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我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历史沿革

我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历史沿革

我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历史沿革
我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历史沿革

我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历史沿革

2007年5月12日

我国农村基层组织的历史源远流长。“我国传统的农村社区组织基本上都围绕着生存延续和秩序稳定两大需要组建起来,并因满足这些需要而得以存在和调整。”传统的中国农村社会结构简单,其经济是自给半自给的自然经济,在组织上明显地呈现以下特征:群体性质的血缘性,居住方式的地缘性,组织结构的等级性,组织功能的非专一性。1949年后,我国农村经济仍然属于传统型的,但在组织、文化等方面已经导入了一些现代因素,特别是改革开放20多年来,农村组织发生了多元化的变迁和创新,农民和农村的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对整个农村社会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我国农村组织的历史沿革

我国农村组织的历史沿革,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的血缘家族公社,后经几千年的历史发展,它的组织形式逐渐完备,组织结构日趋复杂。封建社会早期的“乡里制”组织体系和后期的“保甲制”是其典型代表。(一)从血缘家庭公社到宗法制世袭等级组织体系

原始社会初期,人类为了维持公共秩序和共同抵御自然灾害的需要,建立了第一个社会组织,即原始社会初期的血缘家庭公社。在血缘家庭公社时期,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提高和人类思维能力的发展,人类

两性关系在实行辈份婚姻的基础上,实行族外群婚,从而明确了“族”的概念,产生了氏族,形成了氏族公社,并自然发展成为社会组织系统的基础。原始社会的血缘家庭公社和氏族公社构成了人类社会组织的最初萌芽。

进入奴隶社会后,我国的奴隶社会没有形成西方式的私人占有奴隶制,而是形成了宗族奴隶制社会。从组织体系的角度看,宗族奴隶制社会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基层社会组织的被统治部族对统治部族来说,仍然保持了自己的自治实体,即一个臣服了的部族,不是被统治部族所肢解,其成员不是被分配为统治部族成员的私人家庭奴隶,而是整个臣服部族对统治部族来说具有奴隶部族的身份,其部族的自治首领对统治部族来说,具有奴隶代表的身份,然而,他们对于自己部族来说,仍然是自治实体的管理者,他们不仅代表了统治部族管理自己的部族,在主要意义上他们是代表本部族的民众来进行自治管理的。二是被统治部族基层自治组织保持了相当强的独立的自治管理权力。这种独立的自治管理权力,使社会基层的自治血缘实体对中央集权宗主的统治权力和地位,有着强大的、难以遏制的异化力量。

周代取代殷商的宗主地位以后,为了强化对社会的控制,采取两个方面的措施改进社会组织制度。一是积极推行“仁政”,即废除奴隶制。二是进行领主大封建。通过这两项措施,全国各地的血缘关系独立的部族自治组织完全被打破,不再由自己原有的部族血亲自治首领管理,而基本上由周部族的血亲贵族统治,地域性基层社会组织取代了血缘性基层社会组织,从而有力地强化了中央集权和等级管理制度。

(二)封建社会的乡村组织体系

在中国封建社会两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中,乡村组织的变化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即秦汉到隋唐时期的“乡里制”体系和北宋到清朝实行的“保甲制”。

“乡里制”组织体系起于秦汉,止于隋唐时期。秦汉至隋唐的“乡里制”,历经一千多年,在历史的变迁中有继承又有发展,各朝之间其具体形式不尽相同,但其实质内容都是一样的。其特点主要有以下三点:第一,职官与长者并用。既设立行政官吏,又注意发挥地方长老的作用。第二,刑禁与教化并施。对居民既施行什伍连坐,又进行以“孝”、“悌”为核心内容的教育感化。第三,秩序制和晋升制融于一体,形成“宰相起于州部,猛将出于卒伍”的运行机制。“乡里制”作为集行政、教化、司法、自我管理和监督于一身的基层组织体系,其职能有四个方面:一是利用地方长老进行“教化”活动,使封建伦理道德深入乡民;二是管理户籍,征敛赋税和徭役;三是维护社会治安,以“什伍连坐法”的强力措施,达到维持社会稳定的目的;四是通过“乡举里送”,向朝廷推荐官吏。

“乡里制”组织在唐末藩镇割据混战和农民大起义中瓦解。在乡村组织体系中,取而代之的是源于北宋的“保甲制”,并一直沿袭到清代。起源于北宋的“保甲制”乡村组织体系,就其实质来说和起源于秦汉的“乡里制”组织体系并没有什么本质区别,但认真比较起来,它又有自己的一些特点:首先,它建立了一个更加严密的社会治安网络,对内加强了对人民的统治;其次,它寓兵于民,注意加强对壮丁的军事训

练,强化了国家防御力量,对外有效地抗击了外族的入侵;再次,它比较重视农业生产和建设。元代的村社组织,以及明代提出的里甲内民户要互相了解,互相作保,对发展农业生产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总之,就一般意义来说,村社组织的职能是编审户籍入丁,并以此催征赋税和征用劳役,保证国家的经济来源,更注重经济功能;而保甲组织更多的是具有军事和治安功能。

国民党政府时期的乡村组织体系:从辛亥革命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前夕,国民党政府在乡村基层组织体系的建立过程中,也广泛采用了“保甲制”。国民党政府采用的保甲制度和历代封建王朝实行的“保甲制”相比,有明显的不同:首先,进一步强化“连坐法”,实行各户相互监督和互相告发;其次,进一步强化了军事职能,在“管”、“教”、“养”、“卫”四大职能中,“卫”的职能得到高度重视,把地方村社武装(壮丁队、民团、自卫队等)作为准军事力量,一方面为国家正规武装提供兵源,另一方面维护地方治安和社会秩序;再次,进一步强化法西斯统治,抗日战争后,国民党政府在保甲制度基础上,又使之进一步“军事化”、“警察化”、“特务化”,将其和警察、国民党军队结成一体,在乡村组成了严密的法西斯统治。

二、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基层组织制度的变革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村基层组织经历了很不平凡的历程。50年来,“政权组织和经济组织的变化较大,党的组织和群众团体相对稳定”,经历了“新中国成立初期、人民公社时期和改革开放新时期”三个大的阶段。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1949~1958年)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迅速在全国农村全面展开了农村基层组织的创建工作,主要创建了两类组织:一是农村基层党的组织和政权组织。各乡建立党委组织,各村建立党支部组织。二是农村经济组织。最先创建的是互助组,后又创建了初级社和高级社。可以说,新中国成立初期,农村基层组织在党的统一领导下,既继承了民主革命时期基层组织建设的优良传统,又充分适应了农村实际和形势发展的需要,组织建设的创新是成功的。从基层政权建设来看,因为贯彻了民主建政的原则和机构精简的原则,使人民充分享有当家作主的权利,增强了主人翁责任感,政府组织健全高效,对组织亿万农民群众完成土地改革和农业合作化起到了重要作用。从经济组织建设来看,高级社与初级社相比,在组织化程度上,前者大大高于后者,生产、劳动、分配和生活都高度组织化是高级社的组织特征;在组织功能上,初级社主要还是农村经济组织,而高级社则已不纯粹是经济组织而具有明显的行政属性,已“向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体制迈出了第一步”。农业合作化适应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为亿万农民群众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作了组织上的准备。同时,也方便了国家对农业的领导,使国家花费较小的精力和成本,就得到了必要的农产品和积累了工业化资金。

(二)人民公社时期(1958~1983年)

从1958年下半年开始,我国农村组织进入了人民公社时期,取消乡镇政府,乡镇党委改为公社党委,乡镇人民委员会改为公社社务委员

会。人民公社从一开始就不是单纯的经济组织,而是“政社合一”的组织,其管理范围覆盖了政治、经济、文化乃至日常生活的所有领域。人民公社的组织体制几经调整,最终稳定在“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格局下,并一直延续到农村改革的初期。

人民公社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制度,一般分为公社管理委员会、生产大队、生产队三级。生产大队是分片管理的单位,生产大队(村级管理组织)设党支部(或总支)、大队委员会、民兵连、妇代会、团支部等组织。生产队是基本的、独立的核算单位。这一套管理组织构成了我国农村组织体系的微观层次。与此同时,我国还建立了一整套与农村经济直接相关的职能组织体系,这一体系大致可归纳为三个系列:其一为生产系列,如农机站、畜牧兽医站、植保站等;其二为流通系列,如供销社、生产资料公司、棉麻站等;其三为金融系列,如农业银行、信用社等。这就是通常所说的“七站八所”。公社管理委员会、生产大队、生产队和“七站八所”这一体系就构成了人民公社时期我国农村的基层组织系统。

人民公社从1958年创建到1983年解体,持续了25年,长达1/4世纪。应该说,人民公社是具有很强的社会整合能力和动员社会资源能力的,在其建立初期的一段特殊历史时期里,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然而,人民公社制度作为生产关系超越生产力发展的产物,这一组织体系也带有明显的缺陷,从而给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了很多不利影响。诸如农业生产发展迟缓,人民生活水平增长陷入停滞等,并最终使农民这种最活跃的农村生产力的积极性受到严重挫伤(“大

锅饭”造成的后果),极大地阻滞了我国农村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从1958年到1978年,是新中国农业发展最为缓慢的20年,在这20年中,农业总产值年均递增只有2.6%。农民人均纯收入,1957年为72.95元,1978年为133.57元,平均每年只增长2.88元;社员从集体分配得到的收入,人均每年只增长2元钱。在人民公社时期,农民不但失去了对土地和其他许多生产资料的自主经营权,而且也失去了对自己劳动的支配权。

(三)改革开放新时期(从1983年至今)

在这一阶段,我国农村基层组织体系的建设,是随着农户经济的重建而逐步展开的,改革以1978年后逐步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1983年的政社分设为突破口,从撤社建乡到体现民主政治的“村民自治”,农村基层政权组织和经济组织在组织制度上又一次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这一阶段农村基层组织制度变革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点:1、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进行农业微观组织的再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作为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重大变革,在全国范围内经历了由不联产到联产、从包工到包产再到包干,从“不要包产到户”到包产到户再发展为包干到户的变化过程。到1981年,有90%以上的生产队建立了不同形式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到1983年,有97.9%的生产队实行了“大包干”。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确立,标志着人民公社的三级组织构架被打破,重新确立了农户家庭经营的主导地位,形成了“双层经营、户为基础”的格局。这场改革从根本上瓦解了原有农村组织体系赖以依存的基础。更重要的是,它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的高速增

长,使我国在1979~1984年间出现了一个超常规发展的时期。全国农业总产值增长56.3%,年均递增7.7%。农民人均收入在1978~1996年间,由133.6元增加到1926.1元,扣除物价增长指数,实际增长4.59倍,年均实际增长率达10.02%。

2、加强乡级政权组织建设,推进村民委员会制度建设。在实行政社分设、建立乡镇政府的基础上,中共中央、国务院于1986年9月发出了《关于加强农村基层政权建设工作的通知》,明确要求:实行党政分工,乡镇党委要集中精力抓好党的自身建设,保证乡镇政府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独立行使职权,不能包办政府的具体工作;实行政企分开,乡镇政府要行使管理经济的职能,支持乡镇经济组织行使自主权,不能包揽或代替经济组织的具体经营活动;实行简政放权,建立乡财政,健全和完善乡镇政府的职能,加强乡镇人民代表大会对政府工作的监督。1987年11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试行)》,进一步明确了村民委员会是农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制定了村民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和委员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村民委员会向村民会议负责并报告工作,村民会议由本村18周岁以上的村民组成,村规民约由村民会议讨论制定等一系列具体规定。同时明确要求乡镇政府对村委会的工作要给予指导、支持和帮助,村委会协助乡镇政府开展工作。

3、以村级组织配套建设为重点,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是个系统工程,在逐步理顺农村基层各种组织相互关系的情

况下,以村级组织配套建设为重点,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进入了全面推进的阶段。

--莱西会议和社会主义思想教育

1990年7月,经中央批准由中央组织部、中央政策研究室、国家民政部、全国妇联、共青团中央等部门联合在山东莱西召开了全国村级组织建设工作座谈会,即著名的莱西会议。会议确定了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工作目标和指导思想,进一步明确了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核心领导地位,确定了以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组织配套建设工作格局。会议强调整个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与活动,包括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和社会稳定等各方面,必须在党委和政府统一领导下,有关部门和组织通力合作,齐抓共管。会议决定从1990年冬开始用三年时间,分期分批在农村开展社会主义思想教育。莱西会议是在改革开放条件下,运用实践经验推动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一次重要会议,澄清了当时在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上出现的某些思想混乱。1992年8月,中央有关部门又召开会议,推广依法建制、以制治村、民主管理的经验,通过健全制度推进村级组织建设。这两次会议,对推进村级组织配套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两轮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整顿

第一轮整顿(1994.10--1997.10)

1994年10月,中央召开全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会议,会后发出了《关于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通知》和《关于进一步整顿农村

软弱涣散和瘫痪状态党支部的意见》等文件,开始了新时期第一轮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整顿工作。整顿工作的目标是,坚决改变党支部的软弱涣散和瘫痪状态,实现“五个好”的目标:一是建设一个好的领导班子,尤其是有一个好书记,能够团结带领群众坚决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二是培养锻炼一支好的队伍,共产党员能够发挥助手和后备军的作用;三是选准一条发展经济的好路子,充分发挥当地经济的优势,加快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步伐;四是完善一个好的经营体制,把集体统一经营的优越性和家庭承包经营的积极性结合起来;五是健全一套好的管理制度,体现民主管理原则,保证工作有效运转,使村级各项工作逐步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

第二轮整顿(1997.10--2000.10)

1997年10月,根据党的十五大提出的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以及党的建设目标要求,胡锦涛总书记对继续推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由此开始了新时期第二轮农村基层组织整顿和建设工作。第二轮农村基层组织整顿和建设继续把创建“五个好”村党支部作为主要目标,同时提出了抓好乡镇党委建设的目标。乡镇党委建设的目标要求是达到“六个好”:一是选配一个坚决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公正廉洁、团结合作、战斗力强的好班子,首先要有一个党性强、作风正、能力强的乡镇党委书记;二是建设一支精干高效、素质优良、群众拥护的好乡镇干部队伍;三是选准一条符合本地实际的发展经济、共同致富的好路子;四是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管理和监督的好制度;五是保持一种密切联系群众、艰苦奋斗、实事求是

的好作风;六是形成一个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的好的工作格局。

1998年6月,中央组织部召开了全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经验交流暨表彰会议,对三年来以整顿后进村为重点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进行总结。会议认为,按照“六个好”和“五个好”的目标要求,经过整顿,面上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得到了全面加强,有力地推进了农村的改革、发展和进步。

经过20年的改革和发展,农村基层组织的结构和功能发生了很大变化。1998年10月召开的十五届三中全会,对改革20年来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取得的成就和积累的经验进行了认真的总结,提出了今后一个时期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目标和任务,为农村基层组织的建设和发展指明了方向。这标志着中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开始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即以全面推进村民自治为核心的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阶段。

三、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的创新和发展

1、建立领导联系点,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2000年11月底,中央批准下发了《关于在农村开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的意见》,决定用两年左右时间,在全国县(市)部门、乡镇、村领导班子和基层干部中,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2000年12月,胡锦涛同志代表党中央对这次学习活动作了全面部署。2000年底至2002年6月,以“干部受教育、群众得实惠”为目标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在全国农村轰轰烈烈、扎扎实实地开展起来。这次学习教育活动共涉及4.3万

个乡镇、24万个县(市)部门、71.2万个村和58万个乡镇站所,共有1520多万名农村基层干部参加,其中,乡镇干部193万人,县(市)部门干部535万人,村干部503万人,乡镇站所干部289万人。各级党委常委、政府党员领导干部建立了学习教育活动联系点,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省、县共建立领导干部联系点15.2万个,几乎覆盖了全国所有乡镇,其中,省级党员领导干部联系点1150个。这次学习教育活动,全国各级党委、政府广泛地研究总结工作中的新问题、新经验,不断地探索、提高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的新方法、新办法、新途径,取得了一糸列实践成果和制度成果,极大地巩固了党在农村的思想基础。

2、三级联创。2003年9月6日,中共中央办公厅下发了《关于深入开展农村党的建设“三级联创”活动的意见》,对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提出了新的目标和要求。这是开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的实践成果和制度成果结晶。农村党的建设“三级联创”活动,是指创建以“领导班子好、党员干部队伍好、工作机制好、小康建设业绩好、农民群众反映好”为主要内容的“五个好”村党组织、“五个好”乡镇党委和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先进县(市)活动。它规范了县、乡、村三级党组织争创先进的具体目标和工作内容,是把农村党的建设与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紧密结合起来的一个重要载体,是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实现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整体推进、常抓不懈的一个有效机制。中央明确规定,在“三级联创”中,村级党组织是基础,乡镇党委是重点,县(市、区)委是关键,县(市、区)委书记是第一责任人。各地在实施中,

不断增强联创意识,充分发挥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创”上下功夫,在“联”上抓落实,对创建活动的各项内容和责任目标制定具体的量化标准,坚持一级抓一级、一级带一级,有力地促进了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整体水平的提高。

3、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根据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为进一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更好地肩负起历史使命,中央于2004年11月7日发出了《中共中央关于在全党开展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

教育活动的意见》,决定从2005年1月开始,用一年半左右的时间,在全党开展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保持共产党员

先进性教育活动,农村安排在第三批,于2006年上半年进行。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对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农村先进性教育活动中,胡锦涛同志提出要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个主题,有针对性地开展正面教育,解决党组织和党员队伍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解决影响改革发展稳定的主要问题,解决群众最关心的重点问题,务求取得实效。2006年和2007年两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就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出了具体的部署,强调要不断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政治和组织保障。

四、我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的几个特点和启示

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从我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工作实践来看,在工作目标、工作措施的部署上有这么几个特点:第一,始终把提高农村基层组织贯彻执行党的方针、政策的能力放在第一位。从建国初期的高度集中统一,到1990年莱西会议之后确定以村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组织协同推进建设目标,到1997年10月第二轮农村基层组织整顿,确定乡镇党委与村级党组织整体推进的工作思路,都体现了这一特点。这也是我们党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一以贯之的一条主线,其目的就是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地位和执政基础。第二,始终把发展生产、服务群众、领带群众发家致富作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一切制度的设计、工作措施的制定都围绕提高农村基层组织,特别是党组织领导群众发展农村经济能力为目标。第三,始终把求真务实、解决实际问题作为一切工作策划、设计的主要思想。如两轮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整顿工作的设计,从摸清情况、制定规划和实施方案,到认真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以及后来的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三同”等都体现了这一思想。

我们党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实践证明,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直接关系着农业的发展、农村的稳定、农民的福祉,也关系着整个党的事业的兴旺发达和国家的长治久安,任何时候都要高度重视,大力加强。实践表明: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必须坚持围绕党在农村的中心任务,服从服务于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必须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武装广大农村党员,做到学与用、知与行的统一;必须坚持以正面教

育、自我教育为主,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切实解决党组织和党员队伍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务求实效;必须坚持集中整顿建设与做好经常性工作相结合,持之以恒,常抓不懈;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突出工作重点,加强分类指导,实现整体推进;必须坚持上下结合,齐抓共管,建立严格的领导责任制,切实加强督促检查。这些既是我们党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实践的总结,反映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规律,也是在今后工作中应当长期坚持并继续丰富和发展的重要经验。

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情况汇报(精)

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情况汇报 近年来,我县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中央、省、市委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会议精神,按照“高境界、高标准、高效益、高效率”的工作要求,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深化开展“三级联创”活动,以建强组织、配优班子、激发活力为重点,围绕大局理思路,突出重点创特色,改革创新求突破,使全县基层组织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整体水平有了新的提高,为实现“四个发展”目标、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工作情况 (一)深化开展“三级联创”活动。为健全完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常抓不懈的工作机制,深入开展了“三级联创”活动,活动中紧扣一个“联”字,突出一个“创”字,注重一个“实”字,形成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合力。一是狠抓责任落实。把强化责任作为联创的首要内容,进一步明确责任主体,完善工作制度,逐步建立起了县委牵头抓总,抓乡带村,一级抓一级、上下结合、互促共进的三级责任体系。县委与各乡镇党委签订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年度目标责任书,研究制定了“五个好”乡镇党委和“五个好”村党支部创建标准,并建立“三级联创”活动专门档案。适时调整全县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领

导小组,把部分重要涉农部门的领导同志充实进来,强化对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领导、指导和协调。二是构筑联创载体。我们以提高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和保持党员队伍的先进性为目标,结合各个层面的实际,构筑多种活动载体,大力开展了以“党员带头致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为内容的“双带”活动,有效地激发了全县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内在活力,较好地实现了党的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双赢”目标。三是加强督导调度。不定期对各乡镇农村党建“三级联创”开展情况进行督导检查,及时通报检查结果。定期召开会议进行调度,了解和掌握工作进展情况,研究工作中的具体问题,提出改进措施。四是加大典型宣传。加大党建示范点创建力度,对各乡镇申报的“三级联创”示范村进行专门备案,登记造册,重点培养,并把先进事迹编印成资料,刻录成光盘,下发到全县各村党支部学习,较好地发挥了他们的示范辐射带动作用。组织编印了“三级联创”活动专题简报,在县电视台、《定陶报》等新闻媒体上开辟专栏,对活动开展情况进行宣传报道,营造了浓厚的舆论氛围。 (二)认真贯彻落实市委21个文件及4个长效机制文件精神。我们把贯彻落实市委文件精神,作为实现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求真务实的作风,在推进工作创新中抓好落实,在抓好落实中推进创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了

关于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思考

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调研报告 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从镇雄县的实际来看,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既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四中、五中全会的重要任务的需要,也是进一步提高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整体水平的需要。“十一五”期间,全县各级基层党组织按照县委和上级党委的部署以及“四有”、“五个好”和“五带头”的目标要求,深入扎实开展“三个一”主题实践活动和实施“云岭先锋”工程,对农村基层组织进行整顿和建设,做了大量有针对性的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用“四有”、“五个好””和“五带头”的目标要求来衡量,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标准来对照,依然存在不足和一些突出问题。因此各级党组织,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要认真研究当前我县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积极探索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新方法、新路子,为推进农村改革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一、我县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突出问题 当前我县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中存在的突出矛盾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部分基层干部的现有素质与领导农民脱贫致富奔

小康的要求不相适应。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让一部份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后富,最后实现共同富裕,这就要求我们基层党组织要强化领导,发挥服务功能,而部分农村基层干部尤其是经济相对贫困的村办干部在这方面的素质相对较弱,敢为人先的思想意识不强。主要表现为:从思想素质看,一部份基层干部传统的思想观念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相适应;从政治素质看,在部份基层干部中存在着宗旨意识淡化的不良倾向,理想信念不坚定;从能力素质看,少数领导干部工作能力和水平与所肩负的历史重任不相适应;从作风素质看,一些基层干部的领导作风、工作纪律、廉洁自律意识与群众的期望和要求不相适应。 (二)农村党组织设置的传统化与农村经济形态的多元化之间的矛盾。目前村党组织设臵基本停留在按地域划分的模式上,党组织设臵形式与多元化的经济组织形式不相一致,加之外出务工的流动党员逐步增多,给党组织活动和党员的教育管理带来诸多不便,影响了农村党组织和党员作用的发挥,也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三)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滞后与农民实现共同富裕愿望之间的矛盾。“既要有人办事,又要有钱办事”。农村基层党组织只有在加快发展农村集体经济,为广大农民群众办实事、谋福利中,才能真正确立它的核心领导地位,党组织才有凝聚力、战斗力和号召力。但目前,在我县还存在着很多

党组织建设工作总结

党组织建设工作总结 规章制度;严肃党的群众工作纪律,坚决反对和克服官僚 主义,加强同职工群众的联系,坚持深入群众、关心群众疾苦,善于做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注意化解矛盾,维护 稳定大局。 二、加强党组织建设,进一步提高党支部的凝聚力、战斗力 一是加强支部书记培训,提高支部书记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几年以来,分公司加大了对各级人员的培训力度,下大力气 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在去年组织的MBA班培训中,我们建议各大队党委推荐优秀支部书记参加学习,共有42名支部书记参加了MBA培训。同时我们还推荐18名支部书记参加油田公司举办的党支部书记培训班,系统地学习了党的基本 理论、基本知识和党务工作知识,从理论和实践丰富了自己,参加学习的人员一致反映,通过学习,不仅知道了支部工作 做什么,还明白了怎样才能做好。各大队党委还利用生产淡 季办班、每月的支部书记例会等形式以会代训,加强对支部书记的业务指导和能力培养,组织部还为基层配备了《新编 党支部工作问答》、《党支部活动方式与方法》、《青年入党必读》、《党组织选举工作手册》等书籍,使支部书记具备一定 的理论素养和政策水平,掌握与党支部工作相关的各种知识,提高作好本职工作的能力。 二是加强教育监督,强化党员管理。首先,坚持从严治党,

做好民主评议党员工作。为使民主评议党员工作不走过场,我们结合党员队伍实际,研究制订评议方案,从思想发动、民主评议、组织定格等方面和在评议程序上、评议标准上作了比较全面具体的安排,结合干部年度考核,广泛征求职工群众意见,在民主评议党员工作后期,我们组织力量,对基层党组织的“评议”工作情况进行抽查,避免了定格偏高或偏低的现象,保证了定格的严肃性和准确性。三年来,参加评议4179人,合格2458人,基本合格1715人,不合格6人。其次,通过定期召开党员民主生活会,加强党内监督。每次民主生活会我们都规定会议议题,突出主题,指导基层,有针对性地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开展积极的思想斗争,让党员真正从思想上受到教育和启发,达到提高认识、增强团结、共同进步的目的。在党员日常管理中,我们要求党支部不是就就管理抓管理,而是把对党员的管理,融入到日常生产工作中,让党员在产能建设中发挥作用。油气加工一大队杏五一油气处理站党支部针对装置老化实际,以“装置四级保护,百日不停机,百日无违纪”等活动为载体,以“节能挖潜,科技创新”为增效手段,强化党员管理,保证了装置“长满优“运行,实现了连续20xx年安全生产无事故。 三是健全组织,加强制度建设,规范支部工作内容。公司改制后,一切都要以公司制企业规范运做,党支部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为此,我们结合岗检,把加强制度建设,规

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计划

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计划 为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坚强有力的组织保证,根据《XX市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制定本规划。 一、总体目标 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推入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制度、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使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干部素质和能力显著提高,农民收入持续增加,集体经济不断壮大,为群众服务的水平和质量进一步提高,农村文秘杂烩网精神文明和民主政治建设明显进步。 二、指导思想 以邓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以“三级联创”为主线,以“标兵工程”等各类党建工作为抓手,继承好传统,探索新路子,创造新经验,不断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把农村党员干部培养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农村社会事业的带头人。三、阶段实施目标 (一)乡村领导班子建设有新的加强。 按照“五个好”要求,加强乡镇、村领导班子建设。到“十一五”末,全市累计有80%的乡镇党委、80%的村党支部按照“三级联创”的新标准达到“五个好”目标;乡镇领导班子成员中35岁左右干部占主体,大专以

上学历达40%,其中本科以上学历占20%;村级班子成员平均年龄40岁左右,高中以上文化程度达到40%,其中村党组织书记和村委会主任大专以上学历达到10%。到2020年,乡镇领导班子成员80%达到本科以上学历;村级领导班子中大专以上学历占较大比例。 (二)农村党员干部队伍素质有新的提高。 抓好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的教育培训和管理及广大党员的先进性教育。特别是要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使农村基层干部中懂现代农业科技、会经营管理、熟悉党建和社会事务的干部各占三分之一。到“十一五”末,全市所有乡镇干部和村级组织负责人都参加过省、市、县级以上集中培训;新发展35岁以下农民党员1万名左右,新发展党员中致富带头人占到70%以上,90%以上的中青年党员掌握1-2门农村实用技术。到2020年,45岁以下、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党员成为农村党员主体。 (三)村级阵地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 彻底解决“两无村”问题,逐步提高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水平。新建和扩建605个村的“两委”办公室和党员活动室,新建的村级活动场所面积不小于90平方米,并配齐办公和电教设备,实现“标准统一、质量优良、设施完备、功能齐全”,成为当地农村的标志性建筑。 (四)农村集体经济有显著发展。 积极探索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新路子,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的先进性作用,提高农村党组织领导发展经济的能力和党员带头致富、

当前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当前农村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现状与思考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的基础,近年来通过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和协调发展已成为共识,形成了环保、生态、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在基层组织建设方面,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已成为共识,认真落实贯彻村级组织法、选举法,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机制得到进一步完善。但随着形势的变化,农村工作的内容,形势,重心都在不断发生变化,党的农村基层组织也面临着一些新问题。在新形势下如何加强农村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领导核心,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因此,我们很有必要对当前农村基层党组织现状作深入剖析,找准薄弱环节,调整工作思路,改进工作机制,采取适宜对策,全面加强和改进农村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为推动农村改革发展稳定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一、当前农村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一)、在村“两委”干部选举中,存在宗族宗派势力影响。虽然按照村级组织选举法,依照合法程序选举干部,但由于宗族宗派势力影响,选举出来的人并不是最好的。 (二)党员教育、管理和发展存有一定问题。一是青年党员发展对象后继乏人。近年来,随着经济、文化、社会的转型,具有一定文化的农村青壮年都不愿留家务农守业,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壮年都外流务工经商,致使发展农村党员工作中,不仅年轻优

秀的入党积极分子队伍严重不足,而且发展结构合理、年轻有为 的农村新党员实为困难。二是流动党员缺乏有效管理,许多党员外出务工经商,长年不归,不学习,不过组织生活,地方党组织在管理上缺少有效措施;三是党员年龄老化,难以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四是党员学习教育力度不深,有些村干部和农民党员很少进行政治学习和思想教育,平时开会出只是部署工作,导致一部分人思想政治素质不高,有的党员不仅不发挥作用,而且做群众的尾巴,鼓动村民与村“两委”班子作对,给现任村“两委”班子的工作造成了相当大的难度。 (三)村级监督难以到位,主要是村级惯性思维,书记、主任利益说了算,在村级监督 机构中,如何消除问题,这是农村干部思想压力大,处于亚健康状态,干部创业有带畏难创业。 当前,农村基层组织建设面临着不少新的情况和问题。有的是班子问题,年龄结构不合理,文化程度低,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不够好,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步伐慢一些;有的是“钱”的问题,在全镇XX个村级基层组织中,有XX个村村干部工资不能按时发放,严重的村如马棚、北山寺、河石坞等村X年内村干部几乎没有从集体中领到一分钱的工资,还要从腰包里掏钱为村集体垫付开支,发展的确困难;有的是人的问题,个别村或是因为无钱办事或是因为干部问题工作被动,不上不下,得过且过,不求发展。综合说来,当前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中至少有X个难解的结:一是农村党员、基层干部思想政治、科技文化素质不高,制约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水平的提高和经济的更大发展;二是农村集体经济薄弱,债务沉重,经济发展困难重重;三是农村干群关系紧张,农民对农村基层干部尚存有信任危机。具体说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基层干部观点滞后,思想没有适应市场经济的新形式。家庭联产承包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的实行,使农民可以按照自已的意愿经营承包土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随着计划经济的结束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民的收入越来越高,农民对村集体的依附急剧减弱,自重心理日益强化。农民既不向村里要吃喝,也不用向集体要钱花,与村集体的关系日益淡泊,近乎互不往来,而集体与农民的往来几乎仅限于收取农业税这一工作上。一些基层干部由于失去了过去那种在农民面前的权威而感到当干部的有些窝囊,还一心沉缅于过去那种“管理型”的基层建设上,工作消极被动,没有及时调整好工作重心,致使村级基层组织对群众的管理难度越来越大,基层组织“无钱办事”的矛盾也日益突出。在全镇XX个村级基层组织中集体收入不足XX万元的有XX个,而集体负债超过XX万元的也有XX个之多,村干部工资没有保障势必拖住了集体公益事业发展的后腿。 (二)村级基层组织干部队伍整体素质不高,工作方法和手段滞后,与村民之间缺泛沟通。一些基层干部不了解领导科学知识、管理知识、法律知识,导致工作手段弱化,表现为法律手段不会用,行政手段无法用,经济手段不敢用,思想教育手段不管用,不善于用引导、法制等综合方式去说服农民,造成干群关系的疏远和紧张。现在农民的经济地位明显提高,随着民主政治建设的不断深入,农民的法律知识越来越丰富,自主意识、民主意识明显提高,

关于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基础资料

关于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基础资料 内部编号:(YUUT-TBBY-MMUT-URRUY-UOOY-DBUYI-0128)

关于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基础资料整理工作的通知 各乡镇党委: 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基础资料整理工作是农村党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做好基层组织建设安排部署、经验总结、典型推广、统计分析的依据和基础性工作。为进一步加强我县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基础资料整理工作,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我县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三级联创”活动开展以来,基层组织建设基础资料整理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有不少地方存在着重视不够、记录不及时、内容不全、数据不实、分类无序、存放混乱等问题。对此,各乡镇党委务必引起重视,充分认识做好基层组织建设基础资料整理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切实增强责任意识,形成党委书记(或专职副书记)负总责,组委(组干)具体抓的工作格局。要坚持实事求是,认真研究解决基层组织建设基础资料整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做好基础性、程序性和经常性的工作,促进基层组织建设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 2、分类整理,规范装订。(1)分类。为便于整理,我部拟制了乡镇、村组织建设基础资料整理参考目录(附后),供各地参考。乡镇组织建设基础资料整理参考目录按“一本总帐,五大卷宗,三十八小项”格式设计,村组织建设基础资料整理参考目录按“一本总帐、六大卷宗、三十一小项”格式设计。“总帐”,指乡镇、村组织建设基础资料整理应有总帐一本,便于一目了然的找到某卷宗某小项资料。“卷宗”,指乡镇、村基层组织建设基础资料大致分类。如本卷宗中的档案资料多,可以按照如《党建综合卷(一)》、《党建综合卷(二)》格式增设。“小项”,指每一卷宗中分设细化的内容,各乡镇、村如有其他组织建设资料不在列举的小项范围内的,可增设小项,归入相关卷宗。(2)整理。为便于查阅,平时各乡镇、村基层组织建设基础资料分类整理存放时应做到:卷宗用塑料档案盒,总帐和小项用抽杆活页夹,档案盒标签、活页夹封面(第一页)一律电脑打字。总帐格式:用塑料封皮的抽杆活页夹,夹入《XXX乡镇(村)组织建设基础资料总帐目录》。小项格式:用塑料封皮的抽杆活页夹,第一页为封面(上有小项标名、下有乡镇(村)名);第二页为《XXX乡镇(村)基

我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历史沿革

我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历史沿革 2007年5月12日 我国农村基层组织的历史源远流长。“我国传统的农村社区组织基本上都围绕着生存延续和秩序稳定两大需要组建起来,并因满足这些需要而得以存在和调整。”传统的中国农村社会结构简单,其经济是自给半自给的自然经济,在组织上明显地呈现以下特征:群体性质的血缘性,居住方式的地缘性,组织结构的等级性,组织功能的非专一性。1949年后,我国农村经济仍然属于传统型的,但在组织、文化等方面已经导入了一些现代因素,特别是改革开放20多年来,农村组织发生了多元化的变迁和创新,农民和农村的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对整个农村社会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我国农村组织的历史沿革 我国农村组织的历史沿革,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的血缘家族公社,后经几千年的历史发展,它的组织形式逐渐完备,组织结构日趋复杂。封建社会早期的“乡里制”组织体系和后期的“保甲制”是其典型代表。(一)从血缘家庭公社到宗法制世袭等级组织体系 原始社会初期,人类为了维持公共秩序和共同抵御自然灾害的需要,建立了第一个社会组织,即原始社会初期的血缘家庭公社。在血缘家庭公社时期,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提高和人类思维能力的发展,人类

两性关系在实行辈份婚姻的基础上,实行族外群婚,从而明确了“族”的概念,产生了氏族,形成了氏族公社,并自然发展成为社会组织系统的基础。原始社会的血缘家庭公社和氏族公社构成了人类社会组织的最初萌芽。 进入奴隶社会后,我国的奴隶社会没有形成西方式的私人占有奴隶制,而是形成了宗族奴隶制社会。从组织体系的角度看,宗族奴隶制社会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基层社会组织的被统治部族对统治部族来说,仍然保持了自己的自治实体,即一个臣服了的部族,不是被统治部族所肢解,其成员不是被分配为统治部族成员的私人家庭奴隶,而是整个臣服部族对统治部族来说具有奴隶部族的身份,其部族的自治首领对统治部族来说,具有奴隶代表的身份,然而,他们对于自己部族来说,仍然是自治实体的管理者,他们不仅代表了统治部族管理自己的部族,在主要意义上他们是代表本部族的民众来进行自治管理的。二是被统治部族基层自治组织保持了相当强的独立的自治管理权力。这种独立的自治管理权力,使社会基层的自治血缘实体对中央集权宗主的统治权力和地位,有着强大的、难以遏制的异化力量。 周代取代殷商的宗主地位以后,为了强化对社会的控制,采取两个方面的措施改进社会组织制度。一是积极推行“仁政”,即废除奴隶制。二是进行领主大封建。通过这两项措施,全国各地的血缘关系独立的部族自治组织完全被打破,不再由自己原有的部族血亲自治首领管理,而基本上由周部族的血亲贵族统治,地域性基层社会组织取代了血缘性基层社会组织,从而有力地强化了中央集权和等级管理制度。

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实施方案

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 基层组织建设的工作方案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进一步推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不断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特别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以党的十七大、十七届四中精神为指导,以“创先争优强基层惠民生”活动为契机,以创建“五个好”党支部为目标,重点解决村级组织班子软弱涣散的问题、解决一些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和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机制体制问题等。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五个××”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二、基本原则 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应把握以下原则: 1、坚持基层组织建设与干部作风整顿相结合的原则。要坚持从实际出发,从当前最突出的问题抓起,通过学习教育,集中整改,既要把党员干部培养成搞建设、谋发展的先锋队员,又要把基层组织打造成服务经济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 2、坚持全面推进与突出重点相结合的原则。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既要面上铺开又要抓住重点,特别要对各种矛盾纠纷集中、领导班子软弱涣散的后进村实行重点排查、重点整改。

3、坚持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成果与群众评议相结合的原则。要对基层组织建设任务的完成情况进行严格考核,并组织人大、政协、党员、群众等各个层面代表进行满意度测评,真正使基层组织建设工作成为人民满意工程。 三、目标任务 总体目标是:通过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使基层党员干部增强宗旨意识,坚定理想信念,思想政治素质得到明显提高;65%的村党支部要达到“五个好”目标;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维护农村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要围绕以上目标,狠抓以如下8项工作,促进农村各项工作上新水平。 1、继续开展“书记抓、抓书记”活动。“书记抓、抓书记”活动,是基层组织建设的抓手,通过书记抓,加强对农村党组织督查和考核,不断加强村级领导班子建设、党员干部队伍建设、制度和工作机制建设,促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各项目标任务得落实到位。 2、认真抓好“后进村”整治工作。要在认真调研的基础上,进一步把“后进村”问题找准,制定切实可行的整治方案,做到有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什么问题突出就重点解决什么问题。实现转化一批“后进村”目标。 3、扎实搞好民兵组织建设。按照大村设连、小村设排的要求,切实搞好民兵组织建设。民兵连(排)长由村支部书记兼任,条件不成熟的由村“两委”班子其他成员兼任,

关于党组织标准化建设的工作总结

关于党组织标准化建设的工作总结 为扎实推进基层党组织标准化建设,XX市坚持精准立标、精准对标、精准施策,创新开展季度“对标巡诊”,有力推动了各领域基层党组织全面达标升级。 一、坚持精准立标,解决基层党组织标准化建设“巡什么”问题 一是上级规定标准“必巡”。将省委组织部基层党组织标准化建设标准作为重点“巡诊”内容,比如查看党支部是否按期换届、入党积极分子与发展对象人数之比是否达到3:1、每月是否固定1天为“党员活动日”、村级活动场所是否在200平方米以上、社区是否在300平方米以上,基层党组织是否每年向上级党组织报告1次工作等等。 二是自定标准“必巡”。在省委组织部规定标准的基础上,增加了自定标准,作为“必巡”内容。比如在共性标准上,增加了智慧党建建设、“微信党支部”运行、发展党员记实制度执行、流动党员数据库维护、党员参加组织生活全程记实等内容;在个性标准上,农村领域增加了村干部工作日志制度执行、在职在岗、村两委班子配备、依托先锋网开展脱贫攻坚培训情况等内容;机关(事业)单位增加了基层党组织专职书记或副书记列席本单位重要会议方面的内容;非公企业和社会

组织领域增加了“双星培育计划”实施情况、“四有四无”和“五比五争”活动创建情况等内容。 三是重点难点“必巡”。将标准化建设过程中经常遇到的重点难点问题,作为“必巡”内容。比如农村领域,主要查看基层党组织书记是否履行第一责任人职责,是否存在标准化建设“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现象;街道社区领域,主要查看在服务群众、凝聚人心方面是否切实发挥作用;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领域,主要查看是否存在出资人不重视标准化建设现象;国有企业、民办学校,主要查看是否将党建工作要求写入章程、工作经费是否有保障;机关(事业)单位是否带头落实“三会一课”制度等。 二、坚持精准对标,解决基层党组织标准化建设“怎么巡”问题。 一是对标自查。市委组织部分类制定各领域《基层党组织标准化建设情况自查表》,将每个领域标准化建设的所有指标细化量化具体化,使标准化建设推进情况可比较可检验可考核,通过一张表即可掌握推进情况。分别发放到全市所有基层党支部,组织开展对表自查,党支部书记签字、单位盖章后,按隶属关系报各县区委组织部、市直机关工委。各县区委组织部、市直机关工委分别建立已达标和未达标基层党组织工作台账。在此基础上,市委组织部统一建立全市各

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

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 农村基层组织是实现党在农村领导的基石,是贯彻落实党的各项方针政策的基础,是维护基层社会稳定的防火墙。随着新形势的变化,农村工作的内容、形势、重心都在不断发生变化,农村基层组织也面临着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如何加强新形势下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是一个事关农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重要问题。 一、存在问题 (一)农村干部管理难度加大。一是村干部缺乏工作积极性。目前,农村干部工作紧,任务重,待遇低,平均月工资约为120元左右,又没有养老、医疗等保障,这严重挫伤了村干部的工作主动性。二是退休村干部干扰村务工作。据调查,全乡共有退休村干部40余人,他们每年集合四次,每人集资200元做活动经费,并产生了会长、副会长。有的退休村干部自认为年龄大、威望高,在村级班子建设、自身利益维护、村务工作管理等方面向乡村两级施压,提条件,提要求,严重干扰了村级工作正常开展,他们已形成一个不可忽视的团体,如果处理不当,势必影响全乡社会稳定大局。 (二)部分支村两委关系不和。一是书记、主任“两层皮”现象。支部和村委会各行其事,各干各的工作,互相扯皮,形成“两套人马”,以至于不能很好地发挥其他成员的作用,严重影响班子的协调和稳定。二是脱离支部领导,片面强调村民自治。一些村委会认为,自己是自治组织,其干部是通过村民民主选举而产生的,不需要别的组织来监督管理,把“群众拥护”当作“护身符”,因而部分村委会往往出现凌驾于党组织之上,呈现出我行我素,不服领导的现象,比如,我乡某村新当选的村委会主任,没有征求党支部的意见,私自任命了一名村会计,在群众中造成了极坏影响。三是全局观念差,服务意识薄。有的村干部是靠家族势力当选的,所以工作中缺乏全局观念,不是为全体村民服务,而是为个人利益服务,为家族利益服务。更有甚者,班子搞内耗,支书告村长,村长告支书,相互拆台,严重影响了社会稳定,损坏了经济发展。 (三)村干部作风还不够扎实。当前,部分村干部组织群众、引导群众的能力素质明显滞后于农村发展需要。一是缺乏超前思维意识。在政策理解上存在片面性和孤主性,对工作缺乏前瞻性和整体性,就事论事多,处于被动状态。二是缺乏做群众工作本领。一些年轻干部缺乏做群众思想工作的能力,平时感情投入少,与群众接触少,不熟悉,对热点、难点问题不能吃透政策,不能说服群众;解决群众困难作风虚浮,害怕吃苦受累,采取视而不见或一拖再拖的办法。三是缺乏研究解决农村突出问题能力。主要体现在学习不够,政策掌握不透。有的甚至存在片面的群众观念,不依纪依法办事。 (四)基层支部建设环节薄弱。一是支部班子建设迟缓。在村支部建设中,支部成员多是经党员提名,乡党委考察,通过任命产生的,没有经过广大群众投票选举,只要村内稳定,支部班子一般不会调整,安全系数较高。因此,某些村委会干部在村委换届前强烈要求进支部班子,以稳定自己的干部位置,这样以来,村支部就成了某些村干部的避风港。二是党员发展不优化。部分村支部书记存在狭隘思想,怕丢失自己的“江山”,不发展“外姓”党员,不吸收村内优秀青年、致富带头人、拔尖人才,致使党员队伍不断老化,缺乏活力。三是执行制度形式化。虽然绝大多数村都建立了“三会一课”、“民主生活会”、“党员活动日”、“村务公开”、“重大事项决策”等制度,并且都写在了纸上,挂到了墙上,但相当一部分村党组织负责人认为制度是务虚的,用于迎检,没有实际意义,常年不组织党员学习,不开党员会,不如实公开村务、财务,“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形同虚设,这些问题直接影响了村民对村党级组织的信任度。

县基层组织建设工作总结

XX县基层组织建设工作总结 *县基层组织建设工作总结 创新思路突出重点不断提升基层组织建设的整体水平 今年以来,按照市委的部署,我县的基层组织建设工作紧紧围绕“强班子,强队伍,促发展”的总目标,重点突出“四抓”(抓落实、抓创建、抓活动、抓教育),全面推行“一卡双制度”,进一步加强了企业党建工作,全县的基层组织建设的整体水平不断提升,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 一、认真贯彻落实《左权县农村干部规范化管理试行办法》,大力加强村级干部队伍建设 针对农村干部管理的实际,今年以来,我县研究制定并大力推进了以“两级管理,五项规范,三级考核”为构架,寓现任、后备、离任于一体,选、育、管相结合,绩、奖、惩相统一的《农村干部规范化管理试行办法》,全方位加强了对村级干部的管理。 首先,联系实际,组织班子成员和后备干部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对试行办法的“各项细则进行了学习培训;其次,根据实际情况,通过召开专门会议,各乡镇都出台了《农村干部规范化管理细则》,用以指导实际工作,克服了基层工作的盲目性。第三,根据农村干部的任职条件,对基层班子进行了一次全面摸底,并依据收集到的资料,经过专题会议

研究,对存在问题的班子进行了调整和整顿,使农村“两委”班子配备更加科学合理,为整体推进农村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扎实推进“三创三建”活动,全面提升党建工作整体水平 为切实加强全县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队伍建设,提升全县党建工作的整体水平,今年,县委制定出台了《关于开展“三创三建”活动,全面提升基层党组织整体水平的实施意见》,并精心组织了以争创“五个好”村党组织、“五个好”乡镇党委、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先进县和建设基层满意的县部门、群众满意的乡镇站所和规范化的企业党组织为内容的“三创三建”活动。半年来,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一是强化领导,明确责任。通过县委书记与各乡镇党委书记签定了《党建目标责任书》,把“三创三建”活动列入了各级党组织的重中之重来抓。一级抓一级,一级带一级,层层抓落实,确保了创建活动的顺利推进;二是科学规划,分步实施。各基层党组织和单位从实际出发,经过调查研究,因地制宜地制定了三年创建规划、分年实施目标和当年活动方案。 社区党组织在保证开好头、起好步的前提下,正在超着实现办公用房标准化、组织活动经常化和党建工作规范化的方向迈进;企业党组织切实加强了党员的发展、教育和监管

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情况汇报

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情况汇报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最终要靠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来贯彻落实。近年来,濉溪县坚持“三服务、“两满意”的方针,以服务发展为重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从打基础、蓄后劲、抓特色入手,加强和改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的生机和活力,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 一、建立科学的选任机制,提高村级班子的整体水平 村级班子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支撑,是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濉溪县按照“选派结合、选育并举、开放选人、梯次储备”的思路,大力实施“人才兴村”战略,建立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选拔机制,选好配强村级班子。 一是拓宽视野选人。采取“两推一选”、村民直选等办法,着力把热心为民谋福利、致富带富能力强的人才选拔进村级班子,让他们挑重担、干大事。把“双培双带”能手、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农村经纪人、专业协会负责人、在乡大学生等纳入组织视野,跟踪培养,及时吸收。近年来,全县共有410多名“双培双带”能手、外出务工经商人员等被选拔为村干部,为村“两委”班子输送了“新鲜血液”。 二是反哺人才下派。几年来,从县直部门及乡镇优秀年轻党员干部中选拔熟悉农村工作、具有较强组织协调能力和发展农村经济本领的干部到农村任职,为农村发展注入了新思路、新活力。全县先后选

派近300名机关干部到村担任党组织第一书记和党组织书记,接收17名优秀大学生到村任职,通过发挥政策、信息、思想观念上的优势,有力推动了后进村整顿转化和新农村建设。 三是梯次培养储备。从20XX年起,通过组织推荐、个人自荐、严格考核,发现、培养、储备了一批个私企业致富能手、“土专家”、“田秀才”、“双带型”优秀共产党员,建立了全县村后备干部“星火人才库”,使村级后备干部队伍始终保持充足的数量和较高的素质。目前,全县已有2650多名的村级后备干部队伍,为加快村级经济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撑。 二、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保证村级工作有效运转 村级班子能否规范有序运转,直接决定和影响着新农村建设的质量。近年来,濉溪县着力实施“待遇留人、关爱暖人、科学管人、激励促人”的管理方式,有效激发调动广大村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加快了新农村建设步伐。 一是兑现政策,待遇留人。农村税费改革后,村干部经济待遇普遍较低,补贴兑现较难,导致部分村出现村干部“心难留”的问题。对此,濉溪县从XX年年起对村干部补贴实行全县统筹发放,大力提高他们的待遇。20XX年村正职干部报酬8500元,副职干部6375元,其他“两委”成员5695元;今年正职干部报酬1万元,副职干部7500元,其他“两委”6700元。20XX年后,按照前一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倍的标准,每三年调整一次村干部待遇。采取县财政补贴40%,乡镇财政补贴30%,个人缴纳30%的方式,为村干部建立养老保

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

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 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

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 简报 第 7 期(总第94期) 平江县委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领导小组办公室编本期要目 ◆领导言论 ☆中共湖南省委副书记、省长周伯华就当前农村建整 扶贫工作提出要求 ◆经验交流 ☆县教育局至力于教育扶贫 ◆一支书专栏 ☆担任一支书的工作体会

【领导言论】 中共湖南省委副书记、省长周伯华就当前 农村建整扶贫工作提出要求 6月2日省政府召开常务会议专题研究水库移民和农村扶贫开发等工作,省委副书记、省长周伯华主持会议并在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周省长指:近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通过全省各级各部门共同努力,社会各界大力支持,贫困地区广大干部群众艰苦奋斗,我省扶贫工作取得了明显成绩,农村贫困人口减少,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改善,各项社会事业持续发展。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的艰巨性、复杂性和长期性,要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周伯华指出,“十一五”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扶贫开发的攻坚阶段。各级、各部门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切实把扶贫开发工作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要按照中央“两个基本”的要求,力争在“十一五”时期使全省现有贫困人口的70%解决温饱或越过低收入线,努力帮助70%的现有贫困村完成整村推进扶贫规划。要突出对贫困农户的直接帮扶,特别是要加大贫困农民尽快增收、稳定增收的投放力度;突出重点区域,坚持把湘西自治州作为全省扶贫工作的主战场;要按照中央突出抓好整村推进、转移培训和产业化扶贫的要求,重点抓好以加速劳动力转移为重点的技能培训、以贫困村公路建设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发展农村沼气建设为重点的生态建设以及以农业产业化为重点的产业扶贫等四大项目。要强化扶贫责任,创新工作机制,落实扶贫措施,增强扶贫开发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继续加大扶贫开发投入,提高扶贫资金使用效益。要继续加大对贫困地区对口帮扶力度,不断推进定点扶贫工作,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扶贫,进一步营造全社会关心和扶助贫困群众的良好氛围。要继续坚持自然资源开发和人力资源开发相结合,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促进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经验交流】

农村基层组织工作知识点(一)

农村基层组织工作知识点(一) 1、农村基层组织的组成包括哪些? 农村基层组织涵盖了党在农村的全部工作,包括设在乡镇和村一级的各种组织,不仅仅是指基层党组织。村级组织是农村最基层的组织,包括村党组织、村民委员会以及共青团、妇代会、民兵连等配套组织。村级组织建设的重点是村级党组织这个核心。 2、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 《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明确指出:“乡镇党委和村党支部(含总支、党委)是党在农村的基层组织。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乡镇、村各种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 3、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总体要求是什么? 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必须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拓展领域、强化功能,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党的基层组织,着力扩大覆盖面、增强生机活力,使党的基层组织充分发挥推动群众、服务发展、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使广大党员牢记宗旨、心系群众。 4、什么是农村党的建设“三级联创”活动? 农村党的建设“三级联创”活动,是指创建“五个好”村党组织、“五个好”乡镇党委和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先进县(区)活动。乡镇党委和村党组织“五个好”是:领导班子好、党员干部队伍好、工作机制好、工作业绩好、群众反映好。 5、创先争优活动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创先争优,即创建先进基层党组织、争当优秀共产党员。先进基层党组织的基本内

容是: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成效明显,出色完成党章规定的基本任务,努力做到“五个好”(即领导班子好、党员队伍好、工作机制好、工作业绩好、群众反映好。)。优秀共产党员的基本内容是:弘扬沈浩精神,模范履行党章规定的义务,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努力做到“五带头”,即,带头学习提高、带头争创佳绩、带头服务群众、带头遵纪守法、带头弘扬正气。

浅谈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浅谈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存在的问题和 对策 摘要:党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是关系到农村基层人心向背的一项大工程,是关系到农村基层各项工作能否顺利开展的关键,是关系到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宏伟目标能否实现的重要前提。基层党组织能否健康、稳步成长,牵引着农村建设能否有起色。一个强有力的基层党组织、一个战斗力强的基层党组织,是带领农村开拓创新、继往开来的组织保障和政治基础。 关键词: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困境,对策 党的农村基层组织处在农村工作的最前沿,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党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党团结和带领农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斗堡垒。党的农村基层组织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党的形象,关系到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落实,关系到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党的建设,源泉在基层,活力在基层,重点也在基层。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指出,“党的基层组织是党执政的组织基础”,要“以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带动其他各类基层组织建设”。全面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不断提高农村党组织的凝聚力、创造力和战斗力,对于深化农村改革、发展农村经济、保持农村稳定、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提高党的执政能力,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农村稳,则全局稳;农业丰,则人心定;农民富,则小康成。而这一切,从根本上说,则取决于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建设。 一、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在农村建设和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1、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是农村政治发展的“动力源”。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是历届中央政府高度关注的问题,也是我国民主政治建设任务的重中之重,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六十多次提到“民主”的字眼,这足见中央对加强人民民主建设的高度关注。近些年来,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越来越受到重视和关注,这渐渐成为农村建设的重大政治课题。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关键在于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只有一个强有力的党组织,才能够带领广大的党员和农民群众沿着正确的方向,为推进我国农村民主政治建设、深化农村政治体制改革、完善农村政治制度提供强有力的动力支持。 2、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护航船”。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解决“三农”问题,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建设和谐农村,巩固党的执政根基的根本途径;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具体体现。农村基层党组织为

如何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

如何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在社会基层中的战斗堡垒,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党的十六大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确立为新世纪新阶段党的战略目标,使党的基层组织的工作面临着更为繁重的任务,也对新世纪新阶段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强调:“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应该成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要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拓宽领域、强化功能,扩大党的工作的覆盖面,不断提高党的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我国是一个拥十多亿人口的大国,百分之八十的人口又都在农村,农村发展的快与慢,农村稳定不稳定,农村基层党组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把党在农村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议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去,变成广大党员和群众的自觉行动,最终要靠农村基层党组织来贯彻。 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地位和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对本村的重大问题作出决策,保证党和国家在农村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农村基层组织是党在农村的基层政权,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最终贯彻落实者,中央再好的方针、政策,如果没有农村基层组织的贯彻落实,也是一纸空文。这也是农村基层组织的重要职责和任务。其次,农村党组织是带领群众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组织者。农村基层党组织只有发挥战斗堡垒作用,才能理出一条好的经济发展思路,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领导组织,如果能结合本地实际,因地制宜,规划好本村的发展目标,群众就会跟着走,跟着干,“农民富不富,关键在支部”,也正说明了这个道理。其三,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的象征和捍卫者,是党的形象在农村的体现,党的权威在农村发挥得好不好,党的队伍有没有战斗力,也关键靠党支部去体现,农村稳定不稳定,也与村支部的战斗堡垒能否发挥作用有直接关系。其四,农村基层组织是壮大党的队伍、搞好党组织建设,思想建设的培训者和实施者。农村基层组织要不断培养入党积极分子,发展党员,为党的肌体输入新鲜血液,才能使我们的党永葆青春活力。要不断加强组织建设、思想建设,开展形式多样的党的教育活

侨联基层组织建设工作总结

创新机制强本固基 不断增强基层侨联组织活力 ——曲靖市侨联基层组织建设工作总结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四中、五中全会和第八次全国归侨侨眷代表大会精神,进一步加强侨联基层组织建设,充分发挥侨联基层组织在服务大局、服务侨界群众、推动我市侨联事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全面落实我市归侨侨眷代表大会提出的各项目标任务和要求,今年以来,我们积极探索组织建设的新思路,加强了组织建设,拓宽了工作领域,巩固了群众基础,构建了纵横交错的社会化基层组织网络,使侨联基层组织充分发挥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为我市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基本情况及特点 按照中国侨联“组织起来,活跃起来”的要求,我们努力在基层组织“五有”建设上下功夫,坚持把凝聚侨心、为侨服务作为群众工作的重点来抓。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侨联基层组织建设工作的意见(试行)》,积极争取财政专项经费支持,主要领导、分管领导主动参与小组活动,给予小组开展活动必要的指导支持和经费补助。同时继续巩固和发展已有的基层侨联组织,重新理顺了因单位合并、拆分而造成工作停滞的部分企业基层侨联小组,使之开展活动并焕发出生机和活力;并根据我市侨情实际,在归侨侨眷相对集中的企事业单位建立健全了新的侨联小组。在加强基层侨联小组建设的同时,充分发挥和调动侨联小组的作用,使其成为承上启下的

桥梁,成为与广大归侨侨眷情感联系的纽带,开创了具有我市自身特色、又符合侨联工作实际的新局面。 二、主要做法及成效 为加强对基层侨联小组工作的指导和联系,年初,进行了基层组织建设工作调研。通过走访部分归侨侨眷、与所在单位党委工作部门领导、侨联小组负责人座谈等方式对基层组织工作情况进行了摸底了解,提出了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的初步构想,在充分考虑我市侨联组织的现状和年内开展的侨情调查情况,经主席办公会研究,并召开常委扩大会广泛征求意见,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侨联基层组织建设的意见(试行)》,明确了指导思想和工作原则,提出了工作要求和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工作原则和目标任务 1、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侨为本、为侨服务的宗旨,以提高基层侨联组织服务能力为核心,以不断扩大侨联的基层组织的有效覆盖为基础,以切实加强侨联干部队伍建设为关键,以基层侨联组织制度建设为保障,不断提高基层侨联组织的服务能力、凝聚能力、学习能力和活动能力,进一步增强基层侨联组织的吸引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把侨联的基层组织建设成为政治坚定、组织巩固、具有内在活力的坚强集体。 2、基本原则:坚持以服务能力建设为重点,以服务促建设,以服务求活跃;坚持与时俱进,以创新的精神和发展的观点,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坚持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的有机结合,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 3、目标任务:力争用三到五年时间,在归侨侨眷相对集中的地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