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在长江源头格拉丹东

在长江源头格拉丹东

在长江源头格拉丹东
在长江源头格拉丹东

在长江源头格拉丹东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学习并掌握生字词,感知课文,了解游记的写作特点。

2、能力目标:

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课文,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理清文章的脉络,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

3、情感目标:

感受冰塔林的壮美,体会作者热爱西藏的情感,激发热爱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怀。

三、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游记的写作特点,以及作者介绍长江源头的顺序和进程。

2.感受各拉丹冬的壮美景色和冰塔林的神奇,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

想感情。

四、课时:两课时

五、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延伸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1. 展示各拉丹东雪域高原美景图片。

2. 导语:长江发源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脉各拉丹冬峰西南侧。“各拉丹冬”,藏语为“高高尖尖的山峰”,神秘的雪域高原,令人向往,充满未知和挑战,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长江的源头去探险吧!二作者介绍

马丽华,当代女作家,山东济南人,中共党员。长期从事《西藏文学》编辑工作。著有长篇报告文学《青藏苍茫——青藏高原科学考察五十年》,

散文集《追你到高原》、《终极风景》、《西藏之旅》,长篇散文《藏北游历》、《西行阿里》、《灵魂像风》,《走过西藏》等。曾于1992年、2001年两次获得西藏珠穆朗玛文艺奖,1994年获庄重文文学奖,1997年《走过西藏》获全国优秀畅销书奖,2011年以长篇小说《如意高地》获第四届老舍文学奖。

三背景资料

蓝天白云,雪山草地,冰川大河,是西藏特有的自然景观。作者马丽华在西藏工作近三十年,足迹踏遍大半个西藏,写下了许多介绍西藏的文章。1987年3月上旬,作者跟随电影摄制组走进各拉丹冬,领略到壮美的雪山和奇异的冰塔林的景色,写下了这篇游记。

四正音

裸露lù黧lí黑砾lì石劲jìng旅腈jīng纶熠熠yì演绎yì

五释义

1、气势磅礴:形容气势非常雄伟浩大。

2、接踵而至:指人们前脚跟着后脚,接连不断地来。形容来者很多,络绎不绝。

3、历历在目:历历:清楚,分明的样子。指远方的景物看得清清楚楚,或过去的事情清清楚楚地重现在眼前。

4、蠕动:指爬行的昆虫;泛指像虫类爬行的样子。

5、熠熠:闪烁的样子。

六朗读指导

1、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字的准确读音,并考虑课文大意。)

2、学生朗读。(边读边整体感知本文的层次结构)

划分结构: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板书:段落大意:

第一部分(1-3段)交代到达各拉丹冬的时间,介绍当地的概况,说明对

我来说,这将是一次艰苦的旅行。

第二部分(4-6段)介绍冰塔林的景色和“我”摔跤的遭遇。

第三部分(7—13段)写“我”受伤后在各拉丹冬的经历。

第四部分(14、15段)各拉丹冬孕育了长江,滋养了人类。

七、再读课文,理清情节

本文记述了作者跟随摄制组在各拉丹冬游览的经历。理清文章的脉络,复述作者在各拉丹冬的所见所感。

八、研读课文,合作讨论。

1、作者是怎样描写各拉丹冬的冰塔林的?试结合课文内容具体分析。

(作者由远及近,采用“移步换景”的方法展现了冰塔林神奇、壮美的特点。

“鲜有人迹的冰雪世界”“坚冰丛莽”“巨大的冰谷”“冰雪劲旅”“冰的庄园冰的院落”“琼瑶仙境”这些句子都表现了冰塔林奇美的特点。)

2、作者多次写到自己在高原上的疼痛、恶心,甚至觉得“要死了”,这些内容和文中的写景有什么关系?产生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作者多次写到自己在高原上的疼痛、恶心,甚至觉得“要死了”,是为了反衬各拉丹冬的壮美景色和冰塔林的神奇,更好地表达了自己对大自然美丽景色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九、小结

这篇游记,作者采用时间顺序和旅行的进程记下了在长江源头的见闻和感受,我们领略了壮美景色的同时,也感受了雪域高原的巨大威力,作者的体验更强烈显示了爱国的思想感情。

十、布置作业

《综合练习》同步习题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复习上节课内容及字词

二、问题探究

如何理解“而我似乎已经衰竭,心想碰巧哪一口气上不来,就此长眠吧”中“我”的心态?

(1. 作者在《藏北游历》序言中说,自己对于这片雪原高原,“是一个逗留太久,热情也持续得太久”的人。在西藏期间,“足迹和心迹都轰轰烈烈地进行着”。她和这块大陆感情至深,已和这片土地融为一体,死亡何尝不是一种回归?这时死亡也没有了恐怖色彩)

(2. 各拉丹冬,给人一种从未有过的心灵震撼,有一种吸引力,在它面前,人浑然忘我。在这种忘我的精神境界中,作者感悟到生命是一种永恒,也是一种不朽,从而能坦然面对死亡)

三、赏读品析

联系上下文,品味下列句子,思考并回答下列的问题。想一想,这些句子

在表达方面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1. “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造物主在这里尽情卖弄着它的无所不能的创造力”。这里的“眩晕”和“卖弄”是什么意思?传达了作者怎样的感受?(“眩晕”指美景多得让人目不暇接,令人陶醉的意思。“卖弄”指故意展现。这里表达了景物带给自己的强烈震撼以及对自然神奇伟力的赞美,极大地丰富了文章的内涵)

2.“风声一刻不停地呼啸,辨不清风何来何往,仿佛自地球形成以来它就在这里川流不息,把冰河上的雪粒纷纷扬扬地扫荡着,又纷纷扬扬地洒落在河滩上、冰缝里。”删去加点的部分,全句的表达效果会有怎样的变化?(删去后,不能表现大自然的风是亘古存在的,不能表现冰窟的历史悠久)

3.“端详着冰山上纵横的裂纹,环绕冰山的波状皱褶想象着在漫长的时光里冰川的前进和后退,冰山的高低消长,这波纹是否就是年轮。”作者是怎样描写冰山的裂纹和皱褶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作者采用联想和想象的手法描写大自然的形成之前,引发人们思考生存和意义。)

四、写作特色

1.议论抒情写感受,给读者以强烈的共鸣。

游记要写出游览过程中的所见所闻,其中还会渗透作者的感情。文中作者远望冰塔林的景物,“巨大的冰谷里,一列小小身影”,融汇着作者的主观情感,感叹人在自然奇景面前的渺小。

“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造物主在这里尽情卖弄着它的无所不能的创造力”,直接发表议论,表达景物带给自己的震撼以及对自然神奇伟力的赞美。

2.移步换景巧观察,避免平铺直叙

本文采用“移步换景”来观察描写景物,如“在它的脚下安营扎寨”“在各拉丹冬以东……草坝子上”“我们把车停在冰河上”“从砾石堆上四面张

望”等,移步换景,思路清晰,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五、主题归纳

读了这篇游记你有什么样的感悟?

感悟(1)各拉丹冬终年冰雪覆盖,是长江的源头,景色神奇、壮美。各拉丹冬孕育了长江,是生命之源。读后,我们心中不由产生了对它的向往、崇拜、热爱之情。

感悟(2)各拉丹冬雪山圣洁、坦荡,读文如临其境,身心豁然圣洁,灵魂也得到了升华,是内在体验的深化和生命质量的提高。

六、拓展延伸

观看纪录片《话说长江》《再说长江》,从多个角度了解长江壮丽的自然景象和多彩的人文景观。

七、布置作业

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以“我们的校园”为主要内容,写一段话,

介绍校园的情况。

板书设计

一、交代时间、介绍概况

二、介绍冰塔林景色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壮美景色、神奇伟力

三、“我”受伤后的经历

四、孕育长江、滋养人类

在长江源头格拉丹东

在长江源头格拉丹东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学习并掌握生字词,感知课文,了解游记的写作特点。 2、能力目标: 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课文,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理清文章的脉络,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 3、情感目标: 感受冰塔林的壮美,体会作者热爱西藏的情感,激发热爱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怀。 三、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游记的写作特点,以及作者介绍长江源头的顺序和进程。 2.感受各拉丹冬的壮美景色和冰塔林的神奇,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

想感情。 四、课时:两课时 五、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延伸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1. 展示各拉丹东雪域高原美景图片。 2. 导语:长江发源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脉各拉丹冬峰西南侧。“各拉丹冬”,藏语为“高高尖尖的山峰”,神秘的雪域高原,令人向往,充满未知和挑战,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长江的源头去探险吧!二作者介绍 马丽华,当代女作家,山东济南人,中共党员。长期从事《西藏文学》编辑工作。著有长篇报告文学《青藏苍茫——青藏高原科学考察五十年》,

散文集《追你到高原》、《终极风景》、《西藏之旅》,长篇散文《藏北游历》、《西行阿里》、《灵魂像风》,《走过西藏》等。曾于1992年、2001年两次获得西藏珠穆朗玛文艺奖,1994年获庄重文文学奖,1997年《走过西藏》获全国优秀畅销书奖,2011年以长篇小说《如意高地》获第四届老舍文学奖。 三背景资料 蓝天白云,雪山草地,冰川大河,是西藏特有的自然景观。作者马丽华在西藏工作近三十年,足迹踏遍大半个西藏,写下了许多介绍西藏的文章。1987年3月上旬,作者跟随电影摄制组走进各拉丹冬,领略到壮美的雪山和奇异的冰塔林的景色,写下了这篇游记。 四正音 裸露lù黧lí黑砾lì石劲jìng旅腈jīng纶熠熠yì演绎yì 五释义

(完整版)在长江源头格拉丹东教案

在长江源头格拉丹东 知识与技能 了解各拉丹冬,体会作者在描写壮美景观中所融入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 朗读课文,抓住重点,学习文中写景的顺序和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积极关注环保,为保护美好生态做出自己的努力。 重点学习作者细致观察景物,抓住重点,有序地描写景物特征。 难点在写景的过程中,融入自己的情感。 教法朗读法,讨论法。 教具有关各拉丹冬的挂图和多媒体课件。 1课时 长江如黄河一样是我们的母亲河,她也横贯中华大地,用她的甘醇(江水)哺育着中华儿女。这条美丽而神奇的江河是多么让人亲近啊!同学们你们知道长江发源于什么地方呢?她的源头是什么样的呢?今天,我们将目光聚集到祖国西部的雪域高原上,去领略那里奇异的风光吧。 各拉丹冬位于青海省杂多县唐古拉山乡境内。各拉丹东南北长50千米,东西宽30千米,除主峰各拉丹冬峰外,周围海拔6000米以上的山峰还有40余座,冰川覆盖面积790.4平方千米,有冰川130条。雪线高度北坡5570米。南北坡侧各有一条弧形冰川,南支姜根迪如冰川,长12.8千米,宽1.6千米,尾部有5千米长的冰塔林,是长江正源沱沱河的发源地;北支冰川长10.1千米,宽1.3千米,尾部有2千米长的冰塔林,冰桥、冰草、冰针、冰蘑菇、冰湖、冰钟乳、冰塔等构成千姿百态的冰塔林世界。 各拉丹冬地区不仅水资源丰富,还蕴藏着大量的黄铜、黄铁、水晶等珍贵矿物。在严寒的气候条件下,高山草原上仍然牧草丰盛,为优良的天然草场,是白唇鹿、野驴、雪豹、高峰雪鸡等20多种野生动物天然庇护所。除此之外,还有野牛、野驴、藏羚羊等国家保护动物。 1.读课文第1自然段,各拉丹东的地貌特征是什么样的? 各拉丹东西北阴坡尽是冰雪;东南阳坡是形态多样高峻的大山。

(完整版)《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教学设计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学习并掌握生字词,感知课文,了解游记的写作特点。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课文,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理清文章的脉络,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与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冰塔林的壮美,体会作者热爱西藏的情感,激发热爱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怀。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游记的写作特点,以及作者介绍长江源头的顺序与进程。 2.感受各拉丹冬的壮美景色和冰塔林的神奇,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展示各拉丹东雪域高原美景图片。 导语:长江发源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脉各拉丹冬峰西南侧。“各拉丹冬”,藏语为“高高尖尖的山峰”,神秘的雪域高原,令人向往,充满未知与挑战,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长江的源头去探险吧! 二作者介绍 马丽华,当代女作家,山东济南人,中共党员。长期从事《西藏文学》编辑工作。著有长篇报告文学《青藏苍茫——青藏高原科学考察五十年》,散文集《追你到高原》、《终极风景》、《西藏之旅》,长篇散文《藏北游历》、《西行阿里》、《灵魂像风》,《走过西藏》等。曾于1992年、2001年两次获得西藏珠穆朗玛文艺奖,1994年获庄重文文学奖,1997年《走过西藏》获全国优秀畅销书奖,2011年以长篇小说《如意高地》获第四届老舍文学奖。 三、背景资料 蓝天白云,雪山草地,冰川大河,是西藏特有的自然景观。作者马丽华在西藏工作近三十年,足迹踏遍大半个西藏,写下了许多介绍西藏的文章。1987年3月上旬,作者跟随电影摄制组走进各拉丹冬,领略到壮美的雪山和奇异的冰塔林的景色,写下了这篇游记。 四、预习检测 1.给加点的汉字注音 裸露lù黧lí黑砾lì石劲jìng旅腈jīng纶 熠熠yì演绎yì 2.释义 气势磅礴:形容气势非常雄伟浩大。 接踵而至:指人们前脚跟着后脚,接连不断地来。形容来者很多,络绎不绝。 历历在目:历历:清楚,分明的样子。指远方的景物看得清清楚楚,或过去的事情清清楚楚地重现在眼前。 蠕动:指爬行的昆虫;泛指像虫类爬行的样子。 熠熠:闪烁的样子。 五.初读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字的准确读音,并考虑课文大意。) 2、学生朗读。(边读边整体感知本文的层次结构)

在长江源头格拉丹东

教学目标 1.准确认读并理解重点字词。 2.了解游记的特点,把握作者的游踪、写景的角度、写景的方法,体会格拉丹冬冰塔林的特点 3.揣摩品味语言,欣赏、积累精彩语句。 教学建议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品味点拨法。 3.合作探究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一、教学导入 长江,她以自己的源远流长、磅礴大气和她的风光万千,为我们构筑了永恒的大江之美,启发着一代又一代华夏儿女的激情与灵感,赢得了世人发自肺腑的赞美和感叹。今天我们来学习《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这篇文章,欣赏长江的源头各拉丹冬这片雪域高原的壮美景色。 二、教学步骤 文题解读 〖=QCHZ〗“长江源头”指长江水发源处。各拉丹冬雪山是长江的发源地。课文写的是作者在各拉丹冬的所见所闻。 知识卡片 各拉丹冬各拉丹冬雪山是长江的发源地,也是我国最具特色的冰川雪山之一,位于唐古拉山中段,藏语意为“高高尖尖之山峰”,海拔6621米,为唐古拉山脉之主峰。各拉丹冬南北长约50公里,东西宽约30公里,除主峰各拉丹冬峰外,海拔6000米以上的山峰还有40余座,冰川覆盖面积790.4平方公里,有冰川130条。雪线高度北坡5570米,南坡侧各有一条弧形冰川,南支姜根迪如冰川,长12.8公里,宽1.6公里,尾部有5公里长的冰塔林,是长江正源沱沱河的发源地;北支冰川长10.1公里,宽1.3公里,尾部有2公里长的冰林,冰桥、冰草、冰针、冰蘑菇、冰湖、冰钟乳等构成千姿百态的冰塔林世界。各拉丹冬有野牛、野驴、藏羚羊、雪鸡等珍禽异兽和水晶石,周围为优良的天然草场,是探险旅游、登山、猎奇、科学考察的理想之地。各拉丹冬冰山群属于山岳冰川,高达六七十米的冰塔林,银盔白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知识点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知识点 一、作者简介 马丽华,山东济南人。1976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长篇散文《藏北游历》《西行阿里》《灵魂像风》,报告文学《青藏苍茫》,散文集《终极风景》《追你到高原》,诗集《我的太阳》,长篇小说《如意高地》等。被誉为“西藏的歌者和行者”。 二、故事背景 1996年,马丽华从遥远的山东来到西藏,正如三毛痴迷于撒哈拉大沙漠一样,马丽华深情地眷恋着藏北高原的雪山草地。西藏这种自然和人文“秘境”,让马丽华产生了“审美眩晕”。马丽华的足迹几乎走遍了西藏的每一个角落。她曾自豪地写道:我所能谈及的西藏已被自己的目光注视过,已被自己的双脚接触过,已被自己的心灵感知过。多年的西藏游历,让马丽华有机会对自己的所到之处进行观察、欣赏、体验、记录,这段经历不经意间构成了她个人生命中最有价值的部分。马丽华说:从中提取的关键词,全都响亮而光彩。 三、理解词义 1.酝酿:比喻做准备工作,如事先考虑、商量、相互协调等。 2.恭顺:恭敬顺从。 3.豁然:形容开阔或通达。 4.虔诚:恭敬而有诚意。 5.接踵而至:形容人或事物一个又一个接连不断地到来。 6.历历在目:(物体或景象)一个一个清清楚楚的在眼前。 四、课文分段

第一部分(①):总写各拉丹冬的特点,交代时代背景。 第二部分(②—⑬):描写“我”在各拉丹冬的所见所感。 第三部分( ⑭ ):发现流水,抒发情感。 五、问题归纳 1.“阳光使这位身披白色……富有雕塑感。”一句运用什么修辞?这句话有何作用? 此句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各拉丹冬雪山棱角多、层次分明,富有雕塑感的特点。 2.第①段的结尾句,有什么必要? 交代长江考察热及有探险者牺牲在这项事业里,说明“认识长江”是一项既危险又伟大的事业。这次“我”随摄制组接近各拉丹东也是一件危险而又伟大的事情,为下文描写各拉丹东作铺垫,引起读者的关注。 3.第②段运用了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有什么表达效果? 准确生动地刻画出了各拉丹冬严寒气候停留的时间之久。增强了各拉丹冬的神秘感。为下文描写作者爬各拉丹冬山的艰难埋下伏笔。 4.写安托师傅“力大如牛”,而此时却“气喘吁吁”,有什么作用? “力大如牛”的安托师傅都“气喘吁吁”,侧面衬托出各拉丹东环境的恶劣。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教案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学习并掌握生字词,感知课文,了解游记的写作特点。 2、能力目标: 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课文,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理清文章的脉络,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 3、情感目标: 感受冰塔林的壮美,体会作者热爱西藏的情感,激发热爱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怀。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游记的写作特点,以及作者介绍长江源头的顺序与进程。 2.感受各拉丹冬的壮美景色和冰塔林的神奇,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课时:两课时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延伸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1. 展示各拉丹东雪域高原美景图片。 2. 导语:长江发源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脉各拉丹冬峰西南侧。“各拉丹冬”,藏语为“高高尖尖的山峰”,神秘的雪域高原,令人向往,充满未知与挑战,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长江的源头去探险吧! 二作者介绍

马丽华,当代女作家,山东济南人,中共党员。长期从事《西藏文学》编辑工作。著有长篇报告文学《青藏苍茫——青藏高原科学考察五十年》,散文集《追你到高原》、《终极风景》、《西藏之旅》,长篇散文《藏北游历》、《西行阿里》、《灵魂像风》,《走过西藏》等。曾于1992年、2001年两次获得西藏珠穆朗玛文艺奖,1994年获庄重文文学奖,1997年《走过西藏》获全国优秀畅销书奖,2011年以长篇小说《如意高地》获第四届老舍文学奖。 三背景资料 蓝天白云,雪山草地,冰川大河,是西藏特有的自然景观。作者马丽华在西藏工作近三十年,足迹踏遍大半个西藏,写下了许多介绍西藏的文章。1987年3月上旬,作者跟随电影摄制组走进各拉丹冬,领略到壮美的雪山和奇异的冰塔林的景色,写下了这篇游记。 四正音 裸露lù黧lí黑砾lì石劲jìng旅腈jīng纶熠熠yì演绎yì 五释义 1、气势磅礴:形容气势非常雄伟浩大。 2、接踵而至:指人们前脚跟着后脚,接连不断地来。形容来者很多,络绎不绝。 3、历历在目:历历:清楚,分明的样子。指远方的景物看得清清楚楚,或过去的事情清清楚楚地重现在眼前。 4、蠕动:指爬行的昆虫;泛指像虫类爬行的样子。 5、熠熠:闪烁的样子。 六朗读指导 1、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字的准确读音,并考虑课文大意。) 2、学生朗读。(边读边整体感知本文的层次结构) 划分结构: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板书:段落大意: 第一部分(1-3段)交代到达各拉丹冬的时间,介绍当地的概况,说明对我来说,这将是一次艰苦的旅行。 第二部分(4-6段)介绍冰塔林的景色和“我”摔跤的遭遇。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课文原文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 马丽华 1987年3月上旬,我随电影摄制组再一次接近各拉丹东,在它的脚下安营扎寨。寒冷季节里汽车可以驶过冰河,直接进到山脚冰塔林中。熟悉地形的向导布擦达讲,各拉丹东有阴阳两坡,西北阴坡尽是冰雪,景色单调,东南阳坡才好看。的确,阳光使这位身披白色披风的巨人变化多端:融雪处裸露出大山黛黑的骨骼,有如刀削一般,棱角与层次毕现,富有雕塑感。近些年来,骤然掀起一股长江考察热一拨又一拨中外勇士在此迈开了认识长江的第一步。短短几年里,先后有十多位探险者壮烈献身于这项人类事业。 季节上的隆冬将尽,但严寒还将在此驻守三两个月。远不是秋高气爽时节的明媚,这一个风云变化的季节里,气势磅礴的密云来去匆匆,形如金字塔的各拉丹东主峰难得在云遮雾障中一现尊容。 在各拉丹东以东几公里外有牛粪可捡的草坝子上,我们搭起牛毛帐篷。安托师傅他们从崖底冰河里背回大冰块,我们喝上了长江源头的水。海拔接近六千米,力大如牛的安托师傅做起活来也不免气喘吁吁。他说自己是海拔低些的聂荣县人,所以不很适应。我就更不在话下了。此刻倒霉迹象接踵而至,频频小震酝酿着某一两次大地震:手背生起冻疮,肩背脖颈疼痛得不敢活动,连夜高烧,不思饮食,……活动时只能以极轻极慢动作进行,犹如霹雳舞的“太空步”。 这样的身体状况真是大煞风景。但愿它不要影响我的心态,各拉丹东值得你历尽艰辛去走上一遭。我们把车停在冰河上,踏进这块鲜有人迹的冰雪世界,在坚冰丛莽间的一个砾石堆上竖起三脚架。我双手合十,面向各拉丹东威严的雪峰行了跪拜大礼,虔诚又愚蠢——各拉丹东是男性神,据说这方圣地并不欢迎女人,不久它便让我领教了一番。它还不喜欢人们过于恭顺,在等待云散天晴的日子里,面对大家的恳求它不为所动;等到导演用粗话诅咒那一天,它可就在蔚蓝的天幕下十分情愿地露了面。 这里便是著名的长江奇观之一的冰塔林。从砾石堆上四面张望,晶莹连绵的冰峰、平坦辽阔的冰河历历在目。杰巴、安托、开大车的大胡子师傅,头戴狐皮帽,身裹羊皮袍,肩扛比人身还长的大冰凌,蠕动在巨大的冰谷里,一列小小身影。远方白色金字塔的各拉丹东统领着冰雪劲旅,天地间浩浩苍苍。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造物主在这里尽情地卖弄着它的无所不能的创造力。 慢慢从砾石堆上走下来,慢慢沿冰河接近冰山。这一壁冰山像屏风,精雕细刻着各种图案。图案形态随意性很强,难说像什么。从狭小的冰洞里爬过去,豁然又一番天地。整座冰塔林就由许多冰的庄园冰的院落组成,自成一天地。我用新近装备的柯尼卡拍彩照,使用标准镜头受限,没同时配起变焦镜头使我后悔了一

在长江源头格拉丹东教学设计教案5

一、所在单元:第五单元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学习并掌握生字词,感知课文,了解游记的写作特点。 2、能力目标: 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课文,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理清文章的脉络,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 3、情感目标: 感受冰塔林的壮美,体会作者热爱西藏的情感,激发热爱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怀。 三、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游记的写作特点,以及作者介绍长江源头的顺序与进程。 2.感受各拉丹冬的壮美景色和冰塔林的神奇,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四、课时:两课时 五、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延伸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1. 展示各拉丹东雪域高原美景图片。 2. 导语:长江发源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脉各拉丹冬峰西南侧。“各拉丹冬”,藏语为“高高尖尖的山峰”,神秘的雪域高原,令人向往,充满未知与挑战,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长江的源头去探险吧! 二作者介绍 马丽华,当代女作家,山东济南人,中共党员。长期从事《西藏文学》编辑工作。著有长篇报告文学《青藏苍茫——青藏高原科学考察五十年》,散文集《追你到高原》、《终极风景》、《西藏之旅》,长篇散文《藏北游历》、《西行阿里》、《灵魂像风》,《走过西藏》等。曾于1992

年、2001年两次获得西藏珠穆朗玛文艺奖,1994年获庄重文文学奖,1997年《走过西藏》获全国优秀畅销书奖,2011年以长篇小说《如意高地》获第四届老舍文学奖。 三背景资料 蓝天白云,雪山草地,冰川大河,是西藏特有的自然景观。作者马丽华在西藏工作近三十年,足迹踏遍大半个西藏,写下了许多介绍西藏的文章。1987年3月上旬,作者跟随电影摄制组走进各拉丹冬,领略到壮美的雪山和奇异的冰塔林的景色,写下了这篇游记。 四正音 裸露 lù黧lí黑砾lì石劲jìng旅腈jīng纶熠熠yì演绎yì 五释义 1、气势磅礴:形容气势非常雄伟浩大。 2、接踵而至:指人们前脚跟着后脚,接连不断地来。形容来者很多,络绎不绝。 3、历历在目:历历:清楚,分明的样子。指远方的景物看得清清楚楚,或过去的事情清清楚楚地重现在眼前。 4、蠕动:指爬行的昆虫;泛指像虫类爬行的样子。 5、熠熠:闪烁的样子。 六朗读指导 1、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字的准确读音,并考虑课文大意。) 2、学生朗读。(边读边整体感知本文的层次结构) 划分结构: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板书:段落大意: 第一部分(1-3段)交代到达各拉丹冬的时间,介绍当地的概况,说明对我来说,这将是一次艰苦的旅行。 第二部分(4-6段)介绍冰塔林的景色和“我”摔跤的遭遇。 第三部分(7—13段)写“我”受伤后在各拉丹冬的经历。 第四部分(14、15段)各拉丹冬孕育了长江,滋养了人类。

统编教材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学案:第18课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无答案)

统编教材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学案:第18课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无答案) 18.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 编写者:黄琼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能识记文中生字生词。 2、默读课文感受文中描写的雪域高原的壮美景色,体会作者情感的变化,根据情感变化 梳理文章结构。 【相关链接】 1、地理位置:各拉丹东冰川位于格尔木市唐古拉山乡境内。各拉丹冬,藏语意为“高高尖尖的山峰”,海拔6620 米,姜根迪如海拔6548 米,有南北两条呈半孤形的大冰川,南支冰川长12.8公里,宽1.6公里,冰川尾部有两公里的冰塔林。这高耸入云的冰雪山体和晶宝皎洁的大冰川,是万里长江的源泉。冰塔林中,有玲珑剔透的冰笋,有高高耸起的冰柱,有形如彩虹的冰桥,有神秘莫测的冰洞,冰清玉洁,是一座奇美无比的艺术长廊,周围为优良的天然草场,有藏野驴、藏野牛、藏羚、雪鸡等珍禽异兽,是探险旅游、登山、猎奇、科学考察的理想之地。 2、气候特点:高寒是这个地区的基本特点。全州气候只有冷暖之别,无四季之分,全年冷季7─8个月,全年暖季4─5个月,没有绝对无霜期,气候寒冷而干湿不均,年平均气温-0.8℃,年最低气温-42℃,最高气温28℃。 【自主学习】 1、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扛()棱角()虔诚()蠕动() 凄凉()懈怠()蜿蜒() (2)解释文中的重点词语。 安营扎寨: 风云变幻: 接踵而至: 历历在目: 漫不经心: 2、再读课文,感受文中描写的雪域高原的壮美景色的句子,复述作者在各拉丹东的所见所感。 导航:重点关注描写雪域高原美景的段落。 3、我的疑问:

【合作探究】 1、对学,群学,小组质疑解难 2、作者在各拉丹东遇到了哪些困难?请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具体概括。 3、在课文中圈画出描写作者心理感受的语句,以此梳理作者的情感变化。伴随这些情感变化,梳理文章结构。 【拓展提升】 文本阅读:长江源头:各拉丹东 长江和黄河同属中国的母亲河。长江全长6380公里,流域面积180.7万平方千米,年平均入海水量约九千六百余亿立方米,是中国第一大河,是世界第三大河。长江支流纵多,有雅砻江、岷江、沱江、嘉陵江、乌江、湘江、汉江、赣江、青弋江和黄浦江等支流。其中,流域面积超过1万平方公里的有48条;5万平方公里以上的有雅砻江、岷江及其支流大渡河、嘉陵江、乌江、沅江、湘江、汉江和赣江等9条。其中雅砻江、岷江、嘉陵江和汉江超过10万平方公里,以嘉陵江流域面积最大,约16万平方公里。长江流域湖泊也很多,中国大部分的淡水湖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地区,面积较大的有鄱阳湖、洞庭湖、太湖和巢湖。 那么,长江发源在哪里呢?长江发源于中国西部唐古拉山脉,它的源头是位于青海省南部唐古拉山脉的主峰各拉丹东大冰峰。 “各拉丹东”是藏语里“高高尖尖的山峰”的意思,位于中国青海格尔木市与西藏安多县交汇处,为唐古拉山脉主峰,海拔6621米。地理坐标为91.0°E,33.5°N,南北长达50公里,东西宽约20公里,终年积雪,雪线高度5800米,除主峰各拉丹冬峰外,海拔6000米以上的山峰还有40余座,冰川覆盖面积790.4平方公里,有冰川130条。各拉丹冬峰周边地区有藏野驴、藏羚羊等野生动物。1986年8月,日本登山队首次登上各拉丹冬峰。 各拉丹冬峰西南侧的两道姜根迪如弧形冰川,像两把大钳子夹住了江根迪如雪峰。北支冰川长10.1公里,宽1.3公里。南支姜根迪如冰川,长12.8厘米,宽1.6厘米,尾部有5公里,长的冰塔林,是长江正源沱沱河的发源地。 这里孕育出了长江的正源——沱沱河,此名来源于蒙古语托克托乃乌兰木伦(意为缓慢的红江)。长江源头,明代以前一般皆沿用了2000年前战国时代的一部地理书籍《禹贡》,说“岷山导江”,这所说的岷山,不是四川的岷山,而是指甘肃省天水县境内的一座山,当然这个说法跟实际情况差之千里,因为这个地方只是长江支流嘉陵江的源头而已。明代徐霞客写下“江源考”,指出江源应属金沙江,但按照「河源唯远,水流顺直」的原则,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教案(二)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教案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 学习并掌握生字词,感知课文,了解游记的写作特点。 2、能力目标: 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课文,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理清文章的脉络,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 3、情感目标: 感受冰塔林的壮美,体会作者热爱西藏的情感,激发热爱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怀。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游记的写作特点,以及作者介绍长江源头的顺序与进程。 2.感受各拉丹冬的壮美景色和冰塔林的神奇,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一、情境导入 导语:播放导入视频,长江发源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脉各拉丹冬峰西南侧。“各拉丹冬”,藏语为“高高尖尖的山峰”,神秘的雪域高原,令人向往,充满未知与挑战,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女作家马丽华一起去长江的源头去探险!(板书课题) 二、作者介绍 马丽华,当代女作家,山东济南人,中共党员。长期从事《西藏文学》编辑工作。著有长篇报告文学《青藏苍茫——青藏高原科学考察五十年》,散文集《追你到高原》、《终极风景》、《西藏之旅》,长篇散文《藏北游历》、《西行阿里》、《灵魂像风》,《走过西藏》等。曾于1992年、2001年两次获得西藏珠穆朗玛文艺奖,1994年获庄重文文学奖,1997年《走过西藏》获全国优秀畅销书奖,2011年以长篇小说《如意高地》获第四届老舍文学奖。三、背景资料 蓝天白云,雪山草地,冰川大河,是西藏特有的自然景观。作者马丽华在西藏工作近三十年,足迹踏遍大半个西藏,写下了许多介绍西藏的文章。1987年3月上旬,作者跟随电影摄制组走进各拉丹冬,领略到壮美的雪山和奇异的冰塔林的景色,写下了这篇游记。 四、疏通字词,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标画出你觉得重要的词语或者是不懂的词语,待会儿我们互相交流一下;还有一个阅读任务,就是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文章内容。(生读概括全 文师评价总结) 明确:本文记述了作者跟随摄制组在各拉丹冬游览的经历。文中记述了游览见闻,描摹了山水风光,抒发了作者的情思。我们把这类文章称之为游记。一般而言,游记包括三个要素:所至(作者的游踪);所见(作者在游程中目睹的风貌);所感(作者由所见所闻而引发的所思所想)(板书三要素) 五、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接下来我们跟随作者来游览各拉丹东雪山的奇美风貌。那么同学们,我们首先要梳理一下,本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组织材料的?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边读边标画有关时间推移、地点转换的标志性词语,进而理清文章脉络。 明确:是以“我”的游踪为线索组织材料的。哪些词可以告诉我们作者的游览路线?山脚冰塔林——草坝子——海拔接近六千米——冰丛砾石堆——走下砾石堆——沿冰河接近冰山——此地已达海拔六千米以上——第二天,进入冰塔林(移步换景,定点观察)2、作者在游览的过程中身体状态怎么样?多次写到自己在高原上的疼痛、恶心,甚至觉得“要死了”,这些内容与文中的写景有什么关系?产生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作者多次写到自己在高原上的疼痛、恶心,甚至觉得“要死了”,侧面写出了格拉丹东自然环境的艰险。从某种意义上来看,作者的身体状况构成了文章的一条潜在线索,随着身体

在长江源头格拉丹东教案

在长江源头格拉丹东教案 (总4页) -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 -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

在长江源头格拉丹东 知识与技能 了解各拉丹冬,体会作者在描写壮美景观中所融入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 朗读课文,抓住重点,学习文中写景的顺序和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积极关注环保,为保护美好生态做出自己的努力。 重点学习作者细致观察景物,抓住重点,有序地描写景物特征。 难点在写景的过程中,融入自己的情感。 教法朗读法,讨论法。 教具有关各拉丹冬的挂图和多媒体课件。 1课时 长江如黄河一样是我们的母亲河,她也横贯中华大地,用她的甘醇(江水)哺育着中华儿女。这条美丽而神奇的江河是多么让人亲近啊!同学们你们知道长江发源于什么地方呢她的源头是什么样的呢今天,我们将目光聚集到祖国西部的雪域高原上,去领略那里奇异的风光吧。 各拉丹冬位于青海省杂多县唐古拉山乡境内。各拉丹东南北长50千米,东西宽30千米,除主峰各拉丹冬峰外,周围海拔6000米以上的山峰还有40余座,冰川覆盖面积平方千米,有冰川130条。雪线高度北坡5570米。南北坡侧各有一条弧形冰川,南支姜根迪如冰川,长千米,宽千米,尾部有5千米长的冰塔林,是长江正源沱沱河的发源地;北支冰川长千米,宽千米,尾部有2千米长的冰塔林,冰桥、冰草、冰针、冰蘑菇、冰湖、冰钟乳、冰塔等构成千姿百态的冰塔林世界。 各拉丹冬地区不仅水资源丰富,还蕴藏着大量的黄铜、黄铁、水晶等珍贵矿物。在严寒的气候条件下,高山草原上仍然牧草丰盛,为优良的天然草场,是白唇鹿、野驴、雪豹、高峰雪鸡等20多种野生动物天然庇护所。除此之外,还有野牛、野驴、藏羚羊等国家保护动物。 1.读课文第1自然段,各拉丹东的地貌特征是什么样的?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阅读答案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阅读答案 阅读课文《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的节选部分,完成下列17――18题 ①这样的身体状况真是大煞风景。但愿它不要影响我的心态,各拉丹冬值得你历尽艰辛去走上一遭。我们把车停在冰河上,踏进这块鲜有人迹的冰雪世界, 在坚冰丛莽间的一个砾石堆上竖起三脚架。我双手合十,面向各拉丹冬威严的雪峰行了跪拜大礼,虔诚又愚蠢――各拉丹冬是男性神,据说这方圣地并不欢迎女人,不久它便让我领教了一番。它还不喜欢人们过于恭顺,在等待云散天晴的日子里,面对大家的恳求它不为所动;等到导演用粗话诅咒那一天,它可就在蔚蓝的天幕下十分情愿地露了面。 ②这里便是著名的长江奇观之一的冰塔林。从砾石堆上四面张望,晶莹连 绵的冰峰、平坦辽阔的冰河历历在目。杰巴、安托、开大车的大胡子师傅,头戴 狐皮帽,身裹羊皮袍,肩扛比人身还长的大冰凌,蠕动在巨大的冰谷里,一列小 小身影。远方白色金字塔的各拉丹冬统领着冰雪劲旅,天地间浩浩苍苍。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造物主在这里尽情地卖弄着它的无所不能的创造力。 17.本文的语言看起来只是“实话实说”,用词很“日常”,比较不经意, 实际上不乏精心锤炼、准确传神之处。从这两段文字中举例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联系全文,“据说这方圣地并不欢迎女人,不久它便让我领教了一番” 是指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7.示例:“这样的身体状况真是大煞风景。但愿它不要影响我的心态,各 拉丹冬值得你历尽艰辛去走上一遭。”句子亲切自然。“等到导演用粗话诅咒那一天,它可就在蔚蓝的天幕下十分情愿地露了面。”语言幽默风趣。 18.联系全文,“据说这方圣地并不欢迎女人,不久它便让我领教了一番” 是指什么?

在长江源头格拉丹东 教案

在长江源头格拉丹东知识与技能 了解各拉丹冬,体会作者在描写壮美景观中所融入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 朗读课文,抓住重点,学习文中写景的顺序和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积极关注环保,为保护美好生态做出自己的努力。 学习作者细致观察景物,抓住重点,有序地描写景物特征。重点 在写景的过程中,融入自己的情感。难点 教法朗读法,讨论法。 教具有关各拉丹冬的挂图和多媒体课件。 课时1 哺育着中华儿女。)(江水长江如黄河一样是我们的母亲河,她也横贯中华大地,用她的甘醇同学们你们知道长江发源于什么地方呢?她的源这条美丽而神奇的江河是多么让人亲近啊!去领略那里奇异的风光我们将目光聚集到祖国西部的雪域高原上,头是什么样的呢?今天,吧。 除30千米,50各拉丹冬位于青海省杂多县唐古拉山乡境内。各拉丹东南北长千米,东西宽有余座,冰川覆盖面积平方千米,主峰各拉丹冬峰外,周围海拔6000米以上的山峰还有40米。南北坡侧各有一条弧形冰川,南支姜根迪如冰川,长条。雪线高度北坡5570冰川130千米,宽千米,尾部有5千米长的冰塔林,是长江正源沱沱河的发源地;北支冰川长千米,宽千米,尾部有2千米长的冰塔林,冰桥、冰草、冰针、冰蘑菇、冰湖、冰钟乳、冰塔等构成千姿百态的冰塔林世界。 各拉丹冬地区不仅水资源丰富,还蕴藏着大量的黄铜、黄铁、水晶等珍贵矿物。在严寒的气候条件下,高山草原上仍然牧草丰盛,为优良的天然草场,是白唇鹿、野驴、雪豹、高峰雪鸡等20多种野生动物天然庇护所。除此之外,还有野牛、野驴、藏羚羊等国家保护动物。 1.读课文第1自然段,各拉丹东的地貌特征是什么样的? 各拉丹东西北阴坡尽是冰雪;东南阳坡是形态多样高峻的大山。 自然段可知这里的气候特征怎样?22.从第 多严寒,总是云遮雾障的。 3.作者在各拉丹东考察时遇到哪些困难? 高山反应,缺氧,地震,寒冰,最大的困难是摔了一跤,以至尾椎骨折断不能很好出行了。 4.作者在文中描写最主要的景观是什么? 冰塔林。 5.文中哪一句可看出各拉丹东是长江的源头? 最后一自然段:那是坚冰之下的流水之声,……开始演绎长江的故事。 找出文中有关描写冰塔林的语段,朗读并体会。 1.文中几次描写了冰塔林? 三次 .前面两次描写冰塔林有什么不同?填写下面表格,欣赏作者笔下的冰塔林。2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读后感 【八年级作文】【精品】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读后感【八年级作文】马丽华的《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结尾一句是“不见自然生物痕迹,但今天的确有人活在各拉丹东的近旁。”这一句乍一看有些突兀,让人摸不着头脑,为什么活在近旁而不是生活在其中?其里?为什么不见自然生物痕迹,但仍然有人?20世纪初的斯文?赫定作为“藏北第一人”心满意足地永远归去,后来的旅行家们,也都梦想着征服这一片高原——极寒之地,但他们全都更加来去匆匆,没有留下什么痕迹。正如作者“双手合十,面向各拉丹东威严的雪峰行了跪拜大礼,虔诚而愚蠢”,只有膜拜,何来征服?那样一代代的旅行者其实也是那些活在各拉丹冬近旁的人,但他们也仅仅是活动在“近旁”,他们无法占领威严的雪峰。 在作者眼里,自然可以面对大家的恳求而不为所动,人类在自然面前只是巨大的冰谷里的一列小小身影。世界那么大,而人类如此渺小。正是感受到自然的无穷大,人类的无穷小,所以马丽华怀着虔诚的膜拜,被眼前之景迷得如痴如醉,甚至甘愿“碰巧那一口气上不来,就长眠于此吧。”这就是作者的近旁观,值得我们思考。请看我们: 在科技文明高速发展的同时,曾妄想征服地球。我们砍倒树木,屠杀动物,用战火席卷世界,填平海洋,炸毁丘陵,用钢筋铁泥的大楼覆盖成片的绿;将卫星发射上天,俯瞰着整个地球。自以为成功了而沾沾自喜,将地球当作自己的所有物,将百兽当做餐桌上的美食,自以为成功登上了食物链的顶端,只是我们不知道,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在自掘坟墓啊。海啸洪涝,连年旱灾,温室效应,全球变暖,臭氧破洞,水之源紧缺,沙漠化加剧,食物链断裂,人类大大低估了自然的可怖。人类对自然所做的一切,自然都会加倍的偿还回来。人类还是太渺小,还是被自然所征服了。曾经我们想要征服的地球,如今被捧在手心,貌似百般呵护,唤作老母亲,奉为神明,这是人类的愚昧。 但——马丽华认识到了这一点,所以面对美丽璀璨的冰川,能够感受到她生命的颤动,因而赋予看似死寂的冰川以生命无限生长的力量。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练习 含 答案解析

沙河市教师发展中心高江海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练习 一、基础知识 1.下面加点字的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A.单调.(t iào)黛.黑(dài)虔.诚(qián)变化多端.(duān) B.棱.角(léng)雕塑.(sù)骤.然(zhòu)秋高气爽.(shuǎng) C.探.险(tàn)明媚.(mèn)帐篷.(péng)气势磅.礴(páng) D.豁.然(huò)丛.莽(cóng)跪.拜(kuì)接踵.而至(zhǒng) 2.下面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寒冷季节里汽车可以施过冰河,直接进到山脚冰塔林中。 B.季节上的隆冬将尽,但严寒还将在此住守三两个月。 C.活动时只能以极轻极慢动作进行,犹如霹雳舞的“太空步”。 D.我们把车停在冰河上,踏进这块鲜有人绩的冰雪世界。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走过这家温暖的书店,安慰着这个城市行色匆匆的人们疲惫的精神和灵魂。 B.因为搭上了网络购物的顺风车,快递行业迸发出极大的生长活力让人瞠目结舌。 C.北京世园会是继上海世博会之后,我国举办的级别最高、规模最大的国际会展。 D.深海勘探开发技术装备的研制,将不断推进我国大洋海底可燃冰的开采工程效率。 4.下列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时隔五年,他回忆起当时众人救援的场景仍历历在目 ....。 B.经过多年的精雕细刻 ....,他的歌唱艺术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 C.那五光十色的湖底,光彩夺目 ....的彩石,吸引着无数游客。 D.我们气喘吁吁 ....的跑到山顶,只见一朵白云在我们脚下飘飘悠悠的升起。 5.下列对文中词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等到导演用粗话诅咒 ..那一天,它可就在蔚蓝的天幕下十分情愿地露了面。(诅咒:指咒骂。) B.造物主在这里尽情地卖弄 ..着它的无所不能的创造力。(卖弄:讥讽,嘲笑。) C.风声一刻不停地呼啸 ..,辨不清风何来何往。(呼啸:指发出高而长的声音。) D.千万年来漫不经心地切割着,雕凿着,缓慢而从不懈怠 ..。(懈怠:松散怠慢。) 二、课内阅读。阅读下面选文,回答6—9题。 ①1987年3月上旬,我随电影摄制组再一次接近各拉丹冬,在它的脚下安营扎寨。寒冷季节里汽车可以驶过冰河,直接进到山脚冰塔林中。熟悉地形的向导布擦达讲,各拉丹冬有阴阳两坡,西北阴坡尽是冰雪,景色单调,东南阳坡才好看。的确,阳光使这位身披白色披风的巨人变化多端:融雪处裸露出大山黛黑的骨骼,有如刀削一般,棱角与层次毕现,富有雕塑感。近些年来,骤然掀起一股长江考察热一拨又一拨中外勇士在此迈开了认识长江的第一步。短短几年里,先后有十多位探险者壮烈献身于这项人类事业。 ②季节上的隆冬将尽,但严寒还将在此驻守三两个月。远不是秋高气爽时节的明媚,这一个风云变化的季节里,气势磅礴的密云来去匆匆,形如金字塔的各拉丹冬主峰难得在云遮雾障中一现尊容。 ③在各拉丹冬以东几公里外有牛粪可捡的草坝子上,我们搭起牛毛帐篷。安托师傅他们从崖底冰河里背回大冰块,我们喝上了长江源头的水。海拔接近六千米,力大如牛的安托师

《在长江源头格拉丹东》教案

《在长江源头格拉丹东》教案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各拉丹冬,体会作者在描写壮美景观中所融入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朗读课文,抓住重点,学习文中写景的顺序和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积极关注环保,为保护美好生态做出自己的努力。 重点:学习作者细致观察景物,抓住重点,有序地描写景物特征。 难点:在写景的过程中,融入自己的情感。 教法:朗读法,讨论法。 教具:有关各拉丹冬的挂图和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长江如黄河一样是我们的母亲河,她也横贯中华大地,用她的甘醇(江水)哺育着中华儿女。这条美丽而神奇的江河是多么让人亲近啊!同学们你们知道长江发源于什么地方呢?她的源头是什么样的呢?今天,我们将目光聚集到祖国西部的雪域高原上,去领略那里奇异的风光吧。 二、各拉丹东介绍: 各拉丹冬位于青海省杂多县唐古拉山乡境内。各拉丹东南北长50千米,东西宽30千米,除主峰各拉丹冬峰外,周围海拔6000米以上的山峰还有40余座,冰川覆盖面积790.4平方千米,有冰川130条。雪线高度北坡5570米。南北坡侧各有一条弧形冰川,南支姜根迪如冰川,长12.8千米,宽1.6千米,尾部有5千米长的冰塔林,是长江正源沱沱河的发源地;北支冰川长10.1千米,宽1.3千米,尾部有2千米长的冰塔林,冰桥、冰草、冰针、冰蘑菇、冰湖、冰钟乳、冰塔等构成千姿百态的冰塔林世界。 各拉丹冬地区不仅水资源丰富,还蕴藏着大量的黄铜、黄铁、水晶等珍贵矿物。在严寒的气候条件下,高山草原上仍然牧草丰盛,为优良的天然草场,是白唇鹿、野驴、雪豹、高峰雪鸡等20多种野生动物天然庇护所。除此之外,还有野牛、野驴、藏羚羊等国家保护动物。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课文第1自然段,各拉丹东的地貌特征是什么样的? 明确:各拉丹东西北阴坡尽是冰雪;东南阳坡是形态多样高峻的大山。 2.从第2自然段可知这里的气候特征怎样? 明确:多严寒,总是云遮雾障的。 3.作者在各拉丹东考察时遇到哪些困难? 明确:高山反应,缺氧,地震,寒冰,最大的困难是摔了一跤,以至尾椎骨折断不能很好出行了。 4.作者在文中描写最主要的景观是什么? 明确:冰塔林。 5.文中哪一句可看出各拉丹东是长江的源头? 明确:最后一自然段:那是坚冰之下的流水之声,……开始演绎长江的故事。 四、深入探究:找出文中有关描写冰塔林的语段,朗读并体会。 1.文中几次描写了冰塔林? 明确:三次 2.前面两次描写冰塔林有什么不同?填写下面表格,欣赏作者笔下的冰塔林。 明确:角度句段特点 第一次描写远望(总写) 5、6自然段晶莹连绵的冰峰,平坦辽阔的冰河,冰山像 屏风,雕刻着各种图案;由许多冰的庄园冰 的院落组成奇美,令人眩晕,自成一天地。 第二次描写近观(细致描绘) 10、11自然段风声呼啸,冰河光滑难行、阳光和风如刻刀, 冰体奇形怪状,冰塔、冰柱……像长发披肩; 阳光下,冰世界熠熠烁烁;冰纹如岁月的年 轮。琼瑶仙境,晶莹洁白,冰体多样,光彩 夺目,时光永恒。

2018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8课《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练习题nwwUHA

18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马丽华 基础知识达标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A.棱.角(líng)黧.黑(lí)冻疮.(chuāng) B.虔.诚(qián) 蠕.动(rú) 腈.纶(jīnɡ) C.骤.然(zhòu) 漫溢.(yì) 懈怠.(dài) D.敦.实(dūn) 蜿蜒.(yán) 演绎.(yì) 【解析】A项,棱—léng。 2.解释下列成语的意思。 (1)安营扎寨:指军队驻扎下来。现在有时比喻建立临时的建设基地。 (2)气喘吁吁:呼吸急促的样子,形容非常劳累。 (3)接踵而至:形容人或事物一个又一个接连不断地到来。 (3)川流不息:像河水那样流个不停。一般比喻来往的人或车辆、船只很多。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 A.长安街上车水马龙,鲜有人迹 ....。 B.看他做事漫不经心 ....的样子,老陈头气得直想把他大骂一顿。 C.那些往事依然历历在目 ....,仿佛就发生在昨天。 D.下半场突然风云变幻 ....,麒麟队大显神威,连进了三个球,反败为胜。 【解析】A项,“鲜有人迹”,指很少有人的踪迹出现。用在这里与“车水马龙”相矛盾。 4.下列句子中,没有使用比喻修辞的一项是(C) A.的确,阳光使这位身披白色披风的巨人变化多端。 B.这一壁冰山像屏风,精雕细刻着各种图案。 C.回那曲拍了片才知道,娇贵而无用的尾椎骨已经折断。 D.那些冰塔、冰柱、冰洞、冰廊、冰壁上徐徐垂挂冰的流苏,像长发披肩。 5.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B) A.我双手合十,面向各拉丹冬威严的雪峰行了跪拜大礼,虔诚而愚蠢——各拉丹冬是男性神,据说这方圣地并不欢迎女人,不久它便让我领教了一番。 B.头痛,恶心,双脚绵软,呼吸困难——典型的缺氧反应,外加新伤剧痛,索性哪儿都不去了,一个人蜷卧在最近的这座冰山脚下。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