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植物生产与环境教案3

植物生产与环境教案3

植物生产与环境教案3
植物生产与环境教案3

第3章植物生产与土壤培肥

教学目标:

◆掌握:土壤、土壤肥力、土壤质地、土壤有机质、土壤通气性、土壤胶体、土壤保肥性、土壤供肥性、土壤缓冲性、土壤空隙性、土壤结构、土壤耕性等基本概念;土壤的基本组成及各组分的特性。

◆理解:不同质地的农业生产特性;土壤有机质的转化及作用;土壤基本性质及对肥力的影响。

◆了解:土壤退化、污染和低产田的改良与开发。

◆学会:土壤样品的采集;土壤含水量与田间技术。

教学时数:18学时

教学方法:理论讲授12学时、技能训练6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土壤的基本组成

教学重点:

◆土壤的基本组成。

◆土壤质地的类型及质地与土壤肥力的关系。

◆土壤有机质的转化及作用。

◆土壤通气性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教学难点:

◆土壤有机质的转化及作用。

◆土壤矿物质。

一、土壤、土壤肥力概念

1.土壤概念土壤即指覆盖在地球陆地表面上的,能够生长绿色植物的疏松表层。

自然土壤:自然界尚未开垦种植的土壤。

农业土壤:而在自然土壤基础上,人类开垦耕种和培育的土壤。

2.土壤肥力的概念土壤肥力是指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土壤不断地供给和调节植物所必需的水、肥、气、热等物质和能量的能力。

3.土壤的组成自然界土壤由矿物质、有机质(土壤固相)、土壤水分(液相)和土壤空气(气相)三相物质组成的。

二、土壤矿物质

(一)土壤矿物质的组成

土壤矿物质是岩石矿物质的风化产物,其颗粒大小差别很大。通常肉眼可见的大颗粒多是破碎的原生矿物,而细小的土粒则是经过化学风化作用改造形成的次生黏土矿物。

原生矿物是在风化过程中没有改变化学组成而遗留在土壤中的一类矿物,主要有石英、长石、云母、辉石、角闪石、橄榄石等。

次生矿物是原生矿物在风化和成土作用下,重新形成的一类矿物,主要有高岭石、蒙脱石、伊利石等次生铝硅酸盐矿物和铁、铝、硅等氧化物或含水氧化物(如三水铝石)。

(二)土壤质地

土壤中各种粒级的配合和组合状况称为土壤质地,即土壤沙黏程度。土壤质地可划分为

三、土壤生物和有机质

(一)土壤生物

土壤生物包括土壤动物、植物和微生物。

1.土壤动物

种类:土壤中有许多小动物,如蚯蚓、线虫、蚂蚁、蜗牛、蠕虫、螨类等。

作用:粉碎土壤中的有机物残体,促进了微生物的分解作用。粪便排入土壤,提高土壤肥力。蚯蚓和蚂蚁在形成团粒结构方面有重要作用,常作为土壤肥力的标志之一。但有些动物对植物有害。

2.土壤微生物

种类:重要的类群有细菌、放线菌、真菌、藻类和原生动物及病毒等。

作用:①分解有机质,释放养分;分解农药等对环境有害的有机物质。②分解矿物养分,③固定大气氮素,增加土壤氮素养分。④利用磷、钾细菌制成生物肥料,施入土壤促进土壤磷、钾的释放;⑤合成土壤腐殖质,培肥土壤;⑥分泌大量的酶,促进土壤养分的转化;⑦其代谢产物刺激作物生长,抑制某些病原菌活动。

(二)土壤有机质

土壤有机质是指来源于生物(主要指植物和微生物)且经过土壤改造的有机化合物。

1.土壤有机质的来源与组成

来源:施用的有机肥料、作物的秸秆以及残留的根茬等,此外,土壤动物残体和微生物、一些生物制品的废弃物、工业废水、废渣及污泥等也是土壤有机质的重要来源。

元素组成:C、O、H、N,分别占52%~58%、34%~39%、3.3%~4.8%和3.7%~4.1%,其次是P和S。

物质组成:碳水化合物(单糖、多糖、淀粉、纤维素、果胶物质等)、木质素、蛋白质、树脂、蜡质等占10%~15%。腐殖质占土壤有机质的85%~90%,是土壤有机质的主体。

转化过程:矿质化过程是将有机质分解为简单的物质,释放出大量的能量,是释放养分和消耗有机质的过程;腐殖化过程是微生物作用于有机物质,使之转变为复杂的腐殖质,是

积累有机质、贮存养分的过程。

2.土壤有机质的作用及管理

作用:①提供作物需要的养分。②增加土壤保水、保肥能力。③形成良好的土壤结构,改善土壤物理性质。④促进微生物活动,活跃土壤中养分代谢。⑤其他作用。腐殖质有助于消除土壤中的农药残毒和重金属污染,起到净化土壤作用。腐殖质中某些物质如胡敏酸、维生素、激素等还可刺激植物生长。

管理:增施厩肥、堆肥、种植绿肥、水田放养绿藻、秸秆还田等措施来进行。同时结合耕作、排灌等措施,调节土壤水、气、热等状况。

四、土壤水分和空气

土壤水分和空气存在于土壤孔隙中,二者彼此消长,即水多气少,水少气多。

(一)土壤水分

土壤水并不是纯水,而是含有多种无机盐与有机物的稀薄溶液。具体内容第五章有详细阐述。

(二)土壤空气

1.组成特点:①土壤空气中CO2含量高于大气;②土壤空气中的O2低于大气;③土壤空气中的水汽含量高于大气;④土壤空气中还原性气体高于大气;⑤土壤空气成分随时、空而变化。

2.土壤通气性

概念:土壤空气与大气之间常通过扩散作用和整体交换形式不断地进行气体交换,这种性能称之为土壤通气性。

作用:①影响种子萌发。②影响植物根系的发育与吸收功能。③影响土壤养分状况。④影响作物的抗病性。

调节:通过深耕结合施用有机肥料、合理排灌、适时中耕等措施来调节土壤的通气状况,改善土壤水、肥、气、热条件,给植物生长创造适宜的环境条件。

复习思考:

1. 土壤由哪几部分组成?

2. 各质地土壤的农业生产特性如何?

3. 土壤生物有哪些作用?

4. 土壤有机质的转化有哪些方面?有何作用?

5. 什么叫土壤通气性?对植物生长发育有哪些重要作用?

第二节土壤的基本性质

教学重点:

◆土壤结构的类型。

◆土壤团粒结构在土壤肥力上的作用及创造土壤团粒结构的农业措施。

◆土壤酸碱性及其在土壤肥力上的作用。

◆土壤耕性的判断与改良。

教学难点:

◆土壤结构的类型与特点。

◆土壤胶体。

土壤物理性质包括土壤孔隙性、土壤结构性、土壤物理机械性和土壤耕性等,土壤化学性质包括土壤保肥性、土壤供肥性、土壤酸碱性、土壤缓冲性等。

一、土壤孔隙性与结构性 (一)土壤孔隙性

1.概念 土壤孔隙性是指土壤孔隙的数量、大小、比例和性质的总称。

2.土壤密度 土壤密度是指单位体积土粒(不包括粒间孔隙)的烘干土重量,单位是gcm -3 或tm -3。一般情况下,把土壤的密度视为常数,即为2.65 gcm -3。

3.土壤容重 土壤容重是指在田间自然状态下,单位体积土壤(包括粒间孔隙)的烘干土重量,单位也是gcm -3 或tm -3。

4.土壤孔隙度 土壤孔隙度是指单位体积土壤中孔隙体积占土壤总体积的百分数。实际工作中,可根据土壤密度和容重计算得出。土壤孔隙度的变幅一般在30%~60%之间,适宜的孔隙度为50%~60%。

土壤孔隙度(%)= (密度

容重

-

1)?100 5.土壤孔隙类型 根据土壤孔隙的通透性和持水能力,将其分为三种类型,如表所示。

6.土壤孔隙性与植物生长的关系

适宜于植物生长发育的耕作层土壤孔隙状况为:总孔隙度为50%~56%,通气孔隙度在10%以上,如能达到15%~20%更好,毛管孔隙度与非毛管孔隙度之比为2:1为宜,无效孔隙度要求尽量低。对于植物生长发育而言,在同一土体内孔隙的垂直分布应为“上虚下实”。

(二)土壤结构性

1.概念 土壤中的土粒,一般不呈单粒状态存在(沙土例外),而是相互胶结成各种形状和大小不一的土团存在于土壤中,这种土团称为结构体或团聚体。土壤结构性是指土壤结构体的种类、数量及其在土壤中的排列方式等状况。

2.土壤结构体的类型及特性 按照结构体的大小、形状和发育程度可分为以下几类。 (1)团粒与粒状结构 团粒结构是指近似球形且直径大小在0.25~10 mm 之间的土壤结构体,俗称“蚂蚁蛋”、“米糁子”等,常出现在有机质含量较高、质地适中的土壤中。

图 土壤结构的主要类型

1—块状结构2—柱状结构3—棱柱状结构4—团粒结构

5—微团粒结构6—核状结构7—片状结构

(2)块状与核状结构这两种结构近似立方体形状。一般块状结构大小不一,边面不明显,结构体内部较紧实,俗称“坷垃”。而核状结构的直径一般小于3cm,棱角多,内部紧实坚硬,泡水不散,俗称“蒜瓣土”,多出现在有机质缺乏的黏土中。

(3)柱状与棱柱状结构是指近似直立、体形较大的长方体结构,俗称“立土”。如果顶端平圆而少棱的称柱状结构,多出现在典型碱土的下层;如果边面棱角明显的称棱柱状结构,多出现在质地黏重而水分又经常变化的下层土壤中。

(4)片状结构是指形状扁平、成层排列的结构体,俗称“卧土”。如果地表在遇雨或灌溉后出现的结皮、结壳,称为“板结”现象。

3.团粒结构

形成:团粒结构一般要经过多次(多级)的复合、团聚而形成,可概括如下几步:单粒→复粒(初级微团聚体)→微团粒(二级、三级微团聚体)→团粒(大团聚体)。

作用:①团粒结构土壤的大小孔隙兼备。②能够协调水分和空气的矛盾。③能协调保肥与供肥性能④具有良好的物理性和耕性。

培育:①通过深耕,使土体破裂松散,适时适当耕、锄、耱、镇压等耕作措施,结合施用有机肥料促进团粒结构的形成;②通过种植绿肥或牧草,实行合理轮作倒茬增加团粒结构;

③采用沟灌、喷灌、滴灌和地下灌溉等节水灌溉技术,并结合深耕进行晒垡、冻垡,可充分利用干湿交替、冻融交替作用,有利于团粒形成;④施用胡敏酸、树脂胶、纤维素黏胶等土壤结构改良剂来促进团粒结构的形成。

二、土壤耕性

(一)土壤耕性的含义

土壤耕性是指耕作土壤中土壤所表现的各种性质以及在耕作后土壤的生产性能。它是土壤各种理化性质,特别是物理机械性在耕作时的表现;同时也反映土壤的熟化程度。

(二)土壤耕性的表现

1.耕作的难易程度。群众常将省工省劲易耕的土壤称为“土轻”、“口松”、“绵软”,而将费工费劲难耕土壤称为“土重”、“口紧”、“僵硬”。

2.耕作质量的好坏。耕性良好的土壤,耕作时阻力小,耕后疏松、细碎、平整,有利于作物的出苗和根系的发育。

3.宜耕期的长短。宜耕期是指保持适宜耕作的土壤含水量的时间。如沙质土宜耕期长,表现为“干好耕,湿好耕,不干不湿更好耕”;黏质土则相反,宜耕期很短,表现为“早上软,晌午硬,到了下午锄不动”。

(三)宜耕期的选择

1.看土验墒。雨后或灌溉后,地表呈“喜鹊斑”状态,外白(干)、里灰(湿),外黄里黑,半干半湿,水分正相当,此时可耕。

2.手摸验墒。用手抓起二指深处的土壤紧握手中能成团,稍有湿印但不黏手心,不成土饼,呈松软状态。松开土团自由落地,能散开即宜耕。

3.试耕,耕后土壤不黏农具,可为犁抛散,即可耕。

(四)土壤耕性的改良

改良耕性措施是:①增施有机肥料。因为有机质可降低黏土的黏结性和黏着性,减少耕作阻力;②通过掺沙掺黏,改良土壤质地;③创造良好的土壤结构;④掌握宜耕含水量和宜耕时期。

三、土壤保肥性与供肥性

(一)土壤胶体

1.概念土壤胶体是指1~1000 nm之间(长、宽、高三个方向上至少有一个方向在此范围内)的土壤颗粒。

2.种类根据微粒核的组成物质不同,可以将土壤胶体分为三大类:无机胶体、有机胶体、有机-无机复合胶体。

3.土壤胶体特性(1)有巨大的比表面和表面能。(2)带有一定的电荷,根据电荷产生机制不同,可将土壤胶体产生电荷,分为永久电荷和可变电荷。(3)具有一定的凝聚性和分散性。

4.土壤吸收性能根据土壤对不同形态物质吸收、保持方式的不同,可分为以下六种类型:

(1)机械吸收作用机械吸收作用是指土壤对进入土体的固体颗粒的机械阻留作用。

(2)物理吸收作用物理吸收作用是指土壤对分子态物质的吸附保持作用。

(3)化学吸收作用化学吸收作用是指易溶性盐在土壤中转变为难溶性盐而保存在土壤中的过程,也称化学固定。

(4)离子交换吸收作用离子交换吸收作用是指土壤溶液中的阳离子或阴离子与土壤胶粒表面扩散层中的阳离子或阴离子进行交换后而保存在土壤中的作用,又称物理化学吸收作用。离子交换吸收作用是土壤保肥供肥最重要的方式。

(5)生物吸收作用生物吸收作用是指土壤中的微生物、植物根系以及一些小动物可将土壤中的速效养分吸收保留在体内的过程。

(二)土壤保肥性

土壤保肥性是指土壤吸持各种离子、分子、气体和粗悬浮物质的能力。阳离子交换吸收作用是土壤保肥的主要机理。

1.阳离子交换吸收作用

概念:阳离子交换吸收作用是指土壤溶液中的阳离子与土壤胶粒表面扩散层中的阳离子进行交换后而保存在土壤中的作用。

特点:①可逆反应;②等电荷交换;③反应迅速;④受质量作用定律支配。

2.阴离子交换吸收作用

概念:阴离子交换作用是指土壤中带正电荷胶体所吸收的阴离子与土壤溶液中的阴离子相互交换的作用。

类型:根据被土壤吸收的难易程度可分为三类:

(1)易被土壤吸收的阴离子,如磷酸根离子(H2PO4-、HPO42-、PO43-),硅酸根离子(HSiO3-、SiO32-)及某些有机酸的阴离子。

(2)很少被吸收甚至不能被吸收的阴离子,如Cl-、NO3-、NO2-等。

(3)介于上述二者之间的阴离子,如SO42-、CO32-、HCO3-以及某些有机酸的阴离子。

3.离子交换作用对土壤肥力影响:①影响土壤保肥性与供肥性。②影响土壤酸碱性。

③影响土壤物理性质和耕性。④影响土壤缓冲性和稳肥性。

(三)土壤的供肥性

1.概念土壤在作物整个生育期内,持续不断地供应作物生长发育所必需的各种速效养分的能力和特性,称为土壤供肥性。

2.土壤供肥性表现①作物长相。②土壤形态。③施肥效应。④室内化验结果。

3.原理土壤供肥性常与土壤中速效养分含量、迟效养分转化成速效养分的速率、交换性离子有效度等有关。

迟效养分的有效化:迟效养分包括矿物态养分和有机态养分,矿物态养分经过风化释放多种可溶性矿质养分,层状硅酸盐中养分有效化主要来自层间离子释放;有机态养分主要依

靠微生物分解而释放使其有效化。

交换性离子有效度:交换性离子对植物的有效性,主要取决于饱和度效应、陪补离子效应和阳离子非交换吸附的有效性。

(四)土壤保肥性与供肥性的调节

1.增加肥料投入,调节土壤胶体状况。增施有机肥料、秸秆还田和种植绿肥,提高有机质含量;翻淤压砂或掺黏改沙,增加沙土中胶体含量;适当增施化肥,以无机促有机,均可改善土壤保肥性与供肥性。

2.科学耕作,合理排灌。合理耕作,以耕促肥;合理灌排,以水促肥,也可改善土壤保肥性和供肥性。

3.调节交换性阳离子组成,改善养分供应状况。酸性土壤施用适量石灰、草木灰;碱性土壤,施用石膏,可调节其阳离子组成,改善土壤保肥性与供肥性。

四、土壤酸碱性及缓冲性

土壤酸性或碱性通常用土壤溶液的pH值来表示。我国一般土壤的pH值变动范围在4~9之间,多数土壤的pH值在4.5~8.5范围内,极少有低于4或高于10的。

(一)土壤酸碱性

1.概念土壤酸碱性是指土壤溶液中的H+和OH-浓度比例不同所表现的酸碱性,常用pH值表示,pH是土壤溶液中氢离子浓度的负对数,即pH=-log[H+]。

2.分级

土壤PH值和酸碱性反应的分级

4.调节①因土选种适宜的作物。②化学改良。酸性土壤通常通过施用石灰质肥料、碱性土壤一般通过施用石膏、磷石膏、明矾等进行改良。

(二)土壤缓冲性

1.概念土壤具有抵抗外来物质引起酸碱反应剧烈变化的性能,称为土壤缓冲性。

2,机理①土壤胶体的缓冲作用。②弱酸及其盐类的缓冲作用。③土壤中的两性物质作用。如胡敏酸、氨基酸、蛋白质等物质,既能中和酸,又能中和碱,从而起到缓冲作用。

3.影响因素土壤缓冲性大小取决于黏粒含量、无机胶体类型、有机质含量等。

4.调节在农业生产上,可通过沙土掺淤,增施有机肥料和种植绿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强土壤的缓冲性能。

壤酸碱度与土壤肥力的关系

复习思考:

1. 土壤胶体有哪些类型?它的基本性质表现在哪些方面?

2. 简要回答土壤吸收作用的五种形式?

3. 简述土壤结构的类型有哪些?

4. 团粒结构在土壤肥力上的作用有哪些?农业生产上如何促进土壤团粒结构的形

成?

5. 什么叫土壤耕性?它的内容有哪些?

6. 土壤酸碱性与土壤肥力及植物生长有和关系?

第三节土壤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教学重点:

◆土壤剖面。

◆高产肥沃土壤培肥措施。

◆低产田的改良与开发。

教学难点:

◆土壤退化、水土流失的危害及水土保持的措施。

一、土壤剖面

从地表向下所挖出的垂直切面叫土壤剖面。

1.自然土壤剖面自然土壤剖面一般可分为四个基本层次:腐殖质层、淋溶层、淀积层和母质层。

自然土壤剖面示意图耕作土壤剖面示意图

2.旱地耕作土壤的剖面旱地耕作土壤剖面一般也分为四层:即耕作层(表土层)、犁底层(亚表土层)、心土层及底土层。

耕作层:指经常被耕翻到的土壤表层,厚约15~20cm。

犁底层:是受农具耕犁压实,在耕作层下形成的紧实亚表层。厚约l0cm。

心土层:是介于犁底层和底土层之间的土层,也叫半熟化土层。一般厚度为20~30cm。

底土层:位于心土层以下的土层。一般在地表50~60cm以下。

3.水田土壤的剖面

耕作层:通常厚12~18cm,多锈斑。

犁底层:厚10cm左右,青灰色,也多锈斑,可防止水分渗漏过快。

渗育层:是受灌溉水侵润或淋洗影响而形成的层次,厚10~20cm,颜色灰白,夹有少量锈纹、锈斑或铁结核。

潴育层:是受水分侵润,含铁矿物水化而显黄和灰颜色的层次,有大量的锈纹、锈斑或铁锰结核。

潜育层:是由于水温、土温过低,通透性不良,还原性物质积聚的层次。

母质层。

二、我国主要农业区土壤

(一)我国的土壤资源特点

我国的土壤资源综合起来有以下特点:

1.土壤类型多我国最新土壤分类系统(1995年)将我国土壤分为14个土纲、39个亚纲、141个土类、595个亚类,足以说明这一点。

2.山地面积大我国山地占国土面积66%。

3.人均占有量低,低产土壤面积大人均占有耕地约为0.0934公顷,是世界平均数的26%,耕地中存在各种障碍因素的低产田约占三分之一,这是开发中的一个不利因素。

4.土壤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如耕地不断减少,土壤肥力减退,土壤沙化、污染、侵蚀、盐渍化等土壤退化问题越来越严重。

(二)我国主要农业区土壤与植物生长

(一)高产肥沃土壤的特征

1.良好的土体构造高产肥沃的旱地土壤一般都具有上虚下实的土体构造。高产肥沃的水稻土一般都具有松软肥厚的耕作层,既滞水又透水发育良好的犁底层。

2.适量协调的土壤养分有机质含量、全氮含量、速效磷、速效钾(K)含量、阳离子交换量高。

3.良好的物理性质肥沃土壤一般都具有良好的物理性质。

(二)高产肥沃土壤培肥措施

1.增施有机肥料,培育土壤肥力应每年向土壤中输入一定数量的有机肥料,不断更新与活化土壤腐殖质。

2.发展旱作农业,建设灌溉农业从农业技术方面考虑,建设灌溉农业应注意:重视灌水与其他增产措施的配合;改进灌溉技术,节约用水;保护地下水资源,防止次生盐渍化;防止次生潜育化。

3.合理轮作倒茬,用地养地结合根据作物茬口特性,实行粮食作物与绿肥作物轮作、经济作物与绿肥作物轮作、豆科作物与粮棉作物轮作、水旱轮作等。

4.合理耕作改土,加速土壤熟化深耕结合施用有机肥料。

5.防止土壤侵蚀,保护土壤资源应运用合理的农、林、牧、水利等综合措施,防止土壤侵蚀、土壤沙化、土壤退化、土壤污染,保护土壤资源。

四、低产土壤的改良和农业开发

(一)盐碱土的改良和利用

改良盐碱地,要采取综合治理措施,以水利为基础,改土培肥为中心,改良与利用相结合,实行农、林、水、牧综合治理。

1.水利措施主要有:①排水降盐。②灌水压盐。③引洪放淤。④种稻改良。⑤蓄淡养鱼。

2.农业措施主要有:①平整土地,深耕深翻。②培肥改土。③选种耐盐作物、躲盐巧种。④植树造林,营造农用防护林。

3.化学改良在水利、农业改良的基础上,施用石膏、硫酸亚铁、硫磺等化学改良剂也能起到改碱效果。

(二)障碍层土壤的改良和开发

1.紫色土改良和开发途径是:①水土保持。②合理施肥,培育土壤。③因地制宜,合理利用。

2.白浆土主要改良措施为:①深耕打破白浆层;②秸秆还田,种植绿肥,补充有机质;③有机-无机-生物复合施肥和多元素配方施肥;④因土种植,对草甸白浆土和潜育白浆土,种植水稻可有效发挥土壤潜力。

3.风沙土改良利用的基本途径为:①封沙育草,造林固沙。②林果结合,大力发展果树生产。③调整作物布局,发挥沙区优势。④增施有机肥料,种植绿肥,秸秆直接还田,提高土壤肥力。⑤引洪灌淤,客土压沙,改良土质,提高风沙土蓄水、保肥、抗风能力。

(三)低产水稻田改良和开发

水稻田中有许多低产田,如冷浸田、沤田、沙土田等。

1.冷浸田根治的途径是:排除水害。犁冬晒白、熏田、掺沙入泥、施用热性肥和磷肥等进行改良培肥。

2.沤田改良措施有:①掺沙改善质地。②增施有机肥料,翻压绿肥。③适时晒垡和冻垡。④适时耕作。

3.沙土田主要改良措施有:①沙土掺黏。②加深耕层厚度,增施有机肥料特。③搞好农田基本建设,改善农业生产基本条件,如修塘蓄水、开辟水源、改善灌排等措施。

五、土壤退化污染与防治

(一)土壤沙化与防治

1.概念土壤沙化是指在沙漠周边地区,由于植被破坏,或草地过渡放牧,或开垦为农田,土壤中水分状况变得干燥,土粒分散缺乏凝聚,被风吹蚀,而在风力过后或减弱的地段,风沙颗粒逐渐堆积于土壤表层而使土壤沙化。

2.危害①使大面积土壤失去农、牧生产能力。②使大气环境恶化。③土壤沙化的发展,造成土地贫瘠,环境恶劣,威胁人类生存。

3.防治途径①营造防沙林带。②实施生态工程。③建立生态复合经营模式。④合理开发水资源。⑤完善法制,严格控制农垦和破坏草地。

(二)土壤流失与防治

1.危害①土壤薄层化。②土壤质量下降。③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

2.防治①树立保护土壤,保护生态环境的全民意识。②植物措施,选择耐旱、耐瘠薄、适应性强而且生长快的树种,营造乔木林、灌木林、乔灌混交林等。;③土壤保持耕作法。④先保护后利用。

(三)土壤潜育化与防治

1.概念土壤潜育化是土壤处于地下水分饱和、过饱和,长期浸润状态下,在1m内土体中某些层次因还原而生成灰色斑纹层,或腐泥层,或青泥层,或泥炭层的土壤形成过程。

2.危害土壤中还原性有害物质较多,土性冷,养分转化慢,不利于水稻生长。

3.防治①开沟排水,消除渍害。②多种经营,综合利用。③合理施肥。④开发种植耐渍水稻品种。

(四)土壤污染与防治

1.危害土壤污染不但直接表现在土壤生产力的下降,而且还通过土壤-植物-动物-人体之间的生物链,使有害物质富集起来,从而对人类产生严重危害;土壤污染由于得不到及时防治,已成为水和大气污染的来源。

2.来源土壤中污染物的来源具有多源性,主要是工业“三废”,即废气、废水、废渣,以及化肥农药、城市污泥、垃圾等。

3.预防采取“先防后治,防重于治”,首先要严格按照国家有关污染物排放标准;建立土壤污染监测、预测与评价系统;发展清洁生产工艺,加强“三废”治理,有效地消除、削减控制重金属污染源。

4.治理对于已污染的土壤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治理:

(1)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治理措施 通过农田的水分调控,调节土壤Eh 值控制土壤重金属的毒性;施用石灰、有机物质等改良剂;客土、换土法;生物修复。

(2)有机物(农药)污染土壤的防治措施 主要治理措施有:增施有机肥料,提高土壤对农药的吸附量,减轻污染;调控土壤pH 和Eh ,加速农药降解。

复习思考:

1. 改良盐碱地的农业措施有哪些?

2. 低产水稻田中沤田的改良措施有哪些?

3. 土壤沙化的危害有哪些?如何防治?

4. 土壤流失对农业生产及生态环境有什么不良影响?如何防治?

5. 重金属污染的土壤如何治理?

【实验实训11】 土壤含水量测定与田间验墒技术

一、目的 学会烘干法测定土壤含水量和土壤田间验墒技术。

二、方法原理 在105±2℃温度下,水分从土壤中蒸发。将土壤样品烘至恒重,通过烘干前后质量之差,可计算出土壤水分含量的百分数。

三、实验仪器 天平(感量0.01克)、恒温干燥烘箱、有盖铝盒、土钻或土铲等。 四、操作步骤

1.取有盖铝盒,冼净,烘干,然后在天平上称重(W 1)。注意底、盖编号配套,以防混淆。

2.按工作要求,用土钻或土铲取不同深度的土样,放入铝盒中,取样量以约占铝盒体积的2/3为宜。立即将铝盒盖上,带回实验室称重(W 2)。

3.将铝盒盖子打开,放入烘箱中,在105±2℃温度下烘6小时左右。 4.关闭烘箱,盖上铝盒盖子,待冷却至室温后称重。

5.打开铝盒盖子,放入烘箱中再烘2小时,冷却,称至恒重(W 3)(即前后两次质量差<0.03克)。

五、结果计算

六、田间验墒技术 华北旱作土壤墒性一般可分为五种类型,即汪水、黑墒、黄墒、潮干土、干土面(表6-10)。

%

100%100%,1

332?--=?-=

W W W W W 烘干土重烘干土重

湿土重土壤含水量

【实验实训12】土壤样品的采集与制备

一、目的通过实验,使学生初步掌握耕层土壤混合样品的采集与制备方法。

二、仪器用具小铁铲或土钻、塑料袋、标签、铅笔、钢卷尺、木棒、镊子、土壤筛(18目、60目)、广口瓶和盛土盘等。

三、方法步骤

(一)耕层土壤混合样品的采集

1.选点与布点布点形式以蛇形较好。采样数目一般可根据采样区域大小和土壤肥力差异情况,采集5~20个点。

2.采土深度一般为20cm左右。采土可用土钻或小土铲进行。每个混合样品的重量,一般1kg左右即够分析用。

采好的土样可装入塑料袋中,并立即书写标签一式两份,一份放在口袋内,一份放在口袋外。标签上用铅笔写明采样地点、深度、样品编号、日期、采样人、土壤名称等。

(二)土壤样品的制备

1.风干田间采回的土样,应立即捏成碎块,剔除侵入体和新生体后,铺在晾土架、木板或盛土盘中,摊成2~3cm厚的薄层,进行风干。风干应在阴凉、通风、干燥的室内进行。风干过程要随时翻动。

2.磨细与过筛将风干后的土样平铺在木板或塑料板上,用木棍碾碎,边磨边筛,直到全部通过18目筛为止;但石块、结核等不要碾碎,如果检出的石子、结核物较多,应称重,并折算出含量百分率。

过筛后的土样经充分混匀后,分成两份;一份供pH、速效养分等测定用;另一份继续磨细全部过60目筛,供测定有机质、全氮测定用。

3.装瓶贮存过筛后的土样经充分混匀后,装入具磨口塞的广口瓶中,内外各具标签一张。标签上写明土样编号、采样地点、深度、筛号、采样人、日期等。制备好的土样应避免阳光直射、高温、潮湿或酸、碱气体的影响与污染。

【实验实训13】土壤酸碱度的测定

一、目的掌握用混合指示剂比色法测定土壤酸碱度的正确方法,了解土壤酸碱反应。

二、仪器用具白瓷比色盘、滴管、玻璃棒、玻璃瓶、标准比色卡、塑料薄膜、白纸条等。

三、方法原理利用指示剂在不同pH的溶液中可显示不同颜色的特性,根据指示剂显示的颜色确定土壤pH值。

四、试剂配制

(一)pH4-8混合指示剂

(二)pH4-11混合指示剂

五、操作步骤

(一)用白瓷比色盘测定

取黄豆大小的土壤样品,置于白瓷比色盘穴中,加指示剂3~5滴,用玻璃棒轻轻搅匀,稍澄清,倾斜瓷盘,观察溶液颜色,确定pH值。

(二)用塑料薄膜测定

可事先选好一小块塑料薄膜,将白纸条衬在塑料薄膜下,使其两者重叠。然后沿纵向对

折,再把其尾端折转向上,用左手提住(图6-15)。取少许土样,放在塑料薄膜靠尾端处,滴加指示剂3~5滴,使指示剂和土样充分作用。稀澄清,即可观察指示剂颜色,确定pH 值。

植物生产与环境教案

绪论 教学目标: ◆掌握:植物生产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植物生产的特点。 ◆理解:环境条件对植物生产的重要性。 ◆了解:植物生产与环境课程的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 ◆植物生产在我国农业及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植物生产的特点。 教学时数:2学时 教学方法:理论讲授 教学过程: 一、由学生讨论对农业的认识导入新课 二、新授 Ⅰ、植物生产在我国农业及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人民生活资料的重要来源 人们生活消耗的粮食、水果、蔬菜几乎全部来自于植物生产;服装原料80%来自于植物生产。 (二)工业原料的重要来源 植物生产为工业生产提供原料。我国40%的工业原料、70%的轻工业原料来源于植物生产。 (三)农业的基础产业 畜牧业、渔业、林业等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植物生产。 (四)农业现代化的组成部门 植物生产是农业的基础,没有现代化的植物生产,就没有现代化的农业。 Ⅱ、植物生产的特点 植物生产是以植物为对象,以自然环境条件为基础,以人工调控为手段,以社会经济效益为目标的社会性产业。与其他社会物质生产相比,具有以下几个鲜明的特点。 (一)系统的复杂性 植物生产是一个有序列、有结构的系统,受自然和人为的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它是由各个生产环节所组成的一个统一的整体。 (二)技术的实用性 植物生产是把生命科学、农业科学的基础理论转化为实际的生产技术和生产力。主要研

究解决植物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其技术必须具有适用性和可操作性,力争做到简便易行,省时省工,经济安全。 (三)生产的连续性 植物生产的每个周期内,各个环节之间相互联系,互不分离;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延续,是一个不断循环的周年性产业。 (四)植物生长的个体生命周期性 植物生长发育过程形成了显著的季节性、有序性和周期性。 (五)明显的季节性 植物生产依赖于大自然的周期变化,不可避免地受到季节的强烈影响。 (六)严格的地域性 地区不同,其纬度、地形、地貌、气候、土壤、水利等自然条件不同,其社会经济、生产条件、技术水平等也有差异,从而构成了植物生产的地域性。 Ⅲ、环境条件对植物生产的重要性 (一)光对植物生产的重要性 光在植物生产中的重要性体现在:直接作用是对植物形态器官建成;间接作用是植物利用光提供的能量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质,为植物生长发育提供物质基础。 (二)温度对植物生产的重要性 植物生长发育要求一定的温度。在植物生产中,温度的昼夜和季节性变化影响植物的干物质积累甚至产品的质量,而且也影响植物正常的生长发育;植物的正常生长发育及其过程必须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才能完成。 (三)水分对植物生产的重要性 水是生命起源的先决条件,没有水就没有生命。植物的一切正常生命活动都必须在细胞含有水分的状况下才能发生。植物对水分的依赖性往往超过了任何其他因素。 (四)土壤对植物生产的重要性 一个良好的土壤应该使植物能“吃得饱(养料供应充足)”、“喝得足(水分充足供应)”、“住得好(空气流通、温度适宜)”、“站得稳(根系伸展开、机械支撑牢固)。 (五)肥料对植物生产的重要性 肥料是植物的粮食,在植物生产中起着重要作用:改良土壤,提高土壤肥力;肥料不仅可以促进植物整株生长,也可促进植株某一部位生长;肥料还在改善植物的商业品质、营养品质和观赏品质等方面有着重要意义。 Ⅳ、植物生产与环境课程的学习方法

园林植物与种植设计-教案

《园林植物与种植设计》 教案

单元课教案首页 注:1、每次课须填写“单元课教案首页”。以单元课的每一子课题的教学要求设计每一个教案。每个单元的备课由多个教案构成。 2、教学设计含教学方法、教学流程。

第一章园林植物主要功能 第一节防护功能 1.1 调节气温 树木有浓密的树冠,一般说来,树叶面积是其树冠面积的20倍。太阳光辐射到树冠时,有20%—25%的热量反射回天空,35%被树冠吸收,加上树木蒸腾作用所消耗的热量,树木可降低空气温度。据测定,有树荫的地方比没有树荫的地方一般要低3℃~5℃,而在冬季,一般在林内比对照地点温度提高1℃左右。北京天安门广场夏季白天气温一般比郊区高出2℃—3℃;广场的铺装地面比有树荫、草坪的地方平均高1.9℃,最高时温差为2.8℃—3.0℃。 一般树荫能阻挡阳光直射入室内。又因屋顶、墙面和四周地面在绿阴之下,其表面所受的太阳辐射热比一般没有绿化之处要低4—15倍,其传入室内的热量大幅度减少,这是导致夏季室温减低的一个重要原因。 1.2 增加湿度 据测定,1公顷阔叶林一般比同面积的光土地蒸发的水量高20倍;每公顷的油松林,一天的蒸腾量为43.6~ 50.2吨,宽10.5米的乔灌木林带,可使近600米范围内的空气湿度增加80%。 1.3 制造氧气 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又通过呼吸作用吸收氧,放出二氧化碳。二者相比,白天光合作用吸收的二氧化碳,要比呼吸作用排出的二氧化碳多20倍。所以绿色植物是氧气的天然加工厂。 1.4 滞尘 植物的躯干、枝叶外表粗糙,在小枝、叶子处生长着绒毛,叶缘锯齿和叶脉凹凸处及一些树木分泌出的一些粘液,都能对空气中的尘土有很好的粘附作用。据科学家考察,一般城市1公顷的地面上,一年内大约可降落3吨尘土。据前苏联有关方面测定,树木下面的空气尘土含量要低于露天广场42.2%,冬季树木的枝干也能减少空气中的含尘18%。 1.5 减噪 林木通过其枝叶的微振作用能减弱噪音。减噪作用的大小,决定于树种的特性。叶片大又有坚硬结构的或叶片像鳞片状重叠的,防噪效果好;落叶树种类在冬季仍留有枯叶的防噪效果好(如鹅耳枥、栎树) 。 一般来说,噪音通过林带后比空地上同距离的自然衰减量多10—15分贝。据南京环境保护办公室测定:噪音通过18米宽、由两行桧柏及一行雪松构成的林带后减少16分贝,而通过36米宽与上述同类林带后,则减少30分贝。 1.6 杀菌

环境教育教案

第一课:地球日 教学目标: 1、了解和感受地球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现象,理解世界地球日的起源和目的。 2、感受地球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现象,以增强学生对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热爱及责任感,激发对地球的热爱之情和环境保护的意识。 3、通过活动让学生了解一定的环境保护知识,增强环保意识,让学生知道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要从自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养成保护环境的好习惯,从小做自觉保护地球的主人。 教学重点与难点: 了解生态和谐与人类发展的意义,从身边小事做起,保护环境、保护动物。 教学准备:ppt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先介绍一下世界地球日的来源、发展。 二、重庆的环境状况 三、请问同学们现在我们地球正遭受着什么样的灾难呢? 四、播放PPT展示灾难图片 五、那请同学们想想我们以前的生活环境是怎么样的呢? 六、播放PPT图片 七、那同学们觉得要怎么做才能保护我们的地球呢? 八、播放PPT,展示学生力所能及的做法。 九、我们身为地球上的一员,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去保护我们可爱、美 丽的家园,虽然我们的力量很小,但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团结起来,那 就是一股不可抵挡的气势,我们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我们的未 来的蓝色天空,清澈的小溪就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同学们说是不 是呀?

第二课沙尘暴敲响了警钟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知道环境恶化的现状及其原因。 2、了解人类为保护环境、保护自然所做出的努力。 3、帮助学生树立环境保护意识,积极参加环保活动。 教学重点与难点: 1.人类为保护环境、保护自然所做出的努力。 2.帮助学生树立环境保护意识,积极参加环保活动 教学准备:ppt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谈话:今天阳光普照,空气十分清新,让人神清气爽,我们非常喜欢这样的天气。 2、下面,请同学们看一段视频。 3、播放视频:沙尘暴袭来(约一分钟时间) 4、师:这是什么样的天气? 5、师:现在,老师就和大家一起从沙尘暴谈起,探究环境恶化的问题。 6、板书课题: 二、选择话题深入研究 1、投影课件:资料卡(2幅)学生阅读。 2、师:通过这两幅资料你知道了什么? 3、师:你对沙尘暴有哪些了解?(学生汇报收集的资料) 4、师谈话:不仅中国有沙尘暴发生,国外也有,可见沙尘暴对地球环境的影响太大了。我们只有研究沙尘暴,才能战胜沙尘暴。

最新生态环境保护课程教案设计

生态环境保护课程教案设计 第二节环境污染的危害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知识:理解环境污染的危害,了解我国的环境质量现状。 2.能力:通过学生的社会调查活动,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参与重大问题的决策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课堂讨论和自由发言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德育渗透:通过学习与实践渗透理论联系实际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增加学生的忧患感、责任感,提高学生的环保参与意识。 教学重点 1.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危害。 2.提高学生的环保参与意识。 教学难点 提高学生环保参与意识。 教学用具 实物投影、录像、三支试管、清水、水蚤、Hg(NO3)2(质量浓度为0.01mg/L)KNO3(质量浓度为0.01mg/L)。 教学方法 讨论法\讲述法,群体调查法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 课时安排 二课时。第一课时

引言、提问:环境危机除了自然资源遭到破坏以外,还包括什么?(答:环境污染。) 对,唐朝诗人杜甫曾经这样赞美大自然:“两个黄鹏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可是,现在一些地方由于环境污染的危害,已见不到这样的美景了。环境污染不仅破坏了生物的生存环境,而且直接危害着人类的健康,我们这节课的研究主题是环境污染的危害。 前几天,我们布置了一项课外作业,让大家以小组为单位分头走访环保部门,调查我国的环境质量状况并收集相关的文字资料和录像资料,请问从大家的调查情况来看,环境污染主要有哪几方面? (答:5方面。有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与噪声污染。) 我们先来研究大气污染的危害。 问:通过调查,大家知道我国大气污染类型和主要污染物有哪些吗?(答:我国属于煤炭型污染,主要污染物有烟尘、二氧化硫,此外,还有氮氧化物和一氧化碳。) 讲述:那么衡量一个城市空气质量的好坏以什么作为标准?我们天津市的空气质量又是如何呢?我们请调查大气污染的同学给大家介绍一下这方面的情况。 学生介绍:环保部门把普遍存在的污染物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总悬浮颗粒物浓度(简称TSP)作为城区污染评价的主要指标。我们在河西区环保局监测站对这三项指标亲自进行了监测,下面请大家看我们在环保局监测站的监测过程录像。

新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不同环境里的植物》优质教案

5.不同环境里的植物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知道植物的形态与其生长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2.发现冬青和杨树应对严寒的方法。 科学探究: 1.能讨论植物和环境的图片等资料分析出植物适应环境。 2. 能运用感官和工具观察并描述出冬青树和杨树树叶的不同点。 科学态度: 1.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表现出对植物适应环境的探究兴趣。 2.能以探究现象为依据,设计可行性的探究方案。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1.了解自然界中植物和环境的相互影响。 2.意识到植物是适应自然界的产物。 【教学重点】 初步了解生活在不同环境中的植物的外部形态特征。 【教学难点】 通过比较冬青树和杨树的叶子,发现冬青和杨树应对严寒的方法。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课件,视频、实验记录单和放大镜。 学生材料:冬青树叶和杨树树叶。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1.师:地球是个充满生机的星球,你知道最多的生物是什么? 学生:植物。 2.师:老师今天也带来一些植物的图片,你们认识它们吗? [设计意图:通过谈话导入,让学生能在轻松的话题讨论下进行植物话题的科学学习。]二、植物的形态

1.师:仔细观察5种植物并小组讨论,它们各有什么特点? 第一轮:1号→2号,3号→4号 第二轮:2号→3号,4号→1号;(教学策略:循环赛讨论) 2.全班汇报交流 ①水瓶树 生1:水瓶树像个水瓶,很高,内部空心,储水。 生2:树干较粗,叶少,树枝短。 师:同学们都关注到水瓶树的叶和茎了,谁能完整描述下水瓶树的茎和叶? 师生总结:少树叶,大肚皮。 师:它们的茎是什么样子的?它们的叶是什么样子的? ②巨人柱 生:巨人柱无树枝,会长刺,生活在沙漠里(及时追问,纠正),用叶子保存水分;内部水分充足。师出示巨人柱的茎和叶的放大图。 师:谁对巨人柱的刺有了解? 小组讨论交流,充分交流自己的想法。 师生总结:巨人柱的茎高大呈柱状为了储水(根分布广却浅),刺状叶是为了减少水分丢失。 ③椰树 生:叶大,叶柄很大,像羽毛,树干高且细。 师:椰树的叶和茎为什么长这样? 生:羽毛状的叶子被海风吹不会烂掉,茎长得高高的可以接受很多阳光,进行光合作用。 师总结:椰树的茎和叶很特别,叶像羽毛称羽状叶,都集中长在树的最高处称簇生。它们的特点都有很多作用。 ④芭蕉树 生:叶子很大,像扇子。植株很矮。 师:这么大的叶子有什么作用呢? 生:可以挡太阳。 师:对植物本身有什么好处呢? 生思考,说出可以吸收很多阳光,进行光合作用。 师纠正:叶子越大的确接触的阳光和吸收的热量就越多,到了晚上再把热量慢慢散发出去。叶子大且厚,一定程度上是为了减慢热量的吸收和散发,不至于昼夜温差太大影响植物生长。师生总结:叶片形,宽大,主叶脉粗厚。

小学环境教育教案

三年级环境教育教案 时间:2015年9月7日 班主任:李荣美 人类的好朋友——动物与植物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一些常见的动植物的作用。 2.使学生知道动植物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初步树立保护动植物的思想观念。 3.使学生了解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二、教学准备 1.挂图或幻灯片──我们常见的一些动植物。 2.挂图或幻灯片──地球生存环境日益恶化。 三、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教学引入 1.放映关于动物和植物幻灯 2.谈话:同学们通过观看幻灯片,有什么想法和问题? 3.学生提出问题后,引导学生自己讨论解答。 4.讲述:我国动植物种类很多,其中大部分都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我们应该好好地保护它们。 (板书课题:人类的好朋友--动物和植物) (二)学习新课 1.人类的朋友——植物(出示一些熟悉的植物的幻灯片)。 请同学们带着以下的问题观察: 这些都是什么植物?它们有哪些作用? 学生回答后,教师讲述绿色植物养育了人类,给我们提供吃的、穿的、住的、用的…… 2.人类的好朋友——动物(出示一些熟悉的动物的幻灯片)。 教师过渡:和植物一样,人类的生活也离不开动物。你们都知道哪些动物,它们对我们又有什么好处呢? 师生共同谈论交流。 3.我们要好好保护我们的这些朋友(出示我们的地球环境日益恶化的幻灯片)。

教师沉重地告诉学生:同学们,看吧。我们的地球母亲正在遭受这样的破坏:沙暴,洪水,污染……所有这些有一部分是因为我们没有好好保护我们的好朋友--动物和植物引起的。为此,我们国家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保护野生动植物(举例具体是哪些方法),因为保护动植物就是保护自然环境,也就是保护我们人类自己。 (三)巩固 1.讲述:这节课,我们认识了我们的一些好朋友,也懂得了要好好保护它们。 2.提问: (1)你知道动植物对于我们人类有哪些作用? (2)我国为野生动植物采取了哪些措施? (3)讨论:假如你遇到了看到有人在乱砍树木或捕杀野生动物,应该怎么办? (四)布置作业出一份"保护环境报"。 些一个星期的环保日记。 开展"爱鸟周"宣传活动。 参加一次植树劳动。

中班环保教案20篇

中班环保教案20篇 【篇一:中班环保教案】 中班环保教案《小狐狸卖空气》活动设计背景: 地球是人类共同的家园,幼儿是21世纪的主人,是未来世界的缔 造者,因此,如何唤起这些幼小心灵的环保意识,是至关重要的问题。作为教师,是对幼儿实施环保教育的最直接的人,更要尽自己 的心去把幼儿溶入保护环境的大家庭里,所以根据小狐狸卖空气的 故事设计了关于空气污染的语言活动,旨在引导孩子了解身边空气 污染现象,知道新鲜空气的重要性,增强孩子们的环保意识。活动 目标: 1、通过故事知道空气污染的几种途径及空气污染给人类带来危害。 2、让幼儿明白新鲜空气对人们的重要性,知道保护新鲜空气的方法。 3、增强幼儿的环保意识,激发幼儿争做环保小卫士。 教学重点: 通过故事知道空气污染的几种途径及空气污染给人类带来危害。活 动难点: 让幼儿明白新鲜空气对人们的重要性,知道保护新鲜空气的方法。 活动准备: 视频、图片。 活动过程: 一、请幼儿摸空气引出故事内容: 1、教师:“在我们的周围充满了空气,小朋友们想不想摸一摸呀?” 请小朋友们伸出小手来摸摸我们周围的空气。 2、“有没有摸到”?“其实空气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可是小狐狸却 能装着空气到处去卖,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让我们一起来听个故事。(播放视频) 二、听故事,了解空气污染的途径。 1.听故事 (1)提问:“听完这个故事,谁能说说你听到了故事里讲了什么? 这个故事叫什么名字? (2)小狐狸得了什么病?它怎么会得这种病的? (3)平时,你见到过什么现象也会使我们周围的空气受到污染的呢?(幼儿回答,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出示有关图片。)

教师小结:我们生活中有许多现象都会污染环境,如:燃放爆竹、 烟花,咳嗽乱吐痰,抽烟、工厂的烟囱和废气,汽车排放的尾气等 等都对空气有污染。 2、了解空气污染造成的危害。 (1)你们喜欢污染的空气吗?为什么? (幼儿讨论回答) (2)污染的空气除了对人会造成危害,还对谁有危害? 小结:我们吸了污染的空气会引起咳嗽,头痛、四肢无力,严重的 可能会生癌症,还可能因缺氧致息甚至于死亡,动物和植物也会无 法生存下去。 3、知道保护新鲜空气的方法。 你们觉得污染的空气可怕吗?那我们怎样才会使空气更新鲜呢? (幼儿讨论回答) 小结:对了,要使空气新鲜有许多种方法,可以多种树,植草坪, 咳嗽用手帕捂住,汽车使用无铅汽油,工厂治理烟囱和废气等等好 多种做法。 4、评一评 (1)老师前两天拍了许多照,现在要请小朋友来评一评,说一说,谁做的对,谁做的不对。 (2)讲评:出示几张图片,请幼儿一起说说卡片上的做法对不对?为什么?该对他说什么? 三、结束 今天,我们知道了污染的空气危害很大,那我们就应该从我做起, 还要监督和督促好我们周围的人,让大家都来争做环保小卫士,保 护我们生存的环境,使我们的生活环境更优美。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通过故事、提问、讨论和操作,让幼儿明白知道空气污 染的几种途径、新鲜空气对人们的重要性及空气污染给予人类带来 的危害,从而激发幼儿争做环保小卫士。活动目标明确,条理清晰,整个活动过程中,幼儿积极参与,与老师的呼应到位。活动结束后,我们制作了展板,希望大家都能来保护我们的环境,充分调动了孩 子们的环保意识。 中班环保活动:《保护环境》 活动设计背景:

植物生产与环境教案(第4章)

第4章植物生产与科学用水 教学目标: ◆掌握:水对植物的生理作用;植物吸水的原理、根系吸水的动力和蒸腾作用的概念及生理意义;土壤水分的类型及有效性。 ◆理解:降水、空气湿度的表示方法;影响根系吸水的主要因素;提高水分利用率的途径。 ◆了解:气孔对蒸腾作用的调节及影响蒸腾作用的条件。 ◆学会:降水量与空气湿度的观测方法。 教学时数:16学时 教学方法:理论讲授12学时、技能训练4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植物生长发育与水 教学重点: ◆水对植物的生理作用。 ◆植物细胞与根系对水分的吸收。 ◆蒸腾作用的概念及生理意义。 ◆植物的需水规律及合理灌溉的指标。 教学难点: ◆气孔对蒸腾作用的调节及影响蒸腾作用的条件; ◆影响根系吸水的主要因素; 一、植物对水分的吸收 (一)水对植物的生理作用 水是植物的重要组成成分,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水对植物的生命具有决定性作用:水是细胞原生质的重要成分;水是代谢过程的重要物质;水是各种生理生化反应和运输物质的介质;水分使植物保持固有的姿态;水分具有重要的生态作用。 (二)植物细胞吸水 一切生命活动都是在细胞内进行的,吸水也不例外。植物细胞吸水有三种方式: 1.渗透吸水含有液泡的细胞吸水,如根系吸水、气孔开闭时保卫细胞的吸水为渗透吸水,主要是由于溶质势的下降而引起的细胞吸水过程。 2.吸胀吸水对于无液泡的分生组织和干燥种子来说,其细胞吸水依赖于低的衬质势而引起的吸水过程。 3.降压吸水主要是指因压力势的降低而引发的细胞吸水。 (三)植物根系的吸水 1.植物对水的吸收和运输植物根系吸收土壤水分后,便进行运输,其运输途径为:土壤中的水→根毛→根的皮层→根的内皮层→根的中柱鞘→根的导管或管胞→茎的导管→叶柄导管→叶脉导管→叶肉细胞→叶细胞间隙→气孔下腔→气孔→大气。 2.植物根系吸水的动力根系吸水的动力主要有根压和蒸腾拉力两种。 (1)根压根压是指由于植物根系生理活动而促使液流从根部上升的压力。伤流和吐水是证明根压存在的两种生理现象。

环保教育教案12篇

环境教育教案集(一) 课题一:环境和环境问题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环境的概念,人类与环境的关系,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人类对环境问题的关注。 教学方法:阅读讲解法、讨论法、电教法。 教学过程: 一.什么是环境环境是指周围事物的境况。周围事物是同某项中心事物相对而言的。我们通常所说的地理环境,是以人类为中心的环境,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类。自然环境是由日光、大气、水、岩石、矿物、土壤、生物等自然要素共同组成的。社会环境是人类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通过长期有意识的社会劳动所创造的人工环境。二.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学生活动] 举例说明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人类是自然环境的产物,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人类与自然环境是互相依存、互相影响、对立统一的整体,它们之间建立了生态平衡。人类通过生产活动,从环境中输入物质与能量;同时,通过消费活动(包括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以废气、废液、固体废弃物、热、噪声、电磁波等形式,把物质和能量输出给环境。环境又把它所受到的影响,反过来作用于人类本身,这种作用叫做环境的反馈作用。三.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 1.什么是环境问题环境问题是指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理环境,由于自然或人为的原因,出现了影响人类生活和生产,甚至影响人类生存的种种问题,这就叫做环境问题。 2.环境问题的产生

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原始农业阶段,环境质量良好第二阶段——传统农业阶段,环境质量较好第三阶段——近现代工业阶段,工业污染迅速发展,环境质量急剧恶化第四阶段——现代工业时期,环境质量严重恶化 3. 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由于自然原因形成的环境问题有:(1)火山爆发、山崩、地震、泥石流、海啸、台风、寒潮、水旱等自然灾害(2)某些地区水土中缺少人体需要的某种化学元素,或含有某种不适合人体后记: 1.6月5日世界环境日,全人类关心环境与发展的问题。自然环境对现代经济发展具有推动和约束的双重作用。环境问题引起了人类的重视,明智地选择了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这是人类在历史发展中的经验总结,也是人类在历史发展中的基本目标和任务。1972年6月5日,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这一天,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了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各国政府的代表第一次坐在一起讨论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发表了人类划时代的历史性文件——《人类环境宣言》。这是人类环境保护史上的一个里程碑。1972年10月,在第27届联合国大会上,决定设立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并确定每年的6月5日为“世界环境日”。联合国环境署每年都确定“世界环境日”的主题。“世界环境日”活动是人类广泛进行自我教育一种好形式。 课题二:保护蓝天——大气污染和防治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大气对人类的重要性,大气污染产生的原因,

环境保护教案教学设计

环境保护_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大气污染的定义、危害、防治措施以及大气污染的种类。 2.了解水污染的定义、危害、防治措施以及水污染的种类。 3.了解土壤污染的定义、危害、防治措施以及土壤污染的种类。 (二)能力目标: 通过对周围环境的调查及查阅有关保护环境的资料,提高自己的社会实践能力和搜集、处理信息能力。 (三)情感目标: 懂得人类与环境、化学与环境科学的关系,领悟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 环境污染的成因及防治污染的措施。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师生一起讨论。 一、人类生存环境的构成 人类生存的环境主要由大气、土地、水、矿产、森林、生物、生活居住区,风景游览区等诸多要素构成。 二、环境污染的分类 1.按环境要素分: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 2.按人类活动分:工业环境污染、城市环境污染、农业环境污染。 3.按造成污染的性质来源分:化学污染、生物污染、物理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能源污染。 《考试说明》在总体测试目标中指出:“考试还应力图反映出考生能够初步运用化学视角去观察生活和生产中各类有关的化学问题。”这就要求同学们能利用所学的化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体现学以致用的思想。 我们主要从大气、水、土壤三方面分析我们周围的环境问题。 三、大气污染 1.大气污染的含义 当大气中某些有毒、在害物质的指标超过正常值或大气的自净能力时,就发生了大气污染。 把大气污染物的种类写在卡片上。 2.大气污染物主要有:①漂浮颗粒物;②硫的化合物;③氮的化合物;④碳的氧化物; ⑤碳氢化合物;⑥含卤素的化合物;⑦放射性物质;⑧…… 将大气污染的产生原因写在卡片上。 3.大气污染的形成 ①工业的快速发展,大量的有害烟尘、气体被排放到大气中; ②交通运输业的迅速发展,使用矿石燃料的动力机械排放的有害气体和烟尘; 4.大气污染的危害 ①有毒氧化物、烟尘等直接危害人体健康和动物的生长。 ②硫的化合物、氮的氧化物等还直接影响植物的生长,严重时会导致植物的枯萎

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植物与环境5不同环境里的植物教案1苏教版

5.不同环境里的植物 【教学目标】 根据科学课程标准,制定四维目标。 科学知识: 1.能通过观察图片,了解一些植物的形态特点。 2.知道不同的植物适宜生活在不同的环境中,知道植物形态于生长环境有关。 3.知道一些植物离开特定的环境会无法生存或无法很好地生长。 4.知道植物适应环境会形成一些形态变化或生长习性。 科学探究: 1.能通过观察和思考,提取图片中的主要信息,认识到植物的形态与其生长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2.通过观察、比较,发现冬青树和杨树应对严寒的办法。 3.能设计一个常青树是否落叶的研究方案。 科学态度: 1.能在本课的学习中,激发好奇心,主动观察身边植物适应环境的特征及习性。 2.从生活中找实例,概括不同植物形成的适应环境的本领。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1.能关注身边的环境中的植物,爱护环境中的植物,保护植物。 【教学重点】 了解植物为了适应环境,形成了特定的形态特征或是生活习性。 【教学难点】 1.对比常绿植物的叶及落叶植物的叶,能理解植物的形态特征及生活习性是适应环境的结果。 2.设计了解常青树是否落叶的研究方案。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课件,视频。 学生材料:水瓶树、巨人柱、椰树、芭蕉树、松树的图文资料,不同环境的视频资料及图文资料、冬青树叶、杨树叶、香樟树叶、桂花树叶、桑树叶、构树叶。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了解一些植物的形态特征,感知形态是为更好适应环境。 1.师:地球上的植物多姿多彩,是我们人类在地球上的依靠。同学们,你们都认识哪种植物?这种植物是什么样的? 2.师:那你们认识这些植物吗? 3.师:刚才的水瓶树、巨人柱、椰树、芭蕉树,松树。它们长什么样的? 适时追问:它的茎长什么样子?它的叶长什么样子?长成这样有什么好处? 学生回答时,放大矢量图,帮助学生观察细节。 [设计意图:通过身边植物的介绍,让学生能在回忆中关注植物的形态特征,并能在图片观察时,能关注到植物的形态特征,并进行信息解读,关注到植物的形态特征是为了更好地适应环境。] 二、了解不同环境特点,发现植物形态是为了适应环境。 1.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不同的植物生长在不同的环境里。刚才的集中植物,就生活在下面的这些环境中:沙漠、高山、热带草原、热带沿海。 2.师:水瓶树最适宜生长在哪种环境中?你为什么这样认为? 3.师:热带草原的气候和环境是什么样?除了热带草原,水瓶树还能在什么样的环境中生存?4.师:巨人柱最适宜生长在哪种环境中?你为什么这样认为? 5.师:沙漠的气候和环境是什么样的?除了沙漠,巨人柱还能在什么样的环境中生存?6.师:椰树最适宜生长在哪种环境中?你为什么这样认为? 7.师:热带沿海的气候和环境是什么样的?除了热带沿海,椰树还能在什么样的环境中生存?8.师:芭蕉树最适宜生长在哪种环境中?你为什么这样认为? 9.师:热带沿海的气候和环境是什么样的?除了热带沿海,芭蕉树还能在什么样的环境中生存? 10.师:松树最适宜生长在哪种环境中?你为什么这样认为? 11.师:高山的气候和环境是什么样的?松树还能在什么样的环境中生存? 师:你能试着将它们连一连吗? [设计意图:通过分析、思考几种植物适宜生长的环境,让学生将植物的形态特征与生长环境联系起来,并在对不同的生长环境的了解中,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植物的形态与其生长的环境师相对应的,植物在进化历程中,已经形成了适应环境的形态特征。) 三、比较冬青树和杨树的叶子,将植物的局部特征与适应环境变化建立联系。 1.师:植物是我们生活中的好朋友,瞧,这是前几天老师外出游玩时在美丽的杨树林和冬青

最新环境教育教学案例全国

环境与生态教师:余元虹 可持续发展是世界各国普遍认同,并为之不懈努力实施的战略目标。可持续发展主要以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四个关键要素为核心,协调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保持人类社 会在地球上的永续生存与发展。当今,它不仅成为了一个政治家和环保专家关注的话题,而且已经逐步成为大众媒体和学校教育中的流行词语。 一、教学设计思路 本案例主要内容是农村环境与人类的关系及意义,人类生存面临的环境问题。本教学案例,充分利用校园周边现有的教学资源与教材配套的生物教学资源库中的教学资源来创设教学情景,导入新课。教学中通过对农村环境的调查活动、讨论让学习在做中学,因此,本案例的设计主要是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始终贯穿着师生的互动和师生的双向交流,引导学生的自我探索、自我思考和自我表现,通过设疑,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迁移能力和创新能力,利用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突出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在讨论中,师生互动,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参与者、资询者和学习伙伴,建立起一个和谐、民主的教学课堂氛围。 二、学情分析 我校是农村中学,学生们看得到周边的环境变化情况,并通过电视等媒体了解全国其它地方的环境状况,学生们已具有一定的生物学知识。学生对有关人与环境的内容,非常感兴趣,抓住学生的这种兴趣特点,以他们感性认识为背景,引导关注身边常见的环境问题,在教学中讨论分析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利用已经建立的知识基础,在此基础上建构新的知识。 三、教学设计激趣导入,创设情境利用多媒体,展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以及人类破坏环境的背景,提出问题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过程: 一、同学、教师、活动、思考带来的教育契机,“生命”对同学来说总是充满着好奇。在一次《我小时候》的活动中,同学们对“生命”甚是感兴趣,都在议论:“我是有生命的,我会说话,长得壮!”“小狗是有生命的,因为它会跑。”“小鸡、小鸡爸爸、小鸡妈妈也是有生命的。”“那小树、小花呢?他们可不会说话,没有眼泪的。’’‘‘应该有,它有几岁?”“小草不会动,也不会走,踩踩它也不哭……”是呀,小花、小草等植物是有生命的吗?为什么踩踩它也不会哭呢?同学们的这些好奇、疑问,提供给教师很多的信息,作为教师是否可以以此作为一种教育契机,通过一定的活动有意识的请同学探索有关植物是否有生命的问题,如果行,那它的联系点或者说突破点又是什么呢?对大班同学来说其可操作性又是怎样呢? 在经过观察、查阅和思考之后发现: (1)环境教育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种生命教育。倡导让同学与自然和谐共处,爱护和尊重周围的植物,最重要的是让同学感受植物与自己一样,是有生命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平等地面对周围的植物,欣赏植物、喜欢植物,才能实现“和谐相处”。 (2)在所查的有关开展有关植物的活动设计中,很少有从生命的角度引导同学以 联系的观点来探索植物,更多的只是从科学的角度认识植物的根、茎、叶或单纯地认识几种植物而已。 (3)探索植物是否有生命,可以从“生命”的构成要素出发,更多地把植物与同学自身建立联系,如同学有年龄,树木有年龄;同学会长高,植物也长高等,同学易于理解、感受生命的特征。 (4)此活动在大班开展是可行的,具有可操作性。中学周围具有丰富的环境资源:绿 树成荫、品种繁多、季节变化鲜明,又拥有附近的植物园等风景区,可以说周围丰富的植物

空气污染和保护教案

空气的污染和保护 教学目标: 1、了解空气污染的危害性与防治措施。 2、了解汽车尾气对空气的污染,了解可吸入颗粒物的危害,了解酸雨及其危害。 3、看懂各种媒体发布的空气质量报告 教学重点:空气污染的危害性;空气污染的防治 教学难点:空气质量报告的分析 一、引入 展示中国全景的卫星图,问:你们知道图中的绿色部分表示什么?中国和日本之间有什么区别? 学生答…… 老师补充:日本的森林覆盖率高达67%,而中国只有17%。 提问:它们是怎么做到的呢? 看资料一:,日本政府看重森林, 问:森林有什么重要作用? 学生答…… 教师总结:森林的作用(光合作用,和吸尘的主要作用)出示吸尘的树叶 展示尘埃的来源、特点和危害,颗粒物越小对人的伤害就越大。引出,指出应提高检测标准。并引出可吸入颗粒物为大气污染物之一。 提问:除了吸附灰尘外,森林里的有些植物还能吸收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如:樟树,榆树、丁香、枫树等。 教师解说二氧化硫等的来源和危害,再引出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为大气污染物。 教师:酸雨对自然界中物质有什么危害?,我们来做一个模拟酸雨的实验。 问学生:你们看到了什么变化或现象,联系实际主要是破坏什么呢?(讲论) (对树叶的危害由于实验效果不明显,通过图片展示逐渐危害的效果。 教师总结:酸雨的危害 同学们不要小看植物,他们的作用可大了,它们还能杀菌消毒呢?比如松树等 综述——森林的净化作用。并引出森林是地球之肺,且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都是污染大气的主要物质之一,所以我们把他们作为判断空气质量的标准之一。那么我们国家的空气质量如何呢?以北京为例我们来看看吧! 展示:杭州空气质量日报 结合课本72页,完成题目:(叫一位学生回答) 我国目前的空气质量到底如何呢? 看资料二:两会期间,环境保护就是热点问题。 举国上下都在重视环境保护,作为学生我们更要为保护大气尽自己的一份力。 教师问:

《植物生产与环境》(第三版) 教案---单元一任务1 植物生长与植物生产

《植物生产与环境》(第三版) 教案(单元一任务1)授课题目任务1 植物生长与植物生产 目的要求 知识目标: 1.理解植物生长和发育有关概念。 2.了解植物生长的周期性和相关性。 3.了解植物的极性、再生、休眠和衰老等现象。 4.熟悉植物的春化作用、光周期现象、花芽分化等生理作用。 5.了解植物生产的特点和作用。 能力目标: 1.掌握植物的春化作用、光周期现象等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2.熟悉农业生产与现代农业生产的基本调查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1.植物生长的周期性和相关性(重点)。 2.植物的春化作用、光周期现象、花芽分化(重点、难点)。 教学方法 1.采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展示相关资料、图片、例题及习题。 2.实践活动、任务驱动教学法的综合应用。

教学过程: 引言:同学们,你能说出当地种植的植物有哪些吗? [一]导入新课 提出引导性问题:刚才大家说出了很多植物的名称,大家看看这些图片,哪些是你认识的植物,试着说出植物名称。 [二] 新课讲解 1.植物的生长 (1)植物的生长和发育生长是指由于细胞分裂和伸长引起的植物体积和质量上的不可逆增加,如根、茎、叶的生长等。发育是指在植物生活史中,细胞的生长和分化成为执行各种不同功能组织与器官的过程,也称形态建成,如花芽分化、幼穗分化等。 (2)植物的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植物的营养生长是指根、茎、叶等营养器官的生长;植物的生殖生长是指花、果实、种子等生殖器官的生长。花芽开始分化(穗分化)是生殖生长开始的标志。 2.植物生长的周期性 植物生长的周期性主要包括生长大周期、昼夜周期、季节周期、再生作用等。 (1)植物的生长大周期植物在生长过程中,形成了“慢——快——慢”的规律。以一年生植物的株高对生长时间作图,所得到的生长曲线呈“S”形。 (2)植物生长的昼夜周期性植物的生长速率随昼夜温度变化而发生有规律变化的现象称为植物生长的昼夜周期性或温周期性。 (3)植物生长的季节周期性是指植物生长在一年四季中随季节的变化而呈现一定的周期性规律。如温带树木的生长,随着季节的更替表现出明显的季节性。 3.植物生长的相关性 植物生长的相关性要有地上部与地下部的相关性、主茎与侧枝生长的相关性、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的相关性等。 (1)地上部与地下部的相关性地上部与地下部的生长是相互依赖的,它们之间不断进行着物质、能量和信息相互交流,还存在相互竞争的一面,主要表现在对水分和营养的竞争上,可通过根冠比来反映出来。 根冠比是指地下部分根系总重量与地上部分茎叶等总重量的比值,它受土壤水分、营养状况、温度、光照等因子影响。 (2)主茎与侧枝生长的相关性主要表现为顶端优势。顶端优势是指由于植物的顶端生长占优势而抑制侧枝或侧根生长的现象。 (3)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的相关性营养生长是生殖生长的基础,生殖生长所需的养料大多是由生殖器官提供的;另一方面生殖器官在生长过程中也会产生

园林植物环境教案—备选地块水分条件的观测

园林植物环境教案序号 4 课程名称园林植物环境授课 班级 09-1 课时 4 单元单元二测定备选地块的环境因子授课 时间 10年11月日 任务任务三、备选地块水分条件的观测授课 地点 环境实验室教学 方法 任务驱动法 教学资源教师用资源 教学材料:教案、讲义、课件 学生用资源 参考材料:课程讲义、课件、参考书籍 工具:干湿球温度表、天平、铝盒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掌握大气湿度和土壤湿度的观测方法 能力目标:能熟练规范地使用仪器对大气湿度和土壤湿度进行观测与测定。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学习态度和工作作风,培养安全、责任意识,团队合作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空气湿度和土壤湿度的观测方法教学难点 教研室主任签字

教学过程教 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教学 意图 时间 分配 min 提出任务1、工作任务倒入 教师解读任务,使学生明确本节 课的任务内容及要求。 2、明确本节课任务 提出具体任务:观测备选地块的 大气湿度和土壤湿度。 使学生明确本节课的任务内容 及任务要求,引导学生思考完成 任务的方法。 1、根据教师的引导明确学习目 标,知道自己要做什么。 2、明确任务要求,树立分工合 作意识 让学生明确学 习目标和任务。 10 分析任务教师引领分析完成任务的切入 点及需要具备的知识,使学生形 成完成任务的思路。 1、根据学材学习空气湿度和土 壤湿度的测定方法。 2、小组讨论制定工作计划 3、选两组派代表分别演示如何 观测和测定空气湿度和土壤 湿度; 4、其他同学补充完善 5、教师点评、并演示正确的操 作过程。 学生学习大气 湿度和土壤湿 度的观测方法 110 完成任务巡视中观察各小组的工作方法 及进展情况,对可能发生的个别 问题进行解答。 提醒学生进行分工合作。 1、组内分工:按照分工计划进 行实施,做到全员参加。 2、各小组长带领本组按照各自 分工分别完成各自任务。 对备选地块的 空气湿度和土 壤温度进行观 测,进一步熟练 各种仪器仪表 的使用方法。 50

二年级环境教育教案

二年级环境教育教案 第一课布置我的房间 活动目标: 1、让学生学会布置自己的房间,有舒适温馨的生活环境 2、帮助学生形成学生自己的事情自己动手的习惯 3、体会美与生活的直接联系 活动准备:了解家居环境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活动时间:2周时 活动设计: 一、激情导入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居室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同样的空间,如果家具与室内装饰色彩协调,摆放合理,在加上有花草等装饰物品的点缀,会让我们更感到生活的舒适温馨。让我们来一起学习、自己动手来把我们自己的房间打扮一番吧! 二、探索研究 1、疑惑千千问 (1)家居环境应注意什么问题呢? (2)我来提问我来建议 2、探索新干线 (1)向小组的其他同学描述一下自己房间的布置,可用图画的形式展示。(2)我来评价 说一说自己对小组成员的房间的布置的看法,说一说有点,提一提建议。 三、实践作业 听取了同学的建议结合自己的所得重新布置自几的房间,并邀请几位同学来看一看,评一评。 四、我是设计师 1、帮助一个喜欢读书、绘画的男孩子设计一个适合他的小房间。 2、设计自己未来的家 教学反思: 二、为了健康——关注我们周围的生活环境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环境致病的因素、阶段、特点、类型,防止教室、家庭居室环境问题的措施,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教学方法:阅读讲解法、讨论法、电教法。 教学过程:[学生活动] 调查某一个时段班级同学生病的人数。 一、人体健康与环境污染 1.环境致病的因素:生物性因素、化学性因素、物理性因素 2.环境致病的阶段:潜伏期、病状期、显露期、危险期 3.环境致病的特点:复杂性、隐蔽性 4.环境致病的类型:急性危害、慢性危害、远期危害 二、学校的环境污染问题

《环境保护》教案

环境保护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1.了解大气污染的定义、危害、防治措施以及大气污染的种类。 2.了解水污染的定义、危害、防治措施以及水污染的种类。3.了解土壤污染的定义、危害、防治措施以及土壤污染的种类。 (二)能力目标:通过对周围环境的调查及查阅有关保护环境的资料,提高自己的社会实践能力和搜集、处理信息能力。 (三)情感目标:懂得人类与环境、化学与环境科学的关系,领悟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教学重点环境污染的成因及防治污染的措施。 【教学过程】 学生阅读教材,师生一起讨论。 一、人类生存环境的构成人类生存的环境主要由大气、土地、水、矿产、森林、生物、生活居住区,风景游览区等诸多要素构成。 二、环境污染的分类1.按环境要素分: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2.按人类活动分:工业环境污染、城市环境污染、农业环境污染。3.按造成污染的性质来源分:化学污染、生物污染、物理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能源污染。《考试说明》在总体测试目标中指出:“考试还应力图反映出考生能够初步运用化学视角去观察生活和生产中各类有关的化学问题。”这就要求同学们能利用所学的化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体现学以致用的思想。我们主要从大气、水、土壤三方面分析我们周围的环境问题。 三、大气污染同学们阅读P80至P84页,从以下几个方面讨论:1.大气污染的含义当大气中某些有毒、在害物质的指标超过正常值或大气的自净能力时,就发生了大气污染。把大气污染物的种类写在卡片上。2.大气污染物主要有:①漂浮颗粒物;②硫的化合物;③氮的化合物;④碳的氧化物;⑤碳氢化合物;⑥含卤素的化合物;⑦放射性物质;⑧……将大气污染的产生原因写在卡片上。3.大气污染的形成①工业的快速发展,大量的有害烟尘、气体被排放到大气中;②交通运输业的迅速发展,使用矿石燃料的动力机械排放的有害气体和烟尘;4.大气污染的危害①有毒氧化物、烟尘等直接危害人体健康和动物的生长。②硫的化合物、氮的氧化物等还直接影响植物的生长,严重时会导致植物的枯萎死亡,这些氧化物还是形成酸雨的主要原因;并且空气中的NO2是造成光化学烟雾的主要因素。 ③对金属、矿石及其制品有腐蚀性的物质,会损害建筑和某些雕像;④二氧化碳的过度排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