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全册教学反思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全册教学反思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全册教学反思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全册教学反思

一年级数学

XX学校:XXX

一、准备课1、数一数教学反思

“数一数”一课是一年级学生入学学习数学的第一课。为了使学生了解学

习数学的重要性,我一上课就运用了轻松的谈话方式唤起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在教学中我设计了生动有趣的数数活动,吸引刚刚走入课堂的学生和其注意力激发学生兴趣。学生们兴致勃勃地数了生动活泼的主题图中的事物,再抽象出数,然后再回到数数活动中进行教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我发现许多学生没入学前就会数数情境图中的数数难不住这些学生们。但也有出现个别学生数错的情况。

一、准备课2、比多少教学反思

在教学本课时要重点利用教材情境图,以讲故事的形式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并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通过摆一摆、数一数、比一比等数学活动让学生学会比较物体的多少,重点学会一一对应的方法进行比较。在教学中有令人欣喜的地方如在学习“同样多”是学生的观察能力真令人佩服,课上学生除了说“小兔和萝卜同样多,小猪和苹果同样多。。。。。。”还观察到“桥和房子同样多”。

二、位置1、上、下、前、后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教学我主要设置了三个任务

1、认识上、下、前、后的基本含义。

2、学会用上下前后完整地表达事物的位置关系。

3、体会上下前后位置的相对而体会相对性是这节课的难点。

在教学过程中虽然整堂课很流畅,但是总感觉这堂课还是欠缺火候,孩子们的积极性虽然高,却表现得有些浮躁。首先谈一谈这节课我的两点做法

一、游戏为主强化主题。

在教学设计中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创设了

一系列生动、活泼、有趣的活动情景在教学上下的时候设置了指一指游戏问学生鼻子的上面是什么让学生指一指在教学前后的时候又让学生排队激情引趣烘托气氛让视觉、触觉、听觉等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动手、动口又动脑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完成了本节课的学习真正体现了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的理念。

二、来源生活用于生活

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认为“数学来源于现实也必须植根于现实”。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运用所掌握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可以使学

生体验到数学的价值、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如:教学上下的时候出示大桥的情景,同时让学生看看教室的上面是什么,教室的下面是什么,当有学生说出有垃圾的时候又可以进行讲卫生的教育。教学前后,通过排队的情境既能让学生感受到前后的相对性又能进行社会公德教育。

但是这节课虽然学生说得很好讲的流畅学的欢快却也有很多不如意的地方:

1、参照物的概念要讲吗?在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上要让学生初步感受到位置的相对性,但是这感受是什么程度呢?教师提问为什么火车一会在上面,一会在下面的

时候,学生是很难讲出来参照物不同的,我觉得只能让学生在活动情境中体会到相对性就可以了不用加以总结。

2、为什么上课讲得头头是道,而作业却错误百出呢?在教学前后的时候,巩固练习中,动物游泳比赛有部分学生填了上下。说明上下前后的位置关系并没有完全理解。而在楼层问题中,学生的第几层的概念没有发展完善,最高的一层有部分学生会认为是第一层。特别……在谁的上面在谁的下面对学生来说也是难点。

二、位置

2、左右教学反思

当我问到“老师与学生都举起右手为什么老师举起的与同学们的右手不一样”有部分同学说“因为老师转过来了。”“因为你与我们面对面。”有的学生说得比较完整“因为老师所对的方向变了右手边也跟着变了所以不一样”。也有的认为左手变成了右手。我就举着右手转动给学生看。为了训练这个环节。我特意组织全班同学举着右手走楼梯。让孩子了解上下楼梯总是靠右走。使学生明白了“方向不同左右不同”的道理。从而突出难点。

三、1~5的认识和加减法

1、1――5的认识及书写教学反思

刚入学的孩子上课习惯尚未形成,自控能力差,需要有趣味性的学习方式。让一年级的新生投入到数学活动中的关键是调动起他们的兴趣,创造一个学生乐于参与的活动情境。我利用坐火车旅游形式,将练习题串在一起,变枯燥的练习

为生动有趣的数学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问题情境中的问题,增加学生的直接经验。在练习中,通过用手指表示得数,将式子列在自己的纸板上,小组交流、抢答等形式,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都得到需要的数学知识。习题的内容上选择有生活味的、学生熟悉的情景,可大大提高他们的兴趣。比如点点人数看看动物园数数小蜜蜂,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注意、去思考、从而让学生亲近数学、喜欢数学、提高数学学习的能力。

2、比大小教学反思

年级小朋友处于形象思维阶段,学习抽象数的大小时有一定困难,教学时我先复习1-5各数,故意打乱数序,然后请学生上台来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以建立学生初步的数感,让学生独立地将摆放凌乱的水果图片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出谁多谁少。在这个基础上再来引导学生比较两个抽象数的大小的方法。

3、第几教学反思

第一、在课堂教学中我只注重讲解,而实际操作的相对少了一些,讲课速度偏快些,我觉得应该通过摆图形让孩子们动手操作,比如拿出左边的几个或拿出右边第几个,多操作多练习来理解所学的知识。

第二、几和第几是教学的难点,因为这里还涉及到一个从哪边数的问题,学生对区分左右还有一定的困难,而且几和第几也会混淆。比如从左边起涂4个灯笼,学生可能只涂了第四个。

4、分和合教学反思

教师的课堂应变能力,自己比较紧张,也由于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经验不够丰富,在处理一些突发事件是不够灵活。由这一点,我得到启示:作为一个教师,必须不断研究教材,研究学生,更要研究学习过程,善于思考,找到教学的切入点。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是新课标所倡导的理念,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进一步发展,让孩子成为真正的主人,才能落实教学任务。这也是我平时教学中的困惑是我在教学中进一步需要加强之处,这也是对我的另一启示。

5、加法教学反思

学生的倾听和回答习惯还需要加强培养。虽然开学到现在,我很注重培养学生的倾听和回答习惯,但在本节课中还是有出现个别同学在老师没说完或同学没回答完时,就急冲冲的把答案说出来。

8、0的认识教学么思

在教学中我把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学生的主动学习,鼓励学生多说上面,忽视了对学生参与学习的深度的把握。就是教学0的第二含义时浪费了很多时间,特别是忽略学生的实际能力,导致课间容量过大学生难以掌握。以为只要给学生自主学习空间让学,生畅所欲言这样学生就会主动掌握知识忘记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帮助者、指导者”的角色。因此我觉得目前我面临的是一群刚入学的小学生我们根本没有驾驭大容量课堂的能力不能总是想把学生的思维定在自己设想的圈子中要了解学生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才能更好的运用知识。

9、有关0减法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我先让学生理解有关0的含义在此基础上再展开教学。在新授环节中我让学生自己观察图片理解图中的含义并发挥想象看图说故事。这样一来就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对此的兴趣都很浓吸引住了他们的眼球。但是在这里让学生说的太少了因此没有让学生有一个好的平台来表达也没有充分的发挥学生丰富多彩的想象力。这是一个不足之处。在学生看图列算式的时候我让小朋友们利用摆小棒来理解算式中数字的含义尤其是对于0的认识再让他们说一说算式表达的含义。

第四单元认识立体图形教学反思

由于情境的设计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最贴近他们的生活实际。教学目标的确定和教学层次的安排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使用比较恰当。因此全班学生在整节课的学习过程中态度积极主动参与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第五单元6-10的认识和加减法

第一课时6和7的认识教学反思

这节课里我利用教材的情境图引导学生亲身经历了观察、操作的活动过程活跃了课堂气氛激起了学生学习和相互交流合作的积极性让他们在活动中全面受数概念的形成过程。

第二课时6和7的组成课后反思

学生对这些数字非常熟悉因此学起来很轻松。6和7 的组成是在学生学习了2——5的组成基础上进行的教学。教学中我让学生运用学习2——5的分解与组成方法进行自主探究6和7 的分解与组成学生根据已有知识和经验能很快得出结果。从学生的汇报中了解到学生是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分解的这点做到了教参中要求渗透的“有序”思想。而且学生能根据分法写出式子。但教学中要求渗透“推想”思想要求根据一个组成式子推想出另一种式子而学生是根据自己的分法得出式子的。因此在教学中我让同桌学生从不同的角度重点观察一种摆法让学生能从一种摆法得出两个组合式子从而渗透“推想”思想。在本课的教学中还存在一些不足地方。如对于6和7 的分解与组成在课堂中可以要求学生按顺序以及推想的方法进行记忆对学生进一步渗透“有序”与“推想”思想。另外熟记之后可以为学生进行6和7的加减法计算打好基础,学生可以运用6和7的组成熟练地进行加减法计算,提高计算速度。特别是6可以分成4和2,7可以分成4和3要加强记忆。因此,今后在教学8、9、10的组成时自己要注意这一点。

第三课时6和7的加减法课后反思

有以前学前教育的基础学生学起来比较容易。但仍有几个学习困难的同学理解有困难。1、结合情境,引导学生操作,充分感受“一图两式”。我们把课本中小朋友摆小棒的图,变成学生喜欢的卡通小动物,小鸡和小青蛙。由小动物在草地上荡秋千的画面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画面生动活泼既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又吸引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把1只小鸡和5只小青蛙放到每个组的

草地秋千上,求一共有多少只小动物通过两位同学不同角度的观察列出两道不同的加法算式并让学生说明是怎样看图列式的。这一环节初步感受“一图两式”感知根据一幅图可以列出两道不同的算式。2、独立操作,形成概念。理解“一图两式”。我设计的第一个环节,是让学生在情境中感知“一图两式”。而接下来的第二个环节,是让学生在情境中独立地进行操作,进一步巩固和理解“一图两式”的意思。在秋千数量不变的情况下,让学生思考,还可以摆几只小鸡和小青蛙并看着自己的图列出两道加法算式。这样便出现了两组6的加法算式,加上同位同学进行讲解怎样看图列式的,又进一步提高了学生合作能力。通过这一环节的教学,使学生从感知中树立“一图两式”的概念。这样处理,既给学生提供了自由的操作空间和充足的思考余地,又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用数字意识。可能是让学生合作得多了,加上孩子年龄小自控能力差,有些孩子开始开小差、乱说,今后,还要加强这些学习习惯的培养。3、建立表象,由具体操作到看图列式。第三个环节,便是学生根据教师出示的直观图,自己独立列算式。使学生能够由具体的实物抽象到看直观图列式,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遵守了学生的认知规律。4、根据学生认知规律,合理安排教材内容。在教学设计中我把6和7的加减法分开处理先教学加法进行巩固。再教学减法进行巩固这样学生能够在很扎实的理解加法的“一图两式”的前提下进一步学习减法。在最后的练习中再出现加法和减法的综合练习使学生能够整体、全面地理解巩固新知识。如在综合练习中出现了四道看图列式。由于难易程度不同可以让学生任意选择其中一幅图进行列式计算。这样安排提供了充分的学习选择机会而且练习题的设计有针对性能够照顾到全体学生的学习水平。5、活动形式多样化语言贴近学生生活。

课堂上我们设计了这样几个活动:a.你还想让几只小青蛙和几只小鸡来玩秋千

自己摆一摆。 b.你们草地上的小动物也累了你想让哪种小动物先回去呢? c.综合练习让学生在这四幅图中任意选一幅图喜欢哪一幅就做哪一题。留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让学习灵活地选择同时也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孩子们的学习兴致较高只是由于放得太开了有的孩子说不到点上

第四课时用数学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放手让学生大胆探索明确大括号所表示的意义。

第五课时综合练习课课后反思

学生是第一次接触数学的解决问题,有些不会分析并理解,不知道有些符号是什么意思,要多练习并巩固。

第六课时8和9的认识教学反思

这节课以引导学生亲身经历、操作为主,让学生在活动中建立8和9的概念。本节课上后个人感觉还有很多细节问题没有处理好:1、本节课拖堂5分钟,主要原因有二,首先可能是教学内容较多,二是收集的信息中有一个关于8和9的小故事,我觉得这个题材不错,于是在课堂上给学生读了一下,也浪费了1 分钟时间,虽然感觉这能吸引学生的兴趣,但在时间如此紧凑的前提下,也只能放在课后让学生去了解。另外,在处理8和9的序数意义时,我怕读题太费时间,但结果学生由于识字量有限,对这一题解决得并不理想,也许读一读题目,效果会好很多,毕竟这是一年级的学生。2、8和9的书写环节应该调整在揭题之后。看到

课本上的顺序是这么安排的,就这么死板地去教,可见自己处理教材上还应考虑得更周全些。在理解8、9的基数和序数意义时,我让学生现场站一站,如请从左数第8个学生站起来,请从右数8个学生站起来。这样的方法既直观又生动,可以有效帮助学生理解“几和第几”,从而突破难点。

第七课时8、9的组成教学反思

这一次的学习,学生兴趣盎然。首先,分圆片不再跟前几节课一样,自己一个人完成了,而是小组合作。学生觉得比自己一个人分,一个人说、记有趣多了。通过动手活动还培养了学生合作互助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能力。学生完成8的组成后再及时抓住不同层次学生所展示出的不同想法即此处的“点睛之笔”。“8的组成为什么只记4种”让这部分层次高一些的学生介绍自己的想法,通过讨论,使所有的学生明确,更使分了7种的学生悟出,不用全部分完,只用分出、记住前4种,就可以记住全部7种“8的组成”了。从而在学习“9的组成”时能贯彻这一思想方法,从“9”的8种组成中挑出4种记忆,并能从这4种衍生出全部8种。今后,应加强小组合作交流,应该让学生学会分工、与合作,避免时间的浪费,提高学习效率。一年级学生动手时课堂纪律乱是最令人头疼的事情有时怕乱都不敢放开,可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还是尽量的去尝试放手让学生去探究。

第八课时8和9的加减法教学反思

《8、9的加减法》是小学数学第一册第六单元第二小节的重点内容之一,它是在学生学习了7以内的加减法和8、9的认识的基础上安排的,是进一步学习20

以内加减法的基础。它是本单元的重点,也是本册书的重点内容。本节课一开始复习和巩固了8、9的组成,为今后熟练地,口算打基础。在新课环节,我用孩子最喜欢的卡通人物来设立三关,在学生闯关中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首先,我通过让学生观察主题图,引导学生充分感受“一图四式”。由于学生已经有了看一幅图列出两个算式的基础,所以列出加法算式相对容易一些,而列出减法算式则是这部分的难点。利用老师的语言和动作引导,让学生以看图说话的方式搜集相关数据,初步感知根据一幅图可以列出四道不同的算式。其次、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操作,通过摆小棒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和理解“一图四式”并掌握了8和9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接着直接出示算式5+3、3+5、8-3、8-5计算,提问:你是怎样算出得数的,鼓励学生说出多种计算方法,使计算方法多样化,如:数数、想数的组成与分解、调换加数的位置、算减法想加法等。最后,通过送信游戏和课堂练习来巩固和应用所学的知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且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特别是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指导学生从小养成善于发现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并用准确、简洁的数学语言进行表述的良好习惯,并通过学生说三句话以及算式中每个数字所表示的意思让学生真正明白了加减法的算理。本节课,也存在一些不足,比如,在第一个环节,让孩子说的还是不够,8、9的组成不够熟练,在教学中,引导得多,放手让孩子自己自主思考的时间不够。

第十课时10的认识教学反思

学生第一次写两个数字组成的数,学写中协调性比较差,写1合0时都是要求略斜、组合后写成了尖尖的。问题在于前面写0时要求不够严格。10的认识和

组成是在认识了9以内的数和组成的基础上学习的内容。这节课我围绕课标体现趣新活三个特色制作了以下环节。一、故事导入激发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推动学生探究新知识的动力,但兴趣总是在一定情境中产生。为此,在新课开始时,我注意创设情境,激发参与的动机,利用听《瘦子1和胖子0的故事》在引导学生听故事的同时,适时激疑9的后面是几,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10的认识。这种设计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主动参与学习的动机,使学生学习情绪高涨达到学习的最佳境界。二、结合课本,认识10,并学会按照顺序去数。结合课本先显示一幅主题图供学生数数并抽象出数10,再认识10、10以内数的顺序比较相邻两个数的大小,最后学习10的组成和写数。这部分内容在编排上与8、9的认识主要有两点不相同,一是没有安排10的序数意义,因为学生对自然数的序数意义已比较熟悉了,二是将10的组成提前到写数前面,这样既有利于在教学中利用10以内数的顺序和大小比较去更好地突出10的组成。三、摆小棒,学习10的组成让孩子们亲身经历,通过按照数序把小棒分成两堆来让孩子们理解10的组成。这样不仅加深了学生对10的组成里理解和记忆,更是培养的学生的动手能力。当然这节课不足之处及以待改进的地方也有很多:1、数学培养学生的是一种思维,一种能力,而不是简单的模仿、记忆、浮于表面的东西。在教学由形抽象到点的过程中,我纯粹的让学生看着10只鸽子,10个人画出相对应的圆点,而没有深层次的去培养学生的一种数感。我应该再增加一个估点子数的环节,让学生估这是不是10个圆点。先画个两个圆点,让学生感知,这比10个圆点少了很多画20个圆点,让学生感知这比10个圆点多了很多,从这样的一个比较中,让学生更好的领悟到10 个圆点。2、对“10”的基数和序数的教学编排不够理想。这里的着眼点是让学生明白第10只有一个,10表示10个。我在出题的时候应该给出的数

量不一,随时变化,让学生灵活运用,而不是机械的出示两道类似的珠子图和大象图。3、在10的组成教学时,我采用的方法是,让学生把白纸上的10根小棒按一定的规律分成两堆,画一画。我的想法是:一年级的孩子比较好动,如果拿实物小棒去分会出现部分孩子玩小棒,而且分完一种之后,不能把分法保存下来,到最后到底分了几种方法可能学生并不清楚,通过画可以把每一种分法都很好的记录下来。但问题也随之出来了,通过画小棒,学生体会不到总数不变,也不能很好的体会到10可以分成1和9,9和1是同一种分法,只是交换了小棒的位置。所以这部分的处理,应该再细致点。只有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全面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学生才能巩固所学的知识,始终保持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同样,作为教师,在营造轻松愉悦教学氛围的同时,也要积极探索让学生从直观认识走向深刻理解,不断增强教学的层次和深度。

第十四课时填未知加数教学反思

整节课课有故事情节贯穿,而且学生之前对数的组成基础比较扎实,教学效果较好,但学生比较激动,组织纪律还需加强。填未知加数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在学习这个内容之前我设计啦好几套方案,有观察图的,有动手摆学具的,感觉都不理想,这些方法都只能让学生在出现的数比较小时知道未知数时几,有的是数图中的缺少部分,有的时猜出的结果,这些方法都不能让学生举一反三,顺利进行知识的迁移。我利用总数部分数另一部分数之间的关系,比如7+()=10我让学生说说应该填几大部分学生知道填3我想是因为数小,可以凑出来,我问学生是怎么想的,有的学生说是因为10可以分成7和3所以填3,我给他们充分的肯定,我就引导学生观察,那个数是总数,那个是部分数,要求的时什么数,在学生的描述中,我把问号搭在括号里,学生一看就知道是求总数还是求部分数,

所以用10-7来计算,通过教学大部分学生都嫩管用两种方法来解决这类题目,这样不仅体现啦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更重要的是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孩子们的潜力是无法估量的。

第十五课时连加连减课后反思

本课时用气球引入,十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但在一开始教师没有及时抓住学生的发言,有部分学生认为4+3再加1的列式教师板书为4+3=7+1=8,应该列为4+3=7,7+1=8,部分为4+3+1=8,这样可以发前一个列式就是连加算式的计算过程和思考顺序。没有能很好的加以运用,主要原因是分析学生还不够通彻。

第十七课时生活中的数学课后反思

由于学生对连加连减的意义以计算的顺序掌握比较好,本课时学习比较轻松,学生从观察中很快迁移了前一节课的知识技能,得出从左往右的计算顺序。本课时的教学并没有像备课中的师生对话中来,而是学生在汇报时自己发现了方法。

第十九课时综合练习教学反思

通过复习,学生在已有基础上对原先学过的内容进行更高层次上的再学习

加深了对所学数学知识的理解,提高了应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

小学数学《人民币简单计算》的教学反思

《人民币简单计算》的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认识人民币这部分的第二课时,教材在认识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以及人民币间的换算的基础上,会进行一些人民币的简单计算;了解商品价格的表示形式;培养学生乐于助人的精神。 我在进行本节课的教学时,以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教学资源,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通过创设情境,帮聪聪、明明换钱购物活动,把整节课编成了一个故事,把知识穿成了串,溶于故事中,从而引导学生在数学故事中学习身边的数学和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出发,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也让学生体会到所学的知识是有用的。我在设计本节课的教学时,力图体现以下几个教学理念: 一、注重趣味性,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针对一年级学生争强好胜,乐于助人的特点,本节课运用多媒体课件,声像并茂呈现给学生喜闻乐见的动画故事,以情境的导入,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之中,

使学习成为他们迫切的需要。 二、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培养自主性。 我力争给学生一个空间,让他们自己往前走,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们自己去找方法,找答案,给学生一个权力,让他们自己去选择。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整个教学过程力求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这一理念。让学生通过摆、看、拿、想、说、换、比等形式,以及小组的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尽量引导学生独立探索,相互研究,大胆发表不同的见解,从根本上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让他们在活动中、游戏中,轻松、愉快地学到知识,增长本领,从而达到乐学、会学、创造性学的境界。 三、突出实践性,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整个教学过程,贯穿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条主线,努力给学生创造机会,让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到解决问题的实践中去。从学生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在生活中找数学,在活动中学数学,在生活中用数学。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加深对人民币的认识,并会把所学的

(完整版)七年级下学期数学教学反思

七年级下学期数学教学反思 我们常有这样的困惑:不仅是讲了,而且是讲了多遍,可是学生的解题能力就是得不到提高!也常听见学生这样的埋怨:巩固练习也做了不少,可数学成绩却迟迟得不到提高!这个问题确实应该引起我们的反思了。诚然,出现上述情况涉及诸多方面,但其中的例题教学值得反思,数学的例题是知识由产生到应用的关键一步,即所谓“抛砖引玉”,然而很多时候只是例题继例题,解后并没有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因而学生的学习也就停留在例题表面,出现上述情况也就不奇为怪了。 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罔”即迷惑而没有所得,把其意思引申一下,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例题教学为什么要进行解后反思了。事实上,解后反思是一个知识小结、方法提炼的过程;是一个吸取教训、逐步提高的过程;是一个收获希望的过程。从这个角度上讲,例题教学的解后反思应该成为例题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 一、数学教学不能只凭经验 从经验中学习是每一个人天天都在做而且应当做的事情,然而经验本身的局限性也是很明显的,就数学教学活动而言,单纯依赖经验教学实际上只是将教学实际当作一个操作性活动,即依赖已有经验或套用学习理论而缺乏教学分析的简单重复活动;将教学作为一种技术,按照既定的程序和一定的练习使之自动化。它使教师的教学决策是反应的而非反思的、直觉的而非理性的,例行的而非自觉的。 这样从事教学活动,我们可称之为“经验型”的,认为自己的教学行为传递的信息与学生领会的含义相同,而事实上这样往往是不准确的,因为师生之间在数学知识、数学活动经验、这会社会阅历等方面的差异使得这样的感觉通常是不可靠的,甚至是错误的。 二、理智型的教学需要反思 理智型教学的一个根本特点是“职业化”。它是一种理性的以职业道德、职业知识作为教学活动的基本出发点,努力追求教学实践的合理性。从经验型教学走向理智型教学的关键步骤就是“教学反思”。

六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学反思

六年级数学 教 学 反 思 福和希望小学:匡俊

第一周 《位置》教学反思: 本堂课,我能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从学生熟悉的座位顺序出发,让学生在口述“第几组几个”的练习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建立起“第几列第几行”的概念,让学生从习惯上培养起先说“列”后说“行”的习惯。然后再过度到用网格图来表示位置,让学生懂得从网格坐标上找到相应的位置。这样由直观到抽象、由易到难,符合孩子的学习特点。

第二周 《分数乘法》教学反思: 分数乘整数、分数乘整数这两堂课,我都注重从生活引入,并通过直观的线段图、折纸等方式让学生理解算理。课中,我能改变以例题、示范、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改变以记忆法则、机械训练为主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投入到探索与交流的学习活动之中,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参与到算理的探讨、运算规律的归纳中来。

第三周 《分数乘法简便运算》教学反思: 本节课本只是一节计算课,但我不想应用传统的讲授法来告诉学生,整数乘法的运算同样适用分数,然后按部就班的教学例题,强制性地要求学生按照老师的教法来解题。我认为这样的教学剥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主性。因而这堂课我设计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放手给学生,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再利用四人学习小组相互探讨,利用实例进行验证,最后在班级这个大氛围内最后验证。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完全是学习的主人,而教师只是辅助性的导,包括后面例题的教学都充分体现了这一理念。本堂课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自信都充分地得到了激发。

第四周 《分数乘法应用题》教学反思: 例2和例3都是在理解和掌握了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的思路和方法的基础上,学习解决稍复杂的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教学中,我依然依据教学例1时教给学生的解答步骤进行分析解答,找出单位“1”,并画出线段图帮助理解。教学中,我引导学生紧扣线段图,直观地理解题意,并引导学生从数量和分率两方面入手,培养学生思维的多样性。但本堂课,老师讲解的部分似乎多了一些,留给学生讨论、练习的时间稍为稀薄。

一年级数学教学反思8篇(精华版)

《一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一年级数学教学反思(一): 本学期,我担任一年级的数学教学工作。学生刚刚入学,学习习惯还未养成,学生家庭及学生智力存在差异,为此,在教学工作中,我努力根据学生的实际状况,采取有效的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引导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取得了必须效果。但在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以下不足之处:对教材的钻研深度还不是很透彻,对数学教学工作还缺乏经验,对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掌握规律还不是很明了,对学生的要求还不是很到位,学生的学习成绩还不够理想。因此,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我将努力逐步树立素质教育的观念,透过课堂教学主渠道去实施,以期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服务。要做到: 一、用心落实素质教育 要坚持正确的教育思想,树立与素质教育相适应的教学观念,改变以知识为本的传统认识,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观念,紧紧围绕学生的探索与创新活动展开,呈现出乐、实、活、新的教学情境。例如:找规律;动物拼图;我当小医生等活动,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解放学生的眼睛、嘴巴和手,创造让学生操作、实验的机会。 二、以课堂教学为核心: 1、备课。要认真钻研《数学课程标准》、教材、教参,对学期教学资料做到心中有数。学期中,着重进行单元备课,掌握每一部分知识在单元中、在整册书中的地位、作用。思考学生怎样学,学生将会产生什么疑难,该怎样解决。在备课本中体现教师的引导,学生的主动学习过程。充分理解课后习题的作用,设计好练习。 2、上课。 (1)创设各种情境,激发学生思考。放手让学生探究,动手、动口、动眼、动脑、针对教学重、难点,选取学生的探究结果,学生进行比较、交流、讨论,从中掌握知识,培养潜力。之后,学生练习不一样程度,不一样层次的题目,巩固知识,构成潜力,发展思维。最后,尽量让学生自我小结学到的知识以及方法。提高学生对数学课的兴趣,用心参与,对学生的回答采取扬弃的态度,从而打破了上课发言死气沉沉的局面,使学生敢于回答问题,乐于思考。为学好数学迈出坚实的一步。 (2)及时复习。根据爱宾浩斯遗忘规律,新知识的遗忘随时光的延长而减慢。因此,要做到:新授知识基本是当天复习或第二天复习,以后再逐渐延长复习时光。这样就能改变低年级学生遗忘快、不会复习的短处。 (3)努力构建知识网络。要做到一小节一整理,构成每节知识串;每单元整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教学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通过观察、回顾、反思等方式,对教学实践进行思考、反馈、评价、探索,解决教学中的的实际问题,针对教学中的“教”与“学”两方面活动的过程及效果,对它们的合理性做出准确的判断,查找自己缺陷,扬长避短,不断改进教学,提升我们的教学水平。 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在先进的教学理论指导下,批判地观察自我的主体行为表现及其行为依据。通过观察、回顾、反思等方式,对教学实践进行思考、反馈、评价、探索,解决教学中的的实际问题,针对教学中的“教”与“学”两方面活动的过程及效果,对它们的合理性做出准确的判断,查摆自己缺陷,扬长避短,不断改进教学。所以反思在教学中是非常必要的。 一、教学设计 教师设计教学方案,要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精神,设计教案时,要预测学生遇到的问题,那些地方学生不容易理解,根据学生要遇到的问题,设计出解决这些问题的策略和方法,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先要对过去的教学经验进行反思,反思自己或他人以前在讲授这一教学内容时曾遇到过那些问题,有那些经验,应该采用什么策略和方法解决的,效果如何?然后进行新的教学设计。 在设计新的教案时,要根据自己所教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学习这一内容时,可能会遇到那些新问题,针对出现的这些新问题,可采取那些策略和方法。 例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一课时,根据以往经验,学生对“余数都比除数小”这一规律不够理解,出现余数比除数大的现象,在教学设计时,为加深学生的理解,突破这一教学难点,我让学生分小组合作学习,动手操作,进行分铅笔试验,并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讨论,最后让学生在操作实验中自己得到了“余数都比除数小”这一规律。 二、课堂教学 再好的教学总有它不足的地方,总有须待进一步改进,进一步优化的地方,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教学效果反馈信息不断地反思,反思解决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根据出现的问题,及时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调整教学策略,只有这样,才能

最新人教一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学反思

人教一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学反思 迓驾镇完小杨发成 第一单元《位置》教学反思本单元要让学生学习行、列时,既要明确是横着看还是竖着看,还要弄清数数的顺序:是从左往右数,还是从上往下或从下往上数,综合性比较强,这就需要让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进一步体会和领会。 本单元的教学让我体会到:1、生活中的数学会带给学生无尽兴趣引入部分,我分别采用了观察班中几名同学排队顺序变化和观察几张以班级其中一个小朋友为不同位置拍下的照片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来。新课教学时,我还用了学生非常喜欢喝的饮料瓶子,让学生小组观察,在观察的过程中自然而然的理解“同一物体,在不同位置观察到的顺序是不同的”,为学生展示了一个生动活泼、具有生命力的教学情景。 2、游戏活动带给学生愉悦的情感体验在上、下的教学中,我组织学生听反口令拍手的游戏活动,当看到自己拍的和别人一致时,他们的笑容是那样的灿烂,从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并增加成功感。假如发现自己“上当”的同时,他们就会赶紧纠正。如此设计,不仅注重学生认知上的需求,更重视学生学习情感上的满足,使学生心中充满激动与挑战,获得内心的充实和满足。 第二单元《20以内的退位减法》教学反思 本单元教学内容是20以内退位减法,一是十几减几需要退位的减法,简称20以内的退位减法; 二是用20以内退位减法和以前学过的进位加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即“用数学”。因此学生学习这部分内容时,必须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学会计算方法,并通过合理的练习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切实为以后学习打好基础。 在教学中重视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学习数学知识。利用教材提供的许多教学资源编成有趣的故事或假设一个真实的情景,吸引学生想得出结果,然后引出计算。 这样一方面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情感投入,同时能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如加减法的含义、加减法之间的关系等,以此为基础展开想象和思考,自觉地构建自己的知识,学会计算方法。 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学习知识。一年级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特点,而且有意注意时间短、爱说、爱动。 我在教学中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在具体活动中引导学生多动手、动脑、动口,调动各种感官参加学习活动,提高学习效率。处理好算法多样化的教学。 数学课程标准提倡算法多样化,目的是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学习,充分展示每个人的学习潜能。采取灵活、有趣的方法提高计算练习的效果。 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在教学时,启发学生独立观察发现,主动提出不同的问题;然后根据问题自己搜集信息和数据,进行探索解答;最后交流成果,完善答案。从这一完整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数学的作用,体验解决问题的乐趣。 第三单元《图形的拼组》教学反思“图形的拼组”是在一年级上册初步认识了常见的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基础上编排的,其目的是让学生用所学的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拼摆出新的图形,体会平面图形间和立体图形间的关系。但这部分内容稍不注意就容易上成手工课或拼摆各种有趣图案的活动课,使教学重点偏离教材编排的初衷。一个单元教学下来,我觉得教学中应注意以下一些问题。 1.在动手操作中,突出图形的变换。本单元所设计的活动,不论是做风车、折飞机,还是图形的拼组,都是为了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图形间的关系,因此在操作时要注重让学生描述图形的变换过程。(1)在折纸活动中描述图形的变化。如做风车,不能只是让学生学习如何做风车,而且还应该让他们边折边按图中的文字说明图形的每一步变换过程。(2)在拼组活动中描述图形的变换。在拼组活动中,应让学生说明是用什么形状的图形拼成了什么新的图形,由此体会图形间的变换关系。(3)在剪、卷活动中描述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变换关系。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学反思1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学反思1 出彩之处: 1.通过学习活动,学生能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等平面图形,能正确辨认和区分这些图形。 2..通过拼、摆、画、折、找等活动,学生能直观地初步感知平面图形的特 征和平面图形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3.在亲身经历学习过程中,培养了学 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体会到到生活中处处 存在着数学,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从而激发了学生积极参与探求 新知的兴趣。 不足之处: (1)上课时学生好动、注意力不够集中。 (2)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对长方形的认识是一个难点,由于长方形的 的形状种类较多,学生掌握起来比较困难,我设计的作业拓展性不够。 改进措施: (1)让学生列举日常生活中见过哪些物体是这些形状的。把数学与日常生 活联系起来,使学生慢慢学会发散地思考问题,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 加学生用数学的乐趣。 (2)精心设计练习,通过小组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以达到加深各类物体特征的认识的目的。 (3)给学生提供充分动手实践的机会,通过观察、操作、发现,用感观来 体验不同立体图形有不同的特点,加深对各平面图形的认识,培养学生动手操做,用脑想的能力,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合作与创新。

《平面图形的拼组》教学反思 出彩之处: 有目的、有计划地让学生用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进行拼组。首先让学生用两个锐角三角形、两个钝角三角形、两个直角三角形依次进行拼摆,让学生发现在拼摆的过程中有什么共同特征,有什么区别,使学生发现用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都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而用两个直角三角形不仅可以拼成平行四边形,还可以拼成长方形和正方形。 出示由三角形拼成的图形范例,让学生在模仿的基础上进行创造。 不足之处: 对于用三个相同的等边三角形拼成一个梯形和至少用两个三角形拼成一个梯形,没有强化拼摆。 改进措施: 注重不同图形之间拼摆的区别,从而让学生更加明确拼摆的图形所具有的特征。

小学数学计算课教学反思完整版

小学数学计算课教学反 思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我结合自己平日的计算教学谈谈自己的一点心得。 一、要让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算法。 算理是计算的依据。正确的运算必须建筑在透彻地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学生的头脑中算理清楚,算法掌握牢固,计算时就可以有条不紊地进行。 小学生遇到的算理如:10以内数的组成和分解,凑十法和破十法,相同数连加的概念,十进制计数法,有关数位的概念,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积、商的变化规律,分数的意义与性质,分数单位的概念,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约分与通分等概念。 二、要让学生弄清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 小学数学教材中,关于运算顺序这部分知识是分散出现的,一年级就出现了两步计算的加减式题,二年级出现了两步计算的式题(没有括号),三年级学习两步计算的式题(有小括号),四年级学习四则混合运算顺序三步计算式题,五、六年级继续巩固。 学生在学习这部分知识时,学生会出现下列问题: 第一,脱式计算时,学生会出现如下错误的情况。 如:36-135÷9 或 36-135÷9 =15(没有把“36-”照抄下来) =15-36(颠倒了两个数的位置) =21 36-135÷9 =135÷9 (不理解脱式计算的含义) =15 这类错误常在低中年级学生中出现。教师要反复讲清,为什么不能改变顺序,为什么未算的部分要照抄下来的道理。

第二,不认真审题,出现了感知性错误,或抄错数字符号等。 如,+(应等于3,而误得0);236-36×5(应等于56,而误得400), 756÷4×25(应等于4725,而误得),都是没按运算顺序计算造成的。 类似这样的题,在教学中应加强练习,也可以进行对比练习,以引起学生对运算顺序的注意。如:75÷25×4, 75÷(25×4); 240-15×6+10,240-(15×6+10)。 三、要让学生弄清运算定律的意义 小学教材中主要讲了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减法的一个性质:“从一个数里减去两个数的和等于从这个数里依次减去两个加数。”以及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这几个定律对于整数、小数和分数的运算同时适用,用途是很广泛的。讲解时,首先要使学生理解这几个定律的意义。鉴于学生难掌握减法性质和乘法分配律,教学时,可举学生熟悉的事例,并配合画一些直观图加以说明。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要求他们记熟定律的意义。应要求他们会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其次,要使学生能根据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运算。要启发学生根据题目的数字特征和运算符号进行简便运算。为了提高学生合理灵活的计算能力,还可以指导学生变化一些题目的运算顺序和形式,使计算简便。如,240×18÷72=240÷(72÷18)=240÷4=60(根据除数是乘数18的4倍,直接除以4);560×15÷8=560÷8×15=70×15=1050(运用交换律);240÷15×60=240×(60÷15)=240×4=960(根据乘数是除数15的4倍,直接乘以4);18×35=18×5×7=630(将35分解成5和7相乘);81÷36=81÷9÷4=9÷4=(将除以36变成先除以9再除以4)。 四、教师要加强学生的基础知识学习和基本技能训练。 有些知识,要通过课堂教学的训练,使学生能脱口而出,并做到准确无误,只有这样,计算起来才能正确迅速。如,20以内的加减法,乘法口诀等。在四则混合运算中,加强基本训练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要加强口算教学和练习。口算是笔算的基础。笔算的技能技巧是口算的发展,笔算是由若干口算按照笔算法则计算出来的。如987×786一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20篇简短

教学反思 一、角的度量 1.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通过联系生活,使学生理解量角的意义。 二、轴对称 本节微课的设计切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内容设计科学合理,能够采用技术手段达到图形的变化和演示到位,教学重难点突出,使学生学习起来很轻松,有助于学生掌握所学知识。 本节微课注重联系生活,注重学生的体验和感受,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微课制作的目的是让学生观看的,所以在设计时采用背景音乐,目的是给观者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这一做法还是有必要的。但老师的语言表达上过于严肃,少了一点童趣,如果讲解声音再亲和一点,个性一点效果会更好。 微课设计缺乏大胆创意,要勇于做出自己独一无二的东西。 三、8、9的分与合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分与合的意义已有了初步的认识,在教学2到5的分与合时,我一直认为有序地说出一个数的分与合才是最重要的,也只有有序才能做到不遗漏,况且有序也是一种非常有价值的数学思维方式。因此,我在教学时,重点强调有序的操作,引发有序思维。而在教学6和7的分与合是出现了虚线框,要求学生用联想的方式得到 6 7的另外的分式,可以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在教学8 9的分与合时已没有了虚线框, 数的分与合教学,对于学生进一步理解数的实际大小,数与数的之间的关系,渗透加、减法的意义以及掌握10以内的加、减的基本计算方法,都是十分重要的。通过实践探索与合作交流由学生自己完整的说出:8 9能分成几和几,几和几合成8 9两句话是本课的重点,有序的掌握“8 9的分与合”是本课的难点。多媒体动画分苹果的设计,突破了这一难点。 根据内容安排,孩子们的年龄特点等原因,我在本课一开始就安排了“开火车”的游戏,通过游戏学生对猜谜的奥秘产生了极大的好奇,从而对新知识的学习热情空前的高涨。接着是在把授课的内容讲完之后加了一个“点子数”的练习和一个“抢答题”的游戏,把所学的内容加深巩固了一遍。然而,他们毕竟只是 小孩子,到下半节课的时候,注意力就不那么集中了,如何让学生“跟着老师走”?

一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一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师生在课堂上不仅要有知识方面的信息传递,更应有情感方面的互动。一年级的新生由幼儿园进入小学,他们面对的是一个全新的环境、全新的学习模式。 他们既好奇又困惑,既憧憬又害怕。根据一年级新生的心理特点,我耐心的指导他们,真诚的鼓励他们,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鼓励他们说出自己对事物的认识,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 (一)通过教学让孩子们感受到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在教学中要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的事物,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与动机。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并能学以致用。教学《元、角、分》,我就结合实际让他们去发表他们的意见,在解决自身的数学问题的同时也解决了实际问题。这时的教学已不再是单纯的"掌握知识",而是升华到了一个新的境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实现。教学意义已大大超越了教材本身了。 学知识是为了长本领。在《位置》中,教学完前后、上下、左右时,我出现了"去火车站"一题,请学生们试着用方位名词告诉叔叔去火车站的路,当一当小小导行员。许多孩子跃跃欲试,不仅说得很详细,还给了建议走哪条路比较近?可见孩子们是非常乐意展现自我的。 (二)思维的训练应从一年级开始。 数学课其实是思维训练的场所。老一辈人常常认为数学学得好的人往往比较聪明,这并不无道理。因为数学学科担负着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的重任,一套好的数学教材不在于它的封面设计得多么美丽,也不在于设计得多么新颖,关键是是否能给学生们广阔的思维训练空间。在加减法(一)5的加减法一课中,小鸡吃米的数学故事是这样设计的:5只小鸡吃米,有两个盘子都装有米,同学们猜猜看,小鸡吃米时会出现什么情况?和以往的教材"5可以分成几和几"相比,无疑前者给了学生一个更大的思维想象空间,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我积极与教材的新思想靠拢。在上《前后》一课时,我让学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反思

二年级速算竞赛教学反思 南街小学王婷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是一项严重任务,就是培养计算能力,数学计算教学贯穿于小学数学的始终,学习时间最长,分量也最重。培养学生正确而迅速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的一项严重任务,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石。所以,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尤为严重。新的课程教材实施以来,由于教学内容多,课时减少,课堂上计算的训练时间明明减少。目前在计算教学方面主要存在三个问题:一是由于教学内容多,课时减少,许多老师忽视了基本的口算训练。二是许多老师感到计算教学枯燥无味,无话可讲,缺少合理、灵敏的解题技能的指导。三是学生计算技能、技巧、分析综合能力差,计算正确率低,总体速度慢且计算速度大。为尽快改变这一局面,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总结出了以计算着眼,口算着手,加强课堂内计算教学,探寻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有用途径与方法。 我结合学生实际进行了计算教学研究。 一、以口算的基本训练作为计算教学的突破口。口算是笔算的基础,任何笔算四则计算,实际上都是分解成一群基本口算题进行运算的。专家研究表明,如果基本口算烂熟的学生,笔算速度就快,正确率也高。笔算四则计算的烂熟程度是受基本口算的数量程度所制约。 因此,计算教学中,口算能力的培养十分严重。 (1)坚持每节课2-4分钟的基本口算训练。口算的技能、技巧的形成和烂熟程度,不是一朝一夕可以一蹴而就的,需要在教学中长期不懈地训练,所以我每节数学课必须在开始时安排2-4分钟地口算基本训练。 (2)口算内容有计划,要求有层次。口算的内容必须有计划、有目的地安排。新、旧知识必须交.......混合训练,针对学生现状及大纲对计算内容的例外要求、分层要求学生达到一定的口算速度,制订相应的口算量表。

关于本学期数学的教学反思

关于本学期数学的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有助于丰富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提高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增加教师的责任感,并帮助教师获得专业自主。下面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关于本学期数学的教学反思,欢迎参考。 关于本学期数学的教学反思篇一时光荏苒,转眼一学期又已经结束,这学期以来,我努力改进教育教学思路和方法,切实抓好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认真引导学生理解和巩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无论从学习态度还是学习方法上都有了明显的进步,取得了应有的成绩。现将本学期的教学工作总结如下: 一、工作态度 一学期以来,本人认真备课、上课、听课、评课,及时批改作业、讲评作业,做好课后辅导工作,广泛涉猎各种知识,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并严格要求学生,尊重学生,发扬教学民-主,使学生学有所得,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思想觉悟,并顺利完成教育教学任务。 二、加强理论学习,积极学习新课程 理论是行动的先导。自实行新课程以来,我是带新课程的新授课,为了加强对新课程的认识和了解,我积极学习新课程改革的相关要求理论,仔细研究新的课程标准,及时更新自己的大脑,以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同时为了和教学

一线的同行们交流,积极利用好互联网络,开通了教育教学博客,养成了及时写教学反思的好习惯。作为一位年轻的数学教师,我发现在教学前后,进行教学反思尤为重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总会独特的见解,教学前后,都要进行反思,对以后上课积累了经验,奠定了基矗同时,这些见解也是对课堂教学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积累经验,教后反思,是上好一堂精彩而又有效课的第一手材料。 三、关心爱护学生,积极研究学情 所谓“亲其师,信其道”,“爱是最好的教育”,作为教师不仅仅要担任响应的教学,同时还肩负着育人的责任。如何育人?我认为,爱学生是根本。爱学生,就需要我们尊重学生的人格、兴趣、爱好,了解学生习惯以及为人处世的态度、方式等,然后对症下药,帮助学生树立健全、完善的人格。只有这样,了解了学生,才能了解到学情,在教学中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增强了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多与学生交流,加强与学生的思想沟通,做学生的朋友,才能及时发现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班级中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为自己的备课提供第一手的资料,还可以为班主任的班级管理提高一些有价值的建议 四、充分备课,精心钻研教材及考题 分备教材和备学生两部分,二者相辅相成,互相影响。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全册教学反思

一年级数学 教 学 反 思 XX学校:XXX

一、准备课1、数一数教学反思 “数一数”一课是一年级学生入学学习数学的第一课。为了使学生了解学 习数学的重要性,我一上课就运用了轻松的谈话方式唤起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在教学中我设计了生动有趣的数数活动,吸引刚刚走入课堂的学生和其注意力激发学生兴趣。学生们兴致勃勃地数了生动活泼的主题图中的事物,再抽象出数,然后再回到数数活动中进行教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我发现许多学生没入学前就会数数情境图中的数数难不住这些学生们。但也有出现个别学生数错的情况。 一、准备课2、比多少教学反思 在教学本课时要重点利用教材情境图,以讲故事的形式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并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通过摆一摆、数一数、比一比等数学活动让学生学会比较物体的多少,重点学会一一对应的方法进行比较。在教学中有令人欣喜的地方如在学习“同样多”是学生的观察能力真令人佩服,课上学生除了说“小兔和萝卜同样多,小猪和苹果同样多。。。。。。”还观察到“桥和房子同样多”。 二、位置1、上、下、前、后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教学我主要设置了三个任务 1、认识上、下、前、后的基本含义。

2、学会用上下前后完整地表达事物的位置关系。 3、体会上下前后位置的相对而体会相对性是这节课的难点。 在教学过程中虽然整堂课很流畅,但是总感觉这堂课还是欠缺火候,孩子们的积极性虽然高,却表现得有些浮躁。首先谈一谈这节课我的两点做法 一、游戏为主强化主题。 在教学设计中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创设了 一系列生动、活泼、有趣的活动情景在教学上下的时候设置了指一指游戏问学生鼻子的上面是什么让学生指一指在教学前后的时候又让学生排队激情引趣烘托气氛让视觉、触觉、听觉等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动手、动口又动脑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完成了本节课的学习真正体现了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的理念。 二、来源生活用于生活 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认为“数学来源于现实也必须植根于现实”。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运用所掌握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可以使学 生体验到数学的价值、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如:教学上下的时候出示大桥的情景,同时让学生看看教室的上面是什么,教室的下面是什么,当有学生说出有垃圾的时候又可以进行讲卫生的教育。教学前后,通过排队的情境既能让学生感受到前后的相对性又能进行社会公德教育。 但是这节课虽然学生说得很好讲的流畅学的欢快却也有很多不如意的地方: 1、参照物的概念要讲吗?在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上要让学生初步感受到位置的相对性,但是这感受是什么程度呢?教师提问为什么火车一会在上面,一会在下面的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当我拿到数学课本时,最初给我的印象是:它就象是一本卡通故事书,每一课学习内容、每一道练习题都可以用一个小故事来把它表达出来,并把知识融入到学生的生活当中,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相连。在实际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式和学习习惯,初步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和分析现实生活,用数学的方法去解决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还有学生独立性、互动性和创造性等方面的培养,怎样才能使学生愿意学并学好数学呢? 1、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愿望。刚入学的一年级孩子,大部分都受到学前教育,所以说,他们对数学并不是一无所知,但对于学习数学的兴趣却是不尽相同的。因此,在上第一节数学课《生活中的数》时,我先让学生观察他们新的学习环境--教室,让他们寻找教室中的数,又领学生到校园进行参观,寻找校园中的数,然后告诉学生:“这就是数学,其实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使学生对数学逐渐产生了亲切感。 2、有意识创设活跃的学习氛围和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好玩”是孩子的天性,怎样才能让孩子在玩中获得知识呢?我针对每课不同的学习内容,编排设计了很多不同的游戏、故事。。。。。。如:在上“认识物体和图形”一课时,我让孩子带来了许多物体和图形,先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介绍自己带来的物品,后放到一起数一数,看看每种物体、图形各有几个。这样不仅使学生认识了数,还为以后的分类课打好了基础,更培养了孩子的合作学习习惯。再如:上《小猫钓鱼》一课时,先让学生观察猫家四兄弟的不同神态,再让学生戴上小猫的头饰,进行模拟表演,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让他们自编、自演故事,真正使学生在“玩”中获得了知识。 3、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观察、思考、解决问题.大家都知道本册数学教材的练习题中,有很多题的答案都不是唯一的。这就需要我们抓住时机,鼓励学生多动脑筋,勤思考。刚开始,当我问道:“谁还有不同的方法?”时,很多学生的表情都很茫然,这时,只要有学生能通过思考来回答问题,不管他答对与否,我都给与相应的鼓励,表扬他是个爱动脑筋的孩子。我印象最深的是讲《跳绳》这一课时,大多数学生都列算式为:2+6 (2个摇绳的,6个跳绳的),这时,有个小女孩却胆怯怯的举起了小手,她列的算式是:4+4 我故作惊讶地问:“你为什么要列成4+4呢?”她说:“有4个小男孩,4个小女孩,共有8个小朋友在玩跳绳。”我当时特别高兴,就借机说:“你真是个爱动脑筋的好孩子,棒极了!”并奖给她一个“智慧果”。然后,我对其他孩子说:“其实通过这幅图还能列出很多不同的算式,谁还能做一个爱动脑筋的孩子?”经过这一启发,学生的思维顿时活跃起来,最后一直深挖到根据衣服、袜子的不同颜色来列算式,甚至更有的学生列出了连加算式。从这以后,在每每拿出一道题,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去寻找不同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可见,只要我们能适时抓住机会,并加以正确引导,相信孩子们是有潜能可挖的。 4、培养孩子的生活实践能力。许多孩子在入学以前就会做100以内的加减法,但是如果把它们拿到具体的生活实际中来就不是那么尽如人意了。所以,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孩子的生活实践能力也是至关重要的。如:上完《分类》课以后,布置学生到书店、超市等地方进行调查,看看它们是按什么规律把物品进行归类的,之后又让学生带来了各种不同的东西,叫学生扮演“中。商场小经理”把各种物品按自己的想法进行归类。这样,使学生在实践中得到了锻炼,把数学真正融入到现实生活.

冀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计算器》教学反思 2

计算器 教学反思 1.以人为本,创设宽广的学习空间。 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活动要关注学生的个人知识和直接经验”。在设计教案之前,我对班级的学生进行了调查,大家都会使用计算器。有的是家长教的,有的是自己拿计算器按按就会了,所以用计算器计算对学生来说并不难。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我在本节课中设计了让学生自己介绍计算器的按键及功能,在小组里互相交流,教师做补充的环节,把本节课的重点放在价值与应用上,为学生创设宽广的学习空间。 2.巧妙安排,体会计算器的优点。 如何让学生体会用计算器的好处,我设计了较小数目的计算和较大数目的计算。在没有提示的情况下,让学生选择喜欢的方法计算,学生有的用口算,有的用计算器算,有的用简便计算,在汇报时,学生发自内心的感受到计算器在解决较大数目的计算是有着优越性。在后来的学习中,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和交流,自然发现了用计算器计算的好处──快捷、准确,为今后合理选择计算方法做了有效的铺垫。 3.放手锻炼,感悟策略的多样。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需要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教师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本节课实践应用的目的是,让学生体会计算方法有口算、笔算、简算、估算、计算器算,根据不同的情况合理选择计算方法。课堂设计较大胆,出示问题后让学生自己提问,在小组内解决。在没有任何提示的情况下,学生由于刚学完计算器所以很多学生都选用计算器算。在汇报中,当有的学生指出电脑的数量是照相机数量的几倍?口算更好时,有的学生说张叔叔带30000元钱够不够呢?可以估算,还有的题可以用简便算法。体现了计算方法的多样性,渗透了解决问题的策略。

4.引导反思,进行策略的优化。 我在学生用计算器和笔算两种方法后,请同学们反思在解决这个问题时用哪种计算方法好?为什么?通过这样的反思使学生体会到计算器的简便准确,同时引导学生会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第二个反思时机是,让学生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学生刚学完计算器这一计算工具,多数学生都用计算器计算,在反馈时有些学生提出较小的数可以口算,大约花多少钱时可以估算,其他同学也受到启发。以往的教学到此就结束了,但此时,我安排反思环节──听了同学们的发言,请你反思一下:通过解决这些问题你对使用计算器有了什么新的认识?学生有的说:在生活中不仅可以用计算器计算,还可以用口算、估算、巧算。还有的学生说:我认为较大的数用计算器算,较小的数可以口算很快,当生活中不需要准确值时可以估算。学生通过反思收获很大,相信在将来的计算中学生会合理选择计算方法。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4篇) 本节课在教学时,总体感觉很顺畅,学生思维活跃 1、本课从实际生活情景引入,让学生产生疑问,从而引出百分数。 本课开始,设计了一个网上竞答:李斯同学答25题,对22题;张良同学答20题,对18题;刘清同学答50题,对46题,你觉得那位同学可以参加下一轮的比赛呢?学生开始了积极思考,说出了以下几种结果:“刘清,因为他答对的最多。”“张良,他答错的最少”“我比较正确率”。在学生否定了第一第二位同学的回答之后,我再和大家一起讨论第三位同学汇报的结果,自然引出如何比较正确率,转化为分母为100的分数的比较,在将这些分数改写成百分数的形式,学生在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了解了百分数的含义。 2、通过课前收集百分数信息,课上汇报,主动去理解百分数的含义。 百分数的含义只有一句话,如果老师教给学生只要几分钟,但真正理解它还需要下翻功夫。因此,我想教给他们不如让他们自己来理解领悟。学生收集了很多信息,如“羊毛 70%”,“橙汁含量〉10%”等等,让他们说出含义之后再问学生,到底什么叫百分数?在理解的基础上学生自己总结,印象深刻,理解透彻。

《扇形统计图》的教学反思(九) 我上了一节“扇形统计图”,课后有如下反思: 成功之举 1、激发学生思维,给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 课上我是通过提问发散性问题来激活学生思维。如:“从这幅图中你能想到什么”学生回答五花八门,多是肤浅的问题,但参与面很广。接着第二次提问:“从这幅图中你还能想到什么”学生的回答转向一些具体问题。如:“我们一般用圆表示--------。用扇形表示---------,扇形的大小表示——”等等。 2、促成情感目标的落实 如提问:“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公民你应该怎样去做。”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 败笔之处 1、有些题目讲的太快部分学生没有跟上,特别是第七张幻灯片中计算扇形B表示的人数和C表示公顷数时讲的不透彻。 2、没有掌握好时间,整节课前松后紧,以至于有点拖堂。 一、数学教学不能只凭经验 从经验中学习是每一个人天天都在做而且应当做的事情,然而经验本身的局限性也是很明显的,就数学教学活动而言,单纯依赖经验教学实际上只是将教学实际当作一个操作性活动,即依

四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学反思

四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学反思 《四则运算》单元反思 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四则运算》教学反思 “四则运算”是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的容,四则运算是贯穿于小学数学教学全部过程。其容占小学教学知识的主要位置,可见计算能力的培养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我在这一单元的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生活素材,把解决问题与四则混合运算顺序有机结合起来,将探求解题思路与理解运算顺序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明确先求什么,用什么方法计算;再求什么,又用什么方法计算;最后求什么,用什么方法计算。感受混合运算顺序的必要性,掌握混合运算顺序。 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有以下几点体会: 1、对四则运算顺序的理解 通过学习学生基本能记住掌握四则运算的基本顺序,即先括号,后括号外,先乘除后加减,单一加减或单一乘除要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学生虽说能记住,但在实际的练习中出现了以下的问题或者说是误解应值得教师注意。(1)对“先”字的理解,我发现在很多学生的练习中出现误解现象,他们认为先算的就应该写在前面,如计算12+(13-4)-6就会这样些=9+12-6把先算的括号写在前面,还如12+5×6-15就会这样写=30+12-15,打乱运算的顺序。(2)在理解“先乘除,后加减”时误认为要先算乘法后算除法,先算加法后算减法,如计算12÷3×2写成=12÷6=2,计算12-3+6就写成=12-9=3。而实际所谓先乘除后加减是指乘除哪种运算法则在前九先算哪种,加减也是。 以上两点对“先”字的理解先算出现的误解现象值得教师注意纠正指导。 2、很多学生在解答如“326与290的差去乘18与24的和,积是多少?”一类的问题时,对“与”、“和”两个字的含义理解出现误解,特别是“和”的含义。在学生的练习中我发现很多学生出现错误,不理解其意思导致出现错误。“和”在题目中是表示连接两个数字的关系的连词使用还是表示运算法则中的加法来使用,老师一定要给学生将清,引导学生区别,正确的理解含义并写出正确的四则余混合算式。 3、让学生用数学语言把算式说出来。(如x除以a减b的差。)这也为学生对文字题的理解打下了基础。 4、遇到学生错误的典型例题时,进行错误的辨析,让学生知其所以然。使学生在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学会用两三步计算的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高一上学期数学教学反思

高一上学期数学教学反思(一) 高一上学期数学教学反思(一) 回首这半年,我有一种沉重的感觉,与初中相比,高中数学课本难度明显增大了,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在逐渐失去兴趣,问数学问题的同学也逐渐减少,并且问的题目基本上是上课时候讲过的。是什么原因造成高一学生对数学产生的恐惧呢? 初,高中教材间的跨度较大,初中教材偏重于实数集内的运算,缺少对概念的严格定义或对概念、定义的理解,如集合的定义,函数的定义就是如此。对不少数学定理没有严格论证,教材坡度较缓,直观性强,对每一个概念都配备了足够的例题和习题。而高一教材第一章就是集合、映射等近世代数的知识,紧接着就是函数的问题。函数这章节讲的知识点比较多,函数的图像是一个重点同时也是一个难点,好多同学不知道如何画出一个正确的函数图像,特别是二次函数图像,涉及到二次函数问题往往比较要求学生拥有较强的逻辑能力和扎实 的数学功底,而这一点通常是同学们所缺少的,只能让我放慢讲课的速度,直到慢得不能再慢,与此同时他们却还不积极主动地探索,以至于函数问题成了一个谁见谁怕的问题。函数单调性的证明又是一个难点。必修一的问题都还没来得及解决紧接着又是必修二的空间几何,这无疑是雪上加霜,这一章节要求同学们拥有较强的空间想象能力,教材概念多、符号多、定义严格,论证要求又高,高一新生学起来相当困难。直线、圆的方程这一大节也是相当的复杂,而且计算量比较大,对学生的能力要求更高。

高一新生普遍不适应高中数学教师的教学方法这学期为了解学习情况我多次找学生进行谈话,同学们普遍反映数学课能听懂但作业不会做。不少学生说,平时自认为学得不错,考试成绩就是上不去。带着问题我多次去听了初、数学教师的课堂教学,发现初中教师重视直观、形象教学,老师每讲完一道例题后,都要布置相应的练习,学生到黑板表演的机会相当多。为了提高合格率,不少初中教师把题型分类,让学生死记解题方法和步骤。重点题目反复做多次。而高中教师在授课时强调数学思想和方法,注重举一反三,在严格的论证和推理上下功夫。因此造成初,高中教师教学上的巨大差距,中间又缺乏过渡过程,至使高中新生普遍适应不了高中教师的教学方法。 高一学生的学习方法不适应高中数学学习高一学生在初中三年已形成了固定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他们上课注意听讲,尽力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但课堂上满足于听,没有做笔记的习惯,缺乏积极思维;遇到难题不是动脑子思考,而是希望老师讲解整个解题过程;不会科学地安排时间,缺乏自学、看书的能力,还有些学生考上了高中后,认为可以松口气了,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 学生学习数学的态度让我真的很失望,我都不知道自己可以用什么方法,帮他们提升数学成绩,在几位数学老师的讨论下,我也慢慢地改变着自己的教学方法,尽量让学生动起来,希望有一定的收获。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