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陈共版财政学讲义(word版本,条理较清晰)

陈共版财政学讲义(word版本,条理较清晰)

陈共版财政学讲义(word版本,条理较清晰)
陈共版财政学讲义(word版本,条理较清晰)

第一章财政概念和财政职能

第一节政府与市场

1. 市场:市场效率和市场失灵

明确财政学从"市场"说起的原因,阐明"市场失灵"是政府介入或干预的必要合理依据。

2. 政府:政府干预与政府干预失效

明确现代社会中政府的经济作用,在此基础上,确定政府干预的程度并选择干预的适当手段,避免过度干预导致政府干预的失效。

3. 公共物品和公共需要

(1)公共物品是和私人物品对应的。人类社会需要各式各样的商品和服务,由于存在市场失灵,有些商品和服务市场不能提供,或不适于由市场提供,则必须由政府系统通过本身的特殊运行机制来提供。因此,人类社会需要的各式各样的商品和服务,依据需要主体和供给渠道的不同,可以分为两大类: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由市场供给用来满足个别人需要的商品和服务称为私人物品,由国家机关和政府部门――公共部门提供用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商品和服务称为公共物品。

区分或辨别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通常应用两个基本标准:一是排他性和非排他性;二是竞争性和非竞争性。

有些物品兼备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的特征,因而称之为混合物品或准公共物品。

(2)公共需要是和私人需要相对应的。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由市场提供私人物品用于满足私人的个别需要,由国家公共部门提供公共物品用于满足社会的公共需要。

公共需要的特征可从四方面来理解。

第二节财政概念

1.财政的基本含义

从人类发展史来看,财政是伴随国家的产生而产生的,所以财政活动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经济现象。中文"财政"词汇从日本"进口",来自于英文"Public Finance"一词。虽然在学术研究上还有不同的理解,但一般把财政理解为一种国家或政府的经济行为。简略地概括财政的概念,从不同的角度,可以有不同的理解。从实际工作来看,财政是指国家(或政府)的一个经济部门,即财政部门,他是国家(或政府)的一个综合性部门,通过他的收支活动筹集和供给经费和资金,保证实现国家(或政府)的职能。

2.财政的基本特征:阶级性和公共性;强制性与非直接偿还性;收入与支出的对称性。

3. 关于财政与"公共财政"

财政一词至今已经约定俗成应用了100多年,在中国财政改革中,近年提出了市场经济体制下的财政应是"公共财政",并提出"构建公共财政框架"的命题,于是出现两词并用,而且对两个词赋予不同的涵义的现象,并由此引起一场学术争论。由于本书仍名之曰财政学,没有同时使用"公共财政"一词,因此,本书从英文public finance一词的译法、财政学的理论发展方向以及"公共财政"一词实际应用三个方面,对二者的区别进行了相应解释。

第三节财政职能

1. 研究财政职能的思路和意义

研究财政职能的任务,是从理论上概括财政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因而财政职能的概括与分类对构建财政学的理论体系,对确定财政学研究的内容、方向和目标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本书总的思路是,财政是政府的一种经济行为,是履行和实现政府经济职能的手段,所以财政职能就是政府的经济职能,即资源配置、收入分配、经济稳定和发展。这里要研究的问题,主要是分析和研究财政在履行和实现政府经济职能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财政履行和实现政府经济职能的特殊机制和手段。

2. 资源配置职能

财政的配置职能是由政府介入或干预所产生的,它的特点和作用是通过本身的收支活动为政府提供公共物品提供经费和资金,引导资源的流向,弥补市场的失灵和缺陷,最终实现全社会资源配置的最优效率状态。因此,财政的资源配置职能要研究的问题主要是:资源配置效率用什么指标来表示、如何通过政府与市场的有效结合提高资源配置的总效率以及财政在配置资源中的特殊机制和手段。

3. 收入分配职能

收入分配的核心问题是实现公平分配,因而财政的收入分配职能所要研究的问题,主要是确定显示公平分配的标准和财政调节收入分配的特殊机制和手段。

4. 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

经济稳定包含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多重含义。经济发展是一个通过物质生产的不断增长来全面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基本需要的概念,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包括消除贫困、失业、文盲、疾病和收入分配不公等现象。财政实现经济稳定和发展职能的机制和手段是与上述概念相联系的。

第二章财政支出的基本理论

第一节公共物品的生产、提供和定价

1. 公共物品的提供方式

(1)关于资源最优配置的市场原则是否适用于公共物品的生产和消费的问题,是有关研究公共物品时需要解决的一个前提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的思路,一般是通过公共物品的市场需求和供给曲线来得到。

(2)公共物品的提供方式是确定政府提供公共物品规模和财政支出规模的基本依据。一般而言,纯公共物品只能由政府来提供而不能由市场来提供,这是由市场运行机制和政府运行机制的不同决定的。财政学关心的问题,是政府提供公共物品与市场提供私人物品之间的恰当组合,以及政府提供公共物品所花费的成本和代价,合理地确定政府提供公共物品的范围和财政支出的规模。为此,需要规范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以及提供公共物品的政治决策程序,加强财政管理,提高财政支出效率,尽可能减少可能带来的效率损失。

(3)混合物品的特征是兼备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的性质,不言而喻,可以采取公共提供方式或市场提供方式,也可以采取混合提供方式。

(4)20世纪80年代以来,财政学有关公共物品理论在许多方面取得了进展,其中尤以公共物品的私人供应问题的讨论最为引人注目。传统理论认为,公共物品特别是纯公共物品领域是公共部门活动的范围,但公共物品私人提供的研究对此提出了挑战。

2. 公共生产

(1)公共物品的提供方式涉及公共物品的生产方式问题,因为公共物品可以由政府直接组织生产,即所谓公共生产,也可以由私人生产,政府来购买。公共物品的生产方式和提供方式并不是一回事,两者可以形成多种相互交错的组合:有些公共物品是公共提供、公共生产;有些公共物品是公共提供、私人生产;至于公共生产部分收费或私人生产由政府给予补贴的混合物品,则属于公共生产、混合提供或私人生产、混合提供。

(2)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践证明,单纯从形式上和数量上追求全面国有化,并不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也不利于国民经济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不在于它的数量和比重的大小,主要表现在它的控制力上,因而国有企业改革不应采取以完全市场化和竞争化为目标的单一模式,而应是分门别类,采取不同形式,分类改革,分别管理。提供公共物品的国有部门和单位,采取国有国营模式;垄断性国有企业宜采取国有国控模式;竞争性的大中型国有企业宜进行公司制改造;中小型国有企业的改革方向是放开搞活。

3. 公共定价

政府相关管理部门通过一定程序和规则制定提供公共物品的价格和收费标准,即公共物品价格和收费标准的确定,就是所谓的公共定价。公共定价实际上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纯公共定价,二是管制定价或价格管制。

公共定价方法一般包括平均成本定价法、二部定价法和负荷定价法。政府若要既充分提供公共物品,又要提高有关政府支出的效益,就必须适当选择定价方法。

第二节财政支出效益的分析和评价

1. 财政支出中的效率与公平

效率与公平是经济活动的两个基本原则,效率与公平的一般关系,协调效率与公平两大原则,根本问题在于有效地协调社会经济目标及其实现机制。

2. 财政支出的效率

财政支出效率由财政资源配置效率和公共物品(包括混合公共物品)的"生产效率"组成,这实际上是研究财政支出效率的两个方面。

财政支出规模与结构的确定要和市场经济的运行状态联系在一起考虑,是在宏观的范围内考察效率与公平问题,在此基础上确定的财政支出规模与结构更符合市场经济运行的要求。3. 财政支出效益的分析

财政支出的规模应当适当,结构应当合理,要完善支出制度并加强管理,根本的目标就是提高财政支出效益,提高财政支出的效益是财政支出管理的核心问题。

从原则上说,财政支出效益与微观经济主体的支出效益是一样的,但是,由于政府处于宏观调控主体的地位,支出项目在性质上也千差万别,同微观经济主体支出的效益又存在重大差别。表现为:(1)两者计算的所费与所得的范围大相径庭,(2)两者的选优标准不同。

财政支出效益的内涵和范围包括三个层次的内容,它们是(1)财政支出内源性效益,(2)财政支出的部门绩效评价,(3)财政支出的单位绩效评价。

4. 财政支出效益评价方法

(1)成本-效益分析法,也称为成本-收入分析法,最早产生于美国《1936年防洪法案》,目前在许多国家的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及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得到广泛应用。这种方法是将一定时期内项目的总成本与总效益进行对比分析,更多地用在公共支出决策程序中。它通过多个预选方案进行成本-效益分析,根据对边际社会效益和边际社会成本的对比,选择最优的支出方案。

(2)成本-效用评价法,也称为成本-效应分析法,它是在实物目标确定之后,通过对各种可能的方案的成本计算,帮助选择效率最高位方案的方法。

(3)因素分析法。是将影响投入(财政支出)和产出(效益)的各项因素罗列出来进行分析,并将投人产出比进行计算据以评价的一种方法。

(4)最低成本法,也称最低费用选择法,此方法适用于那些成本易于计算而效益不易计量

的支出项目,它们所提供的商品或劳务不可能进入市场交换,因而无法用货币计量其社会效益,只能计算每个被选项目的有形成本,但可以采用比较多个方案成本高低的方法,并以成本最低为原则来确定最终的支出项目。

第三节财政的法制化、民主化

1. 公共选择理论简介

(1)公共选择理论作为西方经济学的一个分支,是运用经济分析方法来研究政府决策的方式和过程的一种理论。公共选择理论对政府决策程序和选举制度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公共选择理论指出了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与市场关系的某些共性问题,指出了政府干预的限度和政府失败的表现和原因,以及寻求公共选择法制化和民主化的思路。

(2)公共选择理论对于我国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协调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的关系,转变政府的经济职能,具有一定的启迪意义。

2. 我国财政决策的民主化和法制化

财政领域的民主化与法制化主要包括四方面的内容:一是确定国家预算收支规模,实现国家预算效益最大化的目标。二是按国家的方针政策确定公共项目的种类。三是通过立法确定预算收入的筹资方式和制度,即确定税种、税率、纳税人和合法收费等事项。四是对预算执行实施日常财政监督,审核国家决算。

财政活动是国家(或政府)的一种经济行为,依法理财是财政活动的基本要求,而财政法制则是财政决策和财政管理的基本依据;没有财政法制,财政决策管理活动就缺乏法律依据,就不可能规范有序、公正合理。财政法制建设包括财政立法、财政执法、财政行政复议等方面内容。财政法制化要求,就是要按照一定的原则建立和完善这三方面的内容。

第三章财政支出规模与结构分析

第一节财政支出分类

1. 按财政功能分类

按财政功能的分类,过去也称为费用类别的分类,这里的"类"指国家职能的分别,所以,按财政功能性质的分类,又可称为按国家职能所做的分类。我国依据国家职能的分别,将财政支出区分为经济建设费、社会文教费、国防费、行政管理费和其他支出五类。

2. 按支出用途分类

按支出用途分类,在我国财政统计表上名之曰"财政主要支出项目",是我国迄今为止的财政支出的主要分类方法。我国财政支出按用途分类,主要包括基本建设支出、流动资金、挖潜改造资金和科技三项费用、地质勘探费、工交商业部门事业费、支援农村生产支出和各项农业事业费、文教科学卫生事业费、抚恤和社会救济费、国防费、行政管理费、价格补贴支出等。

3. 按经济性质分类--购买性支出与转移性支出

以财政支出是否与商品和服务相交换为标准,可将全部财政支出分为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两类。

4. 按支出产生效益的时间分类--经常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

根据财政支出所产生收益的时间可把财政支出分为经常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这是现代公共经济学研究财政支出分类的一种主要方法。

5. 国际分类方法

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分类方法,有职能分类法和经济分类法。按职能分类,财政支出包

括一般公共服务支出、国防支出、教育支出、保健支出、社会保障和福利支出、住房和社区生活设施支出、其他社区和社会服务支出、经济服务支出以及无法归类的其他支出。按经济分类,财政支出包括经常性支出、资本性支出和贷款。

第二节财政支出规模分析

1. 衡量财政活动规模的指标

衡量财政活动规模可以用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的绝对数指标来表示,但通常是以两个相对数指标来表示,即财政收入占GDP(或GNP)的比重和财政支出占GDP(或GNP)的比重作为衡量财政活动规模的指标,然而,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比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更能反映实际情况。

财政支出规模可以用绝对数指标来表示,也可以用相对数指标即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来表示,由这两个基本指标又可以衍生出反映财政支出发展变化的三个指标:财政支出增长率,以△G(%)表示;财政支出的增长弹性系数,以Eg表示;财政支出的增长边际倾向,以MGP表示。

2. 财政支出规模发展变化的一般趋势

(1)对于财政支出不断膨胀的趋势,许多学者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19世纪德国经济学家阿道夫·瓦格纳(Adolf Wagner)最先提出财政支出扩张论,他的研究成果被后人称之为"瓦格纳法则"。瓦格纳的结论是建立在经验分析基础之上的,经济发达国家自18世纪末到如今100多年经济发展的实践,证明了瓦格纳法则符合财政支出占GDP比重的发展变化的一般趋势。尽管由于各经济发达国家的国情有所不同,因而财政支出占GDP比重的高低以及变化情况也有所不同,但明显存在一种共同的趋势:随着人均GDP的增长而逐步上升;同时,历史数据也说明,财政支出占GDP比重的上升不可能是无止境的,当经济发展达到一定高度,则呈相对稳定的趋势,即稳定在一定的水平上,上下有所波动,目前的经济发达国家已经达到这个阶段。

(2)皮科克和威斯曼在瓦格纳分析的基础上,根据他们对1890-1955年间英国的公共部门成长情况的研究,提出了导致财政支出增长的内在因素与外在因素,并认为,外在因素是说明财政支出增长超过GDP增长速度的主要原因。

(3)马斯格雷夫和罗斯托用经济发展阶段论解释了公共支出增长的原因和财政支出结构发展变化的一般趋势。

3. 我国财政支出规模发展变化的特殊性

由于各国国情的不同,因而不同的国家以及同一个国家的不同发展时期,这一比重的高低也是不同的。我国财政支出占GDP 比重的发展变化有本身的特殊性,这主要是由我国短期的经济发展阶段和经济体制转轨决定的。

4. 财政支出合理规模的选择

(1)财政支出合理规模制约回归模型。横截面回归方法、时序回归方法。

(2)合理的财政支出规模需要考虑影响财政支出规模的宏观因素,即经济性因素、政治性因素和社会性因素三个方面。

(3)为了寻求合理的财政支出规模,不仅需要分析影响财政支出的宏观因素,而且要从分析和控制影响财政支出的微观因素入手。

(4)财政是一种国家(或政府)的经济行为,可以说财政学是名副其实的政治经济学,财政是一种与政治联系最紧密的经济问题,因而政治决策必然是确定财政支出规模的重要因素,政治决策对我国财政支出规模的发展变化以及最终形成最佳的相对稳定水平具有决定性

作用。

第三节财政支出结构分析

1. 政府职能与财政支出结构

财政支出结构与政府职能存在着紧密的对应关系,政府职能可以划分为两大类,即经济管理职能和社会管理职能,从而形成经济管理支出和社会管理支出,前者也称为经济建设支出,后者也称为公共支出。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政府的经济管理职能逐步弱化,社会管理职能日益加强。伴随着政府职能的这种转变,财政支出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经济建设支出占财政支出总额的比重从改革前的平均60%左右下降到"九五"时期的38.3%,下降了近20多个百分点;相反,社会公共管理支出则大幅度提高。其中有合理原因,也存在不尽合理的因素。

2. 财政支出的经济性质与财政支出结构

以财政支出是否与商品和服务相交换为标准,财政支出可分为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购买性支出与转移性支出在财政支出总额中所占比重的大小,反映财政在不同时期的经济作用的不同和财政职能的变化。中国的支出结构具有发展中国家的特征,但又有其特殊性。

3. 财政支出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1)利用内生增长理论,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职能结构和支出用途结构。

(2)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的经济性质结构的方法。

(3)当前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的政策和措施。

第四章社会消费性支出——购买性支出之一

第一节社会消费性支出的性质

1. 社会消费性支出的属性

社会消费性支出与投资性支出同属于购买性支出,但两者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最大的区别在于前者是非生产的消耗性支出,它的使用并不形成任何资产。然而,两者又有共同之处,即在必要的限度内,它们都是为社会再生产的正常运行所必需。

2. 社会消费性支出项目

在国家财政支出项目中,属于社会消费性支出的有行政管理费,国防费,文教、科学、卫生事业费,还有工交商农等部门的事业费等。

在不同国家的不同时期,社会消费性支出的规模也有所不同。

第二节行政管理费和国防费

1. 行政管理费和国防费的属性

国家的基本职能是对内管理国家,对外巩固国防,从而行政管理费和国防费是国家的两项基本支出,意思就是说,失去这两个职能和两种支出,国家就不成其为国家了。

行政管理费和国防费以及由这些费用支持的各种活动,究竟对经济产生了好的影响还是不好的影响,可由三个方面来进行考虑。

2. 行政管理费

(1)政管理支出是财政用于国家各级权力机关、行政管理机关和外事机构行使其职能所需的费用,包括行政支出、公安支出、国家安全支出、司法检察支出和外交支出。

(2)行政管理费规模变化的一般规律:行政管理支出的绝对数是增长的,但他在财政支出总额中所占的比重却应是下降趋势,世界各国一般都是如此。

(3)从动态和静态两个方面分析我国行政管理费规模变化与现状。

(4)行政管理费的规模是由多种因素形成的,而且具有历史延续性。直接的影响因素主要有经济总体增长水平、财政收支规模、政府职能、机构设置、行政效率以及管理费本身的使用效率等,因而规范行政管理费的规模以及加强管理必须从多方面着手。

3. 国防费

(1)我国国防政策:中国始终奉行防御性的国防政策。建立巩固的国防是国际现代化下的一项战略任务,是维护国家安全统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保障。中国实施积极防御的军事战略方针,立足于打赢现代技术特别是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注重遏制战争的爆发,坚持和发展人民战争思想。

(2)国防支出是用于国防建设和人民解放军方面的费用,包括国防费、民兵建设费、国防科研事业费和防空经费等。

(3)从国际比较来看,目前国防费的规模,无论是绝对规模还是相对规模,都是偏低的。第三节文科卫支出

1. 文科卫支出的经济属性

究竟是生产性支出还是非生产性支出需要多方面的考察。

2. 教育支出

(1)根据教育支出特点,各国政府特别是发展中国家一般在提供教育服务方面发挥主导作用。

(2)我国教育经费规模,虽然近年来得到大幅的增长,但同世界发达国家和某些发展中国家比较,仍然存在差距。

(3)我国教育经费规模偏低和教育经费级次结构失调的现状,造成了教育经费的效率和效益长期低下。

3. 科学研究费支出

(1)科学技术是对历史起推动作用的革命力量

(2)科学研究是为社会共同需要的,但由于一部分科学研究的成本与运用科研成果所获得的利益不易通过市场交换对称起来。所以,用于那些外部效应较强的科学研究活动主要是基础科学的经费应由政府承担,而那些可以通过市场交换来充分弥补成本的科学研究主要是应用性研究,则可由微观主体来承担。

(3)我国科学研究投入虽有较快的增长,但与发达国家2%-3%的水平仍存在较大的差距,比某些科技进步较快的发展中国家也有差距。

4. 卫生支出

(1)政府对卫生事业进行干预的三条理由:第一,减少贫困是在医疗卫生方面进行干预的最直接的理论基础;第二,许多与医疗卫生有关的服务是公共物品,其作用具有外部性;第三,疾病风险的不确定性和保险市场的缺陷是政府行为的第三个理论基础。

(2)我国卫生费用总规模以及政府投入规模都是偏低的。从投入结构来看也不尽合理。

从国际比较来看,在公共卫生支出方面,中国在世界上属于最低一档。

(3)一场沸沸扬扬的SARS,足以引起全国上下对我国公共卫生的深刻反思,树立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观,特别是建立突发事件的应急机制,是当前一件刻不容缓的事情。

5. 加强管理,提高文科卫支出的效益

逐步规范财政资金供应范围,改革和完善文科卫事业单位的财务制度,改革事业单位管理形式,推行定额管理,改进资金分配办法,多种形式发展事业,多渠道筹集资金,实行收支统一管理。

第五章财政投资性支出——购买性支出之二

第一节财政投资支出的一般分析

1. 投资与经济增长

投资是经济增长或经济发展的动力,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马克思的论述和凯恩斯的理论从不同角度论证了这一论断。

投资可以刺激需求的增长,同时又可以增加和改善供给;投资过程首先是刺激需求,投产后才增加供给。

2. 政府财政投资的特点、范围和标准

(1)政府投资与非政府投资相比,有自身明显的三个特点。

(2)政府投资在各国社会总投资中所占的比重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异,影响这个比重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是,经济体制的不同。二是,经济发展阶段的不同。我国在由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政府投资占社会总投资的比重有所下降,是符合一般发展趋势的。

(3)适应投资主体和投资格局的变化,政府对投资的宏观调控方式也将发生变化。近年来对预算外资金的清理整顿,特别是自1998年开始实施积极财政政策以来,加大预算内投资和调整产业结构的力度,对刺激内需以及国民经济的稳定和持续增长,已经发挥并将继续发挥积极作用。

(4)政府财政投资的标准,主要是:资本―产出比率最小化标准;资本―劳动力最大化标准;就业创造标准。

第二节基础设施投资

1. 基础设施投资的性质

基础设施与其他产业相比,具有不同特征。从整个生产过程来看,基础设施为整个生产过程提供"共同生产条件"。

经济欠发达国家在经济增长过程中常常经受基础"瓶颈"的困扰,由于民间经济的财力有限,政府只能通过财政集中动员一部分资源,以加快基础"瓶颈"部门的发展。实际上,发展中国家的财政,除具有一般弥补"市场失灵"的作用外,还部分地充当着社会资本原始积累的角色。基础设施投资与一般投资的关系:基础设施是处在"上游"的产业部门,基础设施投资是一种"社会先行资本"。它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构成其他部门(也包括本部门)必需的投入品和服务,如供电、供水、道路和交通等等。基础设施在产业锁链中属于这样一类产业,即当基础产业、加工工业和服务业发展时,一般要求适度加大基础设施投资,要求基础设施的适度超前发展。从价值构成上分析,基础设施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价格,构成其他部门产品成本的组成部分,因而它们的价格变动具有很强的连锁效应,会引起整个产业成本的波动。

2. 基础设施投资的提供方式

从我国的实践来看,基础设施投资的提供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1)政府筹资建设,或免费提供,或收取使用费。(2)私人出资、定期收费补偿成本并适当盈利,或地方主管部门筹资、定期收费补偿成本。(3)政府与民间共同投资的提供方式。(4)政府投资,法人团体经营运作。(5)BOT投资方式(建设-经营-转让投资方式)。

财政学(陈共)课后习题答案详解

财政学(陈共)课后习题答案详解

第一章财政概念和财政职能 复习与思考 1.学习财政学为什么要从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说起? 答: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是一种资源配置系统,政府也是一种资源配置系统,二者共同构成社会资源配置体系。而财政是一种政府的经济行为,是一种政府配置资源的经济活动,所以明确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学习财政学和研究财政问题的基本理论前提。不明确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就难以说明为什么有市场配置还要有政府配置,政府配置有什么特殊作用,政府配置的规模多大为宜,政府采取什么方式配置资源等。 什么是市场?完整的市场系统是由家庭、企业和政府三个相对独立的主体组成的。在市场经济下,政府构成市场系统的一个主体,这是毋庸置疑的。比如,政府为市场提供诸如基础实施、教育和社会保障之类的公共物品和准公共物品,同时从市场采购大量的投入品和办公用品。但政府又是一个公共服务和政治权力机构,具有与市场不同的运行机制,因而在市场中又具有特殊功能和特殊的地位,可以通过法律、行政和经济等手段,“凌驾”于市场之上介入和干预市场。因此,为了说明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需要先从没有政府的市场系统说起,这时市场只有两个主体,即家庭和企业。 2.什么是市场失灵? 答:市场失灵是和市场效率对应的。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不是万能的,市场机制本身也存在固有的缺陷,这里统称为“市场失灵”。 市场失灵主要表现在:(1)垄断。(2)信息不充分和不对称。(3)外部效应与公共物品。 4)收入分配不公。(5)经济波动。 3.参考图1—1,思考政府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经济作用。 答:西方新凯恩斯主义提出一种新型的政府-市场观,认为现代经济是一种混合经济(指私人经济和公共经济),政府和市场之间不是替代关系,而是互补关系。图1-1说明了有政府介入的市场,政府与家庭、企业之间的收支循环流程。 图 1-1 政府与家庭、企业之间的收支循环流程图 我国在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时候,曾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做出一个简明的概括:“就是要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这个简明的概括清楚地说明了市场和政府的关系,也说明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的经济作用。其一,所谓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既肯定了市场的配置效率,但又说明只是起基础性作用,而不是所有资源都可以通过市场来配置的,这就要求政府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弥补市场的失灵,主要是提供具有外部效应的公共物品;其二,所谓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则是指市场机制本身存在固有的缺陷,必然存在收入分配不公和经济波动,要求政府通过宏观政策协调国民经济健康、稳定地运行。我国目前仍处于经济体制转换过程中,而建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核心问题之一,就是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转变政府职能,规范政府行为,其中包括转换财政职能。

财政学复习资料(陈共八版)

第一章 财政的概念:财政是为了国家为了满足公共需求对剩余产品进行分配而产生的经济行为和经济现象。 财政的基本特征:阶级性与公共性;强制性与无直接偿还性;收支的对称性或平衡性。 公共产品:概念:公共消费性质的商品或服务。特征:边际生产成本和拥挤成本为零,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分类:1.纯公共物品:具有完全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如国防和灯塔等,通常采用免费提供的方式,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多见。2.准公共物品:具有有限的非竞争性和局部的排他性。即超过一定的临界点,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就会消失,拥挤就会出现。准公共物品可以分为两类:a.公益物品,如义务教育、公共图书馆、博物馆、公园等b.公共事业物品,也称自然垄断产品。如电信、电力、自来水、管道、煤气等。 外部效应:指在实际经济活动中,生产者或者消费者的活动对其他生产者或消费者带来的非市场性影响。这种影响可能是有益的,也可能是有害的,有益的影响被称为外部效益,外部经济性,或正外部性;有害的影响被称为外部成本外部不经济性,或负的外部性。通常指厂商或个人在正常交易以外为其他厂商或个人提供的便利或施加的成本。 市场失灵的表现:1.市场垄断:当一个行业被一个或几个企业垄断时,垄断者可能通过限制产量,抬高价格,使价格高于其边际成本,获得额外利润,从而使市场失灵。2.信息不充分和不对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者与消费者的生产、销售、购买都属于个人行为,掌握信息本身也成为激烈竞争的对象,二信息不充分和信息不对称也是影响公平竞争的重要因素。3.外部效应与公共物品:外部效应是指在市场活动中没有得到补偿的额外成本和额外收益,典型例子是“那公共物品”。当出现正的外部效应时,生产者的成本大于收益,利益外溢,得不到应有的效益补偿;当出现负的外部效应时,受损者得不到损失补偿,因而市场竞争就不可能形成理想的效益配置。4.收入分配不公:市场机制效率是以充分竞争为前提的,而激烈的竞争不可能自发的解决收入分配公平问题。5.经济波动:市场机制是通过价格和产量的自发波动达到需求与供给的均衡,而过度竞争不可避免地导致求大于供与供大于求的不断反复;这事市场经济不可避免的弊端。 政府干预的手段:1.政府的宏观调控2.立法和行政手段3.组织公共生产和提供公共物品4. 财政手段。 政府干预失效的原因和表现:1.政府决策失误2.寻租行为3.政府提供信息不及时甚至失真4.政府职能的“越位”和“缺位”。 财政职能:资源配置职能,收入分配职能,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保障社会和谐稳定和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职能。(1)资源配置的机制和手段: 1.在明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政府职能的前提下,确定社会公共需要的基本范围,确定财政收支占GDP的合理比例,从而实现资源配置的总体效率。2.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保证重点支出,压缩一般支出,提高资源配置的结构效率。3.合理安排财政投资的规模和结构。4.通过政府投资、税收政策和财政补贴等手段,带动民间投资,吸引外资和对外贸易,提高经济增长率。 (2)收入分配的机制和手段:1.划清市场分配和财政分配的范围和界限;2.是规范工资制度; 3.是加强税收调节; 4.是通过转移性支出,每个社会成员得以维持基本的生活和福利水平。 5.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本身的效率。 ! 第二章 财政支出的经济分类(按产生收益的时间):经常性支出,资本性支出,净贷款。 财政支出的按与经济活动的关系分类:购买性支出,转移性支出。 公共定价:政府相关管理部门通过一定的程序和规则制定提供公共物品的价格和收费标准,

陈共版财政学讲义(word版本,条理较清晰)

第一章财政概念和财政职能 第一节政府与市场 1. 市场:市场效率和市场失灵 明确财政学从"市场"说起的原因,阐明"市场失灵"是政府介入或干预的必要合理依据。 2. 政府:政府干预与政府干预失效 明确现代社会中政府的经济作用,在此基础上,确定政府干预的程度并选择干预的适当手段,避免过度干预导致政府干预的失效。 3. 公共物品和公共需要 (1)公共物品是和私人物品对应的。人类社会需要各式各样的商品和服务,由于存在市场失灵,有些商品和服务市场不能提供,或不适于由市场提供,则必须由政府系统通过本身的特殊运行机制来提供。因此,人类社会需要的各式各样的商品和服务,依据需要主体和供给渠道的不同,可以分为两大类: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由市场供给用来满足个别人需要的商品和服务称为私人物品,由国家机关和政府部门――公共部门提供用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商品和服务称为公共物品。 区分或辨别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通常应用两个基本标准:一是排他性和非排他性;二是竞争性和非竞争性。 有些物品兼备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的特征,因而称之为混合物品或准公共物品。 (2)公共需要是和私人需要相对应的。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由市场提供私人物品用于满足私人的个别需要,由国家公共部门提供公共物品用于满足社会的公共需要。 公共需要的特征可从四方面来理解。 第二节财政概念 1.财政的基本含义 从人类发展史来看,财政是伴随国家的产生而产生的,所以财政活动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经济现象。中文"财政"词汇从日本"进口",来自于英文"Public Finance"一词。虽然在学术研究上还有不同的理解,但一般把财政理解为一种国家或政府的经济行为。简略地概括财政的概念,从不同的角度,可以有不同的理解。从实际工作来看,财政是指国家(或政府)的一个经济部门,即财政部门,他是国家(或政府)的一个综合性部门,通过他的收支活动筹集和供给经费和资金,保证实现国家(或政府)的职能。 2.财政的基本特征:阶级性和公共性;强制性与非直接偿还性;收入与支出的对称性。 3. 关于财政与"公共财政" 财政一词至今已经约定俗成应用了100多年,在中国财政改革中,近年提出了市场经济体制下的财政应是"公共财政",并提出"构建公共财政框架"的命题,于是出现两词并用,而且对两个词赋予不同的涵义的现象,并由此引起一场学术争论。由于本书仍名之曰财政学,没有同时使用"公共财政"一词,因此,本书从英文public finance一词的译法、财政学的理论发展方向以及"公共财政"一词实际应用三个方面,对二者的区别进行了相应解释。 第三节财政职能 1. 研究财政职能的思路和意义

财政学名词解释及简答题(期末考试)陈共-第六版

财政学名词解释 市场失灵:市场失灵是指市场无法有效率地分配商品和劳务的情况。另一方面,市场失灵也通常被用于描述市场力量无法满足公共利益的状况 外部效应:指在实际经济活动中,生产者或者消费者的活动对其他生产者或消费者带来的非市场性影响。这种影响可能是有益的,也可能是有害的,有益的影响被称为外部效益,外部经济性,或正外部性;有害的影响被称为外部成本外部不经济性,或负的外部性。外部效应也可解释某个个经济主体的活动所产生的影响不表现在他自身的成本和收益上,而是会给其他的经济主体带来好处或者坏处。 政府干预:主要手段有3个方面——立法和行政手段,组织公共生产和提供公共物品,财政手段。 公共物品:公共物品是指公共使用或消费的物品。 公共需要:指满足社会公共利益的需要,诸如社会公共秩序的维护、防治水旱灾害、环境保护、国防建设等等。 非排他性:非排他性是指只要某一社会存在公共产品,就不能排斥该社会任何人消费该种产品,从而任一消费者都可以免费消费公共产品。 非竞争性:非竞争性是指当增加一个人消费某产品时,该产品的边际成本为零,如法律、国防等;反之,则该产品在消费上具有竞争性,如服装等。 免费搭车:免费搭车是指不承担任何成本而消费或使用公共物品的行为,有这种行为的人或具有让别人付钱而自己享受公共物品收益动机的人成为免费搭车者。 公共提供:公共提供”是指政府通过税收方式筹集资金用于弥补产品的生产成本,免费为公众提供产品的经济行为 私人提供:私人提供的只能是具有排它性的,通过价格调节,使得自己有盈利的可能,这是在理性的前提下的,因此可以提供私有物和准公共物品 公共生产:是指由政府出资(即由预算拨款)兴办的所有权归政府所有的工商企业和单位。 公共定价:公共定价是指政府相关管理部门通过一定程序和规则制定提供公共物品的价格和收费标准,即公共物品价格和收费标准的确定。 财政支出的效率:财政支出的效率原则,是指财政支出应能够有助于资源的配置,促进经济效率的提高。 财政支出效益:是指政府为满足社会共同需要进行的财力分配与所取得的社会实际效益之间的比例关系,基本内涵是政府资源分配的比例性和政府资源运用的有效性。 财政监督:财政机关对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及其他组织执行财税法律法规和政策情况,以及对涉及财政收支、会计资料和国有资本金管理等事项依法进行的监督检查活动,称为财政监督。 经济建设费:经济建设费是中国财政预算支出的主要部分,体现了中国社会主义财政的生产建设性。主要包括基本建设支出、企业挖潜改造资金、科技三项费用、支援农村生产支出、国家物资储备支出、城市维护费、地质勘探费、支援经济不发达地区发展资金、增拨企业流动资金、商业部门简易建设支出等。 社会文教费:在财政学中是指涉及社会和文教领域公共需要必须支出的费用,在我国一般称之为社会文教事业费,主要包括:文化、教育、科学、卫生、出版、通讯、广播、图书、文物、体育、地震、海洋、计划生育等方面的人员经费、业务经费、专项经费、培训经费等。 购买性支出:是指直接表现为政府购买商品和服务的活动的支出,包括购买进行日常政务活动所需的或用于国家投资所需的商品或服务的支出,它体现的是政府的市场再

财政学(陈共第六版)选择题(有答案)

第一章市场经济下的政府与财政 一,单选 1,现代经济是以市场为基础运行的社会再生产过程,因而被称之为(C) A 市场过程 B 现代生产 C 市场经济 D 社会经济 2,某一个体单位从事其经济活动对其他个体单位产生了有利或不利的影响是指(A) A 外部效应 B 外部作用 C 经济作用 D 经济活动 3,三元经济系统指:家庭,政府和(B) A 要素市场 B 企业 C 商品市场 D 社会 4,用来满足社会共同需要的产品和服务称为(B) A 公共商品 B 公共产品 C 公共服务 D 社会产品 5,收入分配的主体是(D) A 社会 B 银行 C 税收 D 政府 二,多选: 1,政府的经济作用表现在(ABD) A 融入并影响现代经济的运行过程 B 利用国家权力干预经济运 C 强制干预微观经济立体的活动 D 实施宏观调控 2,导致政府失灵的原因有(ACD) A 内部性 B 外部性 C 垄断性 D 政治性 3,公共产品特征(BC) A 非盈利性 B 非排他性 C 非竞争性 D 非垄断性 4,财政的要素(ABCD) A 财政分配的主体是国家 B 财政分配的客体是一部分国民收入 C 财政分配形式是实物形式,力役形式,价值形式 D 财政分配的目的是满足国家实现其职能的需要 5,公共财政的特征(ABCD) A 公共性 B 非盈利性 C 法治性 D 民主性 6,完全竞争市场的条件是(ABCD) A 在市场上有众多的买者和卖者 B 各种资源都能够自由地通过市场转移 C 生产者和消费者具有完全信息 D 生产者所提供的同种产品是同质的 第二章财政职能 一,单选题 1,财政职能以政府与(B)的关系为基本立足点. A 居民 B 市场 C 社会 D 税收 2,判断资源配置优劣的标准是(C) A 福利最大化 B 利润最大化 C 帕累托最优 D GDP最大化 3,可就业人口的就业率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比例是指(D) A 低失业 B 高就业 C 消灭失业 D 充分就业 4,提高财政配置工具的使用效率主要方法是(C) A 降低政府开支 B 提高经济建设资金 C 降低税收成本 D 加快资金循环 二,多选题 1,市场失灵可以分为(ABC)

财政学(陈共)第九版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财政学对象与财政职能 第一节财政学对象 1.财政学的本义: 2.财政学研究对象的重新思考: 3.财政运行的主要特征:(1)财政运行是财政收支的矛盾统一 (2)财政运行是财政规律与财政政策的矛盾统一 (3)财政运行是公共性与阶级性的矛盾统一 第二节财政职能 1.资源配置职能 其中的机制与手段:(1)在明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政府职能的前提下,确定社会公共需要的基本范围,确定财政收支占GDP的合理比例 (2)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保证重点支出,压缩一般支出,提高资源配置的结构效率 (3)合理安排财政投资的规模和结构 (4)创新财政资源配置方式,大幅度减少对资源的直接配置,大力提倡采取PPP方式,带动民间资本的发展 2.收入分配职能 机制与手段;(1)划清市场分配与财政分配的界限和范围,原则上属于市场分配的范围,财政不能越俎代庖,凡属于财政分配的范围,财政应尽其职 (2)规范工资制度。凡应纳入工资范围的收入都应纳入工资总额,取消各种明补和暗补,提高工资的透明度;实现个收入分配的货币化和商品化;适当提高工资水平,建立以工资收入为主、工资外收入为辅的收入分配制度 (3)加强税收调节。税收是调节收入分配的主要手段:通过间接税调节各类商品的相对价格,通过企业所得税调节公司的利润水平;通过个人所得税调节个人的劳动收入和非劳动收入通过资源税调节由于资源条件和地理条件而形成的级差收入;通过遗产税、赠与税调节个人财产分布等等 (4)通过转移性支出,如社会保障支出、救济金、补贴等,使每个社会成员得以维持起码的生活水平和福利水平。 3.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 机制与手段:(1)经济稳定的目标集中体现为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的大体平衡(2)在财政实践中,还可以通过一种制度安排,发挥某种自动稳定作用 (3)通过财政投资,财政补贴和税收等多方面的安排,加快农业,能源,交通运输等基础公共设施的发展 (4)财政首先应切实保证民生性的社会公共需要 4.保证社会和谐稳定,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职能 第二章财政学的基本理论问题 第一节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财政学的核心问题 1.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2.市场效率和市场失灵 (1)市场效率(资源配置效率):在完全竞争状态下,当整个经济的价格体系恰好使所有

财政学第八版陈共课后答案

财政学第八版陈共课后答案 【篇一:第八版陈共财政学大题目整理】 txt>按管理方式的不同区分为预算内和预算外两大类。预算内收入仅 涵盖税收收入和非税收入中的一般预算收费,它的明显特征是纳入 国家预算统计、按国家预算立法程序管理、由政府统筹安排使用。 预算外收入是和预算内收入相对应的,如社会保障基金收入和非税 收入中的政府性基金收入都属于预算外收入,预算外收入在收入性 质上明确定义为财政性资金,但不纳入国家预算统计、管理和统筹 使用,而是另外编制基金预算,专款专用,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合理调节财政收入规模的基本政策思路: 1.正确理解和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从现实生活看,我国目前的 经济发展水平、当前社会经济发展方针以及长远社会经济发展战略,是确定我国合理财政收入规模的直接因素。2.实行兼顾“以支定收”和“以收定支”的方针。收与支是矛盾统一的两个方面,不存在谁决谁 的问题,而是相互制约、相互牵动的关系,以支定收或以收定支不 是绝对的,二者都是一定时期和一定条件下的政策性问题。3、预算 内财政收入是全口径收入中不可质疑的部分,将财政收入规模控制 在适当的水平上。4.坚持有增有减的结构性调整的税收政策。5.严格 控制政府性基金收入的增长,继续税费改革,坚决取缔滥收费。6.调 节财政收入规模的有效手段是随时观测财政收入增长弹性系数和增 长边际倾向指标。 为什么收费有时与税收难以截然区分: 1、税收与政府提供的商品和服务没有直接关系,税收收入一般不规 定特定用途,由政府统筹安排使用,而收费与政府提供的特定商品 和服务有直接联系,专项收入,专项使用;2、税收是作为政府的一 般手段。而收费往往是作为部门和地方特定用途的筹资手段;3、税

财政学陈共第八版课后答案

》 财政学陈共第八版课后答案 【篇一:陈共八版财政第一章课后习题】 什么是市场完整的市场系统是由家庭、企业和政府三个相对独立的 主体组成的。在市场经济下,政府构成市场系统的一个主体,这是 毋庸置疑的。比如,政府为市场提供诸如基础实施、教育和社会保 障之类的公共物品和准公共物品,同时从市场采购大量的投入品和 办公用品。但政府又是一个公共服务和政治权力机构,具有与市场 不同的运行机制,因而在市场中又具有特殊功能和特殊的地位,可 以通过法律、行政和经济等手段,“凌驾”于市场之上介入和干预 市场。因此,为了说明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需要先从没有政府的市 场系统说起,这时市场只有两个主体,即家庭和企业。 什么是市场失灵 答:市场失灵是和市场效率对应的。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不是万能的,市场机制本身也存在固有的缺陷,这里统称为“市场失灵”。 市场失灵主要表现在:(1)垄断。(2)信息不充分和不对称。(3)外部 效应与公共物品。 4收入分配不公。(5)经济波动 【篇二:第八版陈共财政学大题目整理】 [ txt>按管理方式的不同区分为预算内和预算外两大类。预算内收入 仅涵盖税收收入和非税收入中的一般预算收费,它的明显特征是纳 入国家预算统计、按国家预算立法程序管理、由政府统筹安排使用。预算外收入是和预算内收入相对应的,如社会保障基金收入和非税 收入中的政府性基金收入都属于预算外收入,预算外收入在收入性 质上明确定义为财政性资金,但不纳入国家预算统计、管理和统筹

使用,而是另外编制基金预算,专款专用,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 合理调节财政收入规模的基本政策思路: 1.正确理解和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从现实生活看,我国目前的 经济发展水平、当前社会经济发展方针以及长远社会经济发展战略,是确定我国合理财政收入规模的直接因素。2.实行兼顾“以支定收”和“以收定支”的方针。收与支是矛盾统一的两个方面,不存在谁 决谁的问题,而是相互制约、相互牵动的关系,以支定收或以收定 支不是绝对的,二者都是一定时期和一定条件下的政策性问题。3、 预算内财政收入是全口径收入中不可质疑的部分,将财政收入规模 控制在适当的水平上。4.坚持有增有减的结构性调整的税收政策。5.严格控制政府性基金收入的增长,继续税费改革,坚决取缔滥收费。 6.调节财政收入规模的有效手段是随时观测财政收入增长弹性系数 和增长边际倾向指标。 为什么收费有时与税收难以截然区分: 1、税收与政府提供的商品和服务没有直接关系,税收收入一般不 规定特定用途,由政府统筹安排使用,而收费与政府提供的特定商 品和服务有直接联系,专项收入,专项使用;2、税收是作为政府的 一般手段。而收费往往是作为部门和地方特定用途的筹资手段;3、 税收收入是政府的主要收入,必须纳入预算内统筹使用,而收费则 可以有所不同;4、税收的法制性和规范性强,有利于立法监督和行 政管理,而收费的法制性和规范性比较差,容易诱发滥收费现象, 因而法制性不强的发展中国家应避免收费项目过多,并应强化管理。 对当前个人所得税的看法和改革建议: 我国现行的个人所得税是实行分类或分项课征模式,理想的模式应 是实行综合课征制。但由于目前我国居民平均收入水平较低,多数 人的收入达不到税制设置的征税标准,采用综合课征制则缺乏必要 的纳税人基础。同时,由于收入分配方式多样,现金流通领域较广,

陈共《财政学》第9版配套题库

陈共《财政学》第9版配套题库 陈共《财政学》(第9版)配套题库【考研真题精选+课后习题+章节题库】 目录 第一部分考研真题精选 一、概念题 二、判断题 三、选择题 四、简答题 五、论述题 第二部分课后习题 第一章财政学对象和财政职能 第二章财政学的基本理论问题 第三章国家预算和预算管理 第四章财政支出概论 第五章公共财政支出规模与结构分析 第六章经常性支出——财政购买性支出之一 第七章财政投资性支出——财政购买性支出之二 第八章财政转移性支出

第九章财政收入规模与构成分析 第十章税收原理 第十一章税收的经济效应 第十二章税收制度的演进和我国税制改革 第十三章我国现行税制 第十四章预算管理体制——中央与地方财政收支关系第十五章国债和国债市场 第十六章财政平衡和财政赤字 第十七章财政政策 第十八章开放经济下的财政问题 第三部分章节题库 第一章财政学对象和财政职能 第二章财政学的基本理论问题 第三章国家预算和预算管理 第四章财政支出概论 第五章公共财政支出规模与结构分析 第六章经常性支出——财政购买性支出之一 第七章财政投资性支出——财政购买性支出之二 第八章财政转移性支出 第九章财政收入规模与构成分析 第十章税收原理 第十一章税收的经济效应

第十二章税收制度的演进和我国税制改革 第十三章我国现行税制 第十四章预算管理体制——中央与地方财政收支关系 第十五章国债和国债市场 第十六章财政平衡和财政赤字 第十七章财政政策 第十八章开放经济下的财政问题 ? 试看部分内容 考研真题精选 一、概念题 1资本性支出[中央财经大学2011研] 答:资本性支出是用于购买或生产使用年限在一年以上的耐用品所需的支出,其中有用于建筑厂房、购买机械设备、修建铁路和公路等生产性支出,也有用于建筑办公楼和购买汽车、复印机等办公用品等非生产性支出。 这种支出的明显特点是,它的耗费的结果将形成长期使用的固定资产。所以,资本性支出不能全部视为当期公共物品的成本,因为它所形成的成果有一部分是在当期受益,但更多的是在以后的

陈共《财政学》习题

《财政学》习题 第一章财政概念和财政职能 1.公共物品主要的提供者是: ( ) A.政府 B.市场 C.企业 D.国有企业 2.市场活动中存在未被补偿的损失或应得未得的收益的现象被称作: ( ) A.市场失灵 B.边际效益递减 C.外部效应 D.免费搭车 3.下列情况能形成垄断的是: ( ) A.产量增大 B.规模扩大引起的边际收益递减和边际成本递增 C.规模扩大引起的边际收益递增和边际成本递减 D.规模扩大引起的总收益增加和平均成本的增长 4.在市场活动中,没有得到补偿的额外成本或额外收益被称作: ( ) A.市场失灵 B.外部效应 C.免费搭车 D.寻租 5.在市场活动中,资源配置处于无效或低效率的状态被称作: ( ) A.市场失灵 B.外部效应 C.免费搭车 D.寻租 6.外部效应是指: ( ) A.微观经济主体的活动对他人带来的影响 B.厂商活动对他人造成的损失 C.微观主体行为给他人造成的损失未予补偿或给他人带来的收益未得到回报 D.微观主体无偿享有他人的利益 7.具有外部效应的产品最集中地表现在上: () A.竞争性产品 B.垄断性产品 C.私人产品 D.公共产品 8.公共物品是指: ( ) A.人人都需要的产品 B.具有社会共同利益的产品 C.具有非盈利性的产品 D.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产品 9.混合物品是指: ( ) A.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各占一半的物品 B.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相混杂的物品 C.同时具有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特征的物品 D.由私人生产而由政府提供的物品10下列对社会公共需要特征表述不正确的是: ( ) A公共需要是每个社会成员个人需要的总和 B公共需要由每一社会成员无差别的共同享有 C享有公共需要也要付出一定代价

第八版陈共财政学名词解释和简答

财政国家或公共团体以维持其生存发达之目的,而获得收入、支出经费之经济行为. 公共物品由国家机关和政府部门—公共部门提供用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商品和服务称之为公共物品. 政府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市场会失灵,需要政府的干预或调节,然而政府在履行经济职能时,并不总能起到弥补市场失灵的作用,市场不能解决好的问题,政府也不一定能解决得好;市场存在失灵,政府机制本身也不是完美无缺和无所不能的,也存在政府干预的失败。政府干预是弥补市场机制的失灵,而不是取代市场机制,特别是要避免习惯于用计划经济手段来管理市场经济。 准公共物品的供给理论在政府批准授权下的公共物品的私人提供问题,从而带动了其后许多经济学者展开对公共物品私人提供问题的研究. 混合公共物品及其提供方式混合公共物品的特征是兼备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的性质(1)政府授权经营.政府部门通过公开招标形式选择民间企业(2)政府参股.对于那些初始投资量较大的基础设施项目,由政府通过控股参与建设(3)政府补助,对于那些提供教育服务、卫生服务的民间机构及从事高新技术产品开发的民间企业,政府给予一定数量的补助。 纯公共物品的提供是政府配置资源的领域,是政府的首要职责,纯公共物品只能由政府来提供而不能由市场来提供,这是由市场运行机制定的。 外部性指一个人或一群人的行动和决策使另一个人或一群人受损或受益的情况。 内在稳定器当经济萧条,纳税人收入下降时,适用税率自动下降,又可以刺激投资和消费,促进经济复苏。 瓦格纳法则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也相应随之提高。 财政支出范围一是保证国家机器正常运转、维护国家安全、巩固各级政府政权建设的支出.二是维护全社会稳定,提高全民族素质,外部社会效应巨大的社会公共事业支出,如社会保障、科技、教育、卫生、文化、扶贫等方面的支出。三是有利于经济环境和生态环境改善,具有巨大外部经济效应的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的支出,如水利、电力、道路、桥梁、环保、生态等方面的支出。四是我国目前经济正处在转轨时期,在市场机制还不完善的条件下,国家对宏观经济运行还应有必要的调控,财政也要留有一定的财力,对经济活动进行适当的干预。 购买性支出包括商品和劳务的购买,它是一种政府的直接消费支出。 转移性支出通过“财政收入→国库→财政支付”过程将货币收入从一方转移到另一方,此时,民间的消费并不因此而发生变化。 财政支出规模变化的影响因素宏观因素:1、经济性因素。主要指经济发展的水平、经济体制以及中长期发展战略和当前经济政策等。2、政治性因素。政局是否稳定;政体结构和行政效率;三是政府干预政策。3、社会性因素。如人口、就业、医疗卫生、社会救济、社会保障以及城镇化等因素,都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财政支出规模。 影响财政收入规模因素 1.经济发展水平和生产技术水平 2.分配政策和分配制度.经济决定财政,财政收入规模的大小,归根结底受生产发展水平的制约,这是财政学的一个基本观点。从历史上看,保证财政收入持续稳定增长始终是世界各国的主要财政目标,而在财政赤字笼罩世界的现代社会,谋求财政收入增长更为各国政府所重视。3.价格对财政收入的影响.财政收入是一定量的货币收入,它是在一定的价格体系下形成的,又是按一定时点的现价计算的. 税收 1.税收是与国家的存在直接联系的,是政府机器赖以存在并实现其职能的物质基础,也就是政府保证社会公共需要的物质基础;2.税收是一个分配范畴,是国家参与并调节国民收入分配的一种手段,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形式;3.国家在征税过程中形成一种特殊的分配关系。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