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运动生理学教学大纲(本科)

运动生理学教学大纲(本科)

运动生理学教学大纲(本科)
运动生理学教学大纲(本科)

《运动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130004 适用专业:运动训练

学时数:72学时学分数:4学分

执笔者:石家瑾曹蔚编写日期:2005年10月

一、本课程的性质和目的

《运动生理学》是运动训练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理论课和主干课,在《运动解剖学》之后开设。它主要阐述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规律和在进行各项体育活动时人体各种生理活动变化规律,揭示运动训练对人体产生的影响和人体对运动训练产生的适应性变化及其规律。.其目的是在学习本课程后,能较好地掌握人体正常生理机能变化规律和运动训练对人体各种生理机能的影响,同时用来指导运动训练实践。同时也为学习其他后续课程和毕业后从事运动训练指导打下必要的生理学基础。

在教学中注意理论知识与运动训练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正确的科学思维能力,具有利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指导运动训练的能力、技能,并初步具备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并适当介绍本学科的最新进展。

二、课程教学要求和内容

绪论(0.5学时)

(一)教学要求

通过该章的教学,能掌握运动生理学的概念和研究对象及任务;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运动生理学的研究方法以及运动生理学研究的热点。

(二)教学内容

重点:生命活动的基本表现和基本概念以及人体功能活动的调节。

难点:兴奋性和阈强度(阈值)的基本概念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

1、生理学的来源和发展;运动生理学的基本概念。

2、生命活动的基本表现和基本概念。新陈代谢;兴奋性;反应;兴奋;刺激。兴奋性和阈强度(阈值)的基本概念与两者之间的关系。

3、稳态的基本概念与意义。

4、人体功能活动的调节理解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5、反馈的概念。

6、生理学的研究方法。

第一章骨骼肌机能(5学时)

(一)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掌握神经肌肉的兴奋性以及兴奋的产生、传导和传递的生理学基础;掌握肌肉的收缩机理、收缩形式和肌肉收缩的力学特征;了解肌肉结缔组织对肌肉收缩的影响;肌电图在体育科研中的应用。

(二)教学内容

重点:兴奋的本质;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概念与产生机制;兴奋性与刺激强度的关系;兴奋传递的机制;肌肉收缩的过程;肌肉收缩形式、力学特点

及影响因素。

难点: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肌肉收缩过程;兴奋传递过程;

第一节骨骼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兴奋和兴奋性概念以及相应知识。兴奋后恢复过程的兴奋性变化。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概念和产生的机制;动作电位的传导及其特性,局部兴奋及其特点;兴奋在神经肌肉接头的传递;接点的结构及其传递的机制。

第二节肌肉收缩过程

肌肉的收缩机制和肌肉的收缩过程;单收缩和强直收缩的生理学基础知识。

第三节肌肉收缩的形式与力学特征

缩短收缩,拉长收缩,等长收缩等肌肉收缩形式;肌肉收缩的力学特征;

后负荷对肌肉收缩的影响,前负荷对肌肉收缩的影响,肌肉收缩能力的改变对肌肉收缩的影响。

第四节肌肉结缔组织对肌肉收缩的影响

了解运动训练对肌肉结缔组织的影响和长期运动对提高肌腱的抗张力量、抗断裂力量、结缔组织肥大的作用。

第五节骨骼肌纤维类型与运动能力

掌握骨骼肌纤维类型的区分;不同骨骼肌纤维的分布特点以及不同骨骼肌纤维类型的形态、代谢和生理特征;运动单位募集的概念。

掌握运动训练对骨骼肌纤维类型转变的影响,运动训练对骨骼肌纤维面积和肌纤维数量的影响,训练对骨骼肌纤维代谢特征的影响。

第六节肌电图在体育科研中的应用

了解肌电的引导;正常肌电图图形;肌电图的测量;肌电图的应用。

第二章血液(2学时)

(一)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血液的基本概念和功能,血液的组成、性质;运动训练对血液组成各部分的影响和血液对运动训练的适应变化。

(二)教学内容

重点:体液及内环境;血液的组成和正常值;血液的功能;运动对血液组成和血液功能的影响。

难点:氧解离曲线的意义;内环境的作用与意义。二氧化碳的运输。

第一节概述

体液的概念;血液的组成;血液的功能;血液的比重、粘度、血浆pH值、血浆渗透压等理化特性。;O2和CO2在血液中的存在形式和运输形式;血液缓冲pH值的作用,维持内环境稳态的作用和保护、防御功能的基础知识。

第二节运动对血量的影响

第三节运动对血细胞的影响

运动对红细胞的影响;运动对白细胞的影响;运动对血小板的影响。

第四节运动对血红蛋白的影响

血红蛋白的功能;血红蛋白的氧合和氧离作用;血红蛋白氧饱和度、氧容量和氧含量,氧解离曲线等基本概念和内涵;血红蛋白与运动训练。

第五节运动对血液凝固和纤溶能力的影响

血液凝固和纤溶;运动对血液凝固和纤溶能力的影响。

第三章血液循环(6学时)

(一)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血液循环的基本概念以及心肌的生理特性;心动周期的变化;心输出量及影响因素;动脉血压的成因及影响因素;微循环功能;静脉血流特征、心血管活动的神经与体液调节,肌肉运动时的血液循环功能的变化。

(二) 教学内容

重点:心肌的生理特性;心脏的泵血过程;每搏输出量与每分输出量及正常值;

影响泵血功能的因素;心力贮备的产生和意义;心肌收缩的特点;动脉

血压的产生与影响因素;血液的重新分配与微循环的产生与意义;心血

管活动的神经和体液调节。运动中心血管活动的变化与意义;

难点:心脏的泵血过程;心力贮备与运动的关系及意义;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运动中心血管活动的变化及其机制。

第一节心脏的机能

心脏的一般结构;心肌的生理特性;心脏的泵血功能;心电图。

第二节血管生理

各类血管的功能特点;血压;动脉脉搏,静脉血压和静脉回心血量;微循

环。

第三节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局部血流调节。

第四节运动训练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肌肉运动时血液循环功能的变化;运动训练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测定脉搏(心率)和血压在运动实践中的意义;体育运动与心血管疾病。

第四章呼吸(3.5学时)

(一)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掌握呼吸系统基本概念和基本功能。血液中的氧分压与二氧化碳分压及pH值的正常对生命活动的作用和意义。掌握神经系统和激素对呼吸的调节作用及其影响因素。掌握运动中呼吸机能的变化及其规律。

(三)教学内容

重点:肺通气和肺换气的过程与特点;肺容量、肺容积的变化与运动的关系;

影响肺换气的影响因素;呼吸的调节。

难点:呼吸过程中胸内压的变化,影响气体交换的因素和呼吸运动的调节。

第一节呼吸运动和肺通气机能

肺通气的动力学;肺通气机能;肺通气机能的指标。

第二节气体交换和运输

气体交换;气体运输。

第三节呼吸运动的调节

调节呼吸运动的神经系统;呼吸运动的反射性调节;化学因素对呼吸的调节;

第四节运动对呼吸机能的影响

运动时通气机能的变化;运动时换气机能的变化;运动时呼吸的调节;

运动时合理呼吸。

第五章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5学时)

(一)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营养物质的种类、营养物质的消化过程和吸收过程及其规律,主要营养物质在体内的代谢特点和影响。理解和掌握人体内能量的来源与去路,ATP再合成与几个供能系统的特点和功能;供能系统释放能量的速率、持续时间和方式。运动中能量供给的变化和调节以及在体育运动中的应用;能量测定的原理与方法。

(二) 教学内容

重点:三大营养物质的消化与吸收过程;糖、脂肪、蛋白质中间代谢过程及其影响因素;机体能量的来源与去路;三个能量系统的供能特点及在运动中的作用;能量连续统一体理论与体育运动的关系;能耗量的计算,运动时能耗量计算的意义;运动时供能系统的变化与影响因素

难点:三大营养物质的中间代谢过程和影响因素;供能系统的特点与运动时的变化机制;影响供能系统功能的因素。

第一节物质代谢

人体中主要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主要营养物质在体内的代谢;

第二节能量代谢

基础代谢;人体运动时的能量供给与消耗;ATP再合成与三个供能系统的特点和功能;

第三节体温

正常人体温度;体温调节

第六章肾脏机能(2学时)

(一)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掌握尿的生成过程和肾脏在维持酸碱平衡、水平衡中的作用;掌握运动时肾脏机能的变化和变化规律。

(二)教学内容

重点:尿液的生成和肾脏在维持酸碱平衡、水平衡中的作用;

难点:肾脏在维持酸碱平衡、水平衡中的作用。

第一节肾脏的基本结构

肾单位的基本结构,肾脏的血液循环;

第二节尿的生成过程

肾小球的滤过作用;肾小管与集合管的重吸收作用;肾小管与集合管的分泌作用;尿的万分、理化性质及尿量。

第三节肾脏在保持水和酸碱平衡中的作用

肾脏在保持水平衡中的作用;肾脏在保持酸碱平衡中的作用;

第四节运动对肾脏机能的影响

尿量;运动性蛋白尿;运动性血尿。

第七章内分泌机能(4学时)

(一)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激素的来源、生理本质和生理作用;掌握激素的作用机理;几种主要激素对糖、脂肪、蛋白质等营养物质代谢的作用;以及激素对运动训练的作用和运动训练对内分泌机能的影响。

(二)教学内容

重点:激素的一般生理特征;激素的作用机理;主要几种激素的生物学功能;激素分泌的调节;激素对运动的反应和适应。

难点:激素的作用机理;几种主要激素在运动中的变化和作用;激素分泌的调节。第一节概述

内分泌与内分泌腺,激素;激素的作用机理;

第二节主要内分泌腺及其作用

下丘脑与垂体;甲状腺与甲状腺素;肾上腺与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胰岛与胰岛素、胰高血糖素;甲状旁腺;性腺及相关激素;

第三节激素分泌的调控

激素分泌的负反馈调控;激素分泌的调控功能轴。

第八章感觉与神经机能(6学时)

(一)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感觉生理的基本概念以及与运动之间的关系;感觉形成的机理,重点了解与体育运动紧密相关的位觉、本体感觉、视觉、听觉的功能活动、基本生理现象和机制;及其在体育运动中的作用。掌握神经系统形态结构及生理功能,肌肉活动的控制与各神经中枢的调节的关系;反射活动产生的机制及其规律。

(二)教学内容

重点: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点;感觉信息的传导途径;肌梭和腱器的功能;

主要感受器的适宜刺激;本体感觉在体育活动中的意义。神经冲动产

生和传导;脊髓对躯体运动的调节;突触传递;中枢抑制;各种反射

活动。

难点:感觉信息的传导途径,大脑皮质的感觉分析功能;感受器的结构与功能;

以及感受器与运动能力的关系。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突触前抑制;

突触后抑制;脑干、网状结构、小脑、基底神经节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第一节感觉器官

掌握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征;掌握感觉信息的传导;脊髓对感觉的传导,丘脑及其投射系统。大脑皮质感觉分析功能;体表感觉。本体感觉,视觉,听觉和前庭感觉与运动训练的关系。

第二节肌肉运动的神经调控

神经系统概述,肌肉运动的神经调控;神经系统的运动整合作用;脑的高级功能;睡眠。

第九章运动技能 (4学时)

(一)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运动技能的基本概念;以及神经通路与突触的可塑性是运动技能学习神经的基础条件。条件反射学说和控制论学说是解释运动技能学习的二种重要的理论。掌握条件反射学说和运动技能形成的四个时期及其影响因素。(二) 教学内容

重点:运动技能的形成过程及影响因素;运动技能形成时体育教学的方法;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形成的条件以及影响因素;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

统。

难点:条件反射的抑制;运动技能形成的四个时相。

第一节运动技能的基本概念和生理本质

运动技能的基本概念;运动技能的分类;运动技能的生理本质。

第二节形成运动技能的过程与发展

掌握条件反射的形成以及条件反射、非条件反射的异同点,条件反射的抑制,人类条件反射的特征;泛化过程;分化过程;巩固过程;动作自动化。

第三节影响运动技能形成与发展的因素

动机在运动技能形成中的作用;反馈在运动技能形成及教学训练中的作用;训练水平在运动技能形成中的作用;大脑皮质机能状态在运动技能形成中的作用;感觉机能在运动技能形成中的作用。

第十章有氧、无氧工作能力(3学时)

(一)教学要求

清楚有氧工作能力和无氧工作能力以及氧亏和运动后过量氧耗的基本概念;掌握最大摄氧量和乳酸阈在运动训练中的作用原理和相应的测试与评价的方法。(二)教学内容

重点:最大摄氧量和无氧阈的基本概念以及在运动训练中的作用;如何在运动训练中提高有氧工作能力和无氧工作能力。

难点:氧亏与运动后过量氧耗;无氧阈的概念;无氧阈与有氧工作能力的关系。第一节概述

需氧量与摄氧量;氧亏与运动后过量氧耗;

第二节有氧工作能力

最大摄氧量;乳酸阈;提高有氧工作能力的训练。

第三节无氧工作能力

无氧工作能力的生理学基础;无氧工作能力测试与评价;提高无氧工作能力的训练。

第十章身体素质(4学时)

(一)教学要求

掌握身体素质、力量素质、速度素质、耐力素质和灵敏素质和柔韧素质的生理学基础理论,以及相应训练方法。

(二) 教学内容

重点:力量素质、速度素质和耐力素质的生理学基础,这些素质的可训练因素;

难点:决定这些素质的生物学因素和训练原则。

第一节力量素质

决定肌肉力量的生物学因素;肌肉力量的可训练因素;功能性肌肉肥大;

力量训练原则;力量训练要素。

第二节速度素质

速度素质的生理基础;速度素质的训练。

第三节耐力素质

有氧耐力及其训练,无氧耐力及其训练。

第四节灵敏素质与柔韧素质

灵敏素质;柔韧素质。

第十二章运动过程中人体功能变化的规律(4学时)

(一)教学要求

掌握赛前状态、准备活动、进入工作状态、稳定状态、疲劳和恢复运动过程中的一系列生理功能变化规律;以及影响这些过程的各种因素,从而能较好地根据其生理变化规律来调整和指导运动训练。

(二)教学内容

重点:赛前状态、准备活动、进入工作状态、运动性疲劳和恢复过程的生理学机制及其意义;影响赛前状态、准备活动、进入工作状态、运动性

疲劳和恢复过程的因素。

难点:进入工作状态的机制;

第一节赛前状态与准备活动

赛前状态的生理变化及其产生机制,赛前状态的生理意义及其调整。准备活动的生理作用和机制,影响准备活动生理效应的因素。

第二节进入工作状态与稳定状态

进入工作状态的生理机制和主要影响因素以及“极点”与“第二次呼吸”的概念和生理意义。真稳定状态,假稳定状态概念和机理。

第三节运动性疲劳

运动性疲劳的概念、分类及其发展过程。运动性疲劳产生的机制。运动性疲劳发生的部位及不同类型运动的疲劳特点和运动性疲劳的判断。

第四节恢复过程

恢复过程机体磷酸原、肌糖原等能源贮备的恢复过程,氧合血红蛋白恢复和乳酸再利用的一般规律;以及超量恢复的概念和生理机制。活动性手段、营养性手段、中医药手段及其他方法对促进人体功能恢复的作用。

第十三章运动训练原则的生理学分析(4学时)

(一)教学要求

掌握运动训练基本原则及其生理学本质,对此进行生理学分析的意义。

(二)教学内容

重点:几种训练原则的生理学基础;

难点:训练原则的生理学分析;

第一节概述

运动训练的生理学本质;机体对运动负荷的反应特点;运动负荷与训练效果的关系

第二节超负荷原则生理学分析

基本概念与意义;生理学分析;超负荷原则在训练中的应用。

第三节恢复原则的生理学分析

基本概念及意义;生理学分析;恢复原则在训练中的应用。

第四节周期性原则的生理学分析

基本概念及意义;生理学分析。

第五节个体化原则的生理学分析

基本概念与意义;生理学分析与意义。

第十四章特殊环境与运动能力(3学时)

(一)教学要求

掌握特殊环境下运动能力的变化规律和相关的机能适应性变化。

(二)教学内容

重点:高原环境、热环境、冷环境和水环境与运动能力。

难点:机体在不同环境中的适应性生理变化,应激的生理学原理。

第一节高原环境与运动能力

高原应激;高原服习;高原训练的生理学适应。

第二节热环境与运动能力

热环境与适应;热病及其预防。

第三节冷环境与运动

冷应激与运动;冷服习。

第四节水环境与运动

水环境与运动能力;对水环境的适应。

第十五章运动机能的生理学评定(3学时)

(一)教学要求

掌握运动机能的评定原理与评定方法。

(二)教学内容

重点:不同状态下运动员机能的生物学特征和方法;评定常用指标;影响运动机能的因素

难点:影响运动训练效果的因素;评定方法和实际操作。

第一节运动训练对机体机能的影响

安静状态下运动员的生物学状态;运动时和恢复期运动员的

第二节影响运动训练效果的因素

运动的强度、频率和持续时间;遗传因素;年龄和性别差异;生物节律因素。第三节人体机能评定的方式

横向比较;纵向追踪;不同机能状态的机能水平比较。

第四节人体机能评定的常用指标

身体形态学指标;生理学评定指标;其他机能评定指标;机能评定的一般步骤。

第五节适宜运动量的生理学评定

生理指标的检查;运动员的自我感觉与教育学观察。

第十六章儿童少年生长发育与体育运动(3学时)

(一)教学要求

掌握儿童少年生长发育时期中生长发育的基本规律;掌握儿童少年机体的生理特点和身体素质的发展规律,并根据这些规律在对儿童少年进行运动训练时,合理安排练习的强度、持续时间和活动内容,以促进儿童少年的生长发育和运动技能的形成。

(二)教学内容

重点:儿童少年骨骼与关节特点,肌肉的特点,体育教学与训练中应注意的问题。氧运输系统;体育教学与训练中应注意的问题;物质代谢和能

量代谢;体育教学与训练中应注意的问题;神经过程兴奋和抑制的发

展,两个信号系统的特点。

难点:神经过程兴奋和抑制的发展,两个信号系统的特点

第一节儿童少年生长发育

基本概念;儿童少年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影响儿童少年生长发育的因素;

生长发育年龄阶段的划分与青春发育期。

第二节儿童少年的解剖生理特点和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

运动系统特点;血液循环系统特点;呼吸系统特点;神经系统特点;内分泌系统特点。

第三节儿童少年身体素质的发展

儿童少年身体素质发展规律;儿童少年主要身体素质发展特点。

第十七章女子的生理特点与体育运动(2学时)

(一)教学要求

了解女子特殊的生理特点。掌握女子月经周期的原理;运动能力与男子的差异特点;月经周期时运动能力的变化和对运动能力的影响。以便能在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时能科学的与有针对性的进行指导工作。

(二)教学内容

重点:女子的生理特点,女子月经周期的生理变化;决定运动能力的性别差异的因素;有氧能力的性别差异;无氧能力的性别差异。运动负荷时功能变化的性别差异;。难点:卵巢的内分泌功能。

第一节女性生理特点

女性生理阶段划分;生理特点;运动能力特点。

第二节月经周期、妊娠与运动能力

月经周期及其调节;月经周期中运动能力的变化;妊娠期与运动能力。

第十八章生物节律与运动能力(3学时)

(一)教学要求

掌握生物节律的基本概念;生物节律的特征;生物节律的调节。

(二)教学内容

重点:生物节律的基本概念;生物节律的特征;生物节律的调整。

难点:生物节律的概念;生物时间结构;生物节律模型的应用。

第一节概念

生物时间结构的基本成分;生物时间结构的分类;生物节律特殊研究方法。

第二节运动员的生物节律特征

血气指标和心肺功能的近似昼夜节律特征;人体体能的近似昼夜节律特征;

激素水平的近似昼夜节律特征;体温近似昼夜节律特征。

第三节运动员生物节律模型的建立与应用

运动员生物节律模型的建立的主要步骤;运动员生物节律模型的应用。

第四节人体生物节律的调整

调整方向与跨度;调整方法;标志节律;时差调整。

第五节激素节律变化与运动员选材

某些激素的昼夜变化特点;用激素节律选材的主要指标;激素节律选材的注意事项。

第十九章运动生理负荷的监控与调控(3学时)

(一)教学要求

掌握生理负荷监测的基本原理和相应的方法,掌握生理负荷的调控原理和相应的调控手段。

(二)教学内容

重点:生理负荷监测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内容,生理负荷的调控原理和相应的调控手段。

难点:决定运动生理负荷的因素和调控方法。

第一节概述

基本概念;运动生理负荷的基本要素;运动生理负荷的决定因素。

第二节运动生理负荷的监测与调控

监测的基本原则;监测的基本内容;监测的方法;实时调控的方法。

第三节运动生理负荷的实时分析

实时分析的概念和基本要求;实时分析的基本步骤与方法。

第二十章免疫机能与运动能力(2学时)

(一)教学要求

掌握免疫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内容;运动性免疫机能与运动性免疫抑制的基本原理和相关理论知识。

(二)教学内容

重点:免疫系统的组成与免疫反应;运动性免疫机能与运动性免疫抑制的基本原理。

难点: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反应、运动性免疫抑制和运动性免疫模式。

第一节免疫系统概述

免疫的概念;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反应。

第二节运动性免疫机能

运动负荷与免疫机能;运动性免疫模式。

第三节运动性免疫抑制

运动性免疫抑制的可能机理;运动性免疫抑制的生理意义;运动性免疫抑制的调理。

三、课程教学形式及安排

(一)课堂教学:应侧重于教材的基本内容;注重理论与运动训练实践的联系。布置一定的思考题以便进行课堂讨论。

(二)实验教学:总学时为24学时。注意将理论知识与实验相结合;鼓励和辅导学生进行设计性或综合性的实验。实验报告全批全改。

(三)教学辅导:对学生具有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讲解。同时随时回答学生的提问,注意学生提问时所暴露出的问题来进行教学法的改进。

(四)习题作业:在每一章后,布置一定数量的作业,全批全改。

(五)注意运动生理学最新研究进展的介绍,以拓展学生的视野。

(六)考核方式为考试:

1、考试,评分为百分制。

2、成绩评定:

考试以闭卷笔试为主,闭卷笔试成绩占总成绩的60%。平时成绩占40%;(含

出勤、作业10%;实验报告30%);

四、建议使用教材和教学参考书目

(一)建议使用教材:

王瑞元主编 . 《运动生理学》(体育院校用)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2.

洪泰田主编 . 《人体生理学实验指导》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二)教学参考书:

邓树勋等主编 .《运动生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王步标主编. 《人体生理学》(体育教育专业)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4.

杨锡让主编 . 《实用运动生理学》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1994.

吴纪饶主编 . 《人体生理学题解》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运动生理学》实验教学大纲(运动训练专业用)

病理学教学大纲

病理学 pathology 第一章细胞、组织的适应和损伤 (一)目的与要求 1、掌握各类适应及变性的概念及形态学特点(光镜及电镜特点)。 2、掌握坏死的概念以及各种坏死类型的形态学特点。 3、了解和掌握细胞损伤和适应的原因及发生机制。 (二)教学内容 1.细胞适应和细胞老化 (1)掌握肥大的概念,熟悉其类型。 (2)掌握增生的概念,熟悉其常见类型。 (3)掌握萎缩的概念和类型。 (4)掌握化生的概念和常见类型。 (5)熟悉老化的概念,了解老化的机制。 2. 细胞、组织的损伤 (1)熟悉细胞、组织损伤的原因。 (2)了解细胞、组织损伤的机制。 3. 细胞、组织的损伤的形态学改变 (1)变性 ①掌握细胞水肿的概念及病理变化。 ②掌握脂肪变性的概念、肝细胞脂肪变性的病理变化及发病机制。 ③掌握玻璃样变的概念、类型,熟悉其病理变化。 ④掌握纤维素样变性的概念,了解其病理变化。 ⑤掌握病理性色素沉积的类别,熟悉脂褐素、含铁血黄素沉积的病理特点和形成过程。 ⑥掌握病理性钙化的概念,熟悉其类型。 (2)细胞死亡 ①掌握坏死的概念、病理变化和类型及各类型的病理变化。 ②熟悉坏死的结局。

③掌握凋亡与坏死的区别,熟悉凋亡的形态特点、发生机制及生物学意义。 第二章损伤的修复 (一)目的与要求 1、了解和掌握再生概念、类型、调控及各组织细胞的再生能力。 2、掌握肉芽组织的概念、组成成分及作用。 3、掌握创伤愈合基本过程和类型。 (二)教学内容 1.再生 (1)掌握再生的概念、类别和各组织的再生能力及其包含的细胞种类。 (2)熟悉上皮、毛细血管和外周神经的再生过程,了解其它组织的再生过程。 (3)熟悉修复的概念 2.细胞的生长和调控 了解再生的调控及生长因子和生长抑素的概念和作用。 3. 纤维性修复 (1)掌握肉芽组织的结构和功能。 (2)熟悉肉芽组织的结局。 (3)了解瘢痕组织的形态,了解其对机体的作用。 4. 创伤愈合 (1)掌握骨折愈合的过程。 (2)熟悉皮肤创伤愈合的基本过程和类型。 (3)了解影响创伤愈合的因素。 第三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一)目的与要求 1、掌握淤血、血栓形成、栓塞、梗死的定义,它们的类型、病变特点、结 局及临床病理联系。 2、掌握血栓形成、栓塞、梗死之间的病理联系。 3、了解血栓形成、栓塞、梗死对机体的影响及临床表现。

四川大学华西医学院口腔组织病理学大纲

口腔组织病理学教学大纲 (供七、五年制学生用)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口腔组织病理学(Oral Histology and Pathology) 课程号:50300540(7年制)50301140(5年制)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学时:64 学分:4 二、教学目的及要求 口腔组织病理学是口腔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它是联系医学基础和口腔专业知识的桥梁和纽带。它的内容包括了口腔颌面部软硬组织的胚胎发生和组织形成,包括了口腔颌面部疾病的组织发生和临床病理表现。口腔组织病理学涉及面广、内容深刻,需要学生具有扎实的医学知识和一定的理解领会能力。针对口腔组织病理学的知识特点,和其在口腔医学中的重要地位。我们制定了本课程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规划。首先本课程通过循序渐进的对牙齿的发生、组织特点以及颌面部组织的发生和组织特点进行基本理论知识的讲授,并且在每堂大课后均有同等学时的实验课程,通过大课多媒体系统和实验课显微图像互动教学系统相结合,促进和帮助学生掌握理解所学的知识理论。长期以来,我们在大课讲授和实验课指导相辅中进行口腔组织病理学的教学工作,并且随着教学设备和方法的改进,这样的教学方法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 在本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应认真执行三基(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三严(严肃态度、严格作风、严密方法),讲授与实验相结合,通过教学实验与课堂讨论深化对基本理论的认识,并结合科研适当介绍本学科国内外的发展动态与学术前沿。学生通过听课、实验室实习、电教图像观摩、自学、教师辅导、实验课和笔试考试等方式完成教学大纲内容。

三、教学内容 口腔组织胚胎学 一牙釉质、牙骨质 1目的要求: ①掌握牙釉质和牙骨质组织结构及理化特性 ②掌握釉质中有机物集中处的组织学现象 ③熟悉了解釉质的生活代谢及超微结构特征,了解牙骨质的生物学特性,釉牙骨质界和釉牙本质界 2讲课内容: ①釉质和牙骨质的理化性质 ②牙釉质和牙骨质的组织结构及有机物集中的组织学现象 ③牙釉质的增龄变化、临床应用;牙骨质生物学特性及釉牙骨质界、釉牙本质 界 3实验内容: ①牙齿纵磨片 ②牙齿横磨片 二牙本质、牙髓 1目的要求: ①掌握牙本质和牙髓的组织结构及前者的理化特性 ②掌握牙本质中钙化程度差异的组织学现象及反应性变化 ③了解牙本质的神经分布及感觉、熟悉牙髓的增龄变化 2讲课内容: ①牙本质的理化特性 ②牙本质牙髓的组织结构、功能及反应性变化;牙本质钙化差异的组织学现象 ③牙本质的神经分布和感觉 3实验内容: ①牙齿纵磨片 ②牙齿横磨片

金融学教学大纲一中央财经大学

金融学教学大纲一中央财 经大学 The pony was revised in January 2021

金融学教学大纲(一) 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第二版) 课程概述 本课程是金融专业的统帅性基础理论课程。课程教学资源丰富,教学理念先进,教学方法多元。教学体系以开放经济为环境,以实体经济运作为基础,从各经济主体的财务活动中引出金融的供求;以货币、信用及其价格等基本要素为基础,阐明各要素之间的关联性;以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为载体,阐释金融运作的基本原理;以利率为联结微观金融与宏观金融的纽带,说明其作用机理;以金融总量与结构均衡为目标,讨论宏观金融的理论与实践问题;以宏观调控和金融监管为保证,研究金融发展的稳健与效率问题。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对金融学的基本理论有全面的理解和较深刻的认识,了解国内外金融问题的现状,掌握观察和分析金融问题的正确方法,培养辨析金融理论和解决金融实际问题的能力。 证书要求 完成全部视频学习和布置的作业,考核成绩中平时成绩占50%,考试占50%。采用百分制计分,60分及以上为合格。 平时成绩分单元测验与课后讨论两部分,单元测验占30%,课后讨论占20%。

预备知识 政治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会计学、计量经济学、金融史、统计学、管理学、经济法等 授课大纲 课程名:金融学(一) 第1单元生活中的金融:从经济主体的财务活动谈起 教学目标和要求 1、理解金融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2、理解各经济主体的财务活动,分析居民、非金融企业以及政府等部门与金融机构之间的关系; 3、全面认识开放条件下各部门的金融活动及其影响; 4、掌握现代金融体系的基本构成。 主讲内容: 引言社会经济主体的金融交易及其关系 第一节居民理财与金融 一、货币收入与支出 二、居民盈余的使用

病理学教学大纲

病理学教学大纲 (供六年制临床医学专业使用) 前言 病理学(Pathology)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学科,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课。病理学的任务是运用各种方法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生发展规律,包括发病机理和病理变化,以及疾病的转归和结局,从而阐明疾病的原理和本质,为疾病的诊断、预防和治疗提供科学的理论根据。 本教学大纲的制定是根据本校六年制临床医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及教学学时,在2000年制定的教学大纲基础上修订而成。 教学内容以常见病、多发病为重点,适当介绍国内外病理学新进展,反映现代科学水平,通过理论讲授与实验课实习,使学生掌握临床医学专业必需具备的病理学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独立思考、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为今后的学习与实践工作打下牢固的基础。通过新进展及新技术的介绍,使学生了解本学科的发展动态及趋势,以适应未来医学发展的需要。 为方便学生学习,本大纲将教材内容分为“掌握”、“熟悉”和“了解”三级要求。“掌握”即对教材内容必须要理解透彻,并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记忆;“熟悉”是指对教材的内容能理解清楚,记住其中的主要内容;“了解”是要求能理解教材中的内容,能记住内容的梗概。 理论教学部分 绪论 1.3. 目的要求: 了解病理学的概念、内容及基本任务。了解病理学在医学中的地位、常用的研究方法及发展史。 2.4. 教学内容: 病理学的基本概念、内容及任务;病理学在医学中的地位;病理学的研究方法及发展史。

第一章细胞、组织的适应和损伤 1.目的要求: 掌握萎缩的概念和类型,掌握肥大的概念,熟悉其类型,掌握增生的概念,熟悉其常见类型,掌握化生的概念和常见类型。 熟悉细胞、组织损伤的原因,了解细胞、组织损伤的机制。 掌握变性的概念;掌握细胞水肿的概念及病理变化;掌握脂肪变性的概念、肝细胞脂肪变性的病理变化及发病机制;掌握玻璃样变的概念、类型及病理变化;掌握纤维素样坏死的概念及其病理变化;熟悉病理性色素沉积的类别及脂褐素、含铁血黄素沉积的病理特点和形成过程,熟悉病理性钙化的概念及类型;了解淀粉样变性、粘液样变性的概念; 掌握坏死的概念、基本病变和类型及各类型的病理变化,熟悉坏死的结局,掌握凋亡的概念及其与坏死的区别,熟悉凋亡的形态特点,了解凋亡的机制及生物学意义 2.教学内容: (1)(3)细胞适应和细胞老化:萎缩、肥大、增生及化生。 (2)(4)细胞、组织的损伤:原因、机制、类型和形态学改变。 第二章损伤的修复 1.目的要求: 熟悉修复的概念;掌握再生的概念、类别和各组织的再生能力及其包含的细胞种类;掌握上皮、毛细血管和外周神经的再生过程,了解其它组织的再生过程 了解细胞再生与分化的分子机制、细胞外基质在细胞再生过程中的作用。 熟悉纤维性修复的概念,掌握肉芽组织的概念、形态特征、作用及结局;掌握瘢痕组织的形态,熟悉其对机体的作用。 掌握创伤愈合的基本过程和类型;熟悉骨折愈合的过程;了解影响创伤愈合的因素。

病理学教学大纲

病理学教学大纲 (供五年制临床医学、儿科医学专业使用) 冃u m 病理学是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改变和转化规律的一门医学基础学科。通过认识和掌握疾病发生发展的过程,机体在疾病过程中的功能、代谢和形态结构的改变以及这些变化与临床表现的联系,从而揭示疾病的本质,为临床正确诊断、治疗和预防疾病提供实践依据。因此,病理学被称为基础与临床之间的桥梁课程。 在临床医学实践中,病理学诊断又是诊断疾病的最重要的方法之一,因此病理学也属于临床医学的一部分。许多疾病往往须借助病理学的研究、检查才能得出结论,如脱落细胞学检查、活体组织检查,尸体解剖检查以明确诊断和死亡原因,提高临床医疗水平。 本大纲内容力求体现三基(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原则,目的是向学生传授病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病变,为学生的后期临床学习打下基础。同时要

体现当今病理学的最新进展,适当地介绍一些新的尤其是分子病理学方面的理论, 强调临床和病理的结合。加强了病理学总论的讲授和减少了各论中学生在后期临床 课程学习中将重点介绍的疾病。 目录 绪论 ........................................... ...... (-1-)- 第一章 血液循环障碍 ................................... (T) 第二章细胞和组织损伤与修复 (1) 第三章炎症 ........................................ ::……(-2) 第四章肿瘤总论、淋巴造血系统肿瘤??.: .................. (? 2)…… 第五章 心血管系统疾病.. ................. : ............ (3) .... 第六章 呼吸系统疾病 (3) 第七章 消化系统疾病 (4) 第八章 泌尿系统疾病 ( 5) 第九章 女性生殖系统疾病 ( 5) 第十章 神经系统疾病 ( 6) 第十二章 传染病和寄生虫病 第十一章 内分泌系统疾病 6)

金融学教学大纲本修订稿

金融学教学大纲本 Document number【AA80KGB-AA98YT-AAT8CB-2A6UT-A18GG】

《金融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和主要内容 《金融学》课程是经济类、管理类专业的基础课,又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会计学、财务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理论课。通过该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对货币、信用、银行及金融市场、金融宏观调控、金融改革与发展等方面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有所了解,并掌握其运行的基本规律,为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服务。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对金融的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有较全面的理解和较深刻的认识,对货币、信用、金融机构、金融市场、国际金融、金融宏观调控与监管等方面的基本内容有较系统的掌握,提高学生在社会科学方面的综合素养,为进一步学习其他专业课程打下必要的基础,进而培养学生作为一个合格的金融管理者以及其他经济管理者应当具备的正确观察、分析和解决当前实际金融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活动,学生充分掌握金融学方面的理论知识与实际业务。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应达到以下基本要求: 1、掌握:学生对货币金融方面的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有 较全面的理解和较深刻的认识,对货币、信用、利率、金融机构、金融市场、国际金融、金融宏观调控、金融监管等基本范畴、内在关系及其运动规律有较系统的掌握。

2、理解: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学习,使学生了解国内外金融问题的 现状,观察和分析金融问题的正确方法,培养解决金融实际问题的能 力。 3、了解:金融实践发展新的改革方向,新变化,新形势。 4、在教学中要注意的要点:教学中要理论联系实际,运用启发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要有计划地组织一些课堂讨论;课后常留有思考题、题目尽量联系实际,供学生思考。 三、本课程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职业能力要求)的关系 通过本课程学习,旨在介绍学生金融学方面的理论及实务知识,要求学生比较全面地掌握货币金融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认识货币、信用、金融市场及银行活动的规则性,了解货币、信用、银行的历史发展进程和人类在金融运行方面积累的基本经验及当代进一步发展趋势,掌握货币调控原理及其运作机制,学会从货币供求、社会总供求、货币政策等方面剖析金融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把握我国货币金融政策、法律规章制度、金融体制改革的成就和深化改革的要求,培养和提高分析与解决金融工作问题的能力,为以后的进一步学习、理论研究和实际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以便学生在毕业之后能够较快地担任相应的工作。 四、本课程与其他课程关系 《金融学》属于专业基础理论课,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会计学、财务管理专业的必修课,《金融学》都是在修完《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等公共基础课之后开设的,因此,本课程在大纲的编写和今后的教学实施过程中,都应该格外重视它的理论性与实践性。 《金融学》的后续课程主要有:国际金融等。 五、教学内容改革(设计)思路 本课程主要以金融学相关理论为依托,将理论知识与案例相结合的方式授课,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通过必要的理论知识讲授和大量的实践训练,培养学生认识、理解和熟悉金融学的基本知识。

《病理学》理论教学大纲(临床医学等本科)

《病理学》理论教学大纲(供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口腔医学等专业使用) Ⅰ前言病理学是研究疾病的基础理论学科。它的任务是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和患病机体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所发生的功能、代谢和形态结构的变化,从而阐明疾病的本质,为防治疾病提供科学依据。病理学是以解剖学、组织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及免疫学为基础,但其自身则是临床学科的直接基础,通过病理变化,联系临床表现等,为诊断、防治疾病提供理论基础。临床医学还借助于病理学的研究方法,如活体组织检查,尸体解剖等,对疾病进行病理诊断或深入研究,以提高临床诊疗水平。病理学在医学中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学科。本大纲适用于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妇产科学、医学影像学、耳鼻咽喉科学、临床心理学、医学检验、急救医学、医学美容、麻醉学、法医学专业(方向)学生使用。现将大纲使用中有关问题说明如下: 一为了使教师和学生更好地掌握教材,大纲每一章节均由教学目的、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三部分组成。教学目的注明教学目标,教学要求分掌握、熟悉和了解三个级别,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级别对应。并统一标示(核心内容即知识点以下划实线,重点内容以下划虚线,一般内容不标示)便于学生重点学习。二教师在保证大纲核心内容的前提下,可根据不同教学手段,讲授重点内容和介绍一般内容。三总教学参考学时112学时,理论与实验学时之比1.3:1。即理论讲课64学时,实验讲课48学时。四教材:《病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李玉林,6版, 2004年。 II 正文绪论一教学目的认识病理学的内容和任务,病理学在医学中的地位、研究方法和病理学的发展。

二教学要求(一)了解病理学的内容、任务和病理学在医学中的地位。(二)熟悉病理学的研究方法和病理学的发展。三教学内容(一)病理学的内容和任务,病理学在医学中的地位。。(二)病理学的研究方法和病理学的发展 1 第一章细胞、组织的适应和损伤一教学目的(一) 学习细胞和组织的适应和损伤的概念、原因、基本病理变化。 (二) 学习细胞和组织的适应和损伤的发生机理。 (三) 学习细胞损伤的超微 结构形态改变。二教学要求(一) 掌握萎缩、肥大、增生、化生的概念,熟悉萎缩、肥大、化生的形态特征。(二) 掌握常见变性的概念、 好发部位、形态特征。(三) 掌握坏死的基本病变、类型及其形态特征。掌握细胞凋亡的概念及形态特点;熟悉凋亡与坏死的区别。(四) 熟悉各种变性、坏死的相互关系及其后果。(五) 了解细胞损伤的原因及机理。(六) 了解病理性钙化的概念及类型(营养不良性钙化及转移性钙化)。三教学内容(一)细胞和组织的适应性反应,肥大的概念,增生的概念,萎缩的概念及类型,化生的概念。(二)细胞和组织的损伤,细胞水肿、脂肪变性,玻璃样变性的概念、好发部位、形态特点及发生机理,病理性钙化的概念及类型(营养不良性钙化及转移性钙化)。(三)坏死的概念、类型、各型的病变特点及结局,机化的概念。细胞调亡的概念及形态特点。细胞损伤的原因及机理。第二章损伤的修复一教学目的(一) 学习再生的概念、各种细胞的再生潜能,各种组织的再生过程,了解细胞再生与分化的分子机制。(二) 学习纤维性修复的概念和演变过程。(三) 学习皮肤创伤愈合的基本

《金融学》课程教学大纲.

《金融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开课单位:金融系授课对象:金融本科使用教材:陈学彬,《金融学》,高等教育出版社学时与学分:54学时,3学分课时具体分配内容课时内容课时第一篇?金融体系 22 第七章?时间价值与现金流贴现分析 6 第一章?金融体系概述 2 第三篇?宏观金融运行 22 第二章?金融资产(包含实验教学?货币市场票据贴现业务?实验操作等练习内容) 6 第八章?货币需求 4 第三章?金融机构(包含实践教学?商业银行信贷业务??实验操作等练习内容) 6 第九章?货币供给 4 第四章?金融市场(包含实践教学?证券投资业务和国际结算业务??等练习内容) 6 第十章?货币均衡与经济均衡 6 第五章?金融制度 2 第十一章?货币政策(包含实践教学?同业拆借业务、国内银行间债券市场运作等练习内容) 4 第二篇?微观金融运行 10 第十二章?通货膨胀与紧缩 4 第六章?利息与理论4 一、教学目的与教学要求:作为金融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旨在使学生掌握基本的金融知识,了解基本金融理论,理解现实金融现象,为 金融专业课及其他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也便于各门课程的融会贯通。教学 要求:1、学生要具有基本的经济学知识,本课程以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为铺垫。2、教师要讲清基本知识与基本理论,学生要掌握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基本方法。3、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具有理解和解决现实金融问题的能力。4、本课程分金融体系、微观金融运行、宏观金融运行三个部分展开内容,金融体系是重点,微观金融运行是难点。二、课程内容第一章金融体系概述 学时:第1周,共2学时教学目的:金融体系是金融运行的基础,完善的金 融体系是其功能有效发挥的前提。因此,我们在学习金融课程之初,分析金融运行之前,首先应该讨论金融体系。从而为第二、三篇分析金融运行奠定必要的金融体系理论基础。教学重点:了解金融体系的涵义,功能,分析金融体系的构成要 素:金融资产、金融机构、金融市场和金融制度;金融体系的正常运行,金融体系 功能的有效发挥的制约和影响因素。教学难点:理解金融体系是由各构成要素组成的有机整体,不同的要素组合构成不同的金融体系,各构成要素相互依赖、相互制约和相互影响,每一要素功能的有效发挥都以相关要素的协调一致为前提. 教学内容第一节金融体系及其功能一、金融体系二、金融体系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三、直接融资与

《临床本科病理学》实验教学大纲

《临床本科病理学》实验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病理学 英文名称:Pathology 课程编号:实验课性质:独立设课 课程负责人:开放实验项目数: 大纲主撰人:孙勤暖大纲审核人: 一.本实验课的性质任务与目的 病理学是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结局和转归的医学基础学科,它主要是从形态学角度来阐明疾病的本质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即从疾病的形态结构(包括肉眼及显微镜下观察)的改变来认识疾病的本质,研究其发生发展的规律,从而为防治疾病打下理论基础。它是一门形态学科,具有很强的直观性和实践性,通过对实物标本的观察,才能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故病理解剖学实习的目的就是通过对实物标本的观察来论证理论。加深对理论的理解,以便更好的掌握理论,为今后学习临床医学课程及防治疾病打下基础。二.本实验课的基本理论 三.实验方式与基本要求 (一)掌握病理学的实验课的学习方法 (二)要求学生掌握观察标本的方法 (三)通过对大体标本和玻片标本的观察,一方面要验证所学的理论知识,另一方面能够正确的掌握常见病和多发病的病理改变特点。 (四)要求能够准确描述教学大纲所要求的常见病的大体和镜下标本的病变特点,并做出正确的诊断。(五)能够准确地绘画所要求的某些常见疾病的光镜下病理变化。 (六)要求掌握临床病理资料的综合分析能力,学会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能对常见的疾病做出正确的诊断。 (七)要求观看尸体解剖录像资料,熟悉尸体解剖的整个过程 (八)要求学生遵守实验室所制定的规章制度和注意事项 四、实验项目的设置与内容提要 实习项目

四.考核方式及评分办法 (一)完成实验记录占3% (二)、绘制要求的病理变化图像占5% (三)综合实验临床病理资料讨论结果占2% 五.本实验课配套教材或实验指导书 (一)李玉林. 病理学(第六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3 (二)病理教研室实验指导. (三)马保华.形态实验学.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5.3 六、病理学实验的内容: 包括四个部分: (一)常见疾病的大体标本 (二)常见疾病的组织切片标本 (三)综合实验(包括临床病理资料分析和动物实验) (四)观看尸体解剖录像 七、病理学实验的要求: (一)掌握病理学的实验课的学习方法 (二)要求学生掌握观察标本的方法 (三)通过对大体标本和玻片标本的观察,一方面要验证所学的理论知识,另一方面能够正确的掌握常见病和多发病的病理改变特点。 (四)要求能够准确描述教学大纲所要求的常见病的大体和镜下标本的病变特点,并做出正确的诊断。(五)能够准确地绘画所要求的某些常见疾病的光镜下病理变化。 (六)要求掌握临床病理资料的综合分析能力,学会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能对常见的疾病做出正确的诊断。 (七)要求观看尸体解剖录像资料,熟悉尸体解剖的整个过程 (八)要求学生遵守实验室所制定的规章制度和注意事项 八、病理学实验注意事项: (一)要遵守实验室规则。 (二)要爱护标本。 (三)要爱护显微镜。 (四)要按要求完成实习报告。

《金融学》课程教学大纲

《金融学》课程教学大 纲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金融学》课程教学大纲

《金融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

二、课程内容及基本要求 第一章货币与货币制度 课程内容: 1、货币的起源 2、形形色色的货币 3、货币的职能 4、货币的定义 5、货币制度 基本要求: 1、了解货币的起源及币材的发展 2、理解货币制度发展的几个阶段 3、掌握货币的定义及货币职能 本章重点:货币的定义和职能 本章难点:货币制度的理解 第二章信用 课程内容 1、信用及其与货币的联系 2、高利贷信用

3、现代信用活动的基础 4、现代信用的形式 5、信用与股份公司 基本要求: 1、了解信用的产生、发展; 2、了解高利贷的特点及其发展; 3、理解现代经济是信用经济; 4、理解信用与股份公司的关系; 5、掌握现代信用的形式。 本章重点:信用的概念和现代信用的形式本章难点:信用与股份公司的关系 第三章利息与利息率 课程内容 1、利息 2、利率及其种类 3、单利与复利 4、利率的决定 5、利率的作用 基本要求: 1、掌握利息、利率的一般概念 2、掌握利率的种类 3、理解复利公式的运用

4、掌握利率的决定理论和作用 本章重点:1、利率的决定 2、利率的种类本章难点:复利的运用 第四章金融市场 课程内容 1、金融市场及其要素 2、金融工具 3、证券市场 4、金融衍生工具 5、金融资产与资产组合 基本要求: 1、掌握金融市场及其要素 2、掌握金融工具的特征及其种类 3、了解证券市场及金融衍生工具本章重点: 1、金融市场及其要素 2、金融工具的特征及其种类。本章难点:证券市场的概况 第五章金融机构体系 课程内容 1、我国金融机构体系的构成

XX学院《病理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XX学院《病理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二、课程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疾病病变发生的原因、诱因、原理、过程、结局,病理变化与临床表现的内在联系,《病理学基础》的专业术语,掌握有关的病理概念。理解常见病病变的组织学改变、大体观察、功能变化的原理和病变依据,掌握常见病、多发病的大体病变改变、组织变化、超微结构及显微镜下病变特点。 (二)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专业病理学知识解释常见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相关疾病的预防知识。使学生具有学生独立思考及正确认识、分析事物的能力。 (三)素质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敬业精神和服务意识和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使学生具备学生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具备健康、乐观向上的心态。 三、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一)课程教学前要求 1.对教师要求 (1)认真研究教材,广泛收集材料,根据以往经验和学生情况,理清教学思路,完成教案撰写或课件制作。 (2)提前进入教室,做好上课准备。 2.对学生要求 (1)制定课程学习计划,明确学习任务和时间安排。 (2)认真预习教材,预习中善于思考,对疑惑之处做好记录。 (3)强化学习的主体地位,通过图书馆、网络特别是本门课程的资源网站等广泛查阅、学习课程资源,特别是教师指定的课程资源,了解本领域专家学者的观点以及最新研究动态,培养思维能力,为课堂学习、讨论等做好充分准备。 (二)课程教学中要求 1.对教师要求 (1)按照理论坚实、够用的要求,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着重讲授重点和难点。 (2)积极采用案例教学等教学方法,要求并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积极进行讨论、训练或实务操作,着力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加强课堂管理,维护课堂纪律,督查学生上课考勤工作。 (4)以提高学生知识应用能力为目标,给学生布置综合练习和案例分析等形式的作业。 (5)给学生推荐相关的书籍和期刊,要求学生阅读,开阔学生视野。

病理学教学大纲@南方医科大学

第一章细胞和组织的适应与损伤 第一节细胞和组织的适应 一、萎缩 萎缩的概念:生理性与病理性萎缩。 病理性萎缩的原因及分类(营养不良性、压迫性、失用性、去神经性、内分泌性萎缩)、形态变化与影响。 二、肥大、增生及化生的概念。 第二节细胞和组织的损伤 一、可逆性损伤(变性) 可逆性损伤(变性)的概念。 细胞水肿(水变性):概念、病变特点、原因及发生机制、结局。 脂肪变:概念、病理变化、病因的发生机制及结局。 玻璃样变:概念、分类(细胞内玻璃样变、纤维结缔组织玻璃样变、细动脉壁玻璃样变)、病变特点、产生机制与结局。 二、不可逆性损伤- 坏死 坏死的概念、病因、病理变化(镜下改变及早期坏死组织肉眼观察特征)、类型(凝固性坏死、液化性坏死、纤维素样坏死、坏疽)。 坏疽的概念、病因、类型(干性、湿性及气性坏疽)、病变特点。 坏死的结局:细胞溶解引起局部急性炎症反应、溶解吸收、分离排出、机化与包裹、钙化。 三、细胞调亡和细胞老化的概念。 第二章损伤的修复 修复的概念与意义 一、再生 再生的概念、分类(生理性与病理性、完全与不完全性)。 各种组织的再生过程:上皮组织、纤维组织、软骨组织和骨组织、血管、肌组织、神经组织的再生。 二、纤维性修复 肉芽组织概念、作用及结局、疤痕组织的形成过程及不利后果。 三、创伤愈合 创伤愈合的概念: 创伤愈合的类型:一期愈合和二期愈合的特点。 四、骨折愈合 骨折愈合的四个阶级:血肿形成、纤维性骨痂形成、骨性骨痂形成、骨痂改建的特点。 影响创伤愈合的因素:全身性和局部性因素。 第三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血液循环障碍的概念、类型(全身性与局部性) 第一节充血和淤血 充血的概念、类型(动脉性充血、静脉性充血-淤血)。 局部性与全身性淤血的原因。

金融学教学大纲-

《金融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 《金融学》是一门研究金融领域各要素及其基本关系与运行规律的专业基础理论课程,是金融学专业的统帅性理论课,也是经济类、管理类等多个专业的主干课程。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对金融的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有较全面的理解和较深刻的认识,对货币、信用、金融机构、金融市场、国际金融、金融宏观调控与监管等方面的基本内容有较系统的掌握,提高学生在社会科学方面的综合素养,为进一步学习其他专业课程打下必要的基础,进而培养学生作为一个农林经济管理者以及其他经济管理者应当具备的正确观察、分析和解决当前农村经济领域面临的实际金融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大纲 (一)教学说明及学时分配 本课程理论学时68学时(单独开设一周课程教学实习),具体,金融学专业课程讲授64学时,自学与讨论4学时,非金融经管类专业讲授68学时。讲授中适当配以视频录像短篇、幻灯片等形式,增强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适当安排课外自学,阅读参考资料,交读书报告,讨论课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分析能力。 课程考核形式:考试。学生总成绩由平时成绩(占30%)和期末试卷成绩(占70%)组成。其中,个人平时成绩包括两个部分:平时个人作业成绩和小组专题讨论报告成绩。专题讨论报告由教师根据当前金融形势或自己的科研课题提供,学生自由分组并提交小组专题报告(需课堂答辩和形成书面报告)。 (二)教学用书 黄达《金融学》精编版(“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5月第2版。 曹龙骐《金融学》(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6年7月第2版

(三)金融学各章学时分配

病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病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大纲说明 一、课程的性质和基本内容 病理学是中央电大医科类专科护理学专业、药学专业一门必修课。病理学是连接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课程。它是研究疾病的原因和条件、疾病过程中的机能、代谢、形态结构的变化以及这些变化的发生机制的科学,为进一步阐明疾病的本质,为疾病的预防、诊断及治疗提供理论基础。 新的病理学课程教学大纲,依据基础医学课程优化组合的原则,将病理解剖学和病理生理学的教学内容以其内在的有机联系为基础,以新的课程结构的形式重新组合,将疾病时机体各器官、系统的机能和形态学改变有机联系在一起,强调人的整体观念,注重病理学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特别是基本病理过程和重大疾病的基础知识的介绍。 本课程课内学时108,6学分。 二、课程的基本任务 本课程的教学,强调病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的学习和基本技能的培养。通过学习,使学员初步具备从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机体的机能和代谢改变、疾病的转归与结局等方面认识、分析疾病的能力,为学习后续各科临床课和提高工作质量打下扎实的疾病学理论基础。 本课程的前修课是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人体生理学、医学生物化学、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等医学基础课等,后续课是临床各科专业课。 三、课程的基本教学要求 病理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学习理论的同时,必须注重病变的观察和分析,注重复制疾病的动物模型实验的观察、分析和总结。通过实验培养严谨的和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培养观察疾病、分析疾病的能力,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实验是病理学教学中必须实施的环节。 对于教学内容,本大纲按“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要求。掌握和熟悉的内容是病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要求重点学习,也是考核的重点。 考虑到护理学专业与药学专业培养目标的不同,考核的侧重点有区别,具体要求在本课程的考核说明体现。 四、媒体的选择与配合 为适应远距离开放教育学习的需要,本课程采用多种媒体教材进行学习,在多种媒体一体化整体设计的基础上,以文字教材为主媒体,录像教材和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等为辅助媒体,为学习者提供自主选择学习媒体的方便。 文字教材《病理学》,融学习目标、教学内容、重点提示、学习小结、多种题型练习题

金融学课程教学大纲

《金融学》课程教学大纲

《金融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

二、课程内容及基本要求 第一章货币与货币制度 课程内容: 1、货币的起源 2、形形色色的货币 3、货币的职能 4、货币的定义 5、货币制度 基本要求: 1、了解货币的起源及币材的发展 2、理解货币制度发展的几个阶段 3、掌握货币的定义及货币职能 本章重点:货币的定义和职能 本章难点:货币制度的理解 第二章信用 课程内容 1、信用及其与货币的联系 2、高利贷信用 3、现代信用活动的基础 4、现代信用的形式 5、信用与股份公司 基本要求: 1、了解信用的产生、发展; 2、了解高利贷的特点及其发展; 3、理解现代经济是信用经济; 4、理解信用与股份公司的关系; 5、掌握现代信用的形式。 本章重点:信用的概念和现代信用的形式 本章难点:信用与股份公司的关系 第三章利息与利息率 课程内容 1、利息 2、利率及其种类 3、单利与复利 4、利率的决定

5、利率的作用 基本要求: 1、掌握利息、利率的一般概念 2、掌握利率的种类 3、理解复利公式的运用 4、掌握利率的决定理论和作用 本章重点:1、利率的决定 2、利率的种类 本章难点:复利的运用 第四章金融市场 课程内容 1、金融市场及其要素 2、金融工具 3、证券市场 4、金融衍生工具 5、金融资产与资产组合 基本要求: 1、掌握金融市场及其要素 2、掌握金融工具的特征及其种类 3、了解证券市场及金融衍生工具 本章重点: 1、金融市场及其要素 2、金融工具的特征及其种类。 本章难点:证券市场的概况 第五章金融机构体系 课程内容 1、我国金融机构体系的构成 2、西方国家的金融机构体系 基本要求: 1、掌握我国金融机构体系的构成 2、掌握西方国家金融机构体系的构成。 本章重点:金融机构体系的几个组成部分本章难点:了解西方国家金融机构体系 第六章存款货币银行 课程内容 1、商业银行产生和发展 2、存款货币银行的类型与组织

高级病理学教学大纲

《高级病理学》教学大纲 Teaching Outline of Advanced Pathophysiology 第一部分大纲说明 课程代码:A0104 开课时间:第一学期 总学时数:54学时 开课部门:基础医学院 授课对象:硕士、博士生 考核方式:闭卷考试 预修课程: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生理学、组织学、病理学 主讲教师:卫洪昌 本课程的学时分配表 教材及教学参考资料 教材:

金惠铭,病理生理学(第六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年1月。 参考资料: 1.陈主初,病理生理学(第一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年8月; 2.张启良,新编病理生理学教程,上海科技出版社,2000年5月; 3.Stephen J. Mcphee, Pathophysiology of Disease (third edition),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年11 月; 4.Kaufman, C. E ,Essentials of Pathophysiology.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年1月。 第二部分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 本课程是在基于本科教学的基础上更加深入地介绍本学科国内外新进展和研究成果,通过理论讲授、病例讨论和最新进展讲座等方法进行,使学生牢固地掌握现代病理生理学基础知织,熟悉学科间的交叉渗透和联系,了解国内外本学科的发展动态和趋势,从而为今后的临床、科研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绪论 1.主要内容 (1)病理生理学的学科性质及其在医学中的地位。 (2)病理生理学的任务、内容。 (3)病理生理学的研究方法:临床观察、实验研究和流行病学研究。 (4)病理生理学的学科发展史,我国病理生理学工作者的贡献和成就,如何学好病理生理学。 2.教学要求 掌握基本病理过程的概念及其与疾病的关系;熟悉病理生理学的学科性质及其在医学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熟悉病理生理学的主要内容和常用研究方法;了解病理生理学的发展简史。 第一章疾病概论 1.主要内容 (1)健康和疾病:健康、疾病、亚健康的概念。 (2)病因学:外因、内因、社会因素在疾病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疾病发生的条件。 (3)发病学:疾病发生发展的基本机制、普遍规律。 (4)疾病的转归:康复与死亡。 (5)疾病模型:可分为整体动物模型、离体器官模型、细胞模型、数学模型等。制备疾病模 型应遵循相似性、可重复性、可操作性三大原则,制备方法主要有自然发生与遗传育种、人工诱发和基因工程技术。

《金融学》课程教学大纲(精编)

《金融学》课程教学大纲(精编) 课程名称;金融学 适用专业:金融学、国际经济与贸易、财务会计、经济管理等 适用层次:网络本科 建议学时:48学时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金融学是财经类专业的基础理论课,是一门经济科学,内容有金融和金融体系、时间与资源配置、价值评估模型、风险管理与资产组合理论、资产定价、公司金融等。该课程是财经类各专业学生顺利进入专业课的基础。 二、课程的教学内容和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讨论、辅导答疑等教学环节,在教师的指导下能达到以下目标:培养科学的学习方法,掌握金融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提高自学能力,能独立阅读教材和有关教学参考资料,在理解内容和加深学习下写出条理清晰的阅读笔记和小结,能用所学知识帮助理解现实金融问题。 本课程内容在48学时内实施完成,通过对金融和金融体系、时间与资源配置、价值评估模型、风险管理与资产组合理论、资产定价、公司金融的介绍,掌握基本的金融理论和金融运行机构,了解国内外最新发生的一些与金融较为密切的事件,通过对时间与资源配置、风险管理与资产组合理论、资产定价、公司金融等几个方面的学习,从总体上了解、理解公司资产管理中金融学的实际应用。 第一部分金融和金融体系 第一章:金融学 学习要求:金融学的界定以及居民、企业的金融决策。 考核重点:居民、企业的金融决策。 第二章: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 学习要求:金融体系、金融创新、金融市场、金融中介、金融管制。 考核重点:金融体系、金融市场、金融管制。 第三章:管理财务健康状况和业绩 学习要求:财务报表、财务指标、财务规划、营运资本管理和流动性与现金预算。 考核要求:财务报表、财务指标、营运资本管理。 第二部分:时间与资源配置 第四章:跨期配置资源 学习要求:复利、年金、分期还款、汇率、货币的时间价值、通货膨胀、税收与投资决策。 考核重点:复利计算、年金的计算、时间价值。 第五章:居民户的储蓄与投资决策 学习要求:生命周期储蓄模型、社会保障、投资决策。 考核重点:生命周期模型、增氧做出一项投资决策。 第六章:投资项目分析 学习重点:项目分析、净现值投资规则、敏感性分析、通货膨胀与资本预算。 考核重点:运用试算平衡表进行敏感性分析。 第三部分:价值评估模型 第7章:市场估值原理 学习要求:资产价值、一价定律与套利、价值评估模型、有效市场假说。

病理学教学大纲本科

病理学教学大纲 (供临床医学、口腔、影像、麻醉及法医等专业本科使用) (修订) 贵阳医学院病理学教研室编

二○一一年三月

前言 病理学是用自然科学的方法研究疾病的形态结构、代谢和功能等方面的改变,从而揭示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和转归的医学基础学科,是连接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重要桥梁。通过对病理学的学习,医学生可以掌握疾病的原因、发生机制、机体在疾病过程中形态和机能的变化及由此产生的各种临床表现,从而为以后学习各临床学科打下坚实的基础。病理学也是一门高度实践性的学科,病理诊断以其客观性与准确性,被誉为临床诊断的“金标准”,不仅在临床诊断工作中不可缺少,而且它的研究方法与手段也是医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教学,不仅使学生掌握病理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逐步培养医学生的观察及分析思考能力,深化对各种疾病局部与整体、现象与本质、个性与共性的认识,形成良好的临床思维模式,为后续各学科的学习及今后的科研设计打下坚实的基础。

病理学理论课教学大纲(本科)一、课程学时分配 二、课程内容及教学要求(详见电子版)

绪论 病理学的内容和任务。病理学在医学中的地位。?病理学的研究方法与病理学的发展。 第一章细胞和组织的适应与损伤 【目的要求】 1. 掌握细胞和组织的适应、损伤的有关概念。掌握萎缩的概念、 原因和类型。化生的概念、类型及意义。细胞水肿、脂肪变、 玻璃样变、病理性钙化的概念及形态特点。坏死的概念、类型、 病变特点及结局。凋亡的概念及形态改变。 2. 理解肥大、增生的概念和类型。 3. 了解损伤的原因及发生机制。 【教学内容】 1. 细胞适应、萎缩、肥大、增生和化生的概念、种类和形态特点, 病理学意义。 2. 细胞损伤和死亡的原因和机制。细胞、组织损伤在光学显微镜 下和电镜下的形态表现。可逆性损伤的概念。细胞水肿和脂 肪变的概念、形态变化和发生机理及病理学意义。细胞间质及 纤维成分的病变,玻璃样变和病理性钙化的概念和病变特点, 病理学意义。 3. 细胞及组织的死亡: 坏死的概念、类型、各型坏死的病理变化 及坏死的结局。凋亡的概念及特点。 【实习内容】 萎缩、可逆性损伤及坏死的形态特征。 第二章损伤的修复 【目的要求】 1. 掌握修复与再生的概念。各种细胞的再生潜能。肉芽组织的概 念和形态特征、作用及结局。掌握机化的概念。 2. 理解再生的方式。 3. 了解各种组织的再生过程。 【教学内容】 1. 修复与再生的概念,再生的方式及各种细胞的再生潜能。各种 组织的再生过程(血管、结缔组织、上皮组织、肌组织、神经 组织), 再生的机理。影响再生的因素。 2. 肉芽组织的概念和形态特征及病理意义。瘢痕组织形态及作 用。机化的概念。 3. 创伤愈合的类型和基本过程。 【实习内容】 肉芽组织的组成。

临床医学及病理学

《临床医学及病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学习目标(Learning Outcomes)本课程的具体学习目标如下: 1.医学学科的知识掌握人体解剖生理学、临床医学及病理学等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A4.4) 2.清晰思考和用语言文字准确表达的能力(B1) 3. 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B2) 4. 通过小组讨论课了解目前疾病治疗中尚待解决的问题,新的治疗领域及发展趋势,培育认识和发现问题的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解决科学问题的能力(A 5.1, C4, C6) *教学内容、进度安排及 要求 (Class Schedule & Requirements) 教学内容学时教学方式作业及要求基本要求考查方式外科体液失 调(水、钠代 谢紊乱、钾代 谢紊乱、镁代 谢紊乱、钙、 磷代谢紊乱 4讲课无完成要求课堂提问 酸碱平衡紊 乱(酸碱平衡 及其调节、指 标及其意义、 单纯型酸碱 平衡紊乱、混 合型酸碱平 衡) 4讲课无 掌握单纯 型酸碱平 衡紊乱 课堂提问 胸部外科与 缺氧(骨折、 气胸、缺氧时 机体的机能 和代谢变化、 影响机体对 缺氧耐受性 的因素) 4讲课无 掌握缺氧 时机体的 机能和代 谢变化、 影响机体 对缺氧耐 受性的因 素 课堂提问 休克(原因、 分类、休克的 发生发展过 程及其发病 机制、休克 过程中细胞 和代谢的变 化、休克时 器官功能的 变化、各型休 克的特点、休 克的防治原 则 4讲课作业 掌握各型 休克的特 点 书面作业

呼吸系统疾病(急性气管炎、肺炎、慢 阻肺及哮喘的病因、病理及对机体的影响)4讲课/讨论习题 掌握慢阻 肺及哮喘 的病因、 病理及对 机体的影 响 PPT展示 循环系统疾病(心衰、心 率失常、高血压及冠状动脉硬化)4讲课作业 掌握心衰 病理及对 机体的影 响 书面作业 消化系统疾病(胃炎、功 能性胃肠病、肝硬化、胰腺炎和胆石症)4讲课作业 掌握肝硬 化发生发 展机制 书面作业 泌尿系统疾病(肾小球肾 炎、肾病综合征、尿路感染及急慢性肾衰)4讲课作业 掌握肾衰 病理及对 机体的影 响 书面作业 血液系统疾 病(贫血、粒细胞缺乏、淋巴瘤及DIC)4讲课无 掌握DIC 病理及对 机体的影 响 课堂提问 内分泌系统疾病(甲亢、 甲减、糖尿病、痛风及代谢综合征)4 讲课/讨论无 掌握糖尿 病病理及 对机体的 影响 课堂提问 神经与精神疾病(脑血管 疾病、癫痫、精神分裂症、抑郁症及神经症)4讲课无 掌握癫痫 病理及对 机体的影 响 课堂提问 自身免疫性 疾病(类风湿、SLE等)4 讲课无 掌握SLE 病理及对 机体的影 响 课堂提问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