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综合知识》公共基础知识点总结归纳

《综合知识》公共基础知识点总结归纳

《综合知识》公共基础知识点总结归纳
《综合知识》公共基础知识点总结归纳

第一部分法律

第一章宪法

宪法K77 宪法的本质P10 宪法的基本原则R72 我国宪法的修改的时间K91

根本制度R23 国体P11 政体P11 中国共产党同民主党派合作的基本方针K83 影响国家结构形式的主要因素R72 国家标志K8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R23 宪法规定的特定主体R72 监督权R68 公民参与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基础K74 政治自由P13 言论自由P13 物质帮助权P14 全国人大的职权

P15 全国人大选举P15 全国人大常委会的职权P16 全国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候选人K27 国务院组成人员及负责制R3 最高人民检察院的职权P19

宪法和法律的修改Z113 公民逮捕程序Z142 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应遵循的基本原则Z156 人大代表逮捕或者刑事审判程序Z167 法的实施包括Z175 我国选举制度的基本原则Z179 我国司法的基本原则Z180 城市、城市郊区、农村的土地分别属于R1 属于国家所有的自然资源R81 法律解释的分类K70 最高人民法院的判决、裁定效力K59 行政行为合法性原则包括Z180 可以申请行政复议的部门R56 行政诉讼参加人与行政诉讼参与人Z165

第二章民法及民事诉讼法

民法的基本原则P20 民法的调整范围P20 自然人的民事行为能力P21 法定监护P21 宣告失踪、死亡的条件P22 非法人组织清偿债务时K85 法人的分支机构产生的民事责任R12 民事法律行为有效的条件P23 代理人的责任P24 表见代理Z120、P25 物权的内容P25 物权的客体K75 物权的特点K77 天然孳息、法定孳息K42 不动产物权、动产物权公示方法P26 建筑物区分所有权P27 用益物权P28 担保物权P28 质权的分类R36 质权的生效条件K23 质权人未经出质人同意,再次转质的情形K23 不能用作抵押的财产K49 对共有财产的处分和重大修缮R15 善意取得Z160 无因管理之债的内容K36 不当得利P29 债的客体K27 债的履行地点P30 自然人之间的借款合同的生效时间R1 要约邀请

P31 当事人订立合同的方式K58 诺成合同、实践合同的生效要件K23 撤销合同K31 追认的意思表示、合同的生效时间K31 违约责任K77 违约责任的承担方式P34 知识产权的内容P35 专利权的客体P35 专利权的期限P36 著作权的内容P36 著作权保护期P36 职务作品著作权的归属R3 商标权的期限P37 商标注册人享有的权利K10 人身权的分类P38 人身权的保护方法P38 人格尊严权R72 法定继承P39、R15 代位继承P39 不得代位继承的情形Z152 有效的遗嘱K17 不得作为遗嘱见证人的有P40 遗嘱应当K8 继承的适用顺序P41 承担民事责任的方式P41 用人单位的工作人员因执行工作任务造成他人损害的P42 网络用户利用网络服务实施侵权行为P42 公共场所侵权责任的划分P42 因污染环境造成损害的K1 因防止、制止他人民事权益被侵害而使自己受到损害的R78 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K3 因产品存在缺陷造成人身、他人财产损害R26、R22 过错推定原则Z113 过错责任原则Z113 无过错责任原则P43 公平责任原则P44 补充责任原则R21诉讼时效的种类P45 诉讼时效的中止期限P45 诉讼时效期间届满后R15 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可以作为诉讼的当事人K42 级别管辖P47 一般地域管辖P47、R48 特殊地域管辖P47、R56 专属管辖P47 民事诉讼证据P49 民事诉讼规定的上诉时效P49 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范围

Z115 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K61 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行为效力Z122 违约责任与侵权责任竞合时Z122 未经许可进入高度危险活动区域或者高

度危险物存放区域受到损害,管理人已经采取安全措施并尽到警示义务的Z125 民事权利能力与民事行为能力的关系Z129 民事法律行为与民事行为的区别K92 合伙的债务Z129 同一财产向两个以上债权人抵押的Z129 上诉权的行使Z129 行为人没有代理权、超越代理权或者代理权已终止后以被代理人名义订立的合同Z140 放弃继承权无效的情形Z142 定金罚则Z159 人民法院作出的调解书具有法律效力的时间R12 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时的人员组成及公开情形K78 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时的调解原则K78 婚姻无效的情形R10

第三章刑法

刑法的基本原则K88 犯罪的基本特征P51 犯罪主体P51 刑事责任年龄、刑事责任能力P51 故意犯罪P52 过失犯罪P52 对于过失犯罪的处罚P53 意外事件K46 防卫过当P54 特别防卫权P54 紧急避险R4、P54 单位犯罪的分类

R25、R34 单位犯罪K70 单位犯罪的处罚Z113 刑罚的分类P55 主刑P55、

R73 附加刑P56附加适用剥夺政治权利的情形P56 政治权利Z115 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的刑期Z122 没收财产时,关于犯罪分子违法所得的财产、所负的正当债务的规定K19 贪污罪P56 挪用公款罪P56 受贿罪P57 行贿罪P57 职务侵占罪

P57 侵占罪R4 挪用资金罪R48 贪污罪的客体R49 受贿罪的既遂标准R34 共同犯罪Z148 共同犯罪的一般原则K75 盗窃罪的既遂标准Z119 犯罪预备K1

犯罪未遂及未遂犯的处罚Z128、R80 犯罪中止Z166 对于从犯的处罚R58 对于自首的犯罪分子的处罚R60 缓刑R69 紧急避险不适用于Z137 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应当Z157 侮辱国旗、国徽的处罚R1 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K27 刑事诉讼中,应当回避的情形K18

第四章劳动法

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P59 加班工资P60 对于女职工、未成年工有关体力劳动强度的规定P60 劳动争议处理方式与程序P62 应当由三名仲裁员组成仲裁庭,设首席仲裁员处理的争议案件Z124 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组成人员Z138 劳动争议仲裁时效R40 仲裁裁决后,提起诉讼时效R41 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组成人员R40 劳动合同的期限应自动延期的情形R1 职工所在用人单位未依法缴纳工伤保险费,发生工伤事故的K24

第五章劳动合同法

劳动合同的订立原则P63 劳动合同履行的特点K55 劳动关系建立时间Z166 劳动关系与劳动合同P64、R20 劳动合同的必备条款及可以约定的其他事项P64 试用期P64 试用期工资P64 对劳动合同的无效或者部分无效有争议的R40、P65

劳动合同无效的救济措施K32 劳动合同的解除通知P65 劳动合同终止的情形P66 违约金Z126 裁减人员时,应当优先留用下列人员Z152 竞业限制的人员限于P67 竞业限制期限Z178 用人单位在制定、修改或者决定劳动报酬等直接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或者重大事项时,应当Z169 非全日制用工R32、R40 经济补偿金R70

第六章道路交通安全法

一般规定P73 交通事故认定书P75 交通事故损害赔付P75 扣留、退还机动车Z115、Z167 机动车驾驶人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关于道路同行规定的处罚

Z120 机动车所有人和使用人不是同一人,发生交通事故R12 交通警察可以当场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情形R45 行人、乘车人、非机动车驾驶人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关于道路通行规定的处罚R56 不得驾驶机动车的情形K84 饮酒后驾驶机动车的处罚R47 醉酒后驾驶机动车的处罚Z169 机动车需要办理登记的情形

Z123 机动车遇行人过人行横道或遇行人横过道路Z136

第七章治安管理处罚法

治安管理处罚的种类P77 治安管理处罚权限Z127 回避R66 有两种以上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R35 减轻处罚或者不予处罚的情形P78 从重处罚的情形P78 应当给予行政拘留处罚的,不执行行政拘留处罚的情形P78 调解与处罚P78 追究时效P78 行政处罚程序违法Z113 询问不满十六周岁的违反治安管理行为人,应当通知其Z120 处罚前已经限制人身自由的,限制人身自由一日折抵行政拘留Z123

检查情况处理方式Z123 强制执行R32 扰乱公共秩序的行为P78 妨害公共安全的行为P79

第二部分公民道德建设

第一章公民道德建设概述

道德的特点R29 公民道德建设的方针原则P85 公民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P86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Z131 集体主义的三个层次Z116 集体主义原则包含的含义Z127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根本任务、衡量道德建设成败得失的基本标准Z150

第二章社会主义公民道德建设规范

基本道德P87 社会公德P88 社会公德的特点Z165 公民在公共场合应当遵守的最基本道德准则K18 社会主义职业道德与过去一切社会中的职业道德相比较,具有如下特征P89 职业道德P89 职业道德的最基本要求、核心、基础R26、R41

职业道德的最高要求、最终目标和最高境界R26 家庭美德P91

第三部分国情省情

第一章国情知识

山区P96 岛屿P97 河流P97 湖泊P97 民族分布特点P101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P104 中国外交政策的宗旨P105 我国外交的基本目标、基本立场、基本准则Z143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数量Z123 中国南极考察站Z134 正确认识和处理我国的民族关系,最根本的是Z139 我国民族工作的主题、处理民族工作的基本原则、民族工作的根本任务、民族区域自治的核心Z15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主要特色Z155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Z17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R70 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K6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Z176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R70 科学发展观最鲜明的精神实质Z178 以人为本的含义

Z173 与时俱进要求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Z178

第二章省情知识

民族P107 古蜀文明鼎盛时期的代表P108 川剧名戏P108 地形地貌P111 气候P111 水资源P111 世界自然文化遗产P113

第四部分公文写作

第一章公文的含义、种类和作用

公文的主要分类方法及分类P120 公文的制发必须履行K29 应用文的程式性的主要表现K17 国家秘密的保密期限R3 办文时限R37 公文从物质载体的角度划分

Z136 公文的特点、本质特点Z151 行文关系及行文规则R37 向上级机关行文,应当遵循的规则R44、K21公文退回来文单位的情形K45 公文的作用K25

第二章公文的格式规范

公文特定格式的分类R10 版头P125 份号K71 联合行文时,发文字号的适用R3 签发人K21、P126、K45 主体P126 标题P126、R23、R7 标题中书名号、破折号的适用K33 主送机关P127、Z149、Z163、K11正文字体P127 文中结构层次序数P127 公文中,数字的使用R22 附件说明P127 成文日期R82、R49

印章P127 公文中可以证实作者合法性、真实性及公文效力的标识K25 版记P129 正文中引用文件时Z154 主送机关顺序及标点用法Z166 联合行文,应具备的条件Z179 联合行文时,印章的适用Z141 公文附件K76

第三章公文的撰写

基本要求P130 决定P130 决定的主要特点K66 决议P130 决定与决议

P131、Z146 公布令(发布令、颁布令)正文的内容K17 通知P131、R47批示性

通知R57 指示性通知R57 告知性通知R57 任免性通知R57 公告P132 公告的发文机关Z123 公告与公报P132 通告P132 公告与通告P133 通知与通告

Z136 报告P133 请示与报告P134、Z114 函P134 意见P135 意见的结构

K54 意见按行文对象的不同分类K37 意见、通知、决定P132 通报P135 通报的特点K74 通报的发布形式R14 通知、通报K76 决定与通报R22 批复的内容K37 批复的特点P136 纪要P136、R39 纪要的行文方向K33 纪要、会议记录Z143 议案Z135 议案具有时效性K29 简报P138 简报的特点K25 计划及其特点Z131、Z146 调查报告在调查阶段收集资料的方法Z131 公文中兼用的基本表达方式Z161 叙述的分类K20 应用文对叙述的要求K40 公文处理工作的原则Z146 公文处理工作包括Z179 公文处理工作部门K45 公文拟制包括Z179 公文办理包括Z179 收文办理、发文办理的主要程序R70 签收K45 公文的发文登记包括Z177 公文的登记形式R74拟办、批办、承办、注办Z163 处置办毕公文阶段的主要活动R74公文的存档管理法有Z179 联合办理的公文的归档

R60 请求批准时,可以用的文种R39 给平级机关提出意见时,可以用的文种R49 常委会公布地方法规一般使用K40 规章的常用文种K12

第五部分事业单位基本常识

第一章事业单位概述

事业单位的内涵、特点P150 事业单位的成立条件K56

第二章事业单位分类改革

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意义、指导思想P152 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K18 改革的总体目标P153 事业单位类别划分P153

第三章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

考核种类P154 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资包括P155

第四章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制度

公开招聘的范围P157 公示期、公示生效的时间Z146 公开招聘坚持贯彻的原则

P157 回避制度P157 任职回避制度K90 可以采取直接考核方式招聘的情形R77

第五章事业单位聘用制度

合同内容P159 合同期限P160 合同类型P160 长期合同条件Z140

第六章事业单位岗位管理制度

分类P163 岗位比例P164 聘用管理岗位的学历条件P165 管理岗位等级Z145 专业技术岗位等级Z131、Z151 事业单位拟定岗位设置方案,应当报R29 岗位设置方案P166 特设岗位的设置程序Z117 地(市)、县(市)人民政府所属事业单位的招聘计划须报Z142 事业单位需要招聘外国国籍人员的,须R3 岗位设置原则

Z156 岗位应当具有Z179

第七章事业单位人员考核制度

考核原则P168 考核内容P168 奖励及其种类P169 给予处分的行为P169 处分的种类与期限P169、R64、R37 警告、记过处分Z121、R27 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应当从轻处分的情形K69 处分适用的情形R27、R52 处分的程序R54处分解除后Z125 对事业单位负有调查处理、监管责任的部门R54

第八章人事争议处理

人事争议处理基本原则Z156 渠道P171 人事争议仲裁受案范围P174 仲裁时效P174 申诉Z117 可以申请复核或者提出申诉、再申诉的情形R27 复核时效K60 复核之后的申诉时效K60 管辖申诉、再申诉的单位R21 申诉公正委员会R21 第九章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

基本养老保险费P176、R37 职业年金P177

第六部分经济、科技、文化常识

第一章经济常识

区分不同经济体制的根本标志P182 基本经济制度P184 公有制的主体地位P184 经济学研究内容P185 市场经济P185 现代市场经济的基本要素P186 市场体系的三大支柱K44 现代企业制度P186 政府干预措施P188 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R10 市场机制包括Z158 市场机制的核心机制P189 市场失灵及原因R6 如何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P192 宏观调控目标P193 拉动经济增长的三大主要因素

P193 财政收入形式P194 政府财政支出形式P194 汇率制度分类P197 货币政策工具P198 基尼系数Z130 货币的职能、最基本的职能Z143 季节性失业、结构性失业R24 机会成本、沉没成本R34 引起需求量的变化、需求的变化(即需求曲线的移动)的因素分别是R34

第二章科学技术及环保常识

农业的本质特征P215 “三农”问题的本质P217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P217 自然环境P223 温室气体P223 造成大气污染的主要物质P223 空气污染的危害

P227 风能的优缺点Z138

第三章文化常识

社会主义的本质R74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R55 我国政府的经济职能K25 我国工资分配原则K24 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取决于P231 文化体制改革措施P232 现代文化市场体系的基本特征P240 社会主义道德P23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价值属性P234 民族精神的核心、基本内涵R26 中国梦P234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P237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P237 新材料技术的标志P246 先进文化包括Z113 新兴文化产业Z143 辩证法三大规律Z157 公共政策的三大要素Z157 法治领导方式的主要特征R46 行政领导的职责R54 全面深化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R59 三去一降一补P342 三大攻坚战R46 五大发展理念

R63 四化K61 法与道德的主要区别K71 道德的主要功能K22

公共基础知识之简答题汇总

1、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 答:(1)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具体科学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二者之间存在着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辩证统一关系。(2)它们之间的区别表现在:具体科学以世界某一特殊领域的具体规律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因而其理论具有个别性和特殊性;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包括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在内的整个世界的最一般规律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因而其理论具有一般性和普遍性。(3)它们之间的联系表现在: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没有具体科学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既不可能产生,也不可能发展;另一方面,具体科学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具体科学的研究提供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哲学基本问题及内容? 答:在哲学研究的众多问题中,有一个重大的基本问题,那就是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精神和物质何者为第一性,即谁先谁后,谁决定谁,谁是世界的本质、本原。二是,精神和物质之间有无同一性,人们能否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在这个问题上,哲学史上历来存在着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一种是辩证法的观点,他把世界看作是普遍联系的整体和永恒发展的过程,一切事物都是由内部矛盾推动而不断地运动、变化和发展着;另一种是形而上学的观点,它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世界,把世界的各种现象看作是各自孤立、静止不变的东西,认为世界是没有矛盾的,是不会发展的,有变化也只是事物数量的增减或场所的变更,认为这种变化纯粹是外力推动的结果。 3、“与时俱进”的科学含义是什么? 答:与时俱进是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根本要求。与时俱进,就是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要随着时间的改变而改变,随着事物的发展而发展,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首先,与时俱进必须体现时代性。与时俱进要求我们始终站在时代的前列,使得我们的思想理论和实践充分反映时代进步和发展的要求,体现时代特点和时代精神,要努力适应时代的需要,及时解决时代发展中的新课题。其次,与时俱进必须把握规律性。把握规律性是进行理论创新的前提。所谓创新决不是主观任意的创造,而是符合严格的科学性要求的创造性活动。就社会领域内的创新活动来说,必须把握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今天,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任务,就是要不断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探索在新历史条件下资本主义的发展规律、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和执政的无产阶级政党的建设规律。再次,与时俱进必须富于创造性。弘扬与时俱进精神,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创新,关键在于创造出新的东西。 4. 怎么理解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答:原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指:只有实践才能作为检验认识正确与否,即是否为真理的标准,除此之外再无其他标准。唯一性:实践之所以能够成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从真理的本性来看,真理是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相符合。所谓检验真理,实质上就是判定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是否符合以及符合的程度如何。从实践的特点来看,实践是连接主观与客观的桥梁。简单地说,认识指导实践,如果实践成功,得到了预想的结果,说明指导实践的认识是正确的,是真理,否则就是谬误。辨证统一性:实践标准是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实践标准的绝对性或确定性是指实践标准的唯一性和可靠性,即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并且实践最终一定能鉴别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实践标准的相对性或不确定性实质实践标准的过程性、局限性,即实践是具体的和历史的。 5 . 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什么? 答:正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之间的交互作用,引起社会形态的依次更替,推动社会不断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6 . 什么叫实是求是?

教育公共基础知识总结归纳

2010年教师招聘考试公共基础知识总结归纳 填空: 1、制度化教育阶段开始于:近代。 2、各国的学校教育系统基本形成于:19世纪末。 3、现在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义务教育年限在:9年或9年以上。 4、“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教学法的最早倡导者是:孔子。 5、“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提示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6、建国初期,对我国教育理论体系影响较大的苏联教育家是:凯洛夫。 7、狭义的教育主要是指:学校教育。产生于奴隶社会初期 8、古代中国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六艺,它包括:礼、乐、射、御、书、数。 9、在古代印度,能够享受最好教育的是当时的最高种姓:婆罗门。 10、制度化教育或正规教育形成的主要标志是形成近代的:学校教育系统。 11、中国的科举制度开始于:隋唐时期。 12、战国后期,我国出现的具有世界影响的教育文献是:《学记》。 13、在古希腊,最早提出发现法的大教育家是:苏格拉底。 14、古希腊着名思想家柏拉图的教育代表作是:《理想国》。 15、在人类教育史上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学说的教育思想家是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 16、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萌芽于:资本主义社会初期夸美纽斯的《大教育学论》。(首先提出普及教育思想的教育家及其着作) 17、强调教育学的心理学和伦理学基础,奠定了科学教育学基础的教育家是:赫尔巴特。 18、资产阶级传统教育学的代表人物是:赫尔巴特。 19、20世纪初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和作品是:杜威《民本主义与教育》。 20、主张教师应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以儿童中心主义着称的美国教育家是:杜威。实用主义 21、制度化的教育是指具有:层次结构和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 22、普通教育主要是指以升学为目标,以(基础科学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 23、职业教育是以生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以(就业)为主要目标的学校教育。 24、英国教育家洛克将那种既有贵族气派,又有资产阶级创业精神和才干,还有强健的体魄的人称之为(绅士)。 25、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和现象的根本特征,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是指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26、规定着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系统,包括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企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关系的制度中(学校教育制度)。27、西欧中世纪早期的教会学校主要学习神学和七艺,七艺包括(修词、音乐、算术、几何、文法、天文、辨证法) 28、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清朝末年的(“废科举,兴学校”)。 29、中国近代完备的学制系统产生于1902年的“壬寅学制”以及1903年的(“癸卯学制”)。

最新《公共基础知识》重点归纳

法理 ●法的概念:特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由国家制定认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的综合 ●法的特征:1、调整人的行为或社会关系2、国家制定或认可、并具有普遍约束力3、以国家强制力保护实施4、规定权利和义务 ●法的本质:统治阶级意志的表现 ●法的规范作用:指引、评价、预测、教育和强制 法的作用 ●法的社会作用:维护统治阶级的阶级统治;执行社会公共事务。 ●法与经济基础的关系:经济基础决定法,法又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法与生产力的关系:生产力发展的水平直接影响法的发展水平。法律离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既无存在的可能,也无存在的必要。 ●法对市场经济宏观调控的作用:引导;促进;保障;制约。 ●法对微观经济的作用:确认经济活动主体的法律地位,调节经济活动中的各种关系,解决经济活动中哦的各种纠纷,维持正常的经济秩序 ●法与政治的关系:法受政治制约(政治关系发展、整体改革、政治活动的内容),法服务于政治(调节阶级间、阶级内关系,维护社会关系、社会秩序;打击制裁违法犯罪,调整公共事务关系,维护公共秩序) ●法与党的政策的关系: 相同点(内容实质方面联系):阶级本质、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经济基础、社会目标等 区别:意志属性、规范形式、调整范围(不尽同)、实施方式、稳定性程序化程度 ●法与党的政策相互作用: 一、法的制定:1、政策是立法的依据和指导思想 2、发将政策转为形式合理效力普遍的行为规范 二.发的实施:1、政策变法,使正统,又反之约束政治活动 2、法的实施借助政策作用 ●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 ●民主是法制的前提和基础,因为:民主是法制产生的依据、力量源泉,决定了法制的性质和内容 ●法的渊源的专有含义:法律规范的形式上的来源和其外在表现形式 ●法律效力等级为: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规章(部门和地方政府)。 ●宪法:根本大法,最高法律效力 ●法律:由全国人大或其常务委员会制定、颁布;全国范围内生效;规范性法律文件 ●行政法规:国务院为领导和管理国家各项行政事务根据为宪法、法律 国务院发布的决定、命令,凡具有规范性的也属于发的渊源 ●地方性法规:地方人大及常委会制定(省、自治区、直辖市、省政府所在市、国批的较大市),适用本地方。 ●规章:1、部门规章:指由国务院各部委+中银+审计署+具有行政管理职能的直属机构;依据为:宪法、法律、国务院的行政法规、决定、命令 2、地方规章:政府制定(省、自治区、直辖市、省自治区政府所在市、经济特区所在市、国的较大市)依据:宪法、法律、行政法规 ●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民族自治地方人大制定,区域内生效 ●特别行政区法:在特别行政区内实行的制度由全国人大以法律规定。 ●国际条约:与民法规定不同的,适用国际条约,但声明保留的条款除外。 ●规定是规范性文件,不属于法律范畴,效力低于法律。 ●广义的法律包括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和规章。 ●法律关系三要素(法律规范在调整人们行为过程中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主体(法律关系的参加者)、客体(权利义务指向的对象:物、精神产品、人身、行为)、内容(权利义务) ●权利能力:能够才加一定的法律关系,依法享有权利承担义务的主体能力; 行为能力:法律关系的主体能够通过自己的行为实际取得权利和承担义务的能力 行为能力必须以权利能力为前提,无权利能力就无法谈行为能力。 ●法人的权利能力:生于成立,终于解体 公民的权利能力:始于出生,终于死亡 ●自然人有权利能力,未必有行为能力,根据年龄和精神状况,分为:完全、限制、无行为能力人

公共基础知识精髓要点总结

公共基础知识精髓要点总结 1.我国政权组织形式是人民代表大会制。 2.行政许可是行政机关的批准行为。 3. 行政行为以受法律规范拘束的程度为标准,可以分为两类羁束行政行为与自行政行为以受法律规范拘束的程度为标准,由裁量行政行为。由裁量行政行为。 4. 在诉讼期间的最后六个月内,因不可抗力或者其他障碍不能行使请求权的,在诉讼期间的最后六个月内,因不可抗力或者其他障碍不能行使请求权的,诉讼时效中止。(最长诉讼时效为适用范围没有限制,诉讼时效中止。最长诉讼时效为20 年,适用范围没有限制,从权利受侵害时(开始计算,不适用中止和中断,只适用于延长)开始计算,不适用中止和中断,只适用于延长) 5.书写公文中的成文日期应使用汉字。(其中零还是用阿拉伯数字0 表示) 6.规定用于依照有关法律规定发布行政法规和规章。 7.以上请示事项当否,请即批复。 8.命令不属于规定性文件,属于规定性文件的有规定、条例、办法。 9.由机关领导对发文稿批注核准发出的意见并签署姓名及日期的活动,是发文处理中的签发。(是发文中的核心程序,收文中的核心程序是承办)。 10.一切唯心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意识的。(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根本分歧是:谁是世界的本原)

11.“静者,动之静也”的观点是认为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12.运动的主体是物质 13.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 14.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否定是辩证的否定。 15.“离开革命实践的理论是空洞的理论,而不以革命理论为指南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 这段话强调的是要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16.历史唯物主义的任务在于揭示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即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 17.社会进步的内在根据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即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 18.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完成指导思想拨乱反正的标志是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19.邓小平对党的思想路线的贡献在于强调解放思想 20.党的十四大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作为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进行了新的论述,成为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基础。 21.我国企业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22.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生产力的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23.当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时(经济过热),一般不宜采取松的货币政策,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

计算机二级公共基础知识高频考点归纳总结

第一章数据结构与算法 算法 1、算法:是指解题方案的准确而完整的描述。算法不等于程序,也不等计算机方法,程序的编制不可能优于算法的设计。 2、算法的基本特征:是一组严谨地定义运算顺序的规则,每一个规则都是有效的,是明确的,此顺序将在有限的次数下终止。特征包括:(1)可行性;(2)确定性(3)有穷性(4)拥有足够的情报。 3、算法的基本要素:一是对数据对象的运算和操作;二是算法的控制结构。 4、指令系统:一个计算机系统能执行的所有指令的集合。 5、基本运算包括:算术运算、逻辑运算、关系运算、数据传输。 6、算法的控制结构:顺序结构、选择结构、循环结构。 7、算法基本设计方法:列举法、归纳法、递推、递归、减斗递推技术、回溯法。 8、算法复杂度:算法时间复杂度和算法空间复杂度。 9、算法时间复杂度是指执行算法所需要的计算工作量。 10、算法空间复杂度是指执行这个算法所需要的内存空间。 数据结构的基本基本概念 1、数据结构研究的三个方面: (1)数据集合中各数据元素之间所固有的逻辑关系,即数据的逻辑结构; (2)在对数据进行处理时,各数据元素在计算机中的存储关系,即数据的存储结构;(3)对各种数据结构进行的运算。数据结构是指相互有关联的数据元素的集合。 2、数据的逻辑结构包含:(1)表示数据元素的信息;(2)表示各数据元素之间的前后件关系。数据的存储结构有顺序、链接、索引等。 3、线性结构条件:(1)有且只有一个根结点;(2)每一个结点最多有一个前件,也最多有一个后件。非线性结构:不满足线性结构条件的数据结构。 线性表及其顺序存储结构 1、线性表是由一组数据元素构成,数据元素的位置只取决于自己的序号,元素之间的相对位置是线性的。在复杂线性表中,由若干项数据元素组成的数据元素称为记录,而由多个记录构成的线性表又称为文件。 2、非空线性表的结构特征: (1)且只有一个根结点a1,它无前件;(2)有且只有一个终端结点an,它无后件; (3)除根结点与终端结点外,其他所有结点有且只有一个前件,也有且只有一个后件。结点个数n称为线性表的长度,当n=0时,称为空表。 3、线性表的顺序存储结构具有以下两个基本特点:(1)线性表中所有元素的所占的存储空间是连续的; (2)线性表中各数据元素在存储空间中是按逻辑顺序依次存放的。 4、顺序表的运算:插入、删除。 栈和队列 1、栈是限定在一端进行插入与删除的线性表,允许插入与删除的一端称为栈顶,不允许插入与删除的另一端称为栈底。栈按照“先进后出”(FILO)或“后进先出”(LIFO)组织数据,栈具有记忆作用。用top表示栈顶位置,用bottom 表示栈底。 2、栈的基本运算:(1)插入元素称为入栈运算;(2)删除元素称为退栈运算;(3)读栈顶元素是将栈顶元素赋给一个指定的变量,此时指针无变化。 3、队列是指允许在一端(队尾)进入插入,而在另一端(队头)进行删除的线性表。Rear指针指向队尾,front 指针指向队头。 4、队列是“先进行出”(FIFO)或“后进后出”(LILO)的线性表。 线性链表

教育公共基础 知识点总结.

教育公共基础知识点总结 1、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学校教育现象。 2、教育现象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 3、教育学是一种综合性的学科,既是理论学科也是应用学科。 4、完备的教师知识结构是学科基础知识、教育学科基础知识和广泛的文化科学知识。 5、孔子对我国教育的贡献有三个方面:创立私学、创立儒学、删订六经。 6、福禄贝尔被称为“幼儿园之父”。 7、杜威是“进步主义教育学派”的代表。 8、历史研究法的工作是:史料真伪的鉴别,鉴别包括:外部考证和内部考证。 9、调查研究法可分为确定课题、搜集资料、做出结论。 10、调查研究法包括:调查、研究、访问。 11、在个体早期生命中有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时期,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心理学者把此时期称之为关键期。 12、智力测验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智商,简称IQ=(智力年龄MA÷实际年龄 CA×100。 13、我国教育心理学家主张学生的学习分为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和行为规范的学习。 14、桑代克认为尝试——错误学习的基本规律有:效果律、练习律

和准备律。 15、心理辅导的一般目标可归纳为两个方面,第一是学会调适,第二是寻求发展。 16、教师合理的知识结构应包括扎实的事业知识、广泛的文化科学知识、娴熟的教育科学知识等方面;教师的能力结构主要有组织管理人员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教育机智等方面。 17、教师良好的心理素质至少应包括良好的意志品质,稳定的情绪,良好的性格特征,清晰的自我意识等方面。 18、我国的师生关系是以培养全面发展的新人为根本目标的。其明显的特征是教育民主,尊师爱生,教学相长。 19、师生关系与一般社会关系的最大不同就在于它是因教育_而生,又为教育而存,其最大的功能就是教育功能。 20、一般来说,在师生关系中有几种典型的模式,它们分别是放任型,专制型,民主型。 21、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荣的职业。 22、俄国教育家乌伸斯基说:教师职业是历史上最伟大的事业。 23、“古之学者必有师”出自韩愈的师说《师说》。 24、前苏联教育理论家加里宁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25、1985年开始我国确定每年的9月10日为教师节。 26、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作用表现在:教育思想和教育观点、教育内容。 27、教育通过对文化的传递、选择、融合、创造来促进文化的发展。

公共基础知识大总结

201.毛泽东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标志着农村包围城市革命理论的形成 毛泽东——《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明确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的三大纲领 毛泽东在《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中指出土地改革必须注意的两个基本原则: ①必须满足雇农和贫农的要求 ②必须坚决的团结中农,不损害中农的利益 毛泽东——《将革命进行到底》,提出了人民民主专政 毛泽东1946年6月30日——《论人民民主专政》,标志着人民民主专政理论的最终形成 毛泽东1955年《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提出了“政治工作是一切经济工作的生命线” 毛泽东1930年5月《反对本本主义》——“中国革命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毛泽东1925《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中国过去一切革命斗争成效甚少的主要原因是:没有找到团结真正的朋友以攻击真正的敌人 八七会议——提出了“枪杆子里出政权” 《井冈山的斗争》1928.11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重要文献之一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1930.1 初步形成了农村包围城市,夺取全国胜利的革命道路理论 《反对本本主义》1930.5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提出从实际出发的思想,首次明确反对教条主义 《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1939.12 首次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科学概念 系统地阐明了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必须分为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部分 《新民主主义论》1940.1.9 指出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必须分两步,第一步是民主主义革命,第二步是社会主义革命,这是性质不同的两个革命过程 《<共产党人>发刊词》1939.10 提出三大法宝的理论体系: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提出建立一个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政党,是一项“伟大的工程”。第一次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这个根本思想原则。 《论十大关系》1956.4.25 主要阐述了正确解决我国经济建设方面存在的某些矛盾的基本原理,强调要处理好矛盾的各个方面以调动各种积极因素。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1957.6.19 第一次系统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学说,提出了正确区分和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学说。 《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1943.6 第一次从哲学高度对群众路线做了理论概括。“在我党的一切工作中,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论联合政府》1945.4 毛泽东在中共七大上的讲话。提出党的三大作风(理论联系实践,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 《论人民民主专政》1949年6月30 为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二十八周年而写的一篇论文。论述了即将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性质,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国家对内、对外政策等。 《将革命进行到底》1948.12.30 第一次使用“人民民主专政”的概念。 《反对党八股》1942.2 延安整风的文献 八七会议1927.8.7 属于毛泽东思想形成的雏形阶段。 在“八七”会议上,毛泽东就统一战线、农村问题、军事和组织问题作了多次发言,针对大革命失败后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带有根本性的意见,为制定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起了重要作用。毛泽东思想作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对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性作用是在八七会议上第一次比较完整地体现的 首次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问题。提出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著名论断

(完整word版)公共基础知识常考知识点汇总.,推荐文档

公共基础知识常考知识点汇总1 1.我国政权组织形式是人民代表大会制。 2.行政许可是行政机关的批准行为。 3.行政行为以受法律规范拘束的程度为标准,可以分为两类羁束行政行为与自由裁量行政行为。 4.在诉讼期间的最后六个月内,因不可抗力或者其他障碍不能行使请求权的,诉讼时效中止。 5.书写公文中的成文日期应使用汉字。 6.规定用于依照有关法律规定发布行政法规和规章。 7.以上请示事项当否,请即批复。 8.命令不属于规定性文件,属于规定性文件的有规定、条例、办法。 9.由机关领导对发文稿批注核准发出的意见并签署姓名及日期的活动,是发文处理中的签发。 10.一切唯心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意识的。 11. “静者,动之静也”的观点是认为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12.运动的主体是物质 13.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 14.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否定是辩证的否定。 15. “离开革命实践的理论是空洞的理论,而不以革命理论为指南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这段话强调的是要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来源:河南京佳

16.历史唯物主义的任务在于揭示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 17.社会进步的内在根据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18.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完成指导思想拨乱反正的标志是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19.邓小平对党的思想路线的贡献在于强调解放思想 20.党的十四大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作为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进行了新的论述,成为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基础。 21.我国企业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22.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生产力的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23.当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时,一般不宜采取松的货币政策 24.劳动力市场是劳动力资源的交易和分配的场所 25.根据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企业拥有包括国家在内的出资者投资形成资产的全部法人财产权 26.社会主义经济在资源的配置方面,最为有效的体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7.社会保障体系的核心内容是:社会保险。 28. “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方针 29.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这是由社会主义的本质决定的。 30.我国政府职能的实施主体是各级人民政府。

事业单位考试公共基础知识考试重点

2016年事业单位考试《公共基础知识》考点及复习建议 《公共基础知识》主要测试应试人员对公共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履行公务员义务的必备能力和素质。考试内容主要包括:政治、经济、法律、管理、科技、人文、历史、公文写作、道德、国情市情、时事常识以及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相关制度等方面的知识。主要为客观性 试题。题型主要为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判断题、写作等。 政治。主要测查应试者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发展过程及主要内容的理解和运用。主要包括: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和党的建设理论;正确认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了解中国共产党建立社会主义的斗争及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程;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发展及特色;学习理解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等重要会议精神、党和国家新时期的方针政策以及时事政治等。 【重点】马列主义基础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党和国家新时期的方针政策以及时事政治等。 【复习建议】政治部分是考试中的绝对重点,必考,占分最高,这一部分要重点练习和记忆,特别是中特、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部分,是重点,同时有一定难度,这部分的题目要多做几遍,把握命题的规律。 经济。主要测查应试者对市场经济基本原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等内容的理解和运用。主要包括:了解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含义及特征;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政府宏观调控体系、收入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认识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家的对外经济关系以及我国的对外开放格局、经济全球化与我国对外开放的关系。 【重点】经济学基础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础知识以及财务管理的基础知识。 【复习建议】经济常识在近几年分值逐渐加大,与日常生活结合更加紧密,在本题库中已经把尽可能多的题型列出,做完即可保证高分。 法律。主要测查应试者对法学的基本理论、我国法律基础知识的了解以及法律在工作生活中的实际运用能力。主要包括正确认识我国国家性质、经济制度、国家结构形式、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以及国家机构;熟悉刑法、行政法、民法、经济法、商法等主要实体法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则,理解刑事法律关系、行政法律关系、民事法律关系、经济领域的相关法律关系等;了解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民事诉讼法、仲裁法等主要程序法及其实际运用。 【重点】宪法、刑法、行政法、民法、经济法

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中共党史考点汇总

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中共党史考点汇总 【导语】 中公事业单位考试网为方便各位考生备考2016年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考试,今天为大家带来《中共党史考点汇总》,希望可以帮助各位考生顺利备考事业单位考试。 随着事业单位考试的发展和探索,中共党史逐渐成为了不可小觑的一部分。一些省份的考试大纲中取消了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历史人文科技的考查,明确提出“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和党的建设理论”。因此中共党史的分数高低对整体的考试成绩必然有所影响。那么,现在我们就来看看中共党史中涉及的高频考点如下: 1.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主义运动,中国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2.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举行。 3.1922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中共二大第一次提出了明确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4.1923年6月,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举行。大会确定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用党内合作的形式实现国共合作。1924年1月,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举行,标志着国共两党革命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5.8月1日,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人率领在中国共产党掌握或

影响下的北伐军两万多人在南昌宣布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6.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湖北汉口秘密召开紧急会议,即“八七会议”,是中国共产党由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兴起的历史性转变, 7.1935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到达陕甘苏区吴起镇,与刘志丹、谢子长等领导的陕北红军胜利会师。1936年10月,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同红一方面军在甘肃会宁地区会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宣告红军二万五千里、纵横l1个省的震惊中外的长征胜利结束。 8.1935年1月,中国共产党在贵州遵义召开了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即遵义会议。遵义会议在最危急的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9.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十年内战局面的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10.1937年7月7日,爆发“七七事变”。七七事变被定性为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的开端和中华民族全面抗战的开始。 11.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日本签署投降书。9月9日,冈村宁次在中国战区投降书上签字,抗日战争胜利结束。 这些考点是在考试中的高频考点,以记忆性知识为主,希望各位考生能够结合练习题,夯实基础,把握要点。预祝大家梦想成真!

最新《公共基础知识》重点归纳

如对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打赏,谢谢!法理 ●法的概念:特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由国家制定认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的综合 ●法的特征:1、调整人的行为或社会关系2、国家制定或认可、并具有普遍约束力3、以国家强制力保护实施4、规定权利和义务 ●法的本质:统治阶级意志的表现 ●法的规范作用:指引、评价、预测、教育和强制 法的作用 ●法的社会作用:维护统治阶级的阶级统治;执行社会公共事务。 ●法与经济基础的关系:经济基础决定法,法又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法与生产力的关系:生产力发展的水平直接影响法的发展水平。法律离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既无存在的可能,也无存在的必要。 ●法对市场经济宏观调控的作用:引导;促进;保障;制约。 ●法对微观经济的作用:确认经济活动主体的法律地位,调节经济活动中的各种关系,解决经济活动中哦的各种纠纷,维持正常的经济秩序 ●法与政治的关系:法受政治制约(政治关系发展、整体改革、政治活动的内容),法服务于政治(调节阶级间、阶级内关系,维护社会关系、社会秩序;打击制裁违法犯罪,调整公共事务关系,维护公共秩序) ●法与党的政策的关系: 相同点(内容实质方面联系):阶级本质、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经济基础、社会目标等 区别:意志属性、规范形式、调整范围(不尽同)、实施方式、稳定性程序化程度 ●法与党的政策相互作用: 一、法的制定:1、政策是立法的依据和指导思想 2、发将政策转为形式合理效力普遍的行为规范 二.发的实施:1、政策变法,使正统,又反之约束政治活动 2、法的实施借助政策作用 ●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 ●民主是法制的前提和基础,因为:民主是法制产生的依据、力量源泉,决定了法制的性质和内容 ●法的渊源的专有含义:法律规范的形式上的来源和其外在表现形式 ●法律效力等级为: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规章(部门和地方政府)。 ●宪法:根本大法,最高法律效力 ●法律:由全国人大或其常务委员会制定、颁布;全国范围内生效;规范性法律文件 ●行政法规:国务院为领导和管理国家各项行政事务根据为宪法、法律 国务院发布的决定、命令,凡具有规范性的也属于发的渊源 ●地方性法规:地方人大及常委会制定(省、自治区、直辖市、省政府所在市、国批的较大市),适用本地方。 ●规章:1、部门规章:指由国务院各部委+中银+审计署+具有行政管理职能的直属机构;依据为:宪法、法律、国务院的行政法规、决定、命令 2、地方规章:政府制定(省、自治区、直辖市、省自治区政府所在市、经济特区所在市、国的较大市)依据:宪法、法律、行政法规 ●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民族自治地方人大制定,区域内生效 ●特别行政区法:在特别行政区内实行的制度由全国人大以法律规定。 ●国际条约:与民法规定不同的,适用国际条约,但声明保留的条款除外。 ●规定是规范性文件,不属于法律范畴,效力低于法律。 ●广义的法律包括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和规章。 ●法律关系三要素(法律规范在调整人们行为过程中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主体(法律关系的参加者)、客体(权利义务指向的对象:物、精神产品、人身、行为)、内容(权利义务) ●权利能力:能够才加一定的法律关系,依法享有权利承担义务的主体能力; 行为能力:法律关系的主体能够通过自己的行为实际取得权利和承担义务的能力 行为能力必须以权利能力为前提,无权利能力就无法谈行为能力。 ●法人的权利能力:生于成立,终于解体 公民的权利能力:始于出生,终于死亡 ●自然人有权利能力,未必有行为能力,根据年龄和精神状况,分为:完全、限制、无行为能力人 法人的行为能力和权利能力同时产生,同时消灭 ●法的制定:通常是指一定的国家机关依照法定职权和法定程序制定、修改和废止法律和其他规范性法律文件的一

2021公共基础知识点汇总1

2021公共基础知识点汇总(一) 1.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是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2.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来源是亚当斯密以及李嘉图的理论。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来源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论。 4.大陆与台湾的共同政治基础是:九二共识,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5.资本主义放任自由时期政治与经济社会关系的理论基础是《国富论》和《独立宣言》。 6.资源的稀缺性是相对人类的无限增长的需求而言,在一定时期与空间范围内资源总是有限的,相对不足的资源与人类绝对增长的需求相比造成了资源的稀缺性。 7.公共财政是指国家集中一部分社会资源,用于为市场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分配活动或经济行为,公共财政在国民经济总占有重要地位,它对依法促进公平分配、调控宏观经济,合理配置市场资源,做好国有资产管理,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公共财政的宗旨和核心关键在于满足社会公共需要,是按社会公益进行的一种社会集中性分配。 8.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应当自知道或者知道做出行政行为之日的六个月内提出。 9.在公共场合,故意篡改国歌歌词、曲谱,以歪曲、贬损方

式奏唱国歌或者以其他方式侮辱国歌的,由公安机关处以警告或者15日以下拘留。 10.在民事、刑事、行政诉讼活动中,所有案件都必须遵守的原则是: 回避原则。 11.无权代理一经本人追认,则产生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12.根据公文的活动领域可划分为:专用公文和通用公文。 13.决策是计划的灵魂,计划是决策的具体化和落实。 14.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连续矿工超过十五个工作日,或者一年内累计矿工超过30个工作日的,事业单位可以解除聘用合同。 15.中国抗日战争赢得的第一场胜利是平型关战役,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16.“为官避事平生耻”是金末元初文学家元好问的诗句。

公共基础知识点汇总

1,2005年交通部出台了《检测管理办法》就检测机构、从业人员资格和工地试验室管理提出明确要求。包括:总则、检测机构等级评定、试验检测活动、监督检查、附则 2,目的在于规范公路水运试验检测活动,保证工程质量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这里的试验检测活动包括:试验机构从事试验3,检测相关活动以及政府部门对检测工作的监督等活动。实验检测内容主要指在现场二次加工的材料,是对进场材料的检查。 4,检测范围:二次加工的材料,构件,工程制品。不同生产,销售的产品检测活动。 其中《等级标准》明确了各等级实验室对人员、设备、检测能力、实验用房等标准; 《评定程序》规范了等级评定程序; 《工地实验室》强调了设立前提是:母体取得了检测机构等级证书。 5,试验检测遵循原则:科学、客观、严谨、公正 科学:科学的技术手段管理手段;有效的质量保证体系;设备的检查、维护和更新换代;对于监督机构表示科学分析影响,采用科学手段加强监管。 客观:以实施为准绳;严密的工作程序;严守职业道德;不造假。 严谨:检测活动要考虑周全;规范标准要现行有效;检测程序严密;报告要素齐全;检测依据明确;检测方法得当。 公正:检测活动不受外界任何因素干扰;独立开展工作;不收行政干扰和利益影响。 6,质监机构具体实施试验检测活动的监督管理和落实;质监总站是具体实施检测活动的监管部门,省站为本行政区内试验检测活动的监管部门。 7,公路水运检查机构分为公路、水运两个专业,公路:综合类(甲乙丙)和专项(交通工程、桥梁隧道工程);水运:材料类(甲乙丙)和结构类(甲乙)公路工程 综合类 甲 质监总站评定 乙、丙 省站评定 专项 桥梁隧道工程 质监总站 交通工程 质监总站 水运工程 材料 甲 质监总站 乙、丙 省站 结构 甲

教育公共基础知识 主观题考点汇总

教育公共基础知识主观题考点汇总一如何应对教育变革的挑战, 1,教育观念的改变 : 树立大教育观,同等重视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 2,教育体系的改变: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使教育贯穿人的一生。 3,教育目标的改变:培养和提升人的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建设学习型社会,会所有人提供合适的教育。 4,教育方式的改变:实施多样的教育,促进学习者更加主动的学习。二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 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生产力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2,生产力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规格 3,生产力制约着教育结构 4,生产力制约着教育的内容,教育手段,和教育组织形式的改革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1,教育再生产劳动力 2,教育再生产教育技术 3,教育通过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来促进经济的发展 三教育与社会政治制度的关系 政治制度对教育的作用 1,社会政治经济的性质决定着教育的性质 2,社会政治经济决定着教育的宗旨和目的 3,社会政治经济也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 4,社会政治经济也决定着教育内容,教育结构和教育的管理体制

教育对政治的促进作用 1,教育能为政治培养所需要的人才 2,教育可以促进,政治民主 3,教育通过传播思想,形成舆论作用于一定的政治 四教育与社会文化的关系 文化对教育的的作用 1,文化类型影响教育目标 2,文化本体影响教育内容 3,文化观念影响教育观念 教育的文化功能 传承,选择,融合交流,创造 五,教育与社会人口的作用 人口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 1,人口的数量决定着教育的规模 2,人口的结构决定着教育的结构 3,人口的质量决定着教育的质量 教育的人口功能 1,教育可减少人口数量 2,教育可提高人口质量3,教育可使人口结构趋于合理化4,教育有利于人口的迁移 六,制度教育目的的依据 主观依据 1,哲学观2,人性假设3,教育价值观4,理想人格客观依据(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

公共基础知识重点知识

公共基础知识重点归纳 哲学部分 1、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 2、划分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思维和存在或精神和物质何为第一性的问题。 3、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思维和存在是否具有统一性。 4、维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 5、辩证法主张事物是联系的,发展变化的,全面的且承认矛盾。而形而上学则认为事物是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且否认矛盾:根本区别是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 6、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具体科学是哲学的认识基础;哲学给具体科学活动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是共性与个性、普遍与特殊、抽象与具体、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 7、为马克思注意哲学的产生奠定的三大自然科学基础:达尔文生物进化论、能量守恒转化定律、细胞学说。 8、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英国古典经济学、法国空想主义、德国古典哲学中黑格尔辩证法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 9、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的本质特征是他的实践性,是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10、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哲学基础: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

系和相互转化的原理。命题的提出人时毛泽东。 11、马克思主的两次飞跃: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12、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他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13、相对静止是衡量物质运动的尺度。 14、时间具有一维性,空间具有三维性。 15、规律具有稳定性、普遍性、可重复性。 16、发扎你信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否定的实质是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的产生。 17、质是指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量即数量,度是质和量的统一。 18、否定之否定规律是普遍的:不同性质的事物具有不同的否定形式;不同的事物发展具有不同的曲折性;事物的房展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 19、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和实质。 20、矛盾即对立统一,斗争性和同一性是矛盾的基本属性;矛盾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内因第一位,外因第二位。内因是发展的根据,外因是发展的必要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21、事物的性质主要地位是有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主要方面决定的。 22、实践活动的基本特点: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 23、实践的基本形式:生产活动,社会实践,科学实验。

公共基础知识之简答题汇总

公共基础知识之简答题汇总 1、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 答:(1)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具体科学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二者之间存在着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辩证统一关系。(2)它们之间的区别表现在:具体科学以世界某一特殊领域的具体规律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因而其理论具有个别性和特殊性;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包括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在内的整个世界的最一般规律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因而其理论具有一般性和普遍性。(3)它们之间的联系表现在: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没有具体科学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既不可能产生,也不可能发展;另一方面,具体科学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具体科学的研究提供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哲学基本问题及内容? 答:在哲学研究的众多问题中,有一个重大的基本问题,那就是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精神和物质何者为第一性,即谁先谁后,谁决定谁,谁是世界的本质、本原。二是,精神和物质之间有无同一性,人们能否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在这个问题上,哲学史上历来存在着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一种是辩证法的观点,他把世界看作是普遍联系的整体和永恒发展的过程,一切事物都是由内部矛盾推动而不断地运动、变化和发展着;另一种是形而上学的观点,它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世界,把世界的各种现象看作是各自孤立、静止不变的东西,认为世界是没有矛盾的,是不会发展的,有变化也只是事物数量的增减或场所的变更,认为这种变化纯粹是外力推动的结果。 3、“与时俱进”的科学含义是什么? 答:与时俱进是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根本要求。与时俱进,就是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要随着时间的改变而改变,随着事物的发展而发展,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首先,与时俱进必须体现时代性。与时俱进要求我们始终站在时代的前列,使得我们的思想理论和实践充分反映时代进步和发展的要求,体现时代特点和时代精神,要努力适应时代的需要,及时解决时代发展中的新课题。其次,与时俱进必须把握规律性。把握规律性是进行理论创新的前提。所谓创新决不是主观任意的创造,而是符合严格的科学性要求的创造性活动。就社会领域内的创新活动来说,必须把握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今天,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任务,就是要不断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探索在新历史条件下资本主义的发展规律、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和执政的无产阶级政党的建设规律。再次,与时俱进必须富于创造性。弘扬与时俱进精神,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创新,关键在于创造出新的东西。 4. 怎么理解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答:原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指:只有实践才能作为检验认识正确与否,即是否为真理的标准,除此之外再无其他标准。唯一性:实践之所以能够成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从真理的本性来看,真理是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相符合。所谓检验真理,实质上就是判定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是否符合以及符合的程度如何。从实践的特点来看,实践是连接主观与客观的桥梁。简单地说,认识指导实践,如果实践成功,得到了预想的结果,说明指导实践的认识是正确的,是真理,否则就是谬误。辨证统一性:实践标准是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实践标准的绝对性或确定性是指实践标准的唯一性和可靠性,即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并且实践最终一定能鉴别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实践标准的相对性或不确定性实质实践标准的过程性、局限性,即实践是具体的和历史的。 5 . 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什么? 答:正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之间的交互作用,引起社会形态的依次更替,推动社会不断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6 . 什么叫实是求是? 实事求是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第二,群众路线。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第三,独立自主。是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