转化为民族资本家。在很短的时间内实现家族经济发展的三个跨越,这在同一时期并不多见。李家大院正是这一历史阶段的实物见证,弥足珍贵。 李家白手起家,以农聚财、以商致富、以工兴盛,而尤为难得的是富不忘本,广做善事,历世相继,在当地广为流传,在当地被称为"李善人"。 李家经过10余代努力,逐渐成为晋南首富。为富不仁者不在少数,李家偏偏为富行善。万荣是个多灾多难之地,突出表现在干旱,旱起来就是赤地千里,庄稼绝收,无数人被饿死。在此紧要关头,李家站出来大行善举,拿出钱来买粮食,广设粥棚,接济穷人。而且李家的粥棚有标准,就是筷子插到粥里不许倒。李家第十二代"廷"字辈里的李廷槐、第十三代"文"字辈里的李文阶、李文蔚,第十四代"敬"字辈的李敬修,都做过这样的好事,救活无数灾民性命。光绪三年,

李家大院简介

李家大院简介 TYY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TYYUA16H-TYY-TYYYUA8Q8-

运城《李家大院》简介 孤峰山西侧有个村落叫阎景村,村内有一座始建于清光绪年间的院落,它就是万荣晋商李氏家族的宅院,人们习惯称它为。 李家大院是一座反映晋南民居风格的典型建筑。李家大院原有院落20组,房屋280间,现有院落7组,房屋146间,另有祠堂花园遗址等,共占地125亩,相当于10个乔家大院面积的院落。李家大院整个建筑为竖井式聚财型四合院,同时又吸纳了徽式建筑风格,融合了中国南北两大建筑特色。传统四合院藏风聚气,精致大宅门接地通天,特别是砖雕、石雕、木雕及铁艺等饰品,李家大院处处显示着晋南民间多子多福、耕读传家、富贵平安等吉祥含义,在装饰艺术上也把民族文化渗透到建筑的各个角落,充分体现了晋南人耕读传家的文化传统,具有很高的观赏性和研究价值。正因如此,近年来,来运城李家大院旅游的人不断增多。 运城李家大院主题建筑显得有些特别,相比较那个时代的建筑似乎有点西洋化,经了解知道因西院院主李道行(字子用)留学英国,娶英国女子麦

孺为妻,从而使整个建筑呈现出明显的西洋风格,局部反映了中西文化交流融合的艺术特点,运城李家大院呈现出欧洲“哥特式”建筑风格,门楼外形的整体轮廓高、直、尖,线条轻快,造型挺秀,是十六世纪欧洲“哥特式”的建筑。而它表面的砖雕图案却是典型晋南民间艺术,呈现出中西文化交流融合的艺术特点。 李家在清代以贩布为主业,足迹遍布豫晋陕甘与京津等地,光绪初年,李家商业发展至鼎盛。为缅怀先祖恩惠,昭示后辈孝行,遂由李家第“敬”字辈李敬仁、李敬修、李敬伦、李敬信兄弟等人主持,于光绪十二年(1886年)始修建李家祠堂。据当地老人们说,李家每年正月初五、清明、十月初一要举行隆重的,李家有200亩族田雇人耕作以供祠堂费用。李家祠堂建筑宏阔,用材讲究,木雕、砖雕、石雕古朴而不失华美,结构、功能、风格凝重而不失灵巧,典型地表现了农耕经济的传统信仰与审美理念,同时显现着

有关李姓的研究报告

有关李姓的研究报告 关于李姓的来源及历史的研究报告 1、出自嬴姓,为颛顼帝高阳氏之后裔。尧时,皋陶曾担任大理(掌管刑狱的官)的职务,其子伯益被赐为嬴姓,后子孙历三代世袭大理的职务,其子孙按照当时的习惯,以官为氏,称理氏。理氏改为李氏的说法有两种。一种说法是:商纣时,皋陶后裔理徵,在朝为官,因直谏得罪了商纣王,而被处死,其妻契和氏带着儿子利贞逃难时,因食李子充饥,才得以活命,故不敢称理,便改姓李氏。另一种说法是:据《姓氏考略》记载,周之前未见有李氏,自从有老子姓李,名耳,为利贞的后裔,因祖上世代为理官,理、李两字古音相通,便也以李为氏。显然,李氏是始于李耳称姓的。 2、出自他族改姓。三国时,诸葛亮平哀牢夷后,赐当地少数民族赵、张、杨、李等姓。鲜卑氏有复姓叱李氏,汉化后,改为汉字单姓李氏。是为洛阳李氏。 3、出自他姓改李氏。据有关资料所载,唐开国元勋有诸将徐(徐氏、安氏、杜氏、郭氏、麻氏、鲜于氏等16氏,因立功从唐国姓,赐予李氏。 李氏自商末至东周的二百年间一直居住在豫东。西汉时,李氏有一支迁往今山东境,大约自东汉开始,有李氏族人陆续徙居西南,分布于川、滇一带,其中有的融入白、苗、壮、彝、满、回、土家、纳西等民族中。魏晋南北朝时,李氏已

是全国的大姓,中原的崔、卢、李、郑并称四大名门望族,但在唐以前主要是在北方发展。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李氏作为国姓,最为显贵。唐代李氏南迁主要有三次:一次是在唐朝初期,李氏部分人南迁,其中河南的李氏有的于唐高宗时随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开辟漳州。第二次是"安史之乱"时,有不少李氏子孙迁往南方。第三次是五代时,因动乱,李氏有迁往福建、莆田、晋江等地定居的。从明末开始,闽、粤李氏陆续有人移居台湾。李氏迁徙至海外,始于明朝初年,去琉球国的都是福建人,琉球国派往明、清的通事有许多人姓李,皆系自福建移居琉球的华人。在中国历史上,李姓称帝称王者多达60余人,先后建立有大成、西凉、凉、吴、魏、唐、楚、后唐、南唐、大蜀、西夏和大顺等政权。 所谓郡望,即郡中之望族,也即郡中的显贵姓氏。姓氏郡望,不仅是该姓发祥地的标记,也是氏族人口、经济实力、政治地位与文化影响力等综合族力强盛与否的反映。据《广韵》记载,李氏共有十二个郡望。 1、郡望陇西郡:战国时置郡。相当于今天甘肃省东乡以东至临洮县一带陇西地区。此支李氏,其开基始祖为秦司徒李昙长子李崇。堂号"陇西堂",因为李氏望出陇西郡故名。 2. 赵郡:邯郸一带,汉时置郡。此支李氏,其开基始祖为秦太傅李玑次子李牧。

李家大院善文化

万荣中学校本教材 李家大院文化 主编:畅旺学吕美莹

序言 (1) 第一章李家大院简介 (2) 第一课时李家大院简述 (2) 第二章李家大院建筑文化 (6) 第一课时晋南一景 (6) 第二课时主体建筑 (7) 第三课时建筑艺术 (10) 第三章经商文化 (15) 第一课时李家大院创业经商简述 (15) 第二课时李家大院在全国各地经商店号 (17) 第三课时亡与新生 (25) 第四章“善”文化 (26) 第一课时 (26) 李家大院彰显晋商文化 "善"是其内核与灵魂 (26) 第二课时善文化 (28) 第三课时李氏家族的善举 (31) 第四课时“善”故事系列(二十一则) (39) 第五章李氏家族重要人物 (55) 第一课时善府代有人才出 (55) 第二课时重要人物 (57) 结语 (62) 第一课时李家大院被利用的简略过程 (62)

第二课时李家大院大事记年表 (64) 附录 (67) 参考文献 (67)

序言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规定:“为保障和促进课程适应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要求,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这样就把课程的一部分权力下放给学校和教师。在这种形势下校本教材的开发和研究对于学校实现办学宗旨,体现办学特色,向学生提供最迫切教育有着重要的价值。 为了能够体现我校校本教材的地方特色,又能开拓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生活、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使学生能了解自己的家乡,热爱自己的家乡,我们选择了与万荣有关的文化。我们小组重点着眼于李家大院的文化,通过介绍李家大院的建筑、李氏家族的慈善以及经商,还有李家的代表人物,来向学生展示李家大院的魅力以及文化传承,在学习的过程中,感知历史,感知传统,培养他们身为万荣人,身为晋南人的骄傲和自豪! 校本课程开发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种潮流,也是今后基础教育课程发展的一种基本取向。中学历史学科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目的是弥补中学历史学科国家课程的不足,虽然在开发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出现一些问题,但是,它依然以自己不可忽视的姿态向教育传递着正能量。

李家大院简介

运城《李家大院》简介 孤峰山西侧有个村落叫阎景村,村内有一座始建于清光绪年间的院落,它就是万荣晋商李氏家族的宅院,人们习惯称它为。 李家大院是一座反映晋南民居风格的典型建筑。李家大院原有院落20组,房屋280间,现有院落7组,房屋146间,另有祠堂花园遗址等,共占地125亩,相当于10个乔家大院面积的院落。李家大院整个建筑为竖井式聚财型四合院,同时又吸纳了徽式建筑风格,融合了中国南北两大建筑特色。传统四合院藏风聚气,精致大宅门接地通天,特别是砖雕、石雕、木雕及铁艺等饰品,李家大院处处显示着晋南民间多子多福、耕读传家、富贵平安等吉祥含义,在装饰艺术上也把民族文化渗透到建筑的各个角落,充分体现了晋南人耕读传家的文化传统,具有很高的观赏性和研究价值。正因如此,近年来,来运城李家大院旅游的人不断增多。 运城李家大院主题建筑显得有些特别,相比较那个时代的建筑似乎有点西洋化,经了解知道因西院院主李道行(字子用)留学英国,娶英国女子麦孺为

妻,从而使整个建筑呈现出明显的西洋风格,局部反映了中西文化交流融合的艺术特点,运城李家大院呈现出欧洲“哥特式”建筑风格,门楼外形的整体轮廓高、直、尖,线条轻快,造型挺秀,是十六世纪欧洲“哥特式”的建筑。而它表面的砖雕图案却是典型晋南民间艺术,呈现出中西文化交流融合的艺术特 点。 李家在清代以贩布为主业,足迹遍布豫晋陕甘与京津等地,光绪初年,李家商业发展至鼎盛。为缅怀先祖恩惠,昭示后辈孝行,遂由李家第“敬”字辈李敬仁、李敬修、李敬伦、李敬信兄弟等人主持,于光绪十二年(1886年)始修建李家祠堂。据当地老人们说,李家每年正月初五、清明、十月初一要举行隆重的,李家有200亩族田雇人耕作以供祠堂费用。李家祠堂建筑宏阔,用材讲究,木雕、砖雕、石雕古朴而不失华美,结构、功能、风格凝重而不失灵巧,典型地表现了农耕经济的传统信仰与审美理念,同时显现着晋南民居“两

旅游年卡景点介绍

旅游年卡景点介绍 序号景区名称 1 河北园博园 2 石家庄水泉溪 3 石家庄藤龙山 4 石家庄仙台山 5 石家庄棋盘山风景区 6 石家庄佛光山风景区 7 石家庄银河洞 8 石家庄电视塔 9 石家庄地球科学博物院 10 石家庄正定赵云庙 11 石家庄正定荣国府 12 石家庄秋山原生态自然风景区 13 石家庄七女山 14 石家庄黄金寨原生态旅游区 15 石家庄老虎头森林公园 16 石家庄隐凤山景区 17 石家庄金华寺森林公园 18 石家庄双龙山森林公园景区 19 石家庄五毛富硒葡萄庄园 20 石家庄紫海香田薰衣草庄园

21 石家庄西苑温泉享水湾 2 22 沧州吴桥杂技大世界 23 沧州纪晓岚文化园 24 衡水灵秀山庄竹林寺 25 保定白洋淀宝岛国家 5A 景区 26 保定白洋淀鸳鸯岛国家 5A 景区 27 保定白洋淀荷花大观园国家 5A 景区 28 保定虎山风景区 29 保定全胜峡景区 30 保定易水湖《赤壁》拍摄地 31 保定曲阳北岳庙 32 保定灵山聚龙洞 33 保定三义宫(桃园三结义故地) 34 保定定州黄家葡萄酒庄 35 保定满城汉墓 36 邢台天梯山景区 37 邢台桃花源 38 邢台秦王湖省级风景区 39 邢台柏乡汉牡丹园 40 邢台扁鹊庙 41 邢台观音寨 42 邢台张果老山

43 邢台前南峪生态观光园 3 44 邢台大峡谷 45 邯郸京娘湖“冀南太行明珠” 46 邯郸武灵丛台 47 邯郸北响堂山石窟 48 邯郸南响堂山石窟 49 邯郸黄粱梦吕仙祠 50 邯郸九峰山森林公园 51 邯郸武华山景区“小华山” 52 邯郸太行五指山风景名胜区 53 邯郸大名石刻博物馆(中国最大的古碑) 54 邯郸武安十六沟景区 55 邯郸东山文化博艺园(大型园区) 56 邯郸朝阳沟 57 邯郸七步沟 58 邯郸六朝国都邺城三台遗址 59 邯郸临漳县邺城博物馆 60 邯郸古武当山 61 邯郸娲皇宫 62 阳泉翠枫山自然风景区 63 阳泉娘子关旅游景区 64 阳泉小河古村评梅景区

乔家大院的主人

乔家大院的主人 乔家大院的主人 乔致庸,字仲登、号晓池,是乔全美之子,乔贵发之孙,乔家第四代人。人称“亮财主”,生于嘉庆二十三年(公元1818年),卒干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7年),是乔门中最长寿的人。他娶过六个妻子,分别是马氏、高氏、杨氏、周氏、杨氏、杨氏,都诰赠夫人。据说他最后一个妻子可作他的孙女,两人的年龄相差三十几岁。这样看来,不知底细的人会认为这位老翁好色,老了还讨妙龄为妻。其实老翁娶妻竟是儿女们的主意。因为他家虽说僮仆很多,可贴身服侍实在不如自己的妻子方便,妻子比孝顺的儿女使用起来自然得多。娶了妻子,一来省去子女们的麻烦,二来还可避免同仆妇女佣的风流不雅。 致庸生有六子,十一个孙子。在他执掌家务时,可称得上人丁兴旺,四世同堂了。在他手上,“在中堂”的事业突飞猛进,有了很大的发展。如起先是“复字号”称雄于包头地面,接着有大德通、大德恒两大票号活跃于全国各大商埠及水陆码头。当时“在中堂”的财势已挤身于全省富户前列,

家资千万,商业遍布全国。他为了光大门庭,又大兴土木,于同治初年开始,先在老院西侧隔小巷购买了不少房基地皮,又修了一座里五外三的楼院。而且两楼对峙,主楼为悬山顶露明柱结构,通天棂门,有阳台走廊。登上阳台,可观全院。阳台前沿,设有扶栏,扶栏上刻有砖雕,砖雕工艺精湛,栩栩如生。明楼竣工后,又在两楼院隔街相望处,陆续兴建了两个横五竖五的四合斗院。四座院落正好位于街巷交叉的四角,为后来连成一体奠定了基础。在他手里建筑的房屋占到现在整个房院的三分之二。乔致庸的确人如其名。他待人随和,处世中庸。由于他善于计谋,在他执掌家业时,资产越滚越多,是“在中堂”殷实家财真正的奠基人。 乔致庸的一生颇有善行,经常救济贫民百姓。特别是在清光绪三年,天遭大旱,赤地干里,寸草不生。民谣有:“光绪三年,人死一半“的说法。当时乔致庸曾开仓赈济。对此,光绪八年版《祁县志》有记述,并给予褒奖。在理家上,他经常告诫儿孙:经商处事要以“信”为重,以信誉得人。其次是“义”,不哄人,不骗人,该得一分得一分,不挣昧心钱。第三才是利,不能把利摆在首位。又诫“骄、贪、懒”三个字。他治家有方,以《朱子治家格言》为准则,把它当作儿孙启蒙的必读课,同时写在屏门上,作为每日的行动规范。儿孙如若有过,则令跪地背诵,到有针对性处,令读多次。如犯抛米撒面之错,便把“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

关于李姓的调查报告范文.doc

关于李姓的调查报告范文

一、来源有三 1、出自嬴姓,为颛顼帝高阳氏之后裔。尧时,皋陶曾担任大理(掌管刑狱的官)的职务,其子伯益被赐为嬴姓,后子孙历三代世袭大理的职务,其子孙按照当时的习惯,以官为氏,称理氏。理氏改为李氏的说法有两种。一种说法是:商纣时,皋陶后裔理徵,在朝为官,因直谏得罪了商纣王,而被处死,其妻契和氏带着儿子利贞逃难时,因食李子充饥,才得以活命,故不敢称理,便改姓李氏。另一种说法是:据《姓氏考略》记载,周之前未见有李氏,自从有老子姓李,名耳,为利贞的后裔,因祖上世代为理官,理、李两字古音相通,便也以李为氏。显然,李氏是始于李耳称姓的。 2、出自他族改姓。三国时,诸葛亮平哀牢夷后,赐当地少数民族赵、张、杨、李等姓。鲜卑氏有复姓叱李氏,汉化后,改为汉字单姓李氏。是为洛阳李氏。 3、出自他姓改李氏。据有关资料所载,唐开国元勋有诸将徐(徐氏、安氏、杜氏、郭氏、麻氏、鲜于氏等16氏,因立功从唐国姓,赐予李氏。 二、迁徙分布 李氏自商末至东周的二百年间一直居住在豫东。西汉时,李氏有一支迁往今山东境,大约自东汉开始,有李氏族人陆续徙居西南,分布于川、滇一带,其中有的融入白、苗、壮、彝、满、回、土家、纳西等民族中。魏晋南北朝时,李氏已是全国的大姓,中原的崔、卢、李、郑并称四大名门望族,但在唐以前主要是在北方发展。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李氏作为国姓,最为显贵。唐代李氏南迁主要有三次:一次是在唐朝初期,李氏部分人南迁,其中河南的李氏有的于唐高宗时随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开辟漳州。第二次是安史之乱时,有不少李氏子孙迁往南方。第三次是五代时,因动乱,李氏有迁往福建、莆田、晋江等地定居的。从明末开始,闽、粤李氏陆续有人移居台湾。李氏迁徙至海外,始于明朝初年,去琉球国的都是福建人,琉球国派往明、清的通事有许多人姓李,皆系自福建移居琉球的华人。在中国历史上,李姓称帝称王者多达60余人,先后建立有大成、西凉、凉、吴、魏、唐、楚、后唐、南唐、大蜀、西夏和大顺等政权。 三、郡望堂号

山西李家大院导游词范文

山西李家大院导游词范文 李家大院是清至民国时期晋南首富李子用的家宅。始建于清道光年间,坐落在万荣县闫景村,与乔家大院、王家大院并称为“晋商三蒂莲”,素有“乔家看名,王家看院,李家看善”之说。下 有所帮助。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学习! 李家大院位于山西省万荣县阎景村,是晋南富商李子用的私人宅院。它创建于清道光年间,原有院落20组,现存院落11组,另有祠堂、花园等。 整个建筑为竖井式聚财型四合院,同时又吸纳了徽式建筑风格。其建筑的砖雕、石雕、木雕及铁艺等饰品,形象生动地体现 克蒂伦为妻,部分院落为欧洲“哥特式”建筑风格,从而又呈现出中西文化交流融合的艺术特点,是全国众多富有地方特色民居中的一朵奇葩。与乔家大院、王家大院并称为“晋商三蒂莲”,素有“乔家看名,王家看院,李家看善”之说。

李家以土布起家,以义制利,利义相济。世代富而不骄,富而不奢,富而行仁,其善行善举使顽贪之人思廉,懦弱之人思立,困顿之人思变,乖戾之人思善。李家的经商史及其数代人遵古“忠恕”的家规家风至今还有参照的意义,他们历世乐善好施的义举更让人肃然起敬。 李家先祖在明朝永乐年间因灾荒从陕西省韩城县(今韩城市)逃荒至山西省万泉县(今万荣县),辛勤劳作,耕读传家,后由农入商,创办企业,成为当地巨富。李氏家族以农为本,以商贾兴, 富甲一方、善行天下的传奇。李氏家族的发展史是中国近代经济史的一个缩影,其以传统农业聚集资本,进而转入商业领域。又 家。在很短的时间内实现家族经济发展的三个跨越,这在同一时 李家白手起家,以农聚财、以商致富、以工兴盛,而尤为难得的是富不忘本,广做善事,历世相继,在当地广为流传,在当地被称为“李善人”。 李家经过10余代努力,逐渐成为晋南首富。为富不仁者不在少数,李家偏偏为富行善。万荣是个多灾多难之地,突出表现在干旱,旱起来就是赤地千里,庄稼绝收,无数人被饿死。在此紧要关头,李家站出来大行善举,拿出钱来买粮食,广设粥棚,

李家大院简介

运城《李家大院》简介 运城万荣县孤峰山西侧有个村落叫阎景村,村内有一座始建于清光绪年间的院落,它就是万荣晋商李氏家族的宅院,人们习惯称它为运城李家大院。 李家大院是一座反映晋南民居风格的典型建筑。李家大院原有院落20组,房屋280间,现有院落7组,房屋146间,另有祠堂花园遗址等,共占地125亩,相当于10个乔家大院面积的院落。李家大院整个建筑为竖井式聚财型四合院,同时又吸纳了徽式建筑风格,融合了中国南北两大建筑特色。传统四合院藏风聚气,精致大宅门接地通天,特别是砖雕、石雕、木雕及铁艺等饰品,李家大院处处显示着晋南民间多子多福、耕读传家、富贵平安等吉祥含义,在装饰艺术上也把民族文化渗透到建筑的各个角落,充分体现了晋南人耕读传家的文化传统,具有很高的观赏性和研究价值。正因如此,近年来,来运城李家大院旅游的人不断增多。

运城李家大院主题建筑显得有些特别,相比较那个时代的建筑似乎有点西洋化,经了解知道因西院院主李道行(字子用)留学英国,娶英国女子麦孺为妻,从而使整个建筑呈现出明显的西洋风格,局部反映了中西文化交流融合的艺术特点,运城李家大院呈现出欧洲“哥特式”建筑风格,门楼外形的整体轮廓高、直、尖,线条轻快,造型挺秀,是十六世纪欧洲“哥特式”的建筑。而它表面的砖雕图案却是典型晋南民间艺术,呈现出中西文化交流融合的艺术特点。 万荣李家在清代以贩布为主业,足迹遍布豫晋陕甘与京津等地,光绪初年,李家商业发展至鼎盛。为缅怀先祖恩惠,昭示后辈孝行,遂由李家第十四代“敬”字辈李敬仁、李敬修、李敬伦、李敬信兄弟等人主持,于光绪十二年(1886年)始修建李家祠堂。据当地老人们说,李家每年正月初五、清明、十月初一要举行隆重的家祭,李家有200亩族田雇人耕作以供祠堂费用。李家祠堂建筑宏阔,用材讲究,木雕、砖雕、石雕古朴而不失华美,结构、功能、风格凝重而不失灵巧,典型地表现了农耕经济的传统信仰与审美理念,同时显现着晋南

《李家大院》读后感心得体会

《李家大院》读后感心得体会 导读:读书笔记《李家大院》读后感心得体会,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李家大院》读后感心得体会 静月清荷所作散文《李家大院》,是篇不足千字的短文。不经意间读下来,却留在心头久久不去。这个年本过得平淡,正月初九读了静月的文。戊戌年里才有了些滋味。作者笔下《李家大院》的几个镜头,好似时下精致的微电影。虽短暂得让人不忍,堪称洗练精粹。如同几缕亮光忽闪:几声玉石轻扣。让人眼前明媚,心泉涌动。文字的力量正在这里。写出了画面,听得到声音,却又令绘画和音乐所望尘。留给人无限想象。 《李家大院》打动我,促使我提起笔想要写下点什么。于是,心中摸索着描着个轮廓,冒昧拟了若干小标题。但愿不会因我的拙笨歪曲了上等的好文。 一、质朴、纯真、鲜活 “生身之地是一幢早已消失得渣也不见的,用碎砖土坯垒起的房.......”这是《李家大院》开始句子。文字似平淡而起,却是功力所在。读下去使人仿佛忘记是在看文章。越过了文字的限制而与作者一起回到了她的童年和过去,一起审视和品评大院砖石草木。经历那个顽皮活泼的女孩子昔日剪影。 “渣也不见的,用砖垒成的房......”这是多少人记忆中的童年和

过去,是一个时代的缩影。年龄和时间该使多少人压扁淡化和遗忘了自己的过去。成年乃至中年都是从童年走来。谁不善回忆和怀旧!人到中年,越到往后,回忆越多。生命的美好,时光的可贵,更让人们的回忆打上些许感伤和惜惋,或者是美妙与明媚。大院的日子便是后者。我们看到的是竟连感冒发烧在那个昔日的小女孩记忆里都是快活的。 “病了发高烧了,指着土墙上凸起的泥巴直嚷嚷:爷,把星星给我摘下来,我要星星。” 童年的快乐是无所畏惧的。“粗布做被做褥,还要熬一大锅米汤桨一浆,大冬天往被窝里钻着实是个考验,身子哧溜钻进去,一股凉劲从脚窜到脸。”这样的生活我也有过的。但从脚窜到脸的凉劲有算什么呢!孩子就是神仙一样的,快乐便忘记一切。 这些鲜活的描述,贯穿全文。如一一举例,只好全篇搬过来了。 静月的短文,没有弄笔人的生硬造句,刻意排铺。所以才更加生动感人。是一种真粹的美。 二、短小、精粹、自然 短文章往往更难写,因为小,便不好大肆铺陈。要在有限的文字里表现场景的真切,表达感觉的清新,刻画人物的灵魂。不具文字的功力与生活体悟的深刻和丰富,是绝做不到的。然而,静月做到并且做得好!文章通过“小格木窗”“秋天木叶”“蓝白粗布”及“从脚窜到脸”等形象描写,将大院特定的生活场景生动展现在读者面前。唤起读者对大院的深深眷恋与向往。“摘星星......发高烧”,还有因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