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心悸治疗

心悸治疗

心悸治疗
心悸治疗

心悸的辨证论治

辩惊悸与怔忡大凡惊悸发病,多与情绪有关,可由骤遇惊恐,忧思恼怒,悲哀过极或过度紧张而诱发,多为阵发性,病来虽速,病情较轻,实证居多,病势轻浅,可自行缓解,不发时如常人。

一、辨证要点

1、辩惊悸与怔忡大凡惊悸发病,多与情绪有关,可由骤遇惊恐,忧思恼怒,悲哀过极或过度

紧张而诱发,多为阵发性,病来虽速,病情较轻,实证居多,病势轻浅,可自行缓解,不发时如常人。怔忡多由久病体虚、心脏受损所致,无精神因素亦可发生,常持续心悸,心中惕惕,不能自控,活动后加重,病情较重,每属实证,或虚中夹实,病来虽渐,不发时亦可见脏腑虚损症状。惊悸日久不愈,亦可形成怔忡。

2、辨虚实心悸证候特点多为虚实夹杂,虚者指脏腑气血阴阳亏虚,实者多指痰饮、瘀血、火

邪之类。辨证时,要注意分清虚实的多寡,以决定治疗原则。

3、辨脉象观察脉象变化是心悸辨证中重要的客观内容,常见的异常脉象如结脉、代脉、促脉、

涩脉、迟脉,要仔细体会、掌握其临床意义。临床应结合病史、症状,推断脉症从舍。一般认为,阳盛则促,数为阳热,若脉虽数、促而沉细、微细,伴有面浮肢肿,动则气短,形寒肢冷,舌淡者,为虚寒之象。阴盛则结,迟而无力为虚,脉象迟、结、代者,一般多属虚寒,其中结脉表示气血凝滞,代脉常为元气虚衰、脏气衰微。凡久病体虚而脉象弦滑搏指者为逆,病情重笃而脉象散乱模糊者为病危之象。

4、辨病情对心悸的临床辨证应结合引起心悸原发疾病的诊断,以提高辨证准确性,如功能性

心律失常所引起的心悸,常表现为心率块速型心悸,多属心虚胆怯,心神动摇;冠心病心悸,多为气虚血瘀,或由痰瘀交阻而致;风心病引起的心悸,以心脉痹阻为主;病毒性心肌炎引起的心悸,多由邪毒外侵,内舍于心,常呈气阴两虚,瘀阻络脉证。

二、治疗原则

心悸虚证由脏腑气血阴阳亏虚、心神失养所致者,治当补益气血,调理阴阳,以求气血调畅,阴平阳秘,并配合应用养心安神之品,促进脏腑功能的恢复。心悸实证常因于痰饮、瘀血等所致,治当化痰、涤饮、活血化瘀,并配合应用重镇安神之品,以求邪去正安,心神得宁。临床上心悸表现为虚实夹杂时,当根据虚实之多少,攻补兼施,或以攻邪为主,或以扶正为主。

三、分证论治

心虚胆怯

症状:心悸不宁,善惊易恐,坐卧不安,少寐多梦而易惊醒,食少纳呆,恶闻声响,苔薄白,脉细略数或细弦。

治法:镇惊定志,养心安神。

方药:安神定志丸。

方中龙齿、朱砂镇惊宁神;茯苓、茯神、石菖蒲、远志安神定志;人参益气养心。可加琥珀、磁石重镇安神。

心脾两虚

症状:心悸气短,头晕目眩,少寐多梦,健忘,面色无华,神疲乏力,纳呆食少,腹胀便溏,舌淡红,脉细弱。

治法:补血养心,益气安神。

方药:归脾汤。

方中当归、龙眼肉补养心血;黄芪、人参、白术、炙甘草益气以生血;茯神、远志、酸枣仁宁心安神;木香行气,令补而不滞。

若心悸气短,神疲乏力,心烦失眠,五心烦热,自汗盗汗,胸闷,面色无华,舌淡红少津,苔少或无,脉细数,为气阴两虚,治以益气养阴,养心安神,用炙甘草汤加减。本方益气滋阴,补血复脉。方中炙甘草、人参、大枣益气以补心脾;干地黄、麦冬、阿胶、麻子仁甘润滋阴,养心补血,润肺生津;生姜、桂枝、酒通阳复脉。气虚甚者加黄芪、党参;血虚甚者加当归、熟地;阳虚甚而汗出肢冷,脉结或代者,加附片、肉桂;阴虚甚者,加麦冬、阿胶、玉竹;自扦、盗汗者,加麻黄根、浮小麦。

阴虚火旺

症状:心悸易惊,心烦失眠,五心烦热,口干,盗汗,思虑劳心则症状加重,伴有耳鸣,腰酸,头晕目眩,舌红少津,苔薄黄或少苔,脉细数。

治法:滋阴清火,养心安神。

方药:黄连阿胶汤。

方中黄连、黄芩清心火;阿胶、芍药滋阴养血;鸡子黄滋阴清热两相兼顾。常加酸枣仁、珍珠母、生牡蛎等以加强安神定悸之功。

肾阴亏虚、虚火妄动、遗精腰酸者,加龟板、熟地、知母、黄柏,或加服知柏地黄丸,滋补肾阴,清泻虚火。阴虚而火热不明显者,可改用天王补心丹滋阴养血;养心安神。心阴亏虚、心火偏旺者,可改服朱砂安神丸养阴清热,镇心安神。

若阴虚夹有瘀热者,可加丹参、赤芍、丹皮等清热凉血,活血化瘀。夹有痰热者,可加用黄连温胆汤,清热化痰。

心阳不振

症状:心悸不安,胸闷气短,动则尤甚,面色苍白,形寒肢冷,舌淡苔白,脉虚弱,或沉细无力。

治法:温补心阳,安神定悸。

方药: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方中桂枝、炙甘草温补心阳;生龙齿、生牡蛎安神定悸。大汗出者,重用人参、黄芪,加煅龙骨、煅牡蛎、山萸肉,或用独参汤煎服;心阳不足、寒象突出者,加黄芪、人参、附子益气温阳;夹有瘀血者,加丹参、赤芍、桃仁、红花等。

水饮凌心

症状:心悸,胸闷痞满,渴不欲饮,下肢浮肿,形寒肢冷,伴有眩晕,恶心呕吐,流涎,小便短少,舌淡苔滑或沉细而滑。

治法:振奋心阳,化气利水。

方药:苓桂术甘汤。

方中茯苓淡渗利水;桂枝、炙甘草通阳化气;白术健脾祛湿。兼见恶心呕吐,加半夏、陈皮、生姜皮和胃降逆止呕;尿少肢肿,加泽泻、猪苓、防己、大腹皮、车前子利水渗湿;兼见水湿上凌于肺,肺失宣降,出现咳喘,加杏仁、桔梗以开宜肺气,葶苈子、五加皮、防己以泻肺利水;兼见瘀血者,加当归、川芎、丹参活血化瘀。

若肾阳虚衰,不能制水,水气凌心,症见心悸,咳喘,不能平卧,浮肿,小便不利可用真武汤,温阳化气利水。方中附子温肾暖土;茯苓健脾渗湿;白术健脾燥湿;白芍利小便,通血脉;生姜温胃散水。

心血瘀阻

症状:心悸,胸闷不适,心痛时作,痛如针刺,唇甲青紫,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涩或结或代。

治法:活血化瘀,理气通络。

方药:桃仁红花煎。

方中桃仁、红花、丹参、赤芍、川芎活血化瘀;延胡索、香附、青皮理气通脉止痛;生地、当归养血和血。胸部窒闷不适,去生地之滋腻,加沉香、檀香、降香利气宽胸。胸痛甚,加乳香、没药、五灵脂、蒲黄、三七粉等活血化瘀,通络定痛。兼气虚者,去理气之青皮,加黄芪、党参、黄精补中益气。兼血虚者,加何首乌、枸杞子、熟地滋养阴血。兼阴虚者,加麦冬、玉竹、女贞子滋阴。兼阳虚者,加附子、肉桂、淫羊藿温补阳气。兼挟痰浊,而见胸满闷痛,苔浊腻者,加瓜蒌、薤白、半夏理气宽胸化痰。

心悸由瘀血所致,也可选用丹参饮或血府逐瘀汤。

痰火扰心

症状:—心悸时发时止,受惊易作,胸闷烦躁,失眠多梦,口干苦,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弦滑。

治法:清热化痰,宁心安神。

方药:黄连温胆汤。

方中黄连苦寒泻火,清心除烦;温胆汤清热化痰。全方使痰热去,心神安。可加栀子、黄芩、全瓜蒌,以加强清火化痰之功。可加生龙骨、生牡蛎、珍珠母、石决明镇心安神。若大便秘结者,加生大黄泻热通腑。火热伤阴者,加沙参、麦冬、玉竹、天冬、生地滋阴养液。

重症心悸时应予心电监护,中西药物综合抢救治疗,常用的中药抢救措施有:1、率快速型心悸可选用生脉注射液静脉缓慢注射,或静脉滴注,也可用强心灵、福寿草总甙、万年青甙,缓慢静注。2、率缓慢型心悸可选用参附注射液或人参注射液缓慢静注或静脉滴注。

刘渡舟心悸的辨证与治疗

心悸的辨证与治疗 心悸指的是心律搏动失常而发生的心跳、心慌的一种病症。悸,《说文》训为“内动”,心悸,也就是心内动。有的医书也叫“心筑惕”,筑,形容心悸犹如物捣之状;惕,则指悸动而心神不安。心是一个有节律搏动的脏器,正常情况下,这种博动在是不知不觉中进行着。“心悸”是一种失常的搏动没有节律可言,它使人有明显的心跳、心慌的感觉,并往往伴有胸满、气短等等症,属于病态的反应。从中医角度来讲,心悸主要分为心虚失养,与心被邪扰两大类。(1)心虚失养的心悸 1)心阳虚类 阳虚心悸:《素问?六节藏象论》说:“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这段话是说心为生命的根本,而主宰神明的变化。心有这种功能是其阳气的功能所决定的。心属火脏,而又上居于胸中;胸为阳位,火亦属阳,两阳相合,所以把心称作“阳中之太阳”。由于阳气主动,阴气主静,所以心脏能不息地博动,从生到死,莫不以阳气为先决条件。由此可见,心主血脉与神志,也与阳气的主导作用有关。如果离开了阳气,心就停止搏动,血脉不流、神志消灭。因此,凡是由于各种原因,伤伐心的阳气,如治疗上的发汗过多;或过服苦寒药物而内伤阳气;或因年老阳虚,以及禀赋虛弱等等,都可以导致心阳虚的心悸证。

心阳虚的心悸特点,反映于外的则是患者用两手交叉按其心上,往往伴有体疲无力,少气懒言等证象。脉缓弱无力,有时也可出现间歇,舌质淡嫩,舌苔薄白。治疗应当甘温扶虚,以补心胸阳气,可用桂枝甘草汤治疗。 桂枝甘草汤方 桂枝12克炙甘草6克 方中桂枝气味辛温,能上补心阳而温养血脉之寒;佐用炙甘草,复脉补虚,意在桂、甘相合,使其辛甘化阳,益气暖胸,温畅血脉,使心肌得养,则心悸自安。此方妙在药味单捷,要求一次服完,则药力专一,直达病所,发挥疗效。 医案一:《印机草》载马元仪治一妇,病已一月,而脉浮虚,自汗恶风,此卫虚而阳弱也,与黄芪建中汤一剂,汗遂止………越一月,病者叉手自冒心间,脉之虚濡特甚,此汗出过多而心阳受伤也。仲景云:发汗过多,病人又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与一剂良已。 阳虚心悸烦躁:如果在上述阳虚心悸的基础上,又兼见烦躁不安等、说明了阳虚面心神不能潜敛。治疗应该补心敛阳、镇静安神,用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治疗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方 桂枝6克炙甘草6克龙骨12克牡蛎12克 本方用桂校、甘草补心阳之虚;龙骨、牡蛎潜敛神气而镇静安神。

最新心悸的中医辨证治疗

心悸的中医辨证治疗 心悸是指自觉心跳,惊悸不安,甚则不能自主的一种病证,病位在心,其发生主要是阴阳失调,气血失和,心神失养所致。有虚实之分,其虚表现为气血阴阳亏损,其实表现为痰浊,血瘀,水饮,故治疗当辨别虚实,虚者当补益气血,调整阴阳,实者当化痰涤饮,同时配合重镇安神。本病如如脏腑虚损程度较轻者,预后较好,如脏腑虚损程度较重者,则治疗较难,不易治愈。 心悸发作时常伴有气短、胸闷、甚至眩晕、喘促、晕厥;脉象或数,或迟,或节律不齐。心悸包括惊悸和怔忡。病位主要在心,与肝、脾、肺、肾关系密切。因心为君主,“神明出焉”。如脾不生血,心血不足,心神则失养;脾失健运,痰湿内生,扰动心神,或肾阴不足,不能上制心火,肾阳亏虚,心阳失于温煦,均可发为心悸;肺气亏虚,不能助心以治节,心脉运行不畅则心悸不安;肝气郁滞,气滞血瘀,或气郁化火,均使心脉不畅,心神受扰,发生心悸。 常证: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至不能自主,或一过性、阵发性,或持续时间较长,或一日数次发作,或数日一次发作。兼见胸闷,气短,神疲乏力,头晕喘促,甚至不能平卧,以至出现晕厥。脉象或数或迟,或乍疏乍数,并兼见结、代、促、涩脉。 重证:如心阳不振,则出现心痛胸闷,气短,眩晕欲吐,脉或迟或数,或乍疏乍数;如心肾虚,水饮凌心,则出现浮肿尿少,形寒肢冷,坐卧不安,动则气喘,脉疾数;如水饮凌心射肺,则出现突发心悸,喘促不得卧,咯吐泡沫痰,或为粉红色痰涎,或夜间阵发咳嗽,尿少浮肿,脉细数;如心阳欲脱,则出现面色苍白,大汗淋漓,四肢厥冷,喘促欲脱,神志淡漠;如阴阳离绝,则出现脉象散乱,极疾或极迟,面色苍白,口唇发绀,突发意识丧失,肢体抽搐。 病类病性 临床分虚实两类。虚者为气血阴阳亏损,心神失养而致;实者多由痰火扰心、水饮凌心及瘀血阻脉,气血运行不畅而引起。虚实之间可以相互夹杂或转化。本病多为本虚标实证,其本为气血不足,阴阳亏损,其标是气滞、血瘀、痰浊、水饮,临床表现多虚实夹杂。 病因病机 1.心阴心血不足,心失所养 心阴心血因久病失养,或劳欲过度,伤脾损肾,或各种原因的出血未复,或先天不足、禀赋衰弱等原因,久而久之,心阴心血乏源或亏虚,导致心之 气血两亏,不能奉养于心,致心失所养而发生心悸。正如《丹溪心法》所说“人之所主者心,心之所养者血,心血一虚,神气不守,此惊悸之所肇端。” 2.肝肾阴虚,虚火扰主 因年老体衰、久病失养、房劳过度等原因导致肝阴不足或肾阴亏虚,一则肝阴不足,肝火内炽;一则肾阴亏虚,水亏火旺,均可因虚火扰动而成心悸。如《石室秘录》说:“怔仲之证,躁扰不宁,心神恍惚,惊悸不宁,此肝肾之虚而心气之弱也。” 3.心血瘀阻,气滞络阻 因心气不足,心阳不振,不能鼓动血液运行,致心血瘀阻,或寒邪入侵心脉,血寒而凝滞不通;或因痹证日久,致心脉痹阻;或年老气血日衰,痰湿痹阻脉络;或外邪内侵于心,气滞络阻等原因,使心失主血脉功能而悸动不安。如姜春华所说:“临床上,某些器质性心脏病,如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等引起的心律失常,症见心悸、心痛、舌紫、脉迟涩或结代,不论寒热虚实,必有心血鼓动不畅,血脉运行障碍或瘀血搏击脉络的病理,此时为主要矛盾,治宜活血化瘀,舒心通脉”。 4.痰饮凌心,痰火扰心

心悸治疗

心悸的辨证论治 辩惊悸与怔忡大凡惊悸发病,多与情绪有关,可由骤遇惊恐,忧思恼怒,悲哀过极或过度紧张而诱发,多为阵发性,病来虽速,病情较轻,实证居多,病势轻浅,可自行缓解,不发时如常人。 一、辨证要点 1、辩惊悸与怔忡大凡惊悸发病,多与情绪有关,可由骤遇惊恐,忧思恼怒,悲哀过极或过度 紧张而诱发,多为阵发性,病来虽速,病情较轻,实证居多,病势轻浅,可自行缓解,不发时如常人。怔忡多由久病体虚、心脏受损所致,无精神因素亦可发生,常持续心悸,心中惕惕,不能自控,活动后加重,病情较重,每属实证,或虚中夹实,病来虽渐,不发时亦可见脏腑虚损症状。惊悸日久不愈,亦可形成怔忡。 2、辨虚实心悸证候特点多为虚实夹杂,虚者指脏腑气血阴阳亏虚,实者多指痰饮、瘀血、火 邪之类。辨证时,要注意分清虚实的多寡,以决定治疗原则。 3、辨脉象观察脉象变化是心悸辨证中重要的客观内容,常见的异常脉象如结脉、代脉、促脉、 涩脉、迟脉,要仔细体会、掌握其临床意义。临床应结合病史、症状,推断脉症从舍。一般认为,阳盛则促,数为阳热,若脉虽数、促而沉细、微细,伴有面浮肢肿,动则气短,形寒肢冷,舌淡者,为虚寒之象。阴盛则结,迟而无力为虚,脉象迟、结、代者,一般多属虚寒,其中结脉表示气血凝滞,代脉常为元气虚衰、脏气衰微。凡久病体虚而脉象弦滑搏指者为逆,病情重笃而脉象散乱模糊者为病危之象。 4、辨病情对心悸的临床辨证应结合引起心悸原发疾病的诊断,以提高辨证准确性,如功能性 心律失常所引起的心悸,常表现为心率块速型心悸,多属心虚胆怯,心神动摇;冠心病心悸,多为气虚血瘀,或由痰瘀交阻而致;风心病引起的心悸,以心脉痹阻为主;病毒性心肌炎引起的心悸,多由邪毒外侵,内舍于心,常呈气阴两虚,瘀阻络脉证。 二、治疗原则 心悸虚证由脏腑气血阴阳亏虚、心神失养所致者,治当补益气血,调理阴阳,以求气血调畅,阴平阳秘,并配合应用养心安神之品,促进脏腑功能的恢复。心悸实证常因于痰饮、瘀血等所致,治当化痰、涤饮、活血化瘀,并配合应用重镇安神之品,以求邪去正安,心神得宁。临床上心悸表现为虚实夹杂时,当根据虚实之多少,攻补兼施,或以攻邪为主,或以扶正为主。 三、分证论治 心虚胆怯 症状:心悸不宁,善惊易恐,坐卧不安,少寐多梦而易惊醒,食少纳呆,恶闻声响,苔薄白,脉细略数或细弦。 治法:镇惊定志,养心安神。

心悸病中医论治概述

心悸是指病人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则不能自主的一种病症,临床多呈发作性,每因情志波动或劳累过度而发作,且常伴胸闷、气短、失眠、健忘、眩晕、耳鸣等症。心悸病名首见于《金匮要略》和《伤寒论》,书中称其为“心动悸”“心下悸”,并认为其主要病因为惊扰、水饮、虚劳及汗后受邪等。宋代严用和在《济生方·惊悸怔忡健忘门》书中记载:“惊者,心卒动而不宁也,悸者,心跳动而怕惊也,怔忡者,心中躁动不安,惕惕然后人将捕之也。”此书提出怔忡病名,并指出怔忡的病因多为先天机体虚弱,心气不足,日久导致心脉气血运行不足而发。近年来本病发病率升高,笔者研究了近5年有关心悸的中医文献资料,并运用中医基础理论对其发病机制进行阐述,现归纳心悸病中医辨治大法如下。1 辛甘温补振心阳 心为阳脏主阳气,在五行中属火。如《素问·六节藏象论》言“心为阳中之阳”,心脏就如人身体内的太阳,温煦五脏六腑。《伤寒论》有条文曰:“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主之。”此病机为汗出过多,汗为心之液,导致心阳暴虚,心脏缺乏阳气的养护,动力不足,患者发汗过多,汗多出于上部,上下体液骤然失调,故下部的气急剧上冲,使得心下悸欲按。临床可选择经方桂枝甘草汤治之。刘渡舟临床也常应用桂枝甘草汤治疗心阳不足型心悸,他认为此方药效精专,应用得当有奇效[1]。尾台榕堂[2]言:“心下悸而上冲急迫,以手亲覆压心胸,觉稍安,故又欲得人按之也。然比诸桂枝加桂汤,冲逆犹轻者也。”他认为临床中心悸较重,心悸有上冲感,以手覆盖在胸前症状可以稍微缓 解者,伴有胸闷、短气、乏力等心阳气不足之表现的患者,宜选择桂枝加桂汤。杨思进认为治疗心悸的关键在于益气温阳[3]。张伯礼教授在治疗心阳不振型心悸(心动过缓)时常用薤白、桂枝、瓜蒌、枳壳、麻黄等药物[4]。薤白性味辛、苦,温,可通阳散结、行气导滞;桂枝通心阳、散郁结;瓜蒌可宽胸降气、涤痰散结;枳壳与麻黄相配,?一升一降,行气发散。诸药配伍得当,治疗效果明显。对于心阳不振型的心悸治疗,主要是以振奋心阳为主,兼以治疗因心阳不足导致的痰、瘀等其他实证,虚实同治。2 疏肝调血畅心脉 肝属木,心属火,木火母子相关,相互制化胜复调节。肝与心在经络上密切联系。明·薛己《薛氏医案》曰:“肝气通则心气和,肝气滞则心气乏。”肝主藏血,疏泄气机,心主血脉,调畅气血,二者行血藏血互用,共调精神情志。国医大师朱良春在治疗心悸时尤其注意心肝同调,善用太子参、合欢皮,太子参善清热养阴补心,合欢皮善宁心解郁安神,二者同用肝心同治,临床效果确凿[5]。吕德治疗心悸病倡导肝心同治,治疗原则有疏肝化痰安心、柔肝健脾养心、清肝泄火安神、疏肝活血稳心、滋肝补肾宁心,肝心同调,心安肝和,心悸则平[6]。方和谦善用和法,治疗心悸重视调肝,提出调肝理气补脾肾,疏和养柔止心悸,临床中出现心悸不宁、情绪不畅,或有胸胁不适、舌淡、脉弦者,运用经验方和肝汤(当归12g、白芍12g、白术9g、柴胡9g、茯苓9g、生姜3g、薄荷3g、炙甘草6g、党参9g、苏梗9g、香附9g、大枣4枚治疗, 心悸病中医论治概述 客 蕊1 魏红玉2 (1.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40;2.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40) 摘 要 研究了近5年来有关心悸的中医文献资料,运用中医基础理论对其发病机制进行阐述,归纳心悸病中医辨治六大法:辛甘温补振心阳、疏肝调血畅心脉、补气健脾稳心悸、调肺振心缓悸动、南北通调和阴阳、息风稳心止悸动,并总结具体选方用药经验。 关键词?心悸;中医药疗法;综述 中图分类号 R 256.2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2-397X(2019)08-0007-03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科学基金项目(H 2017056);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2018yjscx 022)。 doi :10.3969/j.issn.1672-397X.2019.08.002

心悸的症状及治疗

心悸包括惊悸和怔忡,是指病人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则不能自主的一种病症。临床一般多呈阵发性,每因情志波动或劳累过度而发作。且常与失眼、健忘、眩晕、耳鸣等症状同时并见。心悸地形成,常与心虚胆怯,心血不足,心阳衰弱,水饮内停,瘀血阻络等因素有关。现代医学中的各种原因引起的心律失常,如:心动过速,心动过缓,早搏,房颤,房室传导阻滞,束支传导阻滞,病态窦房结综合行政,预激综合征,心力衰竭,心肌炎,心包炎及一部分神经官能症等,均属本病范畴。 心悸表现为自觉心跳或心慌,并伴有左胸部心前区非常不适的感觉;比较轻的心悸,可能影响不大,或者只限制病人参加重体力劳动;比较重的心悸,病人还会伴有其它不舒服的症状,可能会使病人丧失劳动能力。 引起本病症的原因较多,如发热,甲状腺机能亢进,贫血、出血,更年期证候群等,这些皆为心脏以外的因素。此外,心肌、心内膜、心脏的瓣膜、心包,或是供应心脏血液的冠状动脉的某一部分发生疾病,都会影响到心脏的功能。心脏在本身有病的情况下,必须加快收缩才能完成任务,以致产生心悸。 治疗: 1、甘草黄泽汤 组方:水煎服日1剂。自汗失眠者先服桂枝龙骨牡蛎汤,待兼症消失后再服本方。 制用法:炙甘草、生甘草、泽泻各30克黄芪15克 2、益气温阳活血汤 组方:每日1剂水煎服。阴虚加生地,麦冬,五味子;下肢浮肿加车前子;早搏频繁加甘松。 制用法:党参、黄芪、丹参各30克补骨脂、附子各9克川芎12克桂枝、甘草各6克 治疗心悸的秘方、偏方: [方一] 茯苓细粉、米粉、白糖各等分。加水适量,调成糊,以微火在乎锅里摊烙成极薄的煎饼,早、晚分作主食吃。 [方二] 桑椹15克。用桑椹煮水,代茶饮。 [方三] 龙眼肉、炒枣仁各10克,芡实12克,山萸肉10克,白糖少许。将枣仁、芡实洗净,与龙眼肉、山萸肉同放人铝锅内,加水适量;将铝锅置武火上烧沸,用文火煎熬20分钟,滤去药渣,放人白糖,搅匀,装入茶壶内。吃龙眼肉饮药液。 [方四]

辨证治疗心悸

辨证治疗心悸 发表时间:2016-06-28T16:11:44.977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6年6月第5期作者:黄嘉兴 [导读] 本文结合心悸的病理特点进行辨证施治。 哈尔滨市南岗区哈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黑龙江哈尔滨 150000 【摘要】心悸是指患者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则不能自主的一种病证,临床表现一般多呈发作性,每因情志波动或劳累过度而发作,且常伴胸闷、气短、失眠、健忘、眩晕、耳鸣等症。病情较轻者为惊悸,病情较重者为怔忡,可呈持续性。本文结合心悸的病理特点进行辨证施治。 【关键词】辨证;心悸 1病因 心悸的发生多因体质虚弱、饮食劳倦、七情所伤、感受外邪等,以致气血阴阳亏损,心神失养,心主不安,或痰、饮、火、瘀阻滞心脉,扰乱心神。①体虚劳倦:禀赋不足,素质虚弱,或久病伤正,耗损心之气阴,或劳倦太过伤脾,生化之源不足,气血阴阳亏乏,脏腑功能失调,致心神失养,发为心悸。②七情所伤:平素心虚胆怯,突遇惊恐,忤犯心神,心神动摇,不能自主而心悸。③感受外邪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痹证日久,复感外邪,内舍于心,痹阻心脉,心血运行受阻,发为心悸。或风寒湿热之邪,由血脉内侵于心,耗伤心气心阴,亦可引起心悸。 2病机 心悸的病因虽有上述诸端,然病机不外于气血阴阳亏虚,心失所养,或邪扰心神,心神不宁。其病位在心,与肝、脾、肾、肺四脏密切相关。如心之气血不足,心失滋养,搏动紊乱;或心阳虚衰,血脉瘀滞,心神失养;或肾阴不足,不能上制心火,水火失济,心肾不交;或肾阳亏虚,心阳失于温煦,阴寒凝滞心脉;或肝失疏泄,气滞血瘀,心气失畅;或脾胃虚弱,气血乏源,宗气不行,血脉凝留;或脾失健运,痰湿内生,扰动心神;或热毒犯肺,肺失宣肃,内舍于心,血运失常;或肺气亏虚,不能助心以治节,心脉运行不畅,均可引发心悸。 3辨证论治 3.1心虚胆怯证 症状:心悸不宁,善惊易恐,坐卧不安,不寐多梦而易惊醒,恶闻声响,食少纳呆,苔薄白,脉细略数或细弦。治法:镇惊定志,养心安神。方药:安神定志丹加减。本方益气养心,镇惊安神,用于心悸不宁,善惊易恐,少寐多梦,食少,纳呆者。气短乏力,头晕目眩,动则为甚,静则悸缓,为心气虚损明显,重用人参,加黄芪以增强益气之功;兼见心阳不振,用肉桂易桂枝,加附子,以温通心阳。 3.2心血不足证 症状:心悸气短,头晕目眩,失眠健忘,面色无华,倦怠乏力,纳呆食少,舌淡红,脉细弱。治法:补血养心,益气安神。方药:归脾汤加减。本方有益气补血,健脾养心的作用,重在益气,意在生血,适用于心悸怔忡,健忘失眠,头晕目眩之症。五心烦热,自汗盗汗,胸闷心烦,舌淡红少津,苔少或无,脉细数或结代,为气阴两虚,治以益气养血,滋阴安神,用炙甘草汤加减以益气滋阴,补血复脉。兼阳虚而汗出肢冷,加附子、黄芪、煅龙骨、煅牡蛎;兼阴虚,重用麦冬、地黄、阿胶,加沙参、玉竹、石斛;纳呆腹胀,加陈皮、谷芽、麦芽、神曲、山楂、鸡内金、枳壳健脾助运;失眠多梦,加合欢皮、首乌藤、五味子、柏子仁、莲子心等养心安神。若热病后期损及心阴而心悸者,以生脉散加减,有益气养阴补心之功。 3.3阴虚火旺 症状:心悸易惊,心烦失眠,五心烦热,口干,盗汗,思虑劳心则症状加重,伴耳鸣腰酸,头晕目眩,急躁易怒,舌红少津,苔少或无,脉象细数。治法:滋阴清火,养心安神。方药:天王补心丹合朱砂安神丸加减。前方滋阴养血,补心安神,适用于阴虚血少,心悸不安,虚烦神疲,手足心热之症;后方清心降火,重镇安神,适用于阴血不足,虚火亢盛,惊悸怔忡,心神烦乱,失眠多梦等症。肾阴亏虚,虚火妄动,遗精腰酸者,加龟甲、熟地黄、知母、黄柏,或加服知柏地黄丸;若阴虚而火热不明显者,可单用天王补心丹;若阴虚兼有瘀热者,加赤芍、牡丹皮、桃仁、红花、郁金等清热凉血,活血化瘀。 3.4心阳不振证 症状:心悸不安,胸闷气短,动则尤甚,面色苍白,形寒肢冷,舌淡苔白,脉象虚弱或沉细无力。治法:温补心阳,安神定悸。方药: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合参附汤加减。前方温补心阳,安神定悸,适用于心悸不安、自汗盗汗等症;后方益心气,温心阳,适用于胸闷气短、形寒肢冷等症。形寒肢冷者,重用人参、黄芪、附子、肉桂温阳散寒;大汗出者重用人参、黄芪、煅龙骨、煅牡蛎、山茱萸益气敛汗,或用独参汤煎服;兼见水饮内停者,加葶苈子、五加皮、车前子、泽泻等利水化饮;挟瘀血者,加丹参、赤芍、川芎、桃仁、红花;兼见阴伤者,加麦冬、枸杞子、玉竹、五味子;若心阳不振,以致心动过缓者,酌加炙麻黄、补骨脂,重用桂枝以温通心阳。 3.5瘀阻心脉证 症状:心悸不安,胸闷不舒,心痛时作,痛如针刺,唇甲青紫,舌质紫黯或有瘀斑,脉涩或结或代。治法:活血化瘀,理气通络。方药:桃仁红花煎合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前方养血活血,理气通脉止痛,适用心悸伴阵发性心痛,胸闷不舒,舌质紫黯等症;后方温通心阳,镇心安神,用于胸闷不舒,少寐多梦等症。气滞血瘀,加用柴胡、枳壳;兼气虚加黄芪、党参、黄精;兼血虚加何首乌、枸杞子、熟地黄;兼阴虚加麦冬、玉竹、女贞子;兼阳虚加附子、肉桂、淫羊藿;络脉痹阻,胸部窒闷,加沉香、檀香、降香;夹痰浊,胸满闷痛,苔浊腻,加瓜蒌、薤白、半夏、广陈皮;胸痛甚,加乳香、没药、五灵脂、蒲黄、三七粉等祛瘀止痛。 综上所述,心悸多因体虚劳倦,情志内伤,外邪侵袭等导致心神失宁而发病。其病位在心,根据病证的临床表现,应分辨病变有无涉及肝、脾、肺、肾,是病及一脏,抑或病及多脏。心悸病机有虚实之分,虚为气、血、阴、阳亏损,心神失养;实为气滞、血瘀、痰浊、火郁、水饮扰动心神。两者常相互夹杂。虚证之中,常兼痰浊、水饮或血瘀为患;实证之中,则多有脏腑虚弱的表现。治疗上,其虚证者,或补气血之不足,或调阴阳之盛衰,以求气血调和,阴平阳秘,心神得养;其实证者,或行气祛瘀,或清心泻火,或化痰逐饮,使邪

心惊、心悸的治疗方法

心惊、心悸的治疗方法 心惊、心悸的治疗方法 心悸包括惊悸和怔忡,是指病人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则不能自主的一种病症。临床一般多呈阵发性,每因情志波动或劳累过度而发作。且常与失眼、健忘、眩晕、耳鸣等症状同时并见。心悸地形成,常与心虚胆怯,心血不足,心阳衰弱,水饮内停,瘀血阻络等因素有关。现代医学中的各种原因引起的心律失常,如:心动过速,心动过缓,早搏,房颤,房室传导阻滞,束支传导阻滞,病态窦房结综合行政,预激综合征,心力衰竭,心肌炎,心包炎及一部分神经官能症等,均属本病范畴。 心悸表现为自觉心跳或心慌,并伴有左胸部心前区非常不适的感觉;比较轻的心悸,可能影响不大,或者只限制病人参加重体力劳动;比较重的心悸,病人还会伴有其它不舒服的症状,可能会使病人丧失劳动能力。 引起本病症的原因较多,如发热,甲状腺机能亢进,贫血、出血,更年期证候群等,这些皆为心脏以外的因素。此外,心肌、心内膜、心脏的瓣膜、心包,或是供应心脏血液的冠状动脉的某一部分发生疾病,都会影响到心脏的功能。心脏在本身有病的情况下,必须加快收缩才能完成任务,以致产

生心悸。 治疗: 1、甘草黄泽汤 组方:水煎服日1剂。自汗失眠者先服桂枝龙骨牡蛎汤,待兼症消失后再服本方。 制用法:炙甘草、生甘草、泽泻各30克黄芪15克 2、益气温阳活血汤 组方:每日1剂水煎服。阴虚加生地,麦冬,五味子;下肢浮肿加车前子;早搏频繁加甘松。 制用法:党参、黄芪、丹参各30克补骨脂、附子各9克川芎12克桂枝、甘草各6克 治疗心悸的秘方、偏方: [方一] 茯苓细粉、米粉、白糖各等分。加水适量,调成糊,以微火在乎锅里摊烙成极薄的煎饼,早、晚分作主食吃。 [方二] 桑椹15克。用桑椹煮水,代茶饮。 [方三] 龙眼肉、炒枣仁各10克,芡实12克,山萸肉10克,白糖少许。将枣仁、芡实洗净,与龙眼肉、山萸肉同放人铝锅内,加水适量;将铝锅置武火上烧沸,用文火煎熬20分钟,滤去药渣,放人白糖,搅匀,装入茶壶内。吃龙眼肉饮药液。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