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抗微生物药物概述

抗微生物药物概述

抗微生物药物概述
抗微生物药物概述

抗微生物药物概论

[基本内容]

化疗、抗菌药物、抗菌谱、抗菌活性、抑菌药、杀菌药、化疗指数和抗菌后效应等概念。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细菌耐药性及其产生机制。抗微生物药物的合理应用。

[基本要求]

掌握:抗菌谱、抗菌活性、抑菌药、杀菌药、化疗指数及抗菌后效应的概念;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

了解:细菌的耐药性和抗微生物药物的合理应用。

一、基本概念

化学治疗(简称化疗):

是指用化学药物抑制或杀灭机体内的病原微生物(包括病毒、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细菌、螺旋体、真菌)、寄生虫及恶性肿瘤细胞,消除或缓解由它们所引起的疾病。所用的药物简称化疗药物。

抗菌药物:

由生物包括微生物(如细菌、真菌、放线菌)、植物和动物在内,在其生命活动过程中所产生的,能在低微浓度下有选择地抑制或影响其他生物功能的有机物质---抗生素及由人工半合成、全合成的一类化学药物的总称。

抗菌谱:每种药物抑制或杀灭病原菌的范围,分为广谱抗菌药和窄谱抗菌药。

抗菌活性:抗菌药物抑制或杀灭病原菌的能力。

抑菌药:仅有抑制病原菌生长、繁殖而无杀灭作用的药物。

最低抑菌浓度(MIC):抑制培养基内细菌生长的最低浓度。

杀菌药:不仅能抑制而且能杀灭病原菌的药物。

最低杀菌浓度(MBC):杀灭培养基内细菌(即杀死99.9%供试微生物)的最低浓度。化疗指数:

评价药物的安全性,通常用某药的动物半数致死量(LD50)与该药对动物的半数有效量(ED50)的比值来表示。

抗菌后效应(PAE):

当抗菌药物和细菌接触一定时间后,药物浓度逐渐下降,低于最小抑菌浓度或药物全部排出以后,仍然对细菌的生长繁殖继续有抑制作用,此种现象称为抗菌后效应。

二、化疗药物的分类

三、抗微生物药物主要作用机制

四、细菌的耐药性

耐药性又称抗药性,系细菌与药物多次接触后,对药物敏感性下降甚至消失。

1、耐药性的种类

固有耐药性:天然耐药性,由细菌种属特性决定,如革兰阴性菌具有外膜通透性屏障,决定了这类细菌对多种药物不敏感。

获得性耐药性:由DNA突变所致,包括染色体突变、质粒介导的耐药性、转座因子介导的耐药性。

2、细菌耐药性的产生机制

药物不能到达其靶位:由于细胞壁的渗透性改变,膜的屏障作用、由特异性蛋白所构成

的水通道缺乏、缺少转运系统或细菌内主动外排系统增强等。

细菌所产生的酶使药物失活:如β-内酰胺酶,能使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β-内酰胺环水解裂开而失活。

菌体内靶位结构改变:如链霉素耐药菌株的核蛋白体30s亚基上链霉素受体P10蛋白质发生了构象变化,使链霉素不能与之结合而产生耐药。

代谢拮抗物形成增多:如细菌对磺胺类的耐药,可由于对药物具有拮抗作用的底物对氨基苯甲酸(PABA)产生增多,或者改变了对代谢物的需要等途径所致。

四、抗微生物药物的合理应用

1、明确病因,针对性选药

应熟悉抗菌药物的抗菌活性、药动学特征、适应症、不良反应特点。

给药个体化。

应用适当的剂量和疗程(剂量足,疗程够)

2、运用PK/PD原理指导临床用药

时间依赖性(或非浓度依赖性)抗菌药物:

多数β-内酰胺类、林可霉素类、部分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属于时间依赖性,而非浓度依赖。一般此类药物无明显抗菌后效应。

浓度依赖性抗菌药物:

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部分大环内酯类、两性霉素等。对致病菌的杀菌作用取决于峰浓度,而与作用时间不密切。

3、根据患者的生理病理情况合理用药

患者的生理病理状况可影响药物的作用:新生儿肝药酶发育不全,肾脏排泄能力差,女性妊娠期,老年人肝肾功能减退。

四、严格控制抗微生物药物的预防用药

五、防止和杜绝抗菌药物滥用

六、防止联合用药的滥用

联合用药中的相互作用

Ⅰ类:繁殖期或速效杀菌剂:青霉素类、头孢类

Ⅱ类:静止期杀菌剂:氨基糖苷类、多粘菌素

Ⅲ类:速效抑菌剂:四环、林可、氯霉素、大环内酯

Ⅳ类:慢效抑菌剂:磺胺类

增强:Ⅰ类+Ⅱ类青霉素类+链霉素(庆大霉素)

拮抗:Ⅰ类+Ⅲ类青霉素类+氯霉素(四环素)

无关:

相加:

作用机制相同同一类药物,可能疗效不增强,增加毒性作用机制相似的药物,竞争同一靶位,拮抗作用

习题:

1、简述菌药物的作用机制。

2、简述细菌耐药性的产生机制。

抗微生物大总结(一)

第一重要部分——抗生素——阶段总结TANG 1.首选(29) 2.典型不良反应(29) 3.机制(41) 4.时间/浓度依赖型 5.阶段强化训练——含全部题型(A/B/C/X)药学专业知识二·抗生素部分总结1 ——首选(29,TANG) 口诀1-TANG.青霉素首选 废草溶了长葡萄, 白炭破气也能好。 勾搭梅毒回归热, 青霉素都能治疗。 口诀2-TANG. 红霉素作用 百支空军都选红,衣服淋湿也勇猛。 口诀3-TANG.抗真菌药名称和首选

奶粉浅黄色,水井一定深。 首选: 念珠菌首选氟康唑:打坐念佛。 曲霉菌首选伏立康唑:屈服。 隐球菌病:隐藏两胞胎,然后氟康唑。 组织胞浆菌病:组织两面性,伊曲防复发。 药学专业知识二·抗生素部分总结2 ——典型不良反应(29,TANG) 耳毒肾毒肌肉毒, 过敏仅次青霉素。 [口诀TANG——硝基咪唑呋喃唑,双双把头都染绿。 口诀6-TANG.红霉素的不良反应 红霉素类伤胃肠,

四环素类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 四环素,治四体,衣支螺立最好记。普通细菌不能用,霍乱布鲁鼠和兔。胃肠反应肝受伤,二重感染牙齿黄。前庭反应光过敏,孕妇儿童徒悲伤。口诀8-TANG. 多肽类药名及不良反应 万古去甲来替考, 杆菌肽多黏菌素。 多黏阴杆余阳性, 脖子红了耳肾毒。 口诀9-TANG.氟喹诺酮类不良反应 沙星会把跟腱伤,不满十八不要尝。血糖乱了心中毒,精神失常怕见光!口诀10-TANG.氯霉素类不良反应 绿骨灰,多恐怖! 磺胺最爱跟甲氧,双剑合璧作用大。过敏反应最常见,伤肾喝水碱来帮。抑制骨髓肝中毒,光敏反应切莫忘。

19 肝毒性、流感样症候群利福平 20视神经受损(视物模糊、眼痛、红绿色盲或视力减退、视野缩小 视神经炎) 乙胺丁醇 21使血尿酸增高,引起急性痛风发作吡嗪酰胺22骨髓抑制——再生障碍性贫血。氟胞嘧啶 23肝毒性(肝脏转氨酶AST及ALT升高)三唑类、咪唑类 24肾功能损害、高热多烯类 【应试记忆】奶粉浅黄色,水井一定深。TANG 多烯类两性毒素B、制霉菌素 唑类咪唑类(酮康唑)、三唑类(伊曲康唑) 丙烯胺类特比萘芳(浅为主) 棘白菌素卡泊芬净、米卡芬净和阿尼芬净(深) 嘧啶类氟胞嘧啶(深) 其他灰黄毒素(浅) 典型的不良反应药物(答案) 25泌尿系统损伤/骨髓抑制利巴韦林 26肾功能受损抗疱疹病毒药 27肝炎恶化、骨髓抑制拉米夫定 28金鸡纳反应(感官毒性)奎宁或氯喹 29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者急性溶血性贫血伯氨喹、磺胺类 药学专业知识二·抗生素部分总结3 ——机制(41,TANG) 作用机制药物(答案) 1干扰细菌细胞壁合成青霉素类 头孢菌素类 其他β-内酰胺类 2与细菌细胞壁前体形成复合物,抑制细胞壁合成万古霉素/杆菌肽 3分子结构与磷酸烯醇丙酮酸相似,与细菌竞争同一转移酶,抑制 细菌细胞壁合成 磷霉素 4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三个过程)氨基糖苷类

抗微生物药大总结

抗微生物药大总结 药学专业知识二·抗生素部分总结1—首选(29,TANG) 口诀1-TANG.青霉素首选 废草溶了长葡萄,白炭破气也能好。勾搭梅毒回归热,青霉素都能治疗。 口诀2-TANG. 红霉素作用百支空军都选红,衣服淋湿也勇猛。 139

口诀3-TANG.抗真菌药名称和首选奶粉浅黄色,水井一定深。 首选: 念珠菌首选氟康唑:打坐念佛。 曲霉菌首选伏立康唑:屈服。 隐球菌病:隐藏两胞胎,然后氟康唑 组织胞浆菌病:组织两面性,伊曲防复发。 口诀4-TANG.抗疟药——乙胺预防伯氨传,氯喹青青发作管

药学专业知识二·抗生素部分总结2 ——典型不良反应(29,TANG) 口诀5-TANG.氨基糖苷类不良反应 耳毒肾毒肌肉毒,过敏仅次青霉素。 140 [口诀TANG——硝基咪唑呋喃唑,双双把头都染绿。 口诀6-TANG.红霉素的不良反应 红霉素类伤胃肠,心肝儿中毒耳受伤。

口诀7-TANG. 四环素类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 四环素,治四体,衣支螺立最好记。 普通细菌不能用,霍乱布鲁鼠和兔。 胃肠反应肝受伤,二重感染牙齿黄。 前庭反应光过敏,孕妇儿童徒悲伤。口诀8-TANG. 多肽类药名及不良反应 万古去甲来替考, 杆菌肽多黏菌素。 多黏阴杆余阳性, 140 脖子红了耳肾毒。

口诀9-TANG.氟喹诺酮类不良反应 沙星会把跟腱伤,不满十八不要尝。 血糖乱了心中毒,精神失常怕见光! 口诀10-TANG.氯霉素类不良反应 绿骨灰,多恐怖! 口诀11-TANG.磺胺类不良反应 磺胺最爱跟甲氧,双剑合璧作用大。141 过敏反应最常见,伤肾喝水碱来帮。 抑制骨髓肝中毒,光敏反应切莫忘。

药理学1抗微生物药 终极笔记

药理学上按其兴奋时释放递质的不同,将传出神经分为两大类: 1.胆碱能神经:当神经兴奋时,其末梢释放乙酰胆碱; 2.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当神经兴奋时,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能神经)。 两类神经释放的递质作用于心脏、血管、内脏、骨骼肌等脏器相应受体 乙酰胆碱使我们变得如此淡定:M样作用(心血献平童) 1.心平气和——心率慢; 2.血压不高——血管扩张; 3.口水较多(不爱上火)——腺 体分泌旺盛;4.大便通畅—胃肠平滑肌收缩;5.眼神温和——缩瞳。 容易近视(看书太多了)——睫状肌收缩;小便通畅——逼尿肌收缩,而外括约肌松 弛。N样作用: 骨骼肌收缩(肌肉男,N——牛!) 易逆性胆碱酯酶抑制药----新斯的明 【药动学特点】1.口服吸收少,口服所需剂量明显大于注射剂量;2.不易通过血脑屏障——不影响中枢;3.滴眼时渗透作 用较小——对眼睛无作用。 【临床应用】(1)重症肌无力或眼睑下垂:骨骼肌呈进行性收缩无力——N。(2)肌松 药解毒——筒箭毒碱的中毒解救——N。(3)手术后腹气胀及尿潴留——M。(4)阵发 性室上性心动过速——M。 【不良反应】过量时——体内ACh累积过多—恶心、呕吐、出汗、心动过缓(M);肌 肉震颤或肌麻痹(N)。过量时可引起“胆碱能危象”,甚至导致病人呼吸衰竭而死亡。禁用于:支气管哮喘、尿路梗塞以及机械性肠梗阻、腹膜炎、肠坏死及炎症引起的肠功能障碍。 相关药——毒扁豆碱【药理作用特点】类似于新斯的明,易通过血脑屏障——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点眼具有缩瞳、降低眼压、调节痉挛作用(导致近视)。局部应用治疗青光眼。也可用于阿托品中毒的解救。 难逆性胆碱酯酶抑制药——有机磷酸酯类----农药 【症状】(1)M样①心动过缓、血压下降;②腺体:分泌增加——流涎,出汗,严重者大汗淋漓。 ③胃肠道平滑肌兴奋——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膀胱逼尿肌兴奋——大小便失禁; ④眼睛:瞳孔缩小(针尖样),视力模糊,眼睛疼痛;⑤呼吸系统:支气管腺体分泌增加,支气管痉挛——呼吸困难,严重时肺水肿。(2)N样:激动N2受体,肌肉震颤,抽搐。 (3)CNS症状:先兴奋后抑制。可出现不安、震颤、谵妄、昏迷等,因中枢抑制可导致血压下降,呼吸停止。 死亡原因——呼吸中枢麻痹引起呼吸停止;呼吸道阻塞引起窒息、呼吸肌麻痹、肺水肿。 【防治】1.脱离中毒环境,清洗体表或胃内有机磷。2.胆碱酯酶复活剂+阿托品。 胆碱酯酶复活药——碘解磷定【药动学特点】不能透过血脑屏障。大剂量应用时,对中枢症状也有效。 【用途】1.疗效好:内吸磷、对硫磷。2.较差:敌百虫、敌敌畏。3.无效:乐果。 对N样症状消除效果好(能迅速制止肌束颤动),而对M样中毒症状较差;需和阿托品合用。 M胆碱受体阻断药 ---阿托品 【药理作用】1.松弛内脏平滑肌在平滑肌处于过度活动或痉挛状态时,松弛作用更明显。 从强到弱依次为:胃肠道平滑肌,膀胱逼尿肌,输尿管,胆管、支气管及子宫平滑肌。 2.抑制腺体分泌对汗腺和唾液腺分泌抑制作用强,对呼吸道腺体作用也较强。 3.对眼的作用——扩瞳、升高眼压、调节麻痹(导致远视) 4.心血管系统(1)兴奋心脏:阻断窦房结M受体,使心率加速。(2)加快房室传导。(3)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意外!脸部血管扩张,引起颜面潮红。 5.中枢神经系统大剂量——兴奋CNS,引起呼吸中枢和大脑兴奋,出现烦躁不安、多言、谵妄。 中毒剂量——幻觉、定向障碍、运动兴奋以至惊厥,严重中毒由兴奋转入抑制,出现昏迷和延髓麻痹。 【临床应用】 1.解除平滑肌痉挛—用于各种内脏绞痛①胃肠道绞痛。②遗尿症(松弛逼尿肌,收缩括约肌)。 2.解救有机磷中毒——解除M样中毒症状。剂量要达到阿托品化——表现为瞳孔扩大、颜面潮红、腺体分泌减少、口干、心率加快、轻度躁动不安。中度和重度中毒病例,应同时使用胆碱酯酶复活剂。 3.抗休克——解除血管痉挛,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障碍,降低血管阻力,提高心脏功能。 适用于:暴发性流脑、中毒性肺炎和中毒性痢疾——感染中毒性休克。 4.抑制腺体分泌①流涎症;②严重盗汗——入睡后汗出异常,醒后汗即止。多见于结核、佝偻病;

抗微生物药物概论

抗微生物药物概论 化学治疗(化疗)——是指针对所有病原体的药物治疗,病原体包括微生物、寄生虫及肿瘤细胞。

抗微生物药物概论 一、抗微生物药的常用术语 1.抗菌谱:指抗菌药物的抗菌范围,包括广谱抗菌药和窄谱抗菌药; 2.抑菌药:抑制细菌生长繁殖能力的抗菌药物; 3.杀菌药:抑制细菌生长繁殖且有杀灭细菌作用的抗菌药物。 4.化疗指数(CI) 化疗药物安全性评价的指标——化疗指数高表明药物的毒性低、疗效高,使用药物安全度大。 化疗指数=LD50/ED50或LD5/ED95 注意:化疗指数高者并不是绝对安全,如青霉素几乎无毒性,但可引起过敏性休克。 5.抗菌活性:抗菌药物抑制或杀灭微生物的能力。 评价抗菌活性的指标: ——最低抑菌浓度(MIC) ——最低杀菌浓度(MBC) 6.抗生素后效应(PAE):指细菌与抗生素短暂接触,当抗生素浓度下降,低于MIC或消失后,细菌生长仍受到持续抑制的效应。 二、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

三、抗菌药物分类 抗生素 ●β–内酰胺类 ●大环内酯类 ●林可霉素类 ●多肽类 ●氨基糖苷类 ●四环素类 ●氯霉素类 ●其他… 人工合成抗菌药 ◆喹诺酮类 ◆磺胺类 四、细菌耐药性(抗药性) ——系细菌与药物多次接触后,对药物敏感性下降甚至消失。 (一)细菌耐药性种类 1.固有耐药性 2.获得耐药性 1.固有耐药性 ——是指细菌对某些抗菌药物的天然不敏感,也称天然耐药性。 原因:固有耐药性是由细菌种属特性决定的,如:革兰阴性菌具有外膜通透性屏障,决定了这类细菌对多种药物不敏感。 2.获得耐药性 ——是指由于细菌DNA的改变导致其获得了耐药性的表型。 获得耐药性发生有三种因素。 ①染色体突变; ②质粒介导的耐药性; ③转座因子介导的耐药性。 (二)多药耐药性(MDR) 是指对一种药物具有耐药性的同时,对其他结构不同,作用靶点不同的抗菌药物也具有耐药性。

抗微生物药物概论

抗微生物药物概论 第七篇化学治疗药 抗微生物药物概论 喹诺酮类、磺胺类及其它合成抗菌药物 β-内酰胺类抗生素 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及其它抗生素 氨基糖苷类与多粘菌素类抗生素 四环素类及氯霉素类 抗真菌药与抗病毒药 抗结核病药和抗麻风病药 抗疟药 抗阿米巴病药及抗滴虫病药 抗血吸虫和抗丝虫病药 抗肠道蠕虫病药 抗肿瘤药 抗微生物药物概论 化学治疗(化疗)——是指针对所有病原体的药物治疗,病原体包括微生物、寄生虫、甚至肿瘤细胞。 一、抗微生物药的常用术语 1.抗菌谱:指抗菌药物的抗菌范围,包括广谱抗菌药和窄谱抗菌药。 2.抑菌药:抑制细菌生长繁殖能力的抗菌药物。 3.杀菌药:抑制细菌生长繁殖且有杀灭细菌作用的抗菌药物。 4.化疗指数(CI)

化疗药物安全性评价的指标——化疗指数高表明药物的毒性低、疗效高,使用药物安全度大。 化疗指数=LD50/ ED50或 LD5/ ED95 注意:化疗指数高者并不是绝对安全,如青霉素几乎无毒性,但可引起过敏性休克。 5.抗菌活性:抗菌药物抑制或杀灭微生物的能力。 评价抗菌活性的指标: ——最低抑菌浓度(MIC) ——最低杀菌浓度(MBC) 6.抗生素后效应(PAE):指细菌与抗生素短暂接触,当抗生素浓度下降,低于MIC或消失后,细菌生长仍受到持续抑制的效应。 二、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 三、抗菌药物分类 抗生素 β–内酰胺类 大环内酯类 林可霉素类 多肽类 氨基糖苷类 四环素类 氯霉素类 其他… 人工合成抗菌药

喹诺酮类 磺胺类 四、细菌耐药性(抗药性) ——系细菌与药物多次接触后,对药物敏感性下降甚至消失。 (一)细菌耐药性种类 1.固有耐药性 2.获得耐药性 1.固有耐药性 ——是指细菌对某些抗菌药物的天然不敏感,也称天然耐药性。 原因:固有耐药性是由细菌种属特性决定的,如:革兰阴性菌具有外膜通透性屏障,决定了这类细菌对多种药物不敏感。 2.获得耐药性 ——是指由于细菌DNA的改变导致其获得了耐药性的表型。 获得耐药性发生有三种因素。 ①染色体突变; ②质粒介导的耐药性; ③转座因子介导的耐药性。 (二)多药耐药性(MDR) 是指对一种药物具有耐药性的同时,对其他结构不同,作用靶点不同的抗菌药物也具有耐药性。 多药耐药性是导致抗感染药物治疗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2010年出现的“超级细菌”也是多药耐药性的一种。 细菌的多药耐药性主要与内酰胺酶的变异有关。 (三)细菌耐药性产生的机制 1.药物不能到达其靶位 ①细菌降低外膜的通透性 ——药物不能进入细胞内 ②加强主动排出系统 ——降低药物在菌体内浓度 2.菌体内靶位结构的改变 3.细菌所产生的酶使药物失活(产生灭活酶) 4.代谢拮抗物形成增多 五、抗生素的合理应用 (一)抗菌药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 1.诊断为细菌感染者,方有指征使用抗菌药物 2.尽早查明病原菌,根据病原种类及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抗菌药物 3.按照药物的抗菌特点及其体内过程特点选择用药 4.制定合理的给药方案

抗微生物药物概述

抗微生物药物概论 [基本内容] 化疗、抗菌药物、抗菌谱、抗菌活性、抑菌药、杀菌药、化疗指数和抗菌后效应等概念。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细菌耐药性及其产生机制。抗微生物药物的合理应用。 [基本要求] 掌握:抗菌谱、抗菌活性、抑菌药、杀菌药、化疗指数及抗菌后效应的概念;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 了解:细菌的耐药性和抗微生物药物的合理应用。 一、基本概念 化学治疗(简称化疗): 是指用化学药物抑制或杀灭机体内的病原微生物(包括病毒、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细菌、螺旋体、真菌)、寄生虫及恶性肿瘤细胞,消除或缓解由它们所引起的疾病。所用的药物简称化疗药物。 抗菌药物: 由生物包括微生物(如细菌、真菌、放线菌)、植物和动物在内,在其生命活动过程中所产生的,能在低微浓度下有选择地抑制或影响其他生物功能的有机物质---抗生素及由人工半合成、全合成的一类化学药物的总称。 抗菌谱:每种药物抑制或杀灭病原菌的范围,分为广谱抗菌药和窄谱抗菌药。 抗菌活性:抗菌药物抑制或杀灭病原菌的能力。 抑菌药:仅有抑制病原菌生长、繁殖而无杀灭作用的药物。 最低抑菌浓度(MIC):抑制培养基内细菌生长的最低浓度。 杀菌药:不仅能抑制而且能杀灭病原菌的药物。 最低杀菌浓度(MBC):杀灭培养基内细菌(即杀死99.9%供试微生物)的最低浓度。化疗指数: 评价药物的安全性,通常用某药的动物半数致死量(LD50)与该药对动物的半数有效量(ED50)的比值来表示。 抗菌后效应(PAE): 当抗菌药物和细菌接触一定时间后,药物浓度逐渐下降,低于最小抑菌浓度或药物全部排出以后,仍然对细菌的生长繁殖继续有抑制作用,此种现象称为抗菌后效应。

高中各种微生物总结

高中生物中有关微生物的种类总结 微生物指的是形体微小,结构简单,通常要用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才能看清楚的生物。微生物与人的关系极为密切,虽然有些微生物能使人和动植物患病,但大多数微生物对人类是有益的。目前微生物在许多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如在基因工程中可用动植物病毒作为运载体,在动物细胞融合过程中可用灭活的仙台病毒做诱导剂,在发酵工程中可以生产人类所需要的多种产物,为人类创造了巨大的财富。纵观近几年的高考试题,都涉及到微生物的相关知识,且比例年年有所增加。高中生物所涉及到的微生物有哪些?其代谢类型怎样?在生态系统中的成分是什么?现归类总结如下。 一、病毒类 病毒指的是一类不具有细胞结构的生物,它们的变异基本上是基因突变,都不遵循孟德尔的遗传规律。主要有核酸和衣壳两部分构成,核酸位于衣壳内部,一种病毒只有一种核酸,大多数病毒的核酸是脱氧核糖核酸,少数病毒的核酸是核糖核酸,如烟草花叶病毒、HIV病毒、季节性流感病毒等。病毒的衣壳具有保护核酸,决定抗原特异性的功能,具有抗原特异性。病毒专寄寄生,必需用活细胞培养,在细胞外生存的时间不长。病毒的繁殖包括吸附→注入核酸→合成核酸和蛋白质→装配→释放五个过程。病毒在生物工程中有重要用途,如基因工程中可用动植物

病毒作为运载体,在动物细胞融合过程中可用灭活的仙台病毒做诱导剂。 二、原核生物类 原核生物指的是无真正细胞核的一类具有细胞结构的生物,它包括细菌(杆状、球状、螺旋状)、放线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氏体、螺旋体。(主要介绍细菌和放线菌) 1、细菌:: 细菌的结构有细胞壁(主要由肽聚糖组成)、细胞膜、细胞质和拟核区,有的还有鞭毛、芽孢等。它们没有叶绿体、线粒体等复杂的细胞器,但有简单的细胞器,如核糖体。它们无染色体,在拟核区有一个DNA分子,它决定细菌的主要性状。其分裂方式主要以二分裂为主,变异均为基因突变。遗传物质位于拟核区和质粒两处,质粒常用作基因工程中的运载体。这些细菌又可以分为:(高中三册书中所涉及的所有细菌的种类) (1)根据同化作用可分为两类: ①自养细菌 自养细菌指的是能利用光能(或化学能),把无机碳源合成有机物,并储存能量的细菌。它们在生态系统中属于生产者。能利用光能的叫光能自养细菌,如蓝藻;光合细菌、蓝细菌(水作

药理学(第34章 抗病原微生物药物概论)

第三十四章抗病原微生物药物概论 导学抗病原微生物药是对病原微生物具有抑制或杀灭作用,用于防治感染性疾病的化疗药物。抗菌作用的产生及其强弱涉及宿主、药物、病原微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抗菌药物通过特异性地干扰病原微生物的生化代谢过程或因此而破坏其结构的完整性,产生抑菌或杀菌作用。 抗病原微生物药是对病原微生物具有抑制或杀灭作用,用于防治感染性疾病的一类化疗药物的总称。病原微生物包括细菌、螺旋体、衣原体、立克次体、真菌、病毒等。抗菌药是指能抑制或杀灭细菌,用于预防和治疗细菌性感染的药物,包括由一些微生物(如细菌、真菌、放线菌等)所产生的天然抗生素(antibiotics)和人工合成、半合成药物。这类药物的药理学研究涉及药物、病原体、宿主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如图34-1),包括:①药物对病原体的抑制或杀灭作用以及对机体,即宿主的毒副作用。②病原体对药物的耐药性以及对机体产生的致病作用。 ③机体对药物的体内处理过程(即药动学过程以及机体抗病原微生物感染的能力)。研究的目的是为了寻找并合理地使用抗菌药物,避免或延缓耐药性产生,减少药物对机体的毒副作用。 第一节常用术语 抗生素(antibiotics)是某些微生物产生的代谢物质,对另一些微生物有抑制和杀灭作用。由微生物培养液中提取的称之为天然抗生素,如青霉素G。对天然抗生素进行结构改造后获得的称之为半合成抗生素,如头孢菌素类。 抗菌谱(antibacterial spectrum)是指抗菌药抑制或杀灭病原微生物的范围。对多种病原微生物有抑制、杀灭作用的称为广谱抗菌药,如氟喹诺酮类、四环素类、氯霉素等对多数革兰阳性菌(G+)和阴性菌(G-)都有抑制作用。对一种或有限的几种病原微生物有抑制、杀灭作用的称为窄谱抗菌药,如青霉素类只对G+菌及少数G-菌有作用。 抗菌活性(antibacterial activity)是指药物抑制或杀灭病原菌的能力。

微生物药物的研究与开发综述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sj.com/doc/3710405019.html, 微生物药物的研究与开发综述 作者:吴佳新 来源:《现代农业科技》2014年第21期 摘要在临床上,微生物药物是一类应用非常广泛的药物,在抗感染、抗肿瘤、血糖调 节、降血脂及器官移植等临床治疗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该文对微生物药物的发展历程、特点、资源研究及开发等方面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药物;微生物;放线菌;基因组学;研究;研发 中图分类号 Q939.9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21-0284-02 在临床药物学研发中,针对中药、化学药物及生物技术药物研究较多,而微生物药物方面的研究并不多。随着微生物次级代谢产物研究的增多,有关微生物新药的开发也越来越多,而且微生物药物还具有条件温和、易工业化生产及污染小等优点,加强微生物类药物研究和开发具有现实意义。 1 微生物药物的发展历程 人类认识微生物的历史悠久,但研究微生物药物的历史并不长,尤其是对微生物次生代谢产物方面的药物研究历史更短,至今不过70年。微生物药物中的青霉素是由英国的细菌学家在1929年发现的,20世纪40年代初学者Chain与Florey将青霉素应用到了临床治疗中。随后,从微生物次生代谢产物中发现了庆大霉素、红霉素、螺旋霉素及林可霉素等药物。随着医药学的发展,人们对疾病分子基础与药物作用机制越来越了解,还能在体外构建各类药物筛选的模型,极大地提升了微生物药物研制。微生物所筛选的生理活性物质中,除了抗生素外,在抗肿瘤用药、免疫抑制剂及酶抑制剂等领域也具有很大的药物开发价值。在近70年的微生物药物研究中,科学家从土壤、动物、植物、海洋中获取微生物,还有些微生物来自高寒、高温及高压等极端环境,而人类对微生物的了解仍然较少,还不到3%,在微生物代谢的产物当中,还存在着大量待开发的药物,需要人们进一步研究与开发。 2 微生物药物的特点 微生物药物是指微生物在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的具有生理活性的次生代谢产物及其衍生物。近些年,随着其微生物次生代谢产物生理活性的研究,微生物中靶位确切的多糖及蛋白分子等活性物质被发现[1-2]。次级代谢产物难以用化学法进行合成,即使能合成也无法有效实现工业生产,若把小分子的物质进行化学修饰之后,可获得含有使用价值更高的微生物药物。与化学药物相比,微生物药物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微生物的生长周期较短,易选育菌种,易控制,可经大规模发酵进行工业化生产;二是微生物的来源非常丰富,筛选时不用特别考虑先导

药理学 抗菌药

第三十六章抗病原微生物药物概论 一、名词解释 1.抗病原微生物药:指对病原微生物具有杀灭或抑制作用,用于防治感染性疾病的一类化疗药物。 2.抗菌谱:指抗菌药抑制或杀灭病原微生物的范围。 3.杀菌药指能抑制细菌生长繁殖且能杀灭细菌的药物 4.耐药性指细菌与抗菌药物反复接触后对药物的敏感性降低甚至消失。 5.MIC最低抑菌浓度,指抗菌药物能抑制培养基内细菌生成的最低浓度。MIC用以 反映药物的抗菌活性,对临床用药具有指导作用。 6.PAE即抗菌后效应(postantibiotic effect),抗菌药物与细菌接触一短暂时间后,药物浓度逐渐降低,低于MIC或药物全部排泄后,仍然对细菌生长繁殖继续有抑制作用的现象。 二、填空题 1、应用抗病原微生物药物时,应注意▁▁、▁▁和▁▁三者之间的辨证关系。 (抗菌药物、机体、病原微生物) 2、交叉耐药性指细菌对▁▁▁▁产生耐药性后,对▁▁▁▁也产生耐药性。 (某一药物、其他药物) 三、单选题 1、磺胺类药物的抗菌机制是:(D) A、干扰细菌细胞壁的合成 B、增加细菌胞浆膜的通透性 C、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 D、抗叶酸代谢 E、抑制核酸代谢 2、青霉素的作用机制是:(A) A、干扰细菌细胞壁的合成 B、增加细菌胞浆膜的通透性 C、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 D、抗叶酸代谢 E、抑制核酸代谢 3、最小抑菌浓度指:(E) A、体内抗菌实验中,能抑制细菌生长繁殖的最低浓度 B、体外抗菌实验中,能杀死供试细菌的最低浓度 C、停用抗菌药物后,体外仍然存在的抗微生物效应 D、停用抗菌药物后,体内仍然存在的抗微生物效应 E、体外抗菌实验中,抑制供试细菌生长的最低浓度 4、化学治疗指:(E) A、仅对病原体引起的感染性疾病的治疗 B、仅对恶性肿瘤所采用的药物治疗 C、仅对细菌引起的感染性疾病的治疗 D、仅对寄生虫引起的感染性疾病的治疗 E、指对病原体引起的感染性疾病及对恶性肿瘤采用的药物治疗 四、多选题 1、细菌加强主动流出系统外排而致耐药的抗菌药物有:(ABCDE) A、四环素类 B、氯霉素类 C、氟喹诺酮类 D、大环内酯类 E、β-内酰胺类 2、细菌产生灭活酶破坏的药物是:(ABC) A、青霉素类 B、头孢菌素类 C、氨基糖苷类 D、大环内酯类 E、四环素类 3、抗菌机制属于抑制蛋白质合成的抗菌药物有:(ABCD) A、四环素类 B、氯霉素类 C、大环内酯类 D、氨基糖苷类 E、青霉素类 4、抗菌机制属于增加细菌胞浆膜的通透性的抗菌药物有:(ABCDE)

微生物概述

微生物概述 (一)微生物(microorganism, microbe)的概念 微生物是指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体形微小,具有一定形态结构,能在适宜的环境中生长繁殖以及发生遗传变异的一大类微小生物。 包括属于原核类的细菌、放线菌、支原体、立克次氏体、衣原体和蓝细菌(过去称蓝藻或蓝绿藻),属于真核类的真菌(酵母菌和霉菌)、原生动物和显微藻类,以及属于非细胞类的病毒、类病毒和朊病毒等。 (二)微生物的特点 1、种类多、分布广:现在已经知道的微生物有十万种左右;微生物在土壤中的数量最多,据统计,一克土壤中含有几千万到几百亿的微生物。 2、个体小、胃口大:每毫克大肠杆菌细胞的表面积比每毫克人细胞的表面积大30万被左右;积极活动 的大肠杆菌,每小时能消耗它体重2000倍的乳糖; 3、繁殖速、转化快:细菌一般每20~30分钟既可分裂一次;生产味精的谷氨酸短杆菌,在52小时内细 胞数目增加了32亿倍;乳酸菌每小时可产生为其体重1000~10000倍的乳酸;一种产朊假丝酵母合成蛋白质的能力是大豆的100倍,比食用公牛强10000倍; 4、适应强、变异易:一九四三年分离到的青霉素产生菌,在每毫升发酵液中只能分泌20单位左右的青 霉素,通过60多年来的不断育种,加上其他条件的改进,目前每毫升已经超过10万单位。 (三)微生物的分类: 1、按微生物的作用分:有用的(污水外理)、无害的(肠道菌丛)、有害的(引起腐烂)、危 险的(致病菌)。 2、按革兰氏染色反应分: 3、按温度分:嗜冷菌、嗜温菌(金葡球菌)、嗜热菌(芽孢杆菌) 4、按PH分:嗜酸菌(乳酸杆菌)、嗜中性菌(芽孢杆菌)、嗜硷菌(弧菌) 5、按食物来源分:自养型和异养型 6、按对氧气的需求分类:需氧菌和厌氧菌 7、按形态人结构分:主要分细菌、真菌、病毒。人们研究得最多、也较深入的主要有细菌、放线 菌、蓝细菌、枝原体、立克次氏体、古菌、真菌、显微藻类、原生动物、病毒、类病毒和朊病毒等。 现择要介绍:细菌放线菌霉菌酵母菌病毒及其产物 各类微生物简介 (一)细菌: 1、细菌是一类细胞细而短、结构简单、细胞壁坚韧,以二等分裂方式繁殖的原核微生物,分布广泛。 2、细菌菌落常表现为湿润、粘稠、光滑、较透明、易挑取、质地均匀以及菌落正反面或边缘与中 央部位颜色一致等。细菌的菌落特征因种而异。可作为鉴定细菌种的依据。 (二)放线菌 ?放线菌的形态、大小和结构 1、放线菌的形态比细菌复杂些,但仍属于单细胞。在显微镜下,放线菌呈分枝丝状,我们把这些细 丝一样的结构叫做菌丝,菌丝直径与细菌相似,小于1微米。菌丝细胞的结构与细菌基本相同。 2、根据菌丝形态和功能的不同,放线菌菌丝可分为基内菌丝、气生菌丝和孢子丝三种。链霉菌属是 放线菌中种类最多、分布最广、形态特征最典型的类群,其形态如下图所示。

机体、病原体、化疗药物三者辨证关系

第三十二章 抗病原微生物药物概论 机体、病原体、化疗药物 三者辩证关系 化疗药物 病原体 机体 抗恶性肿瘤药 机体 恶性肿瘤细胞

第一节常用术语 抗菌谱(antibacterial spectrum) 抗菌药抑制或杀灭病原菌的范围。 抗菌药→化疗药物;病原菌→病原微生物、病原体;广谱与窄谱 抗菌活性(antibacterial activity) 抗菌药抑制或杀灭病原菌的能力。 抑菌药(bacteriostatic drugs) 指能抑制病原菌生长繁殖的药物。 杀菌药(bactericidal drugs) 指不仅能抑制病原菌生长繁殖而且能杀灭病原菌的药物。 最低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 是指体外抗菌实验中,抑制供试细菌生长的抗菌药物的最低浓度。最低杀菌浓度(minimum bactericidal concentration,MBC)是指体外抗菌实验中,杀灭供试细菌的抗菌药物的最低浓度。 抗菌后效应(post-antibiotic effect,PAE) 是指细菌与抗菌药物短暂接触后,在抗菌药物浓度低于MIC或消失的情况下细菌生长仍受抑制的现象。 抗生素(antibiotics) 是某些微生物产生的代谢物质,对另一些微生物有抑制和杀灭作用。消毒药:能迅速杀灭病原微生物的药物。 防腐药:能抑制病原微生物生长繁殖的药物。 化疗药物:治疗机体内病原微生物、寄生虫感染和恶性肿瘤的药物。 化学治疗(chemotherapy,化疗) 是指用化学药物抑制或杀灭机体内的病原微生物(包括真菌、细菌、病毒等)、寄生虫及恶性肿瘤细胞的治疗手段。 化疗指数(chemotherapeutic index) 是衡量化疗药物安全性的评价参数,可用感染动物的LD50/ED50或LD5/ED95表示。 耐药性(resistance,抗药性):病原体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降低。 耐受性:机体(包括病原体)对药物的敏感性降低。 两者关系:都以连续或反复用药为前提,耐药性是耐受性的特例。

第三十三章 抗微生物药概述

第三十三章抗微生物药概述 一、A,型题 1.下列有关药物、机体、病原体三者之间关系的叙述,错误的是() A.药物对机体有防治作用和不良反应 B. 机体对病原体有抵抗能力 C.机体对药物有耐药性 D.药物对病原体有抑制或杀灭作用 E.病原体对药物有耐药性 2.化学治疗药的概念是() A.治疗各种疾病的化学药物 B.治疗恶性肿瘤的化学药物 C.人工合成的化学药物 D.防治病原微生物引起感染的化学药物 E.防治细菌感染、寄生虫病和恶性肿瘤的药物 3.化疗指数是指() A.ED50/LD50 B.ED90/LD10 C.LD50/ED50 D. LD90/ ED10 E.ED95/LD5 4.下列何种抗菌药物属于抑菌药() A.大环内酯类&头孢菌素类 C.多黏菌素萎 D.氨基苷类 E.青霉素类 5.对细菌耐药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A.细菌毒性大 B.细菌与药物多次接触后,对药物敏感性下降甚至消失 c.细菌与药物一次接触后,对药物敏感性下降 D.是药物不良反应的一种表现 E.是药物对细菌缺乏选择性 6.抗菌药物联合应用的目的在于() A.提高疗效,扩大抗菌谱 B.防止或延缓产生耐药性 C.减少药物剂量 D.降低药物的毒性及不良反应 E.以上都包括 7.抗结核病药联合应用的主要原因是() A.提高疗效B.防止或延缓耐药性产生 C.减少药物剂量D.减轻药物不良反应 E.扩大抗菌谱 二、X型题 8.下列何种情况不宜常规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 A.感冒患者 B.病毒感染者 C.昏迷者 D.胸腹部手术后 E.休克患者 9.细菌产生耐药性的机制包括() A.产生灭活酶B.降低细菌胞浆膜通透性 C细菌改变周围环境的pH D.细菌改变药物作用的靶位 E.细菌改变自

抗微生物药物

抗微生物药物 第一节概述 抗微生物药物主要包括抗细菌药,抗真菌药和抗病毒药三大类。抗细菌药,按其来源主要有三种:①抗生素;②半合成抗生素;完全由人工合成的抗微生物药物,这类药物一般不成为抗生素,主要包括磺胺类,喹诺酮类和硝基呋喃类。 一、作用机制 各个类别的抗细菌药作用机制有所不同,如下表: 主要抗细菌药的类别与作用机制

二、用药原则 合理应用抗生素应遵循安全有效经济的原则,严格掌握适应症,严格控制预防用药,根据不同的病原体,不同的生理情况,不同的感染部位等,有针对性的选用药物。 (一)严格掌握适应症。 应用抗生素的适应症是根据临床和细菌学可确定的细菌感染。以下几种情况不提倡使用抗生素:①无明显感染证的发热者。②确定病毒性感染,未发生继发性或混合性细菌感染者。③昏迷、脑血管意外、糖尿病,肿瘤病人,使用免疫抑制剂或接受非污染侵入性操作术者,一般不预防性使用抗生素。自身免疫病人不宜使用β-内酰胺类抗生素以及抗结核药,以免引起基础病症状的加重。 (二)严格控制预防用药。 目前临床上对抗细菌药物的预防应用往往缺乏指征,有些预防性用药适得其反,如用抗生素来预防昏迷、休克病人的肺部感染,应用后,不仅肺炎发生率为降低,相反肺炎发生时常可因致病菌高度耐药而不易被控制。所以抗生素的预防性用药应充分权衡利弊,严格控制。下列预防应用通常被认为是合理的。①对已被确认,但尚处于潜伏期的感染。②防止某些感染的复发。③防止某些不可避免的继发性感染或并发症。 (三)合理选用药物 一,根据不同的病原体,合理选用药物。 抗生素最终是作用于病原体而产生疗效的,因此医生应对致病菌的种类以及耐药情况有充分的分析,并根据其敏感程度选药,尽量避免盲目用药。通常在有条件的地区,对怀疑感染的病人应尽快采集标本,送培养并作涂片、革兰染色找菌,必要时做细菌敏感实验。根据所得信息,有针对性的选用药物。在乡村往往没有这样的条件,这就需要医生对各种致病菌的好发部位、临床表现,细菌对抗生素敏感度及耐药情况有比较深入的了解。这样才能在未获得准确检验结果的情况下,也能做出基本正确的判断与处理。 二,根据病人不同的生理情况,合理选用药物。 三,根据不同的感染部位,合理使用药物。 根据不同感染部位选用药物,具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方面不同部位的感染通常由特定的病原体引起,通过感染部位和临床表现,可以初步估计致病菌有利于选用有效的抗细菌药物;另一方面应考虑药物在体内的分布情况,药物在感染部位能否达到有效浓度。如β-内酰胺类抗生素较难穿透血-肺或血-支气管屏障,在治疗肺部感染时,需要较大剂量才能在病灶达到有效浓度。

第三十二章 抗病原微生物药物概论

第三十二章抗病原微生物药物概论 机体、病原体、化疗药物 三者辩证关系 化疗药物病原体人工合成抗菌药 抗生素抗真菌药 抗病毒药抗寄生虫药对因治疗 治病 机体 感染性疾病 病因 致病 病原微生物 寄生虫 抗恶性肿瘤药 机体 恶性肿瘤细胞恶性肿瘤

第一节常用术语 抗菌谱(antibacterial spectrum) 抗菌药抑制或杀灭病原菌的范围。 抗菌药→化疗药物;病原菌→病原微生物、病原体;广谱与窄谱 抗菌活性(antibacterial activity) 抗菌药抑制或杀灭病原菌的能力。 抑菌药(bacteriostatic drugs) 指能抑制病原菌生长繁殖的药物。 杀菌药(bactericidal drugs) 指不仅能抑制病原菌生长繁殖而且能杀灭病原菌的药物。 最低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 是指体外抗菌实验中,抑制供试细菌生长的抗菌药物的最低浓度。最低杀菌浓度(minimum bactericidal concentration,MBC)是指体外抗菌实验中,杀灭供试细菌的抗菌药物的最低浓度。 抗菌后效应(post-antibiotic effect,PAE) 是指细菌与抗菌药物短暂接触后,在抗菌药物浓度低于MIC或消失的情况下细菌生长仍受抑制的现象。 抗生素(antibiotics) 是某些微生物产生的代谢物质,对另一些微生物有抑制和杀灭作用。消毒药:能迅速杀灭病原微生物的药物。 防腐药:能抑制病原微生物生长繁殖的药物。 化疗药物:治疗机体内病原微生物、寄生虫感染和恶性肿瘤的药物。 化学治疗(chemotherapy,化疗) 是指用化学药物抑制或杀灭机体内的病原微生物(包括真菌、细菌、病毒等)、寄生虫及恶性肿瘤细胞的治疗手段。 化疗指数(chemotherapeutic index) 是衡量化疗药物安全性的评价参数,可用感染动物的LD50/ED50或LD5/ED95表示。 耐药性(resistance,抗药性):病原体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降低。 耐受性:机体(包括病原体)对药物的敏感性降低。 两者关系:都以连续或反复用药为前提,耐药性是耐受性的特例。

微生物药物

微生物药物——抗生素 药物和保健品是人类战胜疾病和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物质资源。随着人类人口的急剧增长环境恶化和人类无知地滥用药物使病原微生物的抗药性空前提高,人类面对的疾病威胁、疾病种类都在日益增多,甚至许多疾病前所未有,对许多疾病甚至一无所知,且无药可治。原有效的药物急剧变得低效甚至无效,也无药可替。另一些原已基本消灭的疾病近年又卷土重来。因此利用微生物及其产物提高人类的生存质量,减少疾病,和开发微生物药物资源,用于各种疾病的治疗,对于推动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具有重大意义。目前,国内外都在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尤其是微生物技术,或对已知的各种药物进行改造,以提高疗效或适应更为广泛的疾病治疗,或开发新的药物和保健品,扩大药物资源。 (一)、抗生素的特点 1 、抗生素作用的特点 抗生素是微生物的次生代谢产物,既不参与细胞结构,也不是细胞内的贮存性养料,对产生菌本身无害,但对某些微生物有拮抗作用,是微生物在种间竞争中战胜其他微生物保存自己的一种防卫机制。抗生素具有不同于化学药物的特点: ( 1 )抗生素则能选择性地作用于菌体细胞DNA 、RNA和蛋白质合成系统的特定环节,干扰细胞的代谢作用,妨碍生命活动或使停止生长,甚至死亡。而不同于无选择性的普通消毒剂或杀菌剂。抗生素的抗菌活性主要表现为抑菌、杀菌和溶菌三种现象。这三种作用之间并没有截然的界限。抗生素抗菌作用的表现与使用浓度、作用时间、敏感微生物种类以及周围环境条件都有关系。 ( 2 )抗生素的作用具有选择性,不同抗生素对不同病原菌的作用不一样。对某种抗生素敏感的病原菌种类称为该抗生素的抗生谱(抗菌谱)。例如淡紫灰链霉菌(Streptomyces lavadulae)产生的卮立霉素只对少数病毒有医疗作用,对细菌、真菌和其他多数病毒都没有作用。广谱抗生素对多种病原菌有抗生作用,例如青霉素对多种革兰氏阳性细菌都有良好药效,链霉素对多种革兰氏阳性和阴性细菌都有良好药效,对结核杆菌有特殊的疗效。 ( 3 )有效作用浓度。抗生素是一种生理活性物质。各种抗生素一般都在很低浓度下对病原菌就发生作用,这是抗生素区别于其他化学杀菌剂的又一主要特点。各种抗生素对不同微生物的有效浓度各异,通常以抑制微生物生长的最低浓度作为抗生素的抗菌强度,简称有效浓度。有效浓度越低,表明抗菌作用越强。

5执业药师考试题纲药二抗微生物药大总结讲解

抗微生物药大总结 第一重要部分——抗生素——阶段总结TANG 1.首选(29) 2.典型不良反应(29) 3.机制(41) 4.时间/浓度依赖型 5.阶段强化训练——含全部题型(A/B/C/X ) 药学专业知识二·抗生素部分总结1 ——首选(29,TANG ) 疾病或症状 首选药(答案) 1 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如咽炎、扁桃体炎、猩红热等。 青霉素 2 肺炎链球菌感染,如肺炎、中耳炎等。 3 不产青霉素酶的葡萄球菌感染。 4 与氨基糖苷类联合用于草绿色链球菌心内膜炎。 5 白喉;炭疽;破伤风、气性坏疽。 口诀1-TANG.青霉素首选 废草溶了长葡萄, 白炭破气也能好。 勾搭梅毒回归热, 青霉素都能治疗。 疾病或症状 首选药(答案) 6 梅毒;钩端螺旋体病;回归热。 青霉素 7 与克拉霉素、质子泵抑制剂联合口服——根除胃、十二指肠幽门螺杆菌。 阿莫西林 8 儿童脑膜炎。 头孢噻肟(选用) 9 淋病奈瑟菌所致的尿道炎、前列腺炎、宫颈阴道炎和直肠感染。 大观霉素 疾病或症状 首选药(答案) 10 军团菌病、支原体、百日咳、空肠弯曲菌肠炎。 大环内酯类 口诀2-TANG. 红霉素作用 百支空军都选红,衣服淋湿也勇猛。 疾病或症状 首选药(答案) 11 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急慢性骨髓炎及关节感染 林可霉素类 12 厌氧菌感染首选 奥硝唑 13 阿米巴病、阴道滴虫病 奥硝唑 14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首选药之一 磺胺嘧啶 15 各种结核病首选药 异烟肼 16 皮肤癣菌病 特比萘芬 17 曲霉菌病 伏立康唑 18 组织胞浆菌病 两性霉素B (静注)

a 口诀3-TANG.抗真菌药名称和首选 奶粉浅黄色,水井一定深。 首选: 念珠菌首选氟康唑:打坐念佛。 曲霉菌首选伏立康唑:屈服。 隐球菌病:隐藏两胞胎,然后氟康唑。 组织胞浆菌病:组织两面性,伊曲防复发。 口诀4-TANG.抗疟药——乙胺预防伯氨传,氯喹青青发作管 药学专业知识二·抗生素部分总结2 ——典型不良反应(29,TANG) 口诀5-TANG.氨基糖苷类不良反应 耳毒肾毒肌肉毒, 过敏仅次青霉素。 [口诀TANG——硝基咪唑呋喃唑,双双把头都染绿。

最新第二章 抗微生物药资料

第二章抗微生物药 第一节概述 (一)名词解释 1.化学治疗药 2.化学指数 3.抗微生物药 4.抗生素 5.抗菌谱 6.抗菌活性 7.抑菌药 8.杀菌药 9.耐药性 10.抗菌后效应(PAE) (二)选择题 A型题 1.化疗药物的概念是 A.治疗各种疾病的化学药物 B.治疗恶性肿瘤的化学药物 C.防治细菌感染、寄生虫疾病和恶性肿瘤的化学药物 D.防治病原微生物引起感染的化学药物 E.人工合成的化学药物 2.化疗指数指 A.ED50/LD50 B.ED90/LD10 C.LD90/ED10 D.LD50/ED50 E.LD5/ED95 3.下列有关药物、机体、病原体三者之间关系的叙述,错误的是 A.药物对集体有防治作用和不良反应 B.机体对病原体有抵抗能力 C.机体对药物有耐药性 D.药物对病原体有抑制或杀灭作用 E.集体对药物有处置过程 4.影响细菌细胞壁合成的抗生素是 A.头孢霉素类B氨基糖苷类 C四环素类 D.大环内酯类 E.多肽类 5.细菌对青霉素产生耐药的机制之一是 A.产生纯化酶 B.核糖体靶位结构改变 C.RNA多聚酶改变 D.改变代谢途径

E.产生β-内酰胺酶 6.评价抗菌药物抗菌活性的指标是 A.抗菌谱 B.化疗指数 C.最低抑菌浓度 D.药物剂量 E.耐药性 7.化疗药物的LD50/ED50比值的意义为 A.比值越大,临床疗效越好 B.比值越小,临床疗效越好 C.反应抗菌活性大小 D.反应药物毒性大小 E.指数越大,说明药物毒性低而疗效高 X型题 8.抗菌后效应是 A.抗菌药物对细菌特有的效应 B.几乎所有的抗菌药物都有 C.后效应长的药物抗菌活性较强 D.是抗菌药物的后遗效应 E.以上均不正确 9.化疗指数正确的描述是 A.衡量化学药物的安全度 B.衡量化学药物的重要性 C.半数致死量与半数有效量的比值 D.以LD50/ED50表示 E.以ED50/LD50表示 10.通过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起抗菌作用的药物是 A.红霉素 B.青霉素G C.头孢唑啉 D.克林霉素 E.苯唑西林 11.细菌耐药性机制包括 A.产生水解酶 B.改变细菌胞浆膜通透性 C.改变细菌的靶位结构 D.促进细菌DNA合成 E.促进细胞壁合成 12.应用抗生素时,护理注意事项有 A..注意药物的有效期限 B.注意正确配伍 C.注意药物价格 D.监测药物不良反应 E.尽量减轻用药引起的局部刺激 (三)简答题 1.举例说明耐药性产生的机制及预防措施 2.图示说明药物、病原体和机体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