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中科院地理所自然地理学考博水文学试题及参考答案整理

中科院地理所自然地理学考博水文学试题及参考答案整理

、流域水文模型

简述流域水文模型的类型及其应用问题

水文模型的基本类型有哪些?各有哪些作用?

论述流域水文模型的类型及其特征?

二、流域产流

流域产流过程及其方式有哪些?

我国南北方流域产流过程及其方式有哪些不同?

三、径流形成

影响径流形成的主要因素有哪些?气候变化及人类活动如何影响流域径流形成?试述河川径流中的基流分割主要方法及研究基流的意义。

径流形成的基本原理及其影响条件。

四、下渗

影响下渗的因素由哪些?

五、蒸发能力

何为流域的蒸发能力?干旱和湿润地区的实际蒸发和蒸发能力之间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实际蒸发与蒸发能力之间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如何计算?

六、水文循环

如何理解水资源可再生(可更新)性?其意义是什么?试述水量转化及其在水资源评价中的应用。

试述流域水文循环过程及其科学问题。

论述流域水文循环和水量转化过程及其在水资源评价中的应用?

七、水文学科理论

你认为生态水文学的科学问题有哪些

水文学的基础理论问题

水文学与水资源学的关系

八、人类活动对水文影响

试述人类活动的水文效应及其研究方法?

气候变化及人类活动如何影响流域径流形成?

九、水资源特点及开发利用

论述中国水资源开发利用问题及其对策。

论述中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及其开发利用对策?

十、区域水文

分析流域地下水的补给来源、地下水径流、地下水排泄, 因

以及地下水动态的影响素?

如何理解湖泊、沼泽的水量平衡与调节作用?

十^一、新技术方法

简述流域水文模型的类型及其应用问题

水文模型的基本类型有哪些?各有哪些作用?

论述流域水文模型的类型及其特征?

水文模型的分类

水文模型分为物理模型和数学模型两类。

物理模型是一种比尺或比拟模型模拟,前者将研究对象的原型按一定的比例在实验室 内建成物理模

型,先对模型进行观测分析, 然后根据相似律再对原型的物理过程进行定性或 定量分析,后者是以一些物理量来比拟水的某些特性的模型。

数学模型则首先针对人们已掌握的流域径流形成的物理机制,应用物理定律建立其数 学描述方程式,然后用数学方法时行求解,

从而获得各种情况下流域降雨与径流之间的定量 关系。

数学模型又可分为确定性模型和随机模型两类。确定性模型是描述水文现象必然规律 的数学结构;随机模型描述水文现象随机性规律的数学结构。

确定性模型可分为集总式和分 散式模型两种,前者忽略水文现象的空间分布差异

随机模型 数学模型相对于物理模型的优点:

1、 数学模型的所有条件都可以由原型所观测的数据直接给出,不受比尺的限制,即数 学模型无相似律问题。

2、 数学模型的边界及其它条件既可严格控制,也可随时按实际需要改变。

3、 数学模型的通用性强,只要研制出一种适合的软件就可用于解决不同的实际问题。

4、 数学模型具有理想的抗干扰能力,

只要条件不变,重复模拟可得到完全相同的结果, 不会因

人、因地而异。 5、 数学模型的研制费用相对便宜,运行处理费用更加便宜。

流域水文模型的分类

流域水文模型以流域为研究对象,对流域内发生降雨径流这一特定的水文过程进行数 学模拟,即把流域上的降雨过程, 模拟计算出流域出口断面的流量过程。

从流域水文模型的 发展和应用来看,流域水文模型属于数学模型,

可分为确定性模型和随机模型,

我们通常所 说的是指确定性模型。 试题

物理模型

比匕尺模拟

比匕拟模拟

水文模型*

数学模型

确定性模型丿

集总式模型 分散式模型

从反映水文运动物理规律的科学性和复杂性程度而言,流域水文模型通常被分为三大

类:系统模型(即黑箱模型,back-box model)、概念性模型(conceptual model)、物理模型(physically-based model)。

系统模型将所研究的流域或区间视作一种动力系统,利用输入(一般指雨量或上游干支流来水)与输出(一般指流域控制断面流量)资料,建立某种数学关系,然后可由新的输入推测输出。系统模型只关心模拟结果的精度,而不考虑输入—输出之间的物理因果关系。系统模型和线性的和非线性的,时变的和时不变的,单输入单输出的,多输入单输出的,多

输入多输出的等多种类型。代表性模型有:总径流线性响应模型(TLR )、线性振扰动模型(LPM )、以及神经网络(ANN )等。

概念性模型利用一些简单的物理概念和经验公式,如下渗曲线、汇流单位线、蒸发公式、或有物理意义的结构单元,如线性水库、线性河段等,组成一个系统来近似地描述流域

水文过程。代表性模型有:美国的斯坦福模型(SWM )、日本的水箱模型(Tank)、我国的

新安江模型(XJM )等。

物理模型依据水流的连续方程和动量方程来求解水流在流域的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规律。代表模型有SHE模型,DBSIN模型等。

从反映水流运动的空间变化能力而言,水文模型可分二类为:集总式模型(lumped model)和分布式模型(distributed model )。

集总式模型认为流域表面上各点的水力学特征是均匀分布的,对流域表面上的任何一点上的降雨,其下渗、渗漏等纵向水流运动都是相同和平行的,不和周围的水流发生任何联

系,即不存在水平运动。集总模型把全流域当作一个整体来建立模型,即对流域参数进行均

匀处理。

分布式模型认为流域表面上的各点的水力学特征是非均匀分布的,水流在流域表面上的分布并不均匀,应将流域划分为很多小单元,在考虑水流在每个小单元体纵向运动时,也要考虑各个单元之间的水量的横向交换。

分布式水文模型可分为松散型和耦合型两类。前者假定每个单元面积对整个流域响应的贡献是互不影响的,可通过每个单元的叠加来确定整个流域响应;后者是用一组微分方程

及其定解条件构成的定解问题,必须通过联立求解才能确定整个流域的响应。概念性分布式

流域水文模型多是松散的,具有物理基础的分布式流域水文模型有耦合型的也有松散型的。概念性分布式流域水文模型解算方法一般比较简单,但反映径流形成机制不够完善。具有物理基础的耦合型分布式流域水文模型,虽然在描述径流形成过程时物理概念清楚,但解算比较困难,甚至不一定有稳定解,介于两者间的具有物理结构的分布式流域水文模型是近期值得开发的一种分布式流域水文模型。

另外,介于集总式模型和分布式模型之间,还有一种所谓的半分布式模型,其典型代表是以地形为水文过程空间变异性基础的TOPMODEL模型。

集总式流域水文模型的缺陷

集总式流域水文模型的最基本特征是将流域作为一个整体来模拟其径流的形成过程。

就模型结构而言,现有集总式流域水文模式绝大多数都是由概念性元素按径流形成过程组合而构成的。

1、构成模型的概念性元素一般只能模拟水文现象的宏观表现,而不能涉及水文现象的本质或物理机制。因此,现有集总式流域水文模型的结构对径流形成过程的描述是近似的,甚至是粗略的,所包含的参数

大多数缺乏明确的物理意义。

2、将事实上呈空间分布状态的降雨输入当成模型的集总输入,这显然与流域径流形成是分散输入、集总输出的实际情况不符。

3、有些模型虽然设法考虑下垫面条件空间分布不均对径流形成过程的影响,但由于采用的是统计分布曲线,因而无法同时考虑降雨空间分布的影响。

4、模型包含的参数一般都有多于2个甚至于十几个要通过率定方法来确定,即由实测

水文气象资料反求。这种称为反问题的数学问题,在理论上完全依赖于目标函数、约束条件

的拟定和实测水文气象资料条件,会出现异参同效现象。因此很难保证解的唯一性和合理性。

流域水文模型发展中的问题及展望

半个世纪以来,一方面是传统模型继续发挥着重要作用,另一方面是新的流域水文模型不断出现,其普适性却无法解决,理论基础研究进展缓慢。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流域水文模型的发展遭遇到这种困境呢?

1、模型缺乏中间观测资料的检验:目前水文模型的中间过程(如土壤水、壤中流、地

下水)参数基本上由个别实验小流域实测资料或经验关系先确定取值范围,其最终率定则要

服从模型输出结果(降雨径流关系)的精度需要,这势必影响对提示水文规律的中间复杂过程的研究。比如许多概念性模型都有分割各层径流的模型,也输出一些中间成果,如土壤含

水量等,但是没有流域的实测资料,加上调参的唯一检验是总径流过程线,很难说明中间成

果接近流域实际;对分布式流域水文模型,虽模型参数都有物理意义,但由于存在同样的问

题,只能从理论上而无法从实践上证明其必然优势。再加上物理模型的复杂性,在一些中小

流域,系统模型和概念性模型依然得到广泛的应用。

因此改进和利用遥感、雷达等先进的技术获得准确和直接的中间水文过程资料,然后依据这些资料分析和检验复杂的水文规律,而不是主要用总径流过程线来调试参数,进而从水文物理结构而不是单纯的数学物理公式或参数优化方面来推动流域水文模型的发展,是水文模型发展要解决的迫切问题。

2、降雨径流资料的误差和还原问题:大部分流域降雨径流资料由于测量技术受到限制,

其精度可能无法真实的反映真实水文现象。其次是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会导致某些水文因素

的变化,使历史资料无法直接与现状资料统一应用,而无论是修正历史历史资料还是还原现

状资料都有一定的难度,从而影响水文模型的参数率定和应用。

在依靠先进测量技术不断提高水文数据质量的同时,加强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水文过程影响的理论研究,利用获取的信息对原资料进行修正和还原,是解决水文模型资料的关

键。

3、水文时空尺度问题:不同时间和空间尺度的水文系统规律通常有很大的差异。表现在流域水文模型上则为一些小尺度的流域实验获得的参数往往不能直接应用到大流域的水

文模拟,不同时间尺度的模型变量或参数也往往不能通过简单叠加或分解进行转换。水文尺度问题也是造成应用水文模型层出不穷,普适性模型难于研制和实践的主要原因之一。

因此,解决尺度问题,探索不同尺度模型变量或参数之间的转换规律,是建立普适性

水文模型和实现水文模型与大气环流等其它模型进行耦合的关键。

4、参数不确定性问题:两场不同的降雨可能导致同一个模型输出两组不同的参数值;

就是同一场降雨,由于目标函数模式的不同,模型参数取值也往往不同,这势必影响流域水

文模型输出结果的可靠性,不利于模型的发展和广泛应用。

解决参数不确定性问题,一是加强具有物理基础的分布式水文模型的研究,更加合理

的模拟和描述水文过程,不断缩小模型和原型的差异。二是利用和不断充实已有的水文数据库,进行参数不确定性分析,在明确物理意义的基础上,提高参数的精度。

水文模型的发展方向

1、3S应用研究

2、水文过程物理规律研究

3、水文尺度研究

4、与其它系统模型耦合研究

二、试题

流域产流过程及其方式有哪些?

我国南北方流域产流过程及其方式有哪些不同?

Horton产流理论

1935年,Horton指出,降雨强度(i)超过地面下渗能力(f p)和包气带缺水量(D)得到满足, 即下渗到包气带中的水量(I)与其蒸发量(E)之差超过其缺水量(D),是产流的基本物理条件。

Horton断言

1.当i

2.当i>f p, I-E < D时,河流出现尖瘦且涨落洪段大致对称的洪水过程线,它是由

单一的地面径流形成的。

3.当i< f p,I-E > D时,河流出现矮胖且涨落洪段大致对称的洪水过程线,它是

由单一的地下径流形成的。

4.当i>f p,I-E > D时,河流中将出现涨洪快速,落洪缓慢、具有明显不对称的洪

水过程线,它是由地面和地下两种径流成分混合而成的。

Horton产流理论阐明了均质包气带情况下超渗地面产流和地下水产生的物理条件,为我国在60年代提出蓄满产流和超渗产流奠定了理论基础,并成为二水源新安江流域水文模型划分地面、地下水的依据。

Horton产流理论不能解释的情况:径流中多于两种成分的存在;在下渗能力很大的地方,即使降雨强度不够大,也可以观测到地面径流现象。

山坡水文学产流理论

70年代初,Kirby等人提出。该产流理论认为:

在两种透水性有差别的土层重叠而形成的相对不透水界面上可形成临时饱和带,其侧向流动即成为壤中径流;如果该界面上土层的透水性远远好于其下面土层的透水性,则随着

降雨的继续,,这种临时饱和带容易向上发展,直到上层全部达到饱和含水量,这时如仍有降雨补给,则将出现地面径流现象,这种径流称为饱和地面径流。

山坡水文学产流理论是对Horton产流理论的重要补充,并成为日后新安江流域水文模

型由二水源发展到三水源的理论动力,是其划分地面水、土壤水和地下水三种水源的理论依

据。

流域产流过程及方式

产流过程是流域中各种径流成分的生成过程,也就是下垫面对降雨的再分配过程。产流实质上是流域降水后,水在具有不同的阻水、吸水、持水和输水特性的下垫面土层中行垂向运行时,供水和下渗一组矛盾的产物。

1、超渗地面径流的产生在地面,其产流的条件是:要有供水源(降水),且降

雨强度要大于下渗能力。

2、壤中流的产生于非均质或层次性土壤中的透水层与相对不透水层界面上,其

产流条件是:上层有供水;下层下渗能力小于上层叠;供水强度要大于下

层的下渗强度;产生临时饱和带,还要具有产生侧向流动的动力条件。

3、地下径流产生于包气带的下界面,其产流条件与壤中流基本相同。

4、饱和地面径流产生于表层具有较强透水性的情况下,当下层有相对弱透水层

存在时,可形成临时饱和带,其侧向流动即成为壤中径流;如果该界面上

土层的透水性远远好于其下面土层的透水性,则随着

降雨的继续,,这种临时饱和带容易向上发展,直到上层全部达到饱和含

水量,这时如仍有降雨补给,则将出现地面径流现象,这种径流称为饱和

地面径流。

流域的产流方式指各种产流机制的组合方式,产流方式决定了流域产流的基本特征。

常见的大流域的产流方式主要有以下3种:

1、超渗产流方式:超渗产流方式遵循地面径流产流机制。主要发生在地下水埋

藏深、包气带厚度大、土壤透水性差、植被也较差的丘陵区或干旱区。这

里土壤含水量经常较低,在通常的降水条件下,下渗湿润锋面范围很小,

一般在0.5米以内,达不到整个包气带的厚度。超渗产流最基本的特点

是:降雨强度大于下渗强度时才产生地面径流,而径流量与产流面积并不

是随降雨的继续而增长,而是有增有减,径流量与产流面积主配降雨强度

与下渗能力有关。

2、饱和产流(蓄满产流)方式:饱和产流方式可包含饱和地面径流、壤中流和

地下径流类型,或饱和地面径流和壤中径流类型,或饱和地面径流和地下

径流类型。饱和产流方式多发生在包气带较薄、植被较好、土壤透水性

强、下渗强度大的地区。其特点是土壤比较湿润,且接近地下水面有毛管

水带,土壤层缺水量较小,一次降水下渗锋面很容易与毛管水建立水力联

系,包气带很容易达到饱和。包气带饱和生,下渗趋于稳定,稳定下渗的

水量产生地下径流,逐渐补给河流,降雨强度超过稳定下渗率部分的水量

产生地面径流。饱和产流的主要特点是:先满足包气带最大蓄水容量的地

方先产流;一次降雨过程中,随着降雨的继续,产流面积不断增大,产流

量也相应增大;对同一降水量,包气带起始蓄水量大,则产流量也大,反

之产流量也小。

3、超渗产流与饱和产流交替型方式:主要发生在包气带厚度约2 -4米左右,

土壤透水性中等,年内及多年降水量很不均匀,且地下水位较大的地区。

在年内:在干旱,地下水位较低,降雨以超渗地面径流的产流机制为主。

汛期,地下水比较集中,地下水位升高,有时甚至可上升到地面,则以饱

和地面径流的产流机制为主。多年变化

上,少水年以超渗产流为主,丰水年以饱和产流为主。

4、我国一些地区的产流方式:

1)我国淮河以南,雨量比较丰富的湿润地区,大体上是以饱和地面产流类

型为主。

2)在东北,尽管年降水量只有450—550毫米,但由于有冻土存在,在一些森林茂密的流域,土层覆盖薄,表土疏松,下渗能力大,降雨相对集中,

变以饱和地面产流为主。

3)西北地区,气候干燥,土层厚,地下水埋藏较深,多具有超渗地面产流

型的特征。但在常年积雪补给的地区,也会以饱和地面产流为主。

4)华北、东北的西南部,一般均以超渗地面产流居多。

5)在滨海平原,由于地势低洼,地下水埋深浅,以及由于年内降水分配不

均等,多出现超渗与饱和产流交替型。

由上可见,下垫面构成的特性,虽然是决定流域产流方式的主导因素,而降水特性,

包括雨量、雨强、变率等也是影响流域产流方式的重要因素。

三、试题

影响径流形成的主要因素有哪些?气候变化及人类活动如何影响流域径流形成?

试述河川径流中的基流分割主要方法及研究基流的意义。

径流形成的基本原理及其影响条件。

径流形成原理

径流是指流域的降水由地面及地下汇入河网,流出流域出口断面的水流。径流的形成过

程可分为流域蓄渗过程、坡地汇流过程和河网汇流过程。径流的形成过程实质上是降水在流域空间与时间上的再分配过程。

1、流域蓄渗过程

降雨初期,除降落在河槽水面上的雨水直接形成径流外,大部分降水并不立即产生径

流,而是消耗于植物截留、下渗、填洼与蒸散发。在降雨过程中,当降雨强度小于下渗能

力时,雨水将全部渗入土壤中; 当降雨强度大于下渗能力时, 超出下渗强度的降雨形成地面

积水,蓄积于地面洼地,称为填洼。随着降雨继续,满足填洼后的水开始产生地面径流。流 域上不断降雨,渗入土壤中的水使包气带含水量不断增加。

土层中水达到饱和后, 在一定条 件下,部分水沿坡地土层侧向流动,形成壤中径流,壤中径流扩散到地面形成地表饱和径流。 下渗水到达地

下水面后,以地下水的形式沿直面土层汇入河槽,形成地下径流。

在流域蓄渗过程中,无论是植物截留、下渗、填洼、蒸散发及土壤水的运动,水的运 行均受制于垂向运行机制, 水的垂向运行过程构成了降雨在流域空间上的再分配,

从而构成 了不同的产流机制,形成了不同的径流成分。 2、坡地汇流过程

满足填洼后的降水在坡面上形成片流、细沟流运动的坡面漫流。在漫流过程中,坡面

别一方面又在运行过程中不断地消耗于下渗和蒸 其流态与降雨强度有关,其运行受重力和摩阻力的 历时亦短,故对小流域比较重要, 而对大流域往往

可以忽略。

壤中流和地下径流同样存在沿坡地土层的汇流过程,它们都是在有孔介质中的水流运 动。壤中流流速要慢于地面径流而快于地下径流。

在径流形成过程中坡地汇流过程对各种径流成分在时程上起着第一次再分配作用。

3、河网汇流过程

指各种径流成分经过坡地汇流进入河网后,没河网向下游流出出口断面的过程。在此 过程中,河网调蓄作用对净雨量在里程上再一次进行分配, 使出口断面的流量过程线比降雨

过程线平缓的多。河网汇流的水分运行过程, 是河槽中不稳定水流运动过程,

是河道洪水波 的形成和运动过程,而下游断面上的水位流量的变化过程是洪水波通过该断面的直接反映。

在径流形成中通常将流域蓄渗过程到形成地面径流及早期表层流过程称为产流过程, 坡地汇流与河网汇流合称为流域汇流过程。 产流过程中水以垂向运行为主, 它构成降雨在流

域空间上的再分配过程, 是构成不同产流机制和形成不同径流成分的基本过程。 汇流过程中

水以水平侧向运行为主, 水平运行机制是构成降雨过程在时程上再分配的过程,

是构成流域 汇流过程的基本机制。

影响径流的因素

影响径流形成和变化的因素主要有:气候因素、流域下垫面因素和人类活动因素。

1、 气候因素

气候因素包括降水、蒸发、气温、风、湿度等。降水是径流的源泉,径流过程通常是由 流域上降水过程转换来的。降水和蒸发的总量、时空分布、变化特性, 直接导致径流组成的 多样性和径流变化的复杂性。气温、湿度、风通过影响蒸发、水汽传输和降水而影响径流。

2、 流域下垫面因素

包括:地理位置,如纬度、距海远近、面积、形状等;地貌特征,如山地、丘陵、盆地、 平原、谷地、湖沼等;地形特征,如高程、坡度、坡向;地质条件,如构造、岩性;植被特 征,如类型、分布,水理性质等。下垫面对垂向运行的水的再分配形成了不同的径流成分, 对侧向运行的水的再分配形成出口断面的流量过程, 从而影响整个径流。 相对于降水是径流 的源泉来说,流域则是径流的发生场和分配场,是径流形成的重要因素。

3、 人类活动的影响

人类活动对径流的影响可分为直接与间接两类, 直接影响是指人类活动使径流环节发生

直接改变,如兴建水库、跨流域调水、引水灌溉,城市供水及排水等,均使径流的量、质发

水一方面继续接受降雨的直接补给而增加,

发而减少。坡面水流可能程紊流或层流, 支

配。坡面漫流流程一般不超过数百米,

生变化。间接影响是指人类活动通过改变下垫面状况、局地气候,以间接方式影响径流,如

植树造林、发展农业、城市化等。

基流

基流一般是指补给河流的地下水,是降水渗入到地下的产流。基流由于运移速度较慢和含水层的调蓄作用,水量比较稳定,成为枯水期河流的主要补给源,对维持河流的径流连续性有重要作用,来保障枯水期河道的生态的需水量。另外,基流属于地表水资源与地下水资源的重复部分,计算基流对确定水资源总量有重要作用。

基流分割方法:

1图形法:即直接在河流流量过程线上作图分析,有如下几种情况

1)直线分割法:假定在一次降水前,河流流量就是地下径流。当包气带比较厚,一次降水不足以补充地下水时,采用直线分割法;反之采用斜线法。

2)库捷林法:当潜水与河水有水力联系时,河流涨洪时补给地下水,藕为其上游河网的地下水排泄量,基流逐渐减小。当河水回落时,两岸地下水补给河水,基流开始增加。

3)退水曲线法:当潜水与河流无水力联系时,假定雨后地下水径流迅速增加,其峰值与洪峰出现相近。则从流量过程线两端相交形成退水曲线,来分割基流。

2、水量平衡法:认为山区河川径流一般是由与径流无水力联系的基岩裂隙水补给,并假定含水层的来水与地表径流间存在比例关系,建立水量平衡方程求解。

3、水文模型法:通常用单一水库来演算地下水径流的出流,也有用两个线性水库来分割河川基流,用汇流模型来模拟基流。

4、环境同位素与水化学方法:利用水的溶剂性质,通过测量水中溶质的量来确定基流与直接径流的比例关系。

5、电子滤波法:将日径流时间历时资料作为直接径流(高频信号)和基流(低频信号)的叠加,从日流量中分割出基流。

6、经验公式法:通过已经建立的经验公式来分割基流。

基流退水

退水曲线中含有丰富的与流域有关的信息,包括流域的蓄水特征和含水层特征。

1从最基本的流量方程来模拟退水过程,建立线性Dupuit-Boussinesq方程:

Q t=Q o exp(-t/C)

Q t=Q o K t

2、将基流作为水库来模拟:由于线性过程具有可叠加性,含水层可划分为多个线性水

库,这些水库具有不同的退水常数C i

3、自回归模拟:建立自回归方程,确定参数

Q t+1=fQ t+gQ t-1+e t+1 f=k1+k2, g=-k1*k2

5、经验公式法

四、试题

影响下渗的因素由哪些?

影响下渗因素

1、土壤特性的影响:决定于土壤的透水性和土壤前期含水量。土壤透水性真

好,前期含水量越小,下渗能力越大。透水性与土壤的质地、孔隙的多少

与大小有关系。一般来说土壤颗粒越粗,孔隙直径越大, 透水性越好,下渗

能力越强。

2、降水特性的影响:降水特性包括降水强度、历时、降水时空分布。降水强度

直接影响土壤下渗强度和下渗水量。当降水强度小于下渗能力时,降水全

部渗入土壤。当降水强度大于下渗能力时,下渗率等于下渗能力。对裸露

的土壤,强降雨击碎土颗填充土壤空隙造成下渗能力减小。降水的时程分

布也影响下渗,如相同条件下,连续性降水的下渗量要小于间歇性下渗

量。

3、流域植被、地形条件影响:通常有植被的地区,由于植被的滞水作用,增加

了下渗时间,从而减少了地表径流,增大了下渗量。地形

坡度对下渗的影响是通过影响供水强度来实现的。相同降水强度下, 有坡

度时的供水强度将小于平地上的供水强度。此外,不同的地形条件,影响

地面漫流的速度和汇流时间。相同条件下,地面坡度大, 漫流速度快,历

时短,下渗量小。

4、人类活动的影响:人类活动即能增大下渗也能抑制下渗。如植树造林、蓄水

工程均增加水的滞留时间,从而增大下渗;反之,砍伐森林,不合理耕

作、则加剧水土流失,减小下渗。

下渗机理

下渗过程是土壤吸收水分,调节水分,并向土层在传递水分的过程。在这过程中,下渗受到土壤水作用力的支配。根据下渗曲线的递减快慢,可将下渗过程分为渗润、渗漏,渗

透三个阶段。在渗润阶段,土壤含水量较小,分子力和毛管力均很大,再加上重力的作用,此时土壤吸收水分的能力很大,以致初始下渗容量很大。而且由于分子力和毛管力随土壤含

水量增加快速减小,使得下渗容量迅速递减。进入渗漏阶段后,土壤颗粒表面已形成水膜,分子力几乎趋于零,平均分子量水主要在毛管力和重力作用下向土壤中入渗,下渗容量比渗

润阶段明显减小,而且由于毛管力随土壤含水量增加趋于缓慢减小阶段,下渗容量的递减速

度趋缓。到了渗透阶段,土壤含水量已达到田间持水量以上,这时分子力与毛管力均不起作

用,控制下渗的力为重力。与分子力和毛管力相比,重力是一个小而稳定的作用力,所以在渗透阶段,下渗容量达到一个稳定的极小值,也就是稳定下渗率。

确定下渗曲线的方法

1非饱和下渗理论:对于非饱和土壤,总势由基模势和重力势组成

取地面为参考面,指向地下向正方向,重力势可表示为_ . —_

代入Richards方程:

--=V-[-K(0)-Vcp]

得到:

39 3r d8] 39

訂他喇+ k(喀

具中;D(0)=K(9) (d(p_m)/de 扩散率

k(9)=dK(9)/d0

2饱和下渗理论:假设以湿润锋为界,上部土壤完全饱和,下部为初始含水量。湿润锋向下移动的条件为上部土壤完全饱和。

动力方程:

L下渗土柱长度比:湿润铎而处的毛管上升高度

水量平衡方程:

『J1

$ = (B1-80)—

解微分方程组得到饱和下渗理论的下渗曲线公式。

3经验下渗曲线:

霍顿下渗公式:

菲利普公式:

fSSiO p-f^ y城就关系

五、试题

影响下渗的因素由哪些?

影响下渗因素

5、土壤特性的影响:决定于土壤的透水性和土壤前期含水量。土壤透水性真

好,前期含水量越小,下渗能力越大。透水性与土壤的质地、孔隙的多少

与大小有关系。一般来说土壤颗粒越粗,孔隙直径越大, 透水性越好,下渗

能力越强。

6 降水特性的影响:降水特性包括降水强度、历时、降水时空分布。

降水强度直接影响土壤下渗强度和下渗水量。当降水强度小于下渗能力

时,降水全部渗入土壤。当降水强度大于下渗能力时,下渗率等于下渗能

力。对裸露的土壤,强降雨击碎土颗填充土壤空隙造成下渗能力减小。降

水的时程分布也影响下渗,如相同条件下,连续性降水的下渗量要小于间

歇性下渗量。

7、流域植被、地形条件影响:通常有植被的地区,由于植被的滞水作用,增加

了下渗时间,从而减少了地表径流,增大了下渗量。地形

坡度对下渗的影响是通过影响供水强度来实现的。相同降水强度下, 有坡

度时的供水强度将小于平地上的供水强度。此外,不同的地形条件,影响

地面漫流的速度和汇流时间。相同条件下,地面坡度大, 漫流速度快,历

时短,下渗量小。

8、人类活动的影响:人类活动即能增大下渗也能抑制下渗。如植树造林、蓄水

工程均增加水的滞留时间,从而增大下渗;反之,砍伐森林,不合理耕

作、则加剧水土流失,减小下渗。

下渗机理

下渗过程是土壤吸收水分,调节水分,并向土层在传递水分的过程。在这过程中,下渗受到土壤水作用力的支配。根据下渗曲线的递减快慢,可将下渗过程分为渗润、渗漏,渗

透三个阶段。在渗润阶段,土壤含水量较小,分子力和毛管力均很大,再加上重力的作用,此时土壤吸收水分的能力很大,以致初始下渗容量很大。而且由于分子力和毛管力随土壤含

水量增加快速减小,使得下渗容量迅速递减。进入渗漏阶段后,土壤颗粒表面已形成水膜,分子力几乎趋于零,平均分子量水主要在毛管力和重力作用下向土壤中入渗,下渗容量比渗

润阶段明显减小,而且由于毛管力随土壤含水量增加趋于缓慢减小阶段,下渗容量的递减速

度趋缓。到了渗透阶段,土壤含水量已达到田间持水量以上,这时分子力与毛管力均不起作

用,控制下渗的力为重力。与分子力和毛管力相比,重力是一个小而稳定的作用力,所以在渗透阶段,下渗容量达到一个稳定的极小值,也就是稳定下渗率。

确定下渗曲线的方法

1非饱和下渗理论:对于非饱和土壤,总势由基模势和重力势组成

代入Richards方程:

30

3t

得到:

耳中:D(e)- K(9)(d(p_m)/d9 扩散率

k(9)=dK(0)/d9

2饱和下渗理论:假设以湿润锋为界,上部土壤完全饱和,下部为初始含水量。湿润锋向下移动的条件为上部土壤完全饱和。

动力方程:

L下渗土枉长匿H t:湿润铎面处的毛管上升高度

水量平衡方程:

dl

解微分方程组得到饱和下渗理论的下渗曲线公式。

3经验下渗曲线:

霍顿下渗公式:

取地面为参考面,指向地下向正方向,重力势可表示为

1

™f0-^F p-f c tsw

菲利普公式:

六、试题

如何理解水资源可再生(可更新)性?其意义是什么?试述水量转化及其在水资源评价中的应用。

试述流域水文循环过程及其科学问题。

论述流域水文循环和水量转化过程及其在水资源评价中的应用?

水文循环基本过程(注意流域水文循环答法)

水文循环具有全球水文循环、流域水文循环和水-土-植系统水文循环等三种尺度。

全球水文循环可分为水汽蒸发、水汽输送、凝结降水、水分入渗,以及地表地下径流5

个基本过程。海洋及陆地上的水蒸发,形成水汽升入空中,并被气流输送到各地。在适当条

件下这些水汽凝结降水,降落到海面的降水直接回归海洋,降落到陆地表面的雨雪,一部分

重新蒸发回到空中,一部分成为地面径流补给江河湖泊,一部分渗入岩土层,转化为壤中流

和地下径流。地面径流,壤中流与地下径流最后亦流入海洋,构成全球性统一的,连续有序

的动态大系统。

流域水文循环实际上就是流域降雨径流形成的过程。降落到流域上的雨水,首先满足截留、填洼和下渗要求,剩余部分成为地面径流,汇入河网,再流过流域出口断面。截留最终耗于蒸发和散发,填洼的一部分将继续下渗,而另一部分也耗于蒸发。下渗到土壤中的水分,在满足土壤持水量需要后将形成壤中流或地下水径流,从地面以下汇集到流域出口断面。

被土壤保持的那部分水分最终消耗于蒸发和散发。流域水文循环相对于全球水文循环而言,它是一个开放式的循环系统。

水循环机理

1、水循环服从于质量守恒定律。整个循环过程保持着连续性,既无开始也没有结尾。从实质上说,水循环是物质与能量的传输、储存和转化过程。

2、太阳辐射与重力作用是水循环的基本动力。水的物理性质,在常温常压下液态、气态、固态三相变化的特性是水循环的前提条件,外部环境包括地理纬度、

海陆分布、地貌形态等制约了水循环的路径、规模和强度。

3、水循环广及整个水圈、并深入大气圈、岩石圈及生物圈,是由无数个不同尺度、不同规模的局部水循环所组合而成的复杂巨系统。

4、全球水循环是闭合系统,但局部水循环却是开放系统。

5、地球上的水分在交替循环过程中,总是携带着某些物质一起运动。

水循环的作用与效应

1、水文循环与地球圈层构造:地球表层由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及水圈组成。

水圈中的水,通过周流不息的循环运动,积极参与了圈层之间界面活动,并且深入4大圈层内部,将它们耦合在一起。水循环,它上达15公里的高空,成为大气圈的有机组成部分,担当了大气循环过程的主角;下深至地表1-3公里,积极参与岩石圈中化学元素的迁移过程,成为地质大循环的主要动力;同时水作为生命的源泉生物有机体的主要部分,全面的参与生物大循环,成为沟通无机界和有机界的纽带,并将4大圈层串联在一起,组合成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统一整体。

2、水循环与全球气候:水循环一方面受全球气候变化,尤其是大气环流活动的影响,另

一方面它又深入大气系统内部,极其深刻的制约了全球气候。首先,水循环是大气系统能量的传输、储存和转化者;其次,水循环通过对地表太

阳辐射能的重新再分配,使不同纬度热量收支不平衡矛盾得到缓解。再次,水循环的强弱与路径,还会直接影响到各地的天气过程,甚至可以决定地区的气候基本特征,如洋流的影响。

3、水循环与地貌形态及地壳运动:水循环过程中的流水以其持续不断的冲刷、侵蚀作

用、搬运和堆积作用,以及水的溶蚀作用,在地质构造的基底上重新塑造了全球的地貌形态。这种地貌形态的改变,一旦超出其平衡点,就可能触发地震,甚至引起地壳运动,发生沧海桑田的剧变。

4、水循环与生态平衡:水是生命之源,是生物有机体的基本组成物质。没有水循环就不

会有生命活动。同时,水循环的强度及其时空变化,是制约一个地区生态环境平衡或失调的关键。此外,一地区水循环强度的时空变化又是造成旱涝的主要原因。

5、水循环与水资源开发利用: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是以水资源开发利用后能获得补充更新

为条件的。更新速度和补给量主要受到水循环的强度、循环周期的长短的制约,一旦水资源开发强度超过水循环更新速度或者遭受严重的污染,那就会面临水资源不足,甚至枯竭的严重局面。

水循环在水资源评价中的作用

1、水资源是指在水循环中能够为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所利用的淡水,存在形式

有河川径流、地下水、土壤水、湖泊、冰川积雪等,其补给来源主要来自

大气降水,降水是所有形式水资源的最终来源,因而一个流域的水资源总

量是否丰富主要取决于降水量的多少。

2、水循环速度的快慢决定了流域内水资源的可利用量。从水量上讲,

流域水资源的长期可利用量应是积极参加水循环的那部分水量,利 用后可以很快得到补充,这部分量的多少主要取决于水体的循环更 新速度和周期的长短;从水质上讲,水体的循环速度决定了其自净 能力,循环速度越快,水体防止污染的能力越强。

水循环的各个环节是相互影响的,经常相互转化。比如地表水与地 下水间的转

化,流域总水资源量并不是各子水资源量的简单叠加, 在进行水资源评价时要

注意各种资源量间的重复量,避免得出错误 的结论。

人类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相当于在流域水循环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个 人工的侧支

循环。人工侧支循环的规模将极大的改变原有流域水循 环的规模和方式,为实

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人类利用的水资源 量应保障原有水循环的分支不遭破

坏。如保证河道最低生态用水量, 植被需水量等等。

人类水资源利用作为水循环的侧支循环,经人类生产生活利用的水 量最终会归

于水循环,这部分水的水质往往较差,从而对整个水资 源造成严重污染。

因此,对回归排放回水循环的水,应尽量做到低 污染排放。另外,侧支循环本身也可包括水的多次利用,从而实现 水资源的重复利用,提高利用效

率。

水资源可再生性

水资源可再生性是水资源的基本特性之一,其基本涵义是水资源通过天然作用或者人 工经营能为人类反复利用的特性。

从性质上,水资源可再生性可分为水质恢复和水量再生。从属性上,水资源可再生性

天然再生和社会再生。

天然条件下的水资源可再生性是由水循环决定的,在此水资源的可再生性与传统的可

更新性或可恢复性同义。 但目前的天然水资源系统大都受到了人为作用的影响,

人为作用对 水资源系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首先是人为作用影响到水资源系统的形成, 从而影响了可更 新水资源量,如人类活动引起气候变化,影响很多地区的降水蒸发等;其次是人类工程改变 了水资源系统中水的存储方式, 影响了水资源的可利用量。 水资源的社会可再生性指水资源

在利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特性,一是合理利用,节水,减少用水量;二是通过改善水质,使 对某一用途的可利用水量增加。

水资源的可再生性决定了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性,通过对水资源可再生性的研究,可

以为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确定阀值的科学依据。 水资源的自然可再生性决定了水资源的

可持续利用总量,社会可再生性则体现了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因此,水资源的可再生性是解 决水资源危机的理论依据,水资源的可再生性利用是解决水资源危机的重要途径。

水量平衡

水量平衡是指人行道选择的区域(或水体)

,在任意时段内,其收入的水量与支出的水 量之间差额必等于该时段区域(或水体) 内蓄水的变化量,即水在循环过程中,从总体上说

收支平衡。从本质上说,水量平衡是质量守恒原理在水循环过程中的体现, 也是地球上水循

环能够持续不断进行下去的基本前提。 水循环是地球上客观存在的自然现象, 水量平衡是水

循环的内在规律。一旦水量平衡失控,水循环中某一环节就要发生断裂,

整个水循环就不复 存在。反之,如果自然界不存在水循环现象,也就无所谓平衡了。

水量平衡研究是水文、水资源学科的重大基础研究课题,同时研究和解决一系列实际 问题的手段和方3、 4、 5、

法。

首先,通过水量平衡的研究,可以定量地提示水循环过程与全球地理环境、自然生态

系统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提示水循环过程对人类社会的深刻影响,以及人类活动对水循环过程的消极影响和积极控制的效果。

其次,水量平衡是研究水循环系统内在结构和运行机制,分析系统内蒸发,降水及径

流等各个环节相互之间的内在联系,提示自然界水文过程基本规律的主要方法。通过水量分析,还以对水文测验站网的布局,观测资料的代表性、精度及其系统误差等做出判断,并加以改进。

第三,水量平衡分析是水资源现状评价与供需预测研究工作的核心。从降水、蒸发、

径流等基本资料的代表性分析开始,到进行径流还原计算,到研究大气降水、地表水、土壤水、地下水等四水转换的关系,以有区域水资源问题总量评价,基本上都是根据水量平衡原

理进行的。

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以及未来供需平衡计算,更是围绕着用水,需水与供水之间能否平衡的研究展开的,所以水量平衡分析是水资源研究的基础。

第四,在流域规划,水资源工程系统规划与设计工作中,水量平衡分析不仅为工程规划提供基本设计参数,而且可以用来评价工程建成以后可能产生的实际效益。在水资源工程

正式投入运行后,水量平衡方法又往往是合理处理各部门不同用水需要,进行合理调度,科

学管理,充分发挥工程效益的重要手段。

七、试题

你认为生态水文学的科学问题有哪些

水文学的基础理论问题

水文学与水资源学的关系

水文学与水资源学的关系

水文学主要是研究地球上水的起源、存在、分布、循环运动规律,水资源学主要研究水

资源的形成、演化、运动规律及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的基础理论。水文学与水资源学即有

区别又有密切的联系。水文学是水资源学的重要科学基础,水资源学是水文学服务于人类社

会的重要应用。

水文学是水资源学的基础。从水文学和水资源学的发展过程看,水文学具有悠久的发展

历史,而水资源学是在水文学的基础上,为了研究和解决日益窋的水资源问题而逐步形成的

一个知识体系。因此,可近似的认为,水资源学是在水文学的基础上衍生出来的。从研究内容上看,水文学是一门研究地球上各种水体的形成、运动规律以及相关问题的学科体系;水资源学主要研究水资源评价、配置、综合开发、利用、保护以及对水资源的规划与管理,按照水资源的定义,水资源是指可被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世界上大量的水中只有一小部分可

以划归为水资源的范畴,水资源学对水资源的研究是建立在水文学对地球上各种水体的研究的基础之上的。

水资源学是水文学服务于人类社会的重要应用。 人们研究水文现象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

为了更好的利用水资源,来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规划与管理等工作 是水文学服务于人类社会的重要应用内容。水文学中的水循环理论支撑水资源可再生性研 究,是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理论依据。 在对水资源进行量化进程中, 根据水文规律和水文学

基本理论,利用数学工具建立模拟模型, 是水资源承载能力量化研究、优化配置量化研究的 基础。由于人类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使水循环过程成为自然循环与社会循环的集合,

在水

资源配置、水资源管理、水资源承载能力计算等模型中,

要充分体现这种集合,需要把水文 模拟模型作为基础模型嵌入到水资源模型中。 对水文学若干基础研究领域的展望

气候变化对水文循环时空分布的影响:全球气候变化将影响到大气、 海洋和陆

地的相互作用过程。近20年来波及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水危 机和洪涝灾害与此有

相当密切的关系,这是因为由此引起的地球上 太阳辐射分布的改变将影响到自

然的蒸发、大气中的水汽输送和降 水时空分布。水文学应对这种被称为大尺度

水文学的科学研究作出

水文时间序列演变机理及影响因子:水文时间序列的长期演变既有 确定性的一

面,又有不确定性的一面,目前无论从哪个方面分析, 都至多只能识别水文时

间序列的局部特性, 而不能识别其全部特性, 因此水文时间序列的长期演变规

律至今无法在衫精度范围内予以提 示。这也是水文中长期预测预报精度仍不能

满足实际生产需要的原 因。

产汇流理论和分布式水文模型:提示降雨径流形成即产汇流机理, 并寻找根据

降雨时空分布计算流域出口断面流量过程的方法,是水 文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

一。目前水文学基本上都是将流域作为一个 整体来进行研究的,这样势必忽略

了气候因子和下垫面因子均呈现 空间分布不均匀的事实。分布式水文模型能为

真实地模拟现实世界 的流域降雨径流形成的物理过程提供有力的工具,因为分

布式水文 模型能客观地反映气候和下垫面因子的空间分布对流域降雨径流形 成

的影响。

水文尺度问题及水文相似性问题:在不同的时空尺度下,水文现象 一般具有不

同的规律。在这种情况下,水文学家寻求水文规律总是 先认识一定尺度的

水文规律,然后通过提示不同尺度之间的联系, 再把这个规律推论到其他

尺度上去。水文尺度问题与水文相似性问 题密切相关,因为如果能寻找出

水文相似性,那么就可以通过这种 相似性来处理水文尺度问题。例如,近

些年来研究发现,有些水文 现象受到分形理论的影响。按照分形理论,在

一定尺度范围内,具 有自相似性的水文现象,其不同尺度的规律性之间的

关系取决于一 种称为变换的简单变换。因此,对于具有自相似性的水文现

象,通 过变换就可以将该水文从一种尺度下获得的规律变换成另一种尺度

的规律。由于水文的复杂性,水文学家目前对水文相似性了解还初 步。可

以看出,水文尺度和水文相似性的研究,对从理论上解决无 实测水文资料

情况下水文规律的探求问题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和重

大的应用价值。

5、

数字水文学:在数字化技术支持下,水文信息采集将从目测、器测 1、 2、 3、 4、

发展到遥测遥感,从点测发展到面测,从表态观测发展到动态观测。水文

信息的传输、储存、处理将从人工、机械辅助发展到自动化、智能化。数

字化技术给揭示和探索水文规律或机理带来的影响更值得关注,如数字高

程模型DEM为分布式水文模型的建立提供了重要支持。

6 同位素水文学:通过示踪技术,确定降雨和径流的一一对应关系,

径流成分形成机制及分割方法,流域汇流速度的计算公式,坡面水流的存

在形式,以及水流在多孔介质中的运移形态等。

7、生态水文学:

8、人类活动与水文学的关系:

八、试题

试述人类活动的水文效应及其研究方法?

气候变化及人类活动如何影响流域径流形成?

试述人类活动的水文效应及其研究方法

由于自然或人为因素,使地理环境发生改变,从而引起水循环要素、过程、水文情势发

生变化,称为水文效应。人类活动的水文效应可分直接与间接两类,直接影响是指人类活动

使水循环要素的量、质或时空分布直接发生变化,如兴建水库、跨流域引水工程、作物灌溉、城市供水或排水等。间接影响指人类活动通过改变下垫面状况、局地气候,以间接方式影响

水循环各要素。如植树造林、发展农业、城市化等。

不同的人类活动,其水文效应的影响规模、变化过程、及变化性质上的可否逆转等均各异。例如跨流域引水、大型水库等水利工程措施,这类活动埋单短、范围小,但可突然改变水循环要素,而且一旦改变,将发生持久变化,长期而不可逆转的存在下去。而植树造林、城市化等长期的人类活动,其水文效应是渐变的,且对水文要素的影响也是逐渐加重的。

水文效应的强度与原水体水量的大小有关,影响的改变量与总量是相对而变的。

总之,人类活动对水循环有很大的影响,而水循环的改变,又会引起自然环境的变化。这种变化可能昌朝着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也可能朝着不利于的方向发展。

人类活动水文效应的研究,通常是先对影响导致的后果进行调查,做出定性的分析,然

后按照实际资料进行宣的计算。水文效应的定量化学,基本原理是建立在水循环过程的一系

列基本理论和方法上的。

1、水量平衡法:根据水量平衡原理和方法,分析主要要素受人类活动影响后的

差异和变化,即按平衡的自然状况,结合人类活动改变某一分量来计算。

多年平均情况下的流域水量平衡为:径流二降水- 蒸发,受人类活动影响后

仍然满足上述方程。一般可认为人类活动对降水要素的影响较小,可假设

降水不变。

2、对比分析法:一是按同一测站历史资料对比计算,即按人类活动前

后的观测或史料记载进行对比分析。比如用人类活动以前的降雨径流资料

建立降雨径流相关曲线,然后用人类活动以后的降雨资料推出径流量,与实

测径流量相对比。二是不同流域的对比计算,即选条件相同或相似的未经人

类活动影响的水文测站与研究测站同期资料进行对比。

北师大考博辅导班:2019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考博难度解析及经验分享

北师大考博辅导班:2019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考博难度解析 及经验分享 北京师范大学学术学位博士生选拔方式包括公开招考、“申请-审核”、硕博连读和本科直博四种方式。实行“申请-审核”方式的学部院系有教育学部、心理学部、物理学系、天文系、全球变化与地球系统科学研究院、化学学院等。硕博连读仅限本校在读的二年级学术学位硕士生申请,一般在每年的12月份进行。本科直博生主要接收全国重点大学理工科类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一般在每年的9-10月进行。 下面是启道考博辅导班整理的关于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考博相关内容。 一、院系简介 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成立于2016年11月,学部以地理学为主体,包含测绘科学与技术和安全科学与工程等多个相关学科,近年来在国内外学科评估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是中国地理学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重要基地。 学部内设7个二级机构:地理学院、自然资源学院、遥感科学与工程研究院、陆地表层系统科学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地理数据与应用分析中心、减灾与应急管理研究院以及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学部现设5个本科生专业:地理科学(师范)、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地理信息科学以及资源环境科学专业,共有在读本科生460余人。 学部现有一级学科博士点1个、一级学科硕士点4个、二级学科硕士点9个,共有在读研究生近900人,已经形成了完善的多学科、多层次的人才培养体系。学部直接参与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和遥感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部分方向建设与管理,保障教育部和北京市7个省部级研究平台高效运行,先后建设完成风沙过程、土壤过程以及气候变化过程研究的大型模拟装置,围绕土壤侵蚀、生态水文过程、海冰资源利用等研究方向建立了系列野外长期观测台站,为进一步提升科研水平奠定了良好基础。地理科学学部将秉承北京师范大学团结、务实、向上的优良传统,不断改革、创新、开放、交流,为培养一流人才、创建一流学科做出更大的贡献。 二、招生信息 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博士招生专业有6个: 070501自然地理学

中科院各所自然地理考研真题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1号 2005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专 自然地理学6554 8814 一、分析河流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影响。课 二、分析植被对水循环影响的主要途径。院 三、根据蓄库不同,生态系统物质循环主要可以分为几种主要类型?每种类型的基本特征是什么?业 四、举例分析地方气候对地域分异的意义。200092 五、分析人类活动对地球表层环境的作用与影响。 2010年 纬度对流层季风河流地下水矿化度地貌土壤质地生物群落生态平衡地域分异规律 地貌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土壤的一般形态自然区划的原则气候变化的原因水循环气候系统的五个组成部分(25)土壤圈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25) 中科院新疆生态与地理所研究生试题自然地理学试题 2003年一名词解释 大气环流洪积扇土壤结构沙漠化植物群落定振波俯冲型板块干洁空气雪线潜水 二简答 1 简述地球的圈层构造。 2 图示大气的垂直分层。 3 简述地貌的成因。 4 简述主要的成土过程。 5 简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三论述 1 试述影响流域水量平衡的因素及水量平衡方程? 2 论述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和未来气候可能的变化? 2004年 一名词解释 承压水雅丹林德曼效率准平原3S ENSO 生物圈种群土地流量干燥度泥石流非地带性牛轭湖 二简答题 1、简述气候变化的原因 2、简述冰川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简述自然区划的原则 4、简述大气中水汽凝结的基本条件 5、简述风蚀作用的过程 6、影响土壤发育的因素 三综述题 1、举例说明生态系统的调节作用

2、论述我国西北干旱地区在水土开发过程中出现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调控对策 中科院地理所自然地理 2004年 名词:1.生物圈2.气候3.太阳辐射4.降水5.径流6.风蚀作用7.植物群落8.土地退化9.土壤剖面10.地域分异规律 简答:1.气候变化 2.基本地貌类型 3.水量平衡 4.成土学说 5生态系统的组分与结构 论述:1.试述地带性学说 2.试述中国自然界的最基本特征 2005年 名词:1.矿物2.地下水的总矿化度3.季风4.河流5.地域分异规律6.生物群落7.对流层8.土壤9.(忘了)10.(忘了) 简答:1.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2.自然区划原则 3.土壤的物质组成 4.地球表面的基本特征 5.影响地貌形成因素 论述:1.陆地生态系统的主要类型。 2.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分科以及各学科的联系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2004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自然地理 一、分析地貌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30分) 二、简述土壤发育的气候因素。(30分) 三、举例说明陆地生态系统空间分布格局及形成因素。(30分) 四、简述不同尺度的地域分异。(30分) 五、简述河流补给的形式及各自特点。(30分) 中国科学院长沙农业现代化研究所 1999年生态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试题 (综合自然地理)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30分) 1、节律性 2、地域分异 3、垂直带谱 4、自然区划

考博试题大全

中国科学院2007年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硕士入学考试试题-----土壤学试题 中国科学院2007年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硕士入学考试试题-----土壤学试题 07年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土壤学试题(回忆版试题) 一:填空与选择:(5分1题) 1、旱地土壤淹水后土壤PH值是(升高/降低/不变) 2、国际制、美国制和中国制中对于“砾”的直径尺寸要求都是大于 _________ 3、草甸土、水稻土、沼泽土哪个是地带性土壤:________ 4、 N、P、K中哪些能被矿物固定:________ 5、土壤固相包括哪三个部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土壤胶体吸附的Na+、Fe3+、H+中哪些是必须元素_______、哪些是有益元素_________ 二:名词解释(5分1题) 1、土壤肥力(农学家的定义): 2、地下水临界深度: 三:计算题(10分1题) 1、从“孔度=孔隙体积/土壤体积” 推导出“孔度=1-(容重/密度)” 2、(记不清了) 四:实践题(10分1题) 1、试列举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常用的三种措施,并简要解释原理

2、试列举提高土壤氮肥利用率的三种措施,并简要解释原理 3、为什么开垦土壤后土壤有机质会普遍减少? 五:问答题(15分1题) 1、比较团粒结构和非团粒结构土壤肥力特性差异 2、比较旱田和水田的水分运动方式的不同 六论述题(30分1题) 你认为肥沃的土壤应该具备哪些特性? TOP 华东师范学考博试题 景观生态学(2001年)(五选四) 1、什么是缀块-廊道-基底模式?如何区分这三类景观结构单元? 2、什么是景观的结构、功能和动态?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3、什么是景观连接度?它对景观功能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4、为什么要研究景观格局?研究景观格局的主要方法有哪些? 5、景观生态学与自然保护和土地规划及设计有何关系?举例说明如何利用景观生态原理和方法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和自然资源管理。 4楼 yiii发表于:2006-3-19 10:48:25 景观生态学(2000年)(五选四) 1、3S技术(遥感,全球定位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在景观生态研究中的作用和意义; 2、试述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的基本原则和组要方法; 3、比较美国景观生态学派与西欧景观生态学派的工作特点; 4、分析景观生态网络体系的基本特征及成因 5、请设计一个用于景观空间结构的指标体系,并说明其研究方法 中山大学1997——2004年人文地理学考博试题[/size] 中山大学1997年人文地理学考博试题 一、名词解释 1、人地关系论 2、人口反金字塔模式 3、Mental map 4、theme park 二、简析20世纪以来人文地理学的理论进展 三、简析97香港回归的地理意义 四、简析cross-culture与经济全球化的关系 中山大学1998年人文地理学考博试题

自然地理题库整理

卷1 题目及答案要点 一、名词解释 1、回归线:一年中地球表面太阳直射的南北界线。 2、分水岭:两个流域之间由地面最高点连接组成的山岭高地。 3、石环:由于融冻作用形成的由石块或者砾石组成的环状地貌。 4、山谷风:由于山坡与谷地受热与冷却的速度不同,而产生的白天吹向山坡,夜晚吹向谷地的风。 5、副热带:位于热带两测由下沉气流控制的气候干燥的地带。 6、食物网:由生物组成的生物之间食与被食的关系网 7、气旋、反气旋:围绕着低压或者高压中心所形成的旋转着的气流系统叫做气旋或反气旋。 8、土壤腐殖质层:位于土壤剖面的枯枝落叶层之下,由枯枝落叶腐烂转化而成的富含有机质的土壤层次。 9、冻融作用:在冰缘或者冻土地区,由于温度波动于零度上下,地表物质中的水不断发生液态与固态的转换,由此引发其体积的膨胀与收缩,从而引起地表物质的变形与变位的过程。 10、气压梯度力:有气压差引致的,垂直于大气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的力。 二、简答题 1、试述自然地理学与地质学、生物学、水文学、大气科学等学科之间的关系。自然地理学是这些学科交叉而形成的学科 2、简述世界地震带的分布规律及其成因。 环太平洋带、大洋中脊带与地中海—喜马拉雅带,都位于板块边缘,是板块活动的结果3、试述行星风带的成因机制。 由于太阳辐射分布在地表的差异,导致了热量带的产生;由于高低纬之间热量的差异,引致了大气环流;由于受到地转偏向力的作用,气流在副热带地区下沉形成副热带高压带,由副热带高压带与极地高压带流出的空气在副极地辐合上升,形成副极地低压带。在这些气压带的控制下,近地表气流由高压流向低压,由于受到地转偏向力的作用,则分别形成了极地东风带、中纬西风带和东北、东南信风带。 4、试述地球表面干湿度的空间变化规律,并说明其成因。 由于受地面气压带的控制,赤道低压带与副极地低压带,气流辐合上升,降水多而气候湿润;副热带高压带与极地高压带气流下沉,降水少而气候干燥。另外,受海陆位置与季风、洋流的影响,存在着由沿海向内陆,降水逐渐减少,气候逐渐变干燥的规律。 5、画图并简述生态系统中物质的循环路径。(图解)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生物小循环

自然地理学 中科院考博重点(详细)

一、 1、蒸腾作用调控因子 1.光:光促进气孔的开启,蒸腾增加. 2.水分状况:足够的水分有利于气孔开放,过多的水分反而使气孔关闭. 3.温度:气孔开度一般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但温度过高失水增大也可使气孔关闭. 4.CO2 浓度:CO2 浓度低促使气孔张开,蒸腾增强. 2、耐性定律和最小因子定律 耐性定律: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环境因素都有一个能耐受的范围,即有一个生态上的最低点和生态上的最高点 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植物的生长取决于那些处于最少量状态的营养成分。 3、生态系统呼吸对温度变化的响应特征 4、养分利用效率及其两大组分之间的权衡 5、生物多样性概念及层次 生物多样性是指在一定时间和一定地区所有生物(动物、植物、微生物)物种及其遗传变异和生态系统的复杂性等的总称。或者说,生物多样性是生物和它们组成的系统的总体多样性和变异性。 (一)遗传多样性 遗传多样性也称基因多样性:是指存在于生物个体内、单个物种内以及物种之间的遗传变异的总和。一个物种的遗传多样性丰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就强,进化潜力就大;反之,遗传多样性贫乏的物种在进化中的适宜性就差。 (二)物种多样性 物种多样性是指某一区域内生物种类的丰富度或物种的总数目。 物种多样性越丰富,生态系统越稳定;当生态系统丧失某些物种使多样性降低时,就可能导致系统功能失调,出现不稳定现象,甚至使整个系统瓦解。 (三)生态系统多样性 生态系统多样性是指生物圈内生境、生物群落和生态学过程的多样化以及生态系统内生境差异和生态学过程变化的多样性。 二、 1、垂直地带性与纬向地带性分布规律的异同 水平地带与垂直地带关系复杂。垂直地带不是水平地带的浓缩,这是因为:第一,温度的纬度变化缘于太阳辐射的纬度变化,温度的垂直变化是因海拔愈高接受地面长波辐射愈少所致。第二,降水量的纬度分布与垂直分布遵循完全不同的规律。第三,山地地貌的复杂性导致气候特征趋向复杂化,使得垂直带中出现一系列纬度地带不可能具有的特征。 2、SR与净第一性生产力密切正相关的原因? 净第一性生产力是绿色植物呼吸后所剩下的单位面积、单位时间内所固定的能量或所生产的有机物质,即是总第一性生产量减去植物呼吸作用所剩下的能量或有机物质。然而,净第一性生产力、部分的有机物质变成碎屑在一年的过程中丢失掉(L)、部分为消费者所啃食(G),剩下的参加到单位面积土地的植物重量的年

中科院地理所自然地理学考博水文学试题及参考答案整理

一、流域水文模型 简述流域水文模型的类型及其应用问题 水文模型的基本类型有哪些?各有哪些作用? 论述流域水文模型的类型及其特征? 二、流域产流 流域产流过程及其方式有哪些? 我国南北方流域产流过程及其方式有哪些不同? 三、径流形成 影响径流形成的主要因素有哪些?气候变化及人类活动如何影响流域径流形成? 试述河川径流中的基流分割主要方法及研究基流的意义。 径流形成的基本原理及其影响条件。 四、下渗 影响下渗的因素由哪些? 五、蒸发能力 何为流域的蒸发能力?干旱和湿润地区的实际蒸发和蒸发能力之间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实际蒸发与蒸发能力之间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如何计算? 六、水文循环 如何理解水资源可再生(可更新)性?其意义是什么? 试述水量转化及其在水资源评价中的应用。 试述流域水文循环过程及其科学问题。 论述流域水文循环和水量转化过程及其在水资源评价中的应用?

七、水文学科理论 你认为生态水文学的科学问题有哪些 水文学的基础理论问题 水文学与水资源学的关系 八、人类活动对水文影响 试述人类活动的水文效应及其研究方法? 气候变化及人类活动如何影响流域径流形成? 九、水资源特点及开发利用 论述中国水资源开发利用问题及其对策。 论述中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及其开发利用对策? 十、区域水文 分析流域地下水的补给来源、地下水径流、地下水排泄,以及地下水动态的影响因素? 如何理解湖泊、沼泽的水量平衡与调节作用? 十一、新技术方法

一、 试题 简述流域水文模型的类型及其应用问题 水文模型的基本类型有哪些?各有哪些作用? 论述流域水文模型的类型及其特征? 水文模型的分类 水文模型分为物理模型和数学模型两类。 物理模型是一种比尺或比拟模型模拟,前者将研究对象的原型按一定的比例在实验室内建成物理模型,先对模型进行观测分析,然后根据相似律再对原型的物理过程进行定性或定量分析,后者是以一些物理量来比拟水的某些特性的模型。 数学模型则首先针对人们已掌握的流域径流形成的物理机制,应用物理定律建立其数学描述方程式,然后用数学方法时行求解,从而获得各种情况下流域降雨与径流之间的定量关系。 数学模型又可分为确定性模型和随机模型两类。确定性模型是描述水文现象必然规律的数学结构;随机模型描述水文现象随机性规律的数学结构。确定性模型可分为集总式和分散式模型两种,前者忽略水文现象的空间分布差异。 ???? ????????????????随机模型分散式模型集总式模型确定性模型数学模型比拟模拟比尺模拟物理模型水文模型 数学模型相对于物理模型的优点: 1、数学模型的所有条件都可以由原型所观测的数据直接给出,不受比尺的限制,即数学模型无相似律问题。 2、数学模型的边界及其它条件既可严格控制,也可随时按实际需要改变。 3、数学模型的通用性强,只要研制出一种适合的软件就可用于解决不同的实际问题。 4、数学模型具有理想的抗干扰能力,只要条件不变,重复模拟可得到完全相同的结果,不会因人、因地而异。 5、数学模型的研制费用相对便宜,运行处理费用更加便宜。 流域水文模型的分类 流域水文模型以流域为研究对象,对流域内发生降雨径流这一特定的水文过程进行数学模拟,即把流域上的降雨过程,模拟计算出流域出口断面的流量过程。从流域水文模型的发展和应用来看,流域水文模型属于数学模型,可分为确定性模型和随机模型,我们通常所

2020-2021年中国科学院大学中丹学院环境科学考研招生情况、分数线、参考书目及备考经验

一、中丹学院简介 中丹学院(Sino-Danish College, 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成立于2011年9月,是经教育部批准的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承担着中丹科研教育中心(Sino-Danish Centre for Education and Research, 简称中丹中心)的教育功能。 中丹学院遵循中丹两国教育相关法律、法规和中丹相关协议,充分发挥中国科学院大学科教结合、院所融合的优势和特色,积极开展高等教育深入合作,探索培养高新技术学科领域国际化高水平研究型人才的模式。 2019年中丹学院拟在水与环境项目(环境科学专业)、神经科学与神经影像项目(神经生物学/认知神经科学专业)、组学项目(基因组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遗传学/生物信息学/细胞生物学专业)、纳米科学与技术项目(纳米科学与技术专业)、化学与生物化学工程项目(生物化工/化学工程专业)、创新管理项目(创新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公共管理与社会发展项目(行政管理专业)等学科招收中方学术型硕士研究生100名(含推荐免试生(不接收专项计划的考生))。 二、中国科学院大学环境科学招生情况、考试科目

三、中国科学院大学环境科学专业分数线 2018年硕士研究生招生复试分数线 2017年硕士研究生招生复试分数线 四、中国科学院大学环境科学专业考研参考书目 838环境化学 《环境化学》,南京大学出版社,王晓蓉编著,1993。 《环境化学》(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戴树桂,2006年10月。 841生态学 1.戈峰主编,现代生态学(第二版),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8 2.李博主编,生态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842土壤学 1、黄昌勇主编.土壤学(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 2、黄昌勇、徐建明主编.土壤学(第三版).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 851微生物学 1.闵航主编微生物学(第一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1. 2.张利平主编微生物学(生物科学专业6+X简明教程系列), 科学出版社, 2012. 835自然地理学

中科院地理所自然地理学考博考研历年真题

自然地理学(博士)2017 年试题 一、简答题 1.岩溶作用 2.土壤的物质构成 3.自然区划的原则 二、阐述题 1、天气的形成 2、生态系统的功能 3、水分循环的过程 2016 年试题 一、简答 1、地球表面的基本特色 2、土壤的一般形态特色 3、生态系统的组分 二、阐述题 1、天气变化的原由 2、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区分异规律 2015 年试题 一、简答题 1.天气形成的地理因子 2.成土学说 3.生态因子对生物作用的特 色二、阐述题 1、地球自传的地理意义 2、地球水散布,水的大循环及水的更新周期 3、我国自然地理特色 2014 年试题 一、简答 1、地球表面的基本特色 2、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3、水量均衡 二、阐述题 1、中国的天气及其特色 2、中国植被的散布规律 3、试阐述综合自然区划的基本内容 2013 年试题 一、简述 1、地貌成因有哪些 2、成土因素对土壤形成的作用 3、生物群落的分类 二、阐述 1、阐述天气形成的原由

2、阐述大海资源与大海环境保护 阐述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区分异规律 2012 年试题 1.简答 1)基当地貌种类 2)季民风候 3)生态系统的组分 2.阐述 4)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分科及各学科的联系 5)试述水量均衡 6)中国自然地理特色 2011 年试题 ( 博) 1.简答 1)天气形成的地理因子( 伍 P150) 2)主要成土过程( 伍 P338) 3)生物多样性意义( 伍 P448) 2.阐述 4)中国水资源利用存在的问题( 黄秉维第十四章中国水资源及其利用) 5)我国地貌特色( 赵济第二章地貌P4) 6)综合自然区划的内容( 伍光和第八章自然地理综合研究第二节自然区划P482) 2010 年 一、简答 1、土壤的物质构成 2、水量均衡 3、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二、阐述 1、生态系统的功能 2、天气系统的构成及特色 3、我国地理地带的主要特色 2009 年试题 ( 博) 1.简答 1)土壤的一般形态( 伍光和第六章土壤圈P315) 2)水情因素 ( 伍光和第四章大海和陆地水P205) 3)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区分异规律( 伍光和第八章自然地理综合研究第三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区分异P463) 2.阐述 4)中国植被的散布规律( 生物群落与生态系统) 5)天气变化及其主要原由( 伍光和第三章大气与天气P165) 6)我国重要自然灾祸及其应付策略( 见北京师范大学第四章中国自然灾祸及防灾减 灾 2008 年试题 ( 博) 1.简答 1)自然地区区分原则( 赵济第十五章自然地理区划P176) 2)成土学说 ( 赵济第六章土壤地理P82)

2020-2021年首师大自然地理学考研考试科目、分数线、参考书目、考研经验!

2020-2021年首师大自然地理学考研考试科目、复试分数线、 参考书目、考研经验! 一、学院介绍 首都师范大学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始建于1954年的地理专业,1957年建立地理系,2001年7月正式更名为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 拥有“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首都圈环境过程与数字模拟”、北京市重点学科——“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自然地理学”、“地图制图与地理信息工程”、“旅游管理”;有地理学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地理学博士后流动站;有自然地理学、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人文地理学和地理教育学4个博士点以及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环境科学、环境工程、地理教育学、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旅游管理、第四纪地质学、水文学及水资源、环境工程(专业硕士学位)等11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同时招收在职教育硕士。目前,在读博士生65人、学术型硕士317人、专业学位硕士115人、教育硕士31人。博士论文曾获国家百篇优博提名奖,在读博士生研究成果被SCIENCE LETTER报道。 办学六十多年来,学院培养各级各类人才7000余人,分布在首都的各条战线上,成为各行业的骨干。面向社会需求,学院将不断提升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的能力与水平,发展优势学科,创建新兴学科,进一步加强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努力创建特色鲜明的一流学科与专业群。

二、2019首师大自然地理学考研招生情况 070501自然地理学 01全球气候环境变化 02火山系统及其资源环境效应 03生态环境治理与调控 04资源开发、区域规划与评价 注:该专业方向研究生入学后可申请参加首都师范大学与荷兰特文特大学 ITC学院研究生双学位项目 考试科目: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601高等数学(通用) ④833自然地理学或918普通地质学 2019年本专业拟招收15人,含推免7人计划 三、2019年首师大自然地理学考研参考书目 601 高等数学(通用) 高等数学(上、下册)同济大学高等教育出版社(第四、五版)833 自然地理学 自然地理学伍光和等高等教育出版社(第四版) 918 普通地质学 普通地质学舒良树主编地质出版社 四、首师大自然地理学考研复试分数线

现代自然地理学答案

现代自然地理学答案 【篇一:现代自然地理学考试答案(2014) 2.doc 39道 题】 t>1、试述地表环境分异的规律及其成因. 答:地球表层自然环境存在着一定的分异规律。所谓地域分异规律,是指地球表层自然环境及其组成要素在空间分布上的变化规律,即 地球表层自然环境及其组成要素,在空间上的某个方向保持特征的 相对一致性,而在另一方向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和有规律的变化。 (1)纬度地带性:由于太阳辐射随纬度不同而发生有规律的变化,导致地球表面热量由赤道向两极逐渐变少,因而产生地球表面的热 量分带:热带、亚热带、温带和寒带(表13-2)。由于这些热量带 平行于纬线呈东西向分布,并且随着纬度的高低呈南北向的交替变化,故称之为纬度地带性。(2)干湿度分带性:全球陆地降水量的89%来自海洋湿润气团,而海陆间的水交换强度越深入内陆越弱, 因此导致了大部分大陆上的干湿度由海岸线附近向大陆内部发生规 律性的变化:沿海地带比较湿润,向内陆逐渐变干燥。简言之,由 于海陆分布导致的干湿度由海向陆的带状分布规律,就称为干湿度 分带性。(3)垂直带性: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大,气温逐渐降低,降 水也呈现出一定的变化,因而导致了气候、植被、土壤和自然景观 呈现出垂直方向上的带状分布与变化,这就是垂直带性。简言之, 垂直带性就是自然景观随海拔高度而呈现出的带状分布与变化规律。(4)构造—地貌成因的地域性分异:由于构造及构造运动,形成了不同的地貌单元与景观,例如,高原、盆地、山地、丘陵、平原等。 由于发生学上的一致性,各个构造—地貌单元内部自然环境具有相 对一致性,而各个构造-地貌单元之间却有比较大的差异。如青藏高 原内部的寒旱特征,与周围地区均不相同,构成了自身的特殊性。 因此在自然区划中,单独划分为一个大区。由于构造—地貌分异造 成的自然景观的地域分异叫做构造—地貌成因的地域性分异。 (5)具有地方气候背景的地域分异:地方性气候也会引起地表环境 的空间分异。例如,湖泊及其周围气温变差比较小,湿度比较大; 而向外围气温变差逐步增大,湿度降低。这种现象在干旱区更加明显。在沙漠区的绿洲,空气湿度比较大,风速比较小,温度变差也 比较小;但随着离开绿洲距离的增加,空气湿度减小,风速增大,

2018年现代自然地理学真题精选

2018年现代自然地理学真题精选 [判断题] 1、地理学是从地域、空间和尺度的视角着重对人类社会和环境进行研究。参考答案:对 [单项选择题] 2、21世纪地理学面临的机遇不包括()。 A.素质教育 B.国情教育 C.全球教育 D.科学发展观 参考答案:C [判断题] 3、长江口在全盛期中期以来一直会向北偏移。 参考答案:错 [单项选择题] 4、地内系统对地表环境的影响不包含()。 A.能量来源 B.物质交换 C.引力影响 D.地内活动其他环境效应 参考答案:C [判断题] 5、地表系统只包含物质传输、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这三个功能。 参考答案:错 [多项选择题] 6、下面()是浅色矿物。 A.石英粉 B.辉石 C.长石粉

D.角闪石 参考答案:A,C [单项选择题] 7、大洋向陆地演化的板块运动会经历()阶段。 A.4 B.7 C.5 D.6 参考答案:D [单项选择题] 8、大气中干洁空气成分包括氧、氮、二氧化碳和()。 A.水汽 B.一氧化碳 C.臭氧 D.氪 参考答案:C [判断题] 9、大气的辐散是指大气在气压梯度力作用下,由高压区流向低压区。参考答案:对 [判断题] 10、受海陆热力性质的影响,不同季节,海陆之间存在温度差异。 参考答案:错 [判断题] 11、外流胡就是可以流到海洋,和海洋相通的湖泊。 参考答案:对 [单项选择题] 12、人类对水圈影响不包括()。 A.水圈组成 B.水圈温度 C.水圈结构 D.水体运动 参考答案:B

[单项选择题] 13、奥陶纪代表性生物种类是()。 A.三叶虫 B.泥盆 C.裸子植物 D.笔石 参考答案:D [单项选择题] 14、高原隆升这种地形变化,不会导致()。 A.北半球晚新生代气候变冷 B.气候季节差异增大 C.北半球中纬地区形成干旱气候 D.气候季节差异减小 参考答案:D [判断题] 15、降低风速可以防止沙尘暴。 参考答案:对 [判断题] 16、戴维斯侵蚀循环理论描述了地面发育的四个阶段。 参考答案:错 [判断题] 17、河流地貌中河床淤积,过水断面会减小,流速也会减小。参考答案:错 [多项选择题] 18、水汽的含量空间分布规律体现为()。 A.海洋多于陆地 B.平原多于盆地 C.低纬多于高纬 D.低空多于高空 参考答案:A,C,D

华东师范大学98-13年自然地理学考研试题概要

华东师范大学98-13年自然地理学考研试题概要 1997 一、填空 1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包括()的和()的自然地理环境,它是具有一定()和结构的()系统,分布于地球表层并构成一个()圈 2太阳系中行星和卫星在绕日运动方面具有的共同特征之一是:他们的轨道面都近似地在一个()上,对()面的倾斜也不大3地球的外部构造是指()圈()圈()圈 4构造体系是地质力学的基本概念,它可划分为三种基本形式()()和()构造体系 5冰川的形成过程,是指积雪转化为(),再经过()形成冰川冰的过程 6岩石的风化,一般包括()()和()三种作用和过程 7泥石流是山区突然爆发,历时短暂,含有大量()等固体物质并具有()的特殊洪流 二选择题 1典型的岩溶(或喀斯特)地貌所具有的地貌形态是() A海蚀崖海蚀穴B心滩江心洲C溶沟石崖D峡湾羊背石 2尖头三角洲的尖嘴明显向海凸出,它反映了() A河流作用居相对优势,海洋作用不强B河流作用不强海洋作用相对优势 C河流作用居相对优势,海洋作用较强D河流作用海洋作用都弱3全球副热带大陆东岸,一般的讲,其年降水量应是() A〈200MMB200-400MMC400-800MMD〉800 4中国的准静止锋主要有() A江淮昆明华北和天山准静止锋B华南江淮华北和昆明准静止锋C华北江淮昆明和天山准静止锋D华南江淮昆明和天山准静止锋5珊瑚礁主要分布于()

A热带和温带海洋B副热带和温带海洋C热带和副热带海洋D热带海洋 6因受到月球与太阳的引力作用,海水发生潮位升降的同时,还发生海水的周期性流动,他被成为()A潮汐B潮流C回转流D全日潮7按照成因,洋流可分成以下三类() A寒流,潮流,暖流B倾斜流,密度流,补充流C摩擦流,重力压流,潮流D 风海流,扩散流,漂流 8 自然土壤形成所包含的地表物质过程指物质的() A地质大循环的过程B生物小循环过程C水循环与养分循环的过程的矛盾统一D地质循环与生物小循环过程的矛盾统一。 9.在地表一定地段,一植物群被性质不同的另一群落所代替的现象,在术语中,可以用来表达的是() A取代B变化C演替D进化 10.下面属于稀树草原群落的动物是() A.猿,猴,鳄鱼B斑马,长颈鹿,非洲狮 C大熊猫,金丝猴,华南虎D骆驼,鸵鸟,蜴 三.问答题 (1)简述地球自转及公转的地理意义。 (2)简述地形对气候,植物,土壤的作用 (3)说出河川径流的几种补给形式,并以中国为例说明各补给类型的地域分布。(4)简述世界陆地气候类型及其地域分布(5)以食物链为基础,简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6)简述土壤地域分布的一般规律。 华东师范大学1998年自然地理学考研试题 1.简述大气的结构,并阐明其各层次的主要特点。(20%) 2.海岸据物质可以分为哪几类?海岸带可以包括哪几部分?(20%) 3.试述河流与自然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20%) 4.以欧亚大陆为例阐述土壤分布的纬度地带性。(20%) 5.指出中国土地资源的状况和特征。(20%)(本题答案参见赵

自然地理习题答案

一、填空题 1、大致以地表为界将地球分为内圈和外圈两部分,地核、地幔和地壳构成了 内圈;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构成了外圈。 1-1根据地壳物质组成的差异,可将地壳分为上下两层。其中上层地壳也叫花岗岩层,下层地壳又叫玄武岩层。其中花岗岩层是不连续圈层。 1-2地球的平均半径是6371.008 km ,平均密度是 5.515 g/cm3。 1-3形成地球四季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太阳高度角变化和地球公转。(昼夜长短) 1-4一年中在春分日和秋分日,南北半球各纬度上白昼和夜晚长度都是12小时。1-5海洋中的岛屿可分为大陆岛和海洋岛。而海洋岛按成因可分为火山岛和珊瑚岛。 2、根据成因,可将矿物分为次生矿物、变质矿物、和造岩矿物。 2-1.两套岩层产状基本一致,倾角300,走向3450,可能的倾向为2350或 750,若上部岩层为中三叠统T2的页岩,下层为上二叠统P2的石灰岩,则岩层的接触关系为平行不整合(假整合)。 2-2.有一隐晶质灰白色岩石,可被铁锤刻划出痕迹,遇稀盐酸会剧烈气泡,该种岩石为石灰岩。(矿物石英、方解石?;岩石:白云岩、大理岩呢?) 2-3根据岩浆岩 SiO2的含量不同,可将岩浆岩分为基性岩、中性岩、酸性岩等;玄武岩属于基性岩。 3、沉积岩的接触关系有整合接触、假整合接触和不整合接触三种。 4、通常把断裂构造分为断层、节理、劈理三大类。 5、裂隙按其力学成因可分为剪裂隙(剪节理)、张裂隙(张节理)。 6、岩层相对年龄的确定的主要方法有古生物学的方法、地层学的方法。 7、地质时代单位宙、代、纪、世,相应地层单位是宇、界、系、统。 8、河流阶地的主要类型有侵蚀阶地、堆积阶地、基座阶地。 10、黄土沟间地貌主要有塬、梁、峁等三种类型。 11、按湖泊与径流的关系,湖泊可分为内流湖、外泄湖、排泄湖。 12、岩层产状通常用走向、倾角和倾向三要素来表示。 21.变质作用的类型有:接触变质作用、动力变质作用、区域变质作用。 21-2引起岩石变质作用的因素主要是温度、压力、和化学活动性流体。 22. 按褶皱在平面上的形态分为:线状褶皱、穹窿和构造盆地、短轴褶皱。 22.按褶皱的轴面产状和岩层次序,形态分为:线状褶皱、穹窿和构造盆地、短轴褶皱。P64 23.节理按其成因可分为:原生节理、次生节理、构造节理。 24. 构造节理按其力学性质可分为:张节理、剪节理。 25.断层面或断层带两侧伴生的构造包括擦痕、镜面、阶步、牵引褶皱等。 26.地球历史现阶段巨大的大陆有六块: 欧亚大陆、北美大陆、南美大陆、非洲大陆、澳洲大陆、南极大陆。

《现代自然地理》期末考试【复习题+答案】

现代自然地理学动态复习提纲 1、自然地理学的特征及其性质 答:定义:自然地理学就是用系统的,综合的,区域联系的观点与方法,去审视与研究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的组成,结构,区域分异特征,形成与变化规律以及人与环境相互作用,从而对地表自然环境进行评估,预测,规划,管理,优化,调控的学科。 性质:地理学具有综合性,区域性,系统性和环境性。 综合性是指自然地理学多学科交叉,多要素融合的性质。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地球表层自然环境,它涉及到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的许多方面,许多要素。这些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地表环境。因此多要素融合便成了自然地理学的特征。然而,多要素融合并不是多要素的拼凑。拼凑只是简单的综合,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然地理学综合。多学科交叉,不是多学科知识的拼凑,而是建立在多学科基础上的具有自身特色与体系的综合。 区域性是地理学的本质特性,是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最根本的性质。地理学就是以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表层环境以及人地相互作用的区域特征,区域联系与区域分异规律为主要的研究对象的学科。 环境性:人类的生存环境是地理学的研究的主要对象与内容。自然资源的发生、发展及其区域分异规律也是自然地理学研究的内容,但是一定角度上来说,他们又是人类环境的组成部分。因此环境性变成了地理学的另一个性质。 系统性:系统科学是研究物与物之间联系的科学。地球表层环境就是一个系统,可以称之为地球表层系统。因此,如不用系统科学的理论与方法去研究,就难以弄清楚这些要素之间的因果关系与内在联系。 2、自然地理学与大气科学、水文学、地质科学、生物学之间的关系 答:自然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自然系统的核心学科。地球表层自然系统是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相互作用而构成的。研究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的核心学科分别是大气科学,水文学,地质学和生物学。自然地理学包含了这些学科的某些内容。 自然地理学研究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这些要素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所构成的地表环境,从人类环境科学的角度来看,自然地理学是将这些内容有机地交叉、融合在一起,将人类生存环境作为一个完整的体系以及对各个区域的环境组合进行研究的。因此也可以说,自然地理学是大气科学,水文学,地质学与生物学的交叉学科或边缘学科。多学科的交叉,不是多学科知识的拼凑,而是建立在多学科基础上的具有自身特色与体系的综合。 3、试述地表环境形成的宇宙背景以及地内系统对地表环境的影响 答:地表环境形成的宇宙背景包括能量来源、引力影响、陨石撞击和其它宇宙因素等。维持地表系统运行、地表环境发展的能量,主要来自于太阳辐射。 1.能量的来源 (1)地表环境的形成需要能量,这些能量主要来自太阳的辐射。 (2)绿色植物利用太阳辐射进行光合作用,生产出有机质,并通过生物链引起地表系统中的物质小循环。 (3)太阳辐射作用于地表,由于地表接受的太阳辐射的差异,导致了行星风带的产生、季风的形成、水汽的运移、洋流的产生以及风化作用的进行。 (4)由于太阳辐射中紫外线对大气中氧的作用,在距离地面15~35km高度的大气中,形成了臭氧分子大量集中的臭氧层。它强烈吸收太阳辐射中紫外线,从而保护了地表的生物免受紫外线的伤害。 2. 引力的影响,由于宇宙天体,尤其是太阳与太阳系行星引力的作用,使地球沿着自身固有的轨道运行,具有特定的运行周期与速度。这是地球表层环境形成的基础与背景。由于太阳与月亮引力的作用,产生了地球上的潮汐现象:海洋潮汐、大气潮汐、固体潮汐。潮汐作用对

现在自然地理学考试试题.

《现代自然地理学》一 一、名词解释(每题2分,共计20分) 1、回归线 2、分水岭 3、石环 4、山谷风 5、副热带 6、食物网 7、气旋、反气旋 8、土壤腐殖质层 9、冻融作用 10、气压梯度力 二、简答题(每题5分,共计40分) 1、试述自然地理学与地质学、生物学、水文学、大气科学等学科之间的关系。 2、简述世界地震带的分布规律及其成因。 3、试述行星风带的成因机制。 4、试述地球表面干湿度的空间变化规律,并说明其成因。 5、画图并简述生态系统中物质的循环路径。 6、简要说明碳在地球表层环境中的循环。 7、简述土壤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其成因。 8、简述影响土壤发育的主要因素及其对土壤发育的影响 三、分析题(每题8分,共计24分) 1、试分析地球的大小、形状、运动及日地距离对地球表层环境的影响 2、假如太平洋消失,亚洲的环境将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3、假如没有青藏高原,中国的环境格局将会是个什么样子?

答案(1): 一、名词解释 1、回归线:一年中地球表面太阳直射的南北界线。 2、分水岭:两个流域之间由地面最高点连接组成的山岭高地。 3、石环:由于融冻作用形成的由石块或者砾石组成的环状地貌。 4、山谷风:由于山坡与谷地受热与冷却的速度不同,而产生的白天吹向山坡,夜晚吹向谷地的风。 5、副热带:位于热带两测由下沉气流控制的气候干燥的地带。 6、食物网:由生物组成的生物之间食与被食的关系网 7、气旋、反气旋:围绕着低压或者高压中心所形成的旋转着的气流系统叫做气旋或反气旋。 8、土壤腐殖质层:位于土壤剖面的枯枝落叶层之下,由枯枝落叶腐烂转化而成的富含有

机质的土壤层次。 9、冻融作用:在冰缘或者冻土地区,由于温度波动于零度上下,地表物质中的水不断发生液态与固态的转换,由此引发其体积的膨胀与收缩,从而引起地表物质的变形与变位的过程。 10、气压梯度力:有气压差引致的,垂直于大气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的力。 二、简答题 1、自然地理学是这些学科交叉而形成的学科 2、环太平洋带、大洋中脊带与地中海—喜马拉雅带,都位于板块边缘,是板块活动的结果 3、由于太阳辐射分布在地表的差异,导致了热量带的产生;由于高低纬之间热量的差异,引致了大气环流;由于受到地转偏向力的作用,气流在副热带地区下沉形成副热带高压带,由副热带高压带与极地高压带流出的空气在副极地辐合上升,形成副极地低压带。在这些气压带的控制下,近地表气流由高压流向低压,由于受到地转偏向力的作用,则分别形成了极地东风带、中纬西风带和东北、东南信风带。 4、由于受地面气压带的控制,赤道低压带与副极地低压带,气流辐合上升,降水多而气候湿润;副热带高压带与极地高压带气流下沉,降水少而气候干燥。另外,受海陆位置与季风、洋流的影响,存在着由沿海向内陆,降水逐渐减少,气候逐渐变干燥的规律。 5、(图解)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生物小循环) 6、植物光和作用从大气中吸收二氧化碳、呼吸作用放出二氧化碳,火山喷发、化石燃料燃烧释放出二氧化碳,生物残体沉积或碳酸盐沉积将碳固定到岩石中,岩石风化、动植物残体腐烂放出二氧化碳。这些作用穿插在一起便构成了涉及大气圈、岩石圈、水圈、生物圈的碳循环。 7、纬度地带性、干湿度分带性、垂直带性,与温度、降水及其组合的变化有关 8、母质、气候、生物、地形、时间,它们的影响…… 三、分析题 1、大小——质量——引力——大气组成与密度——温度、水的相态、水的保存 日地距离——太阳辐射——地表温度——人与生物的生存 形状——热量分配——地表温度的分布——地带性 运动——昼夜变化、季节交替、地转偏向力、地方时、对温度及其变差的调节 2、季风环流减弱或者消失,亚洲变干燥,温度与降水的变差减少,植被、土壤等发生

王建《现代自然地理学》考试试卷及答案共5套剖析

《现代自然地理学》考试一试卷一 一、名词解说(每题2分,合计20分) 1、回归线 2、分水岭 3、石环 4、山谷风 5、副热带 6、食品网 7、气旋、反气旋 8、土壤腐殖质层 9、冻融作用10、气压梯度力二、简答题 (每题5分,合计40分) 1、试述自然地理学与地质学、生物学、水文学、大气科学等学科之间的关系。 2、简述世界地震带的散布规律及其成因。 3、试述行星风带的成因体制。 4、试述地球表面干湿度的空间变化规律,并说明其成因。 5、绘图并简述生态系统中物质的循环路径。 6、简要说明碳在地球表层环境中的循环。 7、简述土壤的空间散布规律及其成因。 8、简述影响土壤发育的主要要素及其对土壤发育的影响三、剖析题(每题8分,合计24 分) 1、试剖析地球的大小、形状、运动及日地距离对地球表层环境的影响 2、若是太平洋消逝,亚洲的环境将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3、若是没有青藏高原,中国的环境格局将会是个什么样子? 四、计算题(每题8分,合计16分) 1、全世界的大海年蒸发量为420立方千米,年降水量为380立方千米;全世界大陆年蒸发 量为70立方千米,年降水量为110立方千米。假如不考虑土壤湿度的变化,试计算全世界年入海径流量,并写出陆地水量均衡、大海水量均衡和全世界水量均衡方程式。 2、在某一灌丛草原生态系统中,只有兔子和狼两种动物,构成了灌丛草地—— 兔子——狼这样一个生物链。假定这一灌丛草原的净初级生产量为每年210000千克,每只狼每年起码要吃350千克肉,而且狼只以兔子为食。依据林德曼百分之十定律,这一灌丛草原系统最多能养活多少只狼? 卷1套答案重点

一、名词解说 1回归线:一年中地球表面太阳直射的南北界限。 2分水岭:两个流域之间由地面最高点连结构成的山岭高地。 3、石环:因为融冻作用形成的由石块或许砾石构成的环状地貌。 4、山谷风:因为山坡与谷地受热与冷却的速度不一样,而产生的白日吹向山坡, 夜晚吹向谷地的风。 5、副热带:位于热带两测由下沉气流控制的天气干燥的地带。 6、食品网:由生物构成的生物之间食与被食的关系网 7、气旋、反气旋:环绕着低压或许高压中心所形成的旋转着的气流系统叫做气旋或反气旋。 8、土壤腐殖质层:位于土壤剖面的枯枝落叶层之下,由枯枝落叶腐化转变而成 的富含有机质的土壤层次。 9、冻融作用:在冰缘或许冻土地区,因为温度颠簸于零度上下,地表物质中的 水不停发生液态与固态的变换,由此引起其体积的膨胀与缩短, 进而惹起地表物 质的变形与变位的过程。 10、气压梯度力:有气压差引致的,垂直于大气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的力。 二、二、简答题 1、自然地理学是这些学科交错而形成的学科 2、环太平洋带、大洋中脊带与地中海—喜马拉雅带,都位于板块边沿,是板块 活动的结果 3、因为太阳辐射散布在地表的差别,致使了热量带的产生;因为高低纬之间 热量的差别,引致了大气环流;因为遇到地转倾向力的作用,气流在副热带地 区下沉形成副热带高压带,由副热带高压带与极地高压带流出的空气在副极地 辐合上涨,形成副极地低压带。在这些气压带的控制下,近地表气流由高压流 向低压,因为遇到地转倾向力的作用,则分别形成了极地东风带、中纬西风带 和东北、东南信风带。 4、因为受地面气压带的控制,赤道低压带与副极地低压带,气流辐合上涨, 降水多而天气润湿;副热带高压带与极地高压带气流下沉,降水少而天气干燥。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