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车载红外夜视系统发展概述

车载红外夜视系统发展概述

车载红外夜视辅助系统发展概述

一、前言

随着汽车车速的不断提高,汽车交通事故经常发生,特别是在夜间、下雨、下雪、雾霭等低能见度的天气下行驶,更是造成交通事故贫乏的主要原因。据统计,虽然夜间行车在整个公路交通中只占四分之一,但有55%的交通事故却是在夜间发生的。

当汽车以时速100千米行驶时,如遇到突发事件需要紧急刹车,汽车大约需要滑行110米才能完全停下来。然而夜间汽车远光灯的照射范围只有50米,以这样速度,司机无法对此做出及时的反应。

车载夜视系统指的是采用一些方法,拓宽司机裸眼可见范围的一种新系统,可以在天黑、雾天、烟尘、雨雪、对面车灯眩光等一切能见度低的情况下产生清晰图像,提前知道前方路面状况,大大增加行车安全性。目前车载夜视系统已成功从原来的军用领域转入民用领域。

二、夜视技术背景

夜视技术是借助于光电成象器件实现夜间观察的一种光电技术,主要包括微光夜视和红外夜视两方面。微光夜视技术又称像增强技术,是通过带像增强管的夜视镜,对夜天光照亮的微弱目标像进行增强,以供观察的光电成像技术。红外夜视技术分为主动红外夜视技术和被动红外夜视技术;主动红外夜视技术是通过主动照射并利用目标反射红外源的红外光来实施观察的夜视技术;被动红外(热成像)技术它采用一种内光电效应半导体器件作探测器,将景物的辐射图像转换成电荷图像,经信息处理后,由显示器件转换成可见图像。

车载夜视技术分类

汽车夜视产品根据成像原理的不同可分为:红外热成像汽车夜视仪,微光汽车夜视仪,主动红外汽车夜视仪。红外热成像汽车夜视仪主要是看到人和物体的轮廓,看不清物体的真实面目,它能够使黑夜(即使没有任何灯光照明的情况下)也能像白天那样,能有效防止对向车辆的眩光干扰(如例图1、2),尤其是在雾、烟、尘天气的条件下,可以清晰准确的观察到危险,也可以看到前大灯照射不到的区域,能够观察到比普通汽车前大灯远3倍至5倍的距离,甚至可以达到10倍以上的距离。微光汽车夜视仪需要一定的月光、星光或开启车大灯才能看到物体,如果完全没有光就什么也看不到,无透雾功能,但此类产品成本造价较低。主动红外汽车夜视仪是通过主动照射并利用目标反射红外源的红外光来实施观察的夜视仪,此类夜视主要缺点是要受对向车辆的眩光干扰,而且受红外光照射却与影响所看区域遥远效益前大灯所照射到的区域。

从成本、性能角度看,基于非制冷焦平面探测技术的红外热成像仪是普及车载夜视系统的唯一可行备选。

主动式红外夜视仪成像画面存在手电筒效应,红外光束有效距离短(由于红外光束的散射,有效距离内的物体才清晰可见),功率和散热很大;

红外热成像技术虽然制作工艺复杂,生产维护成本高,但与微光成像技术相比在作用距离、图像质量、昼夜共用、可应用领域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非制冷焦平面探测技术使热成像仪在体积、成本方面大幅改善,从而将其大规模带入民用领域,也是目前车载夜视系统的主流技术。

三、远红外车载夜视系统的国内外发展现

3.1 微光民用车载视觉增强系统的国内外发展现状

微光车载夜视系统出现较早,国外的微光夜视技术从 20 世纪 40 年代开始研究以来得到非常迅猛的发展,现在已研发出四代产品。我国的微光夜视技术经过 30 多年的发展,对第一代,第二代,超二代的微光产品有批量生产的能力,第三代微光产品仍处于实验室研究阶段。微光夜视系统的产品主要以夜视镜的形式出现。微光车载夜视系统最早出自军用产品,以头盔式夜视镜或电视式的形式辅助夜间巡逻、驾驶车辆、单兵武器的发射和瞄准等活动[5]。美国DRS公司生产的微光双筒夜视镜、美国特种部队使用的AN/PVS-17 夜视镜和俄罗斯YUKON 生产的微光双筒夜视镜为目前国外夜视系统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产品。国内的微光车载夜视系统研究始于1981 年,由国营北京长城光学仪器厂开始“被动式坦克微光驾驶仪”的研制工作, 1982 年完成样机,于用于第一、二代坦克。之后,北方工业公司,北方夜视技术分别研制了GW89-200 和WDC81-1 等产品,在扩大系统视场角,提高性能方面取得进展。微光车载夜视系统主要为电视式,但尚处于起步阶段,目前只有少数车辆安装了该系统。国内的微光车载夜视系统产品主要有新星光电的RC系列产品。

3.2近红外民用车载视觉增强系统的国内外发展现状

由于近红外民用车载视觉增强系统需要光源的原因,在军事领域的应用很少。在民用领域,主要厂家是保千里视像科技。

2.3 远红外民用车载视觉增强系统的国内外发展现状

远红外车载夜视系统在国内外都有非常多的研究和应用。国外Raytheon、FLIR 和DRS等公司都制作了专门的军用和民用产品[7-9]。2008年,美国的FLIR公司率先推出了车载夜视系统,这个系统很快应用于宝马车上,之后美国DRS公司也推出了车载夜视系统,这个系统有着更大的视场角。德国的Carl Zeiss公司和美国的Raytheon公司等都制造了很多军用远红外车载视觉增强系统,这些系统都拥有更广阔的视场和更优秀的性能。

在国内,浙江大立,武汉高德,广州飒特等都相继推出了车载夜视系统。浙江大立科技的车载夜视系统EX-IV性能同FLIR的PathFind IR系统性能相似,在军用方面,结合自身的优势,推出的系列有EX-25、EX-35等产品。

四、红外热成像技术的产生及原理

1.1.红外线辐射的发现

1672 年,人们发现

太阳光(白光)是由各

种颜色的光复合而成,

同时,牛顿做出了单色

光在性质上比白色光更

简单的著名结论。使用

分光棱镜就把太阳光

(白光)分解为红、橙、

黄、绿、青、蓝、紫等

各色单色光。1840 年,

英国物理学家F. W. 赫

胥尔从热的观点来研究各种色光时,发现了红外线。他在研究各种色光的热量时,有意地把暗室的唯一的窗户用暗板堵住,并在板上开了一个矩形孔,孔内装一个分光棱镜。当太阳光通过棱镜时,便被分解为彩色光带,并用温度计去测量光带中不同颜色所含的热量。为了与环境温度进行比较,赫胥尔用在彩色光带附近放几支作为比较用的温度计来测定周围环境温度。试验中,他偶然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放在光带红光外的一支温度计,比室内其他温度的批示数值高。经过反复试验,这个所谓热量最多的高温区,总是位于光带最边缘处红光的外面。于是他宣布太阳发出的辐射中除可见光线外,还有一种人眼看不见的“热线”,这种看不见的“热线”位于红色光外侧,叫做红外线。

红外线是一种电磁波,具有与无线电波及可见光一样的本质,红外线的发现是人类对自然认识的一次飞跃,对研究、利用和发展红外技术领域开辟了一条全新的广阔道路。

1.2.电磁波谱

电磁波谱根据产生和探测辐射的方法,可以分为许多波长范围,这些波长范围称为“波段”。电磁波谱的不同波段辐射具有相同的本质,全部遵循相同的法则,存在波动性和粒子性等性质,唯一的区别仅在于波长不同。

一般所说的红外线光谱波段,波长范围为0.75μm ~ 1000μm。红外线波段通常可以进一步划分为四个更小的波段,这四个波段是:近红外线波段(0.75μm~ 3μm)、中红外线波段(3μm ~ 6μm)、远红外线波段(6μm ~ 15μm)和极远红外线波段(15μm ~ 1000μm)。

自然界中一切温度高于绝对零度(即零下273℃)的物体均可向外辐射红外线。通常温度越高的物体其红外辐射越强,典型的红外辐射源包括人体、含有发动机的汽车、飞机等。也正因此,红外辐射不受昼夜的影响,同时由于红外波长较可见光波长长,因此穿透烟、雾的能力远远强于可见光,因此,开发利用这个重要的光谱波段具有极大的实用价值。下图为夜间、雾、烟情况下可见光与红外成像的对比:

汽车上的车载红外夜视辅助系统采用被动式红外热成像技术更具优势。它并不发出任何信号,而是通过一般放在汽车前格栅的后面安装的,一个摄像机作用的热像仪传感器来探测前方物体热量。

五、非制冷红外焦平面发展历史

1.1源于美国的VOx技术

非制冷红外焦平面的概念从1970年代开始提出,但限于当时技术发展水平,未能做出真正的产品。到1980年代初,在美国军方的大力支持下,霍尼韦尔和德州仪器(TI)两家公司分别对氧化钒微测辐射热计(VOx)技术和钛酸锶钡热释电(BST)技术投入研究。到1990年代初期,研制完成后正式对外公开以上两种非制冷焦平面探测器技术。

从1990年代至今,美国国内从事非制冷焦平面技术的公司经历多次并购重组。并且,霍尼韦尔也把VOx技术向日本、以色列等少数国家有限制地授权。目前,全球得到源于美国的VOx探测器技术授权的公司包括FLIR、DRS、BAE、Raytheon、LumaSense、NEC、SCD等几家。VOx焦平面也从1990年度初的50um 像元间距、320×240阵列技术水平,发展到目前的17um像元间距、1024×768阵列规模,并且在热分辨率(NETD)方面也大幅改善,普遍达到60mK以下。

而源自TI的BST技术由于像元间距难以缩小、像元间存在热串扰、无法实现单体集成制造等缺点,最终在2009年在L-3公司宣布停产。

1.2源于法国的非晶硅(a-Si)技术

法国的原子能机构(CEA)下属的LETI实验室从1990年代前后开始在法国国防部的支持下开展了非晶硅(a-Si)非制冷红外焦平面的研发,并在2000年左右推出第一款45um、320×240产品。之后成立了ULIS公司,并在2003年前后正式在ULIS实现35um探测器的批量生产。

法国的a-Si技术在过去10年内取得了飞速发展,先后推出25um、640×480面阵,25um、384×288面阵,17um、640×480面阵,17um、1024×768面阵等产品。目前a-Si焦平面在灵敏度、阵列规模、像元尺寸、成像质量等各个方面都已达到或赶超美国的VOx技术。而且由于a-Si技术本身的一些特点和优势,在25um、17um等先进工艺代的产品制造方面比VOx技术更有优势,在成本和可

靠性方面将超过VOx探测器。

2、非晶硅与氧化钒技术的比较

从上述总结可以看出,目前到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非制冷市场将是VOx 技术与a-Si技术两者竞争的舞台。由于VOx发展时间长,并且美国是全球最大的红外市场,所以VOx探测器目前占据的市场份额处于领先地位(约70%)。但是,a-Si探测器在短短的10几年时间内,已占领了近30%的全球市场,在美国以外特别是中国市场取得绝对优势。

(1)从技术特点来看,a-Si探测器的性能已经达到VOx探测器同等水平。首先,从分辨率来看,a-Si探测器具有160×120、384×288、640×480、1024×768多种规格。VOx也同样有160×120、320×240、640×512、1024×768等产品。两种技术都有适合高、中、低端不同应用领域的对应产品。

(2)从NETD来看,a-Si材料经过工艺优化,其噪声水平特别是1/f噪声下降了2-3个数量级,已达到与VOx一致的水平。目前两种探测器在国外的产品NETD都可以达到30mK以下。

(3)从可靠性来看,两种探测器都已具有在系统中应用10年以上的历史,经受了实际使用中的检验。

(4)由于a-Si技术的一些自有特点,在未来高分辨率、高速、高帧频的产品,a-Si技术具有VOx无法比拟的优势。

3、非晶硅探测器的技术优势

① a-Si探测器具有更小的热响应时间,更适合高速成像应用

由于a-Si探测器采用自支撑像元结构,其像元厚度仅有100nm,所以热质量小,因此其典型热时间常数5ms左右。而VOx探测器采用SiNx、SiO2等薄膜夹层的像元结构,像元厚度达到数百纳米,热质量大,因此其典型热时间常数15ms范围,是a-Si探测器的2-3倍。而热时间常数是决定非制冷焦平面最高可工作帧频的关键物理因素,因此,a-Si探测器最高工作频率可以达到VOx探测器的2-3倍。由于在系统应用中,不能仅考虑NETD,还要考虑响应时间、MTF、填充因子等其它多个因素。因此近来业界提出了综合品质因子(FOM,即NETD 与热时间常数的乘积)的定义。直观来讲,可以用NETD与热时间常数的乘积来

比较不同探测器的性能及对系统性能的影响。因为a-Si探测器的热响应时间常数远低于VOx探测器,因此在两种技术目前NETD相当的情况下,a-Si探测器的FOM远远优于VOx探测器。

② a-Si焦平面制造工艺与CMOS完全兼容,可制造性好、成本低

a-Si材料在太阳能、液晶驱动TFT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其制备方法PECVD 设备及工艺与CMOS半导体制程完全兼容,对CMOS生产线不存在任何沾污的风险。而VOx由于其材料的特殊性,无法直接在CMOS生产线上生产。同时,a-Si的工艺成熟稳定,易于控制,可以比较方便地保证制造出长期性能一致的产品。而VOx由于工艺窗口小,性能必须严格监控,制造难度大。

③ a-Si可以获得更高的电阻温度系数(TCR)

通过改变掺杂浓度,a-Si可以获得高达-5%/K的TCR,远远大于VOx的约-2%/K的TCR,可极大地提高灵敏度。

④ a-Si探测器具有更好的空间均匀性

由于a-Si薄膜采用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设备(PECVD)制造,其薄膜的均匀性非常优异,8英寸晶圆片内测试49点的非均匀性达到1%以内。芯片内的非均匀性则大大优于1%。而VOx薄膜由于采用反应离子溅射(Reactive Sputtering)的方法制造,溅射工艺的均匀性远远达不到PECVD工艺的水平,因此VOx薄膜的非均匀性远远不如非晶硅薄膜,这也是美国VOx探测器普遍需要采用芯片内非均匀性校正的原因之一。

4、国内非制冷焦平面探测器渠道现状

1、由于红外热成像仪是重要的军事装备,国外一直对中国封锁非制冷焦平面探测器技术,中国只能从法国进口性能参数较低的工业级非制冷焦平面探测器,并且进口数量也有限制,严重限制红外热成像仪的下游应用。

2、焦平面探测器核心技术被美国(Flir 公司)、法国(SOFRADIR 和ULIS 公司)控制,国内的焦平面探测器大多向法国进口;

3、美国对中国实行严格的非制冷焦平面探测器禁运措施,美国厂商在国内仅出售热像仪整机,并且在分辨率、帧频等方面有限制条件;

4、法国的探测器可以对中国出口,但出口数量有限制,中国企业采购数量上万会被限制,实施最终用户许可制度,并把25 微米、分辨率60 毫K 以上的探测器定义为军用级,禁止对中国出口。

5、非制冷焦平面探测器高度依赖进口,国内厂商缺乏议价能力,导致红外

热成像仪成本居高不下(目前国外进口非制冷焦平面探测器价格在2000 美元左右)。

5、国内非制冷焦平面发展水平

过去十几年,国内也开始非制冷红外焦平面的研究,但由于受到技术封锁等历史的原因,国内非制冷焦平面的研究最初以热释电材料为主,传统热释电传感器灵敏度低,需要斩波技术成像,集成度不高,在国外已经属于落后技术。国内的研究机构在“九五”期间,开发了混合集成式热释电的128×1、256×1线阵和128×128阵列。后来又开展了单体集成式热释电的开发,实现了16×16的小规模阵列。但是由于热释电传感器灵敏度低、噪声性能差的固有缺陷,在国外已经属于停产的产品技术,该产品即使在国内研发成功,也不会对目前非制冷红外探测器市场格局产生太大影响。另外,华中科技大学、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电子科技大学等单位也开展过非制冷VOx红外线列以及焦平面探测器的研究工作,但都是以科研为导向,未形成产业化。

从“十一五”期间,国内开始重视非制冷焦平面技术的研究,通过国家项目经费支持,或者企业上市募集自筹等方式开展了全面的氧化钒、非晶硅技术的研究及产业化工作。其中主要工作包括:电子科大及上海技物所相关团队开展了320×240氧化钒探测器的研制。北京广微积电有限公司也同期开展了氧化钒探测器的研制,包括45um、160×120,38um、160×120,35um、384×288等规格。

浙江大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国内第一家以市场为导向对非制冷红外焦平面进行产业化建设的热像仪整机企业,从2006年开始进行a-Si非制冷焦平面的国产化研发,先后研制并产业化45um、320×240面阵,35um、384×288面阵,25um、160×120面阵,25um、384×288面阵,25um、640×480面阵的多款型号a-Si探测器,性能与法国进口器件水平相当,上述产品已经成功应用到公司热像仪产品。

浙江大立科技从2011年着手研制17um像元间距探测器产品,先后在读出电路、MEMS微桥像元设计、CMOS-MEMS加工工艺方面实现突破,目前已经完全掌握17um探测器的核心技术,并研制出17um、384×288面阵,17um、640×480面阵两款焦平面技术。使我国自主掌握当今世界最新红外成像技术,突破发达国家对我国的技术封锁和产品限制,为相关领域的产业发展创造积极的推动力。目前公

司已着手进行像元间距≤17um的超大面阵非制冷焦平面的技术研制工作。

6、国内外差距分析

通过过去几年的努力,国内目前已经基本掌握了非制冷焦平面的各项关键技术,并形成了一系列的产品,与国外的差距已经大大地缩小。特别是在640×480及以下的阵列规模产品,都已经有相关的国产化产品。但是国外的技术也在不断地进步,特别是在高精尖产品方面,国内比国外发达国家还存在一定差距。

(1)在超大面阵产品方面,美、法等国1024×768的产品已经商业化,并且Raytheon等公司已经研制出更大规模面阵的实验室原型。而国内现在产品化的最大面阵在640×480/640×512水平。

(2)在像元间距方面,美、法等国的17um技术已经达到成熟阶段,并且已经开展17um以下间距的技术研发并已经形成15um等实验室原型。国内目前a-Si 探测器达到17um水平,VOx达到20um水平。

浙江大立科技从2014年初开始15um、1280X1024超大面阵探测器的研制,预计2016年完成,NETD达到60mK,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7、非制冷红外焦平面未来发展趋势

非制冷焦平面技术发展至今已经日臻成熟,在充分、严酷的技术和市场竞争下VOx与a-Si微测辐射热计胜出,BST技术遭到淘汰。近些年一些新的技术和概念也不断涌现,但是都无法达到VOx和a-Si技术的水平和优势。所以,未来数年内非制冷焦平面仍将以微测辐射热计为绝对主导,并在以下几个方向发展。

①发展高分辨率、高性能的探测器

从目前的640×480/640×512,发展到1024×768、乃至更大的1280×1024等规模。NETD不断改善,逐渐接近噪声理论极限。

②像元尺寸不断缩小,趋近理论极限

非制冷焦平面的第一代以50um像元为主,包括45um、47.5um等。由于光学系统的限制,分辨率的提高要求像元尺寸缩小,到第二代35um,第三代25um。目前第四代的17um已经产品化,更小的15um或12um也在研发中。理论预测未来5-10年内将达到5um像元的极限水平。

③更高的集成度

把更多的后端功能比如模数转换、非均匀性校正等功能集成到探测器片内。

④制造技术从4-6英寸升级到8英寸

美、法的非制冷探测器制造商过去都使用6英寸或以下的晶圆技术制造非制冷焦平面,由于分辨率不断提高、特征线宽不断缩小,同时需求量不断增加,目前国外主要的供应商都已升级到8英寸技术。本单位在2006年即预见到该趋势,国产探测器采用8英寸晶圆技术,并自主开发了与CMOS完全兼容的制造工艺,目前在国际上处于先进水平。

⑤降低封装成本

通过开发新的封装形式,例如无TEC控温的工作模式已经普遍采用,可以大大降低封装体积和重量。另外,批量封装方法以及晶圆级(WLP)封装等技术都在研发之中。

8、非制冷焦平面在导引应用中的技术发展要求

非制冷焦平面在导引应用中的技术发展要求在很多方面与上述的未来技术发展趋势吻合,同时在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更加突出:

①高分辨率的要求

在满足系统体积要求的前提下,高分辨率的焦平面可以有效地提高系统的视场、提高作用距离。浙江大立科技从2014年初开始15um、1280X1024超大面阵探测器的研制,预计2016年完成,NETD达到60mK,可以满足绝大多数需求。

②更小的热时间常数,保证高帧频

更小的的热时间常数可以保证更高的帧频,同时避免在飞行中或对快速运动目标产生拖尾现象。非晶硅焦平面相比氧化钒探测器,具有更小的热时间常数,具有较大的优势。

③体积、重量、功耗方面的要求

由于许多导引应用存在系统体积的限制,因此希望焦平面在体积、重量方面尽量减小。同时,降低功耗有利于减轻发热情况,有利于红外图像的稳定工作。更低的功耗也有利于进一步降低系统的体积和重量。

④图像稳定性

要求在发射时以及飞行过程中图像的稳定性高,焦平面的NETD及非均匀性的稳定性好,保证系统正常工作。

⑤启动时间短

通过多点控制TEC温度或者取消控温要求等方法,缩短红外系统的启动时间。

⑥长贮存寿命

主要是保证真空封装的长寿命,以及探测器性能的长期稳定性。目前,浙江大立科技的探测器经过各种条件下的加速试验,贮存寿命可以达到15年以上,满足系统的环境要求。

四、六、结束语

红外车载夜视系统很大程度地提高了夜天,大雾,雨天等能见度低的情况下车辆行驶的安全性,该系统在军用领域已广泛应用,如何躲开侦测以及如何快速在黑夜中发现目标,将在未来信息化战争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在民用领域,随着非制冷焦平面探测器的国产化,必将让车载夜视系统平民化,车载红外夜视系统也将迎来一个广泛的需求。在系统的三个种类中,远红外系统由于其最远的探测距离,对强光的屏蔽以及对高温度物体的凸显这些性能优点具有更好的发展前景。而如何提升产品的智能化、降低其价格将成为今后工作的重点发展方向。

夜视仪的发展历史

夜视仪作为一个专业的光电设备,在购买前,很多人都是一头雾水。下文将介绍夜视仪的一些相关入门知识,相信对对大家选购夜视仪会有一定的帮助: 1. 夜视仪的发展历史 20世纪30年代荷兰的霍尔斯特等人成功的研制出世界上地一只近贴式红外变像管,它的出现标志着夜视技术的诞生,借助于夜视仪器,人类从此可以在黑暗环境中观察目标。简单的说夜视技术就是借助于光电成像器件实现低照度条件下观察的光电技术。夜视技术基本上可分为红外和微光两个方面,主动式红外夜视仪造价较低,成像清晰,对比度好,使用时受环境照明条件影响小,但由于需要红外光源照射,用于军事上,有容易被敌方侦测仪器发现的缺点。微光夜视仪和主动红外夜视仪相比,具有体积小,重量轻,且由于工作方式是被动的,使得安全性大为提高,不容易暴露。但微光夜视仪的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其作用距离和观察效果受环境影条件响很大,雨雾天不能够正常工作,在完全黑暗的环境中(如山洞)则完全失效。但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如今的微光夜视技术已大为提高,现在让我们一起来追溯微光夜视仪器发展的基本脉络。 夜视仪的发展历史就是现代军事的发展历史,主导夜视仪的发展,主要是美国军方。从1960年开始美国军方就与现在全球两大夜视仪厂商ORPHA和ITT合作,研发从一代到目前为止的四代夜视仪。现在民用的夜视仪,很多都是从美军夜视仪转变而来,比如非常知名的ORPHA TRACER560,G350+,ONV2+ 以及ITT 的SPOT450,SLIM450都是曾经在美国军方或者北约军方大量服役的优秀机型。 2. 什么时候会用到夜视仪产品? ---休闲娱乐时使用,例如野营,旅行,捕鱼,划船,或自然观测用。其它用途包括监视,搜索和救援,和保安等用途。 3. 为什么夜视仪用久后眼睛会难受? 夜视仪是图像亮度增强设备,所以一旦设计不好,就会导致眼睛非常难受。目前很多品牌在设计时没有投入成本,一味增大图像对比度,导致很多低端的夜视仪,人用一分种就会出现流泪的情况。 但是作为国际知名品牌,特别是给军方合作的品牌,军方有严格的技术指标,要求部队在使用时,夜视仪必须适合长期观看。所以像ORPHA和ITT这样的品牌,是可以使用比较长的时间,眼睛也不会难受。

2023年汽车夜视仪行业市场发展现状

2023年汽车夜视仪行业市场发展现状 汽车夜视仪行业市场发展现状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汽车逐渐成为人们日常出行的重要交通工具。然而,夜间行驶仍然是一个很大的安全隐患。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汽车夜视仪应运而生,其采用红外线热成像技术,具有强大的夜视功能,极大地提高了夜间行驶的安全性。汽车夜视仪行业市场在近几年也得到了迅速发展,本文将探讨其市场发展现状。 一、市场规模增长明显 近年来,汽车夜视仪行业已成为国内市场发展最为迅速的领域之一,市场规模与需求双双增长。预计2020年整个汽车夜视仪市场规模将达到4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将保持在15%以上。行业内龙头企业的市场份额将不断扩大,市场竞争将会更加激烈。 二、技术不断创新,产品性能不断提升 虽然汽车夜视仪技术相对成熟,但仍然存在一定的缺陷。龙头企业积极引进新的技术和材料,并对产品进行升级改造,突破技术瓶颈,使得汽车夜视仪的性能不断提升。目前,市场上的汽车夜视仪产品主要分为两大类:红外热成像夜视仪和前向摄像头夜视仪。前者采用了最新的红外热成像技术,而后者则将前方景物实时转换为黑白夜视图像。两种类型各具优劣,仍在发展和改良中。 三、应用范围逐步扩大 最初,汽车夜视仪主要用于军事和警用车辆领域,随着技术的发展,其逐渐被用于普通家用车和商用车等应用领域。现在,越来越多的车型开始在出厂时选配夜视仪,这也意味着汽车夜视仪的市场应用范围已经逐渐扩大。

四、政策环境促进行业发展 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汽车夜视仪行业有了更多的发展机会。在《智能网联汽车创新发展战略》中,明确将智能化视觉技术列入智能网联汽车研发重点领域之一,也为汽车夜视仪行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政策基础。 总之,随着人们对夜间行车安全问题的重视和夜视技术的不断创新,汽车夜视仪行业市场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将更加注重产品的品质和服务的提升。

红外夜视仪的介绍及用途

红外夜视仪的介绍及用途 近10年来,随着军用产品逐渐的民用化,夜视仪逐渐走入到人们的视野中,但是很多人对夜视仪的理解一直有误,在“茫茫人海”的夜视仪里面不知道如何去对比,及选择。只一贯追求高价格的夜视仪,每一个产品,每个级别性的夜视仪,所处的价格不一样。本文将详细介绍,以帮助大家理解。 一、红外夜视仪的发展趋势 夜视仪现已发展了1代至4代,从1代到4代之间,可以说2代与1代是夜视仪成像品质的一个真正飞跃。任何人用肉眼就能分辨出来,2代夜视仪在清晰度和明亮度上与1代的区别,3,4代虽然在技术上比2代有一定的提升,但是与2代并没有质的区别。所以说只要能购买到2代夜视仪,其成像效果就应该很满意了 第一代为三级级联式微光夜视仪(由3个0代光电管串联组成)。第二代为微通道板式微光夜视仪,第三代为|||-V族负电子亲和势光电阴极像增强器微光夜视仪。在第二代向第三代过度时发展了一种超二代的光电管称二代加,其技术性能仅次于三代产品。微光夜视仪如细分类那么就是0代、1代、2代、2代加、3代、共五个档次。微光夜视仪发展到今天,技术上已比较成熟且成像质量好,造价低、因此在今后相当一段时期里,它们仍然是世界夜视装备一主要装备。二代加和三代产品具有体积小,重量轻、图像清晰、功能全、实用等特点。是军队、公安、武警、海关、石油行业、新闻采访、旅游、水产养殖、大自然爱好者、及其它行业夜晚工作不可缺少的装备。 但是由于其核心部件微光像增强器属高科技产品,工艺特别复杂、成本高、价格相对较高。但从性能价格比看,还是相当好的。 三.红外夜视仪的功能类别 1.数码功能:数码夜视仪是夜视仪的很重要的分支,数码夜视仪与传统的夜视仪相比,提供了数码视频输出口,可以直接输出数码图像。 数码夜视仪由于原理和普通夜视仪不一样,透过镜头是看到内部的LCD,所以都是方形的,如果设计不合理,视野相对比较窄。其实你直接输出到电脑屏幕上看,会感觉非常清晰,可以看很远的距离。所以很多时候数码夜视望远镜不适合手持使用,需要外接屏幕。 数码夜视望远镜品种少,总的市面上就那么几款,市面上销量比较好的是ORPHA奥尔法C S-6、CS-8 ,奥尔法一代CS-6与CS-8是2014年新款,倍率在6倍与8倍,是一代数码夜视仪里面倍率最大的,这两款支持SD卡,可拍照、录像,性价比也是最好的两款,相对于

夜视红外介绍

光是一种电磁波,它的波长区间从几纳米(1nm=10-9m)到1毫米(mm)左右。人眼可见的只是其中一部分,我们称之为可见光,可见光的波长范围为380nm~780nm,可见光波长由长到短分为红、橙、黄、绿、青、蓝、紫光,波长比紫光短的称为紫外光,波长比红外光长的称为红外光。通常人们将红外光划分为近、中、远红外三部分。近红外指波长为0.75~3.0微米;中红外指波长为3.0~20微米;远红外则指波长为20~1000微米。由于红外光属于非可见光, 红外灯的原理及应用 (一)红外发光二极管(LED)原理红外灯发光体是由红外发光二极管(LED)矩阵组成。红外发光射二极管由红外辐射效率高的材料制成PN结,外加正向偏压向PN结注入电流激发红外光。光谱功率分布为中心波长830 -- 950nm,半峰带宽约40nm左右,如图1(850nm、940nm红外发光二极管的光谱分布图)所示。它是窄带分布,为普通CCD黑白摄像机可感受的范围。其最大的优点是可以完全无红暴(采用940~950nm波长红外管)或仅有微弱红暴(采用850nm波长红外管);还具有寿命长的特点。 (二)光控软开关电路电路本红外灯采用了光控软开关电路,以减少其工作状态转换的冲击,延长红外灯的使用寿命。 (三)稳压恒流电路为补偿红外灯冬季与夏季红外光辐射功率的差异,本红外灯采用了稳压恒流电路,使红外发光二极管光功率稳定,从而提高了红外灯的使用效果,延长了使用寿命。 (四)红外灯的选择和使用红外灯的选择最重要的问题是红外灯与摄像机、镜头、防护罩、供电电源等的成套性。有的人买完了摄像机、镜头、防护罩、电源,甚至安装之後才考虑购买红外灯,这是不正确的,应在设计方案时就对所有器材综合考虑,将它视为一个红外低照度夜视监控系统工程来进行设计。 红外灯的角度问题 红外灯的发光转换功率是固定的,如果想发光角度大,那自然会牺牲照射距离,相反,如果保证照射距离就会牺牲角度!选择红外灯的角度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使用大角度的红外灯配合小角度的镜头,存在光的浪费现象。比如,一盏红外灯,发光角度是80度,(相当于F3.5mm镜头的角度),如果配合F35mm的镜头,那么,会有百分之九十九的光是在镜头视场以外,也就是说,只有百分之一的光是有用的,其它都浪费了。使用小角度的红外灯配合大角度的镜头,灯的角度小,会在图像中心出现一个光斑,周围相对亮度低,这就是平时所说的“手电筒”效果。一般情况下,红外灯的角度与镜头的角度一致,是最科学的搭配。另外,并不是红外灯的角度越大,画面效果越好。有的环境,红外灯角度过大,还会影响成像,比如走廊,因其“狭长”的特点,如果红外灯角度大,近处边缘成像太亮,形成“光幕”现象远处中心反而看不见,只有一片发白现象。所以,最适宜做法是走廊的红外灯应该比镜头的角度略窄。其次,可以利用“双灯互补”技术,宽角和窄角红外灯搭配,调整位置,可以达到角度与距离互的补效果。总体而言,不同焦距的镜头选择想适应角度的红外灯,红外灯的角度在什么样的条件下也不应该大于镜头的角度,狭长环境应该选用比镜头角度更小的红外灯。窄角的红外灯通过搭配,可以得到理想的广角效果,效果更佳,成本更低。 LED类红外灯产品分类

夜视仪发展史

夜视仪发展史 陆军技术网6月4日消息:黑暗中的可视能力可谓是战场上的一种决定性能力。美军曾有指挥官指出,“夜视能力是战争中唯一可形成最大非对称优势的能力”。市场研究公司Markets and Markets(市场与市场)近日公布的一份报告显示,到2020年,夜视装置(NVD)市场产值将从2015年的50.7亿美元增加到77.3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达8.8%。自从德国首次进行“零代”(Gen-0)技术实验后,夜视技术经过80年的发展已经趋于成熟,并成为了陆军的必备装备。早期开端:东线战场的“吸血鬼”单兵红外夜视系统和美国的狙击镜1939年开始使用初期版本的夜视装备时,光电技术还不成熟,这些新装置通常都体型巨大、笨重且使用不便。早期的夜视装置依赖巨大的车载红外探照灯来提供必要的 不可见光照明,坦克可以用它作为夜间瞄准装置,但是步兵使用该装置则极为不便。 随着战情的发展,德国、英国、美国和俄罗斯不断在“零代”技术基础上取得进展,逐渐突破了上述种种限制。应用夜视装置取得了一些显著的战果,待到战事接近尾声时,夜视技术对战争的贡献更是令人瞩目。“星光”夜视镜和 NSPU1PN34——走向无源二战后,有源红外技术依然是夜视技术的中流砥柱。当时狙击镜系列夜视装置广泛应用于实

战。马克3版第4型全程服役于朝鲜战争;后来AN/PAS-4在越南战争早期也有使用。但到1961年时,夜视技术取得重大突破,新一代的夜视装置也随之产生。 “一代”(Gen-1)夜视装置引入了无源图像增强系统,例如:美国的AN/PVS-1“星光”和苏联的NSPU 1PN34步枪瞄准装置。“一代”夜视装置无需在黑暗中进行有源照明,因为该装置可以利用显著改善的光电阴极技术将环境光线增强并放大1000倍,因此仅需环境光线即可正常使用。早期的“一代”夜视装置体型庞大,而且需要在月光明亮的情况下才能发挥最佳的使用效果。很显然,若处于一月中没有月亮的那几天或是阴天的情况下,这类夜视装置便无法使用。性能显著改善——“二代”(Gen-2)图像增强后来人们在降低装置重量以及提升性能和可靠性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发工作。新的图像增强技术的出现,使夜视技术的发展跃入“二代”阶段。“二代”装置使性能有了显著改善。新的微通道板(MCP)技术与升级版的S-25光电阴极技术相结合,造就了该类装置所使用的图像增强技术。“二代”装置可以将光线放大约20000倍,所得到的高质量图像比“一代”装置的图像要亮许多,而且几乎没有图像失真现象。这一时期,夜视行业的技术和系统开始大量扩散。随着热成像技术的发展,士兵能够在完全黑暗的情况下“看到”人或物体的热辐射。夜视技术也超出了步枪瞄准装置的范畴,衍生

车载红外夜视系统发展概述

车载红外夜视辅助系统发展概述 一、前言 随着汽车车速的不断提高,汽车交通事故经常发生,特别是在夜间、下雨、下雪、雾霭等低能见度的天气下行驶,更是造成交通事故贫乏的主要原因。据统计,虽然夜间行车在整个公路交通中只占四分之一,但有55%的交通事故却是在夜间发生的。 当汽车以时速100千米行驶时,如遇到突发事件需要紧急刹车,汽车大约需要滑行110米才能完全停下来。然而夜间汽车远光灯的照射范围只有50米,以这样速度,司机无法对此做出及时的反应。 车载夜视系统指的是采用一些方法,拓宽司机裸眼可见范围的一种新系统,可以在天黑、雾天、烟尘、雨雪、对面车灯眩光等一切能见度低的情况下产生清晰图像,提前知道前方路面状况,大大增加行车安全性。目前车载夜视系统已成功从原来的军用领域转入民用领域。 二、夜视技术背景 夜视技术是借助于光电成象器件实现夜间观察的一种光电技术,主要包括微光夜视和红外夜视两方面。微光夜视技术又称像增强技术,是通过带像增强管的夜视镜,对夜天光照亮的微弱目标像进行增强,以供观察的光电成像技术。红外夜视技术分为主动红外夜视技术和被动红外夜视技术;主动红外夜视技术是通过主动照射并利用目标反射红外源的红外光来实施观察的夜视技术;被动红外(热成像)技术它采用一种内光电效应半导体器件作探测器,将景物的辐射图像转换成电荷图像,经信息处理后,由显示器件转换成可见图像。

车载夜视技术分类 汽车夜视产品根据成像原理的不同可分为:红外热成像汽车夜视仪,微光汽车夜视仪,主动红外汽车夜视仪。红外热成像汽车夜视仪主要是看到人和物体的轮廓,看不清物体的真实面目,它能够使黑夜(即使没有任何灯光照明的情况下)也能像白天那样,能有效防止对向车辆的眩光干扰(如例图1、2),尤其是在雾、烟、尘天气的条件下,可以清晰准确的观察到危险,也可以看到前大灯照射不到的区域,能够观察到比普通汽车前大灯远3倍至5倍的距离,甚至可以达到10倍以上的距离。微光汽车夜视仪需要一定的月光、星光或开启车大灯才能看到物体,如果完全没有光就什么也看不到,无透雾功能,但此类产品成本造价较低。主动红外汽车夜视仪是通过主动照射并利用目标反射红外源的红外光来实施观察的夜视仪,此类夜视主要缺点是要受对向车辆的眩光干扰,而且受红外光照射却与影响所看区域遥远效益前大灯所照射到的区域。 从成本、性能角度看,基于非制冷焦平面探测技术的红外热成像仪是普及车载夜视系统的唯一可行备选。 主动式红外夜视仪成像画面存在手电筒效应,红外光束有效距离短(由于红外光束的散射,有效距离内的物体才清晰可见),功率和散热很大; 红外热成像技术虽然制作工艺复杂,生产维护成本高,但与微光成像技术相比在作用距离、图像质量、昼夜共用、可应用领域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非制冷焦平面探测技术使热成像仪在体积、成本方面大幅改善,从而将其大规模带入民用领域,也是目前车载夜视系统的主流技术。

2023年车载红外夜视系统行业市场分析现状

2023年车载红外夜视系统行业市场分析现状 车载红外夜视系统是一种能够在夜晚或恶劣天气条件下辅助司机进行行车的辅助系统。它通过红外摄像头和红外激光照明装置对道路进行拍摄和照明,然后将图像传输给驾驶员,以提高夜间和恶劣天气条件下的看路能力。车载红外夜视系统广泛应用于军队、公安、边防、消防等领域。 现如今,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车辆数量和交通拥堵问题日益突出,安全行驶成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因此,车载红外夜视系统作为一种辅助驾驶系统,对于提高行车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具有重大意义。 根据市场调研机构的数据显示,全球车载红外夜视系统市场规模在过去几年内持续增长。预计到2025年,全球车载红外夜视系统市场规模将达到数十亿美元。其中,北 美市场占据最大份额,其次是欧洲市场和亚太市场。 市场增长的主要推动力是车辆安全意识的提升、行业法规的要求以及技术的不断创新。随着人们对驾驶安全的关注度不断提高,车主对车辆安全性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车载红外夜视系统能够提高夜间和恶劣天气条件下的驾驶能力,有效减少事故发生的概率,因此备受车主的青睐。 另外,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政府对车辆安全都有一定的要求。例如,美国交通部近年来推出了一系列的法规要求车辆配备车载红外夜视系统,以提高驾驶员的行车安全性。这些法规的出台将进一步推动车载红外夜视系统的市场需求。

此外,随着技术的不断创新,车载红外夜视系统的性能也在不断提高。近年来,一些企业研发出新型的车载红外夜视系统,具有更高的分辨率、更强的抗干扰能力和更低的功耗。这些新技术的应用将进一步推动车载红外夜视系统的市场发展。 然而,车载红外夜视系统市场也面临一些挑战。首先,高价格是制约车载红外夜视系统市场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目前,车载红外夜视系统的价格较高,高昂的价格限制了一部分消费者的购买意愿。 其次,技术标准的不统一也制约了车载红外夜视系统市场的发展。由于缺乏行业标准,市场上存在着各种技术标准不统一的问题,使得车载红外夜视系统在不同车辆上的兼容性较差。 最后,车载红外夜视系统面临着一些安全和隐私问题。一方面,车载红外夜视系统在拍摄和传输图像的过程中可能会有安全风险,例如黑客攻击等。另一方面,车载红外夜视系统可能会涉及到个人隐私问题,对于一些用户来说可能会产生抵触情绪。 总体来说,车载红外夜视系统市场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随着车辆安全意识的提高、法规要求的加强和技术的不断创新,车载红外夜视系统市场将迎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然而,市场参与者需要关注价格、技术标准和安全隐私等问题,以推动市场发展。

2023年车载红外夜视系统行业市场研究报告

2023年车载红外夜视系统行业市场研究报告 车载红外夜视系统是一种能够在夜间或低光环境下提供清晰图像的技术。随着交通安全和驾驶体验需求的增加,车载红外夜视系统的市场需求也逐渐增加。本报告将对车载红外夜视系统行业市场进行研究。 一、行业概况 车载红外夜视系统是一种应用红外光学和光电子技术的设备,能够在夜间或低光环境下获取图像,并将其转化为可见图像。该技术最初应用于军事领域,后来逐渐应用于民用汽车和商用车等交通工具上。 二、市场规模 根据市场研究机构的调研数据显示,2019年全球车载红外夜视系统市场规模约为XX 亿元,预计到2025年将增长到XX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为XX%。市场规模的增长主要受到以下几个因素的影响: 1.交通安全需求的增加:随着道路交通量的增加,交通安全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车 载红外夜视系统能够提供夜间驾驶的安全保障,因此受到越来越多司机的青睐。 2.驾驶体验需求的增加:车载红外夜视系统不仅能提高夜间行驶的安全性,还能提升 驾驶体验。它能让驾驶员更清晰地看到夜间的道路和前方障碍物,从而减少驾驶的压力和疲劳感。 3.技术进步的推动:随着红外光学和光电子技术的不断进步,车载红外夜视系统的性 能和成本得到了大幅提升。这使得该技术更加成熟和普及,进一步推动了市场的增长。

目前,车载红外夜视系统市场竞争激烈,主要的厂商包括FLIR Systems、Bosch、Continental、Denso等。这些公司在技术研发、产品创新和市场拓展方面都具有一 定的优势。 在产品创新方面,厂商们不断推出新的车载红外夜视系统产品,以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例如,一些公司研发了支持智能辅助驾驶功能的车载红外夜视系统,能够识别和预警前方的障碍物和行人。 在市场拓展方面,厂商们主要通过与汽车制造商和经销商的合作来推广和销售产品。他们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了广泛的销售和服务网络,以提供全面的技术支持和售后服务。 四、市场机遇和挑战 车载红外夜视系统市场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但也面临一些挑战。以下是市场的主要机遇和挑战: 1.市场机遇:随着全球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夜间经济的兴起,车载红外夜视系统的需 求将会进一步增加。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该技术的应用前景更加广阔。2.市场挑战:车载红外夜视系统的高成本是市场的一大挑战。目前,该技术的成本较高,使得部分消费者难以承受。因此,降低产品成本,提高性价比是行业需要解决的难题。 3.竞争加剧:随着市场需求的增加,越来越多的公司进入车载红外夜视系统市场,市 场竞争将会更加激烈。厂商们需要加大研发投入,不断推出创新产品,以保持竞争优势。

2024年车载红外夜视系统市场需求分析

2024年车载红外夜视系统市场需求分析 简介 车载红外夜视系统是一种能够在夜间或低光条件下实现夜视功能的车辆安全设备。随着人们对行车安全的要求越来越高,车载红外夜视系统的市场需求也逐渐增长。本文将对车载红外夜视系统的市场需求进行分析。 市场趋势 1.日间行车辅助需求增加:随着人们对行车安全的重视,日间行车辅助功 能需求增加。车载红外夜视系统不仅在夜晚能提供良好的夜视效果,在白天也能有效辅助驾驶员观察道路状况,提高行车安全性。 2.市场竞争加剧:随着市场需求的增加,车载红外夜视系统的市场竞争也 越来越激烈。市场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产品和品牌,价格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 3.技术创新驱动需求: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车载红外夜视系统的技术也 在不断地发展和创新。新技术的出现不仅满足了消费者对夜视效果的需求,还提供了更多的功能和便利性,进一步推动了市场需求的增长。 市场需求分析 1.安全性需求:行车安全是车主的首要考虑。车载红外夜视系统能够在夜 间或低光条件下提供更清晰的视觉信息,帮助驾驶员更好地观察道路状况,避免发生事故。因此,安全性需求是车载红外夜视系统市场的主要需求之一。

2.便利性需求:消费者对于车载红外夜视系统的便利性也有很高的要求。 他们期望系统能够安装方便、操作简单,并且能够与其他车辆安全系统兼容。另外,一些消费者也对系统的外观设计和智能化功能有要求,希望能够更好地与车辆整体风格相匹配并提供更多的功能选项。 3.价格需求:价格是消费者购买车载红外夜视系统时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 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消费者对价格的敏感性也增加。消费者希望能够以合理的价格购买到性价比高、品质可靠的车载红外夜视系统。 4.品质需求:消费者对于车载红外夜视系统的品质要求也较高。他们期望 系统在各种复杂的环境条件下都能提供可靠的夜视效果,并且具有良好的耐用性和稳定性。另外,售后服务也是消费者考虑的因素之一,他们希望能够获得及时和专业的售后支持。 市场发展前景 随着人们对行车安全的关注度不断增加,车载红外夜视系统市场具有良好的发展 前景。同时,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市场竞争的加剧也将推动市场的进一步发展。随着系统价格的下降和功能的提升,越来越多的车主将选择安装车载红外夜视系统。预计未来几年,车载红外夜视系统市场将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 结论 车载红外夜视系统市场需求随着人们对行车安全的需求增加而增长。市场方向由 日间行车辅助需求增加、市场竞争加剧和技术创新驱动需求所推动。在市场需求分析

车辆红外线夜视辅助系统介绍

车辆红外线夜视辅助系统介绍 作者:文/福建林宇清 来源:《汽车维修与保养》 2015年第9期 夜视系统的原理是将人们肉眼看不见的红外线转化成为可见光。绝对0度以上的物体都要 辐射能量。温度越低,波长越长。一般室温时,为红外线。当温度为800℃左右,辐射为可见光,就是为什么铁烧红了人能看到亮光。红外线是看不见的,到了晚上没有可见光,但是仍在 辐射红外线,人和周围的树木的温度不同,辐射的红外线波长也不同。因为辐射的红外线很弱,所以转化成的可见光也很弱。 夜视系统能使驾驶员辨别出距离210m左右路旁身着浅色衣服的试验假人,比氙气大灯提早41m左右。而在行人身着黑色衣服时,可提早92m左右。这意味着采用夜视辅助系统可以将夜 间行车安全性提高125%以上。同时,由于对于潜在危险信息的充分掌握也能够使驾驶者在夜间 驾驶过程中的心理压力大为缓解,进而使驾驶过程更加舒适放松。 以奔驰夜视辅助系统为例,在黎明或夜间模式下,该系统能在大灯光束照射到(驾驶员视野范围内)行人和障碍物之前,就能够监测到车辆前方行人和障碍物的图像,并通过仪表盘显示给驾驶员。该功能在上一代S级(221车型,图1)轿车中开始配备,随着新一代S级(222车型)轿 车问世,对之前的夜视辅助系统版本进行了改进。 部件介绍 该系统由以下部件组成。 B84/2 夜视辅助摄像头,位于前风挡玻璃的右侧(图2),采用红外线设计,记录车辆前方区 域内的图像,并提供其探测范围内是否存在行人的信息,然后通过数字视频线LVDS将数据(低 电压差动信号)发送到N101夜视系统控制单元。 红外线灯E1e11/ E2e11:位于两个前照灯上, 当它被激活时,产生的红外线用于照射车辆 前方区域,相应的夜视图等同于在远光灯下透过风挡玻璃所见到的情景。由于人眼看不到红外 线光束,因此不会使来车驾驶员目眩。 B38/2雨量/光线传感器: 位于B84/2的旁边,测量环境光线强度和雨量大小。通过LIN线 将信号传送至上部控制面板控制单元(221车型)或前SAM控制单元(222车型)。 N101夜视辅助系统控制单元: 位于驾驶员A 柱下装饰板内侧,分析摄像头的数据,再通过集成化数据处理,将画面传输给A1仪表显示,其中识别的行人和动物,以高亮度显示。此外,它也是CAN用户,通过CAN网络读取其他数据信息(如车速和所选挡位等)。在新一代奔驰夜视 辅助系统(增强型)中,N101还有控制前照灯光束功能,即控制“聚光灯”功能。 在新一代夜视辅助系统增强型中,对之前的夜视辅助系统版本进行了改进,新增了夜视辅 助系统红外远距离摄像头B84/11,安装在散热器格栅后方的右侧(图3),它以更大的波长范围 工作,用于探测行人和动物,捕捉的画面数据也是通过LVDS线传送至N101。它与B84/2的区别 在于,B84/2无法探测动物。对动物的探测取决于动物的身形(例如B84/11会探测鹿、牛、马),增强版夜视辅助系统部件位置如图4所示。 工作原理

2023年红外夜视镜头行业市场需求分析

2023年红外夜视镜头行业市场需求分析 在当今社会,随着科技不断发展,红外夜视技术逐渐成熟,红外夜视镜头也逐渐普及,广泛应用于安防、军事、猎枪等领域。随着这些领域需求的增加,红外夜视镜头行业也在不断发展。 一、安防领域 安防领域是目前红外夜视行业应用最广泛的领域之一,主要包括监控摄像机、夜视望远镜、无人机等。该领域的市场需求主要受以下因素影响: 1.城市化进程加快: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安防需求不断扩大,特别是在一些 重点区域,如机场、火车站、商场、酒店等公共场所,对安全的保障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在这些场所广泛应用红外夜视镜头,以提高监控效率和准确性。 2.犯罪率不断增加: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犯罪率也在不断增加。为了 提高犯罪打击的效率和准确性,红外夜视镜头被广泛应用于公共安全领域。 3.科技创新不断:红外夜视技术在安防领域的应用,也得益于科技创新。随着科技的 不断进步,红外夜视技术的成熟度和应用领域不断扩大,从而促进了市场需求的增加。 二、军事领域 军事领域是红外夜视镜头行业另一个重要的应用领域。军事领域中红外夜视镜头应用主要包括战场侦查、导航、通信、武器瞄准等应用。市场需求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影响:

1.军事装备升级:随着军事装备技术的升级,军事领域对于红外夜视镜头的需求也越来越大。目前,红外夜视技术已成为现代战争中重要的技术手段之一。 2.军力对抗加剧:由于地缘政治形势和国际关系的变化,不同国家之间对军事力量的投资也越来越大。为了维护自身的国家利益和安全,不断增强军事力量的举措加大了对红外夜视镜头市场的需求。 3.战争特殊要求:战争是一项特殊的任务,需要装备最先进的设备和技术。在夜间或其他特殊光照条件下,红外夜视镜头能够帮助士兵准确目标、有效打击,因此受到军方的青睐。 三、猎枪领域 除了安防和军事领域,猎枪领域也是红外夜视镜头的应用领域之一。主要应用于夜间狩猎或者黑暗中的目标观察。市场需求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 1.狩猎需求不断增加:狩猎已经成为一种娱乐和休闲活动,不少消费者选择狩猎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由于夜间狩猎或者黑暗中的目标观察对于猎手的经验和技术要求比较高,因此猎枪领域对红外夜视镜头的需求也不断增加。 2.技术提升带动市场需求:红外夜视技术在猎枪领域的应用带动了市场需求的增加。随着红外夜视技术的不断提升,红外夜视镜头的性能和质量也得到了提高,从而更加适用于猎枪领域。 总之,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技术的不断发展,红外夜视技术和红外夜视镜头的应用领域也在不断扩大。市场需求主要由城市化进程、犯罪率不断增加、军事装备升级、

2024年车载红外夜视系统市场环境分析

2024年车载红外夜视系统市场环境分析 1. 市场概述 车载红外夜视系统是一种应用于汽车领域的高科技产品,能够在暗夜环境中使用 红外辐射技术实现夜视功能。随着汽车安全需求的提升和科技的进步,车载红外夜视系统市场正迅速发展。本文将对车载红外夜视系统市场环境进行深入分析。 2. 市场规模 根据市场研究机构的数据显示,车载红外夜视系统市场正在快速增长。在过去几 年中,市场规模呈现出稳步增长的趋势。预计在未来几年内,市场规模将进一步扩大。 3. 市场动态 3.1 技术创新驱动 车载红外夜视系统市场的发展得益于技术创新的推动。随着红外技术和图像处理 技术的不断进步,车载红外夜视系统的性能不断提升,更加满足用户需求。 3.2 政策支持 政府对汽车安全的重视和对新能源汽车的推广,为车载红外夜视系统的发展提供 了有力的政策支持。一些国家和地区还出台了相关的法规和标准,促进了市场的规范发展。

3.3 汽车市场需求增加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汽车消费的增加,汽车市场对安全性能的要求也越来 越高。车载红外夜视系统的夜视功能能够提高驾驶者的安全感,因此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的青睐。 4. 市场竞争态势 车载红外夜视系统市场竞争激烈,市场上存在着多家知名厂商。这些厂商凭借自 身的技术优势和品牌影响力,争夺市场份额。同时,新兴厂商也在不断涌现,加剧了市场竞争。 5. 市场前景展望 车载红外夜视系统市场前景广阔。随着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市场需求的增加,车载 红外夜视系统将逐渐普及,并成为车辆的标配之一。预计市场规模将继续扩大,市场竞争也将进一步加剧。 6. 总结 车载红外夜视系统市场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政府支持和技术进步将为市场带来 新的机遇和挑战。企业应抓住市场机会,加强技术研发和产品创新,提升市场竞争力。同时,加强市场营销和品牌宣传,提高消费者的认知度和接受度,以促进市场的快速发展。 注:本文为虚拟助手自动生成,供参考,具体内容以实际需要为准。

2024年车载红外夜视系统市场调查报告

2024年车载红外夜视系统市场调查报告 引言 车载红外夜视系统是一种能够提供车辆驾驶员在夜间或低可见条件下的远程观察能力的技术。随着人们对行车安全性的要求日益增高,车载红外夜视系统在汽车行业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本市场调查报告将对车载红外夜视系统市场进行深入分析。 市场概述 车载红外夜视系统市场在过去几年间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主要驱动因素包括道路安全意识的提高、政府对安全技术的支持、汽车制造商的技术创新以及消费者对高端安全配置的需求。 市场规模和预测 根据调查数据,车载红外夜视系统市场在过去几年中以平均每年15%的增长率增长。预计在未来几年中,市场规模将继续扩大。这一增长主要受益于不断增长的汽车销量以及市场对车载红外夜视系统的需求增加。

市场分析 根据应用领域划分 根据应用领域划分,车载红外夜视系统市场可以分为私家车市场和商用车市场。目前,私家车市场占据了车载红外夜视系统市场的大部分份额,但商用车市场也开始逐渐崭露头角。 根据产品类型划分 根据产品类型划分,车载红外夜视系统市场可以分为主动式红外夜视系统和被动式红外夜视系统。主动式红外夜视系统通过红外激光照明来提供夜视能力,而被动式红外夜视系统则依赖于车辆周围环境的热量来提供图像。 根据地区划分 根据地区划分,车载红外夜视系统市场可以分为北美地区、欧洲地区、亚太地区和其他地区。目前,北美地区占据了车载红外夜视系统市场的主导地位,而亚太地区和欧洲地区则呈现出高速增长的趋势。 市场竞争格局 车载红外夜视系统市场竞争激烈,市场上存在着多家重要参与者。主要的竞争策略包括技术创新、产品差异化、价格竞争和市场渗透。目前,市场上一些知名厂商在产品质量、功能和服务方面占据了较大优势。

2023年车载红外夜视系统行业市场调查报告

2023年车载红外夜视系统行业市场调查报告 车载红外夜视系统是一种能够通过红外技术对夜晚的场景进行观察和监测的系统。它在夜间驾驶和安全监控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本市场调查报告旨在分析车载红外夜视系统的市场规模、竞争格局和发展趋势,为相关企业和投资者提供参考和参考。 一、市场规模 车载红外夜视系统市场在过去几年中得到了快速增长,主要受益于市场需求的增加和技术进步的推动。根据市场研究机构的数据,车载红外夜视系统市场规模从2015年的xx亿元增长到2020年的xx亿元,复合年增长率达到xx%。预计到2025年,市场规模将继续扩大到xx亿元以上。 市场需求方面,车载红外夜视系统主要应用于汽车、军事和安防监控等领域。随着汽车保有量的增加和汽车智能化的发展,车载红外夜视系统的需求也将持续增长。此外,国家安全意识的提高和安防监控市场的扩大也将为车载红外夜视系统市场带来新的机遇。 二、竞争格局 车载红外夜视系统市场具有一定的竞争格局,主要由一些国内外知名企业主导。目前,市场上主要的竞争企业包括德国的FLIR Systems、美国的Raytheon Technologies、英国的BAE Systems等。这些企业在车载红外夜视系统领域具有丰富的技术经验和 成熟的产品线,占据了市场的较大份额。

此外,国内也有一些车载红外夜视系统企业正在迅速崛起。它们主要通过技术创新和市场营销等手段来提升自身竞争力。例如,中国的华夏鑫创科技和东山精密机械等企业在车载红外夜视系统领域投入了大量的研发资源,并获得了一定的市场份额。三、发展趋势 车载红外夜视系统市场未来的发展趋势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技术进步和应用扩大:随着技术的进步,车载红外夜视系统的性能将不断提升,应用领域也将不断扩大。例如,红外相机的感光元件和图像处理算法的改进将提高车载红外夜视系统的图像质量和识别能力。此外,车载红外夜视系统在无人驾驶和智能交通系统中的应用也将得到拓展。 2. 安防监控需求增加:随着社会安全意识的提高和安全需求的增加,车载红外夜视系统在安防监控领域的应用将持续扩大。例如,警车和巡逻车等执法设备中的红外夜视系统将成为标配,为执法人员提供更好的夜间观察和监控能力。 3. 国家政策支持:车载红外夜视系统作为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高新技术产业,得到了国家政策的支持和鼓励。例如,在新一轮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的政策中,车载红外夜视系统被列为重点发展的领域,将享受相关政策的支持和优惠。 综上所述,车载红外夜视系统市场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和市场需求。在技术进步和市场推动的双重因素作用下,其市场规模将继续扩大,竞争格局将更加激烈,发展趋势也将更加多样化。相关企业和投资者应积极抓住市场机遇,加大研发投入和市场开拓力度,以取得更好的市场份额和竞争优势。

汽车照明系统的发展趋势

汽车照明系统的发展趋势 随着汽车工业的不断发展和技术的日新月异,汽车照明系统也得到 了巨大的改进和完善。从最初的简单照明功能到现在的智能照明系统,汽车照明技术已经经历了多个阶段的发展。本文将从LED照明技术、 智能照明系统和安全性能三个方面,分别介绍汽车照明系统的发展趋势。 一、LED照明技术的应用 随着LED(Light-Emitting Diode)照明技术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 的汽车制造商开始采用LED作为汽车照明系统的光源。相比传统的卤 素灯泡,LED具有更高的亮度、更低的功耗和更长的使用寿命。LED 照明系统凭借其出色的性能,已成为汽车照明技术的主流发展方向。 LED不仅应用于车辆的前大灯和尾灯,还被广泛用于日间行车灯、 雾灯、转向灯等照明装置。其独特的光学设计使得LED灯具有更好的 照明效果和更低的能量消耗,同时也提供了更多的设计灵活性,使得 汽车外观更加时尚与个性化。 二、智能照明系统的兴起 随着车辆自动驾驶技术的不断发展,智能照明系统日益受到关注和 应用。智能照明系统能够根据车辆的行驶状态和环境条件,自动调整 照明方式和角度,以提供更安全、舒适的驾驶体验。 例如,智能大灯系统能够根据前方的道路状况和来车情况,自动调 整大灯的亮度和照射范围,从而减少驾驶者的疲劳和提高夜间行驶的

安全性。此外,智能照明系统还可以通过与车载摄像头和导航系统的 联动,实现自动转向灯、自适应远近光等功能,进一步提升行车的安 全性和便利性。 三、注重安全性能的提升 对于汽车照明系统来说,安全性能始终是发展的核心关注点。随着 科技的进步,现代汽车照明系统在提供照明功能的同时,也要考虑到 对行人和其他车辆的安全影响。因此,扬声器设计出支持晚上骑车, 带有夜间安全保护的车灯。汽车制造商正在不断努力改进汽车照明系统,以实现更好的安全性能。 另外,还有一些新技术的出现,例如红外夜视系统和激光照明技术。红外夜视系统能够通过红外摄像头感知前方的障碍物和行人,为驾驶 者提供更清晰的夜间视野,避免潜在的危险。激光照明技术则可以通 过激光束投射到道路上,提醒驾驶者注意前方的交通标志或预警信息。 综上所述,汽车照明系统的发展趋势包括LED照明技术的应用、 智能照明系统的兴起和安全性能的提升。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 和创新,我们可以预见到汽车照明系统将更加环保高效、智能化和安 全可靠,为驾驶者提供更好的照明体验和驾驶安全。随着科技的进步,汽车照明系统的发展将带给人们更加智能化和舒适的驾驶体验。

红外夜视原理

红外夜视原理 红外夜视技术是一种利用红外光进行夜间观测和识别的技术。它利用物体自身 发出的热量,将其转化为可见图像,从而实现在夜间或低光环境下的观测和监测。红外夜视技术在军事、安防、医疗、野生动物观测等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红外夜视技术的原理主要包括红外辐射、红外探测和图像处理三个方面。 首先,红外辐射是红外夜视技术的基础。一切物体都会发出红外辐射,其强度 与物体的温度成正比。因此,在夜间或低光环境下,红外辐射成为了观测物体的重要依据。红外夜视设备通过接收物体发出的红外辐射,将其转化为电信号,再经过处理形成可见的图像。 其次,红外探测是红外夜视技术的关键。红外探测器是红外夜视设备的核心部件,它能够接收并转换物体发出的红外辐射。常见的红外探测器包括热释电探测器、光电倍增管探测器等。这些探测器能够将红外辐射转化为电信号,并放大处理,最终形成清晰的红外图像。 最后,图像处理是红外夜视技术的重要环节。红外图像的质量直接影响到观测 和识别的效果。图像处理技术能够对接收到的电信号进行放大、增强、滤波等处理,从而得到清晰、真实的红外图像。同时,图像处理技术还可以实现红外图像的数字化、存储和传输,为后续的分析和应用提供便利。 红外夜视技术的发展经历了从被动式到主动式的转变。早期的红外夜视设备主 要依靠物体自身的红外辐射,属于被动式红外夜视。随着技术的发展,主动式红外夜视技术应运而生。主动式红外夜视设备能够通过红外光源主动照射物体,再接收其反射的红外辐射,从而实现在完全黑暗的环境下的观测和识别。 总的来说,红外夜视技术是一项利用红外辐射实现夜间观测和识别的先进技术。它的原理包括红外辐射、红外探测和图像处理三个方面,通过这些环节的协同作用,红外夜视设备能够将物体发出的热量转化为清晰的可见图像。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

汽车红外夜视功能详解

汽车红外夜视功能详解 在夜间行驶的时间虽少但出事故的几率却很大,因为在黑暗中人们的视野受到了一定影响。不过,不用担心,随着汽车技术的飞速发展,会让黑夜变成白昼,让你的夜间驾驶变得更轻松。 在黑夜中驾驶总是会让你感受到一些不自在,毕竟视野范围缩短了许多,在路况、照明不好的路段更是要多加小心,除了行人、宠物外还要当心路上的障碍物,不小心来个刮蹭、拖底也会让你吃不消。什么时候才能让你在黑夜中火眼金睛?这一梦想已经不再遥远,汽车新技术将给你一双慧眼。 一些汽车制造商正在开发这种让你的夜间驾驶变得更轻松的夜 视系统。

利用在热感成像相机上的成像来提高黑暗中的安全。宝马认为红外技术在黑夜中检测行人、动物、物体等的效率更高。 当在黑夜中驾驶时夜视系统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觉方式。在司机借助灯光系统看不清前方路况之前,热感成像相机在黑夜中可以探测到车辆前方的人、动物和一些物体。热感相机另一项功能是将发生的图象增加亮度,然后将增亮的图象传送到控制中心显示,显然,人和动物等目标都会变得更清晰。

尽管夜视仪显示屏上的成像并不清晰,但是通过捕捉热放射体的方式使得成像的明暗突出非常鲜明,因而也更容易鉴别前方的危险。除了黑夜,它也是对付大雾的一个好方法。 夜视系统对驾驶者的好处是当在非公路驾驶时、通过狭窄的小路时、在进入黑暗的地下车库时,显著提升了夜间驾驶舒适性。红外技术使用了热感相机利用人、动物、物体发出的温度,提高了成像清晰度。 红外夜视系统有意地没有呈现出交通状况的全部细节,避免前方的主要物体没有引起你的注意。换句话说,无关紧要的细节被删除了,避免过多分散司机的注意力。

盘点红外夜视在自动驾驶中的应用

盘点红外夜视在自动驾驶中的应用 美国高速公路安全保险协会的最新发布的车祸事故报告显示,行人死亡人数在日落之后上升最快,绝大多数(四分之三)的行人死亡发生在夜间。而针对汽车大灯的改进则可以有效减少部分事故。 2018年3月22日,Uber自动驾驶测试车在亚利桑那州坦佩市夜间行驶时,撞死了一名行人,随后发布的调查报告称,其中之一即为事故前6秒,Uber驾驶系统已经监测到了路人,但先后将其辨别为不明物体、车辆和一辆自行车。 无论人眼还是高清摄像头,当夜幕降临,看清物体就成了一件可望而不可即的事,这是源于人眼成像原理。 自然界各种物体在光线的照射下,不同颜色可以反射出明暗不同的光线,这些光线透过角膜、晶状体、玻璃体的折射,在视网膜上显出景物的影景象(倒立的像),构成光刺激。光刺激经过一系列处理,由视神经传入大脑层的视觉中枢,然后我们就能看见物体了。 以上,人眼能够看到物体,最关键的是要有光的反射,如果光的发射较少或者缺失,那么人的视线就会变差甚至看不见,摄像头也一样。 诚如眼睛是人类心灵的窗户一样,视觉感知一直是自动驾驶感知道路环境的重要一环。有许多创业公司在做可见光的视觉感知产品,可以达到很高的识别率,但一到夜间或者恶劣的天气,视觉感知的能力就大打折扣。 汽车行驶不分白天黑夜,如果自动驾驶不能解决“黑夜失明”的问题,那么自动驾驶汽车就成了“残障人士”。 要破解这个难题,就需要在成像原理上做出改变。红外线,又称红外辐射,是指波长为0.78~1000微米的电磁波,其中波长为0.78~2.0微米的部分称为近红外,波长为2.0~1000微米的部分称为热红外线。 自然界中,一切物体都可以辐射红外线,因此利用探测仪测量目标本身与背景间的红外线差可以得到不同的热红外线形成的红外图像。 红外热成像原理不同于可见光的成像,只要物体之间存在温差即可,因此也就不区分白天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