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初中数学综合实践课教案设计[1]

初中数学综合实践课教案设计[1]

初中数学综合实践课教案设计[1]
初中数学综合实践课教案设计[1]

??初中数学综合实践课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显性目标

1、了解数学建模的含义;探究数学建模的基本规律。

2、挖掘教材,探索教材知识内容与现实问题的结合点。

(2)、隐性目标

1、初步学会用建模的方法解决现实问题;让学生深刻地认识到数学文化的价值,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

2、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数学实践能力。

3、学会以教材为本编拟数学应用问题的方法。

教学准备:

1、材料:黄瓜、FLASH软件、小刀、多媒体各项设备。

2、知识:初中数学八年级部分几何、代数相关知识;环保、城建等知识。

教学难点

如何建立数学模型?挖掘教材中的应用问题的素材。

教学难点:

现实问题到数学模型之间的信息加工、分析处理过程。

教学原则:

“三主”原则

教学方法:

实验法、讲授法、启发发现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即用现代教育技术展现数模化(抽象)的过程。

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

引言

今天的课是一堂

数学活动的研究课。

学生认真伶听。

为创设教学

情境做伏

笔。

问题同学们有没有信心上

好这堂研究课?

你们怎样用所学的知

识确定我们班的陈雪

琴同学现在的位置?

讲述两类方法:坐标

确定和方向角确定。

多媒体演示。

学生以学习合

作小组进行讨

论并确定方案。

学生回答

学生看

鼓动学生

激活学生

带学生进入

教学情境

了解数学文

化的价值

课题初中数学应用问题探究

实验材料准备:黄瓜三根、

刀三把、一个有地砖

或墙砖的场地、

一个七人的学习

小组。

实验要求:每小组将

黄瓜分成七份。(一组

在教室内,另二组就

在教室外)

媒体演示:点击

三个小组实际

操作,并先代表

陈述分配方案;

其它学生在堂

内设计分配方

案。

学生看、想

激发兴趣;

培养实践能

力、语言表

答能力、学

生之间的协

作能力。

了解身边的

数学。

讲授数学建模:对一个现实问题从数学的视角经过信息分析、加工、抽象处理,用数学语言描述其中的关系、规律或空间形式转化成数学问题的过程。

分析、加工、抽象

例题:C岛在A岛北偏东50度方向,B岛在A岛北偏东80度方向,C岛在B岛北偏西40度方向,求从C岛看A,B两岛的视角,角∠ACB的度数

答疑:

小结:

课后反思:

(完整)初中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方案

初中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方案 娄庄中学钱坤 综合实践活动是指一种以学生的兴趣和直接经验为基础,以学生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类现实性、综合性、实践性问题为内容,以研究性学习为主导学习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及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为主要目的的实践性课程模式。 一、在思想上提高认识。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数学实践活动是对这句话最好测验证。现在众多教师都认识到了它在教学中的地位与作用,但课本上每学期仅有的两个实践活动内容,远远满足不了教学实际的需要。教师要带领学生走出教室,接触社会,打开学生的眼界,增加学生的信息量,使他们看到生活之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有力工具。 针对一年级学生的特点,结合学生所学的知识,鼓励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我们设计了两个主题:1、对各村种植农作物产值情况的调查。2、调查本班学生家长对学生学习情况、学校教育工作支持情况的调查。通过本学期的数学实践活动,我们认为:开展好数学实践活动,教师任重而道远。我们应不断学习和思考,不断探索和尝试,构建具有个人特色的数学实践活动教学模式,为学生数学能力的提升,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努力,再努力! 二、培养学生多方面能力 1、观察能力。如学习了“找规律”与“观察物体”后,学生们

经常留心观察生活中的事物,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与探讨研究问题,观察能力也随之得到提高。 2、动手操作能力。 3、交流表达能力。数学实践活动课为学生提供合作与交流的广阔空间。数学交流主要表现在学会与他人合作,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与结果,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4、质疑思考能力。在开展“找找生活中的角”活动中,学生结合身边一些物体指出角的存在。可有个别学生观察得很细致,他们发现生活中许多“角”的两条“边”不够直,顶点不尖,有点钝,并提出质疑:生活中的“角”并不像数学课本中描述的那样规范。经过大家激烈的探讨、验证与交流,总结出生活中物体表面的角与数学课中严格意义规定的角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和区别。 5、创造能力。传统教学方法以及问题的答案往往是单一与绝对的,这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的特点是能从多角度、多层次与多侧面地分析问题,从而产生许多联想。 三、活动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不再是传授者,而是促进者,作为促进者的关键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促使学生自己去感知体验、实验观察、探究研讨。教师成为学生最可信赖的心理支持源。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不再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而是一个充满主动精神的探索的主体,一个提出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的研究者。师生之间是合作的关系,共同投身于问题的研究过程,共同享受成功的喜悦。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模板

教学设计模板

五?教学资源 及环 境准备 信息化资源:几何画板课件 ; 常规资源:作图工具(直尺,三角尺等)教参、课标; 教学支撑环境:多 媒体教室、网格纸; 其他:纸笔等。 六.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步骤与内容 一、 教学目标 展 示 二、 探索新知 1 ?创设情境, 导 入课题 数学家毕达哥 拉斯的故事 2?自主探索, 合作交流 活动一: 观察书上 108 页图 活动二: 观察幻灯片图 活动三: 动手做一做 一般的 直角三 角形3.例题 例 1. Rt △ ABC 中,=90 ° , AB=C AC=b BC=a 已知 AC=6 , BC=8 求AB. 4.练习检测 三、 课堂小结 作业的布置 放映幻灯片 教师讲解数学家 毕达哥拉斯 教师提问:同学 们,你能发现图 中的等腰直角三 角形有什么性质 吗? 一般的直角三角 形,是否也有类 似的性质呢? 总结:在Rt △ ABC 中,两直角边分 别是a 、b ,斜边 为c ,那么 2 _ 2 2 a b c 教师板书 学生自主完成 与同伴合作探讨,从 网格图中不难发现 下面的现象: 等腰直角三角形两 直角边为边长的小 正方形的面积的和, 等于以斜边为边长 的正方形的面积。 直角三角形两直角 边的平方和等于斜 边的平方 学生讨论后总结 学生注意听讲 学生单独完成 教学过程我采用 以 下环节:创设情 境以古引新,提 出问题发现探 索动手操作证 明定理,应用知识 回归生活,总结升 华推荐作业。 在创设情境以古 引新这一环节,我 由故事引入了商 高定理的由来,这 样引起学生学习 兴趣,激发学生求 知欲。然后出示问 题:是不是所有的 直角三角形都有 这个性质呢?问 题的设计有一定 的挑战性,目的是 激发学生的探究 欲望,使学生进入 乐学状态。

初中数学综合实践课案例.doc

初中数学综合实践课案例 通过学生实践活动,经历“问题情境-建立模型-求解-解释与应用”的课 题学习,体验数学内在联系,探讨一些具有挑战性的研究课题,发展学生 应用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让不同学生获得各取所需的知识。 一、活动目的 (一 )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从而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的意 义,增强学好数学的愿望和信心;(二)创设问题情境 ,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 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三 )促进学 生在教师指导下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促进学生的思维 发展,培养学生自主探索能力。 二、活动过程 :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实践兴趣。某科技小组的学生在 3 名老师带领下, 准备到仙女山公园考察,采集标本。当地有甲、乙两家旅行社,其定价都 一样。但表示对师生都有优惠,甲旅行社表示带队老师免费,学生按8 折 收费 ;乙旅行社表示师生一律按 7 折收费。经核算,甲、乙两家旅行社的实际收 费正好相同。问科技小组一共有多少人师 :请一位已完成了的同学,把你的解 法在黑板上展示一下。生 :解设科技小组共有 X 名同学,两家旅行社 定价为“1。”80%X=70%(X+3)。解得 X=21。答 :科技小组共有21 名学生。师 : 正确,很好!如果上题中的科技小组增加学生人数,那么选哪家旅行社较 合算 2、鼓励自主交流,让位学生实践。同学们七嘴八舌地说开了,讨论气氛 非常热烈。生A:我们认为乙旅行社较合算。我们试算了当增加 1 人时,甲

旅行社 :80%×(21+1)=。乙旅行社 :70%×(24+1)=。>。所以选乙旅行社较合算。 生 B:我也选乙旅行社,我认为试增加 1 人不放心,我一共试了20 人,得 到这个结论。师 :以上两组讨论得很好。 3、感悟实践过程,体验实践乐趣。师:其它条件不变,选甲旅行社,学生 人数应有什么变化生:学生人数小于21 人时,选甲旅行社合算。师:老师人数变为 2 人时,打折情况不变,又如何呢 (同学们一起讨论,气氛顿时跃起 来。 )师 :请同学们谈谈你们的见解,好吗生1:我通过方程先算出两家旅行 社实际收费一样的情况,再讨论其余情况。生2:我利用第 1 题的结论。因 为,当甲旅行社乙旅行社价格一样,老师人数/ 学生人数 =3/21=1/7 时,得 到2/ 学生人数 =1/7 。所以当学生人数为 14 名时两家收费一样。剩下的两 个问题与前面同学的思路一样。 4、运用实践结果,发展创新意识。师:这位同学的发言很好!很新颖!是 否正确,老师和同学们共同探讨。同学们还有其它想法吗生3:老师我还有 其它解法。解 :设学生人数为X 人,单价为“1。”如选甲旅行社,即 80%X<70%(X+2),则 X<14;如选甲、乙旅行社一样,即80%X=70%(X+2),则X=14;如乙旅行社。即80%X>70%(X+2),则 X>14; 三、活动小结 刚才这位同学是用不等式解的,方法完全是正确的。这是我们今后要学 习的内容,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继续探讨、实践 (给学生提供探索、交流 的空间 )。 四、活动反思

【配套K12】初中数学教案设计优秀模板

初中数学教案设计优秀模板 导语:我们时常在数学的奇妙天地中去体味数学,学习数学,开垦数学。以下是品才整理的,欢迎阅读参考。 一 教学建议 知识结构 重难点分析 本节的重点是中位线定理.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和梯形中位线定理不但给出了三角形或梯形中线段的位置关系,而且给出了线段的数量关系,为平面几何中证明线段平行和线段相等提供了新的思路. 本节的难点是中位线定理的证明.中位线定理的证明教材中采用了同一法,同一法学生初次接触,思维上不容易理解,而其他证明方法都需要添加2条或2条以上的辅助线,添加的目的性和必要性,同以前遇到的情况对比有一定的难度. 教法建议 1.对于中位线定理的引入和证明可采用发现法,由学生自己观察、猜想、测量、论证,实际掌握效果比应用讲授法应好些,教师可根据学生情况参考采用 2.对于定理的证明,有条件的教师可考虑利用多媒体课

件来进行演示知识的形成及证明过程,效果可能会更直接更易于理解 教学设计示例 一、教学目标 1.掌握梯形中位线的概念和梯形中位线定理 2.掌握定理“过梯形一腰中点且平行底的直线平分另一腰” 3.能够应用梯形中位线概念及定理进行有关的论证和计算,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分析能力 4.通过定理证明及一题多解,逐步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 通过一题多解,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设计 引导分析、类比探索,讨论式 三、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梯形中位线性质及不规则的多边形面积的计算. 2.教学难点:梯形中位线定理的证明.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胶片,常用画图工具

六、教学步骤 【复习提问】 1.什么叫三角形的中位线?它与三角形中线有什么区别?三角形中位线又有什么性质(叙述定理). 2.叙述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及推论1、推论2(学生叙述,教师画草图,如图所示,结合图形复习). (由线段EF引入梯形中位线定义) 【引入新课】 梯形中位线定义:连结梯形两腰中点的线段叫梯形的中位线. 现在我们来研究梯形中位线有什么性质. 如图所示:EF是 的中位线,引导学生回答下列问题:(1)EF与BC有什么关系?( ) (2)如果 那么DF与FC,AD与GC是否相等?为什么?(3)EF与AD、BG有何关系? 教师用彩色粉笔描出梯形ABGD,则EF为梯形ABGD的中位线. 由此得出梯形中位线定理:梯形的中位线平行于两底,并且等于两底和的一半. 现在我们来证明这个定理(结合上面提出的问题,让学

初中数学综合实践课教案《平面直角坐标系》

初中数学综合实践课教案 《平面直角坐标系》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请大家先观察下列生活中一些现象(多媒体演示),再回答问题: (1)一位外地教师问小王裘村中学在什么位置?小王告诉他从汽车站出发,往东走1000米,再往北走50米,就是裘村中学。 (2)张师傅来教室替女儿拿学习用品,邬老师告诉他:你女儿坐在第三列第五行。 (3)一艘渔船在汪洋大海中发出求救信号,我海军快艇立即在A处测出该渔船在北偏东45度,距A点27海里处。 (4)中央气象台报告:2003年5月29日8时,第4号热带风暴“莲花”的中心位置在北纬22.1度,东经125.8度。 从这些现象中你能发现些什么? 2、合作研讨,探索新知 生1:这些现象都是讲“定位”。 生2:两个有序实数对能够确定一点的位置。 生3:有多种确定位置的方法。 3、理性概括,纳入系统 师:好!大家观察得非常仔细,现实生活中经常会碰到定位问题,需要用数学去解决。 我们知道确定直线上一点的位置的方法是建立适当的数轴(参照系),怎样确定平面上一点的位置?我们先来思考下面的问题: 问题2: 现象(1)提供了“定位”的一种方法,能否将其数学化? 生4:以裘村汽车站为原点,以正东方向为正方向,以50米长为一个单位长度建立数轴(x轴),再以x轴上表示20的点为原点,以正北方向为正方向,以50米长为一个单位长度建立数轴(y轴),则y轴上表示1的点就是表示裘村中学。

生5:两条数轴的原点能够重合。 师:好!有公共原点且互相垂直的两条数轴组成的图形就是确定平面上一点位置的一种参照系-平面直角坐标系(揭示课题),此后教师结合图形介绍:坐标系、原点、坐标平面、象限等概念及点的坐标特征(突出“有序”)。 4、指导应用,深化理解 师:现在我们应用直角坐标系来解决两个基本问题。 (1)已知点求坐标 问题3 写出图中A、C、D、E、F、G各点的坐标(图略)。 先让学生个别学习(允许相互讨论),再实行合作交流。(讨论结果略) (2)已知坐标描点 问题4 在同一平面直角坐标系,描出下列各点: A、(4,3); B、(2,-3); C、(0-4,-1); D、(2,-2); E、(2,0); F、(0,-3); G、(1/2,-3/4);O、(0,0); 先让学生个别学习(允许相互讨论),同时教师实行个别指导,再实行合作交流。(讨论结果略) 5、纵横拓展,鼓励创新 师:我们从上述两个问题中能够概括了这样一个结论:平面上的点与有序数对建立了一一对应关系,现在请大家再思考两个问题: 问题5 观察直角坐标平面,回答下列问题? ①各个象限内的点的坐标有何特征?

初中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方案

初中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方案 综合实践活动是指一种以学生的兴趣和直接经验为基础,以学生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类现实性、综合性、实践性问题为内容,以研究性学习为主导学习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及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为主要目的的实践性课程模式。 一、在思想上提高认识。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数学实践活动是对这句话最好测验证。现在众多教师都认识到了它在教学中的地位与作用,但课本上每学期仅有的两个实践活动内容,远远满足不了教学实际的需要。教师要带领学生走出教室,接触社会,打开学生的眼界,增加学生的信息量,使他们看到生活之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有力工具。 针对一年级学生的特点,结合学生所学的知识,鼓励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我们设计了两个主题: 1、对各村种植农作物产值情况的调查。 2、调查本班学生家长对学生学习情况、学校教育工作支持情况的调查。通过本学期的数学实践活动,我们认为开展好数学实践活动,教师任重而道远。我们应不断学习和思考,不断探索和尝试,构建具有个人特色的数学实践活动教学模式,为学生数学能力的提升,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努力,再努力! 二、培养学生多方面能力

1、观察能力。如学习了“找规律”与“观察物体”后,学生们经常留心观察生活中的事物,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与探讨研究问题,观察能力也随之得到提高。 2、动手操作能力。 3、交流表达能力。数学实践活动课为学生提供合作与交流的广阔空间。数学交流主要表现在学会与他人合作,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与结果,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4、质疑思考能力。在开展“找找生活中的角”活动中,学生结合身边一些物体指出角的存在。可有个别学生观察得很细致,他们发现生活中许多“角”的两条“边”不够直,顶点不尖,有点钝,并提出质疑生活中的“角”并不像数学课本中描述的那样规范。经过大家激烈的探讨、验证与交流,总结出生活中物体表面的角与数学课中严格意义规定的角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和区别。 5、创造能力。传统教学方法以及问题的答案往往是单一与绝对的,这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的特点是能从多角度、多层次与多侧面地分析问题,从而产生许多联想。 三、活动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不再是传授者,而是促进者,作为促进者的关键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促使学生自己去感知体验、实验观察、探究研讨。教师成为学生最可信赖的心理支持源。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不再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而是一个充满主动精神的探索的主体,一个提出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的研究者。师生之间是合作的关系,共同投身于问题的研究过程,共同享受成功的喜悦。 四、数学实践活动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整理初中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教案

整理人 尼克 初中数学综合

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教案 植树的学问 熊颖慧

植树的学问 【活动内容】植树的学问 【活动目的】 1、利用学生熟悉的情境,通过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观察、分析等探究活动,发现间隔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关系。 2、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体会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通过合作学习,协作探索,培养学生的合作和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个性品质。 【活动准备】 学生:剪刀、塑料管、活动卡。教师:课件。 【活动过程】 一、创新情境,激趣导入 媒体导入。同学们,你们听过龟兔赛跑的故事吗?比赛谁赢了?小兔可不服气呢,于是它们决定再比一次。在第二次比赛中,小兔可认真了。瞧,它正往目的地跑。来,我们给它加油!呀!一条小河挡住了去路。(媒体画面河里有几个石墩)你们猜猜看,小兔要跳几次,才能跳过河。谁能说一说?继续播放——同学们仔细看看,小兔究竟跳了几次。 师:我们再看画面,每两个小石墩之间的距离可以说成是一个间隔。小石墩的个数与间隔数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呢?有没有规律可循? 二、自主探究,动手实践

活动一:探究“在一条线上,剪的次数与段数的关系” 师: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塑料管,你想将这些塑料管分别剪成几段?先猜一猜要剪几次?再动手试一试,看一看,剪的次数与段数之间有什么规律? 师:下面请小组长将活动卡发给小伙伴,每人一张。 师:每一位同学的手中都有塑料管。先想想自己准备将塑料管剪成几段?再猜一猜要剪几次?然后动手试一试,将你们操作情况填写在活动卡中。认真观察卡中的数字与小伙伴说一说,剪的次数与段数有什么关系?比一比,看谁最先完成。活动开始。 师:你发现剪的次数与段数有什么样的关系? 让学生们充分发言交流,重点让学生说出剪的段数、次数以及段数与次数之间的关系。 师:刚才同学们在剪塑料管的活动中探究得非常认真,发现了剪的次数与段数的关系。好,现在请大家把小剪刀、塑料管和活动卡收到抽屉里。看谁的速度快。 活动二:探究植树问题中棵树与段数间的关系 师:其实生活中,类似于小兔跳石墩和剪塑料管的现象还有很多。比如在路的两侧植树,树与树之间间隔一定的距离,这就需要计算准备多少棵树苗。在数学上,我们把这类问题统称为“植树问题”。板书课题。 1.播放课件:这是新盖的两座楼,它们之间的距离是100米,如果每隔5米栽一棵树。一共需要多少棵树?

[参考实用]初中数学教学设计优秀案例

《二元一次方程》教学设计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二元一次方程》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教材七年级下册第四章《二元一次方程组》的第一节。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这为本节的学习起了铺垫的作用。本节内容是二元一次方程的起始部分,因此,在本章的教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地位。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二元一次方程概念; 2.了解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概念和解的不唯一性; 3.会将一个二元一次方程变形成用关于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另一个未知数的形式。 (二)数学思考: 体会学习二元一次方程的必要性,学会独立思考,体会数学的转化思想和主元思想。 (三)问题解决: 初步学会利用二元一次方程来解决实际问题,感受二元一次方程解的不唯一性。获得求二元一次方程解的思路方法。 (四)情感态度: 培养学生发现意识和能力,使其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二元一次方程及其解的概念。 教学难点:二元一次方程的概念里“含未知数的项的次数”的理解;把一个二元一次方程变形成用关于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另一个未知数的形式。

四、教法与学法分析 教法:情境教学法、比较教学法、阅读教学法。 学法:阅读、比较、探究的学习方式。 五、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从学生熟悉的姚明受伤事件引入。 师:火箭队最近取得了20连胜,姚明参加了前面的12场比赛,是球队的顶梁柱。 (1)连胜的第12场,火箭对公牛,在这场比赛中,姚明得了12分,其中罚球得了2分,你知道姚明投中了几个两分球?(本场比赛姚明没投中三分球) 师:能用方程解决吗?列出来的方程是什么方程? (2)连胜的第1场,火箭对勇士,在这场比赛中,姚明得了36分,你知道姚明投中了几个两分球,罚进了几个球吗?(罚进1球得1分,本场比赛姚明没投中三分球) 师:这个问题能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吗?,你能列出方程吗? 设姚明投进了G个两分球,罚进了y个球,可列出方程______。 (3)在雄鹿队与火箭队的比赛中易建联全场总共得了19分,其中罚球得了3分。你知道他分别投进几个两分球、几个三分球吗? 设易建联投进了G个两分球,y个三分球,可列出方程______。 师:对于所列出来的三个方程,后面两个你觉的是一元一次方程吗?那这两个方程有什么相同点吗?你能给它们命一个名称吗? 从而揭示课题。 (设计意图:第一个问题主要是让学生体会一元一次方程是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从而回顾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第二、三问题设置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体

初中数学综合实践课教案设计[1]

??初中数学综合实践课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显性目标 1、了解数学建模的含义;探究数学建模的基本规律。 2、挖掘教材,探索教材知识内容与现实问题的结合点。 (2)、隐性目标 1、初步学会用建模的方法解决现实问题;让学生深刻地认识到数学文化的价值,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 2、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数学实践能力。 3、学会以教材为本编拟数学应用问题的方法。 教学准备: 1、材料:黄瓜、FLASH软件、小刀、多媒体各项设备。 2、知识:初中数学八年级部分几何、代数相关知识;环保、城建等知识。 教学难点 如何建立数学模型?挖掘教材中的应用问题的素材。 教学难点: 现实问题到数学模型之间的信息加工、分析处理过程。 教学原则: “三主”原则 教学方法: 实验法、讲授法、启发发现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即用现代教育技术展现数模化(抽象)的过程。 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 引言 今天的课是一堂 数学活动的研究课。 学生认真伶听。 为创设教学 情境做伏 笔。 问题同学们有没有信心上 好这堂研究课? 你们怎样用所学的知 识确定我们班的陈雪 琴同学现在的位置? 讲述两类方法:坐标 确定和方向角确定。 多媒体演示。 学生以学习合 作小组进行讨 论并确定方案。 学生回答 学生看 鼓动学生 激活学生 带学生进入 教学情境 了解数学文 化的价值 课题初中数学应用问题探究

实验材料准备:黄瓜三根、 刀三把、一个有地砖 或墙砖的场地、 一个七人的学习 小组。 实验要求:每小组将 黄瓜分成七份。(一组 在教室内,另二组就 在教室外) 媒体演示:点击 三个小组实际 操作,并先代表 陈述分配方案; 其它学生在堂 内设计分配方 案。 学生看、想 激发兴趣; 培养实践能 力、语言表 答能力、学 生之间的协 作能力。 了解身边的 数学。 讲授数学建模:对一个现实问题从数学的视角经过信息分析、加工、抽象处理,用数学语言描述其中的关系、规律或空间形式转化成数学问题的过程。 分析、加工、抽象 例题:C岛在A岛北偏东50度方向,B岛在A岛北偏东80度方向,C岛在B岛北偏西40度方向,求从C岛看A,B两岛的视角,角∠ACB的度数 答疑: 小结: 课后反思:

初中数学综合实践教案

初中数学综合实践教案1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位于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下册第五章第二节第一课时。主要内容是让学生在充分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体会平行线的三种判定方法,它是空间与图形领域的基础知识,是《相交线与平行线》的重点,学习它会为后面的学行线性质、三角形、四边形等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石”。同时,本节学习将为加深“角与平行线”的认识,建立空间观念,发展思维,并能让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交流分享探索的成果,体验成功的乐趣,提高运用数学的能力。 2、教学重难点 重点三种位置关系的角的特征;会根据三种位置关系的角来判断两直线平行的方法。 难点“转化”的数学思想的培养。 由“说点儿理”到“用符号表示推理”的逐层加深。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等角的特征,认识“直线平行”的三个充分条件及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能力目标①通过观察、思考探索等活动归纳出三种判定方法,培养学生转化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动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②通过活动及实际问题的研究引导学生从数学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并用数学方法探索、研究和解决问题。 情感目标①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敢想、敢说、敢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习惯。 通过学生体验、猜想并证明,让学生体会数学充满着探索和创造,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②通过“转化”数学思想方法的运用,让学生认识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相互转化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三、教学方法

1、采用指导探究法进行教学,主要通过二个师生双边活动:①动——师生互动,共同探索。②导——知识类比,合理引导等突出学生主体地位,让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让学生亲自动手、动脑、动口参与数学活动,经历问题的发生、发展和解决过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完成教学目标。 2、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整堂课围绕“情景问题——学生体验——合作交流”模式,鼓励学生积极合作,充分交流,既满足了学生对新知识的强烈探索欲望,又排除学生学习几何方法的缺乏,和学无所用的思想顾虑。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及时给予帮助,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愉快和进步。 3、利用课件辅助教学,突破教学重难点,扩大学生知识面,使每个学生稳步提高。 四、教学流程: 我的教学流程设计是:从创设情境,孕育新知开始,经历探索新知,构建模式;解释新知,落实新知;总结新知,布置作业等过程来完成教学。 创设情境,孕育新知: ①师生欣赏三幅图片,让学生观察、思考从几何图形上看有什么共同点。 ②从学生经历过的事入手,让学生比较两张奖状粘贴的好坏,并说明理由,让学生留心实际生活,欣赏木工画平行线的方法。 ③落实到学生是否会画平行线?本环节教师展示图片,学生观察思考,交流回答问题,了解实际生活中平行线的广泛应用。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和动画展示,贴近学生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学生经历过的事入手。让学生知道数学知识无处不在,应用数学无时不有。符合“数学教学应从生活经验出发”的新课程标准要求。 2、实验操作,探索新知1 ①由学生是否会画平行线导入,用小学学过的方法过点P画直线AB的平行线CD,学生动手画并展示。 ②学生思考三角尺起什么作用(教师点拨)? ③学生动手操作:用学具塑料条摆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的模型,并探讨图中角的关系(同位角)。

初中数学实践活动教案有哪些

初中数学实践活动教案有哪些 ----WORD文档,下载后可编辑修改----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范本,欢迎您借鉴参考阅读和下载,侵删。您的努力学习是为了更美好的未来! 初中数学实践活动教案一教学目标 1.会通过列方程解决“配套问题”; 2.掌握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 3.通过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体会建模思想. 教学重点建立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方法. 教学难点建立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方法. 学情分析 1、在前面已学过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能够简单的运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 学法指导自学互帮导学法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效果预测( 可能出现的问题) 补救措施修改意见 一、复习与回顾 问题1:之前我们通过列方程解应用问题的过程中,大致包含哪些步骤? 1. 审:审题,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 2. 设:设适当的未知数,并表示未知量; 3. 列:根据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列方程; 4. 解:解这个方程; 5. 答:检验并答话. 二、应用与探究 问题2:应用回顾的步骤解决以下问题. 例1 某车间有22名工人,每人每天可以生产1 200个螺钉或2 000个螺母. 1个螺钉需要配 2个螺母,为使每天生产的螺钉和螺母刚好配套,应安排

生产螺钉和螺母的工人各多少名? 三、课堂练习 1:一套仪器由一个A部件和三个B部件构成. 用1 m3钢材可以做40个A 部件或240个B部件. 现要用6 m3钢材制作这种仪器,应用多少钢材做A部件,多少钢材做B部件,恰好配成这种仪器多少套? 2:某糕点厂中秋节前要制作一批盒装月饼,每盒中装2块大月饼和4块小月饼。制作1块大月饼要用0.05kg面粉,1块小月饼要用0.02kg面粉。现共有面粉4500kg,制作两种月饼应各用多少面粉,才能生产最多的盒装月饼? 四、小结与归纳 问题4: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过程有几个步骤? 分别是什么? 初中数学实践活动教案二教学目标和要求: 1.理解单项式及单项式系数、次数的概念。 2.会准确迅速地确定一个单项式的系数和次数。 3.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和应用意识。 4.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等方式,经历概念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知识和合作交流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掌握单项式及单项式的系数、次数的概念,并会准确迅速地确定一个单项式的系数和次数。 难点:单项式概念的建立。 教学方法: 分层次教学,讲授、练习相结合。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列代数式 (1)若正方形的边长为a,则正方形的面积是 ( ) (2)若三角形一边长为a,并且这边上的高为h,则这个三角形的面积为( ) (3)若x表示正方形棱长,则正方形的体积是( ) (4)若m表示一个有理数,则它的相反数是( )

最新初中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计划

初中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计划 综合实践活动是指一种以学生的兴趣和直接经验为基础,以学生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类现实性、综合性、实践性问题为内容,以研究性学习为主导学习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及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为主要目的的实践性课程模式。 一、在思想上提高认识。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数学实践活动是对这句话最好测验证。现在众多教师都认识到了它在教学中的地位与作用,但课本上每学期仅有的两个实践活动内容,远远满足不了教学实际的需要。教师要带领学生走出教室,接触社会,打开学生的眼界,增加学生的信息量,使他们看到生活之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有力工具。 针对一年级学生的特点,结合学生所学的知识,鼓励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我们设计了两个主题:1、对各村种植农作物产值情况的调查。2、调查本班学生家长对学生学习情况、学校教育工作支持情况的调查。通过本学期的数学实践活动,我们认为:开展好数学实践活动,教师任重而道远。我们应不断学习和思考,不断探索和尝试,构建具有个人特色的数学实践活动教学模式,为学生数学能力的提升,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努力,再努力! 二、培养学生多方面能力 1、观察能力。如学习了“找规律”与“观察物体”后,学生们经常留心观察生活中的事物,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与探讨研究问

题,观察能力也随之得到提高。 2、动手操作能力。 3、交流表达能力。数学实践活动课为学生提供合作与交流的广阔空间。数学交流主要表现在学会与他人合作,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与结果,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4、质疑思考能力。在开展“找找生活中的角”活动中,学生结合身边一些物体指出角的存在。可有个别学生观察得很细致,他们发现生活中许多“角”的两条“边”不够直,顶点不尖,有点钝,并提出质疑:生活中的“角”并不像数学课本中描述的那样规范。经过大家激烈的探讨、验证与交流,总结出生活中物体表面的角与数学课中严格意义规定的角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和区别。 5、创造能力。传统教学方法以及问题的答案往往是单一与绝对的,这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的特点是能从多角度、多层次与多侧面地分析问题,从而产生许多联想。 三、活动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不再是传授者,而是促进者,作为促进者的关键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促使学生自己去感知体验、实验观察、探究研讨。教师成为学生最可信赖的心理支持源。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不再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而是一个充满主动精神的探索的主体,一个提出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的研究者。师生之间是合作的关系,共同投身于问题的研究过程,共同享受成功的喜悦。 四、数学实践活动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初中数学教案:七年级数学《相反数》教案模板

初中数学教案:七年级数学《相反数》教案模板 教学目标 1.了解的意义,会求有理数的; 2.进一步培养学生分类讨论的思想和观察、归纳与概括的能力. 3.初步认识对立统一的规律。 教学建议 一、重点、难点分析 本节的重点是了解的意义,理解的代数定义与几何定义的一致性.难点是多重符号的化简.“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中的“只有”指的是除了符号不同以外完全相同(也就是下节课要学的绝对值相同)。不能理解为只要符号不同的两个数就互为。另外,“0的是0”也是定义的一部分。关于“数a的是-a”,应该明确的是-a不一定是正数,a不一定是正数。关于多重符号的化简,如果一个正数前面有偶数个“-”号,可以把“-”号一起去掉;一个正数前面有奇数个“-”号,则化简符号后只剩一个“-”号。 二、知识结构 的定义的性质及其判定的应用 三、教法建议 这节课教学的主要内容是互为的概念。 由于教材先讲,后讲绝对值,所以的定义只是形式上的描述,主要通过的几何意义理解的概念。教学中建议,直接给出的几何定义,通过实例了解求一个数的的方法。按着数轴————绝对值的顺序教学,可充分利用数轴使数与形更好地结合起来。 四、的相关知识 1.的意义 (1)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叫做互为,如-2019与2019互为。 (2)从数轴上看,位于原点两旁,且与原点距离相等的两点所表示的两个数叫做互为。如5与-5是互为。 (3)0的是0。也只有0的是它的本身。 (4)是表示两个数的相互关系,不能单独存在。 2.的表示 在一个数的前面添上“-”号就成为原数的。若表示一个有理数,则的表示为-。在一个数的前面添上“+”号仍与原数相联系同。例如,+7=7,特别地,+0=0,-0=0。 3.的特性 若互为,则,反之若,则互为。 4.多重符号化简 (1)的意义是简化多重符号的依据。如是-1的,而-1的为+1,所以。(2)多重符号化简的结果是由“-”号的个数决定的。如果“-”号是奇数个,则 果为负;如果是偶然数个,则结果为正。可简写为“奇负偶正”。 例如,。由此可见,化简一个数就是把多重符号化成单一符号,若结果是“+”号,一般省略不写。 (一)

教案数学模板范文

教案数学模板范文 【篇一:小学数学经典教案模板】 人民教育出版社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五章第一节平行【第一课时】 作者:马玉强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四年级数学二上册第5章第1节。本 节内容由两个主体部分组成,分别是:认识平行、认识垂直。本节 课为第一课时,课型为新授课,主要内容是平行的认识。 之前,学生们学习了直线的相关知识,了解了直线的相关特点。这 为学习本节课做了一个良好的铺垫,学生们树立了基本的几何图形 认知。本节课重点探讨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本节课的内容掌握可 以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平面几何认识判读能力。这也顺利地引出了 下一节《平行四边形》。学好本节课,是学生学好以后知识的基础。从本章的内容上看,本节课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在教材的安排上,直线位置关系为本节课的重中之重,本节课将围 绕这一知识点展开详细讲解。平行知识点为教材处理关键。 【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普遍对身边的事物充满好奇和求知欲,在生活中也能 经常见到平行的事物,但学生直停留在印象感观,并没有很好的认 识学习。本节课正是研究我们身边的平行现象,得到归纳出数学基 本知识——平行。平行,每位学生都可以眼见感受得到,学生学习 本节课的内容会抱有很大热情和积极性。但是关于两条看似不相交 其实相交直线的判读,这一知识点较为抽象,学生学习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学生喜欢有趣地多媒体动画,借助演 示动画帮助学生产生空间想象,进一步理解。让学生体验探索知识 的乐趣,感受“快乐学习”的理念。

知识和技能 1.知道平面中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2.理解两条直线平行,举出平行的例子。 过程和方法 1.培养学生从平面的角度分析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2.通过动画演示,培养学生平面想象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学习本节课认识到数学时时刻刻发生在我们身边。 2.培养学生善于分析问题,乐于思考,积极动脑。 【教学难点】 1. 平面两条直线位置关系分类过程。 2. 理解平行。 【教学重点】 相交和不相交。平行的含义。 【教学方法】 讲授法、多媒体动画演示法、小组讨论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设备、幻灯片。 【篇二:小学数学教案范例】 小学数学教案范例 1 2 【篇三:高中数学教案模板(1)】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模板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模板 教学设计是教师实施教学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下面初中数学教学设计模板是小编想跟大家分享的,欢迎大家浏览。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模板【1】本节课的主题: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引导学生从计算结果中总结出完全平方公式的两种形式。 关键信息: 1、以教材作为出发点,依据《数学课程标准》,引导学生体会、参与科学探究过程。首先提出等号左边的两个相乘的多项式和等号右边得出的三项有什么关系。通过学生自主、独立的发现问题,对可能的答案做出假设与猜想,并通过多次的检验,得出正确的结论。学生通过收集和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方法、态度特别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发展。 2、用标准的数学语言得出结论,使学生感受科学的严谨,启迪学习态度和方法。 1、在学习本课之前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①同类项的定义。 ②合并同类项法则 ③多项式乘以多项式法则。 2、学习者对即将学习的内容已经具备的水平:

在学习完全平方公式之前,学生已经能够整理出公式的右边形式。这节课的目的就是让学生从等号的左边形式和右边形式之间的关系,总结出公式的应用方法。 (一)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完全平方公式的过程,进一步发展符号感和推力能力。 2、会推导完全平方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二)知识与技能: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符号的过程,认识有理 数、实数、代数式、防城、不等式、函数;掌握必要的运算,(包括估算)技能;探索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并能运用代数式、防城、不等式、函数等进行描述。 (四)解决问题:能结合具体情景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尝试从不同 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能有效地解决问题,尝试评价不同方法之间的差异;通过对解决问题过程的反思,获得解决问题的经验。 (五)情感与态度:敢于面对数学活动中的困难,并有独立克服困难 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有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并尊重与理解他人的见解;能从交流中获益。

初中数学综合实践课案例.pdf

初中数学综合实践课案例 作者单位:何坊一中 作者姓名:张秀华

课题:如何节约开支 教学目的: (1)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从而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的意义,增强学好数学的愿望和信心; (2)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 (3)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培养学生自主探索能力。 课前准备: (1)调查自己家里一个月的上网时间; (2)不等式和一次函数的有关知识。 教学重点: 如何建立数学模型?挖掘教材中的应用问题的素材。 教学难点: 现实问题到数学模型之间的信息加工、分析处理过程。教学方法: 实验法、讲授法、启发发现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即用现代教育技术展现数模化(抽象)的过程。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我校科技小组的学生在3名老师带领下,准备到外地考察,采集标本。现有甲、乙两家旅行社,其定价都一样。但表示对师生都有优惠,甲旅行社表示带队老师免费,学生按8折收费;乙旅行社表示师生一律按7折收费。经核算,甲、乙两家旅行社的实际收费正好相同。问科技小组一共有多少人?同学们分组展开讨论,很容易想到利用方程解决。请一位已完成了的同学,把你的解法在黑板上展示一下。 解:设科技小组共有X名同学,两家旅行社定价为“1”。 根据题意列方程得:80%X=70%(X+3)。 解得X=21。 答:科技小组共有21名学生。 师生共同评价。正确,很好! 2、自主交流,学生实践。如果上题中的科技小组增加学生人数,那么选哪家旅行社较合算?同学们七嘴八舌地说开了,讨论气氛非常热烈。A组:我们认为乙旅行社较合算。我们试算了当增加1人时,甲旅行社:80%×(21+1)=17.6。乙旅行社:70%×(24+1)=17.5。17.6>17.5。所以选乙旅行社较合算。B组:我也选乙旅行社,我认为试增加1人不放心,我一共试了20人,得到这个结论。师:以上两组讨论得很好。如果上题中科技小组的学生人数减少呢?情况又会怎样?通过同学们的讨论实践得出,当学生人数减少时,选家旅行社合算。 3、感悟过程,体验乐趣。在上面的问题中,其它条件不

初中数学教案

初中数学教案 篇一:初中数学教学设计大全 1、《不等式及其解集》教学设计 (湖北省咸宁市咸安区实验中学章福枝) 一、内容和内容解析 (一)内容 概念:不等式、不等式的解、不等式的解集、解不等式以及能在数轴上表示简单不等式的解集. (二)内容解析 现实生活中存在大量的相等关系,也存在大量的不等关系.本节课从生活实际出发导入常见行程问题的不等关系,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学习不等式的重要性和必然性,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再通过对实例的进一步深入分析与探索,引出不等式、不等式的解、不等式的解集以及解不等式几个概念.前面学过方程、方程的解、解方程的概念.通过类比教学、不等式、不等式的解、解不等式几个概念不难理解.但是对于初学者而言,不等式的解集的理解就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材又进行数形结合,用数轴来表示不等式的解集,这样直观形象的表示不等式的解集,对理解不等式的解集有很大的帮助. 基于以上分析,可以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正确理解不等式、不等式的解与解集的意义,把不等式的解集正确地表示在数轴上. 二、目标和目标解析 (一)教学目标 1.理解不等式的概念

2.理解不等式的解与解集的意义,理解它们的区别与联系 3.了解解不等式的概念 4.用数轴来表示简单不等式的解集 (二)目标解析 1.达成目标1的标志是:能正确区别不等式、等式以及代数式. 2.达成目标2的标志是:能理解不等式的解是解集中的某一个元素,而解集是所有解组成的一个集合. 3.达成目标3的标志是:理解解不等式是求不等式解集的一个过程. 4、达成目标4的标志是:用数轴表示不等式的解集是数形结合的又一个重要体现,也是学习不等式的一种重要工具.操作时,要掌握好“两定”:一是定界点,一般在数轴上只标出原点和界点即可,边界点含于解集中用实心圆点,或者用空心圆点;二是定方向,小于向左,大于向右.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本节课实质是一节概念课,对于不等式、不等式的解以及解不等式可通过类比方程、方程的解、解方程类比教学,学生不难理解,但是对不等式的解集的理解就有一定的难度. 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理解不等式解集的意义以及在数轴上正确表示不等式的解集. 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 利用多媒体直观演示课前引入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动画演示情景激趣

初中数学综合实践课论文

初中数学综合实践课论文 概要: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创与STEM教育在我国不断地蓬勃发展,我们学校 师生也积极参与到科创与STEM的教育中来,在初中数学综合实践课中,面对生活 中的实际问题,学生尝试运用在STEM化的学科中的学习工具,以及创造性思维来 解决问题,对孩子们的创新思维培养有着较大的推动作用。 笔者以信息技术为依托,尝试将时下较热的PBL项目式学习融合。STEM教育 的精髓是解决实际问题,PBL项目式学习精髓在于学生以团队的形式完整经历解决 复杂问题的过程,将二者结合,通过一系列是以解决问题为最终目标,围绕实际的项目式问题展开教学。本文以“哪个城市夏天更热”为例,阐述如何在科创与STEM教育理念下,通过项目式问题展开教学,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一、课程资源再设计 (一)教学内容的跨学科整合与创新 本节课学习安排在北师大版教材八年级上册,是以比较两个城市夏天更热作为 研究内容。笔者大胆对教材进行了重新设计,通过项目式问题,课前让学生投票决定选择哪个主题进行研究,以及同一主题,选择哪两个地方进行比较。最终选定了两个研究主题主题一:哪个城市夏天更热?吐鲁番盆地和重庆?主题二:哪个地 方冬天更冷?漠河和雪乡?这一改动一是让学生自主确定项目式问题并展开研究,二是给学生更多的、更开放的学习资源和空间,让他们从历史人文,风土,地理,数学等多方面,多角度去搜集相关资料。 (二)教学设计上的颠覆 传统意义上的数学综合实践课是,教师布置任务,学生完成任务并分享。本节 课笔者大胆地通过项目式问题展开问题展开教学。课前让学生完成以下三个活动: 1.活动一:选题 (1)主题一:哪个城市夏天更热? 吐鲁番盆地和重庆? (2)主题二:哪个地方冬天更冷? 漠河和雪乡? 2.活动二:提前一周布置学生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