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中国公众科学素养状况

中国公众科学素养状况

中国公众科学素养状况
中国公众科学素养状况

1996中国公众科学素养状况

引言

1996年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是我国第三次(第一次1992年,第二次1994年)全国性的调查。调查采用分层抽样方法抽出120个县(城市区),覆盖全国29个省、市和自治区。样本量为6000,约为我国人口的20万分之一。回收有效问卷4465份,占总样本量的74.42%。有效样本量达到社会学一般要求的有效数量。这次调查是成功的,数据能够说明我国公众的基本科学素养水平和对科学技术的态度。

本文将根据1996年的调查结果对我国公众的科学素养水平、对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的理解程度、对科学技术的态度、我国具备基本科学素养公众的群体差异(性别差异和文化程度差异)、及其它国家相比的差异等情况进行描述与分析。

根据国际调查发展趋势和我国的具体国情,1996年的调查除了保持原有的调查题目以外,又增加了对新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的了解程度、对经济学基本知识的了解程度以及迷信的程度和对未知现象的看法等的调查。以便能够更全面第了解我国公众的科学素养状况。

第一节中国公众科学素养的变化

经过多年探索之后,各国专家学者逐渐地对什么是科学素养以及科学素养的测度标准取得了基本一致的认识。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了一整套指标体系。目前国际上普遍认为,科学素养不是指对科学技术的某一个领域的专业知识和对所有的科学技术状况具有非常高水平的了解,而是指基本的了解。这种基本的科学素养包括三个方面:1、对科学术语和概念的基本了解;2、对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的基本了解;3、对科学对社会的影响的基本了解。如果一个公众对科学术语和概念没有基本的了解程度,那么,就不能理解大众传媒中的科学技术进展的报道和科学信息,从而也就不可能提高科学素养。如果对科学研究的过程不了解,就不能分辨伪科学和科学之间的区别,从而也不可能具备科学精神。如果一个公众不了解科学对社会的影响,那么,就不能自觉和有效地认识科学对自己生活和工作的重要作用以及科学的局限性,从而也就会影响公众对科学的作用的理解,科学事业就又可能失去公众的支持。在这三个标准的内容中,专家们又精心地设计了测试题。公众科学素养的三项标准和这些相应的测试题目,已经构成从事公众科学素养调查的通用标准指标体系的基础。

为了能够使我国的调查能够得到国际的承认和便于与各国进行比较,我们采用了国际间通用的调查标准和测试题目。同时,考虑到我国的具体国情,我们也相应地设计了适合中国特点和我国公众比较熟悉的科学技术问题,用以测度科学素养的辅助试

题。为了能够观察我国公众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科学素养的变化趋势,我们尽可能地保留指标体系的主要内容,在以后的调查中做适当的调整和改进。根据1992、1994和1996年三次的调查结果和比较分析,我国公众的科学素养水平变化不大。

一、我国公众的科学知识水平

科学知识的调查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第一个是对科学术语和了解程度。第二是对科学概念的了解程度。在这方面我们采用了国际通用的指标体系。

在本次调查中,我国公众自报了解分子、计算机软件、DNA和科学研究这4个最基本的科学术语的比例分别为32.8%、15.8%、13.3%和6.3%,自报对这4个术语不了解的人分别达到39.6%、54.4%、37.4%和48.3%。而从来没有听说过分子这个词的人达到25.6%;没听说过计算机软件的人达到27.0%;没有听说过DNA的我国公众竟然高达45.6%;没有听说过科学研究的达到45.4%(见表1)。

表1中国公众对基本科学术语的自报理解程度(%)

(注:部分被调查者对某些问题没有回答,没有进行百分比统计,下同。)

公众自报的对于上述科学术语的理解程度与实际的理解相比往往有差距。为了更精确地了解我国公众对这些基本科学术语的理解程度,我们在这次调查中设置了开放题,让那些自报对某个科学术语了解的人用自己的语言简要地解释一下该术语的意义。结果绝大部分的被调查者,包括自报自己对上述术语了解的人都没能作出进一步的解释。对这个开放题的调查所获得的结果显示,我国公众对基本科学术语的了解程度实际上是很低的。能够说出分子(是由一定数量的一种或数种原子组成的粒子,能够独立存在并保持由它组成的这个物质的化学性质)的主要概念的比例仅达到3.7%;能够说明“电脑软件是计算机用来处理数据和编制程序的”这个概念的比例仅为2.2%;能够解释DNA是脱氧核糖核酸的人比例仅为3.6%。接近上述3个术语主要意思或提到关键词的解释我们将其视为“了解一些”,其解释的比例只分别为11.8%、4.3%和5.8%。对公众科学素养测量的另一个重要的标准就是对于科学研究的理解程度。这是了解公众分辨生活中的科学与迷信活动能力的重要方面。

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尤其是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后,科学技术转化为商品

的速度在日益加快,与此同时,迷信也在打着科学的旗号蒙骗公众。如果公众不了解科学与打着科学的旗号的迷信的区别,不了解科学研究的本质,不了解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就不可能有效地防止伪科学和迷信学说的欺骗,公众就不可能有效地摆脱愚昧的束缚,不可能真正地崇尚科学和热爱科学,公众的科学素养水平也不可能得到真正的提高。

国际上公认的对科学研究的定义基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科学研究的本质是建立理论或模型以不断加深对自然的本质的理解(库恩,1962),二是与这个科学研究过程同样重要的是运用这些理论对某些结论进行逻辑和实验上的证伪(波普尔,1959)。因此,对科学研究概念理解的基本标准应该是:科学研究是以建立理论和运用实验的手段检验这些理论为目的的活动。

根据这些标准,科学和迷信具有根本的区别。科学是经过严密的建立理论和通过一系列严格的实验手段检验和反证理论的过程。而“玄学没有实验室”,让公众了解科学的研究过程和方法甚至比了解科学所取得的成果还重要(卡尔·萨根,1996)。可以说,理解科学方法和研究过程的水平是科学素养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这次调查中,自报自己对科学研究这个术语有清楚的了解的比例为 6.3%;自认为有一些了解的比例为42.0%;而认为自己对科学研究不了解的人的比例达到48.3%。

我国公众自报了解科学研究的比例是很高的,但是,为了进一步了解这些公众对科学研究的真正的理解程度,我们设置了这个问题的开放题。让自报对科学研究的人用自己的语言作出简单的解释和说明。对于在解释中提到建立理论、进行实验并验证理论的,我们都将其算作很了解科学研究的。对于在解释中提到进行科学实验的,我们将其算作有点了解的。在解释中没有提到这些重要的概念的,我们将其算作对科学研究不了解的。

开放调查题的结果与自报结果相比相差很远。我国公众对科学研究很了解的人只有1.0%;有一些了解的只有3.4%;而完全不了解的达到25.6%;没有进行解释的达到71.0%。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对科学研究不能进行正确解释的公众对科学研究的概念只停留在十分浅显的层次。他们对科学研究的肤浅认识使得他们只能作出“用科学方法进行研究”的对问题本身进行重复的解释。相当高比例的农民公众认为科学研究就是“选育优良粮食品种,增加粮食产量”。(见表2)。

表2中国公众对科学术语的实际了解程度(%)

自报了解基本科学术语的被调查者比例与实际理解程度之间的巨大差异似乎可以有两种解释:首先是被调查者可能认为自己经常见到这些词,并且有模糊的概念,因此,认为自己了解这些术语的意义。但是在被要求进一步解释时,才发现并不能准确地进行解释。另外,理解和表述能力有差距。被调查者很有可能是了解这些术语或基本了解这些术语指的是什么,但是,由于受到表达能力的限制而不能清楚地进行表达。我们在审查他们的答案时,对这一点给予了充分的注意。但是,这样的回答所占比例很小。

科学概念与科学术语一样,也是衡量公众科学素养的重要方面,也是公众及时有效地跟踪科学发展和了解科学报道和科学新闻的基本素养要求。与以前的调查一样,了解公众对科学概念的理解程度也是这次调查的主要内容。

在这次科学概念的调查中,我们设计了包括物理、生物、医疗保健、地理、天文、医学、航天、数学、概率等方面的,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最基本的科学概念。其中包括国际通用的调查问题,以便与其他国家进行比较(见表3)。

从表3中可以看出,我国公众的各类基本科学知识的了解是非常不平衡的。被调查者中超过半数的公众所了解的科学知识局限在知识层次浅、相对容易的科学知识范围内。而对于需要阅读更多的书和报刊才能了解的科学知识,有所了解的公众的比例就很低了。比如,超过半数的公众回答正确的问题有:吸烟导致肺癌(75.8%);光速比声速快(74.8%);皮球抛起后会落下是由于地球的引力(70.1%);月亮本身不发光(66.9%);细胞是构成生命的基本单位(66.1%);就人类目前所知,人类是从早期生命进化而来(65.7%);人类呼吸的氧气来源于植物(58.8%);热气流上升,冷气流下降(54.8%);植物在夜间的呼吸是吸入二氧化碳,释放出氧气(53.9%);对于辐射并不都是由人为造成的问题,我国公众中有52.8%的人能够答对;知道钻石是非金属材料的人的比例达到52.7%。

但是,只有不到半数(45.6%)的人知道肝不是制造尿的器官,答错和不知道的比例高达51.7%,说明我国公众医学知识的贫乏状况是十分严重的。关于这个问题我们还将在本报告中“关于公众感兴趣的科学新闻和对新闻内容的了解程度的调查内容中”进行讨论。知道盐的成分不是碳化钙的人不到一半(45.2%),而不知道的人竟高达51.9%。知道激光不是由汇聚声波而产生的人只有19.4%,回答错误和不知道的人高达77.5%;知道被辐射过的牛奶经过煮沸后不能饮用的人只有28.3%;知道宇宙

产生于大爆炸的人只有14.8%。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我国公众的科学素养状况有,这次调查中我们采用了科学知识中最基本的问题,也是各国测试科学素养普遍采用的问题。这些问题包括:地球围绕太阳转还是太阳围绕地球转;地球围绕太阳转一圈需要多长时间;能否写出圆周率;水的基本元素;地球、太阳系、银河和宇宙中哪个最大。我国公众对这些问题的回答正确率很高(见表4)。

表4中国公众科学知识了解程度比例(%)

从这些调查统计中,我们可以看出,我国公众对于这些普通的天文学知识的了解程度还是很高的。这也许是我国天文学科普工作做得比较好和长期以来我国关于唯物主义知识的教育的成果。

对公众科学素养测量的另一个重要的标准就是对于科学研究的理解程度。这是了解公众分辨生活中的科学与迷信活动能力的重要方面。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尤其是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后,科学技术转化为商品的速度在日益加快,与此同时,迷信也在打着科学的旗号蒙骗公众。如果公众不了解科学与打着科学的旗号的迷信的区别,不了解科学研究的本质,不了解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就不可能有效地防止伪科学和迷信学说的欺骗,公众就不可能有效地摆脱愚昧的束缚,不可能真正地崇尚科学和热爱科学,公众的科学素养水平也不可能得到真正的提高。

国际上公认的对科学研究的定义基本包括这样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科学研究的本质是建立理论或模型以不断加深对自然本质的理解(库恩,1962)。二是与这个科学研究过程同样重要的是运用这些理论对某些结论进行逻辑和实验上的证伪(波普尔,1959)。因此,对科学研究概念理解的基本标准应该是:科学研究是以建立理论和运用实验的手段检验这些理论为目的的活动。

根据这些标准,科学和迷信具有根本的区别。科学是经过严密的建立理论和通过一系列严格的实验手段检验和反证理论的过程。而“玄学没有实验室”,让公众了解科学的研究过程和方法甚至比了解科学所取得的成果还重要(卡尔·萨根,1996)。可以说,理解科学方法和研究过程的水平是科学素养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这次调查中,自报自己对科学研究这个术语有清楚的了解的比例为 6.3%;自认为有一些了解的比例为42.0%;而认为自己对科学研究不了解的人的比例达到

48.3%。

我国公众自报了解科学研究的比例是很高的。但是,为了进一步了解这些公众对科学研究的真正的理解程度,我们对“科学研究”设置了开放题。让自报对科学研究了解的人用自己的语言进行简单的解释和说明。在解释中凡是提到建立理论、进行实验并验证理论的,我们都视其为“很了解”,凡是提到科学实验的,我们视其为“有些了解”,凡是没有提到这些重要概念的,我们将其算作对科学研究“不了解的”。

开放调查题的结果与自报结果相比相差很远。我国公众对科学研究很了解的人只有1.0%;有一些了解的只有3.4%;而完全不了解的达到25.6%;没有进行解释的达到71.0%。

二、对科学研究方法和过程的理解

测量公众对科学方法理解水平的高低是衡量公众科学素养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了解公众是否具备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的重要标准。在本次调查中,我们采用世界通用的调查问题,以便能够与世界其他国家进行比较。

了解公众对科学方法和过程的理解程度的问题是让被调查者对一种假设题进行选择,以便了解被调查者是否具有比较的思想和了解对照研究的基本研究方法。这个问题是:“假设一种治疗高血压的药物被怀疑治疗效果不好,下面是科学家在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可能使用的三种方法,您认为科学家最有可能使用哪种方法?”对于这个问题,被调查者有三种选择:(1)征求患者的看法;(2)用医学知识来断言此药有效;(3)将病人分成两组,一组服药,一组不服药,然后观察各组服药后的结果。按照科学研究的比较对照方法,应该选择第三种答案为正确。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公众选择第三种答案的比例为42.7%,将近半数的被调查者能够答对这个问题。选择第一种答案的人的比例为11.4%;选择第二种答案的人的比例为20.0%;不知道的人达到24.4%。

概率也是测量公众科学素养的一个重要因素。在这方面,我们仍然采用国际间通用的测试问题,同上面的问题一样,这也是一个选择题:“医生告诉一对夫妇,由于他们具有相同的病态基因,如果他们生育一个孩子,这个孩子患病的机会为1/4。这意味着:(A)如果他们生育三个孩子,那么,这三个孩子都不会得遗传病;(B)如果他们的第一个孩子有遗传病,那么,后面的三个孩子将不会得遗传病;(C)如果前面的三个孩子都很健康,那么,第四个孩子肯定有遗传病;(D)他们的孩子都有可能得遗传病。显然,第四种选择是对的。当然,如果被调查者能够说出前三种选择是不正确的,我们也将其算作回答正确。计算结果显示,我国只有22.4%的人具有概率知识(见表5)。

表5我国公众对科学方法的理解程度(%)

三、对基本经济学知识的理解程度

经济学与自然科学的发展紧密相关,经济学本身也是科学。近几年来,我国的经济发展迅速,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可以说,自从改革开放以来,变化最大的就是经济的巨大发展了。经济的发展给我国人民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另外,我国正在积极要求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这一正义要求得到世界各国的支持。但是,我国公众对最近传媒中大量出现的“自由贸易”一词了解多少呢?我国实行市场经济已经有许多年,公众对市场经济又了解多少呢?在1996年的调查中,我们要求被调查者对“自由贸易”和“市场经济”这两个术语和概念进行回答和解释。调查结果显示,自报对“自由贸易”达到非常清楚理解程度的人达到 2.7%,但是,实际真正了解的人只有2.2%。自报对市场经济达到非常了解程度的人有3.7%,实际真正了解的人达到5.7%(见表6)。

表7我国公众对经济学知识的实际了解程度(%)

调查中,我们将公众自报的对经济学的知识的了解程度分成“非常了解”、“基本了解”、“有点了解”、“不了解”和“说不清楚”这样5个层次。但是,在分析开放题

的回答中,我们发现将公众实际对经济学知识的了解程度分成5个层次是很困难的。因此,我们对于那些接近于“国家对商品进出口不加干涉的对外贸易政策”或“国家与国家之间不设关税壁垒的贸易活动”的回答都算作非常了解。在能够做出正确回答的人中,有许多人都提到这样重要的几点:(1)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贸易,而不是国家内部的商品流通;(2)不设关税壁垒或按国家间的协议设置的低关税。如果仅涉及其中一点的,我们将其算作有点了解。回答与以上两点没有任何关系的,我们将其算作不了解。与自报了解程度的不同之处是,大多数(70.6%)被调查者没有在开放题中做出解释。调查结果说明,我国公众对自由贸易的基本概念了解的程度非常低。在不了解的人群中,我们发现,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将“自由贸易”理解为“不受任何限制地做买卖”或“国家不干预,自己双方决定,进行买卖活动”的自由市场行为。他们将国家之间的贸易和国内的商品流通和个人之间的买卖活动混为一谈。

我国已经实行多年的市场经济,但是从调查结果中,我们可以看出,我国公众对于市场经济的概念的理解程度还是相当低的。同样,我们也感到将被调查者对市场经济解释的回答分得非常细致是十分困难的,只能分成三类。我们将那些回答接近“在商品交换中,商品的种类、价格和数量不受任何限制,完全按照自由竞争的规律进行的经济形态”的被调查者算作非常了解的人群,而对于回答中谈到自由竞争或国家不进行限制的概念,但是回答又不太全面的,我们将其算作有点了解。对于回答中与正确答案没有任何关联的,我们将其算作不了解的。从对市场经济的自报回答的正确比例、非常了解的比例和实际了解的比例进行比较来看,实际了解的比例比自报了解的比例高出2个百分点。这说明,被调查者对于自己是否真正了解市场经济并不是十分清晰。同样要引起注意的是,虽然不了解的比例只有14.7%,但是,对市场经济概念做不出解释的比例高达70.4%。这个比例接近自由贸易的比例(70.6%)。当然,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属于心里明白,但是表达困难的。但是,无论如何,这个比例是应当引起重视的。

为更多地了解我国公众对于经济学基本知识的了解程度,我们还设置了其他一些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选择题。其中有两道题与关税有关,其他3道题与生产和市场经济中的分配和市场经济商品流通相关(见表8)。

从我国公众对这些经济学的基本问题的回答中可以看出,我国公众对日常工作中熟悉的经济现象能够上升到经济学概念上来认识。比如,有将近半数(45.2%)的人知道,设备、机械和其他资本增加投资能提高劳动生产率;

表8我国公众对经济学知识的了解程度(%)

只有1/3(33.4%)的人知道对进口商品普遍提高关税不会增加国家的商品出口;还有将近半数的人(41.9%)知道在市场经济中,工资水平与个人生产效率基本相符。接近半数(47.9%)的人知道在市场经济中商品价格由供需双方决定。但是,对于两个需要通过阅读和其他渠道才能了解的关税的问题,回答正确的比例却只有33.4%和24.0%。这说明我国公众对于经济学的知识缺乏深层次的了解。

在这次调查中,我们还设置了其他两个小问题,以了解公众对金融方面的知识的了解程度。一个问题是,“如果听说中央银行将要控制货币发行量,您认为银行利率会上升还是会下降?”另一个问题是“如果您打算拿出1000元钱来进行投资,而不想有所损失,或损失最小,您认为下列投资项目中哪个最为保险?”对于第一个问题,回答银行利率会上升的当然是正确的。但是,我国公众回答正确的只有29.5%,而回答错误的则达到29.9%,对这个问题一无所知的人达到39.0%。其他人对这个问题没有进行回答。

我国公众的投资首选方向是存入银行,其次是购买国债,而购买企业债券和股票的比例为最低,仅分别为1.5个百分点和2.2个百分点。这个选择符合我国目前的市场经济发展状况(见表9)。

我国改革开放已经将近20年,对于改革开放的若干经济理论的讨论也很多,对于许多市场经济理论的介绍和阐述也很多。但是,我国公众对这些基本经济问题的理解程度还是很低的,市场经济的行为还是被动的。我国公众从目前被动的投身于市场经济活动的行为转变为主动的行为,不仅需要经济政策的持续不变,还需要对广大公众进行更加有效的经济学知识的普及和传播。使广大公众能够自觉地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办事,使我国的市场经济能早日走上规范化的轨道。

四、我国公众科学素养现状分析

目前对于公众科学素养的评估没有公认的统一的客观标准,对过去的评估标准,专家们的看法并不一致。科学素养的概念并不是指对科学已经达到一种很好的理解程度,而是指一种基本的程度。因此,我们认为,我们过去曾经使用过的、国际上普遍承认的标准仍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我国公众的科学素养水平。按照这个指标体系的设定,公众同时达到对(1)科学知识(术语和概念)基本理解;(2)科学的研究过程的基本理解和(3)科学技术对社会的影响的基本理解程度,就可以被认为具备了基本科学素养的水平。那么,我国公众目前达到了什么样的水平呢?

从这次的调查结果来看,我国公众的科学知识水平测试中,有30.6%的人达到了基本合格的标准;有 2.7%的人达到对科学研究过程的理解的基本标准;理解科学对社会的影响的公众比例为 3.3%。计算结果显示,我国公众具备科学素养的比例仅为0.3%。与1992年的调查结果和1994年的调查结果相比,我国公众的科学素养状况没有很大的变化(见表10)。

从表10和图1中,我们可以看出,在将近6年的时间内,我国公众科学素养的状况没有显著的变化。但是,在理解科学技术对社会的影响方面,有逐步提高的趋势,尽管这种趋势并不是十分明显。我国公众整体科学素养停滞不前的状况应该引起有关部门的注意。

表10我国公众科学素养状况变化比较(%)

(注:我们没有获得关于1994年的科学素养的计算数据)

综观过去的6年时间内我国公众的科学素养的变化,我们可以发现,我国公众的科学素养的综合水平没有发生任何变化。仍然是知识水平相对较高,但是了解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以及科学对社会的影响的比例仍然偏低。这个总的趋势没有发生任何变化。但是,在对科学的社会影响方面应该说出现了逐步上升的趋势。与1994年相比,我国公众对科学的社会影响的理解程度上升了1个百分点。应该说上升的幅度还是比较大的。但是总体水平低下仍需要引起有关方面的注意。

五、我国公众对科学技术的期望

了解公众对科学技术的期望是衡量公众科学素养的另一个方面,同时也是了解公众对未来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的看法和认识的重要方面。从这次调查中,我们还能看出我国公众最盼望科学技术为他们解决的问题,以及他们对科学技术的信心程度。对科学技术充满信心的民族才能成为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基础。

我国公众对科学技术能力的评价似乎是乐观的。将近半数(47.7%)的人认为科学技术有能力解决我们面临的大部分问题;认为有能力解决一部分问题的比例为34.6%;认为几乎不能解决任何问题的比例仅有1.9%。从这个调查结果可以看出,我国公众对科学技术能力的评价是非常高的,对科学技术充满了希望。

在调查中,我们又进一步问被调查者,在未来25年内,科学技术能够在哪些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和突破,他们的回答请见表11。

表11公众对科学技术在未来25年内可能取得进展的看法(%)

我国公众认为在不久的未来,治愈普通癌症的可能性最大。精确地预报地震的可能性为其次。而认为向月球移民的可能性为最低。这说明我国公众对科学能力的估计,另一方面也说明公众期望科学为他们解决生活和工作中问题的急切心情。对于距离大众生活比较远的问题,他们的期望值要低一些。

1 我国公众对科学研究的支持程度

我国公众对科学研究的支持程度如何?他们在哪些研究项目上持更为支持的态度?作为纳税人,他们更愿意将自己交纳的钱花在什么地方?这些问题是任何国家的科技决策部门和地方政府都十分重视的。在本次调查中,我们就这些问题进行了调查。

我们罗列出一系列重大的科学研究领域,其中包括目前在世界范围内发展最快的科学研究项目。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66.1%)人支持精确控制气候的研究,这可能与我国是农业大国,气候对农业的影响有很大原因造成的。我国农业人口很多,关心气候的比例最高也是可以理解的。使我们感到惊奇的是,我国公众中竟有高达64.6%

的人支持信息高速公路的研究!对基因工程研究持支持态度的人将近40%,应该说,这个支持率是相当高的。对克隆羊的研究的支持率也达到了22.5%。

表12我国公众对科学研究的支持程度(%)

图2 我国公众科学研究领域的支持程度比较

(注:A使父母能选择子女性别的研究;B通过基因工程创造新的动植物品种的研究;C能使许多人活到100岁甚至更长时间的研究;D精确控制气候的研究;E新型化学武器生物武器的研究;F人体特异功能的研究;G克隆绵羊的研究;H信息高速公路。)

表15我国公众对某些科学研究项目的态度(%)

2 我国公众对科学技术的期望

我国公众对科学技术的能力的评价似乎是乐观的。将近半数(47.7%)的人认为科学技术有能力解决我们面临的大部分问题;认为有能力解决一部分问题的比例为34.6%;认为几乎不能解决任何问题的比例仅有1.9%。从这个调查结果可以看出,我国公众对科学技术能力的评价是非常高的。我国公众对科学技术充满了希望。

在调查中,我们又进一步问被调查者,在未来25年内,科学技术能够在那些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和突破,他们的回答请见表13。

我国公众认为在不久的未来,治愈普通癌症的可能性最大。精确地预报地震的可能性为其次。而认为向月球移民的可能性为最低。这说明我国公众对科学能力的估计,另一方面也说明公众期望科学为他们解决生活和工作中问题的急切心情。对于距离大众生活比较远的问题,他们的期望值要低一些。

3 我国公众对本国科学技术水平的评价和看法

调查和了解我国公众对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评价,了解他们对我国最应该优先发展的科学领域的看法,以及他们对我国科学技术落后于其他国家的根本原因的看法是本次调查的另一个重要的方面。

对我国目前科学技术水平的评价方面,大多数人(60.4%)认为我国只有少数领域处于世界先进水平;认为大部分领域处于世界先进水平的仅有两成(20.9%)(见表16)。应该说,我国公众对于本国科学技术水平的评价基本上是客观的和符合实际情况的。这个调查结果也说明,我国公众对于本国的科学技术水平的了解程度是很高的。

表16公众对我国科学技术水平的评价(%)

在调查我国公众对我国最应该优先发展的科学技术领域的看法中,我们将主要的科学技术领域罗列出来,让被调查者从中选择1-3项。结果显示,我国公众对与生活有密切关系的领域更为关心,他们的关心程度与这些科学领域与生活的密切程度成正比。大多数人(66.1%)认为农业和食品技术是最应该优先发展的领域,这个观点与我国是农业大国以及我国民众中“民以食为天”的思想有重要的关联。同时也说明,我国目前仍然需要以对农业和相关研究领域的投入为基本国策。位居第二位(53.3%)的是人口的健康与环境保护。这说明我国公众对自身的生存仍然十分关注。国民对环境问题的关注与我国近些年来制订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是相一致的。我国公众对其他科学技术研究领域的关心程度依次是:国防科学技术(27.9%);能源技术(27.7%);高技术(20.5%);交通运输技术(24.4%);自然资源的勘探和利用(13.5%);基础科学研究(10.2%);传统工业技术(8.0%)(见表17)。

表17我国公众对优先发展领域的看法(%)

图4 我国公众对应优先发展科学领域的看法

(注:A农业与食品技术;B传统工业技术;C能源技术;D交通运输技术;E材料科学技术;F人口健康与环境保护;G高技术;H自然资源的勘探和利用;I基础科学研究;J国防科学技术;K其他。)

我国公众在谈论我国科学技术落后的根本原因中,绝大多数人(72.4%)认为是由于国力薄弱、人口众多和科技经费不足。人才使用不当位居第二(30.7%);认为科技教育跟不上科技发展的需要的人的比例也将近1/3(29.7%);另外还有27.9%的人认为我国科学技术与经济建设脱节;还有24.4%的人认为没有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将近同样比例(20.0%)的人认为是公众对科学技术的价值认识不够(见表18)。

表18公众对我国科学技术落后原因的看法(%)

图5 我国公众对本国科技发展落后原因的看法

(注:A科学技术和经济建设脱节;B国力薄弱、人口众多、科技经费不足;C人才使用不当;D企业缺乏依靠科学技术的动力;E科技教育跟不上科技发展的需要;F科技人员的流动很困难;G没有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H科技政策失误,科研管理不善;I缺乏与国际科学技术的交流;J公众对科学技术的价值认识不够;K其他。)

第二节中国公众科学素养群体和地区差异

接受本次调查的男性公民为60.7%,女性公民为39.3%。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占10.1%;小学程度为12.3%;初中文化程度为33.8;高中或中专文化程度为29.0%;大专文化程度的达到10.5%;大学程度的达到4.1%。

图6 1996调查文化程度比例

图7 1996调查性别比例

一、我国公众科学知识水平的群体差异

我国公众基本科学知识性别和受教育程度分析显示,受教育程度和科学知识的程度成正比。而且相关性非常明显,趋势非常清晰。这说明,提高公众的科学素养水平

的根本出路在于提高教育水平。从性别比较方面来看,除了在科学研究这个术语上男女相差不多以外,其他的知识程度都是男性明显地高于女性。妇女的教育问题需要得到更多的重视(见表19)。

表19科学知识程度性别和受教育程度比较(%)

自报程度实际程度(非常了解有点了解)

分子软件DNA分子软件DNA

男37.117.715.4 4.213.6 2.3 4.5 4.2 6.7女26.312.910.2 3.19.0 2.1 3.8 2.6 4.5小学以下 4.6 2.0 1.30.4 1.10.20.20.20.2小学 6.2 3.3 1.60.2 1.60.20.50.70.4初中21.3 6.1 4.7 1.7 5.90.6 1.00.8 1.4高中或中专49.722.1 18.8 5.617.1 1.9 6.0 4.89.1大专66.043.837.89.428.08.512.6 9.218.4大学74.651.449.712.237.013.3 18.221.017.7

自报程度实际程度

科学研究

(非常了解;有些了解)

科学研究

(非常了解;有些了解)

男7.944.7 1.0 3.8女 4.037.7 1.0 2.7小学以下0.413.90.70.9小学 1.621.10.20.5初中 3.239.70.7 1.9高中或中专8.953.5 1.4 4.1

大专14.163.5 2.48.3

大学23.256.4 1.711.6

图8 我国公众对科学术语的理解程度性别和文化程度比较

(注:1、图中比较数据是实际了解数据;2、数据是非常了解和有点了解的总和;)表20 科学术语理解性别和受教育程度比较(%)

男女小学以下小学初中高中中专大专大学

a.51.538.024.631.143.853.260.776.2

b.55.648.613.724.048.369.581.284.0

c.62.353.332.150.262.368.156.460.8

d.41.944.326.534.740.149.453.854.1

e.22.115.4 5.59.314.026.235.739.8

f.31.927.08.07.624.940.252.662.4

g.22.719.8 5.88.217.128.537.448.6

h.16.012.9 6.67.112.319.020.933.7

i.50.043.317.726.941.860.070.579.0

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报告.doc

附录: 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报告 2010 年我国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公民比例达到3.27%,较2005 年的1.60%和2007 年的2.25%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值得注意的是,目前我国公民科学素养水平相当于日本、加拿大和欧盟等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20 世纪80 年代末、90 年代初的水平。 11 月25 日,中国科协发布的第八次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显示,“十一五”期间我国公民的科学素养水平稳步提升,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工作成效显著,实现了《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所确定的阶段性目标。 一、3.27%的数字是怎么得来的 2009 年11 月至2010 年5 月,中国科协委托中国科普研究所组织实施开展了第八次中国公民科学素养抽样调查。本次调查是一次大规模的抽样问卷入户调查,调查涉及中国内地31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18 至69 岁公民,采取入户面访的方式进行,共发放问卷69360 份,有效回收68416份。 本次调查显示,“十一五”期间我国公民的科学素养水平明显提升,2010 年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公民比例达到了3.27%,城镇劳动者和农民的科学素养水平提升速度较快;电视和报纸等传统媒体仍是公民获取科技信息的主要渠道,公民利用互联网等现代媒体获取科技信息的比例明显攀升,利用科普设施及参加科普活动的公民比例有所提高;公民对科技的理性支持态度及参与科技事务的意识仍保持较高水平…… 那么,我国公民仅 3.27%具备科学素养,这个数据是怎么得来的?中国科普研究所所长任福君表示,根据《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及历次调查所采用的公民科学素养测度指标,本次调查从3 个方面定量测度我国公民的科学素养水平:对了解必要科学知识测度;对掌握基本科学方法的测度;对崇尚科学精神程度的测度。当一个被调查者同时通过以上 3 个方面的测度,才被认定为具备基本的科学素养。 任福君解释说,此次调查中,了解必要科学知识的公民比例为14.67%,掌握基本科学方法的公民比例为9.75%,崇尚科学精神的公民比例为64.94%。其中,满足这三者要求并形成交集的人占 3.27%。由此,得出了2010 年我国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公民比例达到3.27%的科学结论。 二、数字变化折射科学素养渐进 此次调查得出的另一个结论是:公民提高自身科学素养的机会与途径明显增多,公民主要通过科学技术教育、传播与普及等途径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2010 年,我国公民获取科技信息的渠道,由高到低依次为:电视、报纸、与人交谈、互联网、广播、一般杂志、图书和科学期刊。2010 年公民利用互联网渠道获取科技信息的比例,较2005 年的 6.4%提高了20.2 个百分点。这表明,电视和报纸等传统媒体仍然是我国公民获取科技信息的主要渠道,而公民利用互联网等现代媒体获取科技信息的比例明显提高。 公民利用科普设施提高自身科学素养的机会在增多,但身边的科普场所在科学普及方面收效几何?本次调查给出了一个明确的答案:动物园、水族馆、植物园,排在了2010 年公民参观的各类科普场馆之首。54.5%的公民常去图书阅览室,48.7%的公民参观过科普画廊或宣传栏…… 与2005 年相比,公民去过科普场所的比例在明显提高,由于“本地没有”而没有去过科普场所的比例明显降低。公民参观科技馆等科技类场馆的情况就能说明这一点:2010 年参观过科技类场馆的公民比例为27%,比2005 年的9.3%提高了17.7 个百分点;2010 年因“本地没有”而未参观过科技类场馆的公民比例为37.6%,比2005 年的55.7%降低了18.1 个百分点。与此同时,23.8%的公民在过去一年中参加过科技周、科普日等大型群众性科普活动。 毋庸置疑,这些数字在加减之间,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全民科学素养的提升。任福君称,科技教育培训,科普资源的共建共享,科普基础设施工程的加强等,都对公民科学素养的点滴进步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三、“十二五”奋起直追急补短板 公民对科学技术的理解和支持是国家科技事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无独有偶,本次调查表明,我国公民对科技感兴趣程度较高并保持积极理性的支持态度,公民支持科技事业并对其充满期望。 与2005 年相比,2010 年我国公民对与科技有关的新闻话题感兴趣的比例增长较快。其中,科学新发现拔得头筹,其次分别为医学新进展、新发明和新技术。2010 年我国公民最感兴趣的科技信息为医学与健康,感兴趣比例高达82.7%。其余依次为经济学与社会发展、环境科学与污染治理、计算机与网络、军事与国防等……3.27%、20 年的落差。这两个数字的差距,成为现场记者竞相发问的焦点。 中国科协科普部部长杨文志认为,造成这一差距的原因很多, 主要由于中国科普基础设施比较薄弱。包括科技馆的密度不够,媒体对公民的影响较小,公民本身对科技认知程度虽在逐步提高,但公民的受教育水平依然较低。 多年来,中国一直在追赶这一差距,希望能够加大步伐,逐步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杨文志坦言,正在征求意见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2011-2015年)》,针对这一情况提出了与十一五不同的措施,重在加强社区居民的科学素质建设。其中,以离退休人群和进城务工人员等群体为主,着力提升社区整体的科学素养。杨文志透露,十二五期间,在城乡统筹着力抓社区科学素养的同时,还提出了加强专兼职的科普人才队伍建设,以及推行科普事业与产业并举的措施。 记者获悉,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自1992 年开始已经进行了8 次,调查结果为《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和正在研究制定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2011-2015 年)》提供了数据支撑,为国家和有关部门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了依据。 根据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需要,每 5 年开展一次全国总体调查,其间将针对特定人群、区域或问题开展专项调查,同时加强对公民科学素养状况的测度研究,为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创新型国家服务。 公民科学素养调查是科普工作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国际上普遍认为,科学素养的主要内涵包括 3 个方面:对于科学知识(科学术语和科学基本观点)达到基本的了解程度;对科学的方法达到基本的了解程度;对于科学技术对社会和个人所产生的影响达到基本的了解程度。美国、日本、加拿大等发达国家对这项调查工作十分重视。我国也于1992 年开始,先后8 次对我国公民的科学素养状况进行调查、分析和评估,并积累了大量的连续数据,为国家科技进步、社会经济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三、盘点历次我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 (一)20 世纪90 年代的前3 次调查(1992 年、1994 年、1996 年): 研究不断深入,调查日趋完善。 1992 年, 中国科协在国家科委的支持下,经国家统计局批准, 正式组织了我国第一次“中国民众对科学技术的态度抽样调查”。同年, 上海开展了第一次“上海市民众对科学技术的态度调查”, 这也是中国第一次的省、市级调查。参照美国1993 年《科学与工程指标》提供的数据, 1992 年中国调查的结果与美国、日本和当时的欧共体等国家和地区进行了国际对比。结果显示, 中国公民在理解科学知识方面的比例虽然落后, 但还是一个有可能和发达国家相比较的数据;在对科学技术的总体评价方面,认为科学技术利大于弊的比例,中国公民排在前列。 此次调查为中国公民科学素养研究的深入提供了很好的实践材料, 中国学者对公民科学素养的涵义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有关部门逐渐认识到公民科学素养研究的重要性, 科技界和科普界对公民科学素养调查的呼声也越来越高。1994 年, 中国科协和国家科委的有关部门组织了第二次“中国民众与科学技术抽样调查”, 调查首次关注了少数民族群体的状况。 1996 年, 国家科委和中国科协配合开展了第三次全国调查, 调查问卷增加了公民对经济学基本知识( 如自由贸易、市场经济) 的理解和公民的迷信状况等内容。 回顾20 世纪90 年代进行的 3 次调查, 我们不难看出, 随着我国学者对国际公民科学素养研究的译介、交流和了解的不断深入, 虽然我们在调查指标和问卷中不断增加了适合中国国情的元素,但调查结果的连续可比性和国际对比性越来越成为此项研究最突出的特点。 (二)21 世纪的第四次我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2001 年): 科学素养比例提高但发展不均 2001 年我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结果显示,2001 年我国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比例从1996 年的0.2%上升至1.4%。 但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公民在性别、职业、学历、年龄、城乡、经济发展区域的分布上存在较大差异,公民科学素养发展不均衡。如男性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比例为 1.7%、女性为0.98%;学生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比例最高、其次为专业技术人员;城市居民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比例为3.1%,农村居民为0.4%;东部地区为2.30%、中部地区为0.85%、西部地区为0.64%。总体上呈现男高女低、城市高乡村低、东部地区高西部地区低的特点。 (三)第五次我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2003 年):九成百姓不上网不去科技馆 从2003 年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结果看,虽然我国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养水平的比例达到1.98%,比2001 年的1.4%增长了近0.6 个百分点,但公民整体科学素养现状仍然不容乐观。

小学科学学科素养

提升科学素养培养科学思维 (太平中心校张琼瑶) 今年暑假有幸参加丰都县2015年暑假中小学科学学科培训,截止今天已经学习两天了,迄今,我收获良多。 8月23日,来自重庆市教科院的曹雷老师为我们科学班做了为期一天的讲座。 今天上午,曹老师主要围绕科学课程观念、科学素养的培养,以两个典型案例为我们分析了中西方教育方式的差异。西方国家的教育从小学阶段开始就注重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注重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然而在中国教育中所呈现给我们大家的却是“纸上谈兵”的科学素养,似乎也毫无任何实际意义。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我国传统的“应试教育”观念已经根深蒂固,难以磨灭。 下午,曹老师以“摆的研究”这一经典课题的同课异构的案例为主,为我们迎来了一场强大的思维碰撞盛宴。案例中的两位老师的设计思路基本一致,按照我们科学探究的传统流程来进行授课的,但是两位老师的上课风格却大相径庭。前者简洁明快、严谨教学,课堂氛围偏严肃,后者亲和力强,轻松民主,课堂氛围自由开放。虽然两位老师的风格大不相同,但是他们都是在课堂中通过引导、设问、追问等方式,不断的培养训练学生的科学思维。 综合今天的学习情况,我有了自己关于科学素养和科学思维的感悟。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也认识到传统的“应试教育”已经不能再适应当今的形势。20世纪末期,我国首次以文件形式提出了“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口号。随着“素质教育”的提出,为了适应形势,“课程改革”也相继被提了出来。那么,实行素质教育、推行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是什么呢?就是要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科学思维。那作为一线教育工作者的我们该如何在科学教学活动中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呢?下面我仅提出以下几点个人观点: 如何来提升学生科学素养,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呢? 首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成功的动力。学生在快乐轻松的教学氛围中学习效率也会大幅提高。 其次,教师要在教学活动中有根据的引导学生进行大胆的猜测。学生在学习科学探究活动中往往表现得力不从心,无从下手,不知该如何进行探究。科学意识也比较淡薄。这主要是由于学生的探究经历较少,已有的经验水平还不足以支撑。因而教师在科学教学过程中要有目的的训练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有根据的进行猜测,并把根据说出来,即做到思维的“具体化”。逐渐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考习惯。 再者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去探索发现,让学生从实践中探求知识,在收集、处理信息的过程中获得新知识。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思维不断的得到训练,进而加强自身的科学素养。 最后我们要引导学生多方式的呈现自己所获得的探究结论,比如:个人汇报、小组代表汇报、利用展示台展示、其他小组提问质疑等方式。在此过程中。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不断的发生思维碰撞,从而得到升华,最终得到一个科学的定论。 总之,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科学思维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并非朝夕之事。身为一线教育工作者的我们应该不断的用科学理论来武装自己,并结合教学实际进行实践,这样才能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与对事物探索精神,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公众科学素养抽样调查分析

公众科学素养抽样调查分析 公众科学素养抽样调查分析 科学素养(scientificliteracy)就是人们对科学知识、科学方法以及它们的影响了解有多少,有多深。此次开展的区公众科学素养调查在我区还是第一次,是了解我区公众成年人对科学技术知识的了解程度、对科学技术的态度、对国家科学技术政策的看法和获得科学技术信息的渠道、手段等各个方面情况的重要方法。在科学技术正日益深刻影响我们生活的今天,一个人科学素养的高低,绝不是无关紧要的,而是已经开始影响到现代社会人的生活质量,同时也在不断影响和改变国民的价值观和对许多问题的看法。 一、我区公众的科学素养状况 此次公众科学素养抽样调查,选取了各层次公众组成的随机样本384人。其中男性公众185人,占48.18%;女性公众199人,占51.82%。现将主要数据及有关情况公告如下: 国 家 机 关 机 关 企 业 办 事 员 商 业 及 服 务 人 员 学 生 专 业 技 术 人 员 生 产 工

人 失 业 及 下 岗 人 员 其 他 企 业 法 人 家 务 劳 动 者 离 退 休 人 员 2.6% 3.9% 7.81% 3.9% 9.9% 6.77% 12.24% 6.25% 0.52% 1.3% 44.27% 经过本次调查的数据采集和后期计算,结果表明我区公众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比例为3.12%,而杭州市公众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比例为2.9%,杭州市统计局城调队11提供资料高于杭州市的平均水平。 二、我区公众获得科技知识和科技信息的渠道和方法 电视、报纸是我区公众获得科学技术信息的主要渠道,高达85.94%的公众通过电视和报纸获得科学技术信息;通过广播获得科技知识和信息的比例为41.93%、通过因特网、杂志、图书获得科技知识和信息的比例分别为23.18%、16.15%、13.54%;排列较后的主要渠道依次为亲友或同事、专业技术培训、音像制品,其比例分别为5.47%、3.39%和1.56%。以上情况说明,

公民科学素养题目

1、原始海洋中出现的最早生命体是()。 A、原核细胞 B、脊索动物 C、灵长类动物答案:A 2、现在被广泛使用的疫苗接种法,最初由()国家发明的。 A、日本 B、法国 C、中国 答案:C 3、大黄蜂飞行时,扇动翅膀的方向是()。 A、直上直下 B、横8字 C、横6字 答案:B 4、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中,建议每人每天摄入食盐的量是()。

B、5g C、6g 答案:C 5、猫为什么蜷缩着身体睡觉()。 A、舒服 B、散热少,暖和 C、安全 答案:B 6、沼气的主要成分是()。 A、甲烷 B、氢气 C、二氧化硫 答案:A 7、太阳光由七种颜色的光合成,其中()颜色的光穿透大气层的本领最大。

B、红色 C、蓝色 答案:B 8、诺贝尔奖为何没有设立数学奖()。 A、诺贝尔心仪的姑娘选择与一位数学家在一起,诺贝尔心里不爽 B、诺贝尔认为数学是比较抽象的事理,而诺贝尔奖应授予在实际应用上造福人类的杰出人物 C、诺贝尔奖设立时,没有数学这门学科 答案:B 9、克隆技术的本质是()。 A、单性繁殖 B、双性繁殖 C、无性繁殖 答案:C 10、全球第一颗3D打印的人工心脏,是用()材质打印的。

B、金属 C、陶瓷 答案:A 11、植物的每个部位都有它自己的功能,其中能够吸收水分和矿物质的是植物的()。 A、根 B、茎 C、叶 答案:A 12、磁悬浮列车是应用磁铁()的性质悬浮在轨道上的。 A、同极互相排斥 B、异极互相吸引 C、有磁性 答案:A 13、当虾肉与富含()的食物共同食用时会产生有剧毒的砒霜。

A、维生素A B、维生素B C、维生素C 答案:C 14、铁路钢轨的接缝处为何留有空隙()。 A、节省钢轨材料 B、便于维修 C、预防热胀冷缩带来的钢轨长度变化 答案:C 15、油料着火时,不能用哪种方法灭火()。 A、干粉灭火器 B、水 C、沙土 答案:B 16、速干衣为何干的快()。

中国人基本科学素养调查

中国人基本科学素养调查:仅有3.27%国人具备 ugmbbc发布于2011-02-24 08:19:41| 13940 次阅读字体:大小打印预览 第八次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结果显示,2010年,我国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公民比例为3.27%,相当于日本、加拿大和欧盟等主要发达国家在20世纪80年代末的水平。该怎样看待这一数据?中国人的科学素养究竟怎样?引发了不少关注和议论。1992年以来,中国科协在参照国际通用调查题项的同时,结合具体国情,在大陆地区对18—69周岁的公众展开调查,形成了8次公民科学素质调查数据。比较这8次调查结果,尤其是解读2010年的最新数据,能帮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国人的科学素养状况。 普遍崇尚科学精神,但对科学知识和方法的掌握不够 公民的科学素养水平从三个方面进行测度:公民了解必要的科学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崇尚科学精神的程度。一个被调查者只有同时通过以上三个方面的测度,才被认定为具备基本的科学素养。 中国科普研究所研究室主任何薇是唯一参加了全部8次调查的研究人员。据她介绍,2001年,具备公民科学素质的比例是1.44%,2003年的数据是1.98%,2005年是1. 60%,2007年是2.25%。 2010 年的调查显示,目前我国公民科学素养水平(3.27%)相当于日本(1991年为3%)、加拿大(1989年为4%)和欧盟(1992年为5%)等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在20世纪80年代末的水平。但在何薇看来,并不能简单地作数字对比,应该更关注中国的语境及调查数据背后透露的信息。 在这三个测量维度中,“公民了解必要的科学知识”与国外的差距较大。何薇称,以9道国际通用的科学知识测试题的平均正确率来看,2008年美国的水平为64%,2010年中国的水平仅为41%。

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性

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性 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科技的进步。对于每一个时代人的要求越来越高。儿童是未来科技进步的储备军。对于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便成为重中之重。 科学素养是指个体对日常生活、社会事物以及个人决策中所需要的科学概念和科学方法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所形成的稳定的心理品质。具有科学素养的人,会对科学产生兴趣并渴望探究,能发挥质疑、验证的科学精神,运用自己所掌握的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去解答与实践有关的问题,或者能描述、解释和预测自然事物与自然现象的产生及发展规律。 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是时代和民族的振兴、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对未来人才的需要。科学素养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时间的累积,经验的逐渐增加。对于小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培养需要耐心,无论是家长,还是教师都应该给予学生充分的耐心。 科学是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现代生活的巨大进步和改善都是科学发展的结果,科学与每个人都是息息相关的。自然科学、信息技术科学等的发展刺激了一大批发明的产生,极大的推动了现代化,方便了人们的生活。社会科学中的心理科学给人们健康的精神生活指引了方向,提供了心灵避风港,还有政治科学可以帮助我们洞悉时局,了解社会。拥有一定的科学素养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了解社会、融入社会,利用社会资源。科学素养的培养也是教育的一大任务。可以说先进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就是培养具有科学意识的文明人。科学意识就是不迷信,不盲从。学习一定的科学知识,拥有一定的科学素养,可以帮助我们建立积极乐观的价值观,世界观,对学生的日后人生发展还是很重要的。 科学素养是现代社会人才的必备品质。这不仅体现在其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上,更体现在创造性的发掘和利用上。一个人的创新能力离不开一定的科学素养。科学素养是一种观察世界的态度和智慧,是一种恰当利用智慧的源泉和结晶。 1977年,邓小平在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我们国家要赶上世界先进水平,从何着手呢?要从科学和教育着手。”2007年党的十七大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并以此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

公众科学素养必备知识(一)

公众科学素养必备知识 (一)、社会科学部分 2011年2月江苏省科协、省统计局发布了第四次公民科学素质调查结果,调查结果显示:“十一五”期间,江苏省公民的科学素质水平明显提升,2010年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公民比例达到了4.9%,比全国调查结果高1.63个百分点,继续居于全国前列。 本次调查是从了解公民的科学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崇尚科学精神等三方面定量测评的。其中,公民对科学的理解是核心指标,用于测度公民的基本科学素质。 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对国民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民综合素质主要体现在公民科学的素养方面。公民科学素质影响国家的竞争力,影响公民对科学技术的态度和对科学技术事业发展的支持程度,影响本代甚至下一代青年的科学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因此,世界各国,都很重视本国公众科学素养水平,定期进行测量和调查。并及时地提出各种促进本国科学素养发展的措施和计划,进行科学教育。 为了加强科普宣传的力度,为了普及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精神,我们探索着编写了这本小资料,供大家学习参考。 “科学是正确反映自然、社会、思维的本质和规律的知识体系”,它具有:客观性、理论性、实践性和发展性。因而,在编写时受我们知识水平限制和老化,一定会有不足之处,甚至有错误。敬请批评指正! 河海大学常州校区老科协编执笔孙云生 2011年4月(一)、社会科学部分 1、什么是科学 科学是正确反映自然、社会、思维的本质和规律的知识体系,它是借助于一定的认识方法获得的,以精确的概念、定理、假说等理论形式加以表述的,并且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通过独特的社会活动历史地形成的,并在不断发展着的系统知识。 科学作为生产知识的活动,具有:客观性、实践性、理论性、发展性。客观性是指研究对象是客观存在的;实践性,科学来源于社会实践和实验,又被实践所证明;理论性,通过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实践手段,对感性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形成知识体系;发展性,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发展变化的,科学的认识和科学知识体系也是不断丰富和深化的。 2、科学的任务和分类 科学的基本任务是探求客观真理,揭示和发现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并作为人们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指南。 科学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研究的对象是自然界的各种物质体的结构和运动形式。社会科学是一种以人类社会为研究对象的科学,通常包括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等。人文科学的研究内容和对象是人的内心活动、精神世界以及文化传统及其辩证关系。

公民科学素质知识竞赛试题

一、(1-10题,每题2分) 1.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中的五大重点人群为。 A.教师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城镇劳动者、农民、社区居民 B.未成年人、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城镇劳动者、农民、社区居民 C.自由择业者、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城镇劳动者、农民、社区居民 D.未成年人、新居民、城镇劳动者、农民、社区居民 2.公民科学素质建设是坚持走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一项基础性社会工程,是政府引导实施、的社会行动。 A.群众团体参与 B.科协参与 C.科技部门参与 D.全民广泛参与 3.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旨在全面推动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建设,通过发展、传播与普及,尽快使全民科学素质在整体上有大幅度的提高,实现到本世纪中叶我国成年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长远目标。 A.经济 B.国民教育 C.继续教育 D.科学技术教育 4.《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提出了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在“十一五”期间的主要目标、任务与措施和到年的阶段性目标。 A.2049 B.2020 C.2050 D.2060 5.《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的指导方针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发挥作用,充分调动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大力加强公民科学素质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A.政府主导 B.政府辅助 C.群团参与 D.科协的科普主力军 6.今后15年,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的方针是“政府推动,全民参与,,促进和谐”。 A.提高觉悟 B.提升素质 C.教育为主 D.整体提高 7.《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在针对农民科学素质行动的任务中提出,促进在广大农村形成的良好风尚,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A.讲文明、爱科学 B.崇尚科学、鼓励创新、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中国公众科学素养状况

1996中国公众科学素养状况 引言 1996年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是我国第三次(第一次1992年,第二次1994年)全国性的调查。调查采用分层抽样方法抽出120个县(城市区),覆盖全国29个省、市和自治区。样本量为6000,约为我国人口的20万分之一。回收有效问卷4465份,占总样本量的74.42%。有效样本量达到社会学一般要求的有效数量。这次调查是成功的,数据能够说明我国公众的基本科学素养水平和对科学技术的态度。 本文将根据1996年的调查结果对我国公众的科学素养水平、对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的理解程度、对科学技术的态度、我国具备基本科学素养公众的群体差异(性别差异和文化程度差异)、及其它国家相比的差异等情况进行描述与分析。 根据国际调查发展趋势和我国的具体国情,1996年的调查除了保持原有的调查题目以外,又增加了对新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的了解程度、对经济学基本知识的了解程度以及迷信的程度和对未知现象的看法等的调查。以便能够更全面第了解我国公众的科学素养状况。 第一节中国公众科学素养的变化 经过多年探索之后,各国专家学者逐渐地对什么是科学素养以及科学素养的测度标准取得了基本一致的认识。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了一整套指标体系。目前国际上普遍认为,科学素养不是指对科学技术的某一个领域的专业知识和对所有的科学技术状况具有非常高水平的了解,而是指基本的了解。这种基本的科学素养包括三个方面:1、对科学术语和概念的基本了解;2、对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的基本了解;3、对科学对社会的影响的基本了解。如果一个公众对科学术语和概念没有基本的了解程度,那么,就不能理解大众传媒中的科学技术进展的报道和科学信息,从而也就不可能提高科学素养。如果对科学研究的过程不了解,就不能分辨伪科学和科学之间的区别,从而也不可能具备科学精神。如果一个公众不了解科学对社会的影响,那么,就不能自觉和有效地认识科学对自己生活和工作的重要作用以及科学的局限性,从而也就会影响公众对科学的作用的理解,科学事业就又可能失去公众的支持。在这三个标准的内容中,专家们又精心地设计了测试题。公众科学素养的三项标准和这些相应的测试题目,已经构成从事公众科学素养调查的通用标准指标体系的基础。 为了能够使我国的调查能够得到国际的承认和便于与各国进行比较,我们采用了国际间通用的调查标准和测试题目。同时,考虑到我国的具体国情,我们也相应地设计了适合中国特点和我国公众比较熟悉的科学技术问题,用以测度科学素养的辅助试

小学科学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小学科学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摘要:小学科学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自然科学,是现代社会公民素质提升的重要手段。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从生活经验入手发展学生的科学精神,倡导多种形式进行科学探究,发展、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关键词:小学科学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生活经验动手实践 新课标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义务教育阶段的核心课程。当历史的车轮碾过二十一世纪的门槛,我们深切感受到科学技术在推动社会进步方面发挥的巨大作用,人们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思维方式都在科学技术的影响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科学素质正在成为每一位现代公民的必备素质。因此,我们的科学教学不再是让学生通过课本学习了解科学常识、科学现象,而是以课本为媒介培养、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将来发展学生的创造精神打下基础。 1 科学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 小学科学教育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的个性发展的需要,鼓励探究性学习,

促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科学基础知识、提高科学探究能力。小学生对科学现象、科学知识都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很多时候学生关注的科学问题并不在课本范围内,但是,教师要呵护学生的这种学习热情,不以课本内容为局限,引导学生对科学现象进行广泛的探究。比如,在学习“燃烧”内容时,一个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蜡烛燃烧时,是先从蜡捻附近开始燃烧,还是先从蜡烛周围开始燃烧?这个在成年人看来很简单的问题,在小学生看来是如此神秘?教师不必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而是鼓励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亲自进行探究。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得到第一手材料,加深学生对燃烧过程的理解,还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素养。 还有学生喜欢进行小制作,比如,利用饮料瓶和废弃物制作建议手电筒;制作香皂纸;自制羽毛球等。学生的这些小制作是学生利用科学知识满足生活需要的实践活动,也是学生科学素养提高的具体表现,教师应给予应有的鼓励。 2 科学教学要从学生经验出发 任何学习都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从学生熟知的生活情景入手,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消除学习的陌生感和距离感。小学科学内容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与动植物相关的知识、声音的产生传播、天气知识、营养饮食等。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潜移默化地让学

科技部《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基准》测试题库500题

科技部宣传部 《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基准》题库(500题)测试使用说明: 《基准》适用范围为18周岁以上,具有行为能力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测评时从132个基准点中随机选取50个基准点进行考察,50个基准点需覆盖全部26条基准。根据每条基准点设计题目,形成调查题库。测评时,从500道题库中随机选取50道题目(必须覆盖26条基准)进行测试,形式为判断题或选择题,每题2分。正确率达到60%视为具备基本科学素质。 一、知道世界是可被认知的,能以科学的态度认识世界。 1.树立科学世界观,知道世界是物质的,是能够被认知的,但对世界的认知是有限的。 (1)著名科学家霍金在他的新书《大设计》里说,宇宙不是上帝创造的,而是由于存在万有引力等定律,因此宇宙能够从无到有自己创造了自己。霍金的观点①说明世界的本原是客观的;②否定宇宙之外存在创造者;③承认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④符合唯心主义的认识路线。( A )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2)德国哲学家费尔巴哈说:“如果上帝的观念是鸟类创造的,那么上帝一定是长着羽毛的动物;假如牛能绘画,那么它画出来的上帝一定是一头牛。”上述观点蕴含的哲学道理是(D) A.只要有了人脑,就能产生意识 B.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物质器官 C.错误的意识不是客观事物的反映 D.意识的根源在于客观存在 2.尊重客观规律能够让我们与世界和谐相处。 (3)当我国部分地区发现空气小颗粒物pm2.5水平超标时,部分地区出台了控制车流量、治理污染等相关措施,这体现了:(C) A. pm2.5对我们没什么伤害 B.现代城市车流量过大急需管控 C.认知世界和尊重科学规律能够让我们与世界和谐相处 D. 二者没有联系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 在科学教学中,由于科学学科本身的特性(是对小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它对培养学生的科学志趣和创新精神,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对学生的科学素养的提高和创新能力的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以下就我在科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问题谈谈自己的探索与实践。 一、呵护儿童好奇心,激发科学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小学生科学素养培养的重要内容。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育的本职不是谋生,而是唤起兴趣,鼓舞精神。”新课程标准要求要以科学兴趣的激发作为切入点,呵护学生与生俱来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进而通过科学探究将这种好奇心转化为科学兴趣,使之真正发挥科学学习的原动力。“本来好奇心就是人与生俱来的,但后来不知道为什么,至打小学毕业的时候,孩子们的这种好奇心反而逐渐减弱了”,对此我们教育工作者是有责任的。 二、引领儿童亲历科学探究过程 在过去的文化背景下,我们的科学教育往往既枯燥又乏味,教师实行的是照本宣科,“填鸭式”、“满堂灌”,孩子们依赖死记硬背蒙混过关,根本不知道科学和他们周围世界有何相关。科学探究过程一般包括几个方面:观察、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方案、实施计划、分析综合整理、表达交流等。教师有责任对学生的探究活动给予适当帮助、适时调控。1?问题情境阶段,教师要为学生创设具体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 2.提出假设、验证假设阶段,学生提出假设和实验方法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把自己的想法记录下来,并将自己的观点在探究中交流讨论,反复探究,验证假设的正确与否。3.发现、概括阶段,在实验完成后,教师要鼓励学生根据观察的现象进行解释,引导学生自己概括出结论。 三、充分利用现有条件,积极开发课程资源

小学科学学科核心素养培养

小学科学学科核心素养培养 发表时间:2018-04-24T10:25:21.343Z 来源:《教学与研究》2018年4期作者:胡仕君 [导读] 小学科学注重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兴趣则是培养过程中的良师。因此,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尤为重要。 胡仕君(凤鸣镇中心校四川合江 646200) 摘要:小学科学注重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兴趣则是培养过程中的良师。因此,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尤为重要。从优化实验器材和身边的事物入手,提供课外探究的机会和开放的课堂,搭建发明创造的平台和推动科普阅读,这都为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科学;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0257-2826 (2018)04-0061-01 科学是一门具有较强实践性的学科,特别是对于小学生而言,小学生对于新奇的事物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正是这种好奇心促进小学生对科学知识进行深入的研究与探索。在我国新课程的改革下,学科教师逐渐重视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而这里所提到的核心素养主要是课程实施的综合性。核心素养与各个学科教学具有直接的关系,只有在核心素养的引领下,才能实现科学教学的创新与教育思想的转变,优化科学教学手段,促进学生核心素养与综合素质的提升。 1真正重视科学课程的开设和利用 在小学阶段多数科学课教师均为科学兼职教师,专职教师缺乏,有的学校虽然配备了专职教师,但课时安排过多。造成低效的最主要的原因是小学的科学课程不属于学生与学校认定的主要课程,在思想上没有很重视这门课程,就造成教师在课前教材解读不深刻、学生把握不到位、目标定位不准确、活动材料准备不充分等,不能精心准备每一节课,因此就不能保证科学课的质量。要提高科学课堂的有效性要先从教师的思想上改变科学课不重要的观念,只有真正认识了科学课程的重要性,课堂的有效性才能被充分实行。只有在思想上转变的教师才会精心地准备课堂。 2以教材为载体,灵活运用教材,全身心投入教学 干任何事情,只有全身心的投入,方能达到至善至美的境界,教学更是如此。在上课前,作为任课教师一定要认真钻研、重组教学材料,把握教材的内容,对教材充分理解,全方位认识,明确大纲要求,大胆地根据教育对象改动教材顺序,确立有价值的教学目标。与此同时还要结合学生实际进行学情分析,根据学生已有经验建构教学过程,进行合理预设,如何能引起学生注意的焦点问题,果断选用各种教学方法,全身心投入到教学中去。 3多样化教学方式 3.1情境问题策略 3.1.1情境是具有一定情感氛围的现场。教学情境可以是现实的场景或生活材料,也可以是科学的问题或实践活动。教师根据教材实际或资源实际创设简易场景,实现触景生问。 3.1.2提出问题是创造性思维活动的开始。既可以老师引导提问、也可由学生独立提问。教师要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梳理、归纳、聚焦、导向。问题要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小而实在,可探、可做。 3.2探究发现策略 3.2.1教师是探究课堂的组织者、引领者、合作者、调控者。教师要对教材进行适当的调整、重组和整合。从有利于学生探究的角度,对调查、观察、实验、操作提出建议;教师要让学生带着问题、方法及注意事项进行探究。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有结构的材料,让学生自主探究、自主体验。在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的同时,教师要调控探究节奏,随时进行信息交流和情感调节,实现“活”而有“序”,准时高效。 3.2.2学生要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方式自由地、独立地去探究、去发现,去记录。让学生在小组和全班同学面前描述探究过程,展示思维方法,介绍新的发现。对个人探究有难度的问题,可以组建小组探讨或全班集体探究、或师生共同探究,最终解决问题。 3.3交流分享策略 3.3.1学生通过自主体验、合作探究以后,启发思维。尊重学生的个性发现,让学生充分交流自己的探究体验,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观察、思考问题,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 3.3.2当学生收集的“事实”出现偏差时,教师要进行引导,必要时可再次探究,分析并找出原因所在。 4建构评价策略 小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过程是个体和群体建构统一的过程。学生个体通过观察、实验、思考得到知识的过程是个体建构的过程;学生通过听课、与教师和同学讨论交流获取知识的过程是群体建构的过程。在学生学习共同体中,“新”知识是个体独立思考和群体协商的结果。学习评价是师生双方对学习过程(提出问题、探究新知、实践运用等)结果和态度进行肯定或否定的过程,具有激励和导向作用。教师要引领学生,通过对现象、数据的分析比较,加深理解。通过归纳概括,寻找规律,建立正确的科学概念。教师要组织学生自评、互评,总结学习过程中的优与劣。教师评价,言简意赅,扶正抑误。 5教师的学科素养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引导作用,教师的人格魅力也是一项不可忽视的因素。 要教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自己起码要有一桶水。所以不管是教师在上课过程中的语言规范,还是每一次实验的操作规范,都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不是一夕之间就能够得到提升的,而是在不断的学习、不断的潜移默化下逐渐提升的。如何更好得提升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呢?首先就是要提升我们教师自己的学科素养,上课时注意自己的每一句话是否科学、规范。自己每一次实验的演示操作是否科学、规范。其次要更加精细化地去备课,去研究学生在课堂的每个阶段他们的需要是什么?我们该如何引导他们的需要和教学目标一致起来,如何将满足学生课堂需要的过程转变为教学的过程。这些都需要我们不断地去探索、去实践。 总之,小学科学实践教学的有效策略,在我国教育体制全面改革的背景下,传统的单一化知识教育已经无法满足时代发展与学生进步的需求,因此需要及时的改革与创新。在核心素养的引领下,小学科学教学增加了实践教学的内容,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为小学科学教学带来了新的活力,符合小学生的学习特点,将素质教育落实到实际,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精彩。

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问卷

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问卷 问卷编号□□□□第一部分 首先,我想问一下您的个人情况. 101.性别(由调查员直接记录) 1.男 2.女 102.您多大岁数了? ________周岁 103.您的实际文化程度______ 1.小学以下 2.小学 3.初中 4.高中或中专 5.大专 6.大学 104.您现在的职业(做什么工作)___ 1.专业技术人员 2.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事业单位负责人 3.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 4。商业工作人员 5.服务性工作人员 6。工交企业人员 7.农林牧渔劳动者 8。家务劳动者 9.学生和待业人员 10。离退休人员 11.城镇待业人员 12。丧失劳动能力者 13.个体劳动者 14。其他—————— 第二部分 现在我想问几个与您的日常生活有关的问题 201.您知道的有关科学技术的消息主要来源于下属渠道中的哪一个或哪两个? 1.报纸、杂志 2.图书 3.广播 4电视 5.和亲友、同事的谈话

6.因特网 7.其他渠道 202.在过去的一年里,您是否有过下述活动?如果有,是经常有,还是偶尔有? 203.如果您收看电视节目中的科学节目,请问您平均一个月看几次? 1.很多次(超过三次) 2.三次 3.一两次 4.几乎没有 204.在过去的一年里,您是否有过下述活动? 205.您对与科学技术有关的报道、话题感兴趣吗?兴趣程度如何 1.很感兴趣 2.比较感兴趣 3.不大感兴趣 4.毫无兴趣 206.您对当前新闻话题感兴趣吗?是十分感兴趣、一般感兴趣还是不感兴趣? 1. 很感兴趣

2.比较感兴趣 3.不大感兴趣 4.毫无兴趣 207.您是否经常阅读报纸? 1.每天读 2.一个星期读两次或两次以上 3.一个星期读一次 4.少于一星期一次 5.几乎不读 208.对于您来说,有没有定期阅读的刊物?若有,请问平均每个月看多少份?请写出其中专业杂志的名称 208a:1。有 2。没有 208b:每个月看_______次 208c:名称(1)_______ (2)_________ 209.总的来说,您平均每天看多少小时的电视?请写出。 时间:_______小时 210.在您看的节目中有多少小时是新闻?请注明 时间:_________小时 211.总的来说,您平均每天听多少小时的广播?请写出 时间:_________小时 212.在您听的节目中有多少小时是新闻?请注明 时间:_________小时 213.您在公共图书馆借过书吗?这一年中借过多少本?借过录像带吗?这一年中借过多少盘? 213a. 1.借过书 2.没有 213b.:一年中借过_______本 213c. 1.借过录像带 2.没有_____ 213d.:一年中借过_______盘

中国宜居城市研究报告2020中国科学院内容完整版

中国宜居城市研究报告2020中国科学院内容完整版 《报告》负责人、中科院地理所研究员张文忠介绍,他的研究团队选取了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等全国40个城市,开展了新一轮全国宜居城市问卷调查,重点分析了中国宜居城市指数综合评价结果和分维度评价结果。 结果显示,中国城市宜居指数整体不高。40个代表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准的城市,城市宜居指数平均值仅为59.92分,中位数为59.83分,均低于60分的居民基本认可值,反映出中国和谐宜居城市建设道路还很漫长。 根据评价结果,中国城市宜居指数评价的五座城市为青岛、昆明、三亚、大连和威海。其中,青岛市城市的综合宜居性评价,位居全国第一位;昆明具备舒适宜人的自然环境和特色的社会文化环境,位居第二位;三亚市以空气环境健康取胜,位居第三位;大连市在城市安全性和自然环境宜人性上表现突出,位居第四;威海市自然环境舒适性和宜人性优势明显,位居全国第五位。 同时,中国城市宜居指数评价最低的五座城市为南昌、太原、哈尔滨、广州和北京。其中,北京位居倒数第一位,离居民认可度尚有较大差距。此外,郑州、南宁、呼和浩特、拉萨和银川宜居指数也相对较低。 据中国经济网记者了解,本次《报告》评价指标共包括城市安全性、公共服务设施方便性、自然环境宜人性、社会人文环境舒适性、交通便捷性和环境健康性等6大维度和29个具体评价指标。 研究表明,居民评价得分的是公共服务设施方便性;其次是自然环境舒适度;然后是社会人文环境舒适性;而城市安全性评价得分最低,为55.76分,其中交通安全短板制约最为明显;环境健康性评价得分次低,为58.23分,并以雾霾污染要素评价最低,仅为56.4 分;交通便捷性评价也相对较低,为58.59分,停车便利性和交通运行通畅性是居民不满意的症结所在。 “城市安全性、环境健康性和交通便捷性已成为当前制约中国宜居城市建设的‘三大’短板。”不过,张文忠同时解释,“在29个具体评价指标上,尽管房价与宜居城市有直接关系,但我们特意回避了房价这一评价指标,这主要是为了避免评价结果被房地产商用来炒作。” 《报告》还指出,北京城市宜居指数之所以倒数第一,主要受制于环境健康性、交通便捷性和居民对自然环境的认可度三大维度瓶颈制约。其中,环境健康性维度成为北京宜居城市建设的短板。 宜居城市的构成要素 《GN中国宜居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由包括生态环境健康指数、城市安全指数、生活便利指数、生活舒适指数、经济富裕指数、社会文明指数、城市美誉度指数在内的七项一级指标,四八项二级指标,七四项三级指标组成。总结一下城市宜居性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以下六个方面: 1、安全要素 安全是人的需求层次中除了基础生理需求之外的首选。目前城市的物质生活水平使绝大部分城市居民已无需过多地关注基础生理需要, 安全成为现代社会中人们关注的焦点问题。 维护公共安全是城市社会、经济、文化、环境协调发展的基础, 是居民安居乐业的必要条件和创造宜居环境的保证。因此, 宜居城市需要有完善的预防与应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