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古人的字号有什么区别

古人的字号有什么区别

古人的字号有什么区别

古人的字号有什么区别?在我国古代,男子到了20岁的年纪,就要行冠礼,取表字。《礼记檀弓》:幼名,冠字。中的冠字就是这个意思。《史记老子列传》:姓李氏,名耳,字伯阳。屈原的《离骚》: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取字以后,为了表示尊敬,除在君、父前外,一般称字而不称名。《仪礼士冠礼》:冠而字之,敬其名也。君父之前称名,他人则称字也。

号指人名和字以外的称号。如东晋诗人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号又称别号,如李白,字太白,别号青莲居士;姜夔,字尧章,别号白石道人。别号有时也称别字,如《南史梁武陵王纪传》:大智,纪别字也。

字:也叫表字,往往与名字有关系,或者是名字在某种意义上的一个衍生。比如苏轼,字子瞻,是由轼而想到登车远望;而苏辙字子由,则是由于辙是到车子由此驶过的痕迹。

号:也叫别号、雅号,与名字就无任何联系了。有指地为号的:如苏轼号东坡居士,就

《集古录》一千卷,是指他在黄州住的东坡而言;欧阳修号六一居士则是说他自己要有六个一:

藏书一万卷,琴一张,棋一局,酒一壶,一老翁乐于其间。

在古代长辈叫小辈一般是称名而不称字,而对平辈和尊辈一般是称字不称名。除了名和字外,古人还有很多的号。如,李白幼年时在四川绵州青莲乡呆过,就自号青莲居士;杜甫当过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人称他杜工部;扁鹊是传说中上古的名医,而战国时秦越人医术高明,后人称之为扁鹊。

文学常识:中国古人的姓氏字号

文学常识:中国古人的姓氏字号 中国古人的姓名和现代一样,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用来代表个人的符号。姓,就是某一群人共用的名;名,就是个人独用的姓。 中国古史传说中的人物的姓氏,如有熊氏、牛蟜氏、青云氏等,今天看来可能都是氏族的名称。上古时代氏族以自然物为氏族标志,因而这些名称大都和生物和自然现象有关。这些氏族名称以后就可能演化为姓。古代称呼人还往往冠以地名、职业名、祖先的名号等,这类称呼固定下来也就是“姓”。如鲁、韩、宋等,是以地名为姓;东郭、西门、池、柳等,是以住地的方位、景物为姓;师、祝、史等,是以职业为姓;上官、司马、司徒等是以官职为姓;公孙、王孙最早是指其先人是公或王;穆、庄等姓是用其先人的谥号。从春秋战国时一些人的称呼中我们还能看到姓氏形成的一些痕迹,如展禽因住地有柳又称“柳下惠”,公输班因是鲁人又叫“鲁班”,公孙鞅又因是卫国人称“卫鞅”、因封为商君称“商鞅”等。此外,在中华各民族交通往来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姓氏如呼延、慕容、尉迟等。 姓的形成有不同的历史过程,同样的姓未必就是一个起源。如“贺”,有的是原姓“贺兰”或“贺敦”简化为“贺”,有的是原姓“庆”,因避皇帝讳而改姓“贺”。姓也因政治

的、地理的、民族的等等原因而变化。如五代时吴越的“刘”姓因避讳改姓“金”;明代“靖难”②之后,黄子澄的后人因避祸改姓“田”,而“靖难”有功的太监马三保却被赐姓为“郑”;北魏孝文帝为推行“汉化”而改“拓跋”姓为“元”姓。又如“汉代诸县的“葛”姓迁到阳都,为了和当地的葛姓区别就称为“诸葛”,而齐地的“田”姓外迁,以外迁的次第改姓“第一”、“第二”……。可见,姓就是一种符号,并不象封建宗法制的维护者所宣传的那样神秘和神圣。 名,是在社会上使用的个人的符号。夏商两代留下来的一些人名如孔甲、盘庚、武丁等和干支相联系,可能和生辰有关。春秋时有些人名如“黑臀”、“黑肱”等应是以生理特征命名的。郑庄公名“寤生”,则是他母亲难产的纪实。可见那时有些名字还是很朴素的。但那时有些人名所用的字也有特定的含意,这含意并因同时出现的“字”而更为清楚。“字”往往是“名”的解释和补充,是和“名”相表里的,所以又叫“表字”。屈原在《离骚》里自述:“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正则”就是“平”,“灵均”就是“原”。他名“平”字“原”,“名”和“字”有意义上的联系。古人“名”和“字”的关系有意义相同的,如:东汉创制地动仪的张衡字平子、“击鼓骂曹”的文学家祢衡字正平,他们名、字中的“衡”就是“平”;宋代诗人秦观字少游、陆游字务观,他们名、字中的“观”和“游”也是同义。又如唐代书法

古代姓名字号教案

姓名字号 高二语文组王淑婷 一、教学内容分析 《古代文化常识——姓名字号》是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5(必修)“梳理探究”中的一个小专题。梳理探究《古代文化常识》这个专题的目的是就中学语文课文中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作一些梳理,借此以提高同学们对古代文化的兴趣,加深对古代社会生活的了解,提高学生阅读古代作品的能力,促进学生梳理探究能力的发展。 《古代文化常识——姓名字号》这个梳理探究小专题,教科书仅用短短的三段对十分复杂的古人的姓名字号作了简明解说,简明中有侧重,重点解说了名与字的关联,学生生疏的古人谥号问题。学生梳理探究这个繁杂的小专题,可以了解复杂的古人的姓名字号,了解姓名字号承载的文化知识,积累古代文化常识,培养自主学习、对复杂问题进行梳理探究的能力。 二、教学目的 (一)了解汉代以前,为什么有姓有氏的知识;了解古人的名、字、号知识;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提高学生对文言作品的阅读理解能力。 (二)梳理:语文1(必修)——语文5(必修)中古代诗文单元中涉及到的作者的姓名字号。在此基础上探究:1、古人的名与字的关系;2、古人的名字号所蕴涵的文化;3、古人的名字号与古人的思想情操的关系(可根据情况调整、删减);4、《论语》中,孔子对弟子称名,记录《论语》的人对孔门弟子一般都称字,为什么?(可根据情况删减) 三、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一)学生梳理探究该专题的认知起点:学生对于古人姓氏名字号不生疏,因为在学习相关作者的篇目时,都要看一下作者,了解作者的生平。但真正深究细想古人名字号的文化内涵的同学少之又少,即便有的同学有此探究的想法,但由于没有时间或由于其他诸多方面的原因,也搁之一边了。因此,对该课题进行探究,可以起到对整个语文必修阶段古诗文的作者进行梳理复习的作用,并以此为“桥梁”,勾连课内与课外,做到“知人论世”,提高学生对作品的阅读理解能力,促进学生“学会学习”,因此有着积极的教学意义。 (二)学习兴趣(探究兴趣):由学生本人的起名,名字的意义,联想到对古人名字号的探究,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 (三)学习障碍(探究障碍):古人的名字号十分繁杂,需要查阅大量的资料,进行细心的整理、思考、归纳;有的名字号的用字本身就给学生的理解带来困难;还有梳理探究时间、查阅资料等其他方面的困难。 (四)学习难度(探究难度):探究古人名与字的相关意义对于基础知识欠缺的同学有难度;探究古人名字号的文化意义有难度;如何使每位同学在探究过程中落到实处,使每位同学都有收获,操作起来有难度。 四、设计思想

古代名人字号类型、规律解析

引言 我国古代,起名字的程序比较复杂,这里简明介绍一下: 名,是一个人出生后拥有的第一个“代号”,我们现代人应该对它最有共鸣,因为跟今天一样,姓与名连起来就是对一个人身份的认定。字,是孩子出生后获得的第二个身份印章,与名的不同在于字是一个人成年或行成人礼后,再由长辈所取。稍加观察就能发现,字与名的往往关系很密切,可以看作是对名的解释或补充,有完善表述和进一步阐明的作用。因为名、字都是由别人所取,并不能最大程度上代表一个人的思想和喜好,所以我们在这里着重研究和探析宋代名人“用号”。 本文以宋代名人的号(这里的“名人”是指在《宋代人名索引》1系列书中对其事迹或轶事提及或阐述超过五次者;是绝对量化的标准。)为研究对象,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来考察名人用号的问题。这个研究角度和研究对象都比较新,不管是相关书籍还是期刊论文都鲜有类似研究,目前能搜集到的相关文献只有三篇,分别是:朱轶梅, 马琳萍所写的《元代文人以庵为号的原因考辨》,这篇文章从社会学角度谈很多元代人以“庵”为号的原因;第二篇是刘德康写的《从明儒“斋”“庵”“轩”之号看心性之学》,这篇文章从心理学角度研究以“斋”、“庵”、“轩”为号的明儒的心理特点;最后是毛毅所写的《寺、庙、祠、观、庵的区别》,这篇文章从社会学角度客观地介绍了一些古代处所之间的差异。这三篇文章分别从社会学和心理学角度出发,都没有从语言学角度进行考察,与本文的研究角度差异较大。本文是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入手,研究宋代名人用号的类型、特点以及与宋代社会的关系。语料来源主要是期刊网、宋代史学书、宋代研究作品、名家论文集等等。 本文的创新之处就立足在立意的新颖上,因为没有前人把触角伸展到这个问题上,所以,给了此文很大的创新和探索空间,得以使文本作者没有太多限制地对此问题挖掘、探析。而本文的价值就在于:首先,名人用号作为我国古代一个普遍的社会现象却很少被人 1《宋代人名索引》

中国古人是怎么起名字的

中国古人是怎么起名字的 导读:“名字”一词,在古代代包括“姓”、“名”、“字”三个部分,三者各有各的性能和作用,是三个各自独立而又相互依存的整体。 古人刚生下不久就有了名,长大以后要取字,两者相连,通称名字。关于二者的作用,清朝人王应奎曾说:“古者名以正体,字以表德。”意思是说,名是用来区分彼此的,字则是表示德行的。二者性质不同,用途也不大一样。一般说来,古时候,名是阶段性的称呼,小时候称小名,大了叫大名。等有了字,名就成了应该避讳的东西,相称时也只能称字而不称名。 名与字在多数情况下共同构成一个人的代号,尽管用途不尽相同,二者之间还是有联系的。古人大多因名取字,名与字内容毫不相干的情况几乎见不到。如三国时的名将张飞,字翼德,在这—名字中,“飞”是名,“翼德”则是对“飞”的解释,因为“飞”就是“翼之德”(翅膀扇动而造就的功德)。又如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字乐天,名与字之间也有联系,即“居易”是因,“乐天”是果,只有居处安宁,才能知命而乐天。 古人的名有多种种类,字也有不同用途。起初,人们取字非常简单,往往只取一字,与“子”、“伯”、“仲”、“甫”等表示年龄阶段的字相连。如孔子弟子颜回字子渊,冉耕字伯牛,冉雍字仲弓,这些名字中的“渊”、“牛”、“弓”就是他们的字。当然,有些人

取字时干脆只用一字,不加别的字辞,如陈胜字涉,项羽字籍等即是。东汉以后,人名取字才越来越讲究,情况也越来越复杂。人们在有了名以后,往往把取字看得很重要。有些人在取字时注重效法古人,取字“士则”、“思贤”、“师亮”等等;有些人则寄托对当事人的` 厚望,取字“温叟”(长寿不天)、“永全”等等。这些,无不含有深刻的意义。 古人除有名、字外,又多取号以代替名字。号是一种固定的别名,又称“别号”。早在周朝时,人们就已经开始取号。对此,《周礼》解释说,号为“尊其名更为美称焉”,意思是说,号是人在名、字之外的尊称或美称。早期的号具有这一特点,有号的人多是那些圣贤雅士。如老子别号广成子、范蠡别号鸱夷子皮等。先秦时期有名字又有号的人并不太多,至秦汉魏晋南北朝时,取号的人仍不很多,名载史籍者仅有陶潜别名五柳先生、葛洪别号抱朴子等数人。但是,到了隋唐时期,伴随着封建国家的强盛和文化的高度发达,在名、字之外另取别号的人也逐渐多了起来。如李白号青莲居士、杜甫号少陵野老、白居易号香山居士,皆属此类。到了宋代,取号之风又有进一步的发展。人们熟知的《水浒传》108将个个都有别号,正是代表着当时的社会风气。明清人更把取号视为一种时髦,上至皇帝,下至一般黎民百姓,几乎人人有号。正如清人凌杨藻在《蠡勺编》一书中记载的那样,其时“闾市村垄,嵬人琐夫,不识字者莫不有号,兼之庸鄙狂怪,松兰泉石,一坐百犯;又兄‘山’弟则必‘水’,伯‘松’则仲必‘竹’,

[古人姓氏的语文小知识]古人姓氏

[古人姓氏的语文小知识]古人姓氏 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孟姜女姓孟吗?如果认为她姓孟名姜女,或者是姓孟名姜的女子,那可就大错特错了。孟姜女姓姜不姓孟,孟表示她排行老大,女则表示她的性别。说白了,孟姜女就是姜家的大小姐。哭倒长城的孟姜女,史无其人,而孟姜却是先秦时期妇女的常见称呼。例如《诗经·桑中》:“云谁之思?美孟姜兮。”程俊英先生就译作:“猜猜我心在想谁?漂亮大姐本姓姜。”要学习与研究古代文化,就要弄懂类似“孟姜女”这一类问题,也就是说,必须对古人的姓氏有所了解。 姓与氏有联系而又不完全相同。宋代史学家刘恕在《通鉴·外纪》中说:“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十分准确地点明了姓与氏的联系与区别。 姓的产生,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后期的母系氏族阶段。当时以母系血统为纽带形成了一个个氏族,每个氏族为区别于其他氏族,必须有一个称号,这些称号就是姓。从“姓”字的构造来看,它是个会意字,从女从生,《说文》释作“人所生也”,表明由同一女性所生的后代即为同姓。懂得这些,我们就不难明白为什么许多古姓都是从“女”字旁的了,例如姬、姜、赢、姒等姓。 最初的同姓不会很多,但随着后代不断繁衍,同姓自然会越来越多。同姓的氏族分为若干分支散居到各地,这些分支除了共同的姓之外,又有一些特殊的称号作为自己的标志,这就产生了氏。最早的氏,大约出现于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过渡阶段,可能是各个父系氏族的称号,或者直接就是该父系氏族首领的称号。神话传说中的人物轩辕氏、神农氏、

伏羲氏、燧人氏等,其实也都是各父系氏族的称号,就是我国最早的一些氏。氏产生之后,就出现了同姓异氏的现象。例如,子是商代祖先的姓,子姓的下面又分氏,据《左传·定公四年》即有“殷民六族”:条氏、徐氏、萧氏、索氏、长勺氏、尾勺氏;有“殷民七族”:陶氏、施氏、繁氏、铸氏、樊氏、饥氏、终葵氏;据《史记·殷本纪》则有殷氏、来氏、宋氏、空桐氏、稚氏、北殷氏、目夷氏。 顾炎武《日知录·原姓》说:“氏一再传而可变,姓千万年而不变”,指出姓是稳定的,而氏的变化可以很大。例如,周人姓姬,相传是从黄帝时延续下来的,齐人姓姜,相传是从炎帝时延续下来的,都历时很长且没有变化。氏的情况就不同,变化较大。孔子本是宋国贵族的后代,而宋是殷商遗民所建,应当姓子;他的先祖以公孙为氏,到孔父嘉时,“五世亲尽,别为公族”(《孔子家语》),便又以孔为氏。因为氏可以变化,它的得名情况也较复杂。有的以先人的字为氏,如伯、仲、叔、季;有的以先人的别号为民,如唐、虞、夏、殷;有的以先人的溢号为氏,如戴、武、宣、穆;有的以爵号为氏,如公、侯、伯、王;有的以封国为氏,如曹、鲁、宋、卫;有的以居地为氏,如城、郭、园、池;有的以职业为氏,如卫、陶、索、卜。也正因为如此,有时一个人甚至会有几个民。例如,商鞅本是卫国人,以卫为氏,称卫鞅;作为公室子孙,以公孙为氏,称公孙鞅;后来被封于商,又以商为氏,称商鞅。 姓和氏还有哪些特点和作用呢?我们可以引用郑樵在《通志·氏族略序》中的话从两个方面来认识。 一是“男子称氏,妇人称姓,氏所以别贵贱……姓所以别婚姻”。 产生于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过渡阶段的氏,实际上体现了同姓者地位与财富的差别,而由于此时男子正逐渐成为氏族的主导者,他们称氏,便可将自己的地位与财富同其他氏族区别开来,所以男子称氏,而从不以姓相称。顾炎武在《日知录·原姓》中对此作了深入研究,他列举出《左传》大量实例总结道:“考之于《传》,二百五十五年之间,有男

中国古人的姓氏字号

中国古人的姓氏字号 本文是关于中国古人的姓氏字号,感谢您的阅读! 中国古史传说中的人物的姓氏,如有熊氏、牛蟜氏、青云氏等,今天看来可能都是氏族的名称。上古时代氏族以自然物为氏族标志,因而这些名称大都和生物和自然现象有关。这些氏族名称以后就可能演化为姓(如熊、牛、云等)。古代称呼人还往往冠以地名(如傅说,“傅”是地名)、职业名(如巫咸,“巫”是从事占卜的人)、祖先的名号(如仲虺,是奚仲的后人)等,这类称呼固定下来也就是“姓”。如鲁、韩、宋等,是以地名为姓;东郭、西门、池、柳等,是以住地的方位、景物为姓;师、祝、史等,是以职业为姓;上官、司马、司徒等是以官职为姓;公孙、王孙最早是指其先人是公或王;穆、庄等姓是用其先人的谥号。从春秋战国时一些人的称呼中我们还能看到姓氏形成的一些痕迹,如展禽因住地有柳又称“柳下惠”,公输班因是鲁人又叫“鲁班”,公孙鞅又因是卫国人称“卫鞅”、因封为商君称“商鞅”等。此外,在中华各民族交通往来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姓氏如呼延、慕容、尉迟等。 姓的形成有不同的历史过程,同样的姓未必就是一个起源。如“贺”,有的是原姓“贺兰”或“贺敦”简化为“贺”,有的是原姓“庆”,因避皇帝讳而改姓“贺”。姓也因政治的、地理的、民族的等等原因而变化。如五代时吴越的“刘”姓因避讳(“刘”与吴越王“钱鏐”的名同音)改姓“金”;明代“靖难”②之后,黄子澄的后人因避祸改姓“田”,而“靖难”有功的太监马三保却被赐姓为“郑”

(就是以“三保太监下西洋”著称的郑和);北魏孝文帝为推行“汉化”而改“拓跋”姓为“元”姓。又如“汉代诸县(今山东省境内)的“葛”姓迁到阳都(今河南省境内),为了和当地的葛姓区别就称为“诸葛”,而齐地的“田”姓外迁,以外迁的次第改姓“第一”、“第二”……(如东汉名臣“第五伦”)。可见,姓就是一种符号,并不象封建宗法制的维护者所宣传的那样神秘和神圣。 名,是在社会上使用的个人的符号。夏商两代留下来的一些人名如孔甲、盘庚、武丁等和干支相联系,可能和生辰有关。春秋时有些人名如“黑臀”、“黑肱”等应是以生理特征命名的。郑庄公名“寤(牾)生”,则是他母亲难产的纪实。可见那时有些名字还是很朴素的。但那时有些人名所用的字也有特定的含意,这含意并因同时出现的“字”而更为清楚。“字”往往是“名”的解释和补充,是和“名”相表里的,所以又叫“表字”。屈原在《离骚》里自述:“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正则”就是“平”,“灵均”就是“原”。他名“平”字“原”,“名”和“字”有意义上的联系。古人“名”和“字”的关系有意义相同的,如:东汉创制地动仪的张衡字平子、“击鼓骂曹”的文学家祢衡字正平,他们名、字中的“衡”就是“平”;宋代诗人秦观字少游、陆游字务观,他们名、字中的“观”和“游”也是同义。又如唐代书法家褚遂良字登善、宋代文学家曾巩字子固,他们名、字中的“良”与“善”、“巩”与“固”也都是同义。“名”和“字”有意义相辅的,如:东汉“举案齐眉”的文学家梁鸿字伯鸾,“鸿”、“鸾”都是为人称道的两种飞禽;西晋文学家陆机字士衡,

古代名人字号类型、规律解析

引言 我国古代,起名字的程序比较复杂,这里简明介绍一下: 名,是一个人出生后拥有的第一个“代号”,我们现代人应该对它最有共鸣,因为跟今天一样,姓与名连起来就是对一个人身份的认定。字,是孩子出生后获得的第二个身份印章,与名的不同在于字是一个人成年或行成人礼后,再由长辈所取。稍加观察就能发现,字与名的往往关系很密切,可以看作是对名的解释或补充,有完善表述和进一步阐明的作用。因为名、字都是由别人所取,并不能最大程度上代表一个人的思想和喜好,所以我们在这里着重研究和探析宋代名人“用号”。 本文以宋代名人的号(这里的“名人”是指在《宋代人名索引》1系列书中对其事迹或轶事提及或阐述超过五次者;是绝对量化的标准。)为研究对象,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来考察名人用号的问题。这个研究角度和研究对象都比较新,不管是相关书籍还是期刊论文都鲜有类似研究,目前能搜集到的相关文献只有三篇,分别是:朱轶梅, 马琳萍所写的《元代文人以庵为号的原因考辨》,这篇文章从社会学角度谈很多元代人以“庵”为号的原因;第二篇是刘德康写的《从明儒“斋”“庵”“轩”之号看心性之学》,这篇文章从心理学角度研究以“斋”、“庵”、“轩”为号的明儒的心理特点;最后是毛毅所写的《寺、庙、祠、观、庵的区别》,这篇文章从社会学角度客观地介绍了一些古代处所之间的差异。这三篇文章分别从社会学和心理学角度出发,都没有从语言学角度进行考察,与本文的研究角度差异较大。本文是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入手,研究宋代名人用号的类型、特点以及与宋代社会的关系。语料来源主要是期刊网、宋代史学书、宋代研究作品、名家论文集等等。 本文的创新之处就立足在立意的新颖上,因为没有前人把触角伸展到这个问题上,所以,给了此文很大的创新和探索空间,得以使文本作者没有太多限制地对此问题挖掘、探析。而本文的价值就在于:首先,名人用号作为我国古代一个普遍的社会现象却很少被人关注,更别说是展开深入的研究,本文涉及的调查研究正是努力弥补了这个缺口,最起码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第二,社会语言学本身就是当前比较热门的语言学分支,从这个角度入手分析也是实用性很强的,有助于深入对语言学本身的探究和对其历史性及发展进

中国古代文人字号

1、柳宗元,字子厚,唐代河东(今山西省永济市)人,代宗大历八年(773年)出生于京城长安,宪宗元和十四年(819年)客死于柳州。一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享年不到50岁。因为他是河东人,终于柳州刺史任上,所以人称柳河东或柳柳州 2、欧阳修(1007-1072):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 3、袁宏道(1568—1610),明代文学家。字中郎,又字无学,号石公,湖广公安(今湖北省公安县)人 4、袁枚(公元1716—1798年)字子才,号简斋,浙江钱塘人。他是清代乾隆年间的进士,才华出众,诗文冠江南 5、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人。南宋爱国诗人。 杜甫号少陵野老、少陵杜甫生平[唐代]诗人。字子美,世称杜少陵、杜工部,自号少陵野老 6、韩愈——韩昌黎(郡望),韩十八(行第),韩吏部(官至吏部侍郎),韩文公。 7、苏轼——东坡居士(曾在黄州城东一坡地自耕),诗神(诗挥洒自如),苏赵郡(郡望),苏学士(官名)。 8、王安石——半山(曾隐居江宁半山),王文公(谥号),王临川(籍贯),王荆公(爵名)。 9、李白——诗仙(雄浑奔放),青莲居士(曾住四川青莲),李谪仙(才气横谥),李十二(行第)。 10、杜牧——杜紫薇(曾写过《紫薇花》),小杜(有别于杜甫)。 11、贺知章——诗狂(秉性放达),四明狂客,贺八(行弟),贺秘监(宫至秘书监)。 12、王维——诗佛(佛教意味),王右丞(官名)。 13、白居易——白二十二(行第),白司马(官名),诗魔(写诗刻苦),白香山(地望),香山居士。 14、秦少游——秦七(行第)秦学士(官名)山抹微云君(山抹微云)。 15、黄庭坚——黄八(行第),涪翁(贬为涪州别驾),山谷道人(读于潜山县山谷寺),贫乐斋。 16、柳宗元——柳八(行第)柳河东(山西永济,地望)柳柳州(官地)。 17、李清照——易安居士(盼望生活安定,住处为易安室)。 18、司马光——司马温公(爵名),迁叟,涞水先生(籍贯)。 19、陶渊明——五柳先生(宅边五柳)靖节征士(谥号)陶彭泽(官地)。 20、陆游——龟堂病叟,陆放翁(忧世愤俗),海棠颠南(写过大量海棠诗),小李白。 21、辛弃疾——稼轩居士(重视农业,寓居江西上饶筑稼轩)。 22、杜甫——杜拾遗,杜工部(官名),诗圣(境界广阔),少陵野老,杜少陵(地望)。 23、欧阳修——一六一居士(一万卷书,一千卷古金石文,一张琴,一局棋,一壶酒,一老翁),欧阳文忠(谥号),醉翁(寄情山水),欧九(行第)。 24、范仲淹——范文正(谥号),范大将军。 25、金心农——出家庵粥饭僧(个人旨趣)。 26、唐伯虎——六如居士(人生如幻、如梦、如泡、如影、如露、如电),江南第一风流才子。 27、苏询——苏老泉。 28、陆羽——桑萱翁,倚松老人(间携经卷倚松立)。 29、杨万里——杨诚斋(斋名,抗金名将张浚以正心诚意勉励他)。 30、姚鼐——姚惜抱、惜抱先生(斋名惜抱轩)。 31、蒲松龄——聊斋先生,柳泉(故乡柳泉又名满井)。 32、元稹——元九(行第),威明。

说说古人的名、字、号

说说古人的名、字、号 名与字,是中国古代姓氏文化与礼仪文化的产物,是社会文明与进步的需要,是在长期的封建制度与礼仪风俗的发展中形成的一套中国文化特有的规则与模式。随着社会与文化的现代化进程,传统的文化内涵已被当代人逐渐忽略与遗忘,旧的礼仪制度已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改革、遗弃旧习俗应是顺理成章的事。传统文化中以文人士大夫为主的名、字、号等称谓所传达的制度与礼仪内容、内涵则渐渐为现代人所陌生,甚至一些从事古典文学艺术研究的人也不甚了了,曾见有文章谈到古代姓名表字,或曰古人表字“了无余味,太过平常”,或曰古人“表字一般则由自己决定”云云。正是“今人未必知古人,而有轻古人之色”。大都昧于名与字的应有之义,或以自己的浅薄无知厚诬前贤,或以一知半解曲释本义。试看今日书画界,可以说是名、字、号或是闭门造车乱起一通,或是附庸风雅俗不可耐。其实,看看一个人的字、号,便可知此人文化修养的高低。人的名、字、号甚至斋室号都应是有着一定含意、涵义,彼此间有着内在联系的有机组合。今天的人们要想为自己命字起号,应当了解其间的关系,注意雅俗、文野、清浊、高下之别,做到文通理顺,字清义弘,意趣深涵,玩味隽永。给大熊猫和宠物起个名号还要斟酌再三,何况书家画家,怎么能说“绝无称与不称之说”呢? 古人于名、字、号之间的关系,可简单地概括为:名以正体,字以表德,号以明志,斋室寄情。

名以正体姓名起源已不可考,但至少已有五千年的历史。古代姓与氏有别,有“正姓氏,别婚姻”之功用。即男子称氏,以明血统;女子称姓,以别婚姻。后来氏族部落解体,奴隶制社会消灭,社会发展,姓氏合一并逐渐稳定下来,经过数千年的演化,从古至今中国人使用过的姓氏已有八千多个,《万姓统谱》收录姓氏三千五百余个。今天常见的姓氏也有四百多个。宋代编纂的《百家姓》只是括其大概而已。 姓氏在古代是地位和身份的标志,名也是贵族阶层才有资格获取的。后来在社会变革和进步中扩散到社会各阶层,合称姓名。古人取名是件庄重严肃的事,被认为名不但将要伴随人度过一生,并且还与命运有关。婴儿出生三个月后便要取名,由父亲命名并举行郑重的仪式,这个名字一般是乳名,亦即俗称的“小名”。待到八岁入小学,再取学名,亦即所谓的“本名”,俗称“大名”。命名时要对名字的字意、字义甚至音调的平仄都做慎重周密的考虑,使其形、音、义皆谐美,这便是“名以正体、字以表德”(《颜氏家训?风操篇六》)的原则。具体的标准则有所谓的“名有五,有信、有义、有象、有假、有类”(《左传?桓公六年》)。 信,即根据出生时的特点、情况来命名,如明代书法家李梦阳出生时其母梦日坠怀,故以“梦阳”名之; 义,即以祥瑞吉庆的字来命名,古诗句中有“因露寝兮产灵芝,象三德兮瑞应图”,明代书法家张瑞图即取其义; 象,即用以物喻志的字来命名,如清代书家吴飞鹏,鹏为传说

高中语文文学常识中国古人的姓氏字号

高中语文文学常识中国古人的姓氏字号本文是关于高中语文文学常识中国古人的姓氏字号,感谢您的阅读! 【摘要】“高中语文文学常识中国古人的姓氏字号”中国古人的姓名和现代一样,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用来代表个人的符号。姓,就是某一群人(氏族、家族)共用的名;名,就是个人独用的姓。具体文章内容,如下: 中国古史传说中的人物的姓氏,如有熊氏、牛蟜氏、青云氏等,今天看来可能都是氏族的名称。上古时代氏族以自然物为氏族标志,因而这些名称大都和生物和自然现象有关。这些氏族名称以后就可能演化为姓(如熊、牛、云等)。古代称呼人还往往冠以地名(如傅说,“傅”是地名)、职业名(如巫咸,“巫”是从事占卜的人)、祖先的名号(如仲虺,是奚仲的后人)等,这类称呼固定下来也就是“姓”。如鲁、韩、宋等,是以地名为姓;东郭、西门、池、柳等,是以住地的方位、景物为姓;师、祝、史等,是以职业为姓;上官、司马、司徒等是以官职为姓;公孙、王孙最早是指其先人是公或王;穆、庄等姓是用其先人的谥号。从春秋战国时一些人的称呼中我们还能看到姓氏形成的一些痕迹,如展禽因住地有柳又称“柳下惠”,公输班因是鲁人又叫“鲁班”,公孙鞅又因是卫国人称“卫鞅”、因封为商君称“商鞅”等。此外,在中华各民族交通往来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姓氏如呼延、慕容、尉迟等。 姓的形成有不同的历史过程,同样的姓未必就是一个起源。如

“贺”,有的是原姓“贺兰”或“贺敦”简化为“贺”,有的是原姓“庆”,因避皇帝讳而改姓 “贺”。姓也因政治的、地理的、民族的等等原因而变化。如五代时吴越的“刘”姓因避讳(“刘”与吴越王“钱鏐”的名同音)改姓“金”;明代“靖难”②之后,黄子澄的后人因避祸改姓“田”,而“靖难”有功的太监马三保却被赐姓为“郑”(就是以“三保太监下西洋”著称的郑和);北魏孝文帝为推行“汉化”而改 “拓跋”姓为“元”姓。又如“汉代诸县(今山东省境内)的“葛”姓迁到阳都(今河南省境内),为了和当地的葛姓区别就称为“诸葛”,而齐地的“田”姓外迁,以外迁的次第改姓“第一”、“第二”……(如东汉名臣“第五伦”)。可见,姓就是一种符号,并不象封建宗法制的维护者所宣传的那样神秘和神圣。 名,是在社会上使用的个人的符号。夏商两代留下来的一些人名如孔甲、盘庚、武丁等和干支相联系,可能和生辰有关。春秋时有些人名如“黑臀”、“黑肱”等应是以生理特征命名的。郑庄公名“寤(牾)生”,则是他母亲难产的纪实。可见那时有些名字还是很朴素的。但那时有些人名所用的字也有特定的含意,这含意并因同时出现的“字”而更为清楚。“字”往往是“名”的解释和补充,是和“名”相表里的,所以又叫“表字”。屈原在《离骚》里自述:“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正则”就是“平”,“灵均”就是“原”。他名“平”字“原”,“名”和“字”有意义上的联系。古人“名”和“字”的关系有意义相同的,如:东汉创制地动仪的张衡字平子、“击

中国古代文人字号

文学常识 1.曹操: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杰 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奠基人。 主要作品:《观沧海》《龟虽寿》《让县自明本志令》等 主要成就:实行屯田制,安抚流民消灭群雄,统一北方,奠定曹魏政权的基础 开创建安文学,提倡薄葬 谥号:武皇帝 庙号:太祖 2.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梁甫吟》《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3.杜甫: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汉族,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1]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别称):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创作了《登高》《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4.马致远:(约1251年-约1321年至1324年间),一说字千里,号东篱,元朝(今北京)人,著名戏曲家、作家、散曲家、杂剧家,被后人誉为“马神仙”,还有“曲状元”之称,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其作品《天净沙·秋思》被称为秋思之祖。 马致远所作杂剧今知有15种,《汉宫秋》是其代表作《天净沙·秋思》被称为秋思之祖。,;散曲120多首,有辑本《东篱乐府》。 5.鲁迅:鲁迅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第一篇白话小说)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1-6] 代表作:小说集《呐喊》《彷徨》《小说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南腔北调集》《集外集》等 6.老舍:老舍原名舒庆春,另有笔名絜青、鸿来、非我等,字舍予。因为老舍生于阴历立春,父母为他取名“庆春”,大概含有庆贺春来、前景美好之意。上学后,自己更名为舒舍予,含有“舍弃自我”,亦即“忘我”的意思。中国现代小说家、作家,语言大师、人民艺术

文学常识:中国古人的姓氏字号

文学常识:中国古人的姓氏字号 导读:中国古人的姓名和现代一样,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用来代表个人的符号。姓,就是某一群人(氏族、家族)共用的名;名,就是个人独用的姓。 中国古史传说中的人物的姓氏,如有熊氏、牛蟜氏、青云氏等,今天看来可能都是氏族的名称。上古时代氏族以自然物为氏族标志,因而这些名称大都和生物和自然现象有关。这些氏族名称以后就可能演化为姓(如熊、牛、云等)。古代称呼人还往往冠以地名(如傅说,“傅”是地名)、职业名(如巫咸,“巫”是从事占卜的人)、祖先的名号(如仲虺,是奚仲的后人)等,这类称呼固定下来也就是“姓”。如鲁、韩、宋等,是以地名为姓;东郭、西门、池、柳等,是以住地的方位、景物为姓;师、祝、史等,是以职业为姓;上官、司马、司徒等是以官职为姓;公孙、王孙最早是指其先人是公或王;穆、庄等姓是用其先人的谥号。从春秋战国时一些人的称呼中我们还能看到姓氏形成的一些痕迹,如展禽因住地有柳又称“柳下惠”,公输班因是鲁人又叫“鲁班”,公孙鞅又因是卫国人称“卫鞅”、因封为商君称“商鞅”等。此外,在中华各民族交通往来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姓氏如呼延、慕容、尉迟等。 姓的形成有不同的历史过程,同样的姓未必就是一个起源。如“贺”,有的是原姓“贺兰”或“贺敦”简化为“贺”,有的是原姓“庆”,因避皇帝讳而改姓 “贺”。姓也因政治的、地理的、民族的等等原因而变化。如五

代时吴越的“刘”姓因避讳(“刘”与吴越王“钱鏐”的名同音)改姓“金”;明代“靖难”②之后,黄子澄的后人因避祸改姓“田”,而“靖难”有功的太监马三保却被赐姓为“郑”(就是以“三保太监下西洋”著称的郑和);北魏孝代帝为推行“汉化”而改“拓跋”姓为“元”姓。又如“汉代诸县(今山东省境内)的“葛”姓迁到阳都(今河南省境内),为了和当地的葛姓区别就称为“诸葛”,而齐地的“田”姓外迁,以外迁的次第改姓“第一”、“第二”……(如东汉名臣“第五伦”)。可见,姓就是一种符号,并不象封建宗法制的维护者所宣传的那样神秘和神圣。 名,是在社会上使用的个人的符号。夏商两代留下来的一些人名如孔甲、盘庚、武丁等和干支相联系,可能和生辰有关。春秋时有些人名如“黑臀”、“黑肱”等应是以生理特征命名的。郑庄公名“寤(牾)生”,则是他母亲难产的纪实。可见那时有些名字还是很朴素的。但那时有些人名所用的字也有特定的含意,这含意并因同时出现的“字”而更为清楚。“字”往往是“名”的解释和补充,是和“名”相表里的,所以又叫“表字”。屈原在《离骚》里自述:“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正则”就是“平”,“灵均”就是“原”。他名“平”字“原”,“名”和“字”有意义上的联系。古人“名”和“字”的关系有意义相同的,如:东汉创制地动仪的张衡字平子、“击鼓骂曹”的代学家祢衡字正平,他们名、字中的“衡”就是“平”;宋代诗人秦观字少游、陆游字务观,他们名、字中的“观”和“游”也是同义。又如唐代书法家褚遂良字登善、宋代代学家曾

古人的名字号

古人的名、字、号 家谱中人物的简介和古文、古诗词中介绍作者时,总是碰到名、字、号。 古人的: 一、名,·一般指人的姓名或单指名。幼年时由父母命名,供长辈呼唤。 二、字,是男子20岁(成人)举行加冠礼时取字,女子15岁许嫁举行笄(jī)礼时取字,以表示对本人尊重或供朋友称呼。 名和字一般在意义上都存在一定的联系。有两种情况: 1、“名”和“字”词义相近或“字”是对“名”的进一步阐述,例如:屈原名平,字原,“原”是宽阔平坦的意思; 2、“名”和“字”意思相反的,例如:韩愈,字退之。后人取字,通常是以两个为“字”,例如诸葛亮字孔明。古人通常尊敬对方称自己名,表示自己谦卑时也称自己名。 三、除了名和字之外,古人还有别号。别号是名和字以外的称号。古时,人们为了尊重别人,一般不直呼其名,也不称其字,而称其别号。号和名不一定有意义上的联系。号

可以有两个字的,也可以有三个以上字的。例如:陆游,号放翁;陶潜,号五柳先生;苏轼,号东坡居士。字数多的别号有时可以缩为两个字,如苏东坡。此外,有人认为称别人的字、号还不够尊敬,于是就以其官职、籍贯来称呼,如杜甫被称为杜工部,称柳宗元为“柳河东”。 古人的“字” 20世纪以后出生的人,姓名都比较简单。在秉承先辈姓氏的前提下,取一个字或两个字作为名就算完事。对于他们来讲,“名字”是一个单纯词,意义不可再分割。但是,对于古代中国人而言,名是名,字是字,各有独立的意思,不可混为一谈。这里专讲古人的“字”。 从周代开始,人们在名以外,又另取字。《礼记·檀弓》称:“幼名,冠字。”这句话的解释是:“始生三月而加名,故云幼名;年二十有为父之道,朋友等类不可复呼其名,故冠而加字。”“年二十有为父之道”时加“字”,当然是说男子;对于女子,则是“许嫁笄而字”,到了可以出嫁之时(15岁)加“字”。人一出生就要起名,是为了分别彼此,否则便无法以独立身份进入既有的社会秩序系统之中。对小孩直呼其名,不会有什么顾忌,但同样对已经成年者,便显得不够尊重,取字,正是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所以,古人的名,主要用于自称;古人的字,主要用于他称。当然,也不是说所有的情况下都必须对人称字不称名,这要依对话双方

姓氏名号传统文化

高中新课程名师导学(七) 梳理探究古代文化常识姓名字号 师:中国古代文化博大精深,包括天文地理、历法乐津、典章制度、职官沿革、文化典籍、行政区划、教育科举、宫室建筑、礼仪习俗、姓氏称谓、衣食住行等方方面面,内容繁多,今天就同学们比较感兴趣的姓名字号的知识作一些梳理。你们最早知道有关自己姓氏的知识是从何而来的? 叶:很小的时候就背诵《百家姓》,但有关知识还是不太了解。 师:《百家姓是我国流行最长,流传最广的一种蒙学教材。它的成书和普及要早于《三字经》。据南宋学者王明清考证,该书前几个姓氏的排列是有讲究的:赵是指赵宋,既然是国君的姓理应为首;其次是钱姓,钱是五代十国中吴越国王的姓氏;孙为当时国王的正妃之姓;李为南唐国王李氏。 张:老师,《百家姓》是不是就收集了整整一百个姓氏呢? 师:不是的,《百家姓》本来收集四百一十一个,经增补到五百零四个姓,其中单姓四百四十四个,复姓六十个。 比如:我们常听说的:欧阳、端木、上官、司马、东方、独孤、、诸葛、皇甫、公孙、慕容、宇文、司徒、司空等都是复姓。 叶:老师,不知我们的姓氏排在多少位? 师:那我们就来看看中国100大姓氏排名,看你们的姓氏排名第几? 01李 02王 03张 04刘 05陈 06杨 07赵 08黄 09周 10吴 11徐 12孙 13胡 14朱 15高 16林 17何 18郭 19马 20罗 21梁 22宋 23郑 24谢 25韩 26唐 27冯 28于 29董 30萧 31程 32曹 33袁 34邓 35许 36傅 37沈 38曾 39彭 40吕 41苏 42卢 43蒋 44蔡 45贾 46丁 47魏 48薛 49叶 50阎 51余 52潘 53杜 54戴 55夏 56钟 57汪 58田 59任 60姜 61范 62方 63石 64姚 65谭 66廖 67邹 68熊 69金 70陆 71郝 72孔 73白 74崔 75康 76毛 77邱 78秦 79江 80史 81顾 82侯 83邵 84孟 85龙 86万 87段 88曹 89钱 90汤 91尹 92黎 93易 94常 95武 96乔 97贺 98赖 99龚 100文 师:叶辉同学,你的“叶”姓排在第49位,张伟薇同学的姓氏排在第3位,老师的姓氏排在第99位。 张:老师,古人的名字有名有姓有字的,好像比现在复杂是吗? 师:是的,在春秋以前,姓与氏是分开的。秦以后,姓和氏逐渐不分。到了汉代,则通称为姓了。名是人们之间互相区别的符号,在古代社会,婴儿出生几个月后一般就由父亲命名了。字是20岁举行加冠仪式以后才起的。它是对名的解释和补充,对名有表述、阐明的作用,因此又叫“表字”。所以,名和字是有关联的。 例如:诸葛亮字孔明白居易字乐天文天祥字宋瑞 很容易看出名与字的协同关系。 又如:王绩字无功管同字异之这些名与字是相反相在的关系 叶:老师,古人的名字好像还有号。 师:对,号是一种固定的别名,因此又叫“别号”。名、字与号的根本区别是:前者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后者由自己取的,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如: 陶渊明号“五柳先生” 李白号“青莲居士” 欧阳修号“六一居士”

姓名字号

古人的姓名字号有会起字号的吗 古人的姓名字号我们今天的中国人,大多只有一姓一名。但在古代,人们的姓名远没有这么简单。在通常的情况下,除了姓和名以外,还有字(表字)、号等。 我们今天常说的某某人叫什么名字,其:“名字”一词,在古代代包括“姓”、“名”、“字”三个部分,三者各有各的性能和作用,是三个各自独立而又相互依存的整 古人刚生下不久就有了名,长大以后要取字,两者相连,通称名字。关于二者的作用,清朝人王应奎曾说:“古者名以正体,字以表德。”意思是说,名是用来区分彼此的,字则是表示德行的。二者性质不同,用途也不大一样。一般说来,古时候,名是阶段性的称呼,小时候称小名,大了叫大名。等有了字,名就成了应该避讳的东西,相称时也只能称字而不称名。名与字在多数情况下共同构成一个人的代号,尽管用途不尽相同,二者之间还是有联系的。古人大多因名取字,名与字内容毫不相干的情况几乎见不到。如三国时的名将张飞,字翼德,在这-名字中,“飞”是名,“翼德”则是对“飞”的解释,因为“飞”就是“翼之德”(翅膀扇动而造就的功德)。又如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字乐天,名与字之间也有联系,即“居易”是因,“乐天”是果,只有居处安宁,才能知命而乐天。 有人会起字号的吗有的给我起个字号,,我名是(邓国强) 隆德,隆与强相近。 我的注册名琪竣,其实就是我给自己取的表字,因为我的本名和玉有关。 古人取表字十分讲究,情况也非常复杂,但仔细考察、分析、研究,也是有规律可寻的。在古代,由于特别重视礼仪,所以名、字的称呼上是十分讲究的。在人际交往中,名一般用作谦称、卑称,或上对下、长对少的称呼。平辈之间,只有在很熟悉的情况下才相互称名,在多数情况下,提到对方或别人直呼其名,被认为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平辈之间,相互称字,则认为是有礼貌的表现。下对上,卑对尊写信或呼唤时,可以称字,但绝对不能称名,尤其是君主或自己父母长辈的名,更是连提都不能提,否则就是“大不敬”或叫“大逆不道”,所以便产生了我国特有的“避讳”制度。在古代名和字连起来称呼,也是为了表示尊敬。在古代有的人除名、字外,还有“号”。号是人的别称,所以又叫“别号”。号的实用性很强,除供人呼唤外,还用作文章、书籍、字画的署名。 人际交往中,除了称名、字、号以外,还要称“官爵”、称“地望”。古人认为这是最能表示尊敬的。

古人字号例举

陶渊明字元亮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 贺知章字季真号石窗,晚年更号四明狂客 王昌龄字少伯没有号 杜甫字子美号少陵野老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 刘禹锡字梦得晚年自号庐山人 柳宗元字子厚世称柳河东、柳柳州 韩愈字退之号昌黎,谥号文公 李贺字长吉世称李长吉、鬼才、诗鬼、李昌谷、李奉礼 杜牧字牧之号樊川居士 李煜字重光初名从嘉,别号有:钟隐、钟山隐士、钟峰隐居、钟峰隐者、钟峰白莲居士等范仲淹字希文没有号,谥号文正 苏洵字明允号老泉 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谥文忠 苏辙字子由号颖滨遗老 司马光字君实号迂叟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 李清照无号易安居士(她的字历史上没有记载,原因据说是古代女子没有字,只有男子才有字)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 辛弃疾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号稼轩 文天祥字宋瑞,履善号文山 司马迁字子长 李格非字文叔 屈原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又字灵均 蒲松龄字留仙,一字剑臣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 沈括字存中号梦溪丈人 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豀生、樊南生 王羲之字逸少号澹斋 袁枚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 曹操字孟德 柳永字耆卿、景庄初号三变,又称柳七、柳屯田 孟浩然字浩然 晏殊字同叔 晏几道字叔原号小山 王勃字子安 岳飞字鹏举谥武穆,后改谥忠武 王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 孔子(孔丘)字仲尼 孟子(孟轲)字子舆,又字子车、子居 老子(李耳)字伯阳谥曰聃 庄子(庄周)字子休(一说子沐)

荀子(荀况)字卿 吴承恩字汝忠号射阳山人 李密字令伯 贺知章字季真号石窗,晚年更号四明狂客 郑燮板桥 嵇康字叔夜世称嵇中散 阮籍字嗣宗 山涛字巨源 向秀字子期 刘伶字伯伦 阮咸字仲容 王戎字冲 文天祥字宋瑞,又字履善号文山 朱熹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晦翁、考亭先生、云谷老人、沧洲病叟、逆翁,别号紫阳王之涣字季凌 周恩来字翔宇 蒋介石字介石 叶挺字希夷 毛泽东字润之

文学常识:中国古人的姓氏字号记录

文学常识:中国古人的姓氏字号记录 文学常识:中国古人的姓氏字号 中国古人的姓名和现代一样,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用来代表个人的符号。姓,就是某一群人(氏族、家族)共用的名;名,就是个人独用的姓。 中国古史传说中的人物的姓氏,如有熊氏、牛蟜氏、青云氏等,今天看来可能都是氏族的名称。上古时代氏族以自然物为氏族标志,因而这些名称大都和生物和自然现象有关。这些氏族名称以后就可能演化为姓(如熊、牛、云等)。古代称呼人还往往冠以地名(如傅说,“傅”是地名)、职业名(如巫咸,“巫”是从事占卜的人)、祖先的名号(如仲虺,是奚仲的后人)等,这类称呼固定下来也就是“姓”。如鲁、韩、宋等,是以地名为姓;东郭、西门、池、柳等,是以住地的方位、景物为姓;师、祝、史等,是以职业为姓;上官、司马、司徒等是以官职为姓;公孙、王孙最早是指其先人是公或王;穆、庄等姓是用其先人的谥号。从春秋战国时一些人的称呼中我们还能看到姓氏形成的一些痕迹,如展禽因住地有柳又称“柳下惠”,公输班因是鲁人又叫“鲁班”,公孙鞅又因是卫国人称“卫鞅”、因封为商君称“商鞅”等。此外,在中华各民族交通往来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姓氏如呼延、慕容、尉迟等。 姓的形成有不同的历史过程,同样的姓未必就是一个起源。如“贺”,有的是原姓“贺兰”或“贺敦”简化为“贺”,有的是原姓“庆”,因避皇帝讳而改姓“贺”。姓也因政治的、地理的、民族的等等原因而

变化。如五代时吴越的“刘”姓因避讳(“刘”与吴越王“钱鏐”的名同音)改姓“金”;明代“靖难”②之后,黄子澄的后人因避祸改姓“田”,而“靖难”有功的太监马三保却被赐姓为“郑”(就是以“三保太监下西洋”著称的郑和);北魏孝文帝为推行“汉化”而改“拓跋”姓为“元”姓。又如“汉代诸县(今山东省境内)的“葛”姓迁到阳都(今河南省境内),为了和当地的葛姓区别就称为“诸葛”,而齐地的“田”姓外迁,以外迁的次第改姓“第一”、“第二”……(如东汉名臣“第五伦”)。可见,姓就是一种符号,并不象封建宗法制的维护者所宣传的那样神秘和神圣。 名,是在社会上使用的个人的符号。夏商两代留下来的一些人名如孔甲、盘庚、武丁等和干支相联系,可能和生辰有关。春秋时有些人名如“黑臀”、“黑肱”等应是以生理特征命名的。郑庄公名“寤(牾)生”,则是他母亲难产的纪实。可见那时有些名字还是很朴素的。但那时有些人名所用的字也有特定的含意,这含意并因同时出现的“字”而更为清楚。“字”往往是“名”的解释和补充,是和“名”相表里的,所以又叫“表字”。屈原在《离骚》里自述:“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正则”就是“平”,“灵均”就是“原”。他名“平”字“原”,“名”和“字”有意义上的联系。古人“名”和“字”的关系有意义相同的,如:东汉创制地动仪的张衡字平子、“击鼓骂曹”的文学家祢衡字正平,他们名、字中的“衡”就是“平”;宋代诗人秦观字少游、陆游字务观,他们名、字中的“观”和“游”也是同义。又如唐代书法家褚遂良字登善、宋代文学家曾巩字子固,他们名、字中的“良”与“善”、“巩”与“固”也都是同义。“名”和“字”有意义相辅的,如:东汉“举案齐眉”的文学家梁鸿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