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七上历史《青铜器与甲骨文》教案

七上历史《青铜器与甲骨文》教案

《青铜器与甲骨文》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青铜器的发展历程,功能,种类,商朝的青铜铸造业高度发达,了解青铜器代表,司母戊鼎是世界上已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四羊方尊是最精美的青铜器

2.甲骨文是我国已知的最早的文字,造字特点,它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与今天的汉字有着渊源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多媒体演示:通过多媒体平台展示众多的青铜器,使学生对青铜器有切身的体验与感知;了解青铜器的种类,用途,象征意义,并在这一基础上引导学生归纳出青铜器制作的特点和方法,加深学生对夏、商、西周青铜器“工艺高超”的理解。

2.引导学生探索和研究历史。如:分析常见甲骨文的构造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认识夏、商、西周时期青铜文明辉煌灿烂,全面发展,而且一脉相承,源远流长。

2.感悟到我国历史文化的悠久,从而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3.通过合作学习等形式,学会互相帮助,在活动中获得知识,培养团结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

甲骨文的造字特点、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教学难点:

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教学方法:

包括讲述法、讨论法、图示法,角色扮演法等。

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学习青铜器的高超工艺、甲骨文记事、造字特点。反映了夏商周时期高度发达、辉煌灿烂的文明,青铜器和甲骨文是我国劳动人民勤劳和智慧的结晶。

青铜制造业是当时文明的典型代表,具有工艺高超、品种繁多、应用普遍、分布广泛等特点。司母戊鼎是高超的青铜器制作工艺的代表。甲骨文的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社会生活的很多方面,是已经发现的中国古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甲骨文已经具备了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多种造字方法,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是汉字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阶段。

课前准备:

投影仪,课件,角色台词,视频

教学过程:

教学环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导入新

课回顾上节课我们夏商周三个历史时期

的更替,那么这一历史时期产生了哪些

辉煌灿烂的文明呢?接着呈现一张鼎

的甲骨文,请同学猜测,引出新课

学生回忆思考夏商周

时期的的更替。猜测图

片上甲骨文是什么字

激发学生的兴趣,

为学习新课作准

备。

探究新

知(授新课)

1.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1)青铜器的发展历程

请学生阅读课本第29页的第一

段,概括出青铜器在夏商周的发展历

史。

(2)青铜制造业的特点

①呈现不同种类的青铜器图片,猜

一猜图中的青铜器的实用性或者用途

是什么?

学生抢答过程中,教师帮助学生完

善答案:鼎——烹饪器;簋——盛饭器;

尊——盛酒器;并且通过呈现图片提问

方式让学生明确商周时期青铜器的主

要用途是作为礼器,国家权力等级象

征。

②总结:青铜不仅仅用于制造生活

用具,还广泛用于礼器、乐器、兵器、

农具等工具,分布于社会各方面。提出

问题:青铜制造业有哪些特点?

据记载,天子用九鼎八簋,诸侯七

鼎六簋,大夫五鼎四簋,元士三鼎二簋。

(1)概括回答:

①原始社会末期出现

②夏朝:种类增多。

③商朝:灿烂时期。④

西周:种类更加丰富,

大量用于祭祀。

(2)食器,酒器,水

器,兵器,乐器,礼器。

通过观察图片思考明

确商周时期青铜器的

主要用途是作为礼器,

国家权力等级象征。

②青铜制造业的特点:

规模大,工艺精美,品

种繁多,应用普遍,分

布广泛。

③阅读材料,回答问

题:礼器的类型和数量

反映了权力的大小和

严格的等级界限。

(3)学生思考问题,

1.培养学生的阅读

能力,理解青铜器

的发展历程。

2.激发学生的积极

性和兴趣。

3.激发学生的兴

趣,感悟青铜器的

辉煌灿烂,增强民

族自豪感。激发学

生的学习兴趣,了

解青铜器的制造的

工艺。

4.理解青铜器制作

方法。

5.使学生了解在我

国奴隶社会繁荣时

期我们的祖先创造

了辉煌灿烂的文

化,我们的祖国不

愧为世界四大文明

古国之一。我们每

[板书设计]

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一、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1.发展历程

2.用途,种类

3.杰出代表

4.铸造方法

二、甲骨文记事

1.含义

2.造字方法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5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教案

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认识司母戊鼎,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成就;通过对司母戊鼎等青铜器铸造过程或用途的想象,培养历史想象能力;明白甲骨文、金文的含义,学会辨认甲骨文和金文的字体,了解今天的汉字与甲骨文的渊源关系。 2.过程与方法:积极开展搜集青铜器相关图片及有关资料的活动,通过展览、讲解、想象加强对青铜艺术这一中华文化瑰宝的认识;通过对司母戊铜方鼎铸造过程的模拟想象分析总结出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协同合作的精神;通过“甲骨文一汉字,汉字一甲骨文”正反两方面的推理论证活动增强对今天的汉字与甲骨文的渊源关系的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能真正感受到中华民族的古代文化是光辉灿烂的,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加强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感。 教学重点:青铜器的高超工艺和甲骨文。 教学难点:理解“青铜文明”的概念,奴隶的悲惨生活与青铜文明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0届世界遗产大会决定,安阳殷墟获准进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33处世界遗产。大会对殷墟的评价是:与古埃及、巴比伦、古印度媲美,以其甲骨文、青铜文化、玉器、古文历法闻名于世,文化影响广博而久远,真实性、完整性强,具全球突出的普遍价值,有良好的管理与展示。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和青铜器产生于我国哪个朝代?它们对中国文化有怎样的影响? 二、讲授新课: (一)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1.多媒体展示小知识,介绍什么是青铜、青铜时代与青铜文明。 2.介绍青铜器的发展历程及杰出代表。 3.多媒体展示青铜器图片材料,引导学生分析青铜器的特点。 提示:规模大、品种多、工艺精美、分布广 4.启发学生思考:青铜器是如何制造出来的呢?并介绍商代青铜器的制造过程。 提示:(1)工匠先用1000℃的烈火,把混合在陶钵中的铜、铅、锡按一定比例熔化。(2)熔化后的金属液体被倒进泥造的模型里。(3)金属冷却变成固体后,便打破模型进行加工、修整,这样,便制成了各种青铜器。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5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 (教案)

学习很辛苦,但并不痛苦;学习没有什么捷径,苦学才是根本;在你没有找到“不用重复就可以学习好”的方法之前,请不放弃“重复”这种最简单、最有效的学习方法。 《青铜器与甲骨文》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比较全面地掌握夏、商、西周时期我国以青铜文明为代表的奴隶制经济发展的基本史实 2.过程与方法 利用视频、图片、文字资料等各种历史资料培养学生的历史想象能力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本课,学生了解我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及民族自豪感,增加学生学习历史和考古知识的兴趣。树立人民创造历史的正确人生观。 【教学重点】 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教学难点】 甲骨文的出现有怎样的意义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交流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相关视频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2006年7月13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0届世界遗产大会决定,安阳殷墟获准进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33处世界遗产。原因之一在于她灿烂的青铜文化。今天让我们走进青同时代,探究一下世界著名的青铜器身上所蕴含的灿烂文明。 二、新课学习 (一)青铜的高超工艺 师:2001年7月13日,历史的瞬间变成了永恒的欢乐。北京申奥成功,聚集在中华世纪坛的各界群众爆发出排山倒海的欢呼。2006年7月13日是北京申奥成功5周年,同样的欢乐再次留在人们心中,请同学记住7月13日,2006年7月13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0届世界遗产大会在立陶宛首都维尔纽斯举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0届世界遗产大会决定,安阳殷墟获准进入世界遗

产名录,成为中国第33处世界遗产。大会对殷墟的评价是:与古埃及、巴比伦、古印度媲美,以其甲骨文、青铜文化、玉器、古文历法、丧葬制度及相关理念习俗、王陵、城址、早期建筑乃至中国考古学摇篮闻名于世,文化影响广播而久远,真实性完整性强,具全球突出普遍价值,有良好的管理与展示。河南安阳商代遗址出土的“司母戊大方鼎”以其庄严的造型,庞大的体积和神秘的花纹,成为商朝贵族王权与神权艺术的最典型代表,同时也是研究中国古代历史的重要史料,司母戊大方鼎就是中国青铜文明的杰出代表。 教师:原始社会后期再我国哪些地方发现了青铜器? 学生:甘肃、青海、陕西、河南、山西、山东、辽宁、安徽等出现了铜器。 教师:出土的代表铜器都有什么? 学生:4000多年的甘肃齐家文化遗址出土了铜镜。 教师:注意,齐家文化介于新石器时代晚期与夏商文化之间的遗迹在我国十分少见。冶铜业的发展是齐家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齐家文化也是我国最早普遍使用铜器的一种文化,被视为中国青铜文化产生和发展的重要源头。 看看照片,这是被称为“中华第一镜”齐家文化代表,1975年,在M41号墓葬发掘出一面铜镜,直径12厘米,厚0.3厘米,镜面光素无饰、扁平,背面中央有桥形钮,钮高0.5厘米,从器物本身来看,属于一次范模浇铸成型,钮部有锻饰痕迹,边缘规整光滑,器物通体有锈蚀斑迹,该铜镜现存于甘肃省考古研究所。 而后工艺愈来愈加精湛,我们来看看司母戊大方鼎,来,说说你们收集到的资料。 学生:司母戊大方鼎是1939年在河南安阳侯家庄武官村出土的司母戊鼎。因鼎宽大得形似马槽,人们又称它为马槽鼎。鼎重832.84公斤,高1.33米,口长1.10米,壁厚6厘米,立耳,长方形,四柱足中空。纹饰以云雷纹为底纹,耳的外郭饰一对虎纹,虎口相向,中有一人头,似被虎所吞噬。鼎腹、上下均饰以夔纹构成的方框,两夔相对,中间以短扉棱相隔,足部饰兽面纹,下有三道弦纹。腹壁内有“司母戊”铭文。科学家们分析大鼎是采用组芯的造型方法,用块陶范铸成。双耳是先铸成后再嵌入鼎范内,鼎身其余部分都是一次铸成。这本身就是一个奇迹。它标志着商代青铜器铸造技术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此鼎是现存商代青铜器中形体最大、最重的一件,现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 教师:司母戊鼎发现的意义: 学生:它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反应了商朝工匠的聪明才智和协同合作的精神;折射出当时的强盛国力。 多媒体出示四羊方尊图片 教师:谁来介绍一下四羊方尊

《第5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教案(附学案)

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 【学习目标】 1识记夏、商、西周时期我国以青铜文明为代表的经济发展的基本史实及甲骨文发现的意义 2.通过学习和思考归纳青铜器高超工艺的主要情况及特点;甲骨文的特点及意义培养归纳、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 3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认识到:我国夏、商、西周时期的文明辉煌灿烂源远流长一脉相承表明我国古代文明具有极其强大的生命力。 【学习重点】 青铜器的高超工艺及甲骨文的历史渊源与影响。 【学习难点】 青铜器的高超技艺。 问题激趣导入新课。解读学习目标要求学生划记其中的关键词明确学习目标。 【方法指导】 方法指导一: 要求学生识记自学互研部分第1题的基础知识点。第2题从当时青铜器的功能来分析。第3题从延续的表现来总结。 方法指导二: 第4题对比原始社会的生产状况从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方面来分析。 方法指导三: 知识模块一可以用文物大鉴赏的方式进行展示假设你是一名文物鉴赏专家向广大观众介绍一下商周的青铜工艺;知识模块二可采取情景短剧的形式进行展示。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观看“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的图片思考:这些青铜器是何时制作的? 自学互研生成新知

知识模块一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自主阅读课本P23~24内容完成第1~3题。 1青铜器的高超技艺出现在什么时候?该时期青铜器的特点是什么?著名青铜器的代表有哪些? 商朝。 生产规模大品种多工艺精美。 司母戊鼎四羊方尊。 2青铜器有哪些功能?在发展过程中有什么变化? (1)主要用于饮食、祭祀与军事。 (2)由食器等发展到礼器成为象征王公贵族身份地位乃至国家权力的代表性器物礼器的类型和数量反映了权力的大小和严格的等级界限。 3简述青铜器高超的工艺过程。 1)准确掌握铜、锡、铅的比例。 (2)铸造技术——“混范铸造法”。 (3)工艺流程:制模→制作纹饰→翻制泥范→高温焙烧→烧注金属液体→加工修整。 (4)根据器物的大小制作不同的泥范再合范烧注铜液。 知识模块二、三甲骨文记事及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自主阅读课本P24~25内容完成第4题。 4中国古代有哪些关于文字起源的传说?甲骨文的书写材料是什么?造字有什么特点?它的发现有什么意义? (1)结绳记事仓颉造字。 (2)龟骨与兽骨。 (3)甲骨文使用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多种方式造字。 (4)甲骨文是中国发现古代文字中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我们有文学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合作探究生成能力 【交流预展】 1组内交流:

七上历史《青铜器与甲骨文》教案

《青铜器与甲骨文》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青铜器的发展历程,功能,种类,商朝的青铜铸造业高度发达,了解青铜器代表,司母戊鼎是世界上已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四羊方尊是最精美的青铜器 2.甲骨文是我国已知的最早的文字,造字特点,它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与今天的汉字有着渊源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多媒体演示:通过多媒体平台展示众多的青铜器,使学生对青铜器有切身的体验与感知;了解青铜器的种类,用途,象征意义,并在这一基础上引导学生归纳出青铜器制作的特点和方法,加深学生对夏、商、西周青铜器“工艺高超”的理解。 2.引导学生探索和研究历史。如:分析常见甲骨文的构造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认识夏、商、西周时期青铜文明辉煌灿烂,全面发展,而且一脉相承,源远流长。 2.感悟到我国历史文化的悠久,从而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3.通过合作学习等形式,学会互相帮助,在活动中获得知识,培养团结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 甲骨文的造字特点、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教学难点: 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教学方法: 包括讲述法、讨论法、图示法,角色扮演法等。 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学习青铜器的高超工艺、甲骨文记事、造字特点。反映了夏商周时期高度发达、辉煌灿烂的文明,青铜器和甲骨文是我国劳动人民勤劳和智慧的结晶。 青铜制造业是当时文明的典型代表,具有工艺高超、品种繁多、应用普遍、分布广泛等特点。司母戊鼎是高超的青铜器制作工艺的代表。甲骨文的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社会生活的很多方面,是已经发现的中国古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甲骨文已经具备了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多种造字方法,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是汉字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阶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5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教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5课青铜 器与甲骨文教案 商朝时期是中国青铜器发展的高峰期,商代青铜器的制作工艺达到了非常高的水平。青铜器的主要材料是铜和锡,经过多次熔炼、铸造、打磨等工艺制作而成。商代青铜器的形状奇伟,花纹瑰丽,其中最著名的青铜器之一是司母戊鼎。 2.司母戊鼎的铸造过程和用途 司母戊鼎是商代青铜器中的精品之一,它是在商王武丁时期铸造的。司母戊鼎高1.33米,重875公斤,是中国青铜器中最大的一件。它的造型独特,花纹精美,是商代青铜器制作工艺的代表之一。司母戊鼎的用途是祭祀时用来盛放食物和酒水的。 二、甲骨文的演变和意义 1.甲骨文的起源和历史地位 甲骨文是商代时期的一种文字,主要用于卜辞和记录。它是中国最早的文字之一,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之一。甲骨文

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文字的诞生和发展,对后来的汉字演变有着重要的影响。 2.甲骨文的构字方法和意义 甲骨文的构字方法主要有象形、指事和会意等几种。每个字都有自己的含义和用法,通过研究甲骨文,可以了解古代人们的生活、思想和文化。同时,甲骨文的研究也为后来的汉字演变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基础。 三、教学方法 本课采用搜集资料法、识图分析法、讨论归纳法和范例训练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学生可以通过收集青铜器相关资料和图片来了解青铜器的制作和用途,通过模拟司母戊鼎的铸造过程来体会古代人们的聪明才智和协同合作精神,通过质疑解疑的活动来深入了解甲骨文的构字方法和意义。 四、教学目标 通过研究本课,学生能够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器制作工艺的成就和甲骨文的历史地位和意义,培养学生的历史想象能力和

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和责任感。同时,学生也能够掌握一些基本的甲骨文构字方法和认识今天汉字与甲骨文的渊源关系。 国文字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它有哪些特点? 学生回答:甲骨文的特点是形体古朴、笔画简单、结构规整、纹理清晰,具有一定的象形性和指事性,而且它的语言表达方式非常简洁、生动,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艺术性。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甲骨文的图案和文字,让学生感受甲骨文的神秘和古老,同时也能够了解到商朝时期的社会生活和文化特征。 在研究了青铜器和甲骨文之后,我们能够得出一个重要的历史结论:商朝是中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的起点。 接下来,我们来了解一下甲骨文的造字特点。通过观看教材第27页的《甲骨文字形举例》,我们进行了甲骨文字形举 例游戏。学生们通过教师的讲解,了解了甲骨文的线条和形状,并明白了它们的意思。我们还搜集了一些甲骨文字形,让学生们进行辨认。然后,我们提出了问题:甲骨文有哪些造字方法?和我们今天的汉字有什么联系?学生们回答道:甲骨文使用了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等多种造字方法。其中,象形是最原始的造字方法,甲骨文中约40%是象形字。形声则是

《青铜器与甲骨文》教案

《青铜器与甲骨文》教案 青铜器与甲骨文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青铜器和甲骨文的定义、历史地位和价值。 2、掌握青铜器和甲骨文的制作工艺、刻划技巧和字体特点。 3、理解青铜器和甲骨文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 4、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文化素养,激发学生对中国历史的兴趣和热爱。 二、教学内容 1、青铜器 (1)青铜器的定义和历史地位。 (2)青铜器的制作工艺和材料。 (3)青铜器的种类和用途。 (4)青铜器的刻划技巧和字体特点。 (5)青铜器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

2、甲骨文 (1)甲骨文的定义和历史地位。 (2)甲骨文的制作工艺和材料。 (3)甲骨文的字形和字体特点。 (4)甲骨文的刻划技巧和文化内涵。 (5)甲骨文的历史背景和应用价值。 三、教学步骤 1、导入新课 通过展示一些青铜器和甲骨文的图片,让学生初步了解本课的主题和内容。 2、讲解青铜器 (1)讲解青铜器的定义和历史地位,引入教学内容。 (2)介绍青铜器的制作工艺和材料,让学生了解其制作过程。(3)分别介绍不同种类的青铜器和其用途,让学生了解其功能。(4)讲解青铜器的刻划技巧和字体特点,让学生了解其技术内涵。

(5)介绍青铜器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让学生理解其历史价值。 3、讲解甲骨文 (1)讲解甲骨文的定义和历史地位,引入教学内容。 (2)介绍甲骨文的制作工艺和材料,让学生了解其制作过程。(3)介绍甲骨文的字形和字体特点,让学生了解其文字表达方式。(4)讲解甲骨文的刻划技巧和文化内涵,让学生理解其文化价值。(5)介绍甲骨文的历史背景和应用价值,让学生了解其历史意义和影响。 4、课堂互动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加深学生对青铜器和甲骨文的理解。 5、课堂小结 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6、布置作业 (1)要求学生课后搜集有关青铜器和甲骨文的资料,进一步了解其

最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5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优质教案

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教学难点: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角色体验:如果国宝会说话,让我们一起聆听! 人们都视我们为国宝,都以我们作为中华文明的代表和象征,可是你们知道我们的身世和历史渊源吗?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1.图片展示 夏朝:距今5000—4000年的铜器 商朝:见课件展示图片 西周: 西周利簋,高28厘米。有4行共计32字铭文,记载周武王在甲子日上午击败商王军队的史实。 2.教师提问:结合材料分析,青铜器的功能有哪些?

提示:主要用于饮食、祭祀及军事等,功能由食器等发展到礼器。礼器的类型和数量反映了权力的大小和严格的等级界限。 3.青铜器的代表——司母戊鼎 青铜器是由哪些金属元素构成? 答:青铜是铜锡铅的合金,因为颜色发青,故称青铜。 青铜器采用哪种铸造技术? 答:铸造技术上采用“泥范铸造法” 司母戊鼎有何历史地位? 答:迄今世界上出土最重的青铜器 商代青铜器的代表有哪些? 答: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 4.教师小结:夏商周时期青铜业制造特点 种类丰富、数量众多、工艺高超 目标导学二:甲骨文 1.图片展示:殷墟甲骨文 2.教师讲述:(名称来历)甲骨文是中国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 3.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了解甲骨文的发现情况及记载内容。 甲骨文记载的内容有哪些? 祭祀、战争、农牧业、官制、刑法、医药、天文、历法 4.教师强调:甲骨文首次被发现是在清朝,记载的是商朝、西周社会的内容。 5.发现意义: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目标导学三: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1.教师讲述:甲骨文使用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多种造字方法。 象形:最原始的造字方法,用图形、线条把物体的外形特征勾画出来。甲骨文中约40%都是象形字。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教案(含反思)

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 一、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1.出现:在原始社会后期,我国的甘肃、青海、陕西、河南、山西、山东、辽宁、安徽等地就出现了铜器,如距今4000多年的甘肃齐家文化遗址出土了铜镜。 2.用途:商朝以后,青铜器的数量增多,种类逐渐丰富,主要用于饮食、祭祀及军事等方面,功能也由食器等发展到礼器,成为王公贵族象征身份地位乃至国家权力的代表性器物,礼器的类型和数量反映了权力的大小和严格的等级界限。 3.工艺: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不仅种类丰富,数量众多,而且制作工艺高超。在铸造技术上,采用“泥范铸造法”,如著名的司母戊大方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重达832.84千克。 四羊方尊司母戊鼎

利簋及铭文 二、甲骨文记事(重点) 1.什么是甲骨文? 甲骨文是中国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 刻有文字的甲骨 2.甲骨文的发现 1899年,清朝人王懿荣首次发现甲骨文,此后在安阳殷墟、陕西、山东等地出土了大量商代和西周甲骨,其中商代有字甲骨约15万片,单字计4400个以上,已经识别的字有1500个以上。 3.甲骨文记载的内容 甲骨文记载的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祭祀、战争、农牧业、官制、刑法、医药、天文历法等。 4.甲骨文发现的意义 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三、甲骨文的造字特点(难点) 1.甲骨文使用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多种造字方法。象形是

最原始的造字方法,用图形、线条把物体的外形特征勾画出来。指事是用一种指示性符号表示某一事物或概念。会意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体字结合起来表示新的意义。形声最为进步,用声符来注音,用一个字表示类别,组成新字,能造出大量文字,现代汉字很多都是形声字。 2.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很多字体至今仍在使用,是汉字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阶段。 甲骨文字形举例 【知识拓展】 金文 有些青铜器上铸刻有文字。古人称铜为金,所以这种文字被称为金文。又因多是铸造在钟、鼎之上,故又称为钟鼎文、铭文。金文从商代中晚期开始出现,数量较少;商代青铜器上文字数量明显增加。金文的内容涉及祭祀典礼、政治、军事、经济、法律诉讼、婚姻等方面。

七年级历史第二单元第5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教案

教学设计 教材:《中国历史》〔统编教材七年级上册〕 单元: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课题: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 一、教学分析〔500字以内〕 1.本课隶属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前一课介绍了夏商周的更替——我国进入到奴隶社会,开创了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出现了早期国家。而本课则是介绍夏商周三代的文明成就。可以说这三代的变化开展直接影响着其后中国社会历史和文化的开展。 2.课标中与本课相关的课程内容是“了解青铜工艺的成就,知道甲骨文是最早的汉字。〞在本课的学习内容中,第一局部通过四羊方尊、司母戊鼎、利簋及三星堆青铜面具,从功能类型到铸造方式等方面,展示了我国夏商周时期的青铜制造业所具有的工艺高超、品种繁多、应用普遍、分布广泛等特点;而在第二、局部中,通过对甲骨文内容及造字特点的讲述,说明甲骨文已经具备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等多种造字方法,具备了汉字的根本结构,是汉字形成与开展的重要阶段,是中国目前已发现的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 3.本课的内容分三局部:青铜器的高超工艺、甲骨文记事、甲骨文的造字特点。第一局部与第二、局部之间是并列关系;第二与局部之间也是并列关系。三局部内容共同反映了夏商周时期高度兴旺、辉煌灿烂的文明,青铜器和甲骨文都是我国劳动人民勤劳和智慧的结晶。 二、教学目标〔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目标设计 300字以内〕

1.能够将青铜器和甲骨文置于原始社会的生产力水平下,想象其生产和创造过程,初步了解人类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是社会生活的根底,理解人民群众在历史开展中的推动力。 2.能够结合不同类型的史料〔如图片、图表、文字说明等〕,描述出我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成就;从《甲骨文字形举例》中,比较、观察得出它已具备汉字的根本结构,且很多字体至今仍在使用,对汉字的形成与开展具有重要意义。 3.了解夏商周时期高度兴旺的文明,体会中华民族文明多元一体、源远流长、一脉相承的强大生命力,增强自身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100字以内〕 1.重点:了解青铜工艺的成就、认识甲骨文的造字特点从而理解甲骨文的地位和价值。 2.难点:将青铜器和甲骨文的成就置于特定的历史时空中理解其价值,体会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认识劳动人民在历史开展中的作用。 五、教学过程〔1600字左右〕 1. 新课导入。 图文展示:不同地区的早期文明 设计:在世界地图上呈现出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11世纪,世界不同地区的早期文明,让学生对此时的社会生产力状况有个大致了解,在此根底上引入中华文明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文明之一,夏商周时期我国劳动人民创制的青铜器和甲骨文集中反映了当时高度兴旺的文明。 2. 正课讲授。 一尊青铜震中华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教案+导学案.docx

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 1殽席今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夏、商、西周青铜制造业的基本史实和特点,知道著名的青铜器司母戊 鼎和四羊方尊,了解甲骨文发现的基本史实和影响,知道甲骨文的造字特 点,培养观察、想象、归纳概括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观察《四羊方尊》《司母戊鼎》《利篦及铭文》《刻有文字的甲骨》《甲骨文 字形举例》等图表,了解史实,思考夏、商、西周时期青铜器制造业的特点 和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 观 初步认识、理解夏、商、西周时期高度发达的文明,明确中华民族文明源远 流长、一脉相承的强大生命力,增强学生的民族白豪感和民族白信心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青铜器的高超工艺教学难点: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一、导入新课 中国赠送联合国成立五十周年世纪宝鼎 你知道它的制作是以什么为范本吗?这一范本的制作在什么时候达到鼎盛?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青铜器 1.学生自主学习:阅读“青铜器的高超工艺”这部分内容,完成下面的表格 青铜器 出现地点用途功能特点工艺代表 黄河流域 主要用于饮 食、祭祀及军 事等 由食器等发展 到礼器 种类丰富、数 量众多 泥范铸造法司母戊鼎 2.图片展示:多媒体链接相关图片 3.教师提问:结合材料分析,青铜器的功能有哪些? 提示:主要用于饮食、祭祀及军事等,功能由食器等发展到礼器。礼器的类型和数量反映了权力的大小和严格的等级界限。 4.视频链接:多媒体链接视频一一青铜器制造 5.教师小结:夏商周时期青铜业制造特点 (1)规模大。(2)品种多。(3)用途广。(4)工艺精美。 目标导学二:甲骨文 2微芳过程

青铜器与甲骨文教案

青铜器与甲骨文教案 青铜器与甲骨文教案(通用3篇) 青铜器与甲骨文教案1 教学重点: 要求知道甲骨文和金文等字体的区别,了解汉字的演变;知道司母戊鼎,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成就。 教学难点: 如何理解甲骨文和汉字的渊源关系,怎样认识商朝青铜铸造业所取得的辉煌成就。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搜集相关的甲骨文资料,并掌握它与今天汉字的渊源关系。 2、根据教学内容制作相关的教学课件: (1)音乐资料,F4演唱的《流星雨》; (2)影像资料,包括甲骨文、青铜器的图片,“中国入世、申奥成功、中国足球队出线”的剪辑录像资料; (3)游戏活动中需要的猜谜字牌。 学生准备 1、搜集甲骨文、青铜器的相关资料并掌握相关知识。 2、搜集日常生活中由铜、锡、铅制成的物品。 3、课前学会书写较为简单的甲骨文。 教学方法: 1、寓教于乐的教学方法。鉴于本课教学内容较少、形式较为单一的特点,针对不同的教学环节设计了相关的游戏内容,以此调动学生的兴趣。此设计力

图体现“人本思想”,将人的喜悦,人的感受放到第一位,使学生体味学习的乐趣、发现的乐趣。 2、启发、讨论式教学方法。在具体操作中,教师注意“启”的.适度性原则,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分析和归纳能力,以此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的培养。 3、多媒体、多信息渠道教学方法的应用: (1)从影、音、像多角度切入情境,使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 (2)多种教学方式的穿插使用,包括猜字游戏、解答数学题、判断正误、 模拟空间、评选最佳工程总监等环节。 青铜器与甲骨文教案2 【认定目标】(心中有目标,你就会走向成功!) 1、知道甲骨文和金文,了解今天的汉字与甲骨文渊源关系。 2、学习司母戊鼎,了解中国古代青铜艺术的成就。 【预习检测】 1.商朝时期,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叫做。 2.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就是从开始的,我们今天的汉字就是从发展而来的。 3.殷墟出土的商朝青铜器,是目前世界上最大已发现最大的青铜器。 【共同探究】(不依附,不从众,让思考成为习惯!) 1.猜猜下面的甲骨文字,你能说说甲骨文与今天的汉字有什么渊源关系吗? 2.学习小组疑点、难点: 【归纳整理】请你自己设计一个表格,把本课的内容填在表格内。 【拓展练习】(拾级而上,顺达成功的顶峰!) (一)选择题 1.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始于()

七年级上册 《青铜器与甲骨文》精品教案

七年级上册《青铜器与甲骨文》精品教案5篇 七年级上册《青铜器与甲骨文》精品教案一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了解夏商西周青铜制造业的基本史实和特点,知道著名的青铜器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了解甲骨文发现的基本史实和影响,知道甲骨文的造字特点,培养观察、想象、归纳概括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阅读“相关史事”内容,识读《四羊方尊》《司母戊鼎》《利簋及铭文》《刻有文字的甲骨》《甲骨文字形举例》等图表,了解史实,思考夏、商、西周时期青铜制造业的特点和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认识、理解夏、商、西周时期高度发达的文明,明确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一脉相承的强大生命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 重点:青铜器的高超工艺;甲骨文记事。 难点: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你知道世界上最大的青铜器是什么吗?它就是我国商朝制作的司母戊鼎。它高1.33米,长1.1米,重达832.84千克,距今有3000多年的

历史。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要铸造这样一个大鼎需要二三百人同时劳动,分工协作,由此可见商朝青铜铸造工业已有相当大的规模。夏商西周的青铜器展示了怎样的高超工艺呢?同一时期的甲骨文又展现了怎样的文明呢?让我们一起通过本课的学习来解答上面的疑问吧! 内容探究 一、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师:阅读课本第25页青铜器的高超工艺一目中第一段内容,概括出青铜器在我国的发展历程。 生:原始社会后期出现,商朝以后数量增加,种类逐渐丰富,制作工艺高超。 [多媒体展示《四羊方尊》《司母戊鼎》等众多青铜器的图片] 师:结合课本第26页青铜器的高超工艺一目中第二段内容归纳总结出青铜器制造业的特点。 学生讨论后总结回答:规模大,工艺精美,品种繁多,应用普遍。师:猜一猜图中两个青铜器的用途是什么? 生:饮食、祭祀、军事等。 师:青铜器随着时代的发展,其功能由食器发展到礼器,成为王公贵族身份和地位的象征。礼器的类型和数量反映了贵族权力的大小和严格的等级界限。比如天子是九鼎八簋,诸侯为七鼎六簋,卿大夫为五鼎四簋等。 师过渡:青铜器的高超工艺,显示了夏、商、西周时期人民的智慧,而同一时期灿烂文明的代表之一甲骨文更是影响深远。那么,甲骨文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教案

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课堂教学设计 课程标准:了解青铜工艺的成就,知道甲骨文是已知最早的汉字。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知道青铜器出现的时期及发展的情况,了解青铜器的制作材料、制作方法及掌握商朝后期铸造的司母戊鼎的地位。掌握甲骨文的含义、发现情况、记载内容及地位(或价值、意义),了解其造字方法及造字特点。通过数字故事《走进司母戊鼎》和视频《四羊方尊》,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鉴赏能力。通过对甲骨文地位和价值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过程与方法:展示古代青铜器的图片,从文物中提取有效历史信息,学习通过文物认识历史的基本方法。通过对甲骨文相关知识的了解,学习多角度分析历史事物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目标:通过了解我国古代杰出的青铜工艺成就,感受我国古代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创造力,增强民族自豪感。通过了解甲骨文的相关知识,初步认识汉字文化,加深对祖国悠久历史文化的认同和热爱。 教学内容分析:夏商西周时期,既是中国早期国家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中华文化的勃兴时期,本课所讲的青铜器和甲骨文就是其辉煌成就的重要代表。教学内容分为三个部分,先讲青铜工艺的成就,再介绍甲骨文的含义、发现情况、记载内容及地位(或价值、意义),最后再讲到甲骨文的造字方法及造字特点。 学情分析:通过前面的学习,七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有关中国早期国家产生和发展的知识,并初步具备了历史学习的运用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但是由于教学内容中学生不会从多角度去鉴赏青铜器,也很难联想到甲骨文与汉字的渊源,因此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充分利用可以借助的教学辅助手段和教学资源,增添历史学习的趣味性。 教学重点:以司母戊鼎为代表的商代青铜器及商朝的甲骨文。通过数字故事《走进司母戊鼎》让学生感受商朝巧夺天工的青铜冶铸技术。 教学难点:甲骨文的地位和价值,通过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甲骨文的图片、甲骨文的造字方式等,让学生了解甲骨文的相关知识,初步认识汉字文化。 教学内容: 导入新课:通过复习上节课所学知识的方式,温故知新导入新课。课件展示表格和图示。可以很好的检测学生对上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并能使新旧课联系起来。 过渡:夏商西周时期,既是中国早期国家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中华文化的勃兴时期,本课所讲的青铜器和甲骨文就是其辉煌成就的重要代表。 播放数字故事《走进司母戊鼎》,让学生感受商朝巧夺天工的青铜铸造工艺。学生观看后,会对青铜器的用途、铸造工艺有个初步的认识。激起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尽快进入情境,为学习新课作铺垫。讲授新课: 让学生阅读课文找出青铜器出现的时期、青铜器发展的情况。学生会认真阅读课文,找出答案。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分析综合的能力,语言表达的能力。 通过展示青铜器种类的图片,可以归纳得出商朝以后青铜器数量增多了,种类丰富了,功能也由食器等发展到礼器。学生对这样历史图片一定很感兴趣,这样会让他们带着兴趣去阅读课文并找出老师提出的相关问题。引发学生积极探究,创造让学生参与课堂的机会。 通过司母戊鼎铸造的计算题,学生就可以算出要70多个堪蜗同时并用才能实现同时浇灌,并需要140 平方米的场地,210人同时劳动。及播放四羊方尊的相关音像资源。学生就会概括得出司母戊鼎的铸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五课青铜器与甲骨文教案新人教版

青铜器及甲骨文 课时教案 课题:第5课青铜器及甲骨文第课 时 总第个教案 课型:新授 编写时 间: 年月 日 执行时 间: 年月 日 课程目标:了解青铜工艺的成就,知道甲骨文是最早的 汉字。 知识及能力 知道甲骨文、金文等字体,知道汉字的演变;以司 母戊鼎为例,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成就;通过了解 汉字的演变,培养学生从点到线寻找历史规律的能力; 通过对司母戊鼎等青铜器的铸造过程或用途的想象,培 养学生历史想像力。 过程及方法 通过“甲骨文---汉字,汉字--甲骨文〞正反两方面的 推理论证活动,增强对今天的汉字及甲骨文渊源关系的 认识;积极开展收集青铜器相关图片及有关资料的活动, 通过展览、讲解、想象,加强对青铜艺术这一中华文化 瑰宝的认识;通过对司母戊鼎铸造过程的资料阅读及想 象,能分析总结出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与协同 合作的精神。 批注:

情感态度及价值观 培养学生安康的审美情趣。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能真实地感受到“中华民族的古代文化是光芒灿烂的,中华民族的历史是悠久的,中华民族是高度智慧的〞,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加强振兴中华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甲骨文、金文的字体及汉字的演变;司母戊鼎 教学难点:汉字的演变、司母戊鼎为什么是商王权力的象征。 教学用具:PPT 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学生在阅读、观察、讨论中感知历史,自主得出历史结论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同学们,还记得商朝是谁建立的吗?甲骨文与青铜器是商代文明中最具有典型意义的两个代表,今天我们就走进甲骨文与青铜器,来了解它们。 【新课教学】 一、甲骨文 教师首先引导学生阅读本目课文,找出本目的主要知识点。经过学生发言,最后确定本目有关甲骨文的主

第5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教案-2020-2021学年七年级历史部编版上册(无答案)

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 一、教与学指南: 二、读思达悟活动程序 【活动1】诊断性评价 一、青铜翠的高潮工艺 1、青铜器制作工艺的成就 (1)出现:后期。我国的甘肃、青海、陕西、河南、山西、山东、辽宁、安徽等地就出现了铜器。 (2)发展:以后。青铜器的增多,逐新丰富。 (3)用途与功优:主要用于、及等方面。功能也由 等发展到。成为王公贵族象征身份地位乃至国家权力的代表性器物,礼器的类型和数量反映了的大小和严格的 界限。 2、青铜琴的制作工艺 (1)成分组成:商周时期的工匠已准确地享握了、、 的比例,用来制造不同用途的器具。 (2)铸运技术:采用”法“。 (3)未出代表:,这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大的青铜器。 二、甲骨文记事 1、名称来历:甲骨文是中国时期刻写在和牛、羊等上的文字。 2、发现情况:1899年。清朝人首次发现甲骨文。此后在安阳、陕西、山东等地出土大量和甲骨。 3、发现意义: (1)甲骨文是中国己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体系胶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胶深的影响。 (2)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开始。 三、甲骨文的适字特点: 1、甲骨文的通字方法:甲骨文使 用、、、、等多种造字方法。是最原始的造字方法,甲骨文中约都是象形字,

字最为进步。 2、甲骨文与汉字的关系:甲骨文已经具备了的基本结构。很多字体至今仍在使用。是的重要阶段。 【活动2】阅读与表达 我国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出现青铜器的? 【活动3】思考与讨论 商周青铜器的制作特点有哪些?主要途径是什么? 【活动4】形成性评价 1.西周时期,周王对墓葬用品的规定严格,如:用鼎制度就明确规定为“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一鼎”。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西周社会呈现等级森严的特征 B.西周社会的腐败现象严重 C.西周手工业中冶铜业十分落后 D.西周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 2.著名学者夏鼐说:“商代文化实在是一个灿烂的文明……”如果想了解商朝的灿烂文明,那么下列哪些文物可以给我们提供直接的参考() ①半坡的彩陶②河姆渡的骨相③甲骨文④司母戊鼎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3.青铜文明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熠熠生辉的一页。下列关于商朝青铜器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规模大②体积越来越大③工艺精美④品种多样⑤做工粗糙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①④⑤ D.②⑤ 4.纪录片《文明》于2018年3月1日首播,作为中国古老文明代表的三星堆青铜人头像、青铜面具惊艳亮相。下列关于我国古代青铜工艺成就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原始社会末期已出现青铜器 B.夏朝时青铜器种类逐渐增多 C.商同时期成都平原盛行“三星堆”文化 D.四羊方尊是世界现存最大的青铜器 5.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缤纷多彩的文化符号承载者丰富的历史内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文化符号一:青铜器 鼎最初作为食物器皿,逐渐演化为重要的祭祀礼器,直到成为家国宝器。西周时期的用鼎制度规定:天子九鼎,诸侯七,卿大夫五,士三,春秋战国时期,风气大开,思想活跃,鼎的纹饰更加简练舒朗,神善形象纷纷登场,宴饮,征战等纹饰明显增多 一一据CCTV-10《 (百家讲坛》(1) 材料反映了哪些重大史实?试举一例。鼎在我国历史上有何象征意义?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 》教案

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 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司母戊鼎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成就,并通过对司母戊鼎等青铜器的铸造过程或用途的想象来培养学生的历史想象能力;通过对甲骨文的学习,明白它们的含义,学会辨认甲骨文的字体,知道汉字的演变,了解今天的汉字与甲骨文的渊源关系。 2.过程与方法 积极开展收集青铜器相关图片及有关资料的活动,进行展览、讲解、想象,以加强对青铜艺术这一中华文化瑰宝的认识;通过对司母戊鼎铸造过程的模拟想象,由学生亲自尝试体会,由此分析总结出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协同合作的精神;通过“质疑——解疑”的活动,增强学生对今天的汉字与甲骨文的渊源关系的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形状奇伟,花纹瑰丽”的商朝青铜器是“上古文明世界技术方面最突出的成就之一”(著名考古学家夏鼐语),甲骨文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通过本课的学习,能真切地感受到“中华民族的古代文化是光辉灿烂的,中华民族的历史是悠久的,中华民族是有高度智慧的”,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感。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司母戊鼎;甲骨文。 教学难点:商朝的青铜器功能的变化、功能的多样;甲骨文。 【学情分析】 本课是一节典型的文化课,七年级的学生对于这种历史课的学习兴趣很高,教师可以多设置一些活动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寓教于乐。如观看视频、辩论会、故事会等。 【授课类型】 新授课。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方法】 搜集资料法、识图分析法、讨论归纳法、范例训练法。 【教具】 导学提纲、历史图片、多媒体课件等。 【新课导入】 请同学们观看《司母戊鼎》视频,要注意视频中文物的名字是什么,它是在什么时期铸造的,有什么特点。 教师点评导入新课:司母戊鼎体现了商朝时期青铜文明的最高水平,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5课《青铜器和甲骨文》。 展示目标(学生齐读) 1.商朝青铜器有哪些新的发展?当时著名的青铜器有哪些? 2.什么是甲骨文?它的历史地位如何? 3.甲骨文有哪些基本的构字方法?有何意义? 目的:通过观看视频,能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从课间的松散状态进入学习状态;齐读学习目标可使学生真正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