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意义未明的单克隆丙种球蛋白血症的表现

意义未明的单克隆丙种球蛋白血症的表现

意义未明的单克隆丙种球蛋白血症的表现
意义未明的单克隆丙种球蛋白血症的表现

意义未明的单克隆丙种球蛋白血症的表现

*导读:原因不明性巨球蛋白血症是具有淋巴细胞——浆细胞特征的细胞恶性增生,临床表现为异常细胞对脏器的浸润和大量单克隆IgM(巨球蛋白)的产生。……

本病常发生于老年,男性多于女性。初起症状较轻,可持续数年。随着病情发展,出现肝、脾和淋巴结肿大,出血和发热,酷似淋巴瘤和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90%患者有血清粘度增高,从而影响了血液循环和毛细血管的灌注,轻者有头痛、头昏、眩晕、雷诺氏现象,重者脑内血管栓塞引起嗜睡、痴呆,甚至昏迷、瘫痪。

本病诊断主要依据蛋白电泳中出现单克隆系巨球蛋白和骨髓象中典型的异常淋巴样细胞。

现代医学对本病的治疗有烷化剂。青霉胺等,必要时作血浆分离术。

中医虽无本病的记载,但据临床表现及病理特点,似与寒冷侵袭、正气内伤有关。固体虚受寒,气血被遏,阳气不能温运四肢,而发雷诺氏现象;血液凝滞脉络,脑失濡养,轻则头痛、眩晕,重则嗜睡、昏迷、瘫痪;气滞血瘀,雍遏络道,成为症积。治宜用温经散寒,益气活血之法。

单克隆丙种球蛋白病的临床免疫学特征

单克隆丙种球蛋白病突出的特点是患者血清在存在异常增多的

单克隆蛋白(monoclonalprotein,MP,M蛋白),其理化性质十分均一,是研究Ig结构、制备各亚类特异性杭血清的天然原料;但是多无免疫活性,所以又称副蛋白(paraprotein)。M蛋白可以是IgG、IgM、IgA、IgE或IgD,也可以是κ或λ轻链中的任何一型。若κ或λ轻链的合成超过重链时,则轻链游离于血清中,分子量为45kD,容易从尿中排出,这种现象早在1847年就由Bence-Jones测知,故以他们的名字命名为本周蛋白。

血清中的M蛋白多来源于骨髓浆细胞的恶性增生。与其他肿瘤细胞的发生相似,关于浆细胞异常增殖的真正原因尚未明了,可能与病毒感染或基因突变有关,通过这些因素触发浆细胞增殖。单克隆丙种球蛋白病可分为良性和恶性;除原发者外,也可继发于一些良性或恶性疾病。

单克隆免疫球蛋白血症

单克隆免疫球蛋白血症 单克隆免疫球蛋白血症可分为原发性单克隆免疫球蛋白血症和继发性单克隆免疫球蛋白血症。其病因尚不明了,可能与多种因素刺激导致单克隆B细胞-浆细胞过度增殖并分泌单克隆免疫球蛋白有关。原发性单克隆免疫球蛋白血症患者一般不具有多发性骨髓瘤或其它B淋巴细胞增生性疾病的症状和体征(如贫血,淋巴结肿大,浆细胞瘤,骨损害和淀粉样沉积)。有些患者常常是因蛋白电泳偶然发现血、尿中出现M蛋白而诊断。目前的处理标准是观察不需治疗。 1疾病简介 单克隆免疫球蛋白血症既可是浆细胞病的特征,也可出现于某些浆细胞疾病或原因不明。伴发于非浆细胞病的单克隆免疫球蛋白血症称为继发性单克隆免疫球蛋白血症;原因不明的单克隆免疫球蛋白血症称为“意义未明单克隆免疫球蛋白血症”(MGUS),其诊断依据是血中出现单克隆免疫球蛋白,但既无浆细胞病也无可引起免疫球蛋白增多的其它疾病的存在。意义未明单克隆免疫球蛋白血症无需特殊治疗,但需长期随诊,因为部分患者可发展为多发性骨髓瘤。 2疾病分类 单克隆免疫球蛋白血症可分为①原发性单克隆免疫球蛋白血症;②继发性单克隆免疫球蛋白血症。 3定义 意义未明单克隆免疫球蛋白血症(MGUS)也称为原发性单克隆免疫球蛋白血症,其特点是患者无恶性浆细胞病或可引起免疫球蛋白增多的疾病,单克隆免疫球蛋白水平升高有限(血M蛋白小于30g/l),骨髓浆细胞小于10%,尿中少量或无M蛋白,无溶骨性损害,无浆细胞病相关性贫血、高钙血症或肾功能不全。无需特殊治疗,需要长期随诊,因为部分患者可发展为多发性骨髓瘤,巨球蛋白血症或淋巴瘤。患者多因体检或患其它无关疾病进行检查时发现。 4发病原因 病因尚不明了,可能与多种因素刺激导致单克隆B细胞-浆细胞过度增殖并分泌单克隆免疫球蛋白有关。

冷球蛋白血症的肾脏损害

冷球蛋白血症的肾脏损害 冷球蛋白是一种含有类风湿因子(RF)和单克隆或多克隆的免疫球蛋白,由B淋巴细胞增殖所致,在低温时沉淀的免疫复合物,冷球蛋白血症是由于冷球蛋白沉积于血管内皮,导致皮肤、肾脏、周围神经等病变,产生皮肤血管炎、肾小球肾炎和神经系统症状等主要累及中小动脉的系统性血管炎。冷球蛋白血症导致的肾脏损害常见的是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MPGN)[1].多种疾病如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感染和自身免疫疾病等可以出现冷球蛋白血症,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是导致混合性冷球蛋白血症(mixed cryoglobulinemia, MC)的常见原因,既往对HCV感染相关的MC主要是清除病毒血症,近年的研究表明针对B细胞的治疗也是有效手段之一。尽管HCV感染导致冷球蛋白形成和肾脏损害的机制仍然不明确,但近年来的研究有了长足的进步,本文着重综述HCV感染相关冷球蛋白血症及其肾脏损害的发生机制及治疗的研究进展。 冷球蛋白的性质及分类 冷球蛋白是在低温(0~4℃)沉淀,复温至37℃时再溶解的免疫球蛋白或免疫复合物,检测时在37℃取20ml血样在4℃低温放置7d,通过冷沉比容方法测定离心沉淀物量,通过免疫固定电泳分型,根据免疫化学成分冷球蛋白分为三型:Ⅰ型是单克隆冷球蛋白,Ⅱ型和Ⅲ型是混合性冷球蛋白(表1)。血清中Ⅰ型和Ⅱ型冷球蛋白的含量高,常大于5mg∕ml, Ⅲ型冷球蛋白的含量较低,常小于1mg∕ml。

应用敏感的免疫印迹或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可以检测出部分Ⅱ型 冷球蛋白含有特殊的寡克隆IgM或多克隆和单克隆混合IgM[2],称为 Ⅱ-Ⅲ型混合性冷球蛋白,为Ⅲ型与Ⅱ型冷球蛋白的中间状态。MC患 者的肝脏和骨髓中增殖的寡克隆B细胞中可检测出这型冷球蛋白[2]。其中2∕3的Ⅱ型或Ⅱ-Ⅲ或MC的RF为单克隆IgM-RF。小鼠的冷球 蛋白主要是IgC3型[3],部分原因是由于可变区存在阳离子残基,IgC3 的清除,抑制其产生冷沉淀[4、5].虽然人类Ⅰ型冷球蛋白血症和HCV 相关MC也以IgC3型占相对优势[6],但影响人类冷球蛋白形成的结构 特征仍不清楚。 表1冷球蛋白血症的分类及病因 类型组成发病率病因 Ⅰ型单克隆IgG、IgA,IgM 10%~15% 多发性骨髓瘤、华氏巨球 白血病(慢淋)、非何杰 金淋巴瘤等淋巴增生性 疾病 Ⅱ型单克隆IgM-RF (或IgG,IgA) 50%~60% 感染(主要是HCV感染),与多克隆Ig(主要是IgG)结合自身免疫或淋巴增生性(混合性)(或IgC、IgA) 疾病,“原发性”少见 Ⅱ-Ⅲ型寡克隆IgM-RF或多克隆 (混合性)和单克隆混合的IgM Ⅲ型多克隆Ig与多克隆Ig-RF 30%~40% 感染(主要是HCV感染)(混合性)(主要是IgM)结合自身免疫性疾病多见,“原 发性”少见 冷球蛋白血症的病因及发生机制 冷球蛋白血症主要见于三类疾病(表1):(1)肿瘤,如多发性 骨髓瘤,华氏巨球蛋白血症、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非何杰金淋巴瘤,

什么是高丙种球蛋白血症

什么是高丙种球蛋白血症? 血清蛋白以盐析法可以分为白蛋白和球蛋白。正常成人球蛋白估量为20~30g/L,超过35g/L称为高球蛋白血症。血清球蛋白浓度的升高主要取决于免疫球蛋白的含量,而α1、α2和β球蛋白一般变化幅度较小,不引起明显的高球蛋白血症。 高丙种球蛋白血症病因概要: 高丙种球蛋白血症的病因主要为:高丙种球蛋白血症离不开B细胞的生长、发育、活化与增殖。某些可以促进B细胞活化增殖的免疫活性细胞增殖或分泌细胞因子亦可促使B细胞功能增强。 高丙种球蛋白血症详细解析: 高丙种球蛋白血症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高丙种球蛋白血症离不开B细胞的生长、发育、活化与增殖。成熟的B细胞离开骨髓到达外周淋巴器官,接受适当的抗原刺激和T细胞提供的活化信号,并在多种免疫活性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作用下,B细胞活化成为母细胞,大量分裂增殖。在细胞分裂过程中,每个子代细胞均可在免疫球蛋白的可变区基因发生突变,而产生具有多种不同可变区的免疫球蛋白,即为多克隆免疫球蛋白产生的基础。此后B细胞发育成能分泌大量免疫球蛋白的浆细胞。若因CD40L基因缺陷或其他原因造成类型转换障碍,则出现单纯高lgM血症,伴有其他类型免疫球蛋白减少甚至缺乏。肝脏疾病时由于损伤的干细胞不能清除从肠道来的抗原,或由于门体分流而抗原直接进入体循环,大量不同抗原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故可有多克隆免疫球蛋白明显升高。高丙种球蛋白血症病理状态下机体的自身成分以及恶性肿瘤的组分均可刺激B细胞活化,进而合成免疫球蛋白。同时,某些可以促进B细胞活化增殖的免疫活性细胞增殖或分泌细胞因子亦可促使B 细胞功能增强,可以解释部分非B细胞来源的淋巴增殖性疾病如Castleman病、血管免疫母细胞淋巴瘤等疾病时的高球蛋白血症。 寡克隆丙种球蛋白来自于限制性激活的B细胞克隆,引起B细胞寡克隆增生的原因可能与抗原的本质、免疫系统的反应性缺失或接触抗原的组织缺少免疫活性细胞等有关。寡克隆雨种球蛋白可能属于一种或多种免疫球蛋白类型,在本质上仍属于多克隆起源,其轻链具有κ和λ两种,而不是像单克隆免疫球蛋白那样仅具有单一的轻链型。但是,多克隆和寡克隆的B细胞在病因持续存在的条件下,可发生克隆演化,某一单克隆的B细胞获得生长优势,最终可能进展为相应的淋巴增殖性疾病。临床上熟知的结缔组织病如干燥综合征发生淋巴瘤的机会为正常人群的40~100倍。 单克隆免疫球蛋白由结构、功能完全相同的免疫球蛋白或其片段组成,来源于同一株B细胞或浆细胞。这是由于B细胞在发育过程中分化停滞于某一阶段

单克隆抗体手册

单克隆抗体技术 第一节单克隆抗体的研制 一、单克隆抗体的概念 抗体是机体在抗原刺激下产生的能与该抗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常规的抗体制备是通过动物免疫并采集抗血清的方法产生的,因而抗血清通常含有针对其他无关抗原的抗体和血清中其他蛋白质成分。一般的抗原分子大多含有多个不同的抗原决定簇,所以常规抗体也是针对多个不同抗原决定簇抗体的混合物。即使是针对同一抗原决定簇的常规血清抗体,仍是由不同B细胞克隆产生的异质的抗体组成。因而,常规血清抗体又称多克隆抗体(polyclonal antibody),简称多抗。由于常规抗体的多克隆性质,加之不同批次的抗体制剂质量差异很大,使它在免疫化学实验等使用中带来许多麻烦。因此,制备针对预定抗原的特异性均质的且能保证无限量供应的抗体是免疫化学家长期梦寐以求的目标。随着杂交瘤技术的诞生,这一目标得以实现。 1975年,Kohler和Milstein建立了淋巴细胞杂交瘤技术,他们把用预定抗原免疫的小鼠脾细胞与能在体外培养中无限制生长的骨髓瘤细胞融合,形成B细胞杂交瘤。这种杂交瘤细胞具有双亲细胞的特征,既像骨髓瘤细胞一样在体外培养中能无限地快速增殖且永生不死,又能像脾淋巴细胞那样合成和分泌特异性抗体。通过克隆化可得到来自单个杂交瘤细胞地单克隆系,即杂交瘤细胞系,它所产生的抗体是针对同一抗原决定簇的高度同质的抗体,即所谓单克隆抗体(monoclonal antibody),简称单抗。 与多抗相比,单抗纯度高,专一性强、重复性好、且能持续地无限量供应。单抗技术的问世,不仅带来了免疫学领域里的一次革命,而且它在生物医学科学的各个领域获得极广泛的应用,促进了众多学科的发展。 Kohler和Milstein两人由此杰出贡献而荣获1984年度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 二、杂交瘤技术 (一)、杂交瘤技术的诞生 淋巴细胞杂交瘤技术的诞生是几十年来免疫学在理论和技术两方面发展的必然结果,抗体生成的克隆选择学说、抗体基因的研究、抗体结构与生物合成以及其多样性产生机制的揭示等,为杂交瘤技术提供了技术贮备。1975年8月7日,Kohler和Milstein在英国《自然》杂志上发表了题为“分泌具有预定特异性抗体的融合细胞的持续培养”(Continuous cultures of fused cells secreting antibody of predefined specificity)的着名论文。他们大胆地把以前不同骨髓瘤细胞之间的融合延伸为将丧失合成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hypoxanthine guanosine phosphoribosyl transferase,HGPRT)的骨髓瘤细胞与经绵羊红细胞免疫的小鼠脾细胞进行融合。融合由仙台病毒介导,杂交细胞通过在含有次黄嘌呤(hypoxanthine,H)、氨基喋呤(aminopterin,A)和胸腺嘧啶核苷(thymidine,T)的培养基(HAT)中生长进行选择。在融合后的细胞群体里,尽管未融合的正常脾细胞和相互融合的脾细胞是HGPRT+,但不能连续培养,只能在培养基中存活几天,而未融合的HGPRT-骨髓瘤细胞和相互融合的HGPRT-骨髓瘤细胞不能在HAT 培养基中存活,只有骨髓瘤细胞与脾细胞形成的杂交瘤细胞因得到分别来自亲本脾细胞的HGPRT和亲本骨髓瘤细胞的连续继代特性,而在HAT培养基中存活下来。实验的结果完全像起始设计的那样,最终得到了很多分泌抗绵羊红细胞抗体的克隆化杂交瘤细胞系。用这些细胞系注射小鼠后能形成肿瘤,即所谓杂交瘤。生长杂交瘤的小鼠血清和腹水中含有大量同质的抗体,即单克隆抗体。 这一技术建立后不久,在融合剂和所用的骨髓瘤细胞系等方面即得到改进。最早仙台病毒被用做融合剂,后来发现聚乙二醇(PEG)的融合效果更好,且避免了病毒的污染问题,从而得到广泛的应用。随后建立的骨髓瘤细胞系如SP2/0-Ag14,和NSO/1都是既不合成轻链又不合成重链的变种,所以由它们产生的杂交瘤细胞系,只分泌一种针对预定的抗原的抗体分子,克服了骨髓瘤细胞MOPC-21等的不足。再后来又建立了大鼠、人和鸡等用于细胞融合的骨髓瘤细胞系,但其基本原理和方法是一样的。 (二)、基本程序和方法 杂交瘤技术在具体操作上,各实验室使用的程序不尽一致。本节中介绍的方法是作者所在实验室采用的、实践证明成熟的程序,该程序适合国内大多数实验室。 在开展杂交瘤技术制备单抗之前,培养骨髓瘤和杂交瘤细胞必须具备下列主要仪器设备:超净工作台、CO2恒温培养箱、超低温冰箱(-70℃)、倒置显微镜、精密天平或电子天平、液氮罐、离心机(水平转子,4000r/min)、37℃水浴箱、纯水装置、滤器、真空泵等。其需要的主要器械包括:100ml、50ml、25ml细胞培养瓶,10ml、1ml刻度吸管,试管,滴管(弯头、直头),平皿,烧杯,500ml、250ml、100ml盐水瓶,青霉素小瓶,10ml、5ml、1ml注射器等,96孔、24孔细胞培养板,融合管(50ml圆底带盖玻璃或塑料离心管),眼科剪刀,眼科镊,

单克隆丙种球蛋白病的检测方法

第三节单克隆丙种球蛋白病的检测方法 单克隆丙种球蛋白病的实验室诊断主要依靠血液学和免疫学手段。其中免疫学检测尤为重要。一般,免疫球蛋白的多数分析测定技术都可用于丙种球蛋白病的检测。当临床上考虑为多发性骨髓瘤、巨球蛋白血症或其它浆细胞恶变疾病时,首先应该做血清蛋白区带电泳,如果发现有异常球蛋白区带,继而进行免疫球蛋白测定与免疫电泳,作进一步定量分析和免疫球蛋白分类鉴定。注意作追踪观察,以助病情、疗效的了解和预后的推断。良性或继发患者往往是在体检或其他检查中,进行血清蛋白区带电泳而发现的。当疑为冷球蛋白血症或轻链病时,均应进行冷球蛋白测定或本周蛋白测定加以证实。 一、血清蛋白区带电泳 蛋白质区带电泳是血清蛋白的经典分析方法,血清(或尿液)标本中不同性质的蛋白质可明显分开形成不同的区带,通过正常的电流图谱进行比较分析,很容易发现患者电泳图谱不一狭窄而浓缩的集中带,即M区带(图26-1),这是由于M蛋白的化学结构高度均一,因而其电泳迁移率十分一致。如果将这些区带电泳图谱扫描,还可计算出异常蛋白的含量和百分比。这种M区带较多见于γ或β区,偶亦可见于α区。M区带的电泳位置可大致反应出免疫球蛋白的类型,IgG型多位于α区至γ慢区,IgA型多位于γ1与β区,IgM型多位于β2或γ区,IgD型多位于β或γ区。但是区带电泳不能完全确定免疫球蛋白的类型,最终确定还需用特异性抗体进行鉴定。 在某些情况下还可以出现假的狭区带,易与M蛋白混淆,应注意区别。例如溶血标本中血红蛋白形成的β位区带,陈旧血清中聚合IgG形成的近原位窄区带,以及由类风湿因子形成的位于γ区中间的细区带都易于M区带相混淆,遇到这些可疑情况时,应进一步做免疫电泳等分析加以区别。 非分泌型骨髓瘤患者血清蛋白区带电泳中不能检出单克隆丙种球蛋白的M区带,往往呈现低丙种球蛋白血症的特征,临床上却存在浆细胞骨髓瘤的表现。为明确诊断需对患者骨髓中恶性浆细胞进行表面免疫荧光染色分析,或提取其恶性浆细胞,经溶解后再行免疫球蛋白分析。轻链病有时血清中也检测不出M蛋白,这就需要进行尿中本周蛋白的检测。多克隆丙种球蛋白病是临床上更为常见的一类疾病,其病因与单克隆丙种球蛋白病明显不同,是受一些抗原刺激引起多株细胞过度免疫应答的结果。因此,血清蛋白电泳图谱是在γ区域呈现着色深浓、宽阔而不匀的区带,易与M蛋白相区别。多克隆丙种球蛋白病中免疫球蛋白的升高谱型大多无特异性,一般以IgG升高为多,可伴IgA或IgM 升高,也可IgA或IgM单独升高。低丙种球蛋白血症则表现为γ区的缺失。结缔组织中多克隆丙种球蛋白增高有随疾病严重程度而升高的趋势,而肝病中的增高程度也可用来估计肝损伤的程度。 二、免疫球蛋白定量测定 免疫球蛋白定量测定较常用的方法有单向扩散法与免疫浊度法,前者较为简便,后者更为准确迅速。恶性单克隆丙种球蛋白病常呈现某一类丙种球蛋白的显著增高,大多在30mg/ml以上;而正常的免疫球蛋白,包括与M蛋白同类的丙种球蛋白的含量则显著降低。在良性丙种球蛋白病的血清标本中,M蛋白的升高幅度一般不象恶性丙种球蛋白病那么高,多在20mg/ml以下;M蛋白以外的免疫球蛋白含量一般仍在正常范围之内。如在单向扩散试验中出现双圈状沉淀环,则标本中可能存在某种免疫球蛋白片段的M蛋白。多克隆丙种球蛋白病患者的血清中常有多种类型的免疫球蛋白水平同时升高,每类上升的幅度不太大,但总的丙种球蛋白水平增主比较明显。 免疫球蛋白的定量检测,有时会由于不同实验室所用抗血清特异性的差异,而造成M蛋白定量结果的不同,特别在使用某一株M蛋白制备的抗血清检测其他患者的M蛋白时。如能配合作用区带电泳光密度扫描,常可纠正这种误差。

巨球蛋白血症

巨球蛋白血症 巨球蛋白血症即血中出现异常增多的lgM。巨球蛋白血症有原发和继发之分,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有遗传倾向,其是否与环境因素有关还不肯定。感染、自身免疫病或特殊职业性暴露所引起的慢性抗原刺激与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没有明确的联系,与病毒感染是否有关还有待确定。常见症状有乏力、虚弱、体重减轻、发作性出血及高粘滞综合症。 西医学名:巨球蛋白血症 所属科室:内科- 血液内科 发病部位:血液 主要症状:乏力、虚弱、体重减轻,,发作性出血及高粘滞综合症 主要病因:遗传 多发群体:男性 传染性:无传染性 疾病简介 血中出现异常增多的lgM即巨球蛋白血症。本症有原发和继发之分,原因不明的单克隆lgM增多称之为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Waldenstrom 巨球蛋白血症),继发于其它疾病的单克隆或多克隆lgM增多称之为继发性巨球蛋白血症。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的临床表现特征是老年发病、贫血、出血倾向及高黏滞综合征。诊断依据血中出现大量单克隆lgM和骨髓中有淋巴样浆细胞

浸润。本病呈慢性过程,无临床症状时不宜化疗,对进展性疾病采用化疗。 疾病分类 引起巨球蛋白血症的疾病可分为三类: ①良性单克隆巨球蛋白血症及冷凝集素综合征。 ②浆细胞病即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lgM型多发性骨髓瘤以及髓外浆细胞瘤。 ③B淋巴细胞肿瘤即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淋巴瘤。 定义 巨球蛋白血症是一种源于能分化为成熟浆细胞的B淋巴细胞的恶性增生性疾病,有其独特的临床病理特点,主要表现为骨髓中有浆细胞样淋巴细胞浸润,并合成单克隆lgM。与欧美淋巴瘤及世界卫生组织分类系统修订后所定义的淋巴浆细胞淋巴瘤同属一种疾病。 发病原因 巨球蛋白血症约占所有血液系统肿瘤的2%,为少见病。高加索人发病率较高,而非洲后裔只占所有巨球蛋白血症病人的5%。有大量关于家族性疾病的报道,包括巨球蛋白血症及其他B淋巴细胞增生性疾病的多代系群发现象,由此可见遗传因素很重要。研究观察181个巨球蛋白血症病人,其一级家属中约20%患巨球蛋白血症或其他B细胞性疾病,而健康亲属中也易患其他免疫性疾病,有低丙种球蛋白血症,高丙种球蛋白血症(尤其是多克隆

(推荐)冷球蛋白血症的肾脏损害

冷球蛋白血症的肾脏损害 陈樱花综述胡伟新审校 冷球蛋白是一种含有类风湿因子(RF)和单克隆或多克隆的免疫球蛋白,由B淋巴细胞增殖所致,在低温时沉淀的免疫复合物,冷球蛋白血症是由于冷球蛋白沉积于血管内皮,导致皮肤、肾脏、周围神经等病变,产生皮肤血管炎、肾小球肾炎和神经系统症状等主要累及中小动脉的系统性血管炎。冷球蛋白血症导致的肾脏损害常见的是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MPGN)[1].多种疾病如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感染和自身免疫疾病等可以出现冷球蛋白血症,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是导致混合性冷球蛋白血症(mixed cryoglobulinemia,MC)的常见原因,既往对HCV感染相关的MC主要是清除病毒血症,近年的研究表明针对B细胞的治疗也是有效手段之一。尽管HCV感染导致冷球蛋白形成和肾脏损害的机制仍然不明确,但近年来的研究有了长足的进步,本文着重综述HCV感染相关冷球蛋白血症及其肾脏损害的发生机制及治疗的研究进展。 冷球蛋白的性质及分类 冷球蛋白是在低温(0~4℃)沉淀,复温至37℃时再溶解的免疫球蛋白或免疫复合物,检测时在37℃取20ml血样在4℃低温放置7d,通过冷沉比容方法测定离心沉淀物量,通过免疫固定电泳分型,根据免疫化学成分冷球蛋白分为三型:Ⅰ型是单克隆冷球蛋白,Ⅱ型和Ⅲ型是混合性冷球蛋白(表1).血清中Ⅰ型和Ⅱ型冷球蛋白的含量高,常大于5mg∕ml, Ⅲ型冷球蛋白的含量较低,常小于1

mg∕ml.应用敏感的免疫印迹或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可以 检测出部分Ⅱ型冷球蛋白含有特殊的寡克隆IgM或多克隆和单克隆 混合IgM[2],称为Ⅰ-Ⅲ型混合性冷球蛋白,为Ⅲ型与Ⅱ型冷球蛋白 的中间状态。MC患者的肝脏和骨髓中增殖的寡克隆B细胞中可检测 出这型冷球蛋白[2]。其中2∕3的Ⅱ型或Ⅱ-Ⅲ或MC的RF为单克隆IgM-RF。小鼠的冷球蛋白主要是IgC3型[3],部分原因是由于可变区 存在阳离子残基,IgC3的清除,抑制其产生冷沉淀[4、5].虽然人类Ⅰ 型冷球蛋白血症和HCV相关MC也以IgC3型占相对优势[6],但影响人 类冷球蛋白形成的结构特征仍不清楚。 表1冷球蛋白血症的分类及病因 类型组成发病率病因 Ⅰ型单克隆IgG、IgA,IgM 10%~15% 多发性骨髓瘤、华氏巨球 白血病(慢淋)、非何杰 金淋巴瘤等淋巴增生性 疾病 Ⅱ型单克隆IgM-RF (或IgG,IgA) 50%~60% 感染(主要是HCV感染),与多克隆Ig(主要是IgG)结合自身免疫或淋巴增生性疾病(混合性)(或IgC、IgA) ,“原发性”少见 Ⅱ-Ⅲ型寡克隆IgM-RF或多克隆 (混合性)和单克隆混合的IgM Ⅲ型多克隆Ig与多克隆Ig-RF 30%~40% 感染(主要是HCV感染)(混合性)(主要是IgM)结合自身免疫性疾病多见,“原 发性”少见 冷球蛋白血症的病因及发生机制 冷球蛋白血症主要见于三类疾病(表1):(1)肿瘤,如多发性 骨髓瘤,华氏巨球蛋白血症、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非何杰金淋巴瘤,

意义未明单克隆免疫球蛋白血症(专业知识值得参考借鉴)

本文极具参考价值,如若有用请打赏支持我们!不胜感激! 意义未明单克隆免疫球蛋白血症(专业知识值得参考借鉴) 一概述意义未明单克隆免疫球蛋白血症(MGUS)是指血中存在单克隆免疫球蛋白(M蛋白<3g/dl),尿中少量或无M蛋白,骨髓浆细胞比例小于10%,无终末脏器损伤的一类良性疾病。这里的终末脏器损伤是指多发性骨髓瘤(MM)相关的CRAB表现,包括高钙血症、肾功能不全、贫血和溶骨性损伤。根据M蛋白类型主要分为非IgM型(IgG或IgA型)、IgM型和轻链型MGUS,其中IgG型最为常见。偶见双克隆型MGUS。 患者多因体检或患其他无关疾病进行检查时偶然发现,处理原则是无需治疗、长期随诊;监测M 蛋白是否稳定,从而判断疾病是否出现转化进展。 二病因病因尚不明了。遗传因素、环境因素、放射线、化学药品(如杀虫剂、除草剂等)对该病的发生可能存在一定影响。随着年龄增长患病风险增高,50岁以上2%~3%,70岁以上约5%;此外,人种(黑人)、男性、肥胖者患病风险相对增高。 三临床表现患者一般不具有多发性骨髓瘤或其他B淋巴细胞增生性疾病的症状和体征,如贫血,骨痛,肾损害等。有些患者常常是因蛋白电泳偶然发现血、尿中出现M蛋白而确诊。国外资料显示某些患者因为正常的免疫球蛋白下降,感染的风险较正常人有所升高;个别患者因为已出现骨微结构的改变,骨质疏松和骨折的风险相对升高;还有少数患者血栓风险相对升高;至于M蛋白诱发的雷诺现象、溶血性贫血、免疫性血小板减少、凝血异常、皮肤改变等非常罕见。 四鉴别诊断MGUS首先要和多发性骨髓瘤(MM)进行鉴别。血常规、血肌酐、血钙、白蛋白、M蛋白水平、骨髓浆细胞、影像学检查可助两者的鉴别。由于MM的核型和FISH(荧光原位杂交)异常在MGUS中也可以存在,所以核型分析和FISH对于MGUS与MM的鉴别来说意义不大。其他需要鉴别的疾病还有巨球蛋白血症、轻链淀粉样变性、POEMS综合征等(表)。 MGUS MM 贫血 无 常有

单克隆抗体药物

浅谈单克隆抗体药物 摘要:单克隆抗体药物是生物医药领域中最耀眼的明珠。该类药物具有靶向性强、特异性高和毒副作用低等特点,代表了药品治疗领域的最新发展方向,在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手段不断升级过程中,单抗药物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已经成为全球靶向治疗药物的主流。在刚刚兴起的细胞免疫治疗中,单抗药物同样是位列第一的品类,单抗产业是目前乃至未来医药行业中极具投资价值的细分行业。本文从单克隆抗体简介,常见的单克隆抗体药物、国内外单克隆抗体药物的研发现状,及对单抗药物的展望几个方面做一简介。 关键词:单克隆抗体单抗药物研发现状 1单克隆抗体 抗体是由B淋巴细胞转化而来的浆细胞分泌的,每个B淋巴细胞株只能产生一种它专有的、针对一种特异性抗原决定簇的抗体。这种从一株单一细胞系产生的抗体就叫单克隆抗体,简称单抗。这些抗体具有相同的结构和特性。抗体与特异性表达的肿瘤细胞表面蛋白质结合,从而阻碍蛋白质的表达,起到抗肿瘤作用。抗体还可使B淋巴细胞产生免疫反应,诱导癌细胞凋亡。早期单抗为鼠源性单抗,易被人体免疫系统识别,应用受到限制。后来采用基因工程的方法生产人源或人鼠嵌合型单抗,广泛应用于临床。 2常见的单克隆抗体药物 2.1利妥昔单抗(Rituximab)-美罗华-CD20单抗 第一个被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FDA)批准用于临床治疗的单抗,是一种针对CD20抗原的人鼠嵌合型单克隆抗体,能特异性地与CD20结合,导致B淋巴细胞溶解的免疫反应,抑制其增殖,诱导成熟B淋巴细胞凋亡和提高肿瘤细胞对化疗的敏感性。90%以上的B淋巴细胞淋巴瘤细胞均有CD20表达,不表达于非定向干细胞或浆细胞。本药可使耐药淋巴瘤细胞对VP-16、顺铂重新敏感,用于CD20表达的复发或化疗耐药的惰性B淋巴细胞淋巴瘤,有效率46%。利妥昔单抗+CHOP 方案为治疗弥漫大B淋巴细胞淋巴瘤标准方案,可使全完缓冲(CR)率、生存时间明显延长[2-3]。 2.2曲妥珠单抗-赫赛汀-HER-2单抗 为重组DNA人源化的抗p185蛋白(癌基因)单克隆抗体-IgG抗体。进入人体后能选择性地与由细胞核内表皮生长因子2基因调控的p185糖蛋白结合。本

二阶段考试真题 血液

血液内科 1、名词解释 1.脾功能亢进 为一种综合征,临床表现为脾大,一种或多种血细胞减少而骨髓造血细胞相应增生;脾切除后血象正常或接近正常,症状缓解。 2.POEMS综合征 同时有多发性神经病吧、器官肿大、内分泌病、单株免疫球蛋白血症和皮肤改变,称为POEMS综合征。 3.CREST综合征 系统性硬化症的变异型,患者体内产生针对染色体着丝点内区和外区抗原的抗体。临床表现为软组织钙化(calcinosis, C)、雷诺现象(Raynaud, R)、食道功能障碍(esophagus dismotality, E)、指端硬化(sclerodactyly, S)、毛细血管扩张(telangiectasis, T) 2、简答或问答题 1. 试述再生障碍性贫血的诊断标准。 ①全血细胞减少,网织红细胞绝对值减少,淋巴细胞相对增多; ②一般无肝脾肿大; ③骨髓检查显示至少有一个部位增生减低或重度减低(如增生活跃,巨核细胞明显减少及淋巴细胞相对增多,骨髓小粒成分中非造血细胞增多); ④除外其他引起全血细胞减少的疾病,如PNH、MDS、自身抗体介导的全血细胞减少、急性造血功能停滞、骨髓纤维化、急性白血病等。 2.试述再生障碍性贫血的诊断及鉴别诊断的要点。 鉴别诊断 PNH:出血、感染较少见,网织红细胞升高,骨髓幼红细胞增生,尿中含铁血黄素、糖水试验、Ham试验、蛇毒溶血试验阳性,NAP积分减低,CD55-、CD59-细胞增加。 MDS:骨髓三系细胞均增生,巨核细胞也增多,三系中均可见到病态造血,骨髓活检可见ALIP现象,有染色体异常。 低增生性急性白血病:骨髓原始细胞百分比达白血病标准。 3.试述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实验诊断依据及其治疗原则。 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阳性,血象成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血片可见多数球形红细胞,骨髓特征性表现为幼红细胞增生性骨髓象,粒红比倒置,血清总胆红素升高、以间接胆红素为著,LDH升高。 治疗原则:治疗病因;肾上腺皮质激素;脾切除术;利妥昔单抗;免疫抑制剂;丙球;血浆置换。若为冷抗体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以保暖及支持疗法最为重要,切脾无效,糖皮质激素作用有限。 4.试述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与类白血病反应的鉴别要点 类白血病反应多发生在严重感染、肿瘤或炎症性疾病的基础上,无Ph染色体和BCR-ABL 融合基因,外周血白细胞可达30-100*10^9/L,中性杆状核居多,可有少量晚幼粒细胞,中性粒细胞NAP积分升高或正常。 5.慢粒急变的实验室检查表现 有下列之一者:①外周血或骨髓中原始粒细胞大于等于20%;②髓外原始细胞增殖;③骨髓活检组织切片中原始细胞成片或聚集成簇。 6.中枢性白血病的特点和防治。 特点: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尤其是颅内压增高的症状和体征)。有脑脊液

单克隆抗体与疾病诊断 综述报告

单克隆抗体与疾病诊断综述报告 姓名:陈碧虹 学号:01 专业:生物 班级:高二(7) 指导教师:孙孺江 时间:2008.1.1 单克隆抗体含义 我们人体中存在有一种十分有用的“健康卫士”,它称为B淋巴细胞。当外来细菌、病毒、或是异性物质侵入我们人体时,它们便立即产生一种对抗这些细菌、病毒或异性物质的“抗体”。抗体可把它们溶解或杀灭。正是由于抗体有这种功能,科学家们便想出了一种“细胞杂交”的方法,使这种抗体可以源源不断地产生。什么是“细胞杂交”、它又为什么可不断产生抗体呢?顾名思义,“细胞杂交”就是用两种不同的细胞将它们融合成一种细胞。为了制造特异性的抗体,科学家们将B淋巴细胞与一种瘤细胞融合在一起,于是所产生的“杂交细胞”一方面具有瘤细胞不断生长繁殖的性质(科学家们称之为“永生不死性”),一方面又有B细胞产生专一抗体的性质。科学家们再将这种杂交细胞所产生的抗体提纯出来,这便是单克隆抗体了。 单抗药物种类 单克隆抗体药物的技术开发经历了鼠源单克隆抗体、人-鼠嵌合抗体、人源化抗体、全人源抗体。鼠源性单克隆抗体由于有副反应,代谢快,除了部分放射性元素一般与此类单抗结合以达到治疗目的外,其余逐渐退出市场。人源化及全人源单克隆抗体由于副反应小,在体内停留时间长,有利于治疗,近年来开发的单克隆抗体主要是人源化的单克隆抗体。这三种治疗性的单克隆抗体都已经在美国上市。 单克隆抗体制备基本方法 骨髓瘤细胞及饲养细胞的制备 选择瘤细胞株的最重要的一点是与待融合的B细胞同源。如待融合的是脾细胞,各种骨髓瘤细胞株均可应用,但应用最多的是Sp2/0细胞株。该细胞株生长及融合效率均佳,此外,该细胞株本身不分泌任何免疫球蛋白重链或轻链。细胞的最高生长刻度为9×105/ml,倍增时间通常为10~15h。融合细胞应选择处于对数生长期、细胞形态和活性佳的细胞(活性应大于95%)。骨髓瘤细胞株在融合前应先用含8-氮鸟嘌呤的培养基作适应培养,在细胞融合的前一天用新鲜培养基调细胞浓度为2105/ml,次日一般即为对数生长期细胞。 在体外培养条件下,细胞的生长依赖适当的细胞密度,因而,在培养融合细胞或细胞克隆化培养时,还需加入其他饲养细胞(feedercell)。常用的饲养细胞为小鼠的腹腔细胞,制备方法为用冷冻果糖液注入小鼠腹腔,轻揉腹部数次,吸出后的液体中即含小鼠腹腔细胞,其中在巨噬细胞和其他细胞。亦有用小鼠的脾细胞、大鼠或豚鼠的腹腔细胞作为饲养细胞的。

静脉用丙种球蛋白(IVIG)在儿科的应用

静脉用丙种球蛋白(IVIG)在儿科的应用 静脉用丙种球蛋白(IVIG)是从大量健康人混合血浆分离提出的免疫球蛋白G(IgG)20世纪80年代后,由于提炼生产和血浆内感染因子监测与杀灭技术的提高,国产IVIG已达到国家血的制品监查质量标准,可供静脉注射 目前临床已应用IVIG治疗50多种疾病,疗效疗效良好,副作用少,在危重症的抢救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丙种球蛋白的药理作用 1 抗感染 IVIG中含有多价抗原特异性IgG抗体。具有抗病毒、抗细菌和抗CMV抗原多种功能,IVIG中还存在抗链球菌致热性外毒素(SPD-A)和抗葡萄球菌肠毒素抗体,可直接中和毒素使其血浓度下降,从而改善临床症状 2.抗炎性介质和细胞因子的作用 IVIG直接抑制未成熟T细胞的成熟和增殖,从而抑制了细胞因子、炎性介质(IL -2.3.4.5.10和TNF-a)的分泌与产生,IVIG中有特异性抗IL-1、LI-6、IL -8和TNF抗体,可直接中和这些炎性介质和细胞因子,使其血中浓度下降 IVIG中大量IgG的Fc段可与吞噬细胞上的Fc受体结合使其不能与自身抗体以及相应的细胞因子结合,吞噬细胞不被激活,故使机体组织和细胞不受破坏 3.免疫调节作用 IVIG对T、B淋巴细胞免疫功能有调节增强作用,提高了机体抗感染的能力 大量IgG可与患者血中抗原结合,改变其比例,使免疫复合物分子变小,不易沉积,从而避免补体激活沉积后产生的免疫性血管内炎症故IVIG在临床上可有效地治疗过敏性紫癜、结节性多动脉炎等疾病 二、丙种球蛋白的投药方法 1.目前主要采取静脉注射的方法 2.肌肉注射其容量有限,并起效缓慢,局局部刺激性大,现多不用。 三、IVIG的临床应用 1.细菌感染性疾病 a.新生儿及早产儿败血症 早产儿因胎盘转移输送的母体IgG不足,血清IgG水平较低,故可考虑用IVIG预防治疗 方法:新生儿细菌感500mg/kg.d,每周一次。共4次 早产儿细菌感染500-750mg/kg.d.每2周1次,共3次 b.烧伤脓毒败血症 细菌所致的脓毒败血症是导致烧伤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免疫球蛋白的水平与烧伤面积的烧伤后的时间在关,烧伤后48小时内IgG水平下降,主要与IgG的分解有关,而与合成速度无关。 常用剂量为400mg-750mg/kg.d 2.病毒感染

单克隆抗体

《细胞工程》自主学习报告论文题目:单克隆抗体的研究进展 姓名:__唐冬临__ 班级:生物技术132_ 学号:_2013013884_ 电话:__666520__

摘要: 抗体分子是生物及医学领域中使用最广泛的蛋白质分子之一。从19世纪末生物学家们就已经开始了抗体的研究,到现在抗体的发展经历了从多克隆抗体到单克隆抗体,直到基因工程抗体,再到人源抗体的过程。单克隆抗体作为其中重要的一环,自其问世以来,由于其特异性强、重复性好、操作简便易行、在疾病诊断、预防和治疗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并显示出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主要是对单克隆抗体的研究和引用发展情况作简单综述。 关键字:单克隆抗体,研究进展,单抗技术的应用,展望 正文: 1、单克隆抗体的概述 1.1单克隆抗体的概念 抗体主要由B淋巴细胞合成。每个B淋巴细胞有合成一种抗体的遗传基因。动物脾脏有上百万种不同的B淋巴细胞系,含遗传基因不同的B淋巴细胞合成不同的抗体。当机体受抗原刺激时,抗原分子上的许多决定簇分别激活各个具有不同基因的B细胞。被激活的B细胞分裂增殖形成该细胞的子孙,即克隆由许多个被激活B 细胞的分裂增殖形成多克隆,并合成多种抗体。如果能选出一个制造一种专一抗体的细胞进行培养,就可得到由单细胞经分裂增殖而形成细胞群,即单克隆。单克隆细胞将合成一种决定簇的抗体,称为单克隆抗体。 1.2单克隆抗体的发明 1975年分子生物学家G.J.F.克勒和C.米尔斯坦在自然杂交技术的基础上,创建立杂交瘤技术,他们把可在体外培养和大量增殖的小鼠骨髓瘤细胞与经抗原免疫后的纯系小鼠B细胞融合,成为杂交细胞系,既具有瘤细胞易于在体外无限增殖的特性,又具有抗体形成细胞的合成和分泌特异性抗体的特点。将这种杂交瘤作单个细胞培养,可形成单细胞系,即单克隆。(见图解)

最新静脉用丙种球蛋白在儿科应用资料

静脉用丙种球蛋白(IVIG )在儿科的应用 静脉用丙种球蛋白(IVIG )是从大量健康人混合血浆分离提出的免疫球蛋白G(IgG)20 世纪80 年代后,由于提炼生产和血浆内感染因子监测与杀灭技术的提高,国产IVIG 已达到国家血的制品监查质量标准,可供静脉注射目前临床已应用IVIG 治疗50 多种疾病,疗效疗效良好,副作用少,在危重症的抢救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丙种球蛋白的药理作用 1 抗感染 IVIG 中含有多价抗原特异性IgG 抗体。具有抗病毒、抗细菌和抗CMV 抗原多种功能,IVIG 中还存在抗链球菌致热性外毒素(SPD-A)和抗葡萄球菌肠毒素抗体,可直接中和毒素使 其血浓度下降,从而改善临床症状 2. 抗炎性介质和细胞因子的作用 IVIG 直接抑制未成熟T 细胞的成熟和增殖,从而抑制了细胞因子、炎性介质(IL-2.3.4.5.10 和TNF —a)的分泌与产生,IVIG中有特异性抗IL —1、LI - 6、IL —8和TNF抗体,可直接中和这些炎性介质和细胞因子,使其血中浓度下降 IVIG中大量IgG的Fc段可与吞噬细胞上的Fc受体结合使其不能与自身抗体以及相应的细 胞因子结合,吞噬细胞不被激活,故使机体组织和细胞不受破坏 3. 免疫调节作用 IVIG 对T、B 淋巴细胞免疫功能有调节增强作用,提高了机体抗感染的能力大量IgG 可与患者血中抗原结合,改变其比例,使免疫复合物分子变小,不易沉积,从而避免补体激活沉积后产生的免疫性血管内炎症故IVIG 在临床上可有效地治疗过敏性紫癜、结节性多动脉炎等疾病 二、丙种球蛋白的投药方法 1. 目前主要采取静脉注射的方法 2. 肌肉注射其容量有限,并起效缓慢,局局部刺激性大,现多不用。 三、IVIG 的临床应用 1. 细菌感染性疾病 a. 新生儿及早产儿败血症 早产儿因胎盘转移输送的母体IgG 不足,血清IgG 水平较低,故可考虑用IVIG 预防治疗方法:新生儿细菌感500mg/kg.d, 每周一次。共 4 次 早产儿细菌感染500—750mg/kg.d. 每2周 1 次,共 3 次 b. 烧伤脓毒败血症 细菌所致的脓毒败血症是导致烧伤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免疫球蛋白的水平与烧伤面积的烧伤后的时间在关,烧伤后48 小时内IgG 水平下降,主要与IgG 的分解有关,而与合成速度无关。 常用剂量为400mg-750mg/kg.d 2. 病毒感染 a. 巨细胞病毒感染 IVIG 能防止或缓解病毒感染,尤其对巨细胞病毒感染为著常用方法400 —500mg/kg.d, 每周1 次,连用4—8 周 b. 其它病毒感染 IVIG 对埃可病毒、EB 病毒及呼吸道合胞病毒所致的感染有治疗作用,可使症状得到缓解 常用方法:200 -300mg/kg. 次,2-3天重复 1 次,共 2 次 3. 血液系统疾病

常见免疫球蛋白增殖病

单克隆免疫球蛋白增殖病是指患者体内存在异常增多的单克隆免疫球蛋白的一类疾病。又称丙种球蛋白增殖病,主要是由于lg电泳位置在球蛋白区域(丙种球蛋白)。特点是:单克隆细胞增生,lg理化性质十分均一,无活性和正常的免疫功能,所以又称副蛋白,也称M 蛋白。M蛋白可通过肾小球滤过从尿中排出(轻链),因轻链分子量小(45000),在尿中测出轻链故又称之为本周蛋白,它是1847年由Bence-Jones在尿中检出轻链而命名。一、多发性骨髓瘤多发性骨髓瘤,是单株浆细胞异常增生的恶性肿瘤,亦称浆细胞瘤。 1.发病机制不明,与下列因素有关。(1)与遗传因素有关。(2)细胞因子异常。(3)与粘附分子、IL-6等信号传递受体和Bcl-2等抑制凋亡的受体高表达有关,这些物质可使恶变的浆细胞定植于骨髓,还与myc、ras等原癌基因的异常启动有关,从而直接或间接损伤骨髓细胞和免疫系统。(4)造血干细胞异常(5)外因如物理、化学和生物因素可引起发病。 2.临床特征(1)骨质破坏:骨髓瘤细胞增生、浸润破坏骨组织→骨质疏松、溶骨改变→骨痛、骨折。(2)贫血:骨髓损害→贫血、粒细胞和血小板↓,出血。(3)感染。(4)肾功能损害。(5)其他组织损害,如神经系统。(6)预后不良,第(3)和(4)常为本病的死因。 3.免疫学特征(1)血清中有大量的M蛋白,IgG ≥30g/L、IgA≥10g/L、IgM≥10g/L、IgD≥2.0g/L、IgE≥2.0g/L或尿中有本周蛋白(>2.0g/24h尿);(2)骨髓中有大量成熟的浆细胞(>15%),组织活检证实有浆细胞瘤;(3)正常的Ig水平明显↓。 4.诊断标准:免疫学特征3项中具备2项即可诊断;但IgM或IgD除具备免疫学特征(1)、(2)项外,还须有多处溶骨性损害。确诊为多发性骨髓瘤后,还要进一步作免疫学检查分型。 5.MM不同类型特征:发生率IgG型最常见(>50%)、IgA型次之(约20%~25%)、IgD型少见(约1%~2%)、IgE型、IgM型罕见。注意:浆细胞白血病:为MM变异型,其恶性浆细胞不仅在骨髓中可见,在血液中也可见。可与一般的骨髓瘤相鉴别。二、巨球蛋白血症巨球蛋白血症是以分泌IgM的浆细胞恶性增殖为病理基础的疾病,多见于老年男性。 1.病因不明:可能与遗传因素和慢性抗原刺激及自身免疫等因素有关。 2.临床特征:①淋巴结-肝-脾肿大为其特征;②老年发病;③有不明原因贫血及出血倾向;④有中枢和/或周围神经系统症状;⑤有雷诺现象;⑥有视力障碍。 3.免疫学特征:①血清中有单克隆IgM含量↑,一般>10g/L,为其特点;②红细胞正色素性贫血、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③骨髓中有淋巴细胞样浆细胞浸润;④血清相对粘度↑;⑤本周蛋白尿(10%~30%患者可有,常为κ)。三、重链病重链病:由于浆细胞发生突变和异常增殖,合成功能障碍,只产生Ig的重链或有缺陷的重链,致使血清和尿中出现大量的游离的无免疫功能的Ig重链所致的疾病。 1.原因和发病机制不明:可能与①重链基因群改变及RNA转录后拼接异常有关;②慢性感染(病毒等)有关。 2.根据重链的类别分为四型:IgG(γ)、lgA(α)、IgM(μ)和IgD(δ),后一种罕见。 3.临床及免疫学特征:见教科书有关章节。四、轻链病轻链病是由于浆细胞发生突变和异常增殖,产生大量的轻链,血浆中轻链含量异常增加,经肾脏从尿中排出,由此导致的疾病。临床特点:①发病的年龄轻;②以发热、贫血,严重肾功能损害(λ型)为特点;③多数有溶骨性损害;④有淀粉样变性。免疫学特征:①血清中异常轻链水平↑,正常Ig水平↓或明显↓;②尿中和血清中可检出同类型的轻链片段;③本周蛋白尿。五、良性单克隆丙种球蛋白血病良性单克隆丙种球蛋白病是指血清中出现高水平Ig和M蛋白(低水平,IgG常见),不呈进行性增加,不伴有浆细胞恶性增殖的疾病,正常老年人群中可见。特点是:①血中M蛋白水平不高;②血和尿中无游离的轻链和重链;③血中有高水平Ig,但通常低于恶性浆细胞病,IgG530g/L、IgA<20g/L、IgM不定,其他Ig大多正常或轻度↓。④骨髓中浆细胞<10%,形态正常。

混合性冷球蛋白血症性肾小球肾炎_王庆文

逆转灵长类移植肾的急性排斥反应[9] 。有趣的是, 这两条协同刺激信号途径的阻断同时抑制了Th1型(IL -1,IFN -C )与T h2型(IL -4,IL -10)细胞因子的表达 [8] 。 结论 Th1与Th2型的免疫应答代表了细胞因子功能向两个极端的分化。各细胞因子可介导多种生物学效应,既可促进炎症反应,也可拮抗炎症反应。这取决于细胞因子的浓度,效应细胞的类型,以及细胞因子在免疫应答过程中发挥作用的时间。另外,除细胞因子外,其它一些因素如APC 及它们发出的协同刺激信号均可影响免疫应答的类型。近期研究表明,利用能同时阻断Th1与T h2型的免疫应答而非调控免疫应答向Th2型转化的免疫抑制治疗,能够延长移植物的存活期。 参 考 文 献 1 M osmann TR,Cherw inski HM ,Bond M W et al.T wo types of murine helper T cell clone.I.Definition according to profiles of lym -phoki n e activities and secreted proteins.J Immunol,1986,136:23482 Forsthuber T,Yip HC,Lehmann PV.Induction of Th1and T h2im -munity in neonatal mice.S cience,1996,271:1728 3 O .Connel PJ,Pacheco -Silva A,Nickerson PW et al.Unmodified pancreatic i slet allograft rejection results in the preferential expres -sion of certai n T cell activation transcripts.J Immunol,1993,150:1093 4 S allusto F,M ackay CR,Lanzaveccia A.Selective eopression of the eotaxin receptor CCR3by human T helper 2cells.Science,1997,277:2005 5 Loetscher P,Uguccioni M ,Bordoli L et https://www.docsj.com/doc/f812145523.html,R5is characteristic of Th1lymphocytes.Nature,1998,391:344 6 Qin L,Chavin KD,Ding Y et al.Retrovirus -mediated transfer of v-i ral IL -10gene prolongs muri ne cardi ac all ograft survival.J Im -munol,1996,156:2316 7 Steiger J,Nickerson PW,Steurer W et al.IL -2knockout recipient mice reject is let cell allografts.J Immunol,1995,155:489 8 Larsen CP,Elw ood ET,Alexander DZ et al.Long -term acceptance of skin and cardi ac allografts after bl ocking CD40and CD28path -w ays.Nature,1996,381:434 9 Kirk AD,Harlan DM ,Armstron NN et al .CDT LA-Ig and ant-i CD40ligand prevent renal allograft rejection in primates.Proc Natl Acad Sci USA,1997,94:8789 (1999-08-14收稿)(本文编辑 蒋 群) #医学继续教育# 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 解放军肾脏病研究所 (南京,210002) 混合性冷球蛋白血症性肾小球肾炎 王庆文 龚德华 综述 关键词 冷球蛋白血症 肾小球肾炎 治疗 混合性冷球蛋白血症(M C)是一种较少见的系统性疾病。1966年,M eltzer [1] 首先报道了一种综合征,其主要的临床表现为紫癜、乏力、关节痛和肾小球肾炎,偶有胃肠道、心肺和神经系统等血管炎的系统症状。这些患者常伴有肝脏病变,部分可以多年无症状,但其中许多患者肝脏病变呈进行性发展,常死于肝脏疾患。由于当时未找到明确病因,因而称 之为原发性MC,直到1990年,Pascual 等[2]才发现原发性MC 与丙型肝炎病毒(H CV)感染密切相关。此后,在大部分原发性M C 患者中均发现有抗HCV 抗体,并认为HCV 感染在原发性M C 的发生中起关键性作用。 1 冷球蛋白血症的分类 冷球蛋白是免疫球蛋白,遇冷后发生可逆性沉淀、聚集成大分子物质。根据冷沉淀物中免疫球蛋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