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教学设计教案

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教学设计教案

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教学设计教案
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教学设计教案

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教

学设计教案

Final approval draft on November 22, 2020

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

(1)哲学的基本问题

(2)唯物主义及其表现形式

(3)唯心主义及其表现形式

◇理解:

(1)解释哲学的基本问题

(2)正确认识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

(3)区分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分析:

(1)援引经典作家的言论,说明对世界的不同看法形成不同的哲学

(2)从古今中外着名思想家的着作、论断来分析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斗争

(3)从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事例来判断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2、能力目标:

(1)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

(2)比较、分析的能力

(3)抽象思维能力

3、态度、价值观目标

本课学习,了解哲学发展的历史,明确哲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生活、学习中自觉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

二、【重点、难点】:

1、哲学的基本问题

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

三、【整体感知】:同学们学习本课,将通过认识哲学的基本问题来区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理解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斗争一直贯穿着哲学发展的历史。通过对古今中外着名哲学家的言论中,感受哲学思辨的独特魅力,坚定辩证唯物主义立场。

四、【方法点津】:

(1)列举古代思想家的着名言论,进行分析、判断。

(2)从日常生活中人们的具体做法来区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3)结合事例说明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正确性。

(4)结合当地政府的政策、举措分析是否坚持了唯物主义。

(5)分析日常生活中人们的言行并结合本课知识进行归类、总结。

五、【课文导语】:在人类追索智慧的过程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哲学派别。它们在相互辩难中发展,在湍急的思想河流中曲折前行。我们怎样才能认识各种哲学派别的本质这就要求我们了解哲学的基本问题,掌握什么是唯物主义、什么是唯心主义.吸收前人的智慧,坚定辩证唯物主义立场。

第一框题哲学的基本问题

一、哲学的基本问题

(一)、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课堂探究:哲学研究的问题有许多,我们能不能从中找出一个贯穿哲学发展始终的基本的问题

◇探究提示:哲学研究的问题有很多,如宇宙、人生、思维等,但是贯穿于哲学发展始终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简单地说,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多方面的。

传统的观点认为有两个方面。其中,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最重要的方面,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凡认为存在决定思维的,就是唯物主义;凡认为思维决定存在的,就是唯心主义。各种哲学由于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分属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阵营。

思维和存在有没有统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个方面,对这个方面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哲学上的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可知论认为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思维能够正确反映存在,人能够认识世界,这已被人的实践活动所证实。马克思主义者主张世界是可知的,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不可知论者认为思维不能正确地反映存在。这种观点忽视了社会实践的发展和人类的认识能力总是在不断地提高。

对以上问题可以采用图示法理解:

B主观与客观的关系问题 D.唯物与唯心的关系问题答案:C

解析: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故选C。其余选项错误。(二)、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课堂探究:(1)上述材料涉及的共同的哲学问题是什么

(2)你认为处理好学习计划与学习实际之间的关系重要吗为什么

◇探究提示:(1)上述材料涉及的共同哲学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学习计划、教学计划、收获计划、做工方法、企业经营策略这些属于思维的问题,而学习实际、教学实际、收获实际、做工实际和企业面对的实际则属于存在的问题。

(2)处理好二者的关系十分重要。因为学习计划的制定必须从你自身的学习实际出发,如果学习计划脱离了自己的实际情况,起不到很好的指导作用;如果不制定学习计划则又会使我们的学习带有盲目性,不能很好地完成学习任务。因此一个好的学习计划是能够如实地反映自身学习的实际情况的,这样才能使我们的学习做到事半功倍,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

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首先遇到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人类诞生数百万年来,一代又一代地从事的活动主要归结为两类,一是认识世界,二是改造世界。在改造世界的漫长过程中,人类不仅逐渐认识着外部世界的现象、本质与规律,不断思考着人与外部世界的关系,而且在尽力追求自身的发展与完善。就每个人来说,他总是在不断地处理着三个方面的关系:一是自己与自然界的关系,二是自己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三是自己与自己的关系。

无论认识世界还是改造世界,说到底都要解决一个共同的问题,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因此,哲学的基本问题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

哲学要从总体上探讨人与世界的关系,就必须首先弄清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并对此作出明确的回答。对思维和存在究竟哪个是本原,思维与存在究竟谁决定谁的问题回答得不同,哲学的性质就不同;对思维和存在究竟哪个是本原,谁决定谁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因此,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它们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

◇课堂练习: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是( )

A、是否承认存在决定思维

B、是否承认思维反映存在

C、是否承认世界是可以正确认识的

D、是否承认人能不能认识和改造世界答案:A

解析:凡承认存在决定思维的,属于唯物主义;凡承认思维决定存在的,属于唯心主义,故选A。B、C、D三项都从属于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不选。

第二框题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一)、唯物主义

◇课堂探究:你同意这位学者对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的理解吗谈谈你的看法。

◇探究提示:不同意。唯物主义承认存在决定思维,唯心主义承认思维决定存在,不能以追求物质满足看成是唯物主义,也不能以追求精神满足看成是唯心主义,唯物主义者也追求精神的满足,唯心主义者也不是不食人间烟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只能在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意义上使用,如果给它们加上别的意义,就会造成混乱。

1.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分歧。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是围绕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的问题展开的。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课堂探究:(1)上述材料所反映出的观点,是唯物主义的还是唯心主义的

(2)简要辨析上述观点的合理性和局限性。

◇探究提示:(1)上述材料所反映出的观点属于唯物主义。

(2)上述观点属于朴素唯物主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否认世界是神创造的,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但是这些观点只是一种可贵的猜测,没有科学依据;它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了。

2.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否认世界是神创造的,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但是,这些观点只是一种可贵的猜测,没有科学依据;它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如水、火、气、土等,这就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了。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在总结自然科学成就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但它把物质归结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性,因而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等局限性。

(3)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正确地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反映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它是现时代的思想智慧,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思想武器。

◇名言题化:(结合课本P10名言)

恩格斯指出:“凡是断定精神对自然界说来是本原的……组成唯心主义阵营。凡是认为自然界是本原的,则属于唯物主义的各种学派。”据此回答1~2题。

1.恩格斯的上述论述表明( )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不否认意识反映物质

B、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意识能否正确反映物质的问题

C、凡是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就是辩证唯物主义

D、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

答案:D 解析:恩格斯的论断说明了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D项正确,应;选。其余选项均是错误的。

2.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在根本观点上是正确的,但也有不足之处,它的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 )

A、缺少辩证法思想,不能把世界看成不断发展中的物质世界

B、它在自然观上是唯物的,在社会历史观上却是唯心的

C、否认意识反映物质

D、往往把物质的具体形态当作世界的本原

答案:D 解析:A项否认其承认物质世界是错误的,因为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承认物质决定意识,只是把物质与物质的具体形态混为一谈,不选A。B项属于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与题干不符。C项是区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标准,也不选。(二)、唯心主义(第八课时)

◇课堂探究:(1)人的灵明和天地万物是什么关系没有人的灵咀就没有世界吗

(2)王守仁看到了人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但从中引出了错误的结论,为什么

◇课堂提示:(1)先有天地万物,后有人的灵明,因为物质决定意识。人的灵明是后天形成的,意识源于物质,人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是生物进化的结果。没有人的灵明就没有世界属于主观唯心主义,是不科学的。

(2)虽然王守仁看到了人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但是他看世界是站在唯心主义立场上,颠倒了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认为人的意识决定客观物质,因而导致了错误的结论。

1.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

(1)主观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夸大为唯一的实在,当成第一性的东西,认为客观事物以至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

◇课堂探究:(1)把理看作世界的主宰,这是一种什么样的观点

(2)你认为理和天地万物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探究提示:(1)这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观点,把上帝、理念等看作世界的本原。

(2)理依赖于天地万物,天地万物是理的源泉,决定理,理是天地万物的反映,有些是虚幻、歪曲的反映。

(2)客观唯心主义。

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

◇课堂练习:下列观点属于主观唯心主义的是( )

①物是观念的集合②上帝支配着地球上的万事万物③气者,理之依也

④心外无物⑤存在即被感知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④⑤

C 、①④⑤

D 、②③④⑤

答案:C 解析:②属于客观唯心主义,③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应舍去。

2.哲学史上还存在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纵观哲学发展的历史,我们除了看到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外,还可以看到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但是,相对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来说,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具有从属的意义。这主要因为各种辩证法或形而上学的思想总是附属于唯物主义或唯心主义的哲学体系。

◇课堂练习:自有人类以来,思想领域内的斗争就一刻也没有停止过,而哲学上的斗争是最高形式的斗争。这里说的哲学上的斗争,最根本的是( )

A 、物质和意识的斗争

B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斗争

C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

D 、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斗争

答案:C 解析:本题的关键是对哲学领域的几个“对子”的掌握,弄清各个“对子”在哲学上的地位即“对子”之间的关系。题中B 、c 、D 项都是哲学上的斗争形式。因为哲学上研究的最根本问题是关于世界的本原问题,因此,哲学上的斗争,最根本的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其他斗争都从属于这一斗争。故应选C 。 本课小结:本课从哲学的基本问题人手,对哲学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进而分析唯物主义及其三种基本形态,并对其全面看待,然后分析唯心主义及其两种基本形式,最后揭示在哲学发展史上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分歧是从属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这两大派别的。

本课板书:

百 舸 争 流 的 思 想 第九课时:本单元

1、2课练习。 第十课时:讲评练习卷 哲学的基本问题 唯物主义

和 唯心主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成为哲学基本问题的原

因 唯物主义——存在决定思维 唯心主义——思维决定存在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 客观唯心主义

思想品德综合素质评价课教案

思想品德综合素质评价课教案 茹荷镇中心小学赵彩 教学目标 1、学生学会全面公正地评价一个人。 2、学生能够正视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教学过程 一、教师导言揭示课题 (一)由信导入,激发兴趣 1、由信导入 今天,老师收到了一封信,同学们想不想知道这封信的内容啊?好,下面老师就来读一读这封信。 2、提出问题 (1)这封信主要写了什么? (2)你觉得XX同学怎么样? (二)教师总结,揭示课题 我们评价一个人不能单纯从某一方面用“好”与“坏”来评价,应全面。怎样才能做到全面地评价一个人呢?今天我们就来上一节思想品德综合素质评价课。 二、重温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 出示评价内容,评价标准。重点区分优、良、合格之间的细微差别。 三、典型自评互评,学会评价 刚才我们重温了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同学们可以根据所学内容结合XX同学在学校的表现进行全面评价。 1、学生逐项评 2、该生自评 3、教师总评 四、自评、分组评、全班评议。 1、全体自评 2、全班交流,教师选取优、良、合格不同等级的学生进行全班自评。 3、小组互评 (1)学生自由结组 (2)教师提出要求 1评价要公正,不得参入个人恩怨 2小组成员都要积极参与,表达自己的观点,认真填好评价表。评价等级采用奖励红旗制:优——三面红旗良——二面红旗合格——一面红旗 3各小组选派一名代表作评价汇报。 (3)各小组互评 4、各小组代表汇报评价结果,并简单说明。 五、教师总结评价,促进学生思想升华 1、学生发言,思想升华 (1)请被评价学生谈感受 (2)请其他同学谈感受 2、教师总结,鼓励进步

好,从同学们的发言中,老师发现你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增强了,也能表达自己的观点了,老师听了真高兴。希望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有想对老师说的话不妨以写信的形式写下来,交给老师,老师很愿意成为你们的朋友,为你们解决困难,和你们一起分享快乐,希望同学们都能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好少年! 下课,谢谢同学们的合作

高二上册政治百舸争流的思想教案

高二上册政治百舸争流的思想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识忆目标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包括哪两方面内容? (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含义以及二者的根本分歧不可知论的基本内涵 2、理解目标 (1)为什么说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2)如何理解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内容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3、运用目标 (1)学会判断什么样的观点是唯物主义的,什么样的观点是唯心主义的 (2)如何区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形态 (3)哲学的基本问题和人们生活的关系 二、能力目标 1、使学生初步具有识别不同哲学派别本质的能力 2、使学生初步具有自觉运用哲学基本问题的理论认识、分析和把握社会生活现象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1、对世界的不同认识形成了不同的哲学,各种不同的哲学总是 在相互辩难中发展,应该坚持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自觉反对和批判 唯心主义。 2、坚持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认识世界,用辩证唯物主义指导自 己的生活和实践 教学重点难点: 1、哲学的基本问题(重点、难点) 2、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难点) 3、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重点) 4、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难点) 教学课时安排:3课时 【导入新课】 有这样一个传说:一天晚上,一群游牧部落的牧民正准备安营扎寨休息的时候,然被一束耀眼的光芒所笼罩。他们知道神就要出现了。因此,他们满怀殷切地期盼,恭候着来自上苍的重要旨意。最后,神终于说话了:“你们要沿路多捡拾一些鹅卵石,把它们放在 你们的马鞑子里。明天晚上,你们会非常快乐,但也会非常懊悔。”说完,神就消失了。牧民们感到非常失望,因为他们原本期盼神能 够给他们带来无尽的财富和健康长寿,但没想到神却吩咐他们去做 这件毫无意义的事。但是不管怎样,那毕竟是神的旨意,他们虽然 有些不满,但是仍旧各自捡拾了一些鹅卵石,放在他们的马鞑子里。就这样,他们又走了一天,当夜幕降临,他们开始安营扎寨时,忽 然发现昨天放进马鞑子里的每一颗鹅卵石竟然都变成了钻石。他们 高兴极了,同时也懊悔极了,后悔没有捡拾更多的鹅卵石。 这个故事意在告诉我们: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工作、学习中,有许多看似鹅卵石一样的东西被我们有意或无意地丢弃了,然而,有 一天,当我们需要它的时候,它却变成了钻石,而我们却不得不为 以前丢弃它而懊悔不已。这个故事十分传奇,道理也值得我们珍惜。

【配套K12】全国高中思想政治优质课一等奖教学设计

全国高中思想政治优质课一等奖教学设计 《价格变动的影响》 一、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 课程标准对本课的基本要求如下:理解价格变动的意义,评述商品和服务价格的 变化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二、学生学习的目标要点:1.知识目标: ◎懂得商品价格与商品需求量之间的一般规律。 ◎知道不同商品的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是不同的。◎了解相关商品的价格变动对商品需求的影响。◎了解替代品和互补品的含义。◎理解商品价格变动对生产的影响。 2.能力目标: ◎分析商品价格变化如何影响消费者需求的实际生活能力。 ◎能够运用商品价格变动影响消费者需求的有关理论,分析相关生活现象以及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实践能力。 ◎能够初步根据商品价格变动对生产经营的影响,对如何搞好企业的生产经营提出合理建议的实践能力。 ◎能辨证看待商品供求与商品价格的关系,提高参与经济活动的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以科学的态度认识价格的变动,增强参与经济生活的自主性。三、学生学习的重点、难点 价格变动对人们生活、生产的影响,既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重点,也是难点。四、教学方法: 以讨论式、探究式教学法为主。 ——教案设计—— 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置身于经济生活之中,时刻感受着价格的变动对我们生活 1 的影响。前段时间,同学们曾经利用周末,做过一份《关于价格上涨对于居民生活影响的调查报告》。同学们组成实践小组,或者走访各大超市,或者走进居民家庭,或者在街头巷尾,采取访问、笔录、问卷等方式,对城市居民进行了调查。综合各实践小组的调查结果,我把两份比较具有代表性的调查报告展示给大家: (一)调查对象:超市工作人员价格上涨的影响:①肉类销量有所减少。 ②鸡蛋、海产品销量有所增加。③米、面、蔬菜销量没有太大变化。④特价活动期间,销量增加。 (二)调查对象:行人、价格上涨的影响:(原话实录) ①加不起油,吃不起肉。 ②每月花费增多,但食品类商品不得不买,一些贵重商

浅谈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设计

浅谈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设计 思想品德活动课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转变备课要体现预设与生成的统一备课要体现课程资源整合的理念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思想品德课要“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通过学生自主参与的、丰富多样的活动,扩展知识技能,完善知识结构,提升生活经验,促动准确思想观点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展开思想品德的活动课教学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一、思想品德活动课有利于教师教学的方式的转变 在思想品德活动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 第二、思想品德活动课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转变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指出:思想品德课程改革应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思想品德活动课从课的内容到组织形式,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活动课中体现出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和自我发展的主体,重视学生的个体生活和社会生活的需要。那么,怎样实行中学思想品德活动课的教学设计呢?本文仅从活动课的备课和教学结构设计两个方面实行论述。 一、思想品德活动课的备课设计 备课既是教学设计的前提又是教学设计的有机组成部分。备好课,教学设计就能够顺利实行,就有针对性性,就能完成教学目标。思想品德活动课备课有哪些基本的要求呢? 1、备课要体现预设与生成的统一 在备课时,教师要把握预设与生成的内在联系。所谓预设,就是根据教育目标和学的兴趣、学习需要以及已有的知识经验,以多种形式有目的、有计划地设计教学活动。所谓“生成”是指师生依据学生的兴趣、经验和需要,在环境交互作用中实行有效的动态性调整,以引导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实行新知识的探究活动。在生成中,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心理和物质环境,注重、支持、

哲学教案-百舸争流的思想

百舸争流的思想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识记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两方面内容理解为什么说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如何理解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内容是划分唯物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2、能力目标使学生初步具有识别不同哲学派别本质的能力和自觉运用哲学基本问题理论认识、分析和把握社会生活现象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坚持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自觉反对和批判唯心主义。 导入:哲学研究的问题有很多,如宇宙、人生、思维等,但是贯穿于哲学发展始终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 讲授新课 一、哲学的基本问题 (一)、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课堂探究:哲学研究的问题有许多,我们能不能从中找出一个贯穿哲学发展始终并且把不同哲学区分开来的基本的问题? ◇探究提示:哲学研究的问题有很多,如宇宙、人生、思维等,但是贯穿于哲学发展始终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

讲授新课 1.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简单地说,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就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或许大家对这两个名词比较陌生,不过,我们可以用意识和物质替换)问:什么是物质什么是意识呢?(虽然意识和物质的概念在以后才能学到,不过我觉得应该先让他们知道什么是物质什么是意识)意识主要是我们对这个客观世界的反映,比如:观点、理论、方针、政策、计划方案等;独立于意识之外的客观存在就是物质。比如说我们所看到的高山流水、房子汽车、书桌黑板、钢笔铅笔等等,都是具体的物质形态。 2. 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唯物主义:古希腊赫拉克利特“火产生了一切,一切都复归于火”;唯心主义:王阳明“心外无物”;可知论:马克思主义主张“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 不可知论:英国哲学家休谟认为人所能认识的只是自己的感觉,至于感觉之外是否存在客观世界,感觉能否正确认识客观世界等问题,都是不可知的。德国哲学家康德承认有客观世界即“自在之物”存在,并认为是它引起人们的感觉,但人限于认识能力只能认识“自在之物” 引起的感觉,不能认识“自在之物”本身。(1)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先有物质还是先有意识?它们谁决定着谁?这个问题在哲学上我们表述为:意识(思维)和物质(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大家是如何看待它们之间的关系呢?谁为“第一性”?①凡认为存在决定思维的,就是唯物主

高中思想政治_百舸争流的思想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百舸争流的思想》 ——《生活与哲学》第二课复习 单位: 姓名:

《百舸争流的思想》 ——《生活与哲学》第二课复习一、教材分析 本课时的教学内容是人教版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学生在完成复习预习学案后,关键是利用已有的知识储备,去分析和探究材料,应用所学知识。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第一课对哲学这一概念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展开的,本框要求掌握的主要内容有:什么是哲学基本问题以及哲学基本问题包括哪两方面的内容─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的判断以及对它们各自发展形态的判断。本课知识是必修四的一个基础,理解它对以后学习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有着基础性的作用。 本着高考的要求,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教学重点和难点:哲学的基本问题;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对于这些哲学的基础知识,只有达到完全理解的程度,才能保证学生在正确的道路上学习下一阶段知识。 二、学情分析 1、知识技能:在高二学习的基础上学生已经掌握一定的哲学知识,不再那么陌生。 2、学习能力:有一定的辩证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3、学习态度:高考在即,学习目标明确,愿意刻苦专研知识。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教学,让学生对于哲学有初步的认识与理解。识记: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基本问题包括哪两方面的内容;什么是唯物主义;什么是唯心主义;不可知论的基本内涵是什么。 理解:为什么说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如何理解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内容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如何理解相对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来说,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仅具有从属的意义。 运用:学会判定什么样的观点是唯物主义的、什么样的观点是唯心主义的;如何区分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如何区分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哲学的基本问题和人们生活的关系。 2、【能力目标】:使学生初步具有识别不同哲学派别本质的能力;使学生初步具有自觉运用哲学基本问题理论认识、分析和把握社会生活现象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辩证唯物主义的优越性,自觉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并用其指导自己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反对和批判唯心主义。 四、教学环境与准备 授课地点是多媒体功能室。多媒体教学系统、投影仪,学习网站,案例素材等。 五、教学方法 1、教师在教学中要贯彻课程标准中强调的新理念,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完整版)思想政治教育教案

思想政治教育教案 授课题目:法纪教育科目

授课人: 部职别: 授课时间: 授课题目 法纪教育科目 备课时间:2015年5月24日 审核时间:2015年5月25日 审批人: 目的:通过教育,使全体官兵深刻了解人民法纪教育科目的内容使官兵遵纪守法。 内容:人民警察法

方法:课堂教育灌输 时间:2个课时 地点:学习室 保障:笔记本电脑、投影仪 法纪教育科目 人民警察法 第二十一条人民警察遇到公民人身、财产安全受到侵犯或者处于其他危难情形,应当立即救助;对公民提出解决纠纷的要求,应当给予帮助;对公民的报警案件,应当及时查处。人民警察应当积极参加抢险救灾和社会公益工作。 第二十二条人民警察不得有下列行为: (一)散布有损国家声誉的言论,参加非法组织,参加旨在反对国家的集会、游行、示威等活动,参加罢工; (二)泄露国家秘密、警务工作秘密; (三)弄虚作假,隐瞒案情,包庇、纵容违法犯罪活动;

(四)刑讯逼供或者体罚、虐待人犯; (五)非法剥夺、限制他人人身自由,非法搜查他人的身体、物品、住所或者场所; (六)敲诈勒索或者索取、收受贿赂; (七)殴打他人或者唆使他人打人; (八)违法实施处罚或者收取费用; (九)接受当事人及其代理人的请客送礼; (十)从事营利性的经营活动或者受雇于任何个人或者组织; (十一)玩忽职守,不履行法定义务; (十二)其他违法乱纪的行为。 第二十三条人民警察必须按照规定着装,佩带人民警察标志或者持有人民警察证件,保持警容严整,举止端庄。 第三十二条人民警察必须执行上级的决定和命令。 人民警察认为决定和命令有错误的,可以按照规定提出意见,但不得中止或者改变决定和命令的执行;提出的意见不被采纳时,必须服从决定和命令;执行决定和命令的后果由作出决定和命令的上级负责。 第三十三条人民警察对超越法律、法规规定的人民警察职责范围的指令,有权拒绝执行,并同时向上级机关报告。 第四十二条人民警察执行职务,依法接受人民检察院和行政监察机关的监督。

中职思品课 教 案

思想道德与修养 教案 任课教师:黄晓欢

第一章绪论 教学目标:认清中等职业教育的前景是光明的。 认清技能型人才大有可为 第1-2学时 一、大专阶段的新特点 生活环境上:家庭为依托-→独立参与集体生活 学习方法上:简单记忆和反复训练-→专业的系统学习和独立研究人际交往上:狭窄-→广泛 二、发展的新目标 1、合格的政治素质 (1)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 (2)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3)组织纪律和民主法制观念 (4)爱国主义 (5)廉洁奉公的精神 2、科学的思想素质 (1)唯物辩证法的思维方式 (2)唯物史观 (3)正确把握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4)劳动、奉献-------人生价值的评价标准 3、良好的道德素质 (1)诚信为人

(2)先人后己 (3)遵守社会公德 (4)善于与人合作 (5)慎独正派 4、健康的身心素质 加强煅练,增强体质;磨炼坚强的意志;培养谦和的气质;保持乐观胸怀;控制个人情绪的抑制力 5、全面的科学文化素质 (1)专业知识 (2)人文社科修养 (3)现代科学常识 (4)外语 6、较强的工作能力素质 (1) 口头语言表达能力 (2) 文字表达能力 (3) 社会交往能力 (4) 组织管理能力 (5) 办事能力 (6) 创新能力 三、把握人生新历程的主动权 ●尽快确立发展的新目标 ●正视自我,正视现实,加强意志磨炼

●加强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 ●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第一节中等职业教育史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途径 一、中等职业教育的市场前景广泛 职业教育,简单说就是以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增强岗位适应性为目标的教育。 二、技能型人才大有作为 无论从发达国家的情况,还是从我国经济发展的现实需求看,技能型人才大有作为。 第二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的人生定位与成才 一、积极适应新环境 1、学校环境的适应 2、人际关系的适应 3、学习方法的适应 二、规划新的人生目标 1、去定发展目标 2、为实现目标指定具体措施 三、成才靠自己 1、上好每一堂课 2、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培养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知识点整合

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知识点整合 第一框题哲学的基本问题 (一)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简单地说,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得两个方面。 (1)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最重要的方面。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凡认为存在决定思维的,就是唯物主义;凡认为思维决定存在的,就是唯心主义。 (2)思维和存在有没有统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个方面,对这个方面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哲学上的可知论与不可知论。可知论认为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思维能够正确反映存在,人能够认识世界,这已被人的实践活动所证实。马克思主义者主张世界是可知的,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不可知论者认为思维不能正确地反映存在。这种观点忽视了社会实践的发展和人类的认识能力总是在不断地提高。【例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 A、理论与实际的关系问题C、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B、主观与客观的关系问题D、唯物与唯心的关系问题 (二)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首先遇到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无论认识世界还是改造世界,说到底都要解决一个共同的问题,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因此,哲学的基本问题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它们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 【例2】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是( ) A、是否承认存在决定思维 B、是否承认思维反映存在 C、是否承认世界是可以正确认识的 D、是否承认人能不能认识和改造世界 第二框题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一)唯物主义 1.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分歧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是围绕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的问题展开的。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2.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否认世界是神创造的,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但是,这些观点只是一种可贵的猜测,没有科学依据;它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如水、火、气、土等,这就把复杂

第2课 百舸争流的思想

第2课百舸争流的思想 1.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承认( ) A. 世界是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的 B. 世界是物质的 C. 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D. 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 2. 从下图漫画可以看出( ) ①两者的观点反映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②甲的观点是唯物 辩证法的,乙的观点是形而上学的③甲的观点是唯物主义的,乙的观 点是唯心主义的④两者的根本分歧在于物质与意识谁决定谁的问题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3.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 ) ①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②各种哲学的发展方向③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④哲学的产生 A. ①②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4. (2013·海珠模拟)2012年6月,“蛟龙”号载人潜水器7000米级海试中,三次下潜深度超过7000米,最大下潜深度达到7062米,达到了预定的试验目标,取得了圆满成功。这说明了( ) A. 规律是可以创造的 B. 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取得成功 C. 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 D. 思维是对存在的正确反映 5. 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提出:“水是万物的始基。”中国春秋时代《管子》一书中也指出“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也”。他们的观点观点属于( ) A. 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B. 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C. 唯心主义观点 D. 科学的物质观 6. 下列观点属于唯物主义的是( ) A. 心外无物 B. 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C. 理在气先 D. 存在就是被感知 7.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局限性是( ) A. 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 B. 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 C. 否认世界的本原是物质 D. 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是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 8. 下图漫画中公鸡的观点与下列选项的哲学思想一致的是( ) A. 理在事先 B. 我在故我思 C. 存在就是被感知 D. 世界的本质是独立存在的“绝对精神” 9. (2013·肇庆一模)老子提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 万物。”这是( ) A. 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B. 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C. 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D. 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10. 从哲学上看,“心想事成”与“天命难违”的区别在于( ) A. 前者是积极的观点,后者是消极的观点 B. 心想不一定事成,天命却是不可违抗的 C. 前者属于主观唯心主义,后者属于客观唯心主义 D. 两者都属于唯心主义的观点

思想品德课教学设计及案例

思想品德课教学设计及案例 上传: 张鸿岩 与诚信结伴同行 一、教材分析 (一)、本节课的地位 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创造信用社会、富民强国的基础,是道德教育和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做人之本、兴业之本、立国之本。 调查表明,有不少中小学生就是因为被谎言欺骗或被愚弄而采取“以其人之道,治其人之身”报复他人的。因此,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引导学生养成诚实做人、注重信誉的生活态度,显得尤为重要。 (二)、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学生懂得诚实守信是为人之道、交友之道,养成诚实做人、注重信誉的生活态度。 2、能力:培养辨是非,明善恶,以义取信,诚信做人的能力。 3、知识:明确诚实守信的内涵和基本要求,懂得诚实守信的意义。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诚信的作用。 难点:怎样做到诚信。 二、教法 为了达到既定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拟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情境教学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感性认识。 2、探究法。通过探究活动,引发学生思考,反省自我,在矛盾中做出选择。 3、讨论归纳法。通过讨论归纳,形成正确舆论导向,进一步强化道德认知。 三、学法 诚信的品质是在日常生活中长期培养起来的,不是一两天的教育就能完成。要让学生对自己的诚信行为与观念作出正确的自我评价,强化诚信意识,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运用活动法、自评法、小组评价法、个案分析法等提高对诚信道德的认知,进而自觉做一名诚信的人。 四、教学过程 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讨论问题,导入课题——《与诚信结伴同行》。 第一环节:感悟诚信 通过讲述《狼来了》。然后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问题,组织学生讨论问题 教师归纳:狼来了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失去诚信,一个不诚实爱骗人的孩子,最后会失去援救而被狼所吃。失去诚信,就会失去朋友,会失去很多很多的东西。只有诚信,才是人生的通行证。因为诚信是金。 诚信在同学中间受到了普遍欢迎,也希望大家一如既往地欢迎诚信,因为诚信无价!下面请大家列举一下,你所知道的古往今来的有关诚信的成语。 (要求:小组合作,前后桌为四人小组,相互交流一下。) 学生代表发言,教师总结。

百舸争流的哲学思想

百舸争流的哲学思想 一、主要目标 1.理解哲学的基本问题,说明对世界的不同看法形成不同的哲学。哲学的基本问题与生活息息相关。 2.理解唯物主义及其三种基本形态。 3.理解唯心主义及其表现形式,区分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4.援引经典作家的言论,理解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一直贯穿着哲学发展的历史。 二、知识网络 三、疑难问题解析 1.哲学的基本问题与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或者说思维和存在谁决定谁的问题;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也就是说,思维到底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2)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只是涉及思维和存在谁决定谁的问题,也就是这二者关系的第一方面内容。如果认为存在决定思维,就是唯物主义,反之则属于唯心主义。 (3)哲学基本问题的外延大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划分标准。 (4)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只能在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意义上使用,如果给它们加上别的意义,就会造成混乱。 【例题】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是( ) A.是否承认存在决定思维B.是否承认思维反映存在 C.是否承认世界是可以被正确认识的D.哲学的基本问题 【解析】凡承认存在决定思维的,属于唯物主义;凡承认思维决定存在的,属于唯心主义。B项从属于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不选。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或者说思维和存在谁决定谁的问题;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也就是说,思维到底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只有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问题的回答才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故C、D两项错误。答案为A项。 2.唯心主义与是否承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 (1)此观点把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的内容及划分的不同标准完全等同起来了。对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个方面,即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哲学史上,绝大多数哲学家,包括唯物主义和彻底的唯心主义,都肯定思维和存在有同一性,世界是可以认识的,是可知论者。只有少数哲学家,否认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成为不可知论者。不可知论者的典型代表是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家康德和英国唯心主义哲学家休谟。康德认为,由于人们总是受先天的认识能力和认识形式的限制,感知的只是“物自体”的现象,而不是“物自体”的本质,所以物自体是不可知的;休谟认为,人只能认识自己的感觉,感觉之外的世界是不可知的。康德割裂了本质和现象的关系,休谟割裂了感觉和客观事物的联系。康德是一个不彻底的不可知论者;休谟是完全的不可知论者,是一个怀疑主义者。 (2)在可知论内部,唯物主义可知论和唯心主义可知论又有本质的区别:唯物主义可知论是从唯物主义的基本前提出发,得出物质世界是可知的;唯心主义可知论则是从唯心主义的基本前提出发,得出精神世界是可知的。 【例题】在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上,如果认为思维和存在没有同一性,这种观点属于( ) A.不可知论B.形而上学C.唯心主义D.唯物主义

教案《百舸争流的思想》

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 (1)哲学的基本问题 (2)唯物主义及其表现形式 (3)唯心主义及其表现形式 ◇理解: (1)解释哲学的基本问题 (2)正确认识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 (3)区分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分析: (1)援引经典作家的言论,说明对世界的不同看法形成不同的哲学 (2)从古今中外著名思想家的著作、论断来分析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斗争 (3)从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事例来判断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2、能力目标: (1)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 (2)比较、分析的能力 (3)抽象思维能力 3、态度、价值观目标 本课学习,了解哲学发展的历史,明确哲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生活、学习中自觉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 二、【重点、难点】: 1、哲学的基本问题 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

三、【整体感知】:同学们学习本课,将通过认识哲学的基本问题来区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理解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斗争一直贯穿着哲学发展的历史。通过对古今中外著名哲学家的言论中,感受哲学思辨的独特魅力,坚定辩证唯物主义立场。 四、【方法点津】: (1)列举古代思想家的著名言论,进行分析、判断。 (2)从日常生活中人们的具体做法来区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3)结合事例说明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正确性。 (4)结合当地政府的政策、举措分析是否坚持了唯物主义。 (5)分析日常生活中人们的言行并结合本课知识进行归类、总结。 五、【课文导语】:在人类追索智慧的过程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哲学派别。它们在相互辩难中发展,在湍急的思想河流中曲折前行。我们怎样才能认识各种哲学派别的本质?这就要求我们了解哲学的基本问题,掌握什么是唯物主义、什么是唯心主义.吸收前人的智慧,坚定辩证唯物主义立场。 第二框题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一)、唯物主义 ◇课堂探究:你同意这位学者对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的理解吗?谈谈你的看法。 ◇探究提示:不同意。唯物主义承认存在决定思维,唯心主义承认思维决定存在,不能以追求物质满足看成是唯物主义,也不能以追求精神满足看成是唯心主义,唯物主义者也追求精神的满足,唯心主义者也不是不食人间烟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只能在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意义上使用,如果给它们加上别的意义,就会造成混乱。 1.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分歧。

初中思想政治课教案

初中思想政治课教案 《我知我家》教案 沙河市蝉房中学 刘聚书

第一课爱在屋檐下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家庭关系、家庭关系确立的情形和现代家庭结构的三个类型; 了解自己在家庭中位置。 2、能力目标:在日常生活中继承与发扬良好的家风和传统。 3、情感目标:理解家的含义;理解和体会亲子之情不会因父母地位甚至父母缺陷而改变。初步形成为家庭作贡献、为父母分忧的人生态度。 重点、难点 1、重点:认识和摆正自己在家庭中的位置,认识家庭关系的情形。 2、难点:进一步理解和体会亲子之情以及继承与发扬良好的家风和传统。 教学过程预设 第一课时(总第1课时) (一)情景预设 板书课题:我知我家 引言:(学生阅读教材P3页第一段后,教师引入本课教学。)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每个人都有父亲和母亲。人人都盼望有个温暖的家。作为子女、家庭中的一员,我们要了解家庭,爱自己的家,爱自己的父母,孝敬父母长辈。 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是《我知我家》,那么,你知道家是什么吗?你想要一个什么样的家呢?我们首先来阅读P4两幅图片及文字说明。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4页图: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引导。 图一:有房子——————没有家:家不只是房子 图二:没房子——————有家了:加中有亲人、亲情 至于地域、住所、人群集合体、好朋友、吃饭的地方等,虽然与家庭有关,但都只能是家庭的一 个侧面,而不是家庭的实质。那么什么是家、家庭关系是怎样建立起来的?(二)教学活动过程 一、家庭关系的建立 1、家庭的含义 活动一: (1)想一想、写一写: 我们每个同学想一想在自己家里曾经发生过的故事,然后写出一句话“家是————”来表达你对家的理解。 (2)读一读、比一比:我们再来看看书本上写的“家是什么”(指导学生讨

思想品德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六课第一框教学设计.doc

资源作者: 梁卫 作者单位: 广州市西关外国语学校 学科名称: 政治 年级(模块)名称: 八 年级(模块) 章节:第 三 单元(填单元名称) 我们的文化、经济权利 第 六 课(填课题名称) 终身受益的权利 第 一 框题(填框题名称) 知识助我成长 关键词(3~5个): 教育 教育的作用 义务教育的含义、地位、特征【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内容目标 具体学习目标 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 “二、我与他人的关系”中的“(三)权 利与义务”中的3.2:“知道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学会运用法律维护自己受教育的权利,自觉履行受教育的义务。” 1、正确表述教育的含 义 2、再认和再现受教育 权的含义 1、领会教育对个 人和国家意义 2、明确义务教育 的地位和特征 帮助学生通过 自己的体验更好地 理解教育与个人、 国家之间的关系, 珍惜受教育的机 会。 【资源分析】 (一)学情分析 现在,大多数的学生家境较好,很少有机会走出去看看因家贫而无法读书的孩子,更 无法体会失学孩子对读书的渴望。其次,由于在校学生课业负担较重,不少学生将学习视为一种负担,没有好好体会学习的乐趣,导致他们不懂得珍惜现有的受教育机会。同时,也存在极少部分家长因经济、成绩等原因而不关心孩子学习、对他们放任自流的情况,为此,需要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 (二)教材分析 “知识助我成长”这一框由“教育为人的幸福生活奠基”“我们享有受教育权利”两目组成,第一目主要讲教育的含义、作用,侧重点在作用;第二目主要明确受教育是一项基本人权,受法律保护。内容涉及义务教育的含义、地位和特征等,侧重点在义务教育的含义、特征。 (三)教学资源分析 网络资源、学生资源 【教学重点】 1、教育的作用 2、义务教育的含义、地位、特征

[高中政治]哲学教案 2 百舸争流的思想 教学设计

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 一、教学背景分析 (一)学习内容分析: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以及为什么思维和存在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对于学生们来说是比较难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不能笼统地说是围绕哲学基本问题展开的,而是围绕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个方面即思维(意识)和存在(物质)谁是本原的问题展开的。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因此本课采用讲授法与讨论法相结合,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而且实例的选择尽量的贴近学生们的日常理解,方便学生们的理解和掌握。同学们学习本课时,围绕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即二者谁先谁后、谁决定谁的问题。将通过认识哲学的基本问题来区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理解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斗争一直贯穿着哲学发展的历史。通过古今中外著名哲学家的言论,感受哲学思辨的独特魅力,坚定辩证唯物主义立场。 (二)学生情况分析 高二学生已具有一定的生活体验,具有较高的自主探究的热情和较为开放性的思考路径,具备了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因此本课在举例和实际操作层面尽可能的贴近学生的实际。 从学科核心素养水平和能力上看,高二学生能够面对结构化情境问题,用开放而敏锐的眼光,辨识和分析不同信息和观点,并对相关信息和推理进行检验和评价。有一定的问题意识,能够独立思考、独立判断,但经验尚浅,知识不足,思维还未完全成熟,无法辩证地理性分析和认识实际情境中遇到的问题。本课将从学生的兴趣、能力和需要出发,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遵循学生的生理、心理及认知发展规律,尽可能提供多种活动设计,引导学生主动搜集资料、寻找答案、澄清概念、领会知识的意义。 二、教学方式: 情境教学法、合作探究法自主学习法 三、教学手段和技术准备 多媒体 四、教学目标与重点、难点设计 (一)课标要求

思想品德课教学设计

思想品德课教学设计 设计者:林金花 单位:惠州市惠阳区崇雅中学初中部

《欣赏与赞美》教学设计 【教学依据】 ( 一 ) 教材分析 八年级《思想品德》(上册)第三单元《相处有方》围绕“与人相处的艺术和技巧”这 一主题展开。《欣赏与赞美》我设计为两个课时,第一课时是“欣赏篇”;第二课时是“赞美篇”,本节课是第一课时的内容。通过开展系列学习活动,让学生体验欣赏与赞美他人给别 人和自己带来的愉悦心情,感受真诚的赞美对改善人际氛围、营造良好人际环境的作用,从而有针对性地引导和培养学生善于欣赏与乐于真诚地赞美别人的品质。因此,本节课在本单元中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地位,为学生今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起着重要的作用。 ( 二 ) 学生分析 八年级学生在家中是受宠爱和被赞美的对象,习惯自我欣赏,但不愿意和不善于欣赏别人则影响了他们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甚至导致人际关系僵化、破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将引导学生学会发现别人的优点,并能够坦诚地赞美别人,掌握与他人融洽交往的艺术,培养宽和、愉悦的心境,是他们成长中不可缺少的一课。 【教学设计】 ( 一 )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认识懂得欣赏美好事物和人们的美好特性是积极的人生态度,懂得欣赏在人际交往中的积极作用。培养学生善于发现别人优点和长处的能力,掌握人际交往的技巧和艺术,主动去营造一个人人心情愉快和积极向上的人际氛围。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形成欣赏美好事物的积极健康、乐观开朗的人生态度和心理品质。培养仁爱之心,完善自己的人格。 ( 二 )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培养学生善于发现事物的美好和别人的长处的审美心态和能力。 2、难点:懂得学会欣赏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是一种健康的心理品质 ( 三 ) 教学方式 1、教法 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要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本节课我运用了多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如: (1)多媒体教学法。 (2)艺术欣赏。引入《茉莉花》为背景音乐,展示照片,播放影片等。 (3)小组讨论法。针对教学重难点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形成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场面,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良好习惯,发展学生分析问题、语言表达的能力,促使学生在合作学习中解决问题。

[高三政治]一轮复习人教A版百舸争流的思想教案.doc

第32讲百舸争流的思想 第一部曲讲 【考纲细化考题预测】——考纲解读细化面向高考课标分解考纲细化高考命题定位 援引经典 作家的言论,说明对世界的不同看法形成不同的哲;解释哲的基本问题。1.哲基本问题 2.唯物主义及其 形态 3.唯心主义及其 形态 4.马克思主义哲 考情分析:本部分考题集中于哲的基本问 题、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主要观点和主要派 别(哲家及其观点),以选择题为主,侧重基础 知识的考查,难度不大。 复习过程中关注热点:①根据中外哲家的著名论断、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事例或以漫画形式, 说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这两个基本哲派别。 ②结合党和政府处理一系列重大事件的方针政 策,如应对通货膨胀、全球金融危机等说明正 确对待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的重要性。 【每课知识网络】

【融汇贯通】 明确一个概念:即哲的概念。这需要从哲与世界观的关系、哲与 具体科的关系、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哲与时代的关系等角度进行把握。 把握两个作用:一是一般性哲的作用,包括其对生活实践、对具 体科、对时代发展的作用等;二是马克思主义哲的具体作用,这要结 合其基本特征来分析其指导意义。 该讲主要以“哲的派别”为主线,立足哲的基本派别,分析了哲 的基本问题、唯物主义及其形态、唯心主义及其形态。立足马克思主 义哲,主要分析马克思主义哲的产生条件、基本特征与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从整个教材来看,此单元作为全书的起点,只有明确了世界的 本原是物质还是意识,才能合理地认识唯物论、辩证法与唯物史观。 在复习本单元过程中把握唯物主义派别与唯物论的联系,唯物主义基本派别与辩证法的联系,唯物主义、唯心主义与唯物史观的联系。

小学五、六年级思想品德课教案培训资料

思想品德课试讲教案 第一章诚信 试讲课———第一讲:请你相信我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知道讲诚信就是说话真实,待人诚信,说到做到:知道诚信对自己、 对他人、对社会的重要意义。 2、对失信的行为不满和愤怒,对自己失信感到内疚和自责。愿意做一个诚实守 信的人,愿意为建设诚信社会而努力。 3、在与他人交往中,做到说话诚实,待人诚信,说到做到。 教学重难点: 1、让学生懂得做人要诚信。 2、让学生知道言而无信的人会给他人带来不悦,言而无信会失去别人的信任, 没有人愿意和他做真正的朋友。 3、通过交流,感知诚信的内涵,让学生愿意做一个诚信的人。 教学准备: 1、老师收集古今中外关于诚实守信的经典事例。 【故事一】一个士兵,非常不善于长跑,所以在一次部队的越野赛中很快就远远落在别人后面,一个人孤零零地跑着。转过了几道弯,遇到了一个岔路口。前面有两条路,一条路,标明是军官跑的;另一条路,标明是士兵跑的小径。他停顿了一下,虽然对军官连越野赛都有便宜可占感到不满,但是仍然朝着士兵的小径跑去。过了半个小时后,他跑到了终点,并且是名列第一。他感到不可思议,自己从来没有取得过名次不说,连前50名也没有跑过。但是,主持赛跑的军官笑着恭喜他取得了比赛的胜利。过了几个钟头后,大批人马到了,他们跑得筋疲力尽,看见他赢得了胜利,也觉得奇怪。但是突然大家醒悟过来了,原来在岔路口诚实守信,是多么地重要啊。 【故事二】有一个国王因为没有孩子,就想找一位诚实的孩子做王子。他对前来应招的孩子们说:“今天给你们一粒种子,三个月后,看谁能给我种出最美丽的花,谁就是王子了。”三个月过去了,聪明的或伶俐的孩子们捧着一盆盆五彩的花儿,前来参加最后的竞争。只有一位小孩盆中空空、泪眼涟涟:“尊敬的国王,我每天辛勤的浇水,细心的施肥,即使睡觉,也把花盆搂在怀里,但是,我却什么也没种出来……”国王听了哈哈大笑:“诚实的王子呀,你不会种出任何的花草,因为我给你们的,都是炒熟的种子呀!”故事中,孩子靠诚实做了王子。...... 2、让学生收集有关诚信的故事和格言。 【名言警句】 1、失足,你可以马上恢复站立;失信,你也许永难挽回。——(美)富兰克林 2、难听的实话胜过动听的谎言。———(苏)尤里·郁达列夫 3、对人以诚信,人不欺我;对事以诚信,事无不成。——(中)冯玉祥 课时划分: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故事引题

高中政治必修4《百舸争流思想》教案

高中政治必修4《百舸争流思想》教案 Lesson plan for senior high school politics compulsory 4

高中政治必修4《百舸争流思想》教案 前言:政治教育是指有目的地形成人们一定的政治观点、信念和政治信仰的教育,学校德育的组成部分。其性质由一定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所决定,受教育方针、目的制约,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方向性。本教案根据政治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一、本课设计意图 (一)教育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识记 ○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包括哪两方面的内容? ○什么是唯物主义? ○什么是唯心主义? ○不可知论的基本内涵是什么? (2)理解 ○为什么说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如何理解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内容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如何理解相对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来说,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仅具有从属的意义? (3)运用 ○学会判定什么样的观点是唯物主义的、什么样的观点是唯心主义的。 ○如何区分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 ○如何区分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 ○哲学的基本问题和人们生活的关系。 2.能力目标 (1)使学生初步具有识别不同哲学派别本质的能力。 (2)使学生初步具有自觉运用哲学基本问题理论认识、分析和把握社会生活现象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对世界的不同认识形成了不同的哲学,各种不同的哲学总是在相互辩难中发展,我们应该坚持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自觉反对和批判唯心主义。 (2)坚持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认识世界,用辩证唯物主义指导自己的生活和实践。 (二)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 内容目标:援引经典作家的言论,说明对世界的不同看法形成不同的哲学;解释哲学的基本问题。 提示与建议:古今中外许多著名思想家的言论,表达着各自的哲学思想,反映了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争辩、形而上学与辩证法的不同。思维与存在的关系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汇集资料:哲学的基本问题与生活息息相关。 二、教学内容分析 (一)教学提纲 框题一:哲学的基本问题 1.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