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斯宾诺莎的情感学说

斯宾诺莎的情感学说

斯宾诺莎的情感学说

在斯宾诺莎看来,情感,是人生活的主要内容。斯宾诺莎所研究的情感,更像心理学,而以命题的形式研究情感,也体现出斯宾诺莎用几何学的形式来规范心理学的内容。他的命题里,不乏精准的洞察与犀利的揭示。斯宾诺莎认为,自卑和骄傲,最为接近,自卑的人是从别人的能力判断自己软弱无力,与别人比较的时候越发觉得不如人,从而产生痛苦,而骄傲的人则是抓住别人的短处,来显示自己的优越。

很多时候生活里人们的关心,往往起源于好奇,特别是工作中,同事的痛苦、失败,会减少自己的痛苦,甚至产生快乐。很多老年人聊孩子聊孙子,目的也不在于聊天本身,而是攀比,通过攀比来满足自己的骄傲。

情感的定义

情感的定义作者:斯宾诺莎 1.欲望(Cupiditas/desire)是人的本质自身,就人的本质被认作为人的任何一个情感所决定而发出某种行为而言。(Cupiditas est ipsa hominis essentia, quatenus ex data quacunque ejus affectione determinate concipitur ad aliquid agendum.) 说明在上面第三部分命题九的附释里,我们已经说过,欲望是意识着的冲动,而冲动是人的本质自身,就这本质被决定而发出有利于保存自己的行为而言。但在同一附释里,我也曾经提到,我实在不承认人的冲动和欲望间有什么区别。因为不论一个人意识到他的冲动与否,其为冲动还是一样的。所以为了避免同语反复起见,我并没有用冲动去解释欲望,不过曾经设法给欲望下一个定义,以便欲望的意义可以把人性中一切努力,即我们称为冲动、意志、欲望或本能等总括在一起。因为,我本来也可以说,欲望是人的本质自身,就本质被认作被决定而发出某种行为而言;但根据这个定义,不能推出(据第二部分命题二十三)心灵能够意识到它的欲望或冲动。所以为了足以包括这种意识的原因起见,必须加上(据同一命题)“就本质之被认作为人的任何一个情感所决定而发出某种行为而言”。因为所谓人的本质的情感乃是泛指本质的任何状态而言,不论它是出于天赋(innata),抑或出于后得,或者不论它仅仅是通过思想这一属性而被认知,抑或仅仅通过广延这一属性而被认知,抑或与两个属性同时相关联。所以欲望一字,我认为是指人的一切努力、本能、冲动、意愿等情感。这些情感随人的身体的状态的变化而变化,甚至常常是互相反对的,而人却被它们拖曳着时而这里,时而那里,不知道他应该朝着什么方向前进。 2.快乐(Lætitia/joy)是一个人从较小的圆满到较大的圆满的过渡(transitio)。 3.痛苦(Tristitia/sadness)是一个人从较大的圆满到较小的圆满的过渡。 说明我说过渡,因为快乐并不是圆满本身。如果、一个人生来就赋有他必须经过过渡才能达到的圆满性,那么当他具有圆满时,他将不会感到快乐。如果从与快乐正相反对的痛苦这一情感去看,这个道理将会更显得明白。没有人能够否认痛苦是到较小圆满的过渡,而不就是较小圆满的本身,因为既然一个人具有某种圆满,他就不会感觉痛苦了。而且我们也不能说痛苦包含着较大圆满的缺乏,因为缺乏即是没有。而痛苦的情感乃是一个事实。所以痛苦必是过渡到较小的圆满的事实,这就是说,一个人的活动能力被减削或受阻碍的事实(参看第三部分命题十一附释)。 至于高兴、快感、烦闷、疼痛的定义,我只好省略了,因为它们主要乃是关于身体的情感,只不过是快乐或痛苦中立另一种类罢了。 4.惊异(Admiratio/wonder)是心灵凝注于一个对象的想象,因为这个特殊的想象与别的想象没有联系。参看第三部分命题五十二及其附释。 说明在第二部分命题十八的附释里,我们曾经指出,心灵于看见一物而立即过渡到对于他物的思想的原因,是由于这些事物的形象是彼此连系着的,而且这一物的形象随着他物的形象,是按照次序排列着的。不过如果对于一物的形象是新奇的,便不会有这种相互的连系和按照次序排列的过程,因为心灵将持续着凝注于那个新奇的对象,直到别的原因决定心灵使其思想其它事物时为止。所以这种关于新奇事物的想象,就其本身而论,与其它的想象,性质本身是相同的。因此我不将惊异列入情感之内,我也寻不出原因,为什么我应将惊异列入情感之内。因为象惊异中所表现的心灵的这种抽象作用,并非起于心灵从别种事物抽象出来的一种积极的原因,而仅是起于心灵缺乏一种原因,缺乏一种由观察一物立即被决定而思想他物的原因。所以我只承认(象第三部分命题十一附释里所提到的那样)三个原始的或基本的情感,即快乐、痛苦和欲望。我所以提到惊异的唯一原因,即由于每当从那三个原始情感派生出来的一些情感,与我们所惊异的对象相关联时,人们总是习于给予它们以别的名称。同样的原因又使得我在这里加上对“轻蔑”的定义。 5.轻蔑(Contemptus/disdain)是对于心灵上觉得无关轻重之物的想象,当此物呈现在

斯宾诺莎

斯宾诺莎 个人生平 出生 斯宾诺莎(Baruch Spinoza,1632年11月24日—1677年2月21日)他出生于阿姆斯特丹。斯宾诺莎的祖先是居住在西班牙的斯雷翁省埃斯宾诺莎(Espinoza)镇的犹太人。1492年,因西班牙政府和天主教教会对犹太人的宗教和种族迫害,举家逃难到葡萄牙。后又于1592年逃亡到荷兰。祖父亚伯拉罕?德?斯宾诺莎是一位很受人尊敬的犹太商人,曾在阿姆斯特丹犹太人公会担任要职;父亲迈克尔?德?斯宾诺莎继承其父的事业,在阿姆斯特丹经营进出口贸易,并担任犹太人公会会长和犹太教会学校校长。斯宾诺莎也因此得以进入当地的犹太神学校,学习希伯来文、犹太法典以及中世纪的犹太哲学等。他也接受了拉丁语的训练,而正是凭借着拉丁语,斯宾诺莎得以接触笛卡尔等人的著作。他也由此渐渐脱离所谓正统的学说范围,并最终在24岁时被逐出了犹太教会堂。他最后搬出犹太人居住区,以磨镜片为生,同时进行哲学思考。磨镜片这项工作伤害了他的健康,他在工作的时候吸入了大量的硒尘,这与他的死因--肺痨有直接的关系。斯宾诺莎此后一直过着隐居的生活。1673年有人提供他海德堡大学哲学系的教职,条件是不可提及宗教,不过斯宾诺莎婉拒。他在45岁时就去世。学术 他也由此渐渐脱离所谓正统的学说范围,1656年因反对犹太教教义而被开除教籍。他最後搬出犹太人居住区,以磨镜片为生,同时进行哲学思考。1670年移居海牙,斯宾诺莎此后一直过着隐居的生活。1673年有人提供他在海德堡大学哲学系的教授之职,条件是必须不对国家的法定宗教提出任何质疑,被斯宾诺莎断然拒绝。由于长时间的饮食不规律,营养不良,他的健康状况逐年恶化。1677年,在与病魔一场激烈的交战之后,他倒下了,最终倒在了45岁的边缘上。 斯宾诺莎生平和著作年表 伟大的荷兰思想家别涅狄克特?斯宾诺莎(BenedietdeSpinoza,1632—1677)是欧洲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杰出的唯物主义哲学家,英勇的无神论者。 祖先原是居住在西班牙的累翁省爱斯宾诺莎(Espinosa)镇的犹太人。后因西班牙封建专制政府对犹太人进行种族、宗教上的迫害,避难到葡萄牙。祖父一代又逃亡到荷兰。父亲在阿姆斯特丹经营进出口贸易。 1632年11月24日诞生于阿姆斯特丹犹太人区一个有地位、有资产的商人家庭。当时取名本托(BentodeSpinoza),即受神惠之意。母亲是父亲的第二个妻子。除了早夭者外,斯宾诺莎有一兄一姊。本年阿姆斯特丹建立大学。 1636年四岁乌特烈赫特建立大学。 1638年六岁母亲死于肺病,葬于奥微尔开克村(Ouwerkerk)。后来,父亲续娶,生一女。 1639年七岁以希伯来语拼音的名字巴鲁赫(BaruchdeSpinoza)进专门培养拉比的神学校,学习希伯来语文、犹太法典他耳默(Talmud)、喀巴拉。在这里他熟悉了中世纪犹太哲学,犹太学者对于《圣经》的注释。在校成绩优异,很受师长器重。 1642年十岁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先进政治思想家霍布士(ThomasHobbes,1588—1679)用拉丁文写的《论公民》匿名发表于阿姆斯特丹。 1645年十三岁荷兰法学家格劳修斯(HugoGrotius,生于1583)逝世。 1646年十四岁毕业后,在一位德籍家庭教师斐宾格(Felbinger)指导下学习拉丁文。 1647年十五岁阿姆斯特丹的犹太自由思想家乌利艾尔?达科斯塔(Ur-iel d’Acost,生于1590)由于坚持反对灵魂不朽、冥世的见解,被迫在犹太教会堂表示忏悔,但

斯宾诺莎作为17世纪荷兰杰出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及伦理学家

斯宾诺莎作为17世纪荷兰杰出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及伦理学家,他沿着近代笛卡尔开辟的理性主义道路,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以实体、属性和样式作为其认识论的基础,以自然人性论为其逻辑起点,企图通过对神学的批判,对情感起源和性质的探讨,对知性的改进以图获得心灵与自然相统一的知识,达到自由与幸福的至善境界。斯宾诺莎认为自我保存是人的本质和人获得幸福的首要前提和唯一基础,情感不仅是人性自私的派生物,而且也是道德的基础和善恶的根源,理性不仅是满足情感的手段,而且也是克服情感的工具和最高目的,只有对知性进行改进,才能形成正确的直观知识,才能用理智控制情感,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的理想状态,获得关于自然必然性的知识,真正实现人生自由与幸福,通过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来保障人的自由与幸福。斯宾诺莎的幸福思想是其整个哲学和伦理学的最终目的和归宿。斯宾诺莎的幸福思想具有理性主义的特点,体现了和谐,但也存在脱离社会实践的形式主义之不足。斯宾诺莎的幸福思想对于我国现阶段正确处理理性与信仰、情感与理性、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等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价值。 本文共分三个部分,意在从整体上把握斯宾诺莎的幸福思想,并通过在对斯宾诺莎幸福思想的研究把握中为解决现阶段幸福困境找到历史与理论的根据。 第一部分从斯宾诺莎幸福思想形成的客观社会背景及理论渊源上来分析斯宾诺莎幸福思想得以形成的实践基础及理论依据,阐明这一问题是为了说明斯宾诺莎幸福思想形成的原因。

第二部分是本文的核心部分,阐述的是斯宾诺莎幸福思想的主要内容,斯宾诺莎幸福思想具有内在的逻辑性与整体性。斯宾诺莎认为幸福就是获得关于必然性的知识,是人对上帝理智的爱。人们获得幸福的理论可能性及实践可能性,涉及的是斯宾诺莎的实体理论和自由观。斯宾诺莎认为人们通过哲学上的理智控制情感和神学上的信仰与服从可以实现个人的幸福,斯宾诺莎实现幸福的内容涉及到他的自保理论、利益学说、情感理论、知识学说及其信仰观。第三部分阐述的是斯宾诺莎幸福观的历史影响及本人对斯宾诺莎幸福思想的特点的认识和其幸福思想的当代价值。通过对后人特别是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哲学家、德国古典哲学家及马克思主义者对斯宾诺莎哲学的评价力图说明斯宾诺莎的哲学对后世的影响,并通过具体的实例来说明斯宾诺莎的幸福思想是如何对近当代幸福观产生影响的。企图通过对斯宾诺莎幸福思想的特点分析来为我国现阶段的伦理困境找到理论依据,并指导我国现阶段的实践。对于斯宾诺莎的伦理思想,纵观国内学者对斯宾诺莎的研究,不难发现很少有人单独研究斯宾诺莎的幸福思想,只是研究斯宾诺莎的本体论、认识论、自然观、自由理论等方面,即使有那么几个人写过几篇关于斯宾诺莎幸福思想的文章,也是没有系统的论述,没有将斯宾诺莎的幸福思想看成是一个完整的体系来研究;更没有结合我国现阶段的实际来谈斯宾诺莎幸福思想的当代意义。因此本人觉得结合我国现阶段的实际来研究斯宾诺莎的幸福思想不仅具有理论学术价值,而且也有现实指导意义。 引言

斯宾诺莎的思想和人格

倘若没有斯宾诺莎的思想和人格,这个世界注定黯淡无光 毫无疑问,这是篇要说斯宾诺莎的长文章,主要说他的思想和人格。 在西方近代哲学史中,他虽然与笛卡尔和莱布尼茨齐名,但受笛卡尔的理性主义影响较大。 那就先从斯宾诺莎的思想说起,确切来说,是从斯宾诺莎解决笛卡尔留下的思想遗产和问题说起。 前两天看到慧田哲友Pascal 写了一篇关于笛卡尔的文章,他的主要疑点在于无法给「我思故我在」中的「我思」找到一个存在之基。 我们知道,笛卡尔所处的那个环境,正是经验哲学走向衰落,自然科学飞速发展的一个过渡期,而哲学——这一号称一切科学之学,能给科学提供根基的学问,在此时貌似找不到了。 而笛卡尔一心想重树人们对哲学对理性的信心,想找一个「清楚明白,无可质疑」的东西出来。 所以他怀疑天怀疑地,怀疑这个怀疑那个,唯独有一点不能怀疑,那就是「我在怀疑」之本

身不能再怀疑了,由此也确立了他的形而上学第一条原理,就是「我思故我在」。 但这里有个问题,也是Pascal 童鞋关心的问题,除了「我思」之外,除了一切知识要「以我」为前提外,你其他一切东西都不能确定,那么,光一个「我」够不够呢?在「我」之外还有没有另一种东西的实在呢? 所以笛卡尔扔出了第二条形而上学原理,「上帝存在」。 笛卡尔是要通过上帝存在来保证客观世界的存在,「我」是不完满的,但「我思」之中有一个最完满的上帝概念,「我」不能作为这个上帝概念的原因,它一定在我之外另有原因,正如Pascal 所说,「在第二沉思的这种原初的空间中,始终存在着一个匿名的“另一位”与“自我”之间的对话」。 也就是一个「完满的概念」一定要以一个「完满的存在」作为一个原因。 由此推断,在「我」之外,一定有一个伟大的心灵,一个完满的上帝,是上帝把这个观念放到我的头脑中。一旦这点可以证明,笛卡尔说: 我最大的怀疑就消除了,因为我怀疑整个物质世界的存在,现在上帝得到了一种证明,是最完满的存在,那么当我感知到外部世界的时候,就不是一种虚幻的了。 不然上帝如果是个骗子,这个世界根本就不存在,他让我相信这个世界存在的,你让我怪谁

关于情感的名人名言

关于情感的名人名言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人是生活在情感世界里的,没有情感世界,宫殿即废墟,绿洲即荒漠,连幸福的影子都找不到。情感是人类生命的精神支柱,人世间的情感有亲情、爱情和友情。人的情感十分丰富,人常常为情感所左右。有人善于控制和驾驭自己的情感,让其向善的方向发展,成为有高尚情操的人;有人让情感“自由化”,让其向恶的方面下滑,给自己带来麻烦和灾难。人要有丰富的情感,但不能感情用事。要用理智驾驭好自己的情感,而不是被情感所奴役。要用理智来净化感情,用修养来运作感情,用道德来引导感情。 1.情感就是对自己的爱,对痛苦的忧虑,对死亡的恐惧和对幸福的向往。 法国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学家、文学家卢梭 2.情感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悟性,由于情感的活动,我们的理性才能够趋于完善。法国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学家、文学家卢梭 3.情感丰富固然是一切美德的源泉,但也是酿成许多灾难的始因。 美国总统杰弗逊 4.一个人应该控制自己的情感,因为如果听任情感的摆布,不久就会连自己也驾驭不了自己。 德国哲学家尼采 5.一个人必须了解自己的情感,要么加以培养,要么加以抑制。 苏联作家高尔基 6.一个人的情感完全受着喜恶的支配。 英国剧作家、诗人莎士比亚 7.无言的纯朴所表示的情感,才是最丰富的。 英国剧作家、诗人莎士比亚 8.理智所不容的,情感有可能迁就。 英国历史学家托·富勒 9.理智是最高的才能,但是如果不控制感情,它就不可能获胜。 俄国作家果戈理 10.与其过有思想的生活,莫如去体验有情感的生活。 英国诗人济慈 11.生活的秘诀就在于永远不要生发出有失体统的情感。 英国小说家、剧作家、诗人王尔德 12.妒忌、愚弄、蔑视、恼怒、复仇以及其他与仇恨有关和产生于仇恨的情感,都是罪恶。 荷兰哲学家斯宾诺莎 13.感情乃是一切人相互依存的东西。 英国作家狄更斯 14.不尊重别人感情的人,最终会引起别人的讨厌和憎恨。 美国教育家、作家戴尔·卡耐基 15.唯有恰如其分的感情才最容易为人们所接受、所珍惜。 法国思想家、作家蒙田 16.多愁善感是用自己并非真正具有的感情消磨自己。 英国作家劳伦斯

[诺莎,斯宾,市场]论《市场街的斯宾诺莎》的空间叙事

论《市场街的斯宾诺莎》的空间叙事 摘要:本文运用佐伦的空间叙事学理论分析《市场街的斯宾诺莎》。从地志空间、时空体空间和文本空间三个方面入手考察文本的空间叙事艺术,指出辛格采用了把地志空间并置和对比的手法展现主人公心理和命运的发展历程,突出了作品主题。叙事交流和叙事视角的转化使小说在人物与视角的交织中形成立体空间。小说在叙事技巧的运用以及人物的塑造上都与空间叙事有着密切的关系,呈现出明显的空间化特征。 关键词:《市场街的斯宾诺莎》艾萨克?辛格空间叙事地志空间时空体空间文本空间 美国犹太作家艾萨克?巴舍维斯?辛格(Isaac Bashevis Singer,1904―1991)出生于波兰犹太拉比世家。1978年,辛格成为继索尔?贝娄(Saul Bellow,1915―2005)之后第二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犹太作家,被誉为当代最会讲故事的小说大师。辛格的短篇小说数量丰富并极具特色。正如乔国强教授评价道:“辛格的短篇小说在其创作中占据一个十分重要的地位,其重要性丝毫不亚于他的长篇小说。许多美国读者是从其短篇小说开始认识、接受他的。”“辛格短篇小说中的人物主要生活在两个历史空间:波兰犹太社区和现代美国社会。辛格故事中的人物表现出对空间的强烈依赖性,甚至可以说空间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比人物更加突出的符号,成为辛格短篇小说最为显著的标记。”空间既是故事人物活动的必要场所,也是作家展示人物心理活动、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方式。本文以《市场街的斯宾诺莎》为文本,探讨作品的空间叙事。 自约瑟夫?弗兰克的《现代文学中的空间形式》发表以来,空间问题逐步受到批评理论界的重视。20世纪后期以来,随着批评理论的空间转向,叙事空间理论也发展起来。一些批评家的论著对叙事空间理论的发展有着较大的影响,如西摩?查特曼和加布里尔?佐伦。西摩?查特曼在《故事与话语》中提出了“故事空间”和“话语空间”的概念。他认为“文字叙事中故事空间是抽象的,需要在读者心灵中构建”且“意识中构建的图像可以通过细致的描写和文字对比给予加强,或通过全知视角或人物视角等叙述者视角的选择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加布里尔?佐伦在《建构叙事空间理论》一文中提出了叙事空间结构在垂直维度和水平维度上的三个层次。佐伦“创造性地提出了叙事中空间再现的三个层次:地志的、时空体的和文本的。在垂直维度上,他划分了文本空间的三个层次:地志学层次,即作为静态实体的空间;时空体层次,即事件或行动的空间结构;文本层次,即符号文本的空间结构。在水平维度上,他也区分了三个层次的空间结构:总体空间、空间复合体与空间单位”。本文将主要采用佐伦的理论讨论《市场街的斯宾诺莎》中的空间叙事。 一、《市场街的斯宾诺莎》的地志空间 在《市场街的斯宾诺莎》中,空间叙事对于小说人物的刻画和主题的表达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根据佐伦的理论,“地志的空间,即作为静态实体的空间,可以是一系列对立的空间概念(如里与外、村庄和城市),也可以是人或物存在的形式空间(如神界和人界、现实与梦境)。建构这一空间可以通过直接描写达成,也可以通过叙述、对话或散文式的文本来完成对这一空间的重现。”在小说中,辛格主要是通过直接描写和叙述的方式来表达地志空间的结构。他采用了把地志空间并置和对比的手法来表现地志空间的差距和象征意义,展现主人公心理和命运的发展历程,从而突出作品的主题。

近代西方哲学术语学说学派(30)

唯一的心灵:(英single mind)荷兰斯宾诺莎用语。指人们所应遵循的自然界规律。斯宾诺莎认为人的自然权利就是遵循自然界的规律、按照自然法而生活,即每人努力保存自己,承认强权即公理。认为这种自然权利是一切自然物所具有的。 人为保持这种权利,必须有一个大家相互承认其权利的基础,这就是每个人都从其自私的欲望中解脱出来,以自然界的规律为依据,为唯一的心灵,大家都以它为自我克服的准绳,从而构成一个合于自然又合于个人的自然权利的社会。在这种社会中只有权利没有义务,因为义务是强制性的,每人都遵循自然的要求,没有强制,就可以得到一种自得其乐的宁静社会生活。 斯宾诺莎主义:(英Spinozism)荷兰斯宾诺莎哲学体系中的具有无神论性质的哲学学说。各派宗教神学也常用以贬称或毁谤被认为源于斯宾诺莎的无神论或泛神论学说。斯宾诺莎认为构成万物存在和统一基础的实体为自然界,也就是神。 并提出身心平行论。这种观点克服了法国笛卡儿二元论的缺点,把唯物论与唯物主义性质的泛神论结合起来。以后的哲学家与神学家称具有这种特征的学说为斯宾诺莎主义。参见“斯宾诺莎”。 经验:(英experience)哲学上通常指感觉经验,即人们在同客观事物直接接触的过程中,通过感觉器官获得的关于客观事物的现象和外部联系的认识。在近代哲学史上,随着自然科学、实验科学的长足发展,经验上升为哲学的主要概念。围绕着经验及其与理性的关系,经验论哲学与唯理论哲学之间展开了争论。对经验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种根本不同的理解。唯物主义经验论的代表英国F.培根、霍布斯等人认为物质世界是感觉、经验的客观基础,经验是一切知识的源泉。洛克认为“我们的全部知识是建立在经验上面的,知识归根到底都是导源于经验的”(《人类理智论》)。 英国贝克莱、休谟,奥地利马赫等人,用唯心主义观点解释经验,否认经验的客观内容,认为经验是纯主观的东西,或来自心灵,或由上帝放入人心。休谟把经验看作是人心中的一束知觉,对其外在来源问题持“存疑”态度。近代唯理论者一般都否认经验知识的可靠性和确定性,认为经验知识没有必然性和普遍性,不足以认识事物。德国康德承认经验来自“物自体”对感官的刺激,但把经验看成是一些杂乱无章的材料,认为必须经过先验统觉的综合作用才能构成知识。现代实证主义者、经验批判主义者、实用主义者、逻辑经验主义者、分析哲学以及现象学哲学,在反对19世纪思辨形而上学的同时,力图重新奠定经验在哲学中的中心地位。但他们一般都强调经验的中性色彩,把经验视为“要素”、“所与”、“当下给予”等中立的东西,试图超越哲学基本问题和基本路线。 旧唯物主义的经验论虽然肯定了经验的来源和内容是客观的,但对经验的理解是狭隘的,并片面夸大了感性经验的作用,贬低了理性认识的作用。辩证唯物主义在“经验”问题上坚持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认为经验是人们在社会实践过程中获得的感性知识。它是一切科学理论的基础和直接来源。同时又指出,要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就必须把感性经验上升到理性认识。经验本身在社会实践中又是不断发展着的,不能把它僵化。经验是宝贵的,但固守经验,满足于经验的狭隘经验论或经验主义是不足取的。经验按其获得的方式来看,可分为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经验”有时也泛指人们在实践中获得的知识和技能。 感觉与反省:(英sensation and reflection)英国洛克用语。感觉指从对象的感知而来的观念。反省指由我们的心灵活动而来的观念。感官以个别的可感知事物为对象,按照各种对象影响感官的不同方式,把事物的一些清晰知觉传达到心灵里面。由此形成黄、白、热、冷、软、硬、苦、甜以及一切称为可感性质的观念。

高三历史选修2_斯宾诺莎简介

斯宾诺莎简介 个人生平 (Baruch Spinoza ,1632年11 月24日—1677年2月21日)荷兰哲 学家。后改名为贝内迪特·斯宾诺莎 (Benedictus Spinoza )西方近代哲 学史重要的理性主义者,与笛卡尔和 莱布尼茨齐名。他出生于阿姆斯特丹 的一个从西班牙逃往荷兰的犹太商 人家庭。他的父母亲以经营进出口贸 易为生,生活颇为宽裕,斯宾诺莎也 因此得以进入当地的犹太神学校,学 习希伯来文、犹太法典以及中世纪的 犹太哲学等。他也接受了拉丁语的训 练,而正是凭借着拉丁语,斯宾诺莎得以接触笛卡尔等人的著作。他也由此渐渐脱离所谓正统的学说范围,1656年因反对犹太教教义而被开除教籍。他最後搬出犹太人居住区,以磨镜片为生,同时进行哲学思考。1670年移居海牙,斯宾诺莎此後一直过着隐居的生活。1673年有人提供他海德堡大学哲学系的教职,条件是不可提及宗教,不过斯宾诺莎婉拒。他在45岁时就去世。 哲学思想 哲学上,斯宾诺莎是一名一元论者或泛神论者。他认为宇宙间只有一种实体,即作为整体的宇宙本身,而上帝和宇宙就是一回事。他的这个结论是基于一组定义和公理,通过逻辑推理得来的。斯宾诺莎的上帝不仅仅包括了物质世界,还包括了精神世界。他认为人的智慧是上帝智慧的组成部分。斯宾诺莎还认为上帝是每件事的“内在因”,上帝通过自然法则来主宰世界,所以物质世界中发生的每一件事都有其必然性;世界上只有上帝是拥有完全自由的,而人虽可以试图去除外在的束缚,却永远无法获得自由意志。如果我们能够将事情看作是必然的,那么我们就愈容易与上帝合为一体。因此,斯宾诺莎提出我们应该 “在永恒的相下”

论斯宾诺莎《伦理学》中的conatus学说

论斯宾诺莎《伦理学》中的conatus学说 伦理学首先是一种理论,在这个理论中存在一些重要的思想与理念,其中最著名的就是conatus学说。这个学说的核心思想是,所有物体都有一个自我保存原则,即conatus。这个原则使得物体能够在外部世界的环境中寻求生存与自我发展,也涵盖了自我实现的素质以及对自我发展的关注等等。 这个学说的提出者是17世纪的荷兰哲学家史宾诺莎,他在自己的著作《伦理学》中为这个学说进行了大量探讨。本文的主要目的是深入了解这个学说,并举出五个例子,以证明它的存在性及其实际应用。 例子一:身体追求生存 史宾诺莎认为,conatus意味着身体和意识都追求自己的生存和自我实现。这个理念可以通过我们如何对待自己的身体来证明。无论是锻炼、健康饮食,还是按摩、瑜伽,多数人都会选择这些方法来保持健康。这些行为都体现了conatus学说中的“自我保存原则”,因为人们需要健康的身体来实现自己的生存和发展。 例子二:争取权力和地位 在社会生活中,conatus的人性展现也体现出来了。很多人会去争取权力和地位来促进自己的社会地位。这些精神都是源自对自我保存的追求。虽然这种行为有时与另一个人的利益相冲突,但却符合了conatus学说的基本要求,即追求自己的自我

发展和生命价值。 例子三:艺术和文学的创作 许多艺术家和作家在创作作品的过程中都展现出conatus的个性。创作不仅可以是赚钱的手段,也可以更多地是一个高尚的事业,就像创作一部杰作、写下心灵的思考。这种冲动同样是建立在自我保存原则上,即追求个人成就以及认可。 例子四: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也是我们生活中体现conatus学说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们习惯关注自己的亲密关系,同时也期望获得相对应的关注和爱护,这是一种自我保存的追求。在任何人际交往中,都要求获得尊重和理解,同时也要尽全力帮助别人。这是我们所呈现的conatus本质,人们相互依存,关享共赢。 例子五:科学研究和技术发展 科学和技术的领域也是conatus学说的一个很好的体现。科学家和技术专家开发了我们目前的技术和发明,这些发明因为有帮助我们生存、保护我们,让我们更好的发展,因此也在满足我们的生存追求。他们通过积极探索发明新的技术,进而解决很多问题,使得这个世界变得更适应于人类生存。 总之,conatus是史宾诺莎和现在我们用来解释物体和意识运动的一个原则。同时,它也证明了人的本性基于生存与发展的追求。无论是个人生活还是人际交往,都离不开conatus的体

斯宾诺莎的哲学

斯宾诺莎的哲学 唯理论的发展 斯宾诺莎 “这大概是历史上曾有过的 最真实的上帝形象。” (法国历史学家欧内斯特利南)Acosta instructing the young Spinoza 一、实体学说 “一般哲学是从被创造物开始,笛卡儿是从心灵开始,我则从神开始。” (一)实体 1、实体的概念 “实体(substantia),我理解为在自身内并通过自身而被认识的东西。换言之,形成实体的概念,可以无须借助于他物的概念。” 实体的四个规定 ⑴实体是“自因” ⑵实体是无限的。 ⑶实体是永恒的。 ⑷实体是不可分的。

⑸实体是唯一的。 2、实体即神 “神(Deus),我理解为绝对无限的存在,亦即具有无限‘多’属性的实体, 其中每一属性各表示永恒无限的本质。” 神没有形体,没有人格,活动没有目的。万物都在神之中,万物皆出于神的本性,都 是必然的。 3、神即自然 神(实体)就是作为整体的自然和作为(万物)全体的自然。 既是“能动的自然”(natura naturans)又是 “被动的自然”(natura naturata) (因此)神的理智或力量即是万物存在的原因和支配自然的规律。 神= 自然= 实体 万物在神之中,神在万物之中 说明自然是无限统一的有机整体,物质和思维的运动都受统一的必然规律支配 注意:斯宾诺莎关于神即自然的学说是不是“泛神论”(pantheism) 是有争议的 (二)属性

1、属性(attribute)的概念 “属性(attributus),我理解为由知性(intellectus)看来 是构成实体的本质的东西。” 2、广延和思想是实体的两个属性 实体有无限属性,人类只知道两种。 因此:“神是一个有广延性的东西。” (三)样式 1、样式(mode 样态)的概念 “样式(modus),我理解为实体的分殊,亦即在他物内通过他物 而被认知的东西。” 样式即实体的特殊表现形式 广延属性的样式:具有广延的物质事物 思想属性的样式:个别的思想、观念、情绪等 2、无限样式和有限样式 运动和静止是广延属性的无限样式,理智是思想属性的无限样式 处于因果联系中,相互作用的具体事物和观念是有限样式3、实体、属性、样式的关系

西方哲学笔记整理之斯宾诺莎哲学!

西方哲学笔记整理之斯宾诺莎哲学! 接触好的人,好的思想,做对的事情! 斯宾诺莎磨了一辈子镜片,没钱,也没啥社会地位,估计走在大街上,不会有任何一个人认出他,在当时的荷兰,基本算是一个隐者,但是这并不影响他成为一个后来的巨人,一个伟大的哲学家,一个哲学界鼎鼎有名的思想者。今天,哲学诗画整理了下他的哲学概要,一起来了解下,这位影响了西方很多年的哲学巨匠的思想和大脑认识。 斯宾诺莎 斯宾诺莎哲学—— 黑格尔说:斯宾诺莎哲学是近代哲学的重点,要么是斯宾诺莎主义,要么就不是哲学。如果想研究哲学,就首先要做一个斯宾诺莎主义者。

一,斯宾诺莎哲学的基本特征 1,把获得最高幸福(至善)作为哲学的目的,强调道德的理性本质。把人生幸福定义为一种精神幸福和通过对形而上意义上的思辨而获得的心灵快乐。 他反对把幸福等同于财富、荣誉和感官上的快乐,认为哲学不能只停留于口头或理论上,而要运用于现实之中,重视哲学的实践价值(斯宾诺莎的一生也确实是这样做的)。因此,他把他的哲学著作并不当做纯理论哲学,而是当做一种伦理学,写出的论文或著作也一般命名为“伦理学”。 2,斯宾诺莎哲学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笛卡尔哲学的影响,尤其是后者的心物二元论。斯宾诺莎认为,哲学的正确方法是从真观念出发,且不断地增加真观念的推理的学问。 真观念的推理大概分为:第一步——确认真观念。第二步——从

一个真观念推导出其他真观念。第三步——推理要按照从原因推出结果的顺序进行。 二,斯宾诺莎的实体学说 1,对实体的定义 实体——在自身内并通过自身而被认识的东西,或者说形成实体的概念,可以无需借助他物的概念。 2,实体的特征 实体是自身的动因,它的本质包含存在,且存在中的万物彼此关联,不能分割独存。 实体是无限的,唯一的,且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实体是永恒的。 3,实体即神或自然,或者说实体、神、自然,三者等同,可以互换,是同一个事物。实体、神、自然是万物的基础或本原。 4,实体虽然永恒且无限多样,但是能被我们认识的只有两个:广延和思想。 广延和思想属于同一实体的两种属性,二者彼此独立,互相平行,各自有各自的表现形式。 实体所现出的特殊状态即个别事物。实体中的样式分为两个系列:有形事物系列和观念系列。

斯宾诺莎哲学思想探析

斯宾诺莎哲学思想探析 作者:林蓉 来源:《时代经贸》2012年第07期 【摘要】斯宾诺莎是十七世纪荷兰杰出的唯物主义哲学家,是西方哲学史中的重要人物。他认为哲学的目的是证实思想的真理性并获得自由,并认为哲学的目的是求得人的最高的善和最高的幸福。斯宾诺莎还认为,整个哲学体系是一个由最高存在范畴开始按照逻辑规则推出一切其它观念的演绎系统,他认为身体与心灵既是彼此独立的,又是先验地或内在地协调一致的,斯宾诺莎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意志与理智是同一的。斯宾诺莎这些著名的哲学思想,对后世起着不可动摇的影响和作用。 【关键词】生平与著述;主要哲学思想;后世影响 斯宾诺莎著名的荷兰唯物论哲学家,西方近代哲学史重要的欧陆理性主义者,与法国的笛卡尔和德国的莱布尼茨齐名。斯宾诺莎本为犹太人,犹太教会以其背叛教义,驱逐出境,后卜居于海牙,过着艰苦的生活。他不承认神是自然的创造主,认为自然本身就是神。他的唯物论学说,对十八世纪法国唯物论者和德国的启蒙运动有着颇大的影响。 一、斯宾诺莎生平与著述 斯宾诺莎(1632—1677)出生于阿姆斯特丹。斯宾诺莎的祖先是居住在西班牙的斯雷翁省埃斯宾诺莎镇的犹太人。1492年,因西班牙政府和天主教教会对犹太人的宗教和种族迫害,举家逃难到葡萄牙。后又于1592年逃亡到荷兰。祖父亚伯拉罕·德·斯宾诺莎是一位很受人尊敬的犹太商人,曾在阿姆斯特丹犹太人公会担任要职;父亲迈克尔·德·斯宾诺莎继承其父的事业,在阿姆斯特丹经营进出口贸易,并担任犹太人公会会长和犹太教会学校校长。斯宾诺莎也因此得以进入当地的犹太神学校,学习希伯来文、犹太法典以及中世纪的犹太哲学等。他也接受了拉丁语的训练,而正是凭借着拉丁语,斯宾诺莎得以接触笛卡尔等人的著作。他也由此渐渐脱离所谓正统的学说范围,1656年因反对犹太教教义而被开除教籍。他最后搬出犹太人居住区,以磨镜片为生,同时进行哲学思考。1670年移居海牙,斯宾诺莎此后一直过着隐居的生活。1673年有人提供他在海德堡大学哲学系的教授之职,条件是必须不对国家的法定宗教提出任何质疑,被斯宾诺莎断然拒绝。由于长时间的饮食不规律,营养不良,他的健康状况逐年恶化。1677年,在与病魔一场激烈的交战之后,他倒下了,最终倒在了45岁的边缘上。斯宾诺莎生前著书立说,发表很多的著作,其代表作《几何伦理学》,简称《伦理学》,采用论点、论据、论证的几何方式阐释其哲学观点,成为哲学历史上较早的唯物思想开创者。他的其他重要的作品包括了《神学政治论》、《政治论》、《哲学原理》、《理智改进论》、《神、人及其幸福简论》等。。 二、斯宾诺莎主要哲学思想

斯宾诺莎笔记

斯宾诺莎哲学笔记 一、神的界定 1、神是“自由因”,然而却是理性的自由因;神的合理性在他创造的齐一性中显现出来。 神就是实体,是宇宙间唯一的实体,神是一具包含无限多属性的本质,他是一个终极本质,因此每一属性都是无限的,比方说理智与七情六欲都是人的属性,不会因为某个人的死去而丧失,他只会随着人类繁衍而无限延续下去。 2、神=自然 斯宾诺莎只承认一个神,这个神包含了无限的创造力与无限生机,万物的本质都是由他赋予的,而且,神的这一作用是持久的,好似自然法则对人世的作用一般。真正的讲来,创造从未发生过。整个自然(包括宇宙)本身没有任何在时间或空间上外在于它的东西,它是唯一的实在。神作为维持世界的力量,并不与他维持的世界相分离,上帝并不是创造好亚当夏娃后就不管他们了,但这里的“管”更多是指日常起居,生活生产上的,而非道德干涉。 4、惟有通过自然,我们才能认识神,一个人对自然的理解越深,他对神的理解也越深。 我们只能安于人类思想史上有过深远影响的不可知论,即“否定的方式”,拒绝赋予神任何肯定的属性,因为属性乃辩证法的产物,诸如有高便有矮,有美丽便有丑陋,有良善便有歹恶等。我们说“神”是无限,仅仅因为我们日常看到了太多有限,我们说神是“一”,仅仅因为我们身边有着杂乱的“多”,神是我们一切思维方式的颠倒,因此就是一个巨大的否定。 二、主要概念的界定 属性、实体、样态、永恒、无限 1、属性 1)属性是针对实在的不可分解方面提出的,属性是显示给认识的实体。 我们认识实体通过两个大的属性,即思想与广延,尽管物理的东西与精神的东西彼此不同,但两者可以是同一实体下不同而又完全的表现。 2)每个本质都是我们通过某种属性加以理解的。 斯氏的属性概念非常广大而模糊,物质领域与抽象领域的事物皆能归入属性之中。 如,举一例,(斯宾诺莎并不擅长举出简单而令人信服的例子)拿人来说,人有多重特质,善恶美丑,喜怒哀乐,吃喝拉撒等等,人是这些属性的本质,当然,你也能说吃喝拉撒也是狗的属性,而这也恰巧说明了属性的抽象性与独立性,同一属性可以包含不同的事物。这些属性又是神的一部分,因而人对于神而言也只是其诸多属性的一部分。因为人是通过与其它

斯宾诺莎“conatus”的历史起源及现代性意义

斯宾诺莎“conatus”的历史起源及现代性意义-哲学 斯宾诺莎“conatus”的历史起源及现代性意义 崔露什 作者简介:崔露什,河北省深州市人,(北京100875)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博士生。 Valtteri Viljanen. Spinoza s Geometry of Power.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1. p.85. Wiep van Bunge. The Continuum Companion to Spinoza. Continuum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Group, 2011. p.186.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苗力田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01、84页。 【摘要】 斯宾诺莎的“conatus”指代形而下个体存在的“现实本质”,它不但是一个具有深远起源的学术概念,同样也是一股真实的实践力量。近年来,西方不少学者关注这一概念并引发争论,但问题的关键和难点在于认清conatus背后掩藏的“个体”这一思想维度。”个体”在斯宾诺莎哲学中是一个向外界和未来敞开的“系统”,它与外界交流并将其特性纳入自身结构之中;作为个体本质的conatus也因此具有丰富的现实性,同时也对人类自身的现代性生存状态具有启发意义。 关键词 conatus;起源;个体;系统 中图分类号:B50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660(2016)02-0075-06 Conatus是斯宾诺莎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起源于古希腊哲学甚至更早的实践思想,并通过中世纪经院哲学的传承与改造,在16、17世纪的哲学、物理学、政治学等思想中得到发展。斯宾诺莎的“努力”概念就是在这一历史背景中产生而来的,他创造性地将之设定为形而下“个体存在”的全部本质,即人类自身的“现实本质”,由此斯宾诺莎的“个体”或“个人”观念是一个“动态”和“能动”的系统,这使他的整个哲学思想和对“人”的理解都充满了主动性和现实意义。西方近代哲学家逐渐发现和重视斯宾诺莎的力量哲学,并意识到这是一股真实存在的力量;但也有学者认为conatus的存在完全是荒谬的。从学者们围绕此问题展开的争论,我们发现conatus问题背后实际隐藏着一个现代性语境下的重要问题,即“个体”在环境中的产生与塑造,以及“主体”与“他者”间的交流互动。笔者通过对斯宾诺莎“个体”及其相关概念的论述,将conatus从文本的窠臼中解放出来,阐发它于人类自身发挥的本质能量,从而为现代性人类个体的存在与发展注入新的解释与立场。 一、“conatus”在西方哲学中的起源及发展 拉丁语“conatus”在现代英语中经常被翻译为“striving”或“endeavor”,中文意思是“努力”或“冲力”。研究资料中明确指出的有两种起源。首先是哈里·奥斯汀·沃尔夫森(Harry Austryn Wolfson)的考察,他认为conatus最早是西塞罗从希腊单词翻译而来。西塞罗在《论神性》中说:“正如植物都起源于各自的种子,并在种子的规定中繁茂生长一样,宇宙的本质也有它自己的运行方式,这一‘努力’或‘欲望’被希腊人称之为‘hormai’,它引导自己的行为与愿望相一致,就如同我们受精神和感觉的激励去做一件事一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