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八年级物理上册复习教案

八年级物理上册复习教案

八年级物理上册复习教案

八年级物理上册复习教案

第一章《声现象》复习提纲

一、声音的发生与传播

1、课本P13图1.1-1的现象说明: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用手按住发音的音叉,发音也停顿,该现象说明振动停顿发声也停顿。振动的物体叫声。

练习:①人说话,唱歌靠声带的振动发声,婉转的鸟鸣靠鸣膜的振动发声,清脆的蟋蟀叫声靠翅膀摩擦的振动发声,其振动频率一定在20-20000次秒之间。

②《黄河大合唱》歌词中的“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这里的“吼”、“叫”“咆哮”的声分别是空气、马、黄河水。

③敲打桌子,听到声音,却看不见桌子的振动,你能想出什么方法来证明桌子的振动?可在桌上撒些碎纸屑,这些纸屑在敲打桌子时会跳动。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在空气中,声音以看不见的声波来传播,声波到达人耳,引起鼓膜振动,人就听到声音。

练习:①P14图1.1-4所示的实验可得结论真空不能传声,月球上没有空气,所以登上月球的宇航员们即使相距很近也要靠无线交谈,因为无线电波在真空中也能传播,无线电波的传播速度是3×108 m/s。

②“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是明代东林书院的著名楹联,鼓励了多少代读书人发奋向上,刻苦读书。从物理学的角度来讲这幅对联上联形象地说明了:气体、液体、固体都能发声,空气能传播声音。

3、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简称声速。一般情况下,v 固》v液》v气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合1224km/h,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0m/s。

练习:☆有一段钢管里面盛有水,长为L,在一端敲一下,在另一端听到3次声音。传播时间从短到长依次是☆ 运动会上进展百米赛跑时,终点裁判员应看到枪发烟时记时。假设听到枪声再记时,那么记录时间比实际跑步时间要晚〔早、晚〕0.29s (当时空气15℃)。

☆以下实验和实例,能说明声音的产生或传播条件的是〔①②④ 〕①在鼓面上放一些碎泡沫,敲鼓时可观察到碎泡沫不停的跳动。②放在真空罩里的手机,当有来电时,只见指示灯闪烁,听不见铃声;③拿一张硬纸片,让它在木梳齿上划

过,一次快些一次慢些,比拟两次不同;④锣发声时,用手按住锣锣声就停顿。

4、回声是由于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而形成的。假如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以上人耳能把回声跟原声区分开来,此时障碍物到听者的间隔至少为17m。在屋子里谈话比在原野里听起来响亮,原因是屋子空间比拟小造成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缺乏0.1s 最终回声和原声混合在一起使原声加强。

利用:利用回声可以测定海底深度、冰山间隔、敌方潜水艇的远近测量中要先知道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测量方法是:测出发出声音到受到反射回来的声消息号的时间t,查出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v,那么发声点距物体S=vt/2。

二、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1、声音在耳朵里的传播途径: 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振动,这种振动经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人就听到了声音.

2、耳聋:分为神经性耳聋和传导性耳聋.

3、骨传导:声音的传导不仅仅可以用耳朵,还可以经头骨、颌骨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这种声音的传导方式叫做骨传导。一些失去听力的人可以用这种方法听到声音。

4、双耳效应:人有两只耳朵,而不是一只。声到两只耳朵的间隔一般不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其他特征也就不同。这些差异就是判断声方向的重要根底。这就是双耳效应.

三、乐音及三个特征

1、乐音是物体做规那么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2、音调:人感觉到的声音的上下。用硬纸片在梳子齿上快划和慢划时可以发现:划的快音调高,用同样大的力拨动粗细不同的橡皮筋时可以发现:橡皮筋振动快发声音

调高。综合两个实验现象你得到的`共同结论是:音调跟发声体振动频率有关系,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物体在1s振动的次数叫频率,物体振动越快频率越高。频率单位次/秒又记作Hz 。

练习:解释蜜蜂飞行能凭听觉发现,为什么蝴蝶飞行听不见?蜜蜂翅膀振动发声频率在人耳听觉范围内,蝴蝶振动频率不在听觉范围内。

3、响度:人耳感受到的声音的大小。响度跟发生体的振幅和距发声间隔的远近有关。物体在振动时,偏离原来位置的最大间隔叫振幅。振幅越大响度越大。增大响度的主要方法是:减小声音的发散。

练习:

☆男低音歌手放声歌唱,女高音为他轻声伴唱:女高音音调高响度小,男低音音调低响度大。

☆敲鼓时,撒在鼓面上的纸屑会跳动,且鼓声越响跳动越高;将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能溅起水花,且音叉声音越响溅起水花越大;扬声器发声时纸盆会振动,且声音响振动越大。根据上述现象可归纳出:⑴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⑵ 声音的大小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

4、音色:由物体本身决定。人们根据音色可以区分乐器或区分人。

5、区分乐音三要素:闻声知人——根据不同人的音色来断定;高声大叫——指响度;高音歌唱家——指音调。

四、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1、当代社会的四大污染:噪声污染、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

2、物理学角度看,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无规那么的杂乱无章的振动发出的声音;环境保护的角度噪声是指阻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起干扰作用的声音。

3、人们用分贝〔dB〕来划分声音等级;听觉下限0dB;为保护听力应控制噪声不超过90dB;为保证工作学习,应控

制噪声不超过70dB;为保证休息和睡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

50dB 。

4、减弱噪声的方法:在声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

五、声的利用

可以利用声来传播信息和传递能量

第二章《光现象》复习提纲

一、光的直线传播

1、光:定义:可以发光的物体叫光。

分类:自然光,如太阳、萤火虫;人造光,如篝火、蜡烛、油灯、电灯。月亮本身不会发光,它不是光。

2、规律: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3、光线是由一小束光抽象而建立的理想物理模型,建立理想物理模型是研究物理的常用方法之一。

练习:

☆为什么在有雾的天气里,可以看到从汽车头灯射出的光束是直的?

答: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光在传播过程中,局部光遇到雾发生漫反射,射入人眼,人能看到光的直线传播。

☆早晨,看到刚从地平线升起的太阳的位置比实际位置高,该现象说明:光在非均匀介质中不是沿直线传播的。

4、应用及现象:

① 激光准直。

②影子的形成:光在传播过程中,遇到不透明的物体,在物体的后面形成黑域即影子。

③日食月食的形成:当地球在中间时可形成月食。

如图:在月球后1的位置可看到日全食,在2的

位置看到日偏食,在3的位置看到日环食。

④ 小孔成像:小孔成像实验早在《墨经》中就有记载

小孔成像成倒立的实像,其像的形状与孔的形状无关。

5、光速:

光在真空中速度C=3×108m/s=3×105km/s;光在空气中速度约为3×108m/s。光在水中速度为真空中光速的3/4,在玻璃中速度为真空中速度的2/3 。

二、光的反射

1、定义:光从一种介质射向另一种介质外表时,一局部光被反射回原来介质的现象叫光的反射。

2、反射定律:三线同面,法线居中,两角相等,光路可逆.即: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于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光的反射过程中光路是可逆的。

3、分类:

⑴ 镜面反射:

定义:射到物面上的平行光反射后仍然平行

条件:反射面平滑。

应用:迎着太阳看平静的水面,特别亮。黑板“反光”等,都是因为发生了镜面反射

⑵ 漫反射:

定义:射到物面上的平行光反射后向着不同的方向,每条光线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条件:反射面凹凸不平。

应用:能从各个方向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是由于光射到物体上发生漫反射的缘故。

练习:☆请各举一例说明光的反射作用对人们生活、消费的利与弊。

⑴有利:生活中用平面镜观察面容;我们能看到的大多数物体是由于物体反射光进入我们眼睛。

⑵有弊:黑板反光;城市高大的楼房的玻璃幕墙、釉面砖墙反光造成光污染。

☆把桌子放在教室中间,我们从各个方向能看到它原因是:光在桌子上发生了漫反射。

4、面镜:

⑴平面镜:

成像特点:等大,等距,垂直,虚像

①像、物大小相等

②像、物到镜面的间隔相等。

③像、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④物体在平面镜里所成的像是虚像。

成像原理:光的反射定理

作用:成像、改变光路

实像和虚像:实像:实际光线会聚点所成的像

虚像:反射光线反向延长线的会聚点所成的像

⑵球面镜:

凹面镜

定义:用球面的内外表作反射面。

性质:凹镜能把射向它的平行光线会聚在一点;从焦点射向凹镜的反射光是平行光

应用:太阳灶、手电筒、汽车头灯

凸面镜

定义:用球面的外外表做反射面。

性质:凸镜对光线起发散作用。凸镜所成的象是缩小的虚像

应用:汽车后视镜

练习:

☆在研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时,我们常用平板玻璃、直尺、蜡烛进展实验,其中选用两根一样蜡烛的目的是:便于确定成像的位置和比拟像和物的大小。

☆ 汽车司机前的玻璃不是竖直的,而是上方向内倾斜,除了可以减小前进时受到的阻力外,从光学角度考虑这样做的好处是:使车内的物体的像成在司机视线上方,不影响司机看路面。汽车头灯安装在车头下部:可以使车前障碍物在路面形成较长的影子,便于司机及早发现。

三、颜色及看不见的光

1、白光的组成:红,橙,黄,绿,蓝,靛,紫.

色光的三原色:红,绿,蓝. 颜料的三原色:品红,黄,青

2、看不见的光:红外线,紫外线

第三章《透镜及其应用》复习提纲

一、光的折射

1、定义: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一般会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现象。

2、光的折射定律:三线同面,法线居中,空气中角大,光路可逆

⑴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⑵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与法线两侧。

⑶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属于近法线折射。

光从水中或其他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属于远法线折射。

光从空气垂直射入〔或其他介质射出〕,折射角=入射角= 0 度。

3、应用:从空气看水中的物体,或从水中看空气中的物体看到的是物体的虚像,看到的位置比实际位置高练习:

☆池水看起来比实际的浅是因为光从水中斜射向空气中时发生折射,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蓝天白云在湖中形成倒影,水中鱼儿在“云中”自由穿行。这里我们看到的水中的白云是由光的反射而形成的虚像,看到的鱼儿是由是由光的折射而形成的虚像。

二、透镜

1、名词:

薄透镜:透镜的厚度远小于球面的半径。

主光轴:通过两个球面球心的直线。

光心:〔O〕即薄透镜的中心。性质:通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改变。

焦点〔F〕:凸透镜能使跟主光轴平行的光线会聚在主光轴上的一点,这个点叫焦点。

焦距〔f〕:焦点到凸透镜光心的间隔。

2、典型光路

八年级物理上册复习教案

八年级物理上册复习教案 八年级物理上册复习教案 第一章《声现象》复习提纲 一、声音的发生与传播 1、课本P13图1.1-1的现象说明: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用手按住发音的音叉,发音也停顿,该现象说明振动停顿发声也停顿。振动的物体叫声。 练习:①人说话,唱歌靠声带的振动发声,婉转的鸟鸣靠鸣膜的振动发声,清脆的蟋蟀叫声靠翅膀摩擦的振动发声,其振动频率一定在20-20000次秒之间。 ②《黄河大合唱》歌词中的“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这里的“吼”、“叫”“咆哮”的声分别是空气、马、黄河水。 ③敲打桌子,听到声音,却看不见桌子的振动,你能想出什么方法来证明桌子的振动?可在桌上撒些碎纸屑,这些纸屑在敲打桌子时会跳动。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在空气中,声音以看不见的声波来传播,声波到达人耳,引起鼓膜振动,人就听到声音。

练习:①P14图1.1-4所示的实验可得结论真空不能传声,月球上没有空气,所以登上月球的宇航员们即使相距很近也要靠无线交谈,因为无线电波在真空中也能传播,无线电波的传播速度是3×108 m/s。 ②“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是明代东林书院的著名楹联,鼓励了多少代读书人发奋向上,刻苦读书。从物理学的角度来讲这幅对联上联形象地说明了:气体、液体、固体都能发声,空气能传播声音。 3、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简称声速。一般情况下,v 固》v液》v气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合1224km/h,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0m/s。 练习:☆有一段钢管里面盛有水,长为L,在一端敲一下,在另一端听到3次声音。传播时间从短到长依次是☆ 运动会上进展百米赛跑时,终点裁判员应看到枪发烟时记时。假设听到枪声再记时,那么记录时间比实际跑步时间要晚〔早、晚〕0.29s (当时空气15℃)。 ☆以下实验和实例,能说明声音的产生或传播条件的是〔①②④ 〕①在鼓面上放一些碎泡沫,敲鼓时可观察到碎泡沫不停的跳动。②放在真空罩里的手机,当有来电时,只见指示灯闪烁,听不见铃声;③拿一张硬纸片,让它在木梳齿上划

人教版物理八上第二章《声现象》复习教学设计(共5篇)

人教版物理八上第二章《声现象》复习教学设计(共5篇) 第一篇:人教版物理八上第二章《声现象》复习教学设计 第二章声现象复习 [设计理念] 新的课程改革对物理教育提出了新的理念,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作为物理教育的根本目的,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作为课程的基本理念。在声现象复习过程中,以实验和生活实例为主线,通过再现实验,体验生活,让学生切身体会,逐步掌握声现象各个方面知识点。[教材分析] 《声现象》是义务教育教科书八年级物理第二章的学习内容。本章内容重视与日常生活和技术应用的联系,重视用物理实验方法进行科学探究活动,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对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三维目标] 1、知识和技能: (1)复习声音的产生、传播、声音的特性、噪声以及声的利用等基础知识。 (2)使学生通过复习理解声音产生的条件、传播的条件、控制噪声的方法以及声音在生活实际中的利用等知识。 2、过程和方法 (1)通过复习和归纳,学会梳理知识的方法。 (2)通过复习活动,进一步了解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生活中物理现象和物理原理[重点难点] 重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条件,声音的特征,防止噪声的途径。 难点: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区分,超声波、次声波的危害及在生活中的应用。[教学方法] 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再现声现象相关实验,充分利用小组学习,发挥合作学习的优势,营造和谐的讨论、交流环境,联系生活生产实际,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的教学理念。[仪器材料] 大小不同的音叉乒乓球直尺鼓水盆

初中物理_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六章《质量与密度》复习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六章《质量和密度》复习课 教学设计

重难点突破衡时,右盘中的砝码和标尺上的游码如图所示,则小石块的质量为 g. 学生独立进行基础练习,强化基础知识,小组交流答案,教师指导。 考点2:密度概念的理解及公式应用 考点2:密度概念的理解及公式应用 1.下列关于密度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不同物质的密度一般是不同的 B.kg/m3和g/cm3都是密度的单位 C.从公式ρ= 不能得出物质的密度跟质量成正比,跟体积成反比的结论 D.一支正在燃烧的蜡烛,它的质量不断减小,密度也减小 2.(2017•连云港)有四个容量均为200mL的瓶子,分别装满酱油、纯水、植物油和酒精,那么装的质量最多的是(ρ酱油 >ρ 纯水 >ρ 植物油 >ρ 酒精 )() A.纯水B.酱油C.酒精D.植物油 3.(2017•南充)容积为250mL的容器,装满水后的总质量为300g,则容器质量为____g;若装满另一种液体后的总质 量为250g,则这种液体的密度为_____g/cm3。(ρ 水 =1.0×103kg/m3) 考点3:密度图像分析 1.(2017·自贡)甲、乙两种物质的m—V图象如图所示,分析图象可知( )

重难点突破 A.若甲、乙的质量 相等,则甲的体积较大 B.若甲、乙的体积 相等,则甲的质量较小 C.两物质的密度之 比为4∶1 D.两物质的密度之比为1∶4 2.(2016·苏州)为测量某液体的密度,小明利用天平和 量杯测量了液体和量杯的总质量m及液体的体积V,得到了几 组数据并绘出了m-V图象,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该液体密度为2g/cm3 B.该液体密度为1.25g/cm3 C.量杯质量为40g D.60cm3的该液体质量为60g 考点4:密度的测量 (2017•连云港)为了测量一小石块的密度,小明用天平 测量小石块的质量,平衡时右盘所加砝码及游码的位置如图 甲所示;图乙是小石块放入量筒前后的液面情况,由测量可 得小石块质量为________g,小石块的体积为_______mL,所 测小石块的密度为________g/cm3。 典例分析:阿基米德原理法测密度 明确实验探究的 各个环节,能熟练 规范的进行实验。 根据测量结果据 计算。

八年级物理上册机械运动复习教案

八年级物理上册机械运动复习教案 八年级物理上册机械运动复习教案1 一、学习目标: 1、长度时间及其测量 2、会选择参照物描述机械运动,会根据对运动的描述指明参照物.知道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3、会运用速度公式解决生活问题 二、【重点】1、机械运动的概念 2、研究物体运动的相对性 3、运动的快慢 【难点】1、参照物的概念 2、理解物体运动的相对性 3、应用知识解决具体问题。 自学互动,适时点拨 (一)自学互动一长度时间及其测量 一.知识回顾 1、长度单位国际单位为______,1nm= m,1微米= 米;时间的国际单位为________,其它的单位有________ _____。

2、正确使用刻度尺方法:(1)选:观察刻度尺的和,根据测量的选择合适的刻度尺。测量所能达到的准确的程度是由__ ____决定的。(2)放:在使用厚刻度尺时,刻度尺要与被测长度___ ____,且尺的______要对准被测物体的一端。(3)读: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要估读到分度值的。(4)记:测量值分为_______、_______两部分,如测得结果为23.32cm,则此刻度尺分度值为_____________。 3、减小误差的方法有______________和___ ______。 4、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于所选择的______而言的。物体相对于参照物有的变化,就说它是运动的,相对于参照物的变化,就说它是静止的。 5、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1) ;(2) . 6、速度:(1)定义:速度是表示物体________的物理量。在匀速直线运动中,物体在叫做速度;(2)计算公式:速度= ,用符号表示 ;(3)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物理意义是。1km/h= m/s. 7、匀速直线运动:快慢______、经过的路线是______的运动。 8、平均速度:物体通过某段路程的平均速度等于________与___ __的比值。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四章光现象》复习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第四章光现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知道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及光速. 2.了解色散现象,知道色光的三原色和颜料的三原色是不同的. 3.理解光的反射定律. 4.知道平面镜成像特点及应用. 5.知道光的折射定律. 6.了解红外线、紫外线的特性及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综合的能力,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要抱着实事求是的态度,通过实验,探究所学知识的内在规律. ●教学重点 1.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2.光的反射定律和平面镜成像的规律. 3.光的折射定律. ●教学难点 1.光学知识的实际应用. 2.运用光学知识完成光路图. ●教学方法 归纳法、问答法、讲练法. ●教学用具 投影片、投影仪.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上一节课的课后作业是复习第二章,大家是否复习过?复习的效果如何呢?让我们检查一下.

二、新课教学 (一)光的直线传播、光速、颜色 [师]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是什么呢? [生]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师]哪些现象说明光沿直线传播? [生]小孔成像、影子的形成、日月食的形成、激光准直都说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师]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多大? [生]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最大,为3×108 m/s. [师]色光的三源色和颜料的三原色分别是什么? [生]色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 颜料的三原色是品红、黄、青. [投影片出示例题] [例1]夜晚,当你与一盏路灯的距离由近到远时,你的影子的长度有什么变化?请作图说明. 解析:由灯到头顶的连线与地的交点到人脚的区域光不能到达而形成人影,如图所示. 由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人站在D点时,如图所示,CD段光不能到达为人影部分;人站在B点时,AB 段光不能到达为人影部分;因为CD<AB,所以当人与一盏路灯的距离由近到远时,影子的长度由短变长. [例2]下图是月球的影区分布,当人随地球运动到____区时会看到日全食.运动到____区时会看到日偏食,运动到____区时会看到日环食. 解析:由于光的直线传播,月球又是不透明体,当月球运转到太阳和地球之间时,因月球挡住了太阳光,地球上的人就能观察到日食现象.从图中不难看出,地球运动到B区,太阳光全部被月球挡住,看到的是日全食. 运动到A区,太阳光部分被挡住,看到的是日偏食. 运动到C区,太阳中间被月球挡住,看到的是日环食.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 复习课优质课公开课教案

第五章复习课 【复习目标】 1.了解什么是凸透镜,什么是凹透镜,了解透镜的焦点、焦距。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作用。 2.了解凸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应用。 3.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并会应用凸透镜的成像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4.了解近视眼和远视眼的成因及矫正方法。预防近视眼和远视眼。 5.了解显微镜、望远镜的基本结构。 行为提示: 1.认真阅读学习目标,将行为动词用双色笔画上记号。 2.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学生自主完成学生用书中的知识梳理,并要求熟记基础知识。 方法指导:判断透镜对光线起会聚作用还是发散作用,不是看光束是会聚光束还是发散光束,而是看光束在原来的基础上是会聚了,还是发散了。 规律总结:凸透镜成像规律: (1)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越小,像距越大,像也越大。即物体在焦点以外移动

时,像也随之沿同方向移动; (2)凸透镜所成的实像必倒立,且物与像分居透镜两侧;凸透镜所成的虚像必正 立,且物与像位于透镜同侧。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对照复习目标,回顾本章知识要点,想想自己对哪些知识的掌握还不够熟练?(自主梳理知识,构建本章知识结构图) 自学互研生成能力 知识板块一透镜对光线的作用 1.如图所示,根据透镜对光的作用,画出图甲、乙中入射光线经过薄透镜后的折射光线,请在图丙中填上合适的透镜。 知识板块二凸透镜的应用和成像规律 2.下列光学器材不是应用凸透镜成像的是( C ) 3.某班同学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记录并绘制了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u跟像到凸透镜的距离v之间关系的图象,如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D )

A.该凸透镜的焦距是20cm B.当u=15cm时,在光屏上能得到一个缩小的像 C.当u=25cm时成放大的像,投影仪就是根据这一原理制成的 D.把物体从距凸透镜10cm处移动到30cm处的过程中,像逐渐变小 归纳总结: 1.近视眼和远视眼最显著的区别: (1)近视眼晶状体太厚,远处的物体的像会成在视网膜的前方; (2)远视眼晶状体太薄,近处的物体的像会成在视网膜的后方。 2.近视眼和远视眼的矫正: (1)近视眼对光的偏折(会聚)能力太强,所以要用发散透镜(凹透镜)来矫正; (2)远视眼对光的偏折(会聚)能力太弱,所以要用会聚透镜(凸透镜)来矫正。 独立完成知识板块一、二、三,教师巡视,根据完成情况挑选3组同学带领大家分别学习知识板块一、二、三。其他同学补充或纠错,教师点评。 组织好方案一、二的探究活动,各组学生回顾并思考,小组长汇总讨论结果,教师巡视各小组讨论情况,选择较好的两组在全班进行展示,师生共同评估,得出一致性的结论。 对照复习目标思考: 1.今天我学到了些什么知识? 2.我掌握了哪些研究方法?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声现象复习课教案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声现象复习课教案 声现象复习课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知道声音是如何发生的. 2.知道声音的传播要依靠介质,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知道回声测距的原理. 3.知道乐音的三个特征.知道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4.知道声的利用. 二、能力目标 通过对本单元知识的系统复习,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组织指导学生通过复习,构建声学知识的知识网络. ●教学方法 讲练结合法. ●教学用具 PPT.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问题:人为什么能听到声音? 学生思考并尝试回答 ppt通过三幅图让学生了解听到声音的三个环节,让学生形成三个环节:产生、传播、接收。 二、新课讲解(实物投影例题并讲解) 1.声音的产生 知识点:声源的振动产生声音,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学生理解发声与振动的关系。 音频:不同的声音 让学生区别各种声音,随后问:为什么会产生不同的声音? 引导学生从材料、频率、振幅讨论。 区别不同音叉发声的声波图形。 学生做学习策略,知识梳理一。强调:转换法 2.声音的传播 PPT:图片宇航员在太空 学生:真空不传声,强调:书本实验:科学推理法 老师提问:传声的是什么?学生:介质 复习介质的分类和声速 知识点:以声波的形式,靠介质,传递能量和信息。真空不传声有趣的现象——回声 强调:声音去了又回来,人耳能区别回升和原生的时间为0.1s 学生做学习策略,知识梳理二。 3.声音的接收 为什么前面的老爷爷听不见声音?学生:耳朵有问题,接收不了复习:人耳接收频率:20-20000Hz 接收不了:大于20000Hz为超声,小于20Hz为次声,他们都传递信息和能量 能接收的声音分为乐音和噪声。 乐音:三要素与发出不同声音的因素有关,见思维导图 噪声:从产生、传播、接收三个环节减弱。 学生做学习策略,知识梳理三。 小结:声音的产生、传播、接收三个环节的不同因素,让我们能听到不同的声音。板书:

八年级物理上单元复习课优秀教案汇总(新人教版)

八年级物理上单元复习课优秀教案汇总 (新人教版) 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第一章《机械运动》单元复习课 【复习目标】 、 会根据生活经验估测长度和时间,会选用适当的工具测量长度和时间,知道测量有误差,误差和错误是有区别的。 2、 知道参照物的概念,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能选择合适的参照物来描述运动,能用实例解释机械运动及其相对性。 3、 会用速度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通过实验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能用速度公式及其变形公式进行简单计算,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能用平均速度描述变速直线运动的快慢。 4、 能通过实验用停表测出物体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能利用v=s/t计算出物体在这段时间内运动的平均速度。 【复习重点和难点】 重点:长度的测量,测量时要引导学习选择合适的工具,然后正确使用工具进行测量.

难点:平均速度的测量与计算 【前置准备】利用多媒体展示本章思维导图 【学具准备】 刻度尺、钢卷尺、秒表、斜面、小车、金属片等多媒体和学生导学稿 【复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复习 让学生把准备的刻度尺、钢卷尺、秒表、斜面、小车、金属片等放在桌面,问:我们利用所有的器材可以做哪些实验?学生回答:可以进行长度、时间的测量,还以进行平均速度的测量。引出复习内容。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身边熟悉的事物——长度、时间入手,设计实验、进行实验达到温顾知新的目的。 二、专题复习 【专题一】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聚焦知识点一: .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 。 2.长度测量的基本工具是 。 3.长度单位间的换算关系是为:1km= m、1dm=

八年级物理上册机械运动复习教案5篇

八年级物理上册机械运动复习教案5篇 在教学中我们严格遵从教学的五个环节,课前认真备课,做到既备教材,又备学生,因材施教,努力实施课堂改革,积极探索中学物理快乐课堂,中学阶段物理教学的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使他们树立学习物理的自信心。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5篇八年级物理上册机械运动复习教案内容,感谢大家阅读,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八年级物理上册机械运动复习教案1 第一节功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2)理解功的定义、计算公式和单位,并会用功的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3)知道功的原理。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思考和讨论,判断在什么情况下力对物体做了功,在什么情况下没有做功 (2)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功的含义,学会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 (3)学会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简单的物理规律。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物理规律,乐于参与观察、实验、探索活动。 (2)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 (3)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功的概念。 2、难点:判断力对物体是否做功,以及做功的计算。 (三)教学准备 木块、木板、细绳、弹簧测力计、小车,杠杆和支架、钩码、滑轮、细线、刻度尺(两个)。

提问学生回答日常生活中“功”的含义。思考力学里所说的“功”含义。 演示实验:在水平长木板用相同大小的力分别拉一木块和小车。 在实验基础上引入本课内容。 (四)教学过程 一、进行新课 1.由课前的演示实验引导学生总结出力学中关于“功”的确切含义: 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并且使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一段距离,这个力的作用就有了成效,力学里面就说这个力做了功。 2.请学生观察教材图15.1-1中力做功和15.1-2中力不做功的实例,分析、总结一下力学中的做功有哪些共同特点分组讨论总结。 板书:力学中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二是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3.实例分析(突破难点) 举例说明在你的周围你发现有哪些做功的例子比一比,看谁对生活观察得最仔细学生可能举很多的例子如起重机吊起重物、火箭升空、马拉车前进等等。教师对正确的例子予以肯定,对错误的例子引导改正。 接下来看老师这里的几个例子是否有做功的情况存在 (1)举重运动员在把杠铃举高过程中是否对杠铃功。举在高处停留5秒过程中是否做功 (2)小球在光滑水平地面做匀速直线运动,小球在竖直方向上受什么力的作用是否做功在水平方向上是否受力是否做功 (3)起重机使货物在水平方向上匀速移动一段距离,拉力对货物做功了吗 引导学生根据以上事例分析、总结在什么情况下不做功 通过以上的学习,知道了做功不能离开两个必要因素,缺一不可,又知道有三种情况下不做功,那么我们猜想一下,力学中的功的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呢指导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教材。 二、功的计算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六章《质量和密度》复习教案

第六章《质量和密度》复习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知道质量的概念、单位。 2、知道水的密度。 3、理解密度的概念,能用密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二)技能目标: 1、会调节天平,会使用天平测质量。 2、会用量筒、天平测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三)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对物理美的欣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 1、理解密度的概念。 2、测量密度。 3、密度公式的应用。 三、教学难点: 1、体积、面积等的特殊测量。 2、有关密度的计算。 四、教学方法:四步启发分层式目标教学。 五、教具:天平、量筒、烧杯、水等。 六、教学程序:认定目标→巩固基础→分层练习→反馈答疑 七、教学过程: (一)认定目标,并分别指出重、难点。 (二)提问学生回忆知识网络、复习各知识点。讲解例题并完成知识点练习。教师投影答案。 考点一:质量的定义及单位 1. 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做_____,用字母____表示. 2. 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它不随物体的、 、、的改变而改变. 3. 质量的国际单位是_____,符号是_____,常用的单位有:t ,kg ,g ,mg等,换算关系:1 t=_____kg, 4.一个鸡蛋的质量约为 g;一个苹果的质量约为 g;中学生的质量约为 kg;物理课本的质量约为 g。 1. (2016黄冈)下列数据不符合实际的是( ) A. 某中学生的质量约45 kg

B. 某中学生的身高约1.65 m C. 某中学生的步行速度约1 m/s D. 某中学生的百米赛跑成绩约6 s 2. (2016河北)下列估测最接近实际的是 ( ) A. 一袋早餐奶的质量约为50 g B. 普通居民楼一层的高度约为3 m C. 绿色蔬菜保鲜的适宜温度约为30 ℃ D. 人平静时呼吸一次所用的时间约为9 s 3. (2015常德)下列情况中,铁块的质量发生变化的是( ) A. 铁块磨掉一个角 B. 铁块熔化成铁水 C. 铁块轧成薄铁片 D. 铁块从地球运到月球 4. (2015广西)一个鸡蛋的质量约为( ) A. 50 g B. 5 kg C. 0.5 g D. 50 mg 考点2质量的测量 1. 实验室常用______来测量物体的质量,生产、生活中常用台秤、杆秤、电子秤来测量物体的质量. 2. 天平的使用方法: (1)把天平放在______台面上. (2)把游码放在处,调节___________,使指针指在分度盘中线处,此时天平平衡 (3)将被测物体轻放在盘上,估计待测物体的质量,用镊子将适当的砝码轻放在盘上,增减砝码,并移动标尺上的游码,直到天平恢复平衡. (4)物体质量= _____+游码在标尺上所对应的刻度值. 【2016•山东临沂卷】用调节好的托盘 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时,应将砝码放在 天平的盘,天平平衡时,所用砝码及 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如图所示,在所测 物体的质量为 g。 5. (2015深圳)用天平称量物体质量时, 右盘砝码的质量加上游码示数等于左盘物体的质量,这种实验方法叫做等效替代法.图1-6-3是测量物体质量时,所用砝码和游码位置的情况,则该物体质量为________g. 6. (2016 邵阳)小军同学使用已经调节好的天平,在测量物体质量的过程中,通过增减砝码后,指针的位置在分度盘的中线偏左.此时他应该( ) A. 将游码向右移动,至横梁再次平衡 B. 将左端的平衡螺母向右调,至横梁再次平衡 C. 将右端的平衡螺母向左调,至横梁再次平衡

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

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 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篇一 教学目标 基本知识目标: 1、知道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在具体问题中能够区分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2、知道力既有大小,又有方向,是一矢量,在解决具体问题时能够画出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 3、知道力的两种不同的分类; 能力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了解对某个力进行分析的线索和方法。 情感目标: 在讲解这部分内容时,要逐步深入,帮助学生在初中知识学习的基础上,适应高中物理的学习。 教学建议 一、基本知识技能 1、理解力的概念: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力不仅有大小还有方向,大小、方向、作用点是力的三要素。 2、力的图示与力的示意图: 3、要会从性质和效果两个方面区分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一)、对于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要准确把握这一概念,需要注意三点: 1、力的物质性(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存在); 2、力的相互性; 3、力的矢量性; (二)、力的图示是本节的难点。

(三)、力的分类需要注意的是: 1、两种分类; 2、性质不同的力效果可以相同,效果相同的力性质可以不同。 教法建议: 一、关于讲解“什么是力”的教法建议。 力是普遍存在的,但力又是抽象的,力无法直接“看到”,只能通过力的效果间接地“看到”力的存在。有些情况下,力的效果也很难用眼直接观察到,只能凭我们去观察、分析力的效果才能认识力的存在。在讲解时,可以让学生注意身边的事情,想一下力的作用效果。对一些不易观察的力的作用效果,能否找到办法观察到。 二、关于讲解力的图示的教法建议。 力的图示是物理学中的一种语言,是矢量的表示方法,能科学形象的对矢量进行表述,所以教学中要让学生很快的熟悉用图示的方法来表示物理的含义,并且能够熟练的应用。由于初始学习,对质点的概念并不是很清楚,在课堂上讲解有关概念时,除了要求将作用点画在力的实际作用点处,对于不确知力的作用点,可以用一个点代表物体,但不对学生说明“质点”概念。 教学过程设计方案: 一、提问:什么是力? 教师通过对初中内容复习、讨论的基础上,总结出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教师通过实验演示:如用弹簧拉动钩码,或者拍打桌子等实验现象展示力的效果以引导学生总结力的概念,并在此基础上指出力不能离开物体而独立存在。指出了力的物质性。 提问:下列实例,哪个物体对哪个物体施加了力? (1)、马拉车,马对车的拉力。 (2)、桌子对课本的支持力。 总结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有施力物体就有受力物体,有力作用,同时出现两个物体。

八年级物理上册机械运动复习教案多篇

八年级物理上册机械运动复习教案多篇 八年级物理上册机械运动复习教案1 第一节功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2)理解功的定义、计算公式和单位,并会用功的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3)知道功的原理。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思考和讨论,判断在什么情况下力对物体做了功,在什么情况下没有做功? (2)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功的含义,学会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 (3)学会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简单的物理规律。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物理规律,乐于参与观察、实验、探索活动。 (2)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 (3)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功的概念。 2、难点:判断力对物体是否做功,以及做功的计算。 (三)教学准备 木块、木板、细绳、弹簧测力计、小车,杠杆和支架、钩码、滑轮、细线、刻度尺(两个)。 提问学生回答日常生活中“功”的含义。思考力学里所说的“功”含义。 演示实验:在水平长木板用相同大小的力分别拉一木块和小车。 在实验基础上引入本课内容。 (四)教学过程 一、进行新课 1.由课前的演示实验引导学生总结出力学中关于“功”的确切含义: 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并且使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一段距离,这个力的作用就有了成效,力学里面就说这个力做了功。 2.请学生观察教材图15.1-1中力做功和15.1-2中力不做功的实例,分析、总结一下力学中的做功有哪些共同特点?分组讨论总结。 板书:力学中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二是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3.实例分析(突破难点) 举例说明在你的周围你发现有哪些做功的例子?比一比,看谁对生活观察得最仔细?学生可能举很多的例子?如起重机吊起重物、火箭升空、马拉车前进等等。教师对正确的例子予以肯定,对错误的例子引导改正。 接下来看老师这里的几个例子是否有做功的情况存在? (1)举重运动员在把杠铃举高过程中是否对杠铃功。举在高处停留5秒过程中是否做功? (2)小球在光滑水平地面做匀速直线运动,小球在竖直方向上受什么力的作用?是否做功?在水平方向上是否受力?是否做功? (3)起重机使货物在水平方向上匀速移动一段距离,拉力对货物做功了吗? 引导学生根据以上事例分析、总结在什么情况下不做功? 通过以上的学习,知道了做功不能离开两个必要因素,缺一不可,又知道有三种情况下不做功,那么我们猜想一下,力学中的功的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呢?指导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教材。 二、功的计算 力学里规定,功等于力和物体沿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

《第五章 物体的运动》期末复习-教案-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泾河中心初中课时备课纸 课题期末复习《第五章物体的运动》课时1-1 日期 教学目标1、能根据生活经验估测时间和长度,会选用适当的工具测量时间和长度; 2、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3、知道机械运动,能举例说明机械运动的相对性。 教学重点时间和长度的测量;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运动状态的判断。 教学难点速度的测量与计算;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内容学生活动内容一、小组交流【自主学习】 二、重、难点知识回顾: (一)时间和长度的测量 例题1、如图所示,要正确测出物体的长 度,应选(甲/乙)图,物体的长度 为 . 例题2、如图所示,秒表的计数是 s. 例题3、小明利用分度值为1mm的刻度尺测量一个物体的长度,四次测量的数据分别为2.35cm、2.36cm、2.63cm、2.36cm,则测量结果应记为()A.2.36cm B.2.357 cm C.2.35 cm D.2.4 cm 例题4、下列估测的数据中,最接近实际的是() A.“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大于2.5mm的细颗粒物 B.中学生百米赛跑的速度约30km/h C.普通教室的高度约为6.5dm D.正常情况下,人的脉搏每跳动10次所用时间约为60s (二)运动状态的判断 例题5、两列火车如图所示,西子号列车上的乘客看到和谐号列车正在向东行驶,如果以地面为参照物,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若西子号向东行驶,则和谐号一定静止 B.若西子号向东行驶,则和谐号一定也向东行驶 C.若西子号静止,则和谐号可能向西行驶 D.若两车都向西行驶,则西子号行驶得较慢小组讨论,展示 学生观察、思考并回答学生思考并回答 学生回答 学生思考、分析并回答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声现象复习课教案设计

《声现象》复习教学设计 复习目标: (一)知识和技能: 1、复习声音的产生、传播、声音的特性、噪声以及声的利用等基础知识。 2、使学生通过复习理解声音产生的条件、传播的条件、控 制噪声的方法以及声音在生活实际中的利用等知识。 3、会利用声速及运动的速度等知识解答简单的回声计算 题 4、熟悉中考在这部分的题型、热点考点的考查形式。(二)过程和方法 1.通过复习和归纳,学会梳理知识的方法。 2.通过复习活动,进一步了解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生活中物理现象和物理原理。 复习过程: 一.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 如:人发声是由于声带在振动,振动的声带是声源;蜜蜂发声是由于翅膀在振动,振动的翅膀是声源;蝉发声是由于其腹部的鸣膜在振动,振动的鸣膜是声源;

号子,笛子等乐器发声,是由于其内部空气在振动,故吹号子,笛子时,其内部的空气是声源;弦类乐器发声时,其弦在振动,故振动的弦是声源。 二.声音的传播条件 声的传播需要传声物质,物理学中把这样的物质叫做介质。实验表明:一切固体,液体,气体物质都能充当传声物质,真空中没有传声物质,所以,真空中声音不能传播,即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0 m/s 三.声音在介质中传播的快慢 (1)声速:声音每秒传播的距离叫做声速·声音在不同的物质中传播,一般来说声速是不相同的,通常情况下,固体比液体传声快,液体比气体传声快。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 m/s,合1224 km/h (2)同一种传声物质,传声速度的大小与物质的温度有关。 四、回声 声波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会反射回来的现象. 说明:(1)声波在传播中遇到障碍物会发生以下情况:一部分声波在障碍物表面反射;另一部分声波有可能进入障碍物,被该物体吸收甚至穿过障碍物,我们能隔墙听到相邻房间中的声音就是这种情况; (2)不同的障碍物对声波的反射和吸收能力不同,通常,坚硬光滑的表面反射声波的能力强,松软多孔的表面吸收声

本章复习-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

本章复习-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 一、知识概述 在本章中,我们主要学习了力的概念及其种类、力的作用、运动的描述及其特征、机械运动的规律等内容。在学习中,我们通过观察、实验、分析,不断深化对物理学的认识,掌握相关的知识原理和技能要求。 二、知识点回顾 1.力的种类和作用 根据力的性质和作用特点,我们可以将力分为接触力和非接触力,接触力又可分为弹性力、摩擦力、粘滞力、浮力等。力的作用可以使物体发生运动或改变运动状态,同时还能改变物体的形态和内部结构。 2.运动的描述及其特征 运动的描述包括位移、速度、加速度等,通过这些物理量我们可以准确描述物体在运动过程中的状态和运动轨迹。在运动中,我们可以根据位置变化快慢和方向相同或不同来判断物体的速度。加速度则是描述物体在运动中速度改变的情况。 3.机械运动的规律 在机械运动中,我们常用质点模型和牛顿定律来描述物体的运动规律。其中牛顿定律包括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牛顿第二定律(运动定律)和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反作用定律),通过这些定律我们可以对物体的运动和作用进行准确的描述。 三、知识点拓展 1.工程应用 力和运动是工程领域中的重要内容,它们与各种机器和设备的设计、生产和使用密切相关。例如,汽车的行驶就需要克服地面摩擦力、大气阻力等因素的影响,而电梯、升降机等设备则需要根据物体的质量和运动速度来调整对应的力的大小。此外,弹性模量、杨氏模量、断裂强度等物理量也成为工程设计的重要指标。

2.日常生活领域应用 力和运动在日常生活中也有广泛的应用。例如,我们常常通过使用力来打开和关闭门窗、通过跑步、爬楼梯等活动来增强身体的锻炼、通过拖动物体来移动它们的位置等。此外,许多与机械和物理相关的游戏,如赛车、飞行模拟等,也可以帮助我们深入了解物理学的基本原理和运动规律。 四、学习建议 学习物理学需要掌握良好的数学基础和逻辑思维能力,同时还需要善于观察和实践,积极锻炼自身的实验动手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可以结合教材、课本、视频等多种形式进行学习,通过实践应用加深对物理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五、总结 本章内容紧密联系,通过对力和运动的认识和学习,我们不仅深入了解了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和规律,而且还可以应用这些知识到日常生活和工程设计中。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们可以进一步扩展和应用这些知识,为其他领域的发展和进步做出贡献。

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一章 声现象复习教案 苏科版

§1 声现象复习 教学目标 1.知道声音的产生的条件,认识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作为声源; 2.知道声音可以通过气体、液体和固体传播,真空不能传声; 3.知道声音是一种波,具有能量; 4.知道声音的三个特征。了解音调与频率,响度与振幅的关系。了解发声器不同,声音的音色不同。 5.了解什么是噪声,噪声的来源,危害及控制方法;知道人的听觉范围是20HZ-2万HZ;了解超声波的特点和应用,知道次声波的危害及监测。 重点难点 1.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真空不能传声 2.声音的特征:响度音调音色 3.能利用控制变量的方法设计响度和振幅、音调和频率的关系 4.噪声的防治 教学过程 一、知道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传播速度)。 回忆实验: 声音是由于物体产生的。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都能发声。 回忆实验:

结论: 1、声音可以在、和中传播,但不能在中传播。 2、声音的传播形成波,叫做声波。声音能传播(递)信息。 3、声音传播的快慢——声速。 (1)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m/s =km/h。 (2)声音在水中传播比在空气中,在钢铁中传播得更。 (3)利用声速,通过测时间来算距离:①回声法测距;②传播时间差法测距。 二、知道声音具有能量。 1、声波能使人耳的鼓膜振动,还能使其他物体振动。 2、声波能使结石粉碎。 三、知道乐音的三个特性。

实验: 1、敲鼓时在鼓面上洒纸屑,用力越大,听到的声音越响, 鼓面上纸屑跳动的幅度越大. 2、步骤:用同样大小的力分别拨动木梳的粗齿和细齿 现象:拨动粗齿时音调较低,拨动细齿时音调较高. 3、用刻度尺设计实验 (1)探究音调与频率的关系; 实验方法:将钢尺的一段固定在桌子的边缘,让 钢尺的另一端伸出桌子边缘不同长度,分别用同样大 小的力拨动钢尺的另一端,钢尺伸出的长度越长时,另一端振动的越快,听到的声音的音调越高. (2)探究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实验方法:将钢尺的一段固定在桌子的边缘,分别用不同大小的力拨动钢尺的另一端,用力越大,钢尺振动的幅度越大,听到的声音越响. 结论:1、响度——声音的,与声源振动的有关,还跟 有关。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1章机械运动复习课教案

第一章《机械运动》单元复习课 【复习目标】 1、会根据生活经验估测长度和时间,会选用适当的工具测量长度和时间,知道测量有误差,误差和错误 是有区别的。 2、知道参照物的概念,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能选择合适的参照物来描述运 动,能用实例解释机械运动及其相对性。 3、会用速度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通过实验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能用速度公式及其变形公式进行简单 计算,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能用平均速度描述变速直线运动的快慢。 4、能通过实验用停表测出物体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能利用v=s/t计算出物体在这段时间内运动的 平均速度。 【复习重点和难点】 重点:长度的测量,测量时要引导学习选择合适的工具,然后正确使用工具进行测量. 难点:平均速度的测量与计算 【前置准备】利用多媒体展示本章思维导图 【学具准备】 刻度尺、钢卷尺、秒表、斜面、小车、金属片等多媒体课件和学生导学稿 【复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复习 让学生把准备的刻度尺、钢卷尺、秒表、斜面、小车、金属片等放在桌面,问:我们利用所有的器材可以做哪些实验?学生回答:可以进行长度、时间的测量,还以进行平均速度的测量。引出复习内容。设计意图:让学生从身边熟悉的事物——长度、时间入手,设计实验、进行实验达到温顾知新的目的。 二、专题复习 【专题一】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聚焦知识点一: 1.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 2.长度测量的基本工具是。 3. 长度单位间的换算关系是为:1km= m、1dm= m、1cm= m、1mm= m、 1μm= m、1nm= m 练习题: 1.中学生的大拇指指甲宽度约为( ) A.1 mm B.1 cm C.1 dm D.1 m 2、完成下列单位换算: 人头发直径约7×10-5m= μm 地球半径6.4×106m= km 珠穆朗玛峰海拔高度8.84443 =884443 (填上单位) 3、估测课桌的长度为 80 (填上合适的单位)。 设疑:我们估测的准确吗?如果不准确应该怎么办? 设计意图:从身边的事例做起,让学生认识到我们的估计中会出现很多的偏差,要想减小偏差,那就要借助到工具,引出刻度尺正确使用并练习了国际单位及常见单位的换算。 聚焦知识点二: 正确使用刻度尺:刻度尺的使用要做到会观察、会放置、会读数、会记录。 会观察——刻度尺的、和零刻线是否磨损。 会放置——刻度尺要沿着被测物体的长度,刻度线要被测物体,找准或选取一个整刻度线和一端对齐。 会读数——视线要和尺面,读数时要估读到的下一位。 会记录——测量结果应由和组成。 实验设计:利用刻度尺来测量物体的长度。 1、用所给出的钢尺、卷尺等刻度尺,挑选出合适测量工具并测出课桌的长度 m。 2、如图所示,用A、B两刻度尺测同一木块的边长,就分度值而言,尺精密些,就使用方法而

初二上册物理教案5篇

初二上册物理教案5篇 初二上册物理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认识光的反射定律,能从众多的光现象中辨识出光的反射现象。 2.在实验探究中能主动操作,能用自己的语言对实验现象作出。 3能在实际中应用光的反射现象。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用科学探究方法探究光的反射定律。 (2)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收集数据以及团队合作等能力。 2.难点 (1)用科学探究方法探究光的反射定律。 (2)镜面反射与漫反射。 教学方法 科学探究法。 教具准备 学生分组实验 教学过程 一课题引入 师:月亮不是光源,它本身不发光,我们看到的月光是月亮反射太阳的光;用一面镜子可将室外的阳光反射到室内,光的反射现象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我们能看到黑板上的字,看到桌子看到同学看到马路上行驶的汽车都是由于发生了光的反射,可以说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光的反射;对于光的反射,你想知道什么?或你想提出什么问题? 生甲:反射光将沿什么方向射出? 生乙:光的反射有什么规律?

生丙:为什么光会发生反射现象? 生丁:反射光与入射光存在什么关系? 师:大家提的问题提得很好,由于时间所限,我们不可能每个问题都去研究,这节课我们先来探究光的反射有什么规律,其他问题大家可以回去查资料,回去研究。 二新课内容 1.光的反射。 师:这是一条入射光线射到一个平面镜上,下面请问这们讨论猜想一下反射光线将沿什么方向射出? 师:请同学将其猜想在黑板上一一画出,为了便于说明标出123……如图2所示。 下面我们先表决一下,支持1的请举手,支持2的请举手,支持3的请举手。下面我们调换一下座位,请支持1的坐在左边,请支持2的坐在中间,请支持2的坐在右边,支持1的最多,支持2的最少,不过不要灰心,真理有时掌握在少数人手里,我们现在三军对阵,如何决出胜负呢? 生:做实验。 师:做实验首先要设计实验,需要什么器材?怎样去做?请各组利用桌面上的实验器材:光源一个平面镜一个可折转的光屏量角器三角板铁架台,讨论设计实验。学生讨论思考,设计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师:先请一组到讲台上将其实验演示给全体同学看,其他组的同学要进行评议:这个设计行不行。 该组同学设计实验装置与课本P52图4一15相同,可在光屏上看到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全班同学给予掌声鼓励。 生:分4个人一小组做实验,找反射光线。 师:123组的实验结果,得出反射光线将沿哪个方向射出? 生:沿1方向射出。 师:有没有沿23方向射出? 生:没有。

八年级上册物理全册教案

八年级上册物理全册教案八年级上册物理全册教案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认识匀速圆周运动的概念. 2、理解线速度、角速度和周期的概念,掌握这几个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并会进 行计算.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建立模型的能力及分析综合能力. 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的意识.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明确要研究圆周运动中的最简单的情况,匀速圆周运动,接着从描述匀速圆周运动的快慢的角度引入线速度、角速度的概念及周期、频率、转速等概念,最后推导出线速度、角速度、周期间的关系,中间有一个思考与讨论做为铺垫. 教法建议 关于线速度、角速度、周期等概念的教学建议是:通过生活实例(齿轮转动或 皮带传动装置)或多媒体资料,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做圆周运动的物体有运动快慢与 转动快慢及周期之别,有必要引入相关的物理量加以描述.学习线速度的概念,可 以根据匀速圆周运动的概念(结合课件)引导学生认识弧长与时间比值保持不变的特点,进而引出线速度的大小与方向.同时应向学生指出线速度就是物体做匀速圆周 运动的瞬时速度.学习角速度和周期的概念时,应向学生说明这两个概念是根据匀 速圆周运动的特点和描述运动的需要而引入的.即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时,每通过 一段弧长都与转过一定的圆心角相对应,因而物体沿圆周转动的快慢也可以用转过的圆心角与时间t比值来描述,由此引入角速度的概念.又根据匀速圆周运动具有 周期性的特点,物体沿圆周转动的快慢还可以用转动一圈所用时间的长短来描述,为此引入了周期的概念.讲述角速度的概念时,不要求向学生强调角速度的矢量性.

在讲述概念的同时,要让学生体会到匀速圆周运动的特点:线速度的大小、角速度、周期和频率保持不变的圆周运动. 关于“线速度、角速度和周期间的关系”的教学建议是:结合课件引导学生认识到这几个物理量在对圆周运动的描述上虽有所不同,但它们之间是有联系的,并引导学生从如下思路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教学设计方案 匀速圆周运动 教学重点:线速度、角速度、周期的概念 教学难点:各量之间的关系及其应用 主要设计: 一、描述匀速圆周运动的有关物理量. (一)让学生举一些物体做圆周运动的实例. (二)展示课件1、齿轮传动装置 课件2、皮带传动装置 为引入概念提供感性认识,引起思考和讨论 (三)展示课件3:质点做匀速圆周运动 可暂停.可读出运行的时间,对应的弧长,转过的圆心角,进而给出线速度、角速度、周期、频率、转速等概念. 二、线速度、角速度、周期间的关系: (一)重新展示课件 1、齿轮传动装置.让学生体会到有些不同的点线速度大小相同,但角速度、周期不同,有些不同的点角速度、周期相同,但线速度大小不同;进而此导同学去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 探究活动 观察与测量:请研究一下自行车飞轮与中轴_通过链条的连接关系:测量一下各自的半径,并思考验证两轮的角速度关系,边缘点的线速度大小关系;有条件的话研究一下“变速自行车”的变速原理.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