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论洋务派的经济活动及其评价Word 文档汇总

论洋务派的经济活动及其评价Word 文档汇总

论洋务派的经济活动及其评价

郑贺锋

摘要:19世纪中叶,随着太平军、捻军、以及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打击,使得清政府第一次感到了生存危机,面对这种局面,洋务派提出学习和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来挽救危

机,巩固自己的势力和清王朝的统治。这时以慈禧为首的顽固派也看到了要维护自身统治不

得不学习西方的“坚船利炮”,因而采纳了洋务派的提议,于是,一场影响近代中国命运的

洋务运动在举国上下办“洋务”的热潮中开始了。他们在“自强”、“求富”的口号下创办起

中国近代第一批军事和民用工业。洋务派创办的官办性质的近代军事工业共计 24个,在这

些军事企业中,江南制造局、金陵制造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和湖北枪炮厂的规模较

大,所发挥的作用较为重要。洋务派创办的近代民用工业主要集中在航运、煤矿、冶炼、电

讯和纺织等工业部门。其中较著名的有:轮船招商局、基隆煤矿、开平煤矿、漠河金矿、天

津电报局、兰州机器织呢局、上海机器织布局、湖北纺织官局、汉阳铁厂等。但这场运动的

核心则是在经济方面的建树。洋务运动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至清王朝崩溃,前后持续了

30多年,虽然相当一部分企业经营不善,效益低下,但是它揭开了中国近代工业化的序幕

关键词:洋务派;自强;求富;经济活动;近代化

中国早期现代化兴起于19世纪60年代而止步于19世纪末的清末“洋务运动”所起的历史作用,一直是学术界讨论比较热烈的问题。虽然以前的历史学者也肯定了它的积极性,但是相比之下,却更注意它的缺点和不足,以致于把1895年清军北洋舰队全军覆没、中国战败看作是“洋务运动”完全破产的标志,贬低了它的历史作用。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中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展开以及现代化进程的稳步推进,我们有必要在更广泛的时空观上,从现代化的角度,对洋务运动所起的历史作用,尤其在经济活动方面的作用,进行重新阐释。

中国的近代工业首先是由清政府出资创办的。由政府直接投资创办近代工业,这在早期资本主义国家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并不多见。在

那里,政府通常所起的作用,是通过政治、经济、军事等国家权力,保护和促进本国资本主义的成长和资产阶级的利益。但是在资本主义后发展国家,由于最早投资兴办近代工业的经济主体缺乏,往往由政府承担了直接投资兴办近代工业的历史任务。

19世纪后半期的清政府同样面临着这样的历史任务。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清政府率先投资兴办近代军事工业,继而又与70年代开始兴办近代民用工业,在中国掀起了一场投资兴办近代工业的高潮,被称为洋务运动。洋务运动包括了军事、政治、外交等内容,但这场运动的核心则是在经济方面的建树。洋务运动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至清王朝崩溃,前后持续了30多年,先后创办了24个近代军事企业,20多个规模较大的近代民用工业企业。虽然相当一部分企业经营不善,效益低下,但是它揭开了中国近代工业化的序幕。本文着重从以下几方面论述清政府洋务派的经济活动及其评价:

洋务派的兴起

洋务派,是指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清朝统治阶级中提倡“自强求富”、兴办“洋务事业”的封建官僚集团。

在近代历史上,最早注意洋务的,应该算是第一次鸦片战争时的林则徐。那时,不叫洋务,叫“夷务”。林则徐主张学洋人制炮造船,就这点说,洋务派是林则徐的继承者。“师夷长技以制夷”最早也是魏源、林则徐的主张,洋务派也得于继承。但是,由于林则徐所处的时代,清政府的统治并没有出现大的危机,加上顽固势力的强大并对林则徐等抱有敌视态度,早期的洋务思想便被扼杀了。

但到了19世纪中叶发生了变化,随着太平军、捻军、以及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打击,使得清政府第一次感到了生存危机,面对这种局面,以奕 、崇厚为代表的满族洋务势力集团,以曾国藩为代表的湘系集团,以左宗棠为代表的左系湘军集团和以李鸿章为代表的淮系集团,提出学习和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来挽救危机,巩固自己的势力和清王朝的统治。这时以慈禧为首的顽固派也看到了要维护自身统治不得不学习西方的船坚利炮,因而采纳了洋务派的提议,于是,一场影响近代中国命运的洋务运动在举国上下办“洋务”的热潮中开始了。

清政府洋务派创办近代工业的条件和动机

一、清政府洋务派创办近代工业的条件

洋务派创办近代工业是在什么条件下开始的呢?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第一,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危机的进一步加深,特别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半殖民地的灾难日益加深。西方列强为了自身的利益,希望清政府能够有效地维持中国的局面,因而对清政府洋务派创办近代工业,尤其是近代军事工业采取了容忍、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是支持的态度。

第二,在国内政治危机和阶级矛盾严重激化的情况下,清政府极力希望加强自己的统治力量,以维持其统治秩序、社会稳定和财政平衡。在19世纪40、50年代,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不断激化。尤其是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对清王朝以极大的打击。

第三,伴随着中外矛盾和国内矛盾的激化,清政府内部出现了分

化,也就是从旧的政治集团中分化出一批比较开明,且同外国侵略势力关系密切的政治集团,即洋务派。洋务派官员不但继承了魏源等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而且都与外国侵华势力有着密切的联系并得到其赞赏和支持。

第四,外国资本在华创办的近代企业也起到了一定的示范和促进作用。洋务派对西方机器工业的认识、创办近代机器工业的技术准备和管理常识,绝大多数都是从外国在华工业企业中得到的。

二、清政府洋务派创办近代工业的动机

清政府洋务派创办近代工业的动机,简单地讲就是求强求富。

求强是洋务派在19世纪60、70年代积极创办近代军事工业的重要指导思想,目的是为了自强,这种自强有两重含义,一是对付国内的各族人民的反抗斗争,特别是在太平天国运动的时代,这种动机更为强烈。二是扼制来自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的不断挑衅和威胁。

咸丰十年十二月(1861年1月),在签订北京条约之后,恭亲王奕 、大学士桂良、户部左侍郎文祥的奏文说:“就今日之势论之,发捻交乘,心腹之害也。俄国壤地相接,有蚕食上国之志,肘腋之忧也。英国志在通商,暴虐无人理,不为限制,则无以自立,肢体之患也。故灭发捻为先,治俄次之,治英又次之。”可以看出他们的真正目的。

求富的动机则是在19世纪80、90年代逐渐上升起来并且推动着洋务派创办近代民用工业的重要指导思想。到了19世纪70、80年代,随着创办近代军事工业以及这种工业在运行中问题的出现和增多,随

着人们对西方资本主义认识的深化,随着人们探索中国救国之路的深化,人们逐渐抛弃了单纯的以军事工业为主的工业活动,逐渐把重点转移到创办近代民用工业方面。

李鸿章在1882年曽讲:“臣维古今国势必先富而后能强,尤比富在民生,而国本乃可益固。”

清政府洋务派的经济活动

一、求强思想指导下的军事工业

洋务派在求强的思想指导下,于1861年创办了中国近代第一个军事企业―安庆军械所,并于19世纪60、70年代掀起了一场创办近代军事工业企业的高潮。清政府之所以首先选择近代军事工业为投资领域,就是为了学习西方的“坚船利炮”,希望通过制造先进的武器装备,增强国家的军事势力,从而镇压日益高涨的人民反抗活动。在镇压太平天国革命运动中,洋枪洋炮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奕 说洋枪洋炮“足以摧坚破垒,所向克捷”,李鸿章则“随时购买外洋枪炮,设局铸造开花炮弹,以资攻剿,甚为得力”。

洋务派先后创办了24个近代军事企业。在这些军事企业中,江南制造局、金陵制造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和湖北枪炮厂的规模较大,所发挥的作用较为重要。在这五个近代军事企业中,福州船政局由左宗棠创办,湖北枪炮厂由张之洞创办,其余三个都是由李鸿章主持创办的。李鸿章创办的近代军事企业为数最多,他先后共创办了5家,从时期看,洋务派在19世纪60年代共创办了8个企业;70年代7个;80年代8个;90年代(1895年以前)1个。从这些企业

生产的产品来看,主要是以生产枪、炮、弹、药为主,只有福州船政局和江南制造局制造过兵船、炮舰,所以主要为陆军装备所用。下面就典型企业作一些介绍和分析。

(一)江南制造局又称“江南机器制造总局”、“江南制造总局”、“上海机器局”、“上海制造局”。清政府经营的新式军用企业之一。曾国藩、李鸿章在上海创办1865年(同治四年)李鸿章在上海虹口购买美商旗记铁工厂,把原设在上海的洋炮局和在苏州的两个洋炮局并入,再加上有容闳从美国购来的机器,建成“江南制造总局”。最初由李鸿章委派江海官道丁日昌督查筹划。1867年由虹口迁至高昌庙,不断扩充,成为清政府规模最大的军事企业。制造枪炮、水雷、弹药、火药、机器和修造轮船。1885年(光绪十一年)后,造船业务长期停歇。创办经费约五十四万三千两,从1867年起以江海关二成洋税为常年经费,每年约三十至七十万两不等。该局由以下几部分机构组成:(一)机器厂、铸铜铁厂、轮船厂、枪厂、炮厂、火药厂、炼钢厂等生产工厂;(二)公务厅等管理部门;(三)翻译馆等下属机关。所制军火和军用物资,大都以调拨方式供应各军械所、衙门、军营、炮舰、炮台的需要。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造船部分独立,称“江南船坞”。兵工厂部分仍称制造局。前者于1912年改称“江南造船所”,后者于1917年改称“上海兵工厂”。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后,兵工厂停办,部分机器设备被国民党政府拆迁杭州。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拆剩的机器设备和厂房,均为日军拆毁,场地并入江南造船所。

江南制造局是洋务派创办最早、规模最大的近代军事企业。它制造出了中国自己的第一艘兵船和第一台车床,炼制出了中国自己的第一磅近代火药和第一炉钢水,造就了中国近代第一批技术工人和工程技术人员。它的规划和建制、它的制度和条例也成为此后所建各制造局的榜样,盛宣怀曽讲“金陵、天津、福州、广州、汉口诸厂次第兴建,实师上海之成规”。

江南制造局的经费由政府拨给,它的生产设备在洋务派创办的近代军事工业中居于先进之列。到19世纪90年代初,它的生产规模已经十分庞大,共设13个工厂和一个工程处,各厂动力都采用蒸汽式,设备也比较齐全,全局各厂有大小车床、刨床、钻床等工作母机662台。

江南制造局的生产情况也算是上乘的,比其他的军事企业要好些。1867年至1894年该局生产各种枪支51285支,各种炮585尊,各种水雷563具,铜引4411023支,炮弹1201894个,各种火药4081469磅。制造局前后大约只造了15艘大小船只,最大的是海安、驭远两船,分别于1873年和1875年建造。1885年以后因“中国造船之银,倍于外洋购船之价”几乎没有再造船只。制造局还自制了不少中国需要的机器设备,从1867年到1904年,计有各种机器692台,机器零件及工具1105219件;此外,其炼钢厂的钢产量也不断攀升,1891年为10吨,1892年为63吨,1893年为37吨,1894年为342吨,1895年为321吨,1896年为349吨,1897年为2059吨,1898年为747吨,八年共计3928吨。

江南制造局在经营管理上几乎没有什么可以称道的。对于这样庞大的企业,清政府洋务派从根本上缺乏经营管理的能力,而且在最初的创办活动中,也根本没有意识到需要引进经营管理的知识和经验。制造局为了培养技术力量和传播科技知识,还附设有广方言馆、翻译馆、工艺学堂等机构。尤其是翻译馆所译书籍,对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是很大的。

(二)福州船政局又名“马尾船政局”。清政府洋务派经营的规模最大的新式造船厂。1866年(同治五年)左宗棠在福州马尾创办。初期由法国人日意格和德克碑两人一手经办,分任正、副监督,总揽一切船政事物,并雇用几十名法国技师和工头。创办费用四十七万两,常年经费自1866年起每月由闽海关拨银五万两,从1873年起每月由茶税项增拨银二万两。雇用工人约一千七百到两千名(1894年)。1884年(光绪十年)中法战争时,遭受严重破坏。战后虽经恢复,但生产大不如前。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后,生产更趋下降。从1866年到1907年,共造各种船舶约四十艘,既不适于作战,也不宜于商运,只能供给沿海各省作巡防缉私所用。辛亥革命后改称“海军造船所”。抗日战争时,遭受严重破坏,生产停顿。战后由国民政府接收,解放后收归人民所有。

福州船政局是清政府洋务派创办的第一个主要以建造海军船只为生产内容的近代军事企业,在中国近代海军史上占有突出的地位。它为建造中国海军船只,培养海军人才都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

船政局的生产设备在洋务派所创办的近代军事工业中是比较先

进的,而且也比较齐全。主要有铁厂、船厂、学堂三部分组成。船政学堂(又称求是堂艺局)分为航海建筑和航海理论两个班,目的在于培养中国自己的造船和驾驶人才。该学堂先后毕业十二届,计170人,前五届中有不少后来成为清政府海军的高级将领,如刘步蟾、林泰曾、邓世昌、林永升等。1874年,外国人从船政局撤走,到1895年,该局共建造船只19艘,分别布防于沿海七省。在这一时期我国自己的技术人员和工人确实发挥了不小的作用,福州船政局的建立和生产对中国造船业的确是一个有力的推进。

清政府洋务派创办的官办性质的近代军事工业,虽然机器化程度不高,但毕竟采用了机器生产,使中国开始有了近代工业大生产方式,促进了我国早期产业工人的出现。它没有促进清王朝的强盛,但是它开创了中国近代工业的先河,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生产力的发展和资本主义民用企业的产生。

二、求富思想指导下的民用工业

清政府洋务派创办的近代民用工业是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的,创办热潮逐日高涨,在80、90年代逐渐形成了一个创办近代民用工业的高潮。

由19世纪60—70年代的以军事工业为核心的发展战略设想,转变为19世纪80—90年代的以近代民用工业为主要内容的发展战略选择,标志着清政府洋务派对近代工业发展规律认识正在深化,这种认识的深化,并不是自觉实现,而是被迫实现的。

清政府洋务派创办的近代军事工业在19世纪70年代开始遇到一

系列的经济困难,最为突出的是原材料、能源、交通运输和资金的严重不足,直接影响并制约他们创办的近代军事工业的生死存亡。清政府在创办近代民用工业的初期,主要是期望用以解决军事工业所面临的这些问题。

清政府洋务派创办的近代民用工业主要集中在航运、煤矿、冶炼、电讯和纺织等工业部门。到甲午战争以前,共创办了20多个企业,其中较著名的有:轮船招商局、基隆煤矿、开平煤矿、漠河金矿、天津电报局、兰州机器织呢局、上海机器织布局、湖北纺织官局、汉阳铁厂等。

(一)轮船招商局是1872年李鸿章责成朱其昂在上海创办。它是清政府洋务派创办的第一家民用企业,也是中国自己的第一家轮船公司。招商局的经营管理大权一直在李鸿章等人之手,朱其昂、徐润、盛宣怀、唐廷枢等先后担任总办、会办。1876年该局所辖轮船12艘,1877年收买美商旗昌轮船公司后增到27艘,是中国轮船吨位猛增至400万吨,约占中外在华轮船总吨位的36.7%,与英商怡和、太古轮船公司成鼎足之势。该局在国内19个通商口岸设有分局,并在海外设立办事机构。1873年—1881年,曾试航日本、菲律宾、新加坡和美国,开辟华轮远洋航线。轮船招商局在发展中,一直承受着外国列强的打压,旗昌、太古等外商轮船公司曾联合定价,故意大跌运价,企图挤垮轮船招商局;1879年轮船公司“合众号”远航美国,却遭到美国无理扣留,重征船钞,迫使招商局不敢再远航美国。由于航运竞争激烈和企业经营不善,1885年盛宣怀以“非商办不能谋其

利、非官办不能防其弊”为由,将招商局官商合办改为官督商办。1909年又行改组,推与商办。招商局是清政府洋务派创办经营的规模较大的民用企业,在我国航运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二)开平煤矿是李鸿章责成唐廷枢于1878年创办的清代规模最大、效益最好的官督商办煤矿。开平矿藏丰富、煤质优良,但创办之初计划招股80万两仍困难重重。直到1880年开始出煤,声誉噪起,投资者日趋踊跃。开平煤矿产量迅速增长,1881年日产量约为300吨,1882年达500吨,1883年超过600吨,1884年7月后的日产量维持在900吨以上,1894年又猛增至1500吨。19世纪80年代后期,开平煤矿已把洋煤挤出了天津市场。开平煤矿所产的煤,首先免厘出售给天津机器局和轮船招商局使用,产量的60%以上则销售给国内各口市场,还有一部分销往香港等地。由于开平煤矿利润丰厚,引起西方列强垂涎,1900年英商采取欺诈手段霸占其全部财产。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被日军占领。抗战胜利后,为国民政府接收,解放后回到中国人民手中。

(三)上海机器织布局俗称“老洋布局”。是1878年在李鸿章授意下开始筹办的官督商办企业,1880年正式招股。1882年开始建设,1890年正式开工。该局配备的机器设备均采购自英、美等国,是当时国内华资厂商中最先进的。李鸿章为了确保该局生产顺利发展,曾规定“十年内只准华商附股搭办,不准另行设局”。该局由于获得了免厘和垄断专利的权利,加上经营管理较好,所以效益一直很好。据杨宗濂1893年讲:“每日用五百两,获利约五百两,每月可得

一万二千利。”1892年开始生产棉纺织品,销路很好,对洋纱洋布构成巨大威胁。但是在1893年10月该局不幸毁于火灾,损失白银达150万两。中国第一家机器纺织工厂就这样化为一片灰烬,可惜可叹!

(四)天津电报局是李鸿章委托盛宣怀于1880年在天津设立的官督商办企业。总局设在天津,并在一些地方设有分局。先后架设有津沪线、苏浙闽粤线、长江电线、广西云南线、陕西甘肃线等众多线路。例如苏浙闽粤线所经之处,大多都是比较发达的地区和比较重要的城市,沟通这些地区的经济信息往来,有效地促进了19世纪80年代以后国内贸易的扩大和发展。到1895年,全国的电讯网初步形成。这对于晚清的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都曾起过重要的作用。

(五)汉阳铁厂是由张之洞创办的清政府最大的钢铁工厂。1890年在汉阳动工建厂,三年后建成,铁厂包括10个分厂,有百吨化铁炉两座,炼钢的酸性转炉两座,平炉一座,1894年开始出铁。按设计能力年产精钢、熟铁3万吨,实际未曾达到。铁厂先后投资580万两,是清政府创办近代工业活动中投资最大的工厂。据称,汉阳铁厂是当时远东最大的钢铁厂。张之洞宣称:“中国创成此举便可收回权利。”由于铁厂生产出的钢铁成本高、质量差、含磷多,受到政府指责。1896年由官办改为官督商办,交盛宣怀接办。

清政府洋务派创办的近代民用工业,主要有官办、官商合办、官督商办三种基本类型。官督商办是洋务派创办近代民用工业的一种重要组织形式。这种形式在19世纪70、80年代的民用工业企业中极为普遍,这类企业通常与政府和军事工业有着密切的联系。在中国近代

工业产生之初,官督商办的确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必然性,鼓励了更多民用工业的诞生,也是中国近代工业发展的一个基本阶段。

洋务派经济活动的评价

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但在引进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技术,培养科技人员和技术工人方面功不可没,从而在客观上也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也起到一定的抵制作用。

一、“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工业化的开端,亦即中国早期现代化的第一阶段

洋务运动的主观目的,虽然不是旨在把中国引向资本主义,但它引进西方资本主义的生产力,创办军事工业、民用工业,客观上却冲破了中国封建主义的桎梏,推动了中国资本主义近代化的发展进程。洋务运动不仅使中国开始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力,而且间接导致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它从西方引进先进技术和机器生产,实现了中国从手工业制造转入机器生产的起步,为中国资本主义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并且孕育了新的阶级力量,生产技术方面发生了空前的大变革,使中国破天荒出现了现代工业文明的曙光。这些都在客观上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了促进作用,使中国迈出了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第一步,中国社会现代化的进程从此真正开始

二、洋务派创办的近代军事工业,对清朝军队进行武器和训练的革新,在中国军事史上也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洋务运动的目的是为了应付中国“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以消除“内忧外患”的严重危机。其内容虽然十分广泛,但核心一直是创办军事工业和编练新式陆海军的军事活动。甲午战争爆发后,北洋海军在黄海海战中重创日本海军,阻止了日本侵略军的长驱直入。洋务运动中的近代军事工业,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国防力量,起到了“御侮”的作用。

三、洋务运动对中国半殖民地化起了延缓的作用。

中国之所以会沦为半殖民地,“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打进中国的外来侵略者势力太强了,另一是中国太落后”。在当时的国际国内背景下,“中国沦为半殖民地是不可避免的,甚至认为沦为殖民地、遭到瓜分也是可能的”。洋务派学习西方,办洋务,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改良军备。这些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抵抗了列强的经济和军事侵略。

综上所述,清政府洋务派创办的近代军事工业和近代民用工业,在及其困难的历史条件下取得了显著的发展,它是中国迈出的向现代工业的第一步。这一步虽然走得不平稳,但仍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些近代工业并没有随着清王朝的覆灭而消失。在北洋政府统治时期,相当一部分企业仍在继续扩张和发展,在军事和民用工业中继续起着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郭豫明主编《中国近代史教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2】范文澜著《中国近代史》上册人民出版社1947年版【3】贺耀敏主编《中国近现代经济史》中国财经经济出版社2008年版

【4】胡绳著《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5】夏东元著《洋务运动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6】翦伯赞郑天挺主编《中国通史参考资料》近代部分中华书局出版1980年版

【7】陈旭麓方诗铭魏建猷主编《中国近代史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2年版

洋务运动评价

洋务运动评价 洋务运动作为中国近代的改良运动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的发展.但是由于当时的历史环境和社会环境及其本身的指导思想决定其失败的命运. 洋务运动是清王朝统治阶级为了谋求封建国家的“富强”而进行的改革运动,在客观上具有一定程度的资本主义倾向。 积极作用 洋务派把重点发在了对清朝军队进行武器和训练的革新。从1865年到1895年,洋务派在各地创办了20多个制造枪炮、弹药和船舰的工厂。洋务运动中的近代军事工业,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国防力量,起到了“御侮”的作用。并且促进了工业的发展。 洋务派引进西方资本主义的生产力,创办军事工业、民用工业,推动了中国资本主义近代化的发展进程。洋务派企业为中国资本主义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并且孕育了新的阶级力量,这些都在客观上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了促进作用,为中国资本主义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西学的大量引进和新式学堂的建立,不仅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科学技术等方面的专业人才,而且也开拓了中国人的眼界,传统的思想观念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变。 消极影响及失败原因 洋务运动所具有的封建属性,决定了它不可克服的致命弱点的存在。首先,因为洋务运动由清王朝统治集团中的洋务派所主持,其根本目的又在于维护封建专制统治,所以,他们大规模引进的只是西方的物质文明与科学技术,对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则坚决抵制和反对。这就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中国近代社会历史的发展方向。其次,洋务派所兴办的企业均由洋务官僚操纵,他们经营不善,管理腐败,不可避免地使企业内部充满了封建性和资本主义的矛盾。这些企业在封建性的严重束缚下,或瘫痪停办,或被帝国主义侵吞,或转让私人经营,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受到一定程度的阻碍。 洋务运动虽然没有使中国走向富强的道路,但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开始了中国近代化的历程。 洋务运动 百科名片 洋务运动,又称自强运动,是指1861年(咸丰十年底开始)至1894年,清朝政府内的洋务派在全国各地掀起的“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改良运动。经过两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的统治阶级对如何解决一系列的内忧外患分裂称为“洋务派”与“守旧派”,洋务派主张利用取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等方式发展新型工业,增强国力,以维护清政府的封建统治。对中国迈入现代化也奠定了一定基础。 简介 洋务运动旧称“同光新政”。1860年后,在中外反动派联合镇压太平天国革命的过程中,清朝封建集团中逐渐形成了一批具有买办性的官僚军阀。他们在与外国资本主义打交道的过程中,不但认为清政府与外国侵略者的矛盾可以调解和妥协,“借洋助剿”,镇压国内人民的反抗,而且还可以采用一些资本主义生产技术,以达到维护摇摇欲坠的封建统治的目的。这部分人就是当时清政府内当权的洋务派,他们从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所从事的洋务,史称洋务运动。所谓“洋务”,是指诸如外事交涉、订条约、派遣留学生、购买洋枪洋炮以及有按照“洋法”操练军队、学习外洋科学、使用机器、开矿办厂等对外关系与外洋往来的事物有关的一切事情。 历史背景 1860年12月曾国藩上奏折说,目前借外国力量助剿、运粮,可减少暂时的忧虑;将来学习外国技艺,造炮制船,还可收到永久的利益。第二年他对上述看法加以发挥,主张购外国船炮,访求能人巧匠,先演习,后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成为官民通行之物,那时可以剿发(指太平军)、捻(捻军),勤远略,这是救时第一要务。1862年李鸿章到上海后,得到外国侵略者帮助训练洋炮队、设洋炮局。他认为,清军作战往往数倍于外敌,仍不能胜,原因在武器不行,枪炮寙(yǔ)滥,如能使火器与西洋相埒,则“平中国有余,敌外国亦无不足”,今起重视,最后可达自主(《李文忠公全书》朋僚函稿,第3卷)。奕欣看到曾李两人学造外国船炮,决定派员前往学习,在奏折中说,治国要做到自强,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又以制器为先,“我能自强,可以彼此相安”《筹办夷务始末》咸丰朝)。 各持己见 维新派 奕等人认为,只要在封建制度中加进一些西洋先进技术,可以镇压人民,可以自主自强,封建统治便可长治久安,并认为筹办洋务,必定能得到列强的支持。 守旧派 以大学士倭仁为首的顽固派,高唱“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主张“以忠信为甲胄,礼义为干橹”,抵御外侮。他们攻击洋务派学习西方先进生产技术是“陈甚高,持论甚正”,然而“以礼义为干橹,以忠信为甲胄,无益于自强实际。二三十年来,中外臣僚正由于未得制敌之要,徒以空言塞责,以致酿成庚申之变”。洋务派与顽固派互相攻击,斗争十分激烈。总理衙门是推动洋务运动的中央机构。但洋务派势力主要不在清朝中央,而在掌握地方实权的总督和巡抚。慈禧明白,在内外交困的形势下,要保持清朝的统治地位,必须依靠拥有实力并得到外国侵略者赏识的洋务派。所以她暂采取了支持洋务派的策略。 发展过程 主持和提倡办洋务的洋务派,是在镇压太平天国革命的过程中,在外国侵略者扶 植下发展起来的清朝统治集团中的一个派别。起初人数不多,但他们的势力与日俱增。在朝廷里是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的大臣奕和文祥等人,在地方上是握有实权的大官僚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人。其中以曾国藩为首的湘系集团以李鸿章为首的淮系集团,以及后起的张之洞集团影响较大。 代表人物 奕欣 奕欣(1833-1898年),爱新觉罗氏。道光帝第六子,咸丰帝异母弟,1851年(咸丰元年)封为恭亲王。1860年9月,咸丰帝于英法联军攻陷通州八里桥后逃往热河,令奕欣留守北京,“督办和局”。10月24日、25日,奕欣先后与英、法代表交换《天津条约》批准书,并订立《北京条约》。1861年1月,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成立,奕欣、桂良、文祥受命为总署大臣。8月,咸丰帝在热河病死。11月,奕欣与慈禧勾结,利用领有重兵驻扎北京一带的胜保,发动政变,摘掉了当权的以肃顺为核心的赞襄政务八大臣。从此,慈禧垂帘听政,奕欣为议政王,掌管军机处及总理衙门。奕欣力主“借洋兵助剿”,镇压太平天国革命;支持地方实力派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举办近代军事工业,开展洋务活动,成为清廷中枢主持洋务的首脑人物。1865年,因受慈禧猜忌,被罢去议政王职务。1884年中法战争中,被免去一切职务。1894年,重新起用为总理衙门大臣,后又受命督办军务。1898年戊戌变法之初病死。 曾国藩 曾国藩(1811—1872年),湖南湘乡人,出身于地主家庭。1838年中进士,1839年任侍郎。他崇尚程朱理学。1853年,咸丰帝任命他为帮办团练大臣,在湖南督办地主武装团练。他建立了一支地主武装,兵勇及其将领全用湖南人,因此被称为“湘军”或“湘勇”。湘军以地域的、封建的关系为纽带来巩固内部;以程朱理学作为思想武装;以抢劫掳掠和官爵鼓舞士气;将领大多数选自所谓“宿儒”、“生员”等地主知识

最新部编人教版:八上历史第4课《洋务运动》教学案-word文档

部编版:八上历史第4课《洋务运动》 【2019版课程标准要求】 了解洋务派为“自强”、“求富”而创办的主要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初步认识洋务运动的作用和局限性。 【学习目标】 1、了解洋务运动的时间、代表人物、口号; 2、掌握洋务运动的内容和评价; 3、分析理解洋务运动没有实现“自强”、“求富”的历史原因。 【学习重难点】 重点:洋务运动的概况 难点:对洋务运动的评价 【课程讲解】 1、课前知识预备 「洋务」:一词由「夷务」而來。中国古代以「夷」专指华夏以外民族,把与外国人打交道称为「夷务」。「夷」字经逐漸演变而成为贬称,含有歧视之意。第二次鸦片战争后,1858年的《天津条约》規定公文不用「夷」字,从此「夷务」为「洋务」所取代,泛指与西方国家进行的一切事务,如外交、商贸、传教、办新式学堂、引先进技术等。 「洋务派」: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统治集团内部一些较为开明的官员,主张利用西方先进技术,强兵富国,维护清王朝统治。这些官员被称为“洋务派”,洋务派在中央以奕代表,在地方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为代表。1861年建立的“总理衙门”。 2、洋务运动兴起的原因 (1)内忧:太平天国运动等农民起义 (2)外患:列强侵华,中国半殖民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3)清政府高层的态度:“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 ——《江苏巡抚李鸿章致总理衙门原函》

3、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 奕:清末洋务派首领。爱新觉罗氏。道光帝第六子。1851年(咸丰元年)封恭亲王。 李鸿章:安徽人;道光进士;1861年组建“淮军”;创办北洋海军、天津机器制造局、轮船××局;曾签订《中法新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 左宗棠:湖南人;1861年组建“楚军”;1866年任闽浙总督,创办“福州船政局”; 1875年任钦差大臣,收复新疆;1881年任两江总督。 张之洞:直隶南皮人;1863年中进士;任湖北学政,四川学政,翰林院侍讲学士等职;1882年任山西巡抚。1889年任湖广总督。在湖北建成湖北织布局,汉阳炼铁厂,汉阳兵工厂等,成为与李鸿章齐名的洋务要人。 4、洋务运动的口号:洋务派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中期,掀起的一场旨在“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 5、洋务派的主要措施: (1)洋务派以“自强”为旗号,创办的军事工业 创办军事工业,需要巨额经费,但当时清政府对外支付赔款,对内镇压人民起义都要大量经费,政府财政面临枯竭。洋务派看到外国资本主义以工商致富,认为“求富”是“自强”的先决条件,于是又提出“求富”的口号,开办了一些民用企业。 2、以“求富”为旗号,创办近代民用企业。 3、兴办新式学堂,培养新式人才。为了适应洋务运动的需要,洋务派创办了新式学校,又送留学生出国深造,从而培养了一批翻译、军事和科技人才。 京师同文馆 京师同文馆有统一的课程设置和管理章程,基本不学“四书五经”之类的传统科目,被人视为中国近代新式学校的发端。1902年并入京师大学堂(后者于1912年更名为北京大学) 4、建立新式海陆军。 ①建立新式陆军:从19世纪60年代起,组建新式洋枪队,采用西式兵操练兵。 北洋舰队“定远号”铁甲舰 定远号是北洋海军两大主力舰之一,北洋舰队旗舰。与镇远舰堪称“亚洲第一巨舰”。 ②建立新式海军:开始大规模进行近代海防建设,筹建新式海军。80年代初,初步建成了南洋、北洋、福建三支海军。1885年,成立海军衙门统一指挥。

论洋务派的经济活动及其评价Word 文档汇总

论洋务派的经济活动及其评价 郑贺锋 摘要:19世纪中叶,随着太平军、捻军、以及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打击,使得清政府第一次感到了生存危机,面对这种局面,洋务派提出学习和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来挽救危 机,巩固自己的势力和清王朝的统治。这时以慈禧为首的顽固派也看到了要维护自身统治不 得不学习西方的“坚船利炮”,因而采纳了洋务派的提议,于是,一场影响近代中国命运的 洋务运动在举国上下办“洋务”的热潮中开始了。他们在“自强”、“求富”的口号下创办起 中国近代第一批军事和民用工业。洋务派创办的官办性质的近代军事工业共计 24个,在这 些军事企业中,江南制造局、金陵制造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和湖北枪炮厂的规模较 大,所发挥的作用较为重要。洋务派创办的近代民用工业主要集中在航运、煤矿、冶炼、电 讯和纺织等工业部门。其中较著名的有:轮船招商局、基隆煤矿、开平煤矿、漠河金矿、天 津电报局、兰州机器织呢局、上海机器织布局、湖北纺织官局、汉阳铁厂等。但这场运动的 核心则是在经济方面的建树。洋务运动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至清王朝崩溃,前后持续了 30多年,虽然相当一部分企业经营不善,效益低下,但是它揭开了中国近代工业化的序幕 关键词:洋务派;自强;求富;经济活动;近代化 中国早期现代化兴起于19世纪60年代而止步于19世纪末的清末“洋务运动”所起的历史作用,一直是学术界讨论比较热烈的问题。虽然以前的历史学者也肯定了它的积极性,但是相比之下,却更注意它的缺点和不足,以致于把1895年清军北洋舰队全军覆没、中国战败看作是“洋务运动”完全破产的标志,贬低了它的历史作用。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中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展开以及现代化进程的稳步推进,我们有必要在更广泛的时空观上,从现代化的角度,对洋务运动所起的历史作用,尤其在经济活动方面的作用,进行重新阐释。 中国的近代工业首先是由清政府出资创办的。由政府直接投资创办近代工业,这在早期资本主义国家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并不多见。在

洋务运动的评价

洋务运动的评价 第1篇: 洋务运动的评价洋务派兴办近代工业初时是把平中国和敌外国相提的。前者反映了国内阶级矛盾,后者反映了清朝统治者同外国侵略者的矛盾。但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已十分腐朽的清朝统治者处在内忧与外患频仍之时,洋务派只有依靠西方列强,共同镇压人民,才能维持其摇摇欲坠的政权。所以洋务运动实践的结果必然否定了敌外国。如果说洋务运动是一场改革,那么它只能是沿着半殖民地化的方向改革而已。这一点在所有列强都愿意支持办洋务的事实上得到证明。李鸿章说淮军遇到内地贼匪,自信能取胜,遇到外国进攻,胜负即不可知。洋务大员丁日昌说,他的船炮可以靖内匪,不能御外侮。洋务运动进行了30年,并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却在自强求富的口号下,养肥了我国第一代军阀集团。 洋务派主观上并不希望中国出现资本主义,甚至在其创办民用工业之时,一再表示不允许私人创办同类企业,对资本主义的产生起到一定的阻碍作用。但由于洋务派在中国封建制度下,引进了同封建生产关系所不相容的新的生产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必然在客观上加速了封建生产关系的瓦解,从而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这是不以洋务派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洋务派办民用工业,为了解决资金问题,采劝官督商办和官商合办的方式,吸收私人资本。这商股部分即是民族资本主义因素。从70年代开始,更有一批官僚、地主、商人,直接投资于近代民用工业,终于使中国有了一点先进的生产能力,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也就促进了资产阶级的出现和无产阶级队伍的扩大。 此外,洋务派同顽固派的论争及其对顽固派的不彻底的批判,多少动摇了恪守祖训的传统及纲常名教的绝对权威地位,对于学习西方,开了好的风气。又由于洋务派组织翻译了不少外国科技书籍,派遣不同年龄和资历的留学生,因

2022年部编版初中历史《洋务运动 (3)》精品教案(word版)

第4课《洋务运动》教案

第4课洋务运动 第11课北洋政府的统治与军阀割据 1教学分析【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宋教仁遇刺、二次革命、袁世凯复辟帝制、护国战争、军阀割据等基本史实。通过评价袁世凯,学会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认识历史人物的地位和作用 过程与方法通过“评价袁世凯”的活动,掌握评价人物的基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孙中山等民主革命者屡败屡战,一方面反映了中华民族对独立、民主、富强的不懈追求,另一方面体现了孙中山等人坚定的革命信仰、无私忘我的革命胸怀及愈挫愈勇的革命精神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二次革命的背景;袁世凯复辟帝制 教学难点:北洋军阀的概念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链接图片——宋教仁墓)宋教仁的墓园位于上海市闸北公园,建于1924年,先生雕像下方的石座上有于右任的撰书刻铭:“先生之死,天下惜之。先生之行,天下知之,吾又何纪,为直笔乎?直笔人戮……”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1课: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二次革命 1.图片展示:展示宋教仁照片

2.教师讲述:宋教仁是一位推崇议会政治和政党内阁的有才干的政治活动家,他的一系列活动与袁世凯的独裁野心相悖。因此,在其北上组阁之时被人阴谋刺杀。这使孙中山从“欲治民国,袁总统适足当之”的幻想中警醒过来,主张“非去袁不可”,号召立即讨袁。 3.多媒体链接:多媒体链接视频——雾霾里的宋教仁 4.阅读图片:《二次革命形势示意图》 5.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结合《二次革命形势示意图》,讲述二次革命的过程。 6.教师提问:这场革命为什么称为“二次革命”呢? 提示:是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反对袁世凯的独裁专制和军事进攻,保卫民主共和的一次武装斗争,是辛亥革命的继续,所以称之为二次革命。 7.教师讲述:同北洋军交战时,国民党缺乏统一指挥,力量涣散,很快被镇压下去。孙中山、黄兴等流亡日本。 目标导学二:袁世凯复辟帝制 1.教师提问:袁世凯镇压二次革命后,加紧进行复辟帝制的活动,即“洪宪帝制三部曲”:谋正式总统、谋终身总统、谋帝制。为了建立独裁统治,袁世凯采取了哪些措施? 2.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总结归纳措施。 提示: “洪宪帝制三部曲” 谋正式总统①袁世凯强迫国会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②下令解散国民党 谋终身总统③解散国会 ④废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中华民国约法》,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 ⑤修改总统选举法,规定总统可无限期连任,可指定继承人 谋帝制改1916年为“中华帝国洪宪元年”,举行登基大典 3.教师讲述:《中华民国约法》的颁布以法律形式肯定了袁世凯的专制独裁统治,袁世凯不但可以成为“终身总统”,甚至取得总统职位的世袭权。辛亥革命成果只剩“民国”一块空头招牌。 4.图片展示:展示图片《二十一条签字时中日代表合影》 5.教师讲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日本认为到了推行其“大陆政策”的时机。1915年1月,日本驻华公使馆日置益向袁世凯提出二十一条要求。为换取日本的支持,袁世凯甚至不惜牺牲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接受日本旨在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的大部分内容。 6.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归纳“二十一条”的内容。 提示:①承认日本继承德国在山东的一切特权;②进一步扩大日本在“南满”和蒙古的权益;③规定中国沿海港湾、岛屿不得租借或割让他国;④聘用日本人为顾问等。 7.教师小结:北洋政府接受日本最后通牒的消息传出后,举国上下群情激愤。各个城市的爱国团体纷纷集会,拒不承认“二十一条”,各大城市还开展了救国储金活动。无论从地缘分布的广度,还是从参加人数、阶层的众多来说,这样举国一致的群众活动在中国的历史上都是前所未有的。 目标导学三:护国战争 1.材料引入:万户涕泪,一人冠冕,其心尚有“共和”二字存耶?既忘共和,即称民贼……戮此民贼,以拯吾民。 ——孙中山《讨袁檄文》 2.教师提问:上述材料反映了孙中山对袁世凯称帝的什么态度?袁世凯的倒行逆施,人们又作怎样的反应?

《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 【教学目标】 1、了解洋务运动为“自强”和“求富”而创办的主要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初步认识洋务运动的作 (1)知道洋务运动兴起背景、创办工业的情况(名称、创办者、地理位置、工业类型)等,体验民族危机中中国近代化的艰难。 (2)了解洋务运动口号、目的、指导思想,知道洋务运动的破产,认识其局限性,是近代封建开明官僚识图挽救统治危机的自强运动,没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 (3)通过洋务运动中兴办近代工业、筹建近代海防、兴办新式学堂和派遣留学生等初步认识其历史地位,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对中国近代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产生了开拓性的积极影响。【教法建议】 (一)、关于洋务运动兴起背景及其原因 概念分析: 洋务:就是指外国的事物,又称“夷务”,泛指当时一切与外国资本主义有关的事务。诸如外事交涉、签订条约、派遣留学生、购买洋枪洋炮、开矿办厂等与外国资本主义有关的事情。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面临严重的内忧外患,内有太平天国运动威胁清朝的统治,外有列强侵略加深统治危机,为维护清朝统治,清政府内部急需一场自救运动,因此统治阶级内部分化出洋务派和顽固派。洋务派在中央的代表是奕忻,在地方的代表有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顽固派的代表是大学士倭仁。 19世纪60年代初到90年代洋务派掀起一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 出示史料 “今日和议既成,中外贸易有无交通,购买外洋器物,尤属名正言顺。购成之后,访募覃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习,继而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剿发捻(指太平军),可以勤远略。”——曾国藩 建议老师利用曾国藩材料,引导学生分析当时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目的是镇压国内人民起义,抵御外来侵略,维护清王朝统治。 1、出具以下材料与问题 李鸿章《筹议海防折》:今则东南海疆万余里,各国通商传教来往自如,麋集京师及各省腹地。阳托和好之名,阴怀吞噬之计。一国生事,诸国构煽,实为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轮船电报之

评洋务运动的企业体制

评洋务运动的企业体制 研究历史的意义不仅在于客观公正地了解和评价过去,更重要的则是总结历史的经验和教训。以古鉴今,给后人以启迪。发生在19世纪中后期的洋务运动,是一场以“自强”、“求富”为宗旨的封建地主阶级的经济改革运动。对于这场运动的性质和作用,史学界的观点褒贬不一。但至少有一点取得了人们的共识——洋务运动客观上顺应了中国当时经济结构变动的潮流,推动了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本文试图通过对洋务派企业体制的分析和评价,为现阶段国有企业改革提供一点有益的借鉴。 洋务派企业,就其体制而言,有官办、官督商办和官商合办三种类型。在具体操作中,则只有官办和官督商办两种类型。在甲午之前,采用官商合办形式的企业几乎绝无仅有,如基隆煤矿虽一度酝酿,但并未实现;湖北织布官局为解决资金困难,曾一度采用,旋又废止。本文主要分析官办和官督商办的企业体制。 一、官办的工厂体制 洋务派的官办工业主要有军工和民用工业。从1861年曾国藩创办安庆内军械所,至1893年张之洞创办湖北枪炮厂,洋务派官僚先后创办了大大小小19个军火工厂。在大兴军工之同时,也创办了一些官办民用工业,如台湾基隆煤矿、湖北织布官局等。洋务派官办工业,与传统的官营手工业相比略有不同。这些企业使用的是新式机器,雇佣了大量的工人,大体按照西方机器大工厂的组织形式来进行生产。但是,把这些机器工厂看作是企业,却很值得商榷。企业是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条件下,从事商品生产经营的基本经济组织。从这一定义出发,企业至少应具备以下几个特征:(1)企业必须是从事商品生产和经营的单位,即企业的产品必须以商品的形式出现在市场上,通过市场交换,实现其价值;(2)企业必须以追求利润为其生产经营的直接目的和动力;(3)企业必须是独立核算、自负盈亏、自主经营的经济单位。 基于上述理解,通过考察洋务派的官办工业体制,可以看出:官办企业,尤其是官办的军事工业,根本不是企业,从性质上讲,依然是封建政府或官僚的一个生产部门而已。 首先,洋务派创办军火工厂之目的;并非为了满足市场需要,而是为了提高清政府的军事装备能力,以达到“自强”或“御外侮、弥内患”之目的。由于军工产品的特殊用途,洋务派官僚绝对禁止民间制造,故而只能采用官办的形式。从而追求利润这一企业的根本特征在这类工厂中不存在。 其次,这些工厂的产品由于其非商品性,因而不计成本、不计价格,由政府统一调拨到各军事部门。 最后,从这些军工厂的内部管理来看,其非企业性更为明显。一方面,军工厂的一切投资和日常经费均由封建政府通过财政途径划拨,决定了它们的生产管理决策权直接掌握在政府官员手中。尽管洋务派官僚在许多军工厂中聘请洋人做技术顾问、或由洋人来具体管理,实际上这些洋管家只不过是洋务派官僚在企业中的代表而已,生产什么,生产多少,怎样生产以及生产规模的扩大与缩小,都由清政府决定。另一方面,军工厂的人员安排由清政府决定,企业内部实行封建式衙门管理。 所以,洋务派官办的军事工业,算不上什么企业,它与传统官办手工业没有根本的区别。至于官办的民用工业,其产品除直接供给政府,满足政府需求之外,主要用于市场销售,商品生产性质表现的较为明显,但其内部管理体制与官办军事工业无甚差别。 这种官办官营工业体制,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封建政府,必然受封建官场恶习的影响,最终的结果只能是经营混乱,管理无方,人员冗杂,领取干薪,徇私舞弊,扯皮推诿等现象难以避免,工厂效益低下,毫无生机可言。“制造局积弊,在换一总办,即添用心腹委员三、四十名,陈陈相因,有增无减,故司员两项,几至二百,实属冗滥”。如台湾基隆煤矿,从1878

怎样评价洋务运动和李鸿章2

怎样评价洋务运动 洋务派兴办近代工业初时是把“平中国” 和“敌外国”相提的。前者反映了国内阶级矛盾 后者反映了清朝统治者同外国侵略者的矛盾。但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 已十分腐朽的清朝统治者处在“内忧” 与“外患”频仍之时 洋务派只有依靠西方列强 共同镇压人民 才能维持其摇摇欲坠的政权。所以洋务运动实践的结果必然否定了“敌外国”。如果说洋务运动是一场改革 那么它只能是沿着半殖民地化的方向“改革”而已。这一点在所有列强都愿意支持办洋务的事实上得到证明。李鸿章说淮军遇到“内地贼匪” 自信能取胜 遇到外国进攻 “胜负即不可知”。洋务大员丁日昌说 他的船炮“可以靖内匪 不能御外侮”。洋务运动进行了30年 并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 却在“自强”“求富” 的口号下 养肥了我国第一代军阀集团。洋务派主观上并不希望中国出现资本主义 甚至在其创办民用工业之时 一再表示不允许私人创办同类企业 对资本主义的产生起到一定的阻碍作用。但由于洋务派在中国封建制度下 引进了同封建生产关系所不相容的新的生产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 必然在客观上加速了封建生产关系的瓦解 从而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这是不以洋务派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洋务派办民用工业 为了解决资金问题 采取“官督商办”和“官商合办”的方式 吸收私人资本。这“商股”部分即是民族资本主义因素。从70年代开始 更有一批官僚、地主、商人 直接投资于近代民用工业 终于使中国有了一点先进的生产能力 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也就促进了资产阶级的出现和无产阶级队伍的扩大。此外 洋务派同顽固派的论争及其对顽固派的不彻底的批判 多少动摇了恪守祖训的传统及纲常名教的绝对权威地位 对于学习西方 开了好的风气。又由于洋务派组织翻译了不少外国科技书籍 派遣不同年龄和资历的留学生 因而培养了一批外交和科技人才 而介绍西方社会科学知识 对于促进民主思想的传播 也起到开一代风气的拓荒作用。在此基础上 19世纪七、八十年代 从洋务官僚中分化出一批我国早期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最后 洋务民用工业的兴办 部分地抵制了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如1872年李鸿章创办轮船招商局 使“内江外海之利 不致为洋人尽占” 三年多时间 外轮损失一千三百多万两 美国旗昌行因不堪赔累 被招商局归井。湖北官织布局开织后 江汉关进口洋布每年减少十万多匹。中国资本能挫败洋商 这在当时曾被视为“创见之事”。洋务运动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争论的焦点是 洋务运动对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是起促进作用还是起延缓作用 由此 形成了针锋相对的两种意见。1 加速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进程。持此论者有祁龙威 当时署名“汉声” 、牟安世等人。祁龙威认为 洋务运动“促进中国社会走上半殖民地的道路”。依据有二 首先 “洋务运动所练的军队及所举办的军事工业 都具有半殖民地化的特征。第一 受外国侵略者所控制 成为西方资产阶级销售过剩军用器材 吮吸中国人民脂膏的…好场所? 第二 只能够用以镇压国内人民革命 而不能够用以抵抗外国侵略”。其次 “洋务派发展的经济企业 先是…官办? 后有…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经营管理之权 操之于…官? 直接与封建政权相联系 为封建统治服务。这些企业在经济上和技术上都对外国资本有紧密的依附关系 为西方资产阶级对中国的经济掠夺 增开了…方便之门?。这就决定了它们的性质 乃是具有封建性、买办性的官僚资本主义”。牟安世认为 洋务运动加速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过程。首先 “在洋务运动时期 商埠由五口通商发展到三十六口通商。他们遍布中国沿海和边疆 并在不同程度上深入到中国内地”。这“实际上说明了不平等条约的网罗的扩大和中国半殖民地化的加深”。其次 中国海关总税务司赫德在这期间加强了他控制中国财政大权 洋务派在这个时期的外交活动也处处依赖洋人 执行卖国投降政策”。再次 “进出口贸易在不等价交换条件下逆差越来越大” 严重影响了国计民生。总之 “洋务运动时期乃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 洋务运动并没有延缓中国半殖民地化的进程 而是加速了它”。2 延缓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进程。此说以孔令仁、李时岳、胡滨为代表。孔令仁认为 洋务运动对中国半殖民地化起了延缓的作用。因为 中国之所以会沦为半殖民地 “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 一是打进中国的外来侵略者势力太强了 另一是中国太落后”。在当时的情况下 “中国沦为半殖民地是不可避免的 甚至认为沦为殖民地、遭到瓜分也是可能的。在这种厄运面前 各阶级都有自己的态度”。“洋务派在抵抗态度上没有广大人民坚决 但他们搞洋务 发展资本主义 讲求富强之术 改良军备 从长远观点来看 实在是抵抗外国侵略的有效方法 根本方法” 虽然由于各方面原因“大大削弱了它的成绩。但通过洋务运动 中国毕竟建立了一支新式军队 出现

论洋务运动的利与弊

论洋务运动的利与弊 ——洋务救国运动是一次觉醒 中国近代史纲要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2班 1401080298 张青川 [摘要] 洋务运动,又称自救运动、自强运动。该运动是19世纪60~90年代洋务派所进行的一场引进西方军事装备、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以维护封建统治的“自强”、“求富”运动。它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但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道路。本文所论述的主要观点是洋务运动虽然不够彻底,没有成功,但是它是一次觉醒,一次中国人希望自强的运动,在评价上应该给予尊敬。 [关键词] 自强救国失败虽败犹荣 正文 经过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恭亲王爱新觉罗·奕訢痛定思痛,意欲图强。在此之前一些学者就提出了学习西方国家的优点以增强国力,例如魏源在《海国图志》中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冯桂芬在《校邠庐抗议》中主张“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不久,因为清政府用领土,主权以及一系列经贸特权暂时满足了外国侵略者的要求,国内的农民战争也进入低潮,因而呈现了暂时“稳定”的局面,即所谓“中外和好”的“和局”。但是在清朝统治集团中,一些头脑比较清楚的当权者,如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以及在中枢执掌大权的恭亲王等人,并没有因为这种“和局”的出现而减少他们对清政府统治的危机感。曾,李,左诸人都为剿灭的太平天国而建立殊勋,他们在借助外国侵略者对太平天国的“华洋会剿”中,亲眼看到了外国侵略者坚船利炮的巨大威力,从而感受到一种潜在的长远威胁。面临中国“数千年未有之变局”,他们继承了魏源等“经事派”提出的“师夷长技”的思想并极力将这种思想付诸于实践他们“师夷长技以自强”的目的,一是为了镇压太平天国,二是在中外“和局”的条件下,徐图中兴。国内环境迫切需要优秀的人才来拯救国家,所以,洋务派开始了一系列的变革。 洋务运动中,洋务派中央代表人物为爱新觉罗·奕訢,地方代表人物有李鸿章、张之洞、曾国藩、左宗棠等湘淮集团,此外还有崇厚、沈葆桢、刘坤一、唐廷枢、张謇等。他们主张学习西方的声、光、电、化、轮船、火车、机器、枪炮、报刊、学校等,打出“自强”和“求富”的旗帜。认为要富强,使中国“有备无患”,必须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自然科学甚至社会政治学,因此提倡兴“西学”、提倡“洋务”、办军工厂,生产新式武器、迠立新式军队,达到“自强”目的。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二学案:第10课 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 Word版含解析

第10课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 课程标准学习目标 简述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史实,认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了解鸦片战争之后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的变化。 了解洋务运动的发展历程及影响。 了解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出现和初步发展的原因及概况。 经济结构的变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原因:西方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不断扩大对中国的侵略,冲击着中国传统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2.表现:鸦片战争后,在外国商品的冲击下,传统的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小农经济开始解体。 3.影响 (1)中国逐渐依附于世界资本主义体系,沦为列强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2)鸦片战争不仅改变了中国传统的经济结构,而且使中国的社会结构发生了变化。 洋务运动与官办企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发起:19 世纪50-60年代,清政府内部发起旨在“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 2.表现 (1)创办军用企业 ①1861年,曾国藩创办中国第一家官办的军用企业——安庆内军械所。 ②1862年,中国人自行设计制造的第一台实用蒸汽机在安庆内军械所问世,中国近代工

业起步。 ③1865年,李鸿章在上海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是当时国内规模最大的官办军用企业。 (2)创办民用企业 ①19世纪70 年代,洋务派提出了“寓强于富”的口号,开始创办民用工业。 ②1881年投产使用机械开采的开平煤矿,达到了分洋利的目的,促进了其他工业的发展。 3.结果:未能真正达到“自强”“求富”的目的,但对中国的早期现代化起到了推动作用。 民族工业的出现和艰难发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产生 (1)原因:19 世纪70 年代前后,外资企业和洋务派创办工业的刺激和影响。 (2)表现:以上海发昌机器厂、广东继昌隆缫丝厂、天津贻来牟机器磨坊为代表。 2.初步发展 (1)原因 ①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1903年设立商部,奖励工商。 ②社会上兴起一股实业救国热潮,涌现出张謇、荣宗敬等一批实业家。 ③为了反抗帝国主义掠夺路矿利权,中国人民掀起了收回利权运动。 (2)表现:出现振兴实业的高潮,棉纺织业发展迅速。 3.生存环境 (1)列强利用资金、技术优势和在中国攫取的特权,压制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2)清政府高额征税、敲诈勒索,又增加了企业的产品成本。 (3)民族工业不得不依赖于外国资本主义,或者寻求本国官府的庇护。 【轻巧识记】图示法理解“列强经济侵略与中国自然经济瓦解的关系” 【易错提醒】(1)不要误以为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已经解体。鸦片战争后,在西方工业革命的冲击下,中国逐步沦为外国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传统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自然经济在中国近代的解体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不是鸦片战争后就立刻解体的。

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辛亥革命革命MicrosoftWord文档

总体结构综述】 19世纪60年代,地主阶级洋务派掀起了一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中国的近代化经历了由经济变革(洋务运动)到政治变革(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再到思想变革(新文化运动)这样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层层发展的过程。 【基础知识识记】 洋务运动①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的双重打击,使清政府内外交困。②起止时间: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③主张:以“自强”和“求富”为口号,采用西方先进技术来维护清朝统治。④创办的主要工业:军事工业: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民用工业:上海轮船招商局、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等;筹建了南洋、北洋、福建三支海军。⑤性质:一次失败了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⑥评价:在客观上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百日维新经过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变法的宣传,维新变法运动逐步展开。1898年6月到9月,光绪帝颁布了一系列变法诏令,内容涉及到了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各个方面。但是,由于维新派没有实权,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极力反对,发动政变,此次变法历时103天,最后失败。 新文化运动①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等民主主义者。②口号是:民主与科学。③主要内容:提倡民主,反对独裁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④评价: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它启发着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能力情感价值】 (1)资本主义列强的侵略在给中国带来灾难的同时,客观上促使中国自然经济走向解体,中国人民开始了近代化的探索,但也正是由于列强的入侵,造成中国近代化发展缓慢而曲折。这是历史发展的客观事实,我们要辨证的对待,全面的评价。 (2)中国近代化的过程就是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中国先进知识分子追求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过程,这一过程与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斗争同步进行。中国近代化的艰难历程告诉我们:要想实现国家富强,首先必须实现民族的独立,民族独立是国家富强的前提。 (3)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国的观念深入人心。虽然最后胜利果实被袁世凯所窃取,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但孙中山和他领导的辛亥革命的伟大历史功绩,永远闪耀着光芒!我们要学习孙中山为了革命事业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认识到革命的曲折性和艰巨性,从而坚定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中考试题解析】 例[2005年河南省中考试题] 22、史学界普遍认为,在1919年以前,中国近代化历程由学习西方的军事器物,到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再到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经历了三个阶段,在经济、政治、文化领域全面启动,并逐步深入展开。请完成以下各题:(本题共6分,每问3分) (1)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完成下表:

谈洋务运动和维新变法

谈洋务运动和维新变法 计算机学院(软件学院) 软件二班 刘继雄

摘要: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在封建帝制的统治下,总会出现一些优秀的,才华出众的人来领导历史长河中的一次次变法革命。根据我对历史文献的查询,我想讨论一下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的历史贡献以及它的局限性。按照时间顺序,先来谈谈洋务运动。 (一)洋务运动: 1:背景: 十九世纪的世界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在十八世纪英国的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后世界上的好多国家都在一定程度上进行了改革,世界的科技水平始终在不断地进步,其中发起工业革命的英国更是进入了机器生产的轨道,生产水平与革命之前翻了好多倍,但是英国的国土面积有限,大量的商品被生产,但是却卖不出去,这使得机器生产反而成了弊端。于是英国就盯上了海外,于是开始在海外傾销商品,中国成了英国的目标。但让英国没想到的是中国长期处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下,对于商品的需要及其的少,反而英国需要从中国购入大量物资,大量的白银流入中国,这是英国不想看到的结果。后来英国人发现向中国出口鸦片可以获得大量的利润,于是开始大量的向中国傾销鸦片,大量的白银流向英国。鸦片使得中国的军队作战能力大幅下降,清政府看到了这种状况,于是命令林则徐到虎门禁烟,激起了英国的不满,发动了第一次鸦片战争,这场战争以清政府的惨败告终。 2:内容:

在列强的坚船利炮的逼迫下,战败的清政府在很多思想先进的大臣建议下决定进行一次改革,但是统治者提出在”祖宗之法不可变”的前提下进行的一场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改革。洋务那么这一场改革是成功的还是失败的呢?当然我们不能从一方面入手,接下来我们就谈谈洋务运动的积极作用和它的局限性吧。 ①洋务运动的积极作用: 1)在当时发动洋务运动的时候,世界正在进行翻天覆地的变化, 工业革命让世界开始向着机器化发展,不管是手工业,农业, 工业,还是运输和武器,向着快速高质量的方向发展,这时 的中国还处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之中,所有的用品几乎都 是手工制品,费时费力。那么这一场改革使这个局面有所改 变,至少在工业方面和武器制造方面有所改变。 2)这是高傲的清朝统治者第一次认识到了天朝上国的落后,开 始虚心的向着西方学习技术,引进设备,并且先后组建了三 支强大的水军 a)1874年,李鸿章奉命建立了北洋水师,1888年编程了北 洋舰队。 b)1885年清政府建立了福建水师。 c)1888年(光绪十四年)清政府编成北洋海军时,将广东、 福建、台湾、上海的军舰划归南洋大臣统辖,称南洋水师。从而为中国以后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使中国拥有了第一批的工业基础设备和第一批先进的军队,并且资本主义开始在中国萌芽。由

2020届高考一轮复习通史版历史:第6单元 第17讲晚清经济结构的变动和社会生活的变迁 Word版含答案

第17讲晚清经济结构的变动和社会生活的变迁 目标解读1.简述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史实,认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2.探讨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3.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4.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信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重大史实自然经济逐渐解体;西方对华商品输出;洋务运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1.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 (1)原因 ①鸦片战争后,洋纱大量涌入中国地区。 ②西方列强大量收购中国的农副土特产品。 (2)表现 ①洋纱、洋布涌入,“纺”与“织”分离、“耕”与“织”分离。 ②中国农副土特产品日趋。 (3)影响: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也使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易错点拨】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然经济逐渐走向解体。但就整体而言,其解体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直到新中国成立前夕,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 2.洋务运动 (1)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陷入的窘境。为了挽救国家的颓势,统治阶级中一部分当权人物发动了“求强”“求富”的洋务新政。 (2)兴起:洋务派在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掀起了一场洋务运动。 (3)活动 ①创办军事工业:以“自强”为旗号,创办、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 ②创办民用工业:以“求富”为旗号,创办、开平煤矿、汉阳铁厂等。 ③筹划近代海防:初步建成北洋、南洋和三支海军。 ④兴办近代教育:创办了等一批新式学堂,选派留学生出国深造。 【问题思索】洋务经济 清政府维护封建统治的目的和官僚管理运营,使其具有封建性;对外国资本主义的依附,使其具有买办性;采用机器生产,民用企业生产面向市场,又使其具有资本主义色彩和近代性;以垄断面目出现,是中国早期的官僚资本主义。 (4)失败: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 (5)影响 ①引进西方近代科技,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客观上刺激了中国的发展。 ②对外国的经济侵略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③对本国的瓦解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3.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在洋务官办企业占主体情况下民营企业的产生) (1)背景 ①封建自然经济逐步解体,为其产生提供了客观条件。 ②外商企业的丰厚利润,起到了刺激作用。 ③洋务派引进西方先进,起到了诱导作用。 (2)表现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2教学案:专题二 一 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 Word版含答案

一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 一、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1.背景 (1)鸦片战争前夕,中国的自然经济已经有了某种程度的分解,商品经济有所发展。 (2)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以英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扩大了对中国的商品输出。 (3)从19世纪60年代起,自然经济解体的速度进一步加快。 2.标志:中国手工棉纺织业的衰败,标志着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3.表现 (1)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有一定发展。 (2)农村的家庭手工业遭到破坏,城市手工业也受到沉重打击。 (3)经营对华贸易的洋行大量增加。 (4)买办和买办化的商人出现,贸易中心由广州转移到上海。 4.影响: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和商品市场,促进了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 二、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 1.原因 (1)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尤其是自然经济的破坏。 (2)洋务派创办近代军事和民用工业企业的促进。 2.时间:19世纪70年代前后。 3.地点:上海、广东、天津等沿海地区。 4.途径 (1)一部分中小地主、官僚、买办、商人、华侨等投资于近代工矿企业。 (2)部分手工工场开始采用机器生产,转变为近代工矿企业。 5.主要企业 (1)1866年,铁匠方举赞、孙英德在上海虹口创办发昌机器厂。 (2)1873年,陈启源在南海创办继昌隆缫丝厂。 6.特点 (1)发展速度慢,从19世纪70年代到甲午战争前,平均每年新设厂约为2家。 (2)部门集中在轻工业,主要分布在缫丝业、棉纺织业、面粉业等。 (3)地点集中在沿海地区。

三、近代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 1.时间:从甲午战争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2.原因 (1)甲午战争后,列强大量输出资本和增加商品输出,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的自然经济。 (2)清政府鼓励民间设厂。 (3)在民族危机刺激下,许多人呼吁“设厂自救”“实业救国”。 3.表现 (1)张謇在江苏南通创办大生纱厂,后又创办轮船、面粉、冶铁、银行等企业,成为一代工商巨擘。 (2)民族工业发展出现了第一个高潮。 4.意义:民族工业的产生与发展,给中国社会经济带来了一股新气息。 [轻巧识记]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易错提醒] 鸦片战争后,中国的自然经济并没有完全解体。鸦片战争前,中国封建社会虽已产生资本主义萌芽,但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鸦片战争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利用各种特权疯狂地向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农产品日益商品化,自然经济逐渐解体。直到新中国成立前夕,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 [概念阐释]实业救国 “实业”一词是康有为首先提出的。当时所说的“实业”特指工业,后来含义逐步扩大。如张謇认为“实业者,西人赅农工商之名”,他所说的“实业”泛指工业、农业和商业。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些有识之士崇尚通过发展实业来振兴中国,因而形成了“实业救国”的思潮。 [名师点拨] 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经济发生的变化 (1)“闭关政策”被打破,被迫对西方国家开放通商口岸。 (2)列强对华疯狂倾销商品,大量洋货涌入中国,对外贸易呈现入超局面。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