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八年级人教版地理第四章中国的经济发展

八年级人教版地理第四章中国的经济发展

第四章中国的经济发展第一节交通运输

第一节

交通运输

第二课时:

第一节交通运输

第二节农业

第1课时农业及其重要性

设计思想

我国人口多,农村人口比重大,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农业仍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作为公民应该了解我国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地理差异、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农业面临的挑战与对策以及农业建设方向。

“农业与我们”标题的学习,如何真正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教学设计的最终归宿。密切联系生活生产实际,采用讨论法和指导探究法的教学方法,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和特色,力图创造和谐愉快的自主探究的课堂教学模式。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农业是主要部门以及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

学会读图、析图,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学会根据资料图片、乡土地理的知识,说明理解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注重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关注家乡的“三农”问题,树立“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的观念。

教学重点

了解农业的主要部门,理解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

教学难点

理解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建设和发展的基础产业。

教学方法

讨论法指导探究法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制作

学生:互联网上收集我国一、二、三产业的构成;“三农”问题的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出示课件、提问] “情系‘三农’谋发展”

同学们,什么是“三农”问题?

(通过提问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现实的意识。)

[资料展示] 2004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说,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的问题是我们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

[师生小结] “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

[开放提问] 你能从我国的国情分析,造成“三农”问题的原因及解决途径吗?

(关注“三农”,体现“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理念;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承转] 农业问题是“三农”问题的首要问题。农业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你知道什么是农业?主要农业部门有哪些?农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如何?这就是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的内容。

一农业与我们

[教师承转] 同学们,那么什么是农业呢?农业主要包括哪几个部门?

[出示课件] 视频资料:主要农业部门。

[学生讨论] (直观了解农业,使抽象的变为具体的。)

[师生小结] 利用动物、植物等生物的生长发育规律,通过人工培育来获得产品的农业产品的各部门,统称为农业。农业主要包括农、林、牧、副、渔业五个部门。

[出示板书] 1.农业:农业(种植业)、林业、牧业、副业、渔业

[补充解释] 农业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农业仅只种植业,而广义的农业按照劳动对象的不同,则可包括农业(种植业)、林业、牧业、副业、渔业五个大部门。

副业是指分别以种植业、牧业、渔业、林业为主的农村,为搞活经济而发展的辅助产业,因各地的条件不同而有很大的差异,在地区分布上没有多少规律可循。

(深刻理解农业包括的各个部门。)

[学生活动] P99活动1.2.。结合乡土地理说明农业与我们生活、工业生产的密切联系。

(学生在资料收集、交流和展示的过程中,不仅对本节的有关内容有了初步的了解,而且对能力的培养大有益处,同时获得成就感,激发了学习的兴趣。)

[师生小结] 农业为人们的生活提供农产品,为工业生产提供原料和消费市场。

[教师承转] 可见,人们的生活,工业生产的原料和消费市场,都离不开农业。下面是人们对农业地位的看法,你赞成哪一个说法?为什么?

[出示课件] 人们对农业地位的看法。

——我国人口这么多,粮食生产太重要了。

——只有农村实现了现代化,才能说中国实现了现代化。

——应把农业放在发展国民经济战略重点的首位。

[小组讨论交流](小组代表发表见解,其他学生质疑补充。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和高度看问题。)[教师小结] 从我国人口的角度来说,农业是解决人民温饱的基础;从中国实现现代化来讲,农村实现现代化是瓶颈;对于国家决策者而言,农业是发展国民经济的重中之重。正因为如此,农业是支撑国民经济建设和发展的基础产业。

[出示板书] 2. 农业是支撑国民经济建设和发展的基础产业。

板书设计

第2课时我国农业的地区分布

设计思想

农业的地区分布是本节学习的重点内容之一,如何突破重点是教学设计的关键。地图是反映地理事物及空间分布的重要信息载体,阅读和使用地图是学习地理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所以充分利用农业分布图并进行列表比较,让学生知道从地图上获取信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地理问题是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能够运用资料并联系实际,说明我国农业在地区分布上的差异,理解农业分布出现差异的原因;

掌握阅读使用地图及图表资料,学会从图表中获取地理信息的技能。

过程与方法

学会用表格比较的方法说明农业在地区分布上的差异;

尝试运用已学习的我国地形、气候等方面的知识,分析理解我国东西部、南北方农业分布差异的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关注家乡山区农业生产的发展,增强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感;

培养学习地理的兴趣。

教学重点

运用资料和联系实际,说明我国农业在地区分布上的差异。

教学难点

理解我国农业分布地区差异的原因。

教学方法

指导探究法列表比较法

课前准备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农村学生采用实地调查和对长辈进行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城市学生采用对长辈进行调查的方式)调查当地农作物的种类、熟制及主要农作物种植收获的时间等。

教学过程

[活动引入] 上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主要农业部门及农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那么,请同学们根据大屏幕上显示的中国地形图、中国气候图、中国干湿地区分布图、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图,在发给你们的中国轮廓图上大胆设计我国的主要农业部门的发展地区。

[学生讨论、绘图、展示、评议]

(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动手能力、合作意识、探究意识、“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意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理解农业地区差异的原因奠定了基础。)

[出示课件] 出示“中国农业的地区分布图“,请同学们对比并找出你设计合理和不合理的地方,并做解释。

(通过对比完善自己的知识,也进一步明确影响农业分布的因素。)

[开放式提问、角色扮演] 学生根据“中国农业的地区分布图”展示从图中获取的信息。

(学会提出问题,从地图上获取信息能力的培养。)

[教师承转] 我国农业的地区分布主要表现为东部与西部、南方与北方的差异。你能用列表比较的方

法比较东部地区南北方农业分布的地区差异吗?

(教师尽量引导学生将原因的分析结合到中国的地形、气候、河流、资源的已学知识上,加强学生对前后知识的联系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培养比较归纳的学习地理方法。)[出示课件、知识拓展] P101活动2 在我国西南部的山区中,农作物的种类、耕作制度随海拔高低的不同而不同。请你在图4.15中的适当部位上填上如下四组内容,并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一下为什么该地会呈现这样的分布规律?

A.双季稻、香蕉,一年三熟;

B.适宜发展林业、牧业;

C.玉米、荞麦、燕麦,一年三熟;

D.玉米、小麦,一年两熟。

[学生讨论、交流]

[教师小结]

农业的地区差异不仅体现在水平方向上的差异,而且包括垂直方向上的差异。这为山区的农业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各地区农业的发展要受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影响。只有因地制宜才能发展好我国的农业。

(知识拓展。激发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感情)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体会、感想。

(知识巩固,方法形成。)

板书设计

第3课时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

设计思想

“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这一标题主要介绍了影响农业发展与分布的主要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

以及通过正反两方面的实例说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重要性。学习内容生活化,教学过程活动化,“活动结论”的设计思路会受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明确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是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影响因素;

初步学会从媒体上收集因地制宜和不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生产的实例的技能,理解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重要性。

过程与方法

初步学会根据收集到的资料理解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重要性;

运用所学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的原则,提出解决农业生产中实际问题的看法及设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的理解,使学生明确人类的生产活动一定要符合自然规律,这样才能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教学重点

理解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对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影响。

教学难点

明确如何才能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教学方法

指导自主探究法

课前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制作

学生:收集因地制宜和不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生产的实例,调查家乡农业结构调整以及调整的原因。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我国农业的地区分布。请同学们思考:下列四个地区从事的农业生产活动,你能解释当地从事的农业生产活动的原因吗?

A.大小兴安岭

B.华北平原

C.内蒙古高原

D.洞庭湖沿岸

[学生讨论交流] A——林业——山地、湿润

B——种植业——平原、水热条件较好

C——畜牧业——高原、降水少

D——渔业——河湖多

(本活动的关键点是让学生说出从事该农业生产活动的原因,初步理解“因地制宜”的含义。)[教师承转]我国各地自然环境存在很大差异,各个地区发展的农业生产部门就不同,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为什么要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呢?因地制宜发展农业要受哪些因素的制约呢?这就是我们要一起来学习的内容。

(通过提问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出示课件提问] 对照图“因地制宜发展农业”,说出影响农业生产部门或农作物的主要因素?

[学生抢答]

[出示板书] 1.自然条件

[教师提问承转]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要充分利用当地自然条件的优势,把要发展的农业生产部门或农作物,布局在适宜它本身发展、生长最有利的地区。当我们进行具体的农业生产时还会遇到什么样的问题呢?请同学们看P104活动3。

[出示课件] P104活动3。

(创设情境,密切联系实际,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学生讨论交流小结]

B——种植蔬菜、花卉,发展肉、乳、禽、蛋生产——离城市较近;

C——种植小麦、水稻、玉米——离城市较远。

[出示板书] 2. 社会经济条件

(1)与城市的距离

[教师承转引申] 与城市的距离是发展农业需要充分考虑的社会经济条件的影响因素之一。联系实际(如家乡农业结构的调整),影响农业生产的社会经济条件还有哪些?你能举例说明吗?

(密切联系生产实际,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师小结提问] 农业生产的因地制宜的发展,主要考虑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影响。你能说一下二者之间的关系吗?

(深刻理解影响农业因地制宜发展的因素。)

[教师承转] 农业发展要因地制宜。你能从报纸、杂志、电视、互联网收集一些关于因地制宜和不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生产的事例吗?你能分析其成功之处和失误的地方吗?如果是反例,你能提出一些合理化的建议吗?

[学生活动] 学生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收集的资料。

(从正反两方面加深对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重要性的认识。)

[教师小结] 人类既可以对不利的环境进行改造,使之朝着有利的方向发展,同时不合理的行为也可能使得有利的环境变得不利。人类的生产活动一定要符合自然规律,这样才可能持续地发展下去。

(加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体会、感想。

(知识巩固,方法形成。)

板书设计

第4课时我国农业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设计思想:认识水稻之父袁隆平

“我国农业面临的挑战与对策”这一标题的主要内容是我国农业的发展成就、面临的挑战、发展对策以及农业建设方向的有机融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统计图、数据转化成统计图的方法和收集的资料直观了解农业发展成就;运用收集到的图片,说明我国农业面临的严峻挑战;运用地图、图片,探究

我国农业发展的对策;运用综合分析的方法和因地制宜的原则,理解我国东中西部农业的建设方向。通过采取这样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和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辅助,让学生获得有用的地理知识和终身受益的地理情感,形成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我国农业取得的成就、面临的挑战、发展对策及发展方向;

将数据转化成统计图的技能,从地理图表上获取信息的技能。

过程与方法

将数据转化成统计图的方法;

三江平原、洞庭湖平原、鄱阳湖平原等商品粮基地,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设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粮食生产是关系我国国计民生的头等大事”的观念,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

理解我国农业面临的挑战及发展对策。

教学难点

理解农业发展对策:运用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发展生态农业。

教学方法

讨论法指导探究法

课前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制作,收集我国农业面临的挑战的图片。

学生:调查:自己的长辈小的时候食物的种类、供给量的情况。资料收集:我国农业取得的成就。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需。我国农业经过50多年的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就。结合P96活动1,说说我国农业的发展成就。

(培养学生将数据转化成统计图的能力,加深学生对我国改革开放的农业迅速发展状况的认识。)[学生回答] 主要农产品的产量位居世界前列,粮食等主要农产品实现了长期短缺到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

[教师承转] 我国农业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还面临哪些方面的挑战?农业将怎样发展?朝什么方向发展?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教师承转] 我国农业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还面临哪些方面的挑战?请同学们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收集到的资料。

(学生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不仅对本节知识有了初步的了解,而且培养了收集资料解决问题的能力。)

[出示课件] 补充资料展示我国农业面临的挑战:水土流失;乱占耕地(“圈地运动”);旱涝灾害;我国人口增长图;水污染对渔业的影响;酸雨的破坏;退耕还林、退耕还湖、退耕还牧;国土资源部关于耕地减少的公告;超载放牧;滥垦滥伐等。

(培养学生获取信息,说明地理问题的能力。)

[出示板书] 2.我国农业面临的挑战

人口增加、耕地减少、水土流失、自然灾害、环境污染

[教师承转] 面对农业面临的严峻挑战,发展对策是什么?为什么?你有哪些更好的办法吗?

[学生讨论]

[出示板书] 3. 对策

(1)建立商品粮基地

[教师承转] 根据大屏幕展示的课件:我国的主要商品粮基地,你能说出我国九大商品粮基地的名称吗?你有什么好的办法记住它们?

[学生讨论交流] 东北:松嫩平原、三江平原

长江流域:江淮地区、太湖平原、鄱阳湖平原、洞庭湖平原、江汉平原、成都平原

珠江流域:珠江三角洲

(记忆方法形成。)

[教师提问] 你能分析一下三江平原、松嫩平原成为商品粮基地而华北平原没有成为商品粮基地的原因吗?

[学生讨论交流] 三江平原、松嫩平原:人少地多;华北平原:人口稠密。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师引申师生讨论] 粮食生产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头等大事。三江平原、鄱阳湖平原、洞庭湖平原发展粮食生产的潜力巨大,为什么三江平原地区禁止开垦,鄱阳湖平原、洞庭湖平原地区实行退耕还湖,你如何解释呢?

(关注地理热点,坚强环境保护,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充分体现我国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教师承转] 图片:无图栽培、现代化养牛场

材料:加入WTO对农业结构调整的影响

刚才我们学习了建立商品粮基地是解决农业问题的途径之一,从上述图片、材料,可以看出,解决农业问题的途径是什么?

[学生讨论、板书]

(2)调整农业结构,发展多种经营;运用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

[教师承转] 发展生态农业是提高农业生产技术的一个例证,而基塘生产是生态农业的典型例证,你能据图描述桑基鱼塘的生产过程吗?你能够画出流程图吗?

[学生讨论]

变废为宝,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整个生产过程没有废物,对环境没有污染。

(培养学生获取信息、景观图转化成流程图的能力。)

[教师承转] 请同学们阅读材料;P103活动3,说出我国东中西部农业建设的方向并思考(1)(2)两个问题。

[学生讨论]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加深对农业发展因地制宜的理解,加强前后知识的联系。)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体会、感想。

(知识巩固,方法形成。)

板书设计

第五课时走科技强农之路

[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和探讨我国的农业。

(板书)我国农业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讲授新课]

(资料分析)用电脑打出我国农业产量的数据及农业的变化资料,让学生感性认识我国农业发展成就。

(资料1)2001年全国畜禽增长量:肉6334万吨、蛋2337万吨、奶1123万吨、水产4382万吨。

人均占有肉、蛋、奶量:

改革开放初期:肉10公斤、蛋2公斤、奶1公斤。

现在:肉51公斤、蛋19公斤、奶9公斤。

增长倍数:肉增长了4倍,蛋增长了9倍,奶增长了8倍。

(资料2)1999年我国农业主要产品产量居世界的位次。

(资料3)芸豆出口前景良好

据2003年4月1日光明日报报载我国目前已成为国际上主要芸豆生产、贸易国。2001年我国芸豆出口数量达43万吨,创汇1.5亿美元,占全国粮食出口总额的10.45%。2002年,我国芸豆出口量再创新高,达47万吨。

(资料4)2002年农业机械化水平

全国农机总动力5.77亿千瓦,比上年增5%;大中型拖拉机90万台,增8.5%;小型拖拉机保有量1375万台,增4%;联合收割机30.6万台,增8%;全国机耕面积6200万公顷,机耕水平48%;机播4139万公顷,增2%,机播水平27%;机收面积2786万公顷,增5%,机收水平19%,水稻机收600万公顷,机收水平20%,跨区机收联合收割机18万台。

(资料5)百姓感言

河南省曲周县四疃乡四疃村农民王广仁说:近几年,曲周县种绿色甜玉米品种可发了家了。甜玉米是中国农大教授开发的新产品,每亩种4000株,每穗可卖0.2~0.25元,每亩能收800多元,比一般玉米增收300多元。我是曲周第一个甜玉米种植大户,去年在农大教授的指导下,承包了300多亩地种植玉米,当年收入超过24万元。要说我的体会,一是得益于甜玉米新品种,农大曲周实验站在我家门口,近水楼台先得月,在专家的帮助下,按绿色食品标准做,保证了产品的品质。二是得益于全省重点龙头企业曲周金日甜玉米加工公司,他们与我们县的农民每年签订保护价收购甜玉米协议3000多份。今年,他们又与我签订了收购协议,我一下把种植发展到500亩。

(提出问题)以上资料说明了什么?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在农业上有哪些方面的变化?发展成就如何?

(讨论问题)结合以上资料,让学生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观点。也可让学生结合自己所了解的农业发展变化分析。

(教师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我国的农业生产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许多农产品的产量位居世界前列。机械化程度大大提高,农业生产方式正逐渐由传统的农业生产向现代农业生产转变,提高了劳动效率,农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改善。我国以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世界22%的人口,并且基本解决了广大农民的温饱问题。这是举世公认的奇迹,不可磨灭的事实。这些事例都充分证明了我国的农业取得了明显的发展成就。

(板书)一、农业发展成就

(资料分析)用电脑打出以下几组资料,让同学们感性认识农业生产中还存在的问题。

(资料6)全国第二次水土流失遥感调查结果:全国水土流失面积356万平方千米,占国土面积的1/3强,其中水蚀面积165万平方千米,风蚀面积191万平方千米。在水蚀和风蚀面积,水蚀风蚀交错区水土流失面积26万平方千米。

(资料7)我国资源总量和人均占有量在世界的位次

(资料8)我国人口与耕地变化情况表

(资料9)一些国家资源比较

(资料10)据报载,由于多年来在长江干支流上建闸筑坎,围湖造田,水质污染,滥捕滥捞,以及电毒炸鱼的日渐猖獗,长江水生生物目前处境岌岌可危。

(资料11)吉林面临农田虫害的威胁

据报道:根据吉林省区域病虫检测站(点)提供的病虫越冬基数调查,结合今年吉林全省农作物主要病虫害总体将呈中等偏重状态,病虫害发病面积8000万公顷,其中,玉米螟、草地螟、大豆食心虫和稻瘟病中等偏重发生;大豆蚜虫和地下害虫将中等发生。

(提出问题)以上资料反映了什么问题?都由哪些原因造成?我国农业生产还存在哪些问题?

(讨论分析)结合资料,让学生分析提出的问题,并补充说明还存在哪些问题?当地农业生产存在的问题有哪些?(在讨论过程中用电脑打出每个资料所反映的问题) (教师总结)我国人口多,增长快,尽管我国许多资源总量居世界前列,但人均水平却远远落在了后面,而且人均资源量还在减少。因此,人口与资源的矛盾仍很严重。一些地区人为扩大耕地面积,增加粮食产量,毁林毁草开垦,结果却适得其反,不仅没增加粮食产量,还导致森林、草地面积减小,土壤肥力下降、土壤流失加重等一系列环境问题,使农业生态环境恶性循环。再加上农业生产过程施加化肥量增多,工业三废、建筑工程废物排放,使土壤遭到污染,有时,农业生产还会遭到自然灾害的袭击。这些都是一直困扰我国农业生产的问题。

(板书)二、农业生产中的问题

(启思提问)哪位同学结合以上农业成就和问题,总体概述我国农业发展现状?(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一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实现了农产品供

给由长期短缺到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一方面还得面对人类不合理利用及自然灾害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农业生产仍面临严重挑战)

(启思提问)面对这一系列农业问题,请大家出谋划策,讨论一些解决方法,分组进行,写成卡片,看哪组的计策最多最好。学生活动过程中,教师巡视,给各组以表演、鼓励。最后评出计策最多最好的一组。

(板书)三、农业发展对策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引导分析

(提问引导)中国有句俗话,“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主”,我国人口基数大,增长速度快,粮食需求量大,如何解决粮食与人口之间的矛盾呢?(学生回答:提高粮食收入,控制人口数量)我们现在一般家庭的饮食结构如何呢?(粮、肉、蛋、奶、菜等)一些地方为增加粮食收入,“一刀切”全用来发展农业(耕作业),能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要呢?(不能)那么应该怎样发展农业生产呢?(学生答:因地制宜,全面发展农业生产)

(板书)1.因地制宜、全面发展

(启思)为达到全面发展的目的,对目前不合理利用产生的一些环境问题,该怎样补救呢?(学生答:退耕还林还草还湖,控制滥砍滥伐滥捕行为,畜牧业也应注意草地的承载量,同时注意对农业生态的保护,使农、林、牧、副、渔能协调持续发展,以达到农业结构合理化)

(事例巩固)农业生态环境恶化问题已引起我国人民高度重视,许多地方已经或正在采取相应的措施,控制环境恶化,我们看云南省为保护林业所取得的成就。

(资料12)云南省是全国四大林区之一,加之是长江、珠江、澜沧江——湄公河等国内国际河流六大水系的上游和源头,林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十分重要。但从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开始对森林的大面积采伐,到了70年代的过量开采,致使森林赤字迅增,森林覆盖率从50年代初的47%一度降到24.9%。进入20世纪80年代,云南省开始致力于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特别是从1989年至1997年在全省开展造林、封山育林,森林面积逐年增长,1997年全省森林覆盖率达到33.64%,目前已达到44.9%。

(学生活动)基塘农业是我国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典型例子,请同学们对照活动2,分析基塘生产有什么好处?这种“生态农业”的成功之处在哪?把桑基鱼塘或蔗基鱼塘的生产流程图画出来。(教师巡视学生活动,并让分析得好的学生介绍给大家)

(教师总结)边分析边画出流程图,让学生通过对两个流域图的比较,得出该农业的好处:在整个过程中没有任何废物,都对环境没有损害。流程图如下:

(过渡转折)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多种农业经营,这一措施会使耕地面积减少,那么会不会影响粮食生产呢?

(阅读资料)通过P98材料,让学生明白退耕还林与粮食生产并不矛盾,还会增进对耕地的保护。

(提问启思)增加粮食产量的方法有哪些?(扩大土地面积、提高单位面积产量)而现在要在有限的土地上增加粮食产量,应该怎么办?(增强土地生产能力,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教师讲述)在调整产业结构,全面发展农业的同时,我国为保证粮食生产,已在一些自然条件优越的地方建立了商品粮基地。

(板书)2.建立商品粮基地

(读图分析)用电脑打出“我国的主要商品粮基地”图,引导分析:这些地方成为主要商品粮基地的原因是什么?(气候条件优越:都为湿润半湿润的季风气候区;地形平坦:都为河流中下游平原或三角洲地形,水源充足,土壤肥沃)平坦的地形对农业生产有什么好处?(便于机械化操作,提高劳动效率)在商品粮基地,粮食生产专业化,可以大规模使用优良种子、先进的种植技术和经营管理方法,从而提高了单位面积粮食的产量,保证了国家对粮食的需求。

(观看录像)播放有关商品粮基地生产录像,加深学生对商品粮基地的认识。

(提问启思)华北平原是我国三大平原之一,为什么没有成为商品粮基地呢?(当地人口稠密,消耗量较大)

(提问思考)重放出资料5,提问:河南农民王广仁靠玉米致富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依靠科技,采用优良品种)

(承转过渡)邓小平同志说过,“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现代农业中,加大科技投入(如培育良种、改进灌溉技术、改革耕作方式等)是提高农业产出的重要手段,依靠科技兴农才能大大推动农业发展的步伐。

(板书)3走.科技强农之路

(教师讲述)科技兴农是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近些年来,我国通过实施“丰收计划”和“星火计划”,农业生产取得了可喜成绩。

(播放录像)播放有关本地依赖科技而发展起来的农业录像,让学生体会科技兴农所带来的巨大变化,并观看科技兴农的照片资料。

(教师讲述)现在我国加入了WTO,与国际市场接轨,我们的目标已不能单单局限于填满农民的“米袋子”“菜篮子”,还要让农民的腰包鼓起来。因此,我们还必须依赖科技,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适应国际市场需求。

(承转过渡)由于我国的各地在自然、人文和经济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别,所以各地农业发展方向也会有所不同。

(学生活动)对照活动3,让学生分析讨论我国东中西三地区农业发展方向差别及原因。从而加深对因地制宜的理解。(同时用电脑打出我国交通图、地形图、气候类型分布图便于学生对照分析)

(归纳总结)学生边分析,教师边引导学生总结:“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积极发展出口创汇农业”的地理条件:地势平坦,多平原、丘陵地形;降水丰富,热量充足,水热配合较好;交通发达,便于运输,临海,进出口方便,适于发展对外农业贸易;技术设备先进,信息来源广,居民众多,市场大。而“西部地区之所以要实行退耕还林,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特色农业”主要是因为西部自然条件在发展耕作业方面处于劣势,不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已导致了生态环境的恶化,形势严峻,所以必须根据西部特点发展生态农业、特色农业。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学习,我们了解到我国农业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又面临着一系列问题的挑战。农业的发展必须要使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生态和经济的良性循环,才能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板书设计

第三节工业的分布与发展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了解工业生产的一般生产过程,以及工业生产各部门之间的关系;认识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与人民生活的关系;掌握我国工业发达地带和主要的工业地区、工业城市分布;了解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特点。

(二)能力目标

能用图分析我国工业分布的特点,分析工业基地的形成和发展的条件;能绘制一些简单工业产品的生产联系图;能用图分析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多依附于大城市,具有大分散、小集中的分布特点。(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我国工业的发展变化,新中国成立以来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1.我国主要的工业区和工业中心。2.我国工业发展的前景。

●教学难点:1.工业基地的形成和发展条件。2.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地区发展差异。

●教学方法:谈话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

●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工业及其重要性

[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观察图4.25:张梦的家,找出家里的工业产品。

一、工业生产过程

1. 什么是工业?

以汽车为例来分析工业的一般生产过程。引导学生读图4.24,分析以下问题。

①.汽车生产有几个阶段?(三个阶段:开采铁矿石、冶炼钢铁、生产汽车)

②.各阶段的生产原料是什么?前后生产阶段有何联系?(后一阶段所用的原料是前一阶段的产品,即前一阶段的生产是为了后一阶段的进行,生产是有计划性、针对性地生产,而非盲目生产)

③.铁矿石是来自于什么地方?(自然界)生产汽车对铁矿石进行了几次加工?(两次)

④.汽车的生产反映了工业生产过程中具有哪些特点呢?(阶段性、相互联系性和计划性)

⑤.学生练习:依照“家具厂沙发的生产联系图”做餐桌、面包的生产联系图。

八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中国的经济发展教案共8套新人教版

八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中国的经济发展教案(共8套新人教版) 第1课时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 知识与技能 .比较不同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 .学会按客运、货运的性质和需要选择适宜的运输方式。 过程与方法 .通过讨论、比较、举例分析,培养分析、归纳、总结地理问题的能力。 .联系实际,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合作探究,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及合作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学习,正确认识各种交通输方式的特点。 重点 学会按客运、货运的性质和需要选择适宜的运输方式。 难点 学会按客运、货运的性质和需要选择适宜的运输方式。 一、导入新 教师:每年寒、暑假或节庆日,不少同学外出旅游,观赏祖国的名山大川,了解各地的民俗风情,既增长了知识,锻

炼了身体,又陶冶了情操,实在是一件十分有益的事情。. 同学们,你们外出旅游时乘坐过哪些交通工具呢? 学生积极思考,踊跃发言,教师简单总结。 学生:一般选择汽车、火车、飞机、轮船等。 教师:好,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学习我国的“交通运输”。 二、讲授新 教师:人们常说“要致富,先修路”,“火车一响,黄金万两”。交通运输不仅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中国经济的发 展也离不开交通运输。交通运输业是经济发展的“先行官”,对中国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教师:我们每个人都离不开交通运输,我们每个同学也都感受到它的作用,下面请同学们在小组内谈一谈对它的体会。 学生活动: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在班内分别交流。 过渡:每一种交通工具都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交通工具的发展是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的。 教师:阅读图4.1“交通运输工具的发展”,交通工具经历了哪三个阶段?学生读图讨论展示说明,教师给予鼓励。 学生:交通运输发展经历了由原来的手提肩扛到牲畜驮运,到现代的交通运输方式航空运输、铁路运输、公路运输、水路运输、管道运输等三个阶段。 教师:什么是现代运输?现代主要有哪几种运输方式? 学生:现代运输是指使用汽车、火车、船舶、飞机等运输

八年级人教版地理第四章中国的经济发展

第四章中国的经济发展第一节交通运输

第一节 交通运输 第二课时:

第一节交通运输

第二节农业 第1课时农业及其重要性 设计思想 我国人口多,农村人口比重大,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农业仍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作为公民应该了解我国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地理差异、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农业面临的挑战与对策以及农业建设方向。 “农业与我们”标题的学习,如何真正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教学设计的最终归宿。密切联系生活生产实际,采用讨论法和指导探究法的教学方法,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和特色,力图创造和谐愉快的自主探究的课堂教学模式。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农业是主要部门以及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 学会读图、析图,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学会根据资料图片、乡土地理的知识,说明理解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注重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关注家乡的“三农”问题,树立“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的观念。 教学重点 了解农业的主要部门,理解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 教学难点 理解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建设和发展的基础产业。 教学方法 讨论法指导探究法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制作 学生:互联网上收集我国一、二、三产业的构成;“三农”问题的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出示课件、提问] “情系‘三农’谋发展” 同学们,什么是“三农”问题? (通过提问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现实的意识。) [资料展示] 2004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说,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的问题是我们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 [师生小结] “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 [开放提问] 你能从我国的国情分析,造成“三农”问题的原因及解决途径吗?

八年级地理知识点 每张重点汇总第四章 中国的经济发展

第四章中国的经济发展 一、逐步完善的交通运输网——“先行官” 1、四通八达的交通运输线 (1)我国最重要的运输方式:铁路运输。 (2)我国主要铁路线:“三横五纵” 5、宝成——成昆线 8、沪杭线——浙赣线——湘黔线——贵昆 线 2、转换灵活的交通运输枢纽 ⑴在若干条交通运输线交叉的地方,形成了重要的交通运输枢纽,分为单一型和综合型。 ⑵重要的铁路运输枢纽 交汇的铁路 包兰、兰新、陇海、兰青 二、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基础产业 1、农业与我们 (1)地位:农业是支撑国民经济建设与发展的基础产业。

(2)主要部门:依据劳动对象的不同,分为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副业五个部门。 2、农业的地区分布 ⑴我国农业的地区分布,主要表现为东西、南北和垂直三个方面的差异。其中,大致以4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为界,把我国 分为东部农耕区和西部牧业区。 历史上的四大米市:无锡、九江、芜湖、长沙。 原因: ①雨热同期的气候使得这里的农作物以稻米为主。 ②这里位于长江干流和许多支流以及京杭大运河的交汇处,水运条件非常优越。 ③长江中下游自古就是人口聚集的地区,有很大的市场。 ⑵东部地区农业分布 ①种植业:东部半湿润和湿润的平原地区。 ②林业:东北和西南的天然林区,以及东南部的人工林区。 ③渔业:东部沿海地区是我国海洋捕捞和海洋养殖的基地;长江中下游地区是我国淡水渔业最发达的地区。 ⑶西部地区农业分布 ①天然草场广布,以畜牧业为主,种植业只分布在有灌溉水源的平源、河谷和绿洲。 ②我国四大牧区:内蒙古牧区、新疆牧区、青海牧区、西藏牧区。 ⑷南北差异:以秦岭——淮河一线为界。 水田水稻、油菜、甘 蔗、棉花。 我国三大产棉区:新疆南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 3、我国农业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⑴问题:耕地减少、水土流失、自然灾害、环境污染等。 ⑵对策:①退耕还林还草,植树造林种草。 ②科技兴农,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 第四章《中国的经济发展》知识梳理与复习

第四章《中国的经济发展》知识梳理与复习 知识要点一:交通运输 1.交通运输是指把或从一个地方运输到另一个地方。 2.现代交通运输工具主要有、、、等。 3.主要的现代五种交通运输方式分别是、、、 和。 4.我国的铁路交通运输网中,南北走向的五条纵线是京哈一京广线、、宝成一成昆线、、。东西走向的三条横线是京包一、陇海一、沪杭一一一贵昆线。 5.我国的高速公路具有起步,发展的特点。 6.我国主要的铁路枢纽有北京、_(京广线和陇海线交会处)、(京沪线和陇海线交会处)、(京广线和浙赣一湘黔线交会处)、(陇海线、包兰线和兰新线交会处)。 7.选择客运或货运方式需要考虑的因素与运输的高低、的快慢、 的多少有很大的关系。 8.各类交通运输方式中,运输速度最快的是运输,最机动灵活的是 运输,运输量最大、价格最低的是运输,运费最高的是运输。 9.从“门口到门口”的交通运输方式是运输;大量运输液体或气体的交通运输方式是运输。 10.贵重或急需而数量又不多的货物多由运输;短途、鲜活的或者容易变质的货物多由运输;大宗笨重货物远距离运输,一般选择运输。 11.对社会经济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被人们形象地比喻为“经济发展的先行官”的是() A.工业 B.旅游业 C.交通运输 D.农业 12.历史上,我国著名的四大“米市”(长沙或沙市、芜湖、九江和无锡)形成的原因之一是() A.铁路纵横 B.河运便利 C.公路众多 D.海运便利 13.我国最重要的交通运输方式之一是() A.铁路运输 B.水路运输 C.公路运输 D.航空运输 14.下列关于我国交通运输网密度的叙述,正确的是() A.全国分布比较均衡 B.南方地区交通运输网的密度大于北方地区 C.东部地区交通运输网稀疏,西部地区交通运输网密集 D.东部地区交通运输网密度较大,而西部地区交通网密度较小 15.下列城市中,属于河运一铁路综合枢纽的是() A.徐州 B.青岛 C.包头 D.武汉 16.能够实现江海联运的交通枢纽是() A.南京 B.上海 C.北京 D.武汉 17.交会于株洲的铁路线有() A.京广线、陇海线 B.京广线、浙赣线 C.京九线、京沪线 D.京九线、浙赣线

第四章 中国的经济发展(单元解读)-八年级地理上册同步备课系列(人教版)(共21张PPT)

第四章中国的经济发展(单元解读)-八年级地理上册同步备课系列(人教版)(共21 张PPT) (共21张PPT) 人教版 八年级地理 第四章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第四章中国的经济发展 中国的经济发展 内容解读 单元内容解读 一直以来,中国都是世界上重要的粮食生产大国,而且农业生产种植历史悠久;目前我国的工业规模庞大,是全球产业链最完善的国家,生产的很多产品规模都位居全球第一;我国的交通运输业发展迅速,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保障和支持。 本章就让我们通过中国的交通运输,农业和工业的发展来初步了解我国的经济发展状况。 中国的经济发展 单元内容解读

1 2 3 4.1 交通运输 4.2 农业 4.3 工业 中国的经济发展 课标要求 第一节交通运输 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说明中国交通运输线的分布特征,以及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快速发展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中国的经济发展 课标要求 第二节农业 借助地图和相关资料,举例描述中国农业的分布,并用实例说明科学技术产业在农业产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中国的经济发展 课标要求 第三节工业 借助地图和相关资料,举例描述中国工业的分布,并用实例说明科学技术产业在工业产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中国的经济发展

交通运输 了解我国现代的主要运输方式及其特点。 学会根据运输需求选择最合适的交通运输方式。 运用地图分析我国铁路线路的分布格局,记住我国“三横五纵”铁路线路。 能够举例说明铁路运输在生活和生产中的重要作用,分析交通运输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中国的经济发展 学习目标 农业 知道农业部门和认识农业的重要性。 能运用资料和地图,分析我国农业的分布特征,理解我国东西和南北农业差异的主要原因。 通过案例分析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意义,能初步分析如何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认识科技在农业中的重要作用,分析并理解我国农业发展的道路。中国的经济发展 学习目标 工业 知道工业定义和认识工业的重要性。 能够说出我国工业的分布特点及基本格局,在地图上认识我国的工业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期末复习第四章 中国的经济发展 单元总结

第四章中国的经济发展 单元总结 要点图解

一、逐步完善的交通运输网——“先行官” 1、经济发展的“先行官” ⑴交通运输:指的是利用交通工具把人或物从一个地方运送到另一个地方。 ⑵运输工具:火车、汽车、船舶、飞机等。 ⑶运输方式:公路、铁路、航空、水运和管道。 ⑷现代各种运输方式的比较: ⑸历史上的四大米市:无锡、九江、芜湖、长沙。 原因: ①雨热同期的气候使得这里的农作物以稻米为主。 ②这里位于长江干流和许多支流以及京杭大运河的交汇处,水运条件非常优越。 ③长江中下游自古就是人口聚集的地区,有很大的市场。 2、四通八达的交通运输线 ⑴我国交通运输的分布特点:分布不均,东部密集,西部稀疏,密度相差很大。 ⑵我国最重要的运输方式:铁路运输。 ⑶我国主要铁路线:“三横五纵”(P91中的图4.6)

3、转换灵活的交通运输枢纽 ⑴在若干条交通运输线交叉的地方,形成了重要的交通运输枢纽,分为单一型和综合型。 ⑵重要的铁路运输枢纽 4、选择合理的交通运输方式 ⑴客运:根据旅客的出行目的和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进行选择。 ⑵货运: ①贵重或急需的货物且数量不大的,多由航空运送; ②易死亡变质的活物、鲜货,短程可由公路运送,远程而又数量大的可用铁路上的专用车; ③大宗笨重的货物,远距离运输,尽可能利用水运或铁路运输。 二、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基础产业 1、农业与我们 ⑴概念:利用动物、植物等生物的生长发育规律,通过人工培育来获得产品的各部门,统称为农业。 ⑵地位:农业是支撑国民经济建设与发展的基础产业。 ⑶主要部门:依据劳动对象的不同,分为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副业五个部门。 2、农业的地区分布 ⑴我国农业的地区分布,主要表现为东西、南北和垂直三个方面的差异。其中,大致以4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为界,把我国分为东部农耕区和西部牧业区。

八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中国的经济发展》知识点归纳

八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中国的经济发展》知识点归纳 第一节逐步完善的交通运输网 1现代交通运输方式:公路运输、铁路运输、管道运输、水路运输、航空运输等 在各种各种交通运输线中,铁路运输是我国最重要的运输方式。纵横交错的铁路线构成全国交通运输网的骨架。 人们形象地把交通运输比喻为经济发展的“先行官”。 历史上我国著名的四大“米市”是:长沙、九江、芜湖、无锡 2.我国交通运输网特点:分布不均,东密西疏 3.铁路干线——熟记“三横五纵”p91图东西向和南北向的干线 南北向:京沪线、京九线、京哈—京广线、焦柳线、宝成—成昆线 东西向:京包—包兰线、陇海—兰新线、沪杭—浙赣—湘黔—贵昆线 4.交通运输枢纽——若干条交通运输线交叉处(人流、货流量都很大) 重要铁枢纽:北京、郑州、徐州、株洲、成都和兰州(经过的铁路线) 分为单一交通枢纽和综合交通枢纽 5.不同运输方式的特点 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管道 速度较快次于铁路最慢最快 运量较大较小最大最小大 价格较低较高最低最高 第二节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1.农业的部门分为:种植业、畜牧业、渔业、林业。 2.农业的重要性:农业是解决人民温饱的基础;是实现现代化的关键;是支撑国民经济建设与发展的基础产业。 3.农业的地区分布:

以400mm年降水量线为界,以西(非季风区)主要进行牧业生产,种植业只分布在有灌溉水源的平原、河谷和绿洲。以东(季风区)是种植业、林业和渔业的主要分布区。 4.我国四大牧区:青海牧区、x藏牧区、x疆牧区和内蒙古牧区。 我国淡水渔业最发达地区集中在长江中下游平原 东部沿海是我国海洋捕捞和海洋养殖的基地 5.我国三大林区:西南和东北为天然林区;东南为人工林区。 6.我国三大棉区:x疆南部、华北平原的中南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 7.种植业的地区差异 种植业地区差异耕地类型粮食作物经济作物耕作制度 秦岭—淮河以南水田水稻油菜甘蔗棉花一年两熟到三熟

八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知识点小结

八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知识点小结 八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知识点小结 文章摘要:八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中国的经济发展》——工业的分布与发展小节的知识点总结,主要知识点包括工业的概念及分类、工业的空间分布及我国的四大工业基地、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等。 《中国的经济发展》——工业的分布与发展 知识框架 知识点汇总 1、工业与我们 概念:工业生产主要是从自然界取得自然资源,以及对原材料(矿产品、农产品)进行加工再加工的过程。 工业的地位: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也是国家经济自主、政治独立、国防现代化的根本保证。 分类:重工业是指以生产生产资料为主的工业,如采矿、冶金、电力、机械、化学工业、核工业等;轻工业是指以生产资料为主的工业,如纺织、食品、皮革、造纸、钟表、家用电器等。 2、工业的空间分布(3沿) 沿铁路线:京广、京沪、哈大等铁路沿线形成许多工业基地。 沿河:黄河流域是能源开发的重要工业带;长江沿线形成了以上海、南京、武汉、重庆等城市为中心的沿江经济发达地带。 沿海:集中了4个工业基地、5个经济特区、14个沿海开放城市等工业最发达的经济核心区。 我国四大工业基地发展的条件及特点 3、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概念:高新技术产业是指以新的科学技术为基础,以电子和信息为“龙头”,产品科技含量高的新兴产业。 特点:科技人员比例大、研究开发费用高、产品更新换代快。 布局:多依附于大城市,呈现出大分散、小集中的分布特点。北京中关村是我国第一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988年)。

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地区发展方向的差导: 沿海地区——以智力资源和技术力量为依托,侧重科技园区型高新技术产业。 沿边地区——依靠国家的开放政策和沿边的地理优势,发展贸易导向型的产业。 内地地区——依靠优势资源和工业基础,多发展与军工有密切关系的产业。 八年级上册地理知识点总结:4.2因地制宜发展农业【人教版】[1] 文章摘要:八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中国的经济发展》——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小节的知识点总结,主要知识点包括农业的概念及分类、农业的地区分布、发展农业的政策及我国农业面临的挑战与对策等。 《中国的经济发展》——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知识框架 知识点汇总 1、农业与我们 概念:利用动物、等生物的生长发育规律,通过人工培育来获得产品的各部门,统称为农业。 地位:农业是支撑国民经济建设与发展的基础产业。 主要部门:依据劳动对象的不同,分为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四个部门。 种植业:在耕地上种植水稻、小麦、大豆等农作物的农业生产部门。 林业:对森林的种植、养育、保护、采伐以及对林木产品进行采集和加工的生产部门。 畜牧业:在牧区,牧民靠放牧牲畜而取得产品;在农耕区,农民靠饲养牲畜来获得产品的生产部门。 渔业:在水域中进行天然捕捞,或者人工养殖有价值的水生生物的生产部门。 2、农业的地区分布 我国农业的地区分布,主要表现为东部和西部、南方和北方的差

初中地理教材解读人教八年级上册(2023年修订)中国的经济发展

第四章 中国的经济发展 第一节 交通运输(1) 【学习目标】 1.了解交通运输工具的变化。 2.理解交通运输的重要性。 【重点难点】 理解交通运输的重要性 【课前准备】 教学课件 【学习过程及指导】 一、导入新课,揭示学习目标 从今天开始,我们一起学习“第四章 中国的经济发展”。出示“新课引文” 其实中国的经济发展离不开一个基础工程,即“逐步完善的交通运输网”,本节课我们首先学习“第一节”的第一部分,学习目标——(出示“学习目标”投影) 二、学习新课 1、自学指导 请大家认真自读课本P84—87,思考下列问题,约6分钟后同桌或前后桌同学围绕疑难问题讨论交流,比谁自学能力强,自学效率高。 ①联系读图: A 、现代交通运输方式: 运输、 运输、 运输、 运输。 B 、新旧交通运输方式对比,运输能力发生了什么变化? ②交通运输的重要性:经济发展的“ ”。 (1)思考题①——教师说明,从古至今交通运输方式不断改进发展,逐渐形成四种现代交通运输方式。 A 、指名口头填空,出示检测题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督查。 3、同桌或前后桌同学围绕疑难问题讨论交流。 4、检测,点拨

教师引导学生简单认识:a、公路运输——我们打交道最多,灵活机动,从门到门;b、铁路运输——英瓦特发明蒸汽机-英史帝芬孙研制第一辆蒸汽火车机车-内燃机车-电力机车-磁悬浮列车;c、航空运输——美莱特兄弟试飞成功-中冯如-现代飞机-宇宙飞船或航天飞机;d、水路运输——中国漫长封建社会的一种南方主要运输方式,由人力撑、划-风帆-机帆-核动力。 B、指名答题:由学生得出运量变大,运速变快,即运输能力大大加强。 (2)思考题②—— A、指名口头填空并理解——经济发展、交通优先,即一句俗语:“要致富,先修路” B、“活动1”:教师绘板图,要求读出四大米市的名称和所在流域,再读出南北方分界线“秦岭-淮河”,最后指名答题,得出四城市位于南方“水乡”即“鱼米之乡”,稻米多余可出售,利用长江水运集散形成米市。 C、“活动2”:结合我国西部开发,由西部地形复杂,资源丰富却贫穷落后入手,得出西部开发,交通先行的重要意义,最后指名解答。 D、巩固检测 5.学生质疑,教师释疑。 6.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并系统小结。 三、当堂训练

八年级上册地理第四章中国经济与发展

八年级上册地理第四章中国经济与发展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每年1月到6月,油菜花从南到北依次盛开,油菜花最常见于我国()A.南方地区B.北方地区C.西北地区D.青藏地区2.“要想富,先修路”、“火车一响,黄金万两”,这些话都说明了在经济发展中,交通运输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不同的情况下选择一种合适的交通运输方式,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列运输任务与选择的交通运输方式搭配错误的是:()A.新疆的天然气供应到上海——铁路 B.从郊区运一吨活鱼到市区——公路 C.从武汉运十万吨大米到上海——河运 D.北京的一箱急救药品运到昆明——航空 二、选择题组 目前,我国数据中心大多分布在东部地区,由于土地、能源等资源日趋紧张,在东部大规模发展数据中心难以为继。而我国中西部地区资源充裕,特别是可再生能源丰富,具备发展数据中心、承接东部算力需求的潜力。2022年2月17日,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体系完成总体布局设计,“东数西算”工程正式全面启动。读“我国启动建设的8个国家算力枢纽节点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3.中西部地区承接东部地区算力的优势条件是() A.气候条件优越B.能源资源丰富

C.科技发达D.基础设施完善 4.“东数西算”工程的意义是() A.将加快京津冀地区的能源开发B.减轻粤港澳大湾区的人口压力 C.能进一步发挥长江的运输功能D.以数据为纽带促进区域协同发展5.为适应绿色环保发展的要求,下列关于我国数据中心布局的发展趋势,叙述正确的() ①向绿色环保能源产地集中①向大城市集中 ①向中西部地区集中①向科技发达的地区集中 A.①①B.①①C.①①D.①① 目前,我国网络购物和网络购买服冬等消费增长很快,已成为世界上电子商务交易量最大的国家。据此完成下列题目。 6.芜湖的一位顾客从江苏阳澄湖网购十公斤大闸蟹.快递公司选用的最佳运输方式是() A.公路运输B.铁路运输C.海洋运输D.航空运输7.网购的快速发展,主要得益于() ①国家政策支持①物流业发展①生物工程技术进步①电子商务普及 A.①①①B.①①①C.①①①D.①①① 在我国,二十四节气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芒种是指稻、麦等有芒作物的播种、收获。下图为“芒种”首日封(首日封是指在邮票发行首日,贴用该种邮票并盖有首日普通邮戳或纪念邮戳的信封)及纪念邮票和二十四节气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初二地理第四章中国的经济发展《农业》教案

初二地理第四章中国的经济发展《农业》教案 【教学目标】 1.理清农业的概念、农作物的种类、农业生产部门、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及我国农业的地区分布。 2.能够根据农业事例,分析影响农业生产的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 3.学会运用地图分析农业的地区分布及成因,明确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 4.现代农业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的投入,树立正确的农业发展观。 【重难点】 分析影响农业生产的因素,明确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 课型:新授 【学习过程】 一、激趣导入,交代目标: 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一)基础知识巩固 1.狭义的农业指,广义的农业包括;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有,糖料作物有,油料作物有。 2.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有什么区别? 3.我国农业的分布有什么分布特点? 4.农作物生长的自然条件有哪些?与地形、气候、水源、土壤有什么关系? (二)我国的农业分布(总结:根据复习内容完成下列表格) 地区农业类型主要分布区 东部地区平原 林业 渔业 分界线 西部地区畜牧业 种植业 (2014•烟台)右图是我国部分地区降水分布图。据图回答: (三)影响农业发展的因素 自然因素:你能试着总结出影响农业发展的自然因素吗? 拓展提升:根据白板资料分析一下中南半岛水稻种植的有利条件吗? (2015•烟台)右图是中南半岛部分地区水稻分布图。据图回答 (2018•烟台•33)烟台市某中学地理小组利用下列三幅图探究影响印度农业生产的因素。据图回答问题。 (1)读甲、丙两图,小麦主要分布在()(双项选择)(2分) A.德干高原西北部 B.德干高原南部 C.恒河上游地区 D.半岛东西两侧 (2)读乙、丙两图,水稻大致分布在年降水量毫米以上的地区。(2分) 社会经济因素:你能试着总结出影响农业发展的社会经济因素吗?

八年级地理第四章《中国的经济发展》学习笔记

第四章中国的经济发展 第一节交通运输 一、交通运输的重要性及现代交通分类 1、交通运输的重要性:交通运输对生活和社会经济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被称为“经济发展的先行官”。 2、主要的现代交通运输方式:公路运输、铁路运输、水路运输、航空运输、管道运输。 二、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与选择 1、选择交通运输方式考虑的因素:旅客出行的目的、货物本身的性质等,考虑运输价格的高低、运输速度的快慢、运量的多少等方面。 2、现代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 3、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运距远、贵重、急需、量小的货物,适宜选择航空运输;鲜活或易变质的货物,运距较近,多采用公路运输;大宗笨重货物,远距离运输,一般选择水路或铁路运输。 三、主要铁路干线及其分布 1、铁路网分布特点:从全国来看,受社会经济和自然条件的影响,东部铁路网密集,西部铁路网稀疏。 2、主要铁路干线:我国主要铁路干线可以分为南北干线和东西干线两大组。(八纵八横) (1)南北铁路线:①京沪线;②京哈—京广线;③京九线;④北同蒲—太焦—焦柳线;⑤宝成—成昆线。(五“纵”) (2)东西铁路线:①京包—包兰线;②陇海—兰新线;③沪杭-浙赣-湘黔-贵昆线。(三“横”) 四、重要的铁路枢纽 ①北京,②上海,③郑州,④徐州,⑤株洲,⑥兰州,⑦昆明。 注意:在铁路枢纽的学习中,同音别字很重要:铁路枢纽不能写错别字,如郑州、徐州、兰州、株洲,只有“株洲”的“洲”与“大洲”的“洲”相同;另外哈尔滨至满洲里的“滨洲线”,不要写成“滨州线”。

第二节农业 一、农业及其重要性 1、农业的特点:农业是我们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农业的劳动对象是生物,获得的劳动产品也是生物本身。 2、主要农业部门:农业主要包括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等部门。 3、农业的重要性: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只有农业实现了现代化,才能说中国实现了现代化。 二、我国农业的地区分布 1、农业的地区差异:我国农业的地区分布主要表现为西部与东部、南方与北方的差异。 2、东部与西部的地区差异 3、南方与北方的地区差异 三、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 1、农业生产与光、热、水、土等自然条件关系密切。我国各地自然环境存在很大差异,每个地区都有发展农业的优势和不足。 2、“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 3、“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社会经济条件:发展农业生产,还要考虑当地的社会经济条件,包括市场需求、交通运输条件、农民的技术水平、国家相关政策等。

八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中国的经济发展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中国的经济发展知识点总结八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中国的经济发展知识点总结 1、交通运输不仅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而且对社会经济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人们形象的交通运输形象的比喻为。 2、现代交通运输工具是指、、、。 3、运输是我国最重要的交通运输方式之一。 4、主要的交通运输枢纽:陇海线和京广线相交的是,湘黔浙赣线和京广线相交的是,京沪线和陇海线相交的是,兰新线和京包包兰线相交的枢纽是。 5、利用动物、植物等生物的生长发育规律,通过来获得产品的各部门,统称。 6、农业是支撑国民经济建设与发展的产业,农业分为业、业、业以及业.。 7、我国农业的地区分布,主要是部和部、方与方的差异。东西部以毫米年降水量线为界.以东主要是、、分布区,以西分布的主要是,有我国的四大牧场、、、。南北差异明显表现在:以为界限,以北多为,种植和,以南多为,种植,形成了。 8、发展农业要把农业生产的部门或农作物布局在适宜它发展的地区,这叫。在地形陡峭,水土容易流失的地方发展林业,叫。在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源丰富的地方利于发展耕作,这叫。在牧草生长好的地方,适宜发展畜牧业,这叫。在河湖较多的地方适宜发展渔业,这叫。 9、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也是国家经济自主、政治独立、国防现代化的根本保证。10工业基地:11高新技术产业是建立在新的科学技术基础上的新兴产业,北京的中关 村是我国最早建立的高新技术开发试验区。

12高新技术产业是以电子和信息类产业为“龙头”的产业,产品的科技 含量很高。高新技术产业的特点:从业人员中科技人员所占的比重大;销售收入中,用于研究与开发的费用比例大;产品更新换代快答案:1、经济发展的先行官2、汽车火车船舶飞机3、铁路4、郑州株 洲徐州兰州5人工培育农业6基础种植林畜牧业渔7东西南北400种植业林业渔业畜牧业新疆牧区内蒙古牧区青海牧区西藏牧区秦岭淮河旱地小麦玉米水田水稻南稻北麦8、因地制宜宜林则林宜粮则粮宜牧则牧宜渔则渔扩展阅读:八年级地理上第四章中国的经济发展导学案 第四章第一节逐步完善的交通运输网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通过讨论了解交通运输的概念,并通过课本插图理解交通运输发展的过程以及现代化交通运输方式包括哪些。 2、通过学习能绘出我国重要的铁路线。记住我国的重要铁路枢纽。 3、理解什么是交通运输枢纽及类型,能用4.4图说出一些枢纽的类型。号【学习重点】 学1、了解常见的现代交通运输方式2、能绘出我国重要的铁路线。导学过程【自主学习】 1、什么是交通运输?交通运输的发展经历了哪些阶段? 2、交通对经济的发展起到什么样的作用?举例并分析说明。 3、我国交通运输网的分布具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会形成这种特点?名【合作学习】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地理第4章《中国的经济发展》教案

第一节交通运输 【学习目标】 1. 了解不同运输方式的特点,学会选择恰当的交通运输方式。 2.熟悉我国铁路干线的分布格局,了解我国主要的交通枢纽。 3.学会依据铁路干线分布图设计合理的、经济的旅游线路。 【学习重点】 熟悉我国铁路干线的分布格局,了解我国重要的交通枢纽。 【学习难点】 依据铁路干线分布图设计合理的、经济的旅游线路。 椅景导人生成问我 【新课导入】课前小调查:问问学生暑假都去过哪些地方旅游?出行的交通方式是什么?到过哪些城市?路过哪些交通线?由此引出对我国交通运输线的介绍。 自学互研生成能力 学习活动 (一)自主探究: 认识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选择合适的交通运输方式。 1.学生阅读课本P84 — 85页内容,完成下表: 2.学生独立完成课本P86页活动,学会选择恰当的交通运输方式。 (二)合作探究: 认识我国主要铁路干线及重要交通枢纽。 1.学生阅读课本P87页图4.4,简要归纳: (1)铁路运输是我国最主要的交通运输方式之一。 (2)我国铁路布局特征:东密西疏,分成南北干线和东西干线,主要有五纵三横。 2.对照课本P88页图4.5,分组合作,完成P89页活动2。 教师小结:主要铁路干线

(三)拓展探究: 1.学生展开讨论,如何形象记忆主要铁路枢纽。 2.上网查找最新版铁路交通线分布图,了解我国已建成的高铁大动脉。 当堂演臻达成目标 见学生用书课后反思杳漏补缺 1.本节课的收获: 2.本节.课还存在的疑惑: 第二节农业 第1课时农业及其重要性农业的地区分布 【学习目标】 1. 了解我国农业发展状况。 2.认识我国农业分布特点,理解造成我国农业在地区分布上差异的原因。 【学习重点】 我国农业地区分布特点。 【学习难点】 造成我国农业地区分布差异的原因。 桥景导人生成问我 【新课导入】数据调查导入,通过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展示我国众多人口所消耗的产品数据,(例:中国人一天消费多少粮食?一天要吃掉多少头猪?吃掉多少个鸡蛋?喝掉多少吨纯净水?等等),让学生切身感受到农业生产的重要性,从而引出课题。 自学互研生成能力 学习活动 (一)自主探究: 1.学生阅读课本P90 — 91页内容,独立完成P92页活动1、2,体会农业发展的重要性。 教师小结: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中国的经济发展单元内容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我国的经济发展单元内容 我国的经济发展是全球关注的焦点之一。作为世界最大的人口国家之一,我国的经济发展对全球经济格局产生着深远的影响。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我国的经济发展单元内容就是帮助学生深入了解我国经济发展的历史、现状和未来走向,下面我们对这一主题进行全面评估和探讨。 一、我国的经济发展历史 我国的经济发展历史悠久,自古以来就是世界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我国成立后,我国经济经历了从封闭的计划经济向开放的市场经济的转变,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不断快速增长,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国的经济结构和产业布局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从传统的农业经济向现代工业和服务业转变。 二、我国经济发展现状 我国经济目前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兴起,我国经济正在加速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创新驱动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生物科技等领域成为新的增长点。我国的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也日益凸显,东部地区经济发达,中西部地区发展相对滞后,如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成为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课题。

三、我国经济发展的未来走向 展望未来,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着许多挑战和机遇。随着人口老龄化、 环境污染等问题的加剧,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着诸多压力,如何解决这 些问题成为了摆在我国经济发展面前的重要课题。另我国积极推进供 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大科技创新和人力资本投入,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为我国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和活力。 个人观点和理解 我国的经济发展是一个综合性、系统性的课题,需要我们全面把握其 历史、现状和未来走向。在我国的发展道路上,我们要坚持创新驱动、绿色发展,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注重区域协调发展,实现全面而 不平衡的发展。这样才能使我国的经济发展更加稳健持续,惠及全体 人民。 总结回顾 我国的经济发展是一个复杂而又多变的过程,需要我们不断深化对其 认识和理解。通过对我国经济发展历史、现状和未来走向的全面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我国经济发展的脉搏,为我国经济的未来发展做 出更大的贡献。 以上就是对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我国的经济发展单元内容的全面评 估和探讨,希望能够对你有所帮助。我国的经济发展是全球关注的焦 点之一。作为世界最大的人口国家之一,我国的经济发展对全球经济

八年级上册地理第四章《中国的经济发展》知识点

第四章中国的经济发展知识点 基础知识: 1、人们把交通运输业形象地比喻为经济发展的(先行官)。在我国(农业)是支撑国民经济建设与发展的基础产业。(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高新技术产业)是建立在新的科学技术基础上的新兴产业,它是以(电子)和(信息类产业)为“龙头”的产业。北京的(中关村)是我国最早的此类产业开发试验区。 2、现代交通运输指的是使用(火车)、(汽车)、(船舶)、(飞机)等工具的运输;主要运输方式为(铁路)、(公路)、(水运)、(空运)等,其中(铁路)运输是我国最重要的运输方式。 3、选择货运方式,需要考虑的是(运送货物的性质)、(运送的目的地)、(运费)、(货物的数量)、(运输时间)。一般情况运费最低的是(水运)方式 ,运速最快的是(空运)方式,运量最大的是(铁路)方式,最灵活方便的运输方式是(公路运输) 4、从全国总体情况看,东部地区交通运输网密度(大),例如长江中下游平原一带,(陆、海、空)交通运输网发达;而西部地区交通运输网密度(小)。 5、主要铁路干线:东西向:京包--包兰线、陇海--兰新线、沪杭--浙赣--湘黔--贵昆线 南北向:京沪线、京九线、京哈--京广线、焦柳线、宝成--成昆线 西部新干线:青藏线、南昆线 6、枢纽及经过的主要铁路线:北京:京沪线、京九线、京广线、京包线、京哈线;

郑州:京广线、陇海线;徐州:京沪线、陇海线;兰州:陇海-兰新线、包兰线; 株洲:京广线、浙赣-湘黔线;成都:宝成-成昆线、成渝线 7、我国农业的地区分布,主要表现在(东部与西部)、(南方与北方)的差异。 8、我国各地自然环境存在很大差异,农业布局应遵循(“因地制宜”)原则。目前,我国农业结合国内、国际市场的多方需要,调整农业结构,发展多种经营;运用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 9、我国农业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面临(人口增加)、(耕地不断减少)以及水土流失、自然灾害、环境污染等等问题的严峻挑战。 10、以提供生产资料为主的工业叫(重工业),以生产生活资料为主的工业叫(轻工业)。 1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乡镇企业)蓬勃发展,使工业的分布与农业的分布紧密结合起来。 12、中国农业的地区分布图(P100) 该图反映的是我国(东西部)的农业差异,造成其差异的主要自然因素是(降水)。西部地区以(畜牧业)为主,有四大牧区,(种植业)只分布在有灌溉水源的平原、河谷和绿洲。东部地区以(种植业)、(林业)、(渔业)为主,其中,东部半湿润和湿润的平原地区以(种植业)为主,林业集中分布在(东北)和(西南)的天然林区,以及(东南部)的人工林区;(东部沿海)是我国海洋捕捞和海洋养殖的基地;(长江中下游)地区是我国淡水渔业最发达的地区。 13、我国南北方的农业差异。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