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考古实习报告文档3篇

考古实习报告文档3篇

考古实习报告文档3篇
考古实习报告文档3篇

考古实习报告文档3篇

Documents of archaeological practice report

编订:JinTai College

考古实习报告文档3篇

小泰温馨提示:报告是按照上级部署或工作计划,每完成一项任务,

一般都要向上级写报告,反映工作中的基本情况、工作中取得的经验

教训、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工作设想等,以取得上级领导部门的指导。本文档根据申请报告内容要求展开说明,具有实践指导意义,便于学

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

1、篇章1:考古实习报告文档

2、篇章2:考古实习报告文档

3、篇章3:考古实习总结文档

篇章1:考古实习报告文档

实习已过去些许天了,可在京实习的一幕幕却还会常常

清晰的浮现于脑海中,那些人,哪些事,恍如昨日……

三月的北京,春寒还盛,我们便来到了房山大苑村这个

陌生的地方,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们二十余师生一起经历了春天肆虐的沙尘暴,夏天炎炎的烈日,一起由大苑遗址转战于大兴墓葬群,一起睡露天,一起熬夜加班。付出了汗水,却也

收获了成果,通过实习,我们初步掌握了考古田野发掘方法和技能,熟练掌握了室内整理的前期记录整理和资料汇总工作等,同时锻炼了身心,拓宽了眼界,工作之余的生活,在北京文研所的关照下,也度过得很愉快。整个实习,大家都收获良多。

在此,实践和能力的学习提升过程不可置否是发掘实习

的重心,但穿插其间的人情往事也同样让人难忍不提,故此分为实践学习、生活娱乐两篇。

实习期三个月,可比较清晰的分为三段,即初始近一个

月的大苑村寺庙遗址发掘,中间的室内学习阶段及后段月余的大兴墓葬发掘及整体室内整理,三阶段大体可分为两部分,即田野发掘部分和室内学习整理部分。详述如下:

大苑村寺庙遗址位于北京市房山区青龙湖镇东约1.5千米,大苑村偏西部渠南,东西两边皆为民宅,南边缘靠近公路。为配合北京西六环修建工程的基建考古项目。发掘区原为民房及果园、耕地等,发掘前已被平毁,遍布树根和碎砖瓦块等。

此次发掘,方便起见,以大概发掘区中心位置一固定物

为中心基点,按南北正方向采用象限法布方,共分ⅰ、ⅱ、ⅲ和ⅳ4个发掘区。其中i、ⅳ区首先发掘,多数布方规格55米,少数1010米,ii、iii区发掘较晚些,大部布方1010米,偶

有边角处地理局限布方105米,布方规格大致以钻探所得遗迹复杂程度为标准。

遗址从XX年2月11正式开方发掘,其后近一月中,我

们偶有断续的发掘了i、ⅳ区的大部,基本上也是整个遗址中

遗迹现象最为丰富的一段。

遗址由于年代不算早,所以地层也相对较简单。统一后,地层分为三层,其中

②层又分为

②a、②b两层,结合成因具体描述如下:

①层,表土层,土色灰黑,较为疏松,包含物为植物根茎、塑料,碳屑等,厚15-30厘米左右。应为近现代居民生活、耕扰所致。

②a层,土色黄褐,土质较为致密,夹杂少量白灰点等,包含物为碎砖瓦块及个别碎青花等类瓷片,深15—70cm,厚

约10-30cm。应为

②b层建筑废弃塌毁后,在其上堆积的自然土,其中的碎砖瓦块应与当时人们的挖翻等活动有关。结合遗址推测为明清后期。

②b层,土色黄褐,土质较为致密,夹杂较多白灰点、料礓石块等,包含物大致也同样为碎砖瓦块及个别碎青花等类瓷片,深30—50cm,厚5—20cm,。各探方常见的寺庙房基s1即开口于本层下,打破

③层。推断其应为明清此遗址寺庙建筑废弃塌毁形成的遗迹。

③层,土色浅黄,土质致密,包含物较少,深约30-50cm,厚度不明。不见遗迹现象,人类活动痕迹较少,应为原始自然堆积。但我个人推断这应不是原生地层,应仅为自然堆积,与当地河流较多有莫大关系。

以上只是大框架性的地层状况总结,个别探方还不见有②b层,土质土色、地层厚度、包含物等也往往有个体的细微差别。

在这个遗址发掘中,大家基本上都完成了两个左右的探方发掘,这其中我负责了i区的t0301和t0302。两探方都位于i区第三列,南北相邻,地层完整,遗迹方面有一现代沟、两段基槽,却无有价值遗物出土,这与大多数探方的遗物较少状况基本相同。

篇章2:考古实习报告文档【按住Ctrl键点此返回目录】

为了配合11年北京奥运会敦煌研究院携手天津博物馆隆

重推出了《丝路放歌情系奥运---天津敦煌艺术大展》,而我

则非常荣幸的成为了此次敦煌展的一名志愿讲解员。

我们都知道敦煌石窟在中国,但它的声名却远播世界。

它的辉煌过去再为人所知,竟起于19XX年一次传奇性的发现——敦煌莫高窟藏经洞的发现,举世震惊,吸引了世界的目光,但时逢晚清国势衰微,列强横行,藏经洞文物惨遭浩劫,其结果是发现的数万件文物流散异国他乡,写下中国文化史上最伤心的一章。待到国人惊魂甫定,回首西顾,犹幸它的母体——敦煌石窟本身,依然静默地屹立在大漠深处,遗留下大量精美绝伦的艺术品,成为世界上连续营造时间最长、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和文化宝库。

百年沧桑,古老的中华重新崛起于世界东欢迎;并昭示

国人勿忘国耻,振兴中华,再造新的辉煌。

这次展出为了让观众对敦煌有全面的认识,我们的展出

分为以下几个大块:1,序幕展示敦煌的历史文化背景2,辉

煌灿烂的敦煌石窟艺术3,敦煌藏经洞的发现与被劫史实展示4,敦煌藏经洞文献展示。而我们的讲解就是带领着大家全面

的欣赏这些瑰宝。

1、序幕展示敦煌的历史文化背景

可能会有这样的疑问,为什么在敦煌会有留下这么多的

文化遗产,这就要从历史追溯渊源。答案就是:丝路咽喉,文化重镇。敦煌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西端。它南枕祁连,襟带西域,鸣沙为环,党河为带,前阳关而后玉门,控伊西而通漠北,是古老的丝绸之路上的重镇和中西经济、文化交流的荟萃和集散之地,也是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自西汉张骞通西域后,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建敦煌郡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多元文化共处的地区,欧亚大陆诸文明及多重交通网络在此交汇,是中国一体多元的区域文化重镇,也是古代中国与世界文明交往最频繁、影响最深远的地区。

2、辉煌灿烂的敦煌石窟艺术

辉煌灿烂的敦煌石窟艺术。这是展出数量最多,也是最

吸引观众之处。图版展示的敦煌石窟建筑、复制洞窟、敦煌石窟彩塑、敦煌石窟壁画。共有6个复制洞窟分别是:莫高窟

158号窟、莫高窟249号窟、莫高窟220窟、莫高窟45号窟、榆林29号窟、莫高窟17号窟。复制洞窟除158窟外都是1:

1临摹复制,也就是在真正的敦煌这些洞窟是什么样子,我们

在这里展示出来的就是什么样子。这些复制洞窟都是敦煌石窟中的代表。就像开凿于南北朝西魏时期的249窟,此窟壁画内

容中最富特色最有意趣的是窟顶四披的壁画。覆斗形窟顶,中心饰垂莲藻井,四披“图画天地,品类群生”;上部为天空,是神仙的世界,正披画阿修罗王、前披画摩尼宝珠,都是典型的佛教题材;右披和左披画东王公和西王母,较多地体现神仙思想;四披下部绕窟一周则尽是山林野兽及狩猎等地上人间的生活场景,构成天地神人共处的想象空间。

从文化角度来说这里壁画的内容融合了佛、道和中国古

神话。我们可以看到佛教中的阿修罗,道教中的飞仙、东王宫、西王母,还有古神话中的风雨雷电四神。这些充分说明了佛教从古印度传入我国,深受我们文化的影响,这也许就是为什么我们的佛教和东南亚的佛教有很大的不同。更能反映这种中国化的还有这座石窟两侧壁画中央的说法图,在说法图里我们看到四尊飞天,有两尊是典型的西域式的飞天,她们的特点是上身全裸;而与她们形成对比的则是身着大袖长袍的中原式飞天。我们都知道正是我们受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才产生了大袖长袍的中原式飞天。文化的交融在这里又一次被展现的淋漓尽致。建于初唐的220窟,记载了明确的开凿时间,典型的家族窟,翟氏家族历代供养了300余年。莫高窟中的特窟,建于盛唐时间的45窟,正壁佛龛中保存非常完好的佛、弟子、菩萨、天

王塑像,美轮美奂,形象逼真。在这里你可以体会到什么叫做

盛世唐风。榆林29窟,带有浓厚的西夏特点,走进她带给人一种神秘感。莫高窟17号窟,她的另一个举世闻名的名——藏经洞。中华文明的瑰宝,中国近代的劫难,从这个不到十米见为,塑造和描绘的结合,表现人体的肌肤,面部表情,须发的蓬松,服饰的质地。它是石窟艺术的主体,信仰崇拜的主要偶像,与石窟建筑,绘画共同构成完整的石窟艺术。现在的我还是一名大学生,公司的其他员工对我也就十分的照顾,给我解释工作时都十分耐心,有什么不懂得的事情请教他们时,无论多么复杂他们都能不厌其烦的帮我讲解,有时还会手把手的教我如何去做。

作为一名内勤,每天做的工作都很琐碎,每天做的也都不尽相同,这和我在社联办公室的工作也有了共通之处,让我更好更快的适应一个新的环境。作为内勤要尽全力为外勤做好后勤保障工作,这样才能让他们更好的工作。我手头工作做完后也会尽自己所能帮助其他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例如帮他们在宣传册上盖上他们的名和电话再打包帮他们拿走,或许事情并不复杂,但是这样能让辛苦了一天的他们得到片刻的休息,我也是非常开心的。

这一个月让我了解了工作的艰辛,内勤每天有做不完的小事,而且要仔细、认真,不能出一点差错,否则错误很难查

出来。外勤每天东奔西跑,风吹日晒,有时连水都喝不上,离办公室远的地方坐车得两个小时,还要提很多东西……一直在社联工作着,曾以为自己早已能够适应社会上的节奏,面对工作也能够比其他人显得更加的从容些,不过真的实践了才发现,我还差得很远。社联只是让我们初步适应,它与实际的工作还有很大的区别,这次的实践让我更清楚的认识了自己。当然,工作虽然辛苦,可是有时的一句“谢谢”或者“干得不错”就能让我无比快乐,忘了所有烦恼。

最后还要感谢学校让我们走出校门感悟工作中的辛酸,

更要感谢国家干细胞产品产业化基地间充植干细胞库的各位领导给我提供了一个实习的场所,及各位员工对我的关心和照顾,这一个月的经历将成为我以后工作时的一笔来之不易的宝贵财富。

篇章3:考古实习总结文档【按住Ctrl键点此返回目录】

为了丰富广大研究生同学的业余生活,为同学们提供一

个锻炼身体的机会和场所,同时也是为了发扬我们的国球精神,历史文化学院(旅游学院)研究生会文体部于12月3日在校

体育馆举办了冬季乒乓球比赛。

XX年9月19日至12月30日,由22名考古专业03级本科生和9名04级考古学硕士研究生组成的xxx大学考古实习队,由考古系白彬和于孟洲带队,前往成都金沙遗址蓝光工地,进行了为期103天的田野考古发掘实习。1月6日下午,金沙

遗址考古实习xxx大学在xxx大学博物馆新馆学术报告厅隆重举行。xxx大学教务处处长马继刚、副处长廖沐川,历史文化

学院副院长霍巍、副书记鲍成志,考古系主任李永宪,考古系资深教授张勋燎、宋治民等60余人出席了xxx大学。

金沙遗址位于成都市区西北部的西二环路与西三环路之间,遗址中心地理坐标为北纬30°41′,东经104°。该遗址发现于XX年,面积约5平方公里,是二十一世纪中国第一个

最为重大的考古发现,也是继广汉三星堆之后四川省最重要的考古发现,现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

5年来,为配合基本建设,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金沙遗址20多个地点进行了大规模的考古勘探与发掘,发掘面积

已超过15万平方米,发现大型建筑基址、祭祀活动区、一般居住区、大型墓地等,出土珍贵文物上万件,其中太阳神鸟金饰已成为中国文化遗产的标志。初步研究表明,这里是继三星堆之后,古蜀先民在成都平原建立的又一个政治、经济和文化

中心,是商代晚期至西周时期(约当公元前1200—前850年)古蜀王国都邑之所在。

此次xxx大学考古发掘实习所在的蓝光工地,位于金沙

遗址中部摸底河南岸一级台地上,面积约25000平方米,与金沙遗址黄河地点仅一墙之隔,为金沙墓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川大实习发掘区位于蓝光工地的东南部,共布设5×5 ㎡探方55个,10×10 ㎡探方12个。

实习队队长白彬副教授从实习的基本情况,教学大纲内

容的执行情况,业务考核标准的执行情况,考古工地、文物库房及学生、民工的管理情况,学生的思想素质教育情况,发掘的主要收获等六个方面总结和汇报了此次考古发掘实习的情况。他指出,3个多月的田野考古实习,不仅锻炼了实习队伍,圆

满完成了考古教学任务,而且取得了丰硕的学术成果。三轮探方共完成发掘面积2575 ㎡,清理灰坑354个、灰沟70条、

墓葬66座、窑4座、房址2座、井1口;遗址堆积可分商周、秦汉、唐宋、明清四个大的时段,这为深入认识金沙遗址面貌提供了坚实的地层学证据,尤其是唐宋时期地层的辨析和确认,在成都地区乃至整个四川地区都是不多见的;发现和复原了近百件完整器物,为金沙遗址的细致分期,并探讨金沙遗址的发展、变迁提供了更为翔实的资料;灰坑、灰沟、墓葬、窑、房

址等一大批遗迹的发现和清理,为研究金沙遗址蓝光工地的性质及金沙遗址的功能分区提供了新的资料;采集和浮选、筛选出较多的炭样和植物、动物标本,有助于金沙遗址古环境的复原研究;对采集人骨标本的13C测定,可以反映金沙遗址居民的食谱,有助于了解成都平原古代先民的经济生活状况。

参加实习的本科生代表胡松鹤、谢莉亚,研究生代表杨

佩玲先后发言,各自汇报了在发掘实习中的收获和心得体会。

与会领导和专家学者对此次考古实习取得圆满成功表示

祝贺,认为此次实习目标明确、计划周密、操作规范、管理有序、训练完整、提取信息量大,在积极推进考古实习的规范化、科学化、系统化方面,采取了一些新的举措,有了一些新的突破,是我校本科教学迎评创优工作的一个亮点和闪光点。希望考古系师生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密切川大与相关科研院所的合作,共同推动西南地区考古事业的发展。

xxx大学考古实习队是9月19日抵达金沙遗址蓝光工地的。9月20日-11月30日为野外发掘阶段,实习学生先后完成实习方、考核方、基建方三轮探方的发掘。11月26-27日,xxx大学和成都博物院联合对实习学生进行现场考核。12月1

日-29日为室内整理阶段,完成陶瓷片和小件标本的清洗,

陶瓷器的拼对、粘接和修复,陶、瓷片的标号(写字),陶质、

陶色、纹饰和瓷器之胎、釉的统计,拣选标本,绘图,制作器物卡片,排版,拓片,文物摄影,器物排队,筛选、浮选等。12月22日-24日,实习师生分赴邛崃下霸石器地点,平乐冶铁遗址,临邛大渔村果园山庄窑址,临邛西江村尖山子、罗山墩窑址,固驿瓦窑山窑址,火井镇盐井溪,油榨乡唐城遗址、火井遗址等9个地点进行了考古调查。

发掘和整理期间,金沙遗址工作站站长朱章义副研究员、xxx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主任朱泓教授、成都博物院副院长

李明斌副研究员先后为实习师生作了题为《金沙遗址的考古发现和研究》、《考古发掘出土人骨材料的处理》、《成都平原史前古城调查方法》的学术报告。

发掘、整理和调查期间,实习师生观看大型歌舞剧《金沙》,先后参观了金沙遗址博物馆,以及正在发掘中的龙兴寺遗址、邛崃十方堂1号窑址和平乐秦汉驿道、平乐古镇、文君井等。

成都博物院对此次发掘实习和考古调查的顺利进行,给

予了慷慨和无私的帮助。12月2日,孙卫国副校长在教务处、学工部以及历史文化学院领导陪同下,到工地看望和慰问实习师生。xxx大学党委书记杨泉明亦对此次实习极为关注。考古

专业04级、05级,历史学基地班03级,考古学05级硕士和

博士研究生,旅游学院文化遗产研究方向博士研究生先后来工地参观。我校考古系教师、xxx大学、xxx大学师生先后来工地视察和指导工作。

-------- Designed By JinTai College ---------

云南考古文献

云南考古文献 一发掘简报 综述 云南省博物馆筹备处:《剑川海门口古遗址清理简报》,《考古通讯》1958年6期。 刘绍南:《云南考古的新发现》,《考古》1955年4期 费孝通:《云南大理历史文物的初步察访》,《考古》1957年3期 云南省博物馆:《近年来云南出土铜鼓》,《考古》1981年4期 云南省博物馆文物工作队:《云南呈贡天子庙古墓群的清理》,《考古学集刊》第3集 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文物管理所:《云南大理弘胜寺塔清理报告》,《考古学集刊》第8集黄德荣:《大英博物馆收藏的一批云南晋宁梁王山出土的青铜器》,《考古学集刊》第10集云南省博物馆:《云南江川李家山古墓群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75年2期 云南省文物工作队:《大理崇圣寺三塔主塔的实测和清理》,《考古学报》1981年2期 云南省文物工作队:《楚雄万家坝古墓群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83年3期 昆明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呈贡天子庙滇墓》,《考古学报》1985年4期 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剑川鳌凤山古墓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90年2期 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云南南华县孙家屯墓地发掘简报》,《考古》2001年12期 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云南江川县李家山古墓群第二次发掘简报》,《考古》2001年12期 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云南大理市凤仪镇大丰乐墓地》,《考古》2001年12期 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云南泸西县和尚塔火葬墓发掘简报》,《考古》2001年12期 戴宗品:《云南云县曼干遗址的发掘》,《考古》2004年8期 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云南中甸县的石棺墓》,《考古》2005年4期 田怀清等:《云南永平县出土青铜器》,《考古》2006年1期 黄德荣:《云南发现的大理国纪年文物》,《考古》2006年3期 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云南永平新光遗址发掘报告》,《考古学报》2002年2期 旧石器时代 云南省博物馆:《云南宜良的旧石器》,《考古》1961年12期 崔海亭:《云南腾冲县发现石器》,《考古》1982年4期 新石器时代 游有山:《巧山县发现新石器晚期墓葬》,《中国文物报》1992年8月2日。 云南省博物馆:《元谋大墩子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学报》1977年1期 云南省博物馆:《云南宾川白羊村遗址》,《考古学报》1981年3期。 王大道:《滇西史前考古的重要收获——大花石遗址、墓地发掘硕果累累》,《中国文物报》1992年4月19日。 沧源崖画联合调查组:《云南沧源丁来新石器时代遗址清理简报》,《史前研究》1984年4 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云南南华县孙家屯墓地发掘简报》,《考古》2001年12期。 云南省博物馆保管部:《云南维西戈登村新石器时代遗址》,《史前研究》1984年4期。 云南省博物馆文物工作队:《南碧桥新石器时代洞穴遗址》,《云南文物》第16期,1984年姜础:《云南元谋大墩子新石器时代遗址石棺墓清理简报》,《云南文物》第38期,1994年9

考古基础知识

考古基础知识 考古学属于人文科学,与历史科学有关系。历史科学所研究的对象主要是文献资料,而考古学所研究的对象,则主要是古代人类在社会中遗留下来的实物资料。考古学所研究的实物,是古代人有意识地经过加工制造的实物,这种实物包括两大类:一是遗迹;二是遗物。所谓遗迹,主要是指古代人类在生产生活过程中遗留下来的聚居村落及其相关的建筑遗迹和埋葬死者的。所谓遗物,主要指古代人类在生产斗争和生活实践中遗留下来的实物,包括劳动生产工具、武器及生活。此外,与古代人类活动有关,或者是能够反映人类活动的自然物,如农作物、家畜、渔猎、和采集所得的动、植物遗存也属于考古学的研究对象。 每一个地层堆积和每一个遗迹堆积,在考古学上被称为一个单位。如一个灰坑、一座墓葬、一个地层,都是一个单位。层位关系是指单位与单位之间的叠压或打破关系。确定层位关系的目的是为了弄清诸单位形成的先后顺序。任何遗迹堆积都是在某一时期的地层表面上形成的,因此确定遗迹堆积形成的年代,主要看它的基底或开口处位于那个层面。由于人类活动而导致在不同时期以不同方式堆积起来的物质,在考古学上统称为堆积。主要分为地层堆积和遗迹堆积。地层堆积是指不破坏原来地表而形成的大面积成层分布的堆积。一般分为三种形式。 生土层:在人类活动前形成的纯天然堆积。 熟土层:人类居住或长期活动在地表形成的大面积新的土层。 间歇层:在熟土层之间出现的不含任何人工遗物的自然堆积层。 1、遗址的各个堆积单位是按时间早晚自下而上依次形成的。被叠压的堆积单位一定早于叠压它的堆积单位。 2、遗迹堆积与地层堆积是相联系的。遗迹的堆积一般有两种。一种是低于地表的,如坑、沟、井、墓葬等。另一种是高于地表的,如城墙、河堤等。 3、由于人类活动和自然力的破坏,现在的堆积单位交界面往往不是下层堆积的原有表面。 4、同一时期的堆积处于不同水平深度,而同一水平深度的堆积在时间上可以相差很远。 5、遗迹和遗迹内堆积不可混为一谈。 6、晚期堆积可以出早期遗物,早期堆积不应出晚期遗物。 7、晚期堆积单位会打破早期堆积单位。被打破的堆积单位一定早于打破它的堆积单位。 8、某堆积单位所包含的年代最晚的一件遗物是该堆积单位可能的最早年代。 9、某堆积单位的年代可以该堆积单位所压和被压得上下两堆积单位的年代分别作为它的上限和下限。 田野考古的野外工作方式田野考古的野外工作方式有调查、发掘和清理。这是田野考古最主要的工作,对田野考古发掘工作的指导。 1、依据土质、土色和包含物划分文化层; 2、平剖面结合,将文化遗存置于立体空间内分析研究; 3、必须遵循由晚及早的原则逐层予以揭露。 探方法:探方法是探方发掘法的简称。把发掘区划分为若干相等的正方格(探方),以方格为单位分工发掘。这种发掘方法就叫探方发掘法。 收集原则,按单位收集,遗物要按单位来编号,如H1:2:M8:9。代号: M墓葬 G沟 H灰坑 Y窑址

考古工作预案

考古工作预案 家乡: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

前言 抱着对考古浓厚的兴趣,学期初,我在许多的通识课之中选择了走进魅力考古这门课,它也的确没有让我失望,在这里了解到了考古学并没有我从前所想象的那么简单,像我学习地质学一样,学习考古同样可能会有艰苦的实习以及充分的准备。但我想,为所爱,踏着荆棘也不会觉得痛。通过多方查阅资料以及对家乡的了解,现设计工作预案如下 一、考察对象:庞葛城 1、地理位置:齐齐哈尔市梅里斯区哈拉新村前,有座夯土建筑、规模宏伟、遗迹清晰的古城,这是嫩江流域规模较大的辽金古城址之一,称“庞葛城”。大略位于下图中左上角红色图标1所在位置 2、历史记载: 金初太宗时期设置的乌古迪烈统军司及海陵王时期的乌古迪烈招讨司应在庞葛城。 庞葛城见于文献记载,《金史》中两见。一为太宗天会三年二月“以庞葛城地分授所徙乌虎里、迪烈底二部及契丹民”一为《金史·习古乃传》中记习古乃在太宗时受降乌古、迪烈二部后,“以庞葛城地分赐乌虎里、

迪烈底二部及契丹人,其未垦者听任力占射”的治所,应在庞葛城。 3、基本资料:调查得知,该城由南北二城构成,全城周长1 960米,近四华里。其中北城略呈方形,东西长300米,南北长250米,周长1 100米,中部偏东有一道土墙,墙中部偏南处有一大型建筑台基址,现高约3米,四面城墙每面各筑防御用等距马面2个,城四角各有一个角楼,南墙有东西宽26米、长16米的瓮城,城墙均由夯土筑成。南城应为接北城而后建,破坏甚剧,仅存东墙遗迹,东西长300米,南北长130米,周长865 米。近年来,在古城内发现大量辽金石期文物,如金代灰砖、布纹瓦、兽面瓦当、定瓷瓷器残片及辽金时期的石臼、石槽、铁制农具等,认定该城是一座辽金时期的古城。 4、考察目标 1)进一步确定该城的确切年代 2)使学生良好掌握田野考古的方式方法 3)进行文物保护与遗址复原工作 二、齐齐哈尔地区简介 1:名字由来:“齐齐哈尔”名字来源自达斡尔语,是“边疆”或“天然牧场”之意。因世界珍禽丹顶鹤在此栖息,又名鹤城。 2:地理位置:齐齐哈尔市位于黑龙江省西南部的松嫩平原。位于北纬45°至48°,东经122°至126°。东北与本省绥化市、东南与大庆市、南与吉林省白城市、西与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北与本省黑河市接壤。距省会哈尔滨市359公里,距绥化市328公里,距大庆139公里、距白城市282公里,距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区)524公里,距黑河市483公里。面积43000平方千米,其中市区面积4295平方千米,建成区面积161平方千米(2010年)。

内蒙古考古文献

内蒙古考古文献 一发掘简报 综述 张郁:《内蒙古大青山后东汉北魏古城遗址调查记》,《考古》1958年3期 张郁:《内蒙古宁城县古城址的调查》,《考古》1958年4期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发掘队:《内蒙古赤峰药王庙、夏家店遗址试掘简报》,《考古》1961年2期 内蒙古自治区昭武达盟文物工作站:《内蒙古敖汉旗孟克河上游的遗址调查》,《考古》1963年5期 敖汉旗文化馆:《敖汉旗老虎山遗址出土秦代铁权和战国铁器》,《考古》1976年5期 冯永谦等:《宁城县黑城古城址调查》,《考古》1982年2期 盖山林:《内蒙古乌盟南部发现的青铜器和铜印》,《考古》1986年2期 崔利明:《内蒙古兴和县发现窖藏铜币》,《考古》1988年12期 乌盟文物站凉城文物普查队:《内蒙古凉城县岱海周围古遗址调查》,《考古》1989年2期 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内蒙古准格尔煤田黑岱沟矿区文物普查述要》,《考古》1990年1期 刘观民:《内蒙古赤峰市大甸子墓地述要》,《考古》1992年4期 李兴盛:《内蒙古卓资县三道营古城调查》,《考古》1992年5期 崔树华:《内蒙古中南部三处古遗址调查》,《考古》1992年7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工作队等:《内蒙古海拉尔市团结遗址的调查》,《考古》2001年5期 赤峰联合考古调查队:《内蒙古赤峰地区1999年区域性考古调查报告》,《考古》2003年5期 王成等:《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发现青铜器》,《考古》2004年4期 田广林:《内蒙古赤峰市阴河中下游古代岩画的调查》,《考古》2004年12期 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内蒙古林西县水泉遗址发掘简报》,《考古》2005年11期 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内蒙古和林格尔县土城子古城发掘报告》,《考古学集刊》第6集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内蒙古准格尔旗二里半遗址第二次发掘报告》,《考古学集刊》第11集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工作队:《内蒙古中南部古代遗址调查简报》,《考古学集刊》第12集 吕遵谔:《内蒙林西考古调查》,《考古学报》1960年1期 辽宁省昭乌达盟文物工作站等:《宁城县南山根的石椁墓》,《考古学报》1973年2期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工作队:《宁城南山根遗址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75年1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工作队:《赤峰蜘蛛山遗址的发掘》,《考古学报》1979年2期 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凉城崞县窑子墓地》,《考古学报》1989年1期 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克什克腾旗南台子遗址发掘简报》,《内蒙古文物考古文集》第一 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4年; 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克什克腾旗南台子遗址》,《内蒙古文物考古文集》第二辑,中国 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

考古实习报告文档3篇

考古实习报告文档3篇 Documents of archaeological practice report 编订:JinTai College

考古实习报告文档3篇 小泰温馨提示:报告是按照上级部署或工作计划,每完成一项任务, 一般都要向上级写报告,反映工作中的基本情况、工作中取得的经验 教训、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工作设想等,以取得上级领导部门的指导。本文档根据申请报告内容要求展开说明,具有实践指导意义,便于学 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 1、篇章1:考古实习报告文档 2、篇章2:考古实习报告文档 3、篇章3:考古实习总结文档 篇章1:考古实习报告文档 实习已过去些许天了,可在京实习的一幕幕却还会常常 清晰的浮现于脑海中,那些人,哪些事,恍如昨日…… 三月的北京,春寒还盛,我们便来到了房山大苑村这个 陌生的地方,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们二十余师生一起经历了春天肆虐的沙尘暴,夏天炎炎的烈日,一起由大苑遗址转战于大兴墓葬群,一起睡露天,一起熬夜加班。付出了汗水,却也

收获了成果,通过实习,我们初步掌握了考古田野发掘方法和技能,熟练掌握了室内整理的前期记录整理和资料汇总工作等,同时锻炼了身心,拓宽了眼界,工作之余的生活,在北京文研所的关照下,也度过得很愉快。整个实习,大家都收获良多。 在此,实践和能力的学习提升过程不可置否是发掘实习 的重心,但穿插其间的人情往事也同样让人难忍不提,故此分为实践学习、生活娱乐两篇。 实习期三个月,可比较清晰的分为三段,即初始近一个 月的大苑村寺庙遗址发掘,中间的室内学习阶段及后段月余的大兴墓葬发掘及整体室内整理,三阶段大体可分为两部分,即田野发掘部分和室内学习整理部分。详述如下: 大苑村寺庙遗址位于北京市房山区青龙湖镇东约1.5千米,大苑村偏西部渠南,东西两边皆为民宅,南边缘靠近公路。为配合北京西六环修建工程的基建考古项目。发掘区原为民房及果园、耕地等,发掘前已被平毁,遍布树根和碎砖瓦块等。 此次发掘,方便起见,以大概发掘区中心位置一固定物 为中心基点,按南北正方向采用象限法布方,共分ⅰ、ⅱ、ⅲ和ⅳ4个发掘区。其中i、ⅳ区首先发掘,多数布方规格55米,少数1010米,ii、iii区发掘较晚些,大部布方1010米,偶

考古学与文献学

考古学与文献学的关系问题 考古学与文献学虽然属于不同的学科领域,但我觉着二者有着直接的联系,二者相互补充,相互完善,二者在研究历史方面各有优缺点,不能把二者孤立起来看。 首先,就考古学对文献学的影响而言,考古学在验证文献学的同时也丰富和拓展了文献学资料。每个时代的历史文献资料都有时代的局限性,尤其是先秦文献,或以残缺不全,或有后世辗转传抄造成的讹误,还有像在文字记载还不是很普及的时代,文献资料中那些历史事件的描述不一定是在那个时代就被记载下来了的,有可能是通过人们的口口相传,后来才被别人记载下来,本来排除记载者主观思想的因素一万,但从文献的真实性而言,本身就是有待于考证的。 例如我们以前看的那个关于良渚古国的那个视频,其中有提到这样一个例子,在中国一直流传着大禹治水的传说。大禹手下有一个重要的诸侯防风氏,他统领的古国据说就是良渚古国。然而有专家考证,古防风氏之国应在今天的山东境内,而良渚文化遗址主要在浙江和江苏的环太湖地区,地理位臵相去甚远,他们更主张良渚古国可能是蚩尤部落集团中的羽人国。这就体现了历史文献或传说与考古之间的不一致。 还有譬如夏朝,虽然《史记》等历史文献中有所记载,但因为没有考古文物出土,一直以来都有对这个朝代是否真正存在的争议。而商朝也是在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几乎完全印证了司马迁史记中所记载的商王世系表之后,才使得自己的存在成为无可争议的事实。这就体

现了考古学对文献学的一种验证,也使得这段历史更加可信。 其次,文献学对考古学的影响我觉得在于文献学为考古研究提供了一个大概的一个方向,甚至其中某些文献资料本身就可以当作对考古发现的一种解释。 例如,秦始皇陵墓地宫,现在的科学技术,虽然可以挖掘皇陵地宫,但是挖掘后无法保护,而且有一定的危险性,所以暂时还没有挖掘。但现存有一些关于地宫的文献记载,虽然简约,且又不免带有小说家言的色彩,但仍是考古学家研究的重要参考资料和依据。这样看来这些文献资料在研究秦始皇陵墓地宫方面就显得格外重要了,当然最终的地宫考古发掘也可以帮助完成对全部文献的释读。 所以考古学和文献学是相互补充,相互完善的,二者结合更有利于历史的研究,特别是在真实的还原历史和解释历史方面,是很有意义的!

考古和文献记载说明

考古和文献记载说明,至少在四五千年之前,中国的文字——汉字,已经诞生并日趋成熟了。关于汉字起源的历史,基于现存的古代文献记载和现已得到确认的考古发现,至少有四五千年的历史了,而汉字起源的历史就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开端历史,所以通常我们说中华民族有5000年文明史。 中国的文字从出现至今,已经历了早期的图画文字、甲骨文字、古文、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以及印刷术发明后为适应印刷要求而逐渐派生出来的各种印刷字体等漫长的发展历程。其中,甲骨文字被人们看作是中国最早的定型文字。 甲骨文 19世纪后期,在河南安阳,农民在耕地时偶尔发现了甲骨的碎片,他们把这些甲骨作为龙骨卖到药房。1899年,古文字学家刘鄂在别人所服的中药中,发现了这种上面刻有古文字的甲骨,便开始了收集研究工作。 甲骨文字是商朝后期写在或刻在龟甲、兽骨之上的文字,其内容多为"卜辞",也有少数为"记事辞"。因为那时人们用被灼烫过的甲骨上的纹络来判断事物的吉凶。占卜完毕,就将占卜的时间、人名、所问事情、占卜结果,以及事后验证刻在上面,形成了具有明显特征的甲骨文。 甲骨上的文字,有刀刻的,也有朱书墨书的。刀刻的甲骨文字有的填满朱砂,其字体与今不同,因此难以辨认。现已发现的甲骨文字有四五千个。经过文字学家和考古学家们的分析、判断,能够辨认的已近两千。这些甲骨文字,多为从图画文字中演变而成的象形文字,许多字的笔画繁复,近似于图画,而且异体字较多。这说明中国的文字在殷商时期尚未统一。另一方面,甲骨文中已有形声、假借的文字,从而说明文字的使用已经有了相当长久的历史。金文 继甲骨文之后出现的汉字书体就是金文。由于这种文字多铸于各种青铜器上而得名,也称为钟鼎文或青铜器铭文。至今所见最早有铭文的青铜器,为商代中期以后之物,铭文都很简单,文字书体近似于甲骨文。最有代表性的是西周的青铜器铭文。金文还载于各种彝器、乐器、兵器、度量衡器、铸币、铜镜和金属印章之上。其中以彝器之上载文数量最多。各种器物上的文字,较之甲骨文长且完整,字数少者数十字,多者数百字。例如西周前期的大盂鼎就载字二百九十一个。 大篆和小篆 篆书又分为大篆和小篆,是汉字书体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小篆较之大篆,形体笔画均已省简,而字数日增,这是应时代的要求所致。从古文到大篆,从大篆到小篆的文字变革,在中国文字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占有重要地位。 隶书 隶书始为秦朝程邈所作。程邈本为秦朝县之狱吏,因得罪于秦始皇而被投入云阳狱中。他在狱中苦心凝思十年,损益小篆,作隶书三千字,上之始皇。始皇采纳用之,遂拜其为御史。当时随着社会的发展,政务多端,文书日繁,记录事务单用小篆已深感不便,迫切需要一种比小篆更为省简、规范的文字,以便于书写和镌刻。由于当时改简小篆为社会急需,势在必行,致使隶书这一比小篆规范得多的新的字体应运而生,得以面世。 楷书 楷书,又名真书、正书、今隶。楷书之"楷"者,法也,式也,模也。草书之名出于草率、草稿,楷书之名则反之。虽然篆书和隶书也有草写者,以此而论,其工整者亦可谓之为"楷",但这里所说的楷书,是指自成一体、现在通用的"楷书"而言,如欧阳询、柳公权等碑帖的字等。关于楷书的首创者,众说不一。因为魏、晋、南北朝几百年来的文字,是隶书中的八分与楷书笔意错杂时期。比较一致的说法是由东汉王次仲所创。现存实物中,只有魏时期钟繇的“贺克捷表”的法度可称为楷书之祖。钟繇堪称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楷书书法家。今天的楷

文献与考古中的夏文化

文献与考古中的夏文化 一、传世文献 材料一:(夏朝之前)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公:公有),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夏朝起)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家:私人的)。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货力:货物财力)为己。大人世及(大人世及:国君父子兄弟相传)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仪以为纪。 ——《礼记·礼运》 材料二:帝禹东巡狩,至于会稽而崩。以天下授益(益:伯益)。……诸侯皆去(去:离开)益而朝启,曰“吾君,帝禹之子也”。于是启遂即天子之位,是为夏后帝启。 ——《史记?夏本纪》关于启继位的另一种说法:“益干启位,启杀之。”——《晋书》 材料三:有扈氏起兵,启亲领大军讨伐,声称有扈氏犯了“威侮五行,怠弃三正”的罪行,他要“恭行天之罚”。(参见《尚书·甘誓》) 夏启称他的“六卿”为“六事之人”,这些人是当时地位较高的官尹,他们既管“民事”,又统军旅。 夏王朝建立之后,……就正式制定了《禹刑》,帝芬时造“圜土”,即圆形高大的围墙,这是监狱(参见《左传》) 《夏书》说:“关石、和钧,王府则有。”使用一般通用的石、钧等衡量器械征收贡赋,保持王室的经常收入。 ——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 材料七:《韩非子·五蠹》篇说“禹之王天下,身执耒锸(耒锸:翻土农具),以为民先”,……文献中多有制酒的记载,……《夏小正》中有孵化小鸡、养羊、养蚕、调教马匹、渔猎祭祀等记载。 ——《高中历史第二分册教学参考资料》

二、考古发掘(二里头文化遗址) 材料一: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位于偃师西南的洛河岸边,总面积约9万平方公里,建成和使用的年代约在3900-3500年前,正处于文献记载的夏史纪年当中。其地理位置,东距偃师商城约6公里,西距洛阳东南的西周城约24公里,与《逸周书·度邑解》所记恰好吻合。 ——《高中历史 第二分册 教学参考资料》 材料二:偃师二里头遗址的中心,……宫殿 区居中,手工业作坊和一般民居区分布于四周, 它们彼此有道路连贯,整体布局呈现出对宫殿的 拱卫之制。……一号宫殿遗址是一座大型的夯土 台基,东西长约108米,南北宽约100米,面积约 1万平方米。……二号宫殿同样有廊庑、大门、 庭院、中心殿堂等建筑,……庭院中还发现有陶 制的水管、石砌的方腔水道。……主殿后是一座大型墓葬。 材料三:……一般民居遗址,大体可以归纳为三种类型:①平地起建的。此类房屋一般比较宽敞。都为土木结构,……②半地穴式的。此类居所的面积约三四平方米至10平方米不等,平面呈不规则形,较为简陋。③窑洞式的。……大都是选择在断崖、沟崖并经过修整的地方,面积一般约4平方米,比较简陋。 材料四:二里头文化的两个类型……都有青铜器的发现,……铸造工艺比较复杂,……生产工具多数是石器、木器和骨器。……有石镰、石刀、石斧、石铲、蚌镰、蚌刀、蚌铲等工具。……发现的兽骨,以牛最多,其次是猪、羊、狗、鹿等。完整的狗、猪、羊的骨架屡见不鲜。 材料五:遗址中发现的的青铜器、玉器和陶器: 二里头宫殿复原图 青铜乳钉爵 青铜鼎 镶松石兽面纹铜牌 兽面纹玉钺 玉璋 三孔玉刀 灰陶盉(酒器) 鸭形壶

湖北考古文献

一发掘简报 综述 石龙过江水库指挥部文物工作队:《湖北京山、天门考古发掘简报》,《考古》1956年3期。蓝蔚:《武汉在防汛中的文物发现》,《考古》1955年2期 郭冰廉:《湖北黄陂杨家湾的古遗址调查》,《考古》1958年1期 湖北省文物管理处:《湖北红安金盆遗址的发掘》,《考古》1960年4期 杨锡璋:《长江中游湖北地区考古调查》,《考古》1960年10期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长江队三峡工作组:《长江西陵峡考古调查与试掘》,《考古》1961年 5期 湖北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湖北宜城“楚皇城”遗址调查》,《考古》1965年8期 湖北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湖北随县唐镇汉魏墓清理》,《考古》1966年2期 纪南城文物考古发掘队:《江陵毛家山发掘记》,《考古》1977年3期 湖北省博物馆:《湖北房县的东汉、六朝墓》,《考古》1978年5期 鄂城县博物馆等:《湖北鄂城发现古井》,《考古》1978年5期 楚皇城考古发掘队:《湖北宜城楚皇城战国秦汉墓》,《考古》1980年2期 鄂城县博物馆:《湖北鄂城县新庙瓦窑嘴窑址调查》,《考古》1983年3期 湖北宜昌地区博物馆等:《湖北宜昌白庙遗址试掘简报》,《考古》1983年5期 吴晓松:《湖北黄冈县禹王城出土一批铜蚁鼻钱和其他文物》,《考古》1984年12期 张典维:《湖北长阳出土一批青铜器》,《考古》1986年4期 湖北长阳县博物馆:《湖北长阳清江沿岸遗址调查》,《考古》1988年6期 孝感地区博物馆:《湖北孝感地区古文化遗址调查》,《考古》1986年7期 宜昌地区博物馆等:《湖北宜都发掘三座汉晋墓》,《考古》1988年8期 荆州地区博物馆等:《湖北江陵荆南寺遗址第一、二次发掘简报》,《考古》1989年8期 黎泽高等:《枝城市博物馆藏青铜器》,《考古》1989年9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长江工作队:《鄂西北地区三座古墓》,《考古》1990年8期 长办库区处红花套考古工作站:《湖北宜昌前坪包金头东汉、三国墓》,《考古》1990年9期武汉大学历史系考古教研室:《湖北麻城栗山岗战国秦汉墓清理简报》,《考古》1990年11 期 孝感地区博物馆:《湖北孝感地区两处古城遗址调查简报》,《考古》1991年1期 孝感地区博物馆:《湖北省汉川县考古调查简报》,《考古》1993年8期 襄樊市博物馆:《襄樊市博物馆藏铜镜选介》,《考古》1994年1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湖北工作队等:《湖北黄梅县考古调查简报》,《考古》1994年6 期 李端阳等:《湖北孝感市古文化遗址调查简报》,《考古》1994年9期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湖北罗田庙山岗样子发掘报告》,《考古》1994年9期 王善才:《湖北蒲圻市赤壁山遗址调查》,《考古》1995年2期 湖北省孝感地区博物馆:《1080年湖北广水市考古调查报告》,《考古》1995年2期 沙市市博物馆:《湖北沙市李家台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95年3期 鄂西自治州博物馆:《巴东长江段几处古遗址调查》,《考古》1995年5期 黄冈地区博物馆:《湖北黄冈巴水流域部分古文化遗址》,《考古》1995年10期 宜昌博物馆:《湖北宜昌市中堡岛遗址西区1993年发掘简报》,《考古》1996年9期 荆州博物馆等:《湖北荆州市阴湘城遗址东城墙发掘简报》,《考古》1997年5期

吉林考古文献

吉林考古文献 一发掘简报 综述 康家兴:《吉林江北土城子附近古文化遗址及石棺墓》,《考古》1955年1期 康家兴:《浑江中游的考古调查》,《考古》1956年6期 王诚贤:《吉林市附近发现多处古代文化遗址》,《考古》1957年3期 李莲:《吉林头道江下游考古调查简报》,《考古》1958年9期 吉林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吉林省前郭、扶余、德惠考古调查》,《考古》1961年1期 李殿福:《一九六二年春季吉林辑安考古调查简报》,《考古》1962年11期 古兵:《吉林辑安历年出土的古代钱币》,《考古》1964年2期 吉林市博物馆:《吉林永吉县学古东山遗址试掘简报》,《考古》1981年6期 吉林市博物馆:《吉林市泡子沿前山遗址和墓葬》,《考古》1985年6期 长春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吉林省饮马河沿岸古文化遗址调查简报》,《考古》1986年9期洪峰:《吉林东丰县南部古遗迹调查》,《考古》1987年6期 尹郁山:《吉林吉安县出土窖藏铜币》,《考古》1988年2期 四平地区博物馆等:《吉林省梨树县二龙湖古城址调查简报》,《考古》1988年6期 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1985年吉林东丰县考古调查》,《考古》1988年7期 辽源市文物管理所:《吉林辽源市龙首山城内考古调查简报》,《考古》1994年3期 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吉林东丰、海龙县考古调查与试掘简报》,《考古》1994年6期郑新城:《吉林松原市后土村发现古代墓葬》,《考古》1999年4期 吉林省博物馆:《吉林江北土城子古文化遗址及石棺墓》,《考古学报》1957年1期 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吉林浑江永安遗址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97年2期 吉林市博物馆:《吉林永吉杨屯大海猛遗址》,《考古学集刊》第5集 吉林省文物工作队等:《吉林永吉杨屯遗址第三次发掘》,《考古学集刊》第7集 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长春市腰红嘴子与北红嘴子遗址发掘简报》,《考古》2003年8期 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吉林通化市万发拨子遗址二十一号墓的发掘》,《考古》2003年8期 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吉林长白县干沟子墓地发掘简报》,《考古》2003年8期 吉林省揽头窝堡遗址考古队:《吉林德惠市揽头窝堡遗址六号房址的发掘》,《考古》2003年8期 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等:《吉林敦化市敖东城遗址发掘简报》,《考古》2006年9期 旧石器时代 吉林省博物馆:《吉林镇赉县细石器文化遗址》,《考古》1961年8期 吉林省博物馆:《吉林大安东山头新石器文化遗址》,《考古》1961年8期 新石器时代 东北考古发掘团:《吉林西团山石棺墓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64年1期 吉林大学考古教研室:《农安左家山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学报》1989年2期 吉林市博物馆:《吉林市安广县永合屯细石器遗址调查简报》,《文物》1959年第12期

中国考古重大发现资料

名词解释: 1,考古学。根据古代人类通过各种活动遗留下来的物质,以研究人类古代社会的历史的一门学科 2,遗迹。答:遗迹是古代人类通过各种活动遗留下来的痕迹。 3,遗物。答:遗物是古代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生产工具、武器、日用器具及装饰品等。 4,史前考古学。答:是考古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他是以文字记载以前时代的考古资料为研究对象,与以文献记载时代为研究对象的历史考古学相对,是考古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5,历史考古学。答:历史考古学的研究范围则限于有了文献记载以后的人类历史,两者的界线在于文字的发明。 6,旧石器时代。答:旧石器时代(距今约250万年~距今约1万年),以使用打制石器(见石器)为标志的人类物质文化发展阶段。地质时代属于上新世晚期更新世,从距今约250万年前开始,延续到距今1万年左右止。 7,新石器时代。答:新石器时代,在考古学上是石器时代的最后一个阶段。以使用磨制石器为标志的人类物质文化发展阶段。这个时代在地质年代上已进入全新世,继旧石器时代之后,或经过中石器时代的过渡而发展起来,属于石器时代的后期。年代大约从1.8万年前开始,结束时间从距今5000多年至2000多年不等。 8,青铜器时代。答:青铜器时代,考古学分期法的一个时期,指主要以青铜为材料制造工具、用具、武器的人类物质文化发展阶段,处于新石器时代和铁器时代之间。是继金石并用时代之后的又一个历史时期。 9,玉猪龙。答:玉猪龙并非龙而是猪。当时人们已经完成了对猪的圈养,因此将猪的形状,做成配件。之所以称为龙,是因为在最初发现时,考古学家出于某种原因将其误认为龙,红山文化的这头玉猪,被称为中华第一龙。后来清楚了玉龙原来是玉猪,然而为时已晚,它的形象在社会上已经广为传播,甚至华夏银行将其作为了银行的标志。为了不挫伤人们的民族自豪感,便将这头玉猪命名为玉猪龙,既体现它的本质,又可以混淆概念:虽然是头猪,却是头龙猪。 10,玉琮。答:玉琮是一种内圆外方的筒形玉器,为我国古代重要礼器之一。最早的玉琮见于安徽潜山薛家岗第三期文化,距今约5100年。 新石器时代发现较多的良渚玉琼,玉材为产于江浙一带的透闪石质玉石,质地不纯,以青色居多,部分黄色,土浸后呈雾状乳白色。除少数作圆筒状外,多制成规整的内圆外方形。11,龙山文化。答:龙山文化泛指中国黄河中、下游地区约当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类文化遗存。铜石并用时代文化,因首次发现于山东历城龙山镇(今属章丘)而得名,距今约4350─3950年。分布于黄河中下游的山东、河南、山西、陕西等省。大汶口文化出现的快轮制陶技术在这一时期得到普遍采用,磨光黑陶数量更多,质量更精,烧出了薄如蛋壳的器物,表面光亮如漆,是中国制陶史上的鼎峰时期。 12,良渚文化。答:良渚文化为中国新石器文化遗址之一,分布地点在长江下游的太湖地区,其中心在浙江省良渚。1936年发现的该文化遗址,于1959年依照考

考古文献学

考古学与文献学的关系 谈论考古学与文献学的关系,我们首先来看一下二者的定义。 文献学就是狭义上的历史学,其研究对象主要是古今一切有历史价值的汉文与民族文字的历史文献,文献学是对文献的产生发展、表现方式、流传情况,以及文献的内容类别、整理利用乃至文献数据化进行探讨和研究,并阐述其发展规律,总结其实践经验,进而加以理论说明的一门综合性的学问,文献学是一门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广阔发展前景的学科。其研究的领域主要是历史文献学理论与方法,历史文献学史,中国古代思想文化,文献整理。这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具有综合性,基础性和实践性的特点。现在多数历史学学生学习的都是文献学。 考古学是根据古代人类通过各种活动遗留下来的实物资料,以研究人类古代社会历史的一门学科。考古学属于人文科学,与历史科学有密切关系。中国的考古学是门既古老又年轻的学科。 一、考古学对文献学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考古发现有利于检验一些古籍的真伪。 例如,1971年安徽阜阳西汉汝阴侯夏侯灶墓出土了《晏子春秋》残简,1972年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了《孙子》、《六韬》、《尉缭子》、《管子》、《晏子春秋》、《墨子》、《孙膑兵法》等残简,1972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了《老子》、《战国纵横家书》、《易经》以及阴阳、天文、五行、杂占等10多种12余万字的大批帛书,1973年河北定县汉墓出土了《晏子春秋》、《论语》、《儒家者言》、《哀公问五义》、《文子》、《太公》等8种残简,这些简牍帛书的出土使其中历来被怀疑或断言是伪书的《文子》、《尉缭子》、《鹖冠子》、《晏子春秋》、《六韬》、《孙子兵法》等成了真书,促使学术界对前人辨伪成果重新审视考辨,七十年代这些竹简帛书的出土,无疑是辩伪这门学问的试金石,它促进了学者对古籍真伪的重新研究和审视,而古籍真伪的辨别也有利于我们正确的利用这些文献资料,更好的了解和研究古代社会生活和文化。 2.考古发现不仅能检验一些古籍本身的真伪,还能证实文献资料记载的可靠性。 例如,王国维的《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考证出王亥为殷之先祖,而长期以来存有疑义的《史记·殷本纪》中记载的报乙报丙报丁,也在卜辞中有了相应的位次。另外,又考证出殷人兄弟无论长幼,与已立未立,其名号典礼并无等别,化解了卜辞中父甲父乙等名称求诸世系不能通的疑惑。他的《续考》,则将殷先公之名完全考释清楚。《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的问世,澄清了长久以来殷商世系不清的问题,也证实了《史记》等一批文献资料的可靠性,使中国可信古史可上溯至殷商时期,拓宽了历史研究的领域。 二、在考古学对文献学做出贡献的同时,文献学对于考古学也是具有重要作用的。 1,文献学对考古学的影响我觉得在于文献学为考古研究提供了一个大概的一个方向资料,甚至其中某些文献资料本身就可以当作对考古发现的一种解释。 例如,秦始皇陵墓地宫,现在的科学技术,虽然可以挖掘皇陵地宫,但是挖掘后无法保护,而且有一定的危险性,所以暂时还没有挖掘。但现存有一些关于地宫的文献记载,虽然简约,且又不免带有小说家言的色彩,但仍是考古学家研究的重要参考资料和依据。这样看来这些文献资料在研究秦始皇陵墓地宫方面就

晋文化考古与历史文献中若干历史疑问之梳理

晋文化考古与历史文献中若干历史疑问之梳理 ——兼论晋文化的研究与开发 蔺长旺 临汾市三晋文化研究会 摘要 本文围绕晋文化考古这一主题,对晋文化考古与历史文献中若干历史疑问进行了初步的梳理,并对晋文化的概念与体系构建进行了探讨,对晋文化研究与开发提出了打破地域局限进行夸域研究与整体开发的顶层设计理念。 关键词晋文化晋文化考古历史文献历史疑问晋文化体系时空框架 自上世纪末六十年代以来,考古界围绕着晋文化考古这一主题,通过在临汾盆地近半个世纪的考古发掘与研究工作,终于揭开了尘封数千年古晋国文化遗存的神秘面纱,并自此而引发了晋文化研究高潮的到来。 一、晋文化考古与历史文献中若干历史疑问之梳理 侯马晋囯遗址考古大会战,揭开了从考古学上探索晋国历史的序幕,证明了侯马晋文化遗址即是晋景公所迁的晋国最后的都城新田。之后,又发现了涵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东下冯类型文化遗存的迄今山西境内最大的晋文化遗址——天马曲村遗址。 曲村—天马遗址位于现今行政区域翼城和曲沃两县之境内,在曲村、北赵、天马和毛张四个自然村的覆盖之下,该遗址规模甚大,确非一般之聚落。遗址中

发现有居住遗址,有烧制陶器的窑,有铸造铜器的陶范,其文化内涵之丰富可见一斑。特别是在曲村北还有近一万座墓葬没有挖掘,也许地下还会埋藏着诸多有价值的历史信息。 最为重要的是考古界在北赵的村南发现了9组19座晋侯墓葬,通过数十年对这个晋侯墓地群的发掘研究,业界认为有确凿的证据已经完全证明至少有八代晋侯及其夫人葬在那里,也就是从第二代到第九代。因为通过对墓群出土的青铜器、墓葬的棺模、陪葬品以及青铜器铭文的研究,不但可以证明这里是父子相继的具有连续性的晋侯墓地,是从第二代夑父到第九代的晋穆侯的墓地,而且也有相对充分的理由证明这里应是西周时期晋国的国都所在地域,是“晋”的中心区域⑴。 不过,诸多的历史疑问随之也自然地摆在了我们的面前: 一是第一代晋侯叔虞的墓葬地在哪里,为何在晋侯墓地群里未能发现,“叔虞封唐”的“唐”又到底在哪里。对于这两个问题,迄今为止考古界还未能通过实地考古挖掘找到其确切的位置,这个延续两千对年的历史疑问似乎依旧存在。尽管目前考古界曾在浮山桥北商周先族墓地发现出土铜器铭文的“先”字在陕西周公庙甲骨文中是和“唐”同版的,但更为直接的相关线索甚少,且学术界也存在一些争议。看来靠考古来发现“叔虞封唐”的“唐”地之所在的路程似乎还很遥远。况且,即使找到了叔虞墓,作为始祖的坟墓是否在“叔虞封唐”的地点也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 从汉朝以来,对“叔虞封唐”的“唐”究竟在什么地方,有多种之说,争论不休。司马迁在《史记·晋世家》记载“河、汾之东,方百里”,这只是划定了一个大概的区域,但并没有给出具体的地理位置,于是便留下了一个两千年的历史谜团。东汉的班固及其之后的郑玄、杜预、郦道元、顾祖禹等大家都赞成晋阳之说。明末清初的顾炎武经实地考察研究后,提出了“晋之始见春秋,其都在翼”,即翼城之说。此外,还有夏县安邑说、霍州永安说、乡宁鄂地说、河北唐县说等等。 对于晋阳说,比较多的意见是在现在的太原附近,以致吸引了很多的游人,直到现在还有很多人都认为那是唐叔虞的封地。太原有一个晋祠,在晋祠的附近有一个坟丘,传说就是叔虞的墓葬。对此,山西考古研究所曾经组织人进行了挖掘,挖掘的结果证明它只是一个汉代以后的一个纪念性建筑。看来,晋阳说目前尚得不到考古学的有力支持,而所谓河北唐县说的推论根据之一又是依据于“晋阳之说”,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看来河北唐县说也是值得推敲的。有意思的是,河北唐县说也以司马迁“河、汾之东,方百里”的文献记载为依据,因为唐县也在河水与汾水之东。 至于翼城说,从考古发现的间接佐证和相关文献记载的推断上来看,似乎较为接近于历史的真实。南宋史学家郑樵所著《通志》中有一段话:“帝尧,高辛氏第二子,母帝喾四妃陈丰氏曰庆都。……年十三佐帝挚受封于陶,十有五封唐为唐侯,合翼与浮山南为国,十有六以侯伯践帝位,都平阳,号陶唐氏”。这就是说,帝尧在十五岁那年被封为唐侯的时候,所封地就在翼城。另据田建文、高青山所著《晋国文化研究》,“按郑玄《毛诗·唐谱》中记载:‘成王封母弟叔虞于尧之故墟,曰唐侯。南有晋水,至子夑改为晋侯’,‘唐’位于晋侯墓地之北。之后,2003年浮山桥北商周先国墓地的发现,证实了唐国应在先国之南。2004年绛县横水倗国墓地和2007年翼城大河口墓地两处西周墓地的发现,勾勒出了唐国的疆域范围,应在横水北、大河口西。”这样,再结合司马迁唐在“河汾之

丝绸之路的考古发现与研究历史文献

丝绸之路的考古发现与研究历史文献 上没有丝绸之路的详细描述,对它的确认主要依据考古发现,再结合文献记载。因此可以说,近代以来人们对丝绸之路的认知,正是源于近代考古学传入中国。 公元4至11世纪,草原丝绸之路成为东北亚的国际交通路线,对中国、朝鲜和日本与西方的文化交流有着极重要的作用。其从中国往东发展,进入了朝鲜半岛,然后通过对马海峡到达日本九州。日本考古发现的大量中国文物其中不少就是通过此路传播过去的。在沙漠丝绸之路开通以后,它就居于次要地位了,但是仍然在欧亚文化交流中发挥作用。 沙漠丝绸之路首先是一条政治之路、外交之路。通过多年来在新疆地区开展的考古工作,发现了沙漠丝绸之路上的汉唐王朝军政、经济设施的遗存,主要有作为社会政治平台的“城址”,军事与经济双重功能的屯田,军政功能的烽燧、亭障等等。些是中央政府在西域行使国家主权行为的重要物化载体,反映了当时西域地区的“国家主导文化”。 中古时代的北庭故城规模宏大,略呈长方形,分内、外二城。从北庭故城城址形制与其出土遗物来看,与内地文化的一致性是显而易见的。罗布淖尔北岸土垠遗址出土的汉文木简内容,大部分与屯田有关。楼兰城东郊考古发现有古代农田开垦的遗迹。米兰发现的大规模灌溉系统遗迹应该是汉代遗存。考古发现,汉字是汉代西域时代最早的文字之一,是西域两千年来一直使用的官方正式文字。新疆地区考古发现的汉字材料及其书写制度,深受中原影响。 西南丝绸之路与佛教传入有关。丝绸之路开通后,南亚佛教通过中亚、西域传入内地,融合中国传统的汉文化,成为汉文化圈的一种重要宗教。西南丝绸之路的兴起应该早于沙漠丝绸之路,因为张骞出使西域时就在今阿富汗看到从印度运去的“蜀布”,也就是说在张骞“凿空”之前,中国西南地区已经与印度有了商贸、文化往来。四川三星堆遗址与成都金沙遗址发现的象牙,均应产于印度。如果种看法成立的话,那么西南丝绸之路要上溯至夏商时代。 研究海上丝绸之路主要是通过古代码头、沉船的考古发现,以及相关地方的考古发现来探索其路线。比如在安阳殷墟发现的三千年前刻甲骨文用的龟

浙江考古文献文档

浙江省考古文献 一发掘简报 综述 董巽观:《浙江嘉兴双桥古文化遗址调查记》,《考古》1955年5期 王士伦等:《浙江绍兴漓渚考古简报》,《考古》1955年5期 黄德彰:《浙江杭县东湖村发现古文化遗址》,《考古》1957年1期 王士伦:《浙江萧山进化区古代窑址的发现》,《考古》1957年2期 冯信敖:《浙江崇德罗家谷遗址调查记》,《考古》1957年4期 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浙江绍兴漓渚古墓发掘简报》,《考古》1958年12期 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浙江鄞县古瓷窑址调查纪要》,《考古》1964年4期 朱伯谦:《浙江东阳象塘窑址调查记》,《考古》1964年4期 绍兴县文物管理委员会:《浙江绍兴县出土一批窖藏古钱》,《考古》1979年6期 安吉县博物馆:《浙江省安吉县出土一罐钱币》,《考古》1982年1期 衢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浙江衢州市衢江北区古遗址调查简报》,《考古》1987年1期 金华地区文管会:《浙江武义县水碓周五代北宋窑址调查》,《考古》1987年5期 严康福:《浙江桐庐发现窖藏钱币》,《考古》1988年5期 夏星南:《浙江长兴县出土一批古钱币》,《考古》1990年8期 符永才等:《浙江南田海岛发现唐宋遗物》,《考古》1990年11期 台州地区文管会等:《浙江温岭青瓷窑址调查》,《考古》1991年7期 泰顺县文博馆:《浙江省飞云江上游古文化遗址调查》,《考古》1993年7期 金柏东等:《浙江温州五代、北宋瓷制明器》,《考古》1993年8期 绍兴县文管所:《浙江绍兴里木栅晋、唐墓》,《考古》1994年6期 王回军:《浙江温州市郊正和堂窑址的调查》,《考古》1999年12期 蒋缵初:《杭州老和山遗址1953年第一次的发掘》,《考古学报》1958年2期 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黄岩秀陵水库古墓清理报告》,《考古学报》1958年1期 金祖明:《浙江余姚青瓷窑址调查报告》,《考古学报》1959年3期 浙江省考古研究所等:《浙江泰顺玉塔古窑址的调查与发掘》,《考古学集刊》第1集 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浙江宁波市祖关山冢地的考古调查和发掘》,《考古》2001年7期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浙江余姚市鲻山遗址发掘简报》,《考古》2001年10期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浙江德清县独仓山及南王山土墩墓发掘简报》,《考古》2001年 10期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浙江慈溪县越窑马弄窑址的发掘》,《考古》2001年10期 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浙江宁波市唐宋子城遗址》,《考古》2002年3期 新石器时代 施昕更:《良渚—杭县第二区黑陶文化遗址初步报告》,浙江省教育厅出版,1938年。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余杭良渚遗址群调查简报》,《文物》2002年第10期。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余杭莫角山遗址1992-1993年的发掘》,《文物》2001年第12期。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余杭市文管会:《浙江余杭汇观山良渚文化祭坛与墓地发掘简报》, 《文物》1997年第7期。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良渚文化汇观山遗址第二次发掘简报》,《文物》2001年第12期。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浙江余杭汇观山良渚文化祭坛与墓地发掘简报》,《浙江省文物考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