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气象观测站

气象观测站

自动气象站

自动气象站是由电子设备或计算机控制的自动进行气象观测和资料收集传输的气象站,通常有以下两种形式:

(1)有线遥测自动气象站:仪器的感应部分与接收处理部分相隔几十米到几公里,其间用有线通信电路传输。由气象传感器,接口电路、微机系统、通讯接口等组成。传感器将气象信息转换成电信号由接口电路输出。微机系统是它的心脏,负责处理接口电路及观测员通过键盘输入的信号,并将处理结果输出显示、打印、存盘,也可通过接口送到信息网络服务系统。这种自动站早期用于实时查询气象资料,现在逐渐取代气象站日常主要观测工作。

(2)无线遥测气象站:又称无人气象站。它包括测量系统、程序控制和编码发射系统、电源三部分组成。气象要素转换成电信号的方式常见有机械编码式和低频调制式两种,前者多使用机械位移的感应元件,使指针在码盘上位移而发出不同的电码;后者多使用电参量输出感应元件,使它产生一个低频变化的信号,然后将此信号载于射频上发射。无人气象站通常能连续工作一年左右,每天定时观测4─24次。可在1000公里之外的控制中心指令或接收它拍发的电报,也可利用卫星收集和转发它拍发的资料。该站通常安置在沙漠、高山、海洋(漂浮式或固定式)等人烟稀少的地区,用于填补地面气象观测网的空白处。

高空气象观测

测量近地面到30公里甚至更高的自由大气的物理、化学特性的方法和技术。测量项目主要有气温、气压、湿度、风向和风速,还有特殊项目如大气成份、臭氧、辐射、大气电等。测量方法以气球携带探空仪升空探测为主。观测时间主要在北京时7时和19时两次,少数测站还在北京时1时和13时增加观测,有的测站只测高空风。此外其他不定时探测内容有2公里以下范围的大气状况的边界层探测、测量特殊项目的气象飞机探测和气象火箭探测等。

气象气球

用橡胶或塑料制成的球皮,充以氢气、氮气等比空气轻的气体,能携带仪器升空进行高空气象观测的观测平台。气球的大小和制作材料由它们的用途来确定,主要有以下几种:

(1)测风气球 气象上称小球,用橡胶制作,球皮重约30

克,主要用于经纬仪测风或边界层探空,最大升空高度在10-15

公里。

(2)探空气球 用橡胶或氯丁乳胶制作,球皮重0.8─2.0

千克,携带1千克仪器升速为5─6米/秒,最大升空高度可达

30公里。是日常高空观测使用的气球。

(3)系留气球:用缆绳拴在地面绞车上,能控制浮升高度的气球。通常用聚脂薄膜做成流线

形,缆绳长度及与地面交角可以估算气球距地面高度,它可以

携带测量仪器在指定高度作数小时连续测量,用完后收回作多

次使用。特别适用于大气污染监测和研究大气边界层等。

(4)定高气球:在大气中保持在等密度面上平稳地随气流飘移的气球,也称等密度气球或等容气球。气球由塑料制成多层复合膜,耐压性强,保气性好。在地面施放时仅部分充气,升到预定高度时,因球内气体量不变因而密度不变,保持在一个等密度面上飘行,气球大小视飞行高度和所带仪器的重量而定,其直径小至一米,大至数十米不等,在空中可飘行数天至数月。大型定高气球直径22米,距地高24公里,可携带200个探空仪,能接受卫星指令,每隔一定飘浮距离投下一架探空仪,下投的探空仪带降落伞,观测数据由无线电信号发到母球,再由母球转送到卫星,最后由卫星播发到地面站接收。这种与卫星结合的定高气球称为母子定高气球系统,在测量气团属性变化和大气电学特性等方面已广泛应用。

无线电探空仪

测定自由大气各高度的气象要素,并将气象情报用无线电讯号发送到地面的遥测仪器。由于仪器是在上升(或下降)过程中测量的,空中气象要素随高度有较大的空间变率,要求探空仪感应元件应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准确度、感应快、量程大,仪器整体体积小、重量轻、牢固可靠,能经受风云雨雪和减少高空强辐射的影响。依据测量内容不同,探空仪分为如下两类:

测风气球

系留气球

(1)常规探空仪:借助探空气球携带升空,是测量高空

对流层、平流层气象资料的主要仪器。它由感应器,转换器

和发射装置三个部分组成。感应器感应大气温度、气压、湿

度等参数,采用变形元件(双金属片,空盒、肠衣)和电子

元件(热敏电阻、空盒、湿敏电阻或电容)两类。转换开关

轮流将感应元件依次接入变换器,将气象信息变换成电信号。

中国制探空仪的变换器采用电码式和变低频式两种。发射装

置是一个高频或超高频发射机,以载波方式将气象信息发到

地面。

(2)特种探空仪:在常规探空仪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的目的(如测定臭氧、平流层露点、各种辐射通量、大气电场,监视低层大气污染等)或不同仪器施放方式(如气球升空或气象飞机、气象火箭、定高气球下投等)派生了多种特殊探空仪,如臭氧探空仪,火箭探空仪等。 高空风观测

测量近地面直至30公里高空的风向风速。通常将飞

升气球作为随气流移动的质点,用地面设备(经纬仪或

雷达)跟踪气球的飞升轨迹,读取其时间间隔的仰角、方位角、斜距,确定其空间位置的座标值,可求出气球所经过高度上的平均风向风速。根据地面测风设备不同,

分为如下几种:

经纬仪测风:有单经纬仪测风和双经纬仪测风两种。单经纬仪只能测出气球的仰角和方位角,气球高度由升速和施放时间推算。气球升速是根据当时空气密度、球皮等附加物重量计算出气球净带力,按照净举力灌充氢气来确定。但由于大气湍流和空气密度随高度变化,以及氢气泄漏等因素的影响,气球升速不均匀导致高度误差大,测风精度低。在配合探空仪观测时,气象站用探空仪测得的温度,气压、湿度资料计算出气球高度。双经纬仪测风是在已知基线长度的两端,架设两架经纬仪同步观测,分别读出气球的仰角、方位角,利用三角法或矢量法计算气球高度和风向风速。经纬仪测风只适用于能见度好的少云天气,夜间必需配挂可见光源,阴雨天气只能在可见气球高度内测风。

中国制探空仪

探空仪即将拖放701雷达待命工作

无线电经纬仪测风:利用无线电定向原理,跟踪气球携带的探空仪发射机信号,测得角座标数据,气球高度则由探空资料计算得出。因此无线电经纬仪适用于全天候,但当气球低于其最低工作仰角时,测风精度将迅速降低。③雷达测风是利用雷达测定飞升的气球位置。它不仅测定气球的角座标,而且能测定气球与雷达的距离,即斜距。由仰角、方位角、斜距计算高空风。雷达测风法又可分为一次雷达测风法和二次雷达测风法。前者是利用气球上悬挂的金属反射体反射雷达发射的脉冲信号,测定气球角座标和斜距;后者利用气球悬挂的发射回答器,当发射回答器受雷达发射的脉冲激励后产生回答信号,由回答信号测定气球角座标和斜距。显然,在相同的发射功率下,二次雷达比一次雷达探测距离更远,可测更高的高空风。但随着技术的发展,发射功率已不是大的技术障碍时,着眼于提高测风精度和经济效应等方面,一次雷达测风也有其独特优势。

气象飞机探测

为科学研究或为完成某项特殊任务,用飞机携载气象仪器进行的专门探测。使用飞机的种类要根据任务性质来选择。必要时需添加特殊装备。例如远程大中型飞机适用探测台风、强风暴等天气;进入雷暴区要用装甲机,小型飞机和直升飞机适用于中小尺度系统和云雾物理探测,民航机可兼作航线气象观测,探测飞机高度以下的大气状况需携带下投探空仪,探测云、雨、风、湍流需装设机载雷达,了解云中雷电现象、含水量、云滴谱、升降气流时,均需分别配备相应的仪器。

气象火箭探测

用火箭携带仪器对中高层大气进行探测。探测高度主要在30公里以上,80公里以下自由气球所达不到的高度。探测项目包括温度、密度、气压、风向和风速等气象要素,以及大气成份和太阳紫外辐射等。当火箭达到顶端时,抛射出探空仪,利用丝绸或尼龙制成的降落伞使仪器阻尼下落,可探测20─70公里高度的气象要素,如果火箭上升到顶端,放出金属化尼龙充气气球或尼龙条带或其它轻质材料,用精密雷达跟踪,可探测30─100公里上空风、密度,再推算出温度、气压等气象要素。此外,还有用取样火箭测定大气成份和臭氧含量等,以及用火箭来研究电离层、太阳紫外辐射等。

气象测站网

大气是个整体,要掌握大气变化的规律,就必须了解从地面到高空大气中尽可能多的情况。由于纬度、海陆、地形地势、地面覆盖的不同,各个地方各有自己的天气、气候特色。为了整体和当地的需要,监视天气、气候变化的气象台站遍布全球。无论天涯海角,到处都有气象人员在坚持工作,气象仪器在监视探测,夜以继日、年复一年连续不断地获取大量气象信息。

由气象观测所取得的数以亿计的气象数据,要为当前及今后全世界所公用,必须有代表性、准确性和比较性,因此从观测场址的选择、仪器的安装布置、仪器的性能型号、观测的手续、方法、观测的时间和时限、观测数值的精确程度,到计算、记录、统计、编发报的方法,都有国际上统一的规定。同时,为了及时的应用,大量信息又必须通过各种传送手段,迅速地集中到一定的机构。在这里经过编排、加工,生产出可供各方面使用的气象产品有组织地向外传送出去。

气象信息网络

遍布全球的气象台站和各种探测设施,组成监视天气变化的观测网,昼夜不停地捕捉地球大气中的各种气象信息。这些网点获取的信息通过有线、无线电报电传,迅速集中到各国的气象中心或通信中心,有时是经过几次中转后达到。从各个中心里又以有线或无线的电报、电传、广播发送出去,供各地气象台站、业务单位使用。气象台站、天气中心和各种业务单位把这些信息制作成各种成品,向世界范围或向本国、本地区范围,以及向某特定地区、特定部门和局地的各个用户,用各种通信手段传送出去,供使用或进行气象服务。这样,在环球上就组成了层层叠叠的,大的覆盖全球、小的限于局地,不同规模、不同作用的气象信息网;在这些网上,日日夜夜有数以亿计的气象信息不断地交流着。从下面介绍的其中几个部分,也可以略见一斑。

国际气象信息网国际气象信息的传输,主要由世界天气广播网和气象电传线路网承担。

全球各处通过各种探测手段取得的气象情报,其中一部分供国际公用,分别集中到世界各地86个气象通信中心,然后分区广播出去。全球共分8个广播区,每区有8—11个中心。这些中心部分是各国的首都,我国的北京就是其中的一个。各地的气象台可以根据需要选收任一中心的广播,把收到的气象电报填绘在天气图上,五洲风云便尽收眼底了。

除上述的无线广播网以外,现在又建立起国际有线电传网络。华盛顿、莫斯科、墨尔本为三个世界中心;布拉克内尔、巴黎、奥芬巴赫、布拉格、内罗毕、开罗、新德里、巴西利亚、东京、北京为区域通信枢纽。由中心和各枢纽又联接许多国家、地方的气象中心、气象台、气象业务单位,组成了电传气象情报网。通过这个网的数据信道和传真信道传输了大量的正规和非正规的各种气象资料、天气实况图和预报图。这种电传网络载荷量大,收发方便,传送迅速及时,而且还传送大量无线广播所不能传送的内容。

我国的气象通信网我国的气象通信网于五十年代后期起,逐步发展建成国内和国际的有线电传线路。以北京为中心,国际上通奥芬巴赫、莫斯科、乌兰巴托、伯力、平壤、东京等地。国内通沈阳、上海、成都、武汉、长沙、广州、兰州、乌鲁木齐、太原、西安等区域气象通信中心。这些中心又联接负责区域内的省、市气象台,由气象台联接下属的气象台站。区域中心负责本区域内基本气象情报的集中和传输,交换国内外各种气象情报,接收、加工和转发负责区的国外气象广播,组织区域内的无线电传、气象广播及有线电传线路网。这样组成的通信网络象人体全身血管一般,外联国际线路,内联全国各地台站,成千上万的气象数据上下交流,日夜不停。

七十年代中期开始,我国在北京及区域中心相继组建气象传真广播,各级气象台站由此可获得制作天气预报所需要的工具图表,减少了收报、填绘图、分析等重复性劳动。特别是能直接利用卫星云图、数值预报产品等资料,为提高天气预报时效和准确率,开展灾害性天气预报、警报,更好地为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服务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现在全国接收台站已近2000个。

除无线电传和传真以外,我国还有莫尔斯气象广播,分别设在西安和太原,主要为解决某些气象台还不能改善通信条件的困难而暂时保留的。

八十年代以来,我国开始引进了通信专用电子计算机,建成了北京通信枢纽中心,实现了通信处理和编辑处理的自动化,提高了通信速率。现在已达到“气象情报共享”的水平,即凡与本系统有全双工电路连接的国内台站或单位,都可以向中心检索所需的实时资料,可向中心自动答应远程终端询问。

气象观测的分类

气象观测的分类、方式和任务 一、观测分类 地面气象观测台站按承担的观测业务属性和作用分为国家基准气候站、国家基本气象站、国家一般气象站三类,此外还有无人值守气象站。承担气象辐射观测任务的站,按观测项目的多少分为一级站、二级站和三级站。 国家基准气候站--简称基准站。是根据国家气候区划,以及全球气候观测系统的要求,为获取具有充分代表性的长期、连续气候资料而设置的气候观测站,是国家气候站网的骨干。必要时可承担观测业务试验任务。 国家基本气象站--简称基本站。是根据全国气候分析和天气预报的需要所设置的气象观测站,大多担负区域或国家气象情报交换任务,是国家天气气候站网中的主体。 国家一般气象站--简称一般站。是按省(区、市)行政区划设置的地面气象观测站,获取的观测资料主要用于本省(区、市)和当地的气象服务,也是国家天气气候站网观测资料的补充。 无人值守气象站--简称无人站。是在不便建立人工观测站的地方,利用自动气象站建立的无人气象观测站,用于天气气候站网的空间加密,观测项目和发报时次可根据需要而设定。 另外还可布设机动地面气象观测站,按气象业务和服务的临时需要组织所需的地面气象观测。 1、气象辐射观测一级站--进行总辐射、散射辐射、太阳直接辐射、反射辐射和净全辐射观测的辐射观测站。 2、气象辐射观测二级站--进行总辐射、净全辐射观测的辐射观测站。 3、气象辐射观测三级站--只进行总辐射观测的辐射观测站。 二、观测方式 地面气象观测分为人工观测和自动观测两种方式,其中人工观测又包括人工目测和人工器测。 三、观测任务 地面气象观测工作的基本任务是观测、记录处理和编发气象报告。 1、按规定的时次为积累气候资料进行定时气象观测。自动观测项目每天进行24次定时观测;人工观测项目,昼夜守班站每天进行0 2、08、14、20时四次定时观测,白天守班站每天进行08、14、20时三次定时观测。基准站使用自动气象站后仍然保留二十四次人工定时观测。 2、按规定的时次为制作天气预报提供气象实况资料进行天气观测,并按规定的种类和电码及数据格式编发各种地面气象报告。 3、进行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根据业务发展需要新增加项目的观测。 4、按省、地、县级气象主管机构的规定,进行自定项目和开展气象服务所需项目的观测。 5、经省级气象主管机构指定的气象站,按规定的时次、种类和电码,观测、编发定时加密天气观测报告、不定时加密雨量观测报告和其他气象报告。 6、按统一的格式和规定统计整理观测记录,进行记录质量检查,按时形成并传送观测数据文件和各种报表数据文件,并可按要求打印出各类报表。 7、按有关协议观测、编发定时航空天气观测报告和不定时危险天气观测报告。 8、对出现的灾害性天气及时进行调查记载。

各类气象站气象观测场围栏与周围障碍物.

附表5 各类气象站气象观测场围栏与周围障碍物 边缘和各种影响源体边缘之间距离的保护标准 “障碍物”是指建筑、作物、树木等影响观测场气流通畅或探测资料代表性、准确性的物体。 “孤立”障碍物是指在观测场围栏距障碍物最近点,向障碍物方向看去,与邻近物体的横向距离≥30米的单个物体在水平方向的最大遮挡角度≤22.5度的障碍物。 “成排”障碍物是指在观测场围栏距障碍物最近点,向障碍物方向看去,单个物体或两个单个物体的横向距离≤30米的集合物体在水平方向的最大遮挡角度>22.5度的障碍物。 “障碍物高度的倍数”是指观测场围栏距障碍物最近点的距离与障碍物最高点超出观测场地面的高度的比值。 “大型水体距离”是指水库、湖泊、河海等水体的历史最高水位距观测场围栏的水平距离。

附表6:大气本底台站保护区划分和保护标准 注:保护区范围半径的确定需要根据当地的气象条件进行评价后划定。其原则是,在主导和次主导风向上,保护半径取较大值,在非主导风向上保护半径取较小值。本标准参照世界气象组织(WMO)的相关标准制定。 南汇气象局与工地距离500米左右

事实:建房超高破坏气象探测环境 2002年6月,贺礼华与蒋受述等人,在衡南县三塘镇政府购买位于322国道旁衡南县气象局西侧的一块土地建私房。2003年11月建至五层封顶,楼高为19.8米。 而国家颁布的《各类气象站气象观测场围栏与周围障碍物边缘和各种影响源体边缘之间距离的保护标准》明确:国家一般气象站观测场围栏与成排障碍物距离,应大于或等于障碍物高度的8倍或障碍物遮挡仰角小于或等于7.13度。贺礼华等人建房与县气象局观测场的最近距离为29.4米,那么楼高应小于或等于3.67米,另加观测场土体高度2.83米,则楼高依法不得超过6.5米。显然,19.8米的楼高超高13.3米。房屋竣工后,每天16时至傍晚,观测场两个测温仪测出的温度不一致。也就是说,西侧房屋超高致使该气象局1年多时间向国家和亚洲气象中心、世界气象组织提供的气象数据严重失真,气象探测环境已遭破坏。 衡南县气象局:申请法院强制执行 因地面气象探测获取的大气近地面层温度、气压、湿度、风、日照等气象要素资料,是气象部门研究气候变化规律、做好防灾减灾,为国民经济、国防建设和人民生活提供气象服务,进行国际气象情报交换的基本依据。因此气象探测环境受《气象法》保护,周边建筑物必须按规定高度建设,并经省市气象机构批准。2002年11月,衡南县气象局向建设方下达《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告知书》,责令其报批施工图。2003年8月,该建筑物建至第四层时,县气象局再次向建设方下达《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告知书》,并于同年9月下达行政处罚决定书,限建设方10日内拆除房屋超高部分或采取补救措施 如加高观测场土体高度 ,处罚款5000元。但建设方还是将房子建好了五层。县气象局只好申请衡南县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衡南县法院经实地调查,于2004年3月26日和同年4月23日,分别作出行政裁定,准予依法强制执行行政处罚决定书,并对建设方的门面进行查封。 建设方:请求法院撤销《行政裁定》 2004年9月5日,建设方提出:一是他们持有《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和《国有土地使用证》;二是土地是从三塘镇政府购买的,建筑物的规模及层高都白纸黑字写在上述“两证”上。三塘镇政府事先并没有告知他们不能建设五层以上楼房,如果告知了,他们不会在此处买地建房。遂请求衡南县人民法院撤销《行政裁定》。 衡南县气象局的代理律师邓寒鸣、赵盛丽认为,建设方对县气象局行政处罚决定书,在法定期限内未提出异议,依法应当自觉履行。建设方目前尚未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事后补办的“两证”与违反《气象法》没有因果关系,况且违法的不是三塘镇政府,三塘镇政府因而与本案无关。 目前,此事已引起衡南县委、县政府等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衡南县人民法院于12月5日对是否撤销《行政裁定》举行听证。

气象生态环境观测站

气象生态环境观测站 通过监测气象生态环境的气候要素,揭示该地区的气候变化,为保护该地区的生态环境提供及时准确的气象资料,根据当地的气候特点进行分析,提出建议,为人工影响天气、生态环境修复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用途:气象监测系统在保护生态环境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主要针对退耕还林还草的治理,沙治理、天然林保护、封山育林等生态环境监测。生态环境监测站可以对风速风向、空气温湿度、降雨量、光照、土壤水分等环境要素,为该地区的环境保护提供了科学的气象数据和资料。可选传感器:温度、相对湿度、风速风向、光照、雨量、蒸发量、气压、太阳总辐射、光量子数、土壤水分、土壤温度、盐分电导值、土壤PH等传感器。 主采集箱:防水金属机箱内固定 采集器和电源模块。 供电方式:AC220V/DC12V/太阳能供电系统。在环境恶劣的无人区可采用太阳能供电方式,保证环境监测仪的正常工作和运行。 传输方式:数据可通过有线RS485或GPRS、ZIBGBEE无线传输 室外专用铁质喷漆渡锌三角支架防水防腐,可常年在野外应用。高度可选:1.8米、3米、6米、10米。 各传感器参数: 1、环境温度:——环境温度测量范围:-40 ~ 80℃ ——环温测量精准度:≤±0.2 ℃ ——环境湿度:0 ~ 100%RH ——环湿测量精准度:≤±2%RH 2.相对湿度:——测量范围: 0~100% ——测量准确度:≤±2% ——防护等级:IP65 3.雨量:——承水口径:φ200mm ——测量范围:≤4mm/min ——分辨力:0.1mm、0.2mm 4.大气压力:——测量范围:500--1100hpa ——分辨率: 1mbar ——准确度:≤±0.2% 5、太阳总辐射:——辐照测量范围:0 ~ 2000W/m2 ——测量精准度:≤±3% ——辐照仪温宽范围:-40℃~ 80℃ ——工作温度:-40℃—80℃ 6、风速:——起动风速: ≤O .4m/s ——测量范围: 0-60 m/s ——环境温度: -40 - +80"C ——环境湿度: 100%RH ——分辨率: 0.1m/s 7、风向:——起动风速: ≤O .3m/s ——测量范围: 0-60 m/s

气象观测站

自动气象站 自动气象站是由电子设备或计算机控制的自动进行气象观测和资料收集传输的气象站,通常有以下两种形式: (1)有线遥测自动气象站:仪器的感应部分与接收处理部分相隔几十米到几公里,其间用有线通信电路传输。由气象传感器,接口电路、微机系统、通讯接口等组成。传感器将气象信息转换成电信号由接口电路输出。微机系统是它的心脏,负责处理接口电路及观测员通过键盘输入的信号,并将处理结果输出显示、打印、存盘,也可通过接口送到信息网络服务系统。这种自动站早期用于实时查询气象资料,现在逐渐取代气象站日常主要观测工作。 (2)无线遥测气象站:又称无人气象站。它包括测量系统、程序控制和编码发射系统、电源三部分组成。气象要素转换成电信号的方式常见有机械编码式和低频调制式两种,前者多使用机械位移的感应元件,使指针在码盘上位移而发出不同的电码;后者多使用电参量输出感应元件,使它产生一个低频变化的信号,然后将此信号载于射频上发射。无人气象站通常能连续工作一年左右,每天定时观测4─24次。可在1000公里之外的控制中心指令或接收它拍发的电报,也可利用卫星收集和转发它拍发的资料。该站通常安置在沙漠、高山、海洋(漂浮式或固定式)等人烟稀少的地区,用于填补地面气象观测网的空白处。 高空气象观测 测量近地面到30公里甚至更高的自由大气的物理、化学特性的方法和技术。测量项目主要有气温、气压、湿度、风向和风速,还有特殊项目如大气成份、臭氧、辐射、大气电等。测量方法以气球携带探空仪升空探测为主。观测时间主要在北京时7时和19时两次,少数测站还在北京时1时和13时增加观测,有的测站只测高空风。此外其他不定时探测内容有2公里以下范围的大气状况的边界层探测、测量特殊项目的气象飞机探测和气象火箭探测等。 气象气球 用橡胶或塑料制成的球皮,充以氢气、氮气等比空气轻的气体,能携带仪器升空进行高空气象观测的观测平台。气球的大小和制作材料由它们的用途来确定,主要有以下几种:

气象观测场技术要求

气象观测场技术要求(总 6 页) --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 --内页可以依据需求调整适宜字体及大小--

环境条件要求 地面气象观测场必需符合观测技术上的要求。 (1)地面气象观测场是取得地面气象资料的主要场所,地点应设在能较好地反映本地较大范围的气象要素特点的地方,避开局部地形的影响。观测场四周必需空旷平坦,避开建在陡坡、凹地或邻近有铁路、大路、工矿、烟囱、高大建筑物的地方。避开地方性雾、烟等大气污染严峻的地方。 地面气象观测场四周障碍物的影子应不会投射到日照和辐射观测仪器的受光面上,四周没有反射阳光强 气象观测场 的物体。 (2)在城市或工矿区,观测场应选择在城市或工矿区最多风向的上风方。 (3)地面气象观测场的四周环境应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以及有关气象观测环境保护的法规、规章和标准性文件的要求。 (4)地面气象观测场的环境必需依法进展保护。 (5)地面气象观测场四周观测环境发生变化后要进展具体记录。建、迁移观测场或观测场四周的障碍物发生明显变化时,应测定四周各障碍物的方位角和高度角,绘制地平圈障碍物遮挡图。 (6)无人值守气象站和机动气象观测站的环境条件可依据设站的目的自行把握。 硬件设施要求 (1) 观测场一般为 25m×25m 的平坦场地;确因条件限制,也可取 16m 〔东西向〕×20m〔南北向〕,高山站、海岛站、无人站不受此限;需要安 装辐射仪器的台站,可将观测场南边缘向南扩展 10m。

(2) 要测定观测场的经纬度〔准确到分〕和海拔高度〔准确到米〕,其数据刻在观测场内固定标志上。 (3)观测场四周一般设置约高的稀疏围栏,围栏不宜承受反光太强的材料。观测场围栏的门一般开在北面。场地应平坦,保持有均匀草层〔不长草的地区例外〕,草高不能超过20 厘米。对草层的养护,不能对 气象观测场 观测记录造成影响。场内不准种植作物。 (4)为保持观测场地自然状态,场内铺设宽的小路〔不得用沥青铺面〕,人员只准在小路上行走。有积雪时,除小路上的积雪可以去除外,应保护场地积雪的自然状态。 (5)依据场内仪器布设位置和线缆铺设需要,在小路下修建电缆沟(管),电缆沟〔管〕应做到防水、防鼠,便于维护。 (6)观测场的防雷设施必需符合气象行业规定的防雷技术标准的要求。场内仪器布置 观测场内仪器设施的布置要留意互不影响,便于观测操作。具体要求: (1) 高的仪器设施安置在北边,低的仪器设施安置在南边; (2) 各仪器设施东西排列成行,南北布设成列,相互间东西间隔不小于4m,南北间隔不小于3m,仪器距观测场边缘护栏不小于3m; (3) 仪器安置在紧靠东西向小路南面,观测员应从北面接近仪器;

标准气象观测场

标准气象观测场 气象学的发展对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气象观测已成为全球气象学家和关心气候变化的人们追踪气候变化的重 要工具。标准气象观测站(STWS)是一种气象观测站,它们的设计重点是实现气象观测精度,以保证气象观测数据的全球可比性,并有助于确保气象观测数据的持续精度。 标准气象观测站是由各种重要的表面要素和气象要素互相作用 组成的。为了获得正确的气象数据,这些表面要素和气象要素必须在合理的位置上安装。这些要素可以根据气象观测本身的需要而变化,但是它们的位置必须建立在一个特定的基准点之上,以确保观测精度。 标准气象观测站的观测要素包括气温、湿度、风速、风向、大气压、总辐射等,还有其他要素,如叶腐素含量和土壤湿度。这些要素必须以特定位置和高度安装,以确保气象观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比性。 标准气象观测站的标准位置应满足一定的条件,以确保气象观测的准确性和可比性。为了确保气象数据的准确性,标准气象观测站的位置必须在一个表面上的简单或无坡的区域。标准位置应足够开阔,以避免被建筑物或植被挡住视线,并有一定的深度,以便在高水池和海面上获得充分的观测数据。 标准气象观测站的气象数据有助于科学家和气象工程师确定全 球气候变化的模式和趋势,并帮助决策制定者制定正确的政策。此外,标准气象观测站也可以用于其他气象研究,如空气污染检测、农业气象等。

在安装标准气象观测站之前,应对潜在的气象观测影响和可能的安装位置进行详细的研究和分析,并仔细考虑标准位置的空间,高度,表面属性,以及可能存在的技术问题。有效地安装和维护标准气象观测站可以确保准确的气象数据,并有助于科学家们研究全球气候变化,从而确保人类的未来。

气象观测站分类及命名规则

气象观测站分类及命名规则 以气象观测站分类及命名规则为标题,我们将介绍气象观测站的分类和命名规则。气象观测站是用于观测大气条件和气候变化的设施,是气象学研究和天气预报的基础。根据观测站的用途、位置和功能不同,可以将气象观测站分为不同的分类,并遵循一定的命名规则。 一、按用途分类 1. 气象站:主要观测和记录天气现象、气温、湿度、风速、降水量等气象要素的变化,用于天气预报和气象学研究。 2. 气候站:用于长期观测和记录气候要素的变化,包括气温、降水量、日照时数、风向风速等,用于气候学研究和气候变化监测。 二、按位置分类 1. 地面站:位于地面上的气象观测站,用于观测地面的气象要素,如地面温度、地面风速等。 2. 海洋站:位于海洋中的气象观测站,用于观测海洋的气象要素,如海面温度、海洋风速等。 3. 高空站:位于大气中的气象观测站,用于观测大气层的气象要素,如高空温度、风向风速等。 三、按功能分类 1. 主站:设立在重要城市或地区的气象观测站,具有较完备的气象观测设备和人员,用于提供重要的天气预报和气象数据。

2. 辅助站:设立在主站周边或其他城市的气象观测站,用于补充主站的观测数据和提供更广泛的气象服务。 3. 特殊站:设立在特殊地区或特定用途的气象观测站,如高山观测站、沙漠观测站等,用于观测特殊气象现象或提供特殊气象服务。 四、命名规则 1. 地名命名:观测站可以根据其所在地的地名进行命名,如北京气象站、上海气象站等。 2. 功能命名:观测站可以根据其功能进行命名,如主站、辅助站、高空站等。 3. 个性命名:观测站也可以根据其独特的特点或用途进行命名,如珠穆朗玛峰观测站、南极气象站等。 为了方便气象观测站的管理和使用,通常会在观测站的周边设置标识牌或标志,以便识别和辨认观测站的名称和分类。观测站的命名规则和分类标准有助于建立统一的观测网格,提高气象观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比性,为天气预报和气象研究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 总结起来,气象观测站的分类和命名规则主要包括按用途分类(气象站、气候站)、按位置分类(地面站、海洋站、高空站)、按功能分类(主站、辅助站、特殊站)以及命名规则(地名命名、功能命名、个性命名)。这些分类和命名规则有助于统一管理和使用气象观测站,提高气象观测数据的质量和可靠性,为气象学研究和天气预

区域气象观测站建设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

区域气象观测站建设指导意见 (征求意见稿) 区域气象观测站是根据中小尺度灾害性天气预警、大中城市、特殊地区和专属经济区的气象和环境预报服务需要,在国家级观测站布局的基础上,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建设的观测站,是国家观测站的重要补充。主要承担地面时空加密观测和实时要素监测业务,提供区域性高时空分辨率的中小尺度灾害性天气、局部环境和区域气候等观测数据。区域气象观测站在原加密自动气象(雨量)站基础上组建,以自动观测为主要探测手段。 为规范区域气象观测站站网规划、站点选址、设备性能、基础设施、组网传输、质量控制、运行保障等系统工程建设,确保区域气象观测站观测资料的代表性、准确性、可同化性和长期、稳定运行,根据《中国气象局业务技术体制“三站四网”实施方案》(气测函[2005]247号)、《中国气象局业务技术体制改革气象综合观测体系分方案》(气发[2006]45号)、《中国气象局业务技术体制改革多轨道业务和功能体系任务分解和进度表》(气发[2007]17号文附件2)等文件,对区域气象观测站的要求,并参照《地面气象观测规范》、《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保护办法》对自动气象站的有关规定,对全国区域气象观测站的建设提出以下指导意见。 一、现状与需求分析 1、现状分析 我国现有的国家级气象站网是为获取天气尺度系统信息而设计的,气象台站的全国平均站间距为60多公里。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和气候复杂,现有站网在空间密度和观测频次上,远不能适应中小尺度天气系统监测、预警的需求。为了满足各级气象服务特别是短时临近预报服务的需要,近年来,各省(区、市)气象局积极争取当地政府支持,投资建设了一定数量的以加密自动气象站(包括单雨量自动站)为主的中小尺度天气监测网。高时空密度的加密气象观测资料在气象服务特别是决策气象服务中越来越发挥着重要作用,加密自动气象站的建设越来越得到各级政府的关注和认同。 2、存在问题 受经济条件不平衡因素的影响和对中小尺度天气系统的监测与气象服务关系认识的不一致,各省(区、市)的加密自动气象站建设极不平衡,西部天气气候资料空白及敏感区内站点稀疏。已经建设的站点存在着自动观测站网的布局和密度很不均匀、观测要素的配置不尽合理、实时数据组网传输效率不高、资料质量控制体系不完善、运行保障体系没有健全等等问题,影响了地面气象自动观测系统整体效益的充分发挥。

中国气象局关于印发国家级地面气象观测站迁建撤暂行规定的通知

中国气象局关于印发国家级地面气象观测站迁建撤暂 行规定的通知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中国气象局 •【公布日期】2012.11.28 •【文号】气发[2012]93号 •【施行日期】2013.01.01 •【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失效 •【主题分类】气象综合规定 正文 中国气象局关于印发国家级地面气象观测站迁建撤暂行规定 的通知 (气发〔2012〕93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气象局,各直属单位,各内设机构: 为落实《气象设施和气象探测环境保护条例》,规范国家级地面气象观测站的迁移、新建和撤销管理工作,现将《国家级地面气象观测站迁建撤暂行规定》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中国气象局 2012年11月28日 国家级地面气象观测站迁建撤暂行规定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进一步规范国家级地面气象观测站迁建撤管理工作,确保观测资料的代表性、准确性、连续性和可比较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气象设施和气象探测环境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和中国气象局有关业务技术和管理规

定,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所称国家级地面气象观测站是指国家基准气候站、国家基本气象站、国家一般气象站。 第三条本规定所称迁建撤是指迁移、新建和撤销。 迁移是指将国家级地面气象观测站的观测场迁移至新的地点。 新建是指建设新的国家级地面气象观测站。 撤销是指撤销国家级地面气象观测站。 第四条迁移国家基准气候站和国家基本气象站的,由省级气象局报中国气象局审批;迁移国家一般气象站的,由省级气象局审批,有关材料报中国气象局主管职能部门备案。 新建和撤销国家级地面气象观测站的,由省级气象局报中国气象局审批。 第五条批复迁移或新建后,应在2年内(不包括批复当年)完成建设、通过业务验收,并正式启用。未按期启用的,应重新报批。 第二章选址 第六条拟选站址必须同时满足以下要求: (一)能够代表该站所在区域的天气气候特征; (二)符合全国气象观测站网布局; (三)气象探测环境符合《气象设施和气象探测环境保护条例》等法规、标准和中国气象局的有关技术和管理规定; (四)当地人民政府承诺长期保护气象探测环境、编制气象探测环境保护专项规划,并纳入当地城乡规划; (五)占地面积满足观测场地、探测设施、业务用房和附属用房的布局要求,并预留必要的业务发展空间; (六)具有国家法定的土地使用权证或有当地人民政府办理土地使用权证的承

重庆国家气象站

重庆市气象台站探测环境土地利用空间管制专项规划(说明书) . I . 重庆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2008.10 目 录 一、 重庆市国家气象站 ..................................................................... 1 (一) 地面气象观测站 ................................................................... 1 (二) 高空气象探测站 ................................................................... 1 (三) 天气雷达站 ......................................................................... 1 二、 地面气象观测站现状概况 ............................................................ 1 (一) 龙宝国家基准气候站 ............................................................. 1 (二) 酉阳国家基准气候站 ............................................................. 1 (三) 沙坪坝国家基本气象站 .......................................................... 1 (四) 合川国家基本气象站 ............................................................. 2 (五) 长寿国家基本气象站 ............................................................. 2 (六) 大足国家基本气象站 ............................................................. 2 (七) 江津国家基本气象站 ............................................................. 2 (八) 綦江国家基本气象站 ............................................................. 2 (九) 丰都国家基本气象站 ............................................................. 2 (十) 梁平国家基本气象站 ............................................................. 2 (十一) 城口国家基本气象站 .......................................................... 2 (十二) 奉节国家基本气象站 . (2) (十三) 黔江国家基本气象站 .......................................................... 2 (十四) 彭水国家基本气象站 .......................................................... 3 (十五) 北碚国家一般气象站 .......................................................... 3 (十六) 渝北国家一般气象站 .......................................................... 3 (十七) 璧山国家一般气象站 .......................................................... 3 (十八) 铜梁国家一般气象站 .......................................................... 3 (十九) 潼南国家一般气象站 .......................................................... 3 (二十) 荣昌国家一般气象站 .......................................................... 3 (二十一) 永川国家一般气象站 ....................................................... 3 (二十二) 巴南国家一般气象站 ....................................................... 3 (二十三) 万盛国家一般气象站 ....................................................... 3 (二十四) 涪陵国家一般气象站 ....................................................... 4 (二十五) 垫江国家一般气象站 ....................................................... 4 (二十六) 南川国家一般气象站 ....................................................... 4 (二十七) 武隆国家一般气象站 ....................................................... 4 (二十八) 天城国家一般气象站 ....................................................... 4 (二十九) 忠县国家一般气象站 ....................................................... 4 (三十) 开县国家一般气象站 . (4)

气象观测站运行维护方案

气象观测站运行维护方案 1. 引言 气象观测站是用于收集大气相关数据、记录气象现象的设施。作为气象工作的 基础设施,保持观测站运行稳定且数据准确是至关重要的。本文档旨在提供气象观测站运行维护方案,确保观测站的正常运营。 2. 观测站设备维护 2.1 定期巡检和保养 定期对观测站的设备进行巡检和保养,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面: - 检查气象观 测仪器的运行状态,确保正常工作; - 清洁仪器的外部表面和内部部件,特别是传 感器、接口和电缆; - 检查设备的连接线路和电源,发现问题及时修复或更换。 2.2 设备校准 定期对观测站的设备进行校准,以确保准确记录气象数据。校准工作应包括以 下内容: - 温度校准:使用标准温度计进行校准,可选用冰点、沸点等准确的温度 作为参考; - 湿度校准:使用湿度校准仪进行校准,可以通过固定湿度环境或标准 湿度盐溶液进行校准; - 大气压力校准:使用标准大气压力计进行校准,比对标准 大气压力数据; - 风速和风向校准:使用风速风向仪进行校准,比对标准风速风向 观测数据。 2.3 故障维修和备件管理 及时处理设备故障,并保持足够的备件库存以应对设备故障。具体操作包括: - 建立设备故障报修制度,设立专人负责故障接报和处理; - 根据设备维修手册进 行故障排查和维修,必要时联系设备供应商获取技术支持; - 定期更新备件清单, 确保备件库存充足,及时补充并淘汰过时备件。 3. 数据采集和传输维护 3.1 数据采集 观测站的数据采集是保证数据准确性和时效性的关键环节。以下是数据采集的 维护要点: - 确保传感器的稳定运行,校正或更换不准确或损坏的传感器; - 定期 校验传感器的灵敏度和线性度,根据校验结果调整传感器参数; - 维护观测站内部 的数据记录设备,清理存储设备并及时备份数据; - 定期对数据记录设备进行校准,保证记录准确、完整的气象数据。

气象观测站运行维护方案

气象观测站运行维护方案 1. 简介 气象观测站是用于收集和记录天气状况的设施,是气象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保证气象观测站的正常运行和数据采集的准确性,需要制定运行维护方案。本文档将提供一份针对气象观测站的运行维护方案。 2. 运行维护流程 2.1 每日巡检 每日巡检是确保气象观测站正常运行的关键环节。具体步骤如下: •检查仪器设备是否正常。 •核对观测站设置的参数和标准。 •检查传感器输入是否准确、稳定。 •检查数据采集系统是否正常。 •检查数据传输和存储系统是否正常。 2.2 定期维护 定期维护是为了保证气象观测站长期稳定运行的必要操作。具体步骤如下:•清理观测站周围的环境,确保数据采集不受干扰。 •对设备进行维护和保养,包括清洁、校准等。 •检查电源系统,确保供电稳定可靠。 •检查通信系统,确保数据传输畅通无阻。 2.3 故障排除 当气象观测站出现故障时,需要迅速采取措施进行排除,以确保数据采集的连 续性和准确性。具体步骤如下: •进行初步故障判断,如检查设备是否正常开机、传感器是否工作等。 •进行设备和系统的重启操作。 •若故障无法解决,及时联系维护人员或厂家进行维修。

3. 数据质量控制 3.1 数据采集质量检查 为保证气象观测站采集到的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需要进行数据质量检查。 具体步骤如下: •建立数据检测和校验的程序,确保数据的有效性。 •检查数据采集系统是否存在漏数或误差。 •对数据进行质量控制,如剔除异常值、填补缺失值等。 3.2 数据质量评估 为了对气象观测站的数据进行评估,判断其可信度和可用性,需要进行数据质 量评估。具体步骤如下: •根据国家和行业标准,制定数据质量评估指标。 •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评估数据质量。 •定期进行数据质量报告,汇总评估结果并提出改进方案。 4. 安全管理 4.1 设备安全 为了保障气象观测站设备的安全性,需要进行设备安全管理。具体步骤如下:•对设备进行严格的授权管理,确保只有具有权限的人员才能操作设备。 •定期更换设备的密码和密钥,防止非法侵入。 •建立设备巡检和巡视制度,及时发现设备故障或异常。 4.2 数据安全 为了保障气象观测站采集到的数据的安全性,需要进行数据安全管理。具体步 骤如下: •建立数据备份和恢复的制度,确保数据不会丢失。 •对数据进行加密和存储,防止数据泄露和篡改。 •定期检查数据传输通道和存储设备的安全性,并及时更新安全防护措施。

气象观测站的提升方案

气象观测站的提升方案 背景 气象观测站是关键的气象数据收集和监测点,对于准确预测和理解天气现象至关重要。然而,一些气象观测站存在一些问题,如设备老化、数据传输故障和数据分析不足等。为了提升气象观测站的效能和可靠性,我们制定了以下的提升方案。 提升方案 1. 设备更新与维护设备更新与维护 气象观测站的设备是收集准确气象数据的基础。因此,我们建议对设备进行更新和维护,确保其工作正常。定期检修和维护仪器设备,及时更换老化严重的设备。保持设备的准确度和可靠性对于提供高质量的数据至关重要。 2. 改善数据传输和存储改善数据传输和存储

数据传输和存储是关键的环节,需要保证数据能够及时传输到 中心数据库并进行存储。我们建议采用高速稳定的网络连接,确保 数据能够在实时和高效的情况下传输。此外,建立备份存储系统, 以防数据丢失或损坏。 3. 加强数据分析能力加强数据分析能力 数据分析是提供准确天气预报和气候研究的重要支持。我们建 议提升观测站的数据分析能力,引入先进的分析技术和工具。招聘 专业的数据分析师并提供培训,以提高数据分析的准确性和效率。 4. 建立合作与交流机制建立合作与交流机制 气象观测站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是提升整体效能的重要途径。我 们建议建立气象观测站联盟,促进各观测站之间的协作与经验分享。通过定期会议和培训活动,加强观测站之间的合作关系,并提升整 体水平。 5. 加强安全管理加强安全管理

气象观测站的安全管理对于设备和数据的保护至关重要。我们 建议加强安全管理机制,确保设备和数据的安全性。这包括加强物 理安全措施、定期进行安全性评估和保障数据传输和存储的安全性。 结论 通过设备更新与维护、改善数据传输和存储、加强数据分析能力、建立合作与交流机制以及加强安全管理,我们可以提升气象观 测站的效能和可靠性。这些方案将有助于提高气象数据的准确性和 可用性,进而改进天气预测和气候研究的质量。

大气工程中的气象观测站点选择

大气工程中的气象观测站点选择 在大气工程中,气象观测站点的选择是至关重要的。准确的气象观测数据对于 气象学、气候研究、天气预报、灾害防控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选择适当的站点来进行气象观测是非常必要的。本文将探讨大气工程中气象观测站点选择的相关因素。 一、地理条件 地理条件是气象观测站点选择的重要因素之一。一个合适的气象观测站点需要 具备开阔的地理环境,避免暗影、阻挡和地形障碍对观测数据的影响。同时,站点附近不应该有过多的建筑物和人口,以减少人为活动对观测数据的干扰。此外,地理位置应当能够全面、均匀地代表该地区的气象特征,有利于对气象变化进行准确的观测和研究。 二、气象要素 不同的气象工程需要观测不同的气象要素。因此,选择合适的观测站点需要考 虑到所需观测要素的特点。比如,空气质量监测站点应选择在城市中心或者工业污染较为严重的地区,以便能够准确监测空气质量情况。而对于气象灾害预警系统来说,观测站点应选择在易受灾区域,以提前掌握灾害发生的风险和趋势。因此,在站点选择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气象工程的需要,并与相关的气象要素特征相结合。 三、设备条件 气象观测站点需要配备一系列的气象观测设备,比如气温计、湿度计、气压计、风速仪等。因此,选择观测站点时需要考虑到是否可以提供足够的面积来安装这些设备,以及是否有稳定的电力供应和网络连接条件。此外,站点周围的环境要干净整洁,以避免设备受到污染或损坏。 四、历史数据

选择气象观测站点时,历史数据也是一个重要的参考因素。通过分析历史观测数据,可以对观测站点的气象特征有更全面的了解。比如,通过分析过去的风速数据,可以确定适合建设风力发电站的地点;通过分析过去的降水量数据,可以预测洪涝的风险。因此,在选择气象观测站点时,需要充分利用历史数据,并结合其他因素进行综合评估和选择。 综上所述,大气工程中的气象观测站点选择是一个综合考虑多个因素的过程。地理条件、气象要素、设备条件和历史数据是其中的关键因素。通过科学的站点选择,可以确保观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并为气象学、气候研究、天气预报、灾害防控等方面提供重要的依据。因此,在进行大气工程中的气象观测站点选择时,需要综合考虑以上因素,并严格按照规范进行站点建设和管理,以保证观测数据的质量和可靠性。

气象观测站仪器简介

气象观测站仪器简介 2012.03

1. 气压计气压计是自动、连续记录气压变化的仪器。它由感应部分(金属弹性膜盒组)、传递放大部分(两组杠杆)和自记部分(自记钟、笔、纸)组成(见图7-3)。由于准确度所限,其记录必须与水银气压表测得的本站气压值比较,进行差值订正,方可使用。 A. 安装气压计应稳固地安放在水银气压表附近的台架上,仪器底座要求水平,距地高度以便于观测为宜。 B. 观测和记录 02、08、14、20 时四次(一般站08、14、20 时三次)定时观测时,在水银气压表观测完后,便读气压计,将读数记入观测簿相应栏中,并作时间记号。 2. 百叶箱 百叶箱是安装温、湿度仪器用的防护设备。它的内外部分应为白色。百叶箱的作用是防止太阳对仪器的直接辐射和地面对仪器的反射辐射,保护仪器免受强风、雨、雪等的影响,并使仪器感应部分有适当的通风,能真实地感应外界空气温度和湿度的变化。 A. 结构 百叶箱通常由木质和玻璃钢两种材料制成,箱壁两排叶片与水平面的夹角约为 45o,呈“人”字形,箱底为中间一块稍高的三块平板,箱顶为两层平板,上层稍向后倾斜。 木制百叶箱分为大小两种:小百叶箱内部高537mm宽460mm深290mm用于安装干球和湿球、最高、最低温度表、毛发湿度表;大百叶箱内部高612mm宽460mm深460mm用于安装温度计、湿度计或铂电阻温度传感器和湿敏电容湿度传感器。 玻璃钢百叶箱内部高615mm宽470mm深465mm用于安装各种温、湿度测量仪器。 3. 干湿球温度表干湿球温度表是用于测定空气的温度和湿度的仪器。它由两支型号完全一样的温度表组成,气温由干球温度表测定,湿度是根据热力学原理由干球温度表与湿球温度表的温度差值计算得出。 温度表(见图8-1 )是根据水银(酒精)热胀冷缩的特性制成的,分感应球部、毛细管、刻度磁板、外套管四个部分。 A. 安装

气象观测站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气象观测站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本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修改编辑!)

目录 第一章概述 (6) 一、项目概况 (6) 二、项目背景: (6) 三、可研报告编制依据 (6) 四、主要研究范围 (7) 五、内容摘要和主要技术指标 (8) 第二章基本情况 (10) 一、项目区概况 (10) 二、项目单位现状 (14) 第三章项目建设必要性 (14) 一、防御极端气象灾害的需要。 (15) 二、建设完备的预报预测工作平台 (16) 三、建设有效快捷的气象服务系统 (16) 第四章建设条件 (17) 一、项目选址 (17) 二、工程地质条件 (17) 三、土地利用条件及场地三通一平 (21) 四、外部建设条件 (22) 五、道路交通条件 (23)

七、建筑材料和运输条件 (23) 第五章建设内容和规模 (23) 一、建设内容 (23) 二、建设规模 (24) 三、功能设臵 (24) 第六章项目建设方案 (24) 一、方案编制的依据 (24) 二、建筑设计指导思想与原则 (25) 三、总平面布臵 (26) 四、某某州气象局观测站单体建设方案 (27) 五、设备配臵 (38) 六、辅助及公用设施 (41) 第七章环境保护、安全及消防 (43) 一、概述 (43) 二、环境影响分析 (43) 三、主要污染源与污染物 (45) 四、综合治理方案 (46) 五、安全 (46) 六、消防 (48) 第八章节能、节水 (49)

二、设计阶段节能措施 (49) 三、施工阶段节能措施 (50) 四、运营阶段的节能措施 (51) 五、节水措施 (51) 第九章项目组织与管理 (51) 一、组织机构 (51) 二、项目管理 (52) 三、劳动定员 (53) 第十章项目实施进度计划 (53) 项目实施进度安排 (53) 第十一章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54) 一、投资估算 (54) 二、资金筹措 (56) 第十二章工程招投标 (56) 一、招标依据 (56) 二、招标范围及组织形式 (56) 三、招标方式 (57) 四、评标委员会人员要求 (57) 第十三章项目评价 (58)

相关文档