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金融市场发展与趋势

金融市场发展与趋势

金融市场发展与趋势
金融市场发展与趋势

中国货币市场的发展现状

摘要:近年来,中国的货币市场得到了快速发展。货币市场交易品种逐渐增加,交易规模持续增长,市场成员不断扩大。在货币市场发展的基础上,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间接调控方式的有效性在不断提高。但我国的货币市场还处于发展的初期,可供交易的货币市场工具还比较少,市场存在一定程度的分割,交易规模偏低。由于存贷款利率仍然受到管制,货币市场利率的变化对信贷市场等其他金融市场的影响还相对有限。

关键词:不完善改革政策效率

正文:货币市场是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份,其发展水平对于金融体制改革、商业银行经营方式的转变和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操作都具有重要意义。国际经验显示,如果没有一个比较发达的货币市场,依赖市场机制的货币政策就无法有效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因此,建立一个完善而有效的货币市场,是中国进一步金融改革的重要内容。中国的货币市场由多个子市场所构成,其中包括拆借市场、回购市场、债券市场和票据市场。

一、拆借市场

同业拆借市场是货币市场的核心组成部分。拆借是指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以无担保的信用方式进行的短期融资交易。在现代银行制度下,存款机构必须交纳法定准备金;由于临时性大额支付会出现准备金不足,从而形成了金融机构短期拆借资金的需求。由于这种交易不需要抵押,交易双方通常通过在中央银行的准备金账户进行资金划拨,因此,在短期融资方式中,拆借具有效率最高的特点。

据资料表明,中国的拆借市场产生于20 世纪80 年代。但在市场发展初期,由于缺乏其他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工具,拆借主要不是准备金管理的工具,而是经常作为调剂金融机构间中长期资金余缺的手段。自此,拆借成为当时突破贷款规模管理的主要形式,使非银行金融机构取得了大量资金,构成当时通货膨胀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理所当然地成为当时金融整顿的重点。

近年来,我国拆借市场有了很大的变化,但是,作为信用融资方式,仍然无法规避金融机构风险。随着风险防范意识的提高,商业银行对交易对手的授信更加谨慎,这也是近年来拆借交易量增长较慢的另一重要原因。我国政府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在撤消融资中心的同时,央行大力推动了债券回购市场的发展。

二、债券回购市场

债券回购是指交易的一方将持有的债券卖出,并在未来约定的日期以约定的价格买回的交易行为。在回购交易中,交易双方并不是以买卖债券为目的,而是以短期融资为目的。与拆借相比,债券回购交易更为安全。目前,在各国货币市场上,债券回购已成为十分重要的交易工具。资料表明,在1997 年初,为了防止银行资金流入股票市场,人民银行决定商业银行退出证券交易所的回购交易,并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开展回购交易。由于银行间回购业务的开展,使金融机构间能够进行更为安全的短期融资,而不仅仅是依靠拆借;同时,金融机构可利用债券进行流动性管理,因而大大促进了债券发行市场化的进程。由于回购的发展,中央银行也具有了进行公开市场业务操作的市场基础。因此,银行间回购交易具有多方面的重要意义。

三、债券市场

近年来我国货币市场的发展过程表明,债券市场的发展对于货币市场的整体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目前,在银行间债券市场上,债券的发行利率和买卖价格都已由市场决定。债券一级市场的改革,为债券二级市场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在银行间市场上组成了以公开市场一级交易商为核心成员的国债和政策性金融债券的承销团。债券承销商开始在银行间市场上承担债券买卖双边报价的功能,以促进债券流动性的提高。在银行间债券市场上,实现了债券的统一托管和无纸化,市场成员间签订了回购主协议。通过上述改革,银行间债券市场

初步形成了现代债券市场的架构。

票据市场

商业票据是由企业发行的信用性票据。在金融市场上,一些信用良好的大型公司的票据的发行成本低于银行贷款,因此,企业具有利用商业票据作为其融资手段的需求。在我国,由于贷款利率仍然受到管制,而商业票据的利率是由市场决定的,因此,商业票据具有更大的融资成本上的优越性。根据现行规定,我国目前的商业票据需要有实际交易为背景,而不是一般性的融资性票据。因此,我国的票据市场对于解决产业密切关联的企业之间的相互拖欠资金问题具有十分明显的作用。近年来,在中央银行的政策推动下,票据市场发展很快。商业票据、贴现和再贴现均有很大的增长。

四、小结

近年来,中国的货币市场得到了快速发展,货币市场交易品种逐渐增加,交易规模持续增长,市场成员不断扩大。在货币市场发展的基础上,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间接调控方式的有效性在不断提高。但中国的货币市场还处于发展的初期,可供交易的货币市场工具还比较少,市场存在一定程度的分割,交易规模偏低。由于存贷款利率仍然受到管制,货币市场利率的变化对信贷市场等其它金融市场的影响还相对有限。因此,还需要积极创造条件,推动货币市场的发展,以满足金融市场发展的需要,并在此基础上提高货币政策操作的效率。

在传统的金融活动中,金融机构被视为是进行资金融通的组织和机构;但是,随着现代金融市场的发展,现代金融理论则强调,金融机构就是生产金融产品、提供金融服务、帮助客户分担风险同时能够有效管理自身风险以获利的机构,金融机构盈利的来源就是承担风险的风险溢价。因此,在新的经济金融环境下,金融机构不能因为金融风险的存在而简单消极地回避风险,也不可能完全地消除风险,因为金融风险是可以被管理的,但是不是可以完全消除的。因此,在现代金融市场中决定一家金融机构竞争力高低、决定其经营能力高低的关键和核心,就是其能否有效地对风险进行全面有效的管理,能否积极主动地承担风险、管理风险、建立良好的风险管理架构和体系,以良好的风险定价策略获得利润。在风险管理方面,西方一些大型的金融机构(在此我们主要搜集的是一些投资银行的资料)在长期的经营实践中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值得我们予以总结、比较和借鉴。

现代金融机构所面临的风险主要有: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和其它风险,其中最主要的是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对这些风险的控制主要是通过以下三大基本因素实现的:(1)董事会确定总体的风险管理原则和基本的控制战略;(2)确定风险管理的组织构架和体系; (3)指定风险管理的一整套政策和程序;(4)运用风险管理的技术监测工具。因为风险管理技术的专门性,我们将不在此进行讨论。

在具体的运作过程中,现代金融机构控制风险的基本措施是:分散化、交易限额、信贷限额,即通过对其产品、交易伙伴、业务活动领域的分散化降低风险;通过为每种产品、每一交易单位设置交易限额,为每一交易伙伴制定信贷限额以规避各种风险。金融机构根据各项业务的获利能力、市场机会、公司的长期战略定期调整各业务、各部门间的资本配置,力图使获取给定收益的风险最小化。

一董事会对总体风险管理理念和基本风险管战略的确定

总体上说,董事会对金融机构承受的风险承担最终责任和义务,因此应负起监控职能。公

司整体的风险管理及控制政策应由董事会审批,为保证战略和政策得到遵守并保持适应性,决策机构应通过独立的风险管理部门和独立的内部审计部门进行实施和评估。

(一)风险管理基本原则的确定

一般来说,金融机构的董事会首先要根据自身的市场定位确定风险管理的基本理念和原则,并要求风险管理委员会和相应的风险管理部门积极予以落实。

我们可以简要地比较美林和摩根等公司的风险管理原则。

1 美林公司的风险管理原则

在美林公司,尽管风险管理的方法和策略一变再变,但以下述6个原则为基础的基本理念却几乎没变。这主要包括:任何风险规避方案中,最重要的工具是经验、判断和不断的沟通;必须不断地在整个公司内部强化纪律和风险意识;管理人员必须以清晰和简洁的语句告诫下属:在资本运营中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风险管理必须考虑非预期的事件,探索潜在的问题,检测不足之处,协助识别可能的损失;风险管理策略必须具备灵活性,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风险管理的主要目标必须是减少难以承受的损失的可能性。这样的损失通常源自无法预计的事件,大部分的统计和模型式的风险管理方法无法预计。

在过去几年,用数学模型来测量市场风险已成为世界范围内众多风险管理的要点,风险管理几乎成了风险测量的同义词。美林公司认为,数学风险模型的使用只能增加可靠性,但不能提供保证,因此,对这些数学模型的依赖是有限的。

事实上,由于数学风险模型不能精确地量化重大的金融事件,所以,美林公司只将其作为其他风险管理工作的补充。

总的来讲,美林公司认为,一个产品的主要风险不是产品本身,而是产品管理的方式。违反纪律或在监管上的失误可导致损失,而不论产品为何或使用何种数学模型。

2 摩根公司的风险管理原则

摩根斯坦利则认为,风险是金融机构业务固有特性,与金融机构相伴而生。金融机构在经营活动中会涉及各种各样的风险,如何恰当而有效地识别、评价、检测和控制每一种风险,对其经营业绩和长期发展关系重大。公司的风险管理是一个多方面的问题,是一个与有关的专业产品和市场不断地进行信息交流,并作出评价的独立监管过程。

应当说,这些基本的风险管理原则既是其长期进行风险管理的经验的总结,也是其实施风险管理的基本知指导原则,在整个风险管理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二)确定风险管理的基本程序

董事会制定风险管理及控制战略的第一步是,根据预定的风险管理原则,并根据风险对资本比例情况,对公司业务活动及其带来的风险进行分析。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要规定每

一种主要业务或产品的风险数量限额,批准业务的具体范围,并应有充足的资本加以支持。此后,应对业务和风险不断进行常规检查,并根据业务和市场的变化对战略进行定期重新评估,并将结论应直接报告决策层。

在识别风险和确定了抵御风险的总体战略后,公司就可以制定用于日常和长期业务操作的详细而具体的指引。为此,风险管理的政策和程序中应包括,风险管理及控制过程中的权力及遵守风险政策的责任,有效的内部会计控制,内部和外部审计等。如果公司较大较复杂,则需要建立集中、自主的风险管理部门。就风险管理和控制部门而言,最重要的是配备适当的专业人员、并独立于产生风险的部门。

因为控制结构的有效性取决于运用它的人,因此,有效控制的前提是机构内所有员工都具有高度的责任。在确定风险管理及控制过程的权力和责任时,一个重要的因素应是将风险的衡量、监督和控制与产生风险的交易部门分开。高级管理层应保证职责适当分开,员工的责任不应互相冲突。

二金融机构风险管理架构的比较

(一)金融机构风险管理的基本架构

现代金融机构因其业务的偏重点不同而具有不同的风险管理体系,但其基本构架都大同小异。一般来说,金融机构设有"风险管理委员会"集中统一管理和控制公司的总体风险及其结构。"风险管理委员会"直接隶属于公司董事会,其成员包括:执行总裁、全球股票部主任、全球固定收入证券部主任、各地区高级经理、财务总监、信贷部主任、全球风险经理以及一些熟悉、精通风险管理的专家等,下面直属不同形式的风险管理部门来实施风险管理委员会的战略和要求。

同时,金融机构应具备风险管理及控制的报告和评估程序,包括检查现行政策和程序执行报告和

随着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以及各种信息技术和自动化技术的发展,金融市场的发展呈现出了一些新的趋势,主要体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资产证券化

所谓资产证券化,是指把流动性较差的资产,如金融机构的一些长期固定利率贷款或企业的应收账款等,通过商业银行或投资银行予以集中及重新组合,以这些资产作抵押来发行证券,实现了相关债权的流动化。它的主要特点是将原来不具有流动性的融资形式变成流动性的市场性融资。

资产证券化最早起源于美国,最初是由储蓄银行、储蓄信贷协会等机构将流动性较差的住宅抵押贷款予以证券化,后来商业银行也纷纷效仿,对其债权证券化,以提高资产的流动性和市场性。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证券化已成为国际金融市场的一个重要特点。资产证券化为金融市场提供了新的交易手段,改善了金融机构资产的流动性,并为投资者提供了更多的可供选择的新证券种类以进行组合投资。

(二)金融自由化

从历史上看,由于金融业的活动涉及到全社会各部门的利益,因此,金融业一直是政府管制最为严厉的部门之一。但是,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西方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出现了金融自由化的趋势,即金融主管部门逐渐放松甚至取消对金融活动的一些管制措施。其主要表现为:减少或取消国与国之间对金融机构活动范围的限制、放松或解除外汇的管制、放宽对金融机构业务活动范围的限制、放宽或取消对银行的利率管制等。

金融自由化的产生得益于20世纪70年代以来经济自由主义思潮的兴起,同时,它也与金融机构在激烈竞争下而出现的金融创新浪潮密不可分。金融自由化导致金融竞争更加激烈,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金融业运营效率的提高。在金融自由化过程中所产生的许多新型交易工具也大大便利了市场参与者的投融资活动,降低了交易成本。但是,金融自由化使国际金融风险的防范更为困难,增强了政府在执行货币政策和金融监管方面的难度。

(三)金融全球化

金融全球化意味着资金可以在整个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金融交易的币种和范围超越国界。它主要包括两个层次的含义:首先是金融市场交易的国际化。包括银行和企业在内的各类经济主体进行投融资的范围不再仅仅局限在一国内部,而是可以进入到国际金融市场中去;其次是金融市场参与者的国际化。在国际金融活动中,传统的以大银行和主权国政府为代表的行为主体正被越来越多样化的国际参与者所代替。大企业、投资银行、保险公司、投资基金、甚至私人投资者也纷纷步入到国际金融市场中去,参与投资组合。

金融全球化的趋势离不开现代电子通讯技术的迅猛发展,同时,它也受到金融创新和金融自由化浪潮的影响。金融全球化促进了国际资本的流动,有利于稀缺资源在国际范围内的配置,并为投资者在国际范围内合理调整资产结构、分散风险提供了更大的可能。但是,金融全球化使得一国国内的金融市场更加容易受到外部的冲击,增大了一国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的风险。金融危机在国际间的传播也更为迅速,这就为国与国之间加强协调、共同监管来减少国际金融市场上的风险提供了新的课题。

一、现代金融学的产生与现状

学术界公认的现代金融理论的发端,是从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马可维茨在1952年发表的《资产组合选择》(Portfolio Selection)开始的。(哈里·马科维茨Harry Markowitz 1927年生于美国City University of New Yorkw"Portfolio Selection" (1952) 1990年获诺贝尔经济学奖)

但西方经济学史中的剑桥学派的货币理论和凯恩斯主义的货币学说都对现代金融学的形成作出了贡献。

J.Tobin的两基金分离定理(1958)( 詹姆士·托宾(JAMES TOBIN)1918年生于美国1942年哈佛大学哲学博士学位阐述和发展了凯恩斯的系列理论及财政与货币政策的宏观模型。在金融市场及相关的支出决定、就业、产品和价格等方面的分析做出了重要贡献1981年获诺贝尔经济学奖)

Franco Modigliani & Merton Miller的MM模型(1958) (弗兰科·莫迪利安尼(FRANCO MODIGLIANI)1918年生于意大利1939年罗马大学法学学士学位,社会科学博士学位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第一个提出储蓄的生命周期假设。这一假设在研究家庭和企业储蓄中得到了广泛应用1985年获诺贝尔经济学奖)( 默顿·米勒(MERTON M. MILLER)美国人(1923-2000) 1943年哈佛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University of Chicago Modigliani和Miller发表在《美国经济评论》的"The Cost of Capital, Corporation Finance and the Theory of Investment" (1958) 1990年获诺贝尔经济学奖)

William Sharpe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1964)( w威廉·夏普(WILLIAM F. SHARPE)美国人(1934- )1956年文学硕士学位,1961年加州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Stanford UniversitywCapital Asset Prices: A Theory of Market Equilibrium under Conditions of Risk (1964)1990年获诺贝尔经济学奖)

Fischer Black & Myron S. Scholes模型(1973)( w迈伦·斯科尔斯(MYRON S. SCHOLES)美国人1941年-1961年获McMasler大学工程学学士学位、芝加哥MBA学位1969年获芝加哥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1990年获诺贝尔经济学奖)

整部资本结构理论史大致分为三个阶段:朴素资本结构理论时期、传统资本结构理论时期和现代资本结构理论时期。现代资本结构理论又可分为现代资本结构理论(狭义)和新资本结构理论。现代资本结构理论始于二十世纪50年代,新资本结构理论始于二十世纪70年代末。现代资本结构研究是以MM理论为基础,逐步释放假设条件,从而形成研究税收效应与资本结构关系的“税收学派”和研究破产成本与资本结构关系的“破产成本学派”或“财务困境成本学派”,这两大学派最后归于“权衡理论”。

二十世纪70年代后,新的经济学研究方法为资本结构理论研究提供了新的手段,特别是信息不对称理论为解析资本结构提供了新的视角,从而逐步形成了四大流派,即激励理论、信号传递理论、财务契约理论、新优序融资理论(S.C.myers1984)wRoss的套利定价理论(1976) Kahneman的前景理论(1979)(丹尼尔.卡纳曼(Daniel Kahneman)1934年出生于以色列的特拉维夫1961年获得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心理学博士学位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心理学和公共事务教授Prospect Theory:An Analysis of Decision Making under Risk(1979)) ……

二、现代金融的变化趋势

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下,全球已进入金融主导的发展阶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资金在全球流动,提高资源配置效益

2、大规模高速度无序资金流动冲击的危机

3、资金流的规模和速度远远高于物流

4、全球规模追逐利润

5、全球相互依赖性大大加强

汇率在全球范围内变化就是例证之一。

国际资本流动的背景

1、亚洲资本流动

政府优惠贷款减少,变化幅度小,较为稳定;FDI增长很快,所占比重逐渐增大;银行贷款波动大;资本市场投资占据主要地位,且主要在发达国家之间流动

2、全球外汇日交易量外汇日交易量达2万亿,但97.3%是用来规避风风险,赢得利润

3、债券市场发展远快于资本市场

4、发行主体发生变化企业、私人公司、非金融公司等逐步取代国家承担了发行主体的角色

5、跨境交易繁荣

1975年以前美国跨境交易几乎没有,而日本只有2%,意大利也只有1%。但25年间却发生了巨大变化,跨境交易量迅速上升。国际银行业的战略性变化w一是银行之间实行兼并,做大规模;

二是银行业走向全球化、国际化,如花旗银行的国际市场营业额占总收入的52%,远通银行的国际市场营业额占收入的26%;

三是银行走向全能化,如花旗银行与旅行者集团合并后,总资产达6686亿美圆,总资本达488亿美圆,客户增至一亿,遍布全球100多个国家,业务涉及零售、信用卡、投资银行、资产管理、人寿保险等,管理层已逐步从理念上改变了银行的地位;

四是银行逐步向科技化和虚拟化靠拢,在信息化和网络化的时代,银行大量依靠高科技开辟新的销售渠道,进行产品结构的调整,促使金融服务的信息化和多元化,展开外向性网络金融竞争;

五是银行的发展不仅依赖规模的做大做强,还应考虑利润和资本实力。

未来银行的发展

未来银行具有全球规模和强大的资本实力,能与非银行金融企业或非金融机构展开竞争;未来银行在本国具有成功和深厚的基础;

品牌效应在未来银行竞争中具有一定的优势,同时与客户保持稳健的关系也极其重要;

未来银行的产品将不断进行创新,成本更加低廉,服务更加全球化;

未来银行将极力打造自己的企业文化,在竞争中树立自己的特色。

随着全球大国之间经济实力的重新配置,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国和美元为中心的全球金融体系在此轮全球金融危机之后面临重构。在这一背景下,中国的经济和金融发展面临历史性机遇。配合国家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中国金融体系将进入全面深化和加速开放的新阶段。笔者认为,在金融开放发展和国内经济转型的双重背景下,中国的金融改革发展路径将围绕以下基本趋势展开。

积极构建银行与金融市场平衡发展的金融体系结构,形成开放大国金融体系的现代框架

对于现阶段的中国而言,基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实际情况,深入考察金融体系改革的立足点、阶段和路径,对于以最切合实际的方式稳步推进金融改革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中国的现实情况,笔者认为,未来的中国需要一个银行与资本市场平衡发展的金融体系结构。在这里,“平衡发展”并不是指银行和资本市场在数量上的绝对平均,而是指二者在功能上的动态均衡。

从金融体系的现有构成来看,中国的金融体系具有典型的“银行主导型”特征。以1990~2009年的平均值计算,存款银行资产与股票市场市值之比达到了2.9,这一比例不仅显著高于美国、英国等典型的“市场主导型”国家,而且在“金砖四国”中也是最高的,仅次于德国。从社会融资的角度来看,1997~2010年,银行长期贷款占到全社会融资的80%左右。可以预期,基于中国特殊的制度和文化背景,这种“银行主导型”的金融体系特征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不会发生根本性改变。这意味着,从当前中国金融体系的现状出发,构建稳定而高效的金融体系,需要以银行体系为核心和出发点。

当然,需要指出的是,虽然中国“银行主导型”金融体系的形成具有制度性根源和必然性,但社会融资渠道过度集中于银行体系也在客观上导致了单一的融资结构,增加了银行体系的风险承载量,削弱了金融体系的弹性。同时,考虑到中国金融业对外开放的日益扩大和深化,一个面向全球投资者的开放大国金融体系也需要建立起具备一定规模和深度的资本市场,来为日益扩大的跨国资本流动提供栖息场所。因此,在银行体系的基础上促进资本市场的发展和完善,并使其成为银行体系的重要补充,将成为中国未来平衡金融体系结构蓝图的一部分。

总体而言,在特定国家的特定发展阶段,一个与国情相适应的金融中介与金融市场的合

理结构,二者之间的主次和配比关系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而动态变化,其评判标准是能否在特定的时空条件下实现“效率”和“稳定性”的平衡。除了银行与资本市场的互动发展外,如果在更广阔的视野中去考察金融体系基本功能的动态实现机制以及制约条件,那么,一幅现代金融体系的整体图景还应包含以下有机联系的基本方面:在效率机制的安排上,诸如信息披露、公司治理、透明度要求等方面必须要有完善的传导机制和实现机制;在稳定性机制的安排上,诸如存款保险、风险管理、破产机制等在金融体系内部不同单元之间应该有相应的实现方式,使金融体系作为一个整体形成多层次、多维度的抗冲击能力;良好的社会信用文化和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也是现代金融体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稳步推进金融业混业经营,全面提升金融产业的综合竞争力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不断加速的技术进步和金融创新使得金融机构原有的竞争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混业经营渐成潮流。在国际金融一体化的背景下,中国金融业“过时的分业”和“不成熟的混业”经营格局,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压力。对于中国而言,积极推进混业经营改革,不仅是按照国际标准改革金融产业的需要,同时也是应对日益严峻的国际金融业竞争的需要。此外,在金融业全面开放以后,过去那种主要依靠管制手段保护国内金融产业的内外部环境已不复存在,金融业的稳定和发展必须转移到自身竞争力的提高上来。因此,实行混业经营,让金融机构本身成为金融创新的主体,使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内在创新冲动得到有效释放,对于改革中的中国金融业而言,既是稳定的需要,也是发展的需要。

虽然中国金融业混业经营是大势所趋,但在现阶段金融体系发展深度不够以及金融机构内外约束机制尚不健全的条件下,混业经营具体模式的选择必须体现稳定和效率的综合权衡。同时,为确保转型过程中的改革平稳过渡和更有效的金融风险控制,混业经营具体模式的选择还要有利于金融开放进程中的适度国家控制和渐进发展。因此,从提高效率和控制风险并重的角度出发,金融控股公司应该成为现阶段中国金融业混业经营的现实选择。在金融控股公司形式下,经营不同金融业务的子公司之间具有相对独立性,这就在金融控股公司经营内部形成了一道制度性的“防火墙”,个别子公司的经营失败不至于使整个集团遭受毁灭性打击。

从具体的发展路径来看,中国金融控股公司的发展应该遵循渐进式发展和多样化选择相结合的道路。所谓渐进式发展,是指金融控股公司的发展要与相关金融法规、外部监管体系、金融机构的公司治理(尤其是内控制度和风险管理的发展程度)等现实条件相结合,使短期目标与长期战略协调一致,有重点、有步骤地稳步推进,避免“一步到位”的跳跃式转变。所谓多样化发展,是指金融控股公司在遵循渐进发展整体思路的过程中,可以根据市场化需要,充分发挥金融机构个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产权主体、控股结构、发展层次等方面表现出多样化特征,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市场需要。

按照“渐进式发展”和“多样化选择”相结合的道路,可以预期,未来中国金融控股公司的发展将逐步形成一个多层次的体系:静态来看,在这个体系中,既包括大型金融控股集团,也包括行业性的金融控股公司和区域性的金融控股公司;动态来看,某些行业性的金融控股公司或者区域性的金融控股公司在条件成熟的时候可以逐步发展成为大型金融控股集团。当然,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中国发展多层次的金融控股公司并不是要排斥专业性金融机构的发展。实际上,专业性金融机构也将是未来中国多层次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与金融控股公司应该形成共同发展、互为补充的关系。

有序推进资本账户开放,积极审慎地融入金融全球化进程

中国作为一个开放发展的大国,积极参与经济和金融的全球化进程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必然趋势。在这一过程中,资本账户的开放将成为金融开放的核心内容之一。对于中国而言,如何通过选择合适的开放时机和开放模式,在充分发挥资本账户开放优势的同时,尽量避免这一过程中的潜在风险,成为中国资本账户开放的核心命题。

与很多国家采取的“名松实紧”的开放策略不同,中国目前的资本账户处于一种“名紧实松”的开放状态,即尽管在名义上对资本账户的许多子项目仍然保持着较为严格的管制,但实际中的资本账户管制却比较宽松。参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定义,在资本项目7大类40项中,目前中国的资本项目完全可兑换的有5 项,基本可兑换的8项,部分可兑换的17项,完全不可兑换的10项。换言之,中国75%以上的资本项目处于全部或部分可兑换的状态。根据国际经验测算,中国的资本账户将在2016~2020年实现完全开放

8. 1.1国有商业银行现代金融企业制度尚未真正建立。

到目前为止,我国国有金融机构产权结构仍然相当单一,国有金融机构内部治理结构不健全,金融机构体制改革相对滞后,现代金融制度有待建立。

(1)国有金融机构的产权改革,从国有单一产权到建立国有金融机构产权多元化的现代产权制度,是目前国有金融机构改革的瓶颈,是建立现代金融企业制度的关键。国有金融机构产权主体单一、产权结构安排不合理是目前国有金融机构最大的体制性缺陷。

按照现行的《公司法》,国有金融机构的产权被完全界定为“国家所有”,即国家是公司的最后投资人与所有者。这似乎是一个产权明晰、责权明确的制度安排,而由国家来任命国有金融机构经理人员(“官本位”的治理结构)也仿佛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但实际上,我国的政治体制把国家与政府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固定化,这种固定化过程使原来的双向激励约束机制发生了扭曲,产权关系再次由原来的“明晰”变得“模糊”。这种情况下,由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个人组成的政府及银行经理层会千方百计地设租寻租,侵蚀所有者权益;并且,由于激励与约束机制的扭曲,这些行为人几乎无需为其造成的后果承担任何责任。可以说,我国国有银行中的这种隐含的“所有者实际缺位”问题是违规操作、资产流失等现象屡禁不止的主要原因。由于其目前的产权结构为国家独资所有,所有者缺位明显,商业银行在法人层面上至今未建立有效的治理机制和符合现代企业要求的组织架构。在与委托人的纵向关系上,目前两权分离的形式仍为行政授权而不是资产授权,实际上两权无法实现彻底分离。

(2)国有金融机构法人治理结构不够健全,缺乏对所有者代表和经营者的激励机制和各种权利的有效制衡,导致国有金融机构缺乏成本意识和盈利经营意识。

在国有金融机构产权主体单一,股权没有实现多元化的情况下,国有金融机构的法人治理结构流于形式,实质仍然为“官本位治理结构”。国有金融机构治理结构缺陷,导致内部控制机制难以完善,缺少有效的风险约束和自律机制,内部激励约束机制低效。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例,至今在银行内部起到激励约束作用的,仍然是脱胎于旧的国有银行的“官位刺激”,带有极浓厚的行政色彩。员工所力求的“好好表现”是为求能够“做官”以获得“做官”所带来的种种或明或暗的利益。然而,“官位”的供给有限,“官位刺激”亦是非市场化和货币化的,因而其激励面就十分有限。“官”的职业定位与经营管理人才是有差别的,而且考核的标准也有差异,因此“官位刺激”的激励机制与市场体制不相容,这也是四大商业银行面对外资银行的

人才竞争处于劣势的根源。

由于产权结构和治理结构不合理,由此导致了商业银行在经营行为上出现了一系列偏离商业银行经营原则的现象。高息揽储,恶性竞争,违规放贷,盲目放贷,创新意识淡薄,服务意识不强等问题,都与产权制度以及由此派生的内部治理结构、激励与约束机制等问题密切相关。

8. 1.2金融宏观调控机制还不够完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宏观金融调控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发了重大的变化。在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宏观调控逐步从直接调控向间接调控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效,但总体来看,还不能完全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金融发展的需要。

(1)利率市场化改革步伐有待加快。

随着市场机制作用的增大,特别是在非国有企业、股份制银行和外资银行的兴起以及国有商业银行及部分国有企业经营机制转变之后,利率管制的弊端愈显突出。由于利率管制,商业银行不能通过利率差别来区别风险不同的贷款人,高风险贷款缺乏高利息补偿,银行处于风险?收益不对称状态。多年来,屡禁不止的“储蓄大战”和账外账经营就是利率管制扭曲的反映,我国金融机构的大量不良资产也正成因于此。利率管制还人为强化了金融工具之间的非市场差别,制约了公平竞争。

在尚未实现市场决定的条件下,我国的利率水平由改革前的一成不变,变为改革后的经常调整。虽然,商业性金融机构已有了一定的利率浮动权,全国同业拆借利率、国债、金融债券回购、外币存款利率已经率先实现市场化。但在占据社会融资份额绝大比例的存贷款方面,由中央银行确定利率并报国务院批准的利率决定的计划机制基本未变,所以利率市场化尚处于低层次。非市场决定的利率水平,在一定程度上扭曲了金融资源的配置,是我国金融效率低下的原因之一。

(2)汇率的市场化形成机制和调控机制尚未建立。

统一的全国性外汇交易市场成立至今,在银行间本外币买卖业已形成的汇率,从形式上来看已经实现市场化,但实质上并不完全反映供需关系。

从银行间外汇市场本身来看,交易品种单一,参与主体较少,也限制了人民币汇率市场化的发展。目前,外汇市场交易量的60%以上来自央行与中行这两家,作为主要的买卖双方,两者尤其是中央银行在市场上的公开操作必然对市场定价产生决定性影响。

一个成熟的外汇市场,必须要有合理的远期产品的存在。而计算远期汇率,利率是极其重要的变量。由于中国目前尚未实现资本项下自由兑换,因此诸如LIBOR等国际市场利率并不适用。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国内银行间自由拆借所形成的利率,应该更接近于国内实际用汇成本。但是,由于交易习惯等问题,国内银行,特别是大银行对此服务显然并不感兴趣。在这种情况下,不太高的交易成功率、交易量显然都很难支撑起合理的市场利率形成。

对于这些外汇市场中本身的“非市场化”现象,以及中国现有的储备体系和事实上的固定汇率体制,现有国家以美元为主过高的储备资产和管制下的固定汇率虽然为稳定人民币、增强投资信心起到积极作用,是中国金融稳定和安全性的保障;但同时也付出了高昂的代价,大量储备资产用于购买低利率的美国国债,等于在为“美国的经济建设服务”。

(3)中央银行的宏观调控面临着现实困难。

由于利率和汇率的形成机制还不够完善,中央银行在进行货币调控的过程中,还不能选用国际上比较通行的利率水平作为中介目标。目前,我国采用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是货币供应量,但由于货币供应量的变化既有外生变量的特性,又有内生变量的特性,因此,在可测性、可控性、以及与经济发展的相关性等方面都不够理想,给中央银行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

带来一定的困难。此外,在我国现有的外汇管理体制下,中央银行是外汇市场的最大买者,为购买外汇,央行逼迫投放了大量的基础货币,在一定长度上也影响了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选择,甚至影响了货币政策的效果。

8. 1.3金融市场体系不够完善。

从金融机构来看,国有商业银行在一定程度上居于垄断地位,中小金融机构、信托公司、租赁公司、财务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发育迟缓,非公有制经济金融市场准入步伐太慢。由于银行经营机制、社会信用环境以及成本制约等多方面的原因,金融机构在防范风险的压力下,对一些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在贷款条件、贷款方式等方面,采取“一刀切”的政策,很多中小企业、农村乡镇企业以及农民正常的信贷需求得不到及时、充分的满足,形成了普遍的“融资难”的局面。金融机构所提供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还远远不能满足不同层、不同类型经济主体的实际需要。

从融资方式来看,扩大直接融资一直是我国追求的目标,但近年来直接融资比例不仅没有扩大反而有所下降,企业的外源融资中,间接融资占外源融资总额比例仍高达95%以上,股票融资和债券融资的地位几乎无足轻重。在直接融资中,债券市场很不发达,特别是企业债占比很低,而且债券市场内部结构不尽合理。自1995年开始发行政策性金融债以来,以企业债券为主的其他债券份额逐渐下降,且降幅很大。2002年末我国国债市场余额近17000亿元人民币,金融债10000亿元人民币,而企业债只有400亿元人民币。债券市场逐步演化为为国家筹集资金的重要场所,而实体经济中,有巨大企业债券需求的企业融资需求则受到较大的压抑,不利于实体经济企业的快速发展。

资本市场体系层次简单,市场结构不够完善,除主板市场外,创业板市场尚未建立,目前的“三板市场”市场基本上是一个退市公司收容所的角色,只能进行存量交易,失去了再融资的能力,场外市场、柜台交易基本上处于被禁止的状态。债券市场发展滞后,企业债券法规在修改长达2年的时间后还未出台,债券市场仍处于行政部门个案审批和只允许个别大企业发展阶段。

从金融工具来看,金融产品单一。以资本市场为例,除普通股外,其他适合于不同层次投资者的投资工具很少,基金交易不活跃,金融期货、期权等产品尚未推出。金融工具的单一性,不仅不能满足不同投资者的需求,不利于活跃金融市场交易,更重要的是,投资者没有有效的避险工具,对机构投资者极为不利,也不利于股市的健康发展。

此外,资本市场、货币市场、外汇市场、黄金市场等各进融资市场之间,特别是资本市场与货币市场之间尚未建立起有效的联系机制,表明我国健康、高效、统一的金融市场尚未建立起来。

8. 1.4金融监管体系不完全适应金融现代化的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金融监管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监管制度、监管体系都不断得到完善。但总的来看,目前的监管体制还不能完全适应现代金融业发展的需要。

一是当前混业经营已经成为一种比较普遍的趋势,而我国实行的还是比较严格的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体制,分别由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等四个监管部门对金融市场、金融机构和金融业务进行监管。这种监管格局,有可能造成过度监管,从而浪费监管资源,甚至使被监管机构无所适从、或疲于应付,影响了金融机构的业务开展。另一方面,对一些创新业务,有可能形成无人监管的局面,造成监管资源供给不足,相关业务盲目发展和

违规操作,酿成新的金融风险。此外,多家监管部门在尚未形成有效的协调机制的情况下,监管协调和信息共享都面临着一些具体的困难。

二是目前的金融监管法制化进程还有待加快。现有的法律规定过于原则,一些条款缺乏可操作性。监管部门出台的监管措施、监管意见还有相当一部分是基于行政性的规定,从而造成了监管工作的随意性较大,甚至形成政府部门和监管当局对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过度干预。这一现象在证券市场、货币市场、外汇市场、银行信贷市场中都有不同程度的表现。以资本市场为例,我国的股票市场被许多投资者认为是“政策市”,政策变动成为股市动荡的主要原因,尽管国家站在保护投资人利益的角度来制定有关政策,许多人依然认为国家干预是投资者面临的最大风险。

三是目前银行和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还不够充分、及时,监管部门在规范市场主体行为,营造信息充分、竞争公平的金融市场环境方面还面临着大量的艰巨的任务。

8. 1.5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偏高,潜在金融风险仍然较大。

目前我国金融风险主要来自银行系统。银行系统存在的风险,最明显的、突出的外部表现就是银行大量的不良资产。因为我国银行信贷在企业融资总额中占90%左右,银行信贷的75%左右又是由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贷出,而这些国有商业银行的制度迄今尚未得到根本性改革;作为负有帮助国有企业脱困任务的政府附属机构,国有商业银行在过去20多年中积累了大量的不良资产。很大程度上讲,我国的不良贷款问题是市场经济中商业银行仍然保留计划经济时代烙印的一个集中体现与佐证,也可以说是中国的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的必然产物。

2002年3月24日,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戴相龙在出席中国发展高层论坛时表示,国有商业银行去年底不良贷款比率为25. 37%。按照这一估计,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总额大约为22898亿元。在2002年第一季度,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占全部贷款比例为25. 37%。在2002年7月,银行不良资产比率又下降了2. 25个百分点,总结来说,官方披露目前国有银行系统的不良资产比率为23%左右。应该注意的是,23%这个数据具有不可比性。一是中国国有银行的不良资产比率没有包括已经转移到4大资产管理公司的15688亿不良资产,如果加上这一块,估计不良贷款率就需修正为35%;二是中国国有银行对贷款仍沿用“一逾二呆”的办法,而非国际通行的“五级分类”办法,这也使得名义上的不良资产比率较低。如果将已剥离的不良资产的回收情况以及我国不良贷款的统计口径问题这两个因素考虑在内,不良贷款率将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研究表明,我国银行的不良贷款比率甚至超过爆发金融危机的东南亚国家商业银行。比如,在金融危机爆发之前,泰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比率为7. 9%、马来西亚为6. 4%、印度尼西亚为17%(参见葛兆强、廖梅桂,1999)。根据央行公开披露的信息,目前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比率与2000年世界前20家银行(不包括中国的银行和未提供数据的银行)3. 27%的平均不良贷款率相距甚远。美国银行的不良贷款率普遍在0. 67%以下,欧洲在2%以下,而中国四大国有银行在剥离了1. 3万亿不良资产后,不良资产率仍在25%左右。

8. 2进一步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的基本方向与主要任务

8. 2.1全面规划、系统协调、积极稳妥地推进金融体制改革

十六大报告《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中指出要“深化财政、税收、金融和投融资体制改革”,要“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优化金融资源配置,加强金融监管,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使金融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新一届中央政府也已明确提出了要加快金融改革的步伐,坚持渐进的思路,从全局、整体出发,积极探索更为有力的系统性举措,达到从根本上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保证金融稳健运行、迅速提升金融竞争力、为经济发展提供持续动力的目的。在今后一段时间里,进一步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成为我国各项改革的重中之重。

1.健全金融调控机制

(1)完善经济金融运行趋势监测指标体系,增强货币政策的前瞻性和科学性。根据经济金融运行规律准确分析判断经济形势和趋势,及时采取预调和微调措施,不断改进中央银行金融调控水平;

(2)建立健全金融市场体系,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加大公开市场操作的力度,进行必要的窗口指导,保持贷款和货币供应量的适度增长,以保持人民币的币值稳定以此促进经济持续增长。进一步发展以同业拆借市场、银行间债券市场和票据市场为主体的货币市场,鼓励金融机构开发新的金融工具,大力发展直接融资,改善社会融资结构,促进货币市场、资本市场与保险市场有机结合、协调发展;

(3)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充分发挥利率机制调控作用。进一步扩大贷款利率浮动幅度,逐步过渡到取消贷款利率上限,对贷款利率实行下限管理。存款利率应在条件成熟时实行上限管理,允许商业银行存款利率向下浮动;综合研究应用各种货币政策工具,引导市场利率,维护货币市场利率基本稳定,稳固推进利率市场化,逐步建立健全由市场供求决定的利率形成机制。

(4)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增强汇率杠杆对经济的调节作用。有选择分步骤实现资本项目可兑换,稳步推进人民币可兑换进程,逐步放松外汇管制,改进现行结售汇制度,放宽企业和居民用汇限制,积极培育外汇市场,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促进国际收支平衡;

(5)不仅要加快对货币市场、外汇市场、黄金市场等金融市场的规范监督和监测,还要密切关注其他各种金融市场的运行情况和风险状况,综合运用利率、汇率等各种货币政策工具,实现金融宏观调控;

(6)要对金融业的整体风险和交叉风险进行监测和评估,加强与各个监管机构的协调,提高货币政策调控效力,加大对金融控股公司的混业经营的金融机构和交叉性的金融工具合风险的监督。

(7)大力发展货币市场基金,培育货币市场的发展。

2.加强金融监管,完善金融监管体系

(1)转变金融监管理念。

发挥银监会新的管理体制的优势,拓宽金融监管覆盖面,实现本外币、境内外金融机构、表内表外业务、现场和非现场的统一监管;建立被监管机构档案,实现监管信息共享。完善日常监管、风险预警、资信评级、监管责任制度体系,增强监管效能;提高监管人员素质,

以新业务、新知识培训为重点,努力培养复合型监管人才,按照新《巴塞尔协议》的要求,坚持持续性监管和审慎性监管原则,努力发挥监管在维护金融秩序稳定方面的功能和作用。

(2)加强三大监管主体的协调及与国际、区域监管机构的合作。

加强银监会、保监会和证监会三者间的联系、协调与合作,增强我国金融监管的合力和实效。要立足当前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实际,创造条件,逐步实现混业经营统一监管。要加强与国际和区域金融监管当局的合作与交流,及时提供与获取对跨国金融机构并表监管的必要信息,积极学习和借鉴外国银行的监管经验,不断提高我国的金融监管水平。

(3)加强金融立法,健全我国金融监管的法规。

我国要继续完善金融法规体系,一是对照已有的金融法规,认真结合国际金融监管规则的要求,制定我国详细、全面的金融监管实施细则,突出可操作性,以确保监管工作规范、统一。二是结合当前快速发展的金融业务实际,要借鉴国际上先进的金融监管经验,尽快制订完善有关的金融监管法规,可建立市场准入、经营范围、风险管理、市场退出等各个方面的金融监管法规体系。

(4)建立良好的金融机构内部自律机制和营造依照市场经济规则办事的市场氛围。

国外的实践证明,在成熟的市场环境下,金融机构的稳健运行,一般以金融机构的内部控制、行业自律、中央银行监管的“三位一体”的安全体系为保证。前两者是金融机构自身以及金融机构之间的控制和约束,后者是外部对金融机构的制约和管理。这三个方面相互支撑,缺一不可。在加强监管的同时,完善金融机构的内部控制制度,强化金融机构自我约束的意识,同时充分发挥同业协会的监督管理职能,确保金融体系的稳健运行。

3.大力发展资本市场,扩大直接融资

大力发展资本市场是扩大直接融资,进一步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的需要。

(1)推进资本市场的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要不断完善资本市场的层次结构和品种结构,不仅要发展股票市场,还要大力发展债券市场(在债券市场方面,不仅要发展国债市场,还要发展公司债券市场和地方债券市场);不仅要培育个人投资者,还要下大力气培育机构投资者;不仅要进一步完善证券发行市场,还要进一步完善证券交易(流通)市场,以适应市场投资者和筹资者的不同需要。

(2)加强资本市场本身的制度建设,不断完善资本市场法律法规体系,切实保护投资者,特别是中小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努力营造“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

(3)大力推进全社会的诚信建设,加大对上市公司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提高市场主体的内控机制和规范化运作水平,奠定资本市场稳定发展的“基石”。

(4)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加入WTO的需要,提高我国资本市场的对外开放水平,加大我国资本市场的对外开放力度,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资本市场的合作和竞争。

4.进一步改革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

进一步改革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使其成为资本充足、内控严密、运营安全、服务和效益良好的现代金融企业。

(1)建立现代金融企业制度,完善企业内部法人治理结构。依照《公司法》、《商业银行法》的要求,加快国有商业银行在组织结构、管理体制、运作机制、经营模式、产权制度等方面的改革,不断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不断健全决策机制、监督制约机制和内部激励机制,不断提高风险管理与内控水平。要充分运用市场和法律手段,采取多种形式(包括资产置换和转让、资产重组、资产证券化等)消化、处置不良资产,降低不良资产比例,特别是要强化制度约束,减少国有商业银行新的不良资产的产生;要迅速推进非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等)的改革,壮大非国有商业银行的实力,鼓励社

会资金参与中小企业金融机构的重组改造,放松银行准入,发展民营银行,为中小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建立健全管理体制和运作机制,有效防范和化解风险,不断增强综合竞争力。

(2)推进证券、保险业改革和发展。要继续贯彻"法制、监管、自律、规范"的方针,推进资本市场的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提高企业直接融资比重。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完善上市公司、证券期货经营机构法人治理结构和内控制度。深化保险企业改革,吸收外资和社会资金参股,转换经营机制,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积极推进保险公司股份制改革。

5.系统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

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是巩固农业基础地位、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全面发展的重大政策,也是金融体制改革的重要环节。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是一项涉及广泛的系统工程,需要进行深入研究,在总结8省市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的基础上,从多方面加以推进。改革必须把握“五项”原则:一是统筹规划,区别对待,分类指导,不搞“一刀切”;二是政策设计的理念要体现“多予、少取、放活”的原则;三是政策设计的重点要放在资金投入和风险补偿方面;四是要充分考虑到农村金融的复杂性和各方面可承受的程度,区别轻重缓急,分步实施;五是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增强服务功能,提高服务水平,适应和满足“三农”发展的需要,形成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合力,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

(1)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明晰产权关系,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因地制宜改革农村信用社组织形式,把农村信用社办成产权清晰、管理科学、激励约束机制健全,主要为“三农”服务的金融机构。

(2)继续完善和发展农村政策性金融服务,明确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作为国家政策性银行的职能定位,形成农村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分工明确、各负其责、共同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格局。

(3)加快健全农信社、农行、邮政储蓄等多种金融机构分工协作、平等竞争的农村金融体系,适度放松农村金融的市场准入条件,允许农村民间金融组织合法化,允许外资金融介入农村金融业务,重点支持农民自主参与的各种形式的合作金融,以增加农村金融的服务供给。

(4)逐步改革农村利率体制,推进农村利率市场化进程,有效抑制农村资金“城市化”的倾向,促使资金回流农村,降低农村融资活动的成本水平,并且通过农村利率的市场化,引导和吸收民间资本,变非法金融为合法金融。

(5)建立有效的监管框架,完善农村金融法律法规,充实监管人员力量,改进监管理念,完善监管技术,提升监管质量和效率,确保包括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农村信用社和按照合作原则建立的新的合作金融组织、民间金融共同为农村经济提供服务。

8. 2.2调整优化金融体系结构,改变经济金融结构不对称格局

1.大力发展以市场为导向的地方性中小商业银行

国外的大量实证研究发现,小银行比大银行更加倾向于向中小企业提供贷款,无论在中小企业贷款占银行总资产的比率还是在中小企业贷款占全部企业贷款的比率上,小银行的指标均高于大银行(Berger,Undell,1995;Levonian,Soller,1995)。我国的资源禀赋特征决定了发展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是当前和在未来一段时间里发展经济的最佳选择,而由于我国中小企业多数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利用资本市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方案是不可行的,可行的方法是大力发展中小金融机构。

采取积极措施,促进中小金融机构健康发展。一是改善中小金融机构的生存环境。根据《中小企业促进法》,抓紧制定《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尽快出台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管理工作暂行办法,依法推进融资环境改善,为中小金融机构提供资金运用和自我发展的空间。推进信用体系建设。中小企业信用体系未建立是造成融资难的原因之一。除企业自身努力外,相关部门要推进中小企业信用制度建设,加快建立中小企业信用信息征集、信用等级评价体系,实现中小企业信用信息查询、服务的社会化。二是大胆引入外部投资者,包括境外投资者和民营经济投资者,实现中小金融机构产权多元化,通过产权变革,促进中小金融机构尽快建立现代金融企业制度,增加资本金比例,提高抗风险能力。三是通过清收不良贷款,增资扩股等方式,化解中小金融机构的潜在风险。政府部门要运用经济、法律和行政的手段,支持当地中小金融机构的正常经营和发展。

2、发展创业板市场、开放柜台交易市场,建立完善的资本市场体系

目前随着我国主板市场的发展,设立多层次资本市场的条件已经基本成熟。同时,市场经济的发展,也迫切需要不同层次的投融资市场。应尽快出台不同层次的资本市场管理办法,明确主管部门和监管部门职责和行为规范,规范交易机构、上市企业和投资者的行为,避免出现盲目发展甚至产生新的“三乱”。通过适当引导,催生一批新的资本市场交易机构。可以将目前业已存在的代办转让市场(三板市场)以及各地存在的产权交易所、技术产权交易机构、国债交易机构等规范发展为不同层次的资本市场。其中一些条件比较成熟、运作规范的技术产权交易所可以规范发展为由地方政府主管、证券监管部门监管的区域性创业资本市场,对一些规模较小,运作不够规范的产权交易市场和技术产权交易市场,通过联合、兼并、撤销等措施进行整顿规范。

3、大力发展企业债券市场,积极探索地方政府债券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金融市场中的直接融资有了较快的发展,但是作为直接融资重要组成部分的企业债券融资数额却明显偏小。而且我国的企业债券还有一个与国外不同的地方:按照国际通行规则一般只有公司才能发行债券,但是考虑到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一些基础性行业及大中型国有企业为了缓解资金紧张局面也可以发行债券。目前我国发行的企业债券大都是国有大型企业的,筹集资金的投向基本是大型基础设施项目。因此,发展企业债券市场不仅要使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与债券市场的整体发展相协调,也要保证除国有大中型企业以外的其他企业债券的发展,根据实际情况协调企业债券的结构。

8. 2.3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进一步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利率市场化成为我国金融改革的必然选择。在《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已经明确提出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是深化金融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

1、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利率由市场自发决定

近几年来,理论界在利率市场化的最终目标问题上已经有了明确结论:建立中央银行利率为基础、货币市场利率为中介、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由市场供求决定的利率体系和形成机制。建立由市场供求决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水平的利率形成机制,中央银行通过运用货币政策工具调控和引导市场利率,使市场机制在金融资源配置中发挥主导作用。具体来说,就是由商业银行和金融机构掌握金融产品的定价权,存贷款利率由商业银行和金融机构自己决定,中央银行通过调控货币市场利率间接影响商业银行和金融机构的利率水平,通过市场机制和市场主体的相互作用,形成均衡的市场利率水平,引导金融资源实现有效配置。

2、利率市场化的基本思路

实现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最终目标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有相对较长的过渡时期,同时,应当正确选择改革的总体思路。目前,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总体思路已经比较明确:即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长期、大额;后短期、小额。此前还有专家提出放开利

率应先从货币市场开始,在存贷款利率改革中,应先扩大贷款利率的浮动幅度,然后全面放开。这都是从中国实际出发做出的正确选择。

3、积极推进利率市场化的政策建议

利率市场化应在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的同时循序渐进地推行,具体说来,应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发展完善货币市场。培育市场参与者,壮大机构投资者规模;丰富金融工具,增加金融市场中可交易品种,使社会金融资产多样化,逐步降低企业对银行贷款的依赖;逐步消除各子市场之间的分割现状,并加强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之间的沟通,形成能够真正反映资金供求状况的市场传导机制和有效的货币政策货币市场传导机制。

第二,推进国有银行商业化、股份制改革,提高国有商业银行的综合竞争实力。加快国有银行的商业化进程,建立健全商业银行的法人治理结构;加强银行内部管理,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风险控制制度和内部控制制度,提高银行的自我约束能力;优化资产负债结构,加强产品创新,提高市场竞争能力。

第三,按照现代企业制度模式,加快国有企业改革。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国有资产管理机制,明晰产权,实现所有权和经营权的真正分离;建立有效的内部激励约束机制,减少经营者道德风险和寻租行为。

第四,统一的监管机制的建立完善。为保证利率市场化的顺利推行,应加快建立科学的监管架构,健全完善金融监管体制,协调货币政策与金融监管的关系,提高监管技术和监管手段。

第五,调整利率结构,建立基准利率。我国现有利率结构复杂,不能真实反映市场资金供求关系,尚未建立具备反映资金市场供求关系、在利率体系中处于基础地位、易于被央行调控等特点的基准利率。要顺利推行利率市场化,调整利率结构,建立基准利率是当务之急。在完善利率浮动制,扩大利率浮动范围的前提下,逐步过渡到控制存款利率上限、贷款利率下限的格局。通过非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化,形成与银行存贷款利率的竞争。

8. 2.4进一步改革外汇管理体制,稳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我国外汇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就是最终实现人民币的完全可兑换,1996年底实现经常项目可兑换之后,现在的任务是逐步改革,循序渐进地开放资本项目,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使人民币成为世界货币之一。

1.进一步建立与完善外汇管理法规体系

健全的外汇管理法规是确保外汇管理有效性的前提条件。虽然加入WTO后,我国外汇管理部门已对外汇管理法律法规进行了多次修改,但目前中国现行的外汇管理法规体系与WTO和IMF的要求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市场准入、国民待遇、法规的透明度等方面。因此,我国必须根据国情和外汇管理工作实践,对照WTO和IMF的要求,继续对现有法规进行彻底的清理,本着平等互惠、相互合作的原则制定和颁布新的法律法规,不断充实、完善外汇管理法规,扩大外汇惯例法规的实用性、合理性、可操作性和前瞻性、提高法律法规的透明度,逐步建立起一整套外汇管理法、外汇管理条例、部门规章和操作规程四位一体的有机外汇管理法规体系。

2.培育高效的符合国际规范的外汇市场

我国要进一步完善汇率形成机制和市场基础设施建设,进行产品创新和组织创新,不断增加市场主体和交易工具,扩大外汇市场的广度和深度,加强对外汇市场的审慎监管,在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有效防范金融风险的前提下,适应金融改革开放和人民币可兑换进程,促

进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充分发挥外汇市场在外汇资源配置方面的基础性作用,满足市场不断增长的对流动性、投资性和避险性产品的需求。加强与国内外交易组织和市场中介机构在人才、管理技术和产品等方面的交流合作,尽快与国际外汇市场接轨,推动中国外汇市场的对外开放。

3.逐步推进资本项目可兑换

实现资本项目可兑换是我国融入世界经济的最重要标志。鉴于我国宏观经济调控能力、国内各种市场的成熟程度和微观主体的市场适应能力等与资本项目开放的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同时借鉴其他国家开放资本项目的经验教训,我国应继续采取循序渐进、先易后难的策略,有次序的开放资本项目,给国内经济足够的缓冲余地,逐步增强宏微观经济的真实水平,最终实现资本项目的可兑换。

(1)逐步减少直至取消对外商直接投资项下的外汇兑换成人民币的限制,加强对外资会对行为真实性、合法性的审查,推进对外资实行国民待遇的进程。

(2)放开国内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集中国内企业境外投资项目的审批权限,简化审批手续,放松对外投资的外汇管制,鼓励企业按照比较优势的原则参与国际分工,在与国外企业的竞争和合作中,提升国内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增强抗风险能力。

(3)放开国内资本对外国证券的买卖,逐步取消境内金融机构海外融资的限制,同时加强投资主体的自律和对政权机构的监督。

(4)进一步放开外资投资我国证券市场的限制,完善境外合格投资(QFII)市场准入制度,在提高境内上市公司盈利水平、扩大国内证券市场容量、规范市场交易行为和加强证券市场监督的基础上,逐步放开外资在证券市场上投资额度的限制。

4.推行比例结汇形式的意愿结汇制

中国目前实行的是较为严格的银行结汇制,即绝大部分国内企业经常项目下的外汇收人必须按官方汇价全部卖给国家;外商投资企业的经常项目收汇则保留一定的限额不结汇。此种银行结汇机制显然不利于进一步构建宽松的外汇环境,不利于真实反映人民币汇率水平和国内外汇供求关系,不利于中国企业增强汇率风险防范意识,不利于中外合资企业平等竞争,也不利于调动中、外企业创汇积极性。因此,我国应逐步由强制结售汇制向意愿结售汇制过渡,选择比例结汇的意愿结售汇制改革方式,逐步降低强制结汇比例,允许企业开立现汇帐户保留现汇,并给予一定的自主权。我国取消银行强制性结汇制,代之以比例结汇的意愿结汇制,可以降低中、外资企业的经营成本,有利于进一步调动中、外企业创汇的积极性和平等竞争,同时也可以把外汇资产的储存和风险分散到千家万户,而不是由中央银行一家承担,减缓中国外汇储备的增长速度,改善外汇的供求,促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合理完善。今后随着我国宏观调控手段的不断建立和完善,资本项目可兑换的逐步实现,意愿结汇比例将不断提高,最终过渡到意愿结汇制的形式。

8. 2.5进一步健全金融监管、积极防范金融风险、切实保障金融安全

随着2003年4月28日银监会的成立,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三足鼎立的分业监管模式已经确立,随着金融产品的创新和金融机构的多元化经营的发展,必须进一步健全金融监管、积极防范金融风险、切实保障金融安全。

1.加强以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依法监管为基础的金融监管机制

(1)进一步完善金融监管的法律体系。完善的法律体系是强化金融监管的基础条件,包括《中国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在内的原有金融法律法规的一些条款已经作出进一步

修订、完善,2003年12月27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通过了《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的决定》,以及《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商业银行法〉的决定》,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银行法》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将于2004年2月1日起正式实行。涉外金融法律法规不健全,目前应抓紧制定对外资银行进行有效监管的《外资银行法》,全面规范外资银行在我国境内的业务经营活动。进一步完善金融法律法规,使金融监管有法可依。

(2)组织实施监管创新。继续告制度。完善落实金融监管责任制,坚持非现场监测和现场监管相结合,建立规范性的金融监管报

(3)健全金融风险监控、预警和处置机制,依法严格实行市场退出制度。进一步强调要全过程地监管金融风险,即密切监控金融企业的合理运营,在问题可能发生之前预警,在问题出现后进行及时而有效的处置,使问题严重的金融企业依法退出市场。只有严格的金融监管才能保障金融运行的安全有效;只有严格实行市场退出制度,才能防止个别金融风险蔓延成系统性金融风险,才能促使存在的金融企业成为符合“资本充足、内控严密、营运安全、服务良好、效率良好”五项标准的合格企业。

(4)进一步完善金融机构的金融信息报告及披露制度,建立一套科学的风险识别、预警和评估方法体系,包括指标体系和评估体系。

2.建立健全银行、证券、保险监管机构之间以及同中央银行、财政部门的协调机制,提高金融监管水平,建立我国金融监管体系政策协调框架。

尽管国际上混业经营已成为趋势,但我国仍然实行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管理体制。迄今为止一些跨行业的金融产品和金融业务以及金融机构不断出现,综合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建立三大监管部门的合作协调机制,对防止金融监管空白出现和减少重复监管很有必要。同时鉴于中央银行担当维护金融整体安全的职能和财政手段也是维护金融安全的有效途径,故中国金融监管模式准确地说不是“三会监管模式”而是“三会一行一部的监管模式”。同时也是三个层次的宏观金融监管体系,即三个监管委员会负责具体监管事务;中央银行负责维护金融运行和金融市场的整体稳定;财政部作为国有资产出资人和金融财务规则的制定者,也对宏观经济金融的平稳运行和金融事业单位的合规经营负有一定的监管职责。

3.完善以金融机构内控为基础的内部自律机制

(1)建立完善内部风险预警控制机制。一是职责分离机制。金融业务活动的核准、记录和经办应做到相互独立,如不能完全分离,也应通过其他控制程序弥补。二是严格授权和审批制约机制。各项金融业务活动必须经过书面的批准认可,并实施严格的授权;对越权行为予以严厉的处罚,对越权造成的损失追究相应的法律责任。三是健全贷款风险防范体系。通过控制外界经济活动的不确定性因素和完善内部信贷管理体制来渗透信贷资金运作的全过程管理,形成一个由贷款考察、发放、使用监测和收回的环环相连、相互作用的防范体系。四是切实加强人本管理,防范道德风险。

(2)健全内部审计监督机制。应设立专门的内部审计部门,并直接对法人或最高决策管理组织负责,而不受被监管的人员和部门的牵制。内审部门应当根据业务发展情况,有效开展内部审计工作,并将内控制度的健全和完善情况作为工作重点。要畅通信息反馈和报告渠道,保证审计结果及时、完整地为最高决策层掌握。

4.健全完善以金融行业相互制约为基础的金融行业自制机制

就基层来说,就是建立银行业同业公会,完善各项制度,发挥其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功能,协调沟通银行业之间的行业关系和业务活动,同业之间自我保护,相互约束,避免和制止行业之间的不正当竞争。建立金融同业自制机制,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通过加强信息的横向交流来有效监控微观经济主体的市场行为,促进行业管理的规范化。

5.加强以社会力量监督为基础的监管补充机制

社会监督是实现区域金融可持续安全的必要补充。只有社会公众的金融意识得到增强,金融法律法规得到普及,社会信用观念才能得以增强,非法金融活动才能受到遏制,金融秩序才能稳定。一要通过新闻媒体及其它方式加强金融法律法规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信用观念和风险防范意识;二要通过设立举报电话和聘请义务监督员等方式,让广大群众积极举报社会金融违法行为,加强金融机构的外部监督。

6.加强跨境金融监管的合作。

根据巴塞尔协议的相关规定,对于跨境银行,母国监管当局和东道国监管当局应该进行合理的监管分工和合作。通常,母国监管当局负责对其资本充足性、最终清偿能力等实施监管,东道国监管当局负责对其所在地分支机构的资产质量、内部管理和流动性等实施监管;同时,两国监管当局要就监管的目标、原则、标准、内容、方法以及实际监管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协商和定期交流。在金融全球化条件下,为了有效监管本国商业银行的境外业务以及外国银行在本国的金融业务,进一步加强跨国间的监管合作变得越来越迫切和越来越重要。随着全球大国之间经济实力的重新配置,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国和美元为中心的全球金融体系在此轮全球金融危机之后面临重构。在这一背景下,中国的经济和金融发展面临历史性机遇。配合国家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中国金融体系将进入全面深化和加速开放的新阶段。笔者认为,在金融开放发展和国内经济转型的双重背景下,中国的金融改革发展路径将围绕以下基本趋势展开。

积极构建银行与金融市场平衡发展的金融体系结构,形成开放大国金融体系的现代框架

对于现阶段的中国而言,基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实际情况,深入考察金融体系改革的立足点、阶段和路径,对于以最切合实际的方式稳步推进金融改革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中国的现实情况,笔者认为,未来的中国需要一个银行与资本市场平衡发展的金融体系结构。在这里,“平衡发展”并不是指银行和资本市场在数量上的绝对平均,而是指二者在功能上的动态均衡。

从金融体系的现有构成来看,中国的金融体系具有典型的“银行主导型”特征。以1990~2009年的平均值计算,存款银行资产与股票市场市值之比达到了2.9,这一比例不仅显著高于美国、英国等典型的“市场主导型”国家,而且在“金砖四国”中也是最高的,仅次于德国。从社会融资的角度来看,1997~2010年,银行长期贷款占到全社会融资的80%左右。可以预期,基于中国特殊的制度和文化背景,这种“银行主导型”的金融体系特征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不会发生根本性改变。这意味着,从当前中国金融体系的现状出发,构建稳定而高效的金融体系,需要以银行体系为核心和出发点。

当然,需要指出的是,虽然中国“银行主导型”金融体系的形成具有制度性根源和必然性,但社会融资渠道过度集中于银行体系也在客观上导致了单一的融资结构,增加了银行体系的风险承载量,削弱了金融体系的弹性。同时,考虑到中国金融业对外开放的日益扩大和深化,一个面向全球投资者的开放大国金融体系也需要建立起具备一定规模和深度的资本市场,来为日益扩大的跨国资本流动提供栖息场所。因此,在银行体系的基础上促进资本市场的发展和完善,并使其成为银行体系的重要补充,将成为中国未来平衡金融体系结构蓝图的一部分。

总体而言,在特定国家的特定发展阶段,一个与国情相适应的金融中介与金融市场的合理结构,二者之间的主次和配比关系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而动态变化,其评判标准是能否在特定的时空条件下实现“效率”和“稳定性”的平衡。除了银行与资本市场的互动发展外,如果在更广阔的视野中去考察金融体系基本功能的动态实现机制以及制约条件,那么,一幅

金融毕业论文 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趋势和特点分析

金融毕业论文范文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趋势和特点分析 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国际经济贸易逐步加大,在国际经济领域里,国际金融市场的作用至关重要。主要体现在国际资本的转移、国际劳务的输送、国际商品的买卖、黄金及外汇的买卖和国际资金货币体系运转等各方面都依赖于国际金融市场来完成。国际金融市场上新的融资手段、投资机会和投资方式层出不穷,金融活动也凌驾于传统的实质经济之上,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主导因素。因此,国际金融市场在促进世界经济的繁荣发展方向上起着主导地位,对于我国来说,做好国际金融市场变化的研究具有重大意义。 一、国际金融市场的内涵及作用[中国-知识-写作网,包过] 国际金融市场是指从事各种国际金融业务往来的场所。它是在国际化生产的条件下建立的,并且随着国际之间长短期资金借贷和国际贸易逐渐成长起来的,目前,国际金融市场是国际经济化的重要一部分,对促进国际经济的良好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有利于资金的国际化 由于跨国大公司的经营方式是商品销售随着企业生产地域的变化而发生转移,这样就导致企业需要在世界各国范围内进行资金调配。国际金融市场可以提供这样的功能,它能够有效的提高跨国公司生产、流通中的游离资金的利用程度,为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的良好发展提供先决条件。 (二)促使国际融资的畅通化 由于国际金融市场的独特优势,使得其具有国际融资的能力,并且全球各国都可以充分利用和调配这部分闲置的资金,为自己国家的经济建设所用,久而久之,国际金融市场自然而然就形成了一个资金汇集的场所。 二、国际金融市场的类别 (一)按交易种类划分 根据国际金融市场中交易种类的不同,可以分为期权市场、期货市场和现货市场三种。期权市场主要是从事期权的交易;期货市场的交易类型是股指期货、利率期货、货币期货、贵金属期货;现货市场就是做现货交易的场所。 (二)按借贷期限划分 通常资金信贷按期限可分为短期资金市场和长期资金市场,其中短期和长期的界限为一年。资金信贷时间在一年以内的交易为短期资金市场;当信贷时间超过一年以上或者证券发行的交易为长期资金市场。 (三)按交易对象划分

未来中国金融行业创新发展趋势

未来中国金融行业创新发展趋势 2016年以来,以P2P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受到了比较严格的监管,在资本市场的表现也不如前一段时间火热,越来越多的互联网平台开始换上科技金融(Fintech)的外衣,希望借此绕开严苛的监管条件。然而,无论如何装扮,都无疑希望套上金融业务的光环,尤其是要注意的是,在一轮又一轮的热词概念炒作的背后,监管套利的风险不可忽视。但什么是Fintech,什么是Fintech企业,在概念上还存在一些分歧,而导致分歧的主要原因是对金融与科技的本质认识有所偏差。可喜的是日前央行强调要划清互联网金融和Fintech的界限,指出Fintech企业要与持牌机构合作才能从事金融业务,明确了“技术是技术,金融是金融”,为进一步规范和监管奠定了基础。同时,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金融行业未来创新发展的趋势,是寻求金融与科技的结合,在新科技与专业性中寻求平衡与发展。 从技术提供者到金融行业的创新者 在新技术运用与金融专业的结合过程中,“互联网金融”概念在国内风光无限,而“金融科技”则是国外较为普遍的提法。显然,金融科技的范畴远远超过了互联网技术,还包括智能机器人、VR、生物验证技术等新科技的方方面面。同时“金融科技”概念强调在金融体系中更积极地更多地融入现代科技元素,提倡利用大数据、区块链等互联网创新技术进行风险控制和平台管理。 单纯从字面上看,金融科技(Fintech)可以理解为金融服务和科技的结合,而所谓的金融科技企业的本质,则更应该体现为面向金融机构提供金融服务的系统开发和技术提供者。金融科技(Fintech)并不是一个从天而降,从金融行业外部突然冒出来的特殊领域,追根溯源,可以说是过去数十年金融机构不断进行大规模IT投资而催生领域。 从美国专业杂志American Banker近年来公布的Fintech企业情况可以看到一个明显的变化趋势就是,该类企业逐渐从金融行业的技术提供者变身为金融服务的提供者。早期的Fintech企业主要是指向金融机构提供具有更强金融专业功能的,更高安全度和信赖程度的IT系统供应商。然而,最近越来越多的Fintech企业更加倾向于向用户直接提供金融服务。服务的领域覆盖了家庭账单管理、会计软件、贷款、结算等诸多方面。以前站在金融科技前沿的这些IT企业,悄然变身为金融领域的创新者(或称为搅局者),以至于到目前来看,在人们的视野中形成一种错觉,就是认为“Fintech企业”就等于从事金融服务的企业。 追求新技术与金融专业性的平衡发展 从曾经集中于系统的研发,为金融行业提供金融技术支持,到现在开始面向用户直接提供金融服务,反映出现代金融的发展趋势的特征是在IT技术与金融专业性之间寻求平衡。 以银行业为例,全国性结算系统的开发和运营,自动取款机(A TM)的普及,以及近年来的网络银行,智能手机应用软件等等的发展,无论是从消费者的角度,还是从金融服务提供方的角度,都要求金融行业不断导入新技术新知识,更新金融行业服务的形态和内容。比如,一方面,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消费者对信息的“检索”能力大大增强,而智能手机的

2020中国汽车金融报告

洞见 罗兰贝格 09.2020 上海 / 中国 罗兰贝格2020中国汽车金融报告

2019年,中国乘用车新车销量延续了下滑势头,较上年继续下降近10%。随着中国汽车行业进入发展成熟的“新常态”时期,汽车金融市场的整体增速也开始减缓。与此同时,各种背景的公司继续涌入汽车金融市场,现有行业玩家也不断投入,加剧的竞争压缩了行业整体利润空间。日益严格的监管引领行业走上规范化的道路,但也给部分玩家带来经营压力,提出转型要求。 进入2020年,疫情成为各行各业讨论的关键词。汽车金融行业也受到巨大冲击,行业亟待反弹。在这样的背景下,汽车金融企业需要对自我进行审视,重整旗鼓,摆脱粗放的经营模式,塑造可持续的发展竞争力。 尽管困难重重,前市并不悲观,许多积极的市场变化驱动着行业前进。细分场景逐步明确,待拓空间逐渐明朗。拨云见日,我们看到汽车金融市场孕育着许多新的机遇。 汽车本身的变革将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推动汽车金融的发展和变化。在汽车新四化的浪潮下,新能源和移动出行都催生出了区别于传统的金融需求,对乘用车金融的模式和渠道都将带来深远的影响。在这过程中,汽车金融企业迎来梳理业务、自我塑造的窗口。 与此同时,我们也发现,二手车销量及其对应的金融市场仍在快速成长,行业基础和规范的建立是大势所趋。从事二手车金融的企业迎难而上,继续努力创造市场秩序,随着数据体系的完善,突破业务瓶颈指日可待。 在本报告中,我们首次覆盖了商用车金融市场,对市场趋势、竞争格局和模式演变进行了总结。商用车新车金融是一个规模近3,000亿元的大市场,具备较高专业性,尤其在渠道开拓 和风险管理等方面具有其独特鲜明的发展特点。此外,商用车在用车环节占据了更大的全生命周期价值,为相关金融服务提供了巨大的想象空间,正待不断进取的企业进行开拓。面对各细分市场的机会,树立独特优势对于汽车金融企业来前言 面图片: S e r g e y N i v e n s - F o t o l i a 力创造条件。用车环节金融和出行金融服务也将成为汽车金融企业商业模式拓展的必争之地。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我们倡导开放合作、共同创新的发展主旋律。 本报告是罗兰贝格自2014年发布《中国汽车金融报告》以来的第六期。罗兰贝格持续观察汽车金融市场的变化趋势,并基于行业洞察提供相应的分析及预测,谨以此报告抛砖引玉,在这机遇和挑战碰撞的市场环境中,为行业相关人士提供思考,共同推进中国汽车金融行业的蓬勃发展。

中国金融科技发展现状与趋势

中国金融科技发展现状与趋势2017-01-20?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香港交易所首席中国经济学家巴曙松 金融科技(Fintech)是当前金融界十分关注的话题。目前,中国的互联网金融行业进入到一个阶段性的调整时期,在这样的氛围下讨论金融科技,能提供一个反思和总结的机会,客观分析一下中国金融科技发展的现状和趋势。 金融科技通常被界定为金融和科技的融合,就是把科技应用到金融领域,通过技术工具的变革推动金融体系的创新。全球金融稳定委员会对金融科技的界定是,金融与科技相互融合,创造新的业务模式、新的应用、新的流程和新的产品,从而对金融市场、金融机构、金融服务的提供方式形成非常大的影响。金融科技的外延囊括了支付清算、电子货币、网络借贷、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人工智能、智能投顾、智能合同等领域,正在对银行、保险和支付这些领域的核心功能产生非常大的影响。 三个发展阶段 如果从IT技术对金融行业推动变革的角度看,目前可以把它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可以界定为金融IT阶段,或者说是金融科技1.0版。在这个阶段,金融行业通过传统IT的软硬件的应用来实现办公和业务的电子化、自动化,从而提高业务效率。这时候IT公司通常并没有直接参与公司的业务环节,IT系统在金融体系内部是一个很典型的成本部门,现在银行等机构中还经常会讨论核心系统、信贷系统、清算系统等,就是这个阶段的代表。 第二个阶段可以界定为互联网金融阶段,或者叫金融科技2.0阶段。在这个阶段,主要是金融业搭建在线业务平台,利用互联网或者移动终端的渠道来汇集海量的用户和信息,实现金融业务中的资产端、交易端、支付端、资金端的任意组合的互联互通,本质上是对传统金融渠道的变革,实现信息共享和业务融合,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包括互联网的基金销售、P2P网络借贷、互联网保险。 第三个阶段是金融科技3.0阶段。在这个阶段,金融业通过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这些新的IT技术来改变传统的金融信息采集来源、风险定价模型、投资决策过程、信用中介角色,因此可以大幅提升传统金融的效率,解决传统金融的痛点,代表技术就是大数据征信、智能投顾、供应链金融。

浅谈金融业的发展趋势

浅谈金融业的发展趋势 【摘要】近几十年来,金融业的变革一直未曾中断过,其发展趋势究竟应该怎样来描述才更加合适,也许还有待深入研究和探讨。本文根据金融理论知识、以及接触到的资料和实际情况,初步归纳了金融业发展的十大趋势。 【关键词】金融业趋势金融 近几十年来,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金融业从体制、管理到业务、监管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有人称之为金融改革,有人把它叫为金融革命,还有人称其为金融创新。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金融业的变革一直未曾中断过,金融业的发展究竟何去何从?本文对其进行了初步归纳,其发展主要有以下十大趋势。 一、混业经营是众望所归,但需要一个过渡期 随着社会的进步,金融赖以生存的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分业经营的某些弊端开始凸现,毕竟分业经营在某种程度上人为地分割了金融市场,这就造成了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信托公司等机构在业务上不能形成互补,也造成了社会公众的长短期资产和负债难以适时转化,妨碍了金融业更快更好地向前发展。环境的变化呼唤金融混业经营时代的到来,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以及计算机与互联网的广泛应用,金融产品的开发能力、金融信息的传播速度、金融机构业务的扩张能力、金融监管水平都大大提高,使金融机构可以涉足原先没有能力涉足或不敢涉足的非传统领域。另外,混业经营也是分散金融风险和提高金融业竞争力的需要。从全球大环境看,混业经营成为大势所趋,但普遍实现混业经营还需要一个过渡期,因为实施混业经营需要一些前提条件。其前提条件之一是金融市场化程度要高。第二个条件是有较强的风险防范能力。条件之三是法律制度要完善。第四个条件是要有较高的经营管理水平和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 二、直接融资比重上升,且融资趋向证券化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融资结构也开始发生变化,直接融资比重开始上升。

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趋势

二、高职商务英语教材使用现状调查 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人才能力需求发生了新的变化,而 人才培养模式依旧。课程设置仅仅简单地沿用本科的培养计划和课程体系,在教学内容上也没有体现,忽视了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致使商务英语教学目标定位不明确,实际教学中存在大量问题。 单从教材方面看: 1.目前普遍开设商务英语专业的高职学院安排的英语 课多于商务课,技能训练成为学期教学活动中的“点缀”。课程设置和教学计划随意性太强。 2.可选的高职商务英语教材少。纯英语教材多,商务 知识教材有,但能将两类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结合起来的教材并不多。教材内容陈旧。教师只好选用本科教材或考证教材。具备运用英语技能解决商务方面问题的能力的学生人数在整体人数的比例不高。 3.课堂教学内容和课外实训实习内容脱节。课程结构 体系偏重理论性,更缺少相应配套的实训类教材,不能反映一线岗位对应的知识和技能的要求。高职商务英语教学模式仍以教师讲授为主。 4.教材不能全面地构建学生的职业能力。现行教材内 容只能单纯性地培养学生专业能力,毕业生在实际1=作中表现出本行业职业道德素质和水准缺失,与企业期望值有一定差距。 四、基于工作任务过程的商务英语校本教材的开发 1.开发团队 基于工作任务过程的商务英语校本教材的编写团队应 由学院、行业专家、教师、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共同组成。结合“企业型专业”的专业建设模式,从市场调查结果入手,由用人单位提供典型岗位人员能力和工作任务需求,同时,听取教师、毕qk生在一线教学中的意见和建议,组织编写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邀请行业专家对课程体系和教材设置、内容进行评审。只有源于企业的工作任务项目,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项目的作用。 2.任务确立 商务英语校本教材的开发以岗位工作群的工作任务过

2018年中国金融业发展现状分析发展趋势分析

2018年中国金融业发展现状分析及发展趋势分析【图】 一、中国金融业发展现状分析 2017 年7 月召开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提出三大任务,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全国金融工作会议被视为中国金融界最高规格会议,1997 年以来,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每五年召开一次。2017 年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将指引未来多年金融业的发展,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等原则将会在金融监管中得以落实。 2017 年12 月出台的资管新规(征求意见稿)中提及,规定的出台是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资管新规象征着融监管正式进入到一委一行三会框架的新阶段,金融业进入到了统一协调监管的新时代,金融监管趋严方向不改。当部分市场参与者认为金融去杠杆去的差不多之时,2017 年12 月中下旬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却再次定调,防范化解风险特别是金融风险位列今后三年三大攻坚战之首。而防范化解风险重点是金融风险,根源是高杠杆率,目标是使得宏观杠杆率得到有效管控。金融去杠杆不是结束,而是开始。 2018 年是今后三年的开局之年,预计会比2017 更严,2018 年去杠杆尤其是金融去杠杆将进一步推进。2018 年上半年可能仍有较多 监管政策出台,且监管协调性大幅提升。 1、金融防风险,任重道远 自2012 年以来,监管机构相继放松了对保险资管、券商资管、基金及基金子公司专户的监管限制。在此过程中,部分资管机构逐步演变成为影子银行产品的通道,商业银行资金借助各类通道追逐高收益资产。期限利差驱动之下,商业银行通过同业存款、同业存单等短久期负债去对接期限3-5 年的资产,期限错配情况严重。 老16 家上市银行同业负债规模(含应付债券)规模仍达24.7 万亿

中国资本市场发展报告(摘要)

中国资本市场发展报告(摘要) 20世纪70年代末期以来的中国经济改革大潮,推动了资本市场在中国境内的萌生和发展。在过去的十多年间,中国资本市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区域到全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在很多方面走过了一些成熟市场几十年甚至是上百年的道路。尽管经历了各种坎坷,但是,中国资本市场的规模不断壮大,制度不断完善,证券期货经营机构和投资者不断成熟,逐步成长为一个在法律制度、交易规则、监管体系等各方面与国际普遍公认原则基本相符的资本市场。 中国资本市场从开始出现的第一天起,就站在中国经济改革和发展的前沿,推动了中国经济体制和社会资源配置方式的变革。而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对市场化资源配置的需求日益增加,资本市场在国民经济中发挥作用的范围和程度也日益提高。资本市场的出现和发展,是中国经济逐渐从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转型过程中最为重要的成就之一,而资本市场改革和发展的经验,也是中国经济改革宝贵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 未来,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首先,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巨大的融资需求将有很大一部分依靠资本市场来满足;其次,中国经济迫切需要调整

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将在这一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第三,长期以来,中国的金融体系高度依赖以银行为主的间接融资,迫切需要提高直接融资比重,防范金融风险,而这种转变必须通过做强做大中国资本市场来实现;第四,在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建立和完善多层次养老体系、改革医疗保险体制和建设新农村等重要领域,也要求资本市场提供全面有效的金融支持和金融服务;第五,随着金融市场全球化、一体化的趋势不断增强,各国资本市场和金融中心的竞争日益加剧,资本市场的发展和监管模式日新月异,资本市场的竞争力和发达程度已经成为国家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未来,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党的十七大描绘了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蓝图,对资本市场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需要资本市场满足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带来的融资需求;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资本市场对创新型企业发展的大力支持,以资本为纽带引导和支持生产要素向创新型企业集聚,促进科技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需要通过资本市场发挥资源配置的作用,实现资源跨地区和跨产业的整合,通过

当前中国金融形势和金融市场发展

一人民币升值周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持有人民币资产和票据是世界话题,外币大肆进入中国的趋势很难改变,长牛市场格局不变; 2、居民存款搬入证券市场,造成所谓的“流动性泛滥”,给政府出了很大的难题。针对这一问题,政策导向明确告诉大家,一定要打击股市投机,树立投资理念,事实上市场已经有了回应; 3、外汇储备暴库、“全民炒股”和中外机构博弈己经影响了金融平衡,出口退税政策、QDII等新政,告诉大家国家己实质性考虑外汇平衡问题,有时会牺牲局面利益,才能保证大局健康发展; 4、保持证券市场的稳定,对大型国企IPO和全流通有利,政府既不希望证券市场大幅涨跌而造成对政治、经济的伤害,但又挡不住瞄准中国资本市场的资金的冲击,只能用政策来调控这个市场; 5、大力发挥基金在市场中的主导地位,将是今后的主流方向,现在大批股民的热钱将不断回到基金市场,符合政策导向,选择好的股票将成为基金公司的事,而选择好的基金品种,将成为今后的主要社会话题。 我的最后结沦:少碰股票、选择好的时机和基金品种,分享证券市场带来的财富。 当前中国金融形势和金融市场发展 一当前宏观金融形势总体运行平稳,但是依然存在一些隐忧 今年以来,国民经济继续快速增长,消费需求稳定增长,城乡居民收入稳步提高,对外贸易增势强劲,财政收入大幅提高。当前金融运行总体平稳。但值得注意的是,经济运行中仍然存在投资需求膨胀过快、货币信贷增长偏快、通货膨胀压力加大等问题。 据初步统计,3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23.18万亿元,同比增长19.2%;全部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17.90万亿元,同比增长20.66%,本外币贷款一季度新增9122亿元,其中人民币贷款增加8342亿元,同比多增238亿元。为了防止货币信贷过快增长,引发通货膨胀或资产价格泡沫,形成新的银行不良贷款,防范金融风险,中国人民银行开始采取了一些政策措施,包括将自4月25日开始再次提高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实行差别准备金率制度和再贷款浮息政策等。此外,中国人民银行提高了央行再贷款利率和再贴现利率。 从宏观经济角度看,当前我国宏观经济形势需要研究的主要问题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货币供应量增幅偏快,今年以来M1和M2实际数据均高于预测;信贷增长速度偏快,比年初预期高出10个百分点。提高存款准备金的政策,将有助于控制货币投放和贷款增加速度,保证金融市场的平稳运行。第二,我国直接融资所占比例依然过低,间接融资比重过高。虽然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证券市场不发达,企业直接融资困难,直接筹资不便利的问题,但是如此高的间接融资比例为全社会的资产负债管理和风险控制带来一定的难度。第三,M2占GDP的比重过高,到2003年,我国 M2占GDP的比重已经接近200%,这种高比例除了在极其个别的国家外,在全球范围内是没有的。虽然中国经济存在一定的特殊性,但是过大的M2表明,中国经济发展中融资过多依靠银行体系,风险集中度偏高。第四,总储蓄率依然偏高。2003年我国的总储蓄率进一步上升到47%,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拉动,消费需求所占比重有待进一步提高。上述问题都需要进一步研究和讨论,这些问题的解决都离不开金融市场的发展。 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金融市场发展方面取得了重要的进展 首先,金融市场体系已经初步建立。目前我国已经基本建立了证券期货市场、货币市场和银行间外汇市场。其次,金融市场参与主体日益多元化,不仅包括商业银行、社会保障基金、信托公司、保险公司和证券公司,自2003年起,还引入合格的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对我国金融市场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第三,市场产品的逐步多样化,不仅包括金融债、国债、中央银行票据,公司股本和债务性债券,而且在证券和银行业产品方面不断推陈出新。ABS、MBS和CDO 等银行类创新产品、开放式基金等证券类创新产品都有强烈的需求。第四,跨市场的金融创新产品不断出现,例如货币市场基金的出现,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发展等。 但是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金融市场还是存在产品匮乏、简单化的问题,金融深化程度还不足,在不少方面还存在创新压抑的现象和问题。 三、经济不断发展和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要求我国金融市场必须进一步发展,要求有关部门适应形势,转变观念。与此同时,金融产品必然发生相应的转变 首先,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过渡期的结束,随着国民待遇的实现,市场准入的逐步放松,金融业面临的国际竞争将进一步加大。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承诺和中国自身经济发展的需要均要求我国必须加快金融市场的发展。其次,

中国金融市场发展趋势预测

中国金融市场发展趋势预测 于可201100130045 金融2班 镡晓艳201100250038 金融2班 摘要:21世纪以来,我国金融业改革突飞猛进,特别是逐渐与国际金融接轨,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内在需要。未来中国金融市场将更加国际化,金融创新的速度也将加快,并且呈现出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联动的特征,金融市场的深度也将增加,利率和汇率都将实现市场化。本文在对我国金融业改革进行总结基础上,分析了目前国际金融发展背景下我国金融业改革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并对我国金融业改革方向和未来前景进行了初步的展望。 一个国家能否具有持续不竭的发展动力,关键在于是否拥有一个充满活力的金融市场。通过金融市场可以实现资源的整合与配置、风险的流动与分散、产品的定价与创新、财富的培育与管理。对于中国这个正在飞速崛起的世界大国,如何建立起与自身经济相匹配的金融市场,对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意义重大。 1我国金融市场发展现状 自从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金融市场作为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到迅速的发展,但是2007美国金融危机爆发,通过海外投资和进出口贸易影响中国的金融市场,中国的经济增长主要还是来自于外需,而美国是中国最大的贸易顺差来源,当美国遭受这么大的金融危机以后,中国肯定免不了受影响,关键是在于影响的大小,而由于人民币币值一开始低估,人民币现在面临的升值压力将会影响到我国的金融市场。 1.1 金融结构的不完善 近年来,我国的金融市场虽然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金融结构的发展问题也渐渐凸显,银行金融结构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发展失衡的情况也越来越突出,这制约着我国金融市场的整体发展,将会给中国经济带来巨大的伤害。由于金融结构的明显不合理,出现了很多制约金融市场健康发展的因素,所以其现在的结构状态仍然不能满足现在中国金融市场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适应经济全球化的需要,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全球化和我国的金融效率。我国现阶段的金融组织体系由国有商业银行,股票,证券和区域城乡合作金融等四个层次组成,虽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金融组织体系已经有了一定的进步,但是横向看来,我国的金融组织体系在国际金融市场中仍处于一个很低的位置,证券业和保险业的发展存在明显的不足。同时中国的金融市场主体不够完善和成熟,金融工具的种类不是很多,已经发明的金融工具的运用次数也很少。金融市场的交易价格也还不合理,比如证券市场,我们要把参与主体在证券市场的收入从买卖差价上转移到资本利得上来。综上所述,中国整体的金融市场都有待改善。 1.2 金融市场的交易规模发展较良好 当前我国的金融市场的交易规模持续发展,在加快资金流动,资源优化配置上取得了较大的发展,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之间合作得很好,这样才有助于中国金融市场的发展和中国金融市场国际化。 1.3 金融市场的价格波动剧烈

中国金融机构体系的发展现状与发展趋势

中国金融机构体系的发展现状与发展趋势 中国金融机构体系的发展现状与发展趋势 一、银行产生和发展的主要过程及现代银行体系建立的途径 银行是在商品生产和市场交易逐步发展的过程中产生与发展起来的,因而是经济发展的产物。 在金属货币出现以后,就出现了早期的金银兑换、保管和汇兑业务,形成了早期的货币兑换商和钱在银号等机构。如在欧洲的古希腊与古罗马时期,就有了大量的金银保管兑换与放贷的记载。但一直至漫长的中世纪结束前,这种钱庄业务一直停留在传统的形式上。 近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与工业革命,是传统的货币经营业向现代金融业转变的主要动力。到16世纪中叶,地中海沿岸各国的工商业与贸易有了较大的发展,为了适应经济的发展与存款。贷款的要求,出现了最早的商人银行,这些商人银行既办理存款与贷款,也从事转帐结算业务。但他们的贷款往往带有高利贷性质,使一般工场手工业主和商人很难获得贷款,即使获得也会因高额利息而无利可图。这显然不能适应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必须建立资本主义的银行。 在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的推动下,真正现代意义上的银行在17世纪末至明世纪中逐步发展起来了。现代银行体系的建立并取代传统的货币经营业、高利贷商,是通过两条途径实现的:一是旧式的高利贷银行在新的经济条件下,调整放款原则而逐渐转变为现代的银行,主要特征是较大规模地吸收社会资金,同时以较低的利率发放贷款;二是按照资本主义原则组织的股份制银;行,其一开始就具有现代商

业银行的性质,并从事大规模的融资与贷款活动,股份制的商业银行因其资本雄厚、融资能力强,贷款利率低,所以逐步成为现代信用领域的主导形式,银行成为整个社会信用的中心。1694年,英格兰成立了第一个现代银行——英格兰银行,其建立标志着高利贷在信用领域的垄断地位被打破。从此以后,现代银行在欧洲就广泛地发展起来了。 二、银行是一种特殊的企业,如何理解? 银行是一种金融机构,也是一种企业。说它是企业,是因为它与一般的工商企业有共同之处。企业的共同特征是:从事直接的经营活动,具有一定的资金,独立核算,并通过经营活动获取利润。银行具有企业部门的一切特征,它是实现资本循环周转的一个必要环节。 与其他企业相比,银行又具有一般企业所不具备的特殊性,这些特殊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银行的特殊利益。银行的特殊利益大致可概括为两个:①从行业特点得到的好处,即不需投入很多的自有资本即可进行经营活动,并可赚取可观的收益。②从国家的干预以及与国家政权的密切关系中得到的好处。 2.银行的特殊风险。银行作为经营货币信用的特殊企业,它与客户之间并非是一般的商品买卖关系,而是一种以借贷为核心的信用关系。这种关系在经营活动中表现为以信用为基础,以还本付息为条件的借贷,即银行以存款方式向公众负债、以贷款方式为企业融资。银行经营活动的这种特殊性,在激烈的竞争中产生特殊的风险:①信

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趋势与特点分析

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趋势与特点分析 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国际经济贸易逐步加大,在国际经济领域里,国际金融市场的作用至关重要。主要体现在国际资本的转移、国际劳务的输送、国际商品的买卖、黄金及外汇的买卖和国际资金货币体系运转等各方面都依赖于国际金融市场来完成。国际金融市场上新的融资手段、投资机会和投资方式层出不穷,金融活动也凌驾于传统的实质经济之上,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主导因素。因此,国际金融市场在促进世界经济的繁荣发展方向上起着主导地位,对于我国来说,做好国际金融市场变化的研究具有重大意义。 一、国际金融市场的内涵及作用 国际金融市场是指从事各种国际金融业务往来的场所。它是在国际化生产的条件下建立的,并且随着国际之间长短期资金借贷和国际贸易逐渐成长起来的,目前,国际金融市场是国际经济化的重要一部分,对促进国际经济的良好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有利于资金的国际化 由于跨国大公司的经营方式是商品销售随着生产地域的变化而发生转移,这样就导致需要在世界各国范围内进行资金调配。国际金融市场可以提供这样的功能,它能够有效的提高跨国公司生产、流通中的游离资金的利用程度,为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的良好发展提供先决条件。 (二)促使国际融资的畅通化 由于国际金融市场的独特优势,使得其具有国际融资的能力,并且全球各国都可以充分利用和调配这部分闲置的资金,为自己国家的经济建设所用,久而久之,国际金融市场自然而然就形成了一个资金汇集的场所。 二、国际金融市场的类别 (一)按交易种类划分 根据国际金融市场中交易种类的不同,可以分为期权市场、期货市场和现货市场三种。期权市场主要是从事期权的交易;期货市场的交易类型是股指期货、利率期货、货币期货、贵金属期货;现货市场就是做现货交易的场所。 (二)按借贷期限划分 通常资金信贷按期限可分为短期资金市场和长期资金市场,其中短期和长期的界限为一年。资金信贷时间在一年以内的交易为短期资金市场;当信

中国金融行业发展现状

金融业在国民经济中处于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地位,关系到经济发 展和社会稳定,具有优化资金配置和调节、反映、监督经济的作用。我国经过十几年改革,金融业以空前未有的速度和规模在成长。一,我国金融业现状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各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农业所占比重下降,金融业逐渐提升份额,形成金融行业在国民经济占主要份额的局面。 我国自从加入WTC后,不断完善多层次多功能金融市场体系,银行交易与信息系统服务日臻完善。 目前我国已基本建立证券期货市场,货币市场和银行间外汇市场,实现主体多元化的发展,包括商业银行,社会保障基金,信托公司,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机构。 1999年之前,国际金融业主要有两种经营模式:(1)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混业经营的欧洲模式;(2)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分业经营的美国模式。 1999年11月12日,美国签署《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取代了将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严格分开的《格拉斯————斯蒂格尔法》。 混业经营是金融企业为了实施多元化经营,加强综合竞争力所采取的重大变革。 从分业经营到混业经营,这一国际金融业的发展趋势,也预示了我国金融业的发展趋势。 80 年代,我国银行都开办了证券、信托、租赁、房地产、投资等业务,实质上进入了“混业经营时代。 1995 年5 月《商业银行法》正式从法律上确立了国有银行分业经营的

制度。 随着我国金融业的迅速发展,国内金融市场与国际市场逐步接轨,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步伐的加快,中央银行金融调控手段的市场化改革有了实质性突破。 如借鉴国际经验,以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和风险管理取代贷款规模指令性管理;大幅度下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适时多次降低存款贷款利率,扩大中小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范围,稳步推进贷款利率市场化进程;努力拓宽融资渠道,积极发展股票、债券、投资基金等直接融资方式,等等。 2017 年以来,我国经济在加速增长中收到通货膨胀等压力的阻碍,我国政府修改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法》,将中国人民银行的职责扩大为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维持金融行业稳定和提高金融服务等。 中国人民银行高度重视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科学性和预见性,根据国内外的金融形势变化适时调整货币政策,运用宏观调控的方式来调整我国金融行业的发展方向。 而中国人民银行在1984 年独立行使中央银行职能的同时, 建立了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 我国历年来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控情况自从我国实行存款准备金制度近三十年来, 存款准备金率经历了四十五次调整, 存款准备金制度经历了从初创到逐步成熟的发展过程, 成为了重要的货币政策工具 之一。 二,我国金融业发展的问题整体上看,我国金融业仍然实行分业经

中国金融行业发展环境分析(报告精选)

北京先略投资咨询有限公司

2012-2015年中国金融行业发展环境分析 (最新版报告请登陆我司官方网站联系) 公司网址: https://www.docsj.com/doc/f8829640.html, 1

目录 2012-2015年中国金融行业发展环境分析 (4) 第一节经济与金融环境 (4) 一、全球经济金融环境及对中国的影响 (4) 二、中国宏观经济环境分析 (4) 1、农业生产再获丰收 (5) 2、销售平稳增长 (5) 3、居民消费价格基本稳定 (6) 4、货币信贷平稳增长 (7) 5、人口就业总体平稳 (7) 2、固定资产投资历史变动轨迹 (8) 3、进出口贸易历史变动轨迹 (11) 三、中国宏观经济发展趋势 (12) 第二节监管环境 (15) 一、全球金融监管改革综述 (15) 二、中国金融市场的监督管理 (18) 三、中国金融市场监督管理的机构 (19) 四、中国金融市场监督管理的手段 (19) 第三节细分行业税收优惠政策 (21) 一、银行业、非银行金融机构 (21) 二、保险业 (29) 三、证券业和期货业 (36) 第四节农村金融业财税支持政策 (36) 一、农村金融财税支持政策现状 (36) 二、农村金融财税支持政策的制度缺陷 (38) 三、完善农村财税支持政策的建议 (41) 2

3

2012-2015年中国金融行业发展环境分析 第一节经济与金融环境 一、全球经济金融环境及对中国的影响 1、由于中国国际收支的资本项目还未完全开放、资产证券化的规模还处于初级阶段、中国有大量外汇储备,这些因素是中国免于受到此次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 2、但是,中国金融资产在美国的实际损失预计也是巨大的,具体数字有待今后的时间来检验和消化;(如中投对大摩、黑石、货币基金的投资损失惨重,各大银行持有的次贷及雷曼债券损失也将是巨大的,这从平安90%的巨大投资损失可以看到) 3、中国虽然没有在金融上遭受严重危机的冲击,但全球金融危机及经济衰退的影响对中国的冲击和考验也是严峻的。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国际分工高度化、中国长期以来用外需来支持经济的发展模式等,都决定了中国不可能再一枝独秀。正所谓“覆巢之下,焉有完卵! 4、世界巨头的危机靠他们自己是无法消化的,例如美国7000亿美金的救市资金肯定不会自己全部买单,中国势必会成为最终的买单一族,只是买单多少的问题而已; 5、中国虽然采取了一系列的举措,试图用启动强大的内需来化解此次外需不足造成的经济影响,但为时太晚,长期的外需拉动型经济岂是短期内可以改变的。而且中国面临着通胀、通缩、滞胀的三重威胁,势必使中国的政策制定较为艰难,只能两权相害取其轻。但是,现在消费者的心理预期已经改变,即使连续降息也难以在短期拉动内需,经济发展速度的放缓甚至短期衰退都是可能的。 二、中国宏观经济环境分析 1、GDP历史变动轨迹 2013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56884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7.7%。分季度看,一季度同比增长7.7%,二季度增长7.5%,三季度增长7.8%,四季度 4

金融行业的发展前景

金融行业发展前景和未来职业规划 金融业是一个传统行业,同时在我国也是一个发展中的行业,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首先社会各阶层各行业所有人,都需要资金融通,不论长期的或短期的资金需求,不论国内的或海外的现金需求,不论即期的或远期的资金需求,金融业都可以满足这些需要。其次赚到一点钱的企业或个人,他的金钱需要有个存放或运用的去处,金融业正可以满足这个需要。而且随着中国金融业的开放,外资银行的进入,国内金融机制的改革,民营的金融机构、保险机构也会在增加,金融业在我国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受过比较好的金融专业教育的学生,将会有很多的发展机会。 一,九类金融人才的需求: 目前国内金融市场,对金融人才的需求很大,尤其是急缺金融分析师、金融工程师、特许财富管理师、基金经理、精算师、副总裁级高管、稽查监管人员、产品开发人员、后台工作人员(在财务、结算、税务方面有经验)等九大类人才。 金融分析师(CFA):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获得CFA资格几乎是进入投资领域从业的必要条件,全球至今仅有3.55万人通过考试,而我国大陆,目前约50人拥有此资格,未来3年对CFA的需求量将超过5000人。 金融工程师:注重金融市场交易与金融工具的可**作性,将最新的科技手段、规模化处理方式(工程方法)应用到金融市场上,创造出新的金融产品、交易方式,从而为金融市场的参与者赢取利润、规避风险或完善服务。 特许财富管理师:5年以上金融机构工作经验,有良好的经济学基础和至少精通两个投资领域,其要求之高,很少人能通过。 投资管理人才:市场急需大量的投资管理人才,这些投资管理人才主要包括风险投资人才、融资租赁人才、金融业务代表、个人投资顾问等。 稽查监管人员:有能力胜任者,只有在薪水能高于原先30%到40%才愿意跳槽。 二,金融业的资格证书和考试 1、证券从业资格证书:此为入门证书,是进入证券行业的必要证书。共考五科:基础,交易,发行与承销,技术分析和基金。 2、期货从业资格证书:同证券从业资格证书一样,也是入门所需证书。高中学历以上报考即可,共考两科,基础和法规。金融期货即将推出,俱期货人才应该会变的抢手。 3、保险中介人从业人员资格考试:可分为(1)保险代理从业人员资格考试 ;(2)保险经纪和保险公估从业人员资格考试 4、个人金融理财人员(Financial Advisor)也被称为金融理财师、金融策划师、金融顾问等。他们的主要职责是根据客户的短期和长期的金融需要和金融状况,为客户提供购买适合客户需要的金融产品的建议。 5、金融投资分析人员(Financial Analyst)也被称为金融分析师、证券分析师或投资分析师。他们一般就职于银行、保险公司、基金公司、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帮助这些公司或公司客户作出理性的投资决定。 CFA是“注册金融分析师”(Chartered Financial Analyst)的简称,也称“特许金融分析师”,它是证券投资与管理界的一种职业资格称号,由美国“注册金融分析师学院”(ICFA)发起成立。 有“全球金融第一考”之称的CFA证书是证券投资与管理界的一种职业资格认证,是由美国投资管理与研究协会AIMR现名为CFA INSTITUTE于1963年设立的,是目前全球规模最大的职业考试,也是全美及全球重量级财务金融机构投资及分析从业人员必备的证书。鉴于CFA考试的正规性、专业性和权威性,其资格在全球金融领域内受到广泛的认可,是进入银行、投资、证券行业的从业通行证,被戏称为“华尔街的入场券”。(https://www.docsj.com/doc/f8829640.html,) CFA考试侧重于投资和财务分析理论,比较适合金融机构研究和投资管理人员、金融专业的博士或硕士。CFA资格授予广泛的各个投资领域内的专业人员,包括基金经理、证券分析师、财务总监、投资顾问、投资银行家、交易

关于金融市场发展趋势的思考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sj.com/doc/f8829640.html, 关于金融市场发展趋势的思考 作者:周景怡 来源:《现代营销·理论》2020年第01期 摘要:本文根据最近金融市场的发展趋势简要概括了金融市场近年发生的三点变化:金融市场国际化的速度加快、金融科技的发展迅速、金融监管环境日趋严格阐述了金融随着时代和技术的改变是如何变化的,本文简要阐述了这些变化并给出了相关趋势的分析。 关键词:金融市场;趋势;变化 一、金融市场国际化速度加快 金融市场国际化是金融业务的发展趋势之一。金融市场发展超越国界的限制,与世界金融日益融合,逐渐趋向全球一体化。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①金融机构跨国化。不仅发达国家在世界金融中心设立了大批的跨国银行,而且发展中国家也在境外设立了一批离岸金融中心和金融机构。②金融资产经营国际化。 欧洲货币市场、欧洲债券市场和全球性股票市场的建立,使人们可在离岸市场上经营世界任何一国的货币金融资产。③货币国际化。黄金作为世界货币的职能已经蜕化,人们可以通过国际汇兑来转移各国间的货币购买力。不仅美元、德国马克、英镑、日元可作为国际结算货币,而且还有大批中等发达国家甚至发展中国家的货币也逐渐成为可自由兑换的货币,朝着世界货币的方向发展。④现代信息网络全球化。现代信息革命在国际金融领域的普及和发展,使得各国间的资金调拨业务可以通过电讯设备在瞬间完成,从而使各国的金融市场在时间和空间上联结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⑤价格信號趋同化。任何一国的利率和汇率明显背离利率平价关系,都会导致社会游资在各不同国家之间的迅速流动,导致一国或数国外汇市场价格的大幅波动,从而使全球金融市场的价格信号趋向一致。 二、金融科技发展迅速 2017年1月,英格兰银行总裁、国际清算银行金融稳定委员会主席马克卡尼首次提出, 广义的金融科技是指技术进步带来的金融服务创新,这些穿心包括新的业务模式、新的应用、新的流程和新的产品,金融科技会对金融市场、金融机构、金融服务的提供方式产生重要影响。本质上来讲,金融科技是技术驱动的金融穿心,它没有改变金融跨时间和空间配置金融资源、管理风险等核心功能,依然符合金融合约的内涵。 金融科技注重以科技手段对金融服务进行改造和颠覆,数据和技术是金融科技的两个重要因素。金融科技可以将原有的以人为媒介的规章制度和流程控制如手续、审批、风控等,转变为以技术控制的订单监控系统、用户评估模型、风险决策系统等自动化流程,从而最大程度地

人民银行发布《2018年中国金融市场发展报告》

人民银行发布《2018年中国金融市场发展报告》 吉林银行招聘网为您提供吉林省银行招聘包括中国银行、农业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政策性银行、大型股份制银行、地方性银行、外资银行等考试报名时间、报名入口、职位表、备考指导、时事政治、模拟试题、笔试面试/递补/体检等考试信息。更多吉林省银行招聘考试信息,请关注吉林中公金融人。 2018年,全球经济增长势头放缓,国际金融市场走势分化,整体金融环境有所收紧。面对国内外经济金融影响因素增多的复杂环境,中国经济发展总体平稳,经济运行保持较强韧性。金融市场运行稳中有进,市场改革与创新持续深入,服务民营企业、小微企业等实体经济功能更趋优化,对外开放举措有序推进,市场化、法治化防范化解金融市场风险取得积极进展。为全面反映2018年中国金融市场运行的情况及特点,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组织相关机构共同撰写了《2018年中国金融市场发展报告》(中、英文版)。 报告包括总论、货币市场、债券市场、股票市场、外汇市场、黄金市场、保险市场、衍生品市场共8章、11个专题。总论部分着重描述了2018年中国金融市场发展的宏观环境、金融市场运行的主要特点和2019年我国金融市场发展展望。报告主体部分从市场运行情况及特

点、市场创新、制度建设及基础设施建设、对外开放、市场展望等方面对各金融子市场进行了全面深入的分析。此外,报告在附录部分编制了2018年中国金融市场发展大事记和金融市场统计数据。 《中国金融市场发展报告》是人民银行正式对外发布的全面介绍中国金融市场创新和发展情况的年度报告,自2006年起已连续出版并公开发行14期,对国内外公众全面了解中国金融市场的发展背景、现状和前景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