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中药的药性有哪些

中药的药性有哪些

中药的药性有哪些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生活常识分享中药的药性有哪些

导语:在中国从古代开始就有中医,中医的中药的药性是什么呢,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就不清楚了,但是一般的老年人还是比较看重中医的,中医中的中药

在中国从古代开始就有中医,中医的中药的药性是什么呢,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就不清楚了,但是一般的老年人还是比较看重中医的,中医中的中药虽然吃上后效果要慢些,但是没有一点副作用,对身体也没有伤害。对于我们这些年轻人来说对中药就一点也不了解了,到底中药的药性有哪些啊,不知道的年轻人就和我一起看看我下面介绍的内容吧。

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古时也称四气。其中温热与寒凉属于两类不同的性质。而温与热,寒与凉则分别具有共同性;温次于热,凉次于寒,即在共同性质中又有程度上的差异。对于有些药物,通常还标以大热、大寒、微温、微寒等词予以区别。药物的寒、热、温、凉,是从药物作用于机体所发生的反应概括出来的。是与所治疾病的寒、热性质相对而言。能够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物,一般属于寒性或凉性,如黄芩、板蓝根对于发热口渴、咽痛等热证有清热解毒作用,表明这两种药物具有寒性。反之能够减轻或消除寒证的药物,一般属于温性而上,如附子、干姜对于腹中冷痛、脉沉无力等寒证有温中散寒作用,表明这两种药物具有热性。在治则方面,《神农本草经》云:“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素间.至真要大论》云:“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这是基本的用药规律。

五味,就是辛、甘、酸、苦、咸五种味。有些药物具有淡味或涩味,实际上不止五种。但是,五味是最基本的五种滋味,所以仍然称为五味。不同的味有不同的作用,味相同的药物,其作用也有相近或共同

中药四性五味

湖南农业大学课程论文 学院:教班级: 姓名:学号: 课程论文题目:中药四性五味 课程名称:中药药膳学 评阅成绩: 评阅意见: 成绩评定教师签名: 日期:2013年12月15日

中药四性五味 学生:高锋 (教育学院12级机制教育班,学号201240914111) 摘要:中药理论的核心是药性理论。“四气”、“五味”是中药药性理论的核心内容之一。气与味从不同层面描述了中药的基本性质和特征,对于认识中药的共性和个性,以及指导临床运用都有实际意义。“四气”即是指药物的寒、热、温、凉4 种药性;“五味”是指药物具有辛、甘、酸、苦、咸5 种不同的味道。“四气”、“五味”之说始见于《神农本草经》,“药有酸、咸、甘、苦、辛五味,又有寒、热、温、凉四气”。“四气”中温热与寒凉属于两类不同的性质,温热属阳,寒凉属阴,温为次热,凉为次寒;有些药物还常标以大热、大寒、微温、微寒的区别。可见,中药“四气”有程度的不同。另外,还有一些所谓“平性”药,即“中和之性”。平性为气之最和缓者,其实是寒热之性不显,实际也有偏温偏凉的不同,其性平是相对而言,仍未超出四性的范围。“五味”不仅是药物味道的反映,更重要的是对药物作用的概括。临床实践表明,药物的味与功效有着一定的内在联系,味同的药物,其作用也相或有相同之处。 关键词:中药药性;四性;五味 1 “四气”作用的传统认识 中医学认为,疾病的发生是人体由于某种因素导致阴阳失衡,从 而出现阴阳偏盛偏衰的结果。《素问·调经论》云:“阳虚则外寒,阴

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阳盛则热,阴盛则寒。”说明寒和热的病证,是阴阳失衡在病理上的主要反映;而药性的确定则是以用药反应为依据,《神农本草经百种录》云:“入口则知其味,入腹则知其性。”药物的“性寒”是由其对热证有效而总结归纳确定的,如黄连、黄芩、板蓝根等;反之,药物的“性热”是由其对寒证有效而总结归纳确定的,故热性药适用于寒症,如附子、干姜等。这些为临床利用药物的寒、热、温、凉之偏性以纠正疾病的寒热,调整人体的阴阳偏胜,使之恢复平衡提供了依据,即《神农本草经》所谓“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凉”,以及《素问》“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的治则。寒属阴,寒性药物具有清热泻火、清热解毒、清热燥湿、清热凉血等功能。热属阳,热性药物主要有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温经散寒等功能。温属阳,温性药物主要有辛温发散、温胃和中、温中祛寒、补气助阳等功能。凉属阴,凉性药物主要有清热、养阴除蒸等功能。 2 “四气”作用的现代研究 现代研究认为,药性即为药物作用于人体的反应,具体地说,药性是由结构相同的化合物决定的,可能是化合物的相同结构类型,亦可能是化合物的相同结构部位。具有相同药性的中药,应具有相同的物质基础。即药性是由所含化合物决定的。关于四气实质现代研究,近年来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探讨: ①四性与植物神经系统和内分泌功能的关系。通过对热证和寒证患者治疗前后动态测定尿中儿茶酚胺类及17 羟类固醇的水平,提示抑制交感神经介质的合成和释放可能是寒凉药基本作用之一。而温热

中药药用一览表

每个中国家庭必备的十味中药 灵芝:固本祛邪,神仙上药 人参:每天吃一点,健康延年好福 山楂:消食化瘀的好手 黄芪:首屈一指的补气要药 生姜:御百邪,助阳气,散一身寒湿 白茅根:凉血止血的草根太医 菊花:现代人最佳保肝茶饮 薏苡仁:不是珍珠胜似珍珠 甘草:养人又养颜,平民百姓的补益药 花椒:麻辣医生.中药驱寒很有性格 好草药让女人美丽一生 当归:养血圣物,保女人一生平安 红花:活血养颜的女人花 益母草:女皇武则天的驻颜美容师 雪莲花:冰山来客养出花样年华 艾草:天然养生“舒肤佳” 芦荟:埃及艳后靠它征服世界 白芨:草药里的美白仙子 葛根:解热生津的“女人参” 白芍:养阴补血的女性知音 杏仁:润养肌肤,容颜不老白嫩嫩 玉簪花:养血祛斑,像花一样美丽无瑕 保佑我们的先天之本 何首乌:温补肾阳,再活500年还是黑发飘飘 枸杞子:古人的四季养生不老丹 冬虫夏草:世间有、天上无的阴阳双补药 三七:起死回生“金不换” 芡实:对脾肾忠心耿耿的水中仙子 女贞子:补肝益肾,完美的天人合一 杜仲:双向调节血压第一药 菟丝子:温和补养,在妈妈的肚子里就可以开始后天之本的健康源泉 白茯苓:健脾补中,连慈禧都能“返老还童” 山药:神仙药食,养足我们的后天之本 番木瓜:“万寿果”保你肠胃平安 陈皮:身边最常见的健脾良药 藿香:助脾胃正气,让你想怎么吃就怎么吃 丁香花:香喷喷的暖胃好手 常见病不求人 板蓝根:治感冒的经典药方 桔梗:让大长今微笑的止咳药膳 罗汉果:可以降血糖的甜果子 桃仁:最擅长活血祛瘀、润肠通便

紫苏:散寒暖胃,吃海鲜绝对少不了它 南瓜子:每天吃一把,不用担心前列腺 槟榔:消食化积,南药第一名 茱萸:外用降血压的最佳选择 冬桑叶:止盗汗、自汗之妙品 款冬:久咳不愈肺寒患者的首选良药 落地生根:傣家跌打损伤圣药 石菖蒲:善入心经,冠心病患者的福音 大蓟:无论外用还是内服,都是止血良药 卷柏:消炎止血的还魂草 仙鹤草:让人迅速恢复体力 蒲黄:可以降血脂的花粉 现代白领的健脑安神大法 天麻:聪明人一辈子不糊涂的保护神 酸枣仁:失眠去无踪,美梦伴一生 红枣:补血安神,每天都可以当零食吃 黄花菜:健脑清心,乐而忘忧 桂圆:养血安神、益智强身,说不完的好处莲花:清心养神,固精气、强筋骨的宝贝 远志:治疗惊悸健忘、失眠多梦的特效药轻轻松松草本排毒 金银花:有了它,炎炎夏日也清凉 蒲公英:身上长了无名肿毒就用它 鱼腥草:消炎解毒,小草药有大作用 决明子:历史上使用最早的眼科药 枇杷叶:清肺热的常用药 栀子:擅长解全身热毒 夏枯草:清热泻火,治淋巴结核第一药 紫花地丁:解毒消痈要药 牡丹:凉血妙品,花中神药 凤仙花:外用可以清热解毒的“女儿花” 黄连:清五脏湿热,世间第一苦 麻黄:发汗止汗看明白再用 餐桌上的素淡美味 银耳:润肺滋阴的最佳食物 百合:补益五脏,怎么做都好吃 荠菜:“三高”患者的极品蔬菜 薄荷:清咽利喉的芳香疗法 茴香:慢性胃炎的缓解药 白果:治疗咳喘,当仁不让 车前草:前列腺炎患者的最佳食疗。

中药药性理论

中药药性理论 中药药性理论即是研究中药的性质、性能及其运用规律的理论。中药药性理论是中药理论的核心,主要包括中药药性理论升降沉浮、有毒无毒等。苦:“能泄,能燥,能坚”,即具有清泄火热,泄降气逆,通泄大便,燥湿,坚阴(泻火存阴)的作用。中药归经理论的形成是在中医基本理论指导下以脏腑经络学说为基础,以药物所治疗的具体病症为依据,经过长期临床实践总结出来的用药理论。凡气温热,味辛甘的药物大多有升浮的作用;凡气寒凉,味苦酸的药物,大多有沉降作用,花、叶及质轻的药物大多升浮,种子、果实及质重的药物,大多沉降。 基本内容 中药药性理论即是研究中药的性质、性能及其运用规律的理论。 中药药性理论是中药理论的核心,主要包括: 四气、 五味、 归经、 升降沉浮、有毒无毒等。 *四气,就是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又称四性。它反映了药物对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的作用倾向。为药性理论重要组成部分,是说明药物作用的主要理论依据之一。

*五味,是指药物有酸,苦,甘,辛,咸五种不同的味道,因而具有不同的治疗作用。有些还具有涩味或者淡味,因而实际上不止五种。但是,五味是最基本的五种滋味,所以仍然称为五味。 1.辛:“能散,能行”,即具有发散,行气行血的作用。 2.甘:“能补,能和,能缓”,即具有补益,和中,调和药性和缓急止痛的作用。 3.酸:“能收,能涩”,即具有收敛,固涩的作用。 4.苦:“能泄,能燥,能坚”,即具有清泄火热,泄降气逆,通泄大便,燥湿,坚阴(泻火存阴)的作用。 5.咸:“能下,能软”,即具有泻下通便,软坚散结的作用。 *归经,是指药物对于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作用,即某药对某些脏腑经络有特殊的亲和作用,因而对这些部位的病变起着主要或特殊的治疗作用,药物的归经不同,其治疗作用也不同。 中药归经理论的形成是在中医基本理论指导下以脏腑经络学说为基础,以药物所治疗的具体病症为依据,经过长期临床实践总结出来的用药理论。 “酸入肝经,苦入心经,甘入脾经,咸入肾经,辛入肺经。” *升降浮沉,指:药物作用的趋向而言。升是上升,降是下降,浮是发散上行,沉是泻利下行。升浮药上行而向外,有升阳、发表、散寒等作用。凡气温热,味辛甘的药物大多有升浮的作用;凡气寒凉,味苦酸的药物,大多有沉降作用,花、叶及质轻的药物大多升浮,种子、果实及质重的药物,大多沉降。

考研中医综合 药性理论

中医综合-药性理论 (总分:50.5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A型题(总题数:23,分数:34.50) 1.中药的性能不包括 ?A.四气 ?B.五味 ?C.轻重 ?D.归经 (分数:1.50) A. B. C. √ D. 解析: 2.四气的确定依据是 ?A.是从人体的感觉器官中感觉出来的 ?B.是从药物对机体产生的不良影响总结出来的?C.是从药物作用于机体所发生的反应概括出来的?D.是从疾病的趋势总结出来的 (分数:1.50) A. B. C. √ D. 解析: 3.按照药性升降浮沉理论,具有升浮药性的药是 ?A.重镇安神药 ?B.平肝息风药 ?C.开窍药 ?D.清热药 ?.泻下药E (分数:1.50) A.

C. √ D. E. 解析:[解析] 升浮药性的药物作用去向多主上升、向外,具有开窍醒神等作用;而重镇安神药、平肝息风药、清热药、泻下药多具有沉降药性。 4.不宜使用辛味药治疗的病证是 ?A.气虚证 ?B.气滞证 ?C.血寒证 ?D.血瘀证 (分数:1.50) A. √ B. C. D. 解析:[解析] 辛味药有发散、行气、行血的作用,如用于气虚之证会加重病情。 5.平性药是指 ?A.无毒之药 ?B.毒性不显著的药物 ?C.治疗作用广泛的药物 ?D.寒热偏胜之性不显著,作用比较平和的药物 (分数:1.50) A. B. C. D. √ 解析: 6.多用酸涩药的是 ?A.寒湿带下 ?B.脾虚带下 ?C.湿热带下 ?.湿毒带下D. (分数:1.50) A.

C. D. 解析: 7.归经学说的理论依据是 ?A.阴阳学说 ?B.五行学说 ?C.脏腑、经络学说 ?D.气味学说 (分数:1.50) A. B. C. √ D. 解析: 8.与苦味药无直接关系的功能是 ?A.清泄火热 ?B.通泄大便 ?C.燥湿 ?D.通利小便 (分数:1.50) A. B. C. D. √ 解析: 9.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A.毒性是指药物的各种不良反应 ?B.“毒药”历来是总括药饵之词 ?C.无毒药物用量过大也可能产生中毒反应?.毒药的治疗剂量与中毒剂量相差甚大D. (分数:1.50) A. B. C. √

浅论中药药性之气味厚薄和刚柔润燥_袁军

化瘀消积药使用非常广泛,90%的三金排石汤采用了化瘀消积类药物,特别是牛膝的使用率达到72.23%以上,提示三金排石汤同时还具有抗炎消肿的作用[3]。而这对于结石在输尿管内停留较久,输尿管黏膜水肿的患者特别有利。 此外,“芍药加甘草”药对和延胡索可有效地缓解和控制肾绞痛;白茅根、小蓟除利尿作用外,对结石合并血尿具有非常好的治疗效果;黄芪等补虚药物对于年老体虚,或者长期服用排石汤的患者具有非常好的辅助作用。可见,目前三金排石汤是治疗尿石症使用最广泛的有效复方,所辅助使用的药物以利水通淋和化瘀消积药为主。在金钱草、海金沙、鸡内金的基础上,联合石韦、滑石、车前子(车前草)、牛膝构成了排石汤的核心部分。 参考文献 [1]王明江,王新均.三金排石汤对狗输尿管动作电位和尿流量的影响[J].同济医科大学学报,1991,20(6):401-403. [2]张彤,柳淑玉.车前草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进展[J].时珍国医国药,2005,16(1):67. [3]赵兴梅,徐光忠.川牛膝和怀牛膝的现代药理研究概况[J].华西药学杂志,2004,19(3):205-207. (本文校对:庞春渝收稿日期:2010-05-11) 浅论中药药性之气味厚薄和刚柔润燥 袁军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第一医院(呼和浩特010020) 王海颖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200030) 关键词:药性;气味;厚薄;中药学 doi:10.3969/j.issn.1003-8914.2010.12.119文章编号:1003-8914(2010)-12-2326-02 古代药书中经常可见到中药气味分厚薄,所以气味厚薄也为中药药性内容之一。自《内经》创药性分厚薄,世代医家展开论述,然而理论始终未成体系,某些论述深奥难解,因此近代药著以及教学用书均未系统收载,但厚薄理论对进一步阐述四气五味的特性有一定意义。 气味厚薄其实质是由气味理论所派生,是古代医家试图从微观来探索气味药性,分别以“厚”与“薄”概念,对气味特征予以补充阐述,将厚薄作为衡量气味强弱的标志,进一步表示气味之间存在着强弱偏盛的特性。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阳为气,阴为味……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 李时珍也注重气味厚薄的论述,在《纲目》的“气味”及“发明”项下,收载了前人有关气味厚薄的阐述,如:“黄芪,气薄味厚,阴中阳也;连翘,性凉味苦,气味俱薄轻清而浮”。 《本草品汇精要》:“吴茱萸,气味俱厚,阳中之阴;山豆根,气薄味厚,阴中之阳;胡芦巴,气厚于味,阳中之阴……”。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味厚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 《医学启源》:“凡同气之物必有诸味,同味这物,必有诸气,互相气味,各有厚薄,性用不等”。 可见厚薄是表示气或味中存在着强弱的偏性,厚者为强,薄者为弱,因此,自然界药物之中,气味分阴阳,阴阳再分厚薄,阴阳之中寓有阴阳,而其中细微的变化掺杂无穷。 刚柔药性主要表示药物的体质。刚柔理论起源《易经·说卦》:“立天之道,曰阴曰阳,立地之道,曰柔曰刚。”以刚柔之说阐发道理,首见于《内经·素问·遗篇刺法论》:“刚柔二干,失守其位,使天运之气虚乎?与民为病,可得平呼?”以刚柔来表示药性,因为自然界阴阳对药物是有影响,药物多为草木虫兽金石之类,都受之于天地阴阳自然之气,由于每药所受之气的不同,这就影响到药物形成不同的体质,这种体质上的差异,古代医家就用“刚”与“柔”来表示。 《医源·用药大论》:“草木虽微,其气味有阴阳之分,体质有刚柔之别……盖以地之刚柔,即天之阴阳所化,言阴阳而刚柔即在其中”,以上是清代医家对药物刚柔的说法,并指出“刚者燥,柔者润”。对某些药物刚柔属性表示如下: 体质柔软,有汁有油的药物—润药—属柔—得春秋冬之气者多———得地气者多↓治燥证; 体质干脆,无汁无油的药物—燥药—属刚—得夏秋冬之气者多,得春气者少—得天气者多↓治湿证; 中药根据润燥强度的不同又分微润、甚润、微燥、甚燥。 柔药结合药物的四气五味性能又有以下分类: (1)辛润:如当归、细辛、杏仁、桃仁、薤白,辛味行 · 6232 ·光明中医2010年12月第25卷第12期CJGMCM December2010.Vol25.12

(精)中药学——第三单元 药性理论

中药学——第三单元药性理论 细目一四气 细目二五味 细目三升降浮沉 细目四归经 细目五毒性 细目一四气 要点一四气所表示药物的作用 寒凉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滋阴除蒸、泻热通便、清热利尿、清化热痰、清心开窍、凉肝息风等(清凉泻热) 温热药:温里散寒、暖肝散结、补火助阳、温阳利水、温经通络、引火归原、回阳救逆等(温阳散寒) 要点二四气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 1.温热药用治阴寒证,寒凉药用治阳热证。 2.寒与凉、热与温之间程度上的差异。 3.寒热错杂之证,寒药与热药并用。 真寒假热用热药治疗,真热假寒证用寒药。 细目二五味 辛:能散、能行。 作用:发散、行气行血。

治疗:表证、气血阻滞证。 如:苏叶发散风寒、木香行气除胀、川芎活血化瘀。 甘:能补、能和、能缓。 作用:补益、和中、调和药性和缓急止痛。 治疗:正气虚弱、身体诸痛及调和药性、中毒解救。 如:人参大补元气、熟地滋补精血、饴糖缓急止痛、甘草调和药性并解药食中毒等。 酸:能收、能涩。 作用:收敛、固涩。 治疗:体虚多汗、肺虚久咳、久泻肠滑、遗精滑精、遗尿尿频、崩带不止等证 如:五味子固表止汗、乌梅敛肺止咳、五倍子涩肠止泻等 苦:能泄、能燥、能坚。 作用:清泄火热、泄降气逆、通泄大便、燥湿、坚阴(泻火存阴) 治疗:热证、火证、喘咳、呕恶、便秘、湿证、阴虚火旺等证。 如黄芩清热泻火,杏仁降气平喘,半夏降逆止呕,大黄泻热通便,黄连清热燥湿,苍术苦温燥湿,黄柏泻火存阴等。 咸:能下、能软。 作用:泻下通便、软坚散结。 治疗:大便燥结、痰核、瘿瘤、癥瘕痞块等证 如:芒硝泻热通便,海藻、牡蛎消散瘿瘤等 淡:能渗、能利。 作用:渗利小便。

中药功效分类歌诀

中药功效分类歌诀 解表药 发散风寒药 发散风寒用生姜,桂枝紫苏与麻黄 辛夷胡荽与香薷,白芷葱白加荆防 羌活藁本苍耳子,柽柳细辛效果良 发散风热药 发散风热有升麻,浮萍薄荷桑菊花 柴葛蔓荆牛蒡子,木贼豆豉蝉衣加 清热药 清热泻火药 清热泻火莫延迟,知母石膏寒水石 芦根竹叶淡竹叶,青葙栀子决明子 鸭趾夏枯谷精草,密蒙花粉功无私 清热燥湿药 清热燥湿药苦寒,黄芩黄柏与黄连 龙胆草根加苦参,秦皮橘皮与白鲜 清热解毒药 清热解毒蒲公英,贯众连翘配地丁 板蓝青叶金银花,野菊青黛土茯苓 拳参穿心半枝莲,马勃熊胆黄鱼腥

射干败酱鸦胆子,蚤休漏芦白头翁白花蛇舌马齿苋,绿豆荞麦四季青地锦豆根山慈姑,还有白蔹与红藤 清热凉血药 清热凉血水牛角,紫草丹皮黄赤芍玄参生地兼养阴,血营实热诸证消 清虚热药 清虚热药皆性寒,青蒿白蔹有建树骨皮退蒸别具功,还有银柴胡黄连 泻下药 泻下药物三下分,峻下攻下与濡润大戟芫花牵牛子,商陆巴豆与千金硝黄芦荟番泻叶,火麻仁与郁李仁 祛风湿药 祛风湿散寒药 除风除湿散寒凝,海风藤茎雷公藤, 独活川乌威灵仙,乌稍蕲蛇寻骨风, 木瓜老鹳伸筋草,蚕沙松节路路通。 祛风湿清热药 祛风除湿消热肿,秦艽海桐臭梧桐, 桑枝防己豨莶草,丝瓜络石穿山龙。

祛风湿强筋骨药 祛风除湿强筋骨,寄生狗脊功不没, 五加根皮千年健,芳香挥发浸酒服。 化湿药 芳香化湿用苍术,藿香佩兰加厚朴, 草果砂仁二豆蔻,温脾健胃寒湿除。 利水渗湿药 利水渗湿药分三,消肿茯苓猪苓先, 泽泻泽漆薏苡仁,冬瓜葫芦荠菜添, 香加皮与玉米须,蝼蛄入药用生干。利尿通淋关木通,萆薢萹蓄与车前, 瞿麦通草灯心草,石韦滑石海金沙, 莫忘地肤冬葵子,利湿通黄用金钱, 茵陈虎杖地耳草,垂盆全草功夫全。 温里药 附子肉桂能温里,小茴丁香吴茱萸, 花椒胡椒荜澄茄,干姜良姜荜茇奇。 理气药 理气药物二十一,橘皮青皮大腹皮, 沉香木香青木香,檀香枳实共柿蒂,

种常用中药大全有彩图

74.赤芍:为芍药的一种。现今药材赤芍都为芍药组多种野生植物的根,经直接晒干而得。 功效分类:清热凉血药;活血祛瘀药。 科属分类:芍药科。 别名:木芍药、赤芍药、红芍药、草芍药。 性味:苦;微寒? 归经:肝经;脾经。 功能:清热凉血;活血祛瘀。 主治:温毒发斑;吐血衄血;肠风下血;目赤肿痛;痈肿疮疡;闭经;痛经;崩带淋浊;瘀滞胁痛;疝瘕积聚;跌扑损伤。 75.白芍:是芍药的一种,属多年生草本,高40-70cm,无毛。根肥大,纺锤形或圆柱形,黑褐色。 别名:金芍药、芍药。 性味:苦;酸;微寒 归经:肝经;脾经。功能:养血和营;缓急止痛;敛阴平肝。 主治:主月经不调;经行腹痛;崩漏;自汗;盗汗;胁肋脘腹疼痛;四肢挛痛;头痛;眩晕。 资源分布:分布于东北、华北、陕西及甘肃。各城市和村镇多有栽培。 药材基源:为芍药科植物芍药(栽培品)及毛果芍药的根。 用药禁忌:虚寒之证不宜单独应用。反藜芦。 76.蒲黄:为香蒲科植物长苞香蒲、狭叶香蒲、宽叶香蒲或其同属多种植物的花粉。 功效分类:凉血止血药;活血祛瘀药。 科属分类:香蒲科。 别名:蒲厘花粉、蒲花、蒲棒花粉、蒲草黄。 性味:味甘、微辛;性平。 归经:肝经;心经;脾经。 功能:止血;祛瘀;利尿。

主治:吐血;咯血;衄血;备痢;便血;崩漏;外伤出血;心腹疼痛;经闭腹痛;产后瘀痛;痛经;跌扑肿痛;血淋涩痛;带下;重舌;口疮;聤耳;阴下湿痒。 用药禁忌:孕妇慎服。 77. 芡实:为睡莲科植物芡的干燥成熟种仁。 功效分类:收涩药;补肾药;健脾药? 科属分类:睡莲科。? 别名:卵菱、鸡头实、雁喙实、鸡头、雁头、乌头、水流黄、水鸡头、肇实、刺莲藕、刀芡实、鸡头果、鸡头苞、刺莲蓬实。 性味:甘;涩;平。 归经:脾经;肾经;心经;胃经;肝经。 功能:固肾涩精;补脾止泄。 主治:遗精;白浊;淋浊;带下;小便不禁;大便泄泻。 用药禁忌:大小便不利者禁服;食滞不化者慎服。78. 环留行:为石竹科植物麦蓝菜,为石竹科植物麦蓝菜的种子。 性味:苦,平。 归经:入肝、胃经。 功能主治:行血通经,催生下乳,消肿敛疮。治妇女经闭,乳汁不通,难产,血淋,痈肿,金疮出血。 用药禁忌:孕妇忌服。 79.炒麦芽: 别名:大麦芽、大麦糵、麦糵、大麦毛。 性味:甘,平。 归经:归脾、胃经。 功效:行气消食,健脾开胃,退乳消胀。 主治:食积不消,脘腹胀痛,脾虚食少,乳汗郁积,乳房胀痛,妇女断乳。生麦芽健脾和胃通乳,用于脾虚食少,乳汗郁积。 80.冬葵子:为锦葵科一年生草本植物冬葵的成熟种子。 别名:葵子、葵菜子、葵、葵菜、

中药药性分类审批稿

中药药性分类 YKK standardization office【 YKK5AB- YKK08- YKK2C- YKK18】

中药按药性分为:解表药、清热药、泻下药、祛风湿药。 1.解表药 辛温解表药麻黄桂枝紫苏生姜荆芥防风羌活白芷香薷蒿本苍耳子辛夷 辛凉解表药薄荷牛蒡子蝉蜕桑叶菊花葛根柴胡蔓荆子升麻豆豉 2.清热药 清热泻火药石膏知母天花粉栀子夏枯草芦根淡竹叶 清热燥湿药黄芩黄连龙胆草苦参 清热凉雪药生地玄参丹皮赤芍水牛角紫草 清热解毒药金银花连翘蒲公英大青叶板蓝根牛黄鱼腥草射干白头翁败酱草青黛穿心莲蚤休半边莲土茯苓山豆根红藤马齿苋白花蛇舌草紫花地丁垂盆草马勃清虚药青蒿地骨皮白薇胡黄连银柴胡 3.泻下药 攻下药大黄芒硝芦荟番泻叶 润下药火麻仁郁李仁 峻下逐水药甘遂巴豆大戟牵牛子 4.祛风湿药独活威灵仙防己秦艽木瓜桑寄生五家皮白花蛇稀签草络石藤徐长卿桑枝 5.芳香化湿药苍术厚朴霍香砂仁白豆蔻佩兰 6.利水渗湿药茯苓泽泻苡仁车前子滑石木通金钱草茵陈猪苓通草萆薢石韦地肤子 7.温里药附子干姜肉桂吴茱萸细辛花椒丁香高良姜小茴香 8.理气药橘皮枳实木香香附沉香川楝子薤白青皮佛手乌药荔核青木香 9.消食药山楂神曲麦芽莱菔子鸡内金谷芽

10.驱虫药使君子苦楝皮槟榔贯众雷丸 12.止血药大蓟小蓟地榆白茅根白及三七茜草蒲黄艾叶槐花侧柏叶仙鹤草 13.活血祛瘀药川芎延胡索郁金莪术丹参虎杖益母草桃仁红花牛膝水蛭乳香没药三棱鸡血藤五灵脂穿山甲姜黄 14.化痰止咳平喘药化痰药半夏天南星白芥子桔梗旋覆花瓜蒌贝母竹茹白前前胡竹沥昆布天竹黄海蛤壳 15.止咳平喘药杏仁白部苏子桑白皮葶苈子紫苑款冬枇杷叶马兜铃白果 1.解表药 辛温解表药麻黄桂枝紫苏生姜荆芥防风羌活白芷香薷蒿本苍耳子辛夷 辛凉解表药薄荷牛蒡子蝉蜕桑叶菊花葛根柴胡蔓荆子升麻豆豉 2.清热药 清热泻火药石膏知母天花粉栀子夏枯草芦根淡竹叶 清热燥湿药黄芩黄连龙胆草苦参 清热凉雪药生地玄参丹皮赤芍水牛角紫草 清热解毒药金银花连翘蒲公英大青叶板蓝根牛黄鱼腥草射干白头翁败酱草青黛穿心莲蚤休半边莲土茯苓山豆根红藤马齿苋白花蛇舌草紫花地丁垂盆草马勃 清虚药青蒿地骨皮白薇胡黄连银柴胡

400味中药速记药性

药性歌括四百味白话解(1) 人参:[歌诀]人参味甘,大补元气,止褐生津,调营养卫。 黄芪:[歌诀]黄芪性温,收汗固表,托疮生肌,气虚莫少。 白术:[歌诀]白术甘温,健脾强胃,止泻除湿,兼祛痰痞。 茯苓:[歌诀]茯苓味淡,渗湿利窍,白化痰涎,赤通水道。 甘草:[歌诀]甘草甘温,调和诸药,炙则温中,生则泻火。 当归:[歌诀]当归甘温,生血补心,扶虚益损,逐瘀生新。 白芍:[歌诀]白芍酸寒,能收能补,泻痢腹痛,虚寒勿与。 赤勺:[歌诀]赤勺酸寒,能泻能散,破血通经,产后勿犯。 生地:[歌诀]生地微寒,能消温热,骨蒸烦劳,养阴凉血。 熟地:[歌诀]熟地微温,滋肾补血,益髓填精,乌须黑发。 麦门冬:[歌诀]麦门甘寒,解渴祛烦,补心清肺,虚热自安。 天门冬:[歌诀]天门甘寒,肺痿肺痈,消痰止嗽,喘热有功。 黄连:[歌诀]黄连味苦,泻心除言,清热明眸,厚肠止痢。 黄芩:[歌诀]黄芩苦寒,枯泻肺火,子清大肠,湿热皆可。 黄柏:[歌诀]黄柏苦寒,降火滋阴,骨蒸湿热,下血堪任。 栀子:[歌诀]栀子性寒,解郁除烦,吐nu胃痛,火降小便。 连翘:[歌诀]连翘苦寒,能消痈毒,气聚血凝,温热堪逐。 石膏:[歌诀]石膏大寒,能泻胃火,发渴头疼,解肌立妥。 滑石:[歌诀]滑石沉寒,滑能利窍,解渴除烦,湿热可疗。 贝母:[歌诀]贝母微寒,止嗽化痰,肺痈肺痿,开郁除烦。 大黄:[歌诀]大黄苦寒,实热积聚,蠲痰逐水,疏通便闭。 柴胡:[歌诀]柴胡味苦,能泻肝火,寒热往来,疟疾均可。 前胡:[歌诀]前胡微寒,宁嗽化痰,寒热头痛,痞闷能安。 升麻:[升麻]升麻性寒,清胃解毒,升提下陷,牙痛可逐。 桔梗:[歌诀]桔梗味苦,疗咽肿痛,载药上升,开胸利壅。 紫苏:[歌诀]紫苏叶辛,风寒发表,梗下诸气,消除胀满。 麻黄:[歌诀]麻黄味辛,解表出汗,身热头痛,风寒发散。 葛根:[歌诀]葛根味甘,祛风发散,温疟往来,止渴解酒。 薄荷:[歌诀]薄荷味辛,最清头目,祛风散热,骨蒸宜服。 防风:[歌诀]防风甘温,能除头晕,骨节痹疼,诸风口噤。 荆芥:[歌诀]荆芥味辛,能清头目,表汗祛风,治疮消淤。 细辛:[歌诀]细辛辛温,少阴头痛,利窍痛关,风湿皆用。 羌活:[歌诀]羌活微温,祛风除湿,身痛头疼,舒筋活络。 独活:[歌诀]独活昕哭,颈项难舒,两足湿痹,诸风能除。 知母:[歌诀]知母味苦,热渴能除,骨蒸有汗,痰咳皆舒。 白芷:[歌诀]白芷辛温,阳明头痛,风热瘙痒,派脓通用。 藁本:[歌诀]藁本气温,除头巅顶,寒湿可祛,风邪可屏。 香附:[歌诀]香附味甘,快气开郁,止痛调经,更消宿食。 乌药:[歌诀]乌药辛温,心腹胀痛,小便滑数,顺气通用。 枳实:[歌诀]枳实味苦,消食除痞,破积化痰,冲墙倒壁。 白蔻:[歌诀]白蔻辛温,能祛瘴翳,温中行气,止呕和胃。 青皮:[歌诀]青皮苦温,能攻气滞,削坚平肝,安胃下食。

中药枳壳的药性理论、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的研究

中药枳壳的药性理论、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的研究枳壳始记载于《神农本草经》,为中医常用理气药。枳壳性微寒,味苦、辛、酸,具有理气宽中、行滞消胀之功效,主治胸胁气滞、胀满疼痛、食积不化、痰饮内停、脏器下垂等症。 虽然枳壳是中医临床常用药,但其性味及相关理论,文献记载出入较大,仍存在很多疑惑。本文基于中药“一药X味Y性(Y≤X)”的中药性味新假说理论,以枳壳为研究对象,运用中药性味可拆分,可组合的研究方法,综合运用中药学、药理学、化学等理论和技术,对枳壳的性味物质基础和性味药理学进行了研究,力求阐明其性味科学内涵,明晰其作用特点与适应症,为临床遣药组方奠定理论基础。 同时也以更多的研究实例验证“中药一味一性、一药X味Y性(Y≤X)”的中药性味理论假说的客观性,进一步完善中药性味可拆分性、可组合性研究的规范,进而丰富中医药性味理论,并为临床用药及新药研发提供重要的参考。本文主要 研究内容如下:1文献综述(1)本部分在系统查阅历代本草有关中药性味记载的 基础上,通过对枳壳古今文献的整理与分析,介绍了枳壳品种及道地沿革考证、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的研究现状,从而为本文研究的开展奠定了扎实的 文献资料基础。 (2)本文通过大量的文献查阅,对植物多糖的提取、分离、纯化、结构鉴定及生物活性进行了归纳和总结。为枳壳中多糖类大分子化合物的研究提供参考。 (3)枳壳的性味有着相当复杂的演变历程,通过检索大量古籍文献与现代临 床资料,系统梳理了枳壳性味理论的演变过程,确认不同时期、不同医家对性味理论的认识,深化对枳壳性味的理解。枳壳性味变化主要历经:由始载于《神农本草经》的“苦、寒”到唐、宋代的“苦,酸、微寒”和“苦,辛、微寒”,再到现、

常用中药按功效分类

常用中药按功效分类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常用中药按功效分类 一.解表药 发散风寒药:麻黄桂枝紫苏生姜香薷荆芥防风羌活白芷细辛藁本苍耳子辛夷 发散风热药:薄荷牛蒡子蝉蜕桑叶菊花蔓荆子柴胡升麻葛根淡豆豉浮萍野菊花木贼二、清热药 清热泻火药:石膏知母芦根天花粉淡竹叶栀子夏枯草决明子谷精草寒水石密蒙花青葙子鸭趾草 清热燥湿药:黄芩黄连黄柏龙胆草秦皮苦参白鲜皮 清热解毒药:金银花连翘穿心莲大青叶板蓝根青黛贯众蒲公英紫花地丁野菊花重楼土茯苓 鱼腥草大血藤败酱草射干山豆根白头翁白花蛇舌草熊胆地耳草金荞麦 鸡屎藤漏芦龙葵马勃马齿苋青果天葵子石见穿 清热凉血药:生地黄玄参牡丹皮赤芍紫草水牛角 清虚热药:青蒿白薇地骨皮银柴胡胡黄连 三、泻下药 攻下药:芒硝番泻叶芦荟大黄 润下药:火麻仁郁李仁松子仁 峻下逐水药:甘遂京大戟芫花商陆牵牛子巴豆 四:祛风湿药 祛风湿散寒药:独活威灵仙川乌蕲蛇木瓜蚕沙海风藤路路通伸筋草透骨草乌梢蛇寻骨风徐长卿草乌 祛风湿清热药:秦艽防己络石藤雷公藤豨草穿山龙海桐皮老鹳草桑枝丝瓜络

祛风湿强筋骨药:五加皮桑寄生狗脊川牛膝鹿衔草千年健 五:化湿药 藿香佩兰苍术厚朴砂仁白豆蔻草果草豆蔻 六:利水渗湿药 利水消肿药:茯苓薏苡仁猪苓泽泻香加皮赤小豆 冬瓜皮冬瓜子茯苓皮 利尿通淋药:车前子滑石木通瞿麦地肤子海金沙石韦萆薢萹蓄车前草通草 利湿退黄药:茵陈金钱草虎仗垂盆草鸡骨草溪黄草 七:温里药 附子干姜肉桂吴茱萸小茴香丁香高良姜胡椒花椒荜茇荜澄茄大茴 八:理气药 陈皮青皮枳实木香沉香檀香川楝子乌药青木香荔枝核香附佛手薤白柿蒂八月札大腹皮甘松橘核橘络九香虫玫瑰花梅花青礞石枳壳 九:消食药 山楂神曲麦芽稻芽莱菔子鸡内金 十:驱虫药 使君子苦楝皮槟榔南瓜子鹤草芽雷丸鹤虱榧子 十一:止血药 凉血止血药:小蓟大蓟地榆槐花侧柏叶白茅根苎麻根 化瘀止血药:茜草蒲黄降香三七 收敛止血药:白及仙鹤草棕榈炭血余炭藕节 温经止血药:艾叶炮姜灶心土 十二:活血化瘀药

各种中药功效大全

各种中药功效大全 各种中药功效大全 、补气药 【黄芪】 补气升阳:用于脾肺气虚所致地倦怠乏力,气短多汗,便溏腹泻及中气下陷、脱肛等. 固气益表:用于虚汗证.《牡蛎》《神农普惠方》 托毒生肌:用于气血不足,疮痈脓成不溃或溃不收口. 利水消肿:用于气虚脾弱,水肿,小便不利等.《神农普惠方汤》【白术】 补脾益气:用于脾胃气虚,运化失常所致地纳少、气短、脘腹虚胀、倦怠便溏等. 燥湿利水:用于水肿和痰饮.《五苓》《苓桂术甘汤》《汤》《实脾》固表止汗:用于表虚自汗.《神农普惠方》 【山药】 补脾益胃:用于脾胃虚弱,食少倦怠,便溏久泻,小儿疳积及脾虚白带等.《参苓白术》 养肺固肾:用于肺虚喘咳、虚痨痰嗽等.《神农普惠方说,》

益气补中:用于心气虚,心悸怔忡,脉结代及脾胃气虚,倦怠乏力等.《炙甘草汤》 清热解毒:用于痈组疮疡、咽喉肿痛等.《神农普惠方》《桔梗汤》祛痰止咳:用于气喘咳嗽.《神农普惠方说》《苓甘五味姜辛汤》 缓急止痛:用于胃痛、腹痛及腓肠肌挛急疼痛等.《芍药甘草汤》 缓和药性:用于缓和某些药物地烈性或作为药引使用. 【党参】 补气益脾:用于脾胃虚弱,食少便溏或肺虚咳嗽、气短倦怠及各种原因引起地气虚体弱证. 养血生津:用于血虚头晕或面黄浮肿,久病失血,气血两亏.《八珍汤》《竹叶石膏汤》 、补血药 【当归】 补血活血:用于血虚所致各种症候.《四物汤》《当归补血汤》 调经止痛:用于心肝血虚,月经不调,经闭,痛经等.《四物汤》《桃红四物汤》 润肠通便:用于阴血虚少地肠燥便秘.

养血滋阴:用于血虚萎黄、眩晕、心悸失眠、月经不调、崩漏等.《四物汤》 补精益髓:用于肝肾阴虚,腰膝酸软、耳鸣眩晕、盗汗、遗精及消渴等.《六味地黄丸》 【何首乌】 补血生精:用于肝肾两虚、精亏血虚所致地头昏耳鸣、失眠健忘、心悸怔忡、腰膝酸软、遗精带下及须发早白等. 通便解毒:用于老人或血虚阴亏,大便秘结、疮痈、皮肤搔痒等. 【白芍】 养血敛阴:用于肝阴不足、肝阳上亢所致地头痛、眩晕、耳鸣或烦躁易怒等.《镇肝熄风汤》 平抑肝阳:用于肝郁脾虚,大便泻泄,痛必腹泻或血虚、阴虚血热、失血、盗汗等. 柔肝止痛:用于血虚或肝气不和所致腹部疼痛或四肢拘挛疼痛、痛经、妊娠腹痛等. 【阿胶】 补血止血:用于血虚萎黄、眩晕或虚痨咯血、吐血、尿血、便血、崩

中药药性及常用中成药

第一章中药的药性理论 一、中药的性能:大概有五个方面,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毒性。 二、四气 四气,就是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主要反映了药物对人体阴阳的的盛衰,寒热变化的作用倾向。四气是药学理论重要的部分,是说明药物作用的主要理论依据之一。一般来讲寒和凉它是一个性质,温和热又是一个性质。 (一)寒凉药 寒凉药主要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滋阴除蒸、泻热通便,清热利尿、清热化痰,清心开窍、凉肝熄风等这些作用。它主要是针对热的病证治疗的。从寒和凉来说,寒的作用比凉要强,寒比凉的清热作用要强。 (二)温热药 温和热它是一类性质,热的作用比温的作用药的性质要强,温热药的作用主要有温里散寒,暖肝散结,补火助阳,温阳利水,温经通络,引火归元,回阳救逆等作用。温热药主要是针对寒性的病证来治疗。 三、无味 五味是指药物具有酸、苦、甘、辛、咸五种味道。对于药物的五味来说,从中医学角度来讲,它不仅是指口尝的味道,更主要是它能代表它能够治疗某些疾病的作用,代表它的治疗作用这是非常重要的。在五味当中,有酸、苦、甘、辛、咸,但是实际上,还有两种味道,淡味和涩味。涩味中医认为它跟酸的味道它的作用是相似的。 (一)辛 【作用】:能行,能散。 【解释】:能散就是指有发散,发散解表的作用;能行,就是能够行气,能够行血。 【代表药物】:麻黄、陈皮、郁金。 一般来讲,解表药、行气药、活血药、化湿药多具有辛味。 (二)甘 【作用】:能补,能和,能缓。 【解释】:补就是滋补;和就是和中,调和药性;缓,就是缓急止痛。 【代表药物】:甘草。 比如说,补益药多属于甘味药。还有一些制止疼痛的药物也是甘味药。 (三)酸 【作用】:能收,能涩。 【解释】:即具有收敛、固涩的作用。 【代表药物】:五味子、乌梅。 比如说固表止汗、敛肺止咳、涩肠止泻、固精缩尿、固崩止带药,这些药物多具有酸味,或者是涩味。 (四)苦 【作用】:能泻,能燥,能坚。 【解释】:泻包括清热泻火,通泻大便,降气平喘等。燥就是燥湿的作用。坚,就是说泻火存阴,泻火来保津。 【代表药物】:大黄、黄柏、杏仁。 一般来讲像清热泻火、下气平喘、降逆止呕、通利大便、清热燥湿、苦温燥湿、泻火存阴的药物,都具有苦的味道。 (五)咸

中药所有总结

总论 1.首创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的本草著作是《神农本草经集注》 2.归经的概念是指定向 3.运用药物的归经理论还须考虑药物的四气五味、升降浮沉 4.古代认为“毒性”的含义是药物的偏性 5.一般5岁以下的小儿用成人药量的1/4 6.二、八月最适宜采集的药材是根及根茎 7.使大批古代方药文献得以保存传世的是《证类本草》 8.“十八反”中甘草不能与下列何药配伍同用甘遂 9.入汤剂需后下的药物是薄荷、白豆蔻 10.集我国16世纪以前药学大成的本草著作是《本草纲目》 11.关于中药的剂量,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花叶类质轻的药用量宜轻 12.治疗筋脉拘急疼痛的药物多具有甘味 13.两药合用能产生剧烈的毒副作用的配伍关系为相反 14.四气的确定是从药物作用于人体所发生的反应和所获得的不同疗效中概括出来的 15..确定归经学说的理论基础是脏腑经络理论 16.最早采用图文对照编写方法的本草著作是《新修本草》 17.辛味药临床一般治疗表证及气血阻滞证 18..广东的道地药材是砂仁 19.人参配莱菔子,莱菔子能消弱人参的补气作用,这种配伍关系属于相恶 20.下例哪项不是沉降药物的作用透疹 解表药 1.薄荷、蝉蜕共同具有的功效是透疹 2.治疗肝经风热,目赤肿痛,宜选用: 蝉蜕 3.具有生津止渴作用的药物是:葛根 4.具有祛风解表,透疹消疮作用的药是:荆芥 5.细辛具有的功效是:温肺化饮 6.素有“夏月麻黄”之称的药是:香薷 7.既能解表散寒又能燥湿止带的药是白芷 8.细辛作散剂每次宜服:1-3g 9.治疗肝气郁滞,胁肋疼痛,宜选用:柴胡 10.既能疏散风热又能息风止痉的药是:蝉蜕 11.具有透疹作用的药组是:薄荷、葛根、升麻 12.发散风寒药中能治疗咳嗽气喘的药是:麻黄 13.既能发汗解表,又能利水消肿的药组:香薷、麻黄 14.功效与羌活最为相似的药物是:藁本 15.治疗风湿痹痛的药组是:防风、白芷 16.下列哪项不是紫苏的主治证:阳虚水肿 17.治疗风热郁闭,咽喉肿痛,大便秘结者,应首选:牛蒡子 18.麻黄配伍桂枝用于治疗:风寒表实证 19.治疗风寒表证,鼻塞头痛可选用的药是:白芷 20.既能疏散风热,又能清热解毒的药物是:升麻、牛蒡子 清热药 1.功能清热解毒、排脓,善治肺痈、肺热咳嗽的药物是:鱼腥草 2.长于泻肝火的药是:夏枯草 3.牡丹皮与地骨皮均可治疗:虚热证 4.治疗梅毒,肢体拘挛,首选的药是:土茯苓 5.清热泻火药中苦寒性较强的药物是:栀子 6.既可治气分实热证,又可治虚热证的药是:知母 7.清热泻火药的药性特点是:甘寒

120味中药药性记忆口诀

120味中药药性记忆口诀 1、人参味甘,大补元气,止咳生津,调容养卫。 2、黄芪性温,收汗固表,托疮生肌,气虚莫少。 3、白术甘温,健脾强胃,止泻除湿,兼祛痰痞。 4、茯苓味淡,渗湿利窍,白化痰涎,赤通水道。 5、甘草甘温,调和诸药,炙则温中,生则泻火。 6、当归甘温,生血补心,扶虚益损,逐瘀生新。 7、白芍酸寒,能收能补,泻痢腹痛,虚寒勿与。 8、赤芍酸寒,能泻能补,破血通经,产后勿犯。 9、生地微寒,能消湿热,骨蒸烦劳,兼消破血。 10、熟地微温,滋肾补血,益髓添精,乌须黑发。 11、麦门甘寒,解渴祛烦,补心清肺,虚热自安。 12、天门甘寒,能治肺痈,消痰止嗽,喘气有功。 13、黄连味苦,泻心除痞,清热明眸,厚肠止泻。 14、黄芩苦寒,枯泻肺火,子清大肠,湿热皆可。 15、黄柏苦寒,降火滋阴,骨蒸湿热,下血堪任。

16、栀子性寒,解郁除烦,吐衄胃痛,火降小便。 17、连翘苦寒,能消痈毒,气聚血凝,温热甚逐。 18、石膏大寒,能泻胃火,发渴头痛,解肌立妥。 19、滑石沉寒,滑能沉寒,解渴除烦,湿热皆可。 20、贝母微寒,止嗽化痰,肺痈肺痿,开郁除烦。 21、大黄苦寒,实热积聚,蠲痰润燥,疏通便闭。 22、柴胡味苦,能泻肝火,寒热往来,疟疾均可。 23、前胡微寒,宁嗽化痰,寒热头痛,痞闷能安。 24、升麻性寒,清胃解毒,升提下陷,牙痛可逐。 25、桔梗味苦,疗咽肿痛,载药上升,开胸利壅。 26、紫苏叶苦,风寒发表,梗下诸气,消除胀满。 27、麻黄味辛,解表出汗,身痛头疼,舒筋活血。 28、葛根味甘,祛风发散,温疟往来,止渴解洒。 29、薄荷味辛,最清头目,祛风化痰,骨蒸宜服。 30、羌活微温,祛风除湿,身痛头疼,舒筋活血。 31、独活辛苦,颈项难舒,两足湿痹,诸风能除。 32、知母味苦,热渴能除,骨蒸有汗,痰咳皆舒。

中药的五行属性归类

中药的五行属性归类 (一)、味辛皆属木:(计19味) 1、木中木桂枝桂心芥子。 2、木中火蜀椒。 3、木中土干姜生姜半夏鸡子黄赤小豆伏龙肝。 4、木中金细辛黄饴矾石苦酒白酨浆酢。 5、木中水附子瓜蒂王瓜根。 (二)、味咸皆属火:(计17味) 1、火中火旋覆花。 2、火中木大黄石膏杏仁皂角葱白。 3、火中土泽泻升麻黄芪粳米通草。 4、火中金厚朴葶苈子。 5、火中水消石戎盐栝蒌海蛤。 (三)、味甘皆属土:(计6味) 1、土中土人參。 2、土中木甘草。 3、土中火大枣。 4、土中金麦门冬。 5、土中水茯苓知母。 (四)、味酸皆属金:(计14味) 1、金中金五味子胡麻油山萸肉。 2、金中木枳实柴胡雄黄葱叶。 3、金中火豉。 4、金中土芍药龙胆草阿胶。

5、金中水薯蓣代赭地榆。 (五)、味苦皆属水:(计14味) 1、水中水地黄。 2、水中木黄芩薤白麻黄栀子韭叶牡丹皮。 3、水中火黄连芒硝硝石栗子。 4、水中土白术苦参。 5、水中金竹叶。 来源https://www.docsj.com/doc/1d8216393.html,/home/diary2000.html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为使《辅行诀》卷中的方药,能早日按先贤陶隐居所阐述的“阴阳五行药理”用于临床,笔者把尚未研究完成的内容提前公之于众,冀能给对《破解〈汤液经法图〉》一文感兴趣的观者一点启发吧。个人的能力毕竟有限,众人拾柴火焰才高啊! 试论《辅行诀》医方所用中药药物之阴阳五行属性 方国强 一、五行药物汇总:(计80味,黑体字为诸药之精)

(一)、味辛皆属木:(计17味) 1、木中木桂羊肝(肉桂桂枝桂心)。 2、木中火椒蜀椒 3、木中土姜(生姜干姜炮干姜)粳米阿胶伏龙肝。 4、木中金细辛细辛根矾石山萸肉。 5、木中水附子苦参。 (二)、味咸皆属火:(计15味) 1、火中火旋覆花鸡心。 2、火中木大黄代赭石葱叶芥子。 3、火中土泽泻黄饴。 4、火中金厚朴葶苈子。 5、火中水消石(硝石)芒硝栝蒌戎盐海蛤。 (三)、味甘皆属土:(计15味) 1、土中土人參牛脾。 2、土中木甘草(炙甘草)升麻半夏黄芪。 3、土中火大枣鸡子黄。 4、土中金麦门冬白酨浆苦酒酢。 5、土中水茯苓瓜蒂。

中成药药性

1.感冒类19味 风寒感冒类(注意没说应用的都是大标题共性的内容) 其实可以分三类下面我只分了二类,还有一类其实也可归纳为暑湿感冒. 1感冒清热颗粒:疏风散寒,解表清热。环A同用可引起血药浓度升高. 2正柴胡饮颗粒:发散风寒,解热止痛。用于风寒感冒初起。孕妇禁用.外感初起. 3荆防颗粒:发汗解表,散风祛湿。主要记单独的能祛湿. 4午时茶颗粒:祛风解表,化湿和中。用于外感风寒,内伤食积。 5参苏丸:益气解表,疏风散寒,祛痰止咳。体弱者适应. 注意共同的使用注意,一般共性的考的较少,都以功效为主,各自的特点为辅来考. 风热感冒类 1羚翘解毒丸:疏风清热,解毒。注意是服用方法是可以芦根汤和温开水服用. 2桑菊感冒片:疏风清热,宣肺止咳。用于风热感冒初起。 3感冒舒颗粒:疏风清热,发表宣肺。使用注意事项中最多的一个,稍留意一下. 4双黄连口服液:疏风解表,清热解毒。 5银翘解毒片:疏风解表,清热解毒。注意是服用方法是可以芦根汤和温开水服用.使用方法同羚翘解毒丸. 6小柴胡颗粒:散热解表,疏肝和胃。用于病邪犯少阳,寒热往来者。 7羚羊感冒片:清热解表。用于流行性感冒。 8感冒退热颗粒:清热解毒,疏风解表。用于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扁桃体炎等。主要用于执毒壅盛所致. 9清开灵口服液:清热解毒,镇静安神。火热内盛,高热所致的.孕妇禁用这一点可以联系记一下. 10清热解毒口服液:清热解毒。用于热毒雍盛。 11清热解毒颗粒:清热解毒,养阴生津,泻火。用于流行性腮腺炎及轻、中型乙型脑炎。 12抗病毒颗粒:清热解毒。用于病毒性感冒。注意同口服液区别,抗病毒颗粒剂在体内有一个崩解在释放的过程,比抗病毒口服液抗病毒的作用肯定要强. 13抗病毒口服液:清热祛湿,公众号:思考部落。凉血解毒。孕妇及哺乳都禁用 14暑热感冒颗粒:祛暑解表,清热,生津。顾名思义,应用于感冒属暑热型. 2.咳喘类35味 含有婴粟壳类. 1止咳丸:降气化痰,止咳定喘。用于风寒于肺,肺气不宣. 2克咳胶囊:止咳,定喘,祛痰。用于咳嗽。 3强力枇杷露:养阴敛肺,止咳祛痰。用于支气管炎咳嗽。 4咳喘宁口服液:宣通肺气,止咳平喘。用于支气管哮喘。老年人宜. 咳喘药中以上四个药均含罂粟壳,不宜过量或长久服用。 痰多阻肺和痰多类 1蛇胆陈皮胶囊:理气化痰,祛风和胃。用于痰浊阻肺。 2杏仁止咳糖浆:化痰止咳。用于痰浊阻肺。 3桂龙咳喘宁胶囊:降气平喘,止咳化痰。用于外感风寒,痰湿阻肺。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