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浅谈公共管理理论研究的前沿问题

浅谈公共管理理论研究的前沿问题

浅谈公共管理理论研究的前沿问题
浅谈公共管理理论研究的前沿问题

浅谈公共管理理论研究的前沿问题

【摘要】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的公共管理面对着更为复杂的外在环境和内在机理规律,加强分析中国的公共管理理论研究的前沿问题具有重大现实意义。文章提出公共管理的前沿问题,分析当前公共管理的前沿核心,重点探讨公共管理的理论前沿,以期有助于我们预测公共管理的研究前景,正确引导我们进行公共管理的学术研究,并在现实中能够发挥指导作用。

【关键词】公共管理;理论;前沿问题

一、公共管理的前沿问题

公共管理学是一门研究公共权力机关和非盈利社会组织为了更有效地促进

公共物品,保障和增进公共利益平均分配,促进社会整体发展,正确运用公共权力和各种行之有效的科学方法,依法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管理的新兴学科。

公共管理与管理学有很大的相似性。它要指引公共部门,尤其是政府部门应该怎样做才能够更有效率,其前提与基础是解释公共部门的各种收入与支出行为、公共管理以及对市场中微观主体的影响与后果。需要注意的是,与管理学不同,在具体分析问题时,公共管理有着特殊的研究前提与研究对象。而且公共部门与社会的各个主体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各个主体的反应与对策将对公共部门的政策执行结果产生巨大影响。这也就给公共管理带来了其他学科所没有的挑战。由此可见公共管理有着特殊的“为什么”的问题。

卡尔森(Garson)和欧佛曼(Overman)认为,1975 年的“政策管理协助研究委员会报告”是公共管理概念流行的源泉。[1]他们指出,在该报告中,公共管理被分为三个领域:(1)政策管理涉及政策选择和资源配置方面的问题;(2)资源管理涉及预算、财务管理、人事、采购与供给、财产管理和信息管理等;(3)项目管理则涉及日常执行,包括日程安排、记录保存、生产效率与监督等。

大多数美国公共管理研究者似乎更偏好另外两个相近的概念:“政治管理”和“战略管理”。20 世纪 80 年代早期发展起来的政治管理研究跟哈佛肯尼迪政府学院密切相关。政治管理研究的主要理论家、该学院的摩尔(Moore)明确表示:“我们的‘公共管理’概念在公共行政的传统责任之上加入了目标设定和政治管理的责任。”[2]由此可见,公共管理的研究重心已经从传统公共行政学的POSDCORB 范式(计划、组织、人员、指导、协调、报告和预算)转移到 PAFHRIER 范式(政策分析、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管理、外部关系)。

综合各国的政府改革与发展前沿报告,结合我国当前政府改革面临的种种问题,具体而言,笔者认为下列几点是公共管理的主要的几个前沿问题:(1)

廉政、福利与绩效;(2)绩效与服务;(3)分权与私有化;(4)强势政府与公共服务;(5)财政与社会管理;(6)政府关系与人力资源;(7)公共权力的所有者与行使者之间的矛盾。

二、公共管理的前沿核心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于公共管理的理论和实践是十分广泛的,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时间中,中国在公共管理方面开展了富有意义的研究以及实践。这些相关的研究和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存在一定的改进空间,对于具备特质性的公共管理探究上仍然不够。

就一般状况上分析,公共管理的主要功能仍然是社会公共权力集合者实施管理的过程,因此,公共管理在社会范围内产生影响的对象主要还是公共事务。面对不同性质的公共事务,则会产生不同的公共管理模式和方式。社会的公共事务的本质是逐渐产生变化的,具备了动态性,所以其呈现出的表现更为无限性。因此,社会公共事务的不断变化的状况对于公共管理的基本特征和基本概念范畴等会产生更多的变化和影响,而这种共存关系当中,公共管理主体仍然还是整个公共管理理论和行为中的核心要素,也就是由谁来主导公共管理的各种行为,这方面存在三种研究情形。

(一)公共管理者多元并存的问题

如公共管理行为的实施者是政府,或者是公民其参与的层面的差异,或者是第三部门非政府性的公共管理。公共管理的主导行为当中,非政府性公共管理以及公民参与容易出现忽视政府主导性的状况,虽然在公共管理理论中也有多中心治理的观点,但是这一种研究并不能够忽视或者淡化政府在公共管理的主导性。

(二)公共管理者多元功能化

第二种状况是针对多元公共管理理论,提出一种结合的研究方向,即政府、民众参与以及非政府性的公共组织这三者的结合,认为新型的公共管理模式应该是政府、民众参与以及非政府性的公共组织联系在一起,形成一种新颖的公共管理体系。这种研究观点认为公共管理不能够和政府的管理划上等号,也不能够把多元主体作为整个公共管理行为的绝对主导。这种观点认为公共管理行为应该是民众、非政府性的公共管理组织以及政府三者形成三个公共管理行为的主体进行功能性分析,然后功能性分解之后,由其主导倾向划分出公共管理的模式类型。由政府进行主导的通常有中央集权的公共管理模式,也有民主化或者社会化的管理模式。而另外一种则是非政府公共组织进行平等合作,如社会公共事务治理自主化的方式,产生多个管理中心。

由此可见,政府主导的公共管理,无论是集权式的还是民主式的,都属于一

种从上到下的管理,和被管理方相互之间就是一种“父子关系”。而公民参与以及非政府组织则是互相合作的关系。从这种方向上看,公共管理的整体面貌更加清晰,整个框架也更贴合公共管理实施过程当中彼此的关系,并且梳理了政府管理、社会治理以及公共管理之间的概念范畴,整合了非政府组织和公民参与的力量,整体脉络更为清晰。如果从客观的角度上看,这种研究模式主要还是希望走共同管理的模式,和实际的公共管理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

(三)公共管理的三元体系

第三种状况是提出了三元的公共管理体系。第一种就是国家机关对于社会实施的政府主导型的公共管理行为;第二种是非公共性的管理和行政结合之下的公共管理;第三种是非国家机关,也就是公共的社会组织所实施的公共管理。这三种不同类型的公共管理行为最终在社会和国家的整体当中得到统一,整合之后就是一种整体性的公共管理行为。不过,这三种不同类型的公共管理实际上不能够完全划上等号,更不是一种三等分的结构,其管理领域的边界是十分清晰的。第一种类型的公共管理行为是政府以及国家机关所实施的行为,这种行为的影响是整个社会以及整个国家的,其具备多样性以及广泛性,在国家的范畴当中具备一定的权威性。第二种类型是从私人组织的公共管理当中放大而来,它本质上就是政府的组织以委托的形式,或者部分公共权力的让渡,让部分大型私人组织拥有部分的公共管理权力。最后一种类型实际上是一种公共性和私人性的结合,这种结合就是除了非政府公共管理组织之外的公共管理行为。这种管理有时是一种政府性的公共管理,有时是具备较为明显的私人性质,这两种不同性质互相之间交叠在这一种类型之中。

三、公共管理的理论前沿

公共管理并没有一个统一的研究角度或理论,来自不同学科背景的学者常常从自己的学科出发进行研究。1993 年,波兹曼(Bozeman)概括了三种研究公共管理的角度:政策学派的角度(P)、工商管理的角度(B)和一个尚难鉴别的角度。[3]凯特尔(Kettl)和米尔沃德(Milward)在《公共管理的现状》一书中,将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和心理学列为公共管理的学科基础。[4]在《公共行政手册》中,里欧(Liou)认为公共管理的研究方法包括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法学、管理学、哲学等学科:政治学是公共行政分析最早使用的方法,它为公共行政中的官僚治理与官僚责任的分析提供了重要依据;法学是欧洲大陆公共行政的基础;哲学则用来研究政府官员的伦理问题;近期,经济学与管理学在公共行政中扮演着主要的角色。[5]里欧(Liou)认为,经济学为我们更好地理解官僚制度提供了理论分析框架,商业管理中的许多具体方法则可供政府部门的改革借鉴,以提高效率。由此可见,公共管理目前在运用各个学科的理论与方法

来研究公共部门(包括政府与其他社会组织)的问题。

除此以外,巴特利(Batley)与拉比(Larbi)进一步指出,公共管理运用的新理论包括新古典经济学、新制度主义和委托代理理论:新古典经济学提供了以市场为基础的个体选择理论、自利人假设与分配效率标准;新制度主义则更关注如何建构制度规则与规范,从而协助人们寻求利益;委托代理理论将公民视为委托人,政治家与官僚则是代理人,进而研究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之间的关系;公共选择理论依然是公共管理的核心理论,该理论假设选民会根据自己的利益投票,利益集团会寻租,政治家对权力与地位情有独钟,官僚则时刻在寻求预算最大化与机构扩张,因此,政治家与官僚会利用手中的管制权与分配权来向选民与利益集团换取选票。[6]

综合而论,公共管理理论前沿主要包括管理主义理论、公共管理过程理论、公共选择理论、交易成本理论、政治制度理论、政治系统理论等。

(一)管理主义理论

管理主义理论(Managerialism Theory)也为新公共管理理论(New Public Management Theory)。“以市场为基础的公共行政”、“后官僚制度典范”、“企业型政府”等都是对管理主义或新公共管理的众多称呼。它是一种国际性思潮,它起源于英国、美国、新西兰和澳大利亚,并迅速扩展到其他西方国家。管理主义运动的兴起意味着公共部门管理尤其是政府管理研究领域范式的转变。

管理主义理论的理论要点:(1)公共管理领域中的专业化管理;(2)绩效的明确标准和测量;(3)格外重视产出控制;(4)公共部门内由聚合趋向分化;(5)公共部门向更具竞争性的方向发展;(6)对私营部门管理方式的重视;(7)强调资源利用要具有更大的强制性和节约性。

管理主义理论或新公共管理理论是一种正在成长着的新理论范式及实践模式,为公共管理和公共管理研究奠定了更为广泛的理论基础,开创了理论视野,建立了一个更加全面、综合的知识框架,它被人们称为“以经济学为基础的新政策管理论”或“市场导向的公共行政学”。管理主义理论或新公共管理理论对传统的政策科学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它大大改变了公共部门管理尤其是政府管理学科的研究范围、主题、研究方法、学科结构以及实践模式,是公共管理学科和公共管理学科的又一次范式转变。

(二)公共管理过程理论

公共管理过程理论(Functional Course Theory),是由公共管理科学的创始人拉斯韦尔(https://www.docsj.com/doc/4f1667275.html,sswell)提出来的。理论要点是将公共管理看作是一种政治行为,通过政治与政策的关系对公共管理的政治行为进行阶段性或程序化的研究。

公共管理过程理论是政策分析教科书普遍介绍的理论,它把政策过程分为一系列的步骤,如议程设定、政策建构与合法化、政策执行与评估等。该理论在 20 世纪七八十年代风靡整个公共管理领域,其重要的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议程设定、政策执行和评估等阶段。拉斯韦尔认为,在整个公共管理的过程中,需要完成七项重要环节或功能:(1)情报。它包括与政策有关的问题是怎样引起决策者注意的,决策者是怎样收集和处理该方面的信息的。(2)建议。处理某一特定的政策问题的建议或那些解决政策问题的可供选择的政策方案是怎样形成和提出的。(3)规定。是谁制订和颁布了那些对社会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则,他们是怎样制定和颁布这些规则的。(4)援引。谁拥有合法的权威,可以决定特定的行为是否违法,并要求人们遵守这些规则和法则。(5)实施。规则和法则在实际社会生活中是怎样运用和实施的。(6)评估。怎样去评估政策的实施情况?怎样去评估政策的成功与失败。(7)终止。最初的规则和法则是怎样被终止的或者这些规则和法则是怎样从被改变了的形式继续存在的。[7]

(三)公共选择理论

公共选择理论(Public Choice Theory)是当代西方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同时也是现代政治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它是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学者詹姆斯·布坎南(J.M.Buchanan)创建的。它运用现代经济学的逻辑和方法,分析现实生活中政治个体的行为特点和政府的行为特点;研究非市场决策的集体决策;并以人的自利作为出发点,分析个人在政治市场上对不同的决策规则和集体制度的反应(即公共选择问题),以期阐明并构造一种真正能把个人的自利行为导向公共利益的政治秩序。

公共选择理论将政治市场上的集体决策作为主要研究内容,核心问题是要阐明把个人偏好转化为社会决策的机制或程序的选择。理论认为,公共物品的选择包括公共管理的产生多在“政治市场”中完成的。与一般经济市场不同,政治市场具有三个特点,即选择结果有间断性、政治选择是一次性和不完全的、政治消费者不完全清楚自己选择的最终结果的特点。集体决策也不同于市场决策包含三层涵义,即集体性、规则性和非市场性。在政治领域,重要的命题并不是政府、党派、社会团体自己的选择行为和选择过程,而这些集团之间与组成集团的个体之间,出于自利动机而进行的一系列交易的过程。有效率的政策结果并不是出于某个政治领袖的头脑,是产生于集团或组织集团的个体之间相互讨价还价、妥协与调整的政治过程。

公共选择理论分析和研究了公共管理、产生的缘由、规则和运行及其结果,采用经济学的假设理论和方法研究非市场的决策,详尽地告诉我们政策系统的“暗箱”运作过程,公共管理实质上是公共选择的过程。

(四)交易成本理论

交易成本理论(Transaction Cost Theory)是用比较制度分析方法研究经济组织制度的理论。它是英国经济学家罗纳德·哈里·科斯(R.H.Coase)在其重要论文“论企业的性质”中提出来的。它的基本思路是:围绕交易费用节约这一中心,把交易作为分析单位,找出区分不同交易的特征因素,然后分析什么样的交易应该用什么样的体制组织来协调。科斯认为,交易成本是获得准确市场信息所需要的费用,以及谈判和经常性契约的费用。也就是说,交易成本由信息搜寻成本、谈判成本、缔约成本、监督履约情况的成本、可能发生的处理违约行为的成本所构成。[8]

交易成本理论对于公共管理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它告诉我们,政策或制度的产生源于交易成本的降低,能够协调组织行为,走向公正、秩序和安全,使我们从另一处角度去了解公共管理的特征性及其必要性。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制度分析学派,对于公共管理的研究和分析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由于过分强调“成本”或“制度”概念,往往也使公共管理的合理性和价值性受到怀疑。

(五)政治制度理论

政治制度理论(Political Institution Theory)是将公共管理看作政府机构或体制的产出。这种理论认为,不论在什么样的国家中,政府都是公共管理的主要决定者和实施者,一项公共管理若不被政府所采纳和执行,就不能成为政策。

政治制度是政治学传统阶段研究的内容,公共管理科学研究中的政治制度理论也可以看作是对国家政治制度研究的延伸。在一般情况下,政治制度的性质、特点和形式能够从总体上规定政策的基本过程。不同性质和不同形式的政治制度在政策过程中势必存在着不同的特点,因而公共管理学科就体现出了国际化(规范化)与本土化(个性化)的双重特点。反过来,不同性质和特点的政策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不同政治制度的性质、特点和形式,反映着不同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和伦理取向。

政治制度理论突出制度安排及机构设置与公共管理之间的关系,要求人们重视制度或体制对公共管理可能产生重要的影响,这显然是公共管理研究的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但是,这种理论往往导致只分析制度结构,而忽视公共管理的政治过程;只注重静态研究,忽视动态研究;片面强调制度的作用,忽视其他社会、经济因素对公共管理影响的倾向。

(六)政治系统理论

政治系统理论(Political System Theory)是美国政治学家戴维·伊斯顿(David Easton)在政治学研究中运用系统分析方法提出的一种理论。认为,公

共管理是政治系统的产出,是对周围环境所提出的要求的反应。政治系统按照动力学的术语进行分析,把政治过程阐释为持续不断且相互关联的一连串行为,形成系统的流(flow),并建构了动力反应模式。

政治系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它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环境是由社会大系统中除政治系统之外的各种状况和条件所构成的其他子系统组成,包括社会内部环境(生态系统、生物系统、个人系统、社会系统)和社会外部环境(国际政治系统、国际生态系统、国际社会系统)。

政治系统理论对政策科学的影响很大。这不仅仅因为伊斯顿本人对公共管理科学进行了大力倡导,也由于系统分析方法本身就是一种科学的决策分析方法,是现代管理和政策研究中的一种比较通行的方法。政治系统理论告诉我们,公共管理过程就是一种输入——转换——输出的系统过程,这有助于我们探求公共管理的形成,提醒我们注意公共管理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政治系统如何影响公共管理的内容等方面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柯武刚,史漫飞.制度经济学:社会秩序与公共政策[M].韩朝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2] 邓恩.公共政策分析导论[M].谢明,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3] [美]乔·萨托利. 民主新论[M].冯克利,阀克文,译.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

[4] 陈振明.从公共行政学、新公共行政学到公共管理学[J].政治学研究,1999(1).

[5] [日]大岳秀夫.政策过程[M].傅禄永,译.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92.

[6] 张国庆.现代公共政策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7] 陈潭.公共政策案例分析———基于理论的与实证的视角[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8] 高小平.公共政策研究要立足本土化与实证化[J].中国行政管理,2004 (6).

管理学前沿与研究方法论

管理学前沿与研究方法论 郑州大学商学院王伟副教授 领导变革 管理理论正在经历着一场史无前例的革命。这场革命要求管理者们必须超越传统的管理学理论、观点和方法的束缚。传统的管理学理论所关注的是如何控制并束缚员工,如何实施企业制定的管理规章制度,如何通过不同的管理层来引导员工,从而实现组织的目标。现在看来,这种观点必须变革了。新的管理理论要求我们要有新的思维,新的管理方法,使员工发自内心地热爱企业,为企业的兴衰而努力工作。领导在新的管理理论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管理关注的不再是如何控制员工,而是如何激发员工的创造力和工作热情,使员工具有相同的价值观,并与管理者共同分享信息和决策的权力。团队精神、合作和学习,成为管理者和员工携手应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的主要途径和指导性原则。管理者们的任务是促进企业和员工的发展,而不再是控制员工的行为。唯有如此,管理者们才能有效地应对外部环境的挑战,并实现组织目标。 新旧管理理论在今日的企业管理中并行不悖地发挥着各自的作用。 管理理论的一个框架 第一部分:管理的基础 第一章:管理者与组织 管理,从根本上讲,意味着用智慧代替鲁莽,用知识代替习惯与传统,用合作代替强制。 ——彼得·德鲁克 一、管理和管理的职能 管理:管理就是通过对人和资源的配置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优秀的管理者做事是既有效率又有效果的。有效果就是实现组织的目标,有效率就是通过最小的资源投入实现目标,也就是最优化利用金钱、时间、材料和人。一些管理者两个标准都达不到,有些为获得其中一个而牺牲另一个。最好的管理者是保持对效率和效果的关注。 二、计划、组织、领导、控制 三、为什么要学习管理 “我为什么要学管理,我要成为会计师。” “我为什么要学管理,那全是常识。” “我为什么要学习管理,经验是最好的老师。” 四、管理的层次 高层管理者:是一个组织的高级执行者并负责全面的管理。 中层管理者:位于组织高层管理者和基层管理者之间。有时也被叫做战术管理者, 负责将战略管理者制定的总目标转化为更为具体的目标和活动。 基层管理者:或称运作管理者,是监督组织运作的低层管理者。他们通常的头衔是 工长或销售经理,直接涉及组织内非管理性的员工,实施中层管理者制定的计划。

公共管理理论和思想

公共管理理论和思想 文章对西方国家从传统的公共行政学到后新公共管理的演变理路进行述评,分析当代西方公共管理前沿理论的脉络与主要内容,在此基础上阐述其对中国公共管理理论建设的启发。 一、传统的公共行政学 传统的公共行政学诞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源于西方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过程之中。在70年代以前,传统的公共行政学一直是政府研究领域中居于支配地位的主导范式。它有自己一整套的理论、原则、假定和方法以及范式特征。按照休斯的说法,传统的公共行政学有如下四个永久性的原则:第一,政府组织及其结构应根据官僚体制(科层制)的原则建立,即政府管理体制以韦伯的科层制理论或模式为基础,严格坚持这一原则是公共组织尤其是政府运作的最佳方式。第二,一旦涉及政策领域,那么,它将通过官僚机构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换言之,只能由政府机构来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第三,主张政治事务与行政事务分开。行政是执行命令的工具,而政策和战略的制定则是政治家们的事,据说政治与行政的分离可以保证责任制的落实。第四,行政被当做一种特殊的管理形式,因此需要职业化的官僚,他们终身受雇,并可以一视同仁地为不同的政治领导人服务。 二、新公共管理 到了20世纪70年代,情况发生了变化。经济不稳定直接导致政府收入的减少,同时社会保障开支大幅上升,政府陷入财政危机之中。同时,由于政府规模过于庞大导致管理失控、官僚主义和效率低下,伴随着财政危机政府陷入管理危机和信任危机。在这样的背景下,西方国家的政府开始了改革。 到了80年代末90年代初,随着西方各国政府改革运动的深入展开,“新公共管理”作为政府管理领域(公共行政学以及公共管理学)的新范式以及政府管理实践的新模式形成和发展起来了。 新公共管理起源于英国撒切尔夫人的政府改革。这场改革后来也波及英联邦

浅谈公共管理理论研究的前沿问题

浅谈公共管理理论研究的前沿问题 【摘要】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的公共管理面对着更为复杂的外在环境和内在机理规律,加强分析中国的公共管理理论研究的前沿问题具有重大现实意义。文章提出公共管理的前沿问题,分析当前公共管理的前沿核心,重点探讨公共管理的理论前沿,以期有助于我们预测公共管理的研究前景,正确引导我们进行公共管理的学术研究,并在现实中能够发挥指导作用。 【关键词】公共管理;理论;前沿问题 一、公共管理的前沿问题 公共管理学是一门研究公共权力机关和非盈利社会组织为了更有效地促进 公共物品,保障和增进公共利益平均分配,促进社会整体发展,正确运用公共权力和各种行之有效的科学方法,依法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管理的新兴学科。 公共管理与管理学有很大的相似性。它要指引公共部门,尤其是政府部门应该怎样做才能够更有效率,其前提与基础是解释公共部门的各种收入与支出行为、公共管理以及对市场中微观主体的影响与后果。需要注意的是,与管理学不同,在具体分析问题时,公共管理有着特殊的研究前提与研究对象。而且公共部门与社会的各个主体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各个主体的反应与对策将对公共部门的政策执行结果产生巨大影响。这也就给公共管理带来了其他学科所没有的挑战。由此可见公共管理有着特殊的“为什么”的问题。 卡尔森(Garson)和欧佛曼(Overman)认为,1975 年的“政策管理协助研究委员会报告”是公共管理概念流行的源泉。[1]他们指出,在该报告中,公共管理被分为三个领域:(1)政策管理涉及政策选择和资源配置方面的问题;(2)资源管理涉及预算、财务管理、人事、采购与供给、财产管理和信息管理等;(3)项目管理则涉及日常执行,包括日程安排、记录保存、生产效率与监督等。 大多数美国公共管理研究者似乎更偏好另外两个相近的概念:“政治管理”和“战略管理”。20 世纪 80 年代早期发展起来的政治管理研究跟哈佛肯尼迪政府学院密切相关。政治管理研究的主要理论家、该学院的摩尔(Moore)明确表示:“我们的‘公共管理’概念在公共行政的传统责任之上加入了目标设定和政治管理的责任。”[2]由此可见,公共管理的研究重心已经从传统公共行政学的POSDCORB 范式(计划、组织、人员、指导、协调、报告和预算)转移到 PAFHRIER 范式(政策分析、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管理、外部关系)。 综合各国的政府改革与发展前沿报告,结合我国当前政府改革面临的种种问题,具体而言,笔者认为下列几点是公共管理的主要的几个前沿问题:(1)

公共管理题目汇总

公共管理题目汇总 1、公共关系管理对塑造企业形象的作用 2、当前公共卫生信息管理现象与策略 3、分析如何把公共卫生管理运用在卫生监督工作中 4、我国公共卫生管理体制改革研究 5、公共卫生事件档案的管理与利用 6、公共管理视阈下档案服务社会化浅析 7、构建农村公共设施基层管理模式的思路 8、公共自行车智能管理系统的改进 9、突发公共事件病区批量患者搬迁的流程管理与评价 10、城镇化背景体育公共服务管理浅析以陕西省为例 11、新闻媒体对公共危机管理的积极介入 12、医药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知识结构的研究 13、新常态下的公共管理:困境与出路 14、市场经济与公共管理制度创新关系论述 15、新公共管理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中的利与弊 16、浅谈公共管理中的数字化城市管理 17、关于公共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探讨 18、新时期我国非政府组织参与公共危机管理研究 19、包容性视野下的公共安全管理:维度分析与战略创新 20、新公共管理理论视域下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体制研究 21、城市公共危机网格化应急管理模式存在问题及解决路

径研究 22、基层公共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科学管理及服务优化 23、浅析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在公共管理中的作用 24、公共治理视域下高等教育管理改革路径探析 25、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探究以新公共管理为视角 26、公共部门信息质量管理的基本问题研究 27、公共管理视角下政府机构借助网络数字技术对非遗的保护机制研究 28、城乡公共服务网格化管理模式的设计及运行 29、论自媒体时代下的政府公共危机管理 30、探究公共危机管理的法律规制 31、风险社会背景下公共安全管理教学改革架构 32、关于高校公共计算机实验室的管理和维护分析 33、公共管理视角下的企业社会责任 34、浅谈基于的公共卫生管理与分析决策系统 35、医药院校公共事业管理特色专业建设 36、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与企业专利管理人才培养研究 37、网络舆情参与对现代公共管理的影响 38、加强公共安全管理的三维空间 39、我国公共组织管理中人员激励问题的思考 40、浅谈新公共管理视域下的社区警务

行政管理学前沿热点问题研究

行政管理学前沿热点问题研究 一、关于政府职能转变的研究 政府职能转变是行政管理实践中的重要内容,也是近年来行政管理学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有学者指出,新形势下政府职能的转变主要有五大取向,即从全能政府向有效政府转变、从管制政府向服务政府转变、从部门行政向公共行政转变、从权力政府向责任政府转变、从政府单一管理向多元主体共同管理转变等。另有学者指出,不同层级的政府在纵向间职能、责任和机构设置上的高度统一所形成的“职责同构”问题,是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条块分割矛盾突出等现实问题难以解决的体制性障碍。要解决“职责同构”问题,我们需要按照以下思路重新划分和调整政府的纵向职能:首先,区分公共物品的地方性和全国性,明确提供公共物品者的主体资格;其次,区分地方政府职责的强制性和非强制性,厘清地方各级政府的职责分工关系;最后,政府职能的纵向配置,应自上而下呈现出从宏观到微观的层级递减趋势。 与上述政府职能转变的研究相联系,是关于“服务型政府”性质的争论。有学者认为,公共服务是宪政思想的必然追求,是成熟市场经济国家所体现出的政府管理理念,它的提出预示着我国行政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和政府管理发展中一个重要转折的来临。而另一部分学者认为,国家的政治统治职能和社会管理职能始终是同时存在的。从政府的社会属性来看,自国家诞生以来的所有政府都是服务型的,根本就不存在“非服务型”政府;从我国的政府管理实践来看,一直以来都以“为人民服务”作为政府工作的根本宗旨,因此,将“服务型政府”作为一种新模式提出是没有必要的。 二、关于行政体制改革的研究 行政改革始终是行政管理研究的重点领域,近五年来关注的焦点主要集中于各个层级政府的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事业单位改革、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和行政许可法的实施,以及从观念、体制和行为等各个层面对放松规制和强化管理的关系进行探讨和研究等方面。 该领域研究的重大理论问题之一,是对行政改革目标模式的探讨。有学者认为,行政改革的目标是建立“有限政府”,应进一步调整政府与社会、市场的关系,放松管制,努力构建“小政府、大社会”模式。而另一部分学者认为,中国的行政改革应充分考虑到政治制度和现实国情的差异,当前的改革方向应是谋求建立社会主义法治政府和“有效政府”,而非自由主义所主张的“有限政府”。 对于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一部分学者认为,我国的行政审批制度创立于计划经济年代,带有浓厚的计划经济色彩,严重制约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应全面废弃政府对经济的审批管制。另一部分学者则提出了不同看法,他们指出,不应把一切不合理的东西都归于计划经济,这种看法是不合历史事实的。如果把行政审批制度看作是计划经济条件下的产物,势必会对它持彻底否定态度;而如果认识到许多问题并不是由计划经济造成的,而是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出现的,我们就会对我国的行政审批制度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和分析,这样才能搞清楚应当否定的和应当肯定的因素。 关于中央与地方关系,学术界存在着分权与集权的争论。一些学者认为,在目前市场经济不规范,全国性统一大市场尚未形成的情况下,应加强中央政府的管理权和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权。而另一部分学者认为,在进行中央与地方政府关系改革时,应重点考虑事权与财权的统一;在决定二者的分权程度时,应重点考虑两个方面的因素,即地方政府的承受能力和中央政府的调控能力。分权的力度与速度要与这两个能力的提高成正比,要逐渐实现中央与地方关系的规范化和法制化。 三、关于公务员制度的研究 公务员制度研究在行政学界是个相对独立的领域,其研究目的是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中国的公务员制度。2005年4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的正式颁布,进一步推动了我国公务员制度研究的深入发展。概括而言,近两年来该领域的研究和讨论,主要是围绕《公务员法》的制定和实施来展开的,焦点是如何实现公务员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和法制化;研究领域主要集中于我国公务员的范围、选拔任用、量化考核和激励与薪酬分配制度改革,以及加入WTO与人事制度创新等制度建设方面。 其中,公务员的范围的确定是一个重点问题。有学者认为,制定公务员法必须合理确定公务员的范围,在我国应当将具有公共管理职能的机构和人员都纳入公务员制度进行统一管理。而另一部分学者认为,国外的通行做法只是将行政部门列入公务员队伍,政党组织、立法、司法机关一般不作为公务员进行管理,因此,盲目扩大公务员队伍的倾向是向原有“干部”概念的复归,这与近年来进行的干部分类管理的改革方向相悖。 在公务员分类管理制度方面,一个重要问题是对政府雇员制的探究。从2002年吉林省率先推行政府雇员制以来,全国不少地方陆续试行这一做法。随着各地政府“政府雇员制”的试行,对其研究和探讨也不断活跃。有一些学者通过与其他国家政府雇员制度的对比,认为在我国发展政府雇员制度有其现实意义:政府雇员制度是公务员制度的一种补充,可以促进公务员制度自身的完善,可以解决我国机构改革、稀缺人才资源紧缺、公务员制度健全三者之间的矛盾。另一种相反的观点认为,现行的政府雇员制,事实上就是国家公务员制度所规定的聘任制。由于推行聘任制度的复杂性,存在政府雇员与公务员的关系、职责的分工、传统行政价值理念的冲突等问题,因此要慎重实施“政府雇员制”。 四、关于政府管理方式变革的研究 与政府管理的现代化发展相对应,政府管理方式的变革主要涉及政府运作的公开透明、公众参与、电子政务、绩效评估和政府管理模式的变革等方面。2005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推进政务公开的意见,这个指导性文件不仅进一步推动了政府政务公开活动的开展,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对政务公开相关研究工作的深入。

公共管理核心与前沿答案

公共管理核心与前沿1、下列属于 公共组织运营管理目标的是 A) 高质量√ B) 高效率√ C) 高响应度√ D) 低成本√ 2、在“三圈”理论中,下列属于外部支持对象的是 A) 上级机关√ B) 新闻媒体√ C) 下级机关√ D) 民众√ 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三圈”缺一不可√ B) 公共价值需要证明√ C) 能力建设不能忽视√ D) 外部支持不能想当然√ 4、下列属于公共管理领域特点的是 A) 最古老的职业√ B) 最重要的工作√ C) 最年轻的学科√ D) 最困难的课题 5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公共管理中“顶天”是指战略管理√ B) 公共管理中“立地”是指运营管理√ C) 公共管理中“顶天”是指宏观管理 D) 公共管理中“立地”是指微观管理 6 下列有关公共组织管理内容的说法正确的是 A) 仅指公共组织内部管理 B) 仅指公共组织对社会的管理和服务 C) 包含公共组织内部管理以及社会管理和服务√ D) 自我管理 7、公共管理的主体是 A)政府 B)非政府组织 C)公共组织√ D)人民大众 8、下列不属于公共组织“三圈理论”内容的是 A)公共价值 B)能力 C)支持 D)权利√ 9、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涉及公共利益的公共事务属于公共管理的内容 B)涉及公共利益的私人事务属于公共管理的内容 C)涉及私人利益的私人事务属于公共管理的内容√ D)私人利益如果涉及公共利益,也属于公共管理的内容 10、在本课中,主要讲述的内容是? A)公共管理核心与前沿√ B)政府管理 C)危机管理 D)非政府管理 11、公共管理是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平台 正确√ 错误 12、公共管理的任务是对外部事务的管理,不包括组织内部的管理。 正确 错误√ 13、公共管理中的“顶天”是指提高决策科学性和合理性。 正确√ 错误 14、我国的公共管理学科刚刚起步与大量现实问题亟待研究和解决成为一对尖锐的供需矛盾。 正确√ 错误 15、公共管理中的“立地”是指提高单位的运营管理水平。 正确√ 错误 16、当代公共管理者要不断提高思维和行为的系统性、预见性、灵活性和创造性。 正确√ 错误 17、利用三圈理论分析和解决问题,有利于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正确√ 错误 18、公共管理的任务是对公共事务和公共利益的管理。 正确√ 错误 19、公共组织运营管理的四个目标是相互矛盾,很难统一在一起。 正确 错误√ 20、在公共组织运营管理目标中,高响应度是指能够对客户的需求和要求做出迅 速回应。 正确√ 错误

管理学博士研究计划书

管理学博士研究计划书 篇一:博士研究计划 博士学习研究计划 兔斯基说:当你走上了不一样的道路,你才有可能看到和别人不一 样的风景。我就是想踏上这在大多数人看来不一样的道路,去 看看不一样的风景。在这个随波逐流的社会中,能够为理想而奋 斗,乃是一种莫大的幸福!有了热爱,有了理想,生活有再多的 难处,也能坦然面对。 本人所报考的专业是管理科学与工程,拟研究方向是工程项目管理。现结合本人的学术背景、研究动态和兴趣志向,拟订博士学 习期间研究计划如下:(由于学生目前对博士学习、研究的认识水平有限,该学习研究计划必存在许多纰漏和瑕疵,还恳请各位老师不吝赐教。) 第一、博士阶段学习的目标及设想博士学习是一个漫长且艰辛的过程,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因此,目标的制定应放宽视野, 定相对较高目标,才能取得令自己满意的成果。 1、课程和学习目标 注重数学、经济学和管理学的前沿理论,根据本学科的特点,着 重掌握管理科学、复杂系统和优化决策等方面的理论和方法。适 当跨学科选择人文、社科、经济及理工科研究生课程;将文献阅

读从量的形成再达到一个质的飞跃,积极参与学术讲座及学术交 流活动,拓宽自己的知识面。 2、科研目标 掌握研究方法和技巧,加强英文文章的撰写能力,训练学术论文的写作、总结适合自己的研究方法。 学术论文的发表在满足管理与经济学部规定的基础上,上升一个台阶。尽早确定初步的研究路线和理论模型,形成博士论文观点,理清博士论文思路,积累相关材料与研究方法,以便完成一篇能 够经得起推敲的高水平的博士论文。 3、个人目标 整个博士学习期间注意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和演讲、报告水平;培养一、两个(书法、唱歌)拿得出手的兴趣爱好,坚持积极阳光 的生活态度;俗话说:健康是革命的本钱。加强身体锻炼,每周 打一、两次羽毛球。 第二、拟进行的文献检索及阅读工作 鉴于本人拟研究的课题及兴趣志向,暂定计划在博士期间进行以 下文献检索及书籍阅读: 中、英文文献内容: IPD 交付模式;风险管理;多目标优化等书 籍:高等运筹学;高等系统多变量分析;博弈论分析;随机建 模与优化等 (适当阅读人文、社科、心理类的书籍) 第三、拟开展研究的课题方向

公共管理学 王乐夫 大纲重点汇总

公共管理学 王乐夫蔡立辉主编 第1章导论 1.1 公共管理学概述 1.2 公共管理学的研究对象 1.3 公共管理学的研究途径和方法 本章教学目的 本章综合介绍、梳理了国内外关于公共管理研究的前沿理论成果:介绍了当代西方学者关于公共管理概念的界定和公共管理的发展过程;分析了公共管理、公共政策与公共行政之间的相互关系;阐述了公共管理学的具体研究对象、公共管理学的研究途径和方法。 通过本章的教学,主要培养学生公共管理的基本理论素养和专业意识,了解公共管理的发展过程,形成公共管理的知识与分析框架。 本章学习的重点问题 ?公共行政与公共管理的关系 ?公共管理学的概念范畴、研究对象和内容 ?公共管理学的研究途径与方法 ?公共管理学的学科特征 本章主要参考资料 1.Barry Bozeman (ed.), Public Management: The State of the Art,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Publishers, 1993. 2.Donald F. Kettl, H. Brinton Milward(ed.), The State of Public Management, Baltimore and London: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1996. 3.[美]戴维?H?罗森布鲁姆等:《公共行政学:管理、政治和法律的途径》,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4.张成福:“公共行政的管理主义:反思与批判”,《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1年第1期。5.陈振明:《公共管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6.蔡立辉:“公共管理范式:反思与批判”,《政治学研究》,2002年第3期。 1.1 公共管理学概述 1.1.1 公共管理的含义 1.西方学者关于公共管理概念的界定 在西方,公共管理目前只是公共行政(public administration)的一个分支,即公共管理小于公共行政;但在中国,公共管理是一级学科,公共行政是公共管理下设的一个二级学科,即

公共管理系统前沿文献综述

中国公共管理研究前沿报告 我国的公共管理理论与实践有着悠久的历史,但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现代公共行政与公共管理研究和教育直至20世纪80年代才得以恢复和重建。1999年5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17次会议决定设立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这为我国公共管理学科的制度化建设迈出了一大步。六、七年来,公共管理学科发挥“后发”优势,获得了较快、较大的发展①。 本报告以中国大陆发表的公共管理研究文献为研究对象,暂不包括中国、香港、澳门地区的同类文献;在公共管理研究文献的选取上,多与常用的“公共行政”相类,而不与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颁行的公共管理一级学科所包含的二级学科完全一致;或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宏观管理与政策学科”中的“公共管理理论与方法”的围大致相同,不包括“三农问题”、“公共卫生与社会保障”、“社区治理”以及“公共安全与危机管理”等专业领域,尽管这些领域在近几年已成为公共管理的热点问题②。考察年限以2006年为主,但鉴于我国还没有发表过类似的研究报告,本报告也回溯了此前的一些重要文献。因此,本报告也可以看作为近年来中国公共管理研究的前沿报告。 一、主题的确定 除期刊数据库以外,公共管理学的重要文献主要集中在《公共行政》(中国①薛澜对此有过详细考察,参见“公共管理与中国发展:公共管理学科的回顾与前瞻”,《管理世界》2002 年第2期。 ②参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管理科学部主编的《管理科学发展战略:暨管理科学“十一五”优先资助领域》(科学出版社,2006年)一书中对“宏观管理与政策学科”的分类。同时,该书对1994年至2003年期间“公共管理理论与方法”以及各专业领域的发展态势作了统计分析。

公共管理理论流派综述与研究启示

公共管理理论流派综述与研究启示 (作者单位:邮编:) 内容摘要:公共管理学科是在不断克服“身份危机”的过程中成长起来的。100多年的公共管理发展史使其呈现出学术繁荣与多元格局,这与公共管理思想流派的争锋有很大关系。本文从不同思想流派着手分析公共管理的发展历程,明晰了公共管理理论的内在逻辑,以期为今后的研究提供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公共行政公共管理流派 流派归类与公共管理理论的历史沿革 (一)公共管理原则导向的流派 (1926)的《公共行政学导论》和(1927)的《公共行政学原则》使公共行政学者都相信公共行政存在着指导行政现象的科学原则;(1978)的《论官僚制度》探讨了现代组织原则与规范,发明了层级制。、(1937)等人的《行政科学论文集》,深入探讨了法约尔管理过程与管理原则。 首先为古典管理学派,该学派主要关注行政效率,寻求为行政管理提供一系列方法与技术,为提高行政效率而在操作层面上进行

科学研究及组织工作。该学派为公共行政学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将科学引入管理领域,提高管理理论的科学性。(1911)在《科学管理原则》中提出共同利益为基础的科学管理原则,并指出:“科学管理原则普遍适用于各种人类活动”。科学管理理论强化了人们对消除浪费和提高效率的关注,从而成为了公共行政的核心价值追求。 其次为行政管理学派,该学派从管理实务出发,建立了一套管理理论和规则,作为管理者的行为准则。的主要贡献是开创了组织研究领域,拓宽了科学管理的研究领域。对行政功能和组织的规范与实证研究,并提出了一体化组织原则与行政七职能理论。 D. 提出了组织四大原则,即协调原则、层级链原则、职能原则和职员原则,结合组织与原则分析。 最后为官僚制度学派,的管理制度理论的产生与其历史时代有着直接的联系。的官僚模型有着高度结构化、标准化、非人格化、理想形态等特征的行政组织体系,是强制控制的合理手段,能够达到最高程度的效率,因而是对人类行使权威的最理性工具。 (二)公共管理“理性”质疑的流派 20世纪30年代,传统的公共行政学派理论受到了挑战。传统的公共行政学把组织视为机械形式,把人当机器,只是片面的追求组织结构和法律、法规的遵守。这是传统公共行政学不可推脱的缺点。理性的挑战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对“政治-行政”二分法的反对;二是认为行政原则本身存在逻辑矛盾。(1950)在《公共行政》精

公共管理经典文献书目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必读书目 1.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2.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3.列宁:《国家与革命》 4.《毛泽东选集》 5.《邓小平文选》 6.毛寿龙:《西方公共行政学名着提要》,江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7.陈庆云:《公共政策分析》,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年版 8.李文良:《中国政府职能转变报告》,中国发展出版社,2002年9.《国外公共行政理论精选》彭和平编译中央党校出版社 10.《公共行政与公共管理经典译丛》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1.张国庆:《行政管理中的组织、人事与决策》北京大学出版社 12.陈振明:《政策科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3.林成顺:《管理信息系统》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4.易纲海闻:《公共财政学:理论与实践》上海人民出版社 15.李建民:《人力资本通论》上海三联书店 16.俞可平:《治理与善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7.张康之:《公共行政中的哲学与伦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8.王乐夫:《中国公共管理理论前沿》 19.施九青、倪家泰:《当代中国政治运行机制》 20周志忍:《当代国外行政改革比较研究》,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1999年

21.任晓:《中国行政改革》,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 22.中国行政管理学会:《中国行政管理简史》,人民出版社,2002年 23.陈振明:《竞争型政府:市场机制与工商管理技术在公共部门管理中的应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版 24.唐娟:《政府治理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25.蔡立辉:《电子政务:信息时代的政府再造》,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26.王乐夫:《中国公共管理理论前沿》,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27.国家行政学院,国际行政院校联合会:《中国行政改革:政府的责任性、回应性和效率》,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4年版 28.张尚仁,杨翟:《政府改革论纲》,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5年版 29.句华:《公共服务中的市场机制理论、方式与技术》,北京大学出版社 30.沈亚平,吴志成:《当代西方公共行政》,天津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31.刘立户:《全面质量管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32.任进:《政府组织与非政府组织——法律实证和比较分析的视角》,山东人民出版社,2003 33.世界银行:《1997世界发展报告:变革世界中政府》,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7年 34.刘熙瑞:《》,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4年版 35.谢庆奎:《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 36.亚里士多德:《政治学》 37.洛克:《政府论》

管理理论前沿读书笔记

管理理论前沿读书笔记 管理是人类社会存在的一种方式,有了组织就出现了管理问题。管理理论来源于管理实践,是对管理经验的概括和总结。一般认为,管理的观念和实践已经存在了数千年,管理理论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才开始形成一门学科。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组织之间的竞争越来越呈现出复杂化、动态化的特征。科技进步和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在不断地催生新的管理理论,而这些新理论又为管理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途径和空间。 一、比较管理理论 比较管理理论是20世纪80年代初对现代管理理论反思后,首先盛行于西方的一种管理理论。这是一种通过研究许多国家和企业在工业化发展过程中管理的历史经验和动态,采用科学的比较分析,以探索最佳的管理模式和普遍适用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管理基本原理的理论。这一理论的著名代表人物有美国的理查德?帕斯卡尔、托马斯?彼得斯、巴里?里奇曼、威廉?大内,日本的大岛国雄,英国的密勒和罗杰?福尔克等。 比较管理理论的主要特点是:(1)在研究方法上,以比较研究为基础,把所研究的对象放到更为广阔的背景下考察。通过两国或多国企业管理的比较研究,便其能清楚看出不同国家企业管理的相似之处和不同特点,这就提高了研究的立足点,扩大了研究的范围。(2)在研究重点上,由注重理论转向注重管理实践比较。如美国对日本的研究,发现日本和美国的根本差异不在于表面的一些具体做法,而在于对管理因素的认识有所不同。美国管理过分强调技术等"硬"因素,而日本则注重信念、宗旨、人等"软"因素。(3)提出了一系列比较管理研究模式。比较管理学派的学者提出了各自的比较模式,如法默—里奇曼模式,认为外部环境是影响管理过程与管理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无论这个外部环境是指不同国家的环境还是指影响公司、企业的国内环境。这是因为,在不同经济发展程度的国家之间,政治、经济、文化、法律、社会道德等方面的差异很大,有时在同一个国家内,其文化的差异也比较明显。他们列出了被认为对管理过程与管理效果有特别影响的外部制约因素的四个变量:教育变量、社会变量、政治法律变量、经济变量。而管理过程与管理效果决定了公司的效率,进而又决定了一个国家或社会的效率。 二、企业文化理论 企业文化理论,又称公司文化理论。20世纪80年代初,在西方管理理论研究的非理性主义倾向中,企业文化理论是首先向现代管理理论学派提出挑战的。随着日本企业竞争力的快速增强,许多学者开始对日本企业的管理进行研究,结果他们发现日本企业的文化特征是促使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强调管理中的文化因素,提倡管理实务和企业文化研究,形成了西方管理理论的一股新的潮流。“企

公共管理论文选题

1、公共关系管理对塑造企业形象的作用 2、当前公共卫生信息管理现象与策略 3、分析如何把公共卫生管理运用在卫生监督工作中 4、我国公共卫生管理体制改革研究 5、公共卫生事件档案的管理与利用 6、公共管理视阈下档案服务社会化浅析 7、构建农村公共设施基层管理模式的思路 8、公共自行车智能管理系统的改进 9、突发公共事件病区批量患者搬迁的流程管理与评价 10、城镇化背景下体育公共服务管理浅析--以陕西省为例 11、新闻媒体对公共危机管理的积极介入 12、医药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知识结构的研究 13、新常态下的公共管理:困境与出路 14、市场经济与公共管理制度创新关系论述 15、新公共管理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中的利与弊 16、浅谈公共管理中的数字化城市管理 17、关于公共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探讨 18、新时期我国非政府组织参与公共危机管理研究 19、包容性视野下的公共安全管理:维度分析与战略创新 20、新公共管理理论视域下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体制研究 21、城市公共危机网格化应急管理模式存在问题及解决路径研究 22、基层公共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科学管理及服务优化 23、浅析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在公共管理中的作用 24、公共治理视域下高等教育管理改革路径探析 25、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探究--以新公共管理为视角 26、公共部门信息质量管理的基本问题研究 27、公共管理视角下政府机构借助网络数字技术对非遗的保护机制研究 28、城乡公共服务网格化管理模式的设计及运行 29、论自媒体时代下的政府公共危机管理 30、探究公共危机管理的法律规制 31、风险社会背景下公共安全管理教学改革架构 32、关于高校公共计算机实验室的管理和维护分析 33、公共管理视角下的企业社会责任 34、浅谈基于GIS的公共卫生管理与分析决策系统 35、医药院校公共事业管理特色专业建设 36、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与企业专利管理人才培养研究 37、网络舆情参与对现代公共管理的影响 38、加强公共安全管理的三维空间 39、我国公共组织管理中人员激励问题的思考 40、浅谈新公共管理视域下的社区警务 41、“互联网+”时代的公共管理学科 42、民族地区公共危机生态化管理的优化路径探析

管理学前沿概述

管理学前沿概述 管理学前沿概述 管理学的前沿理论主要包括企业再造、学习型组织、供应链管理、顾客价值管理、人本管理等。 (一)企业再造[v1] 1993年,迈克尔·哈默(M.Hammer)与詹姆斯·钱皮(J.Champy)发表了《再造企业——管理革命的宣言书》》(Reengineering the Corporation:A Manifesto for Business Revolution)一书,提出了企业再造理论。哈默对“再造企业”的最初解释是:“推动企业对经营模式进行根本性的变革,从最基层的地方出发,思考企业经营的全部问题。”“企业再造这一理念的核心内容就是对企业进行根本性的变革。”这里实际是指对整个企业的改造。哈默根据多年的“再造 ”实践之后,在其新著《企业行动纲领》(Agenda-what Every Business Must Do to Dominate the Decade)一书中对其当初的本意作了明确的否定,“不再把根本性看作阐释‘企业再造’这一经营理念的核心概念……最能够准确表达‘企业再造’理念的词汇是‘过程’这个词”“对企业来说,‘过程’就是在经营中实施业务流

程[v2] 。”“‘业务流程’是一个技术术语,它具有准确的定义:有组织活动,相互联系,为用户创造能够带来价值的效用。” 用通俗语言概括地归纳哈默的定义,则“流程再造”就是“互有联系的一组业务活动过程。” 对于能力要素和过程要素对我国企业的不同意义,有的学者指出:相对于活动过程,能力要素更为重要,能力要素不仅是活动过程的基础,也是企业生存的基础,业务流程的改善只是企业综合能力的补充。哈默业务流程再造理论出台的历史背景是在市场经济中发展成熟的美国企业,其能力较为成熟,但对业务流程的认识和业务流程中存在的问题认识较晚。对于我国绝大多数企业来说,企业能力要素发育尚不充分,首先应当考虑基本能力的再造。 (二)学习型组织 学习型组织是指通过营造整个组织的学习气氛充分发挥员 工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而建立起来的一种有机的、高度柔性的、横向网络式的、符合人性的、能持续发展的组织。彼得·圣吉于1990年出版了《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 与实践》(The Fifth Discipline-The Art and Practice of The Learning Organization)一书,指出未来组织所应具备的最根本性的品质是学习。五项修炼的内容包括:系统思考(System Thinking)、自我超越(Personal Mastery)改善

后新公共管理重点理论文献综述

后新公共管理重点理论文献综述 摘要 现阶段,新公共管理理论不断发展和创新,为了弥补新公共管理的不足,学术界创制了后新公共管理,本综述从宏观角度重点关注公共管理理论变迁,总结了当前公共管理的重点内容,主要有治理理论的变迁、元治理、善治的发展,政府绩效管理与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的智慧决策研究,公共管理创新的相关理论;同时从微观的角度综述了当前农村公共管理方面的重点研究内容,最后进行了文献评述。 关键字:治理,善治,绩效,创新,文献综述 引言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一场声势浩大的行政改革浪潮在世界范围内掀起。在西方,这场行政改革运动被看作一场“重塑政府”、“再造公共部门”的“新公共管理运动”,是一种以采用商业管理的理论、方法及技术,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提高公共管理水平及公共服务质量为特征的管理主义[1]。目前,学术界又提出了“后新公共管理”,由于新公共管理面临公共服务难以有效供给,政治控制弱化等诸多挑战和问题,为了弥补新公共管理的不足,创制了后新公共管理(Post-NPM)理论。后新公共管理超越了新公共管理的工具和经济取向,回归对控制和价值的强调,并从整体政府的宏观视角试图综合已有研究的优势,提出整体性政府和社会协同治理,赋予控制和协作新标签,并从结构—工具理论、文化—制度理论和神话-象征理论详细解读[2]。本文主要从宏观角度对公共管理前沿理论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综述,着重介绍(1)治理理论变迁、“元治理”理论、协同治理理论;(2)公共管理绩效;(3)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的智慧政府管理;(4)公共管理创新理论;(5)农村公共管理事务研究等。并在基础上进行了文献评述。 一、治理理论及变迁的研究 新公共管理运动的本质是一场突破路径依赖,但又同时受制于路径依赖的行政改革[3],打破路径依赖,进行治理理论创新是当下公共管理发展的必须,同时,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当前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 1995年全球治理委员会将治理定义为:或公或私的个人和机构经营管理相同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它是使相互冲突或不同的利益得以调和并且采取联合行动的持续的过程。它包括有权迫使人们服从的正式机构和规章制度,以及种种非正式安排。而凡此种种均由人民和机构或者同意、或者认为符合他们的利益而授予其权力[4]。治理理论在20世纪90年代后在各国引起较大反响,但是理论自身存在不足,Bob Jessop将治理理论的内在困境概括为四

公共管理理论前沿问题研究

公共管理前沿问题 孙牧(201031230010) 一、非营利组织在中国社会治理中的作用 作为独立于政府体系之外承担一定公共职能的非营利组织,目前活跃于现实生活的方方面面。它们通常都具有非营利性、非政府性、志愿性、公益性或共益性等基本属性,同时,在社会体系和结构中有着不同于企业和政府的诸多社会功能,能弥补“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非营利组织因此成为积极影响社会的重要的组织制度创新形式,在当今社会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二、个人权利与公共利益 保护个人权利,促进公共利益,在任何时候都应当是政府的基本任务之一。当两者处于不相容状态时,实际的选择往往是排他性的:要么优先考虑个人权利,要么优先考虑公共利益。当代政治哲学中影响最深刻的一场争论,即自由主义与社群主义之争实源于此。自由主义者认为正义的原则是绝对的和普遍的,因而个人权利也是绝对的和普遍的,一个公正的社会必须遵循一个基本原则,即“不能为了普遍利益而牺牲个人权利”。自由主义者倡导“权利政治”,他们的理论便被称为“权利的政治学”。社群主义者则相反,断定普遍的善始终优先于个人的权利,公共利益必须优先于私人利益,如果必需,国家为了社会的公共利益,可以牺牲个人的私人利益。他们强调公共利益压倒一切的重要性,其理论因而被称为“公益政治学”。在公共管理中,如何平衡个人权利与公共利益,应当更加深入地研究。 三、公共危机管理中的沟通 伴随着科技进步,人类社会迈入了日趋复杂的发展历程。近年来,公共危机频发,引起了各界的高度关注。有关危机、危机管理、公共危机管理等理论也逐渐成为公共管理学的重大议题。就其本质而言,危机是事实与价值的聚合体。危机管理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危机沟通的顺利程度,而沟通的成败取决于利益相关者信任关系的建立。我国现有的危机沟通存在诸多问题,比如危机意识淡薄、预警机制不完善、信息渠道不顺畅、舆论监督缺位、信息系统不完善等。 四、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 在公共行政学诞生以后的相当长时期里,人事管理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适应传统官僚制下的政府管理模式。20世纪60年代以后,在企业界,人力资源管理逐渐取代了人事管理,使对人的管理理念和模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这种变革随之扩及公共管理领域。但目前,我国公共部门还未完全摆脱传统的人事管理的窠臼,存在着诸多问题,以新的

学习管理理论前沿的心得体会

学习管理理论前沿的心得体会本学期学习了管理理论前沿这门课,感觉对自己的帮助还是很大的。管理学是离我们日常生活很近的一门学科,老师讲课方式灵活,经常将理论知识与日常生活中的实践结合起来,课堂气氛活跃,让我很感兴趣。以前对于“管理”也只是通过媒体或其他平台了解到一些皮毛,经过这一个学期的学习,我有了不少收获。经过思考,我总结了一些东西,下面是我对学习这门课后的感想和体会。 通过学习,我发现这门学科涉及面非常广。管理学是系统研究管理活动的基本规律和一般方法的科学。它是适应现代社会大生产的需要产生的,它的目的是研究现有的条件下,如何通过合理的组织和配置人、财、物等因素,提高生产力水平,它是一门综合性的交叉学科。而管理作为一种实践活动,可以说和人类的历史一样悠久。没有学习管理学之前,一直以为管理就是小到对自身日常生活的计划,大到国家对各个事物的领导与规划。学习了管理学后才开始明白管理学上所研究的管理是指发生在组织中的管理活动,是组织中的管理者为了实现组织的目标对组织成员施加的影响的行为。 管理活动贯穿与生活的方方面面,管理已经成为现代社会最重要的一项活动。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管理活动变得越来越重要,离开了管理,国家将无法运转,社会将无法前进,人们的生产生活也将停滞。因此,对于企业而言,管理的好与坏,管理的有效与否,决定了企业的发展前景;对于社会而言,管理的好与坏,直接影响着社会的健康发展;对于国家而言,管理的好与坏,影响着一个国家的安定团结,影响着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综上所述,在竞争激烈的二十一世纪,企业要发展,社会要进步,国家要强大都要靠有效的管理,都需要一批高素质的管理人才。在21世纪,管理已经与科学技术一道成为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双轮”,二者缺一不可。 因此,我们必须要首先明确一个最核心最本质的目标。对于企业管理,那就是投入最小成本换取最多的回报,而工作和人是管理的两个重要部分。 对于工作,所有的企业都是由无数人来担任无数职位然后形成的,因此所有的企业都有一定的组织结构和工作方式。同时每一个职位的人,不论是管理者、技术人员、工人,他们需要完成的工作也是在一定的计划内的,这些都是企业在运作前需要设计规划好的内容。因此管理的第一项也是最重要的任务便是把这些

何哲:中国公共管理面临的前沿问题

何哲:中国公共管理面临的前沿问题 ——“公管学人青年论坛”成果综述 2014年10月16日13:40 来源:行政管理改革 2014年6月6日下午2点,由国家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发起主办的“公管学人青年论坛”在国家行政学院举行。本届青年论坛旨在为中国公共管理学界的中青年研究者搭建起长期的高水平交流平台,以促进中国公共管理学术界对理论和现实问题的不断研究交流和中青年学人的代际发展。 本届公管学人青年论坛共有来自包括国家行政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厦门大学以及地方行政学院的十一位杰出中青年学者参加。研讨主题涉及治理理论、中国行政学本土化、绩效管理、网络社会治理、大部制改革、社区治理、地方改革试验区、政策过程等当前中国公共管理理论与实践中所面临的各种重要问题。本届论坛研讨深入、热烈,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在理论层面,来自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的田凯副教授对治理概念进行了深入探析。田凯副教授认为,治理这一概念最早来源于公司治理理论,随后被引入到公共管理领域。从当前该理论的发展来看,对治理概念的界定和使用,都存在一定程度的混淆。他认为,治理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应该沿着四个方向深化:一是要构建统一标准化的概念和研究体系;二是要从源头开始,借鉴公司治理中的若干出发点

和分析方法;三是研究视角要从宏观叙事转向微观逻辑;四是要从一般理论探讨转向对具体实践的关注。 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的刘鹏副教授探讨了中国公共 行政学的本土化问题。通过对国外行政学发展历程的总结,刘鹏副教授发现,一个国家的行政学本土化是一个客观的历史发展过程,行政学的发展必然要同国家的发展相适应。因此,他认为,推动现实行政体系的改革是中国行政学研究者的一个必然使命。 在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来自国家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的尹艳红副教授对中国绩效管理的发展进行了深入探讨。她认为,当前中国绩效管理的发展总体上呈现出逐步推进的态势,从理论研究与现实推进两个层面来看,也存在不一致和不平衡的特点:一方面,在实践层面,从中央到地方都成立了相关推进机构和议程;而另一方面,在理论研究中,却存在明显的无法有效指导实践运行的尴尬局面。她认为,产生这种理论与现实脱节的根本原因在于现有的绩效管理理论还没有与中国本土的体制环境和制度文化实现有机结合。这集中体现在以下几点:首先,对绩效管理的价值判断存在误区,如在地方政府层面,很多地方政府把政府绩效管理当成压力性工具和抓权的工具,或者把绩效管理搞成形象和政绩工程,这就误解了绩效管理的基本价值。其次,把绩效管理简单化,用考核代替绩效管理,这就没有理解绩效管理不仅是考核体系,而是完整的制度建设体系;第三,以技术理性代替政治理性,即用简单的技术工具取代对行政体制的实质改革。最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