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高中历史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知识点

高中历史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知识点

高中历史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知识点

高中历史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知识点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一)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

1、(根本原因)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大变革(时局动荡造成思想和言论的空前自由)。

2、(文化思想)私学兴起,教育相对普及,培养了大批人才,各学派之间和同一学派的个流派之间的相互斗争。

3、(政治)动荡的兼并局势,各国君主都想称霸争雄,所以竞相礼贤下士、招揽人才。

4、(经济)井田制瓦解。

5、(阶级关系)士阶级与新兴地主阶级活跃。

(二)儒家:孟子和荀子(他们的学说根本上是为了维护君主统治)

1、孟子

①孟子的思想核心:民本主义

A、仁政学说;

B、性善说;

C、义利观:养浩然之气;先义后利、舍生取义。

②历史地位:A、《孟子》成为四书之一;B、他被称为“亚圣”

2、荀子

①荀子的思想:

A、“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

B、性恶论;C政治思想:“以礼为主,礼法并施”

②荀子思想的历史地位:A、被视作儒家异端;B、唯物思想在中国哲学上具有深远影响。

(三)墨家

1、墨子:墨家学派的创始人

2、墨家思想:①兼爱;②非攻,春秋无义战;③尚贤、尚同尚力、节用、节俭

3、墨家思想历史地位:

①代表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手工业者的利益

②战国一度成为显学,之后不被重视

(四)道家

1、庄子与道家

2、庄子的思想:“齐物” “逍遥”天与人“不相胜”(天命观),顺应自然

(五)法家

1、韩非与《韩非子》

2、韩非的思想:

①法、术、势相结合,建立一个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

②今必胜古、主张变法革新

3、法家思想的历史地位

①在当时适应了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

②在后世与儒家思想互为表里,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注】区别现代法制:法家的严刑峻法来维护统治,是统治者的法律,完全为了君主的利益。

(六)兵家

1、《孙子兵法》

2、孙膑与《孙膑兵法》:重视战争规律,注意利用和创造有利于自己的形势,重视人的作用。

(七)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历史意义

1、儒家学说: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

2、道家学说:构成了传统思想的哲学思想。

3、法家学说:其中的变革思想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扩展: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高中历史知识点

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

1.农业生产的发展

(1)井田制破坏和土地私有制形成

春秋时期,井田制开始走向崩溃,逐渐成为使用者的私有土地。各诸侯国先后进行了税制改革,客观上承认士地的私有权,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

春秋前期,管仲采取“相地而衰征”的措施,实际上使土地私有制合法化。

战国时期,商鞅在秦国变法,宣布“除井田,民得卖买”,从法律上废除了井田制,对土地私有制给予全面的肯定。这种局面一直延续了2000多年。

(2)生产工具的进步和水利

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逐渐代替了木、石制的农具。大约在春秋后期,牛耕开始出现。不断改良生产工具、生产技术,形成了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

我国古代一直很重视农业灌溉,著名的水利工程有战国时期的都江堰等。

(3)个体生产的小农经济

商周时期,农具原始,多采用大规模简单协作方式进行农业生产。随着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进步以及私有土地的出现,自耕农经济应运而生。以家庭为单位经营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是当时自耕农的主要经营方式。从此,“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也成为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

小农经济可以使农民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自耕农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统治者过度的剥削和压榨是自耕农破产的原因之一。

2.手工业生产的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私营手工业兴起。小农的家庭手工业生产也十分普遍,“男耕女织”的经济模式下,家庭手工业以纺织业为主。家庭手丁业的产品多供自己消费和交纳赋税.有很少一部分也会进入市场。

3.商业的发展和重农抑商政策

(1)私营商业的兴起

春秋战国时期,许多庶人冲破官府的束缚,在经营商业中发家致

富,成为有强大经济实力的自由商人。

(2)重农抑商政策的出现

早期商业的发展得到了统治者的重视和鼓励。但商业与强调耕战、加强中央集权的思想发生矛盾,战国时期,重农抑商思想崛起。

商鞅为政,奖励耕战,实施了一系列重农抑商措施。以农业为“本业”,商业为“末业”。重本抑末,一是从身份上贬低商人的社会地位,二是限制商人经营的范围,国家独占山泽之利,实行盐铁官营。

新课程改革高中历史高考历史教案学案知识点总结“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 JI CHU PAI CHA 基础排查 ) 理一理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1.原因 (1)经济上,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2)政治上,周王室衰微。 (3)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4)思想文化上,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 2.概念 (1)诸子百家:社会上形成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思想流派。 (2)百家争鸣:各学派相互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 3.影响 (1)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 (2)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3)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 (4)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二、诸子百家思想 1.早期儒学

, ,JING WEI DIAN BO 精微点拨 ) 想一想 1.试图解孔子的主要思想及相互关系。 提示: 2.古代儒家的民本思想与现代的民主思想一样吗? 提示:否。古代儒家思想中的民本思想是以维护君主统治为前提的;现代民主思想是反对君主专制的,是在民主制度保障下的民本思想,二者有着本质的不同。 3.荀子在治国方面倡导法的思想,为什么仍被称为儒家学派的代表? 提示:荀子吸收了法家的思想,但是治国方面仍是以礼为主,礼法并施,体现了对儒家“仁”的思想的继承。 4.如何理解道家的“无为而治”? 提示:老子倡导的“无为”不能理解为消极的无所作为。“无为”强调无为而无不为,主张

既尊重自然规律,反对盲目行动,又主张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倡导“待时而动”“因地制宜”,是一种“积极无为”的哲学观。 5.韩非子的“法治”和现在的“依法治国”一样吗? 提示:否。韩非子的“法治”不是“依法治国”,而是君主利用刑律镇压人民、维护君主专制统治。 6.儒、法、道、墨四家的思想主张有哪些相互对立的观点? 提示:(1)治国上,儒家主张“仁政”,反对严刑峻法;法家主张法治,强调严刑峻法。 (2)在人性上,孟子主张“性本善”;荀子主张“性本恶”。 (3)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荀子主张“制天命”,人定胜天;庄子主张“顺自然”“天与人,不相胜”。 (4)在人生态度上,儒家主张积极入世,强调社会责任;道家主张“逍遥”的人生态度,主张避世,强调“超脱”。

高中历史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知识点

高中历史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知识点 高中历史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知识点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一)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 1、(根本原因)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大变革(时局动荡造成思想和言论的空前自由)。 2、(文化思想)私学兴起,教育相对普及,培养了大批人才,各学派之间和同一学派的个流派之间的相互斗争。 3、(政治)动荡的兼并局势,各国君主都想称霸争雄,所以竞相礼贤下士、招揽人才。 4、(经济)井田制瓦解。 5、(阶级关系)士阶级与新兴地主阶级活跃。 (二)儒家:孟子和荀子(他们的学说根本上是为了维护君主统治) 1、孟子 ①孟子的思想核心:民本主义 A、仁政学说; B、性善说; C、义利观:养浩然之气;先义后利、舍生取义。 ②历史地位:A、《孟子》成为四书之一;B、他被称为“亚圣” 2、荀子 ①荀子的思想: A、“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 B、性恶论;C政治思想:“以礼为主,礼法并施” ②荀子思想的历史地位:A、被视作儒家异端;B、唯物思想在中国哲学上具有深远影响。 (三)墨家 1、墨子:墨家学派的创始人 2、墨家思想:①兼爱;②非攻,春秋无义战;③尚贤、尚同尚力、节用、节俭

3、墨家思想历史地位: ①代表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手工业者的利益 ②战国一度成为显学,之后不被重视 (四)道家 1、庄子与道家 2、庄子的思想:“齐物” “逍遥”天与人“不相胜”(天命观),顺应自然 (五)法家 1、韩非与《韩非子》 2、韩非的思想: ①法、术、势相结合,建立一个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 ②今必胜古、主张变法革新 3、法家思想的历史地位 ①在当时适应了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 ②在后世与儒家思想互为表里,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注】区别现代法制:法家的严刑峻法来维护统治,是统治者的法律,完全为了君主的利益。 (六)兵家 1、《孙子兵法》 2、孙膑与《孙膑兵法》:重视战争规律,注意利用和创造有利于自己的形势,重视人的作用。 (七)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历史意义 1、儒家学说: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 2、道家学说:构成了传统思想的哲学思想。 3、法家学说:其中的变革思想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扩展: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高中历史知识点 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 1.农业生产的发展

高中历史之百家争鸣

高中历史之百家争鸣 高中历史中,一个重要的知识点就是“百家争鸣”。这是中国古 代思想史上的一个时期,大约在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221年)左右。在这个时期,中国出现了很多思想流派和思想家,对中国 的文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百家争鸣”中最有代表性的六个思想流派是儒家、墨家、道家、名家、法家和兵家。这六个流派各自有着很不同的思想观念,但 是都在为中国的文化和社会进步做出了贡献。 儒家以孔子为代表,主张以成人为本、以仁爱为中心。儒家注 重传统文化的教育,强调个人道德修养和社会关系的和谐。儒家 的思想影响在中国历史上广泛。墨家则主张兼爱、非攻和节俭。 这一流派的思想比较超前,走在了那个时代的前沿。虽然墨家在 当时并不被看好,但是墨家的思想对中国的儒家和其他思想流派 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道家则主张谦逊、不争和节制。道家思想的核心是追求道,并 通过修炼达到“无为而治”的境界。这一流派的思想影响在中国文 化中很深远,对后来的诗词和文化传承都有很大的作用。而在古

代文人学士中,名家则是较为常见的一种思想流派。名家主张发扬个性特点和特殊长处,注重修齐治平和宽容与包容。 法家则主张以法律作为社会治理的工具。法家认为只有通过法律和秩序,才能维持社会的稳定和秩序。因此,这一思想流派在中国的治理历史中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而最后一个思想流派——兵家,则是注重军事战争和防卫的流派。这一思想流派的代表人物有孙武和吴起等。 总体来讲,“百家争鸣”是中国社会文化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一个思想理论纷纭的时代。每一个思想流派都在社会和文化的进程中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正是因为这种思想的交锋和碰撞,才促进了中国社会和文化的进化和升华。可以说,“百家争鸣”是中国思想文化史中不可忽略的重要时期。

百家争鸣知识点整理

派 儒家道家法家墨家 别 代孟子(前荀子(前老子(前庄子墨翟(前孔子(前551-韩非子(前280- 表371-前289)289-前580-前479-前前479)前233) (前 人238)500)369-前381) 物286) 孟子:封建生产关系逐步形成,孟子认厌恶战乱,在社会 春秋战国,奴隶制封建经济识到人民力量不可轻视,试图缓变革和自然力量面 逐渐解体,封建制初步形成,和阶级矛盾,维护统治阶级长远前放弃人的主观能 逐渐确立,实现统农业、手工利益,侧重以德治民。动性 一,富国强兵是各业发展,小出 国统治者追求的生产者队发 荀子:随着生产力的提高,人与自然斗目标,韩非子适应伍扩大,要点争能力加强,从而产生唯物主义 新兴地主阶级要求摆脱贫思想 求,强调以法制来困,安定统 巩固地主阶级专一,温饱富 政,发展封建经济裕 ①思想:仁、礼、①思想:哲学观:道是世界 ①哲学观:政治观:①兼爱非 中庸民贵君轻的本源 天行有常、①法、术、势相结攻 ②教育:创私学人道有为处世方法:无为、 合②十大主原则:有教无类②政治:逍遥 (制天命②吸收道家思想,张:非攻、内容:六艺六经仁政 哲学观:哲学观: 而用之)将法家理论系统尚贤、尚方法:因材施教唯物主义 1.道是世 齐物、逍遥化同、非乐、观 目标:成人教育界本源③加强君主集权,非命、节点 ②政治观:修养观:厉行赏罚、奖励耕葬、节用君子教育 2.辩证法 ③政治:德治拥护“礼”历史观:崇尚自然、战③讲究实 消极(小超越功利、历史观:际功利恢复礼乐文明 国寡民)追求精神“不期修古、不法④三表法、反对苛政 ④整理文化典籍政治观:自由。常可”、“事异则备逻辑学 (五经)无为变”改革 ①春秋战国:诸侯割据,国家分裂,诸侯王纷①汉初:道家思想一度①战国:法家理论汉代以 纷追求富国强兵。儒家的仁政、德治不能适盛行。经多年战乱,汉对中国专制制度后,墨家应中央集权、国家统一的潮流。遭冷遇。帝想废除秦朝暴政,让理论体质的建立学说逐渐 ②秦:以法家思想治国,为实现思想统一,采百姓得以休养生息,因乃至秦始皇统一失传 取焚书坑儒,儒家学派遭沉重打击。

高中历史专题一第一课百家争鸣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百家争鸣 百家”泛指数量多;“争鸣”指争论和辩难。“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的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百家争鸣在前期和中期,主要表现为争鸣,后期表现为合流,争鸣是在争鸣中吸收,吸收是为了更好地争鸣。争鸣只是探讨问题,合流才是向解决问题迈进 (一)儒家学派1、代表春秋孔子-儒家创始人战国孟子-继承和发展战国荀子-先秦儒家集大成者2、主张 1、子曰:“仁者爱人。” 2、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3、子曰:“有教无类。” 4、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战国时期儒家代表:孟子 孟子曰:“省刑罚、薄税敛”。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材料反映了孟子的什么思想?把孔子“仁”的思想发展为“仁政”思想 发挥孔子民本思想,提出“民贵君轻” 孟子主要思想,仁政:提出“政在得民”民本:提出“民贵君轻” 评价: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儒家思想。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有利于缓和 阶级矛盾,促进生产发展,具有进步意义,影响深远。

战国时期儒家代表:荀子 阅读下列材料: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材料反映了荀子的什么思想? “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等唯物思想;“君舟民水”. 荀子主要思想政治:主张“仁义”,“君舟民水”哲学:“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等唯物思想 比较孔子、孟子、荀子的思想 教育理论:伦理道德:有教无类、学思结合、因材施教等孝、仁义、诚信等(社会主义荣辱观) 维护社会稳定:仁、德治、民本思想等(取消农业税) 个人修养:正身自省、修己安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二)道家学派 1、代表:春秋老子,道家创始人战国庄子 2、主张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材料二: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最后的结果)? 材料三: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材料四:小国寡民。……甘其食,美其服,安 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请思考:老子有哪些思想主张? (二)道家学派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知识归纳

第1 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本课标题“百家争鸣”的含义:百家,泛指众多学派或学者;争鸣主体,是代表不同阶层或政治派别的“士”;争鸣主题,是救世(为君主提供治理国家的方法),争鸣实质是各家救世方案之争;争鸣内容,主要是学术问题与社会问题,如世界万物的本源是什么,人的本性是什么,如何处理人际关系,怎么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怎样治国理政——德治、法治还是兼用,等等;争鸣形式,包括口头述说(述)和著书立说(作);争鸣特点,是互相批驳和彼此吸收。 一、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1、历史背景(1)春秋战国时期 社会发生重大变革社会变革为百家争鸣提供了基础和前提。①政治上:其一,从贵族政治(世袭)到官僚政治(选任)。夏商周是早期国家,是贵族政治,官员由世袭产生。春秋战国时期,世官制遭到破坏,官员“选任制”逐步确立,即贵族政治逐渐走向官僚政治,由重血缘到重才学,贵族对政治的垄断被打破。其二,“士”的崛起——养士、用士之风盛行。西周时期,“士” 是最低等级的、没有封地的贵族,不受重用。春秋战国时期,私学兴起,“士” 可能来自贵族,也可能来自受到教育的平民。“士的崛起”是指“士”受到各国统治者的重用。外因,是各国争霸争雄,争抢人才,不看血缘看才学,如士争凑燕、楚才晋用、秦王嬴政收回“逐客令”;内因,是“士”有才学。综上,政治变革为百家争鸣提供了议政机遇和人才基础。国之大事由“肉食者谋之”到下层的士亦可谋之。“士”作为不同阶层或政治派别的代言人,周游列国,积极建言献策,希望获得重用。②经济上:从青铜时代到铁器时代,铁器、牛耕的推广,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迅速发展,贵族阶层衰落了, 出现新兴地主、自耕农、个体手工业者、职业商人等不同阶层。综上,经济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十二单元课题三十二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讲义含解析

第十二单元古代中国的思想、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循框图——理清主要史实] 1.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2.中国古代的科技与文艺 [背术语——规范答题用语] (1)春秋战国时期剧烈的社会大变革是百家争鸣出现的根本原因。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 (2)春秋时期,孔子创立儒学。战国时期,经过孟子和荀子的总结和改造,儒学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3)汉武帝时期,董仲舒糅合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改造儒家思想,形成了新儒学体系。儒学成为历代封建统治者的正统思想,也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4)宋明时期,儒学从佛、道之中吸取了有益的内容,构建了理学体系。 (5)明末清初,三大进步思想家对传统儒学的批判,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6)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古代科学技术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火药的发明是中国对人类文明进程的卓越贡献。 (7)《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是历史上具有时代特色的文学成就。 (8)商代甲骨文是目前所知最早的成熟文字,魏晋南北朝时期自觉的书法艺术形成,日益市民化。 (9)中国有注重写实的宫廷和民间绘画,也出现了非功利、主写意的文人画,融诗、书、画、印于一体。 (10)古代中国,戏曲独树一帜,剧种多样,剧目繁多,在民间、宫廷均得到发展,其中京剧被誉称为“国粹”,至今不衰。 课题三十二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一、“百家争鸣”出现的历史条件 1.春秋战国时期剧烈的社会大变革是“百家争鸣”出现的根本原因。 2.经济:铁器和牛耕普遍使用,封建经济迅速发展,土地私有制出现,井田制瓦解。 3.政治:周王室衰微,礼崩乐坏,国家分裂,诸侯争霸,分封制瓦解。 4.文化:各国纷纷网罗人才,学术环境宽松活泼;原先处于社会底层的士人阶层活跃

高中历史必修三的知识点

高中历史必修三的知识点 (经典版) 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 序言 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 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演讲稿、总结报告、合同协议、方案大全、工作计划、学习计划、条据书信、致辞讲话、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 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peech drafts, summary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project plans, work plans, study plans, letter letters, speeche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Want to know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different sample essays, so stay tuned!

高中历史《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教案附课时训练及答案

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知识梳理】 一、形成的原因 1.根本原因(经济):社会生产力提高,封建经济的发展为百家争鸣提供了物质基础。 2.社会原因:大变革时代创造了相对宽松的社会环境,为各阶级、各学派发表自己的意见提供了一个平台。 3.政治原因:各国为了富国强兵,纷纷网罗人才,创造了宽松的政治环境,有利于文化的发展。 4.教育方面:私学兴起使教育逐渐普及和平民化。 二、百家争鸣 (一)儒家 1.孟子 (1)孟子其人:孟子,名,邹国人,是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学说,成为儒家学派的重要。 (2)思想主张 ①仁政学说(政治思想的核心) 内容:要求统治者以对待人民,以德服人,争取民心。 发展:提出“”的主张。 实现途径:孟子认为实行仁政,必须。、、是国家的三件宝物。 ②性善说(道德思想,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 主张人性本善说,他认为,人一生下来就有、、、等天赋道德意识,人的品质不是外加的,是与生俱来的。 ③义利观(道德思想): 倡导“”;他强调先后、舍取;要求人们应具有“”的人格精神。 影响:“重义轻利”思想,对中华民族道德观念的形成和精神文明有着巨大的影响。 (3)地位及影响 ①孟子学说是对孔子学说的继承和发展,他们的仁政学说后来成为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②唐代以后,《》一书被当作经典,南宋朱熹将其列为“四书”(《》、《》、《》、《》)之一,孟子被称为“”,地位仅次于孔子,对传统文化产生了很大影响。 2.荀子 (1)荀子其人:荀况是末期赵国人,儒家的另一重要代表。 (2)思想主张 ①哲学思想(天命论)——提出“天行有常”和“制天命而用之”的命题:认为“天”就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界有其运行的规律,不以的意志为转移,但人可以发挥自己的去改造自然,使自然更好地为人类服务。(由此可以看出荀子是一个“唯物主义者”,这是他思想的最精华的部分。) ②道德思想——“性恶论”:人性生来就是恶的,顺从人的本性就会引发争夺和暴乱,所以和对人的成长非常重要。 ③政治思想——“礼法并施”: 内容:认为治国应以为主,礼法并施。 来源:继承,吸收 .

历史必修三“春秋战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知识点

历史必修三“春秋战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知识点 历史必修三“春秋战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知识点 在我们的学习时代,是不是经常追着老师要知识点?知识点在教育实践中,是指对某一个知识的泛称。哪些知识点能够真正帮助到我们呢?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收集的历史必修三“春秋战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春秋战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了解诸子百家中道、儒、墨、法诸家的代表人物 道家:老子(春秋)、庄子; 儒家:孔子(春秋)、孟子、荀子; 墨家:墨子; 法家:韩非子 理解孔子、孟子、荀子的主要观点 孔子: ①孔子的主要成就:春秋晚期鲁国人。中国古代大思想家和大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首创私人讲学,晚年编订古代文化典籍。孔子整理的《诗》《书》《礼》《易》《乐》《春秋》,后称为“六经”。 ②孔子的主要观点: a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他认为仁就是爱人,要求人与人之间要互相爱护,融洽相处;实现“仁”,要做到待人宽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c主张“克己复礼”。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使每个人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 d主张“有教无类”。 孟子: a主张实行“仁政”。b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c主张“性善论”。

荀子: a主张统治者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b提出“君舟民水”的论断。 c提出“性恶论”,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 经过孟子、荀子对儒家思想的总结和改造,战国后期,儒学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2、汉代儒学 了解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太学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①提出:汉武帝时,儒生董仲舒对儒家思想进行了改造,把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董仲舒提出了“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他提出不在儒家六经范围之内的各家学术都应罢黜。目的是为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以思想上的统一来巩固政治上的统一。著有《春秋繁露》一书。 ②实施: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并付诸实行。 ③影响:儒学思想逐渐被统治者确立为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太学:汉武帝根据董仲舒的建议,在中央兴办太学。太学的兴办,打破了以往由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陈规,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儒学的地位。 3、宋明理学 了解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与基本主张 ①宋明理学的形成:北宋时,儒学家们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理学”。 ②代表人物及基本主张: 程颢、程颐(北宋):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主张先有理后有物。这是理学的核心思想。同时,二程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提出“格物致知”的认识论。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每一位学习历史的人都喜欢引用这句话,通过阅读历史上的治乱兴衰,沧海桑田,探寻历史发展的规律,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从而让人知所进退,清醒头脑,所以学好历史对于认识历史趋势非常重要。下面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1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1、百家争鸣 (1)争鸣的背景:社会大变革。包括:井田制瓦解,分封制崩溃,战争频繁,私学兴起。 (2)争论的问题:核心问题是如何治国(德治、仁政,法治,无为而治),还有人性问题、人与人的关系问题、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等。 (3)争鸣的影响: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奠定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2、孔子、孟子和荀子与儒家思想的形成 (1)孔子的成就 思想上:创立儒学,提出“仁”、“礼”和“德治”的主张。 教育上:创办私学,总结出一些教育教学方法。 典籍上:编订“六经”。 [附]孔子的重要言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孟子的主张:人性善,民贵君轻,仁政。 [附]孟子的重要言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3)荀子的主张:人性恶,通过学“礼”来改变;可以利用自然规律来造福人类。 [附]荀子的重要言论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1、董仲舒的主张: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另:三纲五常) 2、汉武帝的措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立太学,推广儒学。 [目的:加强专制集权。影响:加强了专制集权,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三、宋明理学 1、程朱理学 (1)“二程”(理学的开创者)指程颐、程颢,其主要观点有:天理是万物的本原,伦理道德就是天理,天理的核心是“仁”。 (2)朱熹(理学的集大成者)的主要观点是:理气论;存天理,灭人欲。 2、王阳明(守仁)的心学观点是:理在心中(心即理也,心外无物);致良知(加强道德修养,克服人欲,恢复人原有的善良本性);知行合一(知和行都产生于心,要用良知来支配自己的行为实践) 四、明清之际的儒学 1、李贽“离经叛道”(反正统,异端)观点:反对“圣人”;认为人的物质生活就是天理。 2、明清之际三大思想家指:黄宗羲(著《明夷待访录》)、顾炎武(著《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王夫之,三人思想的共同之处有:反对君主专制,提倡工商皆本,主张经世致用。顾炎武还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王夫之在哲学方面成就突出。 [言论:黄—天下为主,君为客;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以“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公其是非于学校。顾—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 五、儒学的兴衰历程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2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一、科技成就 1、四大发明出现及完成:造纸—甘肃西汉墓出土了纸,东汉有“蔡侯纸”;指南针—战国名“司南”,宋时用于航海;火药—唐宋时用

【高中历史】2021年高考历史复习: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高中历史】2021年高考历史复习: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2021年 高考 将于6月7日、8日举行,高考频道编辑为广大考生整理了2021年高考历史知识点,帮助大家备考。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主要内容】孔子与老子的思想;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儒家思想的形成。 【默写、背诵提示】(1)孔子与老子的思想:孔子的思想(仁、礼) 高中语文 ;老子的思想(世界本原为道、无为而治、顺应自然、小国寡民)。(2)战国时期的百家 争鸣:含义、主要流派及其代表人物、影响。(3)儒家思想的形成:孟子的思想观点及其 对儒家思想形成的影响;荀子的主要思想观点及对儒家思想形成的影响。 【重点、难点破解】(1)百家争鸣:对于“百家”只要掌握主要流派及其代表人物即可,对于各家的观点不要掌握。百家争鸣的影响,人民版未作介绍,要考只能借助材料。(2)孔子、孟子和荀子与儒家思想的形成:关注人民版和人教版共同论述的内容,如孔子 学说的核心内容“仁”和“礼”。“仁”强调的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准则,要求人与 人之间要互相爱护,融洽相处,实现的途径在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观点对于 缓解今天人与人之间不和谐的关系,世界不同文明之间的冲突很有借鉴意义。孔子强调的“礼”指的是西周的礼乐制度。孔子主张在人人道德自觉的基础之上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 社会。关于孟子两本教材都谈到了孟子的“仁政”学说,“民贵君轻”思想,这是相同点。命题有可能围绕“民本”思想展开,要引起注意。荀子对儒学的发展主要在“礼”方面。(3)几点需要说明的地方:儒家思想纵向考,可能围绕先秦、西汉、宋明来考儒学的发展; 横向考,可能涉及儒家思想对国外的影响,如对法国启蒙思想家的影响。更有可能结合时 事考,如全球祭孔、孔子学院的开办等。十七大提到国家发展的软实力,文化史更应引起 重视。

【高中历史】高中历史知识点:“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高中历史】高中历史知识点:“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汉书?艺文志》上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 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 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汉书・艺文志》上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 所谓“争鸣”,是指当时代表各阶级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 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对万事万物做出解释。于是,他们 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难,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 “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1、原因: ①根本原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处于大变革时代。 ②经济上: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正在形成。 ③政治上:分封制瓦解,新兴封建阶级正在形成。 ④文化上:礼贤下士,学在民间兴起,学术逐渐下移。 ⑤直接原因:不同阶级代表著书立说,形成“争鸣”局面。 2、流派和主要代表: 春秋战国时期,最主要的思想流派有道家、儒家、墨家和法家。 3、意义: ①“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②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 4、影响: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历史的发展,起 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

“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并非偶然,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社会大变动的时期,社会经历着深刻的变革。这场变革涉及经济、政治、文化各方面。 经济上,井田制瓦解。在这以前,“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土地全归周王室所有,这时出现了土地私有。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开始按田亩收税,土地由国有向私有转变,原有的经济秩序遭到很大破坏。 政治上,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原来的周天子统一号令天下,但这时原来受周天子所封的诸侯现在成了许多各自为政的国家,互相兼并、争霸,大国凭借实力争得盟主地位,“挟天子以令诸侯”。诸侯国内部也出现兼并、夺权的现象。 文化上,经济政治的变动造成文化下移。学校原来设在官府,文献典籍和学习工具也为官府所垄断,这就是所谓的“学在官府”。春秋战国以后,随着王室衰微,政局变化,官学败坏,原来掌管文化的官员许多都流散到民间。其中,一些人开始把自己掌握的知识传授给别人,出现了私学。由于私学的兴起,文化下移,逐渐形成了“士”阶层,并开始成为社会上一支重要的力量。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知识点梳理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知识点梳理 知识点一、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 (1)时代背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正经历着社会大变革,奴隶制逐渐崩溃,封建制逐步确立。 (2)政治上:周王室衰微,宗法分封制逐渐崩溃;诸侯争霸,各国诸侯为争雄竞相招揽人才。 (3)经济上:生产力发展,井田制逐步瓦解,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4)阶级上:奴隶主贵族衰落,新兴地主阶级兴起。 (5)思想文化上:专业文化阶层“士”崛起;私学兴起。总之,文化觉醒根源于社会大变革,社会大变革造就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知识点二、孔子和早期儒学 1.孔子主要思想 (1)思想体系的核心:“仁”和“礼”。 仁:仁者爱人:遵循“忠恕”之道,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体现了人道主义和民本思想 礼:克己复礼,主张恢复周朝的礼仪制度,途径:“正名”,把当时混淆的社会秩序矫正过来,达到贵贱有序,这是保守的一面。(礼:西周时期的等级名分制度) 提出“中庸”,用以协调仁和礼的关系,使对立因素达到统一与和谐。 影响:仁、礼、中庸思想成为儒家学说的核心内容,并渗透到后代的社会秩序和个人行为规范中,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维护统一。 (2)政治:为政以德,以礼治国,逐步改良政治。 (3)鬼神观:敬而远之;优先解决现实实际问题。(强调积极入世) (4)教育思想: ①有教无类(办私学,打破学在官府,贡献最大); ②因材施教; ③学思结合; ④实事求是; ⑤持之以恒;⑥“当仁不让于师” 提出教育的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具有独善其身的自我修养和兼济天下的本领的“君子”;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孔子思想在当时的地位及对后世的影响: 地位:孔子的思想在诸国争霸和社会变革的时代并未受到太多重视。 对后世的影响:汉代大一统之后经过历代学者的发扬和统治者的改造,逐渐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2.孟子(把孔子“仁”的思想发展成为系统的政治学说——仁政) 主要主张:①要求统治者重民,以德服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②人性本善:统治者:实行仁政。众人:学习。 ③义利观:“养浩然之气”,先义后利,舍生取义。 ④道德规范:仁、义、礼、智 地位:“亚圣”,是奠基人,继承发展儒家学说,使儒家学说得以完善和发展。 3.荀子: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吸收法家思想积极合理的成分,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具有深远的影响。 主要主张: ①哲学:唯物思想“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制天命而用之”。 ②人性论:“性本恶”,通过环境和教育使人由恶变善。 ③政治思想:“以礼治国”“礼法并施” 地位:基本上继承了儒家“仁”的思想,同时他又吸收法家的思想。

高中历史百家争鸣知识点

高中历史百家争鸣知识点 (经典版) 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 序言 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 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演讲稿、总结报告、合同协议、方案大全、工作计划、学习计划、条据书信、致辞讲话、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 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peech drafts, summary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project plans, work plans, study plans, letter letters, speeche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Want to know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different sample essays, so stay tuned!

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高中历史知识点

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高中历史知识点 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高中历史知识点 1、原因: (1)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社会地位较低的士,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重用。他们代表本阶层或政治派别的利益和要求,提出自己的主张。 (2)政治和经济大变动,导致教育和学术领域也发生变化。社会上形成一些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学者和思想流派。这些学者和思想流派,被称为“诸子百家”。 (3)学派之间的互相诘难、批驳,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同时,各家彼此吸收、融合,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 2、评价: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 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 1、孔子生平: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春秋晚期鲁国人,是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理论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后人尊称“至圣”。 2、早期儒学: (1)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他认为仁就是爱人,人与人之间要互相爱护,融洽相处;要做到待人宽容,“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取信于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孔子首创私人讲学,主张“有教无类”,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 (2)孟子和荀子是儒家学派的两位重要代表人物。孟子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主张实行“仁政”,进一步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在伦理观上,孟子主张“性本善”。 荀子也主张统治者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并提出“君者舟也,庶 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的论断。 (3)孟子、荀子对儒家思想加以总结和改造,又吸收了一些其他学派的积极合理成分,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三、道家和法家 1、道家:

高中历史 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笔记 岳麓版必修3

高中历史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笔记岳麓版必修3 ⊙战国时期的历史特征“四个大”概括: 大变革:社会新旧形态的更替 大分化:新的阶级力量和经济因素出现(封建经济和地主阶级) 大动荡:战乱及战乱给社会带来的影响 大发展:经济发展、民族融合、统一步伐加快,这一背景下,思想文化也相应大发展 一、关于百家争鸣(百家争鸣发启于春秋末年,兴盛于战国。百家争鸣的出现,是特定历史 条件的产物。) 1、“百家争鸣”的含义: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 局面。(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农家等十家。所谓“争鸣”指当时代表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社会对万事万物作出解释,于是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 ⊙2、背景: (1)经济: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2)政治:社会大变革:王室衰微、各国纷争导致统一观念形态的缺失,带来学术思想的 自由发展。 (3)阶级关系:政治变动,士阶层崛起,诸候们礼贤下士,对争霸人才的需求,在社会上 出现了一批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社会力量,被称为“诸子百家”.使争鸣的主体 产生。 (4)文化:私学的兴起,文化下移,使文化典籍广为传播,各种学说广为流传。从而形成 了百家争鸣的氛围。 二、各学派的代表人物的主要思想及影响 (一)儒家: 1、孟子: ( 1 ) 思想: ①“仁政”学说(政治思想的核心)“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 ②性善论: (是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哲学思想) ③义利观: 重义轻利。要求具备“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精神。孟子的仁政思想:“为政以德”“仁政” 1、主张尊王贱霸,实行王道。 2、认为实行仁政,必须重民。 君轻民贵——“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的性善论:孟子认为人性有“四端”。(四端: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正因为人性本善,故要采用“仁政”,要用怜爱之心,宽容之心对待别人。性善论的 最高目标——“慎独” 孟子的重义轻利思想(春秋战国时期,私商成为商人的主体。传统的道德和眼前的利益发生 冲突。) 重义轻利:孟子提倡“我善养吾浩然之气”,重义轻利。提倡“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 2 ) 地位:儒家奠基人,亚圣

高二历史上册《“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知识点归纳

高二历史上册《“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 形成》知识点归纳 儒家思想形成——先秦 春秋:春秋时期孔子创立儒家学派。他提出以“仁”为核心的学说,主张以仁爱之心处理人际关系。在政治上把“德”“礼”作为首要的统治手段,要求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反对苛政和刑杀;主张“克己复礼”,维护周礼是孔子政治思想中的保守部分,孔子晚年整理和编订的《诗经》《尚书》《礼》《易》《春秋》是中国封建社会儒学的“五经”。 战国: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学说的代表。他站在新兴地主阶级立场出发,但也强调小农阶级利益。主张实行“仁政”,提出“民贵君轻”、“政在得民”的思想,同时又宣扬“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这种温和的政治主张,不能适应当时结束割据、实现统一的需要。 荀子在政治思想上主张“礼法并施”的观点,自然观方面提出“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观点,是当时生产力进步的反映,具有唯物主义思想。 特点:此时期儒家思想较为具体,带有浓厚的理想化色彩;没有严密的理论基础,大多是关于思想修养方面的道德规范和政治理想的治国原则;孟子的“仁政”、“民贵君轻”使儒家思想开始与政治相结合,但因脱离现实政治而遭新兴

地主阶级冷遇。 儒学惨遭摧残——秦朝 秦朝虽已一统天下,但当时私学兴盛,百家争鸣,许多儒生、游士评议国政,造谣惑众,极不利于当时的国家一统、中央集权,秦始皇为了压制原来战国分裂割据时遗留的政治势力和思想影响,采纳丞相李斯的建议,实行野蛮的“焚书坑儒”政策,焚烧百家书籍,坑杀儒学之士,进一步确立法家学说的官学地位,实现学术思想的统一,以巩固秦政权。 特点:因为儒学不能为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服务,统治者用政治权力强制干预和控制思想,儒学遭受毁灭性摧残。 儒学独尊地位——汉代 西汉:董仲舒成功地改造儒学,以儒学为基础,广采诸子百家之长,建立起新儒学,倡导“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宣扬“大一统”、“三纲五常”。这时的儒家思想“内法外儒”,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汉武帝欣然接受董仲舒建议,实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兴太学等政策,禁止其他各家思想传播,使儒家思想逐渐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特点:以儒学为基础,儒家、法家、道家思想相互结合,互相渗透。儒家思想宗教化、经学化、政治制度化。 儒学新的发展——宋明理学

考点27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备战2020年高考历史考点一遍过 淘宝店铺:格谦教育

专题27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一、“百家争鸣” 1.背景 经济因素 随着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井田制逐渐瓦解;土地私有制产生,封建经济迅速发 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政治因素 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代,对社会变革的现实发表不同的看法,提出改革时弊 的各种方案 文化因素 “私学勃兴”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 阵地 阶级关系因素“士”的地位上升,代表本阶层和政治派别纷纷提出自己的主张,希望用自己的思想实现治国平天下的愿望 学术环境 宽松 在缺少绝对权威和政治控制的情况下,人们的思想不受束缚和制约 2.特点 流派众多,著书立说,提出不同治国济世主张;各派别互相诘难、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 3.实质 “百家争鸣”反映了当时社会激烈和复杂的政治斗争,主要是新兴地主阶级和没落奴隶主之间的阶级斗争。4.影响 (1)“百家争鸣”为封建社会提供了多种思想范式。儒家学说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两千多年传统文化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

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2)“百家争鸣”对中华民族性格的形成起了巨大的作用。如中庸(“过犹不及”)、安贫乐道(“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重亲情等。 (3)“百家争鸣”对后代文化的发展也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道德经》《论语》《韩非子》等经典著作滋养着一代代中国人,是中国古代智慧的结晶。 二、道家、儒家、法家、墨家的代表及其主张和评价

【图示历史】数字法记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

考向一孔子、孟子和荀子思想观点的相同之处 1.三者的思想都是时代发展的产物 从三位思想家所处的时代背景来看,春秋战国时期是奴隶社会瓦解、封建社会形成的时期。孔子以维护奴隶制统治为目的,孟子和荀子则是为了维护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 2.三者都以“仁”为思想核心 孟子把孔子“仁”的思想发展为更加系统的“仁政”思想;荀子主张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这些都是对孔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3.三者都提出民本思想 孔子主张“为政以德”“节用而爱人”;孟子提出“民贵君轻”的观点;荀子则看到了人民力量的强大,提出“君舟民水”的观点。 4.三者都对人性进行了研究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