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元素周期律教学设计

元素周期律教学设计

元素周期律教学设计
元素周期律教学设计

元素周期律教学设计

《元素周期律》教学设计

无锡市荡口中学陆静娟

【教材分析】

1(《化学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有关数据和实验事实认识元素周期律,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2(教材分析:本节课是江苏版化学必修2专题1第一单元《核外电子排布与周期律》的“元素周期律”的教学内容。专题1《微观结构与物质的多样性》着力引导学生从结构的角度去认识和把握物质的性质,进而逐步展现化学学科中“结构—性质—用途”的主线,是《化学1》相关内容的深化和拓展。本单元是在江苏版化学必修1专题1第三单元《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学习元素性质和原子结构的关系,从而认识元素性质周期性变化的规律。

【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的学习中已初步认识原子的构成、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对元素周期表也有了最基本的认识,通过高中《化学1》的学习学生对原子的结构又有了进一步认识,所以学生已基本具备通过原子结构的知识分析归纳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的能力,也完全可以通过阅读资料、动手实验等方法探究归纳元素性质周期性变化的一般规律。

【设计思路】

通过核电荷数1~18号元素原子结构示意图设置情景,让学生在比较这些元素原子结构异同的基础上,激发学生认识原子结构和元素性质的关系。通过实验探究的方法探讨元素性质随元素核电荷数递增的变化规律。

创设问题情境?分析处理素材?交流讨论?得出规律

【教学目标】

1(运用实验探究、结合有关数据认识元素周期律,即原子半径、元素的化合价、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随着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而呈周期性变化的规律。

2(模拟周期律的发现过程,体会科学发现的艰辛。

3(引导学生树立由量变到质变以及“客观事物本来是相互联系的和具有内部规律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重点难点】

1

原子半径、元素的化合价、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随着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而呈周期性变化的规律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方法】自学和讨论、实验探究、数据分析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 [引入]门捷列夫制定元素周期表的依据讨论、交流创设情境,是什么,元素周期表中各元素之间有无引起学生规律可循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元素学习的兴周期律。趣。 [板书]元素周期律

[引导和提问] 画核电荷数1~18号元复习旧知1(请同学们画出核电荷数1~18元素的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识,引发新原子结构示意图。寻找规律。知识。

归纳、回答: 从学生熟

1~2号元素:电子层数悉的元素

相同,都是1,最外电入手,增强

子层上的电子数从1到学生对新2(试着寻找各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2。

知识的亲规律。 3~10号元素:电子层数切感,培养

相同,都是2,最外电学生发现

子层上的电子数从1递问题、分析

增到8。问题、归纳

11~18号元素:电子层问题的能

数相同,都是3,最外力。

电子层上的电子数从1

递增到8。 [归纳]以核电荷数1~18的元素原子核外阅读教材第3页,观察电

子排布为例发现,随着元素核电荷数图1-3。认识“重复出的递增,元素原子最外

层电子的排布呈现” ,体会“周期性变现周期性变化,除H、He元素外,最外

化”

电子层上的电子数重复出现从1递增到8

的变化。

2

[板书]一、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理解,记录。培养学生除氢和氦外,

随着元素核电荷数的递增,良好的学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的排布呈现周期性习习惯。变化,最外电子层上的电子数从1递增

到8。

[指导阅读]教材第4页“交流与讨论”,阅读、思考、归纳、交给学生提思考: 流、叙述、文字记录: 供足够的结合投影表1-2的数据分析3~9和11~17元素的原子半径随着元思考问题、号元素随着元素核电荷数的递增,元素素核电荷数的递增,呈解决问题的原子半径的变化有没有规律,什么样现周期性的变化:由锂的时间,有的规律, 到氟,原子半径由大到利于学生

小;由钠到氯,原子半分析问题、

径由大到小。解决问题

和归纳总

结能力的

培养。同时

提高学生

的阅读能

力并培养

学生提炼

数据的能

力。

培养学生

良好的学

习习惯。

[归纳] 倾听,比对、理解。培养学生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每隔一定数目,再体会“周期性变化”。叙述的准元素会重复出现原子半径从大到小的变思考、寻找两者间的关确性,养成化趋势(稀有气体元素除外),即呈现周系。细致、周密期性变化。交流、讨论、得出结论:的习惯。 [提问] 具有相同的核外电子层“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与“原数的原子,随着原子序子半径的周期性变化”之间有没有关系数的递增,核对外层电呢,怎样的关系呢, 子的引力逐渐增强,原 [提示、完善] 子半径逐渐减小(稀有

气体元素除外)。

3

[板书]二、元素原子半径的周期性变化:理解,记录。培养学生具有相同的核外电子层数的原子,随着良好的学原子序数的递增,核对外层电子的引力习习惯,提逐渐增强,原子半径逐渐减小。高课堂听

课效率。 [设问]通过观察表2中的数据,元素的主观察、分析、讨论、交培养学生要化合价随着元素核电荷数的递增呈现流。分析问题什么样的变化, 最高化合价: 的能力和

表2 3~7:+1逐步升到+5 表达能力。

11~17:+1渐升到+7 3~

负化合价: 9锂铍硼碳氮氧氟氖

6~9:-4逐步升到-1 号

14~17:-4逐步升到-1 主

总结:元素的主要化合要+4 +5 价随着元素核电荷数的化+1 +2 +3 0 -4 -3 -2 -1 递增,呈现周期性的变合

化价

11

~1

7钠镁铝硅磷硫氯氩号

要+4 +5 +6 +7 化+1 +2 +3 0 -4 -3 -2 -1 合

[板书]三、元素主要化合价的周期性变理解、比对、记录。培养学生化:随着元素核电荷数的递增,元素最良好的学高正化合价由+1价递增到+7价(除氧、习习惯,提氟外),负化合价由-4价递增到-1价。高课堂听

课效率。

思考、回答: 培养学生[提问]

一般地,元素的最高正的观察能“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与“元

化合价=最外层电子数力和分析素的化合价的周期性变化”之间有没有(除O、F 外),最低负表达能力。关系呢,怎样的关系呢, 化合价=最外层电子数

4

-8(稀有气体元素除

外)。

[小结] 倾听,回顾。总结本课随着元素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原子的的重点内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和元素的主要容。化合价均呈现周期性的变化。

[反馈练习]略练习,思考。当堂巩固 [引导] 观察、归纳: 培养观察、观察1~18号元素,判断每一种元素是金3~10:金属 ~ 非金属 ~ 比较、分属元素还是非金属元素;它们的排布有稀有气体析、归纳、规律吗, 11~18:金属 ~ 非金属表达等能

~ 稀有气体力

呈现周期性的变化。

[讲述]元素金属性指的是原子本身失去倾听,理解。让学生对电子的性质,元素非金属性指的是原子元素的金本身得到电子的性质。属性和非金属性有

清楚的了

解。 [指导阅读]教材第5页信息提示,了解元归纳、整理: 培养学生素的金属性、非金属性强弱判断的方法。金属性强弱判断方法: 的阅读能1(单质与水或酸反应置力、对信息

换出氢的难易:金属性的提取能

越强,其单质越容易从力、整合能

水或酸中置换出氢。力、理解复

2(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述能力。

物的碱性:金属性越强,

其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

物的碱性就越强。

非金属性强弱判断方法

1(单质与氢气化合的难

易:非金属性越强,其

单质越容易与氢气化合

生成气态氢化物,气态

氢化物越稳定。

2(气态氢化物的稳定

5

性:非金属性越强,其

气态氢化物越稳定。

3(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

物的酸性:非金属性越

强,其最高价氧化物的

水化物的碱性越强。 [讨论] 分组讨论,派代表回答: 培养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设计方案探究钠、镁、铝1(取三种金属,分别与解决问题三种金属的金属性强弱。水反应,比较反应的剧的能力、表[提示] 烈程度。达能力、小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为得2(取三种金属,分别与组合作精出某个结论,我们往往借助实验来论证。酸反应,比较反应的剧神和实验

烈程度。分析能力。

3(比较三种金属单质最同时让学

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生掌握解

碱性强弱。决问题的

…… 方法。 [实验探究] 根据提供的试剂和仪器设计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方培养学生实验方案,并通过实验探究钠、镁、铝案,派代表发言。的创新设单质的活动性强弱顺序。计能力,语-1[试剂和仪器]:钠、镁条、铝片、2 mol?L言表述能盐酸、蒸馏水、酚酞溶液、小试管、烧力。杯、砂纸、酒精灯

[分析]根据学生的设计方案,判断方案的分析判断。锻炼学生可行性,不足的提出整改意见,不断完的分析能善实验设计方案。力,理解能

力。 [实验探究1] 分组实验,观察现象,培养学生将绿豆大小的金属钠、除去氧化膜的镁完成书表1-3(见附2),的实验操条和铝片分别投入盛有冷水的烧杯中,得出结论。作能力,增比较反应的剧烈程度,再滴加酚酞,观钠、镁、铝单质活动性强感性认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强弱的顺序是 Na > 识,通过现[实验探究2] Mg > Al 。象的比较将除去氧化膜的镁条和铝片分别与2 结论呼之-1mol?L盐酸的反应,观察并记录实验现欲出,让学象。生体验科[补充实验] 学探究,体将除去氧化膜的镁条放入盛有冷水的试会成功的管中,再滴加酚酞溶液,观察现象。再喜悦。加热试管,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6

[小结] 倾听,记录。由钠到铝,金属性逐渐减弱。

[板书]

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金属性呈现

周期性的变化。

[探究活动2] 阅读、讨论、回答: 锻炼信息阅读并分析表1-4(见附2),根据硅、磷、按硅、磷、硫、氯元素的运用能硫、氯元素的气态氢化物的形成条件和的顺序,从硅元素到氯力。气态氢化物的热稳定性,探究硅、磷、元素,随着元素

核电荷硫、氯元素的非金属性强弱。数的递增,气态氢化物[提问] 的热稳定性逐渐增强;按硅、磷、硫、氯元素的顺序,从硅元硅、磷、硫、氯元素的素到氯元素,随着元素核电荷数的递增,非金属性逐渐增强。气态氢化物的热稳定性如何变化,硅、

磷、硫、氯元素的非金属性如何变化,

阅读、讨论、回答: [探究活动3] 培养分析

11~17号元素最高价氧阅读并分析表1-5(见附2),根据11~17能力,归纳

化物的水化物的酸碱性号元素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碱能力。

强弱的变化规律是酸性,结合表1-4探究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性逐渐增强,碱性逐渐属性的强弱变化规律。减弱 ;11~17号元素的[提问] 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强弱11~17号元素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的变化规律是金属性酸碱性强弱的变化规律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是 ;11~17号元素的金属渐增强。

性和非金属性强弱的变化规律是。

[总结] 倾听,理解,记录。培养学习具有相同电子层数的原子,随着元素核习惯,提高电荷数的递增,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减弱,课堂效率。非金属性逐渐增强,呈现周期性变化的

规律。

[提问] 思考,讨论,回答: 由现象到为什么随着元素核电荷数的递增,元素具有相同电子层数的原本质,引导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会发生周期性的变子,随着元素核电荷数学生剖析化呢, 的增加,核对外层电子元素周期

的吸引力增强,所以原律的实质。

子的失电子能力减弱、

7

得电子能力增强,即金

属性减弱、非金属性增

强。

[小结] 理解元素周期律的实帮助学生元素周期律:元素的性质随着元素核电质。理解元素荷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变化的规律叫元周期律的素周期律。元素周期律是元素原子核外实质。领会电子排布随着元素核电荷数的递增发生由量变到周期性变化的必然结果。质变以及

“客观事

物本来是

相互联系

的和具有

内部规律

的”辩证唯

物主义观

点。

【教学反思】

第一课时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分析核电荷数为1,18的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

找出各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而元素原子半径的周期性变化和元素的主要化合价主要采取列举数据和图表的方法得出结论,这部分内容理论性强,学生容易产生枯燥感。为此,采用了旧中引新、设问激疑的方法,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亲自参与到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来,最后通过练习,使本节课的知识得以巩固。从课堂反馈练习来看,学生掌握情况较好。

第二课时主要采用边讲边实验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动手实验,将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给予他们施展才华的机会和舞台,能使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思维得到相应启发和训练,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却出现了一些问题:

1(由于缺少提前预习和充分的思考,一些学生对实验目的不明确,实验过程不熟悉,面对实验用品只能照方抓药,速度慢,效果差。

对策:要想让学生充分活动,应该给他们足够的时间进行准备和思考,教学过程中要合理安排教学时间。

8

2(学生进实验室习惯不好,在实验过程中操作不熟练,观察不全面。比如镁条、铝片与盐酸的反应,学生仅用快慢来概括实验现象,而对反应的放热现象没有做更加细致的观察、记录。

对策: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差,要想提高只有通过实践逐步得到改善,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当多给学生提供动手实践的机会。

3.学生设计实验方案时语言表述不清,不严密。

对策:今后的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实验设计能力,加强学生思考问题的严密性。

(责编:强美凤)

9

元素周期律教学设计

元素周期律教案(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让学生初步掌握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和元素主要化合价的周期性变化;了解金属、非金属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其性质的递变规律;认识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是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周期性排布的结果,从而理解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过程与方法:通过元素周期律的推出及运用,初步培养学生抽象归纳以及演绎推理能力;在学习中提高自学能力和阅读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结合元素周期律的学习,帮助学生树立由量变到质变以及“客观事物本来是相互联系的和具有内部规律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从周期律的导出,培养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以及探求知识、不断进取的优良品质。结合周期律的推出,使学生初步掌握从大量的事实和数据中分析总结规律、透过现象看本质、宏观与微观相互转化等科学抽象方法。 教材分析: 《元素周期律》是本章的第二节,本节包括三个部分内容: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和周期律的应用。第一课时涉及的主要是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则以及原子结构、元素化合价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现周期性变化规律。元素周期表中同周期同主族元素性质的规律,是在原子结构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因此原子结构与核外电子排布的内容是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的知识基础。考虑到新课改的要求,本部分内容有所降低,只是介绍了电子层的概念,对于排布规律示作介绍,但为了便于教学以及学生对以后知识的理解,可作适当的扩展,让学生了解简单的排布规律。元素周期性的教学要注重“周期性”的理解,同时根据新课改的要求,尽量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鼓励学生自主总结出规律。学情分析: 本节课针对的是高一学生,从认知思维特点上看,该年龄段的学生思维敏捷、活跃,但抽象思维能力薄弱。“元素周期律”理论性强,要求他们具备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所以教师必须营造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掌握本节课的内容。

高中元素周期律第三课时教案

元素周期律(二) 教学目的:1.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2.认识元素周期律的内容,掌握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强弱的 判定方法 教学重点:元素周期律的内涵;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教学难点: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教学过程: 复习:1、同主族元素原子结构与性质递变规律? 2、金属性强弱判定依据? 3、非金属性强弱判定依据? 练习:画第三周期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引入:以第三周期元素为例,结合其元素的原子结构特点,推测同周期元素的金属性与非金属性的递变趋势。 板书:元素周期律 一、Na、Mg、Al的金属性比较 学生活动一: 探究实验: 取一小块镁带,用砂纸磨去表面的氧化膜,放入试管中。向试管中加入2mL 水,并滴入2滴酚酞溶液。观察现象。过一会儿加热试管至水沸腾。观察现象。 结论:钠与水的反应比镁与水的反应容易。 2、比较镁和铝与盐酸的反应难易程度: 取一小段镁带和一小片铝,用砂纸磨去它们表面的氧化膜,分别放入两支试管,在各加入2mL1mol/L盐酸。观察发生的现象。 结论:镁与盐酸的反应比铝与盐酸的反应容易。 3、比较钠、镁、铝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氢氧化物)碱性强弱: NaOH > Mg(OH)2> Al(OH)3 总结:Na Mg Al 金属性逐渐增强 判定依据:单质与水(或酸)反应置换氢越容易,以及它们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氢氧化物的碱性越强,则元素金属性越强。 板书:二、Si、P、S、Cl的非金属性比较 学生活动二: 阅读学案资料:

总结:Si P S Cl 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判定依据:元素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越强,或与氢气生成气态氢化物越容易,则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 课堂小结:Na Mg Al Si P S Cl 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板书:元素周期律:元素的性质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呈周期性变化规律随堂练习:(多媒体展示) 知识整合:(多媒体展示) 布置作业:《学案》素能培养部分。

第二节 元素周期律(第3课时)教案

前言 我们分析每年考上清华北大的北京考生的成绩,发现能够考上清北的学生化学的平均分都在95分以上,先开始我们认为,学习能力强的孩子化学一定学得好。可是在分析没有考上清北的学生的成绩的时候发现,很多与清北失之交臂的学生,化学的平均分要略低,数学物理的分数却不相上下。我们仔细讨论其中的缘由,通过对学生的调查研究发现一个令人惊讶的结论:化学学的好的学生更容易在理综上考得高分! 这是因为化学学的好的学生,能够用更快的速度在理综考试中解决100分的分值,之后孩子可以用更多的时间去处理没有见过的物理难题。物理的难题在充分的时间中得到更多考虑的空间,使得考生在理综总分上能够有所突破。所以想上好大学,化学必须学好,化学的使命就是在高考当中帮助考生提速提分。 因此这份资料提供给大家使用,主要包含有一些课件和习题教案。 后序中有提到一些关于学习的建议。 必修Ⅱ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 第二节元素周期律(第3课时) 一、教材分析: 本节在物质结构的基础上,将元素周期表的学习和元素周期律的学习结合起来,将学生所学习的知识连汇贯通,体现了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科学认知规律。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为发展物质结构理论提供了客观依据。原子的电子层结构与元素周期表有密切关系,周期表为发展过度元素结构、镧系和锕系结构理论,甚至为指导新元素的合成,预测新元素的结构和性质都提供了线索。元素周期律和周期表在自然科学的许多部门,都是重要工具。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 (2)掌握元素化合价与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1)归纳、比较。通过对前面所学知识的归纳比较,掌握“位、构、性”的关系。 (2)自主学习。引导自主探究,分析化合价与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的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科学创新品质,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周期表、周期律的应用 难点:“位、构、性”的推导 四、学情分析: 本节课在学生已经了解元素周期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主要是让学生认识周期表特别是元素周期律的应用,整体上难度不大,学生能够掌握。所以须让学生动手、动脑、参与归纳,并在学习的过程中帮助学生查漏补缺,从而使学生达到对旧知识的复习,实现由未知向已知、由浅入深的转化。进而学生会了解并掌握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简称“位”)反映了元素的原子结构(简称“构”),而元素的原子结构,则决定、影响元素的性质(简称“性”)。 因此,我们只要知道三种量(“位、构、性”)中的一种,即可推出另外2种量。

(完整版)元素周期律教案(详细)

元素周期律教案 一、教材分析 本教材是利用已经学过的简单的元素以其化合物,如碱金属和卤素两类元素的知识,以及原子结构的理论知识,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揭示元素周期律和原子结构关系,从而揭示出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方面: 1.了解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与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周期性变化。 2.认识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是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周期性变化的结果,从而理解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过程与方法方面:通过学习元素周期律,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归纳总结能力、类比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通过引导观察比较,对比归纳的方法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自信。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了解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与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周期性变化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认识元素性质周期性变化是元素核外电子排布周期性变化的结果,理解元素周期律的实质则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四、教学方法 本节课将采用启发式教学和引导讨论式的教学方法。 五、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环节一:导入新课[讲述]我们在上学期已经学习了碱金属和卤素,同 学们你们回忆一下你们在学习这两节内容知道了什 么?有没有什么规律可循呢? [回答]碱金属 都有金属性,而 且金属性强弱 不同。卤素都具 有氧化性,但氧 化性的强弱不 同。 情境创设, 导入新课 使学生容 易接受 过渡[讲述]同学们总结的很好。卤素不但性质相似结构 也相似。那么除了碱金属和卤素有规律可寻外其他 元素是否也有规律可寻呢?迄今世界上已经发现了 一般多种元素,那么这一般多种元素是否也同样有 相似之处呢?这些元素的原子结构和性质有关系 吗?今天就让我来带领大家学习一下关于元素周期 律的知识。 [倾听]为学习元 素周期律 做了更好 的铺垫 环节二:观察元素周期表找到规律[提问]首先让同学们来观察一下这个元素周期表, 从周期表里面大家能观察到有什么规律可寻吗?请 大家仔细观察然后给我说说你们观察到了什么? [提问]同学们说的很正确,它们的化合价和半径都 有变化,那么它们是有规律的变化还是没有规律的 变化呢? [讲述]对,同学们分析的很到位,我们发现随着原 子序数,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也在发生变化。首先我 要告诉同学们我们把元素周期表的数列我们叫做主 族,我们把同一行叫做同一周期。下面大家再看看 这张表格。这是我们通过观察图片就能得到的信息。 从上面的表格中我们知道了,同一周期原子半径逐 [回答]它们的 化合价有变化, 它们的半径有 变化。 [回答]它们的 化合价有正负, 而且从左边大 多都是正价,右 边大多都是负 价,最后面的一 竖列都是0价。 通过观察 元素周期 表获得一 些元素周 期变化的 规律。

元素周期律教学设计

高一化学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 第二节元素周期律(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杨柳青一中刘新2011.3 一、课前四问 (一)我打算这节课让学生获得什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原子半径、元素的化合价、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随着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而呈周期性变化的规律。 2.过程与方法:运用实验探究、数据分析认识元素性质变化的规律性;通过结构与性质关系的剖析,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模拟周期律的发现过程,体会科学发现的艰辛;引导学生树立由量变到质变以及“客观事物本来是相互联系的和具有内部规律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化学必修2 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中第二节《元素周期律》的第二课时内容。这是对化学必修1所学元素化合物等知识进行综合、归纳,从理论上进一步理解,同时也是学生继续学习化学的理论指导,因此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的学习中已初步认识原子的构成、1-18号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对元素周期表也有了最基本的认识,通过高中《化学1》的学习学生对原子的结构又有了进一步认识,所以学生已基本具备通过原子结构的知识分析归纳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的能力,也完全可以通过阅读资料、动手实验等方法探究归纳元素性质周期性变化的一般规律。 (二)我打算多长时间让学生获得? 本节课知识较为抽象,学生通过讨论、分析、理解、实验需要约38分钟,反馈练习约7分钟。(三)我打算让学生怎么获得? 教学重难点分析 【重点】原子半径、元素的化合价、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周期性变化 【难点】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内在联系 教学策略的选择与分析 元素周期律属于化学理论知识,基础理论教学具有逻辑性,从教学结构上应当体现教材本身的逻辑系统;要重视理论推理,借助实验和事实分析,应用实验探究法、归纳法和演绎法,培养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四)我怎么知道教学达到了我的要求,有多少学生达到了我的要求? 通过学案导学法,将预习学案提前发给学生并督促学生提前完成。通过课堂师生、生生交流,课堂练习反馈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二、教学过程五环节

元素周期律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元素周期律》第(1)课时教学设计 长武中学陈宝凤 一、教材内容分析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化学必修2第一单元,的第二节.本节包括三个部分内容: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和周期律的应用.教材以1-18号元素为例,从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和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几个方面,阐述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导出元素周期律。第一课时涉及的主要是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则以及原子结构、元素化合价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现周期性变化规律。元素周期表中同周期同主族元素性质的规律,是在原子结构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因此原子结构与核外电子排布的内容是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的知识基础。考虑到新课改的要求,本部分内容有所降低,只是介绍了电子层的概念,对于排布规律示作介绍,但为了便于教学以及学生对以后知识的理解,可作适当的扩展,让学生了解简单的排布规律。元素周期性的教学要注重“周期性”的理解,同时根据新课改的要求,尽量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鼓励学生自主总结出规律。 (二)教学内容与学习水平 二、学情分析 经过初三化学和化学必修1的学习,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元素的单质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如钠、镁、铝、硅、硫、氯,但对这些元素性质的了解是零散的。已经掌握了核外电子分层排布的知识,会画出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具备了学习这节内容的知识基础,为周期律的学习奠定基础。但学生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教师只有全面了解学生情况,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本次教学设计主要针对的是普通中学高一年级的学生,该阶段的学生思维敏捷活泼,但不够严谨,抽象思维能力薄弱。虽然学生也已经初步掌握了科学探究的基本程序和方法,具备了自主学习的、合作学习、表达交流的能力,但是对于数据的分析和处理、从大量科学事实中抽象出科学本质的方法还有待进一步学习和加强。而“元素周期律”理论性强,要求他们具备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所以教师必须营造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掌握本节课的内容。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的周期性变化。

元素周期律教学设计

元素周期律教学设计 《元素周期律》教学设计 无锡市荡口中学陆静娟 【教材分析】 1(《化学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有关数据和实验事实认识元素周期律,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2(教材分析:本节课是江苏版化学必修2专题1第一单元《核外电子排布与周期律》的“元素周期律”的教学内容。专题1《微观结构与物质的多样性》着力引导学生从结构的角度去认识和把握物质的性质,进而逐步展现化学学科中“结构—性质—用途”的主线,是《化学1》相关内容的深化和拓展。本单元是在江苏版化学必修1专题1第三单元《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学习元素性质和原子结构的关系,从而认识元素性质周期性变化的规律。 【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的学习中已初步认识原子的构成、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对元素周期表也有了最基本的认识,通过高中《化学1》的学习学生对原子的结构又有了进一步认识,所以学生已基本具备通过原子结构的知识分析归纳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的能力,也完全可以通过阅读资料、动手实验等方法探究归纳元素性质周期性变化的一般规律。 【设计思路】 通过核电荷数1~18号元素原子结构示意图设置情景,让学生在比较这些元素原子结构异同的基础上,激发学生认识原子结构和元素性质的关系。通过实验探究的方法探讨元素性质随元素核电荷数递增的变化规律。 创设问题情境?分析处理素材?交流讨论?得出规律

【教学目标】 1(运用实验探究、结合有关数据认识元素周期律,即原子半径、元素的化合价、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随着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而呈周期性变化的规律。 2(模拟周期律的发现过程,体会科学发现的艰辛。 3(引导学生树立由量变到质变以及“客观事物本来是相互联系的和具有内部规律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重点难点】 1 原子半径、元素的化合价、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随着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而呈周期性变化的规律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方法】自学和讨论、实验探究、数据分析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 [引入]门捷列夫制定元素周期表的依据讨论、交流创设情境,是什么,元素周期表中各元素之间有无引起学生规律可循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元素学习的兴周期律。趣。 [板书]元素周期律 [引导和提问] 画核电荷数1~18号元复习旧知1(请同学们画出核电荷数1~18元素的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识,引发新原子结构示意图。寻找规律。知识。 归纳、回答: 从学生熟 1~2号元素:电子层数悉的元素 相同,都是1,最外电入手,增强 子层上的电子数从1到学生对新2(试着寻找各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2。 知识的亲规律。 3~10号元素:电子层数切感,培养

物质结构与元素周期律专题复习教案

物质结构与元素周期律 一、原子的构成 1、原子: 2、两个关系式: (1)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原子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 (2)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 【例 1】某元素的一种核素X的原子质量数为A,含N个中子,它与1H原子组成H m X分子,在a g H m X分子中含质子的物质的量是() 二、核外电子排布 1、电子运动特点:①较小空间;②高速;③无确定轨道。 2、电子云:表示电子在核外单位体积内出现几率的大小,而非表示核外电子的多少。 3、电子层:根据电子能量高低及其运动区域不同,将核外空间分成个电子层。 表示:层数 1 2 3 4 5 6 7 符号K L M N O P Q n值越大,电子运动离核越远,电子能量越高。电子层实际上并不存在。 4、能量最低原理:电子一般总是尽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里,然后排布在能量稍 高的电子层,即电子由内而外逐层排布。 5、排布规律:①各电子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目是个。 ②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个。(K层为最外层时不超过2个) ③次外层电子数不超过个,倒数第三层电子数不超过32个。 6、表示方法: ①原子、离子结构示意图。 ②原子、离子的电子式。

三、电子式的书写 【例 2】下列化学用语中,书写错误的是( )

根据元素周期律,把相同的各种元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成横行,再把不同横行中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由上而下排成纵行, 这样得到的表就叫做元素周期表。 1、编排依据 (1)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 (2)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元素排成一个横行,得到。 (3)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排成一个纵行,得到。 2、结构 短周期:1、2、3 周期(7个横行)长周期:4、5、6 不完全周期:7 7个主族:ⅠA~ⅦA 族(18个纵行)7个副族:ⅠB~ⅦB 16个族第Ⅷ族 零族(稀有气体) 【例 3】甲、乙是周期表中同一主族的两种元素,若甲的原子序数为x,则乙的原子序数不可能是() A.x+2B.x+4 C.x+8 D.x+18 【例 4】若甲、乙分别是同一周期的ⅡA和ⅢA元素,原子序数分别为m和n,则下列关于m 和n的关系不正确的是 ( ) A.n=m+1 B.n=m+18 C.n=m+25 D.n=m+11 【例 5】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除零族元素外,短周期元素的最高化合价在数值上都等于该元素所属的族序数 B.除短周期外,其他周期均有18种元素 C.副族元素中没有非金属元素 D.碱金属元素是指第ⅠA族的所有元素

人教课标版高中化学必修2《元素周期律》第三课时探究教案

第二节元素周期律 第三课时元素周期表与元素周期律的应用 一、教材分析 本节在物质结构的基础上,将元素周期表的学习和元素周期律的学习结合起来,将学生所学习的知识连汇贯通,体现了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科学认知规律。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为发展物质结构理论提供了客观依据。原子的电子层结构与元素周期表有密切关系,周期表为发展过度元素结构、镧系和锕系结构理论,甚至为指导新元素的合成,预测新元素的结构和性质都提供了线索。元素周期律和周期表在自然科学的许多部门,都是重要工具。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 (2)掌握元素化合价与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1)归纳、比较。通过对前面所学知识的归纳比较,掌握“位、构、性”的关系。 (2)自主学习。引导自主探究,分析化合价与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的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科学创新品质,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周期表、周期律的应用 难点:“位、构、性”的推导 四、学情分析 本节课在学生已经了解元素周期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主要是让学生认识周期表特别是元素周期律的应用,整体上难度不大,学生能够掌握。所以须让学生动手、动脑、参与归纳,并在学习的过程中帮助学生查漏补缺,从而使学生达到对旧知识的复习,实现由未知向已知、由浅入深的转化。进而学生会了解并掌握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简称“位”)反映了元素的原子结构(简称“构”),而元素的原子结构,则决定、影响元素的性质(简称“性”)。因此,我们只要知道

三种量(“位、构、性”)中的一种,即可推出另外2种量。 五、教学方法:启发——归纳——应用 六、课前准备:多媒体、实物投影仪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了解学生对已有知识的掌握程度及存在的困惑。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新课导入] 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是一种重要的结构理论,它的重要性体现在什么地方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板书]三、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的应用。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师: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简称“位”)、反映了元素的原子结构(简称“构”),而元素的原子结构,则决定、影响着元素的性质(称简“性”)。因此,我们只要知道三种量(位、构、性)中的一种,即可推出另外2种量。 师:请同学们打开周期表观察:用绿色、淡绿表示的元素分别是哪种元素?如果沿着硼(B)、铝(A1);硅(Si)、锗(Ge);砷(As)、锑(Sb);碲(Te)钋(Po)画一折线,则位于折线左侧的是什么元素?折线右侧的又是什么元素? [板书]1、元素的金属性与非金属性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的关系 【例题剖析】 【例1】X.Y是元素周期表中的两种元素。下列叙述中能说明X的非金属性比Y强的是 A、X原子的电子层比Y原子的电子层数多 B、X的氢化物的沸点性Y的氢化物的沸点低 C、X的气态氢化物比Y的气太氢化物稳定 D、Y的单质能将X从NaX的溶液中置换出来 【教师精讲】本题考查元素的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要熟记并理解判断标准,不能随意变换标准。 [知识拓展]元素金属性,金属活动性区别(优化设计)

(完整版)《元素周期律》教学设计

课题:元素周期律 概述 本节内容选自高等教育出版社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化学(通用类)第一章《物质的结构及变化》第一节第二个标题。物质结构和元素周期律是中学化学教材中的重要的理论基础,是对以往知识的规律性总结和学习氧族元素和碳族元素的指导,因此,本章是本书乃至整个中学化学教材的重点,元素周期律的导出以理论为指导,以事实为依据;元素周期律知识的得出,不仅有理论推导,还通过比较同周期元素的性质对理论推导进行了验证。而且,理论推导也从陈述式改为由学生自己进行探索的方式进行,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须让学生动手、动脑、参与归纳,并在学习的过程中帮助学生查漏补缺,采取综合列表、讨论的方法,让学生通过讨论并运用初中学过的知识,从中总结出规律性。 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使学生了解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和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的周期性变化。 (2)认识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是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周期性变化的结果,从而理解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2、过程和方法目标: (1)培养学生对大量数据、事实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使学生了解辩证唯物主义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量变、质变的观点。 (2)通过对元素周期律的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化学学科的思维方式即透过现象看本质,宏观与微观相互转化等观点。 学习者特征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学生,对事物的变化规律有一定的认识,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对于探索未知的宏观世界有浓厚的兴趣,他们在学习了碱金属元素和卤素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元素周期律,感到熟悉,概括性强,学习这部分内容只需要具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类比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 1、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和元素主要性质的周期性变化规律。 2、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教学难点: 元素主要性质的周期性变化规律和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第二节元素周期律 (第三课时)

第二节元素周期律(第三课时) 【学习目标】(1)、掌握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的应用。(2)、了解周期表中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分区。(3)、掌握元素化合价与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关系。 【基础知识】 一、元素的金属性、非金属性与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的关系 位 构性 【练习】X、Y是元素周期表中的两种元素。下列叙述中能说明X的非金属性比Y强的是() A、X原子的电子层比Y原子的电子层数多 B、X的氢化物的沸点比Y的氢化物的沸点低 C、X的气态氢化物比Y的气态氢化物稳定 D、Y的单质能将X从NaX的溶液中置换出来 二、元素的化合价与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的关系 思考:1、标出下列有下划线元素的化合价:NaCl MgCl2AlCl3H2SiO3H3PO4H2SO4 HClO4 2、总结最高正化合价与什么有直接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得出结论:主族元素最高正化合价=== 思考:写出下列化合物中有下划线元素的化合价:Na2CO3与CH4 H2SO4与H2S HCl与HClO4分析最高正化合价与最低负化合价之间的关系,并解释其原因。 得出结论:。 【练习】某元素X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化学式为HXO4,则其气态氢化物的化学式为:; 若其水溶液呈现酸性,且能与AgNO3溶液反应生成白色沉淀,则它在元素周期表中 的位置是:。 三、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的应用

1、预测未知物的位置与性质 【练习】Ra(镭)是原子序数最大的第ⅡA族元素,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原子半径是第ⅡA族中最大的 B、遇冷水能剧烈反应 C、位于第七周期 D、Ra(OH)2是两性氢氧化物 2、寻找所需物质 在能找到制造半导体材料,如; 在能找到制造农药的材料,如; 在能找到作催化剂,耐高温,耐腐蚀的合金材料。 【自主探究】 (08年海南高考卷)根据元素周期表1—20号元素的性质和递变规律,回答下列问题。 (1)、属于金属元素的有________种,金属性最强的元素与氧反应生成的化合物有 ___________(填两种化合物的化学式); (2)、属于稀有气体的是___________(填元素符号,下同); (3)、形成化合物种类最多的两种元素是__________________; (4)、第三周期中,原子半径最大的是(稀有气体除外)___________; (5)、推测Si、N最简单氢化物的稳定性_____大于_____(填化学式)。 【自我测试】 1.元素周期表里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分界线附近的元素可能用于 ( ) A.制新农药 B.制半导体材料 C.制新医用药物 D.制高温合金 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非金属元素呈现的最高化合价不超过该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 B.非金属元素呈现的最低化合价,其绝对值等于该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 C.最外层有2个电子的原子都是金属原子 D.最外层有5个电子的原子都是非金属原子 3.某元素x的最高价含氧酸的化学式为H n XO2n-2:,则在某气态氢化物中,x元素的化合价为 ( ) A.一(12—5n) B.一(12—3n) C.一(6—3n) D.一(10一n) 4.X、Y、Z三种元素原子具有相同的电子层数,x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呈碱性,Y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呈酸性,而z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呈两性,则它们的原子序数逐渐增加的顺序是 ( ) A.X、Y、Z B.X、Z、Y C.Z、Y、X D.Y、Z、X 5.下列叙述能说明金属A比金属B更活泼的是 ( ) A.A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比B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少 B.A原子的电子层数比B原子多 C.1 mol A从酸中置换出的H:比l mol B多 D.常温下,A能从水中置换出氢气,而B不能 6.下表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表中所列的字母分别代表某一化学元素。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

《元素周期律教学设计》

元素周期律 一、教材分析 本课题有三大核心价值 学科知识的建构价值:本课与《化学1》的内容相衔接,从具有元素化合物的学习进入物质的微观世界,以元素周期律为线索,进一步学习和解决三大核心问题,即什么是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律的本质原因是什么?学习元素周期律的意义?通过学习,将进一步探索微观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为后续从微观结构角度认识物质多样性起奠基作用。 学生认识方式发展价值:通过本课的学习,帮助学生在所学的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基础上,初步建立物质的微粒观,认识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决定于它的结构。通过归纳和演绎的方法,发展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建立起结构递变,性质递变的认知模型。 学生认知情感价值:元素周期律对于科学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学生通过对元素周期律的学习,认识化学理论对化学实践的指导意义,感受化学世界所体现的对立和统一,认识科学家对化学学科发展的贡献,感悟科学发现和研究的艰辛,激发学生研究化学科学的激情。 根据新课程标准和材料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及生活经验,制定如下学习目标: 目标1:通过性质实验、资料阅读与分析,探究随着元素核电荷数递增,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等的递变规律,认识元素周期律。 目标2: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通过实验现象分析、探索元素性质规律的能力。 目标3:通过元素周期律的发现历程,了解元素周期律的意义,领悟科学发现的意义,培养科学精神。树立由量变到质变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重点: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 难点:同周期、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 二、教学过程设计 为了突破重点和难点,达成以上学习目标,我在教学过程中设置了五大学习任务:任务1:感知最外层电子数呈周期性变化 学习活动: 2019年的到来非常的开心,因为联合国会议上宣布2019年“国际化学元素周期表年”以此纪念元素周期表诞生150周年,1869年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律,从此揭开元素间联系和规律的神秘面纱,使化学学科乃至科学学科进入高速发展的阶段。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结合我们具体的实际情况,初步了解和学习元素周期律。 设计意图:创设情景,激发学习兴趣,明确学习课程,导入新课,诊断学生对信息社会的关注水平。 教师投影展示1-18号元素原子结构示意图。学生完成任务,在白板上摆出1-18号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根据图表总结出原子最外层电子数随核电荷数递增的变化规律。 目的:让学生自主生长核外电子排布周期性变化的规律,诊断并发展证据推理、模型认知的水平素养。 任务2:感知元素原子半径呈现周期性变化 学习活动: 1、展示3-9号、11-17号元素的原子半径数据表格(稀有气体除外)。在书本(P4)

高中必修二人教版元素周期律教案

元素周期律·教案 一、教材分析 元素周期律是对元素性质呈现周期性变化的实质的解释,教材将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以及元素周期律作为重点内容,在学习碱金属元素和卤族元素为代表的同主族元素性质相似性和递变性的基础上,以第三周期元素为代表,介绍元素周期律。通过本节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对以前学过的知识进行概括、综合,知道元素的性质变化具有周期性以及引起其周期性变化的实质,实现有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最后将元素性质、原子结构、元素周期表等内容将结合起来,归纳总结有关的化学基本理论。 二、学情分析 掌握元素周期律,学生可对物质的性质进行归类、类比、推测,避免学生对元素化合物知识死记硬背。对学生而言,元素周期律是一把开启化学思维大门的金钥匙,它能指导学生有规律的、轻松的掌握元素化合物性质,并能进一步探究元素化合物的性质。 学生已经学习钠、铝、硅、氯、硫、氮等元素化合物的知识,为元素周期律的学习提供了充分的感性资料;第一节也学习了原子结构和周期表的结构,并在通过实验探究得出同主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规律以及证明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强弱的方法,已经初步掌握理论知识的推导方法,对原子结构与元素化学性质之间的关系有一定的认识,这为学习元素周期律打下一定的基础。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一般规律。 2.掌握元素周期律的涵义。 3.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能根据原子结构、元素周期表进行一般元素化合物性质的推断,也能根据元素周期律对某些元素化合物性质进行解释。 4.初步了解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律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 1.利用教材的科学探究1栏目,用图表来表示原子序数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元素的原子半径,元素的常见最高正化合价和最低负化合价的关系,指导学生归纳得出元素周期律。 2.通过对Na、Mg、Al与水、酸反应的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初步体会从实验现象分析上升到理论知识的理性思维过程。 3.初步了解探究实验的基本思路,初步了解“对比”实验中“控制变量”的思维。 4.利用教材的科学探究2栏目,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利用已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科学方法,培养整合知识的能力以及逻辑推断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020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1.2元素周期律第2课时元素周期律

元素周期律 1.了解元素原子结构的周期性变化。 2.了解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 3.理解元素周期律的内容及实质。 4.形成结构决定性质的科学思想。 要点元素周期律 1.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元素化合价的变化规律。 (1)原子结构的变化规律。 原子序数电子层数最外层 电子数 达到稳定结构时的 最外层电子数 1~2 1 1→22 3~10 2 1→88 11~18 3 1→88 结论: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原子核外的电子排布呈现周期性的变化 3~10号元素Li Be B C N O F Ne 原子半径/pm 152 89 82 77 75 74 71 —— 11~18号元素Na Mg Al Si P S Cl Ar 原子半径/pm 186 160 143 117 110 102 99 —— 变化趋势 结论: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原子的半径呈现周期性变化 原子序数主要化合价的变化 1~2 +1―→0 3~10 +1―→+5

2.探究第三周期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 (2)硅、磷、硫、氯的非金属性的递变规律。 从左往右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3.元素周期律。 (1)内容:元素的性质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变化的规律。 (2)实质: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是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周期性变化的必然结果。也就是说,由于元素原子结构的周期性变化,引起了元素性质上的周期性变化,这体现了结构

决定性质的规律。 【应用思考】 1.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C、N、O、F的最高正化合价也递增吗? 提示:不是,因为F无正价,O无最高正化合价。 2.请结合原子结构解释同周期元素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性质的递变性。 提示:因同周期元素原子的电子层数相同,但核电荷数依次增大,原子半径逐渐减小,原子核对最外层电子吸引能力依次增强,失电子能力依次减弱,得电子能力依次增强,故金属性依次减弱,非金属性依次增强。 1.下列关于元素周期律的叙述正确的是(B) A.随元素原子序数的递增,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总是从1到8重复出现 B.元素的性质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变化 C.随元素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最高正价从+1到+7,负价从-7到-1重复出现D.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的根本原因是:原子半径的周期性变化及元素主要化合价的周期性变化 解析:A项错,第一周期和副族元素除外;C项错,金属无负价,O、F无正价;D项错,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的根本原因是原子结构的周期性变化。 2.能说明钠的金属性比镁强的事实是(B) A.钠的硬度比镁小 B.NaOH的碱性比Mg(OH)2强 C.钠的熔点比镁低 D.Na2O的熔点比MgO低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B) A.ⅠA族元素的金属性比ⅡA族元素的金属性强 B.ⅣA族元素的氢化物中,稳定性最好的是CH4 C.同周期非金属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从左到右依次增强 D.第三周期元素的离子半径从左到右逐渐减小 解析:A项错,H元素是第ⅠA元素,但是它没有金属性;C项错,没有强调最高价非金属氧化物;D项错,同一周期,后面非金属的阴离子的半径比前面金属阳离子的电子层数多,

高中元素周期律第三课时学案教案

元素周期律 学习目的:1.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2.认识元素周期律的内容,掌握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强弱的判定方法 学习重点:元素周期律的内涵;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学习难点: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知识回顾: 1、同主族元素,随着核电核数的增加,元素原子的电子层数逐渐,原子半径逐渐,原子核对最外层电子的引力逐渐,失电子能力逐渐,金属性;得电子能力(第ⅣA—ⅦA族)逐渐,非金属性。 2、Na的金属性比K的金属性,如何用实验事实判定Na、K的金属性强弱? 金属性强弱判定依据: 3、Cl的非金属性比Br非金属性,如何判定Cl、Br的非金属性强弱? 非金属性强弱判定依据: 4、画出第三周期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思考:结合第三周期元素的原子结构特点,推测同周期元素的金属性与非金属性的递变趋势? 元素周期表中,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电子层数,原子核电荷数,原子核对核外电子层的引力逐渐,原子半径,原子核对最外层电子的引力逐渐,失电子能力,金属性;得电子能力(第ⅣA——ⅦA族),非金属性。 探究实验: 1、取一小块镁带,用砂纸磨去表面的氧化膜,放入试管中。向试管中加入2mL水, 并滴入2滴酚酞溶液。观察现象。过一会儿加热试管至水沸腾。观察现象。 钠与水反应比镁与水的反应(难或易) 结论:钠的金属性比镁 2、取一小段镁带和一小片铝,用砂纸磨去它们表面的氧化膜,分别放入两支试管,

在各加入2mL1mol/L盐酸。观察发生的现象。 镁与盐酸的反应比铝与盐酸的反应(难或易) 结论:镁的金属性比铝 综合结论: Na Mg Al 金属性逐渐 判定依据: 练习:下列元素单质中,最难和水反应产生氢气的是() A. Na B. Mg C. Al D. K Si P S Cl 非金属性逐渐 判定依据: 练习:下列元素单质中,最易和氢气反应生成氢化物的是() A. S B. P C. Cl D. I [综合结论] Na Mg Al Si P S Cl 金属性逐渐,非金属性逐渐。 元素的性质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变化,这一规律叫做元素周期律。

关于《元素周期律》教学反思

关于《元素周期律》教学反思 关于《元素周期律》教学反思 新课程的化学课堂教学中, 如何做到提高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有效的利用各种教学条件及教学资,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以及师生之间的配合作用,做到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有机结合,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俗话说“学而不思则罔”。在教学中的思,则是反思. 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对教学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教学需要思考,常思常新;一个成功的教师是在不断的反思中成长起的。在教学中,每上完一节课,都有不同的教学感受,这时应该及时进行反思。教学反思有利于对教材的深入研究和理解,有利于及时了解教学效果,发现自己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寻找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及时补救。总之,教学后的反思,是每一位教师都会经历的环节,它完善了每一位教师学科知识体系,也是提高自身教学水平的有效途径。下面我结合自己对“元素周期律”的教学进行的反思,谈谈几点体会。 一、备课的反思 任何教学程序都包含“导入、展开、结束”三个阶段。怎样导入?怎样展开?怎样结束?应根据学生认知水平,教

学目标和教材内容三因素的分析和组合,遵循教学规律和教学原则,因材施教。上课之前我反复在问自己:这节课需要教给学生哪些关键的概念、结论和事实?哪些知识需要学生特别关注?哪些活动有助于学生完成目标?哪些条件会影响课堂的教学效果?这些问题想得越多,则备课的思路越清晰。如何备好一节课,下面是我的一些做法。 1、熟悉本节教学要求。本节包括三部分内容: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的应用。重点:元素周期律的含义和实质,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难点: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2、了解学生的基础知识。通过初三和必修I的学习,学生已经基本具备了一定的无机化学基础知识,例如初三学习的原子的构成、核外电子排布、元素周期表简介等一些基本的物质结构知识,并且在本第一节学生对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和碱金属元素、卤族元素等性质的递变规律及其原因又有了进一步认识,所以学生已基本具备通过原子结构的知识分析归纳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的能力,也完全可以通过阅读资料,动手实验等方法探究归纳元素性质周期性变化的一般规律。这些为本节的学习奠定了一定基础。 3.设计思路 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学习了元素周期表,所以本节课从对元素周期表的深层次认识为切入点,通过“精讲、

2018-2019学年高一人教版必修二讲义第一章第二节第三课时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的应用Word版含答案

第三课时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的应用 —————————————————————————————————————— [课标要求] 1.了解元素周期表中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的分区。 2.体会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在科学研究和工农业生产中的指导意义。 1.对于主族元素 (1)周期序数=电子层数 (2)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最高正价=8-|最低负价|(其中,F无正价,O无 最高正价)。 2.金属与非金属分界线处的元素 (1)Al Ge Sb Po;B Si As Te At (2)在金属和非金属分界线附近的元素既有金属性,又有非金属性。 3.金属与非金属分界处半导体材料 过渡元素催化剂、合金材料 周期表右上角制取农药的元素 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的应用) 1.金属元素与非金属元素的分区及性质递变规律 位于周期表中金属和非金属元素分界线两侧的元素(如Al、Si ) 等 既能表现 金属 非金属 性,又能表现 性。

2.元素化合价与其在周期表中位置的关系 3.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的应用 (1)科学预测:为新元素的发现和预测它们的 提供线索。 原子结构和性质 (2)指导其他与化学相关的科学技术研究 ① 在金属与非金属分界线附近的元素中寻找 半导体材料 。 在周期表中的 ② 非金属 区域探索研制农药的材料。 在过渡元素中寻找 ③ 催化剂 和耐高温、耐腐蚀的合金材料。 [特别提醒] 元素既具有金属性,又具有非金属性,不能称为元素具有两性,两性指的是酸、碱两性, 而不是指金属性和非金属性。 1.结合元素周期律分析,在现有元素中金属性和非金属性最强的分别是什么元素? 提示:由元素周期律可知,同一周期从左到右,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同一主族自上而下,金属性逐渐增强,非金属性逐渐减弱。所以金属性最强的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的左下角,非金属性最强的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的右上角,即金属性最强的应该为钫元素,但由于钫是放射性元素,在自然界中不能稳定存在,所以一般认为铯的金属性最强, 氟的非金属性最强。2.从第ⅢA族的硼到第ⅦA族的砹连成一条斜线,即为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的分界 线,分界线附近元素的性质有何特点?这些元素可制取什么材料?提示:分界线附近的元素既有一定的金属性,又有一定的非金属性,这些元素可以制取 半导体材料。3.短周期元素R的氢化物的化学式为H2R,则该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化学 式是什么? 提示:该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化学式为H2RO4。 (1)元素周期表的左下方元素的金属性最强,右上方元素的(稀有气体元素除 外)非金属性最强。 (2)由于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没有严格的界限,因此,位于分界线附近的元素,既 能表现出一定的金属性,又能表现出一定的非金属性。 (3)元素的最高正价和最低负价的绝对值之差与族序数的关系。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