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含义

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含义

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含义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含义是:

这首词抒写了因理想不能实现而郁郁不得志的“闲愁”.上片写相恋和怀念,下片开头两句写昏暮景色,暗示出抒情主人公等待盼望那位“凌波”仙子直到黄昏,仍不见踪影,或“闲愁”太多.写“美人”可望而不可及,以此喻指理想不能实现,形象生动.下片的“碧云”句喻指时光流逝之迅速,末尾连用三个比喻来表现“闲愁”之多、乱、缠绵不断,十分生动,作者也因此获得了“贺梅子”的雅号.词中他把抽象的闲情化为可感可知的“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不仅形象、真切地表现出词人失意、迷茫、凄苦的内心世界,同时也生动、准确地展现了江南暮春时烟雨迷蒙的情景,深得当时人们的赞赏.结尾处“一川烟草,满城飞絮,梅子黄时雨”,以江南景色比喻忧愁的深广,以面积广大喻愁之多,“满城风絮”以整个空间立体地比喻愁之深广,“梅子黄时雨”以连绵不断比喻愁之时间长和难以断绝,兴中有比,意味深长,被誉为绝唱,贺铸也因此而有“贺梅子”的雅号,深得当时人们的赞赏.黄庭坚更是极口称赞说:“解作江南断肠句,只今唯有贺方回。

贺铸《横塘路》赏析精选

贺铸《横塘路》赏析精选 【原文】 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锦瑟华年谁与度?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 飞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若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赏析【二】 贺铸的美称“贺梅子”就是由这首词的末句引来的。据周紫芝《竹坡诗话》载:“贺方回尝作《青玉案》词,有‘梅子黄时雨’之句,人皆服其工,士大夫谓之贺梅子。”可见这首词影响之大。 “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横塘,在苏州城外。龚明之《中吴纪闻》载:“铸有小筑在姑苏盤门外十余里,地名横塘。方回往来于其间。”是作者隐居之所。凌波,出自曹植《洛神赋》:“凌波微步,罗袜生尘。”这里是说美人的脚步在横塘前匆匆走过,作者只有遥遥地目送她的倩影渐行渐远。基于这种可望而不可即的遗憾,作者展开丰富的想象,推测那位美妙的佳人是怎样生活的。“锦瑟年华谁与度?”用李商隐“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诗意。下句自问自答,用无限婉惜的笔调写出陪伴美人度过如锦韶华的,除了没有知觉的华丽住所,就是一年一度的春天了。这种跨越时空的想像,既属虚构,又合实情。 上片以偶遇美人而不得见发端,下片则承上片词意,遥想美人独处幽闺的怅惘情怀。“碧云”一句,是说美人伫立良久,直到暮色的四合,笼罩了周围的景物,才蓦然醒觉。不由悲从中来,提笔写下柔肠寸断的诗句。蘅皋,生长着香草的水边高地,这里代指美人的住处。“彩笔”,据《南史·江淹传》:“……(淹)尝宿于冶亭,梦一丈夫自称郭璞,谓淹曰:‘吾有笔在卿处多年,可以见还。’淹乃探怀中得五色笔一以授之。”这里用彩笔代指美人才情高妙。那么,美人何以题写“断肠句”?于是有下一句“试问闲愁都几许?”刘熙载云:“贺方回《青玉案》词收四句云:‘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

词中最美的一阙《青玉案》:贺铸《青玉案·凌波不渡横塘路》赏析

词中最美的一阙《青玉案》:贺铸《青玉案·凌波不渡横塘路》 赏析 词中最美的一阙《青玉案》:贺铸《青玉案·凌波不渡横塘路》赏析 大诗人李白在游览黄鹤楼时,一时技痒,也想题诗,但一看到崔颢的《黄鹤楼》,他就不得不感叹道:'前面有景道不得'!因为崔颢的诗已经完美了,诗中的黄鹤楼也是完美的,想超越是不太可能的了。 像这样的例子在宋词中更为常见。写词是有词牌的如《如梦令》、《木兰花》、《鹊桥仙》、《踏莎行》等等都是词牌,写的时候是按照这些词牌来写,所以也成为填词,像柳永就号称'奉旨填词'。而一旦某一个词牌被某一位词人写出惊天动地的作品,后人可能就不会再轻易去用这个词牌了,以至于这个词牌成为了某个词人的代名词。 词牌:《鹊桥仙》 《念娇奴》这个词牌,自从苏东坡以此填写《念娇奴·赤壁怀古》以来,'余词皆废',后来甚至演变成以'大江东去'代替《念娇奴》。与此交相辉映的是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词史上,找不出几首《雨霖铃》,为什么?因为柳永已经写过了,珠玉在前,后人不敢碰啊。这有点儿像赵光胤之后很少有人再取同样的名字一般。 像较于苏轼柳永这等大家,北宋时期也有一位词人,他用过一个词牌后,后人也不太敢用了,这就是著名词人贺铸的《青玉案·凌波不

渡横塘路》,也堪称史上最好的一阙《青玉案》。 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锦瑟华年谁与度。 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 飞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若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凌波不过横塘路 贺铸是北宋时期的词人,与苏东坡生活在一个时代,他是贵族出身,据说是唐朝贺知章的后人。他这个人长相甚是丑陋,被人称为'贺鬼头'。但他的词却是非常美好,婉约处'雍容妙丽,极幽闲思怨之情',不让秦观等人专美;豪放处'全阕声情激壮……跃然于间',辛弃疾的风采与此一脉相承。 这首《青玉案》是他的代表作,他也因此而博得'贺梅子'的雅号。 青玉案,这个词牌来源于张衡的《四愁诗》,'美人赠我锦绣段,何以报之青玉案',贺铸之后被称为'横塘路',也足见该词的影响之大。 '凌波'代指女子,曹植有'凌波微步'的句子,当然不是金庸先生的武功。 '锦瑟'一句应该是化用李商隐的'锦瑟无端五十弦',代指'美好的时光'。 所以这阙词应是贺铸在游玩是看见一位美丽的女子独自一人站在路口,而产生的一系列思绪和闲愁。是的,是'闲'愁。贺铸并没有掩饰这种闲愁,而是非常形象化的把'愁'写出来了。从此'愁'不再是虚无缥

古词创作的结拍

古词创作的结拍 结拍也叫“歇拍”,又称“煞拍”。即一段词或者一首词的结句。结拍的好坏,是一首词成败的关键。“临去秋波那一转”,尤能给人以消魂欲绝之感。因此,“词要住得恰好”。 那么,怎样的结拍才算“住得恰好”呢?古人云:“小令不能续之使长;长调不能缩之使短;调之单者,欲增之使双而不得;调之双者,欲去半调而使单,亦不能。如此,方是好词。其不可断续增减处,全在善于煞尾。”双调前后两结尤有讲究:“前结如发奔马收缰,尚存后面地步,有住而不住之势;后结如流泉归海,回环通首源流,有尽而不尽之意。” 至于常用的结法。前人归纳为:“或拍合,或宕开,或醒明本旨,或转出别意,或就眼前指点,或于题外借形,如白石所云:辞意俱尽,辞尽意不尽,意尽辞不尽三者而已。”所谓“辞意俱尽”是指“急流中截后语,非谓词穷理尽者也”。 如刘克庄的《玉楼春·双林推》 玉楼春戏林推 刘克庄 年年跃马长安市,客舍似家家似寄。青钱换酒日无何,红烛呼卢宵不寐。 易挑锦妇机中字;难得玉人心下事。男儿西北有神州,莫滴水西桥畔泪。 小标题“戏林推”,黄昇《花庵词选》作:“戏呈林节推乡兄。”节推就是推官。首句“跃马长安”,指林推官骑马巡行首都的街市。长安本为汉、唐京师,这里用来借指临安(今浙江杭州)。他与作者同乡,家在福建莆田县,现今供职于京师,年复一年,长期以客舍为家,而在家之日倒反而如寄旅之客一般,十分短暂。 接下两句,从“客舍似家”引出林推官的日常生活。白天是将钱沽酒豪饮,更无别事。“无何”,见《汉书·袁盎传》:“师古曰:

“无何,言更无余事。”晚间则高烧红烛,通宵赌博。”可见林推官是在妓院中进行赌博。“呼卢”,指呼“卢”的声音。《晋书·刘毅传》:”五木类似骰子,五子全黑称为“卢”,掷得“卢”便获全胜,所以赌徒们都连声呼“卢”。对于同乡友人这样的生活方式,作者是深感不安的,所以下片就着重在劝慰和激励。 下片“易挑”两句运用对比,一方面是家乡对丈夫的爱情忠贞不渝的妻子,另一方面是京师妓院中三心两意的美人。“锦妇机中字”,见《晋书·窦滔妻苏氏传》”作者认为,林推官妻子的真挚情意犹如苏氏锦织回文诗那样明确易解,而妓女变化多端的心事却是难以捉摸,相形之下,应该珍惜妻子对自己的一片深情。 最后两句笔锋一转,陡然振起,“男儿西北有神州”,这句话是全词中心思想所在,作者慨然指出,大丈夫生当国家难之秋,应以收复中原为己任。“忽醒然,成感慨,望神州。可怜报国无路,空白一分头。(杨炎正《水调歌头》)“浪说胸吞云梦,直把气吞残虏,西北望神州。”(戴复古《水调歌头》)这是多少爱国志士一致的心愿。末句针对上片林推官沉缅于声色的生活,希望他不值得为那些水西桥畔的妓女抛洒泪水,而是要振作起来,有所作为,为恢复中原增添一分力量。 前六句泛写林沉溺于青楼酒肆,忘记了国家按危,突出一个“戏”。然结句却出人意料:“男儿西北有神州,莫滴水西桥畔泪。”正面忠告,点明词旨。而就在词意急转直下处,词便戛然而止,“词意俱尽”了。所谓“辞尽意不尽”并非词意未明,实“辞中已仿佛可见矣”。 如辛弃疾词《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本是抒写哀民忧国之情的,而竟然以“江晚正愁予,山深闻鹧鸪”二句作结,似乎已另辟蹊径了,而实际上鹧鸪“不如归去”的叫声却包含了极丰富的内容,辞虽尽而意犹未尽。所谓“意尽辞不尽”是指“意尽于未当尽处,则词可以不尽矣,非以长语益之者也”。 为了利于理解与借鉴,在此愚做一个整理,将词的常见结法总结如下:

《花非花》原文、翻译及赏析

《花非花》原文、翻译及赏析 《花非花》原文、翻译及赏析1 花非花 花非花,雾非雾。 夜半来,天明去。 来如春梦几多时? 去似朝云无觅处。 古诗简介 《花非花》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所写的一首杂言古诗。此诗表达对人生如梦幻泡影,如雾亦如电的感慨,表现出一种对于生活中存在过、而又消逝了的美好的人与物的追念、惋惜之情。 全诗由一连串的比喻构成,描述隐晦而又真实,朦胧中又有节律整饬与错综之美,是情诗的一首佳作。后人曾谱为曲子,广为流传。 翻译/译文 似花又不是花,似雾又不是雾,半夜时到来,天明时离去。来时仿佛短暂而美好的春梦,离去时又像清晨的云彩无处寻觅。 注释 花非花:其实说的是自然界的真实状况,是对作者修行证悟的最好说明。也就是说花的长成,并不是因为人们给他们命名为花而长成。就像你的名字,并不可代表你这个人。而是人为的一种称呼。而这种行为在修道之中,被称为污染了人心。 雾非雾:同上。前一个雾如果指的是“雾”这个自然现象,那么显然不是“雾”这个大家所认为的汉字。 来如春梦几多时:所以下面这句正好点名了作者的心思。对人生如梦幻泡影,如雾亦如电的感慨。更是作者在体悟到人生,明白了花非花,雾非雾这个道理之后,对自己的“之前”,以及对仍未明白的人的一种感慨。

去似朝云无觅处:同上。人来人往,人生苦短,命运多舛。你的今天是手足俱全的人,死了之后,就是一堆骨灰。这就是作者体悟到的世事无常。一切色相皆是空的感悟啊。一颗真心,谁能解?来如春梦兮去似朝云。 赏析/鉴赏 白居易诗不仅以语言浅近著称,其意境亦多显露。这首“花非花”却颇有些“朦胧”味儿,在白诗中确乎是一个特例。 诗取前三字为题,近乎"无题"。首二句应读作“花――非花,雾――非雾”,先就给人一种捉摸不定的感觉。“非花”、“非雾”均系否定,却包含一个不言而喻的前提:似花、似雾。因此可以说,这是两个灵巧的比喻。苏东坡似从这里获得一丝灵感,写出了“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水龙吟》)的名句。苏词所咏为杨花柳絮,而白诗所咏何物未尝显言。但是,从“夜半来,天明去”的叙写,可知这里取喻于花与雾,在于比方所咏之物的短暂易逝,难持长久。 单看“夜半来,天明去”,颇使读者疑心是在说梦。但从下句“来如春梦”四字,可见又不然了。“梦”原来也是一比。这里“来”、“去”二字,在音情上有承上启下作用,由此生发出两个新鲜比喻。“夜半来”者春梦也,春梦虽美却短暂,于是引出一问:“来如春梦几多时?”“天明”见者朝霞也,云霞虽美却易幻灭,于是引出一叹:“去似朝云无觅处”。 诗由一连串比喻构成,这叫博喻。它们环环紧扣,如云行水流,自然成文。反复以鲜明的形象突出一个未曾说明的喻意。诗词中善用博喻者不乏其例,如《古诗十九首》(明月皎夜光)之“南箕北有斗,牵牛不负轭”,贺铸《青玉案》的“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但这些博喻都不过是诗词中一个组成部分,象此诗通篇用博喻构成则甚罕见。再者,前一例用南箕、北斗、牵牛等星象作比,喻在“嘘名复何益”;后一例用烟草、风絮、梅雨等景象作比,喻在“借问闲悉都几许”,其喻本(被喻之物)都是明确的。而此诗只见喻体(用作比喻之物)而不知喻本,就象一个耐人寻思的谜。从而诗的意境也就蒙上一层"朦胧"的色彩了。 虽说如此,但此诗诗意却并不完全隐晦到不可捉摸。它被作者编在集中"感伤"之部,同部还有情调接近的作品。一是《真娘墓》,诗中写道:“霜摧桃李风折莲,真娘死时犹少年。脂肤荑手不坚固,世间尤物难留连。难留连,易销歇,塞北花,江南雪。”另一是《简简吟》,诗中写到:“二月繁霜杀桃花,明年欲嫁今年死”,“大都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碎”,二诗均为悼亡之作,它们末句的比喻,尤其是那“易销歇”的“塞北花”和“易散”的“彩云”,与此诗末二句的比喻几乎一模一样,连音情都逼肖的,它们都同样表现出一种对于生活中存在过、而又消逝了的美好的人与物的追念、惋惜之情。而《花非花》一诗在集中紧编在《简简吟》之后,更告诉读者关于此诗归趣的一个消息。此诗大约与《简简吟》同时为同一目的所作吧。

表达相思的最美古诗词

表达相思的最美古诗词 1.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鹊桥仙》。两个感情深想要长相思守的爱人,是不会在意一定每天都要一起。形容情感深厚的爱人。 2.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节妇吟寄东平李司空师道》。归还你的双明珠我两眼泪涟涟,遗憾没有遇到你在我未嫁之前。 3.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踏莎行·候馆梅残》。走得越远离愁越没有穷尽,像那迢迢不断的春江之水。 4.相思一夜梅花发,忽到窗前疑是君。——《有所思》。相思一夜,不知梅花开了,忽然伸向窗前,让我恍然觉得是你迎面而来。 5.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要问我的忧伤有多深多长?就像烟雨一川青草,就像随风飘转的柳絮,梅子黄时的雨水,无边无际。 6.休言半纸无多重,万斛离愁尽耐担。——《寄外二首其二》。不要说半张薄纸没有多少重量,它却承载着上万担的离别愁绪。 7.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鹊踏枝》。明月不明白离别之苦,斜斜的银辉直到破晓还穿入朱户。

8.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将春色比作心中对朋友的情谊,情景妙合无间,表露得非常自然。 9.纵明月相思千里隔。梦咫尺,勤书尺;梦咫尺,勤书尺。——《琴调相思引·送范殿监赴黄冈》。久未归家的贺铸,送友人归乡,思乡和不舍友人之情一起涌上心头。 10.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骆氏亭外竹林环绕,雨后亭外景物焕然一新。相思之情啊飞向远方,可却隔着重重的高城。 11.老来多健忘,唯不忘相思。——《偶作寄朗之》。虽已年老记忆减退,但你我间那些相处场景仍历历在目,从未忘却。 12.欲寄相思千点泪,流不到,楚江东。——《江神子·恨别》。想要让泗水寄去相思的千点泪,怎奈它流不到湖州地。抒发了作者对徐州风物人情无限留恋之情。

《苏溪亭》原文及翻译赏析

《苏溪亭》原文及翻译赏析 《苏溪亭》原文及翻译赏析1 苏溪亭 苏溪亭上草漫漫,谁倚东风十二阑。 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 古诗简介 这首诗的写作时间与《兰溪棹歌》相近。戴叔伦公元780年在(唐德宗建中元年)旧历五月至次年春曾任东阳令,苏溪在今浙江省义乌市苏溪镇,与浙江省东阳市不远,这首诗大约是他在这段期间所作的。 翻译/译文 苏溪亭边野草茁长,遍地青青,已是暮春时节。在东风吹拂中,斜倚阑干象《西洲曲》里的那人是谁呢? 燕子还没有回到旧窝,而美好的春光已快要完了。迷蒙的烟雨笼罩着一片沙洲,料峭春风中的杏花,也失去了晴日下艳丽的容光,显得凄楚可怜。 赏析/鉴赏 这首诗的写作时间与《兰溪棹歌》相近。戴叔伦公元780年在(唐德宗建中元年)旧历五月至次年春曾任东阳令,苏溪在今浙江省义乌市苏溪镇,与浙江省东阳市不远,这首诗大约是他在这段期间所作的。 诗中所写的景是暮春之景,情是怨别之情。“苏溪亭上草漫漫”,写出地点和节候。野草茁长,遍地青青,已是暮春时节。这时的溪边亭上,“春草碧色,春水渌波”,最容易唤起人们的离愁别绪,正为下句中的倚阑人渲染了环境气氛。“谁倚东风十二阑”,以设问的形式,托出倚阑人的形象。在东风吹拂中,斜倚阑干的那人是谁呢?这凝眸沉思的身姿,多像《西洲曲》里的人:“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楼高望不见,尽日阑干头。阑干十二曲,垂手明如玉。” 这位倚阑人眼中所见、心中所思的是什么呢?“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燕子还没有回到旧窝,而美好的春光已快要完了。虽是眼中之景,却暗喻着心中之情:游子不归,红颜将老。“一汀烟雨杏花寒”,正是“春事晚”的具体描绘。迷蒙的烟雨笼罩着一片沙洲,料峭春风中的杏花,也失去了晴日下艳丽的容光,显得凄楚可怜。这景色具体而婉曲地传出倚阑人无端的怅惘,不尽的哀

《青玉案》古诗赏析

《青玉案》古诗赏析 《青玉案》古诗赏析 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锦瑟华年谁与度?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 飞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 赏析 这首词通过对暮春景色的描写,抒发作者所感到的“闲愁”。上片写路遇佳人而不知所往的怅惘情景,也含蓄地流露其沉沦下僚、怀才不遇的感慨。下片写因思慕而引起的无限愁思。全词虚写相思之情,实抒悒悒不得志的“闲愁”。立意新奇,能兴起人们无限,为当时传诵的名篇。 贺铸的美称“贺梅子”就是由这首词的末句引来的。据周紫芝《竹坡诗话》载:“贺方回尝作《青玉案》词,有‘梅子黄时雨’之句,人皆服其工,士大夫谓之贺梅子。”可见这首词影响之大。 “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横塘,在苏州城外。龚明之《中吴纪闻》载:“铸有小筑在姑苏盘门外十余里,地名横塘。方回往来于其间。”是作者隐居之所。凌波,出自曹植《洛神赋》:“凌波微步,罗袜生尘。”这里是说美人的脚步在横塘前匆匆走过,作者只有遥遥地目送她的倩影渐行渐远。基于这种可望而不可即的遗憾,作者展开丰富的想象,推测那位美妙的佳人是的。“锦瑟年华谁与度?”用李商隐“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诗意。下句自问自答,用无限婉惜的笔调写出陪伴美人度过如锦韶华的,除了没有知觉的华丽住所,就是一年一度的春天了。这种跨越时空的想像,既属虚构,又合实情。 上片以偶遇美人而不得见发端,下片则承上片词意,遥想美人独处幽闺的怅惘情怀。“碧云”一句,是说美人伫立良久,直到暮色的四合,笼罩了周围的景物,才蓦然醒觉。不由悲从中来,提笔写下柔肠寸断的诗句。蘅皋,生长着香草的水边高地,这里代指美人的住处。

初中语文 古诗文赏析 贺铸《菩萨蛮 彩舟载得离愁动》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菩萨蛮·彩舟载得离愁动 菩萨蛮·彩舟载得离愁动 贺铸 彩舟载得离愁动,无端更借樵风送。波渺夕阳迟,销魂不自持。 良宵谁与共,赖有窗间梦。可奈梦回时,一番新别离! 【译文】 画船载着离愁驶离了岸边,不料正有顺风送我登程。水波辽远夕阳中天色已晚,暮色中禁不住黯然伤神。 美好的夜晚再与谁共度,幸好还能与爱人小窗同倚在睡梦里。无奈到了梦醒的时候,又是一番新的别离。 【注释】 ①菩萨蛮:本唐教坊曲,后用为词牌。亦作《菩萨鬘》,又名《子夜歌》、《重叠金》等。 ②彩舟:结彩的船,此处指行人乘坐的船。唐刘禹锡《竞渡曲》:“沅江五月平堤流,邑人相将浮彩舟。”

③无端:无缘无故。樵风:树林中吹来的风。《后汉书·郑弘传》:“会稽山阴人”注引南朝宋孔灵符《会稽记》云:郑弘入山遇仙人问其所欲,“日:‘常患若耶溪载薪为难,愿旦南风,暮北风。后果然。”因称若耶风为郑公风,又叫樵风。后用樵风指顺风。 ④波渺:水面宽阔,烟波茫茫的样子。迟:晚。 ⑤自持:控制自己。 ⑥赖:感情依托。 ⑦可奈:怎奈,岂奈之意。 【创作背景】 贺铸17岁时离家赴汴京,由于所任皆冷职闲差,抑郁不得志,自称“四年冷笑老东徐”。元符元年(1098年)因母丧去职,不久东归,游历或居住于苏、杭一带。他因尚气使酒,终生不得美官,不得志。诗人一生有很多离愁时刻。 【鉴赏一】 这首词描写离愁别恨。 上片写离愁。“彩舟载得离愁动,无端更借樵风送”二句,想象十分丰富,构思奇特,它突破了向来以山、水、烟、柳等外界景物来愈愁的手法,把难于捉摸、无踪无影的抽象愁情写得好像有了体积、有了重量。这里,“彩舟”指行人乘坐之舟。长亭离宴,南浦分手,一片哀愁。现在,兰舟已缓缓地离开了码头,随着兰舟

贺铸《感皇恩》翻译赏析

贺铸《感皇恩》翻译赏析 贺铸《感皇恩》翻译赏析 半黄梅子,向晚一帘疏雨。断魂分付与,春将去。 [译文] 梅子已经一半黄熟,傍晚时又下了疏雨。春天啊,你要走就走吧,并请把我的愁思也一并捎去。 [出自] 北宋贺铸《感皇恩》 兰芷满汀洲,游丝横路。罗袜尘生步,迎顾,整鬟颦黛,脉脉两情难语。细风吹柳絮,人南渡。 回首旧游,山无重数。花底深朱户。何处?半黄梅子,向晚一帘疏雨。断魂分付与,春将去。 注释: 感皇恩:唐教坊曲名。 兰芷:香兰、白芷,均为香草。 汀洲:汀,水边平地。洲,水中陆地。 游丝横路:庾信《春赋》:“一丛香草足碍人,数尺游丝即横路。” 脉脉:相视而含情不语貌。 译文1: 兰草芷草长满了汀洲,重重游丝蛛网横挡小路。她步履轻盈走来,一边走一边看,略整发髻愁皱双眉,我俩深情相望默默无语。微风吹得柳絮纷飞,只见她登上小舟向南行去。 回头看那旧游之地,只有山峦无数连绵起伏。百花深处的红楼,如今可在何处?梅子已经半黄,傍晚又落下一阵细雨。我这断肠心,只好交给那暮春带去。 译文2: 香兰和白芷长满汀洲,游丝在路上飞来飞去。她迈着轻盈的脚步,罗袜生尘,前来把我等候。她的眼神顾盼,深情款款,一双美丽的娥眉却上心头。我们相互对视,似有深情却无法倾诉。细风吹得柳絮四处飞散,她默默无语地行舟南下。

回头再也不能细望过去的同游旧地,只有山峦景色依旧。在那百花锦簇的地方,哪里才是她的香闺?梅子已经一半黄熟,傍晚时又下了疏雨。春天啊,你要走就走吧,并请把我的愁思也一并捎去。 译文3: 水边的洲渚长满了兰草白芷,散发出微微的清香;路边树上蜘蛛一类的小虫吐出游丝飘飘悠悠,不时横过小路。她步履轻盈地走向前来,略整发髻,微皱双眉,脉脉含情地望着我,却没有任何语言。微风吹得柳絮飞舞,她默默地登船南去。 回头看那旧游之地,只见无数山峦重重叠叠。她的朱门闺阁在哪里?莫不是在那白花深处?梅子已经开始发黄,傍晚又一阵疏雨。我真想把这颗破碎的心交付春光,让春光永远带去。 译文4: 香兰白芷长满汀洲,香草藤丝爬满小路。她如凌波迈着轻盈的碎步,将我迎侯盼顾。她整理好钗鬟,稍皱眉头,我俩对视良久,脉脉含情乎,没有一言一语,衷肠真情难诉。微风悠悠柳絮飞舞,结局还是伊人翩然南渡。 回首往事旧游景致,恰是山峦叠翠无数。百花丛深、朱红门户,你究竟在何处?见枝头挂着半黄熟的梅子,已是向晚时候,帘外正下着稀疏细雨。我将断魂托付埋葬春天里,若春欲离,请别忘了带着它一同归去。 赏析: 这是一首爱情词。全词写相见不能相爱的帐恨。上片写两个乍见又别的的情景。下片写相思的愁苦。全词不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而且景物深化了情思。整鬟颦黛,脉脉两情难语。“整鬟颦黛”表现出一幅尴尬的姿态和满腹的.心事,但感情仍默默相许。“脉脉两情”传达出彼此双方情感之交流、贯通。“难语”二字顿挫,一种无端的阻隔使双方难以倾诉衷情。这首词写送别恋人,难舍难分。全篇没有什么警句妙语,但细加品味,则觉其语浅情深,清疏淡雅,意蕴隽永,别有一番风味。。上片怀旧,“罗袜”四句,写与美人眉目传情而衷肠难诉,描摹细腻,生动传神。下片写离愁。“回首”二句,从自己

苏溪亭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

苏溪亭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 原文: 苏溪亭 唐代:戴叔伦 苏溪亭上草漫漫,谁倚东风十二阑。 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 译文: 苏溪亭上草漫漫,谁倚东风十二阑。 苏溪亭外野草青青,无边无际;是谁随着东风唱着阑干十二曲呢? 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 春天来得晚了些,燕子还没有归来;迷蒙的烟雨笼罩着一片沙洲,杏花在料峭春风中只感凄寒。 注释: 苏溪亭上草漫漫,谁倚东风十二阑。 苏溪亭:在现在的浙江义乌市。漫漫:无边无际。十二阑:乐府古曲中有阑干十二曲。 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tīng)烟雨杏花寒。 燕子不归:远方未归的游子。汀:水边平地。 赏析: 该诗的首句写地点和节候,次句写倚阑人的形象;三四句写春光将尽,燕子尚未回归旧巢,烟雨笼罩下的沙洲杏花失去了鲜艳的容光,具体而婉曲地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切思念之情。 诗中所写的景是暮春之景,情是怨别之情。 “苏溪亭上草漫漫”,写出地点和节候。野草茁长,遍地青青,已是暮春时节。这时的溪边亭上,“春草碧色,春水渌波”,最容易唤起人们的离愁别绪,正为下句中的倚阑人渲染了环境气氛。“谁倚东风十二阑”,以设问的形式,托出倚阑人的形象。在东风吹拂中,斜倚阑干的那人是谁呢?这凝眸沉思的.身姿,多像《西洲曲》里的人:“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楼高望不见,尽日阑干头。阑干十二曲,

垂手明如玉。” “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燕子还没有回到旧窝,而美好的春光已快要完了。虽是眼中之景,却暗喻着心中之情:游子不归,红颜将老。“一汀烟雨杏花寒”,正是“春事晚”的具体描绘。迷蒙的烟雨笼罩着一片沙洲,料峭春风中的杏花,也失去了晴日下艳丽的容光,显得凄楚可怜。这景色具体而婉曲地传出倚阑人无端的怅惘,不尽的哀愁。如此写法,使无形之情因之而可见,无情之景因之而可思。宋人贺铸《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词里的警句:“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可能就是受到这首唐诗的启发的。 四句诗全是写景,而景语即情语,情景融浑无迹。诗人描写暮春景色浓郁而迷蒙,恰和倚阑人沉重而忧郁的心情契合相印,诗韵人情,隽永醇厚。 【苏溪亭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

横塘原文翻译及赏析

横塘原文翻译及赏析 横塘原文翻译及赏析 横塘原文翻译及赏析1 卜算子·烟雨幂横塘 烟雨幂横塘,绀色涵清浅。谁把并州快剪刀,剪取吴江半。 隐几岸乌巾,细葛含风软。不见柴桑避俗翁,心共孤云远。 翻译 朦胧的烟雨笼罩着池塘,天青色的横塘水清澈见底。是谁用并州这把锋利的剪刀,剪来了吴淞半江水? 倚着几案,只见到露出额头的纶巾,细葛布像风一样柔软。不见隐于柴桑的避俗老人,我的心思和他一样飘渺高远。 注释 卜算子:词牌名,又名《百尺楼》《眉峰碧》《楚天遥》等。双调,四十四字,上下片各两仄韵。 幂:覆盖,笼罩。 横塘:泛指池塘。 绀色:天青色,一种深青带红的颜色。 并州:古九州之一,宋代为太原府,治所在今山西太原。 隐几:即靠着几案。 岸:露出额头的戴头巾法。 乌巾:黑头巾,隐者的服饰。 细葛:指用较细的葛布制作的衣服。 柴桑避俗翁:指陶渊明。陶渊明为柴桑人,故云。 创作背景 词人屡次参加科举考试皆不中第,遂以隐士自视。本首词就是词人为歌咏隐逸生活而作的一首词,以表达其高洁情操和高远志趣。 赏析 词的上片描写隐者所处风景如画的环境;下片描述志向高远的隐者形象,体现出词人不为尘俗功利所缚的恬远心性和通脱怀抱。全词

写得空灵隽永,飘逸潇洒。 上片写景,笔意精准利落。“烟雨幂横塘”历来观点认为语出唐诗人杜甫《秋日荆南送石首薛明府辞满告别奉寄薛尚书颂》“烟雨封巫峡”之句;接下去的“谁把并州快剪刀,剪取吴江半”化用杜甫《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焉得并州快剪刀,剪取吴淞半江水”的句意,心中犹生“他年要补天西北”的快意恩仇。动词“幂”衬托出水色天青,横塘潋滟的吴松江水。雾霭浓厚,气势壮阔,使人心静神远,顿生飘飘欲仙之感。 下片一、二句,描写的是隐者的服饰和神态。不论是用词,还是意境,都是从杜诗演化来的.下片三、四句,“避俗翁”,指陶渊明,陶为柴桑人,故云.杜甫就明明说过“陶潜避俗翁”(《遣兴五首》其三).“孤云”,出自陶诗“万族各有托,孤云独无依;暧暧空中灭,何时见馀晖”(《咏贫士七首》其一).杜诗亦云:“百鸟各相命,孤云无自心”(《西阁二首》其一).杜诗《幽人》又云:“孤云亦群游,神物有所归.”孤云,隐士之喻也.幽人,亦隐士也.陶诗“孤云”喻贫士,贫士亦隐者也.常建《宿王昌龄隐居》诗说得最清楚:“清溪深不测,隐处惟孤云.”“心共孤云远”,“共”字好,“远”字用得更好,物我一体,把隐者高洁的情操和高远的志向生动而形象地表现出来了。 全词折射出隐士寄居山林的悠闲生活。仙境高士,洒脱俊逸,不同于其一贯写作的闺情小令,风格清新,朗朗上口,标致隽永。这首词以化用前人诗句取胜,体现了典型的江西诗派词风。 横塘原文翻译及赏析2 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 锦瑟华年谁与度?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 飞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 试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 锦瑟华年谁与度?月台花榭,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 碧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

苏溪亭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

苏溪亭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 苏溪亭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 原文: 苏溪亭 唐代:戴叔伦 苏溪亭上草漫漫,谁倚东风十二阑。 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 译文: 苏溪亭上草漫漫,谁倚东风十二阑。 苏溪亭外野草青青,无边无际;是谁随着东风唱着阑干十二曲呢? 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 春天来得晚了些,燕子还没有归来;迷蒙的烟雨笼罩着一片沙洲,杏花在料峭春风中只感凄寒。 注释: 苏溪亭上草漫漫,谁倚东风十二阑。 苏溪亭:在现在的浙江义乌市。漫漫:无边无际。十二阑:乐府古曲中有阑干十二曲。 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tīng)烟雨杏花寒。 燕子不归:远方未归的游子。汀:水边平地。 赏析: 该诗的首句写地点和节候,次句写倚阑人的形象;三四句写春光将尽,燕子尚未回归旧巢,烟雨笼罩下的沙洲杏花失去了鲜艳的容光,具体而婉曲地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切思念之情。 诗中所写的景是暮春之景,情是怨别之情。 “苏溪亭上草漫漫”,写出地点和节候。野草茁长,遍地青青,已是暮春时节。这时的溪边亭上,“春草碧色,春水渌波”,最容易唤起人们的`离愁别绪,正为下句中的倚阑人渲染了环境气氛。“谁倚东风十二阑”,以设问的形式,托出倚阑人的形象。在东风吹拂中,斜倚阑干的那人是谁呢?这凝眸沉思的身姿,多像《西洲曲》里的人:

“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楼高望不见,尽日阑干头。阑干十二曲,垂手明如玉。” “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燕子还没有回到旧窝,而美好的春光已快要完了。虽是眼中之景,却暗喻着心中之情:游子不归,红颜将老。“一汀烟雨杏花寒”,正是“春事晚”的具体描绘。迷蒙的烟雨笼罩着一片沙洲,料峭春风中的杏花,也失去了晴日下艳丽的容光,显得凄楚可怜。这景色具体而婉曲地传出倚阑人无端的怅惘,不尽的哀愁。如此写法,使无形之情因之而可见,无情之景因之而可思。宋人贺铸《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词里的警句:“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可能就是受到这首唐诗的启发的。 四句诗全是写景,而景语即情语,情景融浑无迹。诗人描写暮春景色浓郁而迷蒙,恰和倚阑人沉重而忧郁的心情契合相印,诗韵人情,隽永醇厚。 【苏溪亭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的诗歌赏析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的诗歌赏析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的诗歌赏析 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许多人对一些广为流传的诗歌都不陌生吧,诗歌饱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丰富的想象。那么都有哪些类型的诗歌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辛弃疾《青玉案·元夕》的诗歌赏析,欢迎阅读与收藏。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的诗歌赏析篇1 青玉案·元夕 朝代:宋代 作者: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诗歌赏析一 这首词的上半阕写正月十五的晚上,满城灯火,尽情狂欢的景象。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一簇簇的礼花飞向天空,然后像星雨一样散落下来。一开始就把人带进“火树银花”的节日狂欢之中。“东风夜”化用岑参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宝马雕车香满路”:达官显贵也携带家眷出门观灯。跟下句的“鱼龙舞”构成万民同欢的景象。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凤箫”是排箫一类的吹奏乐器,这里泛指音乐;“玉壶”指明月;“鱼龙”是灯笼的形状。这句是说,在月华下,灯火辉煌,沉浸在节日里的人通宵达旦载歌载舞。 下阕仍然在写“元夕”的欢乐,且一对意中人在大街巧遇的场景。只不过上阕写的是整个场面,下阕写一个具体的人,通过他一波三折的感情起伏,把个人的欢乐自然地融进了节日的欢乐之中。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这一句写的是元宵观灯的女人,她们穿着美丽的衣服,戴着漂亮的手饰,欢天喜地朝前奔去,

所过之处,阵阵暗香随风飘来。“雪柳”是玉簪之类的头饰。 “众里寻他千百度”:(这人)对着众多走过的女人一一辨认(但没有一个是他所等待的意中人)。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偶一回头,却发现自己的心上人站立在昏黑的幽暗之处。 “灯火阑珊”勿作“良夜将逝”解,“灯火阑珊”虽然是灯火渐渐散尽的意思,但这儿说的是天空飘洒下来的礼花,快接近地面时早已熄灭散尽,所以即使头上有流光溢彩,站立的地方却是昏暗的。 同时,还有一种说法认为:站在灯火阑珊处的那个人,是对他自己的一种写照。根据历史背景可知,当时的他不受重用,文韬武略施展不出,心中怀着一种无比惆怅之感,所以只能在一旁孤芳自赏。也就像站在热闹氛围之外的那个人一样,给人一种清高不落俗套的感觉,体现了受冷落后不肯同流合污的高士之风。 作为一首婉约词,这首《青玉案》与北宋婉约派大家晏殊和柳永相比,在艺术成就上毫不逊色。词从开头起“东风夜放花千树”,就极力渲染元宵佳节的热闹景象:满城灯火,满街游人,火树银花,通宵歌舞。然而作者的意图不在写景,而是为了反衬“灯火阑珊处”的那个人的与众不同。此词描绘出元宵佳节通宵灯火的热闹场景,梁启超谓“自怜幽独,伤心人别有怀抱。”认为此词有寄托,可谓知音。上片写元夕之夜灯火辉煌,游人如云的热闹场面,下片写不慕荣华,甘守寂寞的一位美人形象。美人形象便是寄托着作者理想人格的化身。“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王国维把这种境界称之为成大事业者,大学问者的第三种境界,确是大学问者的真知灼见。 全文主要运用了反衬的表现手法,表达出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追求(词人对理想的追求的执着和艰辛)。 古代词人写上元灯节的词,不计其数,辛弃疾的这一首,却没有人认为可有可无,因此也可以称作是豪杰了。然而究其实际,上阕除了渲染一片热闹的盛况外,并无什么独特之处。作者把火树写成与固定的灯彩,把“星雨”写成流动的烟火。若说好,就好在想象:东风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