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广东省潮州市2023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广东省潮州市2023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数字人文是采用数字技术来解决人文领域研究问题的新型学科。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目前至少存在着资料离散和时空分离两大难题,不借助数字人文技术就较难突破和解决。

文献资料的离散,有“同类异处”和“异类分隔”两种状态。“同类异处”是指同一专题、同一领域、同一学科的材料,往往分散在不同的文献里。“异类分隔”是知识分类造成的资料分离。由于人类知识的广泛性、丰富性和复杂性,不同性质、不同领域的文献资料总是分门别类收藏和存储。比如,书写梅花的文学作品,收藏在文学领域的总集、别集里,而介绍梅花生物特性、栽培技术的知识,则在植物学著作里。无论是“同类异处”还是“异类分隔”的文献资料,人力都难以改变其离散状态。

古代文学研究的时空分离,体现在两个层面。在观念意识层面,是时间意识强烈,而空间意识淡薄。文学史研究,注重时间的变化进程,而忽视空间的离合分布;时间进程的描述多,作家活动、作品创作的地理空间分布的考察相对少。作家年谱、别集编年笺注和文学编年史之类的著作,注重时间编年而不注

重空间系地,时间信息具体而空间信息模糊,时间感强而空间感弱。在实践操作层面,受思维方式和纸本载体功能的限制,文学史和文学编年史的呈现,只能是单向呈现,而不能多向呈现。按照时间序列呈现文学史的发展历程,就难以兼顾空间序列的分布和变化。如果按照空间序列来呈现各地文学图景,又难以从时间序列上观察和呈现一代文学的发展进程。简言之,以时间为轴心,空间秩序就被割裂;以空间为轴心,时间的序列就被打断。比如我们从《杜甫年谱》知道,天宝十三年杜甫在长安,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的窘迫生活,但我们无法知道,这一年李白在哪里,岑参在哪里,高适在哪里。《苏轼年谱》可以告诉我们苏轼一生到过杭州、密州、黄州、儋州等地,但不能告诉我们,在苏轼生前和身后,还有哪些作家到过这些地方,写有什么作品。怎样运用数字人文技术解决资料离散和时空分离这两大难题呢?以运用数字人文技术开发的唐宋文学编年地图平台为例,它旨在囊括历年来有关唐宋作家作品编年的成果信息,包括年谱、别集笺注、考订论文等。要让计算机能够识别处理这些编年文献资料,并在地图中可视化呈现,需要经过数据建模、数据转化、数据关联和呈现三个阶段。

数据建模,是为数据挖掘、信息提取建立模板。而建立什么样的模板,取决于平台的要素和功能。唐宋文学编年地图平台包含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作品这五大要素,需要实现浏览检索、关联生成、数据统计、时空定位和可视化呈现这五大功能。不同要素只有形成一定的结构之后才能产生功能,因而需要围绕时、地、人、事、文这五大要素来设计数据模板。

数据转化,是根据数据模板,挖掘提取文献资料中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和作品等有效信息,转化为计算机系统可以识别、关联和统计的数据。

数据关联及呈现,是将各类数据进行融合,开发成关系型结构化数据库。作家作品的数据通过编年和系地两个属性,可形成关联数据。借助GIS(地理信息系统)地图技术及软件编程技术,将数据融合成一体。数据关联融合后,文学编年地图平台就能可视化呈现作家行迹。既可以呈现一时一地一个作家一生的行迹,也可以展现不同时间多个地方多位作家的活动行迹。时空一体,在这里得到初步实现。

(摘编自王兆鹏、邵大为《数字人文在古代文学研究中的初步实践及学术意义》)

材料二:

段海蓉:数字人文给科研工作者带来研究便利的同时,可能带来哪些问题?

郑永晓:比如相关论文中各种数据、图表的泛化现象,用“检索代替研究”“技术伪装学问”等就是突出的问题。此外,还涉及研究成果中文献利用或者说引用的规范性、版权问题等。古代文学研究,需要我们研究者与古代作家建立心灵的对话,需要对作品有良好的感悟能为,才能对古代文学现象作出有深度的阐发。前《文学遗产》主编陶文鹏先生就对满篇都是通过检索罗列各种文献,而没有思想、没有艺术分析的论文很不满,斥之为“电脑体”,我对此很赞同。

我们提倡关注数字人文研究,不能只有数字而没有人文,归根到底它应该还是人文研究,需要保持人文研究的根本属性和基本特点。技术和数据驱动是为了让我们的研究建立在更坚实的科学依据之上,是为了让我们的学术观点更具有说服力,也是为了让人文研究在新时期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段海蓉:我们是否应该担心数字人文会对人文精神造成戕害?

郑永晓:这种担心有一定道理,关键是如何趋利避害。数字人文的目的是通过新的方法去解决一些传统方法不能解决或解决不好的问题,并非要完全取代传统人文研究,也不可能完全取代传统研究。如果运用得当,数字人文应能够促进人文精神的弘扬而不是阻碍、妨害人文精神。以最具个性化的也是最具人文特点的文学作品鉴赏为例,我们借由作品与古代作家进行的心灵对话,似乎与冷冰冰的计算机毫无关系,但是有计算机的帮助效果可能不一样。比如我们读纳兰性德的“片帆何处,南浦沉香雨”,稍有文学常识的人会联想到屈原的“送美人兮南浦”,白居易的“南浦凄凄别”等。但计算机可能做得更多,它会把与“南浦”相近似的“灞桥” “长亭”等聚在一起,分析这些表达离别的意象的相似、相异之处,统计它们被历代作家使用次数的多寡,并将这些信息共同茎现给读者。有了数字人文的帮助,读者对文学作品的理解会更为深入,而不是相反。

我以为、避免数字人文产生弊端的最有效办法是学者必须具备深厚的人文学术修养。只有在具备深厚人文修养、精通传统人文学科的研究体系和研究方法的基础上,同时深入了解计算机科学的特点和数字人文的长处,从问题出发,将

传统人文科学方法与数字人文有效整合,才能将二者的优势结合起来,趋利避害,在学术上开辟出新的天地。

(摘编自《古籍数字化、数字人文与古代文学研究-访中国社会科学院郑永晓教授》)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人们往往根据知识分类的不同存储文献资料,这导致了文献资料的“同类异处”。

B.传统的文学史和文学编年史很难打破时空局限,无法兼顾时间序列和空间序列。

C.借助GIS地图技术和软件编程技术,文学编年地图平台能可视化呈现作家行迹。

D.技术和数据驱动可以为人文研究提供坚实的科学依据,可以让人文研究焕发新的生命力。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古代文学研究的时空分离,与研究者的观念意识、思维方式等有关,与纸本载体无关。

B.读者不可能从《苏轼年谱》中获得杭州、密州、黄州等地的文学创作和发展情况。

C.若要实现数字人文平台的各项功能,需围绕时、地、人、事、文设计数据模板。

D.将传统人文科学方法与数字人文结合起来,就能趋利避害,开辟新的学术天地。

3.下列各项,最不适合运用数字人文技术解决的一项是(3分)

A.考证历代诗人在长安的行迹。

B.研究魏晋诗歌版图的静态分布和动态变化。

C.分析“南浦” “长亭”“灞桥”意象在宋词中的运用。

D.探究《红楼梦》的悲剧意蕴。

4,如何解决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目前存在的资料离散和时空分离两大难题?请根据材料进行概括。(4分)

5,当今社会正在经历数字化转型,党的: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快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推进数字人文在人文领域的研究和运用势在必行,同时我们也要警惕它可能带来的一些弊端。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4分)

(二)现代文阅读I1(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碑匠崖

张港

“那个……那啥,你问碑匠崖呀?那你算是问对人了,这我知道。在早呀,这儿不叫碑匠崖,叫白砬子。”

“砬子?”

“砬子就是陡立高耸的大石头,石头山。”

“咋叫的碑匠崖呢?”

“说这话呀,那是小鬼子进东北的第十二个年头。俺们这儿呀,来了抗联五团。抗联打仗厉害,这不奇,奇的是啥呢?奇的是五团有个碑匠。我说大记者,你经多见广,你听说过部队有碑匠的吗?”

“碑匠,就是石匠呗。”

“不不不,那可不对。碑匠是碑匠,石匠是石匠,两码事儿。石匠打个碾子錾个磨,抠个马槽子啥的。碑匠可不是。碑匠,头一样得力气大,能把大石头翻

得来倒得去。二是识文断字,跟你们记者一样,是识字分子。不识字咋刻字?三是能攀山,为得块好石料,什么悬崖绝壁都得上去。“你问部队要碑匠干啥?那用处可大了。打仗哪能不死人?有人牺牲了,碑匠就打个石碑,记下姓名。五团有大事,碑匠也錾出文字,埋地下留给后人。

“没有碑可錾时,碑匠就骑上马,跑出几十里,刻块石头,再跑回来。这可热闹了!日本鬼子大队人马冲那一块石头去了。你说咋的,石头上的字是“中国人一齐打日本'。末了的字是“五团”。团长说:“一个碑匠,顶得一支队伍,调得日本兵满山瞎跑。”

“啥?他叫啥名呀?别打岔,你听我说呀。

“有这么一天呀,碑匠正琢磨事儿,团长、政委走来了,二人争吵得厉害。碑匠听明白了。

啥事呢?上边下了令,要打下白石镇。白石镇石头墙,日本兵多,不扔百八十条人命是拿不下来的,可军令如山。怎么打?他们争的是这个。

“第二天一早,碑匠不见了。有人想起,昨晚吃饭就没见这人。

“团长到碑匠的窝棚,见立柱上刻着白茬字:天黑打白石镇,必胜。

“啥意思呢?不管啥意思,备马备枪,打白石镇。

“水往东西流,话分两头说。撂下五团说碑匠。这头呢,碑匠爬上白砬子顶上,用大绳把自己顺下。就挥大锤,使大钎,刻出两个大字,一个字有一铺炕大。

“白砬子下就是俺们屯。人人抬头仰脸看新鲜,慢慢看明白了,俩字:抗日。

“嚯-这家伙,厉害!抗日抗上了白石砬子。

““抗日’ 俩大字刻得了,大绳上带着的碑匠冲屯里反复喊:‘全来瞧全来看——打走日本王八蛋——

“人人抿嘴笑、相互嘱咐着:‘可不能让日本人知道。”

“白石壁上的碑匠、一边把字往深处扩,一边唱上了二人转:“刘为大来关某我为二呀,涿州范阳你是老三哪……'[注]

“这么折腾、日本人能不知道吗?日本兵用迫击炮,照白砬子就是猛轰,可是,炮弹上去,打个出溜儿滑就掉地上了,孩子上只留个白点儿。

“炮弹打得火星子乱进,碑匠照样护字,还唱:‘想当年大哥无食他把草鞋卖呀哈-—二哥我身担着豆腐盘—

“炮这么打,人还有个活命?有敢看的说,人肉一块一块往下掉,掉了大腿掉胳膊。不说了,不说了。——白崖壁成了红崖壁。

“别哭呀丫头。你一哭,我不好往下讲了。

“怎么打炮,“抗日”两个字还在。你想想,有这么俩大字明晃晃立着,日本鬼子哪受得了?镇里的日本兵全调来了,一齐开枪,子弹一打一个白点儿,跟碑匠的錾子似的。子弹打光了,算是看不出字了。

“再说五团这边。老乡跑来报告石崖刻字的事,团长心痛得一脚踢翻一块大石头,就掏枪喊人要给碑匠报仇。政委说:“碑匠这是引出镇里的鬼子,让咱们打空城,拿下白石镇。

“后来?后来那还用说?拿下了白石镇呗。子弹、炮弹全打石头碰子了。没子弹的日本兵,那还扛收拾?

“完了?没完。没过多长时间,你说咋的,白砬子上又出字了!比上回的‘抗日’还大。这回刻的是‘消灭小日本’。

“打哈尔滨来了日本工兵,吊绳子打上炮眼,一炮一炮,炸掉了“消灭’和“小”。"日本”俩字不敢炸了——炸‘日本’,那不成了自己炸自己?

“还没完。过了些日子,“日本”俩字上头,又刻出字来,成了“打倒日本”。

“日本人还是得炸呀,这回连“日本”俩字一块堆儿炸个利索。

“人人传说,“日本”都炸了,小鬼子要完蛋了。真的,没过多长时间,日本鬼子投降了。

“你问碑匠叫啥名呀?让我咋说呢?头一个,后来知道是姓耿,名就不知道了。第二个是谁,都不知道,第三个就更不知道了。反正是中国人,没留下姓名呀,你就记这事吧。

“没完,没完,还有事。我说呀,你们记者说话顶用,跟大领导说说,这碑匠崖,老这么光着板儿也不中呀,还得刻上字呀!

“啊——钱呀?钱没事,实在不行,俺大伙儿凑钱。缺少的是碑匠呀,缺少的是碑匠!”

(选自《小小说选刊》2022年9月)

【注】此处唱词出自东北花鼓《古城会》,讲的是关公千里走单骑的故事。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并没有直接特碑匠,而是通过一个老人的回忆,将碑匠形象鲜活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同时在现实和回忆的交织中更有利于揭示和深化主题。

B.文本中的碑匠是抗联队伍中的一位特殊的战士。他唱着歌,悬吊在石崖上,刻出抗日口号,以吸引日本兵、为大部队攻打白石镇赢得了宝贵时间。

C.文中的“水往东西流、话分两头说”使用了平叙的手法,这和传统章回体小说中的“花开两朵、各表一枝”作用基本相同,可将错综复杂的事情写得有条不紊。

D. 小说中部队要碑匠在石碑上錾出文字是为了留给后人当作纪念。

7.关于文中耿碑匠在白子刻字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人们相互嘱咐不要让日本人知道,这展示了广大人民群众团结抗日的觉悟。

B.碑匠一边刻字一边唱《古城会》中关公的唱词,这暗示他身上有关公的忠义精神。

C. 日本人倾巢出动,打光了子弹、炮弹,这为后文五团胜利拿下白石镇埋下了伏笔。

D.那位女记者听到这个故事哭了,这从侧面表明在这场战斗中碑匠牺牲的惨烈。

8、汪曾祺曾说:写小说就是写语言。语言的美,重在语言暗示出多少东西,传达了多大的信息,即让读者感觉、“想见”的情景有多广阔。请分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传达的信息。(6分)

反正是中国人,没留下姓名呀,你就记这事吧。

9,本文叙事极有特色,通过女记者与老人对话的形式讲述碑匠的故事,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这样叙事的好处。(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孙权以荆州资刘备,肃劝之。荆州不还,权深为肃病。或曰:“肃心不忘汉,故资蛟龙以云雨。”或曰:“是肃之失计,公瑾在,必不为此。”是二说者,皆不明天下之大计,而熟筹于当日之形势者也。

三国时,最强者操耳!赤壁之战,权能独力以破曹乎?抑合力于刘以共破曹乎?荆州得矣,权能兼取蜀以独力乎?抑终不免于依草附木以自立乎?孔明之谋蜀也,先结孙权而后攻魏;音肃之谋吴也,先结刘备而后攻魏。魏可灭,操可诛,天下事未可量也;魏未可灭,操未可诛,而唇齿已固,外难不侵,大丈夫将三分鼎足,南面而称帝耳,安肯受人封拜,屈节一朝,局促如辕下驹哉?英雄所见,大抵同也。惟孙权见不及此,然后袭取荆州,通和于魏,而从此称臣质子,无虚日矣。亦惟昭烈见不及此,然后因荆州之故,而白帝称兵,一败呕血矣。不特此也,曹操据形胜之地,拥百万之众,又得孙权为之外应,宜若无所却顾者。然赵俨襄阳之役,不肯穷追关公,功留之为权害,操深然其说:权请擒关自效,操发露其奏,射以示关而使之走。夫以操之强,犹欲学战国两利

而俱存之说,使自树其敌;而以区区之吴,乃欲外绝蜀援,孤军当操,不已悖乎!

古者,虞假道而偕虢亡。韩,魏肘而智伯灭,陈涉不听张耳、陈余立六国后以败,马超受曹公反间离韩遂以败。权不能效韩、魏、张、陈之谋,而甘心于虞公、陈涉、马超之下,误矣。且权绝蜀好之后,其不亡于魏者幸也。蜀修关公之怨伐吴,吴求救于魏,刘晔劝袭之,赖魏主不从以免。出兵后魏伪助讨备仍欲袭之赖陆逊收兵以免及至钟会伐蜀吴不力救遂至两亡,此皆日后之明验也。明验也。然则如此者,孔明、子敬而外无人乎?

曰:史称曹操方作书,闻权以荆州资刘备,不觉落笔于手。夫荆州已非曹有矣,以一家物与一家,与操何与?而乃骇然震惊者,正恐鲁肃之计行,两雄相倚,而天下难争故也。呜呼!操之才所以终出孙刘上哉!

(取材于袁枚《小仓山房文集》)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出兵后魏/伪助讨备/仍欲袭之/赖陆逊收兵以免/及至钟会伐蜀/吴不力救/遂全两亡

B.出兵后/魏伪助讨备/仍欲袭之/赖陆逊收兵以免/及至钟会伐蜀吴/不力救/遂至两亡

C.出兵后/魏伪助讨备/仍欲袭之赖陆逊收兵以免/及至钟会伐蜀/吴不力救/遂至两亡

D.出兵后魏/伪助讨备/仍欲袭之/赖陆逊收兵以免/及至钟会伐蜀吴/不力救/遂至两亡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南面指面朝南,古代以面朝南为尊位,君主临朝南面而坐,因此把登上帝位称为“南面为王”。

B.屈节指失节归附,与《苏武传》中“屈节辱命”的“屈节”相同。

C.昭烈是刘备的谥号,谥号是古人死后依其生前事迹而为之所立的称号,始于西周。

D.发,本义是射发,文中指发布,与《齐桓晋文之事》中“今王发政施仁”的“发”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鲁肃劝导孙权借荆州给刘备,有人说鲁肃心中不忘汉朝,有人说鲁肃失策。其实,这两种说法都是不明白天下的大势。

B.曹操本身实力强大,又有孙权作为外应,本应没有顾虑,然而放走关羽,是为了让孙权自己树敌。

C.孙权不能效仿韩、魏、张、陈的谋划,选择与蜀断交。他的做法是错误的,当时吴国没有被魏所灭,只不过是侥幸。

D.蜀吴两国最终都灭亡的历史事实,从正面验证了鲁肃谋略的正确性。作者认为曹操和鲁肃诸葛亮一样,都能把天下大势看得十分透彻。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然后袭取荆州,通和于魏,而从此称臣质子,无虚日矣。(4分)

(2)古者,虞假道而偕虢亡,韩、魏肘而智伯灭。(4分)

14.“鲁肃之计”对东吴有何意义?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以十扇送徐天隐

黄庭坚

人贫鹅雁聒邻墙,公贫琢诗声绕梁。

坐客有毡吾不爱,暑榻无扇公自凉。

党细诸生尊孺子①,迷安七人先伟长②。

遗奴送箑非为好,恐有佳客或升堂。

【注】①徐稚,字孺子,东汉隐士。②徐干,字伟长,建安七子之一,三国时期魏人。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徐天隐家里贫穷,但他专心于锤炼诗作,吟诵诗歌的声音绕梁不绝,而一般人生活贫穷、呼喊之声纷乱嘈杂,会打扰到邻居。

B. 徐天隐酷爱诗歌,钻研文艺孜孜不倦,从暑天无扇也感觉清凉可见其有丰盈的精神世界,耐得住清贫。

C.东汉读书人仰慕孺子,魏国徐干以诗赋政论著称,诗人用这两个人赞扬徐天隐勤奋好学、淡泊明志,受到人们推崇。

D.诗人看徐天隐家里夏天没有扇子,考虑到去他家里的客人可能较多,所以送十把扇子给他,但对自己没能亲自送上的行为充满自责。

16,黄庭坚评价杜甫的诗“平淡而山高水深”,主张以故为新、平淡有味、涵泳深沉,他的诗学主张在这首诗里是如何体现的?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陈情表》中,李密用“______,______”写出了自己辞任洗马后朝廷严厉责备的态度。

(2)集句联是从古诗文中选句组成对联,既要原文不变,又要浑成出新。以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中的“___________”为上联,可与杜甫的“心迹喜双清”形成宽对;集白居易《琵琶行》中的“___________”为上联,再集王勃的“闲云潭影日悠悠”为下联,堪称佳联。

(3)中央领导人在2023年新年贺词中提到“我们的太空之家,遨游苍

穹” ,体现了我国航天科技高速发展的成果;而在科技不发达的古代,情感细腻、想象丰富的诗人们则常常借用美丽神秘的太空中的星辰来表情达意,如“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春节前夕,中央领导人来到山西汾西县僧念镇段村,在村便民服务中心,一张挂在墙上的“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作战图”吸引了总书记的目光。“作战图”上,清晰列明16个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的名单,每一户的监测识别时间、风险分类、帮扶责任人、帮扶措施、解除风险时间①。这样一张图,从一个侧面彰显了党中央“继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扎实推进乡村振兴”的战略部署,标注着中国共产党人“让群众生活更上一层楼”的不懈追求。

时间是伟大的书写者,见证不凡的征程。过去面临吃水难、行路难问题的甘肃东乡族自治县布楞沟村现如今村貌②,村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曾经交通不便的江西井冈山市茅坪乡神山村,如今进村的近10公里羊肠小道变成了5米多宽的水泥路,农家乐和民宿遍布村里,游客络绎不绝······濯濯童山披上了锦裳,③长出了庄稼,一个个山乡巨变,一幅幅锦绣画卷,是对“共产党就是给人民办事的,就是要让人民的生活一天天好起来,一年比一年过得好”的生动诠释。

人到半山不停步,船到中流当奋楫。新的一年已拉开序幕,各方仍需抓发展、促振兴、守底线,赓续弘扬脱贫攻坚,全面坚固脱贫攻坚成果。只有继续保持“越是艰险越向前”的英雄气概,激发“过了一山再登一峰”的十足干劲,按照既定的目标踏踏实实走下去,群众的生活才能够好上加好。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红楼梦》①,而且这种讽刺还用到书中的当权派主要人物身上。例如贾府当权人物贾政,这个名字使人想到“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这副对联,从而想到这是个失去自己真实本性的,完全从经书模子里刻出来的人物。塑造这个人物,正是作者反传统、反程朱理学思想的体现。

除了这个名字具有讽刺意义外,连跟随他的清客相公-一些依附于官僚富贵以帮闲凑趣的文人-②。例如一个叫“詹光”的,还有叫“单聘仁”的,整日与“沾光”、“善骗人”等为友,他是何等样人可想而知。刘禹锡在《陋室铭》里说“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而他则刚好相反,是“谈笑无鸿儒,往来有白丁”。更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样一个腹内空空的人却竟然被朝廷“点了学差”,此处情节的安排足见作者对皇权思想的批判。

广东省湛江市2023届高三二模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广东省湛江市2023届高三二模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重大工程的研究成果,实证了中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历史来路中,中华文明形成了“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精神特质和发展形态。 所谓精神特质,是意识、思维与一般心理状态中,区别于他者的独特性质与内容。或许有人说,强调“爱”与“百姓”、“诚信”与“正义”等并不鲜见。但实际上,中华文明中的诸精神特质,具有的并不是抽象、孤立或暂时的价值,而是深刻的历史沉淀与现实影响。 精神特质作为一种社会意识与上层建筑,必然由一定的物质基础产生。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农业起源和文明起源相互联系。据考古研究,中国的农作物驯化和农业起源至少可追溯到一万年前,以农业生产为主导经济的农业社会在距今五千五百年前后正式建立。可以说,中国在东亚独特的地理环境下孕育的生产方式,构成了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发展的基础,塑造了传统中国对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与处理,而中华文明的精神特质正是孕于其中的。 同时,中华文明的精神特质,不是孤立地生发于物质生产,而是作为集中体现与突出标识,反映着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立足世俗、追求“天道”、重视包容等特征,在关于中华文化传统的众多讨论中屡被提及。中华文明体系并非以宗教为核心,其对此岸世界和世俗性的重视包含着“仁者爱人”“民为邦本”的要求。中华文明独特的“天道”观,其本质是对社会公德和集体伦理体系的追求,诚信、正义等正是其中的重要价值。“和而不同”“有教无类”,见证了中华文明自古形成的包容性,大同与和合寓于其中,成为民族传承千余年的认同与追求。 可以说,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这些中华民族的精神特质是一种典型的社会意识,在以千年计的文明发展历程中发展、完善着自身。它们在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形塑中国传统社会发展形态的同时,也形成了巨

广东省茂名市2023届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含答案))

广东省茂名市2023届高三二模 语文试题 本试卷共10页,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什么是修辞?修辞就是在运用语言的时候,根据一定的自的情心地选择语言拉料这样一个工作过程。无论是说话,还是写文章,就是把语言折料经织起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或者告诉别人一件亭,说明一个问题,或者表示一个意见。语言材料很多,在表达的时候,有很大的选择余地。认真细致地选择,并且能很迅速地选出最需要、最适当的说法,就是修辞的能力。 修辞不是把话这么装饰那么装饰,更不是自己制造什么花样翻新的说法,只不过是从现有的语言材料中精心选择而已。 修辞既是选择的过程,就得有选择标准。选择语言材料是为了使我们说的话、写的文章具有准确性,就是能够把客观事物在我们头脑里的反映准确地表达出来。不仅准确,并且富有表现力。准确,富有表现力,这是我们选择语言材料最根本的考虑。所谓准确性、表现力,不能单单从自己主观方面考虑。语言是交际工具,有说的一方,有听的一方;有写的一方,有读的一方。说的人、写的人不仅要考虑主观苏面的目的,也要考虑客观方面的要求。只有主客观统一、表达效果才会更好。比如,你说一件事、听的人在工作很忙、时间很紧的情况下听,希望你简明扼要地说,这是客观的希望和要求。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你左用一个比方,右用一个形容,希望自己说得生动形象,活灵活现。你的主观愿望不能说不好,但是不符合容观的要求,效果就不好。所以,选择语言材料,进行修辞工作,既要考虑主观,又要考虑客观,力求主客观的统一。 这就涉及到对象和场合的问题了。如果你对孩子们讲一件事、少用一些抽象的比较难懂的字眼,用了一些复杂的句子,总之,要很费一些思索才能够理解清楚,尽管你所选择的句子都不错,话组织得也不错,但是效果并不好、因为不适合对象。相反,如果你是对一些理解能力比较强的青年人、成年人说同一件事,几句话就可以说得清楚,你却反复解释,这样说了那样说,反反复复,效果也不会好,因为不适合对象。同样的一件事,对家里的人随便说说,向熟悉的同志介绍介绍,或者你觉得需要向领导反映一下,汇报汇报,在这些不同的场合,就需要有一定区别的讲法,就是说要得体。所谓得体并不是矫揉造作,更不是虚伪,说些言不由衷的话,那样根本谈不到得体与不得体。所谓得体、就是在这样的场合,同这样有关系的一些人说-件事,怎样说最恰当,合乎这种场合的要求,合乎听话人和说话人相互关系的要求。不过,对象吓同,说话总应该有些区别。无论对长者、老者说话,对年轻人或者比自己小煲多的人说话,都需要诚实、亲切。对长者、老者,总要多一点尊敬的神态电,对年轻人或者比自己小得多的人,总要多--点关切爱抚的神态吧,这就是得体的问题。所谓得体,就是在真实药、买事求是的前提之个,根据其体的场合"、具体的对象,采取恰当——的说法,表现出自己一种应有的修养,一种比较高尚的思想精神面貌,这就是得体。不论口头上说话,书面上写文章,都应该考虑这个问题。 (摘选自张志公《修辞是一个选择过程》) 材料二: “修辞立其诚”语出《周易》,原指君子要注重文化修养,....政身诚实,后引用于诗文写作,遂指修饰文辞,强调文辞修饰,要服从内容酌真实。新时期以来,传统文化得以复兴,旧体诗词得风气之先,蓬勃发展,诗家辈出,佳作如仆。其成就皆有目共睹,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在这问题、那问题中,“修辞立其诚”也是问题之一。 诗词创作离不开一个"诚"字。离了"诚"就一无是处。傅庚生先生是民国时期的著名教授,讲旧体诗词常有出人意表处。他在《情辞与本色》一文中,谈“修辞立其诚”很有见地。所谓“诚”,说白了,就是作者一点内心的真实感动。有了这点真实感动,诗作自然“试”;没有,词藻再华丽,也是“伪”。为了说明这一问题,傅先生将陶渊明的《饮酒》诗之一的

广东省广州市2023届高三二模语文试题(解析版)

广东省广州市2023届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植物为人类和其他动物提供食物和住所,还能调节气候,给地球带来生机和活力。但由于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地球上的物种正在加速灭绝,植物也不例外。据统计,从1753年至2018年,全球范围内已经有571种种子植物在野外灭绝。一种植物的消失,对我们来说,并不仅仅是单一物种的消亡,也将会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 地球上的生物并不是孤立存在的,一种植物的灭亡可能会导致几十种伴生物种的消失,植物的大量灭绝将会动摇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塔基。在人类历史上,曾发生过多次由于遗传基础狭窄而引起的粮食安全事件。拥有相同基因的植物,一旦遭受疾病侵袭,很容易“全军覆没”。有专家认为,从野生植物的基因中或许能找到解决办法。如籼稻是由野生稻驯化而来的,在漫长的驯化过程中,籼稻获得了人们所期望的性状,但也失去了部分野生稻特有的基因,其中包括抗病虫、抗逆、高蛋白含量等优良基因。因此,对于育种专家而言,不适合食用的野生稻可以为改良栽培稻储备丰富的基因源,对解决粮食安全、维护人类生存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因此,为了保护野生植物资源,科学家想出了建造植物“诺亚方舟”的方法,将野生植物的种子提前保存起来,以备不时之需。现在,很多国家都在努力建设自己的种子库。而坐落于云南昆明的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是我国重大科学工程、亚洲最大的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 种质资源是指有活力、有生命力、可以传递给后代的遗传资源,如植物的种子。种子大约出现在3.6亿年前,是陆地植物在与环境相互适应的过程中不断演化出的高度复杂而精妙的结构,包含植物的全部遗传信息。通常,成熟的种子会在适宜的条件下开始萌发。但有时,种子也会因进入休眠状态而无法萌发。造成种子休眠的原因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种子自身的原因,如胚还需要继续发育或被种皮密封而未能获得足够的水分和空气;另一种则是外部原因,种子已充分成熟,只因环境不具备萌发所必须的条件而被迫处于暂时停顿状态。这两种因素既可以单独作用,也可以复合作用,使种子进入不同深浅程度的休眠状态。种子的休眠特性是一种植物特有的生存策略,可以让植物更好地适应环境,在最适宜的条件下萌发生长。正是因为这一特性,才使建立种子库、通过保存种子来保护植物多样性的方案成为可能。 为了保证种子能长久保存,首先要尽量采集成熟度较好且饱满度较高的健康种子。种子采集通常从容易采集的区域入手,逐渐延伸到更偏远的地区。种子被采集回来后,还要对其“验明正身”,核查种子与标本、数据表、DNA材料、照片等是否一一匹配,并初查种子的质量状况。其次,要创造适宜的条件将种子保存起来,尽可能使它们“延年益寿”,以便日后需要的时候再次利用。对于大多数种子而言,高温高湿环境会加速其萌发过程,促进种子的呼吸作用,加速物质代谢,也会导致出现霉变等问题。相比之下,种子更喜欢干燥低温的贮藏环境。大量实践数据表明,在一定的范围内,种子的含水量每降低1%或储藏温度每降低5℃,种子的储藏寿命可延长一倍。实际操作中,种子会被放置在空气相对湿度为15%的干燥间进行脱水,这样做是为了让种子的含水量下降到安全范围之内。如果种子的含水量超过安全范围,过多的水分就可能成了种子的“心腹之患”,在低温下形成大冰晶,破坏细胞膜结构,导致种子失去活性。

2023年高考语文备考之前各地高三模考理解性默写汇编含答案

1.【广东省汕头市2023届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1)陆游《临安春雨初霁》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用清新隽永的语言,细致贴切地描绘出一幅明艳生动的春光图。 (2)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运用对比手法,阐明诚心诚意待人和傲视别人的不同结果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古诗词中有这样一种意境:天地辽阔,无边无际的江面上,唯有一只小舟。这小舟正是诗人人格的写照,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023届山东省泰安市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1)苏洵在《六国论》结尾处指出“为国者”如果凭借偌大的国家,却“___________,__________”,旨在告诫北宋统治者要汲取历史教训。 (2)草木是古诗词常用意象,其兴衰往往寄寓作者复杂的情感,如屈原《离骚》(节选)中的“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3)黄庭坚《登快阁》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与王维《山居秋以》中的“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意思相近。 3.【广东省潮州市2023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1)《陈情表》中,李密用“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自己辞任洗马后朝廷严厉责备的态度。 (2)集句联是从古诗文中选句组成对联,既要原文不变,又要浑成出新。以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中的“___________”为上联,可与杜甫的“心迹喜双清”形成宽对;集白居易《琵琶行》中的“___________”为上联,再集王勃的“闲云潭影日悠悠”为下联,堪称佳联。 (3)中央领导人在2023年新年贺词中提到“我们的太空之家,遨游苍穹”,体现了我国航天科技高速发展的成果;而在科技不发达的古代,情感细腻、想象丰富的诗人们则常常借用美丽神秘的太空中的星辰来表情达意,如“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4.【山东省淄博市2023届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1)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提出“十思”以助君主“守成”,其中劝谏唐太宗要赏罚有度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种树郭橐驼传》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明郭橐驼并没有使树木长高长大的秘诀,只是不妨碍树木生长罢了,这对我们育人也有很大的启迪作用。 (3)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奖牌设计融入了中国玉璧元素,“玉”质细而坚硬、温润而有光泽,深受人们的喜爱,也是古诗词中常见意象,如“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5.【2023届湖南省长沙市雅礼中学高考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1)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口狗吠”深巷中两句,以动物的自由自在,表现乡村生活的幽静。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2)苏轼《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现出曹操放眼长江、纵情抒怀的英雄气概。 (3)“莲”(荷)在我国分布广泛,古诗词中咏赞“莲”(荷)形貌之美者众,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2023届湖北省荆门市龙泉中学、荆州中学、宜昌一中三校高三下学期5月联考语文试题】(1)香草是屈原钟爱的意象,《离骚》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面说用香草作为个人外在的装饰,其实是注重加强品德修养的意思。 (2)《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向太宗提出了“十思”,其中,“__________________”说察纳善言,“__________________”说远离小人。

2023届广东省部分地区高三5月语文试卷默写专题汇编(含答案)

2023届广东省部分地区高三5月语文试卷默写专题汇 编 默写专题 广东省惠州市2023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有重要地位,他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哂笑子路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师说》中,韩愈以孔子为例,指出古代圣人重视师道的事实,并由此得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结论,这是“教学相长”思想的体现。 (3)《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委婉表达了自己对百姓忘却国耻、安于异族统治的沉痛之情。 2023届广东省高三模拟练习语文试题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孟子·梁惠王上》中“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和《礼记·礼运》中“______,______”表达了相同的意思,都体现了儒家的“仁”。 (2)《春江花月夜》中诗人写望月思远,希望追随月光陪伴远人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3)唐诗宋词中,文人常借宝剑的意象表达自己建功立业的渴望,如“______,______”。 2023届广东省揭阳市跨市区校联考高三三模语文试题 五、情景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归去来兮辞(并序)》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大自然的生机和韵律,令人如闻如见,心生愉悦。

(2)三国时吴国名将周瑜战功显赫,名扬后世,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两句,就用夸张手法描写了他的辉煌战绩。 (3)古代诗人往往通过明月来寄托思念故乡、怀念亲友、时空永恒等思绪,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广东省深圳市教育集团2023届高三下学期5月适应性测试语文试题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旧日好友重逢饮宴,重话当年情谊是人生一大快事。在曹操《短歌行》中“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两句就有相似的表达。 (2)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化用荀子的话告诫太宗要重视人民的力量,小心谨慎施政的两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列锦,亦称“名词铺排”,是指由名词或名词性短语排列在一起,用以烘托气氛、创造意境、表 达情感的一种修辞手法。古典诗歌作品中常见运用这一表现手法的诗句,如“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2023届广东省5月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综合能力调研语文试题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同样表达时光飞逝意重,屈原在《离骚》中直接指出“__________”而李白则在《将进酒》中用“_____________”这一比喻句形象地表达。 (2)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自己园中散步、院门常闭的宁静生活。 (3)苏轼通过自己在石钟山的亲身经历,考证了石钟山的得名原因,从而指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广东省汕头市2023届高三二模 语文试题

试卷类型:A 2023年汕头市普通高考第二次模拟考试试题 语文 本试卷共8页,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在答题卡上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字迹笔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清楚。核对条形码上的准考证号、姓名和科目,确认无误后,贴好条形码。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墨水字迹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从文学经典切入,以文学的内容、文学的手段、文学的姿态,通过阅读鉴赏,提高感觉美、鉴赏美、享受美、表达美、创造美的意识和能力,无疑是开展美育的有效方式。而十分可贵的是,文学经典以其语言艺术的独特属性,将不同的艺术形式包蕴其间,为鉴赏者提供了领略音乐、舞蹈、戏剧、绘画、书法、建筑、民间工艺等各类艺术之美的间接途径,使人们在阅读文学经典、感受语言艺术的同时,能够获得多重艺术的审美愉悦。中华民族向来重视文学经典中的艺术美育价值。“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正是对“艺”之美育方式及人格塑造最为简约的表达。对“游于艺”之“游”,朱熹

以为“游者,玩物适情之谓”,钱穆以为“游,游泳。艺,人生所需”,均在强调于从容之境中涵泳性情,成就君子人格。阅读文学经典,沉浸其间,从容品读,自然有潜移默化的心灵滋润。通过文学经典再度领悟、感受多种艺术形式之美,也早已为古今中外文学家、美学家所关注。 谈论美育,人们时常会直接对应于“艺术教育”。论及艺术教育,使人自然而然联想到一门技巧,并将其理解为学一门“技术”,比如弹琴、绘画、跳舞、写字。然而,正如艺术大家们所认为的,艺术教育不是让每个人都成为钢琴家、画家、舞蹈家、书法家,美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我们可以撷取文学经典中的“艺术”内容,在艺术的感受、体悟中领会各类艺术的美好境界,得到审美教育,而且这样的优质资源俯拾即是。比如,文学经典中有大量的题画诗、乐舞诗、体育诗,画、诗、书、舞、琴、棋之美往往相互辉映,欣赏者在阅读一首小诗时,也能有如临其境之美感。文学经典通过对“艺术”的书写,将语言艺术与某一类具体“艺术形式”交织融合,使其具备了多重审美功能。由此所生发的美育,适应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接班人的需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并将“美育”置于“五育”之一。美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在具体的事物和抽象的观念中,我们都可以发现美的存在。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美是一种心灵的体操,它使我们的精神正直,心地纯洁,情感和信念端正。”美育作为一种以审美活动为主要方式与手段的教育活动,能够直接作用于发展人的感性,成为人的全面发展不可缺少的关键环节。我们可以从最基本的文学经典阅读开始,将蕴藏于文学经典中的“艺术”教育元素加以发掘、阐释,引导广大读者通过对文学经典的品读,汲取多重艺术素养,提高审美能力,从心灵滋润的角度真正实现艺术教育的价值,达到艺术教育的目的。总之,我们要善于从文学经典尤其是古典文学中发掘艺术教育素材,在多重教育维度中潜移默化,推进审美教育,建构诗意人生。 (摘编自杨晓霭《从文学经典中探寻“人文”之美》)材料二: 当下美育思想和美育方法存在着一些需重视解决的问题。首先,人们对审美教育的理解往往就是艺术技能培养,家长送孩子到各种培训班学乐器、学绘画、学舞蹈等,目的是让孩子掌握某种技能,从升学的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

_语文丨2023届高考模拟调研卷(二)语文试卷及答案

绝密★启用前 202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试题 语文(二) 本试卷共8页,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纸上。将条形码横贴在答题纸“贴条形码区”。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在答题纸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纸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纸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日前,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考古传来捷报,在以往丰硕的发掘成果的基础上,此次祭祀区发掘1834平方米,新发现的6座坑出土编号文物近13000件,其中相对完整的文物3155件。大量新出土文物以无可辩驳的事实澄清了以往古代巴蜀研究的一些迷失,进一步勾勒了中华先民早年突破地理疆域限制,在多民族交流融合中开拓前行的壮阔历史画卷。 相对于中原广袤平原,巴蜀偏于一隅,向来以山高水远著称。过去学术界流行的看法是,诸如四川这样的巴蜀地区,文化多半是封闭的,与中原文化没有什么实质联系。如顾颉刚的《古代巴蜀与中原的关系说及其批判》认为:“当时的蜀国本和中原没有什么关系,直到春秋战国间才同秦国起了交涉……不幸历代人士为秦汉的大一统思想所陶冶,认为古代也是一模一样的,终不肯说这一块土地上的文化在古代独立发展,偏要设法把它和中原的历史混同搅和起来,于是处处勉强拍合,成为一大堆乱丝。” 三星堆大规模考古发现证明,自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少是晚期之末起。巴蜀地区与中原间就打破隔绝,开始往来交流,有时还是比较畅通的频繁交流。从本次发掘出土的若干新器物即可看出,巴蜀地区与国内其他地区存在密切的文化交流关系。3号坑、8号坑发现的铜尊、铜罍、铜瓿等,为中原殷商文化的典型铜器;3号坑、4号坑发现的玉琮,与甘肃、青海地区齐家文化的玉琮有明显的渊源关系;7号坑、8号坑发现的有领玉璧、玉璋、玉戈等,在河南、陕西、山东以及广大的华南地区都有同类器物存在。 三星堆遗址大量令人赞叹的丰富文物为如何看待和解读马国古史传说提供了新的参照坐标。东晋史学家常璩的《华阳国志·蜀志》曰:“黄帝为其子昌意娶蜀山氏之女,生子高阳,是为帝颛顼;封其支庶于蜀。历夏、商、周、武王伐封,蜀与焉。”对于诸如此类的蜀国古史传说描述,尽管并非孤证,但由于缺乏并无从进行确凿的考订,过去史学家多半持审慎接受态度。

广东省湛江市2023届高三二模考试语文试题试卷及答案解析

广东省湛江市2023届高三二模考试 语文试题试卷及答案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重大工程的研究成果,实证了中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历史来路中,中华文明形成了“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精神特质和发展形态。 所谓精神特质,是意识、思维与一般心理状态中,区别于他者的独特性质与内容。或许有人说,强调“爱”与“百姓”、“诚信”与“正义”等并不鲜见。但实际上,中华文明中的诸精神特质,具有的并不是抽象、孤立或暂时的价值,而是深刻的历史沉淀与现实影响。 精神特质作为一种社会意识与上层建筑,必然由一定的物质基础产生。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农业起源和文明起源相互联系。据考古研究,中国的农作物驯化和农业起源至少可追溯到一万年前,以农业生产为主导经济的农业社会在距今五千五百年前后正式建立。可以说,中国在东亚独特的地理环境下孕育的生产方式,构成了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发展的基础,塑造了传统中国对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与处理,而中华文明的精神特质正是孕于其中的。 同时,中华文明的精神特质,不是孤立地生发于物质生产,而是作为集中体现与突出标识,反映着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立足世俗、追求“天道”、重视包容等特征,在关于中华文化传统的众多讨论中屡被提及。中华文明体系并非以宗教为核心,其对此岸世界和世俗性的重视包含着“仁者爱人”“民为邦本”的要求。中华文明独特的“天道”观,其本质是对社会公德和集体伦理体系的追求,诚信、正义等正是其中的重要价值。“和而不同”“有教无类”,见证了中华文明自古形成的包容性,大同与和合寓于其中,成为民族传承千余年的认同与追求。 可以说,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这些中华民族的精神特质是一种典型的社会意识,在以千年计的文明发展历程中发展、完善着自身。它们在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形塑中国传统社会发展形态的同时,也形成了巨大的相对稳定性,融入了民族的文化基因与血脉。它们作用于历史中国,也影响着当代中国,英国学者马丁·雅克就曾指出中国是“文明型国家”的成功样板。中国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蕴含着民族精神特质,也根源于此。 近代以降,中国社会发生巨大变迁,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创造了一系列伟大成就,但并没有割断中国的文化血脉,而是提出,“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推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从决胜脱贫攻坚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从疫情防控中的生命至上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从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到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华文明的精神特质正以“其命维新的方式彰显于当代中国实践中。 (摘编自徐皇冠《何为中华文明的精神特质?》) 材料二: 在中华民族不断走向繁荣复兴的今天,对中华文明的精神特质进行科学系统地提炼、总结和概括,具有必要性和重大的现实意义。在五千多年没长的历史文化积淀中,中华文明培育了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精神特质,这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气质的鲜明体现,也是我们对于自身精神特质的体系化阐释,它不仅铸就了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而且成为中华民族应对一系列国际、国内复杂问题的价值支撑,更是我们中国共产党人执政理念的具体写照。 几千年来,这些精神元素已经在各族人民心中深深扎根,激励着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激励着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征程中赓续初心,砥砺前行。无论国际局势如何纷繁复杂,世界格局如何调整变化,中国人民始终秉承着仁爱、民本、诚信、正义、和合、大同等价值理念来处理国际事务,发展国际关系,通过扎实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重大战略,彰显了中国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大国责任和担当。 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漫长文明发展史来看,对中华文明精神特质的探源和阐释是一个较为艰深且复杂的问题,既要观照传统文化与现代观念的融合,又要考量历史传统与现实实践的对接,更要审视中华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冲突与碰撞。中华文明的精神特质一直孕育在中华民族数千年文明发展进步的历史进程中,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在继承先贤“仁者爱人”“君舟民水”“小信诚则大信立”“君子和而不同”等宝贵精神财富的基础上,又将这些精神财富融入我们党的执政理念中,实现了传统文化和现代观念的有机结合。

广东省佛山市2023届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广东省佛山市2023届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早年殷墟的发掘与研究所形成的科学、全面、系统地重建中国古史的目标不是将考古学维系在了传统的文献史学和金石学的范围之内,而是从更广义的视角重新定义了史学的涵义,从而奠定了考古学在中国现代学科、学术中的独立地位。这一目标一直以来为中国的考古学者所继承、发扬,从而形成了中国考古学的殷墟传统。 以田野发掘为基础,不断获取新的资料是殷墟的史学传统之一。强调史料的扩充,有两方面的涵义:首先考古发掘是获取新史料的重要方法,傅斯年、李济都极为重视科学的田野考古发掘。殷墟的科学发掘获得了大批的考古材料,从而大大扩充了殷商史研究的内容。其次,新史料既然是以重建古史为目标,其内容必定广泛、全面。归纳起来,殷墟发掘所获取的考古材料包括了建筑遗址、墓葬等遗迹现象;甲骨刻辞及在器物上刻划书写的古文字资料等方方面面。新中国成立后,夏鼐主持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工作之时,十分重视通过田野发掘积累考古材料。他在一个时期内“把中国考古学的重点放在田野考古工作上去”,在重要的考古遗址开展长期的田野发掘工作,获取了大量的考古资料,极大地丰富了古史探索的内容。 采用科学的方法,不断扩张新的工具,进行多学科的综合研究是殷墟的史学传统之二。20 世纪50年代以后,全球范围内的考古学出现了“技术革新”,自然科学领域的研究成果被更多地应用到了考古学的研究中。中国考古学也很快引入了碳十四、热释光,光谱分析,中子活化分析,孢粉学,古动植物学,航空、遥感等一系列新的科技手段综合研究考古遗存。尤其是碳十四实验室的建立和大批碳十四标本数据的测定,为中国史前考古学的编年研究奠定了基础。 强调考古学以重建古史为目标是殷墟的史学传统之三。随着田野发掘工作的广泛开展和考古资料的积累丰富,苏秉琦于20世纪90年代初再次提出重建中国史

2023届广东省大湾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启用前注意保密 2023届大湾区普通高中毕业班联合模拟考试(二) 语文 本试卷共10页,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学校、班级、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和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将条形码横贴在答题卡“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将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希望广大文艺工作者坚守人民立场,书写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诗。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立场,也是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的动力所在。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人民满意不满意作为检验艺术的最高标准,创作更多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让文艺的百花园永远为人民绽放。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时代的创造者。在人民的壮阔奋斗中,随处跃动着创造历史的火热篇章,汇聚起来就是一部人民的史诗。人民是文艺之母,文学艺术的成长离不开人民的滋养,人民中有着一切文学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丰沛源泉。文艺要对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进程给予最热情的赞颂,对一切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奋斗的拼搏者、一切为人民牺牲奉献的英雄们给予最深情的褒扬。

广东省2023年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带答案)

广东省2023年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文以载道”既是一种文艺创作准则,更是一种批评理论倾向。这种倾向跨越千年,一直深蕴在中国文艺批评体系土壤中,我们无法从价值论角度对其进行简单的肯定或否定,而是需要辩证对待。诚如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所言,文艺批评无论孤立从政治标准出发还是从文艺标准出发都会出问题,前者会导致庸俗社会学批评,后者则会陷入“为艺术而艺术”的泥沼,两者都不利于文艺批评的健康发展。“五四”以来,对文艺批评实践性的重视实现了对“载道”传统的有效接续,标志性的人物非鲁迅莫属。在《对于批评家的希望》中,他表达了对当时一些“痰迷心窍”式批评家的讽刺:“独有靠了一两本‘西方’的旧批评论,或则捞一点头脑板滞的先生们的唾余,或则仗着中国固有的什么天经地义之类的,也到文坛上来践踏,则我以为委实太滥用了批评的权威。”这些所谓的批评家犯了先入为主、僵化固执的毛病,没有结合文学实践展开批评。结合鲁迅对当时京派文人“象牙塔式创作观念”的批判,可以看出他的确实现了理论主张与批评实践的一致。在鲁迅看来,文艺是匕首和投枪,文艺批评也应具有类似的性质,这样才能挣得一个文学的大光明。很显然,这种批评观点与古代“载道”式文艺批评观如出一辙,所以孙郁指出鲁迅“在人文传统和马克思主义遗产的参照下,从艺术规律出发,以中国特有的话语方式,表达对于文学的不同理解”。这一观点富有启发性。笔者认为,其中“中国特有的话语方式”起码应该包括两个方面:首先,指向现实的、有为而作的批评传统。这种传统是对古代“载道”传统的接续,又与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对实践性的追求相互合流,从而形成了中国当代批评话语。其次,是对古代诗话式批评“直抵本质”的言说方式的吸收。中国古人在表达对某些文艺现象、作品风格、名物句读的看法时,往往省略繁复的论证过程,直接表达个人见解。表面看来,这种方式似乎极不科学,但仔细考察会发现,撰写诗、文、评的作者,往往是各自时代文采斐然的大家。他们艺术修养极高,有着丰富的创作实践经验,因此他们的见解往往能达到鞭辟入里、高屋建瓴的效果,令人信服且富有启发性。 以鲁迅为代表的20世纪早期批评家往往具备上述特征。尽管他们中的一些人表面上否定传统文化,但传统文化精神却是他们体内永恒的基因。毛泽东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多次提到鲁迅,全文第一次发表于1943年10月19日的《解放日报》,这个日子正值鲁迅逝世七周年,当时的编者按称发表该文“以纪念这位中国文化革命的最伟大与最英勇的旗手”。此后,以解放区为中心,开展了大规模学习《讲话》精神的活动。作为副产品,鲁迅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亦得到了进一步巩固。今天看来,鲁迅身上潜存着中国特有的“传统话语”,扮演了中国现代文艺批评与古代文艺批评之间的中介角色。或者说,古代“载道”传统、鲁迅、《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三者之间存在微妙的逻辑关系,鲁迅是中介,古代传统是源泉,《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是动力。借助对鲁迅的学习和推崇,实现了文艺批评的“载道”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整合,在这一过程中,现代主流文艺批评话语得以形成。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在文艺批评领域发挥着显性的指导作用,但往往忽视其特有的中国面孔。实际上,文艺批评中对鲁迅传统、对《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对文艺社会效果的重视,就是在与中国古代文艺批评精神对话。可喜的是,新时代的文艺批评者已经逐渐认识到了这一点,并养成了一种文化自觉。2014年10月,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为指导,继承创新中国古代文艺批评理论优秀遗产”“在艺术质量和水平上敢于实事求是,对各种不良文艺作品、现象、思潮

广东省各地市2023届高考语文二模试题分类汇编-04古代诗歌阅读(含解析)

广东省各地市2023届高考语文二模试题分类汇编-04古代诗 歌阅读 一、古代诗歌阅读 (2023届广东省潮州市高三二模语文试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以十扇送徐天隐 黄庭坚 人贫鹅雁聒邻墙,公贫琢诗声绕梁。 坐客有毡吾不爱,暑榻无扇公自凉。 党锢诸生尊孺子①,建安七人先伟长②。 遗奴送箑非为好,恐有佳客或升堂。 【注】①徐稚,字孺子,东汉隐士。②徐干,字伟长,建安七子之一,三国时期魏人。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徐天隐家里贫穷,但他专心于锤炼诗作,吟诵诗歌的声音绕梁不绝,而一般人生活贫穷、呼喊之声纷乱嘈杂,会打扰到邻居。 B.徐天隐酷爱诗歌,钻研文艺孜孜不倦,从暑天无扇也感觉清凉可见其有丰盈的精神世界,耐得住清贫。 C.东汉读书人仰慕孺子,魏国徐干以诗赋政论著称,诗人用这两个人赞扬徐天隐勤奋好学、淡泊明志,受到人们推崇。 D.诗人看徐天隐家里夏天没有扇子,考虑到去他家里的客人可能较多,所以送十把扇子给他,但对自己没能亲自送上的行为充满自责。 2.黄庭坚评价杜甫的诗“平淡而山高水深”,主张以故为新、平淡有味、涵泳深沉,他的诗学主张在这首诗里是如何体现的?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2023届广东省汕头市高三二模语文试题)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小题。 临江仙·梅 李清照 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春迟。为谁憔悴损芳姿。夜来清梦好,应是发南枝。 玉瘦檀轻无限恨,南楼羌管休吹。浓香吹尽有谁知。暖风迟日也,别到杏花肥。 访妙玉乞红梅①

贾宝玉 酒未开樽句未裁,寻春问腊到蓬莱。 不求大士瓶中露,为乞嫦娥槛外梅。 入世冷挑红雪去,离尘香割紫云来。 槎枒谁惜诗肩瘦,衣上犹沾佛院苔。 【注】①选自《红楼梦》第五十回。 3.下列对这两首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首诗歌都提及梅花的花色和花香,但两首诗歌中的梅花形象有所不同。B.《临江仙·梅》以梅花的玉瘦衬托红杏的憨肥,鲜明生动,凸显春意盎然。C.《访妙玉乞红梅》用嫦娥喻妙玉,突出了自称“槛外人”的妙玉的超凡脱俗。 D.妙玉虽然惯常特立独行,但却没有拒绝踏雪寻梅的宝玉,终以梅花相赠。 4.这两首诗歌同是写梅,却流露出作者不同的心境。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2023届广东省高三二模语文试题)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经龙门废寺 刘沧 因思人世事无穷,几度经过感此中。 山色不移楼殿尽,石台依旧水云空。 唯余芳草滴春露,时有残花落晚风。 杨柳覆滩清濑响,暮天沙鸟自西东。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先写诗人因为人世扰攘、人事繁复而生发的种种人生感慨,因伤心而触景,诗人多次来到龙门废寺,如此起笔不同一般。 B.颔联写诗人从早到晚流连于“不移”的“山色”和“依旧”的“石台”,这与刘禹锡的“山形依旧枕寒流”一句异曲同工。 C.颈联细笔勾勒出诗人眼前之景,新生的“芳草”青翠欲滴,日暮的“残花”飘摇坠落,新旧两相继替,春天的生机扑面而来。 D.尾联所写之景由近及远,动静相宜,诉诸诗人的视听感官,借流水的清音和飞鸟的啼鸣表达诗人寄情于自然的人生态度。 6.有人认为,本诗颔联中的“石台依旧水云空”一句可能为“水云依旧石台空”之误,你同意这一说法吗?为什么?

2022-2023年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语文考试试题含参考答案

2022-2023年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语文考试试题含参考答案 第I卷阅读(70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 斯皮尔伯格在拍摄《辛德勒的名单》时说过:“每隔五十年,就是人类合上历史教科书准备遗忘的时候。”从这个角度讲,《长津湖》的出现正逢其时。我们观看这部电影,谈论这部电影,经由这部电影所构造的集体感知路径,来回溯那段被尘封的历史,理性沉思,观照现实。 《长津湖》拍出了新主流大片特别是革命历史战争片的新境界。中国电影有自己的战争片谱系和美学传统,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现实主义的结合诞生过“三战”和《上甘岭》《英雄儿女》《大决战》等一系列优秀作品。当然,一度也有这样的声音:中国缺乏现代意义上的战争片,没有好莱坞式的“反思战争”的战争电影;中国的战争片只分“敌我”,不站在更高的“人类”的立场上去“反思战争的残酷性与荒诞性”。从这样的角度来看,《长津湖》肯定不是“好莱坞式”的战争电影,影片的反战是站在正义的立场,站在祖国的立场,站在和平的立场之上,是以爱国主义和家国情怀为基础的。影片试图传递出“以战止战”的和平愿景,片中令人印象深刻的台词“这场仗,我们这一代人打了,下一代人就不用打了!”,以及毛泽东说的“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与伍连长说的“有的枪要开,有的枪可以不开”形成了不同层间的呼应,战争和敌我的辩证关系也具有说服力。这既是延续了《上甘岭》《英雄儿女》等革命英雄主义、革命乐观主义、现实主义传统,同时也增加了更多的对战争本身的思考,诸如残酷性、荒诞感、生死等。不被“有敌我,无战争”这种认为国产战争片缺乏所谓现代元素这样的观念带着走,我们拍出了《长津湖》这样的“在有敌我的前提下,有战争”的优秀的中国式战争电影。 值得一提的是,影片对英雄的塑造不是“战狼”式的,而是相对严格地按照英雄叙事的标准模式进行,能激发起观众巨大的共情。 接受使命呼唤:伍千里背着哥哥伍佰里的骨灰回家,可刚到家,就收到了部队的命令出征。伍万里偷偷跟踪伍千里上了前线,被征兵入伍。伍千里深知战争的残酷与痛苦,最小的弟弟也要从军,他的内心是挣扎的。但“英雄”的定义,就是注定要去承担必须承担的使命。因此,伍千里带上了弟弟。 英雄经受磨炼:有观众会觉得火车上的一段略微冗长,但在英雄叙事之中,这一段又必不可少——这是英雄初出茅庐接受训练的时刻。想想《黑客帝国》中尼奥被唤醒,跟随墨菲斯接受训练的一段戏,就可以理解伍万里在火车上与老兵的冲突、成长和融入。 英雄需要精神导师:在伍万里作为英雄成长的过程中,除了哥哥,还有两位精神导师,一位是段奕宏饰演的打不死的英雄,当伍万里向他致敬时,段奕宏却呵斥他:“哪里有打不

广东省梅州市2023届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广东省梅州市2023届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关于文艺创作规律的重要观点,从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中国的文艺界进行过持续的讨论,形成了共识,文艺创作的实践尤其是叙事文学的创作也都认同这一创作的理念,并按照这种理念去进行创作。进入新时代,这一理论话语依然有着强大的生命力。 中央领导人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讲话多次提到要重视文学典型人物的创造,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中国化进一步指明了方向。他从典型人物代表时代的艺术高度以及代表一个时代文艺的重要标识的高度,指出了塑造新时代典型人物的重要价值。他指出:“典型人物所达到的高度,就是文艺作品的高度,也是时代的艺术高度。只有创作出典型人物,文艺作品才能有吸引力、感染力、生命力。”“文学艺术以形象取胜,经典文艺形象会成为一个时代文艺的重要标识。一切有追求、有本领的文艺工作者要提高阅读生活的能力,不断发掘更多代表时代精神的新现象新人物,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艺术创造,以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美学风格,塑造更多吸引人、感染人、打动人的艺术形象,为时代留下令人难忘的艺术经典。”习近平对典型与时代的关系、典型与创作者以及创作者与阅读生活的关系、典型与文艺作品审美感染力的关系作了更富时代性的揭示,对我们在新时代坚持与发展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摘编自蒋述卓《责任与使命:建构新时代中国文艺理论话语体系》) 材料二: 如今,类型化和同质化的创作引起了相关领域内文艺研究者和评论家的警惕,有鉴于此,学者们提出,应重新确立典型论作为现实主义核心创作方法与评论依据的重要地位,重启典型人物、典型形象、典型环境等经典概念,促进文艺典型再构型,承托文艺创作、文艺评论发展的新趋势。当代的一些优秀作家,例如王安忆、陈忠实、阎连科等,一直在探索着人物、典型的实践与理论问题。不管是现实主义、现代主义、浪漫主义,还是现代现实主义,都可以拥有自己的典型人物,都有自己的内在机制和规律。重启典型人物的探索、研究,就会带动整个人物理论的复兴,自然也会推动文学创作的发展。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