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乌鲁木齐综合交通规划

乌鲁木齐综合交通规划

乌鲁木齐综合交通规划
乌鲁木齐综合交通规划

1、城市交通发展目标、策略和模式

(1)发展目标

乌鲁木齐市城市交通发展的目标是构建与国家西部门户枢纽发展相适应,支持和引导乌鲁木齐都市区可持续发展,各种运输方式结构合理、布局协调、衔接顺畅、安全高效的多层次、一体化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2)发展策略

?

o强化交通枢纽地位;

o都市区交通一体化;

o公交优先。

(3)发展模式

根据乌鲁木齐市的城市特点和未来发展趋势分析,未来乌鲁木齐市交通发展模式为:以公共交通为主导,小汽车适度发展,多种交通方式并存的交通发展模式。对于各种交通方式的发展给予相应的政策引导,逐步形成一个多种交通方式有机衔接的,合理的现代城市交通体系。?

o私人小汽车:合理引导,适度发展;

o公共交通:优化调整,提升服务水平;

o慢行交通:改善慢行交通环境,提高步行和自行车出行的方便舒适性;

o静态交通:加强规划管理,扩大停车设施规模,保持动静态交通平衡;

o货运交通:调整产业布局,规划和建立一个布局合理的城市物流体系。

2、对外交通系统规划

1)公路规划

(1)过境通道

①主过境通道:规划外环高速路

昌吉-五家渠-甘泉堡段(北环线):西接乌奎高速通往奎屯方向,东接通往吐乌大高速、G216,通往阜康方向,是天山北坡东西横向联系主通道。

乌拉泊-西山农场-昌吉段(西环线):北接乌奎高速通往奎屯方向,南接吐乌大高速、G216分别通往吐鲁番、哈密和库尔勒方向,是兰新交通走廊的主要组成部分。

乌拉泊-甘泉堡(东环线):北接吐乌大高速、G216通往阜康方向,南接吐乌大高速、G216分别通往吐鲁番、哈密和库尔勒方向,是吐鲁番、哈密通往富康、准东方向的主要通道。1. 副过境通道:原乌奎高速-原北联络线-东过境路

原乌奎高速市区段:道路功能转变为城市快速路,主要联系中心城区与城市西北片区,同时承担部分过境交通。

原北联络线:道路功能转变为城市快速路,串联头屯河片区、城北片区、米东片区的快速通道,同时承担部分过境交通。

东过境路:道路功能为城市快速路,穿过天山区、水磨沟东侧,承担部分过境交通。

(2)公路客运枢纽

目前乌鲁木齐城区范围内有共8个客运站,其中一级站3个,二级站1个,三级站4个,多数场站占地少,等级较低,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客运市场需求。《乌鲁木齐公路运输枢纽客

北疆支线。根据乌市最新的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要求,北疆支线沿线用地将进行“退二进三”

的转化,铁路货运需求将大幅度降低,近期北疆支线城区段除保留为东部厂区服务的功能,远期取消该支线。

③新建铁路线

在乌准铁路古牧地接入米东支线,为东部工业区服务。

(2)铁路站场

?乌鲁木齐高铁站(二宫站)。结合城市总体规划布局,新建高铁站,选址于二宫站,作为兰新客运专线的始发终到站,为乌鲁木齐铁路枢纽的主要客运站,辐射整个乌昌都市区。

?乌鲁木齐南站。原乌鲁木齐铁路客运站,兰新客运专线引入乌鲁木齐后,南站货场移至乌北站,将南站扩建为高速通过站,主要服务南部老城区。

?乌鲁木齐西站。乌西站为枢纽内唯一编组站,担当兰新线东西两端全部列车的改编和中转作业,规划由二级四场扩建为三级式站型,保留现有的客运设施。远期,区域资源物资中转、改变作业将有乌鲁木齐市向外疏解。

?乌鲁木齐北站。乌北站位于北疆支线上,目前承担枢纽50%以上货运量,是枢纽规划期设大型综合性货场,将成为乌鲁木齐铁路枢纽主要货运场站。

?乌鲁木齐东站。根据北疆支线调整,近期保留为东部厂区供货站,不再附加其他功能,远期取消或进行功能转移。

?三坪集装箱中心站。三坪站为乌西站辅助作业站,办理枢纽内及周边地区集装箱装卸业务,负责集装箱专列的编发和开行。

?城北新区火车站。新建客站,位于原北联络高速以北,城区新区南侧,与乌准铁路在同一铁路通道内布局;远期将形成辐射城北新区的客运服务中心。

3)航空规划

根据预测,到2020年乌鲁木齐国际机场旅客吞吐量将达到2250万人次;远景旅客吞吐量将达到380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将达到105万。

机场规模的扩大与城市发展矛盾逐渐凸显。未来城北新区与机场净空矛盾,机场成为城市进一步向北扩展的制约条件,规划方案有二。

(1)方案一

①近中期建设第二条近距离跑道(受乌昌路、乌奎高速等限制,间距仅为680米),两条近

距平行跑道满负荷可满足2020年的需求。

②远期启动第二机场的选址和规划工作。

(2)方案二

①近中期建设第二条远距离平行跑道(间距大于1035米。乌昌路、乌奎高速、乌五路需改

线),两条远距平行满负荷可满足2030年的需求。

②2020年以后考虑第二机场的选址和规划工作。

3、城市道路网规划

(1)道路网布局

城市道路网络为“环+放射线”布局,包括两条环路,如图2-8所示。2020年规划中包括约125km的新建道路和约30km的改建道路。道路系统的规划目标是在城市两个核心区之间或从中心区任何一点到达核心区的出行时间不大于25分钟。

图2-8 乌鲁木齐市城市道路网规划(2020)

(2)规划线路

①城市快速路

规划城市快速系统由2条快速环线和4条快速放射线组成。

?内环快速:核心区快速通道,由西过境路、苏州路、七道湾路、五星路、东环路组成,规划红线50米,设计车速80km/h。

?中环快速:环中心城区快速通道,连接南北双核心区,并承担部分过境交通,由原乌奎高速、北联络高速和东过境路组成,规划红线50-60米,设计车速80km/h。

?放射快速:连接外部组团的快速通道,包括乌奎高速(城内段)、乌昌大道、河滩路、苏州路东西延长段。此外还包括乌奇路、乌五路两条对外放射干道。

②主干路

中心城区主干路系统以方格网和放射线为主骨架,整体呈扇形。

?南北向主干路:阿勒泰路、太原路、北京路、天津路、长春路、四平路、鲤鱼山路、文光路、南湖路、友好路、宝山路、长江路、扬子江路、新民路、解放路、仓房沟路。

?东西向主干路:城北干路、迎宾路、喀什路、河北路、河南路、新医院、克拉玛依路、西虹路、光明路、青年路、黑龙江路、人民路、跃进街、延安路、三屯碑路。

4、客运系统规划

(1)规划目标及发展策略

①规划目标

近期以公交线网优化调整为主,提高公交客运系统的可达性与舒适性,争取在2015年,常规公交出行分担比能够达到35%以上;远期将构建以轨道交通为骨干,功能层次分明、线网布局合理、换乘方便的多层次、集约、高效的公交客运系统,公交分担比争取达到40%。

②发展策略

?改变单一均质化线网布局,建立快速公交线网、普通公交线网、喂给线网组成的分层次地面公交网络;

?建立城市南北间的公共交通联系,在轨道交通未建成之前,预留快速公交通道;

?南部以优化、调整为主,北部以加密、完善为主,外围组团与中心城区实现公交一体化;?加强公交换乘枢纽的规化建设,实现不同模式与线路之间的无缝衔接,特别是轨道交通、快速公交与普通公交、出租车、小汽车之间的换乘。

(2)公交客运走廊

根据交通需求预测,在坚持公交优先发展的总体策略下,至2020年,乌鲁木齐市居民公交出行比重将达到40%以上,公交日客运量在360万人次以上,公交运量在520万乘次左右,其中25%-30%由轨道交通来承担。

根据未来城市总体规划布局和土地利用情况,远期乌鲁木齐市客运交通走廊将形成以联系城市双核心区的南北客运走廊为主,城市东西横向联系客运走廊为辅,以南北两核心为中心向外辐射的客运走廊为补充的总体布局。

图2-9 公交客运走廊分布

根据客流预侧,未来南北向主要客运走廊高峰小时最大断面客流量将达到2万人次,东西向客流走廊高峰小时最大断面客流量将在1万人次左右。未来公交客运系统规划布局应以此为基础,建立由轨道线网、快速线网和普通线网等多层次线网构成的集约高效的公交网络。

(3)骨干线网规划

①轨道交通

轨道交通作为大运量、快速客运系统,其主要功能是承担城市主要客运走廊中长距离的客流。

根据新一轮的城市总体规划要求,以缓解城市交通压力、促进城市轴向发展为目的,提出6条轨道规划线,包括2条骨干线路、3条补充线和1条远景线,覆盖主要客运走廊,衔接城市重要枢纽节点。

线路1:中心城区内南北向的基本骨架线,连接中心城区内天山区的南片核心和新市区两个城市核心区,覆盖城市最重要的发展轴向——南北向发展轴。途经胜利路、解放路、新民路、南湖南路、克拉玛依路、友好北路、新医路、北京路等重要交通走廊。

线路2:连接沙依巴克区和新市区,与1号线并行覆盖城市南北主客运走廊。途经乌库路、过境路、长江路、扬子江路、友好路、长春路等交通走廊,并预留向北延伸的通道;连接火车南站、碾子沟客运站、友好商圈、人民会堂、美居物流园、城北核心区等大型客流集散点。

线路3:老城区东西向补充线路,连接天山区和沙依巴克区,主要服务于老城区和西山地区的线路。途经延安路、中环路、幸福路、人民路、黑龙江路、宝山路、西山路等交通走廊,在南门与碾子沟换乘1、2号线路。

线路4:新市区东西向补充线路,连接中心城区与昌河城市副中心,途经昆仑路、南湖北路、河南路、迎宾路、乌昌路等交通走廊;连接着水磨沟居住区、六道湾居住区、新市区中心区、

(环境管理)人居环境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人居环境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以杭州的人居建设为例 城市环境是由那些与城市居民生活、工作等内容密切相关的各种物理(包括自然地、人工的)条件与社会、人文、经济、信息条件所构成。其中社会人文环境是指非物质的、无形的存在,表现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以及人的思想意识与深层结构之中,指导其行为与行动。城市环境若按居民的主要活动场所来分类,主要有居住生活环境、工作(学习)环境及其他环境。居住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人生活品质的高低,是非常主要的。 随着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都拥有一个共同的愿望, 就是生活环境的不断改善的现况下, 能够拥有一个舒适、安静的居住空间。对现在的人们来说, 良好的生活环境不仅包含着物质生活的丰富、舒适, 而且还包含精神方面的享受要求,尤其后者的优劣, 不仅影响着人们的学习、工作等生活的效率, 而且与人的身体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在西方发达国家, 城市建设、人居环境开发日益强调环境效应,“绿色地球”、“绿色城市”、“森林都市”、“园林城市”等等设想和实践成为当今的主流和未来的发展趋势。因此新世纪城市人居环境建设将呈现出三大趋势:(1)追求人文与自然的协调共存;(2)注重生产与生活的综合开发;(3)强调物质享受和精神满足的并重。 素有“人间天堂”之称的杭州有着比大多数城市要优良合理的人居环境,但是也同样难以避免在城市化迅速发展的进程中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一.城市历史文化环境的破坏,人居环境特色的日渐衰微。 近几年,杭州的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然欣喜之余,我们也应看到杭州城市建设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正在付出高昂的代价,杭城的人居环境特色正在逐渐衰微、消失,我们的周遭正不断地涌现出越来越多的恶俗的建筑物。走在杭州的大街小巷上,一个个用红油漆写成的“拆”字令人触目惊心。整个杭州仿佛是一个大工地,到处在拆房,到处在建房。在看到一派“欣欣向荣”的建设场面的同时,以牺牲杭州原有居住文化、人居环境特色为代价的“建设性破坏”也随处可见。杭州正在成为一个失去“记忆”的城市。

区域可持续发展

区域可持续发展,包括环境,经济和社会三个方面的可持续发展,其中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区域差异可由区域可持续发展体现。 中国地域辽阔,各地的自然条件和经济活动以及开发差异显著,生态破坏严重。其中,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最为严重。 水土流失主要愿意分为自然和人为原因。 黄土高原地貌形态不稳定,黄土易侵蚀。黄土地面破碎,沟谷纵横陡坡陡峭,、一遇外力易破碎。黄土粉沙颗粒为主,垂直节理发育,雨水崩解,且该处降水集中,多暴雨,植被稀少。人类在七八千年前便活动在黄土高原。黄土高原大面积森林被砍,不合理利用,恶性循环,水土流失日益严重。 与黄土高原同纬度的大陆上的田纳西河流域预知截然不同。田纳西河是美国第一长河密西西比河支流俄亥俄河上的流程最大,水量最大的支流。 20世纪初,田纳西河航运条件差,滥伐森林,水土流失严重,洪水泛滥。 区域差异随处可见,自然差异显著。 结论:区域与区域差异在世界广泛存在,世界多样,世界美好。 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包括内蒙古高原,河西走廊,和新疆的大部分地区,面积约占全国陆地面积百分之四十五。主要特征为:地处内陆且四周皆为山,海拔较高,距离海洋远近而变化的干湿状况时就决定该区内部变化的主导因素。 青藏高寒区地处中国西南部,有一系列平行走向的山脉和山间高低组成,面积约占全国陆地面积的百分之二十五,依据所处位置和高度的不同,该区可以分为两部分:近缘的高山峡谷区,内部的高原区。其主要特征为:海拔高,高山耸立,湖泊众多,随海拔而变化的水热组合是决定该区域内部自然区域差异变化的主导因素。 由此可见,中国三大自然区,从自然环境角度来看,主要是根据我国的地形,气候来划分的,区域与区域之间有明显的差异,不同的区域的自然环境相差很大,有海拔高低不同,有气温高低不同,因此,自然环境方面的差异造成了区域与区域之间的差异是显著的。

第十章 可持续发展

第十章可持续发展 第一节可持续发展的由来 一、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 (一)局地环境污染日益严重 局地性是相对于全球性而言的。 1、水污染 水是地球上分布最广的物质,是自然环境系统必不可少的组成要素之一 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主要自然资源。 地球上水的总储量约为14×108km3,其中98%是盐分很高的海水、内陆咸水和高矿地下水,基本无法直接使用。而淡水仅占水的总储量的2%,而其中的68.7%又以冰川、冰帽的形式存在于南、北极地。因此,与人类生活、生产活动关系密切、当前又较容易开发利用的淡水仅占全球水的总储量的0.3%,约400×104km3左右,主要是河水、湖水和地下水。 富水国与贫水国的平均(人均或地均)淡水量可相差1000倍以上。当今,人口在声速增加,经济在飞速发展,对淡水的需求量在增加用水速度远远超过水资源的更新速度,致使可供开发利用的淡水资源越来越紧缺。早在1977年联合国即向全世界发出警告:“水不久将成为一项严重的社会危机”。 我国是一个严重缺水的国家,全国人均淡水资源占有量,2580m3/人、年,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4,居世界第110位。 我国淡水资源污染问题也相当严重。长江、黄河、珠江、松花江、辽河、淮河和海河七大水系500多条河流中的80%已经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目前,我国1/3的水体已经不适合鱼类生存,1/4的水体不适于灌溉,1/2以上的城镇水源不符合饮用水标准。 2、大气污染 目前已经被人们注意到的对大气环境产生重大危害的大气污染物约有100余种。 我国600多个城市,大部分被烟雾笼罩,有的甚至成为“卫星图片上看不见的”城市。 3、固体废弃物污染 据统计,全世界年产生固体废物约450×108t。 /工业固废:21×108t 固体废物一危险废物:3.38×108t \生活垃圾:425×108t 固体废物弃置的危害主要有: 侵占土地:在世界范围内,平均每堆积1t固体废物,约占地O.067hm2。 污染土壤和水体:堆放在土地上的固体废物,其渗漏液将污染土壤,并通过土壤污染地下水以至其它径流;倾倒在江河湖海中的固体废物将直接污染水体。 固体废物中的有毒、危险废物直接危害人体健康,导致人类和其它生物死亡率上升。 4、土壤污染 大气、水、固废都对土壤造成危害。 (二)全球环境状况急剧恶化 1、温室效应

科技创新与可持续发展 论文

科技创新与可持续发展论文 作者:杨杰黄星君时间:2007-11-21 21:38:00来源:论文天下论文网 摘要以可持续发展为背景,运用生态学的整体论原则和系统科学基本原理,重点对科技创新在人类———自然生态系统中的作用进行了论述,针对传统科技创新观的生态学缺陷,阐述了科技创新生态化是可持续发展核心的观点。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科技创新生态化系统 可持续发展是人们对传统发展模式和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的基础上形成的新发展观 和新发展模式,是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一种主张,是人类走出生态危机的一种理性选择。科技创新能力作为可持续发展的智力支持系统,是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核心因素。在知识经济时代,科技创新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在人类面临生存危机的今天,科技创新生态化是国家、企业、科技创新本身可持续发展及人类社会全面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 1 科技创新是经济持续增长的保障 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对人类的贡献是以技术创新为桥梁而实现的,技术创新既能将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商品化,又能通过技术创新扩散使其产业化,从而推动社会进步。对科技创新作用的研究可以溯源到20世纪初的美国,1912年,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首次明确地提出了“创新是现代经济增长的核心力量”。在知识经济占主导地位的今天,以发达国家为中心的科技创新活动更是势头不减、方兴未艾,许多国家都纷纷建立了国家创新体系,作为国家创新体系核心的科技创新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科技创新是一个国家或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有力翅膀。技术创新能使名不见经传的企业成为行业巨头,甚至能使濒临破产的企业起死回生。如果忽视科技创新,即使是原本有较强竞争力的企业也会坐失良机。这样的案例比比皆是:王安电脑公司的失败原因就在于将计算机的使用定位于办公室,而首创个人化电脑的微软公司后来居上,成为计算机行业巨头;研制出世界第一只石英电子表的“钟表王国”瑞士,因其工业决策部门偏爱机械手表而痛失良机,以至于钟表市场终于被积极创新的日本企业所抢占。科技创新是企业的生命,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同样如此。众所周知,二战后在经济上曾是一片废墟的日本之所以获得了奇迹般的经济高速发展,就是因为该国在引进技术的基础上重视了科技创新。 科技创新是经济结构调整的推动力。因为科技创新可以推动主导产业的更新换代,从而使经济结构的关键要素产业结构得到发展。纵观工业经济时代,历次产业结构的重大调整、历次先导产业的出现及其更换,都是科技创新的成果。 科学革命———技术革命———产业革命的循环螺旋发展,构成了科技创新推动经济结构发展的历史逻辑。也就是说,产业革命是科技革命(科技创新高潮)来推动的。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经济结构的主体仍属于工业经济,更需要通过科技创新来优化经济结构、实现经济增长,为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经济基础。 2 科技创新生态化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 2.1 科技创新在人类———自然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对于人类活动对自然生态系统的作用和机理,国内有几位学者曾有过探索。在总结前人观点的基础上,结合系统科学的一般原理,本文对科技创新在人类———自然生态系统中的

《乌鲁木齐铁路局防范铁路交通事故禁令》的通知

乌鲁木齐铁路局文件 乌铁办〔2011〕418号 关于重新颁布《乌鲁木齐铁路局防范铁路交通 事故禁令》的通知 局属各单位: 《乌鲁木齐铁路局防范铁路交通事故禁令》自2008年颁布以来,经过几年来的实施,对提高全体干部职工安全责任意识,严格执行规章制度,强化现场安全控制,防范铁路交通事故,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了适应路局运输生产组织、设备设施的变化,进一步健全路局安全约束机制,路局组织专业部门进行补充和修订,现将补充修订后的《乌鲁木齐铁路局防范铁路交通事故禁令》(简称《安全禁令》)予以颁布,请各部门、各单位组织全体干部职工认真学习,并严格贯彻执行。《安全禁令》自颁布之日起执行, —1—

前发乌铁办〔2008〕333号文件同时废止。 二O一一年九月二十六日—2—

乌鲁木齐铁路局防范铁路交通事故禁令 一、防范旅客列车一般C类事故禁令 1.铁路职工发现危及行车安全的险情后,必须立即拦停列车,并向车站值班员或列车调度员报告。 2.车站值班员接到旅客列车运行异常的报告时,必须立即喊停列车,并将情况报告列车调度员,严禁情况不明放行列车。 3.车站值班员接发旅客列车时,必须按规定时间停止影响进路的调车作业,严禁“抢钩”作业。 4.原规定为通过的旅客列车由正线变更为到发线接车及特快旅客列车遇特殊情况必须变更基本进路时,须经列车调度员准许,并预告司机;如来不及预告时,应使列车在站外停车后,开放信号机,再接入站内。 5.车站办理无联锁接发列车时,对进路必须执行“双人检查”、“双人汇报”制度,并将进路上有关对向道岔及邻线上的防护道岔加锁。 6.严格执行行车设备维修、保养登消记制度,严禁擅自使用设备管理单位已经登记停用的行车设备。 7.车站值班员要严格执行车机联控标准,主动与司机核对站内、区间限速命令。 8.严禁调车通知单未标明接触网终端地点,使用电力机车进行调车作业。 —3—

城市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

城市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 杨雨宵资源072 2007034048 摘要:城市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研究因人居环境问题近年来成为全球的普遍问题。本文从人居环境的概述,建立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意义和原则及发展对策等方面阐述了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内容。 关键词:人居环境概述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意义建立的原则对策 一、人居环境的概述 早在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希腊学者道萨迪亚斯就提出了“人居环境科学”的概念。不同于传统的建筑学,它所考虑的是小到三家村,大到城市带不同尺度、不同层次的整个人类的聚居环境,而非单纯的建筑或城市问题。人居环境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它是包括城市、集镇和村庄及维护人类活动所需物质的和非物质结构的有机结合体。即它不仅仅指人类居住和活动的有形空间,还包括贯穿于其中的人口、资源、环境、社会政策和经济发展等各个方面。人类聚居环境泛指人类集聚或居住的生存环境,特别是指建筑、城市、风景园林等人为建成的环境。人居环境科学就是以人类居住的环境科学这二大要领范畴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学科。它是探索研究人类因各类生存活动需求而构筑空间、场所、领域的学问,是一门综合性的以包括乡村、集镇、城市等在内的以人为中心的人类聚居活动与以生存环境为中心的生物圈相联系,加以研究的科学和艺术。是对建筑学、城市规划学、景观建筑学的综合,其研究领域是大容量、多层次、多学科的综合系统。 二、建立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意义 城市不仅是人类聚居活动最密集、最丰富的区域,而且,随着当前城市化越演越烈,到本世纪末,全球将有一半人口生活在城市,预计到2025年,世界人口的2/3将居住在城市。城市化在给人们带来充裕的物质享受、便利的生活设施和高效的信息交流的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许多诸如环境污染、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等人居环境恶化问题。因而,研究城市人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现实和深远意义。城市人居环境的建设需要有一定的标准衡量和检验,因此建立一套科学、完整的、可量化的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是非常必要的,它的意义表现在:①城市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是评价述城市人居环境是否可持续发展的可量度参数的集合,是综合评价城市人居环境发展阶段、发展程度和发展质量的重要依据;②有利于对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水平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比较或建立直接或间接的联系从而找出不足,端正发展的方向;③通过对未来城市人居环境进行评价和预测研究,为城市人居环境的合理规划提供辅助决策服务;④进一步完善人居环境学的理论体系。 三、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 作为衡量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不仅应遵循客观性、科学性、完整性、有效性等普遍原则,还应满足以人为本、层次性、区域性、可操作性、稳定性与动态性等原则。 1、以人为本的原则 人居环境是人居住的,也是人管理的,更是为居民服务的,构成人居环境的三大要素;人类社会、人工环境、地域环境,即人、物、地(空间),三者是密不可分的,其中,“人”居于首要地位,抽去了人及人类活动的聚居环境,不能称之为“人居环境”,而仅仅是“空间”。

区域可持续发展专题

十一 区域可持续发展专题 知识框架: 重要知识点回顾: 1.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⑴区域的含义: ⑵区域的特征: ⑶区域差异 地球表面可划分许多区域,不同区域之间由于所处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不同,加上地形等自然要素的影响,存在着明显的区域差异。区域差异既包括自然环境的区域差异——各个区域的气候、地貌、水文、土壤、植被等方面的差异。也包括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各个区域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差异。 自然环境的区域差异,对各地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具有深刻的影响,使得各个区域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呈现出不同的特点。而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同, 社会构成不一样,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施加的影响也不同。这说明,人类活动的差异也会导致自然环境的差异。如右上图所示: 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区域含义与特征 区域差异 区域发展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资源的跨区域调配 产业转移

⑷区域综合分析法 ⑸区域发展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分析区域发展与地理环境的关系,需要从两个方向上进行:横向和纵向。横向即区域间不同的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水平、发 展方向的影响,主要是从静态的角度进 行分析,例如松嫩平原和长江三角洲两 地区,不同的地理环境使它们具有不同 的发展水平和发展方向。纵向即在一个 区域内,沿着历史发展的过程,看地理 环境与区域发展的关系,主要是从动态 的角度进行分析。遵循的思路如右图: ⑹中国区域差异的对比分析 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青藏高寒区 划分界线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与东部季风区之间大致以4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为界,青藏高寒区北以昆仑山——阿尔金山为界,东以3000米等高线为界 地形地势海拔较低,属第二、三级阶梯海拔较高,属第二级阶梯海拔很高,为第一级阶梯气候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高寒气候 植被以森林为主草原荒漠主要是荒漠 土壤东北的黑土和黑钙土、华北的黄 土、华中的红壤、华南的砖红壤、 南方的水稻土 有机质含量较低,可溶性盐 分含量高 土壤发育程度很差,土层浅薄 水文多外流河以内流河为主多冰川、湖泊,多大河源头人类活动重要农耕区牧区、绿洲农业以畜牧业为主 内部差异南北差异明显。热量是差异形成的 主要原因 东西差异明显,水分是差异 形成的主要原因 东南湿润,西北干旱,垂直分 异明显

中国可持续发展之路练习题(有详解)

国可持续发展之路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中国21世纪议程》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框架,任重而道远。据此回答1~3题。 1.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的必然选择,是因为( ) ①庞大的人口压力 ②资源短缺令人担忧 ③经济发展速度较慢,底子薄 ④深刻的环境危机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②④D.①②③④ 2.下列有关我国人口及人口战略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快,程度高 B.人口老龄化是人口出生率下降的表现之一 C.人均自然资源占有量少与我国资源分布不均有关 D.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可完全消除文盲、半文盲 3.解决我国人口问题的首要任务是( ) A.实现人口和经济、社会、环境及资源协调发展 B.严格控制人口数量、实现生育率的大幅度下降 C.全面提高人口素质 D.限制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向城市

解析:第1题,中国面临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制约着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第2题,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我国人口问题和人口战略的深层次理解。随着计划生育的开展和人口出生率的下降,我国人口老龄化现象发展较快,但由于老龄化时间晚,因此程度并不高;人口众多是导致我国人均自然资源占有量少的根本原因;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可减少文盲、半文盲人数,近期内完全消除尚存在困难。第3题,我国人口突出表现为增长过快,应首先控制人口数量增长。 答案:1.C 2.B 3.B 4.影响我国人口战略实现的是( ) A.人口流动数量大,总量多 B.人口分布不平衡,人口密度大 C.人口基数大,人口老龄化严重 D.人力资源丰富,经济发展不平衡 解析:我国的人口基数过大,给资源和环境带来巨大的压力;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人口素质较低,人口结构不合理等都会成为我国人口战略实现的因素。 答案:C 2012年12月20日上午,温州市发改委昨天通报了相关情况。从2013年1月1日起,市区居民生活用水价格每吨上调0.3元,非居民生活用水和特种用水价格每吨上调0.35元。据此回答5~7题。 5.从自然和社会经济两个方面分析,最有可能发生水资源危机的城市是( ) A.东京B.伦敦

中国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

中国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 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依靠科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把节水、节能、节材、节地与环保、降耗、增效结合起来,发展农业和国企改革应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提高对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又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使用,在国民经济核算中引入绿色GDP概念。 哲学方面 (1)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运用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说明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关系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长远大计。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它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均资源相对缺乏。因此,必须始终把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置于重要的战略地位,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使生态环境得到保护,我国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必须大兴求真务实之风。 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的原理。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根本指针。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的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歪曲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它要求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

错误的思想意识。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必将有力地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实现良性循环、协调发展,这体现了正确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2)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原理。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按规律办事。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又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们要取得实践的成功,既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又要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 (3)联系的观点。人与自然是不可分割的,经济建设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要正确处理工程建设与治污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正确处理调水与节水的关系,正确处理主体工程与配套工程的关系,正确处理质量与进度的关系。 整体和部分是不可分割、相互影响的,整体处于统帅的决定地位。它要求我们要学会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联系。在局部和全局的关系上,要顾全大局,局部利益必须服从全局利益。不能为个人利益或小团体利益而损害国家和人民的整体利益。保证南水北调工程建设顺利进行,正确处理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4)发展的观点。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历史

区域可持续发展知识点..

专题区域可持续发展 一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1荒漠化的防治 知识点一荒漠化成因. 自然因素——为荒漠化创造条件 (1)基本条件——气候干旱西北地区深居内陆,降水稀少,有利于荒漠化的发展。 (2)物质条件——地面疏松,为沙质沉积物 (3)动力条件——大风日数多且集中 接近亚洲高压中心,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在冬春干旱的季节,从而为风沙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 (4)重要影响因素——气候异常本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的变率大。多雨年有利于抑制风沙活动;少雨年则加速荒漠化进程。 知识点二荒漠化的防治措施 (1)合理利用水资源

(2)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 (3)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4)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5)控制人口增长

技术措施 ①交通技术措施主要是在汽车上安装尾气净化装置 ②农业技术措施主要有深耕改土、科学施肥,科学育种、轮作套种、地膜覆盖、温室栽培、喷灌和滴灌等 生活措施建沼气池、普及省柴灶、以天然气作燃料等 经济措施主要是调整产业结构,如开展多种农业经营;发展农产品加工,使工业由资源消耗型向高科技、节约型转变;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等 政策措施主要有开发性移民,投入资金、劳动力,城市规划或旅游等 环保措施主要有发展生态农业、立体农业和环保产业,控制、治理环境污染,立法进行环境监督、管理、保护,提高环保意识,禁止破坏生态环境等 2湿地的开发和保护 知识点一湿地的主要功能 知识点二湿地资源问题的产生原因造成湿地面积减少、质量下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分析时可主要从自然和人为两个方面入手。 (1)自然原因湿地减少本身是一个自然演化的过程,如沉积物的长期积累会自然充满湖泊,失去湿地的形态与功能,但这一自然过程十分漫长。所以从地球历史以百万年为单位的时间尺度看,一切湖泊和沼泽的存在都是一种过渡性现象。 人类活动影响导致的结果 土壤侵蚀外部物质进入,填充作用导致入湖泥沙量大增

关于创新和可持续发展

关于创新和可持续发展 实施科技创新工程,是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迫切要求。创新是科学技术的本质和灵魂,是科技进步的根本动力和不竭源泉,创新能力已成为国际竞争的关键因素,科技创新将成为当今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就必须大力实施创新工程用创新工程的成果,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发展技术产业,研发符合市场需求、技术集成的产品。这既是解决全市经济社会发展面临深层次问题的迫切要求,也是进一步提高整体素质、综合实力、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措施,还是顺应经济、科技发展趋势的正确抉择。 创新和可持续发展是近几年咱们国家提的频率最高的词汇之一, 所以今天就浅谈一下关于企业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的我个人的一点看法。 在今天这个高度竞争的世界,全球化的趋势导致竞争局面不断扩张的情况下,我们的企业处于一个需要不断满足顾客需求的时代。因为顾客的需求越来越细越来越多,我们不得不永不停息的搜寻最好的产品和服务来满足顾客多元化的需求。只有抓住了客户我们的企业才能更好的生存,顾客是企业的生命之源。可是我们怎样才能不断地满足客户呢?也许答案有成千上万种,但创新是一切最优答案的根本。现在“创新或死亡”成了很多产业部门的格言,尽管世界对创新的兴趣如此的高涨,尽管这几年新的产品新的服务层出不穷的在市场涌现,但人们是否真的理解创新呢?很多人对创新的认识存在着一个缺失,他们很可能在潜意识里把创新与发明混为一谈。某著名创业家说:真正的创新是让人们做他们从来没有想过的事情。进一步说人们买的不是发明和技术,而是能够解决问题的创新和办法。因此即使你的产品再好你的服务策划方案再多么完美,如果顾客认为那不是解决他们问题的好方法,那么这个创新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畅销书《基业长青》里两位作者对世界上以创新著称,长盛不衰的企业像3M公司、惠普公司、强生公司作了详细调查,发现这些企业“并不是通过详尽的战略计划,而是通过尝试、错误和机会,准确地说就是意外来作出最佳方案。”创新很多时候需要资金,创新也意味着冒风险,而企业家要抓住的是风险中透漏出的成功机会。创新与供应无关,而是与需求有关。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创新就不再那么盲目,成功的概率也就增大了。 创新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这是国内许多专业人士的看法。现实中有许多活生生的例子。为什么Google能在短短几年内就得到飞速的

全国各大铁路局简介及分布图

全国各大铁路局简介及分布图 [align=center]中国铁路局[/align] 1、哈尔滨铁路局 位于全国路网东北端。管辖范围地理坐标北纬43°53′(斗沟子站外)至北纬52°58′(漠河县站,全路最北端车站),东经117°40′(满洲里站外国境线)至东经133°6′(前进镇站,全路最东端车站)。本年管内最高气温36.5℃(黑河),最低气温-43.5℃(漠河),年均气温2.97℃,年均降水量498.8毫米。 管辖线路覆盖黑龙江省全境,兼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和吉林省北部,有干线、支线和联络线67条,营业里程6734.7公里。滨绥线东端的绥芬河站和滨洲线西端的满洲里站,分别与俄罗斯远东铁路、后贝加尔铁路接轨。管辖线路南端在5条铁路的分界点(长滨线的陶赖昭站、平齐线的泰来站、通让线的立志站和图佳线的斗沟子站)与沈阳铁路局管辖线路衔接。 2、上海铁路局 上海铁路局地处中国东部经济发达地区,主要经营安徽、江苏、浙江和上海三省一市境内的铁路运输及相关产业,运输业务辐射全国各地,是中国特大型运输企业。路局下设蚌埠、南京、上海和杭州4个分局,并与有关地方政府合资组建了合九、新长、宁启、萧甬、金温、芜湖长江大桥等合资铁路公司。全局以津浦、沪宁、沪杭、浙赣、京九等大干线和青阜、淮南、皖赣、宣杭等主要线路为框架,构成了纵横交错的华东铁路网,营业里程(含合资铁路)达4768公里,全局员工14.6万人。 上海铁路局依托得天独厚的区域优势,近年来认真贯彻“以人为本,改革创新、用心经营、精细管理”思路,坚持面向市场,不断加快企业发展步伐,运输经营实现持续高位增长,并在改革、科技和管理等方面保持全国铁路领先地位,连续5年在铁道部资产经营责任制考核中被评为优秀,多次获得“上海市优秀企业”称号,并先后获得全国质量管理先进企业、全国质量效益型先进企业称号和全国“五一”劳动奖状,2003年在中国企业500强中名列第42位。 3、沈阳铁路局 沈阳铁路局地处关东腹地,有着一百多年的历史。新中国成立后,作为国有企业在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焕发出勃勃生机。特别是改革开放,又为其插上腾飞的翅膀,现已发展成为一个有32.75万全民职工的国有特大型铁路运输企业。沈阳铁路局是目前国内最大的铁路局之一,下设沈阳、长春、大连、锦州、通辽、吉林、通化七个分局(公司),管辖33条铁路干线、23条铁路支线,线路总延长18008.28公里,营业里程9299.1公里。纵贯辽宁、吉林两省全境及黑龙江、内蒙古、河北省(区)的部分地区:东至边境城市丹东、集安、图们,与朝鲜接壤;西跨山海关,达隆化,入河北省境内;南抵海滨城市大连,越海路与世界各国相通;北于黑龙江蔡家沟、泰来、鹿道与哈尔滨铁路局接壤。吸引区内共有212个市(盟)县(旗),总面积达60多万平方公里。全局共有营业站731个,年均旅客发送量、货物发送量和运输收入分别约占全国铁路总量的16%、11%和8%。全局每日开行快速、特快、旅游、直快和普通旅客列车182.5对,其中,沈阳北—北京的K54/53次、T12/11次,大连—北京的T82/81次、长春—北京的

人居环境评价

人居环境评价 WTD standardization office【WTD 5AB- WTDK 08- WTD 2C】

题目:城市人居环境评价——以杭州城市为例 学院:公共管理学院 班级:土管1402 学号: 学生姓名:郭宏伟 指导教师:王莉 二○一六年五月 目录 城市人居环境是指在一定的地理系统背景下进行着居住、工作、文化、教育、卫生、娱乐等活动,从而在城市立体式推进的过程中创造的环境。它是自然要素、人文要素和空间要素的统一体,是由实体和空间构成。然而近年来的飞速发展似乎已经忽视了城市人居环境的问题。大连的市长夏德仁曾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生态宜居型城市将是大连在“十一五”时期的建设重点、奋斗目标。尽力从基础设施相对滞后、环境污染严重的工业城市向人居环境优美、产业分布合理的生态型城市的转型。

而杭州作为浙江省省会同时也是它的政治、经济、文化和金融中心,中国的七大古都之一,一直以风景秀丽而着称,素有“人间天堂”的美誉,研究杭州也会更具有代表性。本文所依据的材料,主要来自1996年在杭州进行的问卷调查,调查对象是杭城居民,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当地居民对城市人居环境的评价,有效样本计1000份,受访者占杭州市民总数的‰。 1.城市人居环境概念及评价指标体系 城市人居环境概念 城市人居环境一般分为传统型和综合型。 传统型城市人居环境以城市这一类从事有组织活动的重要聚落形式为研究对象,历来是各种学科尤其是建筑学和地理学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从建筑学角度把握的城市人居环境概念偏重于小尺度操作,具体表现为对居住区规划理论的探讨。 而综合型城市人居环境是人类与其生存环境进行着最激烈的相互作用的时空存在形式,既是一种形态,也是一个过程。城市人居环境是指人类在一定的地理系统背景下,进行着居住、工作、文化、教育、卫生、娱乐等活动,从而在城市立体式推进的过程中创造的环境。城市人居环境发展的非线性和多因素性决定了它既非居住区的放大,也非区域地理系统的缩影,而应是一个综合型概念,一个兼容建筑学中人的尺度和地理学中社会经济空间的尺度的新概念。 城市人居环境的地域层次划分 城市人居环境在地域层次上可划分为近接居住环境(微观城市人居环境)、社区环境(中观城市人居环境)和城市环境(宏观城市人居环境)。以住宅为核心的近接居住环境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的情感和活动,这一圈域是人──自然环境和人──社会环境结合的基点,又可分为两个部分:住宅和邻里环境。社区环境为居民社会活动的主要环

浅谈科技进步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浅谈科技进步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摘要:当今经社会,已经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同时,科技的发展也给社会发展带来了一些负面效应。究其原因,主要是人类过多地注重了科学技术的工具理性,而忽视了其价值理性与人类缺乏对科学技术行为后果的责任感,要走出这一困境,一是要正视科学技术务实的思路,二是要使科学技术发展的价值目标以人类的根本利益为依归,三是要以科学技术的生长点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本文总结前人对该问题探讨的科研成果,以马克思自然辩证法为理论基础,以全新的角度探讨科技进步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关键字:科技经济自然辩证法可持续发展 科学,从本质上讲是为了人类本身利益而进行的一种实践活动和精神活动,科学的最高宗旨就是为人类增进福利、实现幸福。不可否认,科技在实际运用过程中又表现出二重性[1],既可为人类带来好处,也为人类带来不可避免的负面影响甚至灾难。 21世纪是知识不断创新、科技突飞猛进、世界深刻变化的时代,科技的进步与人类社会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当今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回顾过去,我们可以欣喜地看到一个令人惊奇的世界:计算机的发展使人类进入了数字时代,航空技术的进步使人类进入太空,探索宇宙的奥秘,科学技术发展带来了人类的巨大进步。但与此同时我们也要正视科技发展带来的各种社会问题,应该积极地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把问题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 1 科技进步对社会发展的正面影响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是一个极其复杂的、活的有机体。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的过程,有其内在的基本矛盾和发展的客观规律: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是一个社会发展阶段的衡量标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构成了社会的基本矛盾,这两个矛盾的相互作用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1.1 科技进步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首要条件 科学发展观的根本宗旨在于以人为本,而以人为本的核心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此需要充分认识和发挥科学技术的重大作用。科技进步推动经济、卫生和体育事业的发展,不断增强人的身体素质;科技进步引起社会劳动方式的科学化,促进人的劳动技能发展;科技进步改善智力结构,提高人的创造思维能力;科技进步优化人的心理品质,培养人的自由个性。中国是一个拥有十三亿人口的超级大国,人口众多一直是导致我国资源相对贫乏、国际竞争

城市人居环境评价原理与方法

城市人居环境评价原理与方法 摘要:文章回顾了国内外人居环境评价的历程.着重阐述并分析了国内外人居环境的评价指标体系、评价内容、城市因子选择、评价适用性、评价思想等方面。并提出未来人居环境评价应特别注重区域性、引入人地和谐——环境友好观,最、加强多学科的耦合及GIS的应用等。 关键词:人居环境评价区域性GIS指标体系 20世纪50年代以来.人类居住环境发展非常迅速.而人居环境的研究还相对落后。事实上,随着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人居环境的要求日趋严格。因此。对人居环境的研究熏待加强,在纵深方向和不同领域加以深化。本文试图对国内外的城市人居环境评价研究作进行系统综述,探究这些研究对中国人居环境的启示、展望人居环境评价.以期抛砖引玉的目的 1人居环境的起源及国际响应 人居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其质量的好坏不仅直接关系到人类身心健康,还是一个人口、社会、环境、资源相互协调的问题,也是衡量人类社会进步与文化发展的重要标志;不断加快的城市化进程带来的城市人口急剧膨胀、交通日益拥挤、人居环境质量下降等现象,导致了“城市噩梦”的产生。从而引起了学者的关注,早在1954年,希腊著名城市规划学家、学者道萨迪亚斯等创立了“人类聚居科学”)的理论,即:ScienceofHumanSettlement 伸文简译为“人居环境学”),强调对人类居住环境的综合研究(即:自然界、人、社会、建筑物和联系网络)。 优美舒适的人居环境已成为全人类的共同追求,如何建设、评价人居环境成为探索热点。1961年wH0(世界卫生组织)总结了人类基本生活要求的条件(即“安全性(Safety)、健康性(Health)、便利性(Convenience)、舒适性(Amenity)”),并提出了居住环境的基本理念。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大会第一次将环境问题纳入世界各国政府和国际政治议程。 1976年,温哥华第一次联合国“人类住区”大会通过了《温哥华人类住区宣言》,提出了改善人类生活质量是每个人类住区政策的首要目标。1996年,伊斯坦布尔联合国第二届人类住区会议(HabitatII)探讨了两个具有全球性重要意义的主题:“人人享有适当住房”和“城市进程中人类住区的可持续发展”。联合国人居署从1989年开始创立“联合国人居奖”,这是全球人居领域最高规格的奖,以表彰在人类住区发展中做出重要贡献的政府、组织、个人和项目。2001年,在纽约召开的Istanbul+5特别联大,检讨和评估了《人类居住议程》的执行情况 2城市人居环境评价 城市人居环境的研究主要通过人居环境评价来描述.而人居环境评价则由人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或定性描述来体现。人居环境评价通过问卷调查、相关指标体系的建立来刻画人居环境的状态和发展趋势.可以使对人居环境理论的探讨转向如何实施和操作的应用层面.因而人居环境评价是人居环境理论研究走向实践应用的重要环节:还有利于对人居环境质量进行横向或纵向比较并建立直接或间接的联系.以便找出不足,取长补短,进而寻求发展的方向。 人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是描述和评价人居环境优劣的可量度参数的集合.是对人居环境质量的一种刻画、描述和度量,是一种“尺度”和“标准”。而城市人居环境的好坏则在系列指标体系中表现出来。城市人居环境评价体系是综合评价人居环境状况及发展趋势的基础.城市人居环境评价可为人居环境的建设与管理提供决策依据。

可持续发展战略下的中国区域政策体系

可持续发展战略下的中国区域政策体系 李明1 (武汉大学中国中部发展研究院430072) 摘要: 我国在世界上的发展中国家中是规模最大、发展水平最高的经济体之一。在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和长期的区域非均衡发展之后,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已经日益显著,这已经引起了中央政府的高度关注。新世纪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需要我们在统筹区域发展的基础上构筑起区域政策的政策体系,这也是解决我国当前区域问题的重要途径。本文将主要从我国区域政策体系的法律基础、管理机构、作用对象、政策工具等几个重点问题出发论述可持续发展战略下中国区域政策体系的构筑。 关键词: 中国区域政策体系、中国区域政策的管理机构、中国区域政策的作用对象 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在世界上的发展中国家中是规模最大、发展水平最高的经济体之一。在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和长期的区域非均衡发展之后,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已经日益显著,尤其是沿海地区与内陆地区、东部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内陆地区之间的区域差距已经引起了中央政府的高度关注。在新世纪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需要我们在统筹区域发展的基础上构筑起区域政策的政策体系,这也是解决我国当前区域问题的重要途径。下面将主要从我国区域政策体系的法律基础、管理机构、作用对象、政策工具等几个方面进行具体的论述。 一、中国区域政策体系的法律基础 区域政策的制定和实施需要相关的法律文件作为坚实的法律基础。与区域政策相关的法律文件目前主要包括“土地管理法”和“城乡规划法”。我国1999年颁布并于2004年8月28日进行最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是一部主要针对土地利用和土地管理的法律,这其中既包括城市的土地也包括农村的土地。它以合理利用土地和严格保护耕地为基本原则,明确规定了不同类型土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并对国土部门开展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进行了详细的说明。1990年4月1日颁布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是一部主要针 1作者简介:李明,女,博士,1977年1月出生,湖北武汉人,现为武汉大学中国中部发展研究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区域政策和区域关系。

科学技术在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中

科学技术在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中,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可以这样说,没有科学技术,就没有人类的现代文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强烈冲击着社会的各个角落,改变着社会生态环境。一方面,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改变着人类生活的条件、状况和环境,有利于社会生态的发展;另一方面,某些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使用又导致生态环境污染和巨大灾难,危害社会生态的发展。为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使用对社会生态的这种二重性影响,并加以调控、限制和消除。这样,我们才可能在21世纪的现代文明时代,建造更加美好的生态环境。1科技发展对生态环境的有利影响社会生态既包括自然因素构成的生态环境,也包括人类活动形成的生态环境。而人类对生态环境影响的程度,突出体现在科学技术发展的水平上。因此,重视科学技术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毫无疑问是需要引起全社会共同关注的重大问题。 1.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马克思把科学技术纳入生产力范畴,他认为科学技术在知识形态上是一般社会生产力,是一种潜在的生产力,一旦科学并入生产过程,这种知识形态的生产力就会转化为现实的、直接的生产力。邓小平同志总结历史,结合时代的发展,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精辟论断。他认为,实现人类的希望靠科学,第三世界摆脱贫困靠科学,维护世界和平靠科学。中国要发展,离开科学也是不行的。科学技术已成为现代经济发展中最主要的驱动力,而且,它作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也是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基础之一。人类只有依靠科技能力、科学精神和理性才能确保全球、全人类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每一个领域都有对科学技术的要求。在生态环境保护和改善中,科学技术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 1. 2科技发展与人类生态环境的质量变化的关系 当今世界,尤为引人注目的变化是,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社会生产力的大大提高,经济规模的空前扩大。只有科技的发展和普及,才能使单位生产量的能耗、物耗大幅度下降,才能不断地开拓新的能源和材料,才能实现既减少投入,又能增加产出的理想发展模式,进而使发展越来越减少对资源、能源的依赖性,并相应减轻对环境的污染。人类通过采用有效的技术手段开发自然资源,使资源范围从深度和广度两维拓展,低科技水平下的非资源变成高科技时代的资源,诸如核能技术的进步,使原子潜能变为有效的能源。高科技的投入也使环境系统发生变化,太空技术的发展,使外空环境改变;另一方面,科技进步也使环境的有效保护更加先进、合理。改善生态环境的质量,防治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同样也需要依靠科学技术进步。全球性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日益严重,清新的空气、洁净的水、绿色的森林不断消失,臭氧层出现巨大空洞,全球气候异常,都是人类活动不符合自然界发展规律带来的恶果,已经给人类敲响了警钟。许多国家的经验表明,技术应用带来的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最终还要依靠科学技术进步来解决。例如,解决汽车尾气污染问题,无论采用哪一种方法,科学技术都是关键因素。人类对气候变化、资源消耗增长率、人口动态和环境退化等领域的了解,正在通过科学研究不断深入。制定长期发展战略,需要考虑这些领域及其相关领域的变化情况,更好地了解地球生态系统的陆地、海洋、大气以及与之相联系的水、养分和生物地球化学循坏和能量流动,以便更精确地了解地球的负荷能力及其如何对人类活动施加的压力进行反应。依靠科学可以健全和完善环境与发展管理政策。只有在科学技术的支持下,人类才能解决人口激增与资源短缺之间的矛盾,才能协调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当前,一些发达国家就是依靠先进的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已经消除和控制了其主要的工业污染,同时加强了对自然生态的保护,环境质量显著改善,使当地居民生活在蓝天碧水的环境之中。 总之,科学技术发展是改变人类社会生态环境的根本因素,而人类社会生态环 境得到改善也是科学技术发展的最终结果。 2科技发展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正如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一样,任何科学技术的使用都会导致生态平衡的失调。一方面,科学技术应用过程所取得的任何成果都是因为改变了自然状态下物质循环过程,造成某个点上的失调而取得的;另一方面科学技术的成果与破坏是其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