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苏联女英雄卓娅的故事

苏联女英雄卓娅的故事

苏联女英雄卓娅的故事
苏联女英雄卓娅的故事

苏联女英雄卓娅的故事

苏联的伟大的反法西斯卫国战争中,涌现出很多卫国英雄,在众多的英雄人物中,有一位就是她,她的名字叫卓娅。

卓娅生于1923年9月13日,从她生下那天起,就生活在列宁、斯大林所领导的社会主义苏联的阳光下,她健康而又幸福地成长起来了。在列宁的伟大思想哺育下,她从小就懂得一个人应该怎样活着才有意义,应该爱什么恨什么。她16岁的那一年,就光荣地被批准加入苏联共青团。1941年卓娅从10年制学校毕业了。就在举行毕业晚会的第二天,德国法西斯突然侵入苏联。

卓娅怀着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立即投入战斗。她被派到敌人后方进行游击活动。

1941年11月,在一次执行任务中,她不幸被俘了。敌人开始审讯她。敌人问她叫什么名字,她说叫“丹娘”。“丹娘”是十月革命时期著名的女英雄的名字,敌人当然知道。敌人问她游击队在哪里?有多少人……问来问去,所得到的回答是“我不知道”,“我不告诉你”,“我不说”。敌人本以为这个女孩子是容易对付的。谁知道却格外坚强。敌人被激怒了,四个敌人轮流用鞭子抽打她。卓娅心里想,在敌人面前决不能示弱,不论敌人怎么打,决不吭一声。敌人的鞭子在空中挥舞,像雨点似的落在卓娅的身上、头上、脸上、手上鲜血直流,但她没叫一声痛,昂着头,怒视着敌人。

敌人对卓娅毫无办法,决定将她绞死。当敌人把她带到绞刑架前,将绞索套到她的脖子上的时候,她高声呼喊说:“你们现在绞死我,可我不是一个人。我们是两万人,会有人替我报仇的。胜利必将是属于我们的!”

卓娅被绞死了,她只活了18岁,但是,她的名字将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苏联卫国战争胜利后,苏联政府追认卓娅为“苏联英雄”。

苏联女英雄卓娅的故事

苏联的卫国战争是人类有史以来最为残酷的战争。战争初期苏联红军伤亡惨重,由于兵源极度紧缺,红军最高统帅部征召80万女兵。号召姑娘们脱去“布拉吉”(俄语,连衣裙)穿上军装,用她们的青春和鲜血保卫国家。

1941年6月,当时莫斯科201学校10年级学生、共青团员卓娅报名参加了游击队,跟一批热血青年一起于10月潜入敌后。1941年11月26日深夜,游击队在执行焚烧德寇后勤基地的战斗任务时,卓娅不幸被捕。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卓娅拒绝回答德寇的任何问题,德军扒下卓娅的衣衫,迫使她赤裸着双脚在严冬的雪地上跑来跑去。

1941年11月29日,无计可施的德国法西斯在佩特里谢沃村口一片空地上架起了绞刑架。无所畏惧的女英雄自己登上由3个空弹药箱摞起的行刑台,任由法西斯将绞索套在自己的脖颈上。站在架前的卓娅大声疾呼:“打倒法西斯,放火烧他们,别了,同志们!奋斗吧,不要怕!斯大林和我们在一起!”

卓娅牺牲后,德国法西斯为了制造白色恐怖,竟不允许村民安葬她的遗体,以致牺牲后的卓娅在绞架上吊了一个多月。苏联红军逼近佩特里谢沃村时,德军官兵在逃跑前用刺刀割断绞索,将卓娅扔进雪堆企图掩盖罪行。

二战后期,斯大林元帅曾亲自签署命令:苏联红军拒绝迫害卓娅的德军第197步兵师官兵投降,所有被擒者,一律枪决!

1942年2月16日,苏联政府追授卓娅“苏联英雄”光荣称号,卓娅成为获得这一最高荣誉的首位苏联女性。

苏联女英雄卓娅

苏联女英雄卓娅:真英雄还是假偶像? 在苏联反法西斯卫国战争中,涌现出很多卫国英雄,其中最为中国人熟知的恐怕是卓娅和舒拉姐弟,随着《卓娅和舒拉的故事》一书,他们的故事在中国广为人知,是那个时代青年勇敢无畏精神的化身。在故事里,共青团员卓娅·科斯莫杰扬斯卡娅参加了游击队,1941年11月底在莫斯科以西86公里的彼得里谢沃村焚烧德军马厩时不幸被捕,虽受尽折磨也不肯吐露半点秘密,牺牲时年仅18岁。在全线反攻时,战场上最响亮的口号就是:“为卓娅报仇!” 1942年2月16日,她被追授“苏联英雄”的称号。在苏联的许多城市里,以这对英雄儿女的名字命名的街道和广场数不胜数,而历年建立的纪念馆和纪念碑更是星罗棋布。 苏联解体后,一切历史都被重新审视。今年年初,在纪念莫斯科保卫战胜利66周年之际,俄罗斯《军事知识》刊文披露了有关卓娅的真实事迹,包括卓娅的真实身份,被捕及受审细节。 英雄的故事 卓娅·科斯莫杰勉斯卡娅于1923年9月13日出生于唐波夫州一个名叫“山杨小林”的村子里,两年后,弟弟舒拉出生。他们的父母都是教师,1938年,父亲在“大肃反”运动中莫明其妙地“失踪”。1930年5月,卓娅一家迁居到莫斯科。卓娅读到了一本国内战争时期一位女英雄的故事,这位叫丹娘的女英雄在白匪军面前英勇不屈、拒不招供,最后英勇牺牲,她的形象在卓娅心中永志不忘。 在莫斯科保卫战的英雄史诗中,以往有关文献在提到卓娅时总将其身份说成是女游击队员,但实际上她从未有过这一身份。她的真实身份是一名执行破袭、侦察任务的特工,她及其小组是苏联内务部莫斯科州委下辖的一个特工组织。在1941年里,莫斯科州的内务部机构曾通过前线向敌后派遣了5千5百名特工人员,而受过此类正式培训的特工人员共有7千5百多名,这是配合正面战场作战的必要行动。 1941年11月20日他们这个鲍里斯·克拉依诺夫特工小组接受了一项任务:越过前线深入敌后,“烧毁法西斯占领军的军事设施及驻地营房”,位于彼特里谢沃村的相关军事目标被列入其中。这个村是德军197步兵师下辖的第332团司令部所在地。11月26日夜里,克拉依诺夫和卓娅纵火烧掉这个村里的四座房屋,里面住的全是德军军官和通信兵。完成任务后,克拉依诺夫返回到了原先约定好的地点,掩护卓娅安全撤退。 然而,受惊的敌军突然无目标地乱开火,四处乱窜。混乱中卓娅钻进了树林藏身,没能到达预定地点,克拉依诺夫等了很久也没等到她。克拉依诺夫点燃的那个大草垛原来是为苏军轰炸机指引轰炸目标的,却被卓娅误认为是指挥员出了意外。为营救指挥员,卓娅决定返回村里去烧马厩和其他建筑。当她回到彼特里谢沃村,刚刚把汽油浇在干草上,弯下腰去点火时,一个德军哨兵朝她猛扑了过来,她迅速地抽出手枪但被哨兵用枪柄一下打落,这时又扑过来两个敌人,他们一齐把卓娅的双手拧到背后,卓娅被捕了。 叛徒的出卖 “卓娅是女游击队员”这一说法最早来自《真理报》记者彼得·李多夫的报道,他作为随军记者,在卓娅牺牲的彼特里谢沃村采访时,听到了一个“女游击队员”的故事。他的报道发表后,卓娅的战友克拉依诺夫等人才得知她的下落,他们都曾是内务部设在莫斯科郊外的那所特工学校的同学。这是个绝密单位,学生

20首经典俄罗斯民歌收藏起来慢慢听~

 20首经典俄罗斯民歌,收藏起来慢慢听~ 在俄罗斯人的生活中,音乐似乎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俄罗斯音乐以其鲜明的民族风格,悠扬而富有感染力的曲调,对世界民间音乐创作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民歌是一个民族的精神体现,而俄罗斯民歌表现的民歌不论是题材、形式、风格都非常广泛多样,而且表现力极为丰富。悠扬的而带点忧郁的小调加上浑厚的男高音往往具有很强 的空间感,仿佛让人置身于广阔的大地上,十分富有张力。今天,让我们一起来聆听那些充满异域风情而又熟悉的旋律…… 《莫斯科郊外的晚上》《莫斯科郊外的晚上》是最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苏联歌曲之一。歌曲作词者为米哈伊尔·马都索夫斯基,作曲为瓦西里·索洛维约夫-谢多伊,是1956年莫斯科电影制片厂拍摄的纪录片《在运动大会的日子里》主题曲。当前浏览器不支持播放音乐或语音,请在微信或其他浏览器中播放莫斯科郊外的晚上霍勇- 亲爱的人 《喀秋莎》《喀秋莎》是一首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前就流传于俄国的歌曲,在第二次大战时常被前线男儿当作军歌唱诵。该曲描述一个叫“喀秋莎”的女孩对在边防军服役的爱人早日归来的思念和盼望之情。当前浏览器不支持播放音乐或语音,请在微信或其他浏览器中播放喀秋莎张

华敏- 俄罗斯歌曲珍品 《红莓花儿开》《红莓花儿开》是一首俄国的歌曲,由伊萨科夫斯基作词,杜那耶夫斯基谱曲,它是前苏联电影《幸福生活》的一首插曲。《幸福生活》这部电影摄制于1950年,它描写了集体农庄里青年人的劳动、生活和爱情。当前浏览器不支持播放音乐或语音,请在微信或其他浏览器中播放红梅花儿开关牧村- 莫斯科郊外的晚上 《三套车》《三套车》表现了马车夫深受欺凌的悲惨生活。当时,俄罗斯地广人稀,交通不便,马车成了人们重要的交通工具,而马车夫的生活也格外漂泊。在歌曲《三套车》中,马车夫奔波在寂寞的长途,唱出了忧伤,苍凉的旋律。当前浏览器不支持播放音乐或语音,请在微信或其他浏览器中播放三套车蒋大为- 莫斯科郊外的晚上 《小路》《小路》诞生于前苏联卫国战争最艰难的1941年,一位采木场的姑娘给她远在前线与德寇作战的男朋友写的 一首爱情诗。小伙子在战壕里掏出姑娘写给他的诗高声朗诵,这首诗随即在战壕里传开,在前线流传。同样当过红军战士的前苏联作曲家弗拉吉米尔.格列戈列维奇.查哈罗夫得知后,将这首诗谱曲。一首在苏联卫国战争时期伟大卓越的爱情歌曲在前线乃至整个苏联流传开来。这首《小路》虽然带有忧伤的情感,但在忧伤之后隐藏的却是勇敢的精神,在整个俄罗斯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艰难困苦岁月,它曾经鼓舞

抗日英雄小故事

海娃的故事 今天我要讲的是一个抗日小英雄的故事,故事发生在华北抗日根据地。根据地龙门村儿童团团长海娃只有十二岁,他每天一面放羊,一面放哨,监视着前边平地里敌人的据点。 一天,炮楼里的鬼子进山去抢粮食了,只剩下“猫眼司令”和几个鬼子兵。海娃的爸爸是民兵中队长,他急匆匆地了把一封信交给海娃,满脸严肃地说:“这里面是攻打鬼子炮楼的路线图,你一定要想办法尽快把它交给八路军张连长。”海娃一看信封上面插了鸡毛,知道这是十分重要的消息,他拍拍胸脯说:“您放心吧,我一定完成任务。”说着他就藏好鸡毛信,赶着一群羊作掩护送信去了。 海娃忙着赶路,没想到在山沟里碰上了鬼子,他心里想:“要是鬼子搜身,搜走了鸡毛信可就麻烦了,这可怎么办啊?”海娃冷静了片刻,看着羊群,灵机一动,把鸡毛信拴在了一头老山羊的尾巴下面藏了起来。鬼子拦住了海娃,他们呜里哇啦地说了一会儿话,又把海娃从头到脚搜了一遍,什么也没发现。于是鬼子要海娃给他们带路,并且想吃羊肉。 一路上海娃受尽了折磨,到了深夜他好不容易从睡得像死猪一样的鬼子窝里溜了出来。他赶到羊圈里,小心地把鸡毛信取了下来,一口气跑出了几里路。鬼子发现海娃跑了,很快就追了上来,他们用枪逼着海娃让他带他们上山。海娃把鬼子带到了一条靠近八路军埋伏圈的山路上,乘鬼子没有防备,拼命往山上爬去,愈爬愈远,身后响起鬼子的枪声,有一枪还打中了海娃的手。想到鸡毛信的重要,海娃忍着疼拉继续向山上爬,嘴里还高声喊着“八路军叔叔,快打鬼子啊……” 张连长和八路军战士们听到枪声和海娃的呼喊,很快冲了上来,把鬼子打了个落花流水。最终,海娃把鸡毛信交给了张连长。张连长根据信上的情况,成功地捣毁了敌人炮楼,击毙了“猫眼”司令,打了个打胜仗。 李爱民的故事 李爱民是太行山区的一个抗日小英雄。有一天,八路军让他穿过敌人的封锁线去送一件十分火急信。李爱民二话没说,把信装进袜筒子里出发了。一路上还算顺利。眼看就到敌人的封锁区了,他忽然发现前面不远的土堆上有个端着枪的人影在晃动。不好,鬼子的流动哨盯上他了。 怎么办?李爱民灵机一动,抓起一把稀牛粪,涂得满身都是,然后把小毛驴赶进了草坡里,弯下腰割起青草来。“你个小孩,快举起手来!”绕到身后的鬼子一下子就抓住了他的衣领。另一个日本军官盯着李爱民的眼睛吼道:“这是个八路探子,抓起来!” “我是来放驴割草的。你们看,那是我割的一堆草。”李爱民机智地回应。鬼子看他满身是粪,像个放牲口的穷孩子,一脚把他踢倒,又嘟囔了几句,调头而去。李爱民忍着剧痛爬起来,赶着小毛驴直奔小道,顺利完成了送信的任务。第二天深夜,鬼子在这里的临时据点被八路军和联防民兵收拾掉了。

办公室的故事

《办公室的故事》之我见 吴晓文 40825015 08行政管理摘要:苏联喜剧片《办公室的故事》一起诙谐幽默的方式博得观众一笑,但是同时它也揭示了苏联组织模式文化的特点。苏联实行的是社会主义计划体制,而且注重领导特权与命令式体制,这一点对于苏联内部的组织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其文化也具有很大的特色。在一个组织中,除了正式群体之外,还有非正式群体的因素。非正式群体在一定程度上会产生重大的影响。 关键词:组织文化苏联模式计划体制非正式群体 《办公室的故事》是一部苏联老片,看完之后意味深长。在这部影片中,不仅看到了男女主人翁的爱情故事,而且还对苏联内部组织有所了解,其中蕴含着苏联计划主义模式的组织文化以及非正式群体的影响力。这些都让人有所领悟。 故事发生在一个苏联大城市的统计局里。故事的主人翁是一个普通的职员纳瓦歇里柴夫(简称托利亚),他的前妻在生下两个孩子后就离他而去,他独自抚养二个孩子,备尝艰辛。恰好有一个处长的位置空缺着,他想谋求这个职位。但由于生性谨小慎微,不善于在上司面前“表现”自己,不过在自己的老同学尤里卡的鼓励下,他开始和局长套近乎。偏偏他的局长是个性格怪癖的独身中年妇女,在下属面前终日不苟言笑。而且在生活中生活的非常“规律”,像按照计算机的程序生活那样。而且她的言行和外表都有点男性化,所以职员们背后都叫她冷血动物。托利亚为了当上处长,在副局长家里作客,他按照老同学的主意主动接近局长。他笨拙的纠缠却激怒了女局长,并且遭

到申斥,他却因为喝了点酒一反平日的怯弱,竟对女局长进行尖锐的批评和无情的讥讽。这使局长气愤的离开了副局长的家。不过这些话使女局长对自己有了新的认识,她意识到自己在下属的心目中竟然是这个样子。第二天托利亚意识到自己闯到了大祸,就去局长的办公室向她道歉。托利亚一直在称赞局长,但局长知道这是违心的,最后终于支撑不住嚎啕大哭。原来,在年轻时她经过了一场失败的恋爱,之后不相信自己的朋友,而且现在她很孤独。这些心里话让托利亚意识到局长原来那么脆弱,渐渐对她产生了怜悯之意,并对她产生了好感。局长也是,从此之后,她一反常态,从衣着打扮到待人接物都以一个可亲近的女性形象出现在人们中间,并对托利亚产生了爱情。最后,在经过一些波折之后,两个人终于走到了一起。 富有特色的苏联组织文化 这部电影首先可以看到苏联体制下的组织文化特色。每个组织都有一个文化,组织文化是组织的灵魂。任何组织都离不开特定的文化氛围,这种文化对于组织的运转产生着重大影响。在对组织的研究和实践中,组织文化变得越来越重要。片中的统计局文化我认为是一种苏联计划体制下的文化,类似于我国的单位制度。其中的特点是:对员工的长期雇佣制、机构内部的缓慢的评价和升级制度、上级对下属绝对的控制,组织与员工是全面的整体关系以及其特有的分配制度。下面一一阐述: 首先,组织实行的是长期雇佣制。这就是计划主义的特色。每个人都会平均的用于自己的工作。一个人的一生有可能就固定在了这

卓娅和舒拉的故事读后感

《卓娅和舒拉的故事》读后感 《卓娅和舒拉的故事》是一本介绍苏联卫国战争时期青年英雄的图书,是卓娅和舒拉两姐弟的母亲柳〃科斯莫杰米扬斯卡娅编撰的一部回忆录;它曾影响了几代人,只至现在…… 我的书房里摆放了许多读物,《十万个为什么》、《上下五千年》、《世界文学文库》、《杨红樱小说系列》等等,其中我很喜欢读的是前苏联的一部叫《卓娅和舒拉的故事》的纪传体小说,这本书令我十分感动。 卓娅和舒拉是一对姐弟,也是一对苏联小英雄,他们在自己的祖国和人民遭受法西斯侵略的时候,不畏强暴、不怕流血、不怕牺牲,积极投身到反法西斯战斗的最前线;他们把爱祖国,爱人民,爱生活的青春热情,化作一种英勇无畏的浩然正气和爱国情操,把自己的一腔热血和生命无私地奉献给了祖国和人民的解放事业。 看到她们的英雄事迹,我很受启发:人活着要有崇高的信仰,并且要有为之奋斗的坚持不懈的精神。在卓娅和舒拉的心里,祖国的利益是至高无上的,祖国和利益就是她们的精神支柱和无限勇气的源泉,也是她们为之奋斗、无怨无悔直至牺牲的动力。我也看过王二小、刘胡兰、草原小姐妹......的故事,他们都是小小年纪就为祖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比照他们,我感到自己很渺小,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有着安定舒适的学习生活、环境,我们怎么做才是最有意义的呢?卓娅和舒拉的故事点醒了我,人活着就要有自己的精神追求,它就像一盏明灯,指引你走上正路,走向自己灿烂的未来。 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她们在生活和学习上的事情,作者用很细腻、真实的描写,刻画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她们的事儿就像是昨天发生在身

边的事一样,卓娅认真学习、读书,热情帮助别人,主动帮妈妈做家务,做军用物品,支援前线。舒拉性格倔强,尊重、爱护自己的姐姐,跟她在一起学习、做事。但他也会在学习上开小差、偷懒,甚至因为贪玩而忘了作业。他有缺点,但是在正确的教育下,他不断地成长、成熟,战争爆发后,他秘密地参加了支援前线的工厂劳动,当他得知卓娅已经上前线的消息后,积极要求上前线。 联想起自己的表现,我看到了自己的不足,同时,也增加了克服缺点不断进步的信心,也许我不会成为像卓娅和舒拉那样的英雄,但从她们的身上我找到了自信,她们和我一样,也有犯错的时候,都有这样和那样的不足,但只要认真学习改正,都会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他们是普通人,成为了英雄,我们是普通人,照样可以成为做大事的人。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如火如荼、改革开放大潮激流涌进的今天,我们伟大的祖国正在走向一个新的辉煌,作为一个中国小公民,我一定会好好学习、与时俱进,“为中华之崛起”而努力读书,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书写一份合格的人生答卷。 【点评】 卓娅和舒拉是20世纪20年代的苏联英雄,德国法西斯入侵苏联,卓娅和舒拉先后参军,英勇战斗,并光荣牺牲。作者是卓娅和舒拉的母亲,她用朴实的语言、流畅的文笔满怀深情地回顾了姐弟俩从出生到牺牲的一幕幕生活场景。透过卓娅和舒拉的成长历程,展现了一部青年英雄的成长史,这本书对于行走在成长路途上的青少年读者来说,它是一位很好的朋友,教会你如何变得坚强、善良和勇敢,在卓娅和舒拉的身上可以找到学习的榜样,帮助自己形成正确的人生观,树立积极向上的奋斗精神,锻炼顽强的意志品质。 小作者通过小说,体会到了爱国热情和英雄正气,并能从两位英雄的生活情节中认识到人有缺点,但可以通过努力去改正,还可以成为做一番事业的人,说明小作者是读懂了;也相信每一位用心读过这本书的青少年朋友,一定会在阅读的过程中受益良多。

抗日小英雄张嘎的故事

银幕上的抗日小英雄——张嘎 二(3)班七色花中队主题队会课抗日战争时期,生活在冀中白洋淀的小男孩张嘎与奶奶相依为命。为了掩护在他家养伤的八路军侦察连长钟亮,奶奶英勇地牺牲在日军的刺刀下,而钟亮也被敌人抓走了。为替奶奶报仇和救出老钟叔,嘎子历经艰辛,找到了八路军,当上了一名小侦察员……电影《小兵张嘎》讲述了一个小八路战斗成长的过程。 抗日战争时期,冀中白洋淀有个男孩叫张嘎,他聪明勇敢,绰号“嘎小子"。 张嘎只有一个惟一的亲人——奶奶, 他爱奶奶,因为奶奶对他无微不至, 他崇敬奶奶,因为奶奶竭尽全力维护 着八路军,生活虽然艰苦,却充满着 幸福。但是,奶奶为了掩护隐藏在他 们家里养伤的八路军地区队侦察连 长老钟,惨死在敌人的刺刀下!幸福的家被敌人摧毁了,嘎子最敬爱的老钟叔也被敌人抓走……突然之间,他变成一个家破人亡的孤儿了!但是,张嘎是个勇敢刚强的孩子,失去亲人的悲痛没有使他消沉,敌人锋利的刺刀更不能使他屈服;相反,在他幼小的心里燃起了炽烈的复仇之火,一定要为奶奶报仇,要救出老钟叔! 他要实现自己向往已久的理想——像老钟 叔和罗金保叔叔那样,当一个勇敢而又机智 的侦察员,狠狠地打击敌人。张嘎是个可爱 的孩子,他勇敢刚强,在敌人面前无所畏惧, 表现出威武不屈的精神。当老满父子为掩护 他而遭受伪军的毒打时,他敢于大义凛然地 挺身而出,沉着有力地告诉敌人:“我就是你们要找的八路军,跟他们没有关系!”当他被敌人关在炮楼里进行拷问时,他敢于勇猛地咬敌人执着皮鞭的魔手…… 在抗战时期,小兵张嘎是千千万万抗战儿童团员的缩影,也是我们现在少先队员学习的榜样,他们坚强而乐观的革命意志感染着我们,激励着我们在新时期热爱祖国,学好本领,保卫祖国,保卫和平。

办公室的故事

办公室的故事 襄阳市东津镇鹿门中学刘海兵 下课了,刘老师一手拿着书本、教案,一手拿着教具,走进办公室。快到办公桌前,干咳了几声,显得很难受,又没有咳出什么。 “刘老师,两节课下来,咽炎又让你难受了吧。”靠近门口的姜老师关切地说。 刘老师坐下来,喝了两口水:“那不是,这咽炎已经伴我二十个春秋了,我对他百般折腾,他就是不离不弃,我实在没办法。” “我也开始有点咽炎的感觉了。”小李目光从作业本上移开,手捋了下刘海,侧过头来,“老刘老师,你折腾咽炎那么多年了,有什么心得,赶紧告诉我。我好对待他。可不能让咽炎把我这青春响亮的嗓音变沙哑了。啦、啦啦----” “也是的,应让老刘的心得发扬光大,这样也可让学校每月发的两盒金嗓子喉宝的疗效得到巩固。”秦老师抬起头来,伸了个懒腰,用手揉了揉后颈脖子。 张老师走进了办公室,听到他们的谈话:“我现在也感觉到我的嗓子有压力了。(她的嗓子可是有‘金嗓子’的美誉哟。)也不知道是学生多了怎么的,我现在在课堂上组织教学就要花近五分之一多的时间。” “不仅是学生多了,很多学生的注意力也不够,他们的注意力有时很集中,有时很分散。你看他紧盯着黑板,但眼珠却不怎么移动;他的眼睛盯着你,但他的双手却在课桌下摸着什么;有些后排的同学有时用纸团打前面的同学。有时你发现了这些,用目光注视他们,有的同学能及时改正,注意听讲;有的却视而不见,充耳不闻,达到忘我境界。”周老师指着身旁的男同学,“我一节课足足提醒了他十次。” 姜老师接着说:“我上班也十好几年了,感觉到学生的智商在提高,但注意力呈下降趋势。” “现在的小孩一生下来,就能看到我们小时候不能看到或没有的东西。哎呀----,他们就是吃青菜、萝卜,都比我们小时候聪明呀。”栗老师语调抑扬顿挫,表情滑稽,引得办公室其他老师一阵哄堂大笑。 “姜老师,我有同感。莫不是见到的事物多,想法就多,以致注意力下降?马克思不是有个什么物质反映论吗?”吕老师也发表看法了。 “我国近一二十年,发展的很快,新鲜事物不断涌现。就那些,令成年人都眼花缭乱,没有定力的人怎不遐想?更何况涉世不深的儿童、少年。”上课要戴老花镜的祁老师既自豪又忧虑地说。祁老师再有两年就要退休了。他对当下的教育环境有很多看法,有时不说,只摆手或摇头。

高二历史俄国(苏联)知识点

高二历史俄国(苏联)知识点 二战后在苏联的帮助下,有12个欧亚国家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20世纪50年代,领导社会主义国家形成社会主义阵营(除南斯拉夫外)。应对美国冷战。今日的俄罗斯成为促进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的重要力量。小编在这整理了相关知识,希望能帮助到您。 高二历史俄国(苏联)知识点 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1861年改革 1.原因:封建农奴制阻碍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市场狭小,劳动力缺乏); 2.主要内容: ①农奴在法律上有人身自由; ②农奴必须赎买份地。 3.评价: ①性质:是沙皇实行的一次自上而下的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是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改变了社会性质) ②进步性:废除了农奴制度,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加快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步伐。 ③局限性:改革很不彻底,保留了大量封建农奴制残余。 进入帝国主义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初) 1.经济:资本主义发展迅速,但仍落后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是帝国主义链条中最薄弱的环节。

2.政治:沙皇专制 3.对外: ①19世纪末强租旅顺、大连,把长城以北划为势力范围;参与八国联军侵华;19041905年为争夺东北发生的日俄战争,惨遭失败;1912年策动外蒙古独立; ②在欧洲与英、法结成三国协约,与三国同盟对抗。 ③1917年退出战争。 4.思想:列宁主义的诞生 走上社会主义道路1917年十月革命 (一)背景 1.沙皇专制阻碍俄国社会发展; 2.一战使各种社会矛盾空前激化。 (二)过程:由二月革命到十月革命 1.推翻沙皇专制统治二月革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十月革命(社会主义革命) (三)巩固政权的措施 背景: 内:地主、资产阶级发动叛乱; 外:协约国武装干涉 1.政治:废除旧的等级制度,宣布国内各民族人民的权利平等,废除教会的一切特权。 2.外交:签订《布列斯特和约》退出战争(停战、割地、赔款)

捍卫英烈名誉

捍卫英烈名誉,为了下一代,我们责无旁贷原创2017-03-13 后沙月光论古今后沙月光论古今 伟人,英雄,烈士,是每个国家,民族的精神脊梁。他们的事迹和名誉本来并不需要刻意去捍卫,将英烈们的崇高精神一代一代薪火相传,就是最好的传承和纪念。 中国现在为什么会有这种立法需要? 一,在相当长的时间里面,有势力在刻意攻击和抹黑英烈。 二,如果不对英烈名誉加以保护,下一代中国人价值观将被颠覆,精神上会被阉割。 所谓立法,就是用法律手段惩治抹黑英雄的丑类们。从“依法治国”的精神上来说,这也是中国法律日益完善过程的一部份。 然而事实上却出现了舆情悖论。一方面,某些“法学砖家”们不断在舆论场指出中国法律不完善,大作痛心疾首状,另一方面,也正是这些“法学专家”在引导舆论阻止这项立法通过。 为什么要颠覆英烈? 那些诋毁“狼牙山五壮士”,嘲弄抹黑雷锋,邱少云,黄继光的人,跟英雄有私仇?当然没有。恰恰相反,他们一直受惠于英雄的奉献。

然而他们却要通这种歪曲手段,去解构整个社会道德体系,摧毁中国人的自豪感,打垮我们的精神脊梁,他们效忠的显然是另一个国家。 简单说,就是为实行“颜色革命”做准备,中国人的反抗精神越弱,他们的计划越顺利。 苏联解体前后,出现了“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的景像,老毛子不能战斗吗?哪怕是为了存款和女人。 但他们做不到,因为从精神上来说整个国家已经瘫痪了。 所有卫国战争英雄,苏维埃建设功臣,统统被抹黑颠覆。女英雄卓娅被一名三流作家说成了窃贼,而且真相是作家跑到她家乡挖出来,普通一兵马特洛索夫成了少年犯。等谣言被澄清时,这个国家早已灰飞烟灭。 截肢后重上战机与纳粹空军搏斗的“无腿飞将军”阿列克谢?马拉斯耶夫受到的攻击更令人发指。他残疾缺陷段子广为流传,饱受嘲笑,苏联“公知”质疑这位截去双腿的英雄的事迹全部造假。 也许有人会问,为什么人们不生气?毕竟这是对一名残疾人的攻击。 回看中国,当年秦火火们疯狂造谣攻击张海迪的时候,网络上是何等狂欢?舆论暴力摧毁了

抗日英雄故事 ()

1、小兵张嘎 2、抗战时期,生活在白洋淀的小男孩张嘎与唯一的亲人奶奶相依为命。为了掩护在家养伤的八路军侦察连长钟亮,奶奶英勇地牺牲在日军的刺刀下,而钟亮也被敌人抓走。嘎子历经艰辛,找到八路军,当上了一名小侦察员。他配合侦察员罗金保执行任务,表现得勇敢、机智。但嘎子毕竟还是一个活泼、淘气的孩子,他与小朋友胖墩摔跤输了还不讲道理,去堵胖墩家的烟囱。在一次战斗中,他缴获了敌人一支手枪,竟偷偷把枪藏进了老鸦窝里,没有上缴。为攻打敌人岗楼,他奉命进城侦察时被捕。当部队攻打岗楼时,他设法在里面放火,里应外合,全歼敌人,救出了老钟叔,也替奶奶报了仇。战斗结束后,嘎子把藏在老鸦窝里的手枪主动拿出来上缴。队长正式宣布把手枪发给他使用。 3、2、少年王二小 4、二小是儿童团员,他常常一边在山坡上放牛,一边给八路军放哨。1942年10月25日(农历9月16日),日本鬼子又来“扫

荡”,走到山口时迷了路。敌人看见王二小在山坡上放牛,就叫他带路。王二小装着听话的样子走在前面,为了保卫转移躲藏的乡亲,把敌人带进了八路军的埋伏圈。突然,四面八方响起了枪声,敌人知道上了当,就气急败坏地用刺刀挑死了王二小。机智勇敢的小英雄王二小,就这样被日本侵略者残酷地杀害了,牺牲在涞源县狼牙口村,年仅13岁。正在这时候,八路军从山上冲下来,消灭了全部敌人。 5、3、“我是中国人!” 6、1931年9月21日,矢志抗日的吉鸿昌将军被蒋介石逼迫下野,到国外“考察实业”。船到美国,吉鸿昌就接二连三地遭到意想不到的刺激,如那里的头等旅馆不接待中国人,而对日本人却奉若神明。有一次,吉鸿昌要往国内邮寄衣物,邮局职员竟说不知道中国。陪同的人对吉鸿昌说:“你说自己是日本人,就可受到礼遇。”吉鸿昌当即怒斥:“你觉得当中国人丢脸,我觉得当中国人光荣!”为抗议帝国主义者对中国人的歧视,维护民族尊严,他找

简短的职场小故事锦集

简短的职场小故事锦集 锯掉椅背 麦当劳快餐店的创始人雷克罗克,是美国社会最有影响的十大企业家之一。他不喜欢整天坐在办公室里,绝大部分工作时间都用在“走动管理”中,即到各公司、部门走走、看看、听听、问问。麦当劳公司曾有一段时间面临着严重亏损的危机,克罗克发现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公司各职能部门的经理有严重的xx,习惯于躺在舒适的椅背上指手划脚,把很多宝贵时间耗费在抽烟和闲聊上,故事大全《职场里的小故事》。于是克罗克想出一个“奇招”,将所有经理的椅子靠背锯掉,并立即照办。开始很多人骂克罗克是个疯子,但后来不久大家就体会到了他的一番“苦心”。他们纷纷走出办公室,深入基层,展开“走动管理”,即时了解情况,现场解决问题,终于使公司扭亏转盈。 职场点睛 人都是有惰性的,尤其在安逸舒适的环境下,更会沉迷其中。贪图舒适的工作环境,肯定不会有好的工作效率。作为,不要滋长员工的惰性。整天待在办公室,不到外界走动,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都不知道,如何把企业经营好?与其躺在那里耗费时光,不如多出去走动走动,深入基层,了解更多的知识与信息。 如果人们把安全和维持现状看得比机会、首创精神和士气更为重要,那就很容易产生萎缩和腐朽。 【篇二】 自找“恶名” 春秋时代,当了30年齐国大臣的晏婴,是位的政治家,职场里的小故事。《左传》中,颇多晏婴的记载,比如说,晏婴经常劝齐景公要爱民,但齐景公却总是扰民。

有一次,齐景公强令民工造大台,闹得齐国民不聊生,众百姓苦 不堪言。正巧晏婴出使回来目睹了这个情景,他马上进言齐景公不要 造台,齐景公勉强同意了。晏婴却不急于回家,而是立即赶到工地, 催促民工抓紧干活,稍有懈怠,就以鞭子抽打。晏婴骂累了、打累了,这才回家。他刚离开工地,齐景公的传令官就到了,下令停止施工, 民工解散,能够回去和家人团聚了。民工一听此令,齐声欢呼,好像 遇到大赦一般,高高兴兴地赶回家去了。 晏婴这样做,是故意把“贤名”让给君王,把“恶名”留给自己。孔子对他大为欣赏,说他既纠正了君王的过失,又使百姓感受到了君 王的仁义。 职场点睛 人无完人,不管做到多高的职位,总也会有出错的时候。而聪明 的下属此时会为挽回上司的名声而不遗余力。如果犯错的是公司,这 样做可能就保全了公司对外的良好形象,对上司好,对自己也好,甚 至对整个团队的成员都有极大的好处;于私上司会非常感激你的牺牲, 总会找机会投桃报李。在管理中总充满这样的矛盾,看似付出了很多,实际你收获得更多。 每人都难免犯错,巧妙地让别人从尴尬中走出来,是一种高超的 学问,是一种随机应变的本领。

致我们伟大的英雄

致我们伟大的英雄 2018年9月20日,经中央军委批准,“献身国防科技事业的杰出科学家”林俊德、“筑梦海天的强军先锋”张超被新增为全军挂像英模。我们在学习英雄感人事迹的同时,也应当看到,我们还有不少战友对英雄的概念越来越模糊,有人把精英当成了英雄,有人说能赚钱就是这个时代的英雄。那么,作为一名军人,我们到底应该追求什么、崇拜什么、铭记什么呢?下面,我就以“致我们伟大的英雄”为话题,同大家谈三点感受。 第一个感受:我们的英雄都去哪了 英雄是用来追思和铭记的,可是今天,我们对英雄的拥护爱戴崇敬却远远不够: 第一、总有英雄被抹黑、被糟蹋。 加多宝公司和网络大V孙某,炒作所谓“火烧邱少云违背生理学常识”的新闻,想必大家都有所耳闻,他们借所谓“专家”之口,从“科学”的角度解释人体对疼痛的“承受极限”,于是得出结论:邱少云的行为“根本不可能”。无独有偶,我们看到,黄继光也被抹黑了,有人说“用粗浅的物理分析方法”可以证明,“堵枪眼”的事根本不可能发生。“美军的机枪完全可以把前面的人射成两截,黄继光即使冲上去也不可能堵住抢眼的”。还有更多的英雄也遭到了这样的抹黑,为民锄奸的刘胡兰成了杀人犯,舍生取义的狼牙山五壮士成了行窃乡里的“土匪”,慷慨赴

死的江姐成了出卖色相出卖肉体的娼妓,等等。我们不禁要问:我们的英雄到底还有多少没有被糟蹋! 第二、总有英雄被消遣、被娱乐。 几天前,我曾问过不少战友一个相同的问题:王杰是谁?大部分人告诉我,他是歌手,可很少有人知道,他还是我们经常说的那句“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人物原型。那既然大家都不清楚,让我们到网上搜一下。百度百科告诉我们王杰是华语流行乐坛创作型歌手、演员……百度新闻告诉我们王杰要开演唱会了……可不管我怎么翻页,英雄的王杰却很难找到。一个国家英雄被一个过气歌手所掩盖,并且在信息海量的网络世界里没了踪影,我们不禁要问,英雄都去哪了?前段时间,范冰冰阴阳合同偷税漏税案一下子成了全社会热议的话题,于此同时,林俊德、张超两位英模的事迹却还有很多人不知道。试问,当奉献被笑话,当英雄被漠视,当精神被玷污,当英雄孤苦无人问,戏子家事天下知,当一名演员的关注度远胜于那些以身许国的英雄,那么将来战争来临,还有谁会去当英雄? 第三、总有英雄被忽略、被遗忘。 曾有一个老首长讲过:为什么往日我们崇拜的“小英雄”刘胡兰、潘冬子,现如今变成了孩子们口中的蜘蛛侠、蝙蝠侠?记得我们小时候,“长大以后要当黄继光、董存瑞那样的英雄”,那是我们的梦想。在座的战友扪心自问,谁才是我们心中的英雄呢?我们当中又有多少人不清楚杨靖宇、赵一曼,却对明星八卦

苏教版语文高二宿豫中学高二阅读理解训练作业 关于俄苏歌曲情缘的答问

宿豫中学高二阅读理解训练作业——关于俄苏歌曲情缘的答问余倩(《文汇读书周报》记者,简称“余”):您最近出版的《俄苏名歌经典》《俄苏歌曲珍品选集》与您过去的书有何不同? 薛范(中国音乐家协会、中国翻译协会会员,简称“薛”):这两种书是我一生译介和研究俄苏歌曲的一个句号。过去出版歌曲集时,苏联还存在,现在苏联解体了,一个朝代结束了。这意味着我们有可能对这一历史阶段的某些事物做出比较客观的回顾和反思。《俄苏名歌经典》简谱本,收录了上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的佳作,可以说是俄苏歌曲的一个编年史。《俄苏歌曲珍品选集》五线谱本,附钢琴伴奏,便于音乐会演出。此外,这两种书后还附有“歌曲说明”,介绍词曲作者、歌曲创作经过以及产生的影响,这些稀缺的资料是最有价值的亮点。 余:歌词的翻译与诗歌的翻译相比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吗? 薛:两者的要求有许多是相同的,比如,都讲究韵律、文采、意境。而歌曲译配不同于诗篇翻译的最主要一点,就是翻译的歌词必须考虑到与音乐的最佳结合。创作歌曲大多在词的基础上配曲,但翻译歌曲恰恰相反。如果把歌词比作脚,那曲调就是鞋了。创作歌曲就是按照脚的尺寸定做合适的鞋子。而歌曲翻译则是鞋(曲调)已经摆在那儿了,我们的任务是要找到尺寸正好般配的脚。我看过现在一些大学生译配的歌曲,脚和鞋不太般配。那些大学生外语水平相当好,但是缺乏中文功底,也不懂得歌词字音与旋律之间的关系,这样的歌曲是无法歌唱的。 余:您对俄苏歌曲的情结源于哪儿? 薛:俄苏歌曲和我们这一代人的经历紧密相连。50年代初期,朝气蓬勃、青春向上的俄苏歌曲正合当时年轻人的精神需要。所以,在1994年的一台苏联歌曲音乐会上,当《祖国进行曲》乐曲响起时,全场的中老年观众都一边跟着齐唱,一边泪流满面。这是一首豪迈的颂歌,大家不是伤感而流泪,而是因为它唤醒了大家青春的记忆。俄苏歌曲的题材十分广泛,凡生活中所见所闻所追求的一切,都能在歌曲中得到艺术的反映。俄苏歌曲弘扬崇高的献身精神,它往往把个人命运同集体命运、国家命运甚至世界命运结合在一起。而且,歌曲旋律简明动听,琅琅上口,易唱易记。 余:您怎么看待俄苏歌曲的传承问题呢? 薛:上世纪50年代是中苏友好时期,当时影响我们这代人的就是苏联文化。后来有了整整25年的断层,虽说之后中苏关系解冻,但彼此心中的阴影不是立刻能够消除的。 俄罗斯文化受到冷遇还有媒体的因素。比如说,电视就很少播出俄罗斯的影视和音乐节目。曾经有位记者说,现在年轻人基本上不喜欢俄苏歌曲。有位专家

抗日战争英雄人物故事最新.docx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抗日战争英雄人物故事 旱河上,巨大的桥型暗堡中向外喷吐着罪恶的火舌;桥型暗堡下,一个全副武装的年轻战士巍然挺立,单手托举着炸药包,导火索燃烧着,冒着青烟哧哧作响,战士高声呼喊着:“为了新中国,冲啊!”这喊声,震撼山河;这喊声,穿透硝烟,成了千万人的呼喊;这喊声,至今还回荡在我们的耳边。 董存瑞永远活在人民心中。 刘胡兰 1946年秋天,国军队大举进攻陕甘宁边区,住文水一带的八路军调往晋西作战,阎锡山趁机扫荡晋中平川,形势恶化。为了保存革命力量,减少不必要的牺牲,中共文水县委根据上级指示,决定留少数干部组织“武工队”,坚持敌后斗争,大批干部转移上山,刘胡兰也接到上山的通知。但经过锻炼逐渐成熟起来的刘胡兰,想到自己年龄小易于隐蔽,敌后工作更需要她,请求留下来坚持斗争,上级批准了她的请求。在艰苦的环境里,她深入敌区;收集情报,发动群众,开展斗争。经常出入“青纱帐”,隐匿“古墓穴”;配合“武工队”打击敌人,协助“武工队”镇压了云周西村罪大恶极的反动村长石佩怀。 黄继光 攻打上甘岭的战斗是1952年10月14日开始的。主力部队是我们45师的134团和135团。黄继光当时是135团二营六连的通信员。 上甘岭战役打响后,他被抽到营部当通信员。六连的战斗任务是依次收复六号、五号、四号和零号阵地。拿下了前面的三个阵地后,六连的90多人只剩下十来个人了。19日凌晨,连长万福来把剩余的战士编成三个爆破小组,对零号阵地的几个地堡实施爆破。结果,三个爆破组轮番上阵,全部伤亡殆尽。 正在这时,黄继光、吴三羊和肖登良冲了上去。他们三个人交替掩护爆破,很快炸掉了三个小地堡,只剩下最后一个大地堡了。这时,吴三羊牺牲了,肖登良也重伤后奄奄一息。指导员在敌照明弹的光亮上看见只剩黄继光一个人带着伤在运动时,连忙爬过来用机枪掩护黄继光。黄继光拖着受伤的腿,慢慢爬到地堡前,然后奋力投出一颗手雷。不料这个大地堡很坚

办公室里的故事(一)

办公室里的故事(一) 三个女人一台戏,我们办公室里二十个女人,天天上演着不同的精彩,天天有让你笑破肚皮的事情。永儿是我们办公室里活跃人物之一,她感情丰富,热情奔放,再加上一张三寸不烂之舌,常常引发一阵阵笑声。她的口头禅:死尸。至理名言:人不和狗一般见识。她的攻击方式:你家住几楼,晚上12点,我向你家扔砖头砸碎你家玻璃。你想走进她吗?请往下看吧。 永儿的故事 一 2009年的冬天很冷,那天零下16度,在办公室里,我们都穿着羽绒服,看一会儿作业,两手就搓一搓,两脚就跺一跺,而永儿只穿着羊毛衫走进办公室,几双眼睛盯着她,有人问:“永儿,不冷吗?”永儿脸一沉,眉一皱说:“俺从小露着屁股长大的,冻过来了。唉!家里穷,没办法。好不容易买个羽绒服,俺要留到过年穿。” 哈哈,真逗! 二 有一次,永儿与云儿发生了争执。云儿说:“你傻啊!” 永儿:“俺傻啊,傻得见人就说你傻啊。” “半昏!” “唉,半昏啊,半昏得不知道自己半昏了。” “看个样!” “俺样不好,是给自己看的,样好怎么样,就知道拿样给人看。” 云儿站起来向她走去,看到云儿快到跟前了,永儿站起来转身抓起自己的椅子举过头顶说:“别过来,你过来我砸你。” “你砸,你砸。”云儿边走边说。 “我砸了,我砸了。”永儿边说边退。 一个进,一个退,直到南墙挡住了永儿的退路。永儿屁股顶着南墙,双手高举着椅子,两眼怒视着云儿,嘴里不停地吼着:“我砸了,我砸了。”却忘了自己的整个前身暴露在云儿面前,云儿的拳头像雨点般落在了她的肚子上。她的椅子就像被孙悟空施了法,定在了空中,只有那三个字“我砸了”在办公室里回荡。看着永儿的样子,我们笑弯了腰。云儿走后,我问:“永儿,你的椅子为何不落下来?”她说:“我怎么和她一般见识。” 哇塞,真牛! 三 永儿有她自己独特的教学方法,她的学生们喜欢她,家长们称赞她。 一次,她的一个学生尿裤子了,孩子们在教室里传说:××尿裤子了。永儿走进教室听到了,她收起了那张灿烂的脸说:“孩子们,老师有一个秘密要告诉你们。”教室里静下来,孩子们瞪着眼睛看着老师,都想知道老师的秘密是什么。永儿环视教室说:“老师和你们这么大的时侯也尿过裤子。”教室里骚动起来,孩子们开始唧唧喳喳:“老师也尿裤子,怎么可能啊?”永儿击击掌,说:“尿裤子,没什么大不了的,人有时候情非得已,像有的老爷爷、老奶奶,他们年龄大了,有时候不只尿下,还拉下那,你们说对吧?”“奥!”孩子们若有所思,从此再也不提“××尿裤子”这事了。 还有一次,一个孩子星期天的作业写得很差,(十个字错八个)永儿打电话

编导必看电影《办公室的故事》影评赏析范文介绍

编导必看电影《办公室的故事》影评赏析范文介绍 《办公室的故事》是苏联著名喜剧导演梁赞诺夫反映中年人爱情生活三部曲中的第二部(还有两部是《命运的嘲弄》和《两个人的车站》),也是梁赞诺夫喜剧电影的重要代表作品之一,曾获得俄罗斯联邦国家奖金。在这三部曲中,充分体现了导演的那种悲喜交织,崇尚爱情的创作风格,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也是我国观众最为熟悉最受欢迎的苏联电影之一。 在影片开头,就以男主角诺瓦谢里特(托里亚)的画外音将几位主要角色作了介绍,以便观众尽快进入剧情。导演以顺时序的线性结构和办公室这个有限的空间来演绎一对中年人的爱情故事,应该说要想吸引观众,感动观众是很难的。然而导演的高明之处就在于:首先,他选取的男女主人公是两个性格迥异、地位悬殊的人物。女主人公柳德尼拉是一位位居统计局局长且性情冷漠孤独高傲的老处女。男主人公托里亚是局里的一位普通职员,且妻子离异、经济拮据,只身带着两个儿子又胆小怕事的男人。很显然,围绕这样一对恋人之间的爱情故事自然是一波三折、妙趣横生、魅力无穷了。其次,办公室虽然是空间有限且人多嘴杂的地方,但由于女局长的孤独高傲冷漠的性格,职员都不愿接近她,即使有工作汇报,也先得让秘书登记请示,才能获准进入。这样使局长办公室成了一个神秘隐蔽的场所,让爱情这种私密性很强的事得以在办公室里酝酿诞生,以至水到渠成后突然成为爆炸性新闻。此成为影片的魅力之二。其三,影片的另一最大魅力就是喜剧性情节的幽默和讽刺元素的巧妙构成,不时引人发笑,自然是最大看点之处了。 如前所述,像这样一对性格迥异、地位悬殊的男女是不可能萌生恋情的。有趣的是,导演却让他们在一次意外的碰撞中,擦出了爱情的火花。身为局长的柳德尼拉平时除了工作上与职员公事公办的交往外,她完全把自己封闭起来,所以在职员的心目中,她是一个孤僻高傲的“冷血动物”。被经济所困的托里亚为了获得50卢布的职务津贴而想当处长。在尤里卡的家庭晚会上,尤里卡和欧莉娅的撮合与鼓励下,托里亚借着酒力去与局长套近乎,结果不善言辞的托里亚惹恼了柳德尼拉,他干脆把心里压抑已久的话都说出来了:骂她是

新圣女公墓名人介绍(图片)

新圣女公墓 乌兰诺娃:堪称世界芭蕾舞大师,生于圣彼得堡,父母都从事芭蕾舞艺术,从小在圣彼得堡瓦岗诺娃芭蕾舞学院学习。毕业后因在《天鹅湖》中饰演白天鹅而名声大振。以后人们一提起白天鹅就想起乌兰诺娃的名字。在中苏友好时期,也就是50年代,乌兰诺娃曾两次率芭蕾舞团到中国演出,分别是1952和1959年。她的舞姿轻盈飘逸,给观众带来无限美感,展示了芭蕾舞艺术的巨大魅力。毛泽东和周恩来都看过她的演出。在中国访问期间,与我国京剧艺术家梅兰芳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乌兰诺娃最后一次到中国是在80岁高龄的时候。她以卓越的成就被苏联政府授予“人民功勋演员的称号”。乌兰诺娃一直活到88岁。 契科夫:他被称为世界短片小说之王。他用他的小说揭露了沙皇统治下的腐败体制。表达了下层人民的心声。他的心声《变色龙》、《套中人》都是家喻户晓的。他与法国的莫泊桑和美国的欧·亨利并称为短篇小说三巨头。

果戈里:19世纪俄国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鲁迅翻译的《死魂灵》是他的代表作,揭露了农奴制的黑暗。喜剧《钦差大臣》讽刺了俄国官场上的迂腐。

法捷耶夫:他是苏联著名的战地记者。后从事文学创作。40年代写出了著名小说《青年近卫军》,并获得斯大林奖金和多枚奖章。在中国也有广泛影响,但苏联时期政治斗争错综复杂,法捷耶夫受到各个方面的压力,最后精神崩溃于1956年开枪自杀。 马雅可夫斯基:苏联时期著名革命诗人。诗篇充满革命正气,而且简洁明快、朗朗上口,在群众中广泛流传。讽刺诗《开会迷》讽刺了当时的官僚作风。著名的长诗《列宁》则热情的讴歌了伟大领袖的光会一生。但30年代的苏联政治派系斗争严重,马雅可夫斯基受政治派别打击,再加上爱情受挫。于1930年开枪自杀。

抗日英雄故事

-----------------------------------精品考试资料---------------------学资学习网----------------------------------- 英雄谱 1永远的丰碑——杨靖宇 著名的抗日民族英雄、东北抗日联军创建人和领导人杨靖宇牺牲后,当残忍的日军割头剖腹,发现他的胃里尽是枯草、树皮和棉絮,竟无一粒粮食,也无不为之震惊。 杨靖宇,1905年生于河南省确山县。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7年4月参与领导确山农民暴动,同年5月转入中国共产党。大革命失败后,组织确山起义,任农民革命军总指挥。1928年后,在河南、东北等地从事秘密革命工作。曾5次被捕入狱,屡受酷刑,坚贞不屈。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他任中共哈尔滨市委书记、兼满洲省委军委代理书记。1932年秋被派往南满,组建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十二军南满游击队,任政治委员,创建了以磐石红石砬子为中心的游击根据地。1933年9月任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第一独立师师长兼政治委员。1934年4月联合17支抗日武装成立抗日联合军总指挥部,任总指挥。后任东北抗日联军第一军军长兼政治委员、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总司令兼政治委员。率部长期转战东南满大地,威震东北,配合了全国的抗日战争。中共六届六中全会曾致电向以杨靖宇为代表的东北抗日武装表示慰问,赞之为“冰天雪地里与敌周旋7年多的不怕困苦艰难奋斗之模范”。

1939年在东南满地区秋冬季反“讨伐”作战中,他与魏拯民等指挥部队化整为零、分散游击。 自己率警卫旅转战于蒙江一带,最后只身与敌周旋5昼夜。1940年2月23日在吉林蒙江三道崴子壮烈牺牲,时年35岁。为纪念他,1946年东北民主联军通化支队改名为杨靖宇支队,蒙江县改名为靖宇县。2吉鸿昌 1931年9月21日,矢志抗日的吉鸿昌将军被蒋介石逼迫下野,到国外“考察实业”。船到美国,吉鸿昌就接二连三地遭到意想不到的刺激,如那里的头等旅馆不接待中国人,而对日本人却奉若神明。有一次,吉鸿昌要往国内邮寄衣1 / 7 物,邮局职员竟说不知道中国。陪同的人对吉鸿昌说:“你说自己是日本人,就可受到礼遇。”吉鸿昌当即怒斥:“你觉得当中国人丢脸,我觉得当中国人光荣!”为抗议帝国主义者对中国人的歧视,维护民族尊严,他找来一块木牌,用英文在上面写上:“我是中国人! 3董存瑞 1948年5月25日,我军攻打隆化城的战斗打响。董存瑞所在连队担负攻击国民党守军防御重点隆化中学的任务。他任爆破组组长,带领战友接连炸毁4座炮楼、5座碉堡,胜利完成了规定的任务。连队随即发起冲锋,突然遭敌一隐蔽的桥型暗堡猛烈火力的封锁。部队受阻于开阔地带,二班、四班接连两次对暗堡爆破均未成功。董存瑞挺身而出,向连长请战:“我是共产党员,请准许我去!”毅然抱起炸药包,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