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高中信息技术_冒泡排序算法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信息技术_冒泡排序算法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信息技术_冒泡排序算法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信息技术_冒泡排序算法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一冒泡排序教学设计

基本路线:数组-排序-冒泡排序【冒泡排序原理--流程图-算法优化】-小结

一、教材分析:本节内容选自浙江教育出版社《算法与程序设计》第五章第三节。本节课主要讲解冒泡排序思想。排序算法是使用频率最高的算法之一,而冒泡排序是其中一种很典型而且相对简单的方法。它的学习同时为后面的选择排序做了铺垫。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冒泡排序的原理;掌握冒泡排序的流程图;

能力目标:学会使用冒泡排序思想设计解决简单排序问题的算法;进一步理解程序设计的基本方法,体会程序设计在现实中的作用;

进一步学习流程框图的使用。

情感目标:增强分析问题、发现规律的能力,激发学习热情;

学情分析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vb算法设计的基本知识,学会

利用自然语言和流程图描述解决问题的算法,对排序中循环语句以有了一定的基础。但数组变量的使用方法尚未接触,程序设计思想比较弱,在实际生活中往往忽视运用排序算法来处理实际问题,这就要求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会运用冒泡排序算法来处理实际问题,并为以后学习其它排序算法打下基础。

二、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冒泡排序原理及它的流程图

难点:理解冒泡排序中的遍、次等概念(即对变量使用的理解)以及用流程图描述冒泡排序的过程

三、教学策略与手段

采用讲解法、演示法、分析归纳法引导学生参与思考,用逐步求精的方式降低学生的理解难度,化抽象为具体,由特殊到一般,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四、课前准备

1.教师的教学准备:冒泡排序的课件、学案、素材

2.教学环境的设计与布置:多媒体网络教室、电子白板、多媒体教学平台等

五、教学过程

课前学习【设计意图】学生能自己学会的不讲。排序数组知识点相对简单,由学生自学完成,之前的知识点学生可能会有所遗忘,通过这个方式让学生回顾。冒泡排序算法原理比较容易也由学生自学完成。

已给出的素材,完成学案关于数组、冒泡排序和循环结构的基本模式的相关部分的内容,。

请同学们学习学习网站上的课前学习,并完成学案的相关部分的内容。

上课!

对答案。

1、之前在巡视过程中拍到的学案内容传到电子白板。师:同学们,我们刚才完成了学案上的一部内容。来看一下同学们的成果。

我们给他掌声鼓励

2、排序的定义,请学生复述。师:如果从已排序的2万个人中,查找一个人,用二分法查找,可以在15步以内完成;如果把地球上

的人排序后,查找一个人,用二分法查找我们可以在35步以内完成。看起来排序是很重要的算法啊。

我们今天来研究排序算法中很经典、最简单的一种——冒泡排序。这节课,我们以非递减的排序为例。

2分钟

4、师:现在我们齐声复述冒泡排序算法的思想

一、导入:观看视频

请大家看一段视频:

视频:《我是歌手》第三季第12期中名次揭晓片段。

教师:洪导所提到的算法确实如李健所说,是冒泡排序吗?

哪位同学站起来分析一下。

掌声。

李健,毕业于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他所分析的这个不够准确,让人有点遗憾。可是,他在毕业二十年后,听到排序后仍能脱口而出“冒泡法”,让我们也不由得感慨清华的教育。正如爱因斯坦所说:当你把学校给你的东西都忘记以后剩下的就是教育,而我们恰恰是运

用剩下的东西去思考,去战胜困难,去创造我们的幸福。知识忘记了,能力沉淀下来。

二、新课:

冒泡排序的思想:冒泡排序算法是把待排序的n个元素的数组看成是垂直堆放的一列数据,从最下面的一个元素起,自下而上地比较相邻的两个元素中的数据,将较小的数据换到上面、较大的数据放在下的。重复这一过程,直到处理完最后两个元素中的数据,称为一遍加工。

1、现在请同学们来演绎一下的冒泡排序。

请同学们完成学案上的男星年龄的非递减排序。

可以参考冒泡排序上的视频或者文字材料。

学生:在纸上完成相关的表格。

师拍摄相关学生的表格,并传至电子白板展示正确结果及学生的完成情况。

4、小结:当一遍加工完成时,最小的数据已经上升到第一个元

素的位置。

由于每一遍加工都是将本遍最小的元素像气泡一样上浮至本遍的顶端位置,故称为冒泡排序。

课程进行到这里,同学们可能会有疑惑,这个冒泡排序笨且繁琐,明明一眼可以看出结果来,那如果我们要给几万个学生的考试成绩排序呢?张艺谋导演策划大型演出的现场要进行排序呢,图片PPT,或

者同学们也会考虑用EXCEL点一下排序就可以完成,那个排序按钮正是由这样的一类法编成计算机程序来实现的。这就像父母给我们的爱,我们的司空见惯,背后都是父母的良苦用心;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替我们负重前行。

导学案上给出思考题:如果给10个数据排序

需要遍冒泡非递减排序,假定,我

们把这10个数存储在数组a(1)-a(10)中,第一遍

是对哪几个数组元素进行排序?第二遍呢?第三

遍?……最后一遍呢?

第一遍是a(1)-a(10),第二遍是 a(2)-a(10),

第三遍是a (3)-a(10)……第九遍是a(9)-a(10)。

也就是说,我们要对10个数据进行冒泡非递减排序,可以用规模为10的数组来存储数据,需进行9遍的冒泡排序。9遍是同样的工作,我可以用哪种算法结构来实现?循环结构。

可以用一个几遍的循环结构?9遍。我们设循环变

量为i,那么从循环变量的初值开始,i=1,循环变量的

终值是i<=9,下面必然有一个i的自变语句i=i+1,返回

线,当循环次数超过9遍后退出循环,这就是一个9次

循环的框架。

I每取到一个值就是进行一遍从底部开始的冒泡非

递减排序,在每一遍的冒泡排序中,最核心的部分是相邻两个元素的比较,从底部起任意两相邻的元素都要比较,我们可以设一个通用表达式a(j-1)、a(j)之间的比较,所以放在流程图中应该是比较他们的大小。如果,a(j-1)>a(j)就需要交换,否则,不需要交换,那么就应该是一个分支结构,a(j-1)>a(j)?如果大于就互相交换,否则不做任何处理。

这里实现一次的两两比较。

在每一遍的冒泡排序中这样的比较要进行很多次,比如a(9)、a(10)之间……等等很多次,所以这样的分支结构要加循环结构来实现,多次的两两比较我们用红色来标识,把这个分支结构套在另外一个循环结构中,让她能够实现多次两两比较,(画出)同样,她也有初值、终值和步长的自变。

红色的循环结构就是为了使里面的两两比

较能多次执行。所以红色所包括循环结构实现的是每一遍的排序,这样的排序要进行9遍,所以又套了一个9遍的循环结构。

这样一个9遍的冒泡排序的框架就出来了。

这是一个两重循环。

下面,请同学们在《学习任务单》上完成整个流程图。

展示学生的成果(希沃)

展示学生的成果,

研究一下内循环的循环变量,看他是怎样

变化的。

内循环是随j的取值变化而循环,所以我

们研究一下j的初值、终值及步长变化。

从三遍的列举我们可以发现,j的整个的

变化规律是什么呢?初值每一遍都是从10开始,而他的终值是什么变化规律呢?2,3,4,

好像是没有什么规律,但是我们把他和i的进

行比较,i为1时,j的终值是2,i为2时,j的终值是3,i为3时,j的终值为4,所以我

们知道j的终值和i有关,也就是j的终值是

i+1,他的步长永远都是 -1,递减。

……

由此我们可以在流程图上进行完善,j的初值是10,终值是j>i+1,步长为j=j-1 。至此我们完的冒泡非递减排序的流程图就完成了。

请同学们完成流程图。

然后,两两讨论完成思考一、思考二的内容。

展示学生成果。赞美的掌声送给这位同学。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

总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

数组及数组的使用。

掌握了冒泡排序算法的思想,会使用冒泡法进行排序。

会使用流程图描述冒泡排序算法。

反思:在准备课的过程中,我意识到两个问题,这十几年的不进步取,我终归要为此付出代价;二我所选课的难度太高,一度我都想放弃,学生的知识储备不足,我为自己挖了个大坑,建议如果再有出课的老师,尽可能选择对学生必修模块的内容,这样相对来说,准备课的难度只放在备课本身上,会好很多。

刘恩山《中学生物学教学论》复习提纲

《中学生物学教学论》复习提纲 绪论 1.要胜任当代中学生物学教师的工作,一个人不仅要有坚实的生物学专业知识和实验技能为基础,同时还要具有哪些专业知识及技能? 答:(1)理解中学生物学课程的性质和价值 (2)理解生物科学和技术的本质和特征 (3)掌握学生的学习规律和学习特点 (4)能够使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5)能够利用多种评价方式来反映学生的进步 (6)专业素养的持续发展 2.怎样做一名合格的中学生物学教师? 3.课程改革的焦点聚集在“面向全体学生”和“倡导探究性学习”。 4.“面向全体学生”带来的变化是课程内容加大了灵活性和选择性,使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学生能学到更适合他们的需求和条件的内容 5.“倡导探究性学习”则大大增加了课程中对于过程技能的要求和探究活动(或解决问题)的内容,并对教师指导学生进行生物学研究的能力和引导发现的教学技能提出了新的要求 第一章 1.中学生物学课程的性质和地位 答:性质:学科课程;科学课程;技术课程。地位:必修课程 2.生物学课程的价值

答:(1)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2)为学生终生的学习和发展打下基础 (3)为学生步入社会、择业和确定进一步学习的专业方向提供帮助; 3.具有生物科学素养的人应具有正确的科学态度、价值观和世界观;有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理解生物学的核心概念和原理;具有良好的思维习惯和理解力,能够应用生物学的知识和方法去面对现实生活中与生物学相关的问题。 4.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是由教育部颁布的带有指令性的、重要的国家课程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要求。《基础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国家课程标准体现了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要求。生物课程标准则是具体规定了中学生物学课程的性质、目标和内容标准,并提出了教学评价及编写教材等方面的建议。它是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生物学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是每个中学生物学教材编写人员、生物教师和教育管理者开展工作的依据和准绳。 5.标准和大纲的异同是什么? 标准和大纲的共同之处是它们都是教育部颁布的指令性的课程文件“编教材、教学、评估、命题”的依据,也就是常说的“4个依据”的作用。 课程标准有一些与大纲不同的特点: (1)课程标准主要描述了学生在某一阶段学习后的学习成果,而大纲则强调的是具体的学习内容

冒泡法排序(变形与优化)

冒泡法排序(变形与优化) 1.有如下VB程序段: For i=1 To 3 For j=I To 5 If a(j)

If b(j)<b(j﹣1)Then temp=b(j) b(j)=b(j﹣1) b(j﹣1)=temp End if Next j Next i 方框中应填写的正确语句是( ) A.b(i)=a(i) B.b(i)=t C.b(t)=a(i) D.b(t)=a(t) 4.在冒泡排序时,当某一遍加工过程中没有数据交换,说明数据已经有序,无须进一步加工.为此小明对冒泡排序进行了优化,编写了一个VB程序,功能如下,运行程序时,在列表框List1中显示随机产生的n个整数,单击“排序”的按钮Command1,在列表框List2中显示降序排序后的结果,运行的效果如图所示. 实现上述功能的VB代码如下,但加框处代码有错,请改正. Const n As Integer=10 Dim a(1 To n) As Integer Private Sub Form_Load() Dim IAs Integer Randomize For i=1 To n a(i)=Int(Rnd*100) List1.AddItem Str(a(i)) Next i End Sub Private Sub Command1_Click() Dim tmp As Integer,i As Integer Dim j As Integer,k As Integer For i=1 To n-1 k=0 For j=n To i+1 Step -1 If a(j)>a(j-1) Then

高中信息技术《冒泡排序算法》优质课教学设计、教案

高一冒泡排序教学设计 基本路线:数组-排序-冒泡排序【冒泡排序原理--流程图-算法优化】-小结 一、教材分析:本节内容选自浙江教育出版社《算法与程序设 计》第五章第三节。本节课主要讲解冒泡排序思想。排序算法是使用频率最高的算法之一,而冒泡排序是其中一种很典型而且相对简单的方法。它的学习同时为后面的选择排序做了铺垫。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冒泡排序的原理;掌握冒泡排序的流程图; 能力目标:学会使用冒泡排序思想设计解决简单排序问题的算法;进一步理解程序设计的基本方法,体会程序设计在现实中的作用; 进一步学习流程框图的使用。 情感目标:增强分析问题、发现规律的能力,激发学习热情; 学情分析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vb 算法设计的基本知识,学会利 用自然语言和流程图描述解决问题的算法,对排序中循环语句以有了一

定的基础。但数组变量的使用方法尚未接触,程序设计思想比较弱,在实际生活中往往忽视运用排序算法来处理实际问题,这就要求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会运用冒泡排序算法来处理实际问题,并为以后学习其它排序算法打下基础。 二、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冒泡排序原理及它的流程图 难点:理解冒泡排序中的遍、次等概念(即对变量使用的理解)以及用流程图描述冒泡排序的过程 三、教学策略与手段 采用讲解法、演示法、分析归纳法引导学生参与思考,用逐步求精的方式降低学生的理解难度,化抽象为具体,由特殊到一般,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四、课前准备 1.教师的教学准备:冒泡排序的课件、学案、素材 2.教学环境的设计与布置:多媒体网络教室、电子白板、多媒体教学平台等

五、教学过程 课前学习【设计意图】学Th能自己学会的不讲。排序数组知识点相对简单,由学生自学完成,之前的知识点学生可能会有所遗忘,通过这个方式让学生回顾。冒泡排序算法原理比较容易也由学生自学完成。 已给出的素材,完成学案关于数组、冒泡排序和循环结构的基本模式的相关部分的内容,。 请同学们学习学习网站上的课前学习,并完成学案的相关部分的内容。 上课! 对答案。 1、之前在巡视过程中拍到的学案内容传到电子白板。师:同学们,我们刚才完成了学案上的一部内容。来看一下同学们的成果。 我们给他掌声鼓励 2、排序的定义,请学生复述。师:如果从已排序的2 万个人中,查找一个人,用二分法查找,可以在15 步以内完成;如果把地球上的

对数据进行排序教学设计

《对数据进行排序》教学设计 惠州市第七中学戴翠萍 一.教材分析 本课使用的教材是广东省初级中学课本《信息技术》(2005年12月第一版)第一册(下)。学生对数据进行排序的应用事例最熟悉的莫过于学校里的成绩统计和排名了,所以,在学生的实践活动中,我采用让学生虚构本班5至10名同学的中、英、数三科考试成绩为数据源,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演示则用课本里的“校园小歌手”初赛评分表,以保持授课数据的连贯性。 二.学生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七年级的学生,在此之前他们已经学习了使用RANK函数自动排位的知识,所以对排序的含义不作过多的解释。抓住学习的要点快速地引入课题,尽量多给学生时间实践体验。 三.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1知道什么是排序、降序、升序; ○2学会对主要关键字进行排序; ○3学会用次要关键字、第三关键字进行较精细的排序; ○4提高学生应用Excel的能力。 2.过程和方法 通过实例的讲练—-任务探究和实践—-讨论交流—-总结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乐于学习和探究学习的习惯。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培养学生主动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做到学以致用; ○2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励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探究; ○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四.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选准主要关键字进行排序和升序降序的选择 ○2难点:使用次要关键字和第三关键字对主要关键字的值相同的记录进行精细排位 五.教学手段 基于“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任务驱动法、指导探究法以及学生的小组合作形式来组织教学。 六.课前准备 本节课在多媒体网络教室中进行,并在课前准备好相关素材。

(完整版)《中学生物学教学论》试卷(第五套)

《中学生物学教学论》试卷(第五套) 一、名词解释:(共10个,共20分) 师德:教师的职业道德,简称“师德”,它是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时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 教学技能:是指教师在课堂上利用教育理论和教学经验进行某一学科教学的能力基础,是教师为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而进行的有意识的活动。 教学原则:是有效进行教学必须遵的基本要求。它既指教师的教,也指导学生的学,应贯彻于教学过程的各个方面和始终。 课时计划:课时计划是教师和学生在上课时所从事的教学活动,所用的教学方法和所希望达到的教学目的的详细计划。通常称课时计划为教案。 观察力:表现在生物学科上是指善于观察生物体和生物现象的细微变化及其本质特点的能力。启发式教学:教师遵循认识规律,从学生实际出发,在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前提下,确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善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开展思维活动,主动探索,获取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 模象直观:模象直观是指实物、事物的模型和图像,它是实际事物的模拟品,如模型、图片、图表、图画以及幻灯、电视、电影等。 标准化考试:是按照系统的科学程序组织,具有统一的标准,并对误差作了严格控制的考试。STS教育思想:STS教育的基本精神强调理科各科教学应与本学科的科学与技术的发展紧密结合,与当前的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紧密结合。通过阐述科学、技术、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把学科教学与本学科的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社会生活中的应用结合起来,使学生不仅获得各学科较扎实的基础知识,而且着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备STS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常态记分法:或称正态记分法,即用简单文字等第或数字把学生学习成绩优劣表示出来的方法。 二、填空题:(共50个空,共25分) 1、最新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课程理念主要有三个方面,分别是_面向全体学生、_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和_倡导探究性学习_。 2、中学生物学的学科特点有(至少三个)_传授生物学基础知识__ 、 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反映现代生物学科学水平。

冒泡排序教学设计

冒泡排序教学设计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3.2.2冒泡排序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选自浙江教育出版社《算法与程序设计》第二章第三节和第五章第三节。以第二章内容为主,下节课让学生进行第五章编写程序及上机实践。 《课程标准》指出《算法与程序设计》模块教学主要目的是“使学生进一步体验算法思想,了解算法和程序设计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能从简单问题出发,设计解决问题的算法,并能初步使用一种程序设计语言编制程序实现算法解决问题。”冒泡排序的算法及程序实现就很好地较全面地体现了这点。 排序算法是使用频率最高的算法之一,而冒泡排序是其中一种很典型而且相对简单的方法。它的学习同时为后面的选择排序做了铺垫。通过冒泡实例的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程序设计能力,为今后在算法与程序设计方面的进一步研究和学习打下基础。 二、学情分析 通过前面的学习,同学们已经初步了解了算法设计的基本知识,学会了利用自然语言和流程图描述解决问题的算法,对排序中碰到的循环结构的流程图和循环语句以及数组变量的使用方法都已有基础。但由于实践比较少,对以前知识的遗忘率比较高,画流程图还不太熟练,程序设计思想比较弱。因此由浅入深,逐步引导比较适合学生的口味。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冒泡排序的原理;理解冒泡排序的流程图;编写冒泡排序的主要代码; 能力目标:学会使用冒泡排序思想设计解决简单排序问题的算法;进一步理解程序设计的基本方法,体会程序设计在现实中的作用;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发现规律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培养良好的程序书写习惯; 四、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冒泡排序原理及它的流程图 难点:理解冒泡排序中的遍、次等概念(即对变量使用的理解) 五、课前准备 教师的教学准备:冒泡排序的课件 2

高中信息技术《用循环的思想解决问题—冒泡排序》优质课教学设计、教案

“用循环的思想解决问题—冒泡排序”教学设计【学习目标】 1熟练掌握for 循环嵌套 2理解冒泡排序的思想 3学会用程序实现排序算法 【重点】用循环嵌套的思想解决问题 【难点】冒泡排序的算法 壱、回顾上节课所学的循环案例 (1)、Sum=1!+2!+3!…+i!…+n! 3 用递归函数实现 For i=1 to n s=s+f(i) Next i

递归函数function 函数名(变量as 类型)as 类型Function f(n As Integer) As Integer If n = 0 Then f = 1 Else f = n * f(n - 1) End If End Function (2)打印字符图形

弐、循环思想在冒泡中的应用 6.8 89 16.8 72.8 120 1 7.2 63 9.8 1在这些数据中,先找出最大值 2在剩余的数中,在找出最大值 3重复2,一直到剩下一个数,即完成了排序 ——如何求n 个数最大值? a(1) a(2) a(3) a(4) ……a(n) 首先a(1) a(2)比较,最大值存放在a(2)中然 后a(2)a(3),比较,最大值放在a(3)中 以此类推,一直到a(n-1)和a(n)比较,最大值放在a(n)中推论:利用a(i)>a(i+1)为判断条件,当条件成立,两个数交换值,否则进行下一轮比较如下图所示:

课堂实践1 8 名学生分别代表a(1)……a(8),分别存储 6.8 89 16.8 72.8 120 1 7.2 63 9.8以其他学生为导演,展示两两相比,交换的过程,如图

研究第i 轮时: 总结冒泡排序的思路:

排列组合教学设计

数学广角——排列组合 绩溪县实验小学 吴晓秋 教学内容: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P112例1、例2。 教学分析: 排列与组合不仅是组合数学的最初步知识和学习概率统计的基 础,而且也是日常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的数学知识。在二年级上册教 材中,学生已经接触了一点排列与组合知识,学生通过观察、猜测、 操作可以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本册教材就是在学生 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继续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 找出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观察、猜测、操作、合作交流等活动,找出简单事 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 2、初步培养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符号感。 3、学生在丰富的生活情境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 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的数学素养。 教学重点: 经历探索简单事物排列与组合规律的过程,能有序地找出简单事 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数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激情引趣 想和我一起去数学广角吗?相信凭借你们的智慧,今天一定会玩的非常开心! 二、操作探究 1、破译密码——体会排列。 (1)初步体会 课件出示:请输入密码 密码提示:用1、2、3组成的三位数。 有多少种可能性? (2)深入探究 用手中的数字卡片摆一摆,共有几种可能?一人摆数字卡片,一人写在答题卡上。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 实物投影仪展示不同写法。 (3)比较优化: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4)输入密码,开启数学广角 2、握手庆贺——体会组合 (1)实际感知 同桌互相握手庆贺合作愉快。 两个人握手几次?如果每两个人握一次手,三人一共要握手多少次呢?猜猜看? 现在四人一小组,请小组长作指挥,小组内的另外三个同学握一握,看看一共握手多少次?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选择小组上台展示有序握手的方法。 (2)提炼符号 有没有好方法把这个结果简单而有条理地记录下来呢?用自己喜

中学生物学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

《酶的作用和本质》 一、教材分析 细胞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时刻与周围环境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上一章重点介绍了有关细胞对物质的输入和输出等内容,本章顺理成章的介绍能量是如何输入细胞以及细胞是怎样利用这些能量的。知识点承上启下,符合认知规律。 本章第1节主要涵盖3个知识点,分别介绍了酶在细胞代谢中的作用、酶的本质、酶的三个特性。 本节课的教学将围绕前两个知识点展开,设计为1课时,同时也遵照了教材本身的安排。 根据《高中生物新课程标准》“说明酶在代谢中的作用”是理解水平的具体内容标准。教材安排学生做实验“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速率,引导学生自己得出结论,从而切身体会到酶具有很高的催化效率及其生理意义。 关于酶的化学本质,教材引导学生分析资料“关于酶本质的探索”自行归纳、总结、完善并能阐明和解释酶的定义。 在教材分析过程中,教学设计中我认为主要要解决一下几个问题: 1.教材本身呈现的第一课时教学内容相对较多,如何合理删减和调整部分教学内容,强调并突出重点,提高教学效率? 2.同学们在初三化学课上对无机催化剂作用的认识是比较成熟和完整的,本课能否以此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运用旧知,举一反三,理解催化剂共性? 3.高中新课程标准比较初中新课程标准在课程基本理念的设计上,更加注重生物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这一课程理念怎样在本课中体现和养成?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了消化酶,做过探究馒头在口腔中变化的实验,基本掌握了一般实验仪器的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 跨学科而言,学生在初三化学课上比较成熟和完整的认识了无机催化剂的作用; 学生通过初中新课改的训练,已经具备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基本学习态度、研究精神以及进行探究性学习的相关能力和方法。 三、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完成实验“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正确使用相关实验器具,分析相关讨论问题,从而知道酶具有很高的催化效率及其生理意义; 2.学生通过阅读并分析资料“关于酶本质的探索”,归纳、总结、完善并理解酶的定义,体会并养成科学探究在艰难中以及争论中不断继承、创新、实践的科学精神和态度;3.学生通过联系初三化学课知识,从现实生活中举例子等方法,了解活化能的概念,理解酶作为生物催化剂与其他无机催化剂的共同特征和作用,掌握跨学科、跨领域从现实生活中学习的技能。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酶的作用、本质; (2)酶的高效性。 教学难点: (1)酶能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 (2)学生小组实验的教学指导,保证课堂的有序和效率。 五、思想策略 在综合分析教材、学情的基础上,我提出本着面向全体学生,突出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

冒泡排序教学设计

高一冒泡排序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想 算法与程序设计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教师难教、学生难学成为一个突出的现象。如何消除学生畏惧心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正是我设计该课的主要目标。程序设计的基本方法是自顶向下地逐步求精和模块化。自顶向下地逐步求精是指首先要对所设计的系统有一个全面的理解,其次从顶层开始连续地逐层向下分解,直到系统的所有模块都被分解为一条条的详细指令时为止。模块化是指把一个大的程序按照一定的原则划分为若干个相对独立但又相关的小程序(模块)的方法。依据这个基本方法,在教师的引导下,从简单到复杂,从粗到精,各个难点分解,最后师生共同完成总流程图的设计。在整个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引发学生的思考,让他们真正参与进来。 二、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选自浙江教育出版社《算法与程序设计》第二章第三节和第五章第三节。以第二章内容为主,下节课让学生进行第五章编写程序及上机实践。 《课程标准》指出《算法与程序设计》模块教学主要目的是“使学生进一步体验算法思想,了解算法和程序设计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能从简单问题出发,设计解决问题的算法,并能初步使用一种程序设计语言编制程序实现算法解决问题。”冒泡排序的算法及程序实现就很好地较全面地体现了这点。 排序算法是使用频率最高的算法之一,而冒泡排序是其中一种很典型而且相对简单的方法。它的学习同时为后面的选择排序做了铺垫。通过冒泡实例的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程序设计能力,为今后在算法与程序设计方面的进一步研究和学习打下基础。 三、学情分析 我是先上第一、三、四章,再上第二和第五章。通过前面三章的学习,同学们已经了解了算法设计的基本知识,学会了利用自然语言和流程图描述解决问题的算法,对排序中碰到的循环结构的流程图和循环语句以及数组变量的使用方法都已有基础。但由于实践比较少,对以前知识的遗忘率比较高,画流程图还不太熟练,程序设计思想比较弱。因此由浅入深,逐步引导比较适合学生的口味。 四、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冒泡排序的原理;理解冒泡排序的流程图;编写冒泡排序的主要代码; 能力目标:学会使用冒泡排序思想设计解决简单排序问题的算法;进一步理解程序设计的基本方法,体会程序设计在现实中的作用;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发现规律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培养良好的程序书写习惯; 五、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冒泡排序原理及它的流程图 难点:理解冒泡排序中的遍、次等概念(即对变量使用的理解) 六、教学策略与手段 采用讲解法、演示法、讨论合作、分析归纳法引导学生参与思考,用逐步求精的方式降低学生的理解难度,化抽象为具体,由特殊到一般,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七、课前准备

对数据进行排序教学设计

对数据进行排序教学设计 银川市第八中学 杨艳红

对数据进行排序 教材分析:《对数据进行排序》是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宁夏教育厅编著的八年级(下)信息技术第5单元第一节第1课时的内容。本节课是学生学习了对工作表的编辑和在Excel 中进行数据计算的基础上引入的,是对前面知识的提升。教材中以“做一做”模块为主线,通过对“做一做”模块的处理,引导学生学习对数据进行排序的简单操作,“金钥匙”模块解释了为什么要使用空白行,“知识窗”模块介绍了使用多关键字排序,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试试看”模块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提高操作技能,更好的掌握对数据排序的方法。学情分析:学生前面已经学习了认识Excel、在Excel中进行编辑和在Excel中进行数据计算的内容,所以在学习这节课的内容时难度不是很大。但是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不是很好,所以需要加强这方面的练习。 课时: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理解排序的意义 2、能理解主要关键字、次要关键字的概念 3、能掌握在E xcel中对数据进行排序的方法 4、能够利用所学的内容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1、搜集最近一次的期中考试成绩,提出需要帮班主任老师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 2、通过任务驱动的方法,引导学生主动的完成学习任务,自己找出排序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培养并加强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和相互协作解决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排序的意义 2、对数据进行简单排序 3、对数据进行复杂排序 难点:根据需求选择合适的关键字对数据进行排序 教学方法 讲授法、情景教学法、演示法、任务驱动法 教学过程

冒泡排序教学设计

3.2.2冒泡排序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选自浙江教育出版社《算法与程序设计》第二章第三节和第五章第三节。以第二章内容为主,下节课让学生进行第五章编写程序及上机实践。 《课程标准》指出《算法与程序设计》模块教学主要目的是“使学生进一步体验算法思想,了解算法和程序设计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能从简单问题出发,设计解决问题的算法,并能初步使用一种程序设计语言编制程序实现算法解决问题。”冒泡排序的算法及程序实现就很好地较全面地体现了这点。 排序算法是使用频率最高的算法之一,而冒泡排序是其中一种很典型而且相对简单的方法。它的学习同时为后面的选择排序做了铺垫。通过冒泡实例的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程序设计能力,为今后在算法与程序设计方面的进一步研究和学习打下基础。 二、学情分析 通过前面的学习,同学们已经初步了解了算法设计的基本知识,学会了利用自然语言和流程图描述解决问题的算法,对排序中碰到的循环结构的流程图和循环语句以及数组变量的使用方法都已有基础。但由于实践比较少,对以前知识的遗忘率比较高,画流程图还不太熟练,程序设计思想比较弱。因此由浅入深,逐步引导比较适合学生的口味。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冒泡排序的原理;理解冒泡排序的流程图;编写冒泡排序的主要代码; 能力目标:学会使用冒泡排序思想设计解决简单排序问题的算法;进一步理解程序设计的基本方法,体会程序设计在现实中的作用;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发现规律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培养良好的程序书写习惯; 四、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冒泡排序原理及它的流程图 难点:理解冒泡排序中的遍、次等概念(即对变量使用的理解) 五、课前准备 教师的教学准备:冒泡排序的课件

1.2.1排列教学设计

1.2.1排列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排列数的意义,掌握排列数公式及推导方法,从中体会“化归” 的数学思想,并能运用排列数公式进行计算。 2、过程与方法:能运用所学的排列知识,正确地解决的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运用所学的排列知识,正确地解决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排列数公式的理解与运用;排列应用题常用的方法有直接法,间接法 教学难点:排列数公式的推导 授课类型:新授课 课时安排:1课时 教 具:多媒体 教材分析: 分类计数原理和分步计数原理既是推导排列数公式、组合数公式的基础,也是解决排列、组合问题的主要依据,并且还常需要直接运用它们去解决问题,这两个原理贯穿排列、组合学习过程的始终.搞好排列、组合问题的教学从这两个原理入手带有根本性. 排列与组合都是研究从一些不同元素中任取元素,或排成一排或并成一组,并求有多少种不同方法的问题.排列与组合的区别在于问题是否与顺序有关.与顺序有关的是排列问题,与顺序无关是组合问题,顺序对排列、组合问题的求解特别重要.排列与组合的区别,从定义上来说是简单的,但在具体求解过程中学生往往感到困惑,分不清到底与顺序有无关系. 教法选择:探究式与讲授式结合 学情分析: 对于高二的学生,知识经验已较为丰富,他们已具备了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和演绎推理能力,所以在授课时注重引导、启发、研究和探讨,从而促进思维能力的进一步发展。针对高中生思维特点和心里特征,本节课我采用启发式、探究式、讲授式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分类加法计数原理:做一件事情,完成它可以有n 类办法,在第一类办法中有1m 种不同的方法,在第二类办法中有2m 种不同的方法,……,在第n 类办法中有n m 种不同的方法那么完成这件事共有种不同的方法2.分步乘法计数原理:做一件事情,完成它需要分成n 个步骤,做第一步有1m 种不同的方法,做第二步有2m 种不同的方法,……,做第n 步有n m 种不同的方法,那么 种不同的方法 二、讲解新课: 问题1.从甲、乙、丙3名同学中选取2名同学参加某一天的一项活动,其中一名

2017初中生物七年级下册教材分析

XX初中生物七年级下册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总体介绍1、体现新的程理念(1)面向全体学生:《生物学》是面向全体初中学生的,因而教科书注重使每个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例如,教科书力图克服过去中学教科书较为严重的城市化倾向;力图克服精英教育思想,精选教学内容降低教学难度;力图图文并茂,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提高教科书的可读性等。(2)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生物学》涵盖的目标不仅是生物学基础知识,还包括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及行为习惯等各方面。《生物学一、教材的总体介绍 、体现新的程理念 (1)面向全体学生:《生物学》是面向全体初中学生的,因而教科书注重使每个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例如,教科书力图克服过去中学教科书较为严重的城市化倾向;力图克服精英教育思想,精选教学内容降低教学难度;力图图文并茂,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提高教科书的可读性等。 (2)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生物学》涵盖的目标不仅是生物学基础知识,还包括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及行为习惯等各方面。《生物学》通过精选教学内容,使各项培养目标得到真正落实。 (3)倡导探究性学习:《生物学》精心安排了各类探究活动,使学生通过科学探究和其他学习形式积极主动地学习

生物学,提高教学效果。 《生物程标准》提出的3项理念中,核心理念是面向全体初中学生。《生物学》编著的特色正是突出了这一核心理念。 2、编写指导思想 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促进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变被动接受式学习为主动探究式学习为突破口,使教材符合学生发展的需要和社会需求,反映生物科学的新进展及其在社会中的广泛应用。 3、编写原则 (1)把握基础性,体现先进性。(2)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自主探究。(3)突出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4)重视科学态度、科学方法和科学价值观的教育。()渗透STS教育思想。(6)广泛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7)加强启发性和可读性。(8)具有弹性。

JAVA冒泡法排序

import java.util.*; import https://www.docsj.com/doc/0b16441807.html,ng.*; public class Test1 { /** *@param args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 TODO Auto-generated method stub int[] a1=new int[]{1,2,4,12,33,78,9,3}; int i,j; for(i=0;ia1[j+1]){ temp=a1[j]; a1[j]=a1[j+1]; a1[j+1]=temp; } } } for(int r=0;ra2[j+1]){

temp=a2[j]; a2[j]=a2[j+1]; a2[j+1]=(char)temp; } }result+=a2[i]; } System.out.print(result); } }

冒泡排序的教学设计

VB 程序设计之十大算法-------“冒泡排序”教学设计 姓名:李芳 邮箱:czzflf@https://www.docsj.com/doc/0b16441807.html,

【教材分析】 本节课取之《中职计算机专业高级教程》,因本书中涉及到排序类的题型不多,而且知识点比较单一,例题没有很好的与控件结合起来,因此在课堂中将引入形式各样的题型,让学生通过读题、分步解题来掌握知识点,得出一类题型的解题规律,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学情分析】 本课教学对象是高三计算机专业班级,班级由18名同学组成,其中有一名同学是本学期刚从实习转回高复。他们在高二VB教学中就突显出拿到编程题无从下手的窘况,缺乏分析问题的能力,由于英语底子薄,在编写代码方面有时即使知道该如何书写,但也总因为单词写错而影响整个得分。 【考纲分析】 对于这一算法,在考纲中只有这样一句话:“掌握冒泡排序法的编程方法”。但是对于这个知识点是高考中操作设计大分题,因此必须让学生引起高度的重视。例如在2012年的高考中,最后一题设计题16分就是关于排序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简单排序题,得出读题的方法和解题“三步走”块化的概念。 2.能够将长代码进行分块化编写,从而解决复杂题型。 过程与方法 1.读题时学会抓住其中的关键字,知道解题思路 2.边讲边练的教学法,帮助学生自主学习 情感与态度 1.以简单易懂题入手,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树立信心 2.培养学生处理复杂问题的耐心 【教学重点】 1.清楚冒泡排序的固定代码 2.对编程类题型形成“输入、处理、输出”三步走的概念 3.养成高考解题的规范性。 【教学难点】 1.能够学会捕捉题中的关键字 2.能够书写冒泡与控件相结合题的代码 【教学方法】 分析法、举例法 【教学过程】

中学生物学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

第五题:五、以你自己熟悉的一节课为例,说明教学设计的一般过程和方法。 除了具有教学设计的所有要点之外,教学设计的篆写一般要符合以下几点: (一)明确所写题目领域,把握此领域内容的基本方向、基本要求,做到基本东西不跑偏。 (二)研读教材,同中求异:研读教材,重要的是要到别人看到的,还要看到别人看不到的,要从三个维度——编辑、学生、教师的视角解读教材。读懂教材的基本方法,主要是“一看二想三答四验”:一看:有什么——教材中有什么 二想:为什么 1. 不这样行吗,不这样行,干吗非要这样,教材要传递是什么 2. 教材前后之间的逻辑关系是什么 3. 根据教材编排确定的教学策略是什么 4. 如果出考题,考什么,怎么考 三答:是什么——不想明白不罢休 四验:再思考——看教参、阅读书籍 (三)研读学生,积累学生经验:研读学生,要科学严谨、求真求实,要不断思考、反思、实践,研读教材的基本方法有三种——前测、试讲、访谈。根据所讲内容进行前测,可以了解学生关于此知识点的学习基础、生活经验,试讲可以积累学生学习过程经验,便于教师调整教学进程,个人访谈,可以了解不同层次、不同水平学生与众不同的思维过程,可以帮助教师采用多种方式应对学生思维的复杂化。 (四)提出自己的思考,确定设计的主题:主题要清晰明了、生动有趣、凸显本质,一个好的主题不仅彰显作者的智慧,还最大限度的激发他人的兴趣,增加文章的力度和厚度。 (五)行文:行文要结构严谨、瞻前顾后、环环紧扣,好的文章前后呼应、重点突出、观点明确。 以《酶的作用和本质》为例 ①教材分析 细胞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时刻与周围环境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上一章重点介绍了有关细胞对物质的输入和输出等内容,本章顺理成章的介绍能量是如何输入细胞以及细胞是怎样利用这些能量的。知识点承上启下,符合认知规律。 本章第1节主要涵盖3个知识点,分别介绍了酶在细胞代谢中的作用、酶的本质、酶的三个特性。 本节课的教学将围绕前两个知识点展开,设计为1课时,同时也遵照了教材本身的安排。 根据《高中生物新课程标准》“说明酶在代谢中的作用”是理解水平的具体内容标准。教材安排学生做实验“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速率,引导学生自己得出结论,从而切身体会到酶具有很高的催化效率及其生理意义。 关于酶的化学本质,教材引导学生分析资料“关于酶本质的探索”自行归纳、总结、完善并能阐明和解释酶的定义。 在教材分析过程中,教学设计中我认为主要要解决一下几个问题: 1.教材本身呈现的第一课时教学内容相对较多,如何合理删减和调整部分教学内容,强调并突出重点,提高教学效率? 2.同学们在初三化学课上对无机催化剂作用的认识是比较成熟和完整的,本课能否以此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运用旧知,举一反三,理解催化剂共性? 3.高中新课程标准比较初中新课程标准在课程基本理念的设计上,更加注重生物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这一课程理念怎样在本课中体现和养成? ②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了消化酶,做过探究馒头在口腔中变化的实验,基本掌握了一般实

浙教版高一冒泡排序教学设计

浙教版高一冒泡排序教学设计 浙江省象山中学章婷红 315700 zthdd@https://www.docsj.com/doc/0b16441807.html, 一、设计思想 算法与程序设计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教师难教、学生难学成为一个突出的现象。如何消除学生畏惧心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正是我设计该课的主要目标。程序设计的基本方法是自顶向下地逐步求精和模块化。自顶向下地逐步求精是指首先要对所设计的系统有一个全面的理解,其次从顶层开始连续地逐层向下分解,直到系统的所有模块都被分解为一条条的详细指令时为止。模块化是指把一个大的程序按照一定的原则划分为若干个相对独立但又相关的小程序(模块)的方法。依据这个基本方法,在教师的引导下,从简单到复杂,从粗到精,各个难点分解,最后师生共同完成总流程图的设计。在整个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引发学生的思考,让他们真正参与进来。 二、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选自浙江教育出版社《算法与程序设计》第二章第三节和第五章第三节。以第二章内容为主,下节课让学生进行第五章编写程序及上机实践。 《课程标准》指出《算法与程序设计》模块教学主要目的是“使学生进一步体验算法思想,了解算法和程序设计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能从简单问题出发,设计解决问题的算法,并能初步使用一种程序设计语言编制程序实现算法解决问题。”冒泡排序的算法及程序实现就很好地较全面地体现了这点。 排序算法是使用频率最高的算法之一,而冒泡排序是其中一种很典型而且相对简单的方法。它的学习同时为后面的选择排序做了铺垫。通过冒泡实例的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程序设计能力,为今后在算法与程序设计方面的进一步研究和学习打下基础。 三、学情分析 我是先上第一、三、四章,再上第二和第五章。通过前面三章的学习,同学们已经了解了算法设计的基本知识,学会了利用自然语言和流程图描述解决问题的算法,对排序中碰到的循环结构的流程图和循环语句以及数组变量的使用方法都已有基础。但由于实践比较少,对以前知识的遗忘率比较高,画流程图还不太熟练,程序设计思想比较弱。因此由浅入深,逐步引导比较适合学生的口味。 四、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冒泡排序的原理;理解冒泡排序的流程图;编写冒泡排序的主要代码; 能力目标:学会使用冒泡排序思想设计解决简单排序问题的算法;进一步理解程序设计的基本方法,体会程序设计在现实中的作用;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发现规律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培养良好的程序书写习惯; 五、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冒泡排序原理及它的流程图

结合生活经验_注重算法的实际应用_冒泡排序_教学设计点评_谢作如

29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1/11 《冒泡排序》一课,在算法和生活的联系方面有了一定的突破,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 算法挖据,从玩转扑克牌开始“教育即生活。”陶行知先生如是说。生活是教学的出发点和起点,信息技术教学需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学习实际,要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源泉。教师在组织教学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活用”教材,用学生的真实生活丰富、充实教学内容。因此,在进行“算法及程序设计的实际应用”教学时,要注意关注学生已有的实际生活经验,教学所选取的素材要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起点,瞄准算法与学生生活经验的最佳结合点,并架起桥梁,在课堂上创设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活动,引入生活之水,促进学生对算法的理解。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教师采用了游戏法、演示法、分析归纳法等,用身边熟悉的扑克牌例子出发,引导学生参与思考,用逐步求精的方式降低学生的理解难度,化抽象为具体,由特殊到一般,从易到难,一环扣一环地进行深入学习,有效地突出重点并突破了难点。我们来看教师的具体做法。 环节一,课前教师先给每组(机房共8组,每组5人)随机分5张扑克牌,要求每人手里持一张牌。并提出要求:这节课 的任务就是把小组同学手中的牌按从小到大的顺序在自己的组里进行排序。 环节二,每组同学根据手里的牌,从小到大进行排序(即小的牌在前面,大的牌在后面)。思考如何把一组扑克牌数字进行排序,归纳方法。 环节三,学生亲身实践手中的扑克牌并观看冒泡排序动画演示。 环节四,亲身实践,从小到大排序手中扑克牌(给学生足够的时间)。 在一节课中,教师大胆地把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在玩扑克牌的过程中体会计算机排序的算法,这无疑比让学生观看N次的课件和教师不厌其烦地讲解冒泡排序过程的效果要好得多。我听过多节《冒泡排序》的公开课,也见过有教师将不同高度的学生请到讲台前演示冒泡的做法,看上去有趣而直观,其实容易造成课堂纪律混乱,难以控制。相比之下,使用扑克牌的教学效果要更好些。 ● 算法分析,善于使用生活化的类比 算法与程序设计模块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一门课程,在教学中强调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数学知识和逻辑思维判断能力。类比法是将抽象、难以理解、看不见摸不着的知识和具体、容易接受、有形 冒泡排序是一种经典的排序算法,在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算法与程序设计》教材中,冒泡排序算法是教学重点,也是难点。相对于Excel、FrontPage、QQ之类的软件,算法在学生眼里是抽象而高深的,因此,缺乏学习的热情。而浙教版的教材特别强调算法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关键地位,如果不对教材内容进行认真处理,很容易导致学生对算法失去兴趣,甚至反感。那么,如何让学生认识到算法是信息技术处理信息的核心内容?如何使学生更好、更深入地理解算法、学习算法?如何让学生体验到应用算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成功和快乐?这些都是教师在教学算法与程序设计模块时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也是需要探索的方向。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对算法与程序设计模块教学提出了要求:“要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引导学生注意寻找、发现身边的实际问题,进而设计出算法和计算机程序解决实际问题。”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从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出发,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培养学生获取、分析、应用信息的能力,促进学生运用编程知识解决生活问题能力的提高,使学生真正从工具的桎梏中走出来,走进算法与程序设计这个充满魅力的世界。吴晓海老师设计的 结合生活经验,注重算法的实际应用 ——《冒泡排序》教学设计点评 谢作如 浙江省温州中学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