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货币政策 (2)

货币政策 (2)

货币政策 (2)
货币政策 (2)

第十章货币政策

一、习题

一、填空题

1.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为实现特定的(),运用各种政策工具调节货币供应量和利率,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方针和措施的总和。

2.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是中央银行组织和调节货币流通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必须服务于()。

3.()是指保持一般物价水平的相对稳定,以控制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通货膨胀的表现形式是物价总水平的普遍持续上涨,而货币政策的目标就是要把物价水平控制在一定的幅度内。

4.()是指凡有能力并自愿参加工作者,都能在较合理的条件下,随时找到适当的工作。其实际上是指将失业率维持在一个较低的合理的限度之内。

5.一般性货币政策一般包括()、()、()三大工具,通常被人们称为三大传统法宝。

6.目前许多国家对期限不同的存款,规定不同的存款准备率,存款期限越短,其货币性越强,法定准备率就越()。

7.当中央银行实行紧缩性货币政策,()法定准备率。

8.()对金融和货币供应量的调节作用,就是通过在公开市场上买进和卖出有价证券来完成的

9.市场利率是影响货币供需与()的一个重要指标。

10.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将首先对某些()产生一定的影响。

11.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就是通过对资金用途、资金利率等有目的的选择,调节货币的()。

12.比较适宜用作我国现阶段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的金融变量是货币供应量和()。

13.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是指中央银行为实现其货币政策的()而设置的可供观察和调整的指标。

14.中介目标一般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一类是()。

15.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标准是具有()、()和()。

二、判断题

1.稳定物价是指保持物价水平的绝对稳定。

2.充分就业是指社会劳动力100%的就业。

3.货币政策的经济增长目标,应主要着眼于经济的长期稳定增长,而不是仅仅关注于它的短期增长。

4.国际收支平衡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对其他国家全部货币收入和全部货币支出相抵后基本平衡,必须无顺差或逆差。

5.实施公开市场业务时,中央银行是处于主动地位。

6.实施再贴现政策时,中央银行是处于主动地位。

7.法定存款准备金是一项强有力的货币调控工具,因此,这一工具是中央银行惯用的货币政策工具。

8.金融市场情况一旦发生变化,中央银行可以迅速改变公开市场业务的操作方向,具有很大的灵活性,而且可以进行经常性、连续性的操作。

9.我国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是保持币值稳定,但币值稳定的最终目的是促进经济增长。

10.如果经济过热,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业务买入有价证券调整货币供给量。

三、单项选择题

1.各国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通常是()。

A.充分就业B.稳定物价C.经济增长D.国际收支平衡

2.1995年3月18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以法律的形式将我国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确定为()。

A.保持币值稳定并据此促进经济增长

B.保持物价稳定并据此促进经济增长

C.保持充分就业并据此促进经济增长

D.保持国际收支平衡并据此促进经济增长

3.菲利普斯曲线反映()之间的此消彼涨关系。

A.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B.经济增长与失业率

C.通货紧缩与经济增长D.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

4.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之中的经济增长与物价稳定的关系是()。

A.正相关的关系B.负相关的关系

C.二者没有任何相关性D.不确定

5.在下列控制货币总量的各个手段中,央行不能完全自主操作的是()。

A.公开市场业务B.再贴现政策

C.信贷规模控制D.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6.一般来说,中央银行提高再贴现率时,会使商业银行()。

A.提高贷款利率B.降低贷款利率

C.贷款利率升降不确定D.贷款利率不受影响

7.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大量抛售有价证券,意味着货币政策()。

A.放松B.紧缩C.不变D.不一定

8.下列货币政策操作中,引起货币供应量增加的是()。

A.提高法定存款准备率B.提高再贴现率

C.降低再贴现率D.中央银行卖出债券

9.近期中介目标包括()和基础货币供应量

A.流通中现金

B.市场利率

C.存款准备金

D.货币供应量

10.基础货币又称()

A.现金

B.高能货币

C.存款准备金

D.银行存款

11.一般国家的中央银行都选择()作为主要远期传导变量。

A.货币供应量

B.基础货币

C.存款准备金

D.流通中现金

12.存款准备金是中央银行()的组成部分

A.资产

B.负债

C.存款

D.现金

13.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共同主体为()。

A.政府B.中央银行C.货币管理局D.进出口中心

14.货币政策在供求调节上,侧重于调节()。

A.供求结构

B.供求平衡

C.供求协调

D.供求总量

15.从政策实施发挥作用时间长短上来看,能够快速对经济起到影响作用的政策是()。

A.货币政策

B.财政政策

C.提高利率

D.发行国债

16.在失业率较高,设备闲置较多,大量资源有待开发的经济状态下,适合采取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配合方式是()。

A.松财政紧货币

B.双紧政策

C.双松政策

D.紧货币松财政

17.当经济处于高通货膨胀,没有失业率的情况下,适合采取的宏观经济政策是()。

A.双松政策

B.双紧政策

C.松财政紧货币

D.紧货币松财

18.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配合过程中,有一种搭配容易带来较大的经济震荡,容易引起经济停滞不前,这种配合方式是()。

A.双松政策

B.双紧政策

C.松财政紧货币

D.紧货币松财

19.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都是以调节社会()为基点来实现社会总供求平衡的政策。

A.总需求

B.总供给

C.商品价格

D.均衡价格

20.当经济出现过热,物价上涨、通货膨胀,并且社会失业率较低,在这种情况下,适合采取的经济政策是()。

A.紧财政松货币

B.双紧政策搭配

C.双松政策搭配

D.松货币紧财政搭配

四、多项选择题

1.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与整个国家的宏观经济目标是一致的,主要包括()。

A.物价稳定B.充分就业

C.经济增长D.国际收支平衡

2.在货币政策诸目标中,更多表现为矛盾与冲突的有()。

A.充分就业与经济增长B.充分就业与物价稳定

C.稳定物价与经济增长D.经济增长与国际收支平衡

E.物价稳定与国际收支平衡

3.通常法律规定,商业银行及其有关金融机构必须向中央银行存入一部分存款准备金,其目的在于()。

A.保证存款机构的清偿能力

B.保证存款机构的盈利性

C.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

D.有利于中央银行调节信用规模和货币供应量

4.关于存款准备金制度的组成内容正确的有()

A.规定存款准备金比率

B.规定存款准备金资产内容

C.规定存款准备金计提的基础

D.存入中央银行的准备金一般是无息的

5.各国中央银行选择的中介目标不尽相同,主要有()

A.存款准备金

B.基础货币、

C.市场利率

D.货币供应量。

6.中介目标基本特征有()

A.短期目标

B.金融变量

C.中间传导性变量

D.数量指标

7.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内容包括()

A.基础货币

B.存款准备金

C.市场利率

D.货币供应量

8.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标准是()

A.可测性

B.可控性

C.相关性

D.可知性

9.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差异性()

A.调节范围的不同

B.目标的侧重点不同

C.政策时滞性不同

D.透明度不同

10.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表现出来一致性,主要有()

A.实施主体

B.调控目标

C.作用形式

D.透明度

11.松的货币政策与松的财政适合共同实施的经济状态是()

A.高失业率

B.开工不足,设备闲置

C.没有通胀情况

D.国际收支盈余过多

12.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搭配的方式主要有()

A.松货币与松财政

B.松货币与紧财政

C.紧财政与紧货币

D.紧货币与松财政

13.紧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搭配使用,对经济产生一些不利的影响,主要有()

A.经济震荡

B.经济易停滞

C.组织结构易破坏

D.经济体系会更好

五、名词解释

1.货币政策

2.货币政策目标

3.扩张型的货币政策

4.紧缩型的货币政策

5.存款准备金政策

6.再贴现政策

7.公开市场业务

8.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

9.货币政策中介目标

10.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六、问答题

1.简要回答货币政策的特征?

2.简要回答我国201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所定调的宏观经济目标?

3.简要回答再贴现作为货币政策工具之一,其作用的效果如何?

4.简要回答公开市场业务操作的比较优势?

5.简述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内容?

6.简述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标准?

7.简述货币政策中介指标的含义?

8.简述我国现阶段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选择理由?

9.简述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配合选择有哪些方式?

10.简述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有哪些区别于联系?

11.简述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是从哪些方面进行配合的?

12.简述采取松的财政政策与松的货币政策配合有什么优缺点?

13.简述松的财政政策与紧的货币政策搭配的适宜条件是什么?

14.简述当宏观经济处于总需求过于旺盛阶段时,应该如何选择调控政策?

15.简述如何理解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滞后性,社会公众预期反应对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影响又如何?

二、习题答案

一、填空题

1.经济目标

2.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总体目标

3.物价稳定

4.充分就业

5.法定存款准备金、再贴现、公开市场业务

6.高

7.提高

8.公开市场业务

9.银行信贷总量

10.中介目标

11.供给结构

12.贷款总规模

13.最终目标

14.近期指标、远期指标

15.可控性、可测性、相关性

四、多项选择题

五、名词解释

1.货币政策: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为实现其特定的经济目标而采取的各种调节货币供给量与信用量的方针和措施的总称。

2.货币政策目标: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实施,经过一定的传导过程,将其影响导入一国经济的实际领域,达到既定的目标,这就是货币政策的目标,又称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

3.扩张型的货币政策:是指通过提高货币供应的增长率,使货币供给量大于货币需求量,从而带动社会总需求、启动闲置生产要素、刺激经济增长的一种经济政策。在这种政策下,取得信贷较为容易,利息率水平较低。

4.紧缩型的货币政策:是指通过降低货币的增长率,紧缩货币供给量来缩减社会总需求,挤出市场溢于的货币,使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平衡,从而实现稳定币值的目的。

5.存款准备金政策:中央银行通过规定或调整商业银行的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以影响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金,控制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能力,即间接地控制社会货币供应量。

6.再贴现政策:是中央银行通过制订或调整再贴现率来干预和影响市场利率及货币市场的供给与需求,从而调节市场货币供应量的一种手段。

7.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通过在金融市场上买卖有价证券来调节货币供应量的一种政策手段,通过两条途径影响经济:一是通过影响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去影响经济;二是通过影响利率来影响经济。

8.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是指可选择地对某些特殊领域的信用加以调节和影响的措施,就是通过对资金用途、资金利率等有目的的选择,调节货币的供给结构,主要包括消费信用控制、证券市场信用控制、不动产信用控制等。

9.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各国中央银行选择的中介目标不尽相同,主要有存款准备金、基础货币、市场利率和货币供应量。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又称中间目标,是指中央银行为实现其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而设置的可供观察和调整的指标。

10.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指货币管理当局确定货币政策之后,从选用一定的货币政策工具进行操作开始到实现最终目标,所经过的各种中间环节和相互之间的有机联系及因果关系的总和。

六、问答题

1.简要回答货币政策的特征?

答:货币政策作为一国宏观经济调控的主要手段之一,通过控制货币供给以及调控利率的各项措施来影响宏观经济,通常货币政策是逆经济周期而行事的。一般地说,货币政策具有以下几个特征:第一是货币政策属于宏观经济政策。货币政策是一国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调节现代经济活动中有着极强的影响力和极其广泛的作用;就是说,货币政策涉及的是整个国民经济运行中的货币供给量、信用量、利率、汇率及金融市场等问题。

第二是货币政策是调节社会总需求的政策。货币政策调节宏观经济是通过调整社会总需求而实现的,通过对社会总需求的调整,间接地影响到社会总供给的变动,从而促使整个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平衡。

第三是货币政策主要是间接调节经济的政策。货币政策对经济的调节,一般不适宜采取直接的行政手段,而主要是通过经济手段利用市场机制作用,通过调节货币供应量及其他金融变量影响经济活动主

体的行为,来达到间接调节经济变量,影响经济活动的目的。当然,也不排除在特定的经济及金融环境下采取一定的直接控制措施。

第四是货币政策是目标的长期性与措施的短期性的动态结合。货币政策目标是稳定币值、经济增长、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是一种长期性的政策目标,但是,货币政策的各项具体措施具有短期性、时效性的特点。所以,货币政策不能笼统地说成是一种长期性的经济政策还是一种短期性的经济政策,应该是目标的长期性与措施的短期性的动态结合,短期措施服从长期政策目标的政策系统,这是货币政策与其他经济政策的重要区别。

2.简要回答我国201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所定调的宏观经济目标?

答:我国201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所定调的宏观经济目标是必须统筹处理速度、结构、物价三者关系,特别是要把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有效防范经济运行中的潜在风险放在宏观调控的重要位置。要深入分析经济发展和运行趋势变化,准确把握宏观调控的力度、节奏、重点。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财政政策要继续完善结构性减税政策,加大民生领域投入,积极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严格财政收支管理,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管理。货币政策要根据经济运行情况,适时适度进行预调微调,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货币信贷总量合理增长,优化信贷结构,发挥好资本市场的积极作用,有效防范和及时化解潜在金融风险。财政政策和信贷政策都要注重加强与产业政策的协调和配合,充分体现分类指导、有扶有控,继续加大对“三农”、保障性住房、社会事业等领域的投入,继续支持欠发达地区、科技创新、节能环保、战略性新兴产业、国家重大基础设施在建和续建项目、企业技术改造等。

3.简要回答再贴现作为货币政策工具之一,其作用的效果如何?

答:再贴现政策是中央银行最早拥有的调控政策,现代许多国家都把再贴现作为中央银行控制信用的一项主要调控政策。其作用过程是:当中央银行提高再贴现率并高于市场利率时,势必提高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贴现或借款的资金成本,迫使商业银行减少向中央银行的贴现和借款并收缩信贷,增加超额准备金,最终导致市场货币供应量的缩减,同时也影响市场利率相应上升,以此来减少社会对货币的需求;与此相反,如果中央银行降低再贴现率,则会增加市场供应量和社会对货币的需求。通过规定向中央银行申请再贴现的票据种类,以此来调整商业银行及全社会的资金投向,尤其在那些金融市场十分发达的国家,票据种类十分繁多,如不对再贴现的票据种类进行规定,就不能保证再贴现政策的有效性和防止投机行为。但由于各国经济发展水平不同,传统习惯和金融环境各异,因此,对再贴现条件的规定是不尽相同的。

4.简要回答公开市场业务操作的比较优势?

答:公开市场业务作为调节信用的最有效办法,在西方发达国家得到广泛运用,这主要是由公开市场业务的比较优势决定的。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买卖证券不仅影响商业银行的货币储备量和公众的货币持有量,起到调节市场供应量的作用,而且中央银行大量买卖证券,还直接影响有价证券的供求和价格,进而对整个社会的投资和生产发展都产生深刻的影响。中央银行掌握调控货币供应的主动权,可以根据货币政策的需要,在公开市场上主动出击,而不像贴现政策那样处于被动地位。公开市场买卖有价证券、数量可多可少,既可以进行大规模的市场干预,也可以进行微调。金融市场情况一旦发生变化,中央银行可以迅速改变公开市场业务的操作方向,具有很大的灵活性,而且可以进行经常性、连续性的操作。

5.简述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内容?

答:根据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对货币政策工具反应的先后和作用于最终目标的过程,中介目标一般可

分为两类:一类是近期中介目标,即货币政策工具直接作用的对象,中央银行对它的控制力较强,但距离货币政策最终目标较远。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包括存款准备金和基础货币供应量;一类是远期中介目标,即货币政策工具间接作用的对象,中央银行对它的控制力较弱,但距离货币政策最终目较近。主要是市场利率和货币供应量。因此只有将两类传导变量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充分发挥货币政策的效力。

6.简述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标准?

答:中介指标本身是货币政策作用力的杠杆,它改变着货币政策运用机制。要使传导变量能有效地反映货币政策效果,那么在选择传导变量时就必须符合如下三方面的标准:

第一是可测性。可测性是指中央银行所选择的金融变量必须具有明确合理的内涵和外延,使中央银行既能迅速而准确地收集到有关传导变量的数据资料,又有明确的定义,便于观察和进行定量分析及科学预测。

第二是可控性。可控性是指中介目标能否易于被货币当局所控制。这要求中央银行通过各种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能按其政策需要或意向,能对所选择的作为传导变量的金融变量进行有效的控制与调节。能准确地控制变动状况和变动趋势。所以,中央银行选择的传导变量与所能运用的货币政策工具之间,必须要有密切的、稳定的和统计数量上的关系。

第三是相关性。相关性是指中央银行选择的传导变量必须与货币政策目标有密切的相关性,中央银行只要通过对中介目标的控制和调节,就能促使货币政策目标的实现。这要求中介目标又要与货币政策目标之间要有密切的、稳定的和统计数量上的关系。

在选择作为中介目标的金融变量时,必须进行全面的考虑,还必须注意与特定的经济金融环境相适应。

7.简述货币政策中介指标的含义?

答: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又称中间目标,是指中央银行为实现其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而设置的可供观察和调整的指标。如果说货币政策最终目标是一个长期的、非数量化的目标,它只能为中央银行制定货币政策提供指导思想,那么,货币政策中介指标就是短期的、数量化的、能用于日常操纵的指标,是作为实现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中介或桥梁。各国中央银行选择的中介目标不尽相同,主要有存款准备金、基础货币、市场利率和货币供应量。

8.简述我国现阶段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选择理由?

答:我国现阶段的经济还处在市场经济发育和成长时期,在货币金融活动中存在着与市场经济成熟或发达国家的不同之处。例如,在金融资产中现金量占全部金融资产的25%左右,利率实行集中统一管理,且各经济主体对利率反映弹性微弱,证券资产所占比重不足以影响整体经济活动。凡此种种,决定我国货币政策中介指标的选择,不能简单套用市场经济成熟国家的具体选择,而应切合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那么,比较适宜用作我国现阶段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的金融变量是货币供应量和贷款总规模。其理由是:第一,货币供应量与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关系较切,货币供应量的变化能对最终目标产生重大的影响;第二,在我国目前情况下,中央银行对货币供应量的直接控制能力还比较有限,不能够对其精确地控制和调节,因此必须借助于行政手段,通过对银行信贷总量的控制来控制货币供应量。

9.简述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配合选择有哪些方式?

答:(1)政策工具的协调配合。财政政策工具和货币政策工具协调配合主要表现为财政投资项目中的银行配套贷款。财政政策是通过其收入政策和支出政策来体现的,差别税率和税收减免则属于收入政策工具,政府直接投资、采购、转移支付、补贴都属于支出政策工具。货币政策中运用得最频繁的是间接政策工具,诸如调节利率、银行准备金率、再贴现率和公开市场操作。

(2)政策时效的协调配合。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也是两种长短不同的政策时效搭配。财政政策以政策操作力度为特征,有迅速启动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但容易引起过度赤字、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因而财政政策发挥的是经济增长引擎的作用,用以对付大的与长期的经济衰退,只能作短期调整,不能长期大量使用。货币政策则以微调为主,在启动经济增长方面明显滞后,但在抑制经济过热、控制通货膨胀方面具有长期成效。

(3)政策功能的协调配合。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在处理公平和效率的矛盾方面各有侧重。财政政策的公平分配功能要求政府运用税收和社会保障手段,限制收入分配过分集中,适当缩小个人之间、行业之间、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防止两极分化,这是社会稳定的重要条件。而货币政策的效率优先功能则使商业银行偏重于从盈利目标考虑信贷投向,要求货币政策对信贷结构和利率的调节能大体反映市场供求变化,引导资源流向效益好的投资领域,促进生产效率的提高。

10.简述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有哪些区别于联系?

答:二者的联系:(1)政策实施主体的一致性,二者都反映政府的经济政策,体现政府的意志,因而政策实施主体归根结底为政府;(2)政策调控最终目标的一致性,从宏观经济角度看,两种政策的最终目标都是为了社会总供应与社会总需求的平衡,使国民经济协调发展;(3)政策作用形式的一致性,两者都是通过货币资金的运用形式来实施的,都属于货币宏观调控。

二者的区别:(1)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调节范围的不同,财政政策对社会总需求的影响主要是通过税收增减、发行国债调整支出规模和结构来实现的,其主要在分配领域实施调节;货币政策对社会总需求的影响则主要是通过影响流通中的货币量来实现的,其调节行为主要发生在流通领域。(2)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目标的侧重点不同,财政政策的功能偏重于调节供求结构;中央银行扩大或缩小货币供应量,只会导致需求总量的扩大或缩小,而不会引起需求结构的改变。(3)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时滞性不同,财政政策的决策时滞和执行时滞一般比货币政策要长,但是从效果时滞来看,财政政策则可能优于货币政策。

11.简述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是从哪些方面进行配合的?

答: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有以下四种搭配方式:(1)松的财政政策和松的货币政策搭配(“双松”搭配),这样可以消除经济衰退和失业,比单独运用财政政策或货币政策更有缓和衰退、刺激经济的作用;(2)紧的财政政策和紧的货币政策搭配(“双紧”搭配),当经济过度繁荣,通货膨胀严重时,可以把紧的财政政策和紧的货币政策配合使用;(3)松的财政政策与紧的货币政策搭配(“一松一紧”搭配),这种政策组合的结果是利率上升,总产出的变化不确定,具体说来这种模式在刺激总需求的同时又能抑制通货膨胀。(4)紧的财政政策与松的货币政策搭配(“一紧一松”搭配),这种政策组合的结果是利率下降,总产出的变化不确定,一方面,通过增加税收,控制支出规模,抑制社会总需求,防止经济过旺和制止通货膨胀;另一方面,采取松的货币政策增加货币供应,以保持经济适度增长。

12.简述采取松的财政政策与松的货币政策配合有什么优缺点?

答:一方面通过减少税收或扩大支出规模等松的财政政策来增加社会总需求,增加国民收入,但也会引起利率水平提高。另一方面通过降低法定准备金率、降低再贴现率、买进政府债券等松的货币政策增加商业银行的储备金,扩大信贷规模,增加货币供给,抑制利率的上升,以消除或减少松的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使总需求增加,其结果是可在利率不变的条件下,刺激了经济,并通过投资乘数的作用使国民收入和就业机会增加。这种模式能够短时间内提高社会总需求,见效迅速,但运用时应谨慎,往往出现大量财政赤字,实施时间不宜太长,一般在短时期采用效果较好。如果掌握的尺度不好会造成通货膨胀的危险。

13.简述松的财政政策与紧的货币政策搭配的适宜条件是什么?

答:财政政策与紧的货币政策搭配的适宜条件是:(1)经济停滞不前,甚至衰退;(2)社会总需求不足;(3)物价稳定,没有通货膨胀迹象;(4)失业率高;(5)国际收支赤字。松的财政政策来拉动内需,应对经济衰退,紧的货币政策来减少国际收支赤字,调节国际收支平衡,从而有助于促进宏观经济的内外均衡。但也不适宜长期运用这种政策搭配,否则会使政府财政赤字不断扩大。

14.简述当宏观经济处于总需求过于旺盛阶段时,应该如何选择调控政策?

答:当经济过度繁荣,通货膨胀严重时,可以把紧的财政政策和紧的货币政策配合使用。这就是说通过增加税收和减少政府支出规模等紧的财政政策来控制总需求,从需求方面抑制通货膨胀。紧的货币政策会使利率提高,投资下降,货币供给量减少,有利于抑制通货膨胀,同时,由于紧的财政政策在抑制总需求的同时会使利率下降,而通过紧的货币政策使利率上升,从而不使利率的下降起到刺激总需求的作用。其结果可在利率不变的情况下,抑制经济过度繁荣,使总需求和总产出下降。

15.简述如何理解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滞后性,社会公众预期反应对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影响又如何?

答:财政政策的决策时滞和执行时滞一般比货币政策要长,但是从效果时滞来看,财政政策则可能优于货币政策。由于财政政策直接影响消费总量和投资总量,从而直接影响社会的有效需求。而货币政策主要是影响利率水平的变化,通过利率水平变化引导经济活动的改变,不会直接影响社会总需求。正因为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之间存在共性和个性,所以在对宏观经济进行调节时,应根据当时的社会经济运行态势有选择地采用,并使其达到良好的配合效果。

短期内,由于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存在着此消彼涨的交替关系,因此从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目标来说,是沿着短期菲利普斯曲线的选择,把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都控制在“临界点”以内的安全范围内。当菲利普斯曲线突破原有的惯性持续上升时,会使整个菲利普斯曲线偏出临界点以内的安全范围。在通货膨胀率提高的过程中,失业率也不断提高,这意味着菲利普斯曲线已经完全恶化;在这种情况下,就可能出现“滞涨”局面,这是市场经济中最值得警惕的现象。

货币政策 (2)

第十章货币政策 一、习题 一、填空题 1.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为实现特定的(),运用各种政策工具调节货币供应量和利率,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方针和措施的总和。 2.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是中央银行组织和调节货币流通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必须服务于()。 3.()是指保持一般物价水平的相对稳定,以控制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通货膨胀的表现形式是物价总水平的普遍持续上涨,而货币政策的目标就是要把物价水平控制在一定的幅度内。 4.()是指凡有能力并自愿参加工作者,都能在较合理的条件下,随时找到适当的工作。其实际上是指将失业率维持在一个较低的合理的限度之内。 5.一般性货币政策一般包括()、()、()三大工具,通常被人们称为三大传统法宝。 6.目前许多国家对期限不同的存款,规定不同的存款准备率,存款期限越短,其货币性越强,法定准备率就越()。 7.当中央银行实行紧缩性货币政策,()法定准备率。 8.()对金融和货币供应量的调节作用,就是通过在公开市场上买进和卖出有价证券来完成的 9.市场利率是影响货币供需与()的一个重要指标。 10.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将首先对某些()产生一定的影响。 11.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就是通过对资金用途、资金利率等有目的的选择,调节货币的()。 12.比较适宜用作我国现阶段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的金融变量是货币供应量和()。 13.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是指中央银行为实现其货币政策的()而设置的可供观察和调整的指标。 14.中介目标一般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一类是()。 15.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标准是具有()、()和()。 二、判断题 1.稳定物价是指保持物价水平的绝对稳定。 2.充分就业是指社会劳动力100%的就业。 3.货币政策的经济增长目标,应主要着眼于经济的长期稳定增长,而不是仅仅关注于它的短期增长。 4.国际收支平衡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对其他国家全部货币收入和全部货币支出相抵后基本平衡,必须无顺差或逆差。 5.实施公开市场业务时,中央银行是处于主动地位。 6.实施再贴现政策时,中央银行是处于主动地位。 7.法定存款准备金是一项强有力的货币调控工具,因此,这一工具是中央银行惯用的货币政策工具。 8.金融市场情况一旦发生变化,中央银行可以迅速改变公开市场业务的操作方向,具有很大的灵活性,而且可以进行经常性、连续性的操作。 9.我国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是保持币值稳定,但币值稳定的最终目的是促进经济增长。 10.如果经济过热,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业务买入有价证券调整货币供给量。

关于货币政策的探讨

关于货币政策的探讨 发表时间:2008-12-17T16:43:06.467Z 来源:《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供稿作者:樊维清[导读] 0 引言货币政策是通过政府对国家的货币、信贷及银行体制的管理来实施的,它涉及经济全局的宏观政策,与财政政策、投资政策、分配政策和外资政策等关系十分密切,必须实施综合配套措施才能保持币值稳定。在实际工作中,我们采取何种货币政策,主要取决于宏观经济发展的需要,当总需求与经济的生产能力相比很低时,使用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最合适;在通货膨胀较严重时,采用紧缩性的货 币政策较合适。我们要采用适当的货币政策必须掌握货币政策的含义、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货币政策的工具、运用货币政策的主要措施,才能充分发挥作币政策的作用。 0 引言 货币政策是通过政府对国家的货币、信贷及银行体制的管理来实施的,它涉及经济全局的宏观政策,与财政政策、投资政策、分配政策和外资政策等关系十分密切,必须实施综合配套措施才能保持币值稳定。在实际工作中,我们采取何种货币政策,主要取决于宏观经济发展的需要,当总需求与经济的生产能力相比很低时,使用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最合适;在通货膨胀较严重时,采用紧缩性的货币政策较合适。我们要采用适当的货币政策必须掌握货币政策的含义、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货币政策的工具、运用货币政策的主要措施,才能充分发挥作币政策的作用。 1 货币政策的含义 狭义货币政策:指中央银行为实现既定的经济目标(稳定物价,促进经济增长,实现充分就业和平衡国际收支)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给和利率,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方针和措施的总合。广义货币政策:指政府、中央银行和其他有关部门所有有关货币方面的规定和采取的影响金融变量的一切措施。两者的不同主要在于后者的政策制定者包括政府及其他有关部门,他们往往影响金融体制中的外生变量,改变游戏规则,如硬性限制信贷规模、信贷方向、开放和开发金融市场。前者则是中央银行在稳定的体制中利用贴现率,准备金率,公开市场业务达到改变利率和货币供给量的目标。 2 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 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是指通过货币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所期望达到的最终目的,它是中央银行组织和调节货币流通的出发点和归宿,反映了社会经济对货币政策的客观要求。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有四个:稳定物价、充分就业、促进经济增长和平衡国际收支。 2.1 稳定物价稳定物价目标是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而物价稳定的实质是币值的稳定。它通常以一揽子商品的物价指数,或综合物价指数来表示。目前通常采用综合物价指数来衡量币值是否稳定。物价指数上升,表示货币贬值;物价指数下降,则表示货币升值。稳定物价就是要控制通货膨胀,使一般物价水平在短期内不发生急剧的波动。需要注意的是,除了通货膨胀以外,还有一些属于正常范围内的因素,如季节性因素、消费者嗜好的改变、经济与工业结构的改变等等,也会引起物价的变化。 2.2 充分就业在充分就业的情况下,凡是有能力并自愿参加工作者,都能在较合理的条件下随时找到适当的工作。充分就业,是针对所有可利用资源的利用程度而言的。但要测定各种经济资源的利用程度是非常困难的,一般以劳动力的就业程度为基准,即以失业率指标来衡量劳动力的就业程度。所谓失业率,指社会的失业人数与愿意就业的劳动力之比,失业率的大小,也就代表了社会的充分就业程度。失业,理论上讲,表示了生产资源的一种浪费,失业率越高,对社会经济增长越是不利,因此,各国都力图把失业率降到最低的水平,以实现其经济增长的目标。 2.3 经济增长所谓经济增长就是指国民主产总值的增长必须保持合理的、较高的速度。经济的合理增长需要多种因素的配合,最重要的是要增加各种经济资源,如人力、财力、物力,并且要求各种经济资源实现最佳配置。中央银行作为国民经济中的货币主管部门,直接影响到其中的财力部分,对资本的供给与配置产生巨大作用。因此,中央银行以经济增长为目标,通过其所能操纵的工具对资源的运用加以组合和协调。 2.4 平衡国际收支所谓平衡国际收支目标,简言之,就是采取各种措施纠正国际收支差额,使其趋于平衡。因为一国国际收支出现失衡,无论是顺差或逆差,都会对本国经济造成不利影响,长时期的巨额逆差会使本国外汇储备急剧下降,并承受沉重的债务和利息负担;而长时期的巨额顺差,又会造成本国资源使用上的浪费,使一部分外汇闲置,特别是如果因大量购进外汇而增发本国货币,则可能引起或加剧国内通货膨胀。当然,相比之下,逆差的危害尤甚,因此各国调节国际收支失衡一般着力于减少以致消除逆差。 3 通胀条件下应采取的货币政策 当前,我国通货膨胀压力较大,物价上涨较快,严重影响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其形成的主要原因:①需求拉上,货币供给增长过快是由于财政赤字,财政赤字又是因为投资过大引起的;②调整工资和原材料成本价格;③在供求总量平衡时,某些关键产品供求失衡;④由于产权关系不明晰,资金运用不承担风险,投资效益很低,而且国有企业缺乏约束机制,即使没有效益也能维持,在这种扭曲的关系下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增加不成比例,需求的过渡积累最终带来物价上涨。在上述情况下,我国中央银行即人民银行应运用货币政策工具,直接作用于操作目标,操作目标的变动引起中间目标的变化,通过中间目标的变化实现中央银行的最终政策,在这个过程中,中央银行需要及时进行检测和预警,以便观察政策操作是否使操作目标和中间目标进入目标区,并及时调整货币政策工具的操作。具体应采取如下货币政策: 3.1 提高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是货币政策作用最猛烈的工具之一,它通过货币乘数影响货币供应量,见效快,威力大,准备金率很小的调整,也会造成货币供给的巨大波动。在从紧货币政策条件下,提高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率将对商业银行带来很大的影响,使商业银行内部货币资金流动性逐渐减少。我国已多次提高准备金率,一些商业银行包括四大国有银行内部流动性已经有紧缺迹象,继续提高准备金率必将使得商业银行流动性更加紧张,商业银行首要任务是保证流动性,保证支付,这必将对经营造成严重影响。我认为:现在存款准备金率已达到较高水平,不宜再提高比率,应采取其他货币工具综合调整,提高商业银行的获利能力。 3.2 灵活运用短期利率短期利率通常指市场利率,即能够反映市场资金供求状况、变动灵活的利率。它是影响社会的货币需求与货币供给、银行信贷总量的一个重要指标,也是中央银行用以控制货币供应量、调节市场货币供求、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一个重要的政策性指标,如西方国家中央银行的贴现率、伦敦同业拆放利率等。作为操作目标,中央银行通常只能选用其中一种利率。过去美国联储主要采用国库券利率,近年来转为采用联邦基金利率。日本采用的是银行同业拆借利率。我国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利用短期利率的变化来控制货币供应量、调节市场货币供求、实现货币政策目标。

当前我国的货币政策实施情况及其未来走向.

要求:请就当前我国的货币政策实施情况及其未来走向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短文。 写作思路: 1、首先说明我国货币政策的主要内容及其实施背景; 2、对我国的货币政策走向进行预测分析,要结合我国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和国际宏观经济政策的变化,特别是金融危机发生近两年来的情况; 3、最好简要分析货币政策转向后的利弊得失。 4、题目自拟(参考题目:试论我国当前的货币政策;我国货币政策的未来;试论国内外货币政策的协调等; 5、要言之有据,言之有理,字数控制在800字左右。 我国当前的货币政策及未来取向 2008年,在美国次贷危机演变为全球性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我国的宏观经济运行发生了转折性变化,经济由持续升温转为步人下行通道,物价涨幅由逐步升高转为持续下降。面对这种金融形势的变化,我国的宏观经济政策由“双防”转向“一保一控”,再转向“保增长”,货币政策则经历由“从紧”到“灵活审慎”、再到“适度宽松”的转变过程。从总体情况看,年初“从紧”的货币政策对抑制通货膨胀、防止经济过热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为我国更好地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奠定了基础。2008年7月以后国家实施逐步放松的货币政策对于保持经济较快增长和金融体系平稳运行产生了积极效果。目前国家经济下滑趋势有所抑制,但全球金融危机还有可能进一步恶化,世界经济金融形势也将更为严峻。货币政策需要进一步发挥调节作用,促进同内需求扩大和经济的平稳发展。 一、2009年货币政策运行环境分析

1.全球经济金融环境存在继续恶化的可能。尽管在全球性金融危机后,各国政府、中央银行纷纷出台应对金融危机的措施,主要出台了大规模的救市政策,采取央行降息。注入流动性。但到日前为止,还未看到这场百年难遇的金融危机有出现根本性转机的迹象,世界经济仍存在进一步恶化的可能。主要原因,首先由于金融危机的起因是次贷危机,次贷衍生产品的风险高,影响面广泛,投资者对金融市场的信心尚未恢复,市场的流动性进一步紧缩。其次,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表的恶化以及金融系统的功能受到严重损害,短期内也很难恢复金融机构和金融系统的正常功能。再次,金融危机已向实体经济发展,全球普遍有企业和居民财富缩水、消费者信心不足、生产萎缩、就业减少等情况。全球经济增长速度将进一步走低,经济形势的恶化反过来会进一步加重金融危机。 2.国内经济增长速度缓慢。一是外需可能进一步下降。由于世界经济增长速度会下降,国际市场需求会进一步减少,与此同时,外需下降的影响会带来国内的投资和消费,从而对经济增长产生更大的影响:二是投资较快增长的困难较大。尽管国家出台了4万亿的经济刺激方案,各地政府进一步加大刺激规模。但由于企业利润增幅大幅度下降,银行信贷总量增长存在一定的“虚增”成分,加上投资者对经济前景看淡,这些都会对投资增长带来影响:三是消费需求可能减缓,虽然国家采取家电下乡、农民增收等刺激消费的政策,但从当前企业效益下降、就业困难、财政收入减少等情况看,居民收入增长逐渐趋缓,居民的消费需求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与此同时,这几年消费结构升级加快,住房和汽车消费迅速增长是带来消费加快增长的重要原因。但近期居民住房和汽车消费增长放缓,消费结构升级放缓,消费增长缺乏强有力的带动因素。因此消费需求形势不容乐观。 3.金融风险将会增大。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金融体系的直接冲击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我国金融机构在国外投资受损;二是引起在华投资机构的连锁反映;三是引起国际资本流动的急剧变化。由于我国金融机构的对外投资相对较少,在华外资机构出现问题的也不多,至今尚未出现大规模资本流出现象。目前随着国际金融危机通过对我国经济增长产生负面影响的深入,我国金融机构面临的金融风险将进一

论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工具的“三大法宝”

1 学年论文 论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工具的“三大法 宝” 学 院: 商学院 专 业: 金融系 班 级: 09级1班 学生姓名: 完成时间:二О一二年 六月二十九日 序号: 序号:37

摘要 随着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货币政策的重要性正日益增强。货币政策对一个国家的货币供求均衡、利率和汇率的合理水平、资本流动及经济发展与稳定具有支配性的作用。中央银行作为货币政策的制定者,主要通过控制货币供应量来调节利率进而影响投资和整个经济,无论是紧缩性的货币政策还是扩张性的货币政策都是通过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来实现的。货币政策工具有一般性政策工具、选择性政策工具和其他补充性政策工具三类。一般性政策工具作为中央银行的主要货币政策工具包括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再贴现政策、和公开市场业务,俗称“三大法宝”。本文主要通过分析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的传导机制及其现实效应,结合我国实际国情来研究中央银行是如何运用这“三大法宝”对国民经济进行有效调节进而影响整个宏观经济的运行。 关键词:货币政策,“三大法宝”,传导机制,现实效应

abstract With modern the development of market economy,the importance of monetary policy is growing by. Monetary policy on a the currency of the country of the equilibrium of supply and demand,interest rate and exchange rate of a reasonable level,capital flows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stability has the dominant role. The central bank as a monetary policymakers,mainly through the control of the money supply to adjust interest rates and the whole economy affect investment and,whether the deflating monetary policy or expansionary monetary policy is through the use of monetary policy tool to realize. Monetary policy tools have general policy tools,selective policy tools and other complementary policy tools three categories. General policy tools as the central bank's main monetary policy tools including legal deposit reserve discount policy, the policy,and the open market operations,commonly known as the “three magic weapons”. This paper mainly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general monetary policy tools in the transmission mechanism and its practical effect,with China's actual conditions to study the central bank is how to use this “three magic weapons”on the national economy and effectively regulate the impact the entire macroeconomic performance. Keywords:monetary policy,“three magic weapons”,conduction mechanism,the reality effect

我国央行货币政策操作与效果分析.

Times Finance 71 2011年第2期下旬刊(总第436期) 时代金融 Times Finance NO.2,2011 (CumulativetyNO.436) 一.我国央行货币政策工具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央银行控制基础货币的主要工具有:再融资工具,包括再贷款和再贴现;公开市场操作,包括二级市场上的一次性交易或回购协议;公开市场类操作,即中央银行在一级市场出售政府或中央银行证券,类似于公开市场操作;中央银行在外汇市场上的一次性非冲销操作、外汇互换以及储备要求。 (1)再融资工具。通过再融资工具中央银行以向商业银行提供信贷(再贷款、再贴现)的方式向银行体系注入资金,提高中央银行对存款货币银行的债权,同时增加了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流动资金账户余额。如果商业银行以现金的形式接受中央银行的部分信贷,商业银行持有的库存现金也会增加,使净国内资产、银行储备和基础货币扩张。 (2)公开市场操作及公开市场类操作。公开市场买入(一次性买断交易或回购)提高了银行储备、净国内资产和基础货币;公开市场卖出(一次性卖出交易或逆回购)则减少银行储备、净国内资产和基础货币。公开市场类操作与公开市场操作的区别是前者发生在一级市场,而后者在二级市场上进行。公开市场类操作可通过政府或中央银行的证券发行进行。票据正的净发行(即新发行的票据的价值高于到期票据价值)提取商业银行的流动性,负的净发行向商业银行注入流动性。

(3)法定准备金比率。调整准备金比率并不是流动性管理的有效手段。在商业银行并不持有大规模的超额储备的条件下,提高法定准备金比率会使商业银行资金的流动性减小,结果造成利率的提高,而对基础货币的影响是不确定的。短期内,尽管有高的储备率,基础货币有可能扩张,但对银行而言,不可能将资产负债表迅速调整。为了能够履行更高的储备要求,中央银行将不得不向银行体系提供必要的流动性资金,在短期内增加了基础货币。 (4)外汇操作。中央银行在外汇市场通过银行体系的一次性操作,影响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的资产方和负债方,改变银行储备和基础货币水平。购买外汇会通过增加中央银行对非居民的债权和银行储备,具有扩张性效果,基础货币上升;出售外汇则通过减少中央银行对非居民的债权和银行储备,具有收缩性效果,基础货币下降。 二、货币政策中介目标与政策工具的市场化改革进程 货币政策中介目标:中央银行在执行货币政策时以货币政策工具首先影响利率或货币供给量等货币变量。通过这些变量的变动,中央银行的政策工具间接地影响产出、就业、物价和国际收支等最终目标变量。因此,利率或货币供给量等货币变量被称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成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变量必须具备以下特征:(1)可测性,央行能对这些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变量加以比较精确的统计。(2)可控性,央行可以较有把握地将选定的中介目标控制在确定的或预期的范围内。(3)相关性,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变量与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有着紧密的关联性。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由货币供应量转向利率是市场化改革的必然趋势。 目前,我国的货币政策由中国人民银行根据国家的年度经济增长计划与宏观调控的目标确定货币供应量和信贷控制目标,然后,一方面通过制定综合信贷计划和现金计划,对各金融机构进行贷款限额指导,并确定各地区现金投放回笼指标;另一方面又 通过调整基础货币间接调控利率水平,影响基础货币供求与社会

关于我国货币政策的研究及最终目标

内容摘要 所谓货币政策,简单地说,就是一个国家有关货币方面的政策。在现代经济中,货币同信用、金融的关系密切不可分,也有人将货币政策笼统地等同于金融政策。规范地讲,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通过控制货币与信贷总量,调节利率水平和汇率水平等,以期影响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水平,从而促进宏观经济目标实现的方针和措施的总称。在20世纪30年代的时候,由于经济大萧条,彻底粉碎了根深蒂固的“廉价政府政策”的自由主义经济思想,各国普遍加强了对经济生活的干预。于是,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成为各国调节经济的主要手段,构成国家宏观经济政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论文针对我国货币政策的研究和最终目标进行深入探讨,首先研究我国货币政策的发展历程,通过我国现行体制分析我国货币政策的现状,再阐述我国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 伴随着经济市场化的深入,信用和金融在经济运行中的作用也会进一步加强。金融借助于各种信用形式、渠道、手段和工具,发挥它的渗透扩散能力,必将国民经济运行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因此,中央银行利用货币政策操作,实现宏观经济目标方面军的重要作用也会得到发展。 关键词: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货币政策工具、通货膨胀、通货紧缩 目录 一、我国货币政策的发展历程 二、我国货币政策工具 (一)一般性工具是货币政策工具的总调节 1、存款准备金制度 2、再贴现政策 3、公开市场业务 (二)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是一般货币政策工具的必要补充 (三)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微效 1、金融市场 2、金融机构 3、企业居民户 三、我国目前现有的货币政策 (一)扩张性货币政策可能经济增长速度减慢 (二)紧缩性货币利于推动我国经济健康的发展 四、我国的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选择 (一)物价稳定 (二)充分就业 (三)经济增长 (四)国际收支平衡 (五)其他目标 关于我国货币政策的研究及最终目标

当前我国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及其原因

当前我国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及其原因当前,我国所实行的是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不失为眼下的“最优”政策组合。目前情况下,政府需要通过“稳健的货币政策”,对信贷投放、货币发行,特别是热钱流入,适当地进行控制。或许也意味着整个应对金融危机的刺激政策正式开始逐步退出。 实行上述政策的原因: 一、积极的财政政策 1、我国目前就业形势严峻。大量劳动者长不到适合自己的就业岗位,这就要求就业者提高自己的就业素质(文化素质和劳动素质)。而国家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扩大了教育上的支出,也扩大了社会福利保障支出,这有利于从根本上解决就业问题。 2、经过金融危机后,我国国民经济虽然得到较好的恢复,但是还是受到了一定的冲击,国内的物价还是呈增长趋势,此时可以说是经济过冷,国家财政盈余。人们不愿意花钱消费,都选择了储蓄。所以国家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拉动国内需求,刺激消费,加快经济的恢复。 二、稳健的货币政策 1、货币政策改为稳健表明,金融危机后新兴市场国家已逐步采取退出政策。随着近来通胀压力明显增加,及国外经济环境明显变化,近一步实施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条件已经逐步发生了变化,各方普遍认 为,政策转向已势在必行。 2、目前国际、国内经济复苏的前景并不明确。尤其是海外因素,美国经济复苏是否反复,欧洲债务危机是否蔓延恶化,重重疑问都尚未完全解决。2011年中国很可能面临“增量滞涨”的局面,即经济增长趋势放缓,伴随着通胀加速攀升,

实属“两难”局面。而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将可以为此“留一手”。譬如针对经济中需求不足的问题,就可以通过积极的财政政策来振兴消费;此外,还可以通过财政支出的办法来进行部分项目的投资。其实,实施“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期间开工的大量项目,尚在建设中,需要后续建设资金。从这个层面看,财政政策在2011年将被动扩张。此外,政府为加大在保障性住房等民生工程和公共服务方面的投资,也有进一步扩张的动力。积极财政政策在保持总量扩张的同时,支出结构应该进一步优化,更加侧重民生和公共服务项目。 3、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能够保证各方面的税率没有太大的波动,人民投资不会有较大的变动,有利于国家的财政预算和结算,有利于国家收支平衡。 总结:以扩张性的财政政策防范实体经济增长的不确定和乏力,以稳健的货币政策抑制棘手的物价上涨和通胀压力

央行货币政策工具

央行货币政策工具 一、简要介绍 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政策工具的运作,影响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活动,进而影响货币供应量,最终影响国民经济宏观经济指标。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conduction mechanism of monetary policy) 中央银行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影响中介指标,进而最终实现既定政策目标的传导途径与作用机理。 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 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指中央银行所采用的、对整个金融系统的货币信用扩张与紧缩产生全面性或一般性影响的手段,是最主要的货币政策工具,包括: ①存款准备金制度 ②再贴现政策 ③公开市场业务 被称为中央银行的“三大法宝”。主要是从总量上对货币供应量和信贷规模进行调节。 选择工具 是指中央银行针对某些特殊的信贷或某些特殊的经济领域而采用的工具,以某些个别商业银行的资产运用与负债经营活动或整个商业银行资产运用也负债经营活动为对象,侧重于对银行业务活动质的方面进行控制,是常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必要补充,常见的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主要包括: ①费者信用控制 ②证券市场信用控制; ③不动产信用控制; ④优惠利率; ⑤特种存款 补充工具 其它政策工具,除以上常规性、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外,中央银行有时还运用一些补充性货币政策工具,对信用进行直接控制和间接控制。包括: ①信用直接控制工具,指中央银行依法对商业银行创造信用的业务进行直接干预而采取的各种措施,主要有信用分配、直接干预、流动性比率、利率限制、特种贷款; ②用间接控制工具,指中央银行凭借其在金融体制中的特殊地位,通过与金融机构之间的磋商、 宣传等,指导其信用活动,以控制信用,其方式主要有窗口指导、道义劝告。 新工具 2013年11月6日,我国央行网站新增“常备借贷便利(SLF)”栏目,标志着这一新的货币政策工具的正式使用。央行于2013年初创设这一工具。常备借贷便利,在各国名称各异,如美联储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关系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一、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都是政府用于调控宏观经济的手段,两者在调控对象、执行部门等方面是不同的。 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例如中国的中国人民银行)通过价格手段(降息/加息)或者数量手段(提高/降低准备金率)调控货币供应量的政策; 财政政策:是指财政相关政府部门(如中国的财政部、发改委等)通过调节税率或者提高/降低政府开支(例如建设公共设施)等影响宏观需求或供给的政策。 1、制定政策的主体有差别。 财政政策主体是政府,货币政策主体是一国货币当局(一般为中央银行)。 2、政策目标有区别。 虽然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等都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宏观经济目标,但各有侧重。货币政策侧重于货币稳定,而财政政策多侧重于其他更广泛的目标。在供给与需求结构的调整中,财政政策起着货币政策所不能取代的作用,调节产业结构、促进国民经济结构的合理化。在调节收入分配公平方面,货币政策也往往显得无能为力,只能通过税收、转移支付等财政政策手段来解决。 3、政策手段有区别。 财政政策主要手段是税收、政府公共支出、政府转移支出;货币政策主要手段是公开市场业务、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贴现率、信用控制等。它们在其特性、运作方式等方面都有很大差异。 4、政策时滞不同。 政策时滞是指从发生问题、认识到需要采取政策行动到政策产生效果为止所需要的时间。任何政策都存在着时滞问题,时滞越短,政策当局越能够对有关情况做出及时反应,政策越能及时发挥作用。按照不同阶段政策时滞可划分为内部时滞和外部时滞。 内部时滞是从发生问题到政策当局意识到应该采取措施,到政策制定并开始执行所需要的时间。一般来说,货币政策的内部时滞较短。而要变更财政政策手

货币政策理论

一、简述题 1、简述货币制度基本内容。 货币制度是国家以法律形式规定的本国货币的流通结构和组织形式,由有关货币方面的法令、条例等构成。主要包括四个要素:①规定货币币材②确定货币单位③规定本位币和辅币的铸造、发行和流通程序。 2、简述弗里德曼的恒久收入理论。 3、简述流动性陷阱 流动性陷阱是凯恩斯提出的一种假说,指当一定时期的利率水平降低到不能再低时,人们就会产生利率上升而债券价格下降的预期,货币需求弹性就会变得无限大,即无论增加多少货币,都会被人们储存起来。发生流动性陷阱时,再宽松的货币政策也无法改变市场利率,使得货币政策失效 根据凯恩斯的理论,人们对货币的需求由交易需求和投机需求组成。在流动性陷阱下,人们在低利率水平时仍愿意选择储蓄,而不愿投资和消费。此时,仅靠增加货币供应量就无法影响利率。如果当利率为零时,即便中央银行增加多少货币供应量,利率也不能降为负数,由此就必然出现流动性陷阱。另一方面,当利率为零时,货币和债券利率都为零时,由于持有货币比持有债券更便于交易,人们不愿意持有任何债券。在这种情况下,即便增加多少货币数量,也不能把人们手中的货币转换为债券,从而也就无法将债券的利率降低到零利率以下。因此,靠增加货币供应量不再能影响利率或收入,货币政策就处于对经济不起作用状态。 4、简述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 5、简述费雪方程式。 1911年费雪提出了货币需求方程。P表示价格水平,T表示实物总产出,V表示一定时期单位货币的平均周转次数即货币流通速度;M表示货币总量。费雪方程式:MV=PT费雪方程式表示货币存量和货币流通速度之积与名义收入相等。费雪认为人们持有货币的目的在于交易,这样,货币数量论揭示了对于既定的名义总收入下人们所持的货币数量,它反映的是货币需求数量论,又称现金交易数量论。费雪方程式只是一个恒等关系而已,它并没有说明货币存量的变动是否会引起名义收入的等量同向变动,或者货币存量增加后,货币流动速度会自然地下降,从而使名义收入保持不变。费雪认为,货币流通速度是由习惯、制度、技术等因素决定的。由于制度和技术的变迁极其缓慢,所以在短期内可以将货币流通速度视为一个常量。由于货币流通速度在短时间内不会发生较大的变动,因此,当货币存量发生变化后,名义收入就会同向等比例地发生变动,即:当货币存量增加一倍时,名义收入也会增加一倍;当货币存量减少一半时,名义收入也会减少一半。这个方程式的一个结论是:货币量的增加必然引起商品价格的上涨。 6、简述剑桥方程式。 7、简述维克赛尔的累积循环理论 威克塞尔累积过程理论由瑞典学派创始人威克塞尔提出。他认为,自然利率是借贷资本的需求与储蓄的供给相一致时,从而相当于新形成的资本之预期收益率的利率。是指从银行的货币利息率和自然利率的关系来说明物价的上升或下降的累积过程和经济周期的理论。 这一理论将资本边际利润率和利息率的差异及其相对变动视为宏观经济变动的基本决定因素。根据这一理论,威克塞尔提出控制利息率以维持经济稳定的经济政策主张。威克塞尔的累积过程理论和宏观货币政策主张,不仅是瑞典学派的理论渊源,而且开了现代西方国家干预主义经济学的先河,成为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理论渊源之一。 威克塞尔所描述的累积过程不是关于产量和就业的累积过程,而是价格水平的累积过程。这是因为,他是在充分就业假定下进行分析的。威克塞尔的累积过程的要点是:当货币利率低于自然利率时,其价格水平将上涨,而且是累积性地上涨;反之,当货币利率高于自然利率时,价格水平将下降,并且是累积性地下降。假定货币利率低于自然利率,企业家获得超额利润,这就会导致增加投资、增加需求(生产要素的需求增加),从而要素价格和收

当前我国的货币政策实施情况及其未来走向写一篇短文

【试论我国当前的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为实现既定的经济目标,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给和利率,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方针和措施的总和。 在我国,随着市场化改革的逐渐深入,货币政策受关注的程度也在不断提高。目前,货币政策已成为最受社会关注的宏观政策,其每一次变化及未来可能的走势,都会牵动市场的神经,产生广泛的影响。不过,在货币政策越来越受到关注的同时,在理论研究的层面上,关于货币政策有效性的争论却一直没有停息过。对于货币政策调控而言,其是否具有有效性是至关重要的问题,它在一定意义上决定了货币政策的调控边界,以及货币政策操作的基调。货币政策的效果决定于国家或地区的金融深度、金融制度安排与变迁乃至经济制度安排与变迁。因此,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货币政策工具、中间目标和最终目标的选择都有其特殊性,这势必对政策的传导机制和政策效果产生一定的影响,对处于金融深化过程中的发展中国家更是如此,因而需要从多方面对一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进行客观的分析和评价,才能得出一国货币政策是否有效以及如何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2003年以来,中央银行采取了一系列货币政策措施,保持货币信贷的平稳增长,加快金融体制的改革和金融市场的发展,增强货币政策在总量平衡中的作用。综合来看,近年我国GDP年均增长10%以上,CPI年均增长控制在3.2%以内,广义货币供应量(M2)年均增长控制在17%左右,可见我国货币政策的实施比较有效,对实际产出和物价变动都具有重大影响。但是与1998年以前货币政策效果相比较,近年货币政策效果有不断减弱趋势,印证了在不同的经济环境下,货币政策效果是非均衡的观点。主要体现为:货币供应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减弱;宽松的货币政策未能避免物价走低;货币政策促进投资乏力;连续降息刺激消费微效。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1)当前宏观经济运行中的突出问题是结构问题而不是总量问题。(2)货币供应量的内生性增强是制约货币政策有效性的主要因素。(3)货币政策传导效应存在较长时期的外部时滞问题。(4)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存在障碍。(5)货币政策操作空间有限。 综上所述,央行货币政策主张、实际操作与现实经济互动效应的实效性,不仅受到政策体系外部相关因素的制约,同时也决定于货币政策自身决策过程中的价值取向和传导效果。因此,在确定今后央行货币政策主张与实际操作的过程中,首先,在充分考虑货币政策与其他相关经济政策的系统性和协调性的同时,必须坚持货币政策自身高度统一性与灵活性的有机结合;其次,要通过合理选择货币政策的中间变量,通过疏通和提高传导机制的实效性,强化金融货币变量与实体经济变量间的相关度,进一步建立健全货币政策体系,充分发挥货币政策对现实经济增长的互动效应。为此应努力做好以下工作:(1)加大力度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2)中央银行要加强对货币供应量的预测研究。(3)进一步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4)要注重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等调控政策的协调配合。

货币政策工具

货币政策工具概述 --浅谈我国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工具 一、简介 要了解货币政策工具,首先来认识一下货币政策。货币政策是指一国货币当局(主要是中央银行)为实现特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采用的各种控制和调节货币供给、银行信用及市场 利率等变量的方针、措施的总称。货币政策主要包括四方面内容:政策目标、中介指标、 操作指标和政策工具。货币政策工具是中央银行为达到货币政策目标而采取的手段。货币政策的作用过程是通过运用货币政策工具来控制操作指标和中介指标,最终实现政策目标。 二、央行货币政策工具的法律解释 中国人民银行法第二十三条关于货币政策工具的规定: 中国人民银行为执行货币政策,可以运用下列货币政策工具: (一)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按照规定的比例交存存款准备金; (二)确定中央银行基准利率; (三)为在中国人民银行开立账户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办理再贴现; (四)向商业银行提供贷款; (五)在公开市场上买卖国债、其他政府债券和金融债券及外汇; (六)国务院确定的其他货币政策工具。 中国人民银行为执行货币政策,运用前款所列货币政策工具时,可以规定具体的条件 和程序。 本条是关于中国人民银行运用的货币政策工具的规定,这是法律层面上对央行运用货币政策工具的解释。 三、种类 根据货币政策工具的调节职能和效果来划分,货币政策工具可分为以下四类: (一)常规工具 或称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是最主要的货币政策工具,包括: ①存款准备金制度 ②再贴现政策 ③公开市场业务 被称为中央银行的“三大法宝”。主要是从总量上对货币供应量和信贷规模进行调节。 (二)选择工具 常见的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主要包括: ①消费者信用控制; ②证券市场信用控制; ③不动产信用控制; (三)补充工具 除以上常规性、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外,中央银行有时还运用一些补充性货币政策工 具,对信用进行直接控制和间接控制。包括:

央行近年货币政策分析报告

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为实现其特定的经济目标而采用的各种控制和调节货币供应量或信用量的方针和措施的总称。 中国央行于2013年初创设了常备借贷便利,自2013年6月开始实施操作。自此,央行的货币政策工具又增加了一项。 央行的货币政策工具包括: 一、公开市场业务:中央银行公开买卖债券等的业务活动即为中央银行的公开市场业务。1999年以来,公开市场操作已成为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日常操作的重要工具,对于调控货币供应量、调节商业银行流动性水平、引导货币市场利率走势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二、存款准备金: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是指存款货币银行按法律规定存放在中央银行的存款与其吸收存款的比率。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政策的真实效用体现在它对存款货币银行的信用扩张能力、对货币乘数的调节。由于存款货币银行的信用扩张能力与中央银行投放的基础货币存在乘数关系,而乘数的大小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成反比。因此,若中央银行采取紧缩政策,中央银行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则限制了存款货币银行的信用扩张能力,降低了货币乘数,最终起到收缩货币供应量和信贷量的效果,反之亦然。 三、中央银行贷款:中央银行贷款指中央银行对金融机构的贷款,简称再贷款,是中央银行调控基础货币的渠道之一。中央银行通过适时调整再贷款的总量及利率,吞吐基础货币,促进实现货币信贷总量调控目标,合理引导资金流向和信贷投向。 再贴现是中央银行对金融机构持有的未到期已贴现商业汇票予以贴现的行为。在我国,中央银行通过适时调整再贴现总量及利率,明确再贴现票据选择,达到吞吐基础货币和实施金融宏观调控的目的,同时发挥调整信贷结构的功能。 四、利率政策:利率政策是我国货币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货币政策实施的主要手段之一。中国人民银行根据货币政策实施的需要,适时的运用利率工具,对利率水平和利率结构进行调整,进而影响社会资金供求状况,实现货币政策的既定目标。 目前,中国人民银行采用的利率工具主要有:1、调整中央银行基准利率,包括:再贷款利率,指中国人民银行向金融机构发放再贷款所采用的利率;再贴现利率,指金融机构将所持有的已贴现票据向中国人民银行办理再贴现所采用的利率;存款准备金利率,指中国人民银行对金融机构交存的法定存款准备金支付的利率;超额存款准备金利率,指中央银行对金融机构交存的准备金中超过法定存款准备金水平的部分支付的利率。2、调整金融机构法定存贷款利率。3、制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的浮动范围。4、制定相关政策对各类利率结构和档次进行调整等。 五、常备借贷便利:借鉴国际经验,中国人民银行于2013年初创设了常备借贷便利(StandingLendingFacility,SLF)。常备借贷便利是中国人民银行正常的流动性供给渠道,主要功能是满足金融机构期限较长的大额流动性需求。对象主要为政策性银行和全国性商业银行。期限为1-3个月。利率水平根据货币政策调控、引导市场利率的需要等综合确定。常备借贷便利以抵押方式发放,合格抵押品包括高信用评级的债券类资产及优质信贷资产等。

货币政策相关论文

货币政策相关论文 一、变量选取及数据处理 由于M1数据从1990年才开始公布,故而1979年至1989年的相关数据由M0代替。财政政策变量用中央政府财政支出增长率数据表示,并利用HP滤波处理之后得到的周期(Cycle)部分代替。由于货币、财政政策的目标为经济增长和物价稳定,所以用全国GDP和商 品价格指数以及各省市GDP和商品价格指数作为货币、财政政策的 最终目标变量。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选取1979-2010年的全国GDP、CPI、商品价格指数及M1、中央政府财政支出、人口数等全国 年度数据;选取各省区的GDP商品价格指数、人口数等地区年度数据。 为了剔除因人口增长快慢而扭曲的货币政策对区域经济的影响,以各省区的人均GDP作为区域经济变量数据2。其次,与大部分研 究直接得到各省区物价指数的平均值不同,我们以各个地区的实际 生产总值占四大地区的实际国内生产总值总和的比重为权重,计算 得到加权平均后的各省市商品价格指数(以商品价格指数1978=100 为基准来求实际值)。这一做法提高了物价指数的精确度。最后,对 各变量的实际值进行平稳化处理。 二、平稳性和协整检验及格兰杰因果关系 (一)平稳性检验 利用VAR模型做格兰杰(Granger)因果检验以及脉冲响应分析需 满足序列平稳性条件,故利用ADF单位根分析检验各序列的平稳性。的单位根检验表明,财政政策变量(CZ)、货币政策变量、四大地区 物价变量(SI_PR_DONG、SI_PR_DONGBEI、SI_PR_ZHONG、SI_PR_XI)、以及四大地区产出变量(SI_GR_DONG、SI_GR_DONGBEI、SI_GR_ZHONG、SI_GR_XI)取自然对数后的一阶差分值满足平稳性条件,且是一阶单 整的 (二)协整检验

对当前我国货币政策的一些认识

对当前我国货币政策的一些认识 在实现经济软着陆之后,中国开始出现需求不足的矛盾。 在此背景之下,尽管中央银行坚持稳健的货币政策,但实际中央银行 的货币政策开始逐渐趋松。 从 1996 年 5 月到 1999 年 6 月,人民银行曾经 7 次下调利率,1 年期 存款利率从 1996 年 4 月的 1098 下降到 1999 年的 225, 同期 1 年期贷款利 率从 1206 下降到 585。 同时,国务院决定从 1999 年 11 月 1 日开始,恢复对储蓄存款利息征 收个人所得税,这对于存款者来说,相当于第八次降息,按照利息税税率 20 计算,居民从 1 年期存款中获得的利率就只有 18。 一、我们的利率政策究竟能走多远 真正意义上的第八次降息出现在 2002 年 2 月 1 年期存款利率从 225 降为 198, 1 年期贷款利率从 585 降为 531, 准备金存款利率从 207 下调到 189,20 天、3 个月、6 个月和 1 年期再贷款利率分别从 324 下调到 27、 从 351 下调到 297、从 369 下调到 315、从 378 下调到 324。 由此,我们可以把始于 1996 年 5 月以来的货币政策视为降息周期。 第八次降息是在世界经济增长持续放缓的背景下做出的。 按照中央银行的意图,此次降息是针对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和消费物价

连续数月下降而采取的一项措施,目的在于减轻企业借贷的利息支出,降 低企业的经营成本,进而促进生产经营发展。 同时,存款利率下调幅度小于贷款利率,使得银行存贷款利率差异缩 小,以鼓励商业银行改进经营管理,增强竞争能力。 但是,中央银行的第八次降息政策对分流储蓄,刺激投资的作用仍然 有限。 中央银行从 2002 年 2 月 21 日开始下调存贷款利率及其利差以后,3 月份金融机构存款同比增长率下降到只有 142,而贷款同比增长率则上升 为 135,同比增长率差突然从 2 月份的 44 下降到 3 月份的 07。 然而自此之后,金融机构存贷款同比增长率差很快回升,在大约 4 的 水平波动, 而不是维持在一个大大低于 2002 年 2 月同比增长率差的水平。 这充分显示,第八次利率下调已经很难促使商业银行资金更多地实现 从储蓄向投资的转化。 事实上,始于 1996 年 5 月的降息也出现了类似的问题,宏观经济对 利率下降的反应迟缓而微弱。 可以断言,如果我国利率在现有水平之上继续降息,结果迟早会出现 流动性陷阱。 因此,进一步下调存贷款利率的空间非常有限,利率政策实际已经基 本走到尽头。 图1 金融机构存贷款同比增长率差数据来源中国经济信息网数据中心。 就目前的利率水平而言,我们不能不说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已经很松。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