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社会化(角色)与自我(自尊、身份)

社会化(角色)与自我(自尊、身份)

社会化(角色)与自我(自尊、身份)
社会化(角色)与自我(自尊、身份)

第二节社会化与自我

社会化:个体由自然人成长、发展为社会人的过程。

.再社会化(个体重新进行社会化的过程)

社会化的基本内容:1、教导社会成员掌握生活与生产的基本知识和技能;2、教导社会成员遵守社会规范;3、教导社会成员明确生活目标,树立人生理想;4、培养社会角色

社会化的基本条件:1、人类有较长的生活依附期;2、人类的遗传素质提供了社会化的可能性

个体社会化的载体:1. 家庭2. 学校3. 大众传播媒介4. 参照群体

社会化的类型:1.语言社会化2.性别角色社会化(“性”生物学概念;性别是人格特征方面的差异;性别角色是态度角色、行为方式方面的差异)3. 道德社会化(道德观念与道德判断、道德情感、道德行为)4. 政治社会化(爱国意识:国家形象阶段、抽象国家观念阶段、国家组织系统阶段)

社会角色及其理论

社会角色:是个体与其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行为方式及相应的心理状态。

米德使用社会角色来说明人际交往中存在可预见的互动行为模式,有助于了解个体与社会的关系。

社会角色的分类:

1. 先赋角色与成就角色(获得方式)

2. 规定角色与开放型角色(行为规范化)

3. 功利型角色与表现型角色(功利性)

4. 自觉角色与不自觉角色(承担者心理状态)

角色扮演的三个阶段:1、角色期待;2、角色领悟;3、角色实践

角色失调

1、角色冲突角色内冲突:同一主体,多个角色。角色间冲突:同一角色,多个期待。

2、角色不清

3、角色中断

4、角色失败(最严重的角色失调)

自我、身份与自尊

自我的定义:自我意识、自我概念,是个体对其存在状态的认知,包括生理状态、心理状态、人际关系及社会角色。

主我与客我——詹姆士,主动的我,是认识的主体;认识的对象,被观察者。

镜我他人映像中的我,由他人判断所反映的。

自我的结构:1、物质自我;2、心理自我;3、社会自我(自我概念的

核心);4、理想自我;5、反思自我。

自我概念的功能:1、保持个体内在的一致性2、解释经验3、决定期待自我概述的形成: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心理自我

身份:个体的身份地位及处境地位决定的自我认同

身份的特点:1、客观性 2、主观性 3、多重性 4、稳定性 5、契约性自尊:个体对其社会角色进行自我评价的结果。

自尊 = 成功 / 抱负(詹姆士《心理学原理》)

詹姆斯:自尊取决于成功,还取决于获得的成功对个体的意义。

影响自尊的因素:1、家庭中的亲子关系2、行为表现的反馈3、选择参与和扬长避短4、根据相似性原理正确进行社会比较

罗伯特编制自尊量表

论全球化背景下的民族身份认同和爱国主义

论全球化背景下的民族身份认同和爱国主义——对爱国主义情感的民族学解读 阿迪力?买买提 2012-4-9 13:35:49 来源:《黑龙江民族丛刊》(哈尔滨)2011年5期内容摘要:在全球化过程中,现代民族国家尤其是后发展国家面临着“去中心化”的威胁,国家认同出现严重危机。国家认同与国家安全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对公民而言是认同危机,对国家而言则是安全危机。为了维护国家的生存与发展,后发展国家不得不同时完成构建民族国家和融入全球社会这两大任务。在全球化时代,国家认同变得困难重重。领土分割在后现代的全球化时代已不再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民族存在于多层治理体系的世界之中,作为一个民族,我们是谁,我们代表着什么,这些问题都希望得到解答,这些问题也变得更加开放,而且是必须回答的问题。 关键词:全球化;认同;爱国主义 作者简介:阿迪力?买买提(1959-),男(维吾尔族),新疆师范大学法经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民族社会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D6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4-4922(2011) 05-0029-07 一 自从20世纪80年代西方媒体出现“全球化”一词以来,它已成为一个时尚的字眼,专家学者们更是对其非常关注。这大概是因为全球化已成为不可逆转的

世界性潮流,在影响和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任何国家、民族无法独立于这股强大的全球化浪潮之外,难怪人们对其格外关注和普遍重视。何谓全球化?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至今尚无统一定论。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全球化最显著的特征是经济全球化。它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必然产物。从历史上看,它伴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大机器工业的出现而逐步形成。由于战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的推动,经济全球化进一步发展,尤其是进入80年代以来,由于信息革命、冷战结束以及原计划经济国家的市场化等因素的影响,出现了空前的全球化浪潮。 客观地说,由于经济全球化的出现,加速了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贸易的自由化、资本国际化以及高科技的发展,促进了各国之间的相互依赖。这对发展中国家而言,提供了一个利用外资、引进技术、进入国际市场、发挥“后发优势”的难得的历史机遇。许多发展中国家由于融入了经济全球化进程,在国际合作中获得了短缺的资金和技术,从而加快了国民经济的发展,许多国家还实现了经济持续和高速的发展。如果因此我们将经济全球化仅仅看作是发展中国家的“福音”,那就大错特错了。经济全球化犹如一把“双刃剑”,它在给我们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挑战和风险,对发展中国家而言尤其如此。由于经济全球化从一开始就是以美国为首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和推动的,当代经济的全球化实质上是在当代资本主义主导下的全球化,因此,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必然是经济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而广大的发展中国家虽然可以从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寻求发展的机会,但也必然会因此而付出昂贵的代价。由于经济全球化的游戏规则是由少数发达国家制定的,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经济全球化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影响、利与弊肯定是大不相同的。正如著名未来学家托夫勒指出,世界上不存在对任何人都有益的事物,经济的全球化并不能均衡地同时对每个人给予某种回报。发展中国家在得到发展的同时,却面临着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不是缩小而是进一步拉大的严峻现实。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发展中国家除了面

7-1.695 自我与社会化

自我与社会化 任何心理问题都不是孤立存在的。 亲子心理咨询:是一个家庭父母孩子三人的问题协调; 婚姻家庭:是夫妻关系的协调问题; 婚恋情感:则是恋人之间的情感问题; 职场心理:更多的是人际关系的问题,涉及到方方面面的人; 即使是个别的看似好像是个人的自身问题所引起的心理困惑也是无法孤立的存在的,一定会牵涉到方方面面的人和事情,这就涉及到社会化和自我的问题。众所周知人是社会性的高级动物。早在公元前328年,亚里士多德就指出“人在本质上是社会性的动物;那些生来就缺乏社会性的个体,要么是比人低级,要么是超人。社会实际上是先于个体而存在的。不能在社会中生活的个体,或者因为自我满足而无需参与社会生活的个体,不是兽类,就是天神。” 那么我们在谈到社会化之前需要先了解一下自然人和社会人的概念。自然人(naturalperson):是在自然状态下出生的人。社会人:与“自然人”相对。在社会学中指具有自然和社会双重属性的完整意义上的人。通过社会化,使自然人在适应社会环境、参与社会生活、学习社会规范、履行社会角色的过程中,逐渐认识自我,并获得社会的认可,取得社会成员的资格。而人的社会化就是个体由自然人成长、发展成为社会人的过程。是个体同他人交往,接受社会影响,学习掌握社会角色和行为规范,形成适应社会环境的人格、社会心理、行为方式和生活技能的过程。既然社会化涉及到社会及个体两方面。从社会视角看,社会化是社会对个体进行教化的过程;从个体视角看,社会化是个体与其他社会成员互动,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而社会化过程,传统观点认为到成人期就结束了,现在更多的人则认同为终身社会化的观点,认为社会化是伴随人的一生。儿童及青少年时期的社会化是早期社会化,成人期的社会化是继续社会化。那么自我的概念又是什么呢?自我亦称自我意识或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己存在状态的认知。包括对自己生理状态、心理状态、人际关系及社会角色的认知。 今天为什么会谈到自我和社会化的问题,因为在日常的心理咨询中,我们通常尊称心理咨询的人为:求助者;但是求助者的问题不是孤立的存在的,一定是和他生活的社会中的人有着千丝万缕的牵连的,这时涉及到的人就成为被动求助者。对于被动求助的人而言,往往不会想到原来自身也是有问题的,所谓先知者先觉,主动求助的人,也因为自身的态度决定了求助的目地不同。在《少有人走的路》一文里我们曾经谈到:神经症的人让自己痛苦,人格障碍的人是要身边的人痛苦;心理咨询师的工作的对象是求助者,但是很多求助者是带着改变被动求助者的态度来的,而不是积极主动的反思自身的问题,这时的交流往往容易偏离甚至影响问题的解决。求助一定要有积极主动的求变心理,不是改变被动求助者的心理,而是寻求自身的改变来影响被动求助者的改变,毕竟被动求助者之所以被动,是因为他们尚且没有重视到自身问题

语言要符合人物的身份与特点

语言要符合人物的身份与特点。 我们来一起看个小故事: 天下大雪,秀才、县官、财主相遇,财主提议以雪为题,每人念一句诗。秀才说了一句:“大雪纷纷落地。”县官接了一句:“都是皇家瑞气。”财主笑着说:“再下三年何妨,”这时,来了一个穷人,一听就生气,骂了一句:“放你娘的狗屁。” 面对同样的场景,为什么四个人会说不同的话呢, 秀才是读书人,语言讲文采; 县官不忘为皇帝歌功颂德; 财主不愁吃,不愁穿,把下雪看作是乐事; 唯独穷人,饥寒交迫,再下三年吃什么呢,当然要埋怨骂人。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同身份的的人有不同的思想感情,说的话当然不同。 语言描写,要注意符合人物的身份,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反映人物的个性特点。这就是我送给大家的第一把金钥匙。 有了金钥匙,我们要好好验证一下,看一看下面的句子有什么问题,毛病在哪里, 1、八岁的小明对爸爸说:“你给我好好听着,下班就回家,不准喝酒打牌??” 2、不识字的农民李大伯说:“今天的菜真咸,氯化钠放得太多了。” 3、领导来到我班检查,班长说:“你能来检查,应该感到荣幸,我们欢迎你~” 4、小丽对老师说:“我要不耻下问,向您请教。” 5、心爱的小狗丢了,小强说:“我真开心小狗不见了。” 人物的语言必须个性化,符合人物独特的身份、地位、年龄、职业、文化教养等,使读者闻其言便知其人。 下面我们就观其言,知其人。根据这几个人说的话来判断他们的身份吗,并要说出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有家哥俩闹分家,几天也没分清,就请裁缝、厨师、船老大、车把式四人来说和。这四人觉得事情棘手,于是相邀先到厨师家碰个头,讨

2 2/5页 ? 论一下。 甲:“我看咱们去了要快刀斩乱麻,别锅里碗里分不清。” 乙说:“咱们办事不能太偏了,要针过去线过去才行。” 丙接过话茬儿:“咱原先也不是没有管过这号事,前有车,后有辙,别出格就行。” 丁听得不耐烦了:“我看别在这里哆嗦了,不如到他家再见风使舵。”厨师的媳妇“扑哧”一声笑了:“你们真是三句话不离本行,卖什么的吆喝什么。” 行话运用适当,人物的身份便自然而然得到了介绍。 甲锅里碗里厨师 乙针过去线过去裁缝 丙前有车,后有辙车把式 丁见风使舵船老大 掌握了第一把金钥匙,我们知道人物的语言必须个性化,符合人物独特的身份、地位、年龄、职业等,那么我有一个疑问:同样的身份、地位,相同的年龄,是不是说话语气、方式就可以一样了呢, `

社会化与自我概念

社会化与自我概念 1、社会化是个体由自然人成长发展为社会人的过程。基本条件是较好的遗传素质和较长的生活依附。 再社会化是对个体重新进行社会化或对不合格的个体再教化。 终身社会化包括早期社会化和继续社会化。 2、社会化的主要载体:家庭;学校;大众传媒;参照群体。 3、社会化的分类:语言社会化;性别角色社会化(性是生物学概念,性别是心理学概念,性别角色是社会学概念);道德社会化;政治社会化。 4、社会角色是个体与其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行为方式及相应的心理状态。 社会角色的分类: 角色获得的方式,分为先赋角色(父母)和成就角色(工人); 角色行为的规范化程度,分为规定型角色(心理咨询师)和开放型角色(朋友); 角色的功能,分为功利型角色(房地产开发商)和表现型角色(牧师); 角色承担者的心理状态,分为自觉角色(老师)和不自觉角色(围观群众)。 5、角色扮演的三个阶段:角色期待、角色领悟、角色实践。 角色失调的四种形式:角色冲突(角色内冲突和角色间冲突)、角色不清、角色中断、角色失败。

6、自我是个体对其存在状态的认知,包括对自己的生理状态、心理状态、人际关系及社会角色的认知。 詹姆士认为主我是认识的主体,客我是认识的对象;米勒认为镜我是由他人的判断所反映的自我概念;罗杰斯认为自我概念比真实自我对个体的行为及人格更重要。 7、自我结构:物质自我;心理自我;社会自我;理想自我;反思自我。 8、自我概念的功能:保持个体的内在一致性;解释经验;决定期待。 9、自我概念的形成与发展: 生理自我(8个月—3岁)——原始阶段,对躯体的认识 社会自我(3—14岁)——自我中心,了解社会期待,调节自己行为 心理自我(青春期—成年)——根据社会的需求和自身发展的要求知觉,调节自己的心理行为 10、身份的特点:客观性、主观性、多重性、稳定性、契约性。 11、自尊是个体对其社会角色进行自我评价的结果。 马斯洛认为自尊是高级需要。自尊的满足就会有自信。 詹姆士《心理学原理》:自尊=成就/抱负 12、自尊的影响因素:家庭中的亲子关系;行为表现的反馈;选择参与和扬长避短;根据相似性原理理性地进行社会比较。

政治面貌有哪些政治面貌怎么填

政治面貌有哪些_政治面貌怎么填 政治面貌,作为简历中必会出现的一栏,大家想必都不会陌生吧,那么,大家平时 都是怎么填写呢?对于政治面貌有哪些?政治面貌怎么填?大家都清楚吗?这里,我 就跟大家说一说这些问题。 关键词:政治面貌有哪些,政治面貌怎么填 政治面貌分为中共党员、中共预备党员、共青团员、民革党员、民盟盟员、民建会员、民进会员、农工党党员、致公党党员、九三学社社员、台盟盟员、无党派人士、群众 这13类。 政治面貌代表的是一个人的政治身份。对于我们普通公民而言,政治身份似乎没有什 么影响,但是对于当权者或者机构组织而言,政治面貌就很重要了,在对个人考察方 面或者职位提升方面,政治面貌都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在个人简历的填写中,不可忽 略这一栏。 那么,政治面貌怎么填呢?如果某人加入了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则他的政治面貌 就是民革党员。如果是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的政治面貌就是中共党员。如果申请了 党员,还处于组织考察期,离正式党员还有一段时间,这个就属于中共预备党员。如 果加入中国共青团员,那你的身份就是共青团员,基本就是你加入何组织,就是何身份。如果你没有参加任何政治组织,那么你的身份就与全国人民中的绝大多数都一样,你就是传说中的平头老百姓。在栏内直接写群众即可。无党派人士不同于群众,它除 了要求不加入任何组织外,还需要有一定的政治社会影响,并且一般都具有较高的学识。按照一般来说,除非是国企或者公务员序列,不然不会对政治面貌特别关心,但 是如果你是党员或者其他民主党派人士,还是可以写上,因为不优秀不会吸纳进这个 集体。若是团员,则不必写上,因为全天下的年轻人几乎都是团员,并不能凸显我们 的优势。 无论找工作还是实习、兼职,简历中的政治面貌切记填好哦! 政治面貌有哪些_政治面貌怎么填

法律文书当事人,先姓名,性别,籍贯,民族,住址,身份信息顺序如何

法律文书当事人,先姓名,性别,籍贯,民族,住址,身份信 息顺序如何 篇一:法律文书作业答案 《法律文书》作业 本课程作业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客观题部分”,由15个选择题组成,每题1分,共15分。第二部分为“主观题部分”,由简答题和论述题组成,共15分。作业总分30分,将作为平时成绩记入课程总成绩。 客观题部分: 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15题) 1、批准直接受理决定书的制作单位是(d) a、县级以上人民检察院 c、最高人民检察院B、市级以上人民检察院 d、省级以上检察院 2、行政抗诉书,是指人民检察院,对确有错误,并已生效的行政案件判决、裁定,向有关人民法院提出抗诉,要求所制作的文书。(a) a、重审B、改判 c、重新立案 d、再审 3、第一审刑事判决书的正文包括事实、(a) a、理由B、法律依据 c、证据 d、控辩词

4、以下不符合法律文书写作要求的是(c) a、表意精确,解释单一B、文字精炼,言简意赅 c、文风朴实,格调诙谐 d、语言规范,语句规整 5、人民法院在刑事诉讼中,就刑事案件的实体问题和程序问题依法制作的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书称(a) a、刑事裁判文书B、刑事诉讼文书c、刑事判决书d、刑事裁定书 6、刑事判决书中,文种标题“刑事判决书”的字型比正文大(a) a、二号B、一号c、三号d、五号 7、以下有关第二审民事判决书理由部分的阐述正确的是(c) a、只引程序条文,不引用实体法条文B、只引用实体法条文,不引用程序法条文 c、驳回上诉,维护原判的,不需引用实体法条文 d、在顺序上,先引用实体法,后引用程序法 8、民事再审申请书的结构略同于(a) a、上诉状B、起诉状c、申诉状d、反诉状 9、以下有关第一审刑事判决书案号的表述,正确的是(a) a、(1998)扬刑初字第110号B、扬刑初字(1998)第10号 c、扬初字刑(1998)第10号 d、(1998)第10号扬刑初字 10、公安机关执行逮捕时制作的凭证性法律文书是(a) a、逮捕证B、拘留证c、通缉令d、拘传证 11、第二审刑事判决书的尾部包括(d) a、交代抗诉权B、交代上诉权

论自我社会化

论自我社会化 人只有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生活条件下,他的智力、心理、行为才能得到正常发展。如果离开了人所特有的社会生活条件,处于某种动物生活环境中,那只能发展到动物那样的水平,永远达不到人的智力水平,产生不了人的情感。一个人从一无所知的婴儿成长为社会的有用之才,需要一个较长时期,在此期间,他要学习社会最基本的知识、技能,掌握社会的各种必要的规范,以此指导自己的行动,而社会也会以多种不同的方式千方百计地对个人施加影响,使其符合社会的需要。首先让我们了解社会化的定义: 社会化(socialization)社会化是指一种全面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个人发展出一种人类的人格且学习成为一位社会行动者。因此社会化可以从两个不同的分析角度来观察:我们可能强调人格发展当他在孩童时期的成熟以及成年生活的全部,或者是我们可能强调对于参与组织化的社会生活的各种必要技能的学习过程。社会化的过程,无论是在他的「人格型塑」或者是「社会学习」的面向上,经常被想像为主要发生在孩童时期,但是这是一种粗略的过度简化。当然孩童时期,以及特别是最初几年,乃是个人的生命历程中一个特别重要的时期,在这个时期里头,个人获得了基本人格特质,以及学习到许多重要的互动的技巧-最重要的一个就是语言。虽然如此,社会化的过程从未在青少年时期结束,而是相当持续地在个人整个生命历程里头开展。我们的人格是持续地发展及改变,且无论何时当我们进入一个新的社会关系或组织里头,我们必须学习适当的互动类型及文化理念。 初始社会化是发生在生命早期的社会化,其主要任务是向儿童传授语言和其他认知本领,使其内化社会文化规范和价值标准,能够正确理解社会关于各种角色的期望和要求。家庭是儿童生活成长的基地,是个人进行社会化的最初场所,家庭成员尤其是父母的行为方式,是儿童社会化的直接模式,正像人们所说的,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初始社会化主要发生在儿童时期,是整个社会化过程的基础。 继续社会化指成年人经过基本社会化之后,为了适应社会文化环境,继续学习社会文化知识、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的过程。继续社会化表明人的社会化即人的社会行为的模塑贯穿人的一生。继早期社会化之后的成年人的社会化,一个人经过童年与青少年时期的社会化,基本上掌握了作为社会一般成员应具备的最基本的知识、技能与行为规范。但是,社会在不断发展变化中,青年人步入成年之后,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还必须继续学习新的知识、技能与规范,参与新的生活。在现代社会中,既是一个学习和接受的过程,同时又是一个创造的过程。 逆向社会化,也叫反向社会化,它同一般的长辈向晚辈施教的正向社会化是相对,是晚辈对长辈传授知识和规范的社会化过程。所谓“反向社会化”是指年青一代将文化知识传递给年长的一代;或者说是传统的受教育者对施教者反回去稍加影响,向他们传授社会变化知识。反向社会化的实质是由于各种电子媒介技术对于社会各个方面,特别是信息传播方面的巨大影响和干涉使得接受新事物能力较高的年青人比起接受新事物能力较低的老一代更能够对社会新变化、新知识做出反应和接触。 从自身来看,当我初到人世的时候,第一眼看到的父母,第一个接触到的环境是家庭。家庭是我生活成长的基地,是我进行社会化的最初场所,家庭成员尤其是父母的行为方式,是我社会化的直接模式,正像人们所说的,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在影响人的社会化的全部因素中,毫无疑问,家庭是一个极为重要的社会化因素,因为我在家庭中生活的时间最长,从我接受教育的顺序来看,也是首先接受家庭环境的影响,然后才是幼儿园、学校的影响。从我身上可以看出我父母的品格。而我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可

民族身份更改须知

民族身份更改须知 一、更改(恢复)民族成份须知 据国家民委、国务院第四次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公安部《关于中国公民确定民族成份的规定》的精神,现将我市公民更改(恢复)民族成份规定如下: 1、确定公民的民族成份必须以国家确定的民族族称为准; 2、个人的民族成份只能依据父或母的民族成份确定; 3、不同民族的公民结婚所生子女,或收养其他民族的幼儿(经公证机关确认收养关系的),其民族成份在满18岁以前由父母或养父母商定,满18岁者由本人决定,20周岁以上(含20周岁)的不再更改民族成份; 4、不同民族的公民再婚,双方原来的子女,其民族成份在18周岁以前由母亲和继父、或父亲和继母商定;双方原来的子女已满18周岁的,不可改变原来的民族成份; 5、不同民族的成年人之间发生的收养、婚姻关系,不再改变各自的民族成份; 6、原来已确定为某一少数民族成份的,不得随意变更为其他民族成份; 7、父亲和母亲的民族成份都是少数民族的,其亲生子女的民族成份更改(恢复)不受年龄限制。 二、办理须知 为了做好我市中、高考少数民族考生审核工作,进一步完善审核工作程序,严格工作纪律,现将少数民族考生民族成份审核工作的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审核对象及照顾政策 根据有关政策规定,凡户籍在我市并符合参加当年中、高考条件的少数民族考生,中考加五分投档;高考填报一般院校的加五分投档,报考少数民族院校的加二十分投档。 二、审核办法 凡参加当年中、高考的在校应届少数民族考生,由各区县民宗局与招生办统一办理。 往届生可持相关证件,到市民宗局办理。 三、办理时间 按当年通知时间为准。

四、审核要求 1、严格按照国家民委和公安部《关于中国公民确定民族成份的规定》精神进行户口核对、审核。并认真填写《少数民族考生民族成份证明》。 2、各区县民宗局与区县招生办对本辖区内学校少数民族考生的民族成份审核工作实行集中统一办理,以方便广大少数民族学生及家长。 3、为了体现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所在学校应将享受优惠政策的少数民族考生名单在学校内进行公示,接受监督。

角色管理

第11章角色管理 【本章内容】 介绍角色的概念和作用,讨论了系统的常用预定义角色,最后是如何创建和使用用户自定义角色。 【本章要点】 ?角色创建和维护 ?如何使用系统预定义角色 ?获取角色信息 【关键术语】 Role 角色 Enabling role 角色生效 Disabling role 角色失效 Predefined roles 预定义角色 Application roles 应用角色 Default roles 默认角色 11.1 角色概述 11.1.1角色的作用 我们知道,当建立用户时,用户没有任何权限,不能执行任何操作。为了使得用户可以连接到数据库并执行各种操作,必须为其授予相应的系统权限或对象权限。假定要使用户A、B、C能够连接到数据库,并具有创建表的权限和可以在SCOTT.EMP表上执行INSERT、UPDATE 操作,那么需要进行12次授权操作。如图11-1所示。 A B C CREATE CREATE INSERT ON UPDATE ON SESSION TABLE SCOTT.EMP SCOTT.EMP 图11-1 如果将来要收回用户A、B、C的INSERT ON SCOTT.EMP权限,则分别需要从每个用户处收回该权限,共需要三次收回权限的操作。 因为用户A,B,C具有相似的权限需求,那么是否可以简化它们的授权和回收权限的操

作呢?回答是肯定的,通过角色可以简化授权和收权操作的次数。角色是一组权限的命名。假定使用角色,首先可以将这四种权限授予角色OE,然后将该角色分别授予A,B,C用户,只需要进行7次授权操作,显然可以降低授权次数。如图11-2所示。 A B C CREATE CREATE INSERT ON UPDATE ON SESSION TABLE SCOTT.EMP SCOTT.EMP 图11-2 如果要回收用户A、B、C的INSERT ON SCOTT.EMP,那么只需要从角色OE处收回INSERT ON SCOTT.EMP对象权限就可以了。 所以,角色使得权限的授予和回收变得方便和简化了。 11.1.2系统预定义角色 角色是一组相关权限的命名集合,使用角色最主要的目的是简化权限管理。当建立数据库、安装了数据字典和PL/SQL包之后,Oracle会自动建立一些预定义角色。下面介绍一些Oracle常用的预定义角色: 1.CONNECT角色 CONNECT角色是在建立数据库时Oracle执行脚本SQL.BSQ自动建立的角色,该角色包含以下一些系统权限:ALTER SESSION、CREATE CLUSTER、CREATE DATABASE LINK、CREATE SEQUENCE、CREATE SESSION、CREATE SYNONYM、CREATE TABLE、 CREATE VIEW。 2.RESOURCE角色 RESOURCE角色是在建立数据库时Oracle执行脚本SQL.BSQ自动建立的角色,该角色包含以下一些系统权限:CREATE CLUSTER、CREATE INDEXTYPE、CREATE OPERATOR、CREATE PROCEDURE、CREATE SEQUENCE、CREATE TABLE、CREATE TRIGGER、CREATE TYPE。RESOURCE 角色隐含具有UNLIMITEDTABLESPACE权限。 3.DBA角色 DBA是在建立数据库时Oracle执行脚本SQL.BSQ自动建立的角色,该角色具有所有系统权限以及WITH ADMIN OPTION选项。 要注意的是,CONNECT、RESOURCE、DBA三种角色是为与先前版本兼容而保留的,在将来版本中可能不会自动建立。

社会化的过程和机制

第三节社会化的过程和机制 一、关于社会化的若干理论 (一)自我意识和人格发展理论 社会化的结果是形成每个人不同的个性。个性的核心是自我,即个人对于自己有别于其它所有的人和物的独特的个人身份的自觉体验。人和其它动物是不同的,人是充分自觉的。在考虑自己的时候,既能把自己作为主体,也能把自己作为客体。但我们在刚出生时并没有自我观念,也不知道自己有着一种独立的身份,婴儿在出生后的大约前6个月里并没表现出能认出别人,至早要到两岁才开始使用“我”、“我的”这样的词汇。直到两岁以后,幼儿才逐渐意识到别人也有其各自的自我,也有着与自己不同的需要和见解。那么,自我在童年期内是怎么样出现的?在整个生命周期中又是怎么样被改变的?我们将引入5种理论来阐释人的社会化。尽管理论的详细内容有所不同,但都强调自我的概念是通过社 会相互作用而来的。 1.弗洛伊德的理论 弗洛伊德(1856—1939)是现代心理学的创始人之一。她被视作上个世纪内学识最渊博、最有独创性的思想家之一,他的理论中的某些说法至今仍然很有影响。弗洛伊德对个性的主要看法是:人类的行为动机中有许多(如果不是大多数的话)是无意识的——我们常常并不知道自己行为的真正原因。弗洛伊德认为,虽然儿童长大以后常常不再能清晰地记起他在童年早期的经验,这些经验对其后来的个性发展却十分重要。他论证说,有时,可以通过分析梦、失言和长时间地与一位训练有素的专家进行探寻性的会晤来查明指导着大量人类行为的无意识的动机,这就是他所谓的精神分析法。 弗洛伊德将人格划分为三个部分: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本我是人格结构中最原始、最隐秘的部分,其基本成分是人类的基本需求和冲动,特别是性冲动。本我受本能的驱动,遵循快乐原则。自我是从本我中分化出来的。由于本我的各种需要在现实中不可能立即和全部满足,个体必须接受现实的限制,学会在现实中获得需要的满足。于是,这服从现实的一部分即从本我中分离出来,成为自我。自我遵循的是现实原则。它在本我、超我和现实环境之间起着调节作用。超我是从自我中分离出来的,是人格结构中的最高部分。它是个体接受社会道德规范的教养而后逐渐形成的,服从社会的道德要求,在整个人格结构中居于管制地位,对人格的其他部分进行审查和监控,它遵循的是完美原则。在三者中,自我和超我属于意识层次,本我属于潜意识层次。后者长期处于前者的压抑和控制之下,处于无意识状态。在人格发展过程中,本我、自我和超我三者如

国家身份、战略文化和安全利益

国家身份、战略文化和安全利益———关于中国与国际社会关系的三个假设 【内容提要】中国与国际社会的关系正在经历着意义深远的调整,包括对国家身份的再定义,对战略文化的再建构,对安全利益的再思考,表现出负责任的体系内大国、合作型战略文化和重视相互安全等重要特征。这些调整反映了中国外交战略的新思维,推进了中国与国际社会的良性互动,加强了中国与其他国际社会成员的合作关系。本文从国际政治社会理论角度就中国与国际社会关系提出三个假设,并对其做出初步的验证。【关键词】中国外交;国家身份;战略文化;安全利益【作者简介】秦亚青,外交学院副院长、教授、政治学博士。(北京邮编:100037)【中图分类号】D6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550(2003)01-0010-06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几年里,中国与国际社会之间的关系发生了许多具有实质性意义的调整和变化。本文研究的重点是中国与国际社会的互动关系,研究的问题是中国相对于国际社会的观念和行为发生的重大变化。我们希望表述三个关于中国与国际社会以及其他国际社会成员之间关系的重要变化过程,围绕这三个过程提出三个基本假设,并对假设做出初步的验证。这三个过程是:第一,中国经历着对国家身份的再定义;第二,中国经历着对战略文化的再建构;第三,中国经历着对安全利益的再思考。虽然这三个过程仍在进行之中,但是这一过程的各种发展特点已经明显地表现在中国与国际社会的互动之中。同时,这个过程继续获得动力,如果没有意外重大事件的发生,就会沿着现在已经显现出来的轨迹向前发展。国家身份的再定义国家身份指一个国家相对于国际社会的角色。具体地说,国家身份是一个现代意义上的主权国家与主导国际社会的认同程度。这样的认同程度大致可以划归三个范畴:正向认同、零向认同和负向认同。正向认同指国家对主导国际社会持认可态度,以国际社会成员的身份参与国际社会中的活动和事务。零向认同指国家对国际社会既不认可也不反对,对国际社会中的活动和事务采取一种游离态度。逆向认同指一个国家对国际社会持反对态度,认为自己是非社会成员,或称体系外国家,基本不参与国际社会中的活动和事务,并认为这类活动和事务对自己产生的负面意义大于正面意义。根据这种身份的定义,世界上的国家相对国际社会而言可以大致分为现状性、游离性和革命性三类。与主导国际社会具有正向认同的国家是现状性国家,与国际社会具有零向认同的国家是游离性国家,与国际社会具有负向认同的国家是革命性国家。同时,现状性国家希望维护国际社会的基本现状,游离性国家根据自己的好恶取舍,而革命性国家则希望改变国际社会的基本现状。当然,这三个类别之间的区别在许多时候是一种程度上的区别,但是,在一定的程度范围之内,国家的基本身份定位是可以比较明显地显现出来的。上述关系可以用下图示意:现状性国家又在三个层次上与国际社会认同,或称为三个等级的认同。第一等级是强制性认同,指国家受到强烈的外力胁迫,在自己不情愿的情况下与国际社会认同。这往往发生在—01—国际关系理论 <> 一个权力霸权体系之内,强烈的外力来自霸权国。第二等级的认同是利益性认同,指国家为了自己的利益与国际社会认同,自我利益的驱动使国家产生加入国际社会的动机并希望维护国际社会的基本秩序安排。在制度霸权体系或制度化的国际社会中容易产生第二等级认同。第三等级认同是观念性认同,指国家与国际社会的融合,涉及身份、文化和合法性等因素。这是既无需外力强制,也不用利益驱动的认同,是对国际社会制度和规范内化的结果。①我们对中国国家身份的假设是:中国国家身份经历着再定义的过程,从一个革命性国家向现状性国家转化。这一转化过程从20世纪70年代初中国加入联合国开始到改革开放初期,这一转化过程明显加快并持续获得动力,现在已经处于正向认同区域之内。国家对国际社会的态度和行为是基于国家身份的,不同身份的国家会有着不同的观念和因之产生的政策;同一个国家,如果其身份发生了具有意义的变化,它对国际社会的观念和政策也会因之而产生变化。②国家的身份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因素,但却不是静止不变的常量。环境的变化、社会进程的发展、互

角色与教师角色

角色与教师角色

角色与教师角色 校本培训资料五 (一)角色 角色,亦称社会角色,它指个人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相应的社会身份和社会地位,并按照一定的社会期望,运用一定权力来履行相应社会职责的行为。 角色这一概念原取自戏剧表演用语,后来由美国著名的社会学家米德引入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之中。然而资料显示出最早给角色下定义的是林顿,他说:角色——这是地位的动力方面,个体在社会中占有与他人地位相联系的一定地位,当个体根据他在社会中所处的地位而实现自己的权力和义务时,就扮演出相应的角色。父母、子女、工人、农民、干部、售货员、旅客等都是社会角色,教师也是一种社会角色。 在社会生活中,处于一定社会地位的人扮演着多种角色,集许多角色于一身,就是一个角色丛。如某教师在学生面前是教师,在其他教师面前是同事,在家里可能是丈夫、父亲和儿子,在街上则是游人、顾客等。每个人在不同的条件下,分别扮演着相应的角色。社会按照各类社会角色所规定的行为模式去要求社会成员,这被称之为角色期望。符合角色期望的个体行为就会受到社会的认可与赞许,例如“像个父亲”,“像个领导”等。每个社会成员必须了解社会的角色期望,当一个人认识到自己在某一条件下所担负的社会角色和社会对他相应的角色期望时,便产生了角色意识。角色意识会调控个人的行为,使之表现出符合某社会角色的行为,从而“像个父亲”、“像个领导”。同时角色意识还使个体随着条件或情境的改变而转换角色,如一个经理在公司以管理者的角色与他人交往,到了商店或家里,就不能以经理的口吻讲话,而只能是普通顾客或丈夫、父亲等角色。因此,良好的角色意识是角色行为有效的前提。 (二)教师角色 教师作为人类文化的传播者,在人类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中起着桥梁纽带的作用。唐朝的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就是我国古代较早对教师角色行为、义务及权利比较精确的概括,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以及社会的要求,教师这一角色又有了新的变化,确切地说是赋予了更新更多的内容和意义,从而使教师在人类社会生活中担负起更重大的责任,发挥着更重要的作用与影响。 “教师”一词有两重含义,“既指一种社会角色,又指这一角色的承担者”。作为一种社会角色,它是一种客观的社会规定,具有非人格的特征;作为角色的承担者,指的是个体的人,具有个性的特征。所以,关于教师的界定,有科

社会心理学知识社会化与自我概念

第二节社会化与自我概念 第一单元社会化 一、概述 人是社会性的产物,社会实际上是先于个体而存在的。不能在社会中生活的个体,或者因为自我满足而地需参与社会生活的个体,不是兽类,就是天神。 社会化:是个体由自然人成长、发展为社会人的过程,是个体与他人交往,接受社会影响,学习掌握社会角色和行为规范,形成适应社会环境的人格、社会心理、行为方式和生活技能的过程。(个体在特定的人类社会物质文化生活中,通过与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由自然人转变成社会人的过程)。社会化涉及社会、个体二个方面。从社会角度看,社会化是社会对个体进行教化的过程;从个体视角看,社会化是个体与其他社会成员互动,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 儿童及青少年时期的社会化是早期社会化;成人时期的社会化是继续社会化。 由于社会急剧变化,对个体重新进行社会化的过程叫再社会化。再社会化包括对早期社会化及继续社会化过程中,没有取得合格社会成员资格的个体的再教化。 二、社会化的基本内容 (一)教导社会成员掌握生活与生产的基本知识与技能; (二)教导社会成员遵守社会规范。 社会通过教育和舆论力量使其成员掌握并形成信念、习惯和传统,以约束个体行为,调节各种社会关系。 (三)教导社会成员明确生活目标,树立人生理想。 (四)培养社会角色。 三、社会化的基本条件 (一)人类有较长的生活依附期 人与动物的一个很大的差别,就是人了从出生一直到能独立生活,有一个比较长的对父母或监护人的生活依附期,大致持续13-25年,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这个依附期的变长的趋势。个体可以在家庭、学校和社会接受广泛的教育,被精心地培育。生活依附期的社会化是个体未来适应社会生活的基础。 (二)人类的遗传素质提供了社会化的可能性

律师的身份和角色

关于律师的身份和角色 “好多媒体采访我,我说希望在全国媒体搞一个大讨论,律师是个什么东西,很多人根本就不知道律师是什么东西,产生很多误解。律师制度不被人理解也有一定的历史原因,在国外,律师是一个历史悠久的职业,但在中国只有百年左右的历史。”田文昌说,“我一直反对把律师打扮成正义的化身,打扮成包青天,这个认识本身就是错误的。律师既不是天使,也不是魔鬼,不代表正义,也不代表邪恶,律师是法律赋予的一种职责,他通过特有的为当事人辩护和代理的一种方式,达到维护法律正义的目的。他的职责就是依法地最大限度维护委托人的合法利益。”田文昌想起改革开放刚开始恢复律师制度的时候,有律师还以为自己是协助司法机关办案,在法庭上训斥被告人,“说!你如实交待!好好跟法庭说!” 在中国律师界流传甚广的一句话,是一位美国律师说的:“在我国,刑事诉讼对立双方所有当事人,如刑事被告人、被告辩护律师、检察官、警察和法官都在拼命争夺个人和自身职业上的利益得失。虽说这个体制中似乎没有人对抽象的正义感兴趣,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实际达到的结果很可能是一种大体上公允的正义。”德肖.维茨--哈佛大学法学院教授、辛普森辩护团成员、著名的刑事辩护律师 这位律师就是哈佛大学法学院教授、辛普森辩护团成员、著名的刑事辩护律师德肖.维茨。在震动世界的O?J?辛普森杀妻案审判后,他接到一位素不相识的人的来信,信中表达了对辩护律师为辛普森脱罪的不满:“老鼠从最小的缝隙逃掉,你的每个卑劣伎俩也是这样。在你看来,‘正义’只是一场游戏——没有其他的东西了。你也知道的,正义早就被冲入马桶。整个审判根本就是浪费时间……你和你的同伙都臭气熏天。呸!你不是为了正义服务的。” 德肖.维茨就此进行辩解:“刑事审判绝不是单纯地追求真实。当辩护律师代表一个确实有罪的当事人时——就如大部分的情况下——他们的职责是尝试用所有公平且合乎伦理的手段,来防止有关当事人有罪的事实被浮现。如果做不到这一点——无法或者不愿去反对那些不当获得的事实——就是失职。”德肖维茨还辩解说:“就一个辩方律师的伦理而言,他应当尽力用所有合法的与合乎伦理的手段,让被告获得无罪判决。他们不能够有其他的打算。他们不能将爱国心、公民的善良责任、宗教、性别或种族认同,或其他任何的理念与承诺,看得比其当事人更重要。” 一般人并不知道,德肖维茨代理的案件有一半是免费为穷人服务的。德肖维茨说道:“我们选择为面临死刑或者长期监禁的人辩护,并不代表我们同情这些杀人犯、强奸犯、抢劫犯或者团伙犯罪……如果说一个杀人犯应当处死,那么就必须经过合法公正的程序剥夺其生命。非经合法程序而剥夺了一个该死的杀人犯的生命绝对是不公正的,同时也是非常危险的,因为这将会导致司法的滥权和不可估量的无辜被告人受害。” 德肖维茨常对他的学生说,“一个国家是否有真正的自由,试金石之一是它对那些为有罪之人、为世人不齿之徒辩护的人的态度。” 德肖维茨的观点在中国头脑清醒的法律人中,在涉及对律师功能和定位的看法时,有了越来越多的粉丝。

最新社会化与自我意识:自我意识(2)

社会化与自我意识:自我意识(2) - 自我体验是自我意识在情感方面的表现。自尊心、自信心是自我体验的具体内容。自尊心是指个体在社会比较过程中所获得的有关自我价值的积极的评价与体验。自信心是对自己的能力是否适合所承担的任务而产生的自我体验。自信心与自尊心都是和自我评价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自我调节是自我意识的意志成分。自我调节主要表现为个人对自己的行为、活动和态度的调控。它包括自我检查、自我监督、自我控制等。自我检查是主体在头脑中将自己的活动结果与活动目的加以比较、对照的过程。自我监督是一个人以其良心或内在的行为准则对自己的言行实行监督的过程。自我控制是主体对自身心理与行为的主动的掌握。自我调节是自我意识中直接作用于个体行为的环节,它是一个人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重要机制,自我调节的实现是自我意识的能动性质的表现。自我意识的调节作用表现为:启动或制止行为;心理活动的转移;心理过程的加速或减速;积极性的加强或减弱;动机的协调;根据所拟订的计划监督检查行动;动作的协调一致等。 自我意识的形成 每个人对自己的意识不是一生下来就有的,而是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人首先是对外部世界、对他人的认识,然后才逐步认识自己。自我意识是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我们根据他人对自己的看法和评价而发展起来的,这个过程在我们一生中一直进行

着。 每个人都是一个心灵画家,不过,这个画家的水平是逐渐提高的,当我们对自己的认识达到以下水平时,我们对自己的画像就基本完成了: 能意识到自己的身体特征和生理状况: 能认识并体验到内心进行的心理活动;能认识并感受到自己在社会和集体中的地位和作用。 每个人给自己的画像从无到有,从差到好,大体经历以下三个阶段: 1.生理自我(又称物质自我)是个体对自己的躯体的认识,包括占有感、支配感爱护感。人们有时把生理自我发展阶段称为自我中心期,这种初级的形态是以自我感觉的形式表现出来的。 大约在一岁末的候,牙牙学语的儿童开始用手指可以拿到纸、笔,拿到什么是什么,但他知道手指是自己的,这样就把自己的动作和动作的对象区分开来,这是自我意识的最初表现。以后儿童开始知道由于自己扔皮球,皮球就滚了,进一步把自己这个主体和自己的动作区分开来。 两岁左右的儿童,开始知道自己的名字,这时儿童只是把名字理解为自己的代号,遇到叫周围同名的别的孩子时,他会感到困惑。儿童从知道自己的名字过渡到掌握代名词我、你时,这在儿童自我意识的形成上,可以说是一个质的变化。此时,儿童开始把自己当作一个与别人不同的人来认识。从此,儿童的独立性开始大大增长起来,儿

全球化场域中中华民族文化身份与民族认同的建构

全球化场域中中华民族文化身份与民族认同 的建构 刘莉 2012-5-4 10:43:49 来源:《思想战线》(昆明)2011年6期内容摘要:民族文化身份和民族认同是个体确定自己民族归属感的内在心理尺度。在全球化带来“时空浓缩”的当下,“空间扁平化”造成了人的身份破碎化、认同危机化,寻求强化中华民族身份和民族认同的历史答案已成当务之急。通过纵向可梳理出自晚清时期到全球化时期中华民族文化身份和民族认同的变化逻辑,横向可厘清位于最高序位的中华民族国家认同对各民族认同的整合逻辑。探讨如何塑造中华民族的历史集体记忆、传承和创新民族文化符号、民族价值观等民族认同形成的要素,并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公民身份认同教育和民族文化历史教育,可进一步整合和提升中华民族的民族—国家认同。 关键词:全球场域;中华民族;文化身份;民族认同 作者简介:刘莉,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 Identity具有“身份”和“认同”两种基本含义:当它被译为“身份”时,它侧重的是个体对“我(我们)是谁”的外在标识的回答;当被译作“认同”时,指的是个体追寻、确认自己文化身份的心理追寻过程,回答的是“我们何以、如何成为我们”的内在心理归属问题。人作为多重的社会存在,有着包括性别、阶级、种族、民族、地域宗教等多重文化身份,由此形成了多层次的认同结构。随着人类实践的变化,文化身份和认同处于不断的流变中,但是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在认同结构中始终享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在全球化这一人类新的实践场域中,全球化带来的“时空浓缩”、“空间扁平化”,无疑影响了民族认同感和民族身

份,①使得“人们对于民族国家共同体的感情依赖于历史象征物的认同也将趋于淡化”。②面对全球化带来的民族文化身份的破碎化、认同的危机化,我们必须定位中华民族文化身份的新价值蕴涵,找寻强化中华民族民族认同的历史答案。 一、全球化场域中中华民族文化身份和民族认同的变化逻辑 在多民族国家内部,民族文化身份和民族认同分为了两个层次:一是族群(ethnicity)认同(民族认同);二是民族—国家认同。中华民族这个概念的真正形成,是在晚清时期中华各民族遭到西方列强入侵之时。面对国家主权倾丧、领土覆灭的深刻危机,历史上长期持续积淀而成的王朝意识,经由本土精英知识分子的阐发、教化和引领,蜕变成了国家认同意识,人们在灾难面前团结成一个价值共同体。在与西方强大民族的“怨恨交往”中,“我们”确定了自己的文化身份并在“他者”俯视的目光中强化着“我们”的身份认同。在民族危机爆发时,是外在压力应激性地强化着“我们”的民族认同。但是在当前的全球化场域中,暴力侵略空间减退,隐形的西方文化扩张和各文化的平等交流并存,如何在全球化场域中来书写中华民族的新文化身份?中华民族认同的整合逻辑在经历着什么变化? (一)民族文化身份:集体记忆和新价值蕴涵 文化身份是人对“我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到哪里去”的一种追问,民族文化身份关联着民族历史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显示出延续性和变异性。文化身份随着民族的历史境遇不断流变,“文化身份既是‘变成’,也是‘是’,既属于未来也属于过去”。同时它总是在一定的具体历史情境中表述出来,“总是在可能的实践、关系及现有的符号和观念中被塑造和重新塑造出来”。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