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高中历史选修一 第四单元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能力提升)-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含答案)

高中历史选修一 第四单元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能力提升)-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含答案)

第四单元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能力提升卷

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_

(考试时间:60分钟试卷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班级、姓名、学号填写在试卷上。

2.回答第I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将答案填在选择题上方的答题表中。

3.回答第II卷时,将答案直接写在试卷上。

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20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20·云南德宏�高一期末)西汉建立后,境内的百姓逐步不再以“齐人”“燕人”“楚人”相区别,而是“某郡某县”人,大家“书同文、车同轨、人同伦,逐渐都称为“汉人”。这表明汉代

A.民族认同感大大加强B.完善中央集权制度

C.中国疆域已基本定型D.国家分裂根源消除

【答案】A

【解析】“书同文、车同轨、人同伦”体现了在先秦以来华夏融合的基础上,汉朝境内的人们逐渐被称为“汉人”,民族认同感大大加强,故选A;材料信息与中央集权制度完善、中国疆域基本定型无关,排除BC;D项中“消除”不符合史实,排除。

2.(2020·上饶市广信中学高三其他)在对广东揭阳白塔汉墓的考古发掘中,发现其随葬品有陶器

瓮、罐、壶、纺轮及铁削、镊、砺石及残铜器,且器物有较多汉式风格。据此可推断

A.汉代揭阳县的农耕经济已较为发达B.两汉王朝对广东揭阳实施了有效管理

C.陶瓮和铁削体现了庄园经济的发展D.墓主人可能为南迁汉人或汉化的土著

【答案】D

【解析】广东揭阳在两汉时期主要居民是越人,但出土器物“有较多汉式风格”,故墓主人很有可能是南迁汉人或汉化的土著,D项正确;题目中广东揭阳白塔汉墓的考古发掘未涉及农耕情况,且没有与其他地域的农耕情况进行比较,故不能得出“农耕经济已较为发达”的结论,A项错误;材料中未涉及汉王朝对揭阳实施有效管理的信息,B项错误;庄园经济以佃佣为主,仅凭出土的生活、生产器物等难以断定其为庄园经济,C项错误。故选择D,排除ABC。

3.(2020·福建三明�高二期末)押蕃使,唐朝掌安抚边地少数民族的官职名。唐朝中央政府以非本部落出身、代表朝廷使命的官员出任押蕃使旨在监督被押领部落的动向。由此可知,押蕃使制度A.埋下了藩镇割据隐患B.增强了地方行政权力

C.注重维护君主的权威D.加强了对边疆的统治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押蕃使主要代表中央安抚和监察少数民族地区,反映出中央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理与控制,D正确;押蕃使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不利于形成地方割据,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到地方行政的问题,排除B;材料体现的是加强中央集权,而不是君主权威,排除C。4.(2019·全国高一课时练习)相传为阎立本所画的《步辇图》,其反映唐朝民族关系的突出特点是()

A.通过互派使者的方式维护与少数民族的友好关系

B.采用册封方式迫使少数民族政权臣服唐朝政府

C.凭借先进的经济文化形成对周边民族的巨大向心力

D.通过和亲手段有效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利用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此题解题的关键是读出《步辇图》的信息:这幅画描绘的是唐太宗坐在龙辇上,接见吐蕃求婚使者的场景。四个选项都是唐朝民族关系的特点,只有D 项能与画面相符。

点评:《步辇图》是唐代画家阎立本的作品,内容反映的是吐蕃(西藏)王松赞干布迎娶文成公主入藏的事。它是汉藏兄弟民族友好情谊的历史见证。

5.(2020·山东荣成�高三期中)元朝起初在南方主要港口设七个市舶司,后来合并为泉州、庆元、广州三处。还制定市舶法则,规定由市舶司审批出海贸易的船只、人员、货物,发给公验、公凭。对外国商船载货进口,依例抽分,返航时由市舶司发给公验、公凭。这表明元朝

A.加强对外贸易管理B.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C.中外贸易往来频繁D.商业经济空前繁荣

【答案】A

【解析】随着对外贸易的发展,元朝在南方沿海增设、合并市舶司,制定市舶法则,明确市舶司的职责范围和程序等,表明元朝加强了对外贸易管理,A项正确;元代并未实行闭关锁国政策,B项错误;中外贸易“往来频繁”与材料主旨不符,C项错误;商业经济“空前繁荣”在材料中没有体现,D项错误。

6.(2020·永安市第三中学高一期中)明清王朝禁止中国人赴海外经商和限制外国商人到中国进行贸易的政策称为“海禁”。下列各项中,能反映这一政策的是

A.“敢有私下诸番互市者,必置之重法”B.“五品以上,不得入市”

C.“商藉农而立,农赖商而行”D.“多设织布、纺绸等局,广为制造”

【答案】A

【解析】海禁是明朝中后期以后政府推行的禁止中国人赴海外经商,也限制外国商人到中国进行贸易的政策,“敢有私下诸番互市者,必置之重法”是指严格限制中外的交往,是海禁政策的反映,故选择A;“五品以上,不得入市”是重农抑商政策,排除B;“商藉农而立,农赖商而行”体现了农业和商业的关系,排除C;“多设织布、纺绸等局,广为制造”是发展手工业的体现,排除D。7.(2020·甘肃城关�兰州一中高二期末)新航路开辟刺激了民族君主制的崛起,形成以王权君主制为核心的国家,民族语言、民族文化得到进一步的统一,使民众逐渐摆脱了狭隘的地方主义,转向以国王和国家为认同的对象,并且形成统一与整体的民族意识与民族情感。这表明

A.新航路开辟是民族国家形成的前提B.新航路开辟得益于民族国家的支持

C.新航路开辟促进了民族国家的形成D.近代民族国家基于王权君主制的形成

【答案】C

【解析】新航路开辟推动西欧国家建立王权君主制,摆脱狭隘的地方主义,形成统一的民族文化、民族意识与民族情感,表明新航路开辟促进了民族国家的形成,C项正确;新航路开辟是民族国

家形成的外在动力,不是前提条件,A项错误;新航路开辟得益于民族国家的支持在材料中没有

体现,B项错误;近代民族国家基于民族君主制而非王权君主制,D项错误。

8.(2020·上海市嘉定区封浜高级中学高二期末)1919年美国总统威尔逊带着“十四条原则”参加了巴黎和会,其中第14条是“根据旨在国家不分大小、相互保证政治独立和领土完整的特别盟约,设立国际联合机构。”后来据此建立的第一个国际性组织是

A.联合国B.国际联盟C.欧洲联盟D.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答案】B

【解析】1920年1月10日,根据巴黎和会通过的《国际联盟盟约》,国际联盟成立,其宗旨是

减少武器数量、平息国际纠纷、提高民众的生活水平以及促进国际合作和国际贸易,故选择B;

联合国成立于1945年,1946年取代国联,排除A;欧洲联盟成立于1993年,是区域性组织,排

除C;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于1949年,是美苏冷战的产物,排除D。

9.(2020·辽宁辽阳�高二期末)慕尼黑会议上,在捷克斯洛伐克代表不在场的情况下,英、法、德、

意四国首脑秘密签订了把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区割让给德国的《慕尼黑协定》。这一协定的签订A.使德国把矛头直接转向苏联B.充分暴露了英法两国的软弱

C.标志着英法绥靖政策的开始D.使西欧获得了较长和平时期

【答案】B

【解析】英、法、德、意四国首脑在捷克斯洛伐克代表不在场的情况下,秘密签订《慕尼黑协定》,把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区割让给德国,满足德国法西斯的侵略要求,充分暴露了英法两国的软弱,B项正确;《慕尼黑协定》签订后的第二年,苏德签订《互不侵犯条约》,德国并没有把矛

头“直接转向苏联”,A项错误;《慕尼黑协定》的签订不是绥靖政策的开始,而是绥靖政策达

到顶峰的标志,C项错误;《慕尼黑协定》签订一年后,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西欧并没有获得

较长时期的和平,D项错误。

10.(2020·山东潍坊�高二期末)20世纪70年代,印度利用加拿大的重水堆燃料搞核爆炸,核供应国集团随之成立,加强核出口管制; 20世纪90年代,伊拉克秘密核计划被发现,国际原子能机构的核保障监督附加议定书应运而生;进入21 世纪之后,国际核黑市曝光和恐怖主义威胁增加又促使国际社会强化核安全合作。这说明

A.核武器的数量得到有效削减B.核扩散现象得到了根本遏制

C.国际核不扩散机制逐步完善D.国际社会合作和平利用核能

【答案】C

【解析】20世纪70年代以来,成立核供应国集团,加强核出口管制,制定核保障监督附加议定书,强化国际核安全合作等,说明国际核不扩散机制逐步完善,C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核武器的“数量”得到有效削减,A项错误;核不扩散机制的不断完善不能说明核扩散现象得到了“根本遏制”,B项错误;国际社会“合作和平利用核能”在材料中没有体现,D项错误。

11.(2020·运城市景胜中学高一开学考试)在19世纪初到20世纪初的500多场战争中70%都有大国的参与。而二战后的几十年来,不仅没有发生全球性的战争,有大国参与的局部战争不到三分之一,很多都是小国之间的冲突或内战。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大国

A.忙于医治战争创伤B.没有结成军事集团

C.军事实力普遍削弱D.受到联合国的约束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可,联合国是人类构建世界和平的成果,也是影响最大的国际组织。《联合国宪章》规定的联合国宗旨第一项是维持国际和平及安全。根据安理会或联大的決议,联合国可以向沖突地区派出军事人员,以恢复或维持和平。二战后联合国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使许多国家和地区避免了一些可能发生的战争。故选D;忙于治理战争创伤说法不正确,排除A;1949年,形成以美国为首的北约,1955年形成以苏联为首的华约。B错误;军事实力普遍削弱说法不正确,排除C。

12.(2019·黑龙江龙凤�大庆四中高三月考)1958年起,联合国在日内瓦召开世界海洋法会议,对保护海洋资源问题进行多次协商;197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制定了人与生物圈计划,这是一个多学科的国际性计划;1973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成立;1988年联合国大会决定成立一个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专门研究温室效应问题。这主要反映:

A.联合国对保护自然有长期的规划B.解决环境问题需要国际合作

C.全球化加强了世界经济的风险性D.联合国的职能发生明显变化

【答案】B

【解析】从1958年起,联合国组织召开了多次有关环境保护的国际会议,这说明环境问题是全球性问题,只有通过国际合作才能够解决,故选B;材料仅反映了联合国组织召开了国际会议,不能说明其有长期的规划,排除A;题意与全球化的负面作用无关,排除C;题意反映的是联合国的应有只能,其职能没有发生变化,排除D。故选B。

13.(2020·湖北十堰�高二期末)最初联合国维和行动的参与国多为一些与争端无关的国家或中立国,根据——项不公开的秘密规定,美苏两国军事力量不参与解决冲突。1992年,俄国、日本、德国首次派遣部队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美国在海湾战争、波黑内战中到处插手。2003年,未经联合国安理会许可,以萨达姆和本拉登有牵连发动第二次海湾战争。这一变化

A.反映出联合国维护和平的力度增强 B.体现了多极化格局对局部地区安全的威胁C.说明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主导地位受到挑战D.表明联合国逐渐被强权大国所操纵

【答案】C

【解析】材料体现的是以美国为首的部分西方国家绕开联合国干预国际事务,说明联合国在国际事务的主导地位受到挑战,C正确,A排除;BD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故选C。

14.(2020·山东德州�高二期末)20世纪六七十年代,联合国主要机构的会员国数量大幅增加,联合国大会的作用显著提高,美国代表指责这是“多数暴政”,甚至宣称愿意看到联合国会址从美国搬走。这反映出

A.美国放弃对联合国的控制B.美苏两极对峙格局走到了终点

C.世界政治多极化格局形成D.第三世界兴起冲击了霸权政治

【答案】D

【解析】20世纪六七十年代,很多亚非拉国家赢得民族独立,第三世界崛起,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正因为此,才出现了题干中的现象,故选D;A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1991年苏联解体,美苏两极对峙格局走到了终点,排除B;世界政治多极化是发展趋势,C错误。15.(2020·浙江衢州�高二期末)1870年11月,巴伐利亚与普鲁士签署条约,决定并入德意志帝国,但在帝国内部却有着特殊的地位。外交上,长期维持着自己的使馆,可以自主对外外交;经济上,享有很高的经济自主权;军事上,巴伐利亚的军队也由巴伐利亚军部自己管理。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A.德意志帝国是一个松散的邦联B.有利于推动德意志帝国的统一

C.巴伐利亚是一个独立主权国家D.巴伐利亚与普鲁士的地位一致

【答案】B

【解析】材料中巴伐利亚和普鲁士签署条约,并入德意志帝国,尽管在军事经济和外交上有很强的独立性,但在国家政权上却实现了统一,有利于推动德意志统一的进程,故选B;从材料可以看出巴伐利亚并入德意志帝国,这是一个统一的国家,而不是松散的邦联,排除A;材料明显反映了巴伐利亚已经并入德意志帝国,他不再是一个独立的主权国家,尽管他享有很大的独立自主的权利,排除C;材料中体现不出巴伐利亚和普鲁士的地位一致,且不符合史实,排除D。

16.(2020·天水市第一中学高二期末)改革开放前的1977年,中国加入的政府间国际组织有21

个,到冷战结束前的1989年增加到37个。同期中国参加的非政府间国际组织则由71个增加到677个。到1997年,两者分别增加到52个和1163个。1977年中国签署或宣布承认的国际条约和国际协定有45项,改革开放至冷战结束有112项。这说明改革开放后的中国

A.积极融入国际体系走向世界B.实行全方位外交提高了国际地位

C.抛弃闭关锁国转向对外开放D.受冷战制约对外韬光养晦

【答案】A

【解析】改革开放后,中国参加的政府间以及非政府间国际组织数量大幅增加,中国签署或宣布承认的国际条约和国际协定数量显著增长,说明改革开放后的中国积极融入国际体系走向世界,故选A;全方位外交应包括以联合国和其他各种国际组织为中心的多边外交以及各种双边外交,B不符合题意,排除;改革开放前中国并非闭关锁国,排除C;材料无法体现“受冷战制约”,排除D。17.(2020·全国高三专题练习)1974年中美建交谈判时,基辛格说,希望中国声明和平解决台湾问题,以便美国考虑放弃美台防御关系。邓小平副总理明确回答,中国不能接受。美台《共同防御条约》必须废除,台湾问题应由中国人自己解决,用什么方式也是中国人自己的事。上述材料说明A.中美建立外交关系已经扫除障碍B.美国坚持奉行霸权主义政策

C.华盛顿极力支持台湾独立D.北京不愿意和平解决台湾问题

【答案】B

【解析】材料信息“基辛格说,希望中国声明和平解决台湾问题,以便美国考虑放弃美台防御关系”说明美国坚持奉行霸权主义政策,故B项正确;中美建立外交关系的主要障碍是台湾问题,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出华盛顿极力支持台湾独立,故C项错误;中国当然愿意和平解决台湾问题,但是不能听从美国的安排,故D项错误。

18.(2020·山东泰安�高二期末)1973年1月5日,国家计划委员会提交了《关于增加设备进口、扩大经济交流的请示报告》,建议在今后3-5年内从发达国家引进43亿美元的成套设备,这就是所谓的“四三方案”。这一方案推动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二次对外引进高潮的出现,不少项目在70年代末期和80年代初期建成投产。该方案的出台表明

A.西方爆发经济危机寻找新的市场 B.中国全面开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C.中国与西方关系有了实质性缓和 D.中国抛弃“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方针

【答案】C

【解析】“四三方案”出台于1973年,当时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中日建交,该方案建议在今后3-5年内从发达国家引进大量成套设备。“四三方案”是中国主动引进西方设备,说明当时中国与西方关系有了实质性的缓和,故选C。

19.(2020·山东济南�高二期末)“一边倒”这一选择并非双方意识形态同一性的必然结果,

也并不主要是应对当时国际格局的对策。随着中共从革命运动的领导者成为执政者,面临的主要

任务转向建立和巩固新政权,这在“一边倒”的选择中起关键作用。这表明新中国实行“一边倒”政策是基于

A.中苏意识形态的一致B.美苏冷战的影响

C.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D.国家利益的考虑

【答案】D

【解析】“建立和巩固新政权”的主要任务,在新中国成立初期选择对外政策时起了关键作用,表明新中国实行“一边倒”政策是基于国家利益的考虑,D项正确;材料指出“一边倒”并非双方意识形态同一性的必然结果,A项错误;“美苏冷战的影响”在材料中被排除在关键因素之外,B项错误;1956年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与1949年“建立和巩固新政权”的主要任务不符,C项错误。20.(2020·江苏启东�高一期末)下表是中法建交过程中的一些重大事件。由此可见,中法建交

A.反映了美法同盟逐步走向破裂B.关键是中国综合国力不断提升

C.标志法国完全摆脱了美国控制D.展现世界多极化趋势渐进过程

【答案】D

【解析】法国在美国的坚决反对下与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体现了法国追求独立自主的决心,中法建交也有利于冲击美苏两极格局,展现了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故选D;美法之间没有建立同盟关系,排除A;表格信息主要反映了法国的行为,无法体现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排除B;C项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C。故选D。

第II卷(非选择题共40分)21.(2020·安庆市白泽湖中学高三开学考试)(10分)

材料一太宗(对少数民族),方务怀柔……卒用彦博(温彦博,人名)策,自幽州至灵州,置顺、佑、化、长四州都督府以处之,其人居长安者近且万家。字突厥颉利破后,诸部落首领来降者,皆拜将军中郎将,部列朝廷,五品以上百余人,殆与朝士相伴。惟拓跋不至,又遣招慰之,使者相望于道。——《贞观政要》

材料二唐熙帝在统治少数民族是指出,治之得其道——柔远能迩。雍正帝则指出统治少数民族要注意“从俗从宣,各安其学”。乾隆帝进一步指出:驾驭外藩之道,“示之以谦则愈骄,怵之以威则自畏’。要“宽猛互济”,“恩威并用”。

材料三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孙中山《临时大总统宣言书》

(1)据材料一、二指出,清初与唐初在民族措施、政策方面的共同点。(4分)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三中孙中山民族思想提出的背景并指出其民族思想后来有何新发展?(6分)

22.【答案】(1)共同点: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恩威并施、武力和招抚(怀柔)相结合。

23.(2)背景: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的统治,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国人进一步接受了民主、平等的思想。

24.新发展:20世纪20年代,孙中山提出新三民主义,在民族问题上明确提出了反帝要求,并指出反对北洋军阀政府,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25.【解析】(1)共同点:根据“太宗(对少数民族),方务怀柔”、“治之得其道——柔远能迩”得出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根据“置顺、佑、化、长四州都督府以处之,其人居长安者近且万家。自突厥颉利破后,诸部落首领来降者,皆拜将军中郎将,部列朝廷,五品以上百余人,殆与朝士相伴”、“宽猛互济”、“恩威并用”等信息得出恩威并施、武力和招抚(怀柔)相结合。

26.(2)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孙中山民族思想提出的背景主要是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的统治,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国人进一步接受了民主、平等的思想。

27.结合所学内容可知,20世纪20年代,孙中山提出新三民主义,在民族问题上明确提出了反帝要求,并指出反对北洋军阀政府,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22.(2020·广西钦州�高一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一中国并非内陆国,有着漫长的海岸线。中国古代不乏向海洋谋求民生利益的卓越人物,但他们主要着眼于鱼盐之利,较少侧重航运的展开。中国古代交通事业中,侧重点是在陆上而非海上,海洋交通未能提到国家兴亡的高度。虽然中国古代祭祀活动中,人们没有忘记祭水,但河川总是置于海洋之前。明朝时期的郑开阳在《海防图论》、胡宗宪在《筹海图编》中提出“经略海上”的构想,但主要也是集中在近海,而且主要出于防范倭寇侵扰的目标。

——摘编自冯天瑜《中国古代经略海洋的成就与局限》材料二从古代世界的希腊、腓尼基、罗马到近代的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在欧洲的文化中,海洋总是与商业贸易紧密相连。实际上由古至今,各国争夺海上霸权的根本出发点都是源于争夺海洋中的无限利益。除了欧洲各国间的贸易往来,新航路的开辟更是把贸易范围扩大到了更广阔的世界市场。欧洲在世界范围内建立广阔的殖民地,海洋迅速成为了创造财富和扩张领土的一个重要途径。——摘编自刘家沂等《中西方海洋文化比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经略海洋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欧洲海洋文化的特点,并分析近代欧洲重视海洋的原因。(7分)

【答案】(1)特点:重视鱼盐之利等海洋开发;忽视海上交通发展;重陆地,轻海洋;先河川,后海洋;海洋战略以防御为主。

影响:促进了近海的开发和利用;客观上有利于内陆的开发和经济的发展;忽视海权意识和海外交流,成为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原因之一。

(2)特点:海洋与贸易紧密结合;海洋文化中包含掠夺和殖民等内容;在世界范围内开拓利用。原因:欧洲海上贸易的历史传统;海外殖民和掠夺是早期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手段;资本主义发展需要开拓更广阔的世界市场;人文主义的传播;海上霸权是获得更大利益的保障。

【解析】(1)特点:根据材料一中“主要着眼于鱼盐之利,较少侧重航运的展开”可知,重视鱼盐之利等海洋开发,忽视海上交通发展;根据“中国古代交通事业中,侧重点是在陆上而非海上,海洋交通未能提到国家兴亡的高度”可知,重陆地,轻海洋,忽视海上交通发展;根据“中国古代祭祀活动中……河川总是置于海洋之前”可知,先河川,后海洋;根据“(‘经略海上’的构想)主要也是集中在近海,而且主要出于防范倭寇侵扰的目标”可知,中国古代海洋战略以防御为主。影响:根据材料一中“中国古代不乏向海洋谋求民生利益的卓越人物”和中国古代经略海洋的特点,运用唯物史观,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经略海洋的活动促进了近海的开发和利用,客观上有利于内陆的开发和经济的发展,但忽视海权意识和海外交流,成为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原因之一。(2)特点:根据材料二中“在欧洲的文化中,海洋总是与商业贸易紧密相连”可知,海洋与贸易紧密结合;根据“(新航路开辟后,海洋)成为了创造财富和扩张领土的一个重要途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海洋文化中包含掠夺和殖民等内容;根据“新航路的开辟更是把贸易范围扩大到了更广阔的世界市场”可知,在世界范围内开拓利用。原因:根据材料二中“从古代世界的希腊、腓尼基、罗马到近代的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在欧洲的文化中,海洋总是与商业贸易紧密相连”可知,欧洲海上贸易的历史传统;根据“欧洲在世界范围内建立广阔的殖民地,海洋迅速成为了创造财富和扩张领土的一个重要途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海外殖民和掠夺是早期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手段,同时,资本主义发展需要开拓更广阔的世界市场;根据材料二中“各国争夺海上霸权的根本出发点都是源于争夺海洋中的无限利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海上霸权是获得更大利益的保障,同时人文主义的传播也是近代欧洲重视海洋的原因。

23.(2020·山东济南�高二期末)20世纪上半叶美国在日本侵华问题上的态度不断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各国在中国的商务机会均等,不能因为中国的现实状况,谋求特别权力;为适用在中国的门户开放,或各国商务实业机会均等原则,缔约各国,除中国外,均不得谋取或赞助其本国人民谋取任何超出他国的特别权力。——《九国公约》

材料二美国政府不能认许任何事实上的形势的合法性,也不拟承认中日政府或其代理人间,所缔订的有损于美国或其在华国民的条约权利....但美国政府无意干涉日本在满洲的合法条约权利。——摘编自《1932年1月美国国务卿史汀生的“不承认主义”照会》材料三 1938年12月美国驻日大使格鲁奉命向有田外相递交了一份照会,严厉驳斥了“东亚新秩序”说,强调美国政府不承认日本“自命为这个‘新秩序’的掌权人和代言人”。1942年美国在《联合国家宣言》中第一次将中国列为四大国之一,并废除与中国旧有的不平等条约。

——摘编自王立新《意识形态与美国外交政策》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20世纪30年代以来美国在日本侵华问题上的态度变化做出合理的历史解释。(要求:史实运用正确,逻辑体系严密.)

【答案】变化:由一战后抵制日本独霸中国到30年代初期默认日本侵略中国东北,到二战后期又转而抵制日本侵华并扶持中国抗战。

解释: 30年代初期:美国遭受经济危机深重打击;延续了孤立主义的外交传统,其目的是避免在与英日等国家争夺国际市场的活动中陷于失败(原因)。这以牺牲中国东北的主权为代价维护了美国的在华利益;同时纵容了日本在中国的进一步侵略扩张(影响)。

30年代后期:随着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逐步突破美国主导的华盛顿体系,严重侵害美国的在华利益,同时中国的抗日战争具有正义性。(原因)这一改变在物质和道义上支持了中国的抗战,增强了中国人民抗战的信心,一定程度上遏制了日本的进一步侵华;同时也加速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影响)

【解析】态度变化:根据材料一中“不能因为中国的现实状况,谋求特别权力”,“除中国外,

均不得谋取或赞助其本国人民谋取任何超出他国的特别权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战后美国抵制日本独占中国;根据材料二中“美国政府无意干涉日本在满洲的合法条约权利”可知, 30

年代初期美国默认日本侵略中国东北;根据材料三中“(美国)严厉驳斥了‘东亚新秩序’说”,强调美国政府不承认日本“自命为这个‘新秩序’的掌权人和代言人”;“1942年美国在《联合国家宣言》中第一次将中国列为四大国之一,并废除与中国旧有的不平等条约”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期,美国抵制日本侵华并扶持中国抗战。

解释: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九国公约》中美国抵制日本独霸中国的原因是,一战后美国霸权主义在亚太中国地区的体现,这一条约使美国长期追求的“门户开放”在中国成为现实,打破了日本对中国的独占,使中国恢复到帝国主义共同支配的局面;根据材料二中“1932年1月美国国务卿史汀生的‘不承认主义’照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30年代初期,美国默认日本侵略中国东北的原因是,美国受到经济危机的深重打击,受传统孤立主义的外交影响,其目的是避免在与英日等国家争夺国际市场的活动中陷于失败;其影响在于,以牺牲中国东北的主权为代价维护了美国的在华利益;同时纵容了日本在中国的进一步侵略扩张;根据材料三中“1938年12月”,“(美国)严厉驳斥了‘东亚新秩序’说”,“1942年美国在《联合国家宣言》中第一次将中国列为四大国之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战过程中,美国抵制日本侵华并支持中国抗战的原因在于,随着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逐步突破美国主导的华盛顿体系,严重侵害美国的在华利益,同时中国的抗日战争具有正义性;其主要影响有,在物质和道义上支持了中国的抗战,增强了中国人民抗战的信心,一定程度上遏制了日本的进一步侵华;同时也加速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高中历史选修一 第四单元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能力提升)-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含答案)

第四单元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能力提升卷 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_ (考试时间:60分钟试卷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班级、姓名、学号填写在试卷上。 2.回答第I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将答案填在选择题上方的答题表中。 3.回答第II卷时,将答案直接写在试卷上。 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20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20·云南德宏�高一期末)西汉建立后,境内的百姓逐步不再以“齐人”“燕人”“楚人”相区别,而是“某郡某县”人,大家“书同文、车同轨、人同伦,逐渐都称为“汉人”。这表明汉代 A.民族认同感大大加强B.完善中央集权制度 C.中国疆域已基本定型D.国家分裂根源消除 【答案】A 【解析】“书同文、车同轨、人同伦”体现了在先秦以来华夏融合的基础上,汉朝境内的人们逐渐被称为“汉人”,民族认同感大大加强,故选A;材料信息与中央集权制度完善、中国疆域基本定型无关,排除BC;D项中“消除”不符合史实,排除。 2.(2020·上饶市广信中学高三其他)在对广东揭阳白塔汉墓的考古发掘中,发现其随葬品有陶器

瓮、罐、壶、纺轮及铁削、镊、砺石及残铜器,且器物有较多汉式风格。据此可推断 A.汉代揭阳县的农耕经济已较为发达B.两汉王朝对广东揭阳实施了有效管理 C.陶瓮和铁削体现了庄园经济的发展D.墓主人可能为南迁汉人或汉化的土著 【答案】D 【解析】广东揭阳在两汉时期主要居民是越人,但出土器物“有较多汉式风格”,故墓主人很有可能是南迁汉人或汉化的土著,D项正确;题目中广东揭阳白塔汉墓的考古发掘未涉及农耕情况,且没有与其他地域的农耕情况进行比较,故不能得出“农耕经济已较为发达”的结论,A项错误;材料中未涉及汉王朝对揭阳实施有效管理的信息,B项错误;庄园经济以佃佣为主,仅凭出土的生活、生产器物等难以断定其为庄园经济,C项错误。故选择D,排除ABC。 3.(2020·福建三明�高二期末)押蕃使,唐朝掌安抚边地少数民族的官职名。唐朝中央政府以非本部落出身、代表朝廷使命的官员出任押蕃使旨在监督被押领部落的动向。由此可知,押蕃使制度A.埋下了藩镇割据隐患B.增强了地方行政权力 C.注重维护君主的权威D.加强了对边疆的统治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押蕃使主要代表中央安抚和监察少数民族地区,反映出中央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理与控制,D正确;押蕃使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不利于形成地方割据,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到地方行政的问题,排除B;材料体现的是加强中央集权,而不是君主权威,排除C。4.(2019·全国高一课时练习)相传为阎立本所画的《步辇图》,其反映唐朝民族关系的突出特点是()

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教学计划(含教学进度表)

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 与社会治理》教学计划(含教学进度表) 一、指导思想 以提高历史学科教学质量为中心,坚持教育创新。积极参与课程改革,探索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着眼于学生的发展。 二、学情简析 我所教的三个班多数学生研究态度比较端正,已经养成了比较良好的研究惯,但部分学生由于研究态度不端正,惯又较差,认识又不足,故要达到要求的合格率目标较难,不愿读书者大有人在;学生对基本的历史知识不重视,这种观念急待转变。今年历史研究的担子仍然很重,因此在教学中必须加大力度备好课,上好每一课,课堂练及时巩固,及时消化,力求每一节课都能有实际成效。由于以前学生对历史不重视,基础差,研究不太扎实,对于记忆性较强的科目学生有点偷懒,但只要老师有方法、有耐心,将枯燥乏味的历史知识加以生动化、形象化,同时辅以丰富的教学手段,牢牢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生就定能将历史知识学好。 3、教材分析

第一单元《政治制度》:国家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社会治理是国家的基本职能之一。人类自进入文明社会以来,各国都是通过某种特定的政治制度来实现社会治理的。世界各国政治制度都经历了漫长曲折的发展过程。但是,各国国情不同,每个国家的政治制度都有其独特性,都是在这个国家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长期演进的结果。 第二单元《官员的选拔与管理》:本单元主要聚焦中国古代及近代的选官制度和西方文官制度。文官制度的建立规范了西方国家政府行政部门的事务官员的选用和管理,实现了政治和管理的区分,既维持了代议制下政党轮流执政的特点,又保证了政府工作的稳定性和持续性。 第三单元《法律与教化》:法律与教化是社会治理的重要工具。法律着眼于防范与惩处,教化着眼于教育与引导,两者相辅相成。通过本单元的研究,了解古代中国法律、礼教并用的治理手段,了解古代中国法律、礼教并用的治理手段,了解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渊源和基本特征,以及当代中国的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成就。 第四单元《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自古来来,我国各民族之间保持着密切联系。中国的对外交往也有着悠久的成立。

高中历史选修一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高中历史选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是一门历史学科,它讲授人类社会中国家制度、政治改革、社会发展、文化变迁以及其他社会治理问题。本课程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首先,国家制度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它是指国家为维护其统治权和自身的稳定运作而建立的政治、法律和社会制度的总体。国家制度被认为是政府权力的基础,也是政府和社会的框架。国家制度的内容包括议会制度、行政制度、司法制度、行政分权制度、政党制度、外交制度、经济制度、社会制度、文化制度等。 其次,政治改革是指为了改善国家制度、提高政府的效率、改善社会状况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政治改革旨在改变政治体制,改善政治制度,以达到更好的政治目标。政治改革可以分为宪法改革、政府制度改革、立法改革、行政改革等几大类。 第三,社会发展是指社会的总体发展,包括经济发展、政治发展、文化发展、社会结构发展和社会机制发展等。社会发展是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涉及国家的经济政策、政治体制、文化传统、社会结构和社会机制等。社会发展的好坏,决定着社会的繁荣与发展。 第四,文化变迁是指文化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发生的变化。文化变迁的内容包括文化的形式、内容、价值观念、表达方式等。文化变迁的结果,可以给社会带来新的思想观念,促进社会的进步。 最后,社会治理是指通过政府和其他社会组织协调、管理和维护社会秩序的活动。社会治理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涉及政府的政策,也涉及社会组织、宗教团体、企业、媒体、民间组织等社会团体的参与。社会治理的目标是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以及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 通过本课程,学生可以了解国家制度和社会治理的内容,以及政治改革、社会发展、文化变迁和社会治理的重要性。通过掌握这些知识,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社会的发展,并能够更好地参与到社会建设中来。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11-13课知识点总结

《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复习资料第四单元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第11课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知识点一: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 1.秦朝(统一多民族国家历史正式开始):管理机构:典客、典属国。 2.汉朝 (1)管理机构:大鸿胪。 (2)边疆措施(在边疆推行屯戍政策) ①北部匈奴:西汉初和亲;汉武帝三次攻打取胜;东汉窦宪出击。 ②西部:在河西走廊设“河西(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设西域都护。 ③东北:西汉设护乌桓校尉。 知识点二:隋至元明清时期时期的民族关系 1.隋朝 (1)结束国家分裂局面,周边民族先后归附。 (2)加强对岭南地区各族治理。 (3)在边疆推行郡县制。 (4)三次派人去流求。 2.元朝 (1)“行汉法”。 (2)对不同民族实行明显差别对待政策。 (3)宣政院代表中央政府管理佛教和藏族事务。 3.明朝 (1)管理机构:礼部、鸿胪寺、提督四夷馆(负责培养各种民族文字翻译人才)。(2)边疆措施 ①北部:修长城、设军镇、开放马市、册封、卫所制度。 ②西藏(此地区为乌思藏):都司、贡赐、茶马贸易。 4.清朝 (1)管理机构:理藩院。 (2)边疆措施 ①满蒙联姻加强对漠南蒙古控制。 ②军事斗争(平定漠西蒙古叛乱;土尔扈特部回归)。 ③册封。 ④设(青海、西藏)办事大臣。 ⑤改土归流(元明清民国实行土司制度;明清实行改土归流)。 知识点三: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1.先秦:以中原为核心的华夏文明与域外有广泛交往交流。

2.西汉:已打通陆海(最远可以航行到印度南部)两个通道---引申:97年,东汉甘英奉西域都护班超之命出使大秦抵达波斯湾一带。 3.东汉:倭国派使臣来朝,光武帝刘秀赐“汉委(倭)奴国王”金印一枚。 4.隋唐 (1)与西域商路畅通。 (2)中国技术传到阿拉伯地区。 (3)与外国间海路交流活跃。 (4)日本向唐朝派遣唐使。 5.宋朝:北方陆路交通受阻,海路转趋发达(开辟由明州到日本、朝鲜半岛航路;泉州成为重要对外贸易港)。 6.元朝:海陆通道都很通畅(中西文化交流典型事例:意大利马可•波罗来华;畏兀儿列班•扫马访问欧洲)。 7.明清 (1)对外关系维护朝贡(国与国之间;民族间是进贡)体制和朝贡贸易。 (2)民间贸易和走私贸易屡禁不绝。 注意:中国古代对外关系特点 (1)政策:由开放走向闭关锁国。 (2)路线:由陆路为主转为海路为主。 (3)内容:经济交流、文化交融、政治交往。 (4)主流:和平。 (5)新变化:封建社会后期出现侵略与反侵略斗争。 第12课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 知识点一: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的产生 1.专制王权国家建立 (1)1534年,英国亨利八世授意议会通过《至尊法案》建立起国王专制统治。 (2)路易十四统治时期法国王权达到顶峰。 2.民族国家建立 (1)英语开始成为英国人广泛使用的语言。 (2)法语成为法国官方语言。 知识点二:国际法的形成与外交制度的建立 1.国际法的形成 (1)荷兰的格劳•秀斯在1625年出版《战争与和平法》奠定国际法基础(国际法主体是主权国家;国家主权“对内最高,对外独立”)。 (2)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签订结束欧洲混战局面,形成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开创了用国际会议和通过谈判达成协议的形式解决国际争端、结束国际战争先例。 2.国际法的发展 (1)17世纪,欧洲国家君主派遣常驻外交使节和外交使团逐渐建立起近代外交制度。

第13课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教学设计)——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和外交》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四单元“民族国家与国家关系”第12课“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和外交”。(4.12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和外交)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基于民族平等的民族政策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创造性产物,是中国化的马克思列宁主义。 中国秦朝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多民族国家,在这漫漫历史长河中,各民族在共同生活、劳动、贸易中,形成了大杂居、小聚居、交错杂居的格局,并且成为了统一的民族——中华民族。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少数民族长期遭受民族歧视和压迫,这违背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民族平等、共同发展的民族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了实现民族平等和各民族的共同发展,维护国家统一与稳定,促进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建立和巩固。在历史与现实的基础上,谋求国家和民族共同团结、发展的命运,制定了符合中国实际的民族政策——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各民族自治地方的设立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不断实践,为了保证这一民族政策的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先后颁布了一系列法律法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也曾历经波折,但伴随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也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新中国成立后,不仅需要进行内政的调整,外交上也着面临着严峻的国际形势。为了维护刚刚取得的独立,中国制定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引领新中国在建国初期提出了“三大外交方针”,使新中国迎来了第一次建交高潮。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中国,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以及“求同存异”方针,体现了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新发展。六七十年代的中国外交,成果丰硕,打开了新的局面。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的内外政策进行了调整。全面发展对外关系,推动更加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建立。世纪之交,中国稳定大国关系框架,与世界上所有大国都建立了不同形式的伙伴关系。十八大以来,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进一步发展,与世界上其他国家谋求共同发展,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贡献中国力量。 在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础上,不同时期的中国外交也做出了适时的调整,探索出了既维护中国国家利益又有益于世界共同进步的外交路线。当今的中美关系之下,引起了国际关系的紧张,中国面临新的压力与挑战,我们应从当代中国的外交中汲取经验,开创中国外交新局面。 二.教学目标 本课内容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的要求是:了解当代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历史意义,以及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主要成就。 本课的目标包括: 1.通过数据和史料,了解中国的民族关系和分布情况,认识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原因和条件; 2.运用史料分析的方法,解读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民族观,并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加深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了解,体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实现各民族真正平等上的促进作用;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2022-2023学年高二历史同步必备知识清单(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

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四单元民族关系和国家关系 第13课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 【目标导航】 课标要求了解当代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形成演变历程认识其对中国解决民族问题的意义 学习要点重点:当代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过程及其基本特点 难点:利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当代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的原因和影响 一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聚焦:归纳梳理民族区域自治发展过程,总结其特点,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和影响? 民族区域自治特点 背景⏹国际近代欧洲民族自决潮流影响;苏联社会主义联邦制模式影响 ⏹历史古代统一王朝处理民族问题的经验和不足 ∙经验——统一王朝因①俗而治[册封羁縻州府卫所土司等政策] ∙不足——不平等的民族政策少数民族政治上被歧视压迫 ⏹现实近代民族危机中各民族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空前觉醒 ∙有利——统一多民族国家:②多元一体[分布上交错杂居文化上兼收并蓄情感上相互依存] ∙不利——各民族发展差异:少数民族地处边陲交通闭塞③经济社会发展落后 ⏹中共探索中国特色民族政策 ∙1941年《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④民族平等原则;1945年中共中央决议内蒙民族区域自治 中共民族问题 ⏹基本原则 ∙民族平等 ∙民族团结 ∙民族共同繁荣 ⏹基本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 ⏹基本含义 ∙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自治区是中华人民共 和国不可分割部分 ∙自治机关在⑨国家统 一领导下行使自治权 发展过程⏹开始建立:1947年⑤内蒙古自治区成立第一个省级自治区⏹宪法依据:1949年《共同纲领》 1954年《宪法》 ⏹省自治区: ∙1955年新疆维吾尔建国后第一个省级自治区 ∙1958年广西壮族宁夏回族 ∙1965年⑥西藏自治区建国后最后一个省级自治区 ⏹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专门法律⏹1990年三个离不开:阐述休戚相关命运与共的民族观⏹1997年中共⑦十五大确立为基本政治制度 意义⏹国家层面:利于维护国家的集中统一 ⏹少数民族:利于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益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事业发展 ⏹民族关系:利于⑧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 备注⏹国家结构省主体‖直辖市四个‖自治区5个省级‖特别行政区香港澳门 ⏹经济特区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下经济政策有特殊权利无政治特权‖特别行政区资本主义基本制度外交权国防权归⑩中央⏹民族区域自治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下拥有一定的自治权 第13课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6课P154【教材问答】

高二历史选择性必修1_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部编版)_名师教案《当代中国的外交》

第四单元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第14课当代中国的外交 本课是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四单元第14课《当代中国的外交》,本课通过三个子目(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改革开放后的外交成就、中共十八大以来的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讲述了当代中国的外交的发展历程及成就。 【唯物史观】 通过学习,运用唯物辩证史观及有关理论,理解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确立的背景、具体方针,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时空观念】 通过教科书和配套课件,认识当代中国的外交所处的特定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 【史料实证】 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设置悬念,认识20世纪50年代外交走向成熟及主要成就,提高学生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历史解释】 引导学生运用本课教材中文献资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认识新时期外交政策调整,外交理念的发展,培养有效解读材料、自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 【家国情怀】 通过教学让学生体会当代中国外交对中国及全人类发展的贡献与价值。 1.重点: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主要成就 2.难点: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不同历史阶段的阶段特征及表现 1.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前期课前准备,提出问题请教师有目的性地准备课程资

料。 2.学生课前预习,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资料。 【课堂导入】 通过相关图片,导入本课学习。 请同学们观察上面两幅图片,左图是周恩来总理在万隆会议上,右图是习近平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上。大家思考一下,两者反映了当代中国的什么成就?对!外交成就。那么,当代中国的外交有何政策演变?成就如何?这些正是我们这节课所要探讨的主题。 【讲授新课】 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问题情境 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内容及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新中国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的前提和特征是什么?有何内容? 自主学习 1.前提:新中国的成立。 2.特征:平等、互利、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 3.内容:“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三条方针。 (1)“另起炉灶”的核心就是不承认国民党政府同各国建立的外交关系,要在新的基础上经过谈判同外国建立新的外交关系。 (2)“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就是有步骤地彻底地摧毁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控制权,不承认国民党时代的一切卖国条约。 (3)“一边倒”,就是中国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和世界和平民主阵营一边。 合作探究

新教材高中历史必修1第04单元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知识纲要

第四单元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单元概述: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各民族之间既冲突,又融合,而民族融合是主流。秦汉的统一开启了多民族国家的新阶段;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北方民族大批进入中原,加速了民族融合;元明清三代是统一多民族国家最后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解决中国民族问题,建立了民族区域自治的基本政治制度。在世界范围内,各民族的大迁徙推动了各地间的文化交流。进入近代,西方民族国家形成,规范国家与国家之间交往的国际法也逐渐形成、成熟。中国在融入国际社会的同时,提倡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单元课标要求: 1.了解中国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 2.了解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的形成情况,以及国际法的发展; 3.了解当代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历史意义,以及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主要成就; 第十课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课标要求:了解中国古代的民族政策和边疆管理制度,认识中国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以及中国古代处理对外关系的体制; 本课重点:隋唐时期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 本课难点:历代各民族之间交流、交往、交融的方式; 知识概要 一秦汉时期 1. 秦朝,中央设“典客”“典属国”等官职管理民族事务。北击匈奴,修筑长城;南征夷越,设置三郡。 2. 汉朝,在中央设大鸿胪管理民族事务。 (1)北面对匈奴,先和亲,后出击。著名将领:卫青,霍去病、窦宪。两大战绩:封狼居胥,勒石燕然。 (2)西面设立河西四郡,西域都护府,护羌校尉等。 (3)东北设乌桓校尉;前108年,攻灭卫氏朝鲜,设乐浪四郡。 (4)南方前112年,攻灭南越,重置郡县。 在边疆实行屯戍政策;向北方移民屯田,在西域设置田官。 3. 对外交往,开通陆上、海上两条丝绸之路 (1)陆上:97年,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到达波斯湾;166年,大秦派使者到达洛阳。 (2)海上:倭国使臣到达东汉,光武帝赐金印一枚。

第13课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教案)——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13课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 【课标要求】 了解中国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认识当代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历史意义。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当代中国民族政策的概况,让学生从时空观念、史料实证的角度了解其形成过程。 2.从家国情怀的角度认识当代中国实施中国民族政策的意义。 【时空坐标】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行的原因、特点 2.难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行的过程和意义 【教学内容】 知识点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微点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重要内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就是在统一的祖国大家庭里,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以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为基础,建立相应的自治机关,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自主地管理本民族、本地区的内部事务,行使当家做主的权利。 1.背景 (1)从历史情况来说,中国长期以来是统一多民族国家。这是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历史基础。 (2)从民族组成来说,中国有56个民族,汉族人口多,少数民族人口少,聚居区域宽广,只有在统一国家内团结互助,通力合作,才能得到共同的发展。 (3)从民族分布来说,中国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相互交错居住。只有实行具有很大灵活性的民族区域自治,才能适应中国民族分布的特点和最大限度地满足少数民族人民的自治要求。 (4)从民族关系来说,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各民族之间形成了经济、文化、政治上的密切联系。各民族合则两利,分则两害。中国民族关系的特点,决定了只有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才能适应并促进民族关系的协调发展。 (5)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民族问题,逐步明确提出了符合中国国情的民族区域自治,作为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 (6)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实行团结互助”。 【微点拨】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第12课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学案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四单元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第12课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 都匀剑江中学历史组 学生姓名:班级: ❤课标要求: 了解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的形成情况,以及国际法的发展。 ❤本课重难点: 重点:民族国家、国家法和近代外交制度的形成过程。 难点:影响国际法的主要因素和国际法的现实意义。 ❤本课名词解释: 【民族国家】:指近代以来通过资产阶级革命或民族独立运动建立起来的、以一个或几个民族为国民主体的国家,其成员效忠对象是有共同认同感的“同胞”及其共同形成的体制。本质上,民族国家就是“以民族对国家的认同为基础建立起来的主权国家”。有如下几个特征: 1、民族国家一定是主权国家,拥有主权是成为民族国家的前提; 2、民族国家要求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统一,民族国家的民族性根本性地要求民族与国家在本质上保持一致——民族以其认同的国家为利益的护盾,“从而使民族取得了国家的形式”; 3、民族国家的人民性——民族国家必须属于全体人民,而不是仅为某些人所有。民族国家的民族性要求民族国家必须有人民性,只有民族的成员对民族国家有认同感,把民族国家视为自己的国家,民族国家的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才能真正统一,民族国家才得以存续。 需要指出的是,民族国家是历史的产物,是国家形态在特定阶段的演化结果,不是古已有之,也不是国家发展的最终形式,将会随着国家形态的演化被最终取代。 【专制王权国家】:专制王权国家国王往往就是国家,国家的版图常常因为国王的婚姻或继承关系发生改变;民族国家由单一族群或多个族群组成,主权独立,人民有共同的价值、历史、文化、语言或体制。 【国际法】:即国际社会之法,或者是在国家之间的相互交往关系中所接受的具有法律约束力的习惯和条约规则。简单说来是有关国家之间的法律,是调节两个以上国家之间相互关系有一定均束力的法律系统。特征: 适用主体是国家。它是各国通过协议共同制定的。具有一定约束力。(一)课前作业:思维导图结构组长检查优秀□合格□不合格□(理由:)(二)完成课程自学,讨论以下问题,并且把答案分享出来: 1、专制王权国家的特征: 2、专制王权国家是否等同于民族国家?为什么? 3、16-19C资产阶级为何要从拥戴国王到抛弃国王: 4、民族国家产生的特征与影响:

高中历史选修一 第四单元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基础过关)-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含答案)

第一单元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基础过关卷 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_ (考试时间:60分钟试卷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班级、姓名、学号填写在试卷上。 2.回答第I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将答案填在选择题上方的答题表中。 3.回答第II卷时,将答案直接写在试卷上。 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20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20·全国高一课时练习)《明会典》记载:“西番,古吐番地。元时为郡县,洪武初因其旧职。于是乌思藏番僧有阐教王、阐化王、辅教王、赞善王统化番民。又有护教王、大乘法王、大宝法王凡七王,俱赐银印,令比岁或间岁朝贡。”这反映的是明朝 A.对西藏僧俗首领采取的进京朝贡模式B.对奴儿干都司所采取的定期巡视规制 C.对乌思藏恢复和扩大了双边贸易关系D.对蒙古基层首领定制了进京朝贡模式 【答案】A 【解析】“阐化王、辅教王、赞善王”“护教王、大乘法王、大宝法王”是明廷封授给西藏地区僧俗首领的称号,“令比岁或间岁朝贡”指进京朝贡模式,A正确;“乌思藏”是明朝对藏族地区的称呼,奴儿干都司是在东北地区,排除B;“恢复和扩大了双边贸易关系”材料未体现,,排除C;题干内容是关于西藏的,而非蒙古,排除D。

2.(2020·全国高一课时练习)如图是郑和航海路线图。郑和堪称大航海时代的先驱,其远洋航行的时间之长、规模之大、范围之广,都是空前的。他的航海活动 A.加强了我国与亚非国家的友好关系B.促进了我国与欧美国家的经济交流 C.对非洲国家的财宝进行了大肆掠夺D.与所到的亚非各国发生了激烈冲突 【答案】A 【解析】由“郑和下西洋”的图文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郑和的远航,促进了我国和亚非国家的经济交流,加强了我国与亚非国家友好关系,A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郑和没有到达欧美,排除B;郑和远航是宣扬国威的和平外交活动,排除C、D。 3.(2020·海南枫叶国际学校高一期末)从贸易角度看,马尼拉大帆船代表着一条特殊的流通路线。由于中国出口的商品如生丝、丝织品、棉布、瓷器等,主要来自太湖流域,以及东南沿海地区,巨额白银资本的流入,毫无疑问刺激了这些地区经济的蓬勃发展,市场机制的日益完备。下列现象与此关系密切的是 A.中国近代化开始起步B.东南沿海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C.中国洋务运动开展D.太平天国运动在广西爆发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后,马尼拉大帆船行驶于亚洲、美洲和欧洲之间,中国的对外贸易发展,东南沿海地区的生丝、丝织品、棉布、瓷器等手工业产品大量出口,巨额白银资本流入,刺激了东南沿海地区商品经济的蓬勃发展、市场机制的完备等,与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发展密切相关,B项正确;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近代化开始起步,与“(鸦片战争以前)巨额白银资本的流入”等无关,A项错误;内忧外患的形势下开展的洋务运动与“马尼拉大帆船”和“巨额

高三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一轮复习第四单元+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导学案

第四单元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课标要求】 1.了解中国古代的民族政策和边疆管理制度,认识中国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以及中国古代处理对外关系的体制。 2.了解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的形成情况,以及国际法的发展。 3.了解当代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历史意义,以及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主要成就。 【时空定位】 【知识梳理】 考点1——中国古代、现代的民族关系 1、基础梳理归纳:中国历代民族政策和边疆管理制度(结合教材P59单元导读)。 时期民族政策边疆管理制度民族关系的具体表现民族关系阶段特征秦汉 唐宋 元明清 近现代 共性 方位边疆管理制度特征 东北 北 西北 西南 南 东南

考点2——中国古代、当代对外关系 时期外交体系(特征)阶段特征重大外交事件 秦汉 唐宋元 明清 近代 现代 基础梳理: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产生及国际法的产生、发展。 根源前提第一阶段第二阶段第三阶段现在西方民族国家发展 前提基础形成发展:三大国际体系国际法的产生发展 【单元结构】

【概念解析】 1.民族:指在语言、地域、经济生活、心理素质上与其他人群在客观上有所区分的一群人。是近代以来通过研究人类进化史及种族所形成的概念。由于历史的原因,一个国家可以有不同民族,一个民族可以生活在不同的国家里。 2.民族国家:近代以来通过资产阶级革命或民族独立运动建立起来的、以一个或几个民族为国民主体的国家,其成员效忠对象是有共同认同感的“同胞”及其共同形成的体制。 3.朝贡体制(体系):朝贡体系,是自公元前3世纪开始,直到19世纪末期,存在于中国周边地区的,以中国为主要核心的等级制网状政治秩序体系。周边诸国与中国的中原王朝形成宗藩关系。常与条约体系、殖民体系并称,是世界主要国际关系模式之一。在朝贡体系影响下,东亚地区逐渐形成一个以汉字、儒家为核心的东亚文化圈。 4.国际法:指若干国家参与制定或者国际公认的、调整国家之间关系的法律,它适用主权国家之间以及其他具有国际人格的实体之间的法律规则的总体,又称国际公法。它不是国际私法,它调整国际民事法律关系。国际法也与国内法截然不同,国内法是一个国家内部的法律,它调整在其管辖范围内的个人及其他法律实体的行为。国际法诞生的标志是1648年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确立了国际关系中国家领土、主权与独立等原则。 5.维也纳体系:是19世纪初拿破仑帝国崩溃后,以英、俄、奥、普为首的战胜国通过维也纳会议在欧洲大陆上建立的新均势体系。《维也纳会议最后议定书》及有关条约、宣言和文件构成了维也纳体系。它以均势原则、正统主义和补偿原则等为指导思想,在拿破仑帝国瓦解后的欧洲,建立起新的政治均势,并暂时维持了欧洲列强间的和平与协调。但是,其旨在恢复欧洲的封建统治,并且把拿破仑统治下已经解放的民族重新置于战胜国的民族压迫之下,这是一种历史的逆流、历史的反动。 6.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重要内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就是在统一的祖国大家庭里,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以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为基础,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自主地管理本民族、本地区的内部事务,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 8.全方位外交:全方位外交,是中国自开放以来,特别是新世纪以来,形成的一系列外交新思路,其主要内容包括:提倡新安全观,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大旗等。在这些新思路的指引下,中国与美国建立"建设性合作伙伴"关系,与俄罗斯、法国、英国、德国和日本等传统大国建立各种"战略伙伴关系",与新兴大国如印度等探索共同和平崛起的道路,丰富了中国全方位外交的内涵,形成了一种全方位的外交格局:周边是首要,大国是关键,发展中国家是基础,多边是舞台。 【重难突破】 一、中国古代政府处理民族关系的方法、意义? (一)方法:1、战争: 2、和平:①发展边境贸易,互市,如宋代榷场、明代马市;②和亲,会盟,册封,通贡; ③设立专门管理机构,如汉代西域都护府;④修筑长城或移民戍边; (二)意义:①加强对边疆的管理,开发边疆;②促进内地与边疆的经济、文化交流; ③推动民族交融,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④对后世处理民族关系提供借鉴; 二、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特点及意义? (一)特点: ①由开放走向闭关:明清以前总体上以开放为主,明清时期,逐步走向闭关锁国。 ②路线由陆路为主转向海路为主:秦汉时期,对外交往的主要路线是陆上丝绸之路(虽有海上丝绸之路但不占主要地位);唐朝对外交通发达,海陆并进;宋元时期,主要是海路为主。 ③对外贸易与文化交流同步进行:秦汉时期,陶瓷和丝织品传到西方,同时佛教传入中国;唐朝时中国和日本、新罗、印度的交往主要是经济文化交流;宋代对外交往主要以海外贸易为主,同时中国科技外传;明清从国外引进大量农作物。 ④交往形式以和平为主:和平交往:汉朝丝绸之路,进行经济文化交流;唐朝以经济文化交流为主;宋代海外贸易。战争:戚继光抗击倭寇、郑成功赶走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康熙皇帝组织雅克萨之战抗击沙俄入侵。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Word解析版).doc

第三单元法律与教化 单元专练 一.选择题(共24小题共48分) 1.(2021·河北衡水中学高三三模)《周礼》设计的司法制度中,有多个制度以“三”冠名,如三刺、正宥、三赦、三让、三罚等。《说文》日:“三天、地、人之道也:从三数,凡三之属皆从三。”天、地代表阴、阳,人乃天地化生之物:化生又涉及五行运化之理。这表明中国古代的司法制度 A.体现出丰富的儒家仁爱观念B.蕴含着顺应自然的哲学理念 C.充斥着复杂纷繁的迷信思想D.孕育着教化从善的社会职能2.(2021·青海高三三模)文化史家柳怡徵认为,文治政府起源于周朝。历史学家钱穆认为,到了始于“素朴的农民政府”的汉朝最终形成了“文治的贤人政府”。由此可知,古代中国A.较早确立了农民阶级统治B.文治政府有悠久的历史 C.以贤能为选拔官员的标准D.小农经济孕育文治政府 3.(2021·山东高三三模)班固在《汉书》中提出∶“法家者流,盖出于理官,信赏必罚,以辅礼制……此其所长也。及刻者为之,则无教化,去仁爱,专任刑法,而欲以致治,至于残害至亲,伤恩薄厚。”这说明班固 A.主张废除严刑峻法B.立足儒家视角评判法家 C.重塑儒家伦理道德D.倡导百家争鸣多元发展 4.(2021·南昌市·江西师大附中高三三模)朱元璋认为,“礼乐者,治平之膏粱;刑政者,救弊之药石”,“刑政二者,不过辅礼乐为治耳”。这表明朱元璋 A.强调严刑峻法的统治方式B.重视礼乐制度的教化作用 C.主张恢复礼乐制度的主张D.兼采儒法二家为统治思想5.(2021·四川高三三模)公元前606年,楚庄王陈兵洛阳,并问“鼎之大小轻重”,王孙满对曰:“昔大禹有德,各方朝贡,献金九牧,以铸九鼎。桀有昏德,鼎迁于商。商纣暴虐,鼎迁于周……鼎之轻重,未可问也!”楚庄王则整师而退。据此可知,当时 A.周天子的共主地位稳固B.私学推广了中原文化 C.楚王恪守宗法血缘关系D.德治理念的广泛传播 6.(2021·辽宁实验中学高三其他模拟)《唐六典》,唐玄宗时官修,是唐朝一部行政性质的法典。六典之名出自周礼,原指治典、教典、礼典、政典、刑典、事典,共三十卷,近三十

高中历史_选必1 第四单元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学生版,后附答案)

选必一第四单元(近三年真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细/ 目/ 表/ 分/ 析 题号难度系数能力维度分析详细知识点 一、单选题 10.85全部隋唐至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元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20.4全部国际法的形成与外交制度的建立; 30.4全部抗战和解放战争时期的民族工业;第一次鸦片战争的过程和影响;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外交方针; 40.4全部国际法的形成与外交制度的建立;20世纪国际法的发展; 50.4全部改革开放以来的重要外交活动; 60.65全部中国古代手工业享誉世界;70.4全部万隆会议;万隆亚非会议;

知/ 识/ 点/ 分/ 析

一、单选题 1.(2023·浙江·统考高考真题)汉武帝派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中西交通道路,大大促进了西域与中原的联系。之后,诸多朝代在这一区域设置机构或派驻官员,加强管辖。图中①①①处填写正确的是() A.①护乌桓校尉①单于都护府州①伊犁将军 B.①安西都护府①北庭都元帅府①伊犁将军 C.①护乌桓校尉①北庭都元帅府①西宁办事大臣 D.①安西都护府①单于都护府①西宁办事大臣 2.(2023·浙江·统考高考真题)这是一场由德意志的新教同盟和天主教同盟冲突

引发的战争,也是20世纪之前欧洲最具毁灭性的战争,德意志失去了三分之一的人口。在这场恐怖的战争之后,交战各国创建了一套外交体系,借此维系相互竞争的独立国家之间的秩序。下列项中,属于这套“外交体系”的有() ①各缔约国可以对违约国集体制裁①确立了“大国一致”原则 ①建立了外交人员衔级制度①确立了国际关系中的国家领土、主权与独立等原则A.①①B.①①C.①①D.①①3.(2022·天津·统考高考真题)近代以来,不同时期对华贷款最多的国家不断变化,1840~1911年是英国,1911~1927年是日本,1927~1949年是美国,1949~1960年是苏联。对上述变化理解最全面的是() A.中国国家实力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变化B.世界上主要国家对华政策性质的变化 C.近代以来中国对外援依赖程度的变化D.国际局势影响下中国国际地位的变化 4.(2022·北京·统考高考真题)1625年,格劳秀斯在《战争与和平法》中提出,国际法是主权者之间确定并相互认可的一套规则,此书奠定了国际法的基础。下列选项属于国际法的是() ①《威斯特伐利亚和约》①《拿破仑法典》 ①《解放黑人奴隶宣言》①《联合国宪章》 A.①①B.①①C.①①D.①①5.(2022·北京·统考高考真题)2004年7月,“为中国和非洲喝彩——中华文化非洲行”活动在南非开幕。在一个月的时间里,中国组派多个艺术团赴11个非洲国家访问演出。这是中国在非洲大陆首次举办的大规模、综合性中国文化活动,是中非合作论坛框架内的重要举措。这一活动() A.是中国重视发展周边关系的具体实践B.掀起了中国与非洲国家的建交高潮 C.是中国全方位对外开放战略的一部分D.有利于“金砖国家”合作机制的深化 6.(2022·广东·高考真题)清代从广州出口的瓷器中、除了江西、浙江的名窑产品外,还有广东、福建专门烧制的贸易瓷。广州等地有的瓷窑还聘请来自欧洲的画师,负责在瓷坯上绘制欧风图像。这种现象反映当时

第四单元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单元检测 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四单元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据《后汉书·西域传》记载:“至桓帝延熹九年(166年),大秦王安敦遣使自日南(汉朝郡名)徼外(塞外)献象牙、犀角、玳瑁,始乃一通焉。其所表贡,并无珍异,疑传者过焉。”这一记载可以直接用来证明( ) A. 大秦和东汉互相遣使交往 B. 东汉和罗马建立了直接的联系 C. 东西方开始了大规模交流 D. 罗马帝国特产首次在中国出现 2. 1007年,宋朝应党项首领李德明的要求与其进行榷场贸易,西夏建立后双方就此还签订了合约。1057年西夏扰边,宋朝警告说:“要以违约则罢和市。”后来因其待宋不恭敬,宋朝停止榷场互市。英宗治平初年,西夏“求复榷场”,宋方不许,后其上章谢罪,宋才恢复榷场。这反映了宋朝( ) A. 在处理民族关系上的软弱性 B. 外交政策的灵活多变 C. 战争促进了民族间贸易发展 D. 利用经济手段处理民族关系 3.在中国古代边疆治理史上,云南地区书写出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下表所示反映出中国古代边疆治理的重要趋势是( ) 唐朝8世纪前期,南诏首领皮罗阁在唐玄宗的支持下,统一六诏,唐玄宗册封他为云南王宋徽宗赵佶赐大理国主段和誉为“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司空、云南节度使、上柱国、大两宋 理国王”,这是大理国与宋朝臣属关系的首次正式确定 1253年,大理国被蒙古国所灭,原大理国君段兴智被任命为大理世袭总管。1270年,元朝元朝 在大理原境置云南行省 A. 册封羁縻 B. 边疆管理与内地一体化 C. 改土归流 D. 民族地区自治程度提高 4.明朝大力发展茶马贸易,在河州设置茶马司,其贸易“控西夷数万里,跨昆仑,通天竺,西南距川,入于南海”,形成了一个无形的茶叶疆域。明朝学者解缙认为茶有着“夷夏之交,义利之辨,寅宾尚忠信而笃敬,河州固唐虞三代之邦也”的作用。据此可知,茶马贸易( ) A. 扩大了明王朝的疆域范围 B. 巩固了传统“宗藩”秩序 C. 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认同感 D. 促成了“西学东渐”局面

新教材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全册每课重点题汇总含答案解析

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重点题 第1课 1.下表是秦朝九卿的名称和职掌的事务,据此可知秦朝() A B.官僚政治逐步取代了贵族政治 C.确立了强干弱枝的中央集权制度 D.政治体制有明显家国同构色彩 【答案】D【解析】由秦朝九卿职掌的事务可以看出,郎中令、卫尉、少府、太仆、宗正都是围绕皇室的家事设置的,国家与皇家实际上融为一体,说明秦朝的政治体制具有家国同构色彩,故D项正确;仅从九卿职掌的事务无法得出秦朝是否统一的结论,排除A项;B项材料无法体现,排除;九卿是中央官制,材料没有提及地方制度,没有对比,故无法从材料得出强干弱枝的结论,排除C项。 2.明代设计了内廷、外廷机构对称设置的架构:外有内阁,内有司礼监;外有三法司(司法机构),内有东厂、锦衣卫;外廷有派往地方的总督、巡抚,内廷派往地方的也有镇守太监、守备太监等。上述机构的设置() A.形成了完善的政治激励机制 B.有利于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 C.相互牵制利于强化专制皇权

D.分权制衡保障了决策的合理 【答案】C【解析】内廷、外廷机构对称设置的架构是为了达到各种政治势力的互相牵制,确保不会出现某一势力膨胀对皇权构成威胁,故C项正确;政治激励机制是通过功过褒贬、物质精神激励等手段实现的,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故A项错误;内廷、外廷机构对称设置的架构造成了机构的臃肿,降低了行政效率,故B项错误;材料中的设计不是分权制衡,也无法保证决策的合理性,故D项错误。 3.中国古代行政区划层级的变迁集中体现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此长彼消的演变过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汉兴,把秦郡划小,将一郡分成数郡。汉武帝时,在郡级政区之上设立了十三个监察区,监察地方高级官员。东汉末年,为了镇压黄巾起义,授予监察区长官州牧兵权、财权和政权,州变成了郡以上的一级政区,州牧渐成割据独立之势。坚持二级制政区是统治者的愿望,所以隋统一后,撤销郡级政区,重新简化为州县两级。唐承隋设两级政区,但安史之乱以后,作为监察区的道和藩镇结合,又形成州以上的一级政区。 材料二为避免重蹈前代覆辙,宋初将地方政府恢复到州县两级,但同样陷入管理幅度太大的困难。为此,宋代统治者设置了高层政区——路,但不设路一级的单一长官,把路虚化。路、州、县的官员由中央官员担任,宋代行政区划变成中央官员的分治区域,而不是地方官员的行政区域。元明清三代都是国土广袤的大帝国,只能采用多级制的地方政府,如元代就形成了最多达五级的行政区划,但结果仍能维持高度中央集权。自宋以后,古代中国历史上不再出现因割据而产生的分裂局面。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周振鹤著《中国历史政治地理十六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汉关于行政区划的举措,概括东汉至唐末行政区划层级演变中的突出问题。 (2)根据材料二,指出宋代行政区划的创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元代“能维持高度中央集权”的原因。 (3)根据上述材料,归纳中国古代行政区划层级变迁的基本规律。 【答案】(1)举措:仿秦实行郡县制;增加郡级政区数量;分封诸侯王,郡国并行;在郡级政区之上设立监察区。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