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智力障碍儿童早期干预概述课稿

智力障碍儿童早期干预概述课稿

智力障碍儿童早期干预概述课稿
智力障碍儿童早期干预概述课稿

智力障碍儿童早期干预概述

摘要:文章主要介绍了我国关于智力障碍儿童儿童的早期发现与诊断、干预的相关内容以及早期干预的支持依据。此外,本文还概述了智力障碍儿童的早期干预大纲,包括以父母为主和以家长--教师为主的两种形式,分别有有密尔瓦基大纲、波特奇计划、母子家庭大纲等。无论是哪种方式都强调了家庭的参与对智力障碍儿童早期干预的重要性。

关键词:智力障碍、早期干预

1、前言

“智力障碍”是一个伸缩性的描述性概念,自其提出以来,人们对这一概念的认识经历了一个发展的过程。美国智力与发展协会(The America association on intellectual and developmental,简称AAIDD)2010年版《智力障碍定义、分类与支持体系》将智力障碍定义为:智力功能和适应行为两方面明显受限而表现出来的一种障碍,适应行为表现为概念性、社会性和实践性技能,智力障碍出现在18岁之前[1]。一般而言,智力障碍儿童指的是智力功能明显落后于平均发展水平且伴有社会适应行为障碍的儿童,需要环境提供全面、广泛、有限和间歇的支持。一直以来,人们对于智力障碍儿童的教育很是重视,若能够及早的发现和鉴别智力障碍儿童并进行干预和教育对于促进儿童的发展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研究表明,早期干预在智力障碍儿童的发展与教育中正扮演着一个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智力障碍儿童的早期干预既是一种早期教育也是一种有针对性的康复训练。

2、早期干预的依据

2.1生理学依据

脑科学研究表明脑功能的发展和儿童的早期经验有关,而大脑的发育决定着认知的发展。年幼儿童的脑部功能障碍虽然无法单独用药物予以改善,但大量的研究表明,脑细胞可以通过适当的训练表现出更多和更好的功能,这些训练越早进行,其效果越好。另外,在儿童的发展过程中,其生理、心理的发展容易受到环境和教育的影响。研究发现,儿童的大脑非常具有可塑性,早期正常的诱发与刺激可以有效加强脑部功能的发展。在个体发展的不同阶段,大脑的可塑性不一样,在敏感期,大脑的可塑性较强,进行教育或干预的效果更佳[2]。

2.2关键期理论

关键期又被称为最佳期、敏感期、临界期或转变期,它是指个体发展过程中环境影响能起最大作用的时期[3]。心理学家将关键期的研究运用到儿童早期发展中,提出了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研究发现,在儿童早期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获得某种能力或学会某些行为的关键时刻。在这些时间段里,个体时刻处在一种积极的准备和接受状态。如果这时候能够得到适当的刺激和帮助,某种能力就会迅速地发展起来。

3、智力障碍儿童的早期发现与鉴定

早期干预的明确概念是上世纪60年代在美国提出的,在特殊教育中主要是指对学龄前有发展迟缓或有发展迟缓风险的儿童及其家庭提供服务、教育与支持的过程[4],其可分为2个方面:一是早期发现与鉴别,二是早期教育与训练。现在

[1]转引自:沈立.智障学生个别化职业转衔服务模式[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3:3-5.

[2] 王亚鹏,董奇.脑的可塑性研究及其对教育的启示[J].教育研究,2005(10):35-38.

[3] 刘春玲,马红英.智力障碍儿童的发展与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5:125.

许多学者都认为关于残障儿童早期干预的实施是起步越早越好。

3.1早期发现

早期干预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及早的发现。目前,观察与筛查测验是筛查智力障碍儿童常用的方法。

2.1.1观察法[1]

观察是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考察儿童在日常生活、游戏和学习过程中的整体表现,分析儿童发展状况的方法,也是全面了解儿童身心发展情况最基本的方法。在观察前,观察者要做好相应的准备,明确观察目标,必要时制定观察计划。在观察的过程中要尽量是儿童保持自然的状态以及做好详尽、准确、客观的观察记录。此外,观察还应该排除儿童行为的偶然性,因此需要对儿童进行反复多次的观察。观察的内容一般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面容和体态,某些具有先天遗传缺陷的新生儿有着明显的面部特征;(2)对外界的反应性,由于智力障碍儿童的感知觉以及注意力差,所以会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差;(3)情绪情感方面,智力障碍儿童的情感体验发展较晚且不丰富,不能恰当地表现出自己的情绪情感,因此常常出现情感表达与情感体验不一致的现象;(4)语言和动作的发展,智力障碍儿童的语言和动作发展相比一般儿童较为缓慢。

2.1.2筛查测验

智力筛查是指把智力异常和可疑的儿童,通过快速、简易的方法从一般得儿童群体中鉴别出来,以便对其进行进一步的智商鉴定。在智力筛查中常使用的工具有:(1)丹佛发育筛查筛选量表,其适用对象为出生后两周到6岁的儿童;(2)新生儿行为评估量表,其测量对象是出生后第一天到满月为止的婴儿,是目前测量对象年龄最小的行为量表;(3)画人测验,是一种能够引起儿童兴趣且简单易行有效的测验方法,适用于6-12岁儿童;(4)瑞文测验,适用于大规模的智力筛查及对智力进行初步分等,测验的对象可包括5-75岁的幼儿、儿童、成年人及老年人。智力筛查测验能够省时省力的从大量儿童中初步的筛选出可能有发育问题和障碍的儿童,并为之后是否需要作进一步诊断性测验提供信息。

3.2评估与鉴定

智力障碍的评估和鉴定包括两个重要的因素即智力水平和适应能力水平,关于这两种水平的评估则要借助一些评估工具来评定。常用的智力评估测验工具有:盖赛尔发展量表、韦克斯勒学龄前儿童智力量表、韦克斯勒学龄儿童智力量表以及比奈--西蒙量表等。常用的适应行为评定量表有:婴儿-初中学生社会生活能力量表、适应行为诊断量表、儿童适应行为评定量表及儿童适应行为量表等。智力障碍的评估与鉴定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并且必须按照严格的标准和鉴定程序来进行完整的评估与鉴定应该包括观察、筛查和非歧视的评估,图1呈现的是评估与鉴定的一般流程。

筛查

评估测验 需要进一步评估的发现

医学筛查 一个孩子可能在入学前就由内科医生鉴别出有智力障碍的危

课堂教学的发现 未能在入学前被发现的学生上学后在普通班级内会表现出学

业方面的困难,其阅读理解和数学推理/应用都受到限制

团体智力测验 在团体智力测验中表现出困难,因为这类测验在很大程度上依

靠阅读技能。智力测验水平低于平均值

团体成就测验 该生明显不及同伴

视、听筛查 其结果不能解释学业困难

安置前

教师执行来自学校评估小组的建议 尽管采取了干预,学生可能仍表现出学业不良或继续显示出适应行为的障碍(如果学生在学业上或适应行为上的缺陷非常严重,或者该儿童在入学前已经被诊断为智力障碍,该步骤可省

去)

安置

如果儿童仍便显出学业不良或适应行为问题,则将其转介给多学科小组进行全面的评估

非歧视评估的程序与标准

评估测验 表明为智力障碍的发现

个别智力测验 学生有明显的智力功能障碍(在人群中位于下2%-3%),IQ

分数低于70-75。非歧视评估小组确认所使用的测验对该生文

化上是公平的

适应行为量表 学生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适应技能领域的测验分数明显低于

平均值,表明其在技能领域的缺陷,如交往、居家生活、自我

指导和休闲 观察

个人医学观察 儿童未能在重要方面得到适当的发展或儿童表现出与智力障

碍有关的综合的特征

教师和家长的观察 如果一个学生没有在入学前被诊断为智力障碍,当该生被安置在普通班级时:①学习速度不及同伴;②在学习技能的获得

和概括时有困难;③与同伴相比,有更多的适应行为困难

轶事记录学生的学习问题无法由文化或语言困难来加以解释

以课程为基础的评估学生在地方学区所使用的课程中,表现出一门或多门课程的学习困难

直接观察学生在普通课堂中体验到困难或挫折

非歧视评估小组确定该生为智力障碍,需要特殊教育和相关服务

图1 智力障碍评估与鉴定流程[1]

4、智力障碍儿童的早期干预

4.1早期干预的形式

早期干预的形式按照安置场所可以分为三类:(1)以家庭为中心,以儿童家庭为安置场所,在家庭中展开干预活动,使家长直接参与训练方案的实施,让儿童行为目标更具功能性,将其所学的技能直接应用在日常生活中,这种形式的优点是家长与孩子不分离,节省资金和时间,不需要特殊的场地[2];(2)以机构为中心,以康复机构、特殊幼儿班为安置场所,将需要接受干预的儿童送至相关机构接受服务,机构提供专业的服务,家长则可以正常工作,优点是训练机构的设施设备齐全,专业力量相对集中[3];(3)融合教育,特殊儿童融合在普通班级中,使其有更多的机会与普通同伴接触,有利于他们的社会融合[4]。

4.2早期干预的内容

智力障碍儿童的早期干预通常涉及感知觉、动作、语言、认知、社会性、自理这六大领域[5]:(1)感知觉训练主要是针对智力障碍儿童的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和味觉方面的训练,知觉能力的干预训练主要包括空间知觉和时间知觉两个方面;(2)动作能力的训练分为大运动能力和精细运动能力的训练。大运动能力包括基本的动作训练(如头部控制、坐、爬、翻身等)和平衡协调训练。精细动作训练的发展则主要是手眼协调、用手抓物及双手协调能力的发展;(3)根据智力障碍儿童语言发展的特点,干预训练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发音功能训练(主要是舌功能和唇功能)、语言理解能力训练(言语理解和非言语理解两部分)、语言表达能力训练(言语表达和非言语表达能力);(4)认知能力的干预训练,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注意能力(通过多感觉通道综合引导以引起和维持注意)、记忆能力以及思维能力;(5)社会性能力训练包括早期社会基本行为训练和社会交往技能训练,对于社会交往技能训练常采用的方法是自然情景法、游戏法等;(6)生活自理能力的训练对于智力障碍儿童来说意义重大,我们对智力障碍儿童进行多方面干预的主要目的是让他们能够独立生活。自理能力训练内容主要包括饮食能力训练、穿脱衣能力训练、洗漱能力训练、大小便能力训练。

5、早期干预大纲

早期干预大纲是实现特殊儿童早期干预效果的基础。家庭既是早期干预赖以实施的重要场所之一,也是早期干预效果得以体现的强有力的支持来源,对早期干预影响甚深。在以家庭干预方式为主的著名早期干预大纲中,有以父母为主导的

[1] (英)特恩布尔著,方俊明译.今日学校中的特殊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上册第三

版),2004:401.

[2] 陈云英.智力落后心理、教育、康复[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303-304.

[3] 张福娟,杨福义.特殊儿童早期干预[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41-44.

[4] 刘春玲,马红英.智力障碍儿童的发展与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5:118.

干预方式,也有以家长--教师为主的干预方式。从早期干预的发展历程来看,早期著名的干预大纲都是以智力落后儿童为干预对象展开的。

5.1以父母为主导的方式

海勃尔(R.Heber)的密尔瓦基大纲(1975)是最著名的早期干预大纲之一,其内容包括对感知、语言、阅读、算术等方面的训练。研究发现美国的IQ在70到75之间的智障儿童中,差不多有4/5出生于贫困或少数民族家庭。这种智障儿童被称为“社会-文化型”的智力落后儿童,这种落后是由于环境造成的。因此,通过改变环境是儿童得到发展,对环境不佳的儿童在婴幼儿期进行干预是非常必要的。

波特奇(Portage)计划[1]是世界上应用最为广泛的早期干预计划,是一种家庭教育教学计划。主要通过训练家庭教师,让其教家长如何在家庭里对孩子进行综合性的教育。波特奇计划的所有活动都是在孩子熟悉的环境--家庭里完成的,家庭是儿童与家庭成员共同活动的最有效的环境,父母是孩子最有力的教育者。波特奇训练的效果不取决于家庭的经济水平、家长的受教育程度以及家长的智力水平,而是取决于家长对孩子的态度,这是一项投资少,又能使儿童得到早期干预,降低残疾程度的有效措施。

列维斯坦(P.Levenstein)的母子家庭大纲(1968)曾被美国行为科学研究所视为最成功的十大早期干预大纲之一。列维斯坦认为,低经济收入家庭的儿童智力低下主要是由于母亲受教育极少以及与孩子之间口语交谈贫乏。因此,该母子家庭大纲非常重视在母子之间建立起积极的感情联系,要求直接对母亲和孩子之间的互动进行干预,旨在改变他们之间口语和社会交往的方式,并认为此举对儿童的智力发展有很大的作用。

5.2以家长--教师为主的方式

高登(I.Gordon,1969)的早期干预大纲关注的是儿童应当在什么年龄来学习以及学习多久最为有效。此干预大纲的教学方式分为两个阶段[2]:第一阶段是以家庭为主的教学,由父母任教师,适用于3-24个月的儿童;第二阶段是以“家庭学习中心”为主的教学,适用于24-36个月的儿童。所谓家庭学习中心是指以被干预儿童的家为单位,由五六个家庭组成一个学习小组,请预先训练过、低收入家庭的妇女作为他们的辅导员。辅导员先教父母如何去教孩子,再由父母去教自己的孩子。

凯恩斯(M.B.Karnes)等人(1970)提出的针对低经济收入家庭婴儿智力开发的干预大纲。这种方法的独特之处在于只针对母亲进行辅导,不对儿童进行直接的教学。凯恩斯认为,如果母亲有了尊严感和自尊心,且学会如何去促进孩子的智力发展,那么孩子的认知、语言等能力会相应的提高。

6、总结

对智力障碍儿童进行早期干预既是其成长发展的内在需求,也是平等全纳教育理念的切实体现。根据关键期理论,早期干预教育不仅仅是对智力障碍儿童,对于所有的特殊儿童都是意义非凡的,它不仅能弥补其因身心发展障碍而带来的不良后果,而且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潜能才智,促进他们健康顺利的发展。另外,在特殊儿童的早期干预中,特殊儿童家庭的参与是很重要的。父母及家庭的积极参与和全力配合会给干预带来良好的效果,父母对特殊儿童的鼓励会大大增加他们的训练成效。

[1] 林云强,张福娟.美国“波特奇方法”在智障儿童家庭教育中的运用[J].现代特殊教育,2007,10.

5、参考文献

1、沈立.智障学生个别化职业转衔服务模式[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13.

2、刘春玲,马红英.智力障碍儿童的发展与教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1.5.

3、杨曦洁.我国大陆特殊儿童早期干预研究综述[J].中国特殊教育,2003,4.

4、程黎.特殊儿童早期干预[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7.

5、张福娟,杨福义.特殊儿童早期干预[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5.

6、王亚鹏,董奇.脑的可塑性研究及其对教育的启示[J].教育研究,2005

(10):35-38.

7、(英)特恩布尔著,方俊明译.今日学校中的特殊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

学出版社(上册第三版),2004:401.

8、陈云英.智力落后心理、教育、康复[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303-304.

9、林云强,张福娟.美国“波特奇方法”在智障儿童家庭教育中的运用[J].现代

特殊教育,2007,10.

10、秦奕.特殊需要儿童早期干预[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8.

11、赖仲泰.“波特奇”与特殊儿童早期干预[J].现代特殊教育, 2005.4.

智力障碍儿童早期干预概述课稿

智力障碍儿童早期干预概述 摘要:文章主要介绍了我国关于智力障碍儿童儿童的早期发现与诊断、干预的相关内容以及早期干预的支持依据。此外,本文还概述了智力障碍儿童的早期干预大纲,包括以父母为主和以家长--教师为主的两种形式,分别有有密尔瓦基大纲、波特奇计划、母子家庭大纲等。无论是哪种方式都强调了家庭的参与对智力障碍儿童早期干预的重要性。 关键词:智力障碍、早期干预 1、前言 “智力障碍”是一个伸缩性的描述性概念,自其提出以来,人们对这一概念的认识经历了一个发展的过程。美国智力与发展协会(The America association on intellectual and developmental,简称AAIDD)2010年版《智力障碍定义、分类与支持体系》将智力障碍定义为:智力功能和适应行为两方面明显受限而表现出来的一种障碍,适应行为表现为概念性、社会性和实践性技能,智力障碍出现在18岁之前[1]。一般而言,智力障碍儿童指的是智力功能明显落后于平均发展水平且伴有社会适应行为障碍的儿童,需要环境提供全面、广泛、有限和间歇的支持。一直以来,人们对于智力障碍儿童的教育很是重视,若能够及早的发现和鉴别智力障碍儿童并进行干预和教育对于促进儿童的发展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研究表明,早期干预在智力障碍儿童的发展与教育中正扮演着一个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智力障碍儿童的早期干预既是一种早期教育也是一种有针对性的康复训练。 2、早期干预的依据 2.1生理学依据 脑科学研究表明脑功能的发展和儿童的早期经验有关,而大脑的发育决定着认知的发展。年幼儿童的脑部功能障碍虽然无法单独用药物予以改善,但大量的研究表明,脑细胞可以通过适当的训练表现出更多和更好的功能,这些训练越早进行,其效果越好。另外,在儿童的发展过程中,其生理、心理的发展容易受到环境和教育的影响。研究发现,儿童的大脑非常具有可塑性,早期正常的诱发与刺激可以有效加强脑部功能的发展。在个体发展的不同阶段,大脑的可塑性不一样,在敏感期,大脑的可塑性较强,进行教育或干预的效果更佳[2]。 2.2关键期理论 关键期又被称为最佳期、敏感期、临界期或转变期,它是指个体发展过程中环境影响能起最大作用的时期[3]。心理学家将关键期的研究运用到儿童早期发展中,提出了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研究发现,在儿童早期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获得某种能力或学会某些行为的关键时刻。在这些时间段里,个体时刻处在一种积极的准备和接受状态。如果这时候能够得到适当的刺激和帮助,某种能力就会迅速地发展起来。 3、智力障碍儿童的早期发现与鉴定 早期干预的明确概念是上世纪60年代在美国提出的,在特殊教育中主要是指对学龄前有发展迟缓或有发展迟缓风险的儿童及其家庭提供服务、教育与支持的过程[4],其可分为2个方面:一是早期发现与鉴别,二是早期教育与训练。现在 [1]转引自:沈立.智障学生个别化职业转衔服务模式[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3:3-5. [2] 王亚鹏,董奇.脑的可塑性研究及其对教育的启示[J].教育研究,2005(10):35-38. [3] 刘春玲,马红英.智力障碍儿童的发展与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5:125.

心理健康概述

第一章心理健康概述 一、健康概念 世界卫生组织(WHO)1946年曾把健康的概念定义为:“健康乃是一种在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满状态,而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的状态。” 传统观点认为:健康是指人体生理机能正常,没有缺陷和疾病。 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给出了新的定义,即“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 1.生理健康 2.心理健康 3.社会健康 二、心理健康概述 一、概念 1946年,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指出:“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绪上能保持同他人的心理不相矛盾,并将个人心境发展成为最佳的状态。” ? 1.心理健康在贫困时代是奢侈品 2.在发展中国家是点缀品 3.在发达国家是必需品 ?(二)心理健康的判断标准 社会文化标准统计学标准适应标准症状标准 社会文化标准: 正常心理与行为符合所在社会的文化和规范准则。 注意:文化是发展相对的规范也是相对的 适应标准: (1)行为造成生理上的伤害;(2)行为带来情感上的痛苦;(3)其行为严重妨碍其日常生活; (4)脱离现实并无法控制其思想或行为。 心理障碍是疾病,是脑功能失调,应该有病理解剖或病理生理变化的根据,也就是说存在病因和症状。 是医学模式常用的标准。 (三)心理健康的特征 1、智力正常 2、自我评价正确:了解自己悦纳自己 3、情绪积极稳定:察觉情绪表达情绪调节控制情绪 4、人格和谐完整:人格特征统一 5、人际关系和谐:宽容他人接纳他人认可他人 6、社会适应良好:面对现实接受现实适应现实

7、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 WHO提出的身心健康八大标准:“5+3”标准:即“五快”、“三良” “五快”:快食:不挑食,不偏食,津津有味 快便:排泄通畅,轻松自如 快睡:入睡快,睡眠质量好,精神饱满 快语:说话流利,头脑清醒,思维敏捷 快行:行动自如,步伐轻松,流畅 三良 良好的个性:性格温和,意志坚强,感情丰富,胸怀坦荡,心境达观 良好的处世能力:沉浮自如,观察问题客观,有自控能力,能应付复杂环境,对事物的变迁保持良好的情绪,有知足感 良好的人际关系:待人宽厚,珍惜友情,不吹毛求疵,不过分计较,能助人为乐,与人为善 1946年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提出的心理健康的标准是: ①身体、智力以及情感十分调和;②适应环境;③有幸福感; ④在工作中能发挥自己的能力,过着有效率的生活。 注意: 心理健康状况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文化、发展)。 人的心理健康是指一种持续的、积极的心理状态。 一个人是否心理健康与一个人是否有不健康的心理和行为并不是一回事。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相当重要 二)心理健康中值得重视的几个问题 1、生活适应问题:大一新生阶段 2、人际关系问题 3、学业问题 4、恋爱与性心理问题 5、网络成瘾问题 6、择业与就业心理问题 三)影响因素 1、自我认知危机 2、冲突与挫折 3、环境变化 4、学业期望 5、人际关系 6、生活事件 7、家庭环境 如何生活得健康? 1、要有目标和追求 2、保持高度的自信心 3、笑口常开 4、学会和别人一起分享喜悦 5、学会和别人愉快相处 6、有几个知心朋友 7、要经常运动 8、学会宣泄

《智力障碍儿童发展与教育》教学大纲 .doc

《智力障碍儿童发展与教育》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及代码:智力障碍儿童发展与教育(12011202) 课程学分与学时:3分/48学时(课堂讲授38学时,实验实践10学时,自主学习0学时) 先选课程:特殊较育导论、特殊较育史 适用专业:特殊教育专业 9969、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 《智障儿童发展与教育》是特殊教育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 在培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满足学生学习需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掌握智力障碍儿童心理与教育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让学生掌握智力障碍儿童发展特点,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有效的教育。同时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加深对自我的认识和了解。课程的目的具体如下: 1.了解智力障碍儿童的生理发展特征、障碍成因及预防机制 2.了解智力障碍教育的发展历程。 3.理解智力障碍的概念、分类,并了解相关的运用实例。 4.理解智障儿童诊断评估的常用方法,并能运用其中教育诊断评估的常用工具对个案进行评估。 5.理解智障儿童认知、情绪和社会适应的发展规律,并将相关特征运用于个案的教育训练中。 6.理解智障儿童早期干预、义务教育和随班就读的概念、内容和流程。 7.通过大量与特教实践相结合的实例分析,掌握分析与思考问题的一些实用方法,提高其思维能力。 8.学生在与见习机构教师和个案学生频繁互动的过程中,提升专业情感。 二、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一)理论讲授 第一章智力障碍儿童发展与教育概述(6学时) 第一节智力障碍的概述(2学时)

一、智力障碍的概念 二、智力障碍的分类 1.按照智力损失的程度 2.按照智力障碍的性质 3.按照智力障碍发生的部位 4. 按智力障碍发生的时间 三、智力障碍的原因与诊断 1.智力障碍的原因 2.智力障碍的诊断 第二节智力障碍儿童教育的历史与发展(4学时) 一、国外智力障碍儿童教育的历史与发展 二、我国智力障碍儿童教育的历史与发展 三、智力障碍儿童教育的发展趋势 1.早期教育的倡导与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视 2.多种教育安置形式的出现 3.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 4.多学科多方面的参与 5.个别化教育方案的制定 第二章智力障碍儿童的发展(24学时) 第一节智力障碍儿童的认知(8学时) 一、智力障碍儿童的感知觉 1.智力障碍儿童感知觉的特点 2.智力障碍儿童观察力的特点与培养 二、智力障碍儿童的注意 1.智力障碍儿童注意的特点 2.智力障碍儿童注意力的培养 三、智力障碍儿童的记忆 1.智力障碍儿童记忆的特点 2.智力障碍儿童记忆能力的培养

人格障碍概述(4)

人格障碍(Personality disorders) ―概述 指人格特征的明显偏离正常,在人格发展的内在结构 中有着严重的不协调,从而使患者形成了一惯的反映个人生活风格和人际尖系的异常行为模式,且对环境适应不良/ 使其社会交往功能和职业功能蒙受严重影响,以致给他人和社会带来损害?患者也感到痛苦。 二、人格障碍的特征 1>没有神经系统形态学的病理变化情况下,人格严重偏离正常或人格发展的内在严重不协调; 2 对环境适应不良的行为模式重复出现; 3对自己的人格缺陷缺乏自知力; 4、行为的冃的和动机不明确;

5、情感情绪发育不成熟; 6、人际矢系失调; 7、人格偏离或人格结构的内在不协调有相对稳定性; 8、起始时间一般是从早期开始(幼年起因,始于青春期)。 (一)生物学因素 1、遗传因素的影响 2.病理生理因素的影响 有人格障碍的男性更易恋网

(二)环境因素 恶劣的社会坏境和不合理的养育坏境是造成病态人格的温床。 ---童年的精神创伤。 不和谐的家庭矢系° ——不合理的教养。 ——恶劣的社会坏境。 (三)心理学的解释 K精神分析理论:认为人格的形成主要在6岁以前,如果不能顺利通过口欲期和肛欲期,就会形成病态人格。 2、个体心理学理论:认为人格是通过补偿自卑感而形成的,病态人格的形成是由于对自卑感的不恰当的补偿。 3、行为学派:认为病态人格源自社会性学习的失败。

四、人格障碍的分类 (-)ICDJO对人格障碍的分类K偏执型人 碍_ 2、分裂样人格障碍 3 ?冲动型人格障碍 4、戏剧型人格障碍? 强迫型人格 障碍6、焦虑回避型人81格障丑 7 ?依赖型人格障碍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 (二)DSM?IV矢于人格障碍类型的 分类 DSM-IV中列出10种人格障碍,分3大类群A类群:行人古怪、奇异为特点:偏执型、分裂样分裂型人格陲磚B类群「戏剧化、情感强烈、不稳定为特点:表演型、自恋型、反社会型、边缘型人格障碍 C类群:紧张、焦虑行为为特点:回避型、依赖性、强迫型人格障碍。

焦虑障碍的临床诊治

焦虑障碍的临床诊治 一、概述 (一)焦虑 焦虑(anxiety )是一种情感表现,是人们面对潜在的或真实的危险或威胁时产生的情绪反映。如在某个考试进行前适度的焦虑紧张属于正常反映。人类对正常焦虑和恐惧的感受同疼痛一样,都是一种保护性表现。 (二)焦虑障碍 焦虑障碍(anxiety disorder )以广泛和持续性焦虑或反复发作的惊恐不安为主要特征,常伴有自主神经紊乱、肌肉紧张与运动不安。这里包括了两层意思,第一,焦虑表现是广泛和持续的;第二,在此以外患者常伴有自主神经紊乱。 (三)焦虑障碍与正常焦虑反映的区别 焦虑障碍与正常焦虑反应的区别有 4 点: 1. 焦虑障碍患者情绪反应源自“本身”,是患者的内心体验,即焦虑障碍具有自主性。 2. 焦虑障碍患者压抑程度、痛苦水平超出了患者本身能承受的范围,开始寻求解决的办法,即患者感到了紧张。 3. 在时间上面讲,焦虑障碍是持续的症状,而非短暂的适应反映。 4. 从患者的行为也可以看出,焦虑障碍患者的行为焦虑表现影响日常生活,正常的社会功能遭到破坏,如工作、学习等。患者有时会出现一些特殊的行为,比如回避或退缩等。(四)焦虑障碍的诊断与分类方法 CCMD-3 、DSM-Ⅳ和ICD -10 中焦虑障碍的诊断与分类,即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疾病及有关保健问题的国际分类。在三个分类当中,焦虑障碍的各种分型和表现不尽相同。如PPT4 所列举。 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至今已经是第五版。第五版与第四版的明显区别是,焦虑障碍不再包括强迫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及急性应激障碍,而是另立一个单元。 (五)流行病学研究 1. 焦虑障碍是普通人群最为常见的一种精神障碍。 2. 美国国立共病率调查研究(national co morbidity survey ,NCS )发现,终生患病率为24.9%,年患病率为17.2%。 3. 上海和北京的世界精神卫生资源调查数据(WMHS )表明,年患病率分别是2.4%和 3.2%。 4. 浙江和河北进行的大规模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焦虑障碍的时点患病率均在4%以上。(六)焦虑障碍表现为慢性病程有很高的致残率 焦虑障碍表现为慢性病程,它有很高的致残率。5年随访,惊恐障碍的治愈率为34%;广泛焦虑的治愈率为18% -35%;社交恐惧25年后的随访,治愈率仅有50%;特定恐惧,10-16 年后治愈率为50%;强迫障碍患者54% - 61%呈现持续病程;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50%的病程>2 年。 二、病因和发病机制 (一)遗传学 遗传学方面:家系调查表明焦虑障碍的血缘亲属中,同病率15%,一般居民的患病率5%。Virginia 双生子研究,同卵双生子同病率24%,异卵双生子的同病率为11%。有人认为作为易感因素的焦虑性格具有一定的遗传倾向。 (二)生化、内分泌及神经解剖 生化、内分泌及神经解剖的研究显示:焦虑症患者常有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分泌的增

偏执型人格障碍的主要特点

偏执型人格又叫妄想型人格,指以极其顽固地固执己见为典型特征的一类变态人格,表现为对自己的过分关心,自我评价过高,常把挫折的原因归咎于他人或推诱客观。为1980年《诊断统计手册》( DSM-Ⅲ )人格障碍12种类型之一。 概述 据调查资料表明,具有偏执型人格障碍的人数占心理障碍总人数的 5.8%,由于这种人少有自知之明,对自己的偏执行为持否认态度,实际情况可能要超过这个比例。 当他意识到自己的这一问题时,自己也是很难改变。自己经常难以自拔,陷入难言的痛苦中。 当向外界求助时,别人的指导难以维持太久,继而又陷入从前的状态。自己也经常以多种方式疏通自己让自己走出困境但是很难。 特点 偏执型人格其行为特点常常表现为:极度的感觉过敏,对侮辱和伤害耿耿于怀:思想行为固执死板,敏感多疑、心胸狭隘;爱嫉妒,对别人获得成就或荣誉感到紧张不安,妒火中烧,不是寻衅争吵,就是在背后说风凉话,或公开抱怨和指责别人:自以为是,自命不凡,对自己的能力估计过高,惯于把失败和责任归咎于他人,在工作和学习上往往言过其实;同时又很自卑,总是过多过高地要求别人,但从来不轻易信任别人的动机和愿望,认为别人存心不良;不能正确、客观地分析形势,有问题易从个人感情出发,主观片面性大;如果建立家庭,常怀疑自己的配偶不忠等等。持这种人格的人在家不能和睦,在外不能与朋友、同事相处融洽,别人只好对他敬而远之。 这类人总是将周围环境中与己无关的现象或事件都看成与自己关系重大,是冲着他来的,甚至还将报刊、广播、电视中的内容跟自己对号入座。尽管这种多疑与客观事实不符,与生活实际严重脱离,虽经他人反复解释也无从改变这种想法,甚至对被怀疑对象有过强烈的冲动和过激的攻击行为,从一般的心理障碍演绎成精神性疾病。 因此,具有猜疑性格缺陷的人,如果不能及时、主动地矫正自己的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则会因环境变化、人际关系紧张、工作生活不顺心,加上激烈的精神刺激等因素,而诱发为精神病,甚至对家人和社会造成损害。这样的事例并不鲜见。 描述

中国焦虑障碍防治指南简介

《中国焦虑障碍防治指南》 焦虑障碍具有慢性发作性病程,需要全病程防治。适当的药物治疗有肯定疗效,但心理治疗的作用和地位同样不容忽视。应在病程不同阶段,采用以人为本的不同措施,并考虑我国国情及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相应卫生经济学原则。 指南分总论、惊恐障碍(PD)、广泛性焦虑障碍(GAD)和社交焦虑障碍(SAD)4章节。总论包含焦虑障碍的概念、流行病学及防治现状、危险因素、临床评估及诊断分类、治疗(药物和心理)、人群防治、指南推广和实施等内容。各论包含了上述3个焦虑障碍亚型的概述、临床评估、诊断分类、各亚型临床表现及规范化治疗程序等。该指南还附有3个诊断系统的诊断标准、10余种常用焦虑障碍的评估量表及3份焦虑亚型治疗的循证资料。 《焦虑障碍防治指南》:中国精神障碍防治指南丛书 目录 1 焦虑障碍概论 1.1 焦虑障碍的概念 1.2 焦虑障碍的流行病学及防治现状 1.2.1 焦虑障碍的流行病学 1.2.2 我国焦虑障碍防治现状 1.3 焦虑障碍的危险因素 1.4 焦虑障碍的临床评估和诊断分类 1.4.1 临床评估 1.4.2 焦虑障碍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1.5 焦虑障碍的治疗 1.5.1 焦虑障碍的治疗目标 1.5.2 焦虑障碍的药物治疗 1.5.3 焦虑障碍的心理治疗 1.5.4 电痉挛疗法 1.6 特殊人群的焦虑障碍 1.6.1 儿童青少年焦虑障碍 1.6.2 老年焦虑障碍 1.6.3 妊娠期、围生期和哺乳期妇女焦虑障碍 1.6.4 焦虑与躯体疾病的共病 1.6.5 惊恐障碍的共病问题 1.6.6 广泛性焦虑障碍的共病问题 1.6.7 社交焦虑障碍的共病问题 1.7 焦虑障碍的人群防治 1.8 《焦虑障碍防治指南》的推广和实施 2 惊恐障碍 2.1 惊恐障碍的概述 2.2 惊恐障碍的临床评估和诊断分类 2.2.1 惊恐障碍的临床表现及疾病特点 2.2.2 惊恐障碍的诊断标准和分类 2.2.3 临床评估 2.2.4 常用评定量表 2.3 惊恐障碍的治疗

学习智力障碍的学后感

篇一:《智力障碍概述学后感》 智力障碍概述学后感这学期继续教育选修了《智力障碍概述》,通过学习,我对智力障碍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和认识。智力障碍又可以称为智力落后,是一个用于描述儿童在发展和学习的过程中出现困难或比同龄儿童学习落后的专有名词。除了智力落后以外,我国较常用的词还有智能障碍、智力残疾和弱智,这些词经常混用,尽管有所不同,却都是用来指那些在思考、学习、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能力上有困难的儿童。 人类从胚胎到发展完善需要经历一个漫长而又复杂的过程,其间来自遗传的、物理-环境的以及社会-心理的因素都可能造成智力障碍。出生前的致病因素主要有遗传因素和先天获得性异常,其中遗传因素包括染色体异常、先天代谢性疾病以及其他遗传因素。出生后的致病因素主要包括发作性疾病,如高热惊厥及癫痫等,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如脑炎和脑膜炎等,此外,脑损伤、中毒、营养不良以及社会心理因素等都可能导致智力障碍。 智力障碍的预防一是指在问题发生前采取措施,消除智力障碍的病因,预防智力障碍的发生,主要通过婚前保健、孕前保健、孕期及围产期保健以及健康教育来实现;二是指通过孕期筛查和产前诊断识别胎儿的严重先天缺陷,早起发现伴有智力障碍的疾病,早期预防,缩短现存问题的持续时间,或逆转其效果的措施,主要通过产前筛查与诊断、对高危儿随访、出生缺陷检测、发育监测等实现;三是指通过对患儿的早期筛查,早期诊断,及时治疗,使问题的不利后果受限,并改善个体功能程度的措施,提高患儿生活质量。 总之,在优生优育的时代,我们应尽量排除先天和后天对孩子的不良影响因素,预防孩子智力障碍问题的出现。而作为一名教师,在面对智障的学生时应该了解其生理、心理和学习特征,帮助他更好的成长。 篇二:《智力障碍学后感》 智力障碍的概述学后感学习了《智力障碍的概述》后,我深深认识到自己以前工作中所存在的不足。智障儿童需要更多的关注与爱心,不要忽视他们。 智力障碍的概述的学后感智力落后是一个用于描述儿童在发展和学习的过程中出现困难或比同龄儿童学习落后的专有名词。除了智力落后以外,我国较常用的词还有智能障碍、智力障碍、智力残疾和弱智,这些词经常混用,尽管有所不同,却都是用来指那些在思考、学习、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能力上有困难的儿童。 智力低下不但是严重危害儿童身心健康的一类世界性疾患,更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据估计,全世界约有5亿智力低下患者。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和人才竞争的日趋激烈,各国对智力问题已倍加关注。有关研究者们对导致儿童智力低下的因素之探讨也日益深入。 其中,遗传因素是导致重度智力低下的主要原因之一;其次孕期感染是导致智力低下患儿的又一主要致病因素,且尤以妊娠前三个月的感染影响最大;再者孕期营养不良是宫内胎儿生长迟滞的主要原因之一。

智力障碍儿童的发展与教育

智力障碍儿童的发展与教育 1.我国智力障碍定义: 智力障碍也称智力残疾、智力低下、精神发育迟滞、智力落后、智能障碍等。 我国的定义分是指智力显着低于一般人水平,并伴有适应行为的障碍。此类残疾是由于神经系统结构、功能障碍,使个体活动和参与受到限制,需要环境提供全面、广泛、有限和间歇的支持。智力残疾包括:在智力发育期间(18岁之前),由于各种有害因素导致的精神发育不全或智力迟滞;或者智力发育成熟以后,由于各种有害因素导致智力损害或智力明显衰退。 2.美国智力障碍定义: ①智力障碍是一种障碍。 ②智力障碍意味着在智力功能上有显着限制,具体表现为,使用适当的智力测验工具进行评估时,其智商低于均数(M)两个标准差(SD)以上。 ③在适应行为方面有显着限制,具体表现在概念性、社会性以及实践性技能方面限制。 ④障碍发生在18岁以前。 3. ICF的定义: ICF是WHO提出的国际通用的在个体和群体水平上描述和测量健康的框架,是由身体功能和结构、活动和参与、环境因素和个人因素等四种成分组成的理论性结构。在ICF中,残疾是指以下内容的任何一种或全部:损伤、活动受限、参与受限以及受环境因素限制。损伤是指身体功能和结构明显偏离和丧失。活动受限指个体进行活动的困难。参与受限指个体在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环境因素指生活中的自然、社会和态度的环境。所有ICF的成分都是独立并且相互关联的。 4.智力障碍定义使用的注意事项: 在智力障碍定义的使用中,需要考虑以下几点:①当前功能的限制必须在一定社会环境和文化中考察,而不是离开其所处环境和文化割裂地评定,应以个体同龄伙伴作为参照对象。②评估应当考虑文化和语言的多元性以及在沟通、感知、运动和行为方面的个别差异,兼顾个体多样性及其独特反应。③在同一个体内部,局限往往与优势共存。智力障碍人群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某些方面表现为智力障碍,但同时也可能具备一些独立于其智力障碍的能力,表现在某些适应技能领域或某项适应技能的某一方面。④对个体的不足进行描述的主要目的是建立个体所需的支持方案。⑤通过一个阶段适当的,有针对性的支持,智力障碍者的生活功能通常会得到改善。 5.智力障碍出现率: 截止2006看4月1日,我国总人口数为130948万人,全国各类残疾人的总数为8296万人,智力障碍人数为554人,其中男性占55.39%,女性占44.16%,智力障碍占残疾人的比例为6.68%。 6.中国智力障碍的分级标准:

言语治疗

概论 1.语言训练的分期及各个时期的工作重点 初期训练:1、增加训练次数2、与患者建立信赖3、观察患者的承受力和反应4、交流手段训练继续期:确保必需的训练量,重新审视最初的训练计划,检查患者自我训练的课程完成情况 训练结束期:功能性构音障碍,小儿的构音障碍稳定 2.语言治疗中怎样避免意外和事故的发生 原发病、合并症、及事物的预防:要从一开始了解病史和对患者检查中获得医学情报i,预测危险性。在语言治疗前与病人家属交待清楚。若发现呼吸不佳,则停止治疗 3.(P33)语言治疗的注意事项 1反馈的重要性2确保交流手段3要重视患者本人的训练4注意观察患者的异常反应5必须充分理解患者6尊重患者的人格7让患者对自身的障碍有正确的认识8增强患者的自信心,提高训练欲望9心理治疗 4.(P31)语言治疗的原理(原则) 言语治疗是促进交流能力的获得或再获得(目的),就是治疗人员给予某种刺激,使患者作出反应,正确的反应要强化(正强化),错误的反应要加以更正(负强化),反复进行可以形成正确反应,纠正错误反应。(原理) 正答率达到70%~80%可达到可考虑升级 脑瘫 1.脑瘫的定义 出生前到生后1个月内各种原因所引起的脑损伤或发育缺陷所致的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 2. 姿势(躺、坐、站) 3. 脑瘫诊断的标准(了解) 诊断条件:1)引起脑瘫的脑损伤为非进行性2)引起运动障碍病变部在脑部3)症状在婴儿期出现4)有时合并智力障碍、癫痫、感知觉障碍及其他异常5)除外进行性疾病所致的中枢性运动障碍及正常小儿暂时性的运动发育迟缓。 5.脑瘫的临床分型 临床分型:1)痉挛型<以椎体系受损为主。来自受损部分脑的错误指令> 2)不随意运动型<以锥体外系受损为主,表现为手足徐动,舞蹈样动作,肌张力不会、震颤等> 3)共济失调型<不稳定的摇晃运动,以小脑受损为主,这种不稳定只在小儿试图平衡、走路及手做事时见到> 4)肌张力低下型<往往是其他类型的过渡形式,常2岁以前出现>

智力障碍儿童的教育与教学复习重点

《智障复习重点》 第一章智力障碍概述 一、智力障碍的定义 ●我国的定义 ①1987年:智力残疾,是指人的智力活动能力明显低于一般人的水平,并显示出适应行为的障碍。 ②2006年:智力残疾,是指智力显著低于一般人水平,并伴有适应行为的障碍。此类残疾是由于神经系统结构、功能障碍,使个体活动和参与受到限制,需要环境提供间歇、有限、广泛、全面的支持。 ●美国的定义 ① AAMD(1983)第八版:智力障碍是指一般的智力功能明显低于平均水平,同时存在适应行为方面的障碍,并发生在发育时期。 ②AAMR(1992)第九版:智力障碍是指个体现有的功能存在真实的局限,其特点是智力功能明显低于平均水平,同时伴有下列各项适当的适应技能中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局限:交往、自我照顾、居家生活、社会技能、社区运用、自我管理、卫生安全、实用的学科技能、休闲生活和工作;智力障碍发生在18岁以前。 ③ AAMR(2002)第十版:智力障碍是一种障碍,其特征是在智力功能以及适应性行为两个方面有显著限制,表现在概念性、社会性和实践性适应技能方面的落后;障碍发生在18岁以前。 二、智力障碍出现率:3% 三、智力障碍分类 ?级别 ①轻度(四级) ②中度(三级) ③重度(二级) ④极重度(一级) ?支持程度 ①间歇的:零星的、视需要而定(失业、生病) ②有限的:经常性、短时间(语言沟通、人际关系、学习数学、短期就业训练) ③广泛的:持续性、经常性(在工作、居家生活中需要得到长期的支持服务) ④全面的:持久性、需求度高(各种环境,或终身需要) 四、智力障碍教育发展历史 ?起源 伊塔德:第一个采用个别教育的方法对特殊儿童进行教育,在课程设计上以儿童的需求为中心,被誉为“特殊教育之父”。 ?发展 塞甘:1837年,在法国巴黎创立智力障碍儿童教育学校,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智力障碍教育专门机构之一。1846年,出版《智力障碍以及其他障碍儿童的精神治疗、卫生保健和教育》,这是最早的有关智力障碍儿童教育训练的论著。 蒙台梭利:将塞甘的感官训练方法加以修订成为蒙台梭利教材教具。

《特殊儿童早期干预》教学大纲

《特殊儿童早期干预》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及代码:特殊儿童早期干预 12011304 课程学分与学时:2分/32学时(课堂讲授 20学时,实验实践 12 学时,自主学习 0 学时) 先修课程:教育学、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特殊教育导论、特殊儿童诊断与评估 适用专业:教育康复学 一、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 《特殊儿童早期干预》为教育康复学专业学生的一门专业拓展课程。特殊儿童的干预技术是特殊教育和教育康复学专业学生应掌握的专业技能,而特殊儿童的早期干预是特殊儿童干预的重要组成部分,该门课程的学习有助于学生进一步掌握各类别障碍儿童早期干预的具体方法。学生通过该门课程的学习,能够更进一步理解和深化智力障碍儿童、视力障碍儿童、听力障碍儿童、自闭症儿童等障碍类别儿童的早期预防、早期鉴别和早期干预,从而提升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 二、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一)理论讲授 第一章特殊儿童早期干预概述(4学时) 1、教学的基本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特殊儿童早期干预的起源、特殊儿童早期干预的方式、特殊儿童早期干预的政策法规、特殊儿童早期干预的理论基础。能够灵活运用早期干预的生物学理论基础和心理学理论基础为特殊儿童早期干预提供理论指导。 2、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原理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能准确理解特殊儿童早期干预的概念,理解特殊儿童早期干预的理论基础的指导意义。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章重点是特殊儿童早期干预的概念以及早期干预的理论基础,难点是特殊

儿童早期干预的理论基础对于特殊儿童早期干预实践的指导意义。 4、教学内容 第一节特殊儿童早期干预的起源 第二节特殊儿童早期干预的方式 一、家庭干预 二、学校干预 三、社会干预 第三节特殊儿童早期干预的政策法规 一、美国特殊儿童早期干预的政策法规 二、英国特殊儿童早期干预的政策法规 三、日本特殊儿童早期干预的政策法规 四、我国台湾地区特殊儿童早期干预的政策法规 五、我国大陆地区特殊儿童早期干预的政策法规 第四节特殊儿童早期干预的理论基础 一、早期干预的生物学理论基础 二、早期干预的心理学理论基础 第二章特殊儿童的早期预防和早期鉴别(4学时) 1、教学的基本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理解特殊儿童的早期预防、早期鉴别、早期治疗与矫治。掌握特殊儿童的早期预防,各个障碍类别儿童的早期鉴别以及矫治。 2、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原理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能准确理解早期预防与早期鉴别的概念,理解如何进行特殊儿童的早期预防、早期鉴别、早期治疗与矫治。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章重点是特殊儿童早期预防与早期鉴别,难点是特殊儿童早期预防与早期鉴别的方法,尤其是如何鉴别不同障碍类别的幼儿。 4、教学内容 第一节特殊儿童的早期预防 一、个体出生前的早期预防 二、出生过程中不利因素的预防

第五章 焦虑性心理障碍概述

第五章焦虑性心理障碍 焦虑性心理障碍,又称神经官能症,这类心理障碍的共同特征是:焦虑是其核心的症状,而内心的矛盾冲突是其主要的原因。具体来说,焦虑性心理障碍包括各种神经症、身体症状性障碍和解离型异常等。本章将围绕这三类心理障碍进行讨论,分别阐述其临床表现和诊断标准,同时对焦虑性心理障碍的一般成因及治疗取向给予概括。 一、焦虑障碍 (一)焦虑和焦虑障碍 什么是焦虑,心理学和精神医学上至今没有精确的定义。一般认为焦虑是由紧张、不安、焦急、忧虑、担心、恐惧等感受交织而成的复杂的情绪状态。美国的迈耶—格罗斯等人从临床的角度对焦虑做了较为完整的描述,他们把焦虑反应看作是带有不愉快情绪色彩的正常的适应行为,把它们描述为包含着对危险、威胁和需要特别努力但对此又无能为力的、苦恼的、强烈的预期。在生理上表现为:自主神经系统活动增加,肾上腺素输出量提高,血压和心率增强,皮肤出汗,面色苍白,口干,呼吸加深、加快,肌肉失去弹性,大便和小便的频率增加等。如果这种状态持续相当长的时间,那么坐立不安的运动就开始,而且会进一步影响到消化和睡眠。因此,个体出现焦虑这种情绪状态时,一般都伴随有生理、行为及认知方面的异常反应。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会感到焦虑、担忧和害怕。在大多数情况下,这些情绪反应是恰当的,不会造成身体和心理的损害,甚至有利于我们的生存。焦虑、担忧和害怕,作为应激情况下出现的一种正常的反应,仅在反应过分强烈或焦虑体验与事实严重不相符时,才会产生危害。例如,在荒野里遇见一只老虎时,我们会感到焦虑,体验到紧张和害怕,这种反应完全是有益的,它能激发和调动个体能量以应付外来的突发事件对生命的威胁,从而增加个体生存和延续的机会;但如果我们在动物园里看到了关在铁笼里的老虎时,也会产生类似的反应,那这种反应是过分的、有害的。当焦虑严重、持续且破坏到正常的生活时,就可能是焦虑障碍的前兆。 焦虑障碍是以焦虑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神经症,具体表现为持续性紧张或发作性惊恐状态,但此状态并非由实际威胁所引起;或其惊恐程度与现实事件不相称。由于焦虑是一种极其复杂的情绪状态,理论界对其的真正系统研究始于1895年弗洛伊德第一次提出焦虑性神经症这一概念,因此,目前从定义上尚难以将正常焦虑和病理焦虑区分开来,一般是根据具体的临床表现去描述焦虑障碍的。焦虑障碍并非指单一的心理异常,而是多种与焦虑有关的心理异常的总称。DSM-Ш-R中将焦虑障碍主要分为:广泛性焦虑障碍(又称泛虑症)、恐怖症、强迫症、创伤后应激障碍。 (二)广泛性焦虑障碍。 到目前为止,心理学和精神医学上所描述的各种焦虑性心理异常的核心都是焦虑体验,但在其它形式的焦虑异常中,个体都会采用一定的防御机制以降低痛苦的焦虑。而在泛虑症中,这种防御机制并不健全,个体的主要症状是焦虑本身,个体的威胁感和焦虑不安表现得非常明显。 泛虑症的特征是:①持续性,广泛性焦虑障碍是持续存在、而非发作性的,个体的病态烦恼心情至少持续一个月之久。这种持续性的焦虑会从身体和心理上慢慢地折磨着患者; ②弥散性,广泛性焦虑是弥散、而非集中的,个体有急性的或慢性的焦虑体验,但这些体验

言语和语言障碍儿童.

一、言语障碍的概念 (一)有关的名词术语 言语障碍又称为语言障碍、语言残疾或言语、语言障碍,也有的称之为言语或语言异常、言语或语言缺陷等,我国2006年第二次残疾人抽样调查时采用的是言语残疾。 严格来说,言语障碍和语言障碍是两类不同的障碍,因为言语是运用语言的口语过程,而语言则是一种相对于这个口语过程的包含语法规则和发音要求的符号系统,是言语的工具。 因此,言语障碍和语言障碍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现象。但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把这些现象都称为言语障碍或语言障碍。 本书也就认同习惯,不对这两种现象加以明确区分,并且把上述术语看成是含义相同的术语。1.语言发育障碍 (1)表达性语言障碍:是一种特定语言发育障碍,患儿表达性口语应用能力 (2)感受性语言障碍:是一种特定语言发育障碍,患儿对言语的理解 倍该病病因不明,早年认为与感知功能障碍脑损伤及遗传因素有关 都无明确的理论或证据支持。也有研究认为,可能发生在听力辨别受损的基础上多数儿童对环境中声音的反应好于交谈声音。 (3)伴发癫痫的获得性失语(Landau-Kleffner综合征):主 要表现为理解性失语是指患儿在病前语言功能发育正常病后丧失了感 受性和表达性语言功能,因此本综合征又称为“伴发癫痫的获得性失 语”。在一开始出现言语丧失的前后2年中,出现累及一侧或双侧颞叶的阵发性脑电图异常或癫痫发作而非语言智力和听力正常本病原因不明,但临床特征提示有可能是脑炎所致。 2.言语发育障碍 (1)特定言语构音障碍:是一种特定言语发育障碍,患儿运用语言的 能力低于其智龄的应有水平但言语技能正常特定言语构音障碍在言语 障碍患儿中占很大比重然而病因尚不明了。

心理测量与评估概述

心理测量与评估概述 学校心理学家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对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行为进行评估。当学生出现各种心理问题时,如学习不良、注意缺失、情绪困扰、人格障碍和问题行为等,通过心理评估,学校心理学家可以对问题学生进行诊断,找出问题的症结,从而制定干预方案,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在干预方案实施过程中或之后,心理评估可以检验干预的效果,有助于修正或提出新的干预措施。对一般学生和超常学生的心理评估,可以为因材施教,实施发展性指导提供依据。 心理评估的宗旨是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因此心理评估必须是科学的、客观的。不负责任的评价、错误的评价可能会误导学生,甚至会贻害终生。鉴于心理评估的科学性和严肃性,掌握心理测量和评估的知识,接受基本技能的良好训练是获取学校心理学家资格必不可少的条件。 一、心理测量的特性与种类 心理测量是依据一定的心理学理论,以心理测验作为工具对人的行为确定出一种数量化的价值。心理测量是心理评估的重要方法之一。 关于心理测验有许多定义。美国心理学家布朗(F.G.Brown)认为,测验是测量一个行为样本的系统程序;阿纳斯塔西(A.Anastasi)认为,心理测验在本质上是关于行为样本客观的标准化的测定;克龙巴赫(L.T.Cronbach)将心理测验定义为比较两个人以上的人类行为而仔细计划了的有组织的程序。这些定义表述尽管不尽相同,但共同点在于都认为测验测量的是人的行为,是人行为的一个样本,测验是按照严格的科学程序编制、施测、记分和解释的测量工具。由此决定了心理测量的特殊性质。 1.心理测量的特性 人的心理特质是通过外显行为表现出来的,测验无法直接测量心理特质,而是通过一个人对测验题目的反应来推论他的心理特质,因此心理测量具有间接性。 人的行为比较没有绝对标准,心理测量中对人的评价总是与他所在团体中的大多数人或某种人为确定的标准相比较而言,如聪明、愚钝;内向、外向等,因此心理测量具有相对性。 测验不可能测量人所有的行为,特定的测验也只测量了它所要测定的行为领域的一个行为样本。测验的编制者往往根据一定的心理学理论,抽取出决定某一心理特质的代表性要素,选取最能表现这些要素的行为组成行为样本。从某种意义上说,测验只是测量了编制者所定义的行为。测量具有代表性。 同其他测量一样,心理测量还具有客观性。因为测验工具从编制到施测、记分及结果的解释都经过了标准化。

(完整版)言语和语言障碍的分类

言语和语言障碍的分类 一、分类 关于言语和语言障碍的分类问题,目前尚有争议。国内学者一般采取两种分类方法:一种是把言语障碍和语言障碍合并,统称为言语障碍(或交往障碍),而后再分为构音障碍、声音障碍、口吃和语言障碍四大类;另一种是把言语障碍和语言障碍分开,前者再分为构音障碍、声音障碍、口吃三大类,后者分为失语症和语言发展迟缓两大类。在这里,我们采用后一种分类方法。下面简要地介绍各类言语和语言障碍的主要表现及产生的原因。 (一)构音障碍 构音障碍,又称为发音障碍,指的是发音器官在发某个或是某些元音音位、辅音音位或是声调音位的语音时发生异常。 构音障碍是最常见的言语障碍之一,其表现形式主要是以下四种: 1、增音即增加不应该有的音素。例如,将“三”san 发成sang;将“害怕”发成“haipia”。 2、遗漏说话时漏掉了某些或某个应该有的音素。例如,将“剪刀”发成jian ao,漏掉了“d”这个音素;将“月亮”发成yue yang,亮的发音中漏掉了”l“这个因素。 3、歪曲把一个音位发成该语音系统中没有的音位

而出现走音现象。 4、替换把一个音位发成该语音系统中的另一个音位,例如,把“电视”发成“tian shi”,“d”被“t”所替换。 构音障碍产生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有解剖、生理方面的原因,也有心理和环境方面的原因。能引起构音障碍的解剖和生理方面的原因主要包括唇裂、腭裂、舌系带短、上下齿咬合不良、软腭麻痹、发音器官肌肉运动不协调等。心理方面的原因主要包括不同程度的听力损失、语音分辨能力差、发音器官的运动觉障碍、听觉记忆广度过窄、发育迟缓、情绪障碍等。另外,如果在音位习得阶段,儿童处在不利于习得正确发音的语言环境中,也容易引起构音障碍。 (二)声音障碍 声音障碍是指说话的音高、音量或是音质出现异常。 1、音高异常即说话的频率过高或是过低,声音与说话人的年龄、性别等不相符。例如,一个成年男性仍像一年级小学生那样用很尖的声音说话就会被认为不正常。而一个女性用很低的嗓音说话,也会让人感觉不舒服。此外,如果说哈的音调平直而单调,缺少起伏变化,这种情况也属于音高异常。 造成声音过高的原因之一是因职业需要不得不提高嗓音,久而久之便成为一种习惯。另一种原因是有些男孩没有

智力障碍儿童的发展与教育复习资料(望月守望)

名词解释 1)智力:智力通常叫智慧,也叫智能。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智力包括多个方面,如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分析判断能力、思维能力、应变能力等 2)教学设计:是指面向教学系统,解决教学问题的一种特殊的设计活动(P184 3)功能性原则:功能性原则是根据智力障碍儿童身心障碍、教育限制的多寡,以及参与社会生活的基本需要而提出的一个特殊的教学原则(P196 4)补偿性原则:智力障碍儿童因身心障碍影响了其学习,而补偿性原则正是根据智力障碍儿童缺陷补偿特殊的教学原则(P196 5)个别化原则:是针对智力障碍儿童个体差异大,绝大多数智力障碍儿童具有独特的教育需求而提出的一个教学原则(P197 6)直观性原则:是根据智力障碍儿童抽象思维能力低下的特点提出的 7)任务分析发:也叫工作分析法,它是对特定的、复杂的学习行为和技能进行分析、评定的一种方法,旨在使学生能逐步、有效的掌握该行为或技能 (P198 8)游戏教学法:是指利用游戏来向智力障碍儿童传授知识、培训技能、矫正缺陷的一种教学方法(P201 9)康复教学法: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意识设计的一些有助于智力障碍儿童功能康复的一种教学方法(P201 10)个别化教育计划:是在人人享有适当教育的理念下,为满足特殊儿童独特的教育需求而提出的一种教育计划程序(P218 11)社会适应(适应性行为/适应性为):是指个人保持生活独立并承担一定社会责任的行为,适应行为具有年龄特征,依生活条件、文化背景的不同社会对儿童提出的行为的要求也有所不同 简答题 1)智力障碍(智力残疾) 定义:是指智力显著低于一般人水平,并伴有适应行为的障碍。此类残疾是由于神经系统结构、功能障碍,使个体活动和参与受到限制,需要环境提供全面、广泛、有限和间歇的支持。 2智力障碍的分级分类(2006) ?轻度:IQ范围为50-69(对成人而言,9岁≤智龄<12岁) ?中度:IQ范围为35-49(对成人而言,6岁≤智龄< 9岁) ?重度:IQ范围为20-34(对成人而言,3岁≤智龄< 6岁) ?极重度:IQ在20以下(对成人而言,智龄<3岁) 3)智力障碍儿童的第一性缺陷与第二性缺陷 4)智障教育发展的历史 1800年,法国某山区发现11岁野孩维克多,引发社会各界广泛关注,教育学家着手研究;1800年12月,维克多由精神病医生伊塔德接手,采用了个别化的方法对其进行了一项长达五年的训练 1837年,塞甘在法国巴黎创立了教授、训练智力障碍儿童的世界上最早的智力障碍教育专门机构之一

读《智力障碍概述》有感

读《智力障碍的概述》有感 刘爱玲智力障碍又称智力缺陷,一般指的是由于大脑受到器质性的损害或是由于脑发育不完全从而造成认识活动的持续障碍以及整个心理活动的障碍。由于遗传变异、感染、中毒、头部受伤、颅脑畸形或内分泌异常等有害因素造成胎儿或婴幼儿的大脑不能正常发育或发育不完全,使智力活动的发育停留在某个比较低的阶段中,称为智力迟滞。由于大脑受到物理、化学或病毒、病菌等因素的损伤使原来正常的智力受到损害,造成缺陷,则称痴呆。 智力低下不但是严重危害儿童身心健康的一类世界性疾患,更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据估计,全世界约有1.5亿智力低下患者。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和人才竞争的日趋激烈,各国对智力问题已倍加关注。有关研究者们对导致儿童智力低下的因素之探讨也日益深入。其中,遗传因素是导致重度智力低下的主要原因之一;其次孕期感染是导致智力低下患儿的又一主要致病因素,且尤以妊娠前三个月的感染影响最大;再者孕期营养不良是宫内胎儿生长迟滞的主要原因之一。 (一)主要特征 1、感知速度减慢,接受视觉通路的刺激比听觉刺激容易些; 2、注意力严重分散,注意广度非常狭窄; 3、记忆力差,经无数次重复方能学会一些知识,若不重复学习,又会忘得一干二净; 4、言语能力差,只能讲简单的词句; 5、思维能力低,缺乏抽象思考能力、想像力和概括力,更不能举一反三;

6、基本无数字概念,靠机械记忆能学会简单的加减计算; 7、情绪不稳,自控力差; 8、意志薄弱,缺乏自信; 9、交往能力差,难以学会人际间交往。 (二)如何识别 做好计划生育的同时必须提高人口素质,做到少生优生优育,使儿童健康成长,早日成为有用人才。做父母的又多么希望自己唯一的宝宝既健康又聪明,如果孩子智能低下,给家庭和社会都带来不幸,蒙受莫大损失。 智能是指一个人的神经精神活动,是对客观事物的合理分析,判断及处理的综合能力。智能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发展成熟。弱智儿童是指智能发育障碍,明显落后于同龄平均水平,除智能低下外,还有运动、生活能力、学习劳动能力等都低于正常水平,甚至有畸形。弱智儿童是由于多种原因造成的综合症状。 (三)治疗方法 儿童有明显的智力低下大多数在婴儿期就容易识别,然而轻度弱智往往进入小学之后学习困难才发现。若发现有运动发育落后,对外界反应迟钝,语言发育差,表情呆板或有特殊面容者,应尽早到医院检查,以便及早诊断,作出相应的治疗。 有些先天性代谢异常病,例如苯丙酮尿症、同型胱氨酸尿症、枫糖尿症、组氨酸血症,半乳糖血症、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低下症(克汀病)等,若能在新生儿期作出诊断及时治疗,多数病儿智力可免受损害或病情得到控制。以苯丙酮尿症、克汀病为例,如能在生后3个月作出诊断及时治疗,多数智力可以恢复正常,超过6个月治疗,几乎不可避免地智力受到损害,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