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西汉的强盛和衰亡历史教案

西汉的强盛和衰亡历史教案

西汉的强盛和衰亡历史教案
西汉的强盛和衰亡历史教案

西汉的强盛和衰亡历史教案

西汉的强盛和衰亡历史教案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西汉的强盛和衰亡历史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教学目标:

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有:汉武帝的用人政策;“推恩令”;盐铁专营,五铢钱;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兴办太学。

二、通过了解汉武帝用人政策、兴办太学的做法等,认识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对后世封建统治思想的影响。

三、通过本课的教学以,使学生了解到汉武帝的大一统是西汉强盛的顶点,同时要认识到经济上的发展是大一统的物质基础,说明国家在政治上的统一是实现强盛的重要原因。对待汉武帝要辩证地认识:他作为一个封建帝王,确是雄才大略,更可贵的是他有勇气承认错误。

教学建议::

地位分析:

秦汉文明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先秦文明的基础上,秦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并对此后中华文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古代中国以一个发达国家闻名于世,是从秦汉开始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的大一统,是秦汉文明

的突出特点。汉武帝是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在他统治中国的半个世纪中,“外事四夷,内兴功利”,进一步扩大了版图,发展和巩固了大一统事业。“秦皇汉武”成了中国历史上大一统的象征。

对汉武帝“大一统”措施的理解及评价:

这主要是涉及到对历史事件尤其是对历史人物的评价问题,而历史评价问题历来是历史教学中的难点问题。要引导学生运用基本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评价汉武帝,既要看到汉武帝顺应历史潮流,变革图新,发奋建国,发展和巩固大一统的事业的历史功绩,同时也要认识到汉武帝统治毕竟是封建统治,其目标是为了维护地主阶级的根本利益,从更深更远的层面维持对广大劳动人民的统治,能否恰如其分地对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进行评价,是本课难点。

汉武帝的“大一统”

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的大一统,是秦汉文明的突出特点,而“大一统”的事业在汉初才基本上得以全面完成。通过了解汉武帝为推进大一统所采取的政策措施,对汉武帝进行评价,应该说是整个中国古代史的一个重要内容。在汉武帝为加强中央集权统治而采取的措施中,“推恩令”是收到了显著效果的重要政策,理解这一政策的作用,有助于学习本课的重点问题。

教法建议

1.本课在具体授课时可着重采用分析、比较的方法。分析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颁布“推恩令”、强化监察制度等措施在巩固大一统方面所起的作用;比较“秦皇汉武”加强中央集

历史教案 最新 西汉的强盛和衰亡

历史教案最新西汉的强盛和衰亡 教学目标 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有:汉武帝的用人政策;“推恩令”;盐铁专营,五铢钱;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兴办太学。 二、通过了解汉武帝用人政策、兴办太学的做法等,认识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对后世封建统治思想的影响。 三、通过本课的教学以,使学生了解到汉武帝的大一统是西汉强盛的顶点,同时要认识到经济上的发展是大一统的物质基础,说明国家在政治上的统一是实现强盛的重要原因。对待汉武帝要辩证地认识:他作为一个封建帝王,确是雄才大略,更可贵的是他有勇气承认错误。 教学建议 地位分析: 秦汉文明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先秦文明的基础上,秦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并对此后中华文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古代中国以一个发达国家闻名于世,是从秦汉开始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的大一统,是秦汉文明的突出特点。汉武帝是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在他统治中国的半个世纪中,“外事四夷,内兴功利”,进一步扩大了版图,发展和巩固了大一统事业。“秦皇汉武”成了中国历史上大一统的象征。 对汉武帝“大一统”措施的理解及评价 这主要是涉及到对历史事件尤其是对历史人物的评价问题,而历史评价问题历来是历史教学中的难点问题。要引导学生运用基本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评价汉武帝,既要看到汉武帝顺应历史潮流,变革图新,发奋建国,发展和巩固大一统的事业的历史功绩,同时也要认识到汉武帝统治毕竟是封建统治,其目标是为了维护地主阶级的根本利益,从更深更远的层面维持对广大劳动人民的统治,能否恰如其分地对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进行评价,是本课难点。 汉武帝的“大一统”

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的大一统,是秦汉文明的突出特点,而“大一统”的事业在汉初才基本上得以全面完成。通过了解汉武帝为推进大一统所采取的政策措施,对汉武帝进行评价,应该说是整个中国古代史的一个重要内容。在汉武帝为加强中央集权统治而采取的措施中,“推恩令”是收到了显著效果的重要政策,理解这一政策的作用,有助于学习本课的重点问题。 教法建议 1.本课在具体授课时可着重采用分析、比较的方法。分析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颁布“推恩令”、强化监察制度等措施在巩固大一统方面所起的作用;比较“秦皇汉武”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异同,认识汉武帝“独尊儒术”的做法,使儒家思想成为专制王朝的正统思想,并逐步成为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思想基础。 2.“王莽改制”一目为小字,各地学校可根据自身情况灵活处理。 教学设计示例 重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难点:对汉武帝大一统措施的理解及评价。 教学思想:通过借助各种资料,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政治方面的内容。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西汉何时建立?汉初的统治者为恢复发展经济主要采取了什么措施? 西汉建于公元前202年,汉初的统治者如高祖刘邦、文帝、景帝等主要采取了休养生息政策,使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为汉武帝时达到鼎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请一位同学朗读课前提示,了解将要学习有关汉武帝的哪些内容。 一、汉武帝的大一统 在讲课之前,先解释什么是大一统,即中央加强对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各方面的统一领导,形成高度中央集权的政治局面。汉武帝时能实现大一统,决非偶然,如果没有从高祖文景之治,近半个世纪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奠定了雄厚的经济基础;如果没有景帝时平定七

部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0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教学设计(1)

部编版必修上册 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大一统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第4课西汉与东汉——大一统国家的巩固 本课是人教版必修上册《中外历史纲要》第一单元第4课《西汉与东汉——大一统国家的巩固》,本课通过四个子目(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汉武帝时西汉的强盛、东汉的兴衰、两汉的文化)讲述西汉与东汉从建立到灭亡的全过程,认识两汉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的特点,明确中国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的时代特征。 【唯物史观】 通过学习,使学生识记两汉的政治、经济、文化相关史实,运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关系理解两汉政治制度、国家统一与社会经济、文化的关系,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时空观念】 通过《西汉与东汉——大一统国家的巩固》教科书和配套课件,认识两汉所处的特定的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 【史料实证】 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设置悬念,使学生了解两汉政治、经济、文化制度和措施的特征、影响,提高学生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历史解释】 引导学生运用本课教材中文献资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认识汉代儒学思想与治国理念、文学作品与汉代社会背景的内在联系,培养有效解读材料、自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 【家国情怀】 通过教学让学生认识到汉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促进了汉代社会的发展进步,培养中华民族爱国爱家情怀。 1.重点:两汉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特征 2.难点:多角度认识两汉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的联系

1.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前期课前准备,提出问题请教师有目的性地准备课程资料。 2.学生课前预习,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资料。 【课堂导入】 通过相关图片,导入本课学习。 请同学们观察上面两幅图片,第一幅是一带一路示意图,第二幅是汉武帝像。大家思考一下,两者之间有何联系?对了,中国古代丝绸之路就是在汉武帝时期开辟的!而今天的一带一路就是在古代丝绸之路的基础上发展而来。那么,汉代时期的中国还有那些重大成就?这些正是我们这节课所要探讨的主题。 【讲授新课】 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 问题情境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内容,指出西汉是如何建立的?西汉建立之初的国家制度有何特征? 自主学习 秦朝灭亡后,刘邦和项羽展开了长达4年的楚汉战争。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刘邦就是汉高祖。 图片情境 自主学习

西汉的历史演变

西汉的历史演变 汉代为汉高祖刘邦建立的中国第二个大一统的王朝。前期定都长安,又称西汉、前汉;后期定都洛阳,又称东汉、后汉。 西汉是我国封建社会初期的一个强盛、富饶的王朝,它继承和巩固了秦朝开始的统一国家,经济繁荣,国力强盛、人民安乐,呈现出一派太平盛世的景象。在此期间,中国一直以世界强国的面目屹立于世界之林。因此,西汉王朝被视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黄金时期。西汉共传十四帝,前后经历210年。 秦末年,项羽、刘邦拥立楚怀王与秦朝抗争。经过几年的征战,刘项军夺取天下,项羽废怀王自立为西楚霸王,分封天下土地于王侯数十人,其中刘邦被封为汉王,都南郑。但刘邦并不甘心居于项羽之下,在谋士张良、萧何,大将军韩信等人的帮助下,与项羽开展了长达四年多的「楚汉战争」。到前202年,在垓下之战时取得了对项羽的决定性胜利后,登临帝位,国号汉,定都长安,是为汉高帝。 汉朝各种制度基本上沿袭秦朝,但鉴于秦朝速亡,汉高祖废秦苛法,实行与民休息政策,减轻租赋徭役,令军吏士卒及流民各归本土,给予田宅。有军功的给予食邑封赏。又抑制富商大贾,限制商人对农民的兼并。这样使地主阶级的统治秩序重新得到稳定,农业生产得到恢复。为强大的汉朝盛世奠定基础。公元前159年,高祖薨,传位惠帝刘盈,但此时政权实际已掌握在汉高皇后吕雉的手中。吕后前后共掌权16年,是我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女统治者之一。前183年,刘恒即位,是为文帝,他与景帝(文帝之子,前156-前143年在位)刘启都继续执行高祖所制定的“与民休息”的政策方针,减轻人民赋税,使汉帝国经济蓬勃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国力大大增强,史家称这一阶段为“文景之治”。由于汉初大封诸侯王,地方

西汉的强盛和衰亡历史教案

西汉的强盛和衰亡历史教案 西汉的强盛和衰亡历史教案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西汉的强盛和衰亡历史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教学目标: 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有:汉武帝的用人政策;“推恩令”;盐铁专营,五铢钱;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兴办太学。 二、通过了解汉武帝用人政策、兴办太学的做法等,认识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对后世封建统治思想的影响。 三、通过本课的教学以,使学生了解到汉武帝的大一统是西汉强盛的顶点,同时要认识到经济上的发展是大一统的物质基础,说明国家在政治上的统一是实现强盛的重要原因。对待汉武帝要辩证地认识:他作为一个封建帝王,确是雄才大略,更可贵的是他有勇气承认错误。 教学建议:: 地位分析: 秦汉文明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先秦文明的基础上,秦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并对此后中华文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古代中国以一个发达国家闻名于世,是从秦汉开始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的大一统,是秦汉文明

的突出特点。汉武帝是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在他统治中国的半个世纪中,“外事四夷,内兴功利”,进一步扩大了版图,发展和巩固了大一统事业。“秦皇汉武”成了中国历史上大一统的象征。 对汉武帝“大一统”措施的理解及评价: 这主要是涉及到对历史事件尤其是对历史人物的评价问题,而历史评价问题历来是历史教学中的难点问题。要引导学生运用基本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评价汉武帝,既要看到汉武帝顺应历史潮流,变革图新,发奋建国,发展和巩固大一统的事业的历史功绩,同时也要认识到汉武帝统治毕竟是封建统治,其目标是为了维护地主阶级的根本利益,从更深更远的层面维持对广大劳动人民的统治,能否恰如其分地对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进行评价,是本课难点。 汉武帝的“大一统” 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的大一统,是秦汉文明的突出特点,而“大一统”的事业在汉初才基本上得以全面完成。通过了解汉武帝为推进大一统所采取的政策措施,对汉武帝进行评价,应该说是整个中国古代史的一个重要内容。在汉武帝为加强中央集权统治而采取的措施中,“推恩令”是收到了显著效果的重要政策,理解这一政策的作用,有助于学习本课的重点问题。 教法建议 1.本课在具体授课时可着重采用分析、比较的方法。分析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颁布“推恩令”、强化监察制度等措施在巩固大一统方面所起的作用;比较“秦皇汉武”加强中央集

最新-七年级历史教案《西汉的强盛和衰亡》

最新-七年级历史教案《西汉的强盛和衰亡》 七年级历史教案《西汉的强盛和衰亡》 作为一名老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本人整理的七年级历史教案《西汉的强盛和衰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教学目标 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有:汉武帝的用人政策;“推恩令”;盐铁专营,五铢钱;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兴办太学。 二、通过了解汉武帝用人政策、兴办太学的做法等,认识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对后世封建统治思想的影响。 三、通过本课的教学以,使学生了解到汉武帝的大一统是西汉强盛的顶点,同时要认识到经济上的发展是大一统的物质基础,说明国家在政治上的统一是实现强盛的重要原因。对待汉武帝要辩证地认识:他作为一个封建帝王,确是雄才大略,更可贵的是他有勇气承认错误。 地位分析 秦汉文明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先秦文明的基础上,秦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并对此后中华文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古代中国以一个发达国家闻名于世,是从秦汉开始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的大一统,是秦汉文明的突出特点。汉武帝是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在他统治中国的半个世纪中,“外事四夷,内兴功利”,进一步扩大了版图,发展和巩固了大一统事业。“秦皇汉武”成了中国历史上大一统的象征。 对汉武帝“大一统”措施的理解及评价 这主要是涉及到对历史事件尤其是对历史人物的评价问题,而历史评价问题历来是历史教学中的难点问题。要引导学生运用基本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评价汉武帝,既要看到汉武帝顺应历史潮流,变革图新,发奋建国,发展和巩固大一统的事业的历史功绩,同时也要认识到汉武帝统治毕竟是封建统治,其目标是为了

“承敝易变”与西汉的强盛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sj.com/doc/3411567554.html, “承敝易变”与西汉的强盛 作者:陈其泰 来源:《江汉论坛》2008年第07期 摘要:从高祖到武帝百余年间,前有汉初“承敝易变”,后有武帝“改制”,都是总结历史经验和客观时势变化而改变治国策略,因而卓有成效地推动西汉皇朝的上升和鼎盛。历史雄辩地证明:实行正确的政治改革是推动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的有力杠杆。 关键词:汉高祖;陆贾;“承敝易变”;汉武帝;董仲舒;“改制”;西汉盛世 中图分类号:K23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54X(2008)07-0104-03 一 人类的历史,是一个不断总结历史经验、克服障碍、向上发展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变革旧规旧制、探求新路的过程。“改革”一词。似乎在近30年方才成为流行的观念,其实自觉地实行改革、变革不合理的旧制度的实践不仅出现很早、成效卓著,而且早已成为历史的通则,先哲们对于古代的改革思想、改革措施和改革成效,都曾十分重视,予以总结和记载。在先秦典籍中,《易传》就将勇于变革旧规、不断更新以实现进步提高到社会前进规律的高度来总结。故言:“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革,水火相息,……其志不相得曰革。”先秦时代一些有作为的政治家,勇于改革旧制、创立治国新规。因而推动了社会发展,在历史上留下显赫名声的,则有秦国商鞅变法,楚国吴起变法,赵国武灵王胡服骑射。这些体现历史前进规律的哲理总结和著名的“变法”事件,证明“改革”的观念形成很早,并且在政治领域产生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汉朝代秦而起,历史的演进出现了新的更大机遇,汉代思想家、政治家发扬了我们民族的智慧,因时而变,根据时代的需要提出并制定出有效的“改革”措施,并且凭借国家更大规模统一所提供的广阔舞台,取得了超越前古的辉煌成就,使中国历史上出现了第一个盛大的皇朝,留下了赫赫功业和许多宝贵的历史经验。因此,有关“承敝易变”、“改制”与西汉盛世的出现二者的关系,实为史学研究中一个极有意义的课题,本文主要对汉初的“承敝易变”和武帝的“改制”如何推动社会的巨大进步谈点粗浅认识。以期引起同好者的注意。 二

中国历史上的三大盛世王朝,哪个朝代更强盛

中国历史上的三大盛世王朝,哪个朝代更强盛? 首先,在本文开篇作者要讲的是,我国历史上真正称得上盛世的好像也没有几个,也就是那么几个吧,如果以李世民所缔造的大唐第一个盛世“贞观之治”的各种软硬件(综合标准)作为一个参照系的话,那么这样的盛世可能更少,大概就是三个吧。那么什么是盛世呢?这个好像没有一个统一的涵义或者说名词解释,因为每个人心中的盛世是不一样的,基于他的立场和认知度的不同,盛世这个名词也像世界级文学大师契诃夫笔下的变色龙一样千变万化,莫衷一是。当然,任何事物都会有它的基本内核和要素,即使是“各花入各眼”的美女,也起码有“樱桃嘴、丹凤眼、高挑个”之美目靓兮不嗔自娇的一些基本“软硬件”,所以说盛世也绝对是会有自己的一套过硬的综合指标,以下,我们将综合一些现成资料加以诠释,扩大一下知识面吧。“盛世”是近些年来使用频率颇高的一个名词,类似于我们在网上常说的所谓“热词”。所谓“盛世”,在历史上是指中国社会发展中一些特定的阶段,是国家从大乱走向大治,在较长时间内保持繁荣昌盛的特殊时期。各个盛世都具有并需要以下共同特征:国家统一,经济繁荣,政局稳定,社会久安,国力强大,文化昌盛等。而有些人甚至还具体到,“盛世”就国内而言,是指领土统一、政治稳定、经济发展、人民安居,对外则周边没有足以威胁

国家安全的敌对势力。曾在某些论坛看到过一些网友关于“盛世”的探讨,他们开列了关于盛世的五大条件:1、是否实力强于周围各国?至少有能力保护自己国家的安全。一个需要给其他国家进贡的国家是不能算做盛世的;2、是否统一?一个分裂的国家不能算是盛世;3、吏治是否清明?一个贪官遍地的国家不能算是盛世;4、人民生活是否幸福安定?社会道德是否比较高。一个社会治安恶化、盗匪成群、道德低下的国家不能算是盛世;5、社会是否开放,思想是否开明,族群之间的关系是否融洽,文化是否发达。总而言之,盛世必须是满足社会和谐安定、政治清明民主、经济文化发达、军事外交强大等要素的朝代。根据上述的硬性指标,于是有人总结出了中国历史上出现过12个盛世(也有说是14个的),分别是:一、周朝成康之治(前约1017年—前961年);二、西汉文景之治(前180—前140年);三、东汉光武中兴(公元25年——公元57年);四、南北朝宋文帝元嘉之治(公元424-453年);五、隋朝开皇之治(公元581年——公元604年);六、唐朝贞观之治(公元627年——公元649年);七、唐朝开元盛世(公元713年——公元741年);八、五代十国后唐长兴之治(公元867-875年);九、北宋咸平之治(公元968—1022年);十、明朝永乐盛世(公元1360—1424年);十一、明朝仁宣之治(1378—1435年);十二、清朝康乾盛世(公元1661年——

七年级历史《西汉的强盛和衰亡》教案

七年级历史《西汉的强盛和衰亡》教案 教学目标 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有:汉武帝的用人政策;“推恩令”;盐铁专营,五铢钱;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兴办太学。 二、通过了解汉武帝用人政策、兴办太学的做法等,理解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对后世封建统治思想的影响。 三、通过本课的教学以,使学生了解到汉武帝的大一统是西汉强盛的顶点,同时要理解到经济上的发展是大一统的物质基础,说明国家在政治上的统一是实现强盛的重要原因。对待汉武帝要辩证地理解:他作为一个封建帝王,确是雄才大略,更可贵的是他有勇气承认错误。 教学建议 地位分析: 秦汉文明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先秦文明的基础上,秦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并对此后中华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长远的影响。古代中国以一个发达国家闻名于世,是从秦汉开始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的大一统,是秦汉文明的突出特点。汉武帝是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在他统治中国的半个世纪中,“外事四夷,内兴功利”,进一步扩大了版图,发展和巩固了大一统事业。“秦皇汉武”成了中国历史上大一统的象征。 对汉武帝“大一统”措施的理解及评价 这主要是涉及到对历史事件尤其是对历史人物的评价问题,而历史评价问题历来是历史教学中的难点问题。要引导学生使用基本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评价汉武帝,既要看到汉武帝顺应历史潮流,变革图新,发奋建国,发展和巩固大一统的事业的历史功绩,同时也要理解到汉武帝统治毕竟是封建统治,其目标是为了维护地主阶级的根本利益,从更深更远的层面维持对广大劳动人民的统治,能否恰如其分地对汉武帝推动大一统格局实行评价,是本课难点。 汉武帝的“大一统” 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的大一统,是秦汉文明的突出特点,而“大一统”的事业在汉初才基本上得以全面完成。通过了解汉武帝为推动大一统所采取的政策措施,对汉武帝实行评价,应该说是整个中国古代史的一个重要内容。在汉武帝为增强中央集权统治而采取的措施中,“推恩令”是收到了显著效果的重要政策,理解这个政策的作用,有助于学习本课的重点问题。教法建议 1.本课在具体授课时可着重采用分析、比较的方法。分析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颁布“推恩令”、强化监察制度等措施在巩固大一统方面所起的作用;比较“秦皇汉武”增强中央集权措施的异同,理解汉武帝“独尊儒术”的做法,使儒家思想成为专制王朝的正统思想,并逐步成为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思想基础。 2.“王莽改制”一目为小字,各地学校可根据自身情况灵活处理。 教学设计示例 重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难点:对汉武帝"大一统"措施的理解及评价。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14东汉的建立与衰亡同步练习北师大版

东汉的建立与衰亡 一单项选择题 1.2014年2月27日,霍洛柴登古城遗址发掘出重7000多斤、140万枚布币和方孔钱币等,经推断这里曾是西汉至王莽时期西河郡郡治窖藏。这一重大考古发现对于研究我国汉代及哪个短命王朝的历史具有重要价值() A.秦朝 B.新朝 C.隋朝 D.元朝 2.电视剧《光武中兴》主要讲述哪一位人物领导义军扫灭新莽、成功实现“光武中兴”的故事() A.刘邦 B.刘彻 C.刘秀 D.刘备 3.刘秀是中国历史上一位著名的皇帝,下列措施与他无关 ..的一项是() A.下令释放奴婢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惩处贪官污吏 D.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 4.东汉中期以后,中央政权的典型特征是() A.地方豪强独霸一方 B.朝中大将篡夺皇位 C.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D.农民起义风起云涌 5.“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是中国古代哪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的口号() A.陈胜、吴广起义 B.刘邦、项羽起义

C.西汉绿林赤眉起义 D.东汉黄巾起义 6.下面是某同学制作的关于黄巾起义的知识卡片,其中错误 ..的一项是() 时间:公元184年 领导人:张角 口号:“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作用:使东汉政权土崩瓦解 A.时间 B.领导人 C.口号 D.作用 7.下列关于东汉王朝统治的说法,不正确 ...的一项是() A.建立者刘秀是西汉宗室 B.初期社会安定,经济发展 C.中期以后出现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D.在黄巾起义的打击下灭亡 8.下列关于东汉政权后期逐步走向衰亡的原因中,不包括 ...() A.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B.州牧势力的膨胀 C.黄巾起义的沉重打击 D.王莽施政的危害 9.下列关于东汉黄巾起义和秦末陈胜吴广起义相同点的说法错误 ..的一项是()A.当时的社会统治非常黑暗 B.起义前都进行了精心的准备 C.都遭到统治者的残酷镇压 D.都使当时的统治者一蹶不振 材料题:东汉的建立与衰亡 二.观察下面的图表,回答下列问题。

精选2019-2020年初中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1课 强盛的西汉中华书局版巩固辅导三十三

精选2019-2020年初中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1课强盛的西汉中华书局版巩固辅导 三十三 第1题【单选题】 把握阶段历史特征是对历史的一种理性认识,下列能够准确反映某一历史阶段发展特征的是( ) ①夏商周是奴隶国家的产生、发展时期 ② 春秋是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 ③ 战国时期是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 ④秦汉是封建国家的大一统时期,文化昌盛 ⑤ 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分立、民族融合、文化承上启下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④⑤ C、①③⑤ D、①④⑤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下列哪个选项不属于“文景之治”时期的政策( ) A、减轻农民徭役,赋税负担 B、注重发展生产 C、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 D、统治者提倡节俭,以德化民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文成公主远涉千山入藏婚配松赞干布书写了我国古代民族关系的一段佳话,下列古代奇女子中如文成公主般为民族关系和谐发展远嫁边疆的扬州姑娘是( ) A、金城公主 B、细君公主 C、王昭君 D、蔡文姬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西汉初年,汉高祖为了增加农业劳动力采取的主要措施包括( ) ①士兵还乡务农②提倡勤俭治国③奴婢释放为平民④废除断残肢体的肉刑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大一统”的关系是( ) A、政治上的统一确保思想上的统一。 B、思想上的统一为巩固政治上的统一服务。 C、董仲舒的学说适应实现政治统一的需要。 D、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居于统治地位的思想。 【答案】: 【解析】: 第6题【单选题】 儒家学说成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开始于儒家学说成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开始于( ) A、秦朝后期 B、战国时期 C、秦朝初期 D、西汉强盛时期 【答案】: 【解析】: 第7题【单选题】 西汉统治者在充分认识到“先富民,再强国”的道理后,在王朝建立之初采取的富民政策是( ) A、力倡节俭 B、大兴文治 C、休养生息 D、平抑物价

2019-2020学年度初中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1课 强盛的西汉中华书局版习题精选第四十二篇

2019-2020学年度初中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1课强盛的西汉中华书局版习题精选 第四十二篇 第1题【单选题】 秦始皇“废分封,设郡县”;汉武帝实行“郡国并行制和内外朝制”;孝文帝“采用汉制,习儒家经典”;武则天“设武举、开殿试”;清雍正“以军机处取代议政王大臣会议”。历代帝王这样做的目的是( ) A、为了政治改革的顺利进行 B、为了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 C、为了预防官员的贪污腐败 D、为了彰显皇帝的特权地位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繁荣盛世局面是( )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开元盛世 D、康乾盛世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西汉初年,导致社会秩序混乱的两股势力是( ) A、朝中大将和地方官吏 B、诸侯王和豪强地主 C、朝中大将和豪强地主 D、诸侯王和宦官势力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在我国封建社会发展过程中,下列朝代属于统一王朝的有( ) ①秦②西汉③西晋④东晋⑤北魏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②③④⑤ D、①③④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秦始皇不用几丈高或三头六臂的超人神像代替数目众多的兵马俑,突出反映了秦朝( ) A、皇权的至高无上 B、神权色彩较明显

C、按军功授予爵位 D、劳动人民的伟大 【答案】: 【解析】: 第6题【单选题】 秦始皇、汉武帝都是我国历史上有雄才大略的皇帝,他们采取共同统治措施是( )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在长安设立太学 C、抵御匈奴,巩固边防 D、统一度量衡 【答案】: 【解析】: 第7题【单选题】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毛泽东在《沁园春·雪》。秦皇汉武相似之处不包括( ) A、统一文字 B、统一思想 C、修筑长城 D、统一货币 【答案】:

高中历史思维导图

高中历史思维导图 高中历史思维导图是一种表达发射性思维的有效的图形思维工具,其核心思想是联想和关联。高中历史思维导图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或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出来,并建立记忆链接,激发大脑的潜能,使人们在联想和关联的环境下对事物进行深刻的记忆和理解。 新课改下的历史高考强调以知识的迁移和灵活运用为核心,注重考查学生理解分析历史问题与探究、阐释、解决历史问题的思维过程与能力。因此,在历史高考中,运用高中历史思维导图,纵观全局,俯视各个知识板块, 找出各部分的联系,使庞杂的历史知识条理化、系统化,浓缩化,让学生在完善认知结构的过程中温故而知新,以发展历史思维,领悟思想方法,提升人文素养,提高历史高考复习效能。那么,在历史高考复习中,我们应该如何运用高中历史思维导图来进行备考复习呢?本文拟以《多元史观下的世界》高中历史思维导图的运用来加以说明。 一、在建立知识框架体系的过程中提升学生思维能力 历史教材知识是各单元、章节知识之间紧密联系的一个整体。在历史高考复习中,要引导学生对所学的历史知识作纵向、横向的归类和整理,找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将分散的知识串成线,连成片,结成网。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利用高中历史思维导图,对学习的课程内容进行有效的资源整合,通过梳理知识,形成知识框架体系,同时,让学生在构建知识结构系统化过程中,提升思维能力。 如通过《多元史观下的世界》高中历史思维导图,使学生明确人类社会交往发展的历史知识框架体系。一方面,梳理人类社会的发展由彼此隔绝到世界市场

雏形出现、世界市场拓展、世界市场基本形成、世界市场形成到经济全球化、区域集团化的发展历史;另一方面,理解人类社会交往的发展与生产力发展的关系,如新航路开辟促进了世界市场雏形出现,工业革命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等。 二、在理清历史时序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历史素养 历史时序是指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先后,是学生学习历史学科应该具备的基本历史素养。在新课改下,最基本的历史时序概念,却普遍成为了学生认知结构的“短板”。在历史高考复习中,要引导学生在历史叙述中树立时间意识,学会运用时间术语来进行历史陈述,在时间的背景下把握历史的变迁与延续、原因与结果。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利用高中历史思维导图,编制专题性事件大事记;掌握与时间有关的专业术语如世纪、年代等;归纳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及不同发展阶段的社会特征。 如通过《多元史观下的世界》高中历史思维导图,让学生能够站在时序的角度来分析历史。古代史主要是农业文明、人类社会彼此隔绝;近代史主要是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工业革命、人类社会日益连成一个整体,工业文明兴起;现代史主要是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经济全球化出现,工业文明向全球扩散。 三、在提炼历史知识关键点的过程中增进学生理解和记忆能力 历史知识关键点是指历史发展过程具有转折或标志性的事件,它不仅是历史教材的核心内容,更是高考考查的高频考试内容。在历史高考复习中,要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对知识关键点进行探究与分析,并形成关键知识点之间的连接。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利用高中历史思维导图,在浩如烟海的历史知识中,积极主动思考,进行思维联想,提炼历史知识关键点,全面增进学生的理解和记忆能力。

高中历史中国史思维导图

高中历史中国史思维导图 中国古代史部分 先秦时期 秦汉时期魏晋隋唐宋元时期 明清时期中国近代史部分 中国现代史部分建国初期 十年建设时期文化大革命时期 改革开放时期 10分钟掌握2000年历史, 秦朝到清朝皇帝世系表 摘要:中国有2000多年的封建历史,从第一 个皇帝秦始皇算起,有记载的皇帝多达500多位。 为了更清楚直观的了解每个朝代的皇帝传承,作 者将他们绘制成表,呈现给喜欢历史的读者。(包 括魏晋南北朝、五代十国) 秦朝: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攻灭六国,统一 天下,自称始皇帝,是历史上第一个皇帝。秦始 皇死后,儿子胡亥继承皇位,由宦官赵高把持朝 政。秦二世的暴政引起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公 元前207年,秦王子婴向刘邦投降,秦朝灭亡。 秦朝共传二世,建国仅仅14年。 西汉:开国皇帝刘邦,出身小吏,是个不折不扣 的流氓。在秦朝末年的农民起义中,击败霸王项 羽,建立大汉王朝,史称西汉。公元8年,权臣 王莽自立,西汉灭亡。前后共有15位皇帝,建国 210年。 东汉:王莽篡权之后,爆发了绿林赤眉起义,汉 朝宗室后代刘秀趁机起兵,通过十几年的战争重 新统一中国。公元25年,刘秀称帝,定都洛阳, 国号汉,史称东汉。公元220年,曹操儿子曹丕 废汉献帝,建立魏国,东汉灭亡。传八世共十四 帝,建国195年。 三国:曹操、刘备、孙权相信大家并不陌生,东 汉末年天下大乱,诸侯割据相互攻伐,最后只剩 下曹操、刘备、孙权三大势力。公元220年,曹 丕篡汉称帝;次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公元229年 孙权称帝,至此三国正式成立。

晋朝:晋朝的开国皇帝是三国著名谋士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他在266年代魏自立称帝,建国号为晋,定都洛阳,史称西晋。公元316年,西晋被匈奴所灭,司马睿逃到江南,在建邺称帝,史称东晋。公元420年,刘裕建立宋,东晋灭亡。两晋共传十五帝,建国155年。 北朝(386年——581年),指的是在西晋灭亡之后,在中国北方由少数民族建立的五个朝代,包括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五朝。 南朝(公元420年-公元589年),是指刘裕灭东晋建立宋朝之后,在中国江南建立的四个汉人政权。包括有:宋、齐、梁、陈四各朝代。 隋朝:开国皇帝杨坚是北周的外戚,公元581年,杨坚废除外孙周静帝,自称皇帝,建立大隋,定都长安。隋朝是自西晋之后,中国的又一个大一统王朝,结束了中国数百年的分裂局面。杨坚死后,儿子杨广继位,他在位期间荒淫无道,横征暴敛,激起了大规模农民起义和贵族叛乱。大业十四年(618年)隋恭帝杨侑禅让李渊,619年王世充废隋哀帝,隋朝灭亡,享国38年。 唐朝:隋末天下大乱,唐国公李渊在晋阳起兵,攻占长安,公元618年,李渊称帝建立唐朝。在唐太宗李世民时期,唐朝的实力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唐朝是版图最大,也是唯一未修建长城的大一统中原王朝,是公认的中国最强盛的时代之一。公元878年爆发黄巢起义破坏了唐朝统治根基,907年朱温篡唐,唐朝覆亡,中国进入五代十国。共历二十一帝,建国289年。 五代:指的是907年唐朝灭亡后依次更替的位于中原地区的五个政权,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与后周。 十国:前蜀、后蜀、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荆南)、北汉等十个割据政权被《新五代史》及后世史学家统称十国。 宋朝:公元960年,后周将领发动陈桥兵变,拥立大将赵匡胤为皇帝,建立宋朝。由于宋朝采取重文抑武的政策,导致军事实力较弱,在与北方辽、金等少数民族的战争中,经常处于劣势。但宋朝时期,社会经济得到了充分的发展,民间的富庶与社会经济的繁荣实远超过盛唐。1127年,北宋被金所灭,皇室成员赵构迁都江南,建立南宋。公元1276年,元朝攻占临安,崖山海战后,南宋灭亡。共历十八帝,建国319年。 辽朝:(916年—1125年)是中国历史上由契丹族建立的封建王朝,共传九帝,享国210年。

西汉

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9年),又称前汉,与东汉(后汉)合称汉朝。是中国古代秦朝之后的大一统封建王朝。公元前202年2月28日,刘邦称皇帝,国号汉,史称西汉,刘邦即汉太祖高皇帝。公元9年1月10日,王莽自立为皇帝,改国号为新,西汉灭亡。西汉共有十四帝,历经211年。西汉是中国文化发展的一个高峰,社会经济、文化全面发展,对外交往的日益频繁,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之一。西汉定都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北)。陵寝遍布关中,文物遗存十分丰富,显示出“汉并天下”、多姿多彩的时代风貌。 目录 1西汉简介西汉建立 1休养生息 1大汉盛世 1衰败灭亡 大事年表 西汉政区 边境民族 西汉文化 经济人口 君主列表 1西汉世系表宗室 1楚元王系 1高祖系 1惠帝系 展开 编辑本段西汉简介 秦朝灭亡后,继之而起的是一个强大的王朝,这就是西汉王朝。西汉是继秦之后的强大的统一的封建王朝。西汉建立后,在诸多制度上承袭了秦制,又实行了轻徭薄赋的政策,使社会经济稳步发展,农业、手工业及商业领域均取得明显进步。在“文景之治”的基础上,汉武帝又进一步采取措施加强中央集权统治,如推行“推恩令”、“中朝”制、盐铁专卖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在征讨匈奴的同时,西汉政府还派张骞出使西域,扩大了对外交往,丝绸之路随之产生。而以“昭君出塞”为标志的和亲,汉中央与周边民族的关系也在继续得到发展。西汉后期社会矛盾不断激化,最终导致王莽改制和绿林、赤眉大起义。西汉时期在文学、史学、艺术和科学技术等领域的成就辉煌灿烂,影响深远。 西汉地图(15张)

西汉疆域 西汉建立 (前206年-前202年)楚汉战争秦朝末年天下大乱,到处出现割据势力,而刘邦和项羽也在这时崛起。项梁找到了楚王的后代,立为楚怀王(后为楚义帝),并且各自出兵,打算攻灭秦朝。刘邦听从谋士的安排,于公元前207年12月首先攻入关中,秦王子婴投降,刘邦入据秦都咸阳。刘邦未实现“先入关者为王”的约定,因自己的实力不及项羽,退军霸上。此后项羽渐握大权,凭借自己强大的武力进行统治,分封诸侯。立楚怀王为义帝,封自己为“西楚霸王”。他将刘邦封在蜀地,且将刘邦的国号定为汉。该年中国有18个诸侯,1个义帝。不久,刘邦在自己的封地整顿军队对项羽进行进攻,前期并不占据优势。不过,刘邦的军事才能虽然无法与项羽相比,但刘邦善于使用人才,他重用萧何、张良、陈平等谋士为他效力。更重要的是,他得到了不被项羽重用的将领韩信,正是他出色的军事才能使局面逆转。在最后的垓下战役中,刘邦赢了项羽,而项羽拒绝了属下东渡乌江卷土重来的建议之后,他在乌江边自尽,为楚汉战争画上了句号。公元前202年 刘邦 2月28日,刘邦称皇帝,定国号为汉。6月定都长安,西汉王朝诞生。 休养生息 (前202年-前141年)与民休息也就是我们历史上常说的“休养生息”政策。休养生息政策指大动荡、或长期战争以后,统治者不搞劳民伤财、严刑峻法的统治,改以宽刑薄赋的政策,保养民力,增殖人口,以达到恢复和发展经济、稳定统治的目的。休养生息政策自汉高祖开始,历经几代皇帝(惠帝、吕后、文帝、景帝),执行了六七十年。结果是“海内殷富,国力充实”。班固说:“汉兴,扫除烦苛,与民休息;至于孝文,加之以恭俭;孝景遵业。五六十载之间,至于移风易俗,黎民醇厚。”无

西汉的强盛和衰亡

西汉的强盛和衰亡 ———初中一年级历史教案 教学目标 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有:汉武帝的用人政策;“推恩令”;盐铁专营,五铢钱;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兴办太学。 二、通过了解汉武帝用人政策、兴办太学的做法等,认识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对后世封建统治思想的影响。 三、通过本课的教学以,使学生了解到汉武帝的大一统是西汉强盛的顶点,同时要认识到经济上的发展是大一统的物质基础,说明国家在政治上的统一是实现强盛的重要原因。对待汉武帝要辩证地认识:他作为一个封建帝王,确是雄才大略,更可贵的是他有勇气承认错误。 教学建议 地位分析: 秦汉文明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先秦文明的基础上,秦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并对此后中华文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古代中国以一个发达国家闻名于世,是从秦汉开始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的大一统,是秦汉文明的突出特点。汉武帝是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在他统治中国的半个世纪中,“外事四夷,内兴功利”,进一步扩大了版图,发展和巩固了大一统事业。“秦皇汉武”成了中国历史上大一统的象征。 对汉武帝“大一统”措施的理解及评价 这主要是涉及到对历史事件尤其是对历史人物的评价问题,而历史评价问题历来是历史教学中的难点问题。要引导学生运用基本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评价汉武帝,既要看到汉武帝顺应历史潮流,变革图新,发奋建国,发展和巩固大一统的事业的历史功绩,同时也要认识到汉武帝统治毕竟是封建统治,其目标是为了维护地主阶级的根本利益,从更深更远的层面维持对广大劳动人民的统治,能否恰如其分地对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进行评价,是本课难点。 汉武帝的“大一统” 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的大一统,是秦汉文明的突出特点,而“大一统”的事业在汉初才基本上得以全面完成。通过了解汉武帝为推进大一统所采取的政策措施,对汉武帝进行评价,应该说是整个中国古代史的一个重要内容。在汉武帝为加强中央集权统治而采取的措施中,“推恩令”是收到了显著效果的重要政策,理解这一政策的作用,有助于学习本课的重点问题。教法建议 1.本课在具体授课时可着重采用分析、比较的方法。分析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颁布“推恩令”、强化监察制度等措施在巩固大一统方面所起的作用;比较“秦皇汉武”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异同,认识汉武帝“独尊儒术”的做法,使儒家思想成为专制王朝的正统思想,并逐步成为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思想基础。 2.“王莽改制”一目为小字,各地学校可根据自身情况灵活处理。

高中历史中国史思维导图

高中历史中国史思维导图中国古代史部分 先秦时期 秦汉时期魏晋隋唐宋元时期 明清时期中国近代史部分

中国现代史部分建国初期 十年建设时期文化大革命时期 改革开放时期

10分钟掌握2000年历史, 秦朝到清朝皇帝世系表摘要:中国有2000多年的封建历史,从第一个皇帝秦始皇算起,有记载的皇帝多达500多位。为了更清楚直观的了解每个朝代的皇帝传承,作者将他们绘制成表,呈现给喜欢历史的读者。(包括魏晋南北朝、五代十国)秦朝: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攻灭六国,统一天下,自称始皇帝,是历史上第一个皇帝。秦始皇死后,儿子胡亥继承皇位,由宦官赵高把持朝政。秦二世的暴政引起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公元前207年,秦王子婴向刘邦投降,秦朝灭亡。秦朝共传二世,建国仅仅14年。 西汉:开国皇帝刘邦,出身小吏,是个不折不扣的流氓。在秦朝末年的农民起义中,击败霸王项羽,建立大汉王朝,史称西汉。公元8年,权臣王莽自立,西汉灭亡。前后共有15位皇帝,建国210年。东汉:王莽篡权之后,爆发了绿林赤眉起义,汉朝宗室后代刘秀趁机起兵,通过十几年的战争重新统一中国。公元25年,刘秀称帝,定都洛阳,国号汉,史称东汉。公元220年,曹操儿子曹丕废汉献帝,建立魏国,东汉灭亡。传八世共十四帝,建国195年。 三国:曹操、刘备、孙权相信大家并不陌生,东汉末年天下大乱,诸侯割据相互攻伐,最后只剩下曹操、刘备、孙权三大势力。公元220年,曹丕篡汉称帝;次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公元229年孙权称帝,至此三国正式成立。

晋朝:晋朝的开国皇帝是三国著名谋士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他在266年代魏自立称帝,建国号为晋,定都洛阳,史称西晋。公元316年,西晋被匈奴所灭,司马睿 逃到江南,在建邺称帝,史称东晋。公元420年,刘裕建立宋,东晋灭亡。两晋共传十五帝,建国155年。 北朝(386年——581年),指的是在西晋灭亡之后,在中国北方由少数民族建立的五个朝代,包括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五朝。南朝(公元420年-公元589年),是指刘裕灭东晋建立宋朝之后,在中国江南建立的四个汉人政权。包括有:宋、齐、梁、陈四各朝代。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